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行为经济学;政策建议

一、行为经济学相关概念

1.后悔最小化与偏差行为经济学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与预期效用理论在分析人类行为时所采用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假设不同,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假设人的行为目标是实现预期后悔最小化。大学生选择何种职业、在哪里就业,实际是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人们择业、婚姻、购买商品、投资活动等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将来“我不后悔”,即后悔最小化。大学生之所以向往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工作,是因为这些城市能提供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如果没有在这些城市的工作经历,他们会觉得“较为后悔”。后悔成为心理偏差基础。为实现后悔最小化,人们总是努力寻找证实性信息而隐瞒非证实性信息,当其他人做出相同决策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心理因素往往会对人们的行为决策产生很大影响,造成事后聪明、推断偏差;、乐观、维持现状、损失厌恶心理、从众心理[1]等认知偏差。其中“维持现状偏差”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影响甚大。一些人安于现状,当出现偏离现状趋势时,他们总是不断地对这种偏离加以修正。人们喜欢选择一个参照点作为参考标准,评价自己所处环境。依照参照点考察得失。喜欢维持现状,是“前景理论”最核心内容之一。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可概括为:认知偏差®非理®决策偏差®大学生就业难。2.过度自信当人们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忽视偶然因素或外部环境影响时,就会产生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一般因自我归因及事后聪明而增强。自我归因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事后聪明是指事后选择性回忆证实性信息,隐瞒非证实性信息,从而高估自己的“先见之明”能力。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2]。大学生就业中的非理主要集中在过度自信上。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他们往往以受人尊重、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收入高的职业为追求目标。就业决策中,过度自信的大学生普遍低估就业市场所隐藏的风险,对未来就业的“净现值”明显估计过高,容易在择业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状况。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实际是大学生择业中难以对职业、收入、工作地点和工作压力等选项权衡抉择,很难找到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预期工作的结果。3.羊群行为人们模仿其他人的决策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就会产生羊群行为。为降低社会压力的影响,个人往往将自己隐藏于人群中,以此获得安全感,这就是羊群行为的典型特征。在大学校园,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的相同或相似专业的学生会无数次讨论就业话题。特别是当工作地点较好、职业受人尊重、收入较高等决定大学生首次就业成败时,更容易造成他们模仿他人行为做出择业决策,从而产生羊群行为。当后悔和羊群行为相结合时,大学生就业难就更为突出。中国目前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社会各阶层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学生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普遍认为,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更有利于自己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发展。为实现后悔最小化,在“头羊”带领下,争相选择到“北上广深”及其他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求职,这些城市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4.群体思维当个人试图与组织保持一致,不加批评地接受组织观点和行动时,群体思维就会发生。专家往往倾向于群体思维,他们会表达相同观点,重复同样论述,因为他们大多从其他专家那里获取有限信息,这些信息在专家之间反复利用。大学生就业往往以同样的职业请咨询老师给出就业建议,做出择业决策。而职业咨询老师一般以就业调查报告为基础给出就业建议。一旦某种择业倾向被大学毕业生牢固持有,这种观念就会自我增强和接受。5.过分外推倾向过分外推倾向突出反映在大学生择业预期方面。大学生喜欢听好新闻和消息,因为意味着就业形势较好,能找到较理想工作的机会增加。他们大多倾向于在经济繁荣时听好新闻和消息,生怕坏消息会对就业预期产生不利影响。而经济萧条时倾向于对坏新闻和消息习以为常,将就业前景不乐观看成常态,而对好新闻和消息则视而不见。这种过分外推倾向放大了大学生就业率随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当作为不同个体的大学生择业决策趋同时,容易产生就业期望值对接错位:大学生普遍希望获得稳定工作,但近年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他们期望“专业对口”,从事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更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工资待遇上希望与期望值匹配,而用人单位则希望节省开支聘用可直接创造财富的员工。这种期望值对接错位将继续影响大学生实际就业率的提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篇2

>> 大学生就业心理原因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 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河南省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及问题对策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形成原因综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形成因素分析及缓解对策研究 试探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 社会资本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探讨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艳.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分析[J].民营科技,2010,9:69.

