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一、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2013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68万,达到了历史新高。但是当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之后,却发现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就业环境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会对大学生求职的结果和行为进行影响,也会对大学生就业的理性程度造成直接的影响,它是建立在大学生综合考量就业市场和自身能力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虽然在就业困难的作用下,很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就业首选还是珠三角、长三角、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发展空间和人才需求更加强烈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却很难招聘到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认知模糊
很多学生将大学校园看作为自由放任、脱离家长管束、摆脱高考噩梦的场合。美国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在读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以就业为导向来学习,而中国学生在没有读大学之前刻苦学习,在考上大学之后就不愿意好好学习了,他们的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社会变化、市场变化的关心度也较低,很多同学都快要毕业时才开始准备就业,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与自己的爱好、兴趣相结合。
(三)就业市场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差距
(1)自身素质不高。近年来随着各个高校大量“扩招”和民办高校数量的日益增加,大学教育早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再加上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没有跟上招生人数的增长,导致学生的质量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2)适应社会环境能力不足。有一部分大学生者逃避现实,不敢正视社会现实和挑战,也不能对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一遇到问题,就往往会怨天尤人,或者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他人和社会,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三、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要过分的看重工作的待遇和福利,不要一味的贪图安稳,要勇于下基层,进私企,要看重工作所带给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机遇。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在找工作时容易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时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基层和私企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地方能够很好的锻炼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应该转变择业思路,抓住就业的机遇;要立足脚下、迎接挑战、鼓足勇气、敢拼敢干;要积极到那些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那些有利于自己发挥聪明和才智,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的地方去就业和创业。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各高校应该开展诸如《开启职场之门》之类的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老师应该详细地给大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帮助大学生分析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并针对求职简历和面试中的技巧,用鲜活的例子,生动形象的现场展示,让大学生掌握了非常实用的求职技巧。同时,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激起了大学生的求职的信心,也明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帮助大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应该形成从“学生、导师、学院、学校”入手的“四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从大学生入手,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转变择业就业观念。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工作体系的一项新举措。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随着新一轮就业高峰期的到来,绍兴文理学院全方位做好应对准备,一方面突出院(系)就业指导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加大院(系)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着实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近日,学校专门面向各院(系)就业工作负责人、联系人和毕业班班主任,开展了首届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培训班以专家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学校先后邀请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颖云,浙江京东方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长潘石江、绍兴县建设局副局长缪智勇以及校内部分专家进行辅导。培训内容涉及就业形势、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人才指标、校(院)两级就业管理模式、毕业生求职辅导等内容。绍兴文理学院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提出要树立“就业是学生之本”的观念,坚持创新思路和举措,已在毕业生就业政策教育、两级管理体制、目标管理、奖惩机制等方面初步构建了长效机制。随着2006届毕业生就业的来临,毕业生群体更加多样化,也暴露出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等不对称现象,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绍兴文理学院针对这一新形势,首次举办就业人员培训班,着力促进就业工作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高,增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柳,施华顺,覃瑜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浅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34(02):120-124.
[2]郭秀丽,赵春胜.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情况分析及援助对策[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5(01):112-114.
[3]史海霞,杨帆.本三学生就业困难情况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56(01):156-160.
