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民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公民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地理课程本身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国民的综合素质
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实用性、时代性与创造性的特征,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构成,而且地理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在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工作中都十分重要。当前,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国土整治、经济开发、旅游、货物与信息流通等,几乎每种行为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学习地理“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它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国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地理课程内容许多是关于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人口观念、环境和资源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意识、时代紧迫意识与全局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课程在国民知识素质形成中的功能
地理课程涉及物理、数学、语文、生物、化学、历史知识,并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地理学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学习地理有助于国民掌握对工作和生活有用的知识。在日益频繁的商业活动、经济交流、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掌握,是成功发展自我,成功创造价值和高质量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学习地理并不耽误考重点大学、考清华北大,如我县06年考上清华的石悦、乌兰,初中时地理也学得非常好。我所了解的,98年前后,实行各学科会考,到高三才分文理班,没影响学生考清华、考名牌大学,没影响升学率。
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对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地理过程及发展变化等知识具有基本的认知,要求理解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引导认知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文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条件与人文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如:初二地理课中,南方地区的水田农业和北方地区的旱地农业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的形成。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国民掌握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
三、地理课程有助于国民掌握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
地理课程传授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内容,自然科学知识有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地球运动的规律,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人文知识有人口、种族、民族、宗教、产业布局以及全球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缺乏地理知识将无法与世界潮流相适应,无法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地理课程提供国民就业最基础的、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国民进一步学习与深造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举例)
四、地理课程在国民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能力培养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能力也是国民素养非常重要的部分,地理课程使学生能具备地理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
1.地理课程与国民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动脑、动手,大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处理地图和图表的能力、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能力,以及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中,国民应具有收集处理信息并能够应用信息提供决策、建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地理课程与国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课程在培养国民的思维能力方面的功能是和地理课程内容的空间性和区域性所分不开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地理课程能力培养的重点。地理课程中学习山脉、气候、植被、河流分布特征、城市布局、产业布局等空间分布内容,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3.地理课程与国民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是衡量国民素养的重要标准,综合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关系到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地理学研究的五个圈层系统都是呈开放、综合的状态,每时每刻都与外界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这种开放与综合的特点使得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相互联系。地理课程在传授地理知识内容的同时,必然对国民在形成开放的思维意识、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极强的综合能力产生强大的作用。
4.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民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地理课程注重学生科学兴趣、态度与科学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关心环境质量,注意培养人地协调,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和环境意识,从而产生创造的意识和灵感。
5.地理课程与国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是国民基本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今社会,一个人只有知识、能力不行,还应该善于与人合作,对社会和自然负有伦理义务,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确立合理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然地理知识内容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更充分地认识,产生对祖国河山的骄傲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人文地理知识中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如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显著等。同时人文地理知识渗透珍惜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同资源、环境相适应。地理课程内容中有许多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学生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
篇2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学 素质教育
一、前言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现阶段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呢?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新世纪更需要综合能力型人才,因而学校应重视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而其中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核心。在化学的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全面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积极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的化学素质主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处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同时,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知识,训练中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推动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等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是否使学生积极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新世纪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积极推动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是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新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首先,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教育部新制定的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阶段的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新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因此中学的化学教师正确执行新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国公民的素质教育提高上来。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节课中去。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化学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五、学习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在化学教学中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我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结合当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素质教育的问题,一要提高认识,二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黄朝荣.回归化学实验,重视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11.