[3]苏伟,杨红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理论探索,2012(02)

[4]徐惠红,沈枞枞.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5)

[5]徐静英.河北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

作者简介:

郝红霞(1970.7- ),女,汉族,河北深泽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车玉芬(1970.9- ),女,汉族,河北威县人,硕士,邢台现代职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徐建平(1982.12- ),男,汉族,河北任县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14-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一些大学生面临无法在人才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各大高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根据现阶段的人才市场形势来看,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陈旧,甚至有些高校对就业指导重视不足,指导方式枯燥单一,就业指导效果不佳。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就业指导过程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就业指导效果,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各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就业指导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方向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规划分析不足,导致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及作用比较肤浅,学生无法在就业指导中充分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及未来的就业形势资讯。因此,学生无法更好地m应社会形势,无法结合市场情况来调整自己。其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各高校采取的指导方式各不相同。有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只是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浅显讲解,并且这些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并不大,从而影响整体的就业指导效果。另外,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较为笼统,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对整个人才市场的把握不足,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较为简单、较为模糊。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各个方面影响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规划。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重点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情况,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有效制定就业指导方向和方案,从而达到良好的就业指导效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建议

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及指导过程,均存在着一些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

(1)高校要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就业指导,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比较大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效果,首先要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各高校应该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对人才市场有非常深刻的把握和了解,对市场所需的人才类别及人才品质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才市场的状况及需求,了解行业信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及就业动向的把握程度。其次,大学生本身也必须重视就业指导课程。

(2)高校要推动就业指导多元化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就业方面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具有多样化特点。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完善就业指导方向,推动就业指导多元化发展,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首先应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对当下的热门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在就业和创业等多个选择中给予中肯的建议,说明就业形势及各种就业方向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

(3)高校应完善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就业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全面分析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情况,从而对学生起到实际的指导效果。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后期,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多个招聘网站的信息进行分析,引领学生了解和掌控就业方向,对就业信息进行辨认,引导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和接触这些招聘资讯。完善就业信息网,可以使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有更大的平台,使学生可选择的范围更加宽泛。同时,就业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对应项的就业分析,对每个专业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掌握和了解就业方向,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进行判断和选择。

(4)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办事能力等进行相应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自发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形势,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现阶段高校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还需要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规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鼓励学生从自身情况入手,更好、更有效地对市场形势进行判断,鼓励学生了解市场就业动向,获取更多的就业资讯,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演变

大学生毕业生是当今就业队伍里的一个最为庞大的群体,在整个社会劳动力就业市场吸纳力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在逐年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当下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的几个阶段如下: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分”,这种就业政策是与我国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社会稳定和宏观调控人才有了一定保障。然而,这种就业政策也有其不利之处,表现为:一是剥夺了高校自,高校不能及时得到市场用人信息的反馈,失去了适应市场的主动力。二是束缚了企业用人机制的完整性,企业在吸纳人才时处于“等、靠、要”的被动局面,用人单位自和毕业生的选择权都处于被动状态,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三是削弱了毕业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入大学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不强,高校和用人单位机械的输出和接收也失去了发展动力。第二个阶段,高等教育体制转型时期,由“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这种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是一种双赢,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大学毕业生流向不合理,经济发达地区、国有大企业、待遇丰厚的用人单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竞争局面,而偏远地区,待遇条件不理想的用人单位则出现了人才资源不足的状况。第三个阶段,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制度转向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新阶段。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我国政府为了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台了诸多就业政策。2007年,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等五部委共同出台了“五项政策”:一是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二是完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求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四是完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五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上积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保障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化因素。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对就业形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得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成负相关的变动关系。经济发展既是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又是反映就业状况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迫使劳动力发生转移,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然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会给就业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产业结构因素与就业息息相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二)高校和用人单位因素。1.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缺乏充分市场调研,在专业设置上不顾市场需求,仅从招生角度出发,盲目增设一些所谓热门专业,造成人才过剩,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模式仍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与企业用工需求是不相符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更加需要的是能力型人才,即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同时,还要具备沟通、协调、实践等能力。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逐渐以培养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3.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从整体上来看,许多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行使管理职能并未发挥其服务职能,对毕业生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走入社会推销自己的求职技能训练。

