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生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生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生理学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整体教学设计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在基础与临床之间起到桥梁联系的作用。教师在生理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本文将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方案、考核体系及改革思路五个方面探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1课程定位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基层医疗岗位任职要求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的需求,培养具备相应基本专业能力及岗位素质的应用型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因此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处理基层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及职业病,对重大传染病、危重急症能及时诊断并早期处理,能胜任农村卫生宣教、健康指导、预防保健等工作[2]。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经历是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到临床的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基于结构决定功能的理念,生理学的基础是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等。而生理学又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等后续学科的基础。由此可见,生理学在整个临床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生理学》本身特性,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主要需要达成以下课程目标: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相应机制;灵活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正常生命现象;熟练生理学基本实验技能;形成医学逻辑思维与职业道德。从心理状态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从层次能力角度来看,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同样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具有一定学习接受能力。但这些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对本科生来说,他们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底子相对薄弱,因而分析能力较弱,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及耐性也较本科生明显差很多。因此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要将生理学当中的抽象知识形象化,使知识点易于理解,并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需要突出临床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块。通过理论教学,精讲经典的原理与概念,系统化知识结构,训练临床逻辑思维,渗透医学人文素养。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熟练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更重要的通过实验验证,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并锻炼动手能力,培养严谨临床工作作风。

3实施方案

以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72学时为例,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遵循“三基”的原则,各章节课时分配情况为理论62学时,实践10学时。为了确保各教学环节实施到位,每学期期初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期中举行3~4次教研教改会议,根据学生及督导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期末系统考核,整理数据资料,总结经验。都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安在得法”,因此教学模式的正确选取非常重要。高职高专临床生理学理论教学主要使用传统讲授法和案例讨论法,实践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虚拟实验、创新性实验三种。传统讲授法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能系统讲授知识,阐明基本概念与原理,突出重点,解析难点,辅导拓展阅读,答疑解惑。授课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载体,辅以板书,教学法以讲授式、提问式、启发式为主。其教学流程为:课前准备复习旧课提出目标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评估反馈。为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想方设法处理重点难点的讲授。比如:使用动画说明血型鉴定的原理、牵张反射的反射弧、显示血压测定的方法;使用视频说明心肌的自律性等。这些方式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传统讲授法的有力补充是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的主要流程为:教师课前发放案例材料,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检索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努力解决问题;课堂讨论案例,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达成共识;课后就案例撰写总结性论文。这种教学方式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于实践教学,因为高职高专学生学制所限,实践课时安排较少,考虑到临床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基本实验技术和以后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常见疾病,精选三个实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影响呼吸、消化活动的因素;心血管及泌尿活动的调节。实践课流程为课前预习报告;课堂教师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课堂小结;课后实验报告。这三个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大致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对于部分学习能力富余的学生,一方面可以开放实验室提供虚拟实验,比如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的VBL-100虚拟实验仿真软件,涵盖了40多个机能学实验,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为学校节约了教学成本;另外一方面,可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课题,进行创新性实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4考核体系

考核系统分为考核学生“学”和考核教师“教”两方面。学生学习评价由随堂提问、实验考核、平时作业、期末笔试四部分构成。随堂提问占总成绩的10%;实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与实验报告的书写,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包括预习报告和案例分析总结论文,占总成绩的10%;期末笔试由学校组织统考,占总成绩的60%。通过这些方式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平。教师教学评价由督导反馈、学生评教构成。根据督导听课后的反馈意见,可以横向联系各个学科,尽量减少知识的重复性教授,并向同行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及教学方法。期中定期召开学习委员座谈会,及时取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期末向学生发放的关于生理学教学的调查问卷,作为对下一阶段教学的指导依据。

5改革思路

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使教学模式多元化;积极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建设,让学生课外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自由与丰富;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应细化考核体系,使之标准化,更加有效检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标,胡方林.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生理学教学简介及教学实践启示〔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733-735.

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102-02

Discussion of the cultivation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for the medical students through application of the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MAO Huiling, ZHANG Guirong, YU Quan, HE Kai, ZHAI Yunqi

(Daqing Longnan Hospital,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Daqing163453)

[Abstract]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the actual simul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pracitcal activity. It carry out the the case-based teaching principle. With case-based teaching, students can cultivat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roduce high-level medical talents.

