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会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本会计管理

篇1

成本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3、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4、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以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求企业的制造环境有别于往昔,也要求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

一、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新制造环境具体包括:

1、弹性制造系统(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使用FMS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事多样化产品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

2、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及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3、制造资源规划(MRPⅡ):是指制造业所采用的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规划(MRPI)是MRPⅡ的前身。MRP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

4、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产生及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

库存积压等等。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asting,ABC),ABC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BC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ABC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简单地说,ABM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适时制(JustInTimeSystem,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队、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贷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因为在采用JIT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列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贷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样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2、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TQM是本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TQM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TQM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1)预防成本;(2)检验成本;(3)内部失败成本;(4)外部失败成本;(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另外。在TQM情况下,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使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

3、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atManagement)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包括3个方面:(1)价值链分析;(2)市场定位;(3)成本动因分析。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4、基准管理(Benchmarkingmanagement)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管理方法的新趋势就是基准与持续改进的结合。所谓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日本丰田公司是贯彻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典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们认识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业最好的公司学习,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作为基准,了解自身与最优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以增强竞争力。

5、限制理论(TheotyofCongtraints,TOC)。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它的发展,否则无论公司定下什么目标都会实现(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限制因素通常可分为资源、市场、政策、原材料和后勤5类。限制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但是如果加强了其它的联结处,整个链就不会得到加强。限制理论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有逆向思维,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如果企业待解决的瓶颈是更新设备,引进新型设备会发生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这也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6、目标管理(ObjectiveManagement)。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全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我国的目标战术管理,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以上6种管理理论与方法我国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三、我们的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Benefit)、成本回避(Cost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成本回避将降低成本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着,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从时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总之,成本回避立足于早期回避可以避免发生的成本。我国成本会计的改革应构思成本回避的具体方法,并力求在实践中应用。

现代成本会计的7个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是密切联系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毋庸置疑,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在行为科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日,企业应把激励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一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会计学术界深入学习,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

篇2

 

1 优化医院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是为了能够适应医疗组织内部管制创新的需求。尽管在国内医疗组织有两类一种是以盈利为目的,一种是以非盈利为目的,但是两者的运营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争取使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强者生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不管是国有还是私有医院都是一样的境遇。怎样经过恰当的管制调配人员、物力以及财力,在达到高品质的状态下使用最少的成本,加强医院在医疗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更多的医院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即科学又健全可行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以及方式。

 

其次,这是医院组织中完成低损耗、高效率的经济管制的根本。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对利益产生影响的其他原因不会由于成本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减少成本一直都是管制者最关心的内容。医院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我国进行新医改革之后,撤消了医院内药品的加成收入之后,消除了在这方面的不足,医院为能正常顺利的进行就必须要在成本上进行严格的控制。不管是内部创新,确定需要开销的成本,减少成本的开销;还是在规定的范围内,经过更善一些根本的情况,购买新设备新仪器等,完善对成本会产生影响的因素,这都是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完成最优运营管制的宗旨。

 

再次,是医院进行战略部署时使用的主要根据。不管在哪个前进过程中,所制定的任何前进目标,都需要参考成本资料。必须要在以往时间内成本发生的状况制定出适合医院将来发展的道路,这样制定的目标才能够更加合理,所面临的风险才能够减少,才可以在最低的成本内实现最大的前进。并且,在按照这种前进方式发展时,又会使医院的成本更加降低,经过利用成本资料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

 

2 当前医院成本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医院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较淡薄

 

在国内医疗组织内,国有医院占比比较中,因为政府补贴引进资金对医疗设施进行更新等,所以在运营上竞争意识就和私立医院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的支持使得国有医院摆不正竞争意识,管制思想比较低,还没有创建完整合理的职能构造成本分管体系,管制思想比较守旧,导致成本管制具有片面性,在运营中不管利润的多少,盲目的开创新事件,导致医疗成本伴随着收入的加多而速度的膨胀起来。

 

2.2 医院成本控制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方法体系

 

伴随着现代化中医疗措施的前进,医疗所服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专业之间划分的更加具体详细,成本核算工作变得更加繁琐,对获取财务资料的及时性以及有效性具有更高的需要。但是,就是因为医院成本核算内容的繁琐以及多样化,致使医院不能像工业以及商业单位发展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

 

2.3 成本会计内容不全面,无法提供管理决策信息

 

思想控制行为,对成本会计作业内容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成本会计作业内容的进行。现在医院中成本核算的主要功能是计算医院获得的利润,并非对成本项目进行发展,成本核算所工作的内容和成本关系不大,没有好好把握住国家资源,还对医院的服务品质以及成效产生不良的影响。

 

2.4 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从法律制度层面讲,我国对医院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使是新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仍属于征求意见稿,所应用的原理和方法大多是借鉴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对性质完全不同的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性欠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医院经营决策的制定和管理制度的完善。

 

3 医院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对策

 

3.1 医院领导更新观念,奠定医院开展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础

 

医院领导是整个医院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决定因素。要求负责人首先端正态度,提高自己的管理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坚持成本与效益匹配原则,发挥成本决策的效用,并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创造一种适当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院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既保证各项工作能以最低的资源耗费有序进行,又不影响医院技术革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2 完善成本会计职能机构,提高全院成本意识

 

顺利开展成本会计工作的前提是有科学的成本会计组织框架和健全的职能机构,并建立成本会计规章制度,推行责任负责制,明晰成本会计管理的权责利,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成本管理。其次,为职能部门配备能够胜成本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操作人员,严格成本会计人员选聘制度,实行公开竞争、择优聘用上岗。并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将绩效工资与医疗质量、医德医风、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挂钩,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另外,对成本会计人员来说,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顺应时展需要,更新知识体系,学习新的业务操作技巧,发挥出成本会计应有的预测、决策和控制功能,推动全院成本会计管理工作。

 

