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 2003 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内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的人数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点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就业认知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所持的就业态度,还包括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和行业的选择期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有 75. 8% 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内其他县市,这与高校生源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浙江省经济活跃的态势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显著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依次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但是,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仅为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为改善和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就业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求职实践中的实际状况,通过比较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差异,从中可以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在职业规划目标方面,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有三成的就业困难学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非就业困难学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可见,对职业规划目标的了解程度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状况,对职业规划目标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对自我职业目标的明确定位外,还要了解专业、职场状况,抓住有利时机为自己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在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就业困难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业困难群体中对职场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人数比例的二分之一。对专业了解和职场了解的欠缺,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空间。
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并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并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这诸种因素归为四类主要矛盾,以此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就业形势的开放性与就业观念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随着经济转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保持开放性特征。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响人才流动的各种因素公开透明。即便如此,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对就业地域的盲目热衷、对基层就业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业观念的盲目封闭。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学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持过分消极态度。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就业困难归因于外在就业形势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屡受挫。同时,狭隘的就业地域选择和行业选择观念,更加剧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地位,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优势群体越强、弱势群体越弱的“马太效应”。
人才需求的时效性与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为根植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全球经济生命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需求成为人才流动的航标。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发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变化也将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急剧变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变迁的“蝴蝶效应”。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的相对滞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无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时效性特征,“因师资设专业”、“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闭门造车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人才供给的相对滞后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
就业能力培养的弱习得性与就业能力运用的强实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和产业机构的升级,对实用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普遍存在有知识、缺能力的现象,这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尤其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了解,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目标职业环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状况。因而,在大学阶段片面关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而学生最缺少的是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实践性的就业能力,正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所最欠缺的能力,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求职竞争的高风险性与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难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简单地以他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由此产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因主观上求职态度消极、求职竞争能力较弱和客观上求职时机不利等现实因素,造成求职竞争中的屡屡受挫,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和出现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竞争中低承受性的具体表现,显然不适应人才竞争的高风险特征,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内生因素。
二。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该群体的系统结构。为了帮助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系统状态,挖掘该群体的就业优势,创造可能的就业机遇,克服就业弱势,规避可能的就业威胁,我们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策略。
尽管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不占有普遍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优势,为该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从群体属性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本质上仍然属于大学生群体,尽管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状况,但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非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总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这几个方面的优点,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如此良好的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等优势,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业前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主要体现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享有人力资本优势资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拥有学历优势和政策保护优势,但是在外界赋予的优势外衣保护之下,大学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习得,只注重个性的过分张扬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注重自我感觉的过分良好而忽视社会的现实需求,便很难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群体内部就业竞争力加大; 地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传统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在外部竞争环境的威胁面前,大学生若不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直接沦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困难一族。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要想在就业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群体优势,敢于、勇于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种威胁。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的封闭性、就业能力的弱实践性、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这些劣势遇到外部环境的不理想,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陷入最不利的就业境地。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尤其是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帮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适时调适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对该群体的关注和帮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为此,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该群体的优势以外,还要善于辩证分析该群体就业过程中的劣势,规避劣势带来的求职威胁,帮助把握一切可能的就业机遇。
就业机遇的创造需要高校、政府和毕业生自身的通力合作。首先,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态度,高校在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注意引导其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并做好相应的求职准备,以在时间上赢得就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理想工作地和理想行业选择的狭隘倾向,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其职业价值观趋向现实性,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摆正自己的就业定位和心态,以在价值导向上为其赢得就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所学专业和目标职场不了解的薄弱之处,高校除了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通识教育外,还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和合作。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实习实践环节,利用校企合作、暑期社会实践、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职场体验中去。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大学生“两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入伍政策、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的实施,为转变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培养赴基层就业的职业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导向功能,为拓宽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视域创造了更强大的政策支持空间。除此之外,各地纷纷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实施了不同类型的就业帮扶援助工程、寒门学子就业推荐和专场招聘会、就业困难群体“一卡通”措施等等,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再次,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对自身的理性定位、对专业和职场的准确把握、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判断、对就业心理的适时调适,以及脚踏实地的努力实践,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劣势,规避就业威胁,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礼堂: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 年第 2 期。
篇2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激增,从2001年的115万人上升到2009年的611万人,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需要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从多方面寻求对策。高职毕业生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威胁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同时外部环境也给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机遇与威胁,现以高职药学专科毕业生为例。
一、高职学生自身优势因素