[2]王玉芹.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
篇3
商鞅变法得失新析
胡绳晚年历史观的变化
我国公民现阶段政治参与特点分析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
新民主主义论再认识——兼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论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融合——基于法律社会学的视角
南通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对传统客户关系指数模型的改进
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对高校职工绩效考核内涵的探讨
关于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入党追求现状分析
“自主、探究、创新”型的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利用电子教案优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开发课外大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
对我院教师健身锻炼状况的调查研究
张謇与清末民初南通的慈善事业
关于中国“尊师”传统问题
论教育之乡精神——以南通地方教育为个案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困境与出路
从大学职能变化看高等教育属性变化
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公平竞争立法研究——以高等学校之间的师资人才流动为视角
高校网络亚传播圈现象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市场经济演化逻辑与大学生成长教育——构建和谐校园之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培育与高师教育改革
我国中小学教师休息权探析
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现代启示
一部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省(市)教育史著——《江苏教育史》简评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思考
试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创新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基于大众分类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探讨
和谐校园构建中的管理体制创新
问题研讨与实践探究——“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运用系统理论建设我院师资队伍
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社会心理障碍及其疏导
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跨世纪人才培养
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正确评价纺织工业,深化纺织教育改革
浅谈学分制
试论考教分离——兼谈我院“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考试环节的改革
关于开设《计算机绘图》课程的若干思考
隐函数求导的教学探讨
浅谈提高金工实习质量问题
利率下调的经济效应及对策选择
试论发展我国证券市场要处理的六大关系
试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个问题
《对称谓的新探讨》的再探讨
张謇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篇4
关键词:法律素质教育;法律教育;高校教育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水平成为衡量教育改革的标尺之一。高校法律教育也逐渐实现了的法律素质教育改革优化,为法律教育的完善提供了保障。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素质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以国家市场化发展为基调,在法律素质教育的视角下实现高校法律教育优化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法律效应环境的优化,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全与发展。
一、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逐渐普遍,在其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具有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1]。优化教学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法律教育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法律素质教育能够从教学内容上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建立符合道德素养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优化能够激发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学习兴趣,从而保障法律学习的高效性和素质性,进一步为高校法律教育环境的优化做出贡献。改进教学方式主要是指高校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法律素质教育为根本,实现法律素质教育和法律专业教育协调教学计划,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改进。高校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法律教育内容的影响,学生认为法律教育较为枯燥,且教师以知识点讲解灌输的方式实施教育[2]。在法律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实现教学方法多样性改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教学质量主要是指高校法律教育中能加法律素质教育能够从素质和专业两方面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的专业教学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增加法律素质教育就增加了评价指标,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估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完善,从而要求教学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以提升学生综合水平和能力为教学主要任务。因此,高校法律素质教育具有提升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3]。
二、法律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法律教育改革优化
1、融入法律情感教育
法律情感是法律素质教育关键点,其与一般情感之间存在差异性,是对法律的认同反对、热爱冷漠、信仰敌对等情感。未来在优化法律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明确法律情感培养思路,将法律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中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优化[4]。首先,在法律情感培养思路确定的过程中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的培养。态度决定了结果。在具体法律情感融入思路构建中的关键点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法律的理性、专业性、安全等精神,激发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热爱感。其次,在法律情感贯穿整个教学策略中以情感熏陶为主,利用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点的处理,实现法律教育的理论融入和实践融入,从而优化高校法律教育。
2、融入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的融入主要是从个人素质教育入手,化一性的将法律公共基础教育渗透到日常高校法律教学中使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形式塑造个性化法律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设定以学生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基调的教学模式,引入个性平等、博爱教学思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和优势,从而更加自然的优化学生的教学方式。其次,在融入个性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历史和传统局限性教学打破,创建于学生个性步调相一致的教学方法,将法律教育与学生的基础教育相结合,在现有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个性素质观念和意识,以优化法律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法律教育整体水平。
3、优化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的融入不仅是在思想和理念上对其进行融入,还应该在其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入和强化法律素质教育,以促进我国高校法律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首先,建立案例法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真实的法律案例,学习法律技巧和运用步骤。案例教学法包含“教”和“学”两个部分,在“教”的部分中要求教学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教学保障。在“学”的部分中要求教学配合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内容,激发学生将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学方式改进。其次,构建法律情景教育。利用情景教育模式将法律素质教育与法律基础教育相融合,创建符合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情景式法律教学模式,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和能力,以实现高校法律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后,创建诊所式法律教学方式。将高校法律教学与医院诊所问诊的模式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责任心,在加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整体教育水平,为我国法律教育水平的改革和完善奠定基础。
三、总结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机构,其对广大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责任。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团体,担负着未来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法制社会的健全发展。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当前我国高校法律素质教育具有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未来在我国高校法律教育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融入法律情感教育、融入个性教育、优化教学方式的方式为我国教育改革和优化提供保障。
作者:夏欣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平.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特点与内容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02):50.
[2]喻靖文.论道德法律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道德化困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03):100-103.