[Key words]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Medical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案例教学法源于20世纪初,由美国商学院所倡导,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提供一个典型病例,让学生置身于该情景中,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案例中的信息,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之一就是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1]。笔者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我院临床医学教学中,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学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符合标准的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抽取1组、2组作为实验组, 3组、4组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制订典型案例教学方案,典型案例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重点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案例供教学使用。这些案例力求具有可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其内容包括病历摘要、讨论问题及参考答案等三部分。同时设计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并编制教案,教学形式有预习、提问、课上讨论、归纳总结等。

1.2.2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实施典型案例教学法。教师在理论课后即给予实验组学生预选的典型案例,要求其重点解决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治疗原则、解释临床出现的现象等问题,自我归纳、总结。上课时主要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起启发、主持、引导、分析、答疑和总结作用。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即以书本理论为主线,教师理论讲解为主、提问为辅。对学生的考评内容由授课的教师编写,统一阅卷标准。

1.3 评价教学方法

学期结束后,采用考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不同教学方法、材料的适用性和效果。评价方法:考试分理论部分和病案分析部分,理论部分占总分的70%,为选择题、是非题、简答题;病案分析部分占总分的30%,测试基本知识点、临床诊断分析、鉴别诊断和治疗计划的能力。然后,将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判断典型案例教学法对临床医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影响。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比较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理论部分和病案分析部分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理论部分考评: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是非题、选择题上,即临床判断、记忆能力有差异。病案分析部分考评:病案分析部分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上,而在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上无显著性差异,即实验组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比对照组强。

2.2 问卷调查

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实验组学生赞成典型案例教学法,认为其在调动学习主动性、对重点及难点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启迪临床思维、锻炼分析能力、理论与临床联系等方面很有帮助,尤其认为在启迪临床思维方面最有帮助,同时有部分学生感觉上课有压力。

3 讨论

3.1 当前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当前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在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临床实习是接触临床的起点,是实现由学生到医生转变的第一步[3],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临床医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临床情境的差距,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易于养成良好的临床工作习惯,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2 典型案例选注意事项

典型案例选注意要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全面分析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具有典型意义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难度适中病例,案例的篇幅与教学时间相适应,教师在案例讨论前要有充分准备,拟订授课计划,包括钻研案例、设置问题等,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制定对策。授课时,先用5 min时间将案例内容、主要问题简明扼要地复述,或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营造真实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对案例分析的兴趣,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发现问题。案例分析是理论联系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它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思路,又能启发学生结合教科书内容去分析和思考,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案例教学法顺利地实现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亚夫.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2):88-90.

[2]李泽生,冼利青.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 复旦教育论坛,2005,1(5):85-88

[3]李娟,黄少惠,赵毅等.PCMC教程结合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应用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05,(4):232-233.

[4]宋卓,毕红霞,刘琰.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9,47(28) :175,189.

[5]彭华,陈建军.以循证医学为切入点,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医生, 2009,47(4) :131-1

篇3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61(2016)01-0073-03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并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然而,长期形成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严重分离,导致一些临床医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对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1-3],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整体的医学观念,重治轻防倾向严重[4]。为适应新医学模式对人才要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同时具备现代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和有预防整体概念的复合型人才[5],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理念和相关实践能力[6],以适应新医改大环境未来发展的需要。