篇2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发展和调整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而教育在影响大学生就业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视。本文主要从高校不断扩招、教育与实践的关系等角度来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这有利于我们立足于教育来研究改变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可行性对策,从而更好地完善教育内容及方法,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育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目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突出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而且所学知识陈旧,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一旦踏入社会就显得能力较弱,视野狭窄,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而且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把薪酬、工作环境、以及岗位的稳定性作为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统治下,大学生的思想同化了,也变得僵硬了。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探讨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不断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据统计,到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 进入大众化阶段[1] ;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万猛增到2009 年的611 万, 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激增, 2010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达630万。而社会的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却远低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可见,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当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诚然有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然而当高校的过度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失衡后,反思教育及社会的责任就理所当然了。因为是教育造就与培养了他们,然而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却变成了“多余的人”。
二、教育与实践相脱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现实的教育实践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但不管怎样,教育的过程是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体,两者缺一不可。而如今的教育教学却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应当在避免应试教育制度的不足和充分发挥应试教育行为的长处方面有大的作为。单纯注重书本知识教育造成了如下不良后果:
(一)将书本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
教师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从老师和课本那里获得知识。这种唯书本知识马首是瞻的知识教育,必然造成知识与文化的分离。老师学生只看到知识而看不到创造知识的人,及其蕴含知识的整个文化。一些教师把自己的教控制在死“牵”硬“填”的讲授上 , 对学生实行一种讲说式的“知识灌输”,很大程度束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仅仅只读了几本书,而不会做人,不会与人相处,不懂得合作,纵使你是天才,社会也难以认可。
(二)教书与育人的分离
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精心传授,而忽视人的主体性。我国长期遵循的教育价值理念是社会本位论,因此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追求一种中央集权似的趋同,教育俨然成了一种森严的政治体制:教育官员、 校长惯于用行政命令的口吻对教师们发号施令;教师们也习惯了课堂的权威,在他们的课堂里听不进半点不同意见。结果学生的主体性丧失,建构知识的自主性被磨灭,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些学生由于只能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没有一点原创的能力与实际操作的能力,又不能接受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那只能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毕业即失业。
三、可行的教育救治之路
(一)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对话
高校在大规模扩招的同时,也应该为学生的出路问题加以考虑。高校可以经常与企业进行沟通,根据从企业得到的信息进行专业调整,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的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间壁垒,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高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高校要紧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增加必要的专业培训;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此外,高校还要不断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注重理论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三)塑造完善的大学生人格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责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市场。是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要加大对用人单位、职业中介机构的依法监督力度,排除随意的、人为的不公平因素;要切实采取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打通地域、行业的界限,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社会要推进从业形式契约化、法制化进程。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现在和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相信在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作为肩负祖国未来建设使命的大学生必定能够克服自身就业时的不利因素,发挥好自身的优点,顺利的就业,更好的进入社会工作。此外,我们也期待国家尽快地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凤银,黄仕军. 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原因论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7( 11) : 74-78.
篇3
自 2003 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内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的人数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点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就业认知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所持的就业态度,还包括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和行业的选择期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有 75. 8% 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内其他县市,这与高校生源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浙江省经济活跃的态势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显著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依次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但是,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仅为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为改善和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就业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求职实践中的实际状况,通过比较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差异,从中可以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在职业规划目标方面,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有三成的就业困难学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非就业困难学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可见,对职业规划目标的了解程度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状况,对职业规划目标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对自我职业目标的明确定位外,还要了解专业、职场状况,抓住有利时机为自己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在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就业困难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业困难群体中对职场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人数比例的二分之一。对专业了解和职场了解的欠缺,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空间。
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并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并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这诸种因素归为四类主要矛盾,以此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就业形势的开放性与就业观念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随着经济转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保持开放性特征。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响人才流动的各种因素公开透明。即便如此,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对就业地域的盲目热衷、对基层就业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业观念的盲目封闭。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学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持过分消极态度。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就业困难归因于外在就业形势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屡受挫。同时,狭隘的就业地域选择和行业选择观念,更加剧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地位,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优势群体越强、弱势群体越弱的“马太效应”。
人才需求的时效性与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为根植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全球经济生命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需求成为人才流动的航标。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发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变化也将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急剧变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变迁的“蝴蝶效应”。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的相对滞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无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时效性特征,“因师资设专业”、“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闭门造车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人才供给的相对滞后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
就业能力培养的弱习得性与就业能力运用的强实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和产业机构的升级,对实用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普遍存在有知识、缺能力的现象,这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尤其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了解,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目标职业环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状况。因而,在大学阶段片面关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而学生最缺少的是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实践性的就业能力,正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所最欠缺的能力,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求职竞争的高风险性与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难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简单地以他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由此产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因主观上求职态度消极、求职竞争能力较弱和客观上求职时机不利等现实因素,造成求职竞争中的屡屡受挫,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和出现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竞争中低承受性的具体表现,显然不适应人才竞争的高风险特征,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内生因素。
二。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该群体的系统结构。为了帮助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系统状态,挖掘该群体的就业优势,创造可能的就业机遇,克服就业弱势,规避可能的就业威胁,我们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策略。