3.3 变革传统记账手段,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在成本会计工作中推行电算化工作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这也是实施新成本会计工作的前提。医院要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先进的会计软件,慢慢的改变以往的账本记账模式,构成由服务、人事、会计等一系列分体系组合形成的管制体系,同时促进会计电算化从以往的核算方向改变为管制方向,为成本工作的进行供应了值得信任的措施,确保所需财务资料的有效性以及及时性。

 

3.4 借鉴和引用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医院组织中发展成本会计工作,可参考工业以及商业单位中成功实施成本会计的经验,例如:价值链解析、工作成本方式以及整体品质管制等。前两项的工作是经过降低非增值产业来减少成本,医院可以经过解析以及研究每项工作完成的情况和标准情况内存在的差距,找寻适合的方法,促进改善服务过程,提升服务品质。整体品质管制就是从品质方面进行研究减少成本,这条工作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使用高品质的商品,比使用低品质的商品能够带来更大的利润,因此医院应该按照不一样的病者所需策划服务商品,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以便能够降低不必要的医疗事故,把资源放在更能够发挥出作用的地方,营造更打的利润。

篇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在不断创新发展变化的这个时代,企业需要实现自身的最终目标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对企业的相关号召,依据相关的政策以及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的重视程度。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四大重要组成部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四大部分必须要确保企业整体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合法性,从而才能为企业的管理需求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

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中的财务会计工作主要是依照企业的战略目标,汇总其经营管理活动,从而编制财务报表。管理会计主要作用在于为企业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战略制定提供必要的可依据的决策信息从而帮助企业以及各部门制定出正确的科学的战略决策。成本会计主要在于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帮助企业管理中较少经营成本,缩减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与获得需要进行优秀的教材,然而在会计专业中经常会出现内容重复的现状,这些交叉与重复会给会计专业学习的人员带来很多困扰。因此需要对三部分的会计知识进行统一的梳理,提出完整的思路,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财会管理中不必要问题的减少。

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概况

1、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主要是指通过对企业内外部资金的运营进行全面的核查从而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其他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的人员提供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以及一年或者半年以来的盈利能力等。财务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必须是以全面、精准可靠为前提的。只有保证了信息的无误才能利于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企业战略。财务会计主要的程序为对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从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最后制成财务报表,从而更加明确的反映资金的流动情况以及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活动情况。

2、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计算、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决策。作为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成本核算是指对企业中全部的生产费用进行核算。在计算成本会计时需要依照成本会计制度对其进行分类。例如成本会计制度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制度、实际成本制度等。

3、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主要面向企业内部,因此也被叫做“内部报告会计”。管理会计的主要对应的对象是企业现在与将来的资金运动。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做详细的分析来保证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从定义上来看这三个部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对于企业的管理方面来说各个部门负责的作用基本不同。

二、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会计的交叉性分析

1、财会学科发展的历史前沿。

任何学科的发展演变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财会学科的发展历史悠久大约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其他学科的影响,其传承下来的会计模式被人们所使用,因此常常会被人们称作“传统会计”。

2、关联系分析。

这三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同时同宗的关系。首先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相分离。对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来说,随着成本会计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管理会计。财务会计需要进行对外公布,它的制定过程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来执行,因此财务会计的内容必须是合法以及真实的。而管理会计不需要对外进行公布,它所产生的结果需要给企业的管理经营者提供做出科学战略的依据,此外管理会计还需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的评估,为与企业经济利益有关的人员提供详细的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盈利能力。再者,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已经产生了的所有经营活动的信息,而并不是现在以及未来时间内可能产生的经营状况。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需要以成本会计为基础,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标准以及功能上成本会计可以给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借鉴。例如:利用成本会计的分步法、分批法等方法可以编制财务会计的损益表等。

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整合路径的研究

1、三者整合路径的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三者可以进行统一的整合,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内容统一体。其中成本会计以成本核算、分析以及报表为主;而管理会计应该从全面预算开始,围绕预算进行整个过程的开展,编制、执行、分析以及考评等;财务会计应该主要证券投资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相关课程授课老师之间关于授课内容与方式进行沟通与协调,不断修改人才的培养方案,对于一些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从而保证时间上的不浪费。另一种整合路径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进行合并改名为“成本管理会计”。由于管理会计是在成本会计的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两者之间有一样的理论基础。再者需要对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重合内容进行削减,界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三者整合路径的辩证分析。

篇4

(一)行政部门

在通常的情况下,对工业企业行政部门进行考核的最重要的尺度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受成本的影响。因此,行政部门应当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对技术进行改革、降低成本,具体落实,总结出成本增减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从而进行工作上的奖惩。除此之外,行政部门还必须熟悉支出,掌握趋势,从而强化管理,为降低经费的开支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工厂和车间等,这些都是产品的生产第一线,最了解产品产生所需的消耗,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可以说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因此,生产管理部门应该关心自己的材料和生产费用。

(三)基层生产单位

对于基层生产单位而言,其主要包括工段、班组,最直接的就是消耗材料和人工费。班组是成本考核的主要对象,会计必须向其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和数据。

(四)内部员工

主要包括财务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在现代市场体制环境条件下,人员配置及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关系到成本核算体系运行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员工应当关心其生产与具体的消耗,这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五)其他相关的会计分支

工业企业财会人员,应当向成本会计提供企业资产方面的信息内容,这对于后者成本核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中就应当提供成品的生产成本等相关资料,以编制财务会计的相关报告。

二、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工业企业成本会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体现在具体的工作细节当中。

(一)在账户设置当中

生产成本的每笔支出都会有明确记录。制造费用也是如此。主要包括基层工作部门的支出。但在支出之前,要经过完整的程序审核。比如在车间,首先要通过专门账户对具体费用进行核算,然后根据成本制定分配费用,打入到制定账户当中。如果是辅助的生产车间,则不需要该环节,直接打入账户。因为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所以程序也会随之改变。

(二)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中

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中,重要性原则得到了很大的体现。费用的分配有很多方式,包括顺序分配、直接分配等。