篇5
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物理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使物理课程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不少人认为物理知识学了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实际生活中,的确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也许有人将来从事科技工作,但若不是去作物理教师,恐怕很少需要在这样层次上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这就涉及很直接的问题,学习物理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到底有什么用?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有人认为,在有限课时内,应多学“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指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不掌握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就是说,考虑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作为一个人的素质需要。
让我们回到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素质这终极目标作出贡献。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是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而现在的物理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学都是朝这个方面努力的。
物理学是应用性极强的,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生活,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它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显示了科学的巨大力量。所以,学习物理学知识不仅是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在这个方面,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演示实验,必须做到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位,而不是随意性的一带而过,或者将失误说成是实验条件的不是,这样就不能说服学生,从而传递给学生一种意识:物理上的规律有时是不严格的。
中学阶段的实验基本都是定性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定性分析也是重要的科学方法、定性和半定量方法的运用,可以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下子就对细枝末节探讨。过度定量化,使学生迷失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推演之中,丧失了对物理本质的认识,过度定量化,抽象难懂,容易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这与物理教学目的的本意背道而驰。一般来讲,定性分析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解决物理问题时一般是先理解题意,定性分析物理过程,考虑不同求解途径和可能结果,最后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题。所以在演示定性研究的实验后,得出关系式前,应和学生说明,得到这个关系式并非是这个实验,是设计严密的实验多次实验最终得到的。这样,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做研究,必须严格、一丝不苟,尊重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二、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学习物理过程中,学生动手做实验是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素质,学会合作,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实验中,一般采用合作方式。学生们一起出主意,一起动手,在此过程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一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另一位负责检查。当然,也可做适当轮换,让学生都体会各个位置的重要和不可分割。他们要踏入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强烈的责任感,这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用科学的方法
物理课程,强调认真观察,观察事物不带主观色彩,而是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进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总结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其他领域,大到科学理论的建立,小到自行车故障排除,基本途径是相似的,有意识沿着这样途径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是一种重要能力。物理课程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1.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错误印象,通过课堂上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用于归纳物理规律
的实验是科学方法的演示。
2.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重视从事实归纳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用这些规律解题。这样的做法是对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认识;其二,单纯归纳得出规律只适用于相同的场合,不成为普遍规律。这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这种猜测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不是胡乱猜测。
四、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研究问题的方法很多: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类比推理、理想实验、控制变量等。以类比推理为例。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它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间存在必然联系。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给学生启示,学生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巩固旧知识。
在学习静电场时,“电场”概念的建立极为重要,由于此概念抽象,学生难理解。可以用重力场与之类比:地球周围存在重力场,物体处于重力场中,受到地球作用力——重力。同样,电荷周围存在电场,电场对处于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的作用。由物体在重力场中具有与地球位置有关的重力势能,总结出,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与场源电荷位置有关的电势能。类比,相当于在新旧知识间架起桥梁,让学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理解新知识。
五、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素质教育
人文主义最早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主张以人为中心,颂扬人性高贵,提高人的权威,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近现代以来,人的自觉自省意识很快增强,教育和学习的目的转变为人的精神和谐与发展,认为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不仅具有从事某种专项工作和研究的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促使成为富有人性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人的身体和灵魂、思想和行动、理想和感情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应从小学语文抓起,才能培养合格人才。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呢?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在语文平常教学中贯穿情商教育
高情商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情商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更好地对待他人和尊重他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小教育学生要有意识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初衷,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师要认真理解教材的写作意图,就要更加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更深层次的寓意。一般情况下,选编在小学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要给学生交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品味作者的情感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使他们能够积极对待自己、对待社会和对待别人。
二、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
语文教育终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的自我完善、自我优化。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指向,不仅在于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更在于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完善个性。
审美需要是人的生命需要。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师应是美的播种者。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审美魅力,语文教学最容易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语文教育要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质升华,让学生乐于发现美、亲近美、创造美,从而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生。
三、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在语文课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精华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语文课的优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教育学生学习中华文化,而且也有利于进行礼仪的教育。在这方面语文课占优势,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利用语文课进行传统教育,可以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继续发扬光大。
四、要在语文教学中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品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产生的共鸣,所产生的兴趣渗透人文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文化知识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产生的想象美。在美的意境下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利用意境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人的“天人合一”、克己养性、厚德载物的精神,还可以学习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屈原忠于报国九死而未悔的情怀。我们要领会这些意境,就必须在我们的指导下,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语文意境优美,特别是一些古代的文章,我们在让学生学习这些语言文字后,他们就会体会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或文化环境,理解当时的人文环境,从而使他们在意境美中进行人文的学习,产生一种想象美。
五、要利用语文课进行人格教育
常言道:“学习先学做人。”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平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或材料,塑造学生的健康的人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教育出现缺失,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能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明辨是非,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并懂得要讲诚信,要倡导真善美、抵制假丑恶。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与尊严,逐渐成为有理想、有人格、有尊严的人。我们作为下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国文教育者要担负起这个重大而神圣的职责,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使者,做一个健康合格的公民。
当然,不止以上几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外的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现实生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博物馆、图书馆等。借助语文活动,不断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并通过带领学生从小学开始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民间采风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真正做到把小学语文教学放到生活的海洋中,在语文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英瑜.语文课的人文教育渗透[J].陕西教育.2003.