尽管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不占有普遍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优势,为该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从群体属性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本质上仍然属于大学生群体,尽管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状况,但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非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总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这几个方面的优点,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如此良好的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等优势,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业前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主要体现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享有人力资本优势资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拥有学历优势和政策保护优势,但是在外界赋予的优势外衣保护之下,大学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习得,只注重个性的过分张扬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注重自我感觉的过分良好而忽视社会的现实需求,便很难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群体内部就业竞争力加大; 地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传统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在外部竞争环境的威胁面前,大学生若不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直接沦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困难一族。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要想在就业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群体优势,敢于、勇于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种威胁。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的封闭性、就业能力的弱实践性、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这些劣势遇到外部环境的不理想,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陷入最不利的就业境地。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尤其是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帮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适时调适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对该群体的关注和帮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为此,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该群体的优势以外,还要善于辩证分析该群体就业过程中的劣势,规避劣势带来的求职威胁,帮助把握一切可能的就业机遇。
就业机遇的创造需要高校、政府和毕业生自身的通力合作。首先,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态度,高校在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注意引导其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并做好相应的求职准备,以在时间上赢得就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理想工作地和理想行业选择的狭隘倾向,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其职业价值观趋向现实性,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摆正自己的就业定位和心态,以在价值导向上为其赢得就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所学专业和目标职场不了解的薄弱之处,高校除了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通识教育外,还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和合作。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实习实践环节,利用校企合作、暑期社会实践、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职场体验中去。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大学生“两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入伍政策、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的实施,为转变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培养赴基层就业的职业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导向功能,为拓宽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视域创造了更强大的政策支持空间。除此之外,各地纷纷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实施了不同类型的就业帮扶援助工程、寒门学子就业推荐和专场招聘会、就业困难群体“一卡通”措施等等,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再次,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对自身的理性定位、对专业和职场的准确把握、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判断、对就业心理的适时调适,以及脚踏实地的努力实践,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劣势,规避就业威胁,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礼堂: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 年第 2 期。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指导 帮助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指导和帮助这类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
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困难群体主要有:大学生自身条件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差、专业冷门、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有缺陷、形象不佳和性别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盲从心理和固化心理等。
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并结合就业工作实际,现阶段大学生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主要概括为:①自身方面的影响,包括:自理能力差等;②高校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方面的影响,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性不足、高校的部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③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完善方面的影响,包括: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执行效果不佳、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工作针对性不足等;④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包括:有的单位招人除了性别、相貌等要求外,还对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甚至生源地等都有要求。
3.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指导和帮助的建议和措施。
3.1加快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基本业务素质。
高等学校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育人为本。应该因地制宜地调整其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更新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改革课程设置,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更新教材,同时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创新授课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与家长联动,以保证大学生有良好基本业务素质,减少因为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低所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2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心理质询中心,但对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谈及甚少,基本上属于出了问题才去寻求解决,而这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学生入校后就要有所侧重地对其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指导。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以消除自卑、自负、依赖、盲从等非正确就业心理导致的就业困难,以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求职中能够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挫折,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对出现问题的如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3.3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数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项工作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点。与之相应,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也应该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就指导者个体而言,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关心、爱护学生,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备就业指导学科本身和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并鼓励就业指导人员继续深造,考取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证书,以求能够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人数和能力都远远达不到应有的要求,高校在提高现有职业指导人员能力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引进工作,以求能够和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相适应相协调,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实做细,更加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就业困难群体。
3.4职业指导课全程化开展。
职业指导课程要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有侧重。“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主要侧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职业兴趣测量、专场讲座等工作,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习专业知识做准备;三年级主要是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侧重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正确地评价自己;四年级进行就职前的培训,主要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开展某些岗前技能培训,学习个性化简历的制作和查阅就业信息,组织参加校园招聘会等,注重个性化指导”。通过四年系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就业素质,使他们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全程化的指导工作,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减少毕业时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
3.5专兼结合高校职业指导全员化开展。
目前大部分高校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靠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传统模式中,就业指导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公布就业信息,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就业技能指导,由于专职人员有限,难以详细地照顾到每一个点上的工作,而学校就业状况,直接关系着专业建设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就业的指导关系到学校中的每一个教职员工。因此,高校应该拓宽思路,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模式,让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来。同时因为专业教师熟知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解说行业发展趋势和引导学生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和经验介绍给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更加信服,对学生的触动也最明显。通过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开展以求将工作做实做细,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并为已存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3.6细致调研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个体指导和帮助。
加强对大学生的调研。高校要深入实际,下大力气加强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意识和愿望,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以力求能将已就业困难却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进行个体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第一,建立大学生困难群体的个人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职业爱好、职业取向、兴趣、技能证书、是否参加过相关技能培训、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残疾类型及程度,等等。这些内容会为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供线索。
第二,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就业指导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转变实施方案、培训方案、推荐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方案和个案职业取向,等等。对他们进行跟踪统计,建立动态档案,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例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可以从事财会、出纳、电脑文字录入、家电维修等,对于此类困难大学生可与民政部门联系或直接向相关行业进行推荐。
第三,扶持大学生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就业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最具有创业的潜在优势。高校可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为困难群体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3.7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广阔的就业信息平台。
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校园招聘会,占23.2%,其次就是学校的就业公告栏,占20.2%,两者合计达到43.4%,再次为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达到16.3%,而政府招聘会、报纸、人才市场和亲戚朋友等就业信息渠道都在9%左右,可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依赖从高校的就业信息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无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都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要有效地传递给每个大学生。首先要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便利、快速的信息服务,让大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其次要通过大型供需见面会,以及分学院分专业的供需见面会,适时开展大学生推荐工作,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外联系,走访就业服务部门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占得就业先机,同时也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用人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春玲,程达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6):45-50.