1.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注重与企业联系紧密及时了解当前和近期社会和企业的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且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安排、毕业实践,因此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基本切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专业技能优势。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大都选用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授课。由于这些教师都有社会实践经验了解所教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并把最新的信息和动态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当前社会要求紧密相连。
3.高职院校普遍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高职教育中学历与职业资格并重这一趋势已然形成,在就业市场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往往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学院要求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就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例如高职药学专科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考试获取职业药师、营养师、职业等级技能等证书。
二、高职学生自身劣势因素
1.学历层次劣势。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已不再像以往那样起决定性作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接受的是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争夺重点院校、热门专业的本科、研究生、博士人才已属常态。例如,药厂、药房、医院药局、药类质检部门在招聘人才时要求应聘人员至少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的还要求是“211”、“985”等重点高校毕业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就业竞争初始阶段就处于一种明显的弱势地位,其文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
2.专业知识劣势。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制比本科的大学生学制较短;同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如本科院校侧重专业理论,而高职院校则侧重于专业技能;此外教师队伍素质高、设施条件好、学习环境好等,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处于劣势。
3.学习能力、可挖掘潜力等劣势。
高职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想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入校前的起点不高,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总体上来讲基础要差一些,学习过程中理论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可挖掘的潜力、可提升的空间都不太大。
4.就业心态不平衡
就业是每个毕业生所面临的重大抉择,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作为一群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社会群体,其理想与追求自然有明确的目的性,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他们在学校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心理期望值过高,想毕业后可以发挥自己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有些人却在就业上处处碰壁。学生在就业上理想化的东西比较多,大多数学生不能吃苦,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学生看中的单位,单位却看不中学生;单位看中的学生,学生却看不中单位。”
三、解决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产业结构升级与加快经济增长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政府就业政策应该持续优化,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继续加大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2.有计划地开设就业指导和增加社会的实践活动
高校应该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课时,使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
3.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金融危机迫使现代企业更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宁可选择大专甚至更低学历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没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其次为创新教育。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必须突出创新教育,高校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3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困难类型
1个人心态进入误区
主要有不自信、依赖、盲从三种不良心态导致。一是自信不足导致的困难群体。包括过于自卑与自负两种。自卑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条件评价过低,择业信心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自负即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由此导致他们错失很多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是依赖心理导致的困难群体。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依赖于学校或家庭,缺乏就业的主体意识,这种消极的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使这类群体经常不能顺利就业。三是盲从心理导致的困难群体。这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又缺乏对社会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从而容易在就业时产生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时,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并没有根据自身去就业,最终导致错过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并且,三种不良心态往往相互交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困难群体的就业心理。
2就业能力方法问题
这里提到的就业能力方法分为就业岗位专业能力素养与就业综合能力方法两个方面。就业岗位专业能力素养不足的困难群体是因学习成绩差形成的。这类困难群体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不能按时毕业或不能获得学位;或勉强毕业获得学历学位,但学习成绩不好,专业素质较差,面对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的专业要求只能望而却步。就业综合能力方法存在问题的困难群体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缺少实践历练与社会经验。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特别注重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考核和要求。部分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与社会活动能力弱,参加应聘时没有自信心,不敢主动与招聘人员交流和沟通,不懂得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方法技巧,从而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趋于弱势。
3家庭经济困难影响
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平时承受的经济压力要比一般的同学大,而非专业教育层面的综合性知识水平又往往较低。这些特殊性导致的问题在就业阶段尤其表现明显。一方面毕业在即,花费在求职应聘方面的费用大大增加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必须在生活成本与求职成本中做出选择;另一方面贫困家庭背景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从而影响其顺利就业。
4限定性因素成桎梏
这些限定性因素一般是个人的先天劣势、岗位的性质要求或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偏差。先天劣势中较为突出与普遍的是形象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比较看重外表形象,把部分可以胜任工作却因为形象不佳的学生拒之门外。与岗位的性质要求相关,且较为普遍的,则是性别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时,社会对女生的需求信息大大少于男生,有些单位不论女生的条件多好也一概拒收。因此,高校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群体。此外,因报读专业冷门形成的困难群体是结构性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方面。近年来,由于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逐年猛增,就业市场对各专业之间的需求不平衡,而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滞后于市场,导致很多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尤为困难。
二职业指导有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职业指导的理念与做法来源于美国。最早期,职业指导只是作为解决失业和就业问题的一项社会工作,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兴起,赋予职业指导以新的含义: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自我形象,同时也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检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也造福社会。就业指导是职业指导的重要部分。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重要性表现为:
1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
学生在毕业前了解社会上有什么职业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指导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学生通过职业指导可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使学生对社会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是在有限度的情况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选择。要使这种选择科学、合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乃至人尽其才,大学生对社会的真实了解与对自我的客观认识非常重要。职业指导可以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学校向有关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部门发函,收集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拟招对象的要求条件等,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或组织学生亲身实践开展社会岗位需求调研,让学生学习以科学的方法搜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利用职业指导理论及相关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明确自我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在就业中扬长避短,并通过有目的性的培训学习构建自身综合竞争力。三是指导学生分析社会、单位需求与自身实际间的匹配度,明确自己提升与努力的内容。
2有助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做好准备
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对某种职业的认识,通常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并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做好准备,包括岗位专业能力准备与就业综合能力方法准备。针对前者,职业指导通过分析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从而使学生学会主动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从业技能等等,在求职竞争中不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有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针对后者,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求职技巧,如:怎样自我推荐,怎样写求职信,怎样参加面试、笔试和口试等等,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求职方法,从而实实在在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3有助于大学生改变观念,积极心态
由于在校大学生缺少社会生活的经历,对就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存在错误的择业观念,既有只追求“舒适、热门、高报酬”的工作,又有不顾职业发展与生计需求的“任何岗位零工资就业”意愿;既有过于自负眼高手低,又有人过于自卑丧失就业信心;既有雄心壮志又有等靠的依赖思想。这都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同程度存在的通病。职业指导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把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科学分析确定正确的职业方向,从而进行实事求是的职业设计,这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根据社会实际与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不畏惧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
大学生由于初次就业,遭遇挫折的心态需要调整。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如形象因素导致的就业困难并非完全不能改变,合理的妆容修饰就能有所助益;性别的劣势可以通过突出自身的其他实力与优势去弥补;专业上的不匹配可以寻找自身的其他兴趣特长加以强化寻找突破。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正确认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从短期看,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社会人才需求;从长期看,对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铮,陈永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与成因分析[J].考试周刊, 2011(53):181-182.
[2]高永新,包伟.关于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科教论坛, 2010(2):140-141.
[3]眭国荣,王建明.弱势群体: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J].江苏高教, 2005(6), 119-121.
