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篇1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相的发展离不开人,大自然也离不开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流传,启发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使其懂得与别人交往的重要性,促使青少年改变孤僻、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对青少年自身发展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启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和空气,孕育出我们的食物和万事万物,人必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这些诗词俗语都能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青少年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少年是最具有创造精神的和最智慧的群体,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道德素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感恩意识。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祖先传承并弘扬,当今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保证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道德健康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就应该被时代的青年发扬光大。当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接受传统思想文化,领悟其中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对策,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案。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赌博、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小结

篇2

关键词:初中后进生;转化工作;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21

一、初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大力推进,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难免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正值十三四岁叛逆期的初中生,极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整体素质降低。

2.学校因素

受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校领导及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将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而不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家庭因素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过分溺爱或放纵不管均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甚至采用棍棒教育,极易加深与孩子的矛盾。此外部分家庭不和睦, 家庭缺乏温暖,也极易导致这些孩子心灵受到创伤。

4.自身因素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毅力不坚定,容易沉溺于一些低迷、庸俗的东西,接受错误的思想观念。

二、初中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创新

首先,教师要以亲和的教学态度对待后进生。初中生正值十三四岁的叛逆期,对学习极易产生枯燥、厌倦情绪,再加上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极易使部分学习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从而对学习丧失自信心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成绩好坏判定人格”的错误观念,以亲和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位后进生,使后进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以便重拾他们的自信心。此外,由于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致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后进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班级学习中,应多给后进生一些赞扬和鼓励,并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后进生多提问题,多发言,以充分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后进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逐步向好学生转化。

其次,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后进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相对落后,具有一定的自卑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后进生的学习提供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并根据每一位后进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协助后进生分析和思考自己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使他们能正视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能够更加努力地学习。此外,由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做转化工作之前,对每一位后进生的性格特征、家庭状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积极与后进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充分掌握后进生的心理,与后进生之间建立信任的桥梁。

最后,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做好配合工作。对于学校而言,在后进生转化工作过程中,学校应为后进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班主任应做好对后进生的沟通和引导工作,不断分析和思考后进生存在的原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吸引后进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后进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应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在学习上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提出适当的批评并引导孩子积极改正。

社会各界应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积极的社会因素,培养学生抵抗社会不良因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凝聚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后进生转化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初中班主任的高度重视。在具体转化工作中,班主任只有不断对转化工作进行归纳总结,不断创新和思考转化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后进生转化工作顺利进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社区青少年人数的不断增加,社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也变得非常复杂。城市社区的青少年长期处于无人管教、无处就业的状态,他们正值最为灿烂的年纪,但是所处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当今的城市当中,青少年涉嫌犯罪的案例不在少数,多数是由于长期得不到教育而产生的,他们在生活环境中会由于受到社会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心理和观念发生变化。

一、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活动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就教育主体的形式来讲过于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教育也逐步扩大了施教范围,对于我国成人教育机构来讲,虽然对城市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育群体的问题,成人教育机构是负责教育城市社区青少年的主要基地,但是我国的成人教育机构面向的招生范围非常广泛,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机构中受教育者的年龄参差不齐,对于教师而言,这使得管理难度大增,教育效率低下。虽然我国在成人教育的这个问题上有了新的进步,但是实际上还处在一个发展的状态,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对培养社区青少年的目标和方向并不明确。社区青少年本身就长期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大大高于普通青少年,这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会让他们深感约束;还有很多教育机构存在着管理不严的问题,在业余的时候,社区青少年泡网吧、打游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都给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难度。

二、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的破解方式

面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发展问题,无论是作为教育机构的教育者,还是家庭和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起来。成人教育机构是社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特点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以青少年的德育为主,抓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对他们自身的不良习惯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教;成人教育机构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划分,并根据发展的需要设置合理的教材和课程。加强和社区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尽量用真实的情感去感化他们,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温暖。

城市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发展不仅仅只是教育机构应该要做的,家长更要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长是青少年接触到的直接教育者,应该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青少年的教育不容忽视,对于没有太多时间或精力来教育的家庭也不要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关爱。社会更要为青少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只要我们人人都能以身作则,就能为广大的青少年做好学习的榜样,这也是转变教育的方式。对于沉迷于网络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机构、社会和家庭要利用合作教育实现对社区青少年的监管和教导,严厉打击和杜绝未成年进入相关的娱乐场所,可以适当地组织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让社区青少年参与其中,例如去博物馆参观,在丰富他们知识视野的同时,还能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

