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41-03
累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的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踺等,造成。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本病属于中医“痹症”、“湿病”、“历节”的范畴。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根治之法。但“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仍然可以通过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进行辨治,取得比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更高的疗效,使病情得到缓解,推延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的时间。
1 认识疾病和探求病因病机溯本求源
1.1 流源,痹症,首见于《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风湿,首见《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并提出“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
历节,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以上条文的描述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
1.2 病因病机,自《内经》以来,诸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探讨较为深刻。如《索问・痹论》开篇即日“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金匮要略》“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凤,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人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日历节。”“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诸病源侯论》“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足也。此由饮酒后腠理开,汗出当风之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击,故疼痛也。血气虚则汗出;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圣济总录・历节风》“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丹溪心法》“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目白虎历节痛。肢节肿痛,脉湿数者,此时瘀血。”《临证指南医案》“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类证治裁 痹证》称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
综上所述,本病的发生为本虚标实;而以邪实为主要矛盾。正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损为主,邪实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病理产物,瘀血、痰湿。二是外感六之邪,风寒湿热。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人,内外合邪,搏于经络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关节递历疼痛。由于虚、邪、痰瘀互致,“不通”“不荣”并见,导致了痹证错综复杂的病机,因而本病缠绵难愈,日久筋伤骨损,终至残疾。
2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2.1 主要临床表现关节炎常表现为多关节、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达1h以上。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及足趾关节最为多见,最为常见的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半脱位。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其他还可以出现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2.2 实验室检查活动期的患者,类风湿因子效价在180以上,阳性率达80%。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阳性率达70%-80%。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G升高明显,补体C3升商。多数活动期的患者有轻度或中度贫血。此外,抗环瓜胺酸肽抗体、抗角质蛋白抗体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2.3 X线检查 一般都查手部、腕关节及足部关节,有时足部关节临床表现不明显,但X射线B见骨破坏。早期患者,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渗液,很少见到其他异常。几个月后可见关节附近骨质疏松,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不规则。晚期骨质破坏增多,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改变。
2.4 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少1h,持续6周以上。(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至少六周以上。(3)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以上。(4)对称性关节肿胀。(5)皮下类风湿结节。(6)类风湿因子阳性,RF效。价180以上。(7)手指关节X射线变化证实。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辨证论治效法仲景功求运用经方风湿在表,阻滞经络,关节疼痛,头甚疼痛,伴恶寒发热,咳嗽舌淡,脉浮,依照“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辨治。肺脾气虚,卫外不固,风湿痹阻经络。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浮。依照“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辨证。寒湿痹阻阳郁不伸,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甚至强直拘急,遇寒加重,阴雨天气加重,舌质黯,苔白,脉弦紧,依照“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辨治,或依照“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辨治。气血不足,营卫虚弱,风寒之邪乘虚入侵经络,肢节疼痛,肤肌麻木不仁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依照“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辨治。血虚脉道失充,寒凝血脉滞涩,诸关节疼痛,手足厥冷。舌淡苔自,脉沉细,依照“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辨治。肝肾不足,寒湿着于筋骨,关节冷痛,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足跟痛,自汗短气,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依照“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辨治。脾阳不运,内湿自生,内外合邪,湿流关节,关节疼痛肿胀,小便不利,大便稀薄,食欲不佳,舌淡胖,脉细弱。依照“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辨治。用参苓白术散合五苓