1.顺序分配

顾名思义,该方法是按照顺序来分配的。通常按照收益情况。先把收益比较少的费用进行支配,最后分配收益最大的费用。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辅助生产的内部提供的产品影响大小来进行计算。收益大的影响大,反之亦然。只计算影响大的而忽略影响小的,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计算程序,但是,因为各企业实际情况不尽相同,这种方法不可能适用所有企业。所以在使用时,要有所选择。该方法比较适用产品和劳务差距明显的辅助生产车间,而不明显的不太适用。

2.直接分配

直接分配指的是辅助生产车间的支出与使用经费。当中主要包括辅助车间配给其他单位的相关费用,车间内部生产经费,当中最重要的是工作人员的工资。该方法的计算比较简单,但是在精确度方面有欠缺。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辅助生产车间互相提供较少产品和服务的工业企业。因为生产的成本占比重少,所以对于最后统计的结果影响小。另外,这种方法可以使生产费用的分配简化。

3.计划成本的分配

计划成本的分配方法是指以为生产车间供给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等为依据,计算生产费用分配。在将产品投入生产前,成本会计将对生产的成本做出统计、预测,但在投入到生产后,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会使得之前预测有偏差,但二者差距影响不大,根据重要性原则,这样可以减少成本和管理费用。

三、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

目前存在的问题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成本管理的方法还相对比较落后,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不规范、不合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多数工业企业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不规范问题,缺乏科学性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一些复杂数据的核算无能为力。究其原因在于,工业企业报账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而且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通常是工业企业原出纳人员,而非真正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以对于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缺乏深入的认知,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分配选择标准不适当。因此在报账过程中,难以准确填写相关资金的开支、来源以及具体的属性。实践中,对于为数不少的现代工业企业而言,通常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管理都是和企业的其他部门相互独立的,这造成其对多数企业的内部业务、工作项目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开支,成本控制无法统一标准,资源浪费严重。因此严重影响了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准确性,导致会计账务处理不当。

(二)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因此很多工业企业均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会计成本管理缺乏正确的认知,有的企业领导层和员工成本会计意识淡薄,认为成本核算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并无关系,导致管理力度不够,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无据可依,随机性很强;有的虽然建立了成本核算制度,但不够健全,可操作性差,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仅限于对企业材料成本出入的简单核算,没未涉及与成本核算密切相关的企业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环节,这样就无法发挥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作用,严重削弱了成本核算的应用价值。

(三)在操作中,没有确立严格的监督体系

企业成本核算不仅是生产成本的核算,还包括企业的开发、设计和售后等环节的成本核算。目前多数企业只注重核算的结果,忽视了核算过程和核算内容成本,从而导致对成本核算监督缺乏力度。由于监督系统的缺失,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管理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忽略企业整体利益,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进行,严重影响现代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信息数据的准确度,缺乏客观公正性,尽而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全面提升成本会计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可知,现代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形式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实践中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观念转变,明确外部环境

工业企业应该认真学习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新模式、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和工艺条件,并且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不断加快思想观念层面的有效转变,对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加强重视,加大投入,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制度、积极落实责任机制,以此来保障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工业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瞬息万变的形势,使得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在做好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强化对企业外部相关信息内容的有效关注,以避免因对政策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决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在制定了发展任务之后,要将其和市场的大环境进行比较,抓住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制定的成本目标出现问题之后,要及时的根据市场环境作出调整,对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案进行全面的考察。

(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比皆是,并且日益恶化。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会误导企业的决策者,以至于对企业的发展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改变部分管理者的不良工作作风,教导企业的管理者客观地看待企业经营的成果。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是较为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它已不再是某一个层面、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足够重视、正视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深挖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成因和影响因素。

(三)提高收款的速度和成功率

工业企业要制定新的成本管理的方案,把企业的订单数据进行分解,变成多个子订单。这样每个订单都可以分配到具体个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积极性,确保工作完成。同时,要塑造完美的企业形象,建立品牌效应,提高自身信誉,使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就可以收回账款。同时,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也可以负营运,也就是在没有进行产品销售之前就取得账款,使企业缩减资金的成本。

(四)通过逆向拉动模式,降低企业库存成本

所谓逆向拉动,即适时制,根据订单数据信息实施各项生产活动。这一方式的本质是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中心,以此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确保生产的每个工序都可以以根据标准完成。这是一种系统的生产,可以保证各个环节相互联系,降低存货现象的发生几率。实践中可以看到,针对当前工业企业库存成本问题,建议采用逆向拉动的方式,来有效减低工业企业的库存成本,以确保工业企业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成本的控制理念

成本管理的传统方式是通过企业的节约来缩减成本,过度地重视节约,使得很多必要的开支也要缩减,这样会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企业应该正确地掌握花钱和省钱的关系,努力研究成本和收益关系,制定出更有利于企业效应的控制方案。在现代工业企业运行实践中,应当全面掌握和了解,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成本会计核算、成本管理新理念、新模式以及新技术工艺,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在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以及成本会计管理实践中。尤其是现代工业企业高管人员,应当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管理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核算、管理方面的针对性机制,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六)采用作业成本法

篇5

关键词:绩效管理成本会计会计体系

一、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成本会计相关理论

政府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投入,与之相对应,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角色及其功能也认识越来越清晰,同时越来越密切关注政府成本问题,因此,树立政府成本意识以及如何科学处理政府成本与效益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一)政府成本会计的意义

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需要发生一定的耗费,即:投入财力、物力与人力资源。政府成本是指政府在其行政运行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及开支,是政府在行使其组织和管理社会的职能时所耗费各种资源的总和。政府成本是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构建政府成本会计,一方面,能够将政府将其执政中的各项成本予以货币化,确认具体的量化指标值,为政府政绩考核提供价值化的信息,为政府降低服务和管理成本提供一定的思路;另一方面,能够为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多元化的相关成本信息,实现构建政府成本会计体系的目标。

(二)政府成本会计的作用

首先,政府成本会计以成本———效益分析和绩效考核为基础,能够促进政府更有效地对资源进行管理和使用,努力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确保公共资源的使用绩效。政府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可通过成本绩效报告评价政府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监督是否存在浪费行为。其次,政府成本会计有助于提高政府成本信息透明度,可以帮助纳税人等相关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政府成本的各项明细,以及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的差异等。管理者也可以从中找出需要改进的工作细节,减少不必要、低效率的工作环节,使政府工作更加高效。