篇4
【关键词】女大学生 性别差异 学业优势 就业劣势 学业评价
近年来,学生学业及就业的性别差异备受研究者关注,国内外的不少研究者通过理论探索和大量客观的实证研究数据均表明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女生学业优势”即女生在学习成绩、学业表现、学业成就等方面均优于男生;另一方面“女生就业劣势”,即女生就业成功率、薪酬待遇,工作满意度等普遍低于男生。虽然当前研究者对上述两种现象都在积极进行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将这两种现象整合起来,在同一个研究中探讨两者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形成原因。因此,本研究拟对大学生学业性别差异和就业性别差异的内在关系进行细致探讨,旨在深入分析女性大学生学业优势就业劣势的成因并探讨对策,以期为干预和对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
大学生学业性别差异
多项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学业成绩、竞赛获奖还是在学业行为表现上,高校女生普遍优于男生。在学业成绩的直接比较上,有研究对国内34所2003级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表明[1]:成绩排名靠前者女生居多,排名靠后的男生居多,学习成绩前25%的男生比例为31.2%,女生为44.9%,学习成绩后25%的男生占7.7%,女生为2.5%。在奖学金获取方面,有研究对安徽师大和皖南医学院1995-2000年间全体大学生的统计显示[2]:虽然在校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但在各种校级奖学金获取上女生人数远远高于男生。在学校学业行为表现上,有调查显示[3],女生出勤率(92.65%)显著高于男生(81.05%),女生的用功率(78.00%)显著高于男生(61.56%),女生的用功时间(72.26%)显著高于男生(49.87%)。上述事实全面显示:总体而言,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状况明显优于男生。
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
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就业相对劣势。对全国范围内28所高校的抽查显示[4],男生在就业率、起薪以及工作满意度上均明显高于女生,男生的就业率为67.4%,女生为59.8%,男生的起薪为1822元,女生为1638元,男生的工作满意度为51.5%,女生为45.4%。不仅如此,在就业岗位上的工作角色也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如在学校、企业、公司等的行政队伍中,男性毕业生数量占绝对优势,即便个别女性参政,也更多表现为非权利的参与。以上数据及事实均表明,女生就业及未来岗位聘用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女大学生学业优势就业劣势的成因
1.社会因素
(1)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
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男性化特质的优势更为各大企事业单位所推崇,有些单位甚至明确提出“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的要求。2009年全国妇联开展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发现[5]: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就业性别歧视制约和阻碍着广大女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平台和机遇,对其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适合男女的工作机会不均等
我们发现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和招生人数中,理工类偏多、文科类偏少,女生对文科专业的偏好决定了其未来从事的工作类型多为教师、文秘等服务性工作以及对知识与技术要求较低的农林牧渔劳动。然而在现代社会,传统上适合女性的工作机会(如教师、文秘等)增长较少,而适合男性的各类企业的工作机会则增长更快,从而导致男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和结果的差异[1]。因此,男女工作机会不均是就业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3)社会忽视女性特质的价值
中国教育传统几乎一直存在着排斥女性,尤其是排斥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惯性。社会一直以来为男性确立的职业形象是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公共领域密切关联,而为女性确立的形象则是与家庭私人领域密切关联,这些领域所需的人其职业形象的主要特征为富于情感、勤劳、顺从、自我牺牲等。很显然,这一形象是将女性培养成合格的母亲[6]。与女性相关的经验、品质、能力、价值观被忽视或排斥,这是学业优异的女生就业劣势的又一原因。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里优秀的女生并不意味着就业依然占据优势,高校学业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当前高校终结性评价女性化倾向严重。在课程考核上,当前许多高校的考核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多为记忆性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考前突击就可获得高分,这似乎更适合女性学生获得高分。脑科学和脑神经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空间能力超强,他们往往更喜欢运动,不喜欢安静,更愿意自己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死记硬背。这一点说明当前的评价方式对男生的学业发展不利,他们也很难在这些考核中获得高分,更严重的是这种评价模式抑制了对所有学生独立、主见、更有竞争性等未来工作更强调的男性优良特质的培养和习得。另一方面,不适当的过程评价抑制了男、女学生的共同发展。不少高校为了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出了过程评价模式,加强了教学环节的考核。过程考核中像考勤、作业、笔记、课堂表现等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被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来,而且这些环节的赋分在总分中的比重日益提高。而课堂上的服从、遵守、被支配、安静听讲、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更多符合女性化个性特质和能力的表现,这将使不论男生还是女生的女性化特质表现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女性吸取和习得男性特质的优点和长处的机会和情境也会越来越少。因此,我们会发现学校里优秀的女生到社会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却很难表现出真正的优秀。
3.自身因素
外因往往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女性就业劣势与其自身的因素不无关系。女生在校时往往对课内学习投入过多,忽视课外实践对自己专业能力、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另外,女生自身的一些负面个性特征也是其不被就业单位青睐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更独立、有主见、有较强胜任力的人担任,而女性往往容易自信不足、依赖性强,应对能力、成就动机低于男性,这些负面特征自然会影响到她未来的职业表现。
对策
1.社会应重视女性的价值,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社会应看到女性优秀特征在社会工作中的价值,并努力营造重视女性价值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不是将女性优秀特征的价值排斥在社会工作领域之外。与此同时,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抚养、护理、膳食等活动相关的知识也应当在学校传播或相应的专业有所设置,从而拓宽女大学生就业范围和就业领域;还有社会应创设各种条件增加适合女性的相应就业岗位,从而增加女性就业机会;最后国家也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消除企事业单位对就业的性别歧视,帮助女大学生改变就业不利处境。
2.学校应树立现代性别教育理念,引领高校学业评价体系改革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消除学业与就业性别差异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现代性别观念的教师。因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行政机关及院系领导要系统学习现代性别理论,了解教育体系中的性别盲视和性别偏斜现象及其成因并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在职培训,并鼓励教师将国内外性别教育方面的最新成果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因性施教,促进两性学生性别特质全面发展。其次,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当前更有利于女性的评价内容、评价依据和考核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增补和加强适用于男性性别特质的相关内容,促使在校学业成绩优异的女生在职后也能真正自我实现,事业成功。
3.女大学生个人应端正认识,努力提升自我
毫无疑问,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求每个人都能适应社会竞争,能够在社会公共领域拥有立足之地,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女性,要在这一压力下拥有一席之地,就更要端正认识,努力提升自我。首先,女性自身要对传统性别文化的消极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应注意树立现代性别观念,改变对数学、科学等理工科课程的回避倾向,扩大专业选择的范围,就业时敢于尝试与理工科相关的公共领域的职业。其次,重视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自主意识。作为女性,应积极地与各种职业刻板观念作斗争,抗拒并摆脱外在力量对自己的控制,积极发展自我,表达自我。最后,女大学生应加大课外学习投入力度,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作为女性的不利处境,争取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行。
参考文献:
[1]文东茅:《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学业与就业的性别比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26(5)期,第16-21页。
[2]姚本先、陶龙泽:《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性别差异研究》,《教学研究》2004年第6期。
[3]陈太博、毕新华:《大学生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4]曹星、岳昌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5]杨慧:《80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与性别差异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第21(3)期,第30-37页。
篇5
更加艰难。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和心理状况,并提出了对大学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社会心理;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09-03
高校毕业生中的困难群体,是指来自城市特困职工家庭、边远地区特困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贫困生,以及残疾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弱势性,使得他们普遍承受着相对就业困难的境遇。
1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原因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指因择业机会少而导致的就业难。我国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总量的剧增,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部分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大学毕业生“无业可就”,“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随之形成。究其原因,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六种。