1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理念

1.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临床医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有调查表明,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相当比例的人认为预防医学对其没多大帮助,因而缺乏兴趣[7]。尤其在专科医学生中,重治轻防的倾向更为严重。有调查表明,有58.2%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不感兴趣,有39.6%的学生认为其不重要,33.8%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8]。医学界自古以来就倡导预防为主。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就曾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就当今而言,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保障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有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李立明[9]指出预防为主是最符合国情的最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是医改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让人民群众受益,少得病、晚得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负担的最佳途径。因此,提高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摆正“防”与“治”的关系,才有利于培养为广大人群服务防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1.2培养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的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一般教师只注重疾病临床治疗,学生难以建立人群及群体防控的思维。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10]。李立明[9]在谈及公共卫生和临床的区别时强调,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群体,重点在公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预防,而医疗服务的对象则是个体的病人,要解决问题是疾病的治疗和减轻病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其最佳结合点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上,如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等。从作者本校情况看,我们培养正是同时承担着人群防治和个体疾病治疗的工作基层医疗人员。在社区和农村广大地区,像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慢性病都是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防与治的有机结合,还有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和传染病有效预防,都可以在基层医疗及预防保健机构进行。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11]。非洲“埃博拉”疫情,以及我国的SARS、人感染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给医学界及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警示,如果基层医生没有足够的预防医学和传染病防治观念和技术,极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误诊、漏诊,以及其在人群,甚至在医疗机构中传播。因此,个体的救治也关系到人群的健康,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是实现防治结合,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2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2.1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杨晓蕾[12]等分析了目前临床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学校虽然设置《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等课程,但多为讲授式教学,而这些课程对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不算重点学科,而学生热情不高。与临床课程相比,临床课程讲授的内容可以结合临床实习等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防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如统计学、流行病学及环境卫生学等,不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际练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对于缺少实践的预防医学教学,学生没有深刻感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李君[5]等采用案例讨论、参与式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以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对SARS的大流行的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调查分析及处理方案,并组织点评和总结,锻炼其预防医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赵申武[13]灵活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提高了学生得学习热情。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模拟法和实验法等方法。讨论法即是以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形式开展讨论,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形式多样的模式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单一的课堂讲解。模拟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定某些特定角色或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学生们既学到了有关知识,又与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相联系,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实验法以营养与膳食的评价为内容,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运用所学营养学,结合临床专业课,开展自身膳食评价,为临床病人的膳食评价工作打下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开展社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宋丽萍[14]等将桂林医学院两个年级四个班级临床专业本科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社区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经实践证明,采取社区实践教学的学生在理论及技能方面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如:现场调查、解决问题、综合分析、合作、人际沟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文献检索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证明社区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预防医学理论、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周勇[15]等人报道了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将该学院本专科医学生7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预防医学的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提高,较好地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的调查技能,证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有人报道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有益的探索[17],如在环境保护日、红十字日开展有益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的热情,增加学生实践能力。预防医学实践性较强,应避免一味讲授理论课,要结合公共卫生领域新的事件和我们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如环境污染、饮食饮水卫生以及雾霾等现实问题开展教学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者在妇产科教学中也在教授某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强调人群防治的整体观念,学生不仅学到临床知识,还够用预防医学的宏观思维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2.3与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广西右江民族医的邓树嵩[17]等报道该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与当地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聘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深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又结合当地位于广西西部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百色的实际情况,如艾滋病高发、结核病疫情严重等情况,强调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学生将可能来面对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如参与艾滋病、结核病及其他法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管理工作等。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自己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实验)方案等,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查(实验)、整理与分析调查(实验)数据、撰写论文。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作用和内涵,逐步建立起疫情的群防群控观念,培养能为今后当地服务的实用性人才。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疾控中心,在重要的职能科室安排专家讲解和现场演示,如结核病防制科,艾滋病慢性病防制科,环境、职业与放射卫生科,食品与学校卫生科,健康教育促进科,疾病控制科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向萍[18]等组织重庆大学临床学生到当地疾控中心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到疾控中心的业务科室实习,通过“听”、“看”、“走”、“论”四个过程,———听介绍预防控制体系、法律法规介绍,看资料,了解实际案例处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走到社区了解参加计划免疫、疫情报告、流调及环境卫生检测等工作,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这种直接与预防医学机构的联合,可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以人群为中心防治观念,建立群防群治的预防医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立亚,杨渊,胡昌军.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203-205.

[2]曹莹.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J].吉林医学,2010,31(17):2763-2764.

[3]陆春城,夏彦恺,王心如.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医学下旬刊10(6):93-94.

[4]向萍,李革,杨德海,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47-948.

[5]李君,孙维权.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2):82-86.

[6]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卷2月上旬刊:184-185.

[7]汤艳,罗彬,贾红,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社区实践探索[J].教学理论论坛,2014,21:188.

[8]章志红,上官致洋,林少龙,等.临床专科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97.

[9]网址

[10]肖焕波,赵玉玲,鲁杨,等.以社区为导向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16-717.

[11]瓮学清,刘静,唐玉平,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61.

[12]杨晓蕾,钱学艳,万思源,等.以培养临床学生“预防观念”为目的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128.