散加减。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关节肿大,功能障碍,形体消瘦,头晕心悸,短气乏力,恶心呕吐,脉细弱。依照“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辨治。此外,风湿热痹,关节肿痛,局部灼热发红,或兼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可用四妙丸或白虎加苍术汤加减,消热利湿,祛风通络。痰瘀互结,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肌肉剌痛,痛处不移,舌黯红,有瘀斑,脉弦涩。可用身痛逐瘀汤活血消瘀,祛痰除胀。痰麝互结,气血两亏,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面色咣白,心悸气短,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可用当归拈痛汤益气带血,化瘀祛痰,通经活络。肝肾不足,气血两亏,风寒湿邪侵袭日久,稽留筋骨。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脉细弱,可用独活寄生汤益肝肾,补气血,强筋骨,祛风湿。
总之,根据本病本虚标实,虚实来杂的病机特点,早期、中期以祛邪实为主。分别运用疏散风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等治法。晚期,邪实正虚并见,治本和治标兼顾,扶正祛邪,分别选用调补肝肾,益气活血,健脾除痰等治法。扶正方面要顾护阳气,祛邪方面始终不忘祛湿。
3.2 西医药物治疗“治本”为主兼“治标”急则“标本兼治”治疗愿则(1)抗炎止痛,减轻症状。(2)控制和减轻病情活动,防止或减少骨关节破坏。(3)最大限度保持关节功能。(4)尽量维持病人正常生活和劳动能力。
一线药物即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此类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只能暂时缓解疼痛症状,并不能改变病情的进展。因此不长期服用。主张个体化治疗,常选用酉乐葆、尼美舒利、消炎痛。
二线药物包括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及免疫抑制剂。此类药物对关节疼痛及晨僵有明显改善,使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下降。美国风湿病学会2002新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指出任何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如果具有进行性关节疼痛,明显晨僵、疲劳、活动性滑膜炎,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或影像学证实有骨关节破坏,不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否能充分缓解症状,都应在3个月内应用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包括羟氯喹、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柳氮磺毗啶,及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中药制剂,火把花根片具有较好的抗风湿及免疫抑制作用。
三线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药能迅速消除关节肿张、疼痛,长期服用副作用多,需慎用。严重关节炎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可选用,常用甲强龙。
篇2
郑州市骨科医院CT&MRI室,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MRI对于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RI检查的诊断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 结果 大多数腕关节信号异常,包括血管翳、骨质破坏、骨髓水肿和关节积液表现。120例患者均具有腕关节滑膜增厚、血管翳增生,其中单侧受累50例,双侧受累70例,受累关节均为近端或指间关节。95例患者出现骨质破坏,表现为正常骨组织信号影的丧失,被血管翳组织代替。87例出现骨髓水肿,表现为正常骨髓内出现异常信号,在T1WI 呈低信号,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100例出现关节积液,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间隙内可见液体信号影,在T1WI呈低信号,在STIR 呈高信号。 结论 MRI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效果较好,不仅清晰反映出患者的病变组织的变化,而且能及时发现早期病变,检查安全性高,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信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关键词 ] MRI;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临床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171-02
[作者简介] 郭侨阁(1977.10-),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周围关节,主要特点为对称性周围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以及关节畸形[1],大都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是最常发生的关节炎,近年来虽然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但现在尚未找到有效的方法治愈损坏的关节。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它可以减缓疾病的进程以及减少致残的发生率,因此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当前研究的重点[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断层成像的一种,与其它影像学检查相比,MRI对软组织的检查更有优势并且无辐射[3],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小。该研究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主要探讨和分析MRI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年龄在(29~66)岁,平均年龄(41.2±4.6)岁;患者的病程在半个月到两个月之间。所有患者均由于腕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关节变形等入院检查,并且所有患者均通过其他方法确诊为早期关节炎,病情符合关节炎诊断标准。此外,所有患者的检查都是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的。
1.2 方法与仪器
该研究使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的1.5T磁共振成像设备。检查时具体的参数设置:SE序列T1WI:TR 500 ms,TE 20 ms,层距 0.195 mm,层厚 3 mm。视野设置为 100 mm ×100 mm。 T2WI:TR 2 000~3 000 ms,TE 46~90 ms,层厚 3 mm,层距 0.195 mm。视野设置为100 mm ×100 mm。所有信号均采集2~4次,扫描时间约为4~8 min,分别进行冠状面和轴面成像。增强扫描时采用临床上最常用的顺磁性物质二乙三胺五乙酸钆,静脉注射至体内,剂量为0.1 mmol/kg。注射对比剂后设置参数进行扫描。检查结果由2名以上诊断医师作为最终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MRI中血管翳的评定是依据OMERACT标准评判。得出阳性检测的例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为MRI检查的特异性;病人中得出阳性检测的样本占病人总数的百分比为灵敏度;假阳性是指无异常者被检查为异常者;假阴性,即有异常者被检查为正常。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沉、类风湿因子等检查。