1.1 学习能力差
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同样,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学习成绩也有好与坏的区别,而专业学习成绩的好与差是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之一。相关资料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 50%,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学习成绩差,甚至拿不到学位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自然就沦为就业困难群体。
1.2 家庭经济困难
大学生找工作是需要成本的,比如制作推荐材料、跑人才市场、购衣物装饰外表、美容改变形象等等,少则几百元,多到几千元、上万元。高校扩招后,家庭贫困大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40%,其中有20%的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就业成本对贫困生来说又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不得不放弃许多成本投入较大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经济压力大,不少贫困生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加上社会关系少、急于缓解经济压力而对未来的工作寄予较高的期望等原因,贫困大学生是就业困难群体的主力军。
1.3 人际交往能力差
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时,比较注重其个性特征、谈吐表达、形象气质,可见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卑、胆怯、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际的毕业生,由于不能与用人单位很好的交流、沟通而一次次的错失就业良机,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1.4 患疾病或身体缺陷
虽然身患疾病或身体有残疾是天灾人祸,不属于求职者的品质因素,但是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是将这类毕业生排出门外。近几年,因健康原因引起的供需双方打官司的事例也不在少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中,约定毕业生身体因素的条款也屡见不鲜。
1.5 性别差异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生”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
1.6 专业冷僻、适用面窄
当前,高校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专业适应面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使得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与某些专业的需求旺盛相比,有些专业却僧多粥少、竞争激烈,有些专业甚至无人问津。一部分因选择了所谓的“长线”专业或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时,却不得不面临着择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无奈地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分析
2.1 自卑自责心理
由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受多种原因的局限而处于比较劣势,与其他大学生群体相比,他们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会产生挫败感,具有自卑的心理。尤其是处于毕业生“双向选择”期间忙于找工作的就业困难人员,他们整天忙于应对可能有机会的种种考核和面试,通常辛苦了很久却依然就业渺茫,因而自卑感普遍滋生。自卑心理的不断加深往往伴随着深刻的自责。这些处于就业困难阶段的大学生,曾经以“天之骄子”自居的他们,这时感受到自己被学校和社会抛弃了,意味着个人地位和尊严的丧失;他们自我愧疚,觉得在同学和亲朋邻里面前抬不起头,甚至对父母怀有深深的歉疚。
2.2 妥协和茫然等待的心理
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员有着自卑自责心理的同时,现实生活中又不得不面对因就业而遭受的种种困难。随着这种心理状态和困难境地的不断持续,他们有可能渐渐失去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动力,无奈地接受现实。长期处于自卑妥协的心理阴影当中,必然使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丧失寻找就业机会的热情,缺乏生活的勇气,这一恶性循环必将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很多的大学生在经历就业挫折之后,他们往往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显得对未来很茫然,不知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也不知道就业有无可能,甚至丧失就业的信心,对未来缺乏希望。他们迫切渴望有自己适应的工作岗位,但又很盲目,只能被动地处于等待的状态。
2.3 抑郁和焦虑的心理
就业困难大学生对父母的负疚,对未来的迷茫,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愉快的体验,时时影响他们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尊重等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些毕业生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毕业生的生活本来就是紧张的,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外,他们还要寻找就业机会,外出参加各种各样的双选会,参加各种面试和考核,思想高度紧张,没有空闲时间,也没有更多机会或不愿意寻找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心中的烦闷不能得到及时的、合理的宣泄,经常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
2.4 自立与依赖心理
多数就业有困难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就业问题,依靠自己去拼去闯而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现实情况是,毕业生处在进入社会生活的边缘,还不能完全融入就业市场之中去,而且多数大学生本身自立意识较为淡薄,对学校、教师及父母仍然存在较重的依赖心理。有的毕业生不能也不愿吃苦,意志薄弱,缺乏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没有明确目标,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指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或从政府、社会甚至亲戚朋友那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自立与依赖心理的并存,也常常常使这群大学生心里充满矛盾。
2.5 不满和宣泄心理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超载,特别是工作岗位不理想或工作还没着落时,他们的压力与日俱增,对未来丧失信心。面对着巨大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他们面临种种现实生活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落感。大学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相对集中于学校中,在与已就业的大学生作比较时,特别是一个寝室里有了两三个同学已落实用人单位时,这种情况必然会使就业困难群体在意识上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引发他们对学校及社会不满的心理和行为。
3 对大学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的对策
3.1 指导困难群体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突破点,不仅能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还能对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人力资源的长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困难群体能够及早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多一些了解,对职业多一些认识,在求职时他们就会多一份把握和自信。明确的职业目标,具体的规划和求职准备,会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属于自己的事业。职业生涯规划要从新生入学抓起,根据学生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指导方略。将就业指导纳入大学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就业的共性问题与个案问题结合起来,给学生具体的指导,从而形成完整的就业辅导体系。
3.2 加强实习指导,重视就业技能培养
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急需的是有工作经验、有实用技术、有商战本领的人才。社会实践除了可以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外,也可以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积累工作经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以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搞好实验、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教学等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无论是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3 加强就业时心理疏导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引导就业困难群体消除人际交往恐惧,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轮流担任班干部,以锻炼其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人际交往易来改变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和心理压力,逐步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职场竞争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3.4 就业服务和理性引导相结合
高校应加大帮贫解困的求职服务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比如在了解贫困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有的放矢地提供就业帮助;对困难群体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其面谈,了解其性格、能力和择业意向,帮助他们分析择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在面试中的表现,提高面试技巧,等等。同时,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剖析,使其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大小,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应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思路,实现多元化就业。
参考文献
1 彭军.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84.
2 付玉华.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与辅导.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4):103-104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就业;引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59-02