在社区青少年接受成人教育的同时,人们应该实现成人教育的改革,加大教育整改力度,青少年不但要接受素质和能力教育,还要培养他们更加专业的知识结构,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视野,尽量开发出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作为成人教育的机构而言,更要加强与正规教育的衔接延伸,在保留成人教育特色的同时实现社区青少年的针对式教育,这样,对社区青少年来讲不但能接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爱,还得到了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利于社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面对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问题所面临的困境,无论是教师还是家庭和社会,都要正确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社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刻不容缓,成人教育作为直接的教育机构,应该负起作为教育人的责任,时刻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为重,从何实际出发,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育方案,加大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力度,实现与正规教育的接轨,逐渐让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正规化。

参考文献:

[1]李慧霞.社区管理中青少年教育路径探究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34):80―82.

[2]张湘豫.浅谈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S1):83―85.

篇4

关键词:主文化 亚文化 犯罪亚文化 青少年犯罪

一、犯罪亚文化概述

实证主义刑法学派的先驱者之一,意大利犯罪社会学家恩里科·菲利指出,犯罪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每一个社会,无论性质如何,都有自己的犯罪形态。犯罪如此,作为特殊群体的青少年犯罪也是如此。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犯罪行为大多由社会因素引起,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具有特别大的影响。

亚文化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A.W.林德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被应用在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研究中。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它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之间不能等同。亚文化与犯罪之间不存在一种决定或必然的关系除非亚文化沿其负面走向极端,发展成为极端亚文化——犯罪亚文化,一般不直接产生犯罪。

所谓犯罪亚文化,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犯罪亚文化主要存在于一些犯罪团伙中,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中。内容包括对犯罪的赞赏态度,将犯罪活动合理化的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处理赃物的方法,物色犯罪目标的能力,逃避司法机关侦查与惩罚的手段,寻找犯罪同伙的方法等。犯罪亚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精神支柱。一些青少年在刚刚走上犯罪道路时,从事犯罪活动往往是不自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程度的加深,犯罪亚文化便成为其思想和行为的主宰,犯罪活动也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犯罪亚文化力量的牵引下,犯罪青少年形成了一套悖于常人的价值观念:花天酒地、“出人头地”、哥们义气、“活着就是为了享受”……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暴力性、凶残性、反复性和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等行为特性。相反,如果违反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行事,则会受到谴责、鄙视、非难甚至无情的惩罚。

青少年生理发展相对较快与心理发展相对较慢的矛盾,致使亚文化成为诱导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探究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成为重中之重。

二、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结构的转型为亚文化提供理论平台和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整个社会结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连续性。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单一性,这种文化上的垄断根本不容亚文化的存在。社会结构的封闭性使主文化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亚文化无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空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不断多元化,人们在利益分配机制与文化认识层面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结构群体。同时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逐渐解冻,使得社会主文化压制下的亚文化得以复苏。亚文化的不断涌现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个性主义对社会主文化的叛逆和抵制。而且,在社会主文化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压制下的具有叛逆色彩的亚文化,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逐渐占领着主文化的阵地。文化结构的转型,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某些文化的冲突现象,从而使人们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选择上缺乏统一性,甚至迷失方向,进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利益价值结构的转型中,反映个人利益倾向的亚文化价值观得到一些亚文化群体的赞同和支持,这种倾向构成对主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不断的挑战,即孕育出不断的违法犯罪行为。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青少年,由于社会化的不彻底性,很容易在亚文化的熏染下产生犯罪。

(二)主文化价值观判断方向的偏离和模糊性,为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便利条件

青少年在选择主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基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而这种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结构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青少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比较统一。而当社会处于急速的变迁中时,面对社会形态的变化,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能作出及时的调整。其既没有有力的支持社会的进步现象,也没有快速的批判社会的消极因素和一些犯罪现象。使得青少年对主文化的价值观判断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至于出现多重性的文化价值规范。与此同时,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的消极因素和一些犯罪现象作出的合理化解释,恰好迎合了青少年犯罪群体的认同,为其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论支持。从而更加助长了其行为的不断发生,同时也为亚文化的传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三)社会结构转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心理失衡与同一利益群体的心理互动,为亚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提供心理基础