[2]吕婷.论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D].四川大学,2007.
[3]李琳琳.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5-246.
[4]严秋菊.高校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06-208.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形势 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经营化模式向现代化大众化模式转变。自1998年高校批准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从2002年毕业生人数的145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的652万,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之相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首先,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原因。很多大学生不仅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且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选择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多数毕业生只认识到了自己学位的优势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社会经验”还是一纸空白的情况下对自身的定位失之偏颇。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其次,价值判断盲目。在攀比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大学生就盲目放弃。此外,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他们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最后导致择业心理不健康。根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和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其中,功利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和从众心理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2 用人单位的原因。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高校规模的高速扩张,造成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还有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就是表现之一。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析。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单纯地依学历高低判断一个人显然是不科学的。此外,用人标准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之一。在与一些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多数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一个整体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不重视对招聘人员的就业培训,多数存在着缺什么岗位就招什么人的现象。
3 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两个方面。我国经济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因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对人才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较少,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均,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和地区分布不均都会制约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在就业政策方面,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和措施还是“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一些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如户口、院校、档案、干部身份、用人指标等政策壁垒仍然存在,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4 高等院校方面的原因。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及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调查中,有30.4%的学生表示在求职中最让他们感到困扰的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目前各高校、院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在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大多是“临阵磨枪”,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方式向毕业生宣讲国家或相关省市的就业政策法规;传授相关的求职技巧和学生就业礼仪;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双选会,向企业、单位推荐学生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没有一定的职业经验。
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指导
如前所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有效解决此现实问题,学生、用人单位、高校,以及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
1 对大学生而言,在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要做到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优势。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应当冷静地分析就业形势,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现实的社会需要,抵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充分将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相结合,使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做到与社会现实、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统一。
2 对用人单位而言,在选人机制方面应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的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它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篇6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college graduate, the competi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becoming fiercely.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poor graduates is not optimistic. In order to promote poor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moothly, our country,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should do their duty.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poor college stud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Key words: poor;college student;difficult employmen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3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高校的贫困毕业生在目前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上贫困生个人的就业观、自身综合素质、家庭经济等特殊因素影响,他们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贫困高校毕业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对工作具有强烈的渴求性,一个贫困大学生若能顺利就业,它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可以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甚至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高校和社会更是应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对于高校就业率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且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下面笔者就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谈一下笔者的建议:
1 制定和实施灵活多样的政策以促进贫困生就业
高校贫困毕业生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国家应该针对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更加具体、系统、优惠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与规定;高校要建立健全贫困生就业机制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随着贫困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和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使其在毕业时不要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贫困毕业生由于自身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熟悉艰苦环境的特性,如能让他们在当地基层就业,发挥聪明才智,相信他们一定能干出一翻事业来。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缩小城乡两地就业市场的差别,改善贫困生就业环境,积极吸引和鼓励贫困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地区工作;同时逐步提高基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报酬,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贫困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奖励力度,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规模,积极吸引和鼓励毕业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贫困毕业生去基层和西部工作,缓解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减少毕业生失业人数。