[2]张静院.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原则;思路
素质教育在今天早就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开展。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升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落脚点和核心就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我们谈到加强素质教育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具体的语文教学的领域就是要培养在语文知识学习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将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提升一个人的品味的过程,因而从素质教育的视角谈论语文教学,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更好的发挥语文作为基础性质的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既有研究的必要,也是有着较大的研究的意义的。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关于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的看法和意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何谓素质教育,实际上早期的研究学者在这方面的意见并不同意,甚至可以说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研究的深入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等原因,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上的把握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完善,具体而言,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它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化的发展,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在当代社会,素质教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那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公民。那么全面发展就是上述的几个方面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中心意识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全体学生的教育才叫素质教育,不能是搞所谓的精英式的教育,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其次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与其宗旨相适应的,就是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整体上的素质,德智体全面的发展、锻炼、完善;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乐于学,想学,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它所选择和教授的课程都是非常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它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载体,因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中职教学内容的安排有自己的特点,它是根据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的。既然我们定位于职业教育,那么就应该重点锻炼和培养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以技术教育为主导。但是基于顺利就业的需求,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而言,我们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对其它能力,如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具体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传统的观念中有人认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上是偏差的,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如此。他们自身的能力限制了他们在很多领域的发展,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时代中,他们要想在竞争中赢得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学会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最终促进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此是他们赢得竞争的唯一的途径,所以必须毫不犹豫的强化对与中职学生素质进行整体的再教育。尽管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该观点的产生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偏见性,但是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道出了中职生中整体上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勇敢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才能够促进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我认为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主要基于以下的几点考虑。
首先,是打破社会大众对于中职生素质上的偏见的必要。上文已经分析了大众对于中职生整体的基本看法,无论我们是否反唇相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面对这样的一个现象,通过自我的积极努力的改革和完善,让更多的人主动的改变该种陈旧的想法和偏见,树立一种正确的看法。其次,之所以要将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因为我认为语文的教学最可能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的诵读和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和现代的优秀的文化,通过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最能领悟到优秀人物,品德道德高尚的人物,以及精神强大的人物的思想内涵,所以就可以吸取他们精神中的重要的养分来丰富自我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最后就是改革客观上存在的差距。我们无法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是我们需要做的首先仅仅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在差距面前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进行有效的弥补。所有以上的这些共同构成了本人所认为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所遵循的原则思考
在中职语文的教育中提倡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对教育的原则进行把握和认识,此是具体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实行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态度教学。这是从思想上对素质教育开路,首先教师要有着较高的素质,只有在满足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才可能谈到对学生进行素质的问题。在语文教师满足了这些最为基本的素质要求以后,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观念进行革新。尽管实际中确实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速度上要优于一般的学生,但是教师仍然应该明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教师必须毫不犹豫的贯彻实施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和一视同仁的教学的理念。
第二,及时的革新人才的培养观念,进行人文素质的建设和培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毫不犹豫的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作风。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工作。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观念的革新等等,都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进行试验。
第三,在主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改革的速度问题,注意把握改革中规律性的问题。语文教学的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自有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需要在认清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所强调的是将改革的速度和程度与对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认识的程度统一起来,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忽视顾虑的存在,人为的盲目的进行漫无目的的改革。在改革的前提注意改革的速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基础,有选择有条件有依据的进行阶段性的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措施。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路探究
首先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摆在首要的位置。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的诸多方面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不论是言行上还是思想观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上都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性格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言行举止让学生感觉到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模仿。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的教授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最为重要。对学生的品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言,都必须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应该首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其次是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完善的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最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追求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是注重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和系统,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完善和革新。教师要认真备课,积极探讨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应该积极的备课,同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创设良好的教学引入环境。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感受自我体悟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语文实际上一门美感十分丰富的学科,如果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也将会终身因此而受益。所以课堂效率的提高还应该着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其中尤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最。自我学习与团结协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习理解能力,提升学习的效率。这一点相信教师都或多或少有着相关的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等等,都是有效的尝试。