三、促进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第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鼓励地方院校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通过放宽创业和投资环境,完善和落实市场准入、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整合社会资源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学者认为,促进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应搭建五大平台,即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能力培训、创业孵化、信息咨询。第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构建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应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制度、培养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第三,加大就业信息渠道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的衔接。加大社会关注度,整合社会力量拓宽就业渠道,形成社会支持网络,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信息化时代,要求学生就业信息更加广泛,渠道更加多样,才能足以满足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就要求政策的有力支撑,为就业提供更为精准而人性化的就业氛围,同时又不失去大学生就业的本质,进而实现社会人才的需求,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二)社会层面。第一,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在实施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整合资源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第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产业结构升级与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就业。(三)学校层面。第一,改革地方院校招生政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招生计划,适时调整专业、招生人数和课程设置。使高校人才培养输出与市场需求趋于合理,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趋于平衡。第二,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与促进就业政策相结合。转变高校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强化落实。第三,完善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及就业见习制度。地方高校应尽快建立完备的职业指导体系,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使毕业生尽快适应经济转型,有效防止结构性失业,缓解新增就业压力。第四,地方院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制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和策略,真正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为大学生大学生活学习,提供更为科学的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深化理论的过程,要求就业指导队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而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四、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革经济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经济和科技发展不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和便捷的求职渠道,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包括人力资源市场的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从社会的角度看,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和落实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用工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二)改革高校教育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地方高校的课程和专业结构要适应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要注重实际需求,将市场需求与大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对当前就业市场状况有准确的认知和科学判断;建立全程性和系统化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为本校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前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技巧;充分发挥校内、校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三)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制度。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扩大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主要任务。制度建设方面应考虑以下建议:一是适当放宽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凡是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都应向大学生开放。二是要规范和简化各类涉及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行政审批程序。三是完善各类扶持政策。积极落实并完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四)建立和完善失业调控和失业保险制度。当下,大学毕业生失业风险处于一种增加的趋势。这既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国家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协调与配合,因此,政府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从制度层面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其目的是建立失业信息反应机制,以缓解失业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是我国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的长效机制。二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对大学生失业保险可实行“先赋予权力,再旅行义务”的政策。三是完善失业登记制度。失业登记是就业服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实践证明,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成熟,离不开政府、社会和高校的支持与协作,只有充分发挥出各自责任主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作者:张学秋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宝旭.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3

[2]梁冬梅.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J].人口学刊,2009,6

[3]黄以昭.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3

[4]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5]孙娜.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马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

[7]丁海宁.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政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8

[8]卢晓梅,张继平.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与建议———渐进决策视阈的政策物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9]张雪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现状及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

[10]颜明珠.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分析与评估[D].苏州大学,2010

篇5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第一,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__年的144万人跃升到20__年的610万人,增长了6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20__年需要安置的大学生为700多万人。并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不会减弱,到20__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1.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不能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至于蜂拥而上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出现人才供给的过剩。

以高校普遍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截至20__年,教育部已经批准181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在20__年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__年6月15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

2.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

目前,大量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况。

调查显示,北京是最受大学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地区,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4.69%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其次为广东省,比例为21.76%。

3.不同行业与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就业。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第三,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不少企业甚至停止了招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不足。

1.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是结构性失业,并不完全因为大学的普及率高。

我国一直将追求经济增长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据胡鞍钢等专家估计,这种发展模式造成我国“八五”期间少创造就业机会6.0%~12.3%,“九五”期间少创造就业机会3.7%~8.0%。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不断减弱,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0.3以上下降到目前的0.1左右,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

我国目前各产业吸收就业的结构还不合理。第一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最差。随着各地工业化逐渐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作为现今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将减弱。只有增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吸收就业能力,才是解决目前和将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

2.某些行业受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影响,减少了就业岗位。同时,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也是缘于就业人口的巨大供给量这一因素。

近几年来,大学招生人数每年以30%~40%的速度扩张,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对劳动力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吸纳速度并没有这么快。以20__年为例,全国有大学毕业生413万人,同比增加44%,但同年全国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却减少了22%。

第二,大学毕业生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轨较为严重。

目前,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以致出现供给结构性失业。一些高校盲目扩张,教学质量下降,更加剧了高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背离。

第三,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

从国外的做法来看,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见效更快的作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取缔私人职业介绍,实行政府垄断公共就业服务的局面。

近几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对公共就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但整体而言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不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得靠收费维持运行,难以提供到位的就业服务。

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简单的就业问题,而是涉及教育、就业、户籍、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短期

的应急政策设计上,必须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出发,强调市场需求导向。这里笔者从财税政策支持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实践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在校大学生投身实践活动。

第二,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一方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鼓励其吸纳大学生就业。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就业服务;对策

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以用“两旺两难”来形容,“两旺”是毕业生的供应旺盛和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两难”,一是指用人单位找毕业生难,找到理想的人选更难,二是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到适合的工作更难。这条“就业鸿沟”告诉我们就业胜任力供需之间契合,以及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与服务满意度出了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服务非常满意的比率仅为7.2%,比较满意的比率为33.5%。研究表明大学生评价就业服务绩效的根本标准在于能否提升就业胜任力[1]。这意味着学校的就业服务需要围绕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培养、制定就业规划和求职潜能发挥等方面。本文从高校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胜任力的方法和途径为切入点,对提升高校就业服务满意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本文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途径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主要有以下八项途径:政府加大就业培训和指导、加强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议、政府给与创业扶持政策、在校期间得到更多的实习机会、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加强素质教育、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对学校培养就业胜任力质量的监督。