[13]赵申武.医学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93-294.

[14]宋丽萍,耿文奎,李胜联,等.社区实践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华夏医学,2012,25(2):233-236.

[15]周勇,刘庆武,吴伟贞,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的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17(3):75-78.

[16]凌艺辉,雷毅雄,宾晓农,等.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65-566.

[17]邓树嵩,郭蕊.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78-80.

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2]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

篇5

[关键词] 医学;学生;临床实习;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b)-0144-03

Investigations of management work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medical students

ZHAO Lijun SU Chunyan SUN Yongsheng

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practice is a key link of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s for medical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step in transition from medical students to clinical doctors.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f clinical practice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irection, implementation,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linical teaching work, and is one of important leverages for both smooth implementation and accomplishment of education work for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practices. The following factors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both teaching of clinical practice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medic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on med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ranks, pre-job training, clinical assessment, holistic estimation, and correct treatment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linical practice, employment and taking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Key words] Medical science; Student; Clinical practic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也是医学生初步完成向临床医生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1-4]。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医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高等医学教育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因此,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在医学教育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其中,临床实习的教学管理在对医学生临床教育工作的指导、实施、组织、协调和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工作顺利实施和完成的重要保障之一。笔者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临床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临床前的岗前培训、临床工作考核和临床实习的总体评价、正确处理实习与就业和考研之间的矛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加强医德教育,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首先要进行医德方面的培训,使学生初步具有基本的医学职业道德,为其良好职业操守的培养奠定基础。医德即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就医学生及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医德”主要指四个方面的美好品德,即爱心、正直、敬业、合作[5]。对患者及家属要学会换位思考,急患者所急、思患者所思,一切为患者着想,带着爱心和耐心去接诊他们,尊重他们。要培养团结合作的的精神,学会与患者合作、与其他同学合作、与其他科室合作、与带教老师合作、与护士合作等。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注意渗透医德教育,让医德教育始终伴随整个教学过程。专业技能是学生最看重、最认真学的内容,因此利用临床带教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最为有利,效果也会更好。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以德为重”的教学理念,在讲授医学知识时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尽力使专业技能培养和医德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他们热爱医学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患者。使学生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的从医理念。

篇6

    所以,在

    临床带教中,除培养综合素质外,实习针刺技术、对医学生的心理安抚疏导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临床实习带教存在的问题:

    1)学生向医生角色转换的心理过程。首先,在意义上不明确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不明确自身从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

    在临床实习阶段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自主临床诊疗思维的锻炼、医德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学习。

    2)教师忽略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目前,因医疗法律、法规的制度及影响,以及医患关系的微妙相处,使学生动手操作时有压力和来自各方面的恐惧。如果老师忽略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及调整,学生会机械、被动、盲目地跟从,导致学生技术上的死板及恐惧心理加重。

    针对医学生在初次接触针灸治疗的恐惧心理,首先,老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与使命,有了继承和发扬针灸医学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感受到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神奇的疗效,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以医生的标准衡量自己。其次,人科时先让学生观察、适应,不要急于动手,老师多演示、讲解,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针灸的兴趣,消除学生对针灸的畏惧性,让学生体会针灸的疗效,增强学生对针灸治疗疾病的信心。笔者根据浅薄的针灸学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就心理疏导在针灸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1.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开始上针灸课时,都已学完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中医基础理论,由于课时少,理论抽象,很多学生一知半解,又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而难以引起众多西医学生的兴趣,对此,在讲针灸第一课时,要向学生介绍近年来国际国内研究中医针灸热的情形,许多国家相继在医学院校开设中医针灸课,所以作为中国医学生,学好针灸是理所当然,形势所迫。通过讲解针灸临床实例,使学生真正了解针灸疗效可靠,方便实用,消除学生对中医的偏见,坚定学生学好针灸的信念。与此同时,在课堂讲授理论的同时,特别注重介绍一些经典的针灸着作、针灸歌赋,既启发学生的针灸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针灸自学能力。适当介绍一些现代针灸实验研究成果及新动向,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医针灸的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针灸的兴趣。