(三)绩效管理和政府成本会计的联系

绩效管理在提高公共部门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绩效管理是政府在体现其意志和行使各项职能过程中反映出的一种管理能力。政府成本是政府绩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指标,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对构建服务型政府至关重要。为了合理比较政府支出与政府职能履行情况是否相符,除了需要准确核算政府成本之外,还需要建立政府成本绩效计量体系,使政府支出与绩效相结合,以此来衡量政府部门的执政效率。从提升组织绩效管理来看,我国政府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核算并提供政府内部运营管理需要的各类成本信息。绩效管理的核算公式为“产出/成本”,即成本相同的情况下,追求更高的单位产出(绩效);换句话说,产出(绩效)相同的情况下,要追求更低的成本。因此,政府对其绩效进行管理,从理论上分析,政府要对其成本及其产出进行有效的确认、记录和计量。由此可见,政府成本会计可以提供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指标,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信息窗口之一。

二、国外政府成本会计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政府成本会计应用情况

美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发展比较成熟,美国联邦政府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便已经开始讨论在政府会计中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问题,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开始试编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但一直进展不大。突破性的标志成果是1990年的《首席财务官法案》,该法案要求各部门的首席财务官负责整理和报告成本信息,并且对绩效进行系统的衡量。1993年,美国颁布了《政府绩效和成果法案》(GovernmentPerformanceandResultsAct,简称GPRA法案)。GPRA法案要求政府各部门每年做出未来的运行计划,设定绩效目标并对绩效完成情况作出年度总结报告。由于绩效计量与成本信息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所以政府绩效指标计算也就离不开政府提供重要成本信息。1993年7月,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在总统的报告《国家绩效评估》中提出,应该要求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一套成本会计准则,该准则应能指导联邦政府各部门确认其活动的单位成本。联邦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1995下发了第4号公告(SFFACNo.4)———《联邦政府管理成本概念和准则》,后又对该准则进行了修订,该公告成为了联邦政府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的具体指导性文件。

(二)法国政府成本会计应用情况

法国2001年通过并于2006年实行的《财政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成本分析系统作为政府会计中的预算会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和成本会计系统三套会计系统之一的地位。根据《财政组织法》,法国的国家预算由“任务———项目———行动”三级结构组成,成本分析系统以“任务———项目———行动”的三层结构为基础,这种结构能够较好地体现出与业务活动的关联程度,由此归集到项目的成本更能反映业务的实际经济消耗。与企业层面的成本按照相应的产品进行归集、能够辨认明确的成本对象并归集费用不同,政府单位主要职能是为大众提供服务,选择成本对象成为难题之一。法国按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的做法有很大的创新。成本分析系统将项目确认为成本归集对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将付现成本和摊销等应计成本均考虑在内,比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分类能够更加科学地反映实际情况。同时,将成本归集至项目层次后,反映跨期项目的成本更加真实准确。

(三)其他一些国家政府成本会计应用情况

加拿大最早于1989年了成本计算指南,在2002年又了新的版本,总审计长办公室(OCG)通过加拿大政府已经推进行政管理工作,制定了问责制及资金价值,政府成本会计相关制度初见雏形。日本在政府部门实行“政策单元成本信息”,旨在促进政府每年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资源的配置是否透明、高效。每一个部委要为其每一个政策单元编制“政策单元成本信息”。马来西亚的政府成本会计对政府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以成本为基础的预算给成本会计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马来西亚于1992年在当年的第3号公共管理绩效提升法案(PublicAdministrationImprovementCircularNo.3/92)下,通过了针对政府成本会计核算的指南———微型会计系统(MicroAccountingSystem,简称MAS)。可见,虽然马来西亚的政府财务会计尚未完全引入权责发生制,却专门构建了相对独立的政府成本会计系统,且能够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成本会计报告。新西兰政府1994年了《提升产出成本水平———指导意见与案例》(ImprovingOutputCosting:GuidelinesandExamples)手册中提出,政府的运行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产生相应的成本。其中还对政府成本会计系统的目标、方法和用途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配有具体核算案例。为了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新西兰政府对其运行过程中全部成本都进行会计核算,以此来管理和控制好政府成本。新西兰财政部认为在公共部门中,持续不断地改善成本核算系统对满足更好的管理信息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新西兰于2001年出版了《改善产出成本核算》,规定各个政府部门严格按照该指南进行成本核算。政府成本会计在众多国家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政府部门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改变了以往“只管投入、不管效果”或“只看效果、不讲投入”的做法,提高了公共部门的效率、效益意识,促进了绩效管理。从以上各个国家成本会计的构建及发展分析,健全的政府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可以强化政府对成本预算的管理、强化成本控制意识;以“绩效和结果”为导向,还可以加强对政府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强化绩效评估、披露完整的政府成本信息。国外政府大部分将成本会计当成改进政府管理的工具,通过成本复原和成本定价措施达到改进政府管理的目的。我国目前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仅仅提出政府会计体系包含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并未特别提及政府成本会计体系。根据以上对国外若干国家政府成本会计的现状分析,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我国未来政府成本会计体系的发展趋势会更加趋向于法国模式,即:将政府会计分为政府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三者相辅相成但又适度分离。