一、对象与方法

向2011届和2012届本科生共发出问卷1350份,回收1300份,问卷回收率96.3%,对回收的问卷再进行剔除筛选后得到的有效问卷为1176份,问卷有效率为87.1%。调查对象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陕西、新疆、内蒙古、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其中大三占48.1%,大四占51.9%;男生占59%,女生占41%;211院校占42.3%,非211院校占57.7%。运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提升途径及对就业服务影响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提升途径调查现状

调查显示,在校期间希望得到更多的实习机会的有77.2%,认为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52.8%;大学生认为对顺利就业比较好的建议有:认为是加强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议的有45.4%,认为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有44.7%,认为是政府加大就业培训和指导的有43.2%;大学生认为对顺利就业建议的有:选择政府给与创业扶持政策的有40.2%,选择加强对学校培养就业胜任力质量的监督的有35.5%。由此可知,大学生感觉在校期间通过实习来提高自身素质是对顺利就业最有用的。这与企业招聘的原则有关,企业总想减少培训成本,招聘到大学生就可以直接上岗有关,促使大学生也向实习这方面倾斜。

大三和大四学生相比,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加强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议比大四学生更重视,这是因为若学校重视这方面的建议,大三学生到了大四会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男生和女生相比女生在在校期间得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加强对学校培养就业胜任力质量的监督等3个方面比男生更加重视,这可能因为女生认为实习机会比较少,男生比自己占优势,应扩大学校的实习机会数量来增加自己的实习机会。211院校和非211院校相比,非211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等方面比211院校的学生更加重视,这可能因为非211院校在各方面就业服务方面确实不如211院校。

(二)高校就业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影响现状

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提高自身能力最重要的经历或活动”,并按其活动出现频率的高低排序,其中频数最多的分别为:实习、学生干部 、实践、兼职。而与高校就业服务项目相关的经历或活动相对较少,如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招聘会频率均在20之下。这说明高校就业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影响较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还略显不足,职业生涯指导缺乏成效。

三、对策和建议

根据调查可知,改善就业服务满意度、提高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第一关键因素是校企结合、得到更多的实际锻炼等;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素质教育等是第二重要的措施因素;就业规划或生涯规划的指导与管理是第三位的措施因素。

(一)创新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高校、企业、政府和市场是构成校企合作模式的四个重要因素。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府的引导和法律保护下进行的。高校在合作模式中应进行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从而更好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例如,高校可以就企业岗位就业胜任力标准与对企业沟通,聘请企业中的专家参与,在确定培养规格、能力结构、课程门类、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达成共识,使其体现行业、企业与相应的职业标准的要求。

其次,机制创新,做好产教结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高校拥有丰富的知识行资源,企业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资源互补、互利共赢是校企合作关系长期维持的基础。

最后须有效运用政府的引导作用。由于企业的特性,要求所有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长远发展和眼前利益相协调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如政府可以对提高学生就业率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实行一定的免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二)开展学生就业规划的指导。就业规划指导是指如何引导学生做好第一份工作的定位;学习应对第一份工作的面试技巧、如何在初次工作中获得职业人素养和岗位工作技能、在工作中如何认识自我、成长其心智等。基于此,首先需要科学地安排就业规划指导的内容,四年不断线。在内容上由浅入深。在形式上由简单到丰富,不仅是专题授课还有丰富多彩的企业专家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实习、经验分享会等形式。这些均要围绕就业胜任力成长计划来展开。

另外,学校应制订一系列的政策,积极引导、有计划地围绕岗位就业胜任要求来举办各项如就业规划赛、志愿者服务活动、团队协作、演讲、商务沟通、执行力、工作改善、职场学习等,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

(三)建立系统、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职业观的成熟与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与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就业指导全程化、系统化,保证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够接受到适合的、有针对性的就业知识,并且能够主动地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就业实践当中。构建系统、有效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应遵循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五原则[2]。

全程化原则要求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应从学生入学前填报志愿时的相关咨询等工作开始,到在校期间对就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再到毕业后的职场问题咨询等结束。每个环节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每一项工作都要制订一定的实施标准;全员化原则要求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应该仅仅是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全体任课老师、全体行政人员及全体学生都应该成为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一员,尽职尽责保证其取得良好的成效;专业化是指高校的就业服务部门的人员配置应专业化,根据实际的需要安排素质高的专业人员。例如,关于指导学生面试技巧的讲座辅导,主讲人最好邀请校外企业中的专业人员;所谓信息化原则是要求学校建立高效、快捷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以保证就业服务工作的及时性、全面性;最后,社会化原则要求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应面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只有社会更多的参与,才能保证毕业生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高永惠,梁芳美等.大学生就业力结构要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

[2]赵北平.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J].中国中心,2009,4.

