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试工期

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用人单位对于用工学历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大学生自身法律知识匮乏、维权意识极其淡薄,加上社会经验欠缺,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如何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触的规则相对简单明了,比如:本学期课程会在学期之初公布,必修选修一目了然,能够非常直观的了解并知晓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又比如:学校内一些提示性或警告性的标语,也能准确的表达校内的一些规则。而社会上的规则纷乱复杂,并且并非都是清楚明了。单纯的大学生要想在社会课堂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伤害那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只有了解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才能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简称三方协议。三方协议是由是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其作用主要是明确三方的基本情况及要求。需要由学校、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签署。学校签订三方协议主要起到一个见证作用,在学校的见证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虽然三方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并不能替代劳动合同。应届毕业生要了解和使用好三方协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三方协议具有唯一性,即应届毕业生不得持有多份三方协议,有些应届毕业生为了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选择多家用人单位与其签订三方协议,这样将直接导致就业冲突,在这种情况出现后,应当以第一份三方协议为准,其他三方协议与第一份三方协议冲突的无效,因此,应届毕业生在签订三方协议时,应当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来处理,不能急功近利,草草签订一份三方协议。

第二,三方协议时具有法律效力的时限性,三方协议的法律效力自三方协议签订之日起生效至应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之后即告终止,如果应届毕业生选择在该用人单位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应届毕业生建立劳动关系。并应当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毕业生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三,三方协议中的违约金约定是对应届毕业生的最直接保护,用人单位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填写三方协议中关于违约金一项,这将直接导致如果用人单位违约,应届毕业生将得不到任何物质保护的后果,换句话讲,如果用人单位不想与应届毕业生建立劳动关系,可以直接违约,并不承担任何后果,如果应届毕业生违约,用人单位将会在空白处填写违约金以制约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选择,因此,应届毕业生在签订三方协议时,应当与用人单位协商之后约定一个违约金数额,并填写在三方协议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还可以互相约定违约金,以应对用人单位违约的情况,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数额必须符合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相关规定。关于违约金的上限各地有不同的规定,北京地区规定违约金不得超过毕业生12月工资的总和,而上海则建议:金额不高于乙方(毕业生)月收入数,而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明确规定违约金的上限,这种情况下,则以双方协商金额为准。

第四,充分合理利用好备注栏。目前在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三方协议中,有90%的以上的三方协议备注栏全是空白。在三方协议谈判过程中,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更关注的是工作期限、试工期限、薪金水平等是否能落实在书面上,而忽略了用人单位在三方协议谈判过程中口头的承诺,如各类休假,住房补贴,解决户口,公积金、保险等。笔者建议应届毕业生应当将用人单位口头承诺各项待遇及附加福利明确写入备注栏,以备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有据可查,切实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应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三方协议即告终止,用人单位会应与应届毕业生签订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和名称也随之发生转变,变成“劳动者”。此时双方的权利义务主要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进行调整。例如: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应当具备的条款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合同签订之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即正式确定了劳动关系。而在上述提到的各项约定内容以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还可以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其中试用期是最容易出现纠纷的阶段。因此,关于试用期的法律问题,笔者提醒应届毕业生以下几点:

第一,试用期时限问题。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六个月的考察期。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第二,试工期待遇问题。首先明确一点,试工期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工资,支付多少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但具体数额应当按照三个“不低于”来约定,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的相关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试用期内,只要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就应该支付劳动者工资。所谓的正常劳动,是指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并且没有请病假、事假等。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是指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标准除了保险、福利等待遇之外,实际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如果用人单位恶意欠薪或在试工期内拒绝支付工资的,我国《劳动合同法》也作了相关规定。即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加付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赔偿金。

第三,试用期辞职问题。试用期之所以称为试用,其含义就在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可在此期间内考察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双方都具有较为自由的解除合同的方式。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无需说明理由。这样极大的保护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有些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诸如劳动者在试用期解除合同需承担违约责任等条款,这实际上限制了劳动者的解除权,这种约定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法律不保护这种约定条律,因此这类约定都是无效约定。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网上开店 网络营销 创业风险

1.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630余万人,继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工作的再就业危机后,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中国新的就业困难户。 尤其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企业面对减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各项人力资源的挑战,各大企业不得不缩减人力资源成本,减少招聘人数。因此,2012届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仍然巨大,形势不容乐观。对如何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除国家优惠政策,社会共同关注外,大学生自主创业、网上创业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就业途径。

2.大学生网上创业的积极意义

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弥补岗位的缺失,同时也能够为其他社会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发达国家目前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造成这一数据差距巨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缺乏社会资源、缺乏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是比较突出的几个关键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网上创业兼具了门槛低、成本小、风险小等优势,因而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选择、新趋势。

所谓网上创业就是指创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寻求机会,努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网上创业属于电子商务范畴,其积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有利于树立创业观,积累社会经验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创业激情,更需要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网上创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广泛接触社会各个行业,积累社会经验。目前在易趣、淘宝网上,在校大学生开的“个人店铺”居然达到40%,且物品范围之广、营业额之高丝毫不弱于其他专业店主。据了解,个别大学生的月营业额可高达10万元以上。大学生网上开店过程虽然十分简单,但行为上却涉及到政策法规、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等环节。因此,大学生在开店过程中,不但积累了社会经验,而且提高了相关专业技能。