2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针对目前贫困毕业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高校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引导贫困毕业生要把理想与现实、用人单位的需求、总体的就业形势等相互统一起来合理抉择。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理念,把握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强化贫困毕业生思想教育,通过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理想和信念教育,让他们形成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的理念,引导他们奔赴西部和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要重视就业信息的指导,强化就业技能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贯穿大学生涯不断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及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贫困生展开就业指导教育,又要根据贫困生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更要在大学期间有规律地组织专家与学者对贫困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贫困生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并且组织贫困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为择业有困难的贫困毕业生按照适当比例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和贫困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提供全程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一对一对其进行帮助,使他们对自己作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择业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贫困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的调研结果及相关资料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案。重点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准备、求职简历礼仪、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就业政策与签约程序、就业形势与对策”等角度展开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就业训练营活动,通过职业测评、模拟面试、工作分析、就业技巧训练等活动,增强贫困毕业生就业信心,使其更好地了解面试程序,增加面试经验,提高随即应变能力,使面试成功机会增加。除此,还要积极推荐贫困生就业,特别注意关爱这个特殊群体,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贫困生求职费用,减轻其就业压力。
3 建立校企联姻,提升贫困毕业生职业素质
通常,高校贫困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和普通毕业生有较大的差距。如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接触社会实际少、人际交往能力弱、实践操作不强等等。多数的高校贫困毕业生是贫困落后山区或少数民族的学生,交通的闭塞使得他们大部分人普通话较差,方言较重。贫困生的家庭背景、社会交往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要相对晚得多。很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地位。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提出“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要想使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经验要求,就必须使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相符,实现“零距离”对接。要做到知一点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校企联合。所以要想提高贫困毕业生综合素质校企联姻是重要途径之一。
要使校企联合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个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证又有教师以外的执业资格证书(如法律执业资格证书、工程师等),同时具备两种职业素质。将合作企业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书的专业技术人员聘请到学校兼职讲学,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让教师走向工厂,企业工程师走上讲台,使师资队伍更具实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互动,利用企业的实验设备,对学生进行到企业和工厂的实验和实训,使企业不断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用型研究所强调校企人员的互动、项目的联结,学科性公司将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交流会,双方相互交流,企业提出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高校以此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
高校要对“订单式”培养模式不断研究。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而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有没有培养,贫困毕业生自己也难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就业信息,所以“订单式”培养模式应推广在毕业生就业中。按照合作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降低贫困生就业风险;严格审核“订单”贫困生的综合素质,防止不良行为的出现;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其进行培养,是贫困生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其培养不能只考虑企业的现实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加强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贫困生的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4 疏通信息渠道,增强贫困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相对那些经济条件好、家庭背景优越的大学生来说,贫困毕业生获取的信息相对较慢、较少,对就业相关知识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缺乏了解,这无形中给贫困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弱势。因此,通过疏通信息渠道,让贫困毕业生获取最新信息,增强竞争优势是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要广建人脉,建立全面的就业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在校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的作用,让社会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人才模式等,提高学校知名度;要把优秀校友的社会资源加以利用,让他们帮助母校的贫困生更好的就业;高校还要充分掌握成功校友的法杖状况,让他们回母校招聘人才,将优秀贫困生加以推荐;除此之外,教职员工的社会关系也要充分利用,让他们介绍一些企业单位来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利用好在校优秀学生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影响力,把学校宣传出去,让更多招聘单位了解学校。
其次,加强和各级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系,打造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比如与各省市的人才交流中心官方网站合作,整合有利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集各方之力,打造人才多层次、专业多元化、服务多功能、社会影响大的跨省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需要。高校同时联合与各地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举办供需见面会,优先推荐贫困毕业生,帮助每一个贫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5 结束语
一个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贫穷和富有,但贫困生同样拥有就业的权利。贫困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社会对贫困生产生的种种歧视与不公正现象以及贫困生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生同样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开发西部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因此,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高校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期待着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
参考文献:
[1]林如真.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资讯,2008,(7).