任何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都凸现出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压抑的个人利益倾向逐渐得到社会的合理化认同,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竞争场中,合法合理的竞争体现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要求。而当个人利益通过主文化的竞争场无法满足时,便会寻求一种违法犯罪的竞争场去实现。这种竞争场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诱惑力,通过违法犯罪手段获取利益欲求成为青少年的参照标准。然而,社会财富及获取财富的合法途径毕竟是有限的,利益欲求与实现途径的现实矛盾,使社会群体感到致富机会的不均等、财富分配的不均衡。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互动和共鸣,通过其违法犯罪行为的不断影响以及亚文化对此做出的合理化解释,构成犯罪亚文化的特殊整合。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

三、祛除犯罪亚文化,预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社会给予更多、更好、更及时的关心和爱护,给予科学、健康的教育、引导和规范,给予丰富多彩而又昂扬向上的文化滋养,以使他们在作为国家主人和接班人的同时,能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发展,这无疑是全社会的期望,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为使青少年远离犯罪亚文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家庭教育科学化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第一课堂,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布雷萧在其畅销书《家庭会伤人》中曾经所写的:“一个人成年后,所有行为都可以在他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中寻找到答案。”家庭教育方法失当,是导致青少年受犯罪亚文化影响,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预防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防止因教育不当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需要提高和加强家庭在预防违法犯罪方面的职能,要通过家庭教育来加强对青少年早期智力的开发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开导。加强家庭教育,必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要营造民主平和的家庭气氛。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处,在相互交流中,父母对子女的思想和情感就能及时掌握,并通过及时的分析评价,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而子女的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获得理解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倾向。其次,帮助子女构建正确的需要结构。对已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子女,家庭成员应充满爱心地去了解、感化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行为方式。

(二)加强学校教育,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课堂。学校要把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要把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法制观;切实抓紧抓好,要营造一个学法、知法、用法的氛围。加强对后进生的帮助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注重教书,更重育人,不要把“双差生”推向社会犯罪的边缘。

(三)加强政府监管,还青少年一片净土

有关部门应大力加强对社会娱乐性场所的管理,严禁青少年进入营业性舞厅、歌厅、游戏厅、网吧;坚决整顿文化市场,净化社会环境,加大“打黄”力度,禁止向青少年出售传播音像光盘、图书,扫黄打非、禁赌、禁毒,彻底清除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毒根,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主流文化的宣传,弱化消除不良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应担负起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责。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新闻媒介,要自觉地向青少年传播法律知识,宣传法律意识,使自己真正成为传播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

(四)针对城市社区青少年犯罪,要建立一系列的机构组织,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发生

强化社区功能,鼓励社区扩建或新建娱乐设施,利用俱乐部和讨论小组等形式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加速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利用普法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改变社区旧有的观念,号召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比如,美国大力宣扬“美国精神”和青少年志愿服务;德国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性格”及“善良教育”培养,这些做法颇值得我们借鉴。通过这些活动把少年从不良群体中解救出来,并且培养他们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的社区意识。通过有组织地看望即将释放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者,加强他们与社区的联系,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社区完完全全的成员。如果能够解决青少年犯罪人的再社会化问题,就能够减少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为他们回归社会和重新社会化提供生活和成长环境,控制、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王洛.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

篇5

摘要: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这本是心理动机学的主要观点,但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未尝不可。近年来,随着社会暴力的事件的频繁发生,而且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人群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所以这就引起一部分学者的关注,而经过研究发现,这两者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也有不少的人士呼吁大众传媒应该对孩子负责,减少暴力与黄色镜头的曝光率。而本文,以射击场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附近人群的暴力事件以及施暴人的心理特征,进一步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提出可行的教学建议,降低暴力事件以及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理 暴力 射击教学 措施

一、射击中心的人群

(一)射击中人群的心理现象

由于射击教学中心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超负荷的运动量,这样很容易对其中的学员造成种种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那些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如果不好好引导的话,很容易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又具体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倾向。1.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是迟钝的,感觉需要适宜刺激引发而且会有适应现象和相互作用。2.情感过程:情绪暴躁本来就是处于青春叛逆孩子主要的特征。而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对异性的吸引力刚刚出现,对性等更是产生了幻想。3.意志过程:意志力薄弱,没有完整的是非观,不分后果,容易激发危险。4.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急躁,没有一定社会经验,一旦发生了不良的行为,只能是逃避,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信心,容易造成懦弱的性格的形成。5.个性心理倾向:对个性和自由的极度渴求,动机明确去略显幼稚。