1高校辅导员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具备的引导优势11高校辅导员能够对学生就业心态作出及时了解
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就业心态作出及时了解基础上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疏导,这种疏导工作所具备的针对性能够在预防不良就业心态所产生的危害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由于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几乎涵盖了大学生的整个高校生活,所以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密切性是其他高校教职工无可比拟的。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高校辅导员,不仅与学生之间具有师生关系,同时也具有朋友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在大学生愿意与辅导员开展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使辅导员能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等作出及时了解,并可以使辅导员根据学生就业心态的特点与差异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帮助大学生能够在就业工作中对自身做出准确科学的定位。
12高校辅导员可以扩展大学生知识面
高校辅导员能够在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知识面进行扩宽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当前高校教育中,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到了高校以及大学生的重视,并且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大学生普遍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求知欲望,所以对专业外书籍的涉猎以及对专业外知识的激烈并没有受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关注,而事实上,仅仅是专业知识并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另外,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课教师也很少关注大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所以在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知识面扩展方面而言,高校辅导员同样具有明显优势。在此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布置任务来推动大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如高校辅导员可以要求大学生定期定量地开展阅读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并为自身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其中知识讲座、模拟面试、实习活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13高校辅导员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重要的内容,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应聘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强调大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是十分重要的。在高校中,高校辅导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强调学生诚信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并通过以身作则来为学生树立榜样并营造风尚,从而在思想方面推动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此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讲座等活动来推动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深化,从而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14高校辅导员可以引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并了解就业政策首先,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定位并树立明确目标。在高校工作中,辅导员可以以大学生需求为依据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并在此工作中通过讲座等形式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通过引导大学生对自身作出客观评价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就业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这些工作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高校辅导员可以在与大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向大学生传达就业信息与就业政策,并可以通过组织班级讨论,利用QQ群以及博客等渠道来对就业信息与就业政策开展交流,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在了解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政策的基础上为自身就业提供必要依据。
2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引导作用的发挥21提高高校辅导员服务意识
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高校辅导员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在尊重大学生差异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大学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需要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共性以及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满足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普遍需求,照顾大学生个体所具有的个性需求。而做到这一点要求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一般与日常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同时要重视开展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无论是日常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一对一服务,都需要辅导员能够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并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以及务实精神,并具备创新精神以及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热爱。另外,高校辅导员有必要树立全过程的服务意识,即将服务对象确定为大一到大四的全体学生而不能仅仅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引导工作,从而确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当然在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方面要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如大一至大三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当侧重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大四的学生则应当侧重求职技巧以及择业观的培养等。
22改进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方法
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结合。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辅导员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责,对于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群体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引起的。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脱离实际,不仅欠缺吃苦耐劳的品质,并且对优厚待遇以及收入过分重视,在就业过程中抗挫能力以及竞争心态都有所缺失,而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凸显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高校辅导员有必要通过举办活动以及个别谈心等形式来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形成积极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在就业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的结合。同时,高校辅导员有必要通过思政教育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这对于推动大学生就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3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
通过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来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是提高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高校需要重视辅导员就业引导作用的发挥,并通过岗前培训以及定期的在岗培训来实现辅导员专业知识以及工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发展。在当前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方面,虽然辅导员培训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但是培训内容却倾向于基础与常规性的工作规范以及常识,并且内容设置也过于统一而并没有尊重高校辅导员需求的差异性,所以在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中,首先高校需要为辅导员提供更具深度以及专业化的培训内容,其次要在对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做出调研的基础上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从而确保高校辅导员能够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引导中对专业的方法体系以及理论体系做出自如运用并获得良好成效。
3结论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且与高校其他教职工相比,这种引导作用所具有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而为了通过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来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高校有必要从意识、方法以及能力三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培训以实现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海立,马振丽,邓秀江从大学生就业难窥视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不足[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2]黄朝峰,张淑娟,李建伟高校辅导员队伍弱点及专业化建设[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宋慧就业寒流中的暖流――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策略[J].价值工程,2010(8).