[2]李浩然.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
[3]孙长缨.高校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走进农村基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
篇7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是,大学生的素质以及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正逐年呈下降趋势,不少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一些大学生宁可在大城市做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去小城市;宁可在家等待高薪轻松的职业,也不愿意去尝试那些从底层做起的职业;宁可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也不愿意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
2.我国的就业状况呈学科专业性差异,据统计,工学的就业率达到92.5%,管理经济学的就业率达95.2%,理学就业率高达98.1%,文学的就业率到达92.3%,而法学的就业率仅仅达85%,与其他专业的就业率相比低很多,从整体来看,管理类与理科类就业率要比文科专业的就业率高。
3.就业状况呈学历层次性差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英语六级”目前成为一些企业招聘人员的基本要求。继去年劳动力市场出现“重经历、轻学历”的现象后,今年一些行业开始把“橄榄枝”抛给工作经历少的高学位人员,企业对求职人员的学历、经历要求出现明显的层次性。
4.目前,一些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会关注应聘者的家庭背景,了解通过家庭给企业多少收益,这样使得很大一部分寒门弟子无法进入工作单位,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然而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一致。
2.准备不足,生涯模糊。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二、教育投资演变的趋势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论是人民大众还是国家政府机关都把教育看做是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事业也顺应向前发展。这足可以表达出3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可喜变化与成果。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群众的求知欲望也随之日趋强烈和迫切,看到旧校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办学。各校都建起了新校址或新校楼,学校设备设施、办学规模日臻完善,学校面貌日新月异。 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率的不断降低,不少家长开始考虑孩子新的出路,相应的在教育上的投资正在减少,从而着重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就业困难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篇8
关键词:辅导员作用 大学生 学业困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更多的青年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由于入学门槛的降低,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其中某一方面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业困难,因此,大学生学业困难是高校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难点之一,这关系到学生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大学生学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1.主观原因
个人努力目标缺失。很多学生考入大学,达到人生的短期目标后,未及时调整并树立新的努力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和方向,产生懈怠情绪,导致学业困难。
自我管理能力缺乏。中学阶段的学习是相对封闭的、灌输式的的刚性管理,进入大学之后,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看管,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不少大学生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学习之外的其他诱惑的干扰和吸引,继而产生严重的学业问题。
环境适应能力不足。每个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都要经历一个对新环境的适应阶段,如不能顺利渡过这段环境适应期,则会引发学业问题。
2.客观原因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父母将全部的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对子女的培养上,过度关爱,过度监管,给子女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一旦子女未能达到他们的预期,很容易导致家庭矛盾,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继而产生逆反心理和学业困难。
外界教育环境不佳。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极易受到社会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各地教育水平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域不平衡,教育水平也存在差异。一些来自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很容易出现学业困难。
二、辅导员在开展学业困难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1.建立学业困难学生预警机制
预警信息搜集。预警机制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基本信息的搜集。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在学生入学时的个人档案以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中,获取很多信息;另一方面,辅导员本人在日常学生工作中细心观察、沟通和了解,并要跟班导师、班级学生骨干、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从而获得学生各方面的重要信息。
预警判定标准。学业困难预警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旷课次数等,这些都需要辅导员与教务老师、任课老师的及时沟通和反馈。不管学生是在考试成绩上还是在行为、情绪上出现异常,辅导员都要依靠有效的信息反馈去及时发现并做出反应。
2.建立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是努力目标缺失和自我管理能力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辅导员应该抓住他们入学之初的适应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会、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向他们讲授相关知识,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当前,各个高校都普遍提高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辅导员可以从学生本人、学生骨干、班导师、家长等多条途径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及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并保持跟踪观察,如果发现学生情况并未得到改善,要立即转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师来处理,尽可能将一些问题抑制在萌芽状态。
开展学习互助活动。由于大学任课教师课后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较少,大学学习更多的是自主学习,因此,部分学业困难学生靠自身力量难以取得较大提高。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小老师一对一结对子”、“学习团队”、“小讲堂”等一系列学风建设活动,在学业困难学生和学业优秀学生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交流、互帮互助的平台,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提高成绩。
3.建立学业困难学生监督机制
强化学校规章制度。辅导员的首要工作应该做到清晰准确向学生传达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严抓制度管理,让管理制度起到导向作用,并约束学业困难学生的不良行为,杜绝违反学习纪律的现象,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
与班级骨干建立有效沟通机制。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班级学生骨干的教育和培养,除了各项常规工作的布置外,还要与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如可以约班级骨干定期面谈,或以书面、邮件等方式让他们反馈班级内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与任课教师建立有效沟通机制。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是当前学生工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辅导员应该与任课教师尤其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双方的的联系,使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有的放矢。
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也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薄弱环节。对于学业困难学生,辅导员应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比较清楚的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有时候辅导员还需要给家长一些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
大学生学业困难问题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高校学生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妥善解决大学生学业困难问题,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形成优良学风,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人生导师,所担负的责任义不容辞,其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言根.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就业情况;调查研究;LOGIT模型;对策建议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几乎每年都会出台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特别是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为10%-15%左右,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相比于普通学生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较少等原因导致其在就业方面面临更多的问题与障碍。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来源有限,大学期间家庭为其承担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其承载了更多的希望与期盼,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或帮助家庭脱贫。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工作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山东省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重点讨论了家庭经济困难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后,从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帮扶体系、拓宽就业渠道三个方面提出了学校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主观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认知缺失或存在偏差,缺少兴趣特长,加之一定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在大学期间要么仅仅关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么四处兼职打工赚取劳动报酬,忽略了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和社会交往,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以及实践创新等能力较差,而这些能力往往是企业在招聘时比较看重的。在择业观念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急于改变自身的现实状况,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不管工作如何以及适不适合自己先找一个再说;另一种是将就业意向仅仅定位于大城市、大企业和大机关的福利待遇高的岗位。前者造成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频繁转换工作,就业不稳定,后者则造成他们很难找到工作。(二)客观方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供需矛盾的结果。供给方面,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数量逐年递增,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56万人,比2015年的149万人又增加了7万人,高校毕业生的逐年递增造成就业市场上供给过剩;需求方面,受我国经济形势下行压力的影响,外贸和制造业等行业增长乏力,个别产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就业机会增加有限,加之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导致对于经济社会资源缺乏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需求愈发有限。与此同时,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成本上升等问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三、调查与数据