(二)射击场所的人群的暴力体现以及暴力发生率的调查

射击场所中人群的暴力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暴力文化的过度渲染。射击活动一方面刺激青少年产生施暴的冲动,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在暴力活动中更加肆无忌惮,平时训练上的技巧,再加上天生的模仿能力,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青少年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没有很好地择友观,极容易受他人的诱使,所以射击场所中的青少年人群的犯罪主要以团伙为主,在情绪极为冲动的情况下,不顾后果,做出不良的行为。从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犯罪团伙作案来看,具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所犯的罪行性质越来越严重,到1995年,未成年刑事案件作案成员数占所有刑事案件作案成员数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20%以上,下降到了10%左右。所以说从比例上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并未比过去增加。

二、暴力事件分析

(一)射击中暴力事件发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射击场所中的犯罪人群的主要心理特征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人会产生一定的恐怖和恐惧心理,对异性具有较强的幻想。射击场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样往往会使处于该场所的人群,产生一定的抑郁症,进一步会有封闭心理和变态心理的产生。由于长期的训练和闭锁,处于射击中心的人群在与外界人群进行交流时会感到不自在和脸红,害怕与人对视,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且会善于观察别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并且容易错误解读,影响与别人的正常交往。长期以往,内心极度扭曲,容易产生极端行为。由于像一般的射击场所,同性较多,异性较少,而又由于心理发育的需要,性意识的觉醒使得青少年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困惑和强烈的兴趣,容易使促使青少年扰行为的产生。另外,大量的高难度的训练,容易造成涉及人群的情绪紧张,产生巨大的压力。有些人在无法承受巨大压力后,就会产生反抗情绪,出现家庭暴力和结伙斗殴,寻求发泄。而且,再加上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增强,更渴望深厚持久的社会交往。由于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措施,是青少年产生了错误的法律意识,而实际上青少年越来越呈现出早熟的倾向,因为法律处理较轻,使得这部分人在行为的发生的更加表现的肆无忌惮。

(二)射击中教学中心的课程安排以及暴力事件的预防措施

针对射击中人群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日益增长的暴力发生率可以看出,目前,射击中教学中心管理中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亟待通过课程改革进行有效地解决。再加上一般射击教学中心的老师本来就是技术出身,没有普及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自身修养,使得在针对这部分人群的教导上不能够进行有效地疏导,因此,针对这种现状,射击教学中心应该增加有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法制建设的相关课程,定期让一部分学生参加社会义工的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及时对内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安排心理医生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咨询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生活中的困难,达到心与心的交流。这样一来,可以防止外来暴力和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上的侵蚀,对于那些有一定的家庭缺陷的学生给予很好的诱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总结

虽然,近年来,有关射击场所的人群犯罪事件的持续增加,但相信,只要把握了这些人群的犯罪心理以及相应的心理特征,加上良好的教育引导和课程改革会使得出现在这一行业上的暴力犯罪事件频率有所降低,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项很好的运动上来。虽然,目前我们还只能提出一些很浅显的预防机制,但是我们相信,未来有关这方面的教育制度能够越来越完整。

参考文献:

[1] 钟华,涂端午.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J].云梦学刊.2010(07).

篇6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一个社会的和谐、一个国家的兴亡。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逐渐开放,青少年犯罪也越来越多,已经演变成一个危及全球许多国家的重要社会性问题。青少年犯罪已经和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近些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数量越来越多,犯罪主体年龄越来越低,犯罪形式趋于暴力和智能化。严重危害着家庭和谐、社会健康发展。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从根源处预防和降低青少年犯罪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例,提出了预防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措施,希望对降低我国青少年犯罪,增强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既有犯罪的所有属性,同时也有以主体年龄特征为尺度的独特性,具体的犯罪特征如下:

1、犯罪动机的突然性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精力充沛,但生活经验不足。容易冲动,一旦受到客观因素的诱惑和刺激就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青少年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伏笔,青少年一旦受到刺激或诱导,往往无法控制自己,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犯罪。青少年时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突然性。

2、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由于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年龄较小,所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经验较少。所以对于犯罪后果认识程度不够,犯罪的时候不考虑后果,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特别是经过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之后情绪波动很大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理智,无法控制自己,不顾一切后果使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残忍性具体表现为:有的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往往造成对方重伤;有的青少年在抢劫之后,还要对受害人造成人身伤害;有的青少年丧失伦理道德,发生犯罪,对被害人造成身心上折磨,更有甚者是青少年犯罪,给被害人造成一生的伤害。