[4]赵佳,温颖娜,郝晶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作用[J].科技信息,2010(8).
[5]常保瑞,方建东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篇7
关键词:就业;体育教育;决策;SWO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决策的SWOT分析——以阜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前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院校的二本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体教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僧多粥少,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他们就业准备不足,对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了解的不够清楚,不了解就业市场,使得他们就业处于盲目状态。根据对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8%的人数自我认知存在偏差,60%以上人数感到自身就业优势不明显,86%的人数感到前途迷茫、没信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就业环境的状况,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为他们提供正确、有效的就业决策方法在当前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SWOT分析方法介绍
SWOT分析法又称道斯矩阵或态势分析法,于20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正式提出。它是将一个单位或个人内部资源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与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化的分析体系,最终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战略的科学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该方法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组织或个人进行自我诊断和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SWOT分析方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SWOT因素分析。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单位或个人存在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资源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即外部环境对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客观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是在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观因素。
(二)构造SWOT矩阵。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类,构造SWOT矩阵。该矩阵以环境因素为行变量(包括机会和威胁),以内部因素为列变量(包括优势和劣势),行列交叉构成四种组合。(表1)
(三)制定行动策略。在完成内外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之后,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策略。策略组合可分为四种:优势-机会(SO)组合、劣势-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劣势-威胁(WT)组合。
三、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专业优势。体教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的体育技能训练和户外活动,使他们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与专业相对应的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能力。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拥有体育教学和训练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后除了可以担任体育教师外,还可以从事专业体育训练,俱乐部私人教练,如大球(篮排足等)和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专业教练、健身(形体、健身)教练等,这些职业都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还可以自主创业,成立集养生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健身会所以满足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
2、性格、气质优势。长期的户外训练使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神经更易兴奋与抑制,充沛的精力造就了他们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的性格。为人热情,做事雷厉风行,富于生气。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气质类型多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情绪变化快,积极乐观,个性张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很少有同学存在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3、就业期望不高,容易接受现实。二本学校的体教专业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社会资源缺乏,他们对就业没有太高的期望,就业也不苛求对口,只要能找到工作,解决生存问题,他们心里就能够接受,发展问题以后才会考虑,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现实。
(二)劣势分析
1、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目前二本体教专业的学生高考时文化成绩比其他专业普遍要低,由于文化基础不好,他们对文化知识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睡觉、玩手机是经常现象,课后也不能主动学习,这就导致体教专业学生总体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据不完全统计,体教专业学生四、六级通过率不到10%,阅读与写作水平不高。
2、自我认知不清,缺乏就业信心。由于进校文化成绩分数低,他们在学习能力方面信心不足。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不太清楚,面对就业,有些不知所措;在就业受到挫折时,内心会产生自卑感。
3、不太关注外界,缺乏就业信息。由于体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经常进行体育训练,对外界变化不是很感兴趣。多数同学不愿意花很多时间看一些新闻和就业信息。由于自己也不关注,外界信息也不会自动流入,使得他们就业信息缺乏。
(三)机遇分析
1、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政治稳定是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用工需求,也就保证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
2、国家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这在政策上也是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极大支持。当前体教专业学生就业出路有;考公务员、教师编制,还可以考村官、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活动。同时,国家也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减免税收和金融借贷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扶持。
3、高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助推学生就业。现在每所高校都设有招生就业专职部门,每个院系也配有就业指导员。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搜集就业信息,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四)威胁分析
1、专业技术人员供过于求,对口就业难度大。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事业单位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学校教师编制逐渐减少,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体教专业的学生总数不断增加。原本毕业后专门从事体育教师的体教专业学生想要全部实现对口就业已经是不可能了。
2、就业信息来源少,就业市场拓展难。作为二本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就业信息相对省会等发达城市来说较为闭塞,而且参加招聘会的机会也比别人少、成本比别人高,有时,就业市场对体教专业的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加上体育重点高校对他们就业市场的垄断,导致他们就业机会少、就业市场狭窄且难拓展。
3、就业观念陈旧,扰乱大学生正常就业秩序。现在社会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有一份稳定的、体面的职业,在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下,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到发达城市工作成为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而现实情况中,理想就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导致出现了毕业生较高的职业预期与现实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于是出现“有业不能就,有业不愿就”的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影响正常就业。
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行动策略
通过以上对体教专业学生自身资源的分析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就业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整个社会环境提供的机遇和存在的威胁。可以通过构造SWOT矩阵制定就业策略。