作者简介:

篇7

1998年是中国高校扩招的第一年,当时的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因“扩招谏言”,被媒体冠以“扩招之父”的称号。如今,许多人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罪于高校扩招。汤敏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新财经》:近期,社会上都在说大学生“零工资”就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汤敏:我觉得现在的就业情况相当严峻,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后顾之忧。

《新财经》:您所说的后顾之忧是指什么?与长久以来的扩招机制有关系吗?

汤敏:“扩招”只是一只替罪羊。如果不是扩招,很多人都上不了大学。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

当年(1998年),我以个人身份向中央寄了一封信,大致陈述了五个理由支持扩招: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的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当时菲律宾31%,泰国37%,印度8%;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竞争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于是酝酿增加高校收费;其四,当时的高校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有能力消化扩招,;其五,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但是,我的建议没有得到很好执行。现状与当时的提议是有距离的。首先,我建议三年扩1倍,结果是六年扩了超过5倍;其次,我建议教育改革与时俱进。但在高校扩招的同时,教育改革没有跟上,造成高校毕业学子非社会所需人才。这在我看来,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核心问题。

《新财经》:您觉得大学生就业难是阶段性问题吗?

汤敏:这不是阶段性问题。但是,比过去更难就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我在广东的一个山区中学里看到,教师没有一个是大学毕业的。这说明什么?当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到基层去。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学生都不愿意去。当大学生都往一个地方集中的时候,就业当然就更难了。

从宏观上看,我们的社会并不是不能容纳现有的大学生。中国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为什么与我国人均GDP差不多的国家能容纳得了比我们比例高得多的大学生?这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太高,但自身能力与企业需求又相差很远,社会经验太少,导致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

《新财经》:是否有办法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汤敏:就这个问题,我曾经提过一些建议。比如,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对毕业半年后,还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给予半年左右的实习安排。实习单位可以按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专业兴趣由他们自己先找。政府可以鼓励企业给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新财经》:企业会配合吗?

汤敏:的确,没有一定政策扶持,企业大都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太愿意接收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我觉得国家可以每月给予每个大学生800元左右的实习补助,企业再给一些补贴。对实在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协助。实习期间,大学生还可以继续寻找工作。而企业,可以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和考察后,再考虑是否接收。

《新财经》:除了一些资金支持,您觉得政府是不是应该出台一些具体政策?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创业 课程 竞赛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78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work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n acceptance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course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ompeti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good for expl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guidance course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competition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sampling survey,combining with network survey and field survey face to some college students and graduates, and put forward that should set about three aspects, such as curriculum and the contest, cognition of the courses about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petition, national supports fo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nd competi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competition activity

1 引言

1.1 调研背景

本项目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类课程以及竞赛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讨论一系列教学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期望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为改善和提升就业创业类课程和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给学校各级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2 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效研究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而且存在着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的认同度和竞赛活动参与度的探索和研究,展现经济转型下就业创新教育和竞赛实践的困窘,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毕业即失业”现象提供思路。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大量创造实践型人才,迫切需要高校开展高效实用的就业创业教育和竞赛活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构建高校创新型就业创业教学和竞赛活动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2 调研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以及已毕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共计354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查数量和对象能满足研究要求。调查结果如下:

2.1 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对象男生多于女生,男生比例为55.65%,女生比例为44.35%;并且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大二的学生为主要对象,比例为44.63%,大一学生比例为18.64%,大三、大四、大五以及已毕业的分别为10.17%、9.04%、9.04%、8.47%。除此之外,由于调研对象为理工类大学的学生,故调研中理工科学生比例最高,占到50.86%,文史类为36.72%,其它专业的仅有12.43%。

2.2 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识不足、评价不高

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目前开展的就业创业类课程及活动,大多数同学的满意程度一般,比例为59.04%;感到满意的同学比例为28.25%;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占12.71%。53.39%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加强了自身的就业创业的意识;26.84%的学生认为比赛过于形式化帮助不大;12.71%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充分实践了就业创业的想法,完成自我定位;7.0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2.3 学生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收获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0.45%的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以后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44.63%的学生了解了与就业创业的相关信息;33.9%的学生学会了一些求职的技巧;除此之外,29.38%的学生还在其它方面有所收获。

