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天工程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航天工程技术

篇1

Leitz高精密高效率复合式测量解决方案,将先进的四轴联动技术、创新的FOP光纤测头技术以及Leitz PMM高效率高精度模拟扫描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实现航空发动机整体叶轮/叶盘等复杂工件高效、全自动测量,并将整体叶盘检测效率提升了95%。而FOP光纤测头特殊的测量长度延伸性能,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双层盘类工件大尺寸底径复杂内腔的测量疑难。

用于叶片现场测量的B l a d eMaster–L车间型双激光测量技术可完成叶片高效率高精密全尺寸检测。

Leica大尺寸测量与扫描技术,在全球航空航天业拥有着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复材的加工制造、大尺寸测量验证以及飞机柔性装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洞悉分散在工厂各角落各环节质量数据信息背后的价值,将海量数据转化成直接用于工艺和生产决策的可视化信息,真正获利于数字化和信息化制造,是海克斯康计量MMS测量信息管理系统的中心。MMS支持MBD技术,兼容所有测量设备,涵盖从测量系统、测量工作、测量相关人员到全产品生命周期测量结果的关联性可视化信息的提取和传递,既简化车间操作且促进高层决策。

篇2

2008年5月9日,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宣布为巴基斯坦援建中国大学的大学联合体(简称“CCU”)正式成立。

在CCU成立大会上,章新胜指出,援建巴基斯坦―中国工程技术大学在教育、外交和经贸等诸多方面具有特殊意义,这是中巴友好的象征,是依据两国元首签署的合作发展规划,由教育部、外交部、商务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落实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外国开办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章新胜介绍说,根据中巴双方商定,中国清华大学等7所具有国内外良好声誉的大学将组成中国大学联合体,共同实施巴基斯坦―中国工程技术大学项目建设。

章新胜还从学校总体规划、大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硬件建设、投入与财务模式、师资、招生制度、教学组织、学位授予和信息化建设等10个方面对中国大学联合体7所大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中国大学联合体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谦虚科学的态度,充满信心地把巴基斯坦―中国工程技术大学办好。

据悉,中国大学联合体由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7所大学组成,分别承担不同的建设任务。清华大学负责培训巴方教师,其余学校负责学校各系院建设项目,其中,北京科技大学负责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北京交通大学负责土木工程系,华北电力大学负责能源工程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航空与航天工程系,北京理工大学负责电子工程系,北京邮电大学负责信息与通信技术系、基础教学部。

目前巴中大学已经进入到最重要的组建阶段。根据教育部要求和巴高等教育委员会的需求,巴中大学预计于2008年10月开学。将由北京邮电大学负责为巴中大学开设电子工程、航空与航天工程等4个信息通信技术前沿方向的硕士专业,招收3个硕士研究生班。

在接下来的学年中将逐步建立本科各院系并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届时将有更多的联合体成员大学结合自身在各个领域的优势和中国的教育理念、模式,同时在仔细研究国际办流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为巴方援建大学。并与其他国家援建巴方的大学作比较,以保证将巴中大学办成符合巴基斯坦国情的开放式国际化大学。

“巴基斯坦―中国工程技术大学”成立在即,巴中大学拟任校长、北京邮电大学前任校长林金桐教授应邀向记者介绍了该大学成立的背景。

林教授说,巴基斯坦政府为培养急需的高水平理工人才,提出《工程科技大学计划》(简称“UESTP”),邀请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10个国家为巴基斯坦建设高水平的理工大学。将要建设的巴基斯坦―中国工程技术大学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在该计划中,中国和这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比肩为伍,这既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肯定,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荣。

据林教授介绍,拟建的巴基斯坦,中国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联邦大学,校址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建校前期拟设立电子工程系、信息与通信技术系、航空与航天工程系、能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这所学校的校园规划设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将主要由中方负责。