2.2有利于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近年,网上购物上当受骗的数量正在上升,约17%的消费者在网上订货并且付款,但却未收到货品;购买到的实物与网上图形不一致,或是库存已久、外观残缺、尘埃满布;因此,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以及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有效保证仍然是国内网民最担心的问题。面对大学生高涨的网上创业热情、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正确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网上创业”,守法、诚信参与“网上创业”,是诚信教育的最好实践教学,这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2.3围绕网上创业,了解政策法规,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益意识

大学生作为比较特殊的就业群体,随着数量增长迅速,已成为各级政府就业工作中关系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既要维护大学生权益,也要维护用人单位的正当权益,这是构建规范的毕业生就业体系的基础。因此,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断了解政策法规,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更有利于树立权益意识,既保障客户权益更要学会保障自身权益。

3.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成功要求

并非所有网店都赚钱,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是很盲目的投入到网上创业的,而最终淹没在网络创业的大潮中。因此,大学生如何能在网上实现创业的梦想?

3.1端正心态、正确决定创业目标

要创业,首先要摆正心态,正确确定创业目标。大学生网上创业一般认为,不能把目标定位于赚多少钱,而应是创造多少价值。价值可以体现为金钱以及其他物质,也可以体现知识技能、精神文化等非物质方式。创业者所创造的价值既包括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也包括给社会带来的价值。能否坚持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坚持的动力来源并不是钱,而是对价值的追求。除了正确的目标、坚持的心态外,创业者还应具有积极的心态、付出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合作的心态,这些心态能够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3.2培养良好的个人能力

要开一个成功的网店,需要经营者有良好的个人能力:首先,良好的市场判断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出适销对路的商品。其次,良好的价格分析能力和网络推广能力也需要在经营中不断锻炼与积累。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浏览者进入自己的网店,而不坐等顾客上门。学生可利用QQ群、论坛以及人际关系等方式,宣传自己的店铺,扩大影响。除此以外,敏锐的市场观察力也十分必要,大学生创业者需随时把握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商品与经营方式。最后,热情诚恳的服务意识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创业者可以通过良好的售后服务建立起自己的忠实客户群体。在服务过程中以诚待人、耐心、细心、做到诚信经营。

3.3网店装修是网络营销的关键

网络顾客浏览网页就像逛街,网页制作可以视为网店的装修。大学生可以应用在校学到的网络技术,制作美观、便捷、信息充分的网页,以恰如其分的方式推介商品。虚拟店铺与实体店铺不同,潜在顾客无法直接感知、触摸自己感兴趣的商品,需要店主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全方位展示自己的商品。在店铺装修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的照片既要真实反映实物的色彩、纹理,还要尽可能多拍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以全面展示商品的外观。对某些重点部位还要突出展示,比如商品的商标、吊牌等,以增强说服力。

(2)要避免有很多与商品无关的图片。有的学生店主在店铺主页上加了很多与商品无关的flash图片。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影响了浏览的速度。要知道顾客进店来不是欣赏动画,而是对你的商品感兴趣。

(3)名称编写要突出产品的特色。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消费偏好,比如购买服装时会注重品牌、风格、颜色、面料等等。网友在光顾购物网站时,就会按自己偏好,输入关键词搜索商品。

(4)产品的介绍要尽量详尽。恰当的产品名称可以帮助网友搜索到产品,详尽而专业的产品介绍则是顾客进一步了解商品的关键渠道。如果描述得当,既可以引导、说服顾客,打消顾客的一些疑虑,也可以省去买卖双方宝贵的时间。比如有家专门销售玉器的店铺,店主在其产品描述中除了描述产品的外在特征如材质、形状、尺码等等之外,还包括该产品的产地、成色、化学成分、加工工艺,以及产品所代表的文化、习俗方面的意义。如此详尽的介绍给顾客的感觉首先是卖家很专业、可信,充分的信息又给了顾客很好的指导,也节约了交易双方一对一交流的时间。

3.4合理安排在线时间

对于在校大学生,其本职工作是先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因此合理安排学习、生活与工作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学生为了开店,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睡眠时间不足或过度劳累,有些学生不仅最终学业无成,而且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可以采用几个学生合伙创业的方式,轮班在线提供客服服务。

3.5邮费要合理

影响顾客购买决策的因素,除了商品本身,邮费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尽管商品价位合理,如果邮费太高,也会让顾客产生疑虑,因为在实体商店购物没有这一项支出,顾客会认为这是额外负担。因此,网店经营者应该与相关渠道商加强合作,尽量争取到合理的邮费。

4.大学生网络创业风险合理防范

虽然网上创业已经开始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向,但是,网上创业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

4.1自身原因,导致网络创业失败

大学生有创业热情,但毅力不足,由于经验欠缺、意识偏差等原因,导致创业成功率明显偏低。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方面,靠在企业打工或者实习,来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靠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为自己充电,以提高创业成功率。

4.2网络市场竞争激烈

网络市场是个个性化很强的市场。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具有方便性、交互性、高效性、经济性,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具有传统经营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由于网上创业资金门槛低,进入容易,大量的创业者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一些传统企业也纷纷上网,将市场扩展到网络中。这使新进入者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书籍、饰品、服饰、电子产品、食品等产品的网上零售领域,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大学生在选择经营产品时,不但要做好详尽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还要具备开拓与创新意识,发现潜在商机与市场。