(一)优势-机会(SO)组合策略。这种策略是最有利的一种情况,既具有优势,又面临机遇。根据国家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遇,体教专业学生要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对于专业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专业对口就业,考教师编制,也可以考需要体教专业的公务员和特警、消防。除了以上选择也可以选择到基层去工作,毕竟公务员和教师编制有限,基层也需要优秀的人才。对于热爱社交和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学生,同时家庭又有创业条件的可以选择自主创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优势-威胁(ST)组合策略。这种组合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量去规避外部环境带给他们的威胁。体教专业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随波逐流,要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职业,树立“职业不分贵贱”的思想,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都可以去做。就业不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地点,先就业再择业,在基层积累工作经验,当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提高,条件成熟之后,可以选择再就业。同时,在找工作时,要多关注就业信息,多参加人才交流会,了解外界的就业情况,发挥优势,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劣势-机会(WO)组合策略。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他们多是专业课成绩不太好,没有过硬的专项技术,整体素质不高。这些同学参加教师考编不占优势,仅是同学之间竞争,考编对他们来说希望也是渺茫的,如果所有的毕业生在一起竞争为数不多的教师编制,他们的希望更小。这些学生应该自我调整,充分把握机会,可以考虑到竞争小的基层去就业、到西部去就业,考特岗、考村官、考“三支一扶”、参加西部志愿计划等,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再谋求新的发展。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因为创业与自己专业、专项素质高低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创业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方法,积极进取,努力获取成功。
(四)劣势-威胁(WT)组合策略。这种组合是SWOT策略组合中最不利的一种情况,毕业生自身优势不足,专业学习成绩差,没有明显的专项,综合素质低。外界就业环境也不好,考编考不上,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一般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缺乏社会关系帮助联系工作,自己又不主动努力去寻找机会,也不愿意创业。这样的学生应该暂缓就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本人要转变思路、重新学习新的技术和生存技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目标,努力实现职业生涯最优化。
五、结束语
大学生能否就业不仅影响他本人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最优化,已经成为历史必然。SWOT分析仅仅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指导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建立在环境是可以认知和不变的条件之上的。就业决策制定之后还要进行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笔者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要想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前景,并且又将他们的职业与兴趣爱好进行有机的统一。第一,学校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适当调整所设的专业,使专业与就业市场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第二,学校应该为学生人生规划进行适当的指导,将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第三,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田慧丽,任肇祥.皖北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障碍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
篇8
一、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传统文化中男强女弱、男尊女卑在现代职场中的体现。几千年以来,女性的传统标准形象是“贤妻良母”,女性的社会价值往往通过家庭贡献来体现。这造成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对女性社会参与的排斥,导致对女性职业能力的歧视和就业范围的狭窄。
2.招聘单位追求用人成本的最小化
女性依法享有孕产期的工资待遇,这期间却不能为单位创造价值。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在结婚产子之后,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方面,工作积极性会下降。有的招聘单位或明或暗的只招男生,即使有的单位招聘女生,又附加了身材、面貌等非职业条件,导致很多女大学生就业受挫。
3.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其次,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较少,一般的就业指导往往通过课堂和讲座进行,效果不显著。第三,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突出。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在其它年级很少进行。
4.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过于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综合素质偏低、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弱,就业竞争力不够;有些女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单位的层次、工作待遇、工作地点都很讲究,认为只有到事业、机关单位才算就业,过看重“初次就业”,片面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导致就业渠道狭窄。
二、当前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对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当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和专业教师层面,存在单一化的特点。且通常情况下,学校的就业指导仅仅关注就业形势的分析、招聘信息的、就业政策的宣传等表层工作,且多面向毕业年级开展;没有切实促进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专业教师的指导往往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这虽然可以改变学生的就业思想,却不能有效促成就业能力的提高。因为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更需要在实践操作中逐步提高。要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三、培养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元化措施
1.培养过程的多元化
当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往往集中在临毕业的最后一学年。其实,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大一刚入校的新生,带有高中时代的奋斗惯性,也怀揣着远大的奋斗目标和美好的职业理想。这时候是就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的最佳时机。学校要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分析自已的人格、兴趣和特长,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在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职业理想的引导和动力作用,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制定每学期、每学年的修学计划、考试计划和能力培养计划,让学生知道在大学时期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和成长任务。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监督机制,帮助学生朝着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
2.培养内容的多元化
当前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多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就业招聘往往从面试开始,在短短十几分钟的面试中,招聘单位无从深入了解求职者的专业技能,更多关注的是求职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从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立足女大学生的性别优势,着重培养其文明礼仪、形象设计、沟通表达、人际交往和求职面试等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文明礼仪方面:职场着装礼仪,仪表礼仪(微笑、体态、手势),电话礼仪,交往礼仪(介绍、握手、就餐、引领)等;形象设计方面:发型、化妆、服装款式、饰品配件等;沟通表达方面:是否具备倾听能力,表达是否富有实质内容,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规范,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是否富有影响力;人际交往方面:和重要人物的交往,和陌生人的交往,和异性的交往等;求职面试方面:搜索就业信息的能力、编写求职简历的能力、参加面试招聘的能力。
3.培养方式的多元化
现有的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往往通过政策宣讲和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却不能有效提升就业能力。为突出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实践性,我们可以借鉴情境式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情境式教学法,是一种充分利用形象、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对于女大学生文明礼仪、形象设计能力的培养,可以课堂讲授法为主、情境训练为辅的方式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群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对于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情境训练的形式开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创造实际的或可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建构知识、体验情感、生成意义,最终发展能力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求职面试能力的培养。
4.培养主体的多元化
当前的就业指导往往由就业指导中心和专业教师实施,辅导员参与较少。鉴于第一课堂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劣势,可以发挥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的优势,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素质培养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内外学术科技竞赛,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巩固、拓展,构建健全的素质拓展体系。
总之,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我们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系统化地进行。需要贯穿女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个阶段,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就业能力的培养内容,需要我们创新借鉴新的培养方式,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边勃,杨宇.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191-192.
\[2\]王多慈,夏勇.浅谈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27-28.