篇3

40个实验专用单元

通用生物培养箱由德国阿斯特里姆公司(EADS Astrium Space Transportation)为主承包商研制,是用于在空间特殊环境条件下,研究各类生物对象对微重力以及辐射等空间环境的生物学响应的通用实验装置。该装置按国际空间站标准实验模块设计和制造,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安排实验专用单元40个,有1g模拟重力水平对照功能,可提供温度、光照等生保条件,同时可对实验对象进行生物学固定。每个实验专用单元均有灵活的独立配置功能,也可组合实验研究。培养箱中装载了33种样品,分别开展植物细胞微重力效应的转录组学研究、空间生物大分子组装与应用研究等多项科学实验。

为了与我国神舟飞船实现机电热的连接口,中方开发研制了有效载荷控制装置和通用生物电控箱,以保障通用生物培养箱实验装置与飞船平台接口的兼容性。

17项科学实验

利用德方研制的通用生物培养箱,中德双方开展了四大领域的17项科学实验。四大领域涉及基础空间生物学、空间生物技术、先进生命支持系统基础生物学,以及空间辐射生物学等科学研究问题,17项科学实验项目中包括中方10项,德方6项,中德合作1项。

基础空间生物学以深化认知生物现象和生命过程为目标,跟踪学科前沿,开展蛋白质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代谢生物学等研究。

空间生物技术研究,以服务人类健康、探索疑难疾病诊断、治疗的新方法和新药物为目的,开展生物大分子及生物蛋白质空间晶体生长实验,发展我国的先进生物工程技术。

先进生命支持系统基础生物学研究是为研发保障人类长期驻留太空的“先进密闭受控生态生命支持系统(CELSS)”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技术。

空间辐射生物学的研究目的是深化认知空间辐射与微重力综合生物学效应,为太空生命安全保障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中德密切协作

该项目是中德在空间科学实验应用领域首次开展的合作,实验设计复杂,项目管理难度大。在双方密切配合下,共同克服了各种挑战,确保了项目的按计划实施。此次空间科学实验涉及30多种样品,样品种类多样,科学需求差异大,且需求之间互相约束,整体科学目标的实现难度较大。同时,此次任务共有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众多,实验容器类型多样,操作复杂,整体流程安排复杂。实验项目涉及空间生物学、空间生物技术、先进生命支持系统基础生物学以及空间辐射生物学等领域。实验对深化认知生物现象和生命过程、发展我国先进生物工程技术、研发保障人类长期驻留太空的先进密闭受控生态生命支持系统以及深化认知空间辐射与微重力综合生物学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轨运行状态良好

神舟八号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地面监测表明,有效载荷在轨运行状态良好,各项科学实验进展顺利。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随后,生物培养箱从飞船返回舱取出。按照实验要求,应在7.5小时内运抵实验室。培养箱开启后,专家将对样品在轨实验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后续,各科学实验项目将对实验样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此次合作的顺利实施,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放姿态,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载人航天提供了交流窗口,为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组织管理经验。同时,也为中国科学家开展对空间特殊环境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创造了条件,将有助于为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利用空间资源、服务于人类生活与健康等科学问题的突破。

德国宇航中心航天部主任盖德库珀也对中德合作生物培养箱项目深表赞赏。他表示,中德之间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大约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两国科技人员的交流也有很好的传统。近年来中德两国航天科学家召开了多次科技会议,进一步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中德生物培养箱项目只是中德双方载人航天合作的第一步,双方已经开始探讨下一步的工作。他希望这些讨论能够最终变成实际的行动,进一步完善双方的合作框架。

“时间芯片”――见证年轻一代对未来的寄语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年周的主题活动之一,以“对话未来城市”为主题的“时间芯片”活动于2010年5月4日在由中国青年报社、湖南卫视、共青团湖南省委共同举办的“2010成人礼”晚会上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现场启动“时间芯片”,将15万封18岁年轻人写给未来的信封存,以此鼓励青年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周建平表示,时间芯片将成为“天宫一号”的首个搭载物。9月25日,活动主办方从面向全球的征集到得3500多份“时间芯片”作品中评出100个最具前瞻性的创想,封存于“时间芯片”中。2011年9月29日,“时间芯片”随天宫一号遨游太空。