2.4 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存在诸多问题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3.28%的学生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62.4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52.82%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呆板;25.42%的学生认为教师队伍不专业;除此之外,有17.8%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还存在其它各种问题。

2.5 就业创业竞赛活动学生参与程度低,普及力度不够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46.33%的学生从没参加过类似的活动;26.84%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17.53%的学生参加过模拟求职大赛;17.23%的学生参加过简历设计大赛;另外,还有25.99%的学生参加过类似的其它活动。

2.6 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建议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1.07%的学生都提出了增加课程实践性,如加强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安排实习的建议;51.69%的学生认为应邀请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进行现场交流;50.2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更多样化的该类课程;49.72%的学生建议邀请企业家进行演讲传授经验;另外,13.56%的学生提出了其它不同的建议。

3 调研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过于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受教育者、教育者、有关的教育部门对就业创业类课程活动的认同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尚不完善,对校园的创业就业的阶段重视与投入不够等问题。

3.2 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改进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活动形式。建议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与校外单位合作创立校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学校应与社会就业创业组织加强联系,组织学生到成功的企业去感受与见习,让学生捕捉创业灵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除此之外,就业创业活动主办方需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如邀请企业家参加到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商家作为赞助商参与到活动中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活动相衔接。

(2)强制与自由相结合,促进全员参与竞赛活动。促进就业创业竞赛活动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只有学生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发现其不足。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制参加与自由参加两种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已经形成良好氛围的个别院系、年级采取自由参加的方式。这是一个从“强制”到“认知”再到“自发”反复的过程,只有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就业创业竞赛活动中来,才能对课程与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才能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3)提升学生、老师、学校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同度、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各高校都有开设就业创业的相关课程和活动,但是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领导,到教育局的工作者,似乎都觉得这类课程只是一门“副科”,这些活动与一般的课外活动无异,与专业课程相比起来,地位很低,由此导致了学生的参与度低、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投入不足。

建议大学可以增设相关课程,提高该类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老师的重视程度。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能否取得长远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是否能得以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应该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实行教师跨学科进行任教,培养综合能力全面的就业创业创新型人才。

(4)完善国家对就业创业的政策,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投入,毕业生与在校生两手一起抓。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国家的优惠政策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主要是面对毕业生,而对在校学生的注意和投资都较少,这就导致在校的学生缺乏就业创业的锻炼机会与经验的积累。建议国家给予毕业生与在校学生同等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支持,从而避免就业创业的畸形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就业创业类课程与活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关系到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等相关内容。所以,只有了解学生心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为大学生做理性分析,让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9-86.

[2]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 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风笑天.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30项重点经验研究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1:60-69,158.

[5] 于海波,郑晓明,许春燕,晏常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J].心理学报,2014.6:807-822.

[6] 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72-76.

[7] 李胜强,李虹,金蕾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71-76,82.

[8] 王静波,王翡翡.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4:87-92.

[9] 朱国玮,黄B.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64-68.

[10] 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1-88.

[11] 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 2013.Z3:56-59.

[12] 杨艳红.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3] 陶小江.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4] 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 会心理科学,2009.4:34-38.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前言:在近几年的国家发展中,由于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录取工作的推进,大学生的数量大量的增长,表面上培养了大量人才,实际上很多人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实力,后续的学习也没有按照预期来开展。在就业方面,很多大学生的心态非常不正确,出现了好高骛远的情况;在创业方面,大学生所拥有的能力并不合格,本身又没有良好的思维和渠道,所以创业难度较大。此时,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对策来处理,否则将会导致今后的工作遇到更多的阻碍。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