2 结果
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MRI影像学表现主要分以下四个方面:①血管翳:120例患者均具有腕关节滑膜增厚,血管翳增生。其中单侧受累50例,双侧受累70例,受累关节均为近端或指间关节,T1WI中等信号患者80例,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 T1WI在信号增强后强化;T1WI下呈中等信号患者40例,在STIR下亦为中等信号,T1WI在信号增强后不强化。诊断灵敏度为100%。②骨质破坏:MRI中骨质破坏的患者有95例, 其丧失正常骨组织信号影,代替血管翳组织。诊断灵敏度为79.2%。③骨髓水肿:87例患者正常骨髓内出现异常信号,在T1WI 呈低信号,STIR呈高信号。诊断灵敏度为72.5%。④关节积液:100例,在患者关节间隙增宽其内发现液体信号,T1WI呈均匀低信号,STIR 呈均匀高信号。诊断灵敏度为83.3%。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病因不清的自身系统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由于该病进展具有不可逆性,因此越到疾病的晚期治疗越困难,愈后越差,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点。淋巴细胞浸润,滑膜充血水肿,随后出现毛细血管增多以及滑膜增厚,周围软组织肿胀以及关节腔液体增多,滑膜内也可产生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即形成血管翳,以上是急性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4]。另外,由于患者免疫机制紊乱,大量炎症介质产生,进而刺激血管扩张因而会出现骨髓内液体增多即骨髓水肿,骨质疏松也会在小血管的长时间扩张中产生[5],大量炎症因子的刺激以及破坏会导致骨关节、软骨以及韧带的功能破坏[6]。早期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以及关节滑液的白细胞数量和类风湿因子检查等。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报道[7]显示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检查方法,它使病变处的病理特征有效的显示,且安全性高,误诊率低。CT和 X线是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8],CT对组织较为敏感,关节的肿胀情况可以通过X线检查明确反映出来,但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该研究通过应用MRI成像的检查方法对类风湿性腕关节炎进行临床分析,旨在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MRI作为断层影像的一种新型成像检查方法,患者无需接受放射线的的扫描,对患者的损伤较轻且特异性强,特别是对软组织的检查尤为敏感。有研究报道[8],MRI可以有效检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且其误诊率较低。该研究患者都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MRI均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对于显示血管翳增生、关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骨质破坏等方面MRI有着明显的优势, 是X线、CT检查所不能比拟的[9]。X线、CT虽然能显示骨质破坏和侵蚀的情况,但病变往往已经到了后期。对于早期血管翳增生、关节滑膜增厚这些软组织的改变丧失了早期诊断的价值。X线只能表现出表层病变情况,无法明确显示骨质侵蚀情况,极易出现漏诊的情况发生。有研究报道[10],可能由于操作者参数设置不当导致MRI成像检查无法观察到滑膜受累情况。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为类风湿的患者往往病程较长,每位患者需要跟踪到一组完整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十分困难造成部分患者的图片缺乏,加之MRI的检查费用较贵,每次复查都进行MRI检查很多普通老百姓难以接受,接下来的工作将着重改进这几点。但MRI检查作为早期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综上所述,MRI对于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效果较好,能清晰发映出患者的病变组织的改变,而且检查安全性高,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信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参考文献]
[1] 黄峰,毛瑞君,关家文.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膝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7):1619-1621.
[2] 徐勤光,韦宋谱,王学宗,等.基于影像表现预测骨关节炎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34(2):75-79.
[3] 梁正洋,王友,安丙辰.骨关节炎中滑膜炎组织病理学评估[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1):27-29.
[4] 李学玲.核磁共振成像在类风湿性腕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2):135.
[5] 昌炳如.薏苡仁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3例[J].河南中医,2011,26(10):76-77.
[6] 谢伟,林翠辉.免疫指标检测分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医院,2011(5):15-16.
[7] 安媛,栗占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内科治疗[J].基拙医学与临床,2012(9):56-58.
[8] 张志强,黄辉如,梁建群.联合检测 IgM-RF、IgG-RF、IgARF 及抗 CCP 抗体对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2,33(24):3783-3785.
[9] Boyesen P, Haavardsholm EA, φstergaard M, et al. MRI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synovitis and bone marrow oedema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ubsequent radiographic progression[J].Annals of the rheu matic diseases, 2011,70(3):428-433.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810型经络磁电治疗仪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1年9月~2005年8月资料完整的门诊肩周炎患者66例,分为电磁组(接受经络磁电治疗仪治疗)和超短波组(进行超短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其与病程的关系。结果 两组均取得良好的疗效,但电磁组治愈率显著优于超短波组(P<0.01),两组疗效均随病程增加而降低。结论 810例经络磁电治疗仪治疗肩周炎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显著,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 810型经络磁电治疗仪;肩凝症;治疗结果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俗称“漏肩风”,亦称“五十肩”,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及退行性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本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年和老年人,影响工作和劳动。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均不理想。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经络磁电治疗33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1年9月~2005年8月共治疗83例肩周炎门诊患者,资料完整者66例。经810型经络磁电治疗仪治疗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65岁,平均53.2岁;除1例患双侧肩周炎外,其余均为单侧,共治疗34患肩,左20肩,右14肩;病程<1个月4例,1~6个月16例,7个月~1年5例,>2年8例,最短24天,最长5年;均有肩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其中上臂及前臂酸痛8例(3例X线片有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采用超短波作对照组,治疗单侧肩周炎3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无统计学差异。