4.3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风险

电子商务是在开放的网络上进行的,支付信息、订货信息、销售信息、谈判信息、机密的商务往来文件等大量商务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存放、传输和处理。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会造成商务信息被窃、篡改和破坏。机器失效、程序错误、错误操作、错误传输都会造成信息失误或失效,给创业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经营创业项目是需要创业者具有持之以恒创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对于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成长道路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呵护。因此,在政策环境上要对大学生创业提供进一步的关照。同时,高等教育也要适应大学生创业这一客观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学生本身也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能力,加强对社会的认识,努力创造出优秀的业绩。

参考文献:

[1]周常青: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分析.科技创业月刊,2007/08

[2]曹祎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途径.大学生网上创业分析.探索与争鸣,2006/08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扶持政策;政策目标与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168―05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因而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事实是,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享受资金扶持政策、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培训指导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激励、引导和帮扶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大学生创业此起彼伏,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目前侧重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创业扶持政策具有明显的应急性,并不利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且人为破坏了大学生创业者与非大学生创业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故本文通过研究浙江各地政府创业扶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效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中小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政府创业扶持政策资源的理论依据与具体建议。

一、现行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的实施效果

大学生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重意义:一是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避免人才资源浪费;二可提高创业者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加社会财富;三能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然而,对缺乏创业经验和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而言,创业之路充满困难、艰辛和风险,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从各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扶持,其中创业扶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能否实现大学生创业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由此决定了创业扶持政策应当是综合性的社会政策,而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所谓社会政策性质的创业扶持政策,即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培育创业创新人才,引导和激发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促进创业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保护创业者及创业企业的合法权利,并最终提升全社会的创业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但是,分析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多属于经济政策性质,其政策工具和目标相对简单,政策的功能与作用相对有限,政策效果仍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

各地大学生创业情况说明,地域文化、人文精神、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我国大学生创业情况最好的浙江省来看,有41.8%左右的被调查学生身边有亲友在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创业上的方便,引导他们选择自主创业。而各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创业扶持政策更加催生了大学生创业的梦想与激情。例如:杭州市2010年底就已全面完成大学生创业3年行动计划,共创办企业3414家,带动大学生就业1.5万多人,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另一项对171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现状调查也表明,刚毕业就开始创业的大学生占51%,毕业后工作1年再创业的占12%,工作了2~4年的占32%,工作5年及以上的占5%。又如:2012年2月,中国首个传媒类孵化器――“传媒梦工场”面向浙江省高校发起的90后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反映,被调查者中超过90%的在校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有26.67%的在校大学生已经开始从事包括实体店铺营销、网店、校园等各种形式的创业。杭州大学生创业企业存活率高于28.6%,大学生创业企业就业带动率为1:6.8。而近年来浙江全省平均创业率保持在4%左右,远高于1%的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由此可见,浙江省实施的创业扶持政策起到了催生创业者“温床”的作用,但仍与政策的预期有一定距离。

(二)政策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绩效应当从以下方面考察:

许多调查结果反映,尽管目前政府创业扶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一定的绩效,但从理论上说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1 “零首付”政策增加创业失败的风险。各地出台“零首付”政策确实解决了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初期的资金缺乏困难,刺激了大学生创业激情。如温州市工商局为减轻大学生创业者初期资金不足和市场目标盲目的状态,也出台“零首付”注册登记、住所(经营场所)备案制度;2012年5月到9月间,温州市“零首付”注册公司36家中大部分为大学生创业者登记的。但调查还显示,成立后处于非正常营业状态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占14.02%,大学生创业企业注销量近6%,生存最短的企业仅维持了不到5个月。这也证实资本是创业的先决条件,忽视创业者的素质和条件而降低创业的资金准入门槛实质上会降低创业企业信誉度,使创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加大今后的经营困难,增加失败的风险,不利于创业企业生存和创业活动的良性循环。

2 政策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政策优势”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助力,但由于创业扶持政策常常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分别制定,缺乏政策的介绍、梳理和汇编,加上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创业者普遍不会或不懂利用政策扶持优惠。同时,一些创业政策又抬高扶持政策申请门槛,致使许多创业者很难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优惠,导致政策作用未充分发挥,政策目的未能实现,政策资源形同虚设。如一项调查显示,65.66%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是创业团队集资获得的资金,只有11.53%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获得了银行贷款,通过政府创业基金、风险创投和导师投资获得创业资金所占的比例仅分别为2.9%、4.47%和1.32%,结果是根据政策规定而设置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资助资金、科技创业种子资金资助等因在申请方面有许多设限,导致创业者只能“望梅止渴”,而扶持资金客观上大量闲置,政策资源难以产生实际效益。

3 政策重置导致政策性歧视。一方面,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培训等方面为已经或即将大学毕业的新生代浙商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与条件,但非大学毕业生的弱小创业者却无权享受这些政策福利。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如对《浙江省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操作办法》,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不甚了解,而政府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时也忽视这些政策亦可适用于大学生创业。按理说,无论是大学生创业企业还是非大学生创业企业,只要属于中小微企业,就都应当有权享受国家与地方政府有关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而分割大学生创业企业与其他中小微企业政策适用的做法,不仅直接导致政策实施效率低下,而且使非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小微企业处在不平等竞争环境中,由此造成对非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政策性歧视,违背了竞争法精神。