    在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问题首先摆放在众多的大学生眼前。从社会上的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不断严重化,即便很多大学生从大三、大二就开始寻找工作,依然无法在毕业时增添较多的竞争力,而后续的挑战将会接踵而来,促使很多大学生无法有效的面对。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在逐年的增加,甚至是成倍的增长。企业在选择大学生时,会从学历、能力、个人心态等多个方面来考核,面对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互相之间能够达成“合作”意象的数量非常少。此时,很多企业直接与技术学校、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合作,从最开始就培养自己想要的人才,大学生则成为了忽视的群体[1]。第二,经济形势紧张。我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值得肯定,可是在经济的形势上并不特别放松。现下的社会物价高涨,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来讲,大学生都对薪资具有一定的要求,而企业不可能在最开始就给予较高的薪资,这种供需矛盾,直接促使很多大学生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最终演变为赋闲在家、啃老族等现象。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除了就业问题以外,大学生的创业现状也得不到正确的对待。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虽然对大学生创业非常的推崇,但是由于各项因素的影响较多,因此大学生的创业并不符合预期,有很多的问题都集中的暴露出来。第一,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足。国家在转变的过程中,希望很多的大学生在创业上更加努力,推动社会发展。但是,在很多的大学院校当中,创业教育要么体现在理论上,要么根本没有任何的体现,而在毕业以后,又对大学生提出了创业的要求,这种矛盾冲突的情况,将会对日后的大学生群体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2]。第二,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较低。从某种程度上来分析,多数大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完全脱离家庭的经济支持,因此即便要进行创业,也需要家庭资助才能完成,这就涉及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家庭观念的冲突、创业项目的选择、个人发展的规划等等。除此之外,一旦创业失败,不仅浪费了时间,还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宁可选择安稳的工作,也不会去冒风险来创业。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对策

(一)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并重

    在现阶段的发展之中,大学生就业创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点影响因素,在该方面不能出现任何的缺失现象。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需要在教育手段上实施彻底的革新,最重要的在于,必须将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并重执行。第一,在创业教育上,应该让大学生对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不是天马行空的现象。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现下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无论是在资质上,还是在能力上,都表现一般,应该从最基础的创业开始执行,而不是总是将一些国内的名人作为案例对比,这很容易让大学生误入歧途[3]。第二,在就业教育上,必须从大一阶段就开始,同时要加强实践方面的教育,不要总是通过“就业指导理论课”来完成,这其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有所帮助。第三,学校应适当的邀请往届成功毕业生回校,为新晋毕业生提供指导,包括高薪毕业生、创业毕业生等等,他们经过社会的历练与磨合,自身的感受能够与新晋大学生形成共鸣,所以在教育效果上会更加的显著。

(二)加强多元化人才培养

    经过长久的讨论与分析,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解决上,应该对人才的培养保持多元化。以往,每个专业的大学生,其在培养的过程中都是应用传统的方法来实现,并没有太多的顾及到学生自身的想法,以至于整体上的成就非常不理想。日后,必须在多元化人才培养上持续的努力[4]。第一,创业型人才。第二,研究型人才。第三,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在进入到校园以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虽然拥有较高的自由,但也意味着面对更多的无形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师资力量,以至于自身出现了严重的浪费时光现象,而在毕业时,又面临着创业和就业的难题。建议在今后的问题解决中,需要不断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总是放任大学生不管,应该在思想上、技能上、实践上给予较多的指导,同时让其对社会工作充分了解,减少个人的错误想法和主观臆断[5]。新形势下,选拔和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是当务之急。

总结: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展开讨论,从已经得到的成绩来看,很多地方的教育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整体上的工作符合预期,各方面的成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未造成严重的问题。日后,各个院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上开展深入的研究,让大学生对就业和创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多多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地方所给予大学生就业创业必要的帮助,营造相应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蔚娅,盖世洲,郝志功. 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2,21:78-79.

[2]蔡雄彪,文轶.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的思考[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0:46-47+75.

篇10

作者简介:程玮,广东培正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广州/510830)

*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大学生就创业能力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ZK028)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复合性、发展性的概念,就业能力提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自主开发就业能力及提升研究工具,对全国64所高校的2571份有效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提炼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8个方面,即目标与战略、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职业指导、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教学能力、评价与激励,并验证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各维度对就业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其中专业设置、职业规划、评价激励、校园文化、教学能力5个维度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提升;高校组织

一、研究背景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和焦点问题,有研究者提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共性和中国个性的问题”[1],此问题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已有“许多国家把学生的就业能力作楹饬扛叩妊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2]。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之一,对于此问题,不少研究者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的过程中,有研究者提出:“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猛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人们常常将此归结为扩招所致,而忽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存在的另一现象: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很多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3]这就出现“就业鸿沟”的现象。对此有不少学者指出:“大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就业鸿沟’日益扩大的真正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4]如吴国举、肖云等通过对重庆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得出,大学毕业生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其实践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不一致。可见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关键原因之一。[5]曾湘泉、牛玲指出受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冲击,以及劳动力是市场急剧变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时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获得职业的成功发展。[6]刘清亮、黄胰衔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相对舒适安全,能够选择合适个体发展的、经济发达的城市作为工作地点,能够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7]高永蕙、梁芳、范美玲得出已签约的大学生毕业生与未签约的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态度、时间管理、求职环境评估、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总分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8]唐矿得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就业能力严重不足。[9]