“时间芯片”承载了青年一代对未来城市的猜想,以及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展望。不仅完美地契合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大主题,而且与轰动一时的纽约世博会“时间舱”活动一脉相承。

篇4

位于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里的北京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航天工程育种技术研发、新品种繁育、成果推广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科技公司。示范基地占地四百亩,建设了研发中心、全智能温室、高通量分子育种实验室、植物组培工场、育苗工场和能够满足选育、栽培试验、示范种植的各种大棚设施。

研发人员选用神舟飞船和天宫目标飞行器搭载的种子材料在地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选育工作,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新种质、新品系。通过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工程育种技术,推动农作物品种的优质、高产与抗逆性的协调改良。目前成功培育出的太空香蕉、太空芦竹、太空树莓、太空葡萄、太空兰花、太空百合、太空微型月季等,已在全国多个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推广。

芒种时节,记者跟随北京市植物组织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硕博士来到太空种子基地,近距离感受了航天科技农业带来的震撼和魅力。

大块头有大智慧――太空香蕉

太空香蕉是神舟四号飞船搭载后地面选育而成,经过不少于四代的选育,最终获得稳定基因,并获得国家新品种认定。一般香蕉需要在平均气温21度以上的亚热带,热带生长。太空香蕉长势喜人,果皮金黄,皮薄,果肉细嫩,口感香甜,耐低温,可以在北方地区冬季有简易加温设施的日光温室栽培,比普通香蕉产量高20-30%。

像小强一样生长――太空芦竹

太空芦竹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新型环保的生物质燃料,工业性能优秀,可用于燃烧、发电、造纸、纤维板工业、化学工业、饲料业以及草制品的生产,同时也被视为防风固沙,绿化美化环境的环保卫士。

浆果界的红富美――太空树莓

现在市场上种植的品种普遍抗寒性差,产量低。北京神舟绿鹏组培中心研发团队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等方法,成功建立了树莓组培苗脱毒快繁体系,每年可生产太空树莓组培苗200余万株,苗木健壮,成活率高。

在你指尖上起舞――太空微型月季

太空微型月季是月季家族的新品种,神舟四号飞船搭载后地面选育而成,株型矮小,呈球状,花头众多,花期全年均会开放,适合于盆栽。

篇5

横空出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任务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

运载火箭:新型“二号F”捆绑式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射的第一艘实验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组成,总长8米,总质量为7755千克,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神舟一号”在轨运行21个小时,于11月21日顺利降落在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中国的载人航天时代即将到来。

神舟二号

一飞冲天——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

运载火箭:新型“二号F”捆绑式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二号”飞船是中国发射的第二艘实验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航天飞船。与“神舟一号”相比,“神舟二号”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二号”任务期间,中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和科学资料。

“神舟二号”在轨运行近7天,于1月16日在内蒙古地区成功着陆。

神舟三号

日臻成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运载火箭:新型“二号F”捆绑式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三号”飞船也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与第二次飞行试验相比,主要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神舟三号”采用了模拟假人,以模拟“航天员”所消耗的氧气与二氧化碳,验证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证明这套系统完全能满足载人的医学要求。

“神舟三号”在轨运行7天,于4月1日降落在内蒙古地区。“神舟三号”的成功,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表明我国利用飞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神舟四号

基础坚实——全面验证飞船系统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零时

运载火箭:新型“二号F”捆绑式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四号”飞船是中国第三艘正样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在这次飞行中,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先后在太空进行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试验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研究项目;预备航天员在发射前也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体验。

“神舟四号”在轨运行6天,于2003年1月5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地区。“神舟四号”的成功,预示着中国人遨游太空的神圣时刻即将到来。