4 政策目的与政策受体的主观需求错位。调查说明,目前各地大学生创业意愿并不强烈,多数人只是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才考虑自主创业,创业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失败后的一条退路,若可在“待遇好的工作”和“自主创业”之间选择,则前者占了76%。另一项调查显示,53.3%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应该在工作之后再创业,33.3%的创业者认为可以毕业后直接创业,只有13.3%的创业者认为学生时代就应该尝试创业。可见,绝大多数创业者创业目的是出于自身兴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并非解决就业问题那么简单与功利。但从政府角度看,创业扶持政策主要目的是解决当前的就业压力,显然政策授体的主观目的与政策受体的主观需求发生较大偏离。换言之,创业扶持政策并不具备直接催生创业者的功能。

5 缺乏分担创业风险的机制与保障体系。一般说来,创业风险包括物质资本风险、人力资本风险、精神资本风险和法律责任风险。调查显示,70%的受调查者有过创业失败的经历,其中经营管理不善的占了57%;资金周转不灵的占28.6%;投资方向错误的和技术落后的各占了4.8%。而根据杭州市工商局2008―2011年6月底注册登记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数和接受调查的企业数统计,杭州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存活率高于28.06%。这意味着,即使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情况最好的地区,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死亡率也近70%。换言之,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最终都不能成功,甚至还要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尽管人们对大学生创业不以成败论英雄,但事实是那些因响应政策号召激情创业却最终失败的人,往往面临来自内心的自责、家庭的指责、外界的嘲笑,受到经济上、心理上甚至法律上的多重打击,其本人及其家庭可能会因此长久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之中。但是,目前我国政策与法律并没有关注到这样一批创业失败者,更没有防范创业风险及对失败者以各种救济的制度与措施。过高的创业失败率对提高创业率产生副作用,抵消了创业扶持政策的功效,消减了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事业的认同度,阻碍了大学生向创业者的转化,也不利于我国企业家人才的产生和储备。

二、对现行创业扶持政策的反思

(一)合理性问题

创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通过激励机制对成本、风险以及竞争壁垒施加影响,从而增加创业机会和促进初创企业成长和发展。创业扶持政策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创业动机,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促进企业发展。

所谓创业扶持政策的合理性,主要是指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出发,对创业者创业活动的理性预测、评价、引导、扶持和规范。政策合理性判断标准可概括为:(1)合义性。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合乎社会理性,遵循经济规律,它包括政策出台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两方面。就必要性而言,包含两方面:一是出台政策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本身是否必要,这对于政策是否合理具有前提意义,因为创业者的具体需要并非总是必要的,有的需要是扭曲的,有的需要是过量的,有的需要因相冲突而不能共存或虽相容却不能兼顾等,政策需要加以选择。二是政策执行作为一种成本付出是否必要。合理的创业扶持政策应当是实现创业者价值目标的必要条件,因为处于现实中的创业者必然思考:创业后有没有条件实现发展目标、自己有没有条件和能力解决由此引发的问题、有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风险等等。因此,就政策出台的可行性而言,外部环境和创业者自身主客观条件是制约创业者活动的外在因素,它与创业者的需要和利益一样,同为政策合理性的深层基础。(2)合利性。即扶持政策的出台既要合乎创业者个体利益,也要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和价值;既要符合创业者短期利益,也要考虑其长远利益;既要顾及大学生创业者与非大学生创业者的利益平衡,也要考虑首次创业者与再次创业者利益平衡。如果扶持政策不能兼顾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人为造成利益倾斜,政策本身就是无利甚至有害的。所以,政策福利的分配是否正义、公平,是衡量政策合理性的另一重要尺度,其包括三方面:一是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三是是否符合社会(包括创业者)的承受能力。

现代经济学和经济法学界普遍认同的“有限理性假设”理论,已推导出政府失灵问题。创业扶持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而政府理性是有限的,那么政府所制定的创业扶持政策当然存在着理性有限问题。而以上对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也说明,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的合理性值得商榷:第一,在合义性方面,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主要是苦于就业困难而不得不被动选择创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具备创业能力与条件;将大学生简单推向市场的政策可能解决了创业者眼前就业的困难,却可能引发不利于创业者长远发展的问题;创业扶持政策如果主要是出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之目的而鼓动成千上万缺乏创业能力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盲目进入激烈竞争的市场,就无异于让他们当炮灰,有的政府部门难免有推卸职责之嫌,易引发政策的道德风险。第二,在合利性方面,目前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创业倾向性扶持政策不仅难以兼顾各层次创业群体的利益诉求,而且过多的、不当的倾向性扶持不利于同样弱小的两大小微创业企业群体间的公平竞争,破坏了弱小创业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进而损害公共利益。所以,应当反思现行扶持政策,出台保护全体弱小创业群体的具体政策,以纠正市场竞争造成的机会不公。创业扶持政策不能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时之策,政策的关注点不应在创业率的高低上,而应在创业成功率的高低,以及对失败者的救济上。只有提高成功率,自主创业率才会随之提高,弱小创业者才有可能发展成熟起来。