3、犯罪行为的模仿性

青少年还处于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任何新鲜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影视和互联网上的各种各样带有负面色彩的信息,不断刺激着青少年,促使他们去尝试和模仿。这也是当年《古惑仔》电影为什么受青少年欢迎的原因。所以,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动机以及方式往往是对影视和互联网的学习、模仿。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微观方面则可以从家庭、学校和个人方面来分析。下面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宏观原因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社会正在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而这段时间内各种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新旧体制的改变和冲突,社会观念的改变和冲突,导致了整个社会信仰危机、权威危机。这些社会问题,会使得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对社会产生迷茫感;其次,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也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长期生活在贫富不公的社会中会让青少年产生心理不平衡,最终可能使他们走向经济犯罪。除此之外,各种不良文化、低俗娱乐场所的负面效应,媒体暴力的泛滥,网络暴力文化的毒害等等都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

2、微观原因

对于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的另一个因素是学校。我国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往往会给青少年带来过多的压力,学校为了升学率,一味的强调成绩,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中国校园对于性教育回避和法律教育的缺失,使一些青少年产生心理叛逆,对性知识认识的偏差,都可能使得青少年走向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和生理。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面对外界不良刺激时,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就有可能引发犯罪。同时,青少年的社会经验不足,对于朋友好坏的判断往往存在主观性,一旦交友不慎误入不良团伙,就有可能走向犯罪。青少年处于性萌动时期,为了寻求刺激,加上一些影视、互联网中的一些信息的刺激,最终发生性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不仅需要从法律方面进行解决,同时也要寻求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全力配合,改善青少年的生长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监管和引导,综合治理持之以恒,构建一个长期持久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

1、加强教育

青少年处于心理成长时期,这个时期对于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非常重要。作为家长应该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要尽量展现好的行为,避免在孩子面前展露不良的行为。同时要尊重孩子们的权利和隐私。既要给予监督和指引,又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

学校教育应该推行素质教育,避免应试教育。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共同发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身心健康应该放在首位,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育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同时,学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思想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知识的教育,让青少年具有分辨网络信息好与坏的能力。

2、优化成长环境

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非常重要。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都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要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和处罚,让青少年认识到犯罪的后果,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加强网络不良信息的甄别和过滤,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完善法律法规

法律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保护青少年避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危害的有力武器。应该完善青少年法律体系,做到青少年犯罪处罚有法可依。同时要将青少年犯罪案例和成年人犯罪案例分开处理,设立少年法庭。

对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应该偏向于行政处罚而不是刑罚。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打击的同时又要保护其身心权益,预防为主、打击为辅,形成完整的打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唐自政.论当前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8.01.48-51.

篇7

班主任角色原则教育是一项以人影响人的工作,所以,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下一代接受教育的程度。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影响将更大,不仅是对单个学生起作用,对整班学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如何来理解班主任这一职责的含义呢?

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学生心理的研究者

班主任一定是一个学生心理的研究者,通过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和把握,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特别在当代,由于受到成倍增长的网络、电视机、报刊、杂志、书籍等作用下,使滚滚滔滔的新的信息涌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学生的心理也就产生着不同的变化。一方面,是大量新信息的涌入;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并没有增强,也就是说不具备筛选、处理、分析、储蓄这些信息的能力,鱼龙混杂,佳肴与毒饵共存,从而导致了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首先,在见闻上,知识较为广泛,甚至比有些老师都广泛的多,但往往关心的知识大多和学习无关,如娱乐新闻、电影花絮、校园趣事、流行音乐等被关注的程度较大。其次,许多学生指责别人多于自省。他们善于将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咎为存在的外因。所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对学生开展工作,还可以建立起一个温馨的班集体。

2.教育服务者

现代教育意识应该从一个教育指挥者转变为一个教育服务者,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主体。之前,教师一直担当着教育总指挥的角色,总要求学生要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和同学和睦相处,如果学生做的不好就进行批评教育,有时甚至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是很被动地去按照老师的模式进行学习。随着时代的步伐,这种教育的模式已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累了。学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再是“温顺”的一代,他们大多都很有主见,尽管可能是错误的,但存在确实是一种事实,所以他们在选择顺应和叛逆的斗争中,往往自我占有优势。所以,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教育模式让他们不易接受。