神舟五号

飞天梦圆——中国成功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

运载火箭:新型“二号F”捆绑式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此次飞行任务由航天员杨利伟担任指令长兼驾驶员,飞行期间航天员不进入轨道舱、不脱航天服,并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和地面指挥,手动补发船箭分离、帆板展开、推返分离等指令,完成飞船状态监视、血压测量、摄影摄像、饮食睡眠等工作。“神舟五号”获取了航天员空间生活环境和安全的有关数据,全面考核了载人环境以及工程各系统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系统间的协调性。

“神舟五号”在轨运行14圈,10月16日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地区。“神舟五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立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神舟六号

再巡九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

运载火箭:新型“二号F”捆绑式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六号”飞船是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费俊龙(指令长)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和结构上没有差别,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并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在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进行了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提高航天员安全性。

“神舟六号”在轨运行115小时,10月17日降落在内蒙古地区,两名航天员进行了穿越轨道舱与返回舱、工效学评价、医学试验、轨道舱飞船设备操作等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能力。

神舟七号

漫步太空——中国人第一次出舱活动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

运载火箭:新型“二号F”捆绑式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七号”飞船承载着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航天员飞入太空,其任务的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与“神五”、“神六”相比,技术上主要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出舱作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使中国人的身影首次直接出现在了茫茫太空。

“神舟七号”在轨运行2天,于9月28日成功着陆于内蒙古地区。“神舟七号”任务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成功完成了多项技术试验。近20分钟的舱外活动,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员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

太空初吻——中国首次交会对接试验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

运载火箭:新型“二号F”遥八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前期飞船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具备了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执行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是“神八”的主要任务。11月3日凌晨,“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首次空间交会对接,组成了一座小型的低地轨道“空间实验室”。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进行交会对接试验。

“神舟八号”在轨运行16天,于11月17日顺利降落在内蒙古地区。“神舟八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后第三个自主掌握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了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

再吻天宫——中国首次人控对接试验

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

运载火箭:新型“二号F”遥九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篇6

探月总指挥,原航天居局长栾恩杰也评价过多数高校研究的月球车:“还只是算地球车,月球上没有磁场,月球车要能不用指北针导航,能适应月球冷和热的环境,但是多数月球车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进驻月球还得好几十年

未来的载人登月和“驻”的阶段会要求更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际宇宙科学院通讯院士庄逢源说:“现在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我们研究了宇航员在太空的一些身体变化,月球属于深空探测的范畴,宇航员要长期处于真空状态和怕状态的引力之下许多天,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要开发专门的药物保证他们的身体状态。我们还没有研究到这一步。”

由于辐射影响和缺少引力,宇航员在太空骨骼中的钙会迅速流失而发生骨质疏松,这也是宇航员落地后需要人搀扶的原因。同时,身处月球的宇航员离家更远、面临困难更多,心理压力也会更大。

另一些看似细碎,其实重要的细节也在为难着工程师和航天员,神舟五号没有安装厕所,杨利伟说自己穿了“尿不湿”(这种产品本来就是航天产品,后来转为民用)上天。神舟六号安装了“骑马式”厕所。对于月球火星这样的深空探测,旅行时间非常长,需要让宇航员尽可能生活得更舒适些。

“随着月球探测的推进,一些跟月球基地相关的研究会逐步开展,比如我们建立月球基地,要在上面养植物和动物,这可以使用封闭的生态圈来模拟环境。美国进行过全封闭的生物圈2号(完全与自然界隔绝的封闭生态环境,像一个大罩子,里面的植物动物形成自己的生态平衡)试验,坚持了一年多,我国还没有,我准备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这种研究。”庄逢源说。

栾恩杰曾经表示过,中国二十年内不会搞载人登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应该是本世纪30年代之后的事。

月球不是最终目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跟太阳的重要性是几乎相等的,两个天体看起来大小相近。古人认为有太阳,有月亮,这个世界有了阳和阴。但在现代科学中,月球虽然仍然充满着秘密,却并不是多数科学家研究的最终目的。火星才是许多国家瞄准的目标。