    2 注重理论课教学效果,确保示教课教学质量针灸学的教材更新很快,近几年几乎是一年一新。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相应教学大纲也不断得到修订、完善,根据最新版本教学大纲,针灸学基础理论仍占到全课时的近半。对于经络、腧穴的基础理论学习,我们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划经点穴示教相结合的方法。在腧穴内容中重点突出那些疗效好临床使用率高的穴位讲解,并突出腧穴定位准确性与操作规范化。带教老师在同学的身上比量出腧穴的定位,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避免了“纸上谈兵”,使得学生真正能掌握经脉循行以及腧穴的定位方法。定期举办划经点穴公开课,供全校师生观摩、学习,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详细讲解,确保划经点穴课的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3. 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被动参与自然要逊于主动参与治疗的效果。怎样令学生主动地纳入针灸医疗轨道,需要心理学技巧。针灸教学长期以来基本采用教师传授为主,以灌输、记忆、强制为特点,重知识传授,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教学被动地位,未能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者及主体,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从“满堂灌”方式向问题、讨论、讲授过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以真实病例为例,在课堂上模拟演示诊疗该病例的全部过程,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学生积极参加诊疗,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经络腧穴基本知识制定针灸治疗原则,形成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在重点讲解临床应用与腧穴作用机制的同时,注意结合临床实例及现代实验研究,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与理解。

    4.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用结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医学教育也有了重大改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形象、直观,既节约课时又不至于删减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一些“口下难言,心中明了”的针刺手法变得一目了然。为提高针灸教学质量,我们制作了相关针灸学教程课件。该教程采用动静结合方式,以文字、动画、图片、影像、色彩、语言结合进行综合教学信息传递,优化整合教材内容,信息量大,操作简单,解决了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变得简单。以人体经络穴位图作基本图形,配以动画经络走向,穴位点闪烁提示,增强学生记忆。无论腧穴、经络、手法还是临床治疗,在本教程中应有尽有。如经络循环部位的描记、腧穴的实置、毫针的规格、角度、深度、刺法、得气与行针等都鲜明有示,让学生迅速形成鲜明的直观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我们不仅积极开展教师针灸学课件比赛,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针灸学课件。多次成功举办针灸学学生课件大奖赛。充分利用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一来合理利用学生业余时间,二来利用角色的互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针灸专业知识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踊跃参与。

    5. 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交相呼应在带教学生前要精心备课,掌握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临床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问题为中心提倡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带教,使医学生在以后的行医生涯中懂得如何主动获取新经验,新知识、新技术、如何科学地解释临床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训练,分析病人的病史、体征、多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并提出有关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就自学内容、重点内容(如辨证取穴、穴位的进针方向及深度、演示行针手法、背诵针灸歌诀等)提问学生以抢答的方式答题,竞争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竞答后,教师当面点评,对表现优秀者给予表扬,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这种教学形式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既培养了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篇7

关键词 临床基本技能 临床胜任力 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minent Clinical Core Competencies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LI Congde

(Medical Science College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To meet people's growing demand for health care,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core competency, carefully selected clinical teaching cont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ing clinical skills center, creat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oing can conduct bedside teaching, to ensure the smooth conduct of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in clinical core competencies and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literacy,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for the society of highly qualified medical personnel.

Key words clinical skills; clinical competencies; clinical teaching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对于生活质量及医疗健康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当今社会对医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医学生临床核心胜任力,尽快适应和实现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是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核心胜任力的重要环节,既肩负向医学生传授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和训练临床技能的使命,也要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医学生形成职业态度与专业素养、训练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临床实践教学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发展,已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科学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临床基本技能模拟训练装置推陈出新,临床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变革和创新。既缓解单纯依靠临床教学医院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矛盾,也使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更加科学化,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必须思考根据现代社会需求重塑教育目标,构建新型实践教学实施和保障体系,满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具有国际视野、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医学人才的需要。