(二)必要性问题

市场经济本质是民主经济,“经济民主所关心或反映的便是财富的平等”,“它的政策目标是重新分配财富并使经济机会与条件平等化”。“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平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因为“在缓和不平等、抵消垄断扭曲以及纠正外部经济效果方面,政府是必要的。”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市场监管主体,又是市场调控主体,政府政策既是立法基础,又是执法保证。换言之,政府创业扶持的必要性在于:在保障就业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担当着核心主体的角色,发挥着市场监管、宏观调控与引导的作用;创业扶持政策的基本法理在于纠正市场外在性、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信息不充分等问题。大学生创业者作为市场竞争中的弱者和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由政府对其进行倾斜性保护、扶持和引导,是在市场自发调节之外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干预主体借助于政策、法律手段对于经济和社会利益的一种平衡和协调,追求的是一种基于差别原则的资源分配正义。

但是,还须认识到,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低、成功率小、创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不规范等问题,创业扶持政策并不能解决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更不可能保证创业者创业必定成功,完全由政府采取大包大揽和承担无限责任的做法,并不利于创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活动只能是作为与不作为并举,即在扶持对象上,改变目前将创业扶持对象主要设定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做法,侧重于对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经济具有承受能力的人进行创业扶持;在扶持功能上,应将政策扶持功能延伸到创业后期甚至是二次、三次创业阶段,从激发创业激情向保障创业成功转变,帮助创业者完成从“生存”、“发展”到“强大”和“持久”的跨越。

所以,尽管创业扶持政策的本质是刺激大学生创业,但其须具备以下特性:(1)引导性。它不能通过行政权威来强制创业,而是通过与创业者密切联系的经济利益的诱导方式,引导潜在创业者自愿去创业。(2)时效性。创业过程分前期、中期和后期各个阶段,政策不能停留于创业初期,而应当根据不同时期创业者的不同需求而制定不同的扶持措施,从而增加创业机会和促进弱小企业产生、成长、壮大。(3)纠偏性。政府的创业政策应当针对全体弱小创业者,通过改良创业环境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纠正市场失灵问题,建立公平竞争秩序,保护有创业意识并有创业能力的弱小创业者自主创业。

三、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资源之重新配置与优化

(一)政府职责与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我国,成功的创业主要是家族型创业与专业(技术)型创业。家族型创业是建立在家族已有的社会资源及社会信誉基础之上,家族支持对创业成败有决定性影响,通常这种创业风险与困难较小,较易获得成功;专业(技术)型创业主要基于自身的能力与条件,其创业所依赖之资源、关系、信用有别于家族创业,并远远不及家族创业者,而且关键是专业技术是否得到社会认同,成功的要点在于能否掌握有限的资源、发挥其创意与技术、通过合理运作获得有效经营与利润。对于后者而言,外在资源的协助会对创业者创业动机的产生与创业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外在资源协助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各项政策措施与所构建的创业发展与保障环境,其中政府政策措施之一,是维持市场经济的运作及其公平性,确保创业活动不与公共利益相抵触。如果不属于以上两种创业类型,那么创业失败的风险更高。“无资金、无经验、无人脉”的大学生,便多属于家族型创业与专业型创业以外的创业,其本身存在先天不足,更需要政策、资金的扶持及技术、信息、管理等咨询与服务。尽管创业扶持政策是整个创业支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政府还是应当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理论和“适度”干预理论,坚持由政府(中央及地方政府)、高校、社会、创业者共同构建创业支持体系。政府承担的职责是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高校、创业者和社会进行规范和引导,健全创业管理结构,培育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环境,协调与化解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回应创业者在创业方面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应当建立的创业扶持政策包括:有利于创业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创业的社会救济、救助制度;有利于创业的法律制度。

创业不仅仅是创造一个组织,而是人们基于对自己成就事业的动机驱使,经由结合各种资源与条件的挖掘与利用机会之动机与能力,进而对任何创业者来说都具有满足事业需要的价值。而所有创业者(包括大学生与非大学生、家境贫困的大学生与富二代大学生)均是新生代企业家的主要来源,均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力量,本质上并无差别。因此,各级政府应重新建立起综合性创业扶持政策,从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创业作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促进弱小创业者之间的公平竞争,以提升创业成功率,化解创业风险,关心失败者的生存与重新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的政策目标,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法律制度引导大学生与非大学生两大创业群体中的弱小创业者的创业活动顺应国家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财税金融目标、科技发展等宏观调控政策,对盲目、有害的创业冒险加以规范与预防,以此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更加遵守竞争规则和经济伦理、更具正确的利义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新生代企业家,促进创业企业从低品质向高品质发展。

(二)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之重新配置

创业是个复杂的、艰难开拓的、持续的创新动态过程,是一项高风险的并有益于全社会的创新活动,那么由创业者个人承担全部风险,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需要由政府、市场、社会与创业者共同分担风险,故要积极构建以政府、社会和教育机构为主体,“官、民、学”分工合作的创业扶持体系。