和火星相比,月球太小了,引力小使得它没有大气,没有地质活动,本质上就是―块大圆石头。它的表面许多地方还覆盖着一层玻璃状的物质。

“月球上有没有水,还有争议,但是火星上有水是大家公认了的。”庄逢源说。

但月球有它的妙用,被世界各国认为,是一个合适的“火星人训练基地”。同时也是一个理想的观测站,以后还可以作为发射场。美国准备在月球上安装巨型望远镜,同时他们在对火星进行了多年探测之后提出重返月球,也是希望将月球作为一个基地和跳板。

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月球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月球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发展航天工程技术”。

篇7

本文简要介绍了卓越绩效模式的概念、意义及国内外应用情况,阐述了卓越绩效模式的起源并对比说明了我国卓越绩效准则与美国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的区别,分析了公司质量管理概况及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卓越绩效模式在航天制造企业中的导入与实施过程,提出了建立结合多方面因素并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卓越绩效模型。

关键词 卓越绩效模式;航天制造企业;质量管理

1 引言

卓越绩效模式是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发展、源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标准的一类经营管理模式的总称。目前,国际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各类质量奖为载体的卓越绩效模式推进方法,追求卓越质量更是成为世界范围内质量管理的潮流和趋势。2004年,国家颁布《卓越绩效评价准则》[1]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2]两项标准;2009年,为提高航天行业整体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航天两大集团共同设立“中国航天质量奖”,借此推行具有航天特色的卓越绩效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竞争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我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航天制造企业的型号生产任务呈现出多型号并举、研制与批产并存的态势,并体现出高密度发射、政治性强、责任重大等特点。为满足新常态下航天型号高强密度发射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国家“三个转变”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转型,全面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成为提升航天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增强整体竞争力,实现持续成功[3]的重要手段。

2 卓越绩效模式研究

2.1 卓越绩效模式的起源

卓越绩效模式起源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并从日本质量管理的成功开始。直到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活动才真正开始,根据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1951年,美国著名质量专家朱兰在《质量控制手册》(第一版)中明确提出,为了对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除了统计质量控制以外,尚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质量职能必须予以关注。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概念,他认为解决质量问题不能只是局限于y计质量控制,逐渐发展成为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需的所有过程。

日本在1950年以后邀请戴明、朱兰等美国质量专家赴日讲学指导,引进统计质量控制等方法,之后在实践中发展成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概括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整个公司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全体职工都参加质量管理”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和领先地位,日本企业在许多领域打败了美国企业,日本的经济和企业竞争力达到了巅峰。随着日本制造优良产品的流通,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1987年,美国创立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计划,该奖项的评审依据称为“卓越绩效准则”。这套准则的出台很快引起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界的关注,因为它不仅能为申报质量奖的企业提供一个评价标准,而且有助于提高各类组织的质量绩效标准和期望水平。实践证明。以美国国家质量奖为载体的卓越绩效准则实施,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经济发展,使之重新回到世界经济霸主的位置。

目前,卓越绩效模式作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系统方法指南,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2.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我国的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在学习借鉴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评审依据的基础上制定的,同时也结合了我国国情和20多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其基本理念和框架是一致的,但内容略有不同。

(1)美国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

美国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包括11个核心价值观和理念:远见卓识的领导、顾客驱动的卓越、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敏捷性、关注成功、创新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视角。

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整合”反映了整个系统的内部关联性。

核心价值观与理念是评价准则的基础,根植于组织内部。组织概述描述组织在各个方面所处的环境。测量、分析与知识管理是系统基础,对于组织实现高效管理、改进绩效和提高竞争力至关重要。领导三角(领导、战略和顾客)与结果三角(员工、运营和结果)之间紧密联系,所有的行动归于最终结果来体现。

(2)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我国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包括9条基本理念:远见卓识的领导、战略导向、顾客驱动、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学习、改进与创新、系统管理。