三、我国引入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成本会计的实施障碍

政府掌握着公共资源的支配权利,而任何公共产品和服务都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一般均高于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不能以利润为驱动力,“非盈利性”的特征使其难以对效益进行准确评估,也因此缺乏节约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动力,难免产生浪费。较长时间以来,我国政府通常能够得到充足的财政拨付资金,但是财政预算、决算明细信息一直以来不太公开透明,这种情况下,政府及政府官员都缺少进行成本核算的动机与意愿,普遍表现为思想上重预算、轻成本,在政府编制预算支出时仅仅注重自身的预算需求,缺乏对成本的综合考虑。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在成本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现状分析,要想真正实现政府资金配置的合理化以及财政资源使用的高效率,尚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当前难以根据预算单位既定的目标进行合理的成本管理。首先,政府的预算开支项目都是从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做决定,而“收益”以及与之对应的“成本”相对难以测算;其次,负责这一开支项目的政府部门,只对于项目实施的最终成效负责,并不深入项目的实施过程并采取对策,会对财政资源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影响,绩效管理与成本管理难以实现较好的结合。综上分析,当前我国引入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成本会计还存在一些实施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绩效”本身的实施障碍

1.政府绩效不易衡量。为了提高成本分析的作用,必须制定科学的绩效指标以便于成本绩效分析。政府活动有别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可能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政府活动的目标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同时还要努力追求效率、保证公平,导致政府活动的绩效很难用类似“成本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单一、明确的价值指标来衡量。2.政府成本绩效管理推动力过于分散。政府的很多项目和活动有时主要考虑政治或社会因素,成本则成为次要因素;在成本衡量方面,有时非经济因素对政府决策影响更大。如政府对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等,显然不可能只关注是否在经济上有可观的高回报率,而需要更多考虑到国计民生。可以说,由于政府活动目标的多样性,加大了成本绩效分析的难度,考核问责机制也不易实施,导致政府对成本绩效管理的重视不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成本绩效管理的最终推动力主要来自公众,公众既为公共服务提供资金,又受益于公共服务,对政府绩效最具发言权。显然,这种过于分散的推动力必然成为我国引入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成本会计的一大实施障碍。

(二)基于成本方面的实施障碍

1.非货币性成本难以确认。由于公共部门生产的特殊性,在衡量投入时,不仅有发生的货币成本,也有很多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投入。例如,城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的合并,自然在整合资源后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偏远地区学生上学的交通及时间成本则增加了,站在全社会角度,这也是一种无法用货币衡量的隐性成本,该类型的非货币性成本如何确认,尚无科学的确认与计量模式。由此可见,货币性成本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必须要素,但不是唯一的要素;与之对应的非货币性成本的难以确认性,必然成为我国引入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成本会计的实施障碍。2.成本费用的分割及计量困难。政府很多核心的职能服务,有些是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具有效益的不可分割性,在考核具体职能或项目的成本时,由于效益不易分割,难以与特定的成本(投入)相配比,导致有些成本无法分摊,获取每一单位的准确成本信息有较大难度,因而与之对应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就举步维艰了。甚者,很多成本根本无法准确计量,例如对自然资源等政府特殊资产耗用,自然使用该类型的资源所耗费的成本也就难以衡量。

(三)基于实施环境方面的障碍

1.政府成本会计理论基础薄弱。目前我国对政府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政府成本会计的专家学者相对较少,而且探索的趋向主要集中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权责发生制的导入等问题。由此导致政府成本会计未成体系,理论基础薄弱,不足以支撑政府成本会计的实际架构。2.政府对成本会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相比成本信息,目前政府机构在预算与决策中对非经济因素相对比较重视。例如,政府机构在关系到国计民生方面的决策时会更加重视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政府机构仅注重财政资金的预算合规性支出,缺乏对支出成本的衡量,对构建成本会计体系缺乏热情。3.政府财务人员成本意识相对缺乏。我国政府财务人员中,传统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在成本核算中缺乏权责发生制概念和成本意识思维。

四、我国引入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成本会计的建议

综上可知,从长远分析,我国应建立政府成本会计系统,以便控制我国政府成本、提高政府绩效,从而提高我国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和政府财务管理水平。从现状分析,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政府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中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且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也相对缺乏。本文认为,我国引入政府成本会计的道路还比较漫长,但是可以创造发展条件和进行一些试探性的改革。

(一)创造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成本会计发展条件

1.制定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目前我国政府成本会计缺乏战略指引和制度支撑,政府要想提高自身的行政效率,就必须明确绩效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法律法规。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和完善能保障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成本会计发展的法律法规,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运行和发展保驾护航。2.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政府成本会计是为了给政府的管理人员提供相关成本信息,进而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强化组织绩效。从事政府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不同于普通政府财务会计人员,由此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政府成本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对组织的各项成本运作流程有深刻理解、熟悉掌握成本归集与分配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业人员在政府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重新找到工作重点,重视降低政府成本,由注重投入向注重结果转变,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将成本会计技术灵活运用于政府部门的会计工作中。

(二)全面深化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成本会计改革

1.推行独立的成本会计体系。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中包括政府财务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政府预算会计记录和报告政府预算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政府成本会计对政府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成本信息进行披露,同时在预算会计中,成本会计核算资料为制定预算审批的标准需要提供了参考。我国可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主要借鉴法国的经验,将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成本会计相分离,改变单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预算会计,让政府成本会计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2.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效结合。引入权责发生制需要经历一个过渡与适应的过程,我国正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实现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良好结合。在改革初期,要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发挥政府职能主心骨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的参与管理职能逐渐向综合管理职能转变,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应不断扩大,收付实现制的应用范围则应相对缩小,最终形成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政府会计核算基础。3.建立完善的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美国联合财务管理改善项目组(JFIMP)在1998年指出,政府成本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同时满足功能要求、信息要求以及信息整合要求才能称得上合格。政府成本会计系统有效运行是对组织内相关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整理加工的过程,若要让相关成本费用得到合理归集与分配,就需要保障机构内相关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准确、完整。成本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根据其特殊的职责要求和工作流程来设定。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关系重叠

关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者重叠内容的归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因为一些内容确实具有学科之间的共同性外,还在于一些学者一味强调自身学科的重要性,而对其它学科抱有偏见。本文就如何解决三学科的重叠问题,具体谈以下看法。

根据概念的种属关系来看,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应分别属于不同学科层次。

财务管理属于第一层次,它与会计学是两门并列的学科。二者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密切联系,但在本质、对象上均不相同。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的直接管理,它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包括对资金的核定、筹集、运用、收回、分配,它的目的是优化财务状况和提高财务成果;而会计则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不会直接和具体地参与到资金运动的管理中去,它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提供用以决策的信息。因而,就区别不同学科的两个基本因素来看,财务管理与会计是存在明显区别的。