由于创业有首次创业、二次创业甚至连续创业和持续创业之分,因而根据国外创业政策理论,完整的创业激励一保障政策系统应有6个子系统组成,即:(1)创业供给政策;(2)创业需求政策;(3)创业激励政策;(4)创业资源配置政策;(5)创业宣讲政策;(6)创业市场竞争政策。显然,对社会而言,创业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落实配套方方面面的措施才能够有所成效。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缺失,都对创业产生负面影响。而我国目前的创业扶持政策,主要属于创业激励政策,创业供给政策、创业宣讲政策、创业资源配置政策不尽完善,创业需求政策、创业市场竞争政策基本空白。所以,必须加以优化完善。针对许多地方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侧重于创业前期扶持,而对创业中期、后期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关注不够的情况,今后的创业扶持政策应当是从主要限于大学毕业生初期创业向毕业若干年并有一定创业条件和能力的人转移,同时将政策支持功能延伸到创业后期甚至是二次、三次创业阶段,以此提高和巩固创业成功率;而且,建立对创业失利者的法律援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甚至心理抚慰制度等,消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由此形成与其他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法律形成紧密衔接的、完整的、公平的创业政策、法律支持体系。

(三)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与法律制度的完善

篇4

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国家扩大就业途径的基本政策和方向之一,2010年来,国家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计划到2012年末,国家将实现引领和扶持45万名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的目标。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均相当低。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是20%-30%。[1]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比例是2%-3%,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才仅仅4%,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2]

一、大学生创业实践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不愿创业、不敢创业、创业成功率低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创业教育缺失,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机会;二是整个社会、国家缺乏支持、鼓励创业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法律保障;三是大学生自身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不具备。

(一)高校创业教育缺失,创业指导虚化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为了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遵照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规定,基本上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有较为完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近几年,创业教育课在高校陆续开设,但目前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认识上重视不够,教学中,指导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形式落后,基本上还是“纸上谈兵”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布置学生所做就业和创业方面的规划作业,也只能是理论和形式上让学生尝试一下,而不能深入实际去实践锻炼,缺乏实用性和真实性,缺乏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学生也对开设这样的就业和创业指导课兴趣不大。[3]因此,目前学校开展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对学生在真实的创业实践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作用有限。学生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创业理论和教育方法指导,增大了创业失败的可能性。

(二)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支持

1.创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创业资金问题。由于大学生企业创立初期,企业资金的需求较大,而企业经营活动还未走上正轨,自有资金少、规模小,少有盈利甚至亏损。现实中,基本上得不到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创业投资机制尚不健全,能通过亲友资助、商业贷款、政府政策资助等方式获得足够创业启动资金的创业者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数获得的资金数额有限。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据调查资料显示,72%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是通过创业团队集资获得的资金,只有9.74%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获得了银行贷款,5.19%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获得了创投、风投,5.19%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享受到了政府创业基金,1.95%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得到了其他方面资助。[4]融资途径少,集资数额小给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造成了很大局限性。不仅不能保证创业阶段经营的顺利开展,也给企业以后可持续经营带来困难。许多大学生创业企业经常面临资金“断血”的危机,无法保证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

2.创业项目相似,核心技术和优势项目欠缺许多大学生创业开始时,寻求简单快速创业,对创业项目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根据资料统计,2011年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扶持的已工商注册的321大学生创业企业中,信息技术类企业约占45%;新材料、生物医药行业共约占15%;机械制造类企业约占12%;服务咨询类企业约占15%;其他行业(包含现代农业、环保行业等)约占13%。多数大学生创业选择的项目是软件开发、购物网店和信息服务咨询网站等开设难度相对较低的信息类创业企业,比例超过60%。由于许多这样企业和项目,经营无特色,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项目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项目相似度高,行业呈饱和状态,市场竞争激烈,规模难以发展,盈利能力差。这些情况,加剧了大学生创业企业生存的难度,以致停业、倒闭的数量增多,市场淘汰率高,存活率低。

3.人才招聘困难,创业团队不稳定人才是一个企业成长发展的原动力,拥有一批优秀人才,对于刚刚起步急需拓展成长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而言尤为重要。现实中,大学生创业企业大多从事的生物医药、环保、软件开发、高科技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等高新技术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和管理人才。但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与现有的许多大企业、成熟企业相比,企业规模较小,创办时间不长,资金紧张,报酬很低,工作强度大,研究条件差等原因,创业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因而在人才招聘上面临困境,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创业团队也很不稳固,留不住人才。往往创业团队中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就会导致创业失败。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创业意识缺乏主动,创业心理准备不足多数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并不是把自主创业作为就业的首选,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去一家理想的企业和单位,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部分大学生甚至将创业当做是寻找工作失败后的的最后无奈被动选择。由于有这种想法,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做好自主创业心理、思想、软硬件条件等方面的准备。当真正需要自己创业时,形成了创业意识消极被动,创业条件缺失,创业风险认识不够,对创业的艰苦性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也缺乏创业激情和主动性,以致在创业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丧气,产生畏难畏苦情绪,创业工作往往半途而废,导致创业失败。

2.创业技能不足,创业经验缺乏由于创业本身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要想创业真正成功,单凭一时的热情是不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创业所需具备的生产组织、企业管理、营销、财务等企业经营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者基本上是一毕业就进行创业,从课堂直接走向社会,从未有过创业从业经历和管理经验。同时,我国现在的大学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轻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许多大学生创业从事的行业项目也和自己所学专业不一致,做不到学以致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实践的需要。这些情况增加了创业成功的艰难性。