1 临床胜任力和现代医学生的基本素养

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胜任力”是指“区分工作中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的个人深层次特征,是自我概念、动机、某领域的知识、特质、认知或行为技能、态度或价值观等可被测量或计数的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①胜任力结构包含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Miller用知识、能力、表现和行为的金字塔模型评价临床胜任力。②塔底的知识表示医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能力是如何使用现有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制定诊疗方案;表现是处于实际医疗环境中的个人表现即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行动;塔顶的行为是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日常工作行为。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医学毕业生应具备医学基础知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与沟通能力,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最基本及核心的能力都给予明确界定。我国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可归纳为:责任心、自信心、事业心、同理心、团队合作、成就导向、文化基础与核心专业知识、公共卫生知识、临床技能、沟通能力、信息收集与判断和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即包含学习、分析、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职业发展能力,沟通交流与团队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力,责任、自信、同情心等个人心理特质,所具有的医学必备的核心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其它人文辅助知识和成就导向和行动。③新时代的医生必需具备广阔乃至全球视野,具有极佳的创新科研思维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医学健康事业的要求。

2 根据医学人才市场的变革需求,适时精选教学内容

2008年我国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它是《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现阶段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性文件。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提出:“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和评价考核方法,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这为我国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更应该清醒认识到,医学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厚基础、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但由于医学职业的特殊性,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提高,对医学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他们既掌握高新诊疗技术,又有宽厚的医学知识,具有极强实际工作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即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和良好服务的艺术。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外,更应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市场的要求,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各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考虑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知识需求及其学科间的联系与前后铺垫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注意避免强调学科的知识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略各类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造成喧宾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这条主线,融人文素质、人际交流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与一体。无论是早临床、多临床还是反复临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初步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本科生应突出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着眼于基本或临床医生必备的诊疗思维和诊疗技术的强化训练,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度介绍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推陈出新但忌求新厌旧;充分发挥医术超群、医德高尚的临床教师模范引领作用,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各种临床教学活动中。只有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加强临床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医学生临床核心胜任力

从大学生入校起,就应精心编制临床实践教学规划。大致可分为与医学课程同步学习、实习前的集中训练和毕业前的强化训练三个阶段具体实施临床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临床胜任力。课程同步学习应贯穿于整个医学课程学习之中,各课程应谨记自己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文知识的熏陶、团队合作精神及其科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后期以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如病史资料采集、体格检查;基本的诊疗技术与病史资料分析整理,进行初步诊断,拟定治疗方案等。实习前的集中训练是对全面系统性梳理已学的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的过程,侧重病历的正确书写、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技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其干预措施效果的评价与分析,为顺利进入临床实习奠定基础。毕业前的强化训练是查漏补缺、强化基础和回归基础的阶段,为医学生实现向临床医生的转变提供保障。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兴趣进行相关临床技能的训练,强化某些临床学科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辅助诊断,重视临床实践技能训练,运用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临床思维, 确立诊疗方案,学会分析各种诊断和治疗手段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诊疗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 充分发挥临床技能中心的作用,做好临床实践教学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落实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现通用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各高校相继建立了临床技能中心,既进行传统的诊断和外科基本操作技术训练外,还利用各种仿真临床操作模型、智能化的医学模拟人和标准化病人,进行相关临床思维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及早接触临床技能、弥补临床实际训练的相对不足。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逼真化临床现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各种操作难度可调可控,并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还可训练学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以及应急处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当他们进入医院时,面对病人时充满自信,游刃有余地采集病史,更容易得到病人的信任和配合,顺利完成各种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

5 模拟代替不了实际,应创造条件实施床边教学

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医学生的学习是一对矛盾,为了明日的医生,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展床边教学。虚拟就是虚拟,永远代替不了现实,临床疾病千变万化,个体差异大,要克服一切困难,增加学生临床实际训练的机会。随着社会对医疗行业需求不断增加和医学道德伦理的内在要求,再加之学生人数众多,传统的以病人为主要学习训练对象的临床技能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学生过多,带教老师不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病人无承担教学任务的义务,有权拒绝学生操作,很多临床技能操作难让学生实施,学生获得实践技能操作训练的机会日益减少,医学生难以学到本应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教师责任,增强其使命感,尽可能积累各种临床病例,争取患者的理解与支持,在不违背《执业医师法》、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上增加床边教学,尽可能指导学生开展各项临床技能实际操作。要把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医生充实到临床教学队伍,各级管理部门应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主动承担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风险,让教师潜心医疗和钻研临床教学,使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同步增长。

今日的医学生是明日的医务工作者,其临床胜任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保障的质量。我们要着眼未来,以医学生临床胜任力为导向,不断强化医学教育尤其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探索、适时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加强医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促进医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输送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注释