再次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中职教学的特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专业化的知识和理论。作为中职教育的语文教育理所当然与其他群体的教育有所差别,如对于知识面的要求更大,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加的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同时要有较强的实际知识转化能力。所以说中职的语文教学应当更加符合中职教学的特点,和专业化的需求。教师可以做的就是认真而又细心的设计课程的内容,如将课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然后通过多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如情景教学模式和方法,社会实践的方法,演讲比赛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激情和活力。中职教育的老师更要因材施教,灵活的制定适应各种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方案和思路,尽可能的缩小不同专业学生之间语文素养和差距。
最后,要多角度多范围多手段多思路来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其中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考虑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的特点就是学习的好坏更多的影响到的是学生生活或是工作上的表现情况,语文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诸如听、说、读、写等。所以首先需要把握的是听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听课是前提和基础,努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不仅要学会倾听而且还有善于倾听,用心去倾听。其次是说的素质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准确而又文雅的表达自我的意思,力求简洁和完美,再其次是读的素养的培养。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又一个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能力的高低最能够反映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所以阅读在语文素养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要重视对阅读素质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模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阅读的体验,养成阅读的习惯,平时就注意对经典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最后是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个当然是建立在其他几个素养培养基础上的,所以总而言之首先需要对其它相关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和锻炼。
【参考文献】
[1]王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J].西江教育论丛,2004,(2).
[2]邸会花.浅谈职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4).
[3]杨会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J].学周刊,2011,(6).
[4]薛凌.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和延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智能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培养计算能力,注意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这说明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浅谈以下几点认识,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概念理解素质教育
根据近代一些教育家的看法,概括地说:“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灵活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全方位地说,素质教育具有六个特征:强制性、平等性、全面性、社会性、未来性、创造性。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达到以下素质标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素质教育本身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高水平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科学精神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一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要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没有一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甘做“蜡烛”甘为“人梯”能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给人光明,助人攀登,引导青少年走向未来,使之成为“四有”新人,合格的接班人,
2.数学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文化修养
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有培养下一代的强烈责任感,将毕生精力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强决心,更应有系统的数学专业知识、有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积极实践的顽强意志。因为无“能”的教师决不可能带出有“能”的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对自己所教的知识必须融汇贯通,得心应手,同时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数学教师只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的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要求,才能不断地给学生注入新的“营养”,使其素质不断提高。
3.数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
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主要在于教师是否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这种能力要求教师:首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和动手操作几个方面。数学教师必须学会普通话、语言必须条理清晰,有启发性、引人人胜。教师的板书、板图必须条理清楚、脉络准确分明,规范精炼。其次,数学教师还应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即具有一定的实现教学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实验技能方面的素质和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三、选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含义以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仅有一定的了解是不行的,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还需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能逐步学会并正确掌握概念,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注意训练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训练方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师生谈话”“设问”展开学生思维
谈话法是课堂上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当中与学生的谈话要能启发学生思维使教与学的双方以谈话的形式进行思维的交锋,这样的谈话才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课堂上应给学生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说话的机会,不仅使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问题相伴随的,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靠教师按认知顺序设计的问题逐步形成。课堂上的提问必须目的鲜明,要求明确,富有启发性,以促进学生思维为目的,一般应在知识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中设问,实际教学中三种设问方法要交替使用。例如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10.25÷125后过渡到计算10.25;12.5,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
①今天学的小数除法与以前学的小数除法不同点在哪里?(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
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还没学过,你能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吗?(在关键处设问)
③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变成整数,被除数不变,能不能得到原来的商?为什么?(在探求规律寻求算法上设问) 总之,各类提问都必须贯穿“诱发思维,诱导思维”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说出思维的结果,还要求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设问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篇9
一、概念理解素质教育