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反映了评价准则中7个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1领导”、“4.2战略”和“4.3顾客与市场”构成了领导三角,“4.4资源”、“4.5过程管理”和“4.7结果”构成了资源、过程和结果三角,“4.6测量、分析与改进”作为系统基础,起到连接两个三角的链条作用。在领导、战略和顾客与市场的驱动下,利用“资源”通过“过程管理”取得结果,并基于结果的测量、分析进行过程的改进与创新,从而达到持续追求卓越的目标。

(3)两种评价准则的区别

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基本理念是在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浓缩,反映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贯穿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各项要求中。

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内容结合国情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主要区别主要体现为:

① 强调改进,在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的“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基础上,增加了改进部分;

② 增加资源子类目,扩展包括人力、财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相关方关系在内的子类目;

③ 强调安全,在“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源”中多次提到;

④ 加强过程管理;

⑤ 将产品和服务、顾客与市场的结果放在一起;

⑥ 分值分配上产生变化,侧重点有所不同;

⑦ 明确提出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公司质量管理模式分析

3.1 公司的质量管理概况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前身是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中国第一家飞机修造厂,1958年转为我国第一家地-地导弹生产总装厂。公司经过百年辉煌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总装集成企业,唯一的火箭氢氧发动机制造企业,被誉为“中国航空的发源地、中国导弹的诞生地、中国航天的发祥地”。

60年来,公司逐步建立起以“零缺陷”的质量意识,“严 慎 细 实”的质量行为准则和“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质量理念为代表的航天特色质量文化,并通过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保证模式相结合,融入技术风险控制体系及其方法,构建起以航天质量管理模式为核心的航天零缺陷系统工程。

自20世纪90年代在ISO9000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航天工程特殊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QJ9000航天行业标准。通过实施航天标准化工程,建设以航天装备建设为核心的系统管理、产品保证、工程技术和通用产品等四大标准体系,健全以航天领域的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为核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规范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与创新体系。

以“打造航天制造企业旗舰,引领国家高端制造”为总体目标,以“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为根本,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P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等内容,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具有航天特色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于知识、流程的精益工艺设计体系和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航天产品快速高效、高可靠、低成本、绿色安全制造。

深入持续推进航天精细化质量管理,统一规范型号技术风险管理程序和技术方法,开展航天型号独立评估,有效地识别和控制型号研制风险;不断优化航天产品技术评审,完善闭环管理,实施质量问题“双归零”;推进规范化、定量化和精细化的产品保证能力建设,实施以精细化过程控制为特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技术、产品、管理和队伍成熟度。

实施航天质量提升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以全面推进“精益质量保证转型”系统工程为主线,以“瓶颈突破工程、精品塑造工程、用户满意工程、基础夯实工程”为牵引,实施百余项示范项目,运用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等系统工程方法,进一步建立以人为本的质量文化,完善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适应发展需要的产品保证能力,实施系统的、优化的产品实现过程控制。

2012年,公司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并获得中国航天质量奖;2014年,公司入选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016年,公司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技师高凤林,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唯一的个人最高奖。

3.2 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保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上还需加强,流程管理、过程管理,基于完整数据和过程事实的决策方法来实现管理科学化尚有差距。

(2)公司的质量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整体能力不均衡。对确保型号研制成功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质量管理方法还不能完全解决型号研制的新问题,质量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

(3)质量与可靠性基础工作薄弱,质量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还待提高,与新时期的任务需求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4 卓越绩效模式应用与实施

4.1 卓越绩效模式的导入

(1)公司高层领导决策

2012年,公司高层领导通过听取质量处“关于创中国航天质量奖 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建议”,认识到卓越绩效模式在提升公司质量管理水平方面的重要性,决定将其正式导入并实施。