① David C.McC1e11an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篇8

1社会心理因素的临床意义

1.1社会心理因素是多种疾病的病因医学家们逐渐发现,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如:生活孤独者或心理压力重的人,容易患神经衰弱、失眠、头痛、消化不良;甚至心脏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有研究显示,人类的疾病大约5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20%与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和消化性溃疡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最密切。如:一位高血压患者是这样发病的:住房紧张引起夫妻不和,长期夫妻不和引起焦虑症,焦虑症导致高血压。这类患者单纯依赖药物治疗,不去除其社会心理因素,则效果不佳。

1.2社会心理因素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据统计,85%的内科病人有情绪低落,75%的病人存在社会心理问题。社会心理问题可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笔者也曾遇见过神经官能症久治不愈的患者,让游医给蒙骗好了;也见过晚期癌症病人相信基督教后,精神状况好转,饮食增加的事例。这些事例充分显示了心理作用对疾病的正面影响。作为医护人员,应正确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对病人劝导细致、耐心,给予希望,获得病人的信任,争取治疗配合,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2新的医学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1拓展医师的临床技能通过继续医学教育、临床报告、病例讨论等形式,按照新医学模式的要求,进行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的知识和技能,随时关注新医学模式在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全面了解、综合评价;然后,在临床工作中落实、普及,加强临床实习医生的教育工作,才能促进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和康复医学蓬勃兴起,使各种疾病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2.2重视社会心理史信息的采集

篇9

[关键词]儿科;临床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53-01

儿科学是一门涉及多系统、综合多病种的临床学科。儿科医学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医学学科,其病种繁多,跨年龄阶段大,亚科分类多,工作量大;病儿不能表述主观体验,家长护子心切,容易激动等特点使儿科临床医学生无所适从,这对儿科临床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儿科临床教学中,不仅仅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更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1 打好临床基础知识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谈不上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儿科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书本上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学生有了扎实的临床专业理论知识,可结合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外语等现代知识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培养自身探索前沿科学知识的能力,并提高综合素质。举办儿科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比赛等,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儿科医学知识掌握,以达到培养有牢固的医学基础,有创造和开拓的能力,有对实际工作较强适应能力,并具备一定综合科研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之目的。

2 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儿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既有医学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在指导学生进行临床病例分析时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病例的导人和问题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并使学生面对真实病人,研究病因、病理、诊断、治疗。使学生们由原来的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例如,针对婴儿腹泻的病例讨论,首先让学生复习课堂理论,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明确婴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再让学生到临床查看患儿,由学生独立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直观地掌握由于腹泻导致的不同程度脱水患儿的临床表现,并根据临床表现制订出科学的补液方案,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有机结合。

3 提高儿科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践,培养正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在临床带教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儿科临床医学生学习具备了基础理论知识,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己有所了解。当一位新病人人院后能迅速做出诊断,为什么做这样的诊断,它和临床、基础理论是否相符,它应与哪些疾病鉴别,给出诊断依据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激发儿科临床医学生学习热情。儿科临床医学生对儿科临床医学生学习是医学生将在校所学过的理论在毕业学习中进一步吸收、消化、理解的过程,是为今后转人社会、参加工作打下一个坚实、较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和环节。临床实习时,带教教师要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工作伙伴关系,多与实习医生交流,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肯定,充分尊重实习医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4 尊重病人,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儿科临床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在尊重病人前提下,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属之间的相互理解。要得到病人的理解信任,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医德,要尊重病人。医德是医术发挥良好作用的基础,是指导和支配医护行为的灵魂,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冈。我们提倡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病人的角度,把病人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尽自己所能为病人解除痛苦。另外指导他们勤查房,应用人际沟通的技巧,多与病人沟通,注意倾听。通过与病人交谈,能深人了解病人及家属,同时能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和保健知识,使病人及其家属能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接受医疗方案。

5 培养儿科临床医学生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

临床医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而这种服务需要在与其他医生、护士的协作中实现。因此,良好的医生与患者交流、医生与患者家属交流以及医生与其他医生、护士的交流有助于双方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愿,协调双方的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儿科临床医学生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的培养他们交流能力,学生必须从个人形象、行为举止、说话技巧、倾听技巧等人际传播要素的各方面全面提升自己。在教授过程中要求医学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提高了学生的医患交流能力。

6 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向学生强调循证医学思维的意义和重要性。所谓循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以最新的系统研究结果为主要依据,而不能单凭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或依据零星文献上研究报告来处理病人。循证医学不盲从经验,也不完全排除经验,它通过系统观察获得临床经验,并依照系统,严谨的研究和医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以科学依据、平均数据、安全性、有效性和预后终点来评价疗效。在儿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医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围绕这几个方面训练学生:提出患儿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将研究的结果指导患儿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丁宗一.儿科医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3) :161-165.