1.2 仪器 使用桂林柘木医疗器械厂生产的810型经络磁电治疗仪,有一机多用之优点。磁能输出是脉冲磁,感透力强,磁变差大,热效应低,因磁场强辐射可达病体深部,对人体机能影响发挥更大作用;并无热能烫伤肌肤起泡之弊,故较一般等幅交变磁场要优越。
1.3 治疗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患肩。(2)取穴:肩、肩井、曲池、压痛点。(3)操作:将球面电极板套入浸湿的绒布套中,球面电极板直径为15mm,厚1.5mm,将脉冲磁双球面电极板置于选定的主穴和配穴,用宽紧带固定(或砂袋压紧),保证与皮肤接触良好,然后按需要按下相应编号的开关。待预热1~2min至指示灯光闪烁后再把输出调节器从弱端向强端缓慢推移,直至患者自我感觉最大耐受量为止,电流强度以出现明显肌颤且可耐受为限。结束后将调节器还原至弱端,并把各开关关闭,即操作1次完毕。(4)治疗时间:一般每次为25min,每天1次,必要时每天2次,每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对照组使用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的CDB-1型超短波电疗机,电压220V,最大输出功率200W,电极21cm×14cm大小,患肩对置法,间隙3cm,温热量,15~20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1]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活动自如,无疼痛。肩关节前屈、外展在160°以上,患手向后摸背指端可触及肩胛下角。可参加一切体力工作,功能恢复与健侧基本相同;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活动稍受限,基本不痛或有时轻微痛。肩关节前屈,外展在90°~160°之间,患手向后摸背指端距离肩胛下角2~10cm,梳头、脱衣服、洗澡基本能自理;无效:局部疼痛稍有减轻或无减轻,梳头、穿衣服困难,活动障碍和功能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电磁组33例,痊愈27例(81.82%);有效3例(9.09%);无效3例(9.09%)。其中对疼痛治疗疗效最显著,剧痛15例,钝痛8例,隐痛5例,均在1~2个疗程内缓解。超短波组痊愈15例(45.45%),有效6例(18.18%),无效12例(36.36%)。采用χ2检验,对本文两组病例的治愈率差异进行比较,P<0.01,表明电磁组疗效显著优于超短波组。详见表1、表2。两组病程与疗效比较,见表3。
表1 -表3 (略)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0岁,农民,左肩关节疼痛5个月,劳累、阴雨天及夜间疼痛尤甚,局部有发凉感觉,影响睡眠及劳动。左上肢后伸、上举疼痛加剧,穿脱衣服、梳头等均困难。曾服风络痛片、芬必得片等疗效不明显。查体:左肩内侧有明显压痛,上举90°,患手向后摸背指端触不到腰椎。血常规:WBC 7.8×109/L,Hb 120g/L,N 0.60,L 0.40,PLT 20.5×109/L。血沉:18mm/h。抗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颈椎三位片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存在,各椎体及附件、椎间隙、椎间孔未见明显异常。左肩关节正位片提示:左肩关节诸骨未见明显骨质病变。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经用810型经络磁电治疗仪治疗8次,剧痛消失,左肩上举180°,后伸时手可触及腰椎,穿脱衣服、梳头等均不受限。半年后随访,活动自如,未见复发。
4 讨论
(1)810型经络磁电治疗仪是一台中西结合的新颖医疗仪器。通过特殊电路能量转换,将磁能和电能结合针刺治疗原理,协同作用于体表相应穴位、神经节段或病痛点所产生的协同治疗综合作用,达到不打针、不吃药治疗疾病,恢复功能,保持健康之目的的有效医疗手段。用这种仪器治疗肩周炎,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解挛舒筋、调节神经反射、镇痛消炎、促进康复等作用,疗效显著,方法简便,容易掌握,舒适安全,无副作用。特别是止痛较快,一般患者经过4~8次治疗,疼痛明显减轻,一般治疗1~2个疗程基本痊愈,最长不超过3个疗程,经济上容易为患者接受。而电极板改为球面放置绒套,使水分不易蒸发,保证电性良好。(2)通过33例肩周炎的疗效观察,笔者认为:发病时间越短,康复越快,且不留或很少有后遗症。发病时间长,特别是超过半年或1年以上的,康复较慢,易留下一些功能障碍。(3)本仪器要进一步提高改进,在治疗中有时输出功率不稳定,忽高忽低,患者不能忍受,需要及时调整,影响工作效率。(4)通过对病程与疗效的分析发现,发病越短,治愈率越高,而且无后遗症;发病越长,治愈率越低。总之此仪器操作简单,无痛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篇4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成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发病多缓慢个别较快,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病理解剖可见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
简介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国际骨质疏松日”。
酒精性骨质疏松症(AOP)是指因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导致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代谢紊乱性疾病,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亦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是临床常见的酒精性骨病之一。
酸性体质与钙流失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
形成
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钙的缺乏是被大家公认的因素。降钙素以及维生素D的不足也很重要。然而骨质疏松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人体的正常环境是弱碱性,即体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时,就是健康的。可是因为饮食、生活习惯、周围环境、情绪等的影响,人的体液很多时候都会趋于酸性,尤其是在人体摄入大量高蛋白、高糖分等时,出于本能,为了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身体就会动用体内的碱性物质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而体内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就是钙质,它们大量的存在于骨骼中。那么,在大量进食酸性食物的时候,身体就会自然地消耗骨骼中的钙质来中和血液的酸碱性,以维持酸碱平衡。因此说,酸性体质是钙质流失、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通过改善酸性体质的途径,预防骨质疏松就显得尤为重要。专家指出,食用碱性食品是防止体液酸化,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防止钙流失的最有效方法!