就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其内涵要素及结构组合将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和整合。当今社会环境急速变化,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改变,“就业鸿沟”现象背后存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现实性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理论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客观与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可以从国家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战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个人就业能力学习之建构等三个层面归因,其中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文本研究可见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尤其缺乏微观层面的实证论证。此外,已有研究的视角集中在大学生个体背景变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聚焦高校组织视角探究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少,为此本文基于高校组织视角,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证遴选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本研究应用自主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及提升研究工具,对全国64所高校抽取的2571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此提出高校就业能力提升策略,这将是对我国高校就业教育工作和就业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积极应答。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主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问卷(College Studengt’s Employability and Asceng Questionnaire,简称CSEAQ)”。该问卷包括二部分内容: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及就业能力提升问卷。其中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共由6个分量表,89道题构成;就业能力提升问卷由8个维度,共28道题构成。完整问卷共有117道题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与检验

本研究首先基于150家企业140份有效样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大学生就业能力六角模型,该模型包括6个维度,即分别命名为“职业通用技能”、“核心素质”、“职业人格”、“职业发展潜能”、“领导素质”、“团队素质”,共33个要素,基于此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其次对7所高校2014届本科应届350名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被试选取在4月份已签定三方协议者,回收问卷342份,回收率97.71%,有效问卷292份。通过292份有效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和编制的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的信效度。研究应用MPLUS软件,采取基本适配度检验、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和内在质量检验验证自主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结果表明:基本适配度检验中评价项目“是否没有负的误差变异量”,检验结果数据均为正数,“因子负荷是否介于0.5-0.95之间”,检验结果数据2个0.6”,检验结果数据均大于0.9,以上模型适配判断均为“是”。可见在假设模型内在质量的检验方面,仅在题项的信度上有8个指标未达0.5,但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平均解释方差比例)和建构信度(组合信度)均达到要求。[11]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总体的克龙巴赫α系数为0.992,6个维度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964、0.855、0.969、0.976、0.941、0.951,各因子的α系数均在0.7以上(0.855-0.979)。[12]通过上述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模型的各拟合指数均达到拟合优度的条件,有较好的构想效度,说明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问卷内部一致性达到较高水平,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靠的。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得出高校组织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因素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目标战略、专业设置、创新创业、校园文化、评价激励、教学能力、校企合作八个方面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总分、8具体维度对就业能力总分及6个具体维度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就业能力提升的专业设置、职业规划、评价激励、校园文化、教学能力5个维度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关键因素。具体结论为:第一,专业设置影响度最大,除对就业能力的领导素质不产生影响外,其他均产生显著影响。第二,影响较大的是职业规划和教学能力。职业规划除对就业能力的职业人格、领导素质不产生影响外,其他均产生影响。教学能力除对职业人格、核心素质不产生影响外,其他均产生影响。第三,评价机制、校园文化和创新创业教育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评价机制对职业潜能、通用技能、领导素质、核心素质均产生影响,对职业人格、团队素质不产生影响。校园文化对核心素质、职业人格、团队素质产生影响,对其他均不产生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对领导素质、核心素质、通用技能产生影响,其他均不产生影响。第四,校企合作和目标战略影响度相对较小。校企合作除对职业潜能产生影响外,对职业人格、团队素质、通用技能、领导素质、核心素质均不产生影响。目标战略除对团队素质产生影响外,对职业人格、职业潜能、通用技能、领导素质、核心素质均不产生影响。

本研究聚焦高校组织视角思考大学生就业能力及提升问题,通过就业能力及其提升实证研究,得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8个具体维度对就业能力总分及6个具体维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并提炼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最关键的5个因素,这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因素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可见,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本文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立足学校发展战略,采取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发展策略,构建就业能力提升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需要构建全过程以及全方位的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构成的要素协调发挥整合的功能,而且需要高校将人才培养过程衍生到社会和政府层面,建立校内外纵横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实来看,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市场因素介入和调控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高校和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研究院所)生成交互型人才培养联合机制,建立“立交桥”式深度融合的合作方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满足符合社会需求的一种应然的发展选择。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开放性,不仅需要高校组织主动建立与外部社会互动以及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的信息平台,而且社会专业性组织对教育组织的绩效评价也必将成为教育督导与评价的主体力量,成为社会对高校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声誉传播及美誉度提升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