3.教育中介者

据有关数据显示,最近青少年犯罪现象比以往增长了许多。那么,到底由谁来肩负教育青少年的责任呢?很多人一提到教育人就想到教师,殊不知青少年的成长是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社会、学校、家庭都有承担教育青少年的责任的义务。现在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开放化的社会,很多青少年可以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学习到很多知识,但他们的辨别能力仍然不强,所以,很难区分事物的褒贬。因而,误入歧途的青少年不断增加。那么,我们的班主任可以做些什么呢?关键是做好将学校教育深入到家庭教育中。并且当好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促使整个环境都引导我们的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说,一个好的班主任,一定是一个好的教育中介者,他一头连着学生,另一头连着家长、学校乃至社会。

二、班级管理的工作原则

同样地管理班级,同样的兢兢业业,同样的努力工作,甚至做同样的事情,但产生的效果却完全不同,为什么?因为我们班级工作的对象不是产品而是活泼生动,个性差异极大的人。所以,我们在处理班级工作中想要工作“有效”就要履行以下原则:

1.把握多做事和少做事的尺度原则

做班主任,确实做的事情较多,单单学校要求的种种,就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还有一些突发的事件。所以说,一个学期的班主任工作是忙的不亦乐乎。但如果作为班主任一味的多做事,疲于应付不说,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的正面影响不一定和做事的件数成正比。在有时候要学会“少做事”。

(1)合理安排班委,让班委能做的事情放手让班委去做。这不仅解放了班主任自己,同时又锻炼了班委的能力,用得好的话,真可以是两全其美。

(2)培养合理的班级制度文化,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规”,有些写于班级公示栏,有些则是在班级中不成文的规定,但要知道,任何一个团体都必须有“制度”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制定“班规”并不困难,难在于执行。提高班级管理事务中的执行力是关键,也就是,有法必依是关键所在。在班集体的初成阶段,必须让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感受到“违章的成本”,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好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消失。

(3)少做事不等于不做事,是多做些正确的事。有时候,班主任想要“多手抓”,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做什么都只做表面工作的话,产生的效果很小。所以,我们要多做正确的事,要点中“要害”,做的事情要靠近问题的实质和根源,这样的话,活虽少但效果好。当然,要有这样的能力还要我们班主任多思考、多观察、多摸索。反正,事不再多,在于精。

2.掌握好做大事和做小事的尺度原则

很多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通过某一个制度的出台或进行某一项运动,就让班级的各个面貌全部改变,就是想通过一些“大”的运动来彻底改造班级。这样的想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教育人的工作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大运动固然要,然而后续的“小”工作则更重要。

班主任要将小事做细、做扎实,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位资深班主任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刚接受一个班级的时候,我就以“寝室卫生”为抓手,搞了一个“让寝室更美,让我们更好”的活动。第一次,去寝室检查时,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寝室卫生搞了,但没有做好。分析了原因,我觉得学生主观上是想弄好的,但有两点限制,一是工具,二是不知道“标准”。所以,我去给每一个寝室买了一套清洁套装,还给学生作示范以及和生活指导老师一起帮助学生去学会打扫。第二次,我再去寝室的时候已经大有改观,但仍有问题。我发现学生经常会遗漏角落,门框这些小地方,所以我又下寝室一一示范和指导。等到我第三次去检查的时候,所有的寝室都已经做的很好。有一次,我很是感动,我们班级的寝室全都是五角星,很多学生都跑来骄傲地告诉我。在这件事上,让我知道,把小事做好、做扎实,就能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个案例就会发现,像在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上做精做细,同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而且影响更为深远。

总之,班主任要善于根据时代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要求,准确地定位自己,把握教育的规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正视自己角色的作用,掌握好基本的工作原则,不仅有利于打开思路,深化工作,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也是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舞蹈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