症状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骨折
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引起因素
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有的人补了几年钙,还是骨质疏松,这就是酸性体质在作怪。酸性体质把人的血钙中和、沉淀了,不管用了。血钙低了,骨头里的钙就会跑出来补充血钙,结果又被酸性物质中和了,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酸性体质要想补钙,必须先纠酸,改善酸性体质,补钙才能成功。
酸性体质除了造成以上疾病外,还容易失眠、多梦、疲劳、腰酸背痛、四肢麻木、怕冷、便秘、腹泻、急躁、身体肥胖、痛风等。
预防骨质疏松
(1)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属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健康人每天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应遵守1:4的比例。壳寡肽为一种动物性活性碱,能迅速排除人体体液偏酸性物质,能维持血液中钙浓度的稳定,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
(2)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喝浓咖啡能增加尿钙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摄取过多的盐以及蛋白质过量亦会增加钙流失。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形成上述不良习惯。
(3)运动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进行户外运动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都有利于钙的吸收。运动中肌肉收缩、直接作用于骨骼的牵拉,会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因此,适当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亦是有益处的。
(4)防止缺钙还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5)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6)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适当的调节心情和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病因分类
(一)特发性(原发性)
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
(二)继发性
1.内分泌性 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
2.妊娠-哺乳
3.营养性 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
4.遗传性 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
5.肝脏病
6.肾脏病 慢性肾炎血液透析。
7.药物 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
8.废用性 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肌萎汐伤后等。
9.胃肠性 吸收不良胃切除。
10.类风湿性关节炎
11.肿瘤多发性 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
12.其他原因 吸烟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应该如何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椎体一旦发生骨折即需卧硬板床休息,膝下垫一枕头以减轻下腰部的应力。注意褥疮护理,可以用些止痛药,疼痛消失后即应开始锻炼并逐日增加活动量;疼痛剧烈者可佩戴支架。
(二)增加骨组织的方法
1.口服钙剂:碳酸钙、磷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都可应用。口服钙剂后应鼓励多饮水,以防止尿路结石。
2.补充维生素D:必须注意,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会引起高血钙症,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每天的剂量为400单位。
3.补充求偶素:适用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剂量为每天0.6mg,长期使用有致癌可能,不宜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4.运动:每天至少需作30分钟的散步,即可负重下锻炼又可吸收光照。
5.品椒:每天口服氟化钠1mg/kg,分36次服用,必须同时加用钙剂,过量服用会出现氟中毒,用后18个月90%病例不再有骨折。
6.其他药物:有双磷酸盐降钙素与促进合成代谢的皮质醇如stanozolol。
7.钙之缘片:内涵碳酸钙及维生素D,更有利于人体对钙质的吸收。
危害
1.发病率高
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III,1988-1994年)结果表明,骨质疏松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50岁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我国老年人居于世界首位,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9000万,占总人口的7.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21亿,那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有学者对1995-1996年美国骨质疏松、心肌梗死、卒中和乳腺癌的年发生数进行调查显示,每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150万次,其中椎体骨折70万次,腕部骨折20万次,髋部骨折30万次,其他骨折30万次,高于心肌梗死、卒中和乳腺癌的发生数。
2.临床表现