[2] 宋艳秋,袁长吉,刘小玲.等.毕业实习中加强医德教育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3.4:33.

篇10

[关键词] 临床实习;特点;管理

[中图分类号] G52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75-02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为今后诊疗疾病打牢基础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对实习医学生多年的管理带教中,我们体会到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和带教措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0年以来,每年接收医学实习生30人,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

2 特点

2.1 紧张期

进入临床实习1~2个月内,此期学生从学校生活直接走上为患者服务的岗位,即兴奋又紧张,一方面感到自己通过几年的医学院校学习乃至十几年的学校生活,能够马上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直接为社会服务,实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面对患者,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带教群体,担忧几年的理论学习是否能够经受实践的考验。他们急于了解实习医院,希望得到重视,希望留下好印象。医学生感到非常紧张,但工作积极性高。

2.2 稳定期

进入临床实习的第3~6个月,经过几个月的实习,对周围的人和事已不再感到陌生,医学生对医院工作有了明确的认识,思想比较稳定,自信心增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求知欲望强,渴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2.3 考研期

进入临床实习的第7~8个月,由于毕业分配没有把握,现在很多医学生将报考研究生作为本科学习的主要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学习及准备研究生考试上。

2.4 困扰期

进入临床实习的第9~12个月,少数实习生到实习后期对医院的情况也比较了解,与有些带教老师、医师、护士都已经熟悉,开始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有所放松。同时,实习后期感到掌握的知识多了,加上面临毕业考试、毕业分配等,请假次数增加,工作积极性降低,给实习生后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 管理对策

3.1紧张期

针对此期的特点,我们的做法是:医学生到医院后,我们为医学生从学校到医院创造了一个缓冲,进行入院后上岗前1周的岗前教育,授课仍按学校方式,环境是医院,内容是介绍医院的特点、发展史、人员结构、设备配备、技术水平等,让学生对医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运用医院真实的例子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使学生了解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对医院有一个感性认识,消除学生的紧张及陌生感。此期的重点是要求带教老师要保护医学生的积极性。

3.2稳定期

此期的重点是巩固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医学院校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规定内容的轮转计划,要求实习生遵守教学制度,执行轮转计划,在指导教师的督促下严格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带教科室积极推行规范教学查房,要求各学科每周一次教学查房,开展小讲课和病历讨论,狠抓基本功训练。操作前先加强示范,规范程序,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操作时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实习生的错误和不足,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3.3考研期

此期的重点是做好实习生的思想工作,我们强调实习期间准备考研固然重要,但临床实习更重要,临床实习只有一次,耽误了就难以弥补,帮助疏导考研的学生,尽量与学生沟通,劝其在当地报考复习。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实习管理不仅是实习医院的事情,也是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要及时将实习生的情况反馈给学校。

3.4 困扰期

此期的重点是加强对实习工作的检查考核,考核中除“德”“能”方面外,也要注重“勤”等方面的考核,将实习成绩严格地登记在鉴定册上,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制定严格的出科考核制度,实习期间要求学生以病房为家,充分利用实习的每一天,严格请假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在学生管理上,此期更要加强,杜绝不安全因素。

在医学生实习过程中,我们根据时期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因时施教,尽可能全面、有效地发挥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技术知识,及时矫正不良的心态和行为,培养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最终200名实习医学生全部顺利度过了实习期。

[参考文献]

[1]季芳,尹忠诚.实施量化考核方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2005,2(1):68-69.

[2]黄瑞儿,郑良娣.临床带教的内涵[J].现代医院,2005,5(10):142-143.

[3]柏玫.临床实习管理工作探讨[J].医药产业资讯,2005,2(1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