从中学生自身发展看,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的迅速变化,给他们的适应带来很大困扰,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出现诸如焦虑、自卑、孤独、固执、偏激以及离家出走、自杀等心理或行为问题。学校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及繁重的课业负担、家庭中父母的过高期望及不当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使中学生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一、掌握心理,明确授课目的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其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极好地克服了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和学习不适应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对挫折承受力差。②自信心不足。③早恋问题的困扰。④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当态度造成的。教师要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稳定性及可塑性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之多,作为中学生的老师,都应在自己教学的领域实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方法,通过努力让他们在我们的指引和呵护下快乐充实地走过这困难重重的“青春期”。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快乐充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二、投其所好,安排教学内容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认清我们的教育对象目前正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叛逆”“自我”等所谓的“不良”历程阶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理解、认可,接受他们的这些“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并且要抓住这些“不良”加以利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宽容、积极等健康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舞蹈教学上,我就抓住初中生爱表现自己的这一心理特征,用他们喜欢,感兴趣的舞种来吸引他们。从而赢得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喜爱。所以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我放弃了传统的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而是选择了目前在青少年中非常盛行的街舞作为教学内容。街舞之所以能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种舞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街舞的随意性、挑战性、娱乐性, 表达并满足了年轻一代勇于挑战自我、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崇尚自由的一种心理。所以,表达自我,创造人所不能,勇于接受挑战,这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街舞,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喜爱,并且他们乐意相互交流,推广传博。

三、钻研教材,制定街舞教学计划

街舞是以身体各部分的绕环、屈伸、跳跃、展体等动作为手段,把姿态、造型、表现力等因素协调地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增强心智,强健体魄的有氧运动。大体上来说街舞可分为:健身街舞、竞技街舞、和表演街舞。健身街舞是以街舞动作为基础,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运动强度适中,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对身体素质和技巧的要求不高,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其中。健身街舞的成套动作设计和编排注重简单、活泼、流畅,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健身强体、防病减脂有明显作用。竞技街舞是以竞技为目的,是根据街舞特定的风格特征和特殊要求编排的一套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以比赛的形式来体现水平高低的竞技套路。表演街舞是为了适应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而进行的演出活动。它的形式多样.没有严格的规定,强度可大可小,技巧可高可低,时间可长可短,一切都不拘于形式。能够使大家赏心悦目的、满意且喜欢的,就是一段好的街舞表演。由于街舞形式随意,有些动作要求技巧性较强。如果练习不当,对于身体某些部位可能造成伤害,为了达到科学安全的效果,目前国内的普及街舞课程一般选择健身街舞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健身街舞避免了高难度动作,突出的是健身性与娱乐性,还有对舞蹈的欣赏性。街舞教学的注意事项:充分准备:健身街舞是一项小肌肉、小关节运动为主的舞蹈,它强调全身协调尤其是头、胸、腰、髓、膝及手臂等部位小动作的配合,既注意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各部分的独立运动。其动作张弛自如、快慢有度、流畅中有停顿、身体弹动中有节奏。从而非常强调身体的爆发力和控制力,所以在街舞练习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将身体各关节活动开,以免跳动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贯穿我们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党和民族的教育事业而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当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对策。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遇到了许多的新情况,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以及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依法治国策略的要求,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

依法治国策略需要树立全民的法制信仰,全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法制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向全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法制教育是社会对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识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免不了遭受失败的厄运。因此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

3.加强法制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差,内心有严重的挫败感,冲动叛逆,还有一些学生已经在社会上混迹多年。这些学生的个人情况相当复杂,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仇视一切的心理,个别学生还会外化为极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4.加强法制教育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职业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工作的重点区域。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减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因而应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进行法制教育,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1.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法制课程,以此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该课程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一要落实法律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教学决策部门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等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常规普法的内容;会计法、税法等可以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学生除了进行了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二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其他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促使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

2.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目前在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较单一,而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要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要努力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率。增设教学活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社会治安、学生违法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二要在校内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充实法律课程教学内容。这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举办各类违法犯罪图片展,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出法制教育专题墙报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对学生进行了经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三要“请进来”,借助外部力量齐抓共管。如邀请司法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正在服役的少年犯到学校来现身说法,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四要“走出去”,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案件,参观少管所、看守所、戒毒所等,以其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告诫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3.完善和充实素质教育理论,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律素质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当前,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基本素质。然而目前,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重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素质教育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要逐步把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素质是自己所应具备的素质中的重要内容。缺失了法律素质就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素质。应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充实完善后的素质教育理论深入人心。

4.提高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教师也大多由德育课程教师兼职,他们的法律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成效。针对目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的情况,职业学校一是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质,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道德水平。总之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

5.营造以法治校的氛围,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职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构建一个适宜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即依法治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才能在校园内形成讲究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对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法制教育,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建立良好的校风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10

论文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租住房屋学生增多,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从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