(1)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疼痛,主要为多发性和全身性,最常见的是腰背酸疼,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疼痛,患者不易说清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可发生于坐位、立位、卧位或翻身时,症状时轻时重;(2)骨骼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3)骨折:脊椎、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骨折常见。脊椎骨折中,常是压缩性、楔形骨折,使整个脊椎骨变扁变形,这也是老年人身材变矮的原因之一。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可明显增加老年人病死率和致残率,调查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后1年内男性死亡率(31%)是女性(17%)的2倍。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需要外科手术,术后只有少数患者能够完全恢复至骨折前水平,有25%~35%的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髋部骨折更严重的危害性是有20%的髋部骨折患者会在1年内死亡,有20%的髋部骨折患者将在1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部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可达10%~20%。
骨质疏松的危害性还在于多数人无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长,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症状,骨钙丢失常在50%以上,短期治疗难以奏效。
骨质疏松诊断:
(一)病史与临床特点
女性患者应注意询问妊娠哺乳及月经情况。病因不同可有其相应的症状及体征,但其共同点有:周身骨痛以脊椎、骨盆区及骨折处为主,呈持续性痛且与骨质疏松程度相平行,蹬楼或改变时尤甚。久病下肢肌肉萎缩、脊椎压缩性骨折,致身长缩短、胸廓畸形,肺活量减少,可影响心肺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KP)及尿磷皆不正常,血浆骨钙素升高,尿钙可偏高,尿羟脯氨酸可能升高。如伴有软骨病时血、尿生化指标可能有相应改变。
(三)X线检查
当X线呈现骨质疏松时骨矿物质的减少已在30%-50%以上。主要改变为皮质菲薄,骨小梁减少变细或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以脊椎和骨盆明显,特别是胸、腰椎负重阶段尤重。早期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透明度加大,水平方向的骨小梁呈垂直的栅状排列。后期纵行骨小梁也被吸收抗压能力减退,胸椎呈楔状畸形。由于海绵疏松,骨较致密骨更易脱钙,故椎体受椎间盘压迫而形成双面凹陷,也可见脊椎压缩性骨折或其他部位的病理骨折。X线上有时不易与软骨病相区别或两者并存。近年来,多种新技术已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检测,如中子激活分析法测定全身体钙,单光束骨密度仪测定前臂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脊柱骨密度,椎体用计算机断层(CT)以及放射光密度计量法等。必要时施行骨活检,对于早期诊断和随访骨质疏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因素
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功能对骨重建调节,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其一,随着免疫功能而改变;其二,细胞因子和体液因子与骨代谢有关。
免疫功能和骨的关系实质上是免疫细胞和骨髓的关系,免疫细胞是指巨噬细胞和担当骨吸收的破骨细胞等。骨髓位于骨的中心部分,其骨髓中各系列细胞按比例增生的情况和细胞形态、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此骨骼的坚实程度。70-80岁的老人,其骨髓增生普遍减低,骨髓内脂肪组织增加,造血细胞减少,这也是发生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当然,骨髓中免疫细胞的活跃程度也与骨形成有关。
骨细胞和免疫细胞通过各自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体液因子,共同发挥着骨髓与骨之间的彼此关联的机能,保障骨钙平衡,支持骨重建与骨形成。一旦平衡破坏,骨吸收明显大于骨形成时,骨量减少,将发生骨质疏松症。
遗传基因的影响
白种人、黄种人比黑人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几率高,且症状较重;身材矮小的人较身材高大的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即使是生活条件、身体状况、环境因素相近,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两个人,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程度也有差异,这些事实都显示骨质疏松症与遗传因素有关。
物理因素的影响
包括是否经常运动、日光照射情况、重力负荷情况等因素,它们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
运动员由于经常运动,身体健壮,骨密度高,极少患骨质疏松症;经常伏案工作,活动甚少的知识分子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而长期卧床、偏瘫的病人常有骨质疏松症或合并骨折。这是由于长期肢体失用,使正常骨代谢失调,形成负钙平衡,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吸收增强,骨钙融出,故发生骨质疏松症。
经常从事室外体力劳动者其骨矿含量比室内脑力工作者多,这除了劳动锻炼坚强了体魄外,接受日光照射量较多也是个原因。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后,体内引起一系列光生物学作用,生成活性维生索D,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钙吸收,并使之在骨中沉积,有利骨形成。一般而言,南方人较北方人骨矿含量高,一个人夏季较冬季骨矿含量偏高,就是因为南方比北方,夏季较冬季日照时间长,接受日光中的紫外线量较多,皮肤内维生素D合成相对多,促进骨代谢,有利于骨的形成。
治疗药物
有下列四种:
1.骨肽片,该药是用来治疗风湿类风湿的,是唯一的口服骨肽制剂,能将发生骨质疏松的骨骼接到骨质疏松部位,靶向性好,含有多种骨生长因子。
2.阿伦膦酸盐(alendronate):商品名Fosamax,有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同时具有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3.降钙素(calcitonin):借着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孔吸收,对于停经五年以上的骨质疏松症妇女有效。副作用包括食欲减退,脸潮红、起疹子、恶心与头昏。不过,只要停止药物治疗,骨质流失速度会开始加快,因此必须长期治疗。
4.钙剂和维生素D:联合用药效果较好。钙之缘片内含维生素D,维生素D是钙离子被骨髓吸收的载体,使人体对钙离子吸收能成倍增加,吸收更好。
5.荷尔蒙补充疗法:雌激素加上黄体素,可以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如果没有子宫,则不需要黄体素。健康正常的骨骼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的高发病症,国外有统计资料表明在60岁以上妇女发生的危险率为58%。它与卵巢合成的激素水平降低有关,由此造成骨痛、骨折,严重地影响了妇女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妇女的残疾率和死亡率。由于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因而药物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长期服用西药容易给患者带来许多副作用。
预防
骨质疏松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若,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别强调落实四级预防。
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Ca、P高的食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250ml含Ca300mg)、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精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尽量摆脱“危险因子”,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加强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或用固体骨肽制剂骨肽片进行预防,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日本则多主张用活性VitD(罗钙全)及钙预防骨质疏松症,注意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旁亢/甲亢、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三级预防: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骨肽片等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实行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心理、营养、补钙、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骨骼发育、成长、衰老的基本规律,但受着激素调控、营养状态、物理因素(日照、体重)、免疫状况(全身体质、疾病)、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咖啡、饮食习惯、运动、精神情绪)、经济文化水平、医疗保障等八个方面的影响,若能及早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积极进行科学干预,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可能延缓和预防的,这将对提高我国亿万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级预防:我们倡导补钙从年轻抓起,均衡饮食,多多运动,保证每天15分钟左右的时间晒太阳获取最自然的钙质来源,并对骨质疏松有科学性的认识。比如大家所认为的磷酸盐阻碍钙吸收就是不科学的言论。
磷酸盐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矿物质,而且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磷酸盐不仅在人体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是骨折后相关并发症,在美国每年有约37500患骨质疏松者死于骨质疏松骨折的相关并发症。骨质疏松症虽不能完全预防,但给予一定的预防措施,如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锻炼等,能在很大程度减轻骨质疏松症,防止严重并发症出现。此外,对于具有骨质疏松症高危因素、患有导致骨质疏松症高危情况的疾病以及使用可致骨质疏松症药物的患者,及时去除高危因素,给予相应的药物预防治疗尤为重要。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以及种族;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家族史;生殖系统因素,尤其是过早绝经;与骨密度降低有关的生活方式有吸烟、酗酒以及缺乏锻炼、导致无月经的大强度运动(例如马拉松长跑者);饮食因素,尤其是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二者缺乏即可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以及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其他疾病以及用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为减少骨折的发生率,应警惕老年患者容易摔倒的危险因素,包括平衡能力减退、性低血压、下肢肌力下降、反应迟钝、用药(如镇静剂)、视力障碍以及认知缺损。
运动处方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统计,45岁以上的妇女,近三分之一患有轻重不同的骨质疏松;而75岁以上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