篇9
【关键词】就业工作;女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1、毕业生数量的整体增加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客观原因是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各个阶层整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压力更大。由于近年来全球的经济增长缓慢,中国这个以靠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劳动力市场受到影响,加上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势必增加全社会吸纳人才的压力,毕业生就业竞争也分外加剧,女大学生也不可避免。
2、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
传统的中国伦理导致人们养成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如“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等,因此,在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上,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应该是男性,干大事的拿主意的应该是男性,而女性只能是处于辅导和从属地位,这些传统的落后观念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潜在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市场主体是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原则来开展经济活动的,而女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势必是要生子的,而整个孕育过程要时常中断工作进程,再加上女性在体能及精力上的确不如男性,因此企业考虑自身利益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大学生。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1、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市场经济愈来愈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生毕业后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校等大单位工作,并希望所去的单位名声好、效益高、生活条件舒适,女大学生也不例外。而目前,我国最需要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型单位,部分女大学毕业生不切实际的抱着过高的期望值,这是导致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女大学生中普遍流传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让她们觉得不能如何通过努力提高自己,而在竞争中胜出,而她们是希望找个好丈夫逃避就业竞争。四年大学下来,没有学到一点真正有用的知识,素质平平。当她们面临找工作的压力,面对就业单位的层层考核筛选时诚惶诚恐,自卑怯懦,找工作结果自然不理想。
3、实践不足影响就业
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比较勤奋,在学习成绩上一般优于男生,但女生普遍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文体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且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一些用人单位根据往年招聘女大学生的经验,认为女大学生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往往显得犹豫不决、难以迅速果断地作出决定,致使其行为对企业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因此在与男生参加同等的就业竞争时处于劣势。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虽然社会的就业环境存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还是有很多的女学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长知识和才干,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上风。女大学生要充分抓住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开阔视野,加强自身修养,学好课本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在找工作时自信凸现优势,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高校要指导女大学生树立未雨绸缪的观念,确立职业理想,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要制订毕业生就业法规政策、收集职业需求信息、组织市场招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讲授求职技巧、跟踪市场、调查研究等,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要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塑造和完善自我,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识。
3、根据市场调整培养模式
高校要把握社会和市场对女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和特殊学科的教学优势,转变传统的“知识本位”思想,充分尊重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积极培养她们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女大学的品德、知识能力和心理生理等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使她们从专业型人才向全能型人才转变。
要增加实践操作、参观学习、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岗位见习等实践环节,鼓励女大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农村中实践,实地调研考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找准定位,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要以社团为依托,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见各种社会实践,培养她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其增加阅历,锻炼能力。
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女大学生提供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舞台,同时,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高校也可以尝试因材施教,使开设的课程、选课的科目更有弹性,方便女大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四、结束语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压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所以在社会需要竭力改善这一问题的同时,女大学生也应该乐观勇敢地面对现实,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去发现机会,创造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
女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创造环境和机会,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指导状况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三所综合性大学为例,陈锋,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1).
[2]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张抗私.盈帅,财经问题研究,2012(03).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就业难问题存在多方面原因,既有社会性因素和经济性因素,也有教育因素和个人因素。以往的就业工作中,我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这对于促进就业工作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制约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和构成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元素愈发丰富,包含知识、技能、思维、个性、观念、心理等一系列适应就业的基本素质。可以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开发自身潜能,获得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就业能力的构成可分为以下几方面: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个人基本能力,个人基本能力包括: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个人基本能力等方面,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恰恰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影响当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首要因素。由于专业设置等原因,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多持应付态度,直接导致了专业功底不扎实、知识积累不足,进而造成了专业能力的不足。同时,很多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只学不用或重学轻用,理论与实际脱节,为了应付考试,忽略实际应用,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专业能力的不足。
2.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上大学学什么?学的就是怎样学习。受传统应试教育和培养模式的影响,多数的教育存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问题,这种教育虽然让学生们顺利的考取大学,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拿来主义,而少有举一反三和无师自通。
3.实践能力不足
实践能力即需要学生有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如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理论型需求转向实践型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将实践能力和技能作为首要条件,企业希望新入职的大学生能入职即上任,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却一直困扰用人单位。同时,因为以往的高校教育倾向于理论教育和应试能力,忽略实际操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加之校企之间缺乏合作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也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缺乏实践能力。
4.个人基本能力不足
个人基本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除了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考量,还会把毕业生个人基本能力作为选择的重要标准。在实际就业工作中,一些大学生缺乏这种基本能力,各方面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就业。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致使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无法顺利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符合自身意愿的工作岗位,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举步维艰。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调整人才培养方式,适应社会需求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进行竞争的过程中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固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的就业市场现状,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人才是在源头上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一,要了解社会发展需求,针对社会现状适当调整专业学习模式和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结合模式,针对高校实际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优化,尽力避免供需脱节等现象。第二,调整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全面考虑,既要考虑全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特殊需求、异地求学学生就业需求,也要分析热门和冷门专业、中长期人才需求趋势。第三,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固有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可以更多的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由灌输式应试教育转变为研讨型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2.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是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直接的决定性作用。首先,高校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实际的机会,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成为实用技能型人才。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和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正确的选择实习单位,鼓励学生进入到企业中锻炼自己,增强社会适应性。
3.培养学生增强自我个性,养成优良的品格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学生群体多样化的自我个性和品格的差异性日显突出。企业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个性和品格也成为了重要标准之一。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品格,首先,需要高校改变固有的单一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引导学生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发展兴趣和爱好,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能力和自我能力;其次,高校应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把大学生的品格养成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2008.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 下一篇: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