管理会计属于第二层次,它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自从195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至今,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多种新兴管理学说被引入管理会计,使得会计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内容更加丰富,技术方法更加先进。事实已经证明,管理会计的确是作为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异的学科发展起来的,而且世界上许多会计组织也都成立了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专门委员会,这说明对此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其中,成本核算的结果要用于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并且成本的形成、积累和结转的整个程序要纳入以复式记账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框架中,由此,成本核算部分被公认为财务会计的七种专业方法之一。而根据成本数据所进行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内容,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内部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对内部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显然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因而,整个成本会计分属于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两大系统。

在分清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者的层次关系前提下,可以根据重复内容的本质、对象、作用等将其分别归类。但并未严格划分学科界限,使之泾渭分明的做法就会促进各学科自我完善的纵向研究。所以,面对这三学科我们要承认现状,面向未来,三学科都可以坚持“为我所用,有所创新”的原则,努力向现代性的大学科发展。

首先,从历史渊源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迅速发展的时代,工业化浪潮纷至沓来,各种形式的企业不断出现,规模迅速膨胀,促使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之中。二战之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促使三学科不断改进提高,同时众多新学科、新理论的涌现也为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尤其是行为科学、数量管理学派等理论被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大量吸收采用。此时,财务管理的重点从资金筹集、运用转向设计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分配。管理会计增加了预测、决策方面的内容,完成了由执行型向决策型转变。成本会计积极开展成绩预测与决策,提出了目标成本、质量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可见,三学科在形成、发展历史上界限从来就没有清晰过。

其次,从学科发展角度看,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与沟通日趋增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复合学科不断涌现。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下,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单靠狭窄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足的。这就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是,当前由于传统的“隔行如隔山”的小学科观影响,人们的视野却常常被专业分工局限和单学科思想束缚,只囿于自己研究范围中,对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或是漠不关心,甚至有一些学者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排斥其它学科的存在。“取消管理会计”就是这种观点之一。这与我们迎接未来“交叉科学”的时代趋势是不相适应的,只能是使三学科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重复

作为高校会计专业三门并列的核心课程,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存在严重的内容重复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这无论给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便,浪费了稀缺的教学资源。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本人在从事会计教学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在此与大家探讨。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属于同一学科层次,它们的地位是并列的,都是企业管理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当前公认是其既具有财务会计的性质,又具有管理会计的性质,应属于第三层次。因此,本文将首先解决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重复问题,将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然后再探讨与财务管理的内容重复问题。

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

1、天生的血缘关系,两门学科内容重复的历史必然。

十九世纪中叶后期至二十世纪20~30年代,在工业革命的的推动作用下,产生了以成本核算为核心的成本会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泰罗制逐步形成与推广,标准成本、预算制度逐步建立,据以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和定期的成本分析,成本会计的职能从成本核算扩大到成本预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而这也被公认为管理会计的萌芽。可见,早期的管理会计是从成本管理开始的,因为在当时,面对竞争,企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控制成本。二战以后,成本会计积极开展成本预测与决策,变动成本法、目标成本法、责任成本制度相继出现,成本会计将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集中形成独立的体系,形成了对企业成本的全面管理。而这时,成本习性分析、本量利分析和变动成本法等也成为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的雏形也基本形成。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为现代管理会计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以预测决策会计为主,以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为辅的现代管理会计体系正式形成。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从成本管理扩展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

因此,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管理会计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成本会计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就是从成本管理开始的,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成本会计一直面向的是对企业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成本管理是它们研究内容的交叉点。当前的教材中也体现了这一点,管理会计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短长期经营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等;成本会计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成本会计中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与管理会计中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中的成本预测、全面预算中的成本费用预算、标准成本会计、责任会计等内容重复。

2、教学需要,两门课程内容应明确划分。

做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作为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则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笔者认为,可将成本会计定位为财务会计的一部分,其核心是成本核算,即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而原成本会计中成本管理部分全部在管理会计介绍。这是因为:首先,管理会计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作为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理应包括对成本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考核评价,否则,其提供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某些信息是无法提供的。比如,没有成本预算就无法进行相应的现金预算、利润预算,没有成本决策也无法进行价格决策等。其次,现代成本管理决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企业各个部门及全体员工的责任,成本会计人员不可能单独承担现行成本会计赋予的成本预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职责,将成本管理并入管理会计便于学生从整个企业的角度理解成本管理。

这样,成本会计的教材内容可以这样设置:(1)成本会计基础理论,包括成本会计对象、性质及核算原理等;(2)各种费用的核算及成本计算模式与方法;(3)成本信息报告;(4)电算化在成本计算中的应用。这几部分内容已经足够做为本科生一学期每周两课时或三课时的学习。

3、两门课程不宜合并。

195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管理会计”一词,这标志着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并得到公认,促使了现代会计被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后,管理会计在西方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上许多会计组织也都成立了研究管理会计的专门委员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及时、正确地做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实时性、前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单是财务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理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为外部管理服务的财务会计,另一个则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那么,解决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重复,只能是成本会计给管理会计让路,而不应将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形成所谓的“成本与管理会计”,这就犯了原则性的错误,破坏了整个会计的学科体系。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

1、研究对象相似,两门课程内容重复的不可避免性。

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实行分工、分权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包括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物资管理、营销管理、人事管理等。在这些专业管理中,有的侧重于价值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所进行的管理,因此可以说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根据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容,财务管理应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使用、收回和分配的管理,它们构成财务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它的研究对象理应和会计的研究对象一致,即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主要利用财务会计所生成的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财务信息,进一步分析加工,提供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这种加工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过程。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大量的交叉重复。从目前教材来看,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重复的内容有: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销售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经济订货批量、资金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涉及两门课程相当大比重的内容。

2、侧重点不同,两门课程重复内容的协调。

虽然研究对象相似,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侧重点的不同。管理会计为内部管理者提供如何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会计信息,着眼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它对经济信息进行直接管理,对资金运动则进行间接管理;财务管理为企业提供如何保持良好财务状况的手段和措施,侧重于资本经营,着眼于资金运动本身的管理,是对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行为,具体表现为货币的取得、运用、分配及规划等。

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资金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其教材体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经营决策为核心,以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为主要内容,构建其教材体系。以此为原则,我们就可以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重复内容有一个比较好的协调。具体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长期投资决策侧重于对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应划归财务管理;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销售预测、利润预测、经济订货批量、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侧重于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管理,应划归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王朝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交叉关系研究[J].财会研究,1999,(3).