根据近代一些教育家的看法,概括地说:“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灵活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全方位地说,素质教育具有六个特征:强制性、平等性、全面性、社会性、未来性、创造性。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达到以下素质标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素质教育本身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高水平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科学精神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一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要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没有一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甘做“蜡烛”甘为“人梯”能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给人光明,助人攀登,引导青少年走向未来,使之成为“四有”新人,合格的接班人,
2、数学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文化修养
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有培养下一代的强烈责任感,将毕生精力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强决心,更应有系统的数学专业知识、有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积极实践的顽强意志。因为无“能”的教师决不可能带出有“能”的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对自己所教的知识必须融汇贯通,得心应手,同时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数学教师只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的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要求,才能不断地给学生注入新的“营养”,使其素质不断提高。
3、数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
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主要在于教师是否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这种能力要求教师:首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和动手操作几个方面。数学教师必须学会普通话、语言必须条理清晰,有启发性、引人人胜。教师的板书、板图必须条理清楚、脉络准确分明,规范精炼。
其次,数学教师还应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即具有一定的实现教学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实验技能方面的素质和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三、选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含义以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仅有一定的了解是不行的,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还需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能逐步学会并正确掌握概念,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注意训练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训练方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师生谈话”“设问”展开学生思维
谈话法是课堂上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当中与学生的谈话要能启发学生思维使教与学的双方以谈话的形式进行思维的交锋,这样的谈话才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课堂上应给学生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说话的机会,不仅使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问题相伴随的,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靠教师按认知顺序设计的问题逐步形成。课堂上的提问必须目的鲜明,要求明确,富有启发性,以促进学生思维为目的,一般应在知识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中设问,实际教学中三种设问方法要交替使用。例如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10.25÷125后过渡到计算10.25;12.5,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
①今天学的小数除法与以前学的小数除法不同点在哪里?(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
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还没学过,你能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吗?(在关键处设问)
③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变成整数,被除数不变,能不能得到原来的商?为什么?(在探求规律寻求算法上设问)
总之,各类提问都必须贯穿“诱发思维,诱导思维”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说出思维的结果,还要求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设问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篇10
一、高职语文课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精神层面,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会各界的不重视
许多人认为高职院校只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使他们一走入社会就有“一技之长”,就算完成了高职的教学任务,而高职语文无关轻重,不仅社会、学生有这种想法,就连老师也这样认为。这一现象使得高职教育出现只重视专业特长,却忽视文学素养的状况,使高职语文处于尴尬地位。
(二)教材内容陈旧
大多数的高职语文教材更多的偏重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对此并不是很感兴趣,而且大部分篇章与初高中的教材大同小异,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学生戏称“高四语文”。另外,对于一些受欢迎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也较少。这些情况使得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学习没有兴趣和期望,使得高职语文教学的发展受到阻碍。
(三)教学方法传统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不主动去学习,而且很多老师并没有试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改变现状,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仅仅把课堂当作教授的平台而不是互相交流学习的纽带。学生作为这个过程的被动者,很难学好语文,更不能学以致用。
二、高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意见
(一)准确定位高职语文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一直模糊不清。教育部认为语文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它是公共基础课,国家提出高职语文是人文通识课。因此,想要明确定位高职语文的地位,就要把其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中。高职语文应作为学生成长和职业规划的基础性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高职语文是一项长期的文化事业,不能不见成效就忽视其重要作用,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职语文;最后,高职语文作为学生的素质培养的基础,需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更新教材内容
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提高职业语文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核心。在高职语文教材中,教育部应及时更新陈旧的教材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于教材内容的选定要更切合教学需要,选取与实际有密切联系能应用于实践来指导实践的内容。通过教材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尤其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说”和“写”是重中之重,因为“说”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能力,而“写”也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进入信息时代,学生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职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利用能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体会和领悟语文的内涵;丰富教学内容,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和视野;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差异的个别指导,实现学生优势补偿劣势;努力构建各专业和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使二者有机的结合。
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科学的高职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对个人来说,是为学生成才进行的一项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对社会来说,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的文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实力,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在世界中的国际地位。
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便是文化。各大院校语文教育将要作为学生精神文化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来提高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及时的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之路,同时也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6-12-01.
[2]邝春明.高职院校应实施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04).
[3]黄志刚,李剑,何凌峰.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05).
[4]王燕.对高职语文课程转型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01).
[5]李霞芬.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07).
- 上一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