为了弄清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重点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山东省某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35份,其中有效问卷298份,有效问卷率为85.14%。调查问卷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专业类别、个人能力以及就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覆盖较为全面,能够比较综合反映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较为均等,在统计分析时,可以比较好地反映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被调查者中有18%的同学家庭经济贫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经济条件属于较富裕和一般情况的占74%,仅有8%的被调查者其家庭富裕或富裕并有一定社会地位,这说明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合适的职位,依靠家庭的社会关系寻找工作的同学仅占少数。简单起见,分析时我们将被调查者家庭情况分成两类,即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专业分布方面,由于该校是政法财经类院校,因此,法律专业的被调查者占到调查总数的41%,经济类专业的被调查者占到了40%,其他专业的被调查者总和仅仅占19%。简单起见,分析时我们将被调查者专业情况分成两类,即法学类专业和非法学类专业。关于被调查者的个人能力,我们统计了他们入学时的高考成绩和职业能力。其中,高考成绩代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高考阶段,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高考成绩基本上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被调查者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利用该校针对毕业生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表进行调查并进行计算,计算得出被调查者的职业能力平均得分为75.6(满分100分)。职业能力得分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该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尚不健全,实践实训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该校为本科院校,学生更关心考研、考公务员和出国留学等事情,对于职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就业状况,被调查者中就业(包括直接就业、升学和出国)的人数为195人,占65%,未就业的人数为103,占35%。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统计性描述
被解释变量我们选择就业与否,解释变量为被调查者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困难赋值为1,不困难赋值为0,控制变量我们分别选择性别、学历、专业类别、高考成绩和职业能力五个变量。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2所示。
(二)模型选择与实证结果
因变量为就业和未就业,是典型的二值选择变量,因此比较适合使用二值选择模型。典型的二值选择模型有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由于逻辑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有解析表达式而标准正态分布没有,故计算Logit模型通常比Probit模型更为方便,因此选择Logit模型,同时列出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作为对比。第一,性别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性别对于就业与否的影响程度较大,其系数为1.576,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这说明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普遍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女大学生就业踏入职场后,在平稳一段时间后,婚嫁是正常现象,由此而产生的婚假、产假等各种假期以及各种补贴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不仅如此,绝大多数男性比女性的抗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要强。第二,学历及专业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学历对于就业的影响较明显,其系数为-0.835,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这说明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要比本科生差。这是因为学历是关于学生素质比较好的一个反映,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岗位要求的设定大多限于本科。专业类别的系数为-0.732,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说明专业对于就业与否的影响非常显著,法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差于非法学类专业。这一方面是因为法学专业就业面相对来说较窄,实践和职业资格的要求较高,就业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于经济类等人才的需要较多,就业相对较为容易。第三,个人能力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高考成绩的系数为0.351,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究其原因,高考成绩越优秀的学生,一般资质越好,其潜在的学习能力也越强,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历练,各种能力提升会更加明显。职业能力的系数为0.651,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职业能力对就业有显著的影响,主要原因是职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胜任各项工作的基础,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十分看重。第四,家庭经济贫困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否并没有太大影响。家庭情况的系数为-0.719,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对于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并不明显。结合表2的数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均值为0.730,大于不困难学生的0.637,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反而好于非贫困学生。究其原因应该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业愿望更加强烈,家庭状况不允许他们继续学习或毕业后慢慢寻找工作。对调查问卷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层次相对较低:被调查者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54人,就业的有40人,占到总人数的74%,其中,有33人进入中小型民营企业,占82.5%,有2人进入国有企业或银行,有2人考上事业单位或公务员,有2人考上研究生,分别各占5%,有1人进入外资企业,占2.5%,出国留学的人数为0。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中小型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学生的70.9%,而其他就业方向的比例均远低于非贫困学生。这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包括活动经费不足、社会资源缺乏、家庭负担较重等,加上普遍存在的心理自卑问题,使得他们在寻找和选择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出国留学均需要耗费较多的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就业选择。
五、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涉及到学生、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除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提升他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完善教学体系,提升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立身之本,也是用人单位招聘时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未来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除了安排各种专业和实践课程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打造“课、证、赛、岗”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在考证、参赛以及实习环节应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帮扶,切实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有针对性的帮扶,解除后顾之忧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学校除了在学习期间通过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以及奖学金等方式进行常规性帮扶外,还要在毕业期间建立有针对性的帮扶机制。一是要成立就业心理辅导中心,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给予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疏导,使他们能信心满满地参与到就业竞争中去;二是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专项援助基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路费和住宿费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各种就业机会;三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计划。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考研辅导、事业单位公务员笔面试培训以及出国留学辅导课程的学费减免和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输在就业道路的“起跑线”上。
(三)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拓展就业渠道
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包括建立就业信息网站搜集并及时各种就业政策和信息,积极组织企业宣讲会和招聘会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应优先推荐其中的优秀学生到相关企业任职,同时重点宣传“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入伍”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邹小荣、郭新力.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2]李晓伟,花昭红,鞠红梅,牟宏玮.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研与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3]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王海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3.