骨质疏松症除了骨痛、抽筋等症状以外,还有一点需要值得注意。骨质疏松症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所以骨质疏松症应该积极诊断与治疗,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如果您出现上述不舒服后,应该去医院就诊治疗。
全身不舒服,腰腿乏力,莫名其妙地骨头痛。医生再经过详细的检查诊断患有骨质疏松症后,可以适当地服用一些止痛药和补钙药。另外,还需要作一些配合,比如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晒1小时的太阳,每天运动锻炼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对骨质疏松症比较有意义的锻炼方法是散步、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游泳锻炼。晒太阳与运动锻炼先是时间短一些,然后慢慢增加,延长锻炼时间。吃菜不应挑食,应该吃低盐、清淡膳食,注意营养要丰富。每天应保证1瓶牛奶。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治疗了2个星期,骨痛、抽筋没有得到缓解。你可以再去找医生开一些针剂,帮助调节你身体内部骨钙含量。
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这种病确实不能只靠打针、吃药。它是一种慢性病,是随着我们每个人年老后慢慢发生的。这种疾病的发生与我们缺少运动很有关系,千万不要小看了运动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重要作用。人体的骨组织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骨组织就不容易丢失钙质,骨组织中的骨小梁结构会排列得比较合理,这样骨质疏松症就不容易发生。
有研究发现,经常参加运动的老人,他们的平衡能力特别好,体内骨密度要比不爱运动的同龄老人的骨密度高;并且他们不容易跌跤,这就有可能有效地预防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并不可怕,只要医生和病人一起配合好,一定能解除患者的烦恼和痛苦。
食疗方法
发生骨质疏松后,除了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合理的膳食营养也会帮助患者改善症状,下面是几个骨质疏松食疗方,供大家参考:
[方一]黄豆猪骨汤:鲜猪骨250克、黄豆100克。
制法:黄豆提前用水泡6-8小时;将鲜猪骨洗净,切断,置水中烧开,去除血污;然后将猪骨放入砂锅内,加生姜20克、黄酒200克,食盐适量,加水1000毫升,经煮沸后,用文火煮至骨烂,放入黄豆继续煮至豆烂,即可食用。每日1次,每次200毫升,每周1剂。
功效:鲜猪骨含天然钙质、骨胶原等,对骨骼生长有补充作用。黄豆含黄酮甙、钙、铁、磷等,有促进骨骼生长和补充骨中所需的营养。此汤有较好的预防骨骼老化、骨质疏松作用。
[方二]桑葚牛骨汤:桑葚25克,牛骨250-500克。
制法:将桑葚洗净,加酒、糖少许蒸制。另将牛骨置锅中,水煮,开锅后撇去浮沫,加姜、葱再煮。见牛骨发白时,表明牛骨的钙、磷、骨胶等已溶解到汤中,随即捞出牛骨,加入已蒸制的桑葚,开锅后再去浮沫,调味后即可饮用。
功效:桑葚补肝益肾;牛骨含有丰富钙质和胶原蛋白,能促进骨骼生长。此汤能滋阴补血、益肾强筋,尤甚适用于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方三]虾皮豆腐汤:虾皮50克,嫩豆腐200克。
制法:虾皮洗净后泡发;嫩豆腐切成小方块;加葱花、姜末及料酒,油锅内煸香后加水烧汤。
功效:虾皮每100克钙含量高达991毫克,豆腐含钙量也较高,常食此汤对缺钙的骨质疏松症有效。
[方四]猪皮续断汤:鲜猪皮200克,续断50克。
制法:取鲜猪皮洗净去毛、去脂、切小块,放入蒸锅内,加生姜15克,黄酒100克,食盐适量;取续断煎浓汁加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至猪皮烂为度,即可食用。1日1次,分次服。
功效:猪皮含丰富的骨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对人体的软骨、骨骼及结缔组织都具有重要作用。续断有强筋健骨、益肝肾等作用。此粥有利于减轻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更年期之后的女性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可能是因为体内缺少一种重要的雌激素受体。
英国皇家兽医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称为“雌激素阿尔法受体”的雌激素调节蛋白分子,对维持骨骼的强度很重要。缺少这种受体,雌激素就难以产生作用。科学家以体内缺少“雌激素阿尔法受体”的实验鼠进行实验,发现它们的骨骼在承受强力时,骨细胞没有增生。从这种实验鼠体内提取骨细胞进行组织培养,也显示张力并未能使骨细胞增生。
正常情况下,当骨骼受到机械张力作用时,会有新的骨细胞产生,帮助承受负荷,保持骨骼强度。以往的研究发现,在女性体内,雌激素对于这一过程十分重要。
科学家说,这一发现表明更年期后的女性骨量下降,可能是由于体内缺少这种受体,这将有助于治疗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症。
女性多吃豆腐不怕更年期
豆腐是一种含有大量雌激素的食品。
豆腐不仅很有营养,对于上了年纪的女性,还可帮助她们克服更年期症状。
许多更年期女性不愿意服用荷尔蒙药物,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减少更年期症状。豆腐就是其中一种含有大量雌激素的食品。专家说:“豆腐等大豆产品是各种食物中雌激素含量最高的食品,但由于雌激素有很多种类,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很难拿豆腐和西药的疗效相比较。”“有很多更年期女性说她们每天吃一两块豆腐,潮红等症状会减少。但是,还没有什么科学证明豆腐不能吃过多,或是得吃多少才足以发挥效用。”
专家指出,要准确地治疗症状,还是服用含有很纯的雌激素的荷尔蒙药物,会比较有效,因为这类药物是经过临床试验证明的。
药膳原则
原则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肾虚证,总的治则是补肾壮骨,但要辨证施膳。药膳以选用具有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益肝健脾作用的药食为主;
2.需重视营养成分的补充,保护或改善脾胃的运化及吸收功能。
膳食宜忌
1.宜供应充足的钙质。要常吃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如排骨、脆骨、虾皮、海带、发菜、木耳、桶柑、核桃仁等;
2.宜供给足够的蛋白质,可选用牛奶、鸡蛋、鱼、鸡、瘦肉、豆类及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