[2]郭晓玲.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学科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财会月刊,2005,(3).

[3]牛彦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6).

[4]杨忠智.试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体系的整合[J].财会月刊,2006,(4).

篇8

第一,是顺应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改革的需要。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大类,但经营目标是一致的,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优胜劣汰是市场的必然规律,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医院都逃脱不了。如何通过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较低成本费用实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是最根本、最有效的举措。所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根据自身的管理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和方法。

第二,是医院实现低耗、高效的经济管理的保障。在任何设定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管理的第一要务。医院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新医改政策取消医院的药品加成收入后,抵消该部分缺失以维持医院的正常、稳定经营就需要从降低成本入手。无论是明确各成本项目发生的源流,降低成本的潜质,进行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还是在既定的限定条件下,通过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购进新医疗设备、学习先进医疗技术等,改善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都是出于已最低的成本耗费、实现最优的经营管理的目的。

第三,是医院制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战略措施的制定,都需要客观、充足的成本信息的配合。只有在财务会计提供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之后,医院发展战略的制定才够科学与合理,医院承担的风险损失也会降低,才能在医院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内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同时,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又引导医院走向成本最低化,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二、当前医院成本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较淡薄

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占绝大多数,由财政拨款来投资医疗设备以及进行建设改造等活动,其经营管理体制与竞争意识与私立医院有很大的区别。政府背景使得很多医院没有正确定位医院在市场经济中的身份,管理意识淡薄,尚未建立明确的职能机构负责成本管理工作,管理理念落后,造成成本管理范畴片面化,在产出过程中不计效益,盲目创收,加剧了医疗成本随收入增长而迅速膨胀的情形。医院成本控制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方法体系,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服务涉及面越来越广且复杂多样,专业分工更加精细,成本核算数据庞大繁杂,对财务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正是由于医院成本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像工业企业成本或商业成本那样形成统一、科学、规范的方法体系。成本会计内容不全面,无法提供管理决策信息

意识决定行动,对成本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偏差直接影响了成本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当前医院成本会计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过多地关注医院或收益部门损益的计算,搁置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收益与成本的匹配管理名不符实,既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医院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从法律制度层面讲,我国对医院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使是新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仍属于征求意见稿,所应用的原理和方法大多是借鉴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对性质完全不同的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性欠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医院经营决策的制定和管理制度的完善。

三、医院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对策

1.医院领导更新观念,奠定医院开展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础

医院领导是整个医院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决定因素。要求负责人首先端正态度,提高自己的管理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坚持成本与效益匹配原则,发挥成本决策的效用,并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创造一种适当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院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既保证各项工作能以最低的资源耗费有序进行,又不影响医院技术革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完善成本会计职能机构,提高全院成本意识

顺利开展成本会计工作的前提是有科学的成本会计组织框架和健全的职能机构,并建立成本会计规章制度,推行责任负责制,明晰成本会计管理的权责利,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成本管理。其次,为职能部门配备能够胜成本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操作人员,严格成本会计人员选聘制度,实行公开竞争、择优聘用上岗。并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将绩效工资与医疗质量、医德医风、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挂钩,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另外,对成本会计人员来说,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顺应时展需要,更新知识体系,学习新的业务操作技巧,发挥出成本会计应有的预测、决策和控制功能,推动全院成本会计管理工

篇9

僧会远(1992-),男,汉,河南平顶山人,西安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摘要:有鉴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这几门课程内容比较相似,初学者往往不能很好的区分三者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存在大量的交叉内容,本文以东北财经大学刘淑莲老师主编的《财务管理》(以下简称《财》),东北财经大学吴大军老师主编的《管理会计》(以下简称《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于富生老师主编的《成本会计学》(以下简称《成》)为例,详细分析了三门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帮助初学者对三门课程有个大概的了解。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区别;联系一、三门学科的联系。

1.三门学科的某些前提假设是一致的。首先三者的有关原理,方法均建立在理性人假设或有限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之上。无论是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还是资本运营决策,都默认决策者寻求的是最优解或是满意解,而不是“凭着感觉走”。管理会计中无论是预测,分析,决策,控制,其都默认管理层会理性的进行方法的选择,冷静的分析问题所在,做出明智的决策,实施有效的控制。这其实是理性人假设的或有限理性人假设的具体体现。成本会计亦然。否则根本无需介绍这么多方法,理论,大家凭着感觉来搞定一切事就行了。除此之外,三们学科均建立在货币计量假设之上。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成本会计抑或管理会计都建立在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之上。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长期投资决策需要预测分析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离不开货币计量假设,成本核算过程中需要分摊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核算计量建立在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之上。

2.三门学科均对“成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成本会计抑或管理会计都没有规避对成本的定义,分类,分析。三者均认为广义上的成本即为:企业为取得经济资源而发生的一切耗费或代价。企业所有的经济利益流出均可作为成本的耗费,不同的是,三者对狭义上的成本的定义存在分歧,下文将介绍这些分歧。

3.三本学科的目的及部分服务对象是一样的。从企业层面来讲,无论是选择投资决策还是进行成本核算,抑或实行责任会计,作业成本法,都是为了减少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或者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入。只不过三者的侧重不同,财务管理通过研究如何确定企业的最优筹资量,如何衡量风险与收益,如何进行投资决策等等从而如何使企业资金流的效益最大化;简言之就是“以钱生钱”。管理会计则是通过对经济事件的预测,经济过程的控制,建立一系类措施,从而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利润或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成本会计则是通过使用各种成本核算方法以系统合理的分摊企业成本,目的还是为了明晰企业成本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从而为节约成本,控制成本服务。总而言之,三者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