3.扶持政策未充分利用,政策优惠享受有限国家为支持大学生创业,政府各部门对大学生创业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财税金融政策、人才引进、产业资金支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优惠政策。但是,在实际创业中,大学生创业者,精力往往关注在创业的资金、项目、人员、设备等方面,关心的是企业开业,生产周转,商品销售,财务运转等实际问题上。而对通过利用国家优惠扶持政策帮助其创业的软资源意义认识不足,对国家有哪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含糊不清,对政策缺乏全面的学习了解和认识,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也不健全,结果是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不知道用、不会用、用不好”。

4.法律意识薄弱,受骗损失较多创业初期,由于大学生创业者充满激情,经营积极性比较高,有闯劲。又急于把企业业务开展起来。因此,在经营中和对方经济往来时,风险防范意识不高,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和商场经验,经营中常常出现货和款被骗的事件,又由于缺乏经验。对出现的问题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无法恢复元气。以致创业失败。

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创业法律体系,树立依法创业思想为保护创业者顺利创业,国家应积极推进创业相关法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如《促进就业法》、《促进创业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全社会积极开展创业法律教育,帮助大学生创业者树立依法创业理念,学会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和企业的权益,为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大学生创业者应加强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掌握,遇到不法行为侵害时,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强创业指导,落实创业准备为了提高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各类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为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要科学改革教学培养方案,选请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教学中有针对性加强学生创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讲授,通过课堂案例教学、实训基地实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学生创业实战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开展创业做好的思想和理论知识上的准备。

(三)提高创业心理素质,树立创业成功信心大学生创业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思想上、心理上的准备,能冷静客观的面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开展创业活动,不气馁,不放弃,对创业事业树立必胜的信心,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创业。相信具有了这样坚持到底的精神,创业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四)精选创业项目,发挥核心优势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是要精选好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者选择行业项目时,不能“攀高求新”,应结合自身自己的基础条件,所学专业知识、具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对行业熟悉情况,国家的产业政策,从业经历等,进行深思熟虑,认真研究,选择自己熟悉有把握的行业项目做,发挥自己技术和经营中的特有专长和核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创业策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五)拓展资金渠道,建立创业互助基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创业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应拓展筹集资金的渠道保证企业发展的“血液循环”。大学生创业者可以积极通过父母、亲友,同学、导师、合作伙伴、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创业基金,小贷公司,商业银行贷款等渠道筹集资金。此外,大学生创业企业间应积极建立创业互助联盟组织,在人才、资金等方面实现互助合作。争取成立创业企业互助基金,积极鼓励社会组织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天使基金”、“雏鹰基金”等资助项目。当成员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能通过申请互助基金及时解决问题。大学生创业企业内部应注意加强财务管理和筹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吸引优秀人才,构建优秀创业团队大学生创业者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创立和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创业企业应在资金、住房、职位权限、奖励和个人价值尊重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用重要岗位任用、改善生活条件、绩效分红、奖励期权和发展成为合作伙伴等优厚的条件、措施,选用所需的各方面人才,恰当处理好人才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稳定和谐的创业团队。对优秀人才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应倍加珍惜,理解和信任他们,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增大所需技术研究经费投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增强他们参与创业企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形成人才留的住,用的好,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篇5

作为母亲,在李郁的眼里儿子杨晓光无疑是优秀的。从小到大,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时常受到学校的嘉奖和老师的褒奖。因着他的优秀,高考的时候,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校。那个时候,儿子的优秀曾经让李郁夫妇无比骄傲。可是儿子进入大四后,李郁刚刚放松的神经又紧绷了起来,虽然儿子上的是名校,毕业后不愁没有出路,但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却还是让她不得不未雨绸缪,提早寻找就业的门路。

在李郁的张罗下,2009年7月学市场营销的杨晓光大学毕业后,轻松进了本市一家颇具规模的国营企业,在这家企业的市场部谋得了一份做业务员的工作。能够在国营企业觅得一份工作,杨晓光感觉自己很幸运。于是高高兴兴地去报到上班了。但上了几天班,杨晓光很快便失望了。这份工作给他的感觉完全不是他想的那样,试用期每个月才1200元工资,试用半年。

虽然薪水微薄,待遇差,但想到是第一份工作,杨晓光还是说服自己留了下来。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却还是让初入职场的他不堪忍受。公司在远离市区的经济开发区,杨晓光每天早上5点起床,洗漱后来不及吃早饭就得去赶公交,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在路上倒3次车,他才能在7点半左右赶到公司。每天早上8点上班,中午只有1个小时休息时间,下午虽然是6点下班,但几乎天天都要加班到晚上,有时候甚至加班到凌晨。杨晓光早出晚归,坚持了1个月之后,从身体到心灵都感觉异常疲累的他,终于扛不住了,毅然递交了辞职信。

杨晓光的辞职,让母亲李郁很失望。她想不到自己为儿子好不容易找的工作,儿子跟她商量都没商量就给辞了。她忍不住责备杨晓光:“你这孩子怎么回事,我费心费力给你找的工作,刚干一个月就辞了,也不问问我和你爸的意见。你真是一点也不体谅我们做老人的,太让我失望了!”

然而面对母亲的责备,杨晓光却没有一丝愧疚,他振振有词地说:“做的不开心,我为什么要做下去?这累死累活地做一个月,才挣1000多元,够做什么用的?再说,是你们非要张罗着给我找工作,又不是我让你们找的。以后我的工作的事,你们不要管了,我自己找,我就不信凭我名校的文凭,会找不到一个靠谱的工作!”