[5]陶俊清.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性缺失及其发展支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6]王海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援助对策———以广西高校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
篇10
1.系统化
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一般说来,系统化是一种思维过程,它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系统复杂多方面的,光从自身上来说,就应该包括就业知识缺乏、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能力缺乏、心理素质偏差、面试技巧不高、社会关系缺乏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进行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时一定要做到系统化。
2.信息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网络化是指导理念与技术革新的有机融合,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形势下向前推进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近年来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一些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开发出有包含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内容的网站,就业信息网络化正逐渐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但从内容和功能上看,多数仍局限于就业政策、传递就业信息、进行网上招聘及办理相关手续,而在就业环境预测、社会职业状况、信息服务系统、职业性向测评和网上咨询辅导等方面提供深层次服务的作用还不太显著,技术的完善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受家庭经济的制约,很多贫困大学生承担不起外出求职的费用,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5.全方位化在认知指导方面,要积极指导贫困大学生做到对贫困、自我、就业形势、就业竞争的正确认知。在知识指导方面,首先,要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努力学习并掌握好专业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水平。在能力指导方面,要引导贫困大学生锻炼自己的沟通、决策和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达到大力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之目的。在心理指导方面,让他们掌握控制自己不良心理的有效方法,打开贫困大学生的心扉,解开贫困大学生的心结,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职业精神指导方面,要提升贫困大学生艰苦朴素和吃苦耐劳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敢打敢拼的“亮剑精神”、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精神。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需要充分了解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挖掘与开发其个体潜能,提高其职业素养,帮助其走上最优化就业路线,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原则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原则的核心。从本质上看,个性化原则一是要对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职业发展指导,二是要对贫困大学生这个具有个性化群体进行定期集中的就业指导。
2.针对性原则
每个贫困大学生都有很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就业指导需求,针对性原则就是基于贫困大学生的这种要求而提出来的。在该原则下进行的针对性指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从就业和指导的关系而言,针对性指导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指导。二是从指导内容而言,针对性指导是以“难点”和“关键点”为对象的指导。“难点”是针对指导内容而言的,即可能引发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若干因素。“关键点”是针对指导方法而言,即如何通过指导方案设计破解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实现指导目标。三是从指导的层面而言,针对性指导是一种立足于最近发展区的指导,要指导贫困大学生想不到而又能体现思想方法和智慧价值的东西,避免指导水平和效益低下。
3.主动性原则
主动是指能够造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与“被动”相对。主动性是指导者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指导者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主动性原则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必要原则。主要包括如下三层含义:一是要主动培养就业指导意识;二是要主动提升就业指导能力;三是要主动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4.顺应性原则
顺应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顺应性原则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基本原则。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加强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出路指明方向,是高等教育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和谐校园建构的必然选择。在当前有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下,高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坚持顺应性原则,顺应国家和社会客观需要,顾全大局,不断探索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积极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5.前瞻性原则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冷门、热门在不停变化,每个人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键是要有前瞻性。前瞻性原则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键原则。在贫困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行业指导中坚持前瞻性原则,就是既要考虑到贫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发展;既要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现在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其将来的长远发展。
6.科学性原则
-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期末工作总结
- 下一篇:对外英语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