4.三门学科都需要财务会计提供相应信息。如财务管理中的筹资决策需要财务会计提供目前企业的资本结构的有关信息,以决定债务或权益筹资的数量及比例;管理会计中的存货管理则需要财务会计提供有关存货数量及种类的信息,以确定最优经济批量;成本会计如果没有财务会计提供的有关期间费用,原材料耗损等的相关信息就根本无法进行成本的分类与归集。

5.三门学科存在大量的交叉重复。具体言之,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虽然前者更侧重于对资金运动的实体进行管理,后者更侧重于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优化,但在以下方面两者是重复的:经济批量,销售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财务计划;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均有满足企业内部分析决策的需要,虽然前者不受法律法规约束,一切服务管理者为宜,后者要受到会计法规的约束,但是,两者在以下几方面是有交叉重复的:在成本核算中,两者都涉及成本核算的方法。在服务对象上,两者都有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

二、三门学科的区别

1.三门学科的侧重点不同。从研究对象上来看,财务管理侧重于企业的资金流,如营运资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成本会计侧重于企业的实物流转,研究的是如何将企业的成本费用系统合理的分摊到每一阶段实物流转的过程之中,管理会计则两者部分彼此,即研究企业的资金流转又有研究企业的实物流转。如长期投资决策即要考虑实物流又要考虑现金流。(需要指明的是: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实物,即便是金融资产,也要考虑进行金融资产的人力成本,机器设备等。只能说更侧重于实物流或现金流,在以上论述中,说“既要考虑现金流又要考虑实物流即指此意”)。

2.三门学科在狭义的成本概念上存在分歧。因为三门学科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三门学科对狭义上的成本的定义也有区别。财务管理主要是研究公司资本的取得与使用,所以重在考虑公司资本的使用成本,即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中将成本定义为:企业再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牺牲或代价。因其着重于探讨如何利用财务信息以实现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评等,因此对成本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诸如:按照经济用途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按其与决策是否相关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等。成本会计定义成本为: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因成本主要讨论如何核算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因此,成本将全部成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耗费)分为两类: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此即管理会计中对成本的第四种分类方法。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对“成本”进行了定义和分类,但是因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不同学科对狭义上的成本定义也不尽相同。

3.三者所面向的时间点不同。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而成本会计是对已发生事件的记录和反应,不具前瞻性。例如,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以净现值法为例,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均要求对未来不同时期的净现金流量进行预测,然后折现,通过比较从而选择最优方案,但是成本会计则不需考虑未来的情形,它仅仅是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记录和核算。

4.不同于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由于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事项进行核算,成本会计不需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但是,在长期投资决策中,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要求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即今天的一元钱与未来的一元钱其所蕴含的的价值是不同的,在做决策时应当将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折算到同一时间点在进行比较分析。但是成本会计并不考虑这个问题。纵观整个成本核算过程,没有与资金时间价值有关的事项。

三、结论

总之,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对一个企业而言,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就需要利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决策分析,控制好各种成本耗费,做好财务计划,拟定合理战略,考核评价业绩,等,这就需要三者共同来完成,谁也离不开谁。对于初学者而言,也因好好体会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避免混淆概念。

参考文献:

[1]李心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新论.财经科学.1995年第1期

[2]吴大军,牛彦秀,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一、完善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行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本会计方法

在长期的实践中,国内企业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调动职工管理的积极性,强调以人为本,职工参与控制成本。由于它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必将把节能降耗放在首位,使成本最低化,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这就需要成本会计对各核算环节提供服务,使成本会计由简单的算账功能转向分析预测功能,从而能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各种详细经济资料,成为企业基层与决策层的桥梁。这种方法延续至今,使众多企业受益匪浅,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认真总结,理论与实践结合,并进一步完善。

三、强化成本意识

强化成本意识,使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成本的作用及降低成本的意义。将减少损失浪费、控制成本当作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即成本节约观和成本效益观。加强成本管理不是指单纯的成本绝对额的减少,而是在尽可能节约开支、减少损失和浪费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提高所得与所费的比率(即成本产出率)。要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成本管理意识。只有树立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将成本控制范围扩大到整个企业

(一)加强产品生产的事前控制

设计阶段对产品的成本、费用控制将对以后批量生产时的产品制造成本起决定性作用,将长期地对生产成本产生潜在的影响;其属于成本控制中的事前控制,也是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控制的方法上,首先要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上的可行性评估,评价、筛选出可行性的设计方案;进而在对设计的边际贡献通过差量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等,选择边际贡献大的方案;或通过编辑各设计工序成本、总成本并通过成本否决,在满足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下,选择成本最低的设计方案。企业设计新产品时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设计好的产品;应当从企业和用户的最大价值出发,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产品必要的功能。

(二)完善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

直接材料成本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敏感系数较高。直接材料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材料价格的高低和材料消耗量的多少,以及产品材料定额准确与否与控制管理水平的高低。要努力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采购队伍,设立专门机构对采购价格进行审核,制定计划价格,将实际价格与计划价格进行对比分析,以考核采购人员工作成效。努力降低材料消耗量,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控制材料的采购批量,合理地分期、分批采购。

(三)做好产品销售阶段费用的控制

企业的另一个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极容易被遗忘的环节就是销售环节的成本控制。为在销售环节恰到好处地既减少费用支出,又能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产品始终有一个畅通的销路;并且货款能及时收回,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对销售部门实行多层次承包。这是一个既体现激励机制,又体现约束机制的承包方案,不但使销售费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同时也可以使企业的利益得到保证。

五、将时间纳入企业成本控制

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要尽快抢占市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设计、开发的生产时间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是必要的。另外,时间的竞争力还表现在顾客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上。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措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