之后的日子,凭着名校生的自信,杨晓光便信心满满地踏上了求职之路。接受了上次求职的教训,在对自己的职场前景进行了一番定位后,杨晓光决定不再找专业对口的营销类工作,觉得这类工作太辛苦,待遇也不高,而且要升职也很难,他准备朝行政类工作发展,感觉做行政有发展前途,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杨晓光按照自己的规划跑了好多场招聘会,投递了无数份简历,但均无斩获。2009年10月,心有不甘的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上海一家私企投递了简历,打算应聘该企业的总裁助理一职。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简历投出不久,那家企业就给他发来了面试邀请函。接到邀请函他很高兴,马上坐飞机飞往上海面试。

面试进行得很顺利。他名校的学历加上不凡的口才,打动了老总,老总对他很满意,以月薪8000元的薪酬,当场拍板聘用了他。就这样,带着满满的成就感,他成了这家企业的总裁助理。这家公司包吃住,工作量不是很大,高薪且不用加班,所有的一切都让杨晓光满意。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刚在这家企业干了两个月,3个月的试用期还未满,他又玩了一次“闪辞”。

“我不想总是在空中上班,太累了。”谈及这次辞职,杨晓光说,入职后他发现,虽然这份工作看上去不累,而且表面上看起来挺风光,但总裁常常出差,他要随时跟随左右全国各地飞。一开始他觉得挺好的,工资又高又能全国各地跑。可过了初期的新鲜劲儿,他才尝出苦味来。刚入职那一个月他总共出差20趟,感觉真是太累了。有时早上还在宁波,中午就飞去了青岛,下午又到了上海,每到一个地方他除了帮老总准备文件外,还得打理一切琐事,几乎没有一点休息时间。再三权衡后,杨晓光决定放弃这份高薪工作。

失去了上海的工作,杨晓光只得再找工作。2010年3月,杨晓光凭着含金量颇高的文凭又应聘进了本市的一家外企,但进入工作状态后,他发现自己完全不能适应外企文化,无法融入这个圈子,自己混在同事们中间,感觉很另类,而同事们,也因为他是新人处处排斥他。强忍着这种不适的感觉,勉强做了一个月,感觉实在别扭,他又选择了辞职。

之后的日子,杨晓光似乎陷入了找工作——辞职——再找工作的怪圈,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跑了20多场招聘会,换了7份工作,可没一份干得顺心的。不是嫌待遇差、嫌工作累,就是嫌无发展前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所以每份工作都做不长,这让他很是郁闷,一次次的挫折,让他越来越缺乏自信。

见儿子频频换工作,毕业一年还漂着,难以稳定下来,李郁忧心如焚。想劝说儿子务实一些,但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内心纠结万分的她,无奈之下就儿子的问题去咨询了一位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朋友。

这位朋友听了李郁的苦恼和担忧后,分析说:“当下,职场新出现了一个族群‘闪辞族’。这群人大多是职场新人,在一家企业入职的时间很短,甚至不到一个月,就出于各种原因提出辞职,在让企业措手不及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职场诚信大受打击。基于此,企业招聘者会从企业风险防范的角度,对‘闪辞’者的职场诚信产生质疑,从而谨慎地录用‘闪辞’族。从你提供的情况来看,你儿子当属这种情况。”

朋友的话让李郁更加为儿子担心了。她忧虑地问朋友:“那么,如我儿子这样的‘闪辞’一族该如何做才能规划好自己的职场前景,让自己不再‘闪辞’呢?”

“刚毕业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要把暂时的困难看得太重。如果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产生了辞职的想法,那么在辞职之前,就要认真分析所在单位的情况,权衡利弊。除了要分析这个单位今后是否有前途,还要分析自己在这个单位是否有前途。如果这个单位有前途,自己在这个单位也有前途,那么就不应该辞职。如果决心辞职,也要认真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有什么经验和不足。对于毕业生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两个:一是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二是自己的职业能力是什么。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兴趣’和‘能力’缺一不可。同时,还要尽早制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朋友支招说。

朋友的分析,让李郁的心里豁然开朗。成竹在胸的她与儿子谈了一次。按照朋友的理论替儿子分析了他求职存在的误区、以及这种“闪辞”的误区背后所存在的弊端与危害,之后与儿子一起,按照朋友的指点,帮他制定了详细的职业规划。儿子名校毕业,学营销的他口才不凡,这是他的优势。浮躁的心态和茫然不知所措的职业取向是儿子行走职场的致命缺陷。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如何扬长避短、求实务实是重中之重。

母亲的分析触动了杨晓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他,放下浮躁的心态,从自己的兴趣、专业和职业发展前景出发,决定沉下心来从低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之后,几经选择他应聘到了一家家居商场做了一名家居营销员。这次,接受了之前的职场教训,入职之后的他一反常态,放下了名校生的架子,拜老同事为师,沉下心来做营销。然而,由于缺乏营销经验,虽然他做得很努力,但业绩却总是上不去,进入公司的第一个月,他只拉到了一单业务。业务提成没有拿到,只拿到了1000多元的底薪。想着自己辛苦一月就赚这么点钱,他又有些动摇了。但就在他动摇的时候他想起了母亲对自己的嘱咐:“凡事三思,多想几个解决办法,多给自己留点时间,有时候坚持一下,后面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便咬牙坚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