(2)成立推进机构

高层领导亲自参与,大力支持,协调各种资源的分配,成立由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公司主管质量副总经理和总质量师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行政负责人为成员的卓越绩效推进领导小组;建立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质量处,由质量处处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成立跨职能推进小组,成员包括质量处、公司办公室、企业发展和基础管理处、综合计划处等17个关键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及业务骨干。

(3)培训评价准则

邀请外部专家对公司高层领导、各卓越绩效推进部门的中层领导及业务骨干人员进行为期2天的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导入培训。通过培训,使公司领导层、基层员工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意义、框架、标准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有了基本、系统的认识。

(4)编写材料并申报

建立跨职能的申报材料撰写小组,进行质量奖申报材料的封闭式编写;期间,邀请外部评审机构进行诊断评审,开展自我评价;最终,公司荣获2012年中国航天质量奖。由于质量奖申报过程中,公司的主要精力聚焦于如何写好申报材料,缺乏系统的自我评价,未能充分抓住已识别的改进机会,制定并实施改进计划,因而对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限制。

4.2 卓越绩效模式的实施

公司在以创中国航天质量奖为契机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后,开始研究更为系统、有效的卓越绩效推进方式,并循环渐进地组织开展实施。

(1)组建自评师队伍

为实现公司系统性的自我诊断评价,公司邀请外部专家对跨职能推进小组的成员进行卓越绩效模式自评师培训,使公司30余人掌握自评技巧。

(2)撰写“组织概述”

鉴于跨职能推进小组成员对公司的运营和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深刻理解,安排人员撰写组织概述,客观反映组织的关键因素和背景状况,重点关注关键过程和结果,识别出潜在差距和不足,从而制定并实施改进计划。

(3)策划和制定自我评价计划

① 确定以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为主要依据的自我评价准则,评价范围为整个公司和所有过程。

② 以卓越绩效推进小组为主体,综合考虑个人阅历、学识和经验等因素,选择相关职能处室的主管领导及业务骨干担任自评师,建立自我诊断评价组;同时,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参与计划制定与指导工作,以便于从外部眼光发现问题。

③ 制定自我诊断评价计划,严格对标评价条款,按部门分工细分至第四级类目,而一级类目由1-2个核心职能处室牵头负责,采用“过程”和“结果”同步评价方法,合理安排评价时间并分配评审员,在保证完成科研生产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地开展评价计划。

(4)实施自我评价

按照自我评价计划,遵循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评分指南,逐项开展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确定优势、改进机会及分数,列出重要的优势和显著的改进机会,形成综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在公司第一次实施自我评价的过程中,采用邀请外部评审专家参与评价的方式,以便于客观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并有助于自评师的快速成长。公司高、中层领导非常重视,亲自参与访谈及座谈会,重点关注自我评价实施过程,协调资源;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提供数据、材料,组织基层员工参加座谈会,查核真实性。

(5)制定并实施改进计划

完成自我评价后,质量处组织召开汇报会,向高层领导汇报自我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讨论公司目前的主要优势和巩固措施,以及进一步分享推广和创新变革的机会。更为关键的是深入剖析公司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劣势和不足,分析原因,抓住改进机会,确定优先级并合理配置资源,采取改进和创新措施。

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明确改进重点、主责单位、配合单位、时间节点和完成形式,定期召开协调会以便于跟踪反馈,调节进度、协调资源,确保改进计划有效落实。同时,按照公司《质量奖惩管理办法》,对于认真分解、落实改进计划,有效开展改进工作,改进计划完成较好且经过检查确认取得实效的相关部门,视情况进行Q值加分奖励。

(6)循环实施并申报北京市质量奖

通过循环执行上述五个步骤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评价和改进”闭环,每经过一个循环,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一次提升。公司采取每1-2年进行一次循环实施的方式,有效确保了公司意图的落地。2015年公司定位为“中国航天制造企业旗舰”,确定以“品牌经营、创新驱动、人才为本、智能制造和集成抓总”为总体发展方向。

2016年,公司已形成了以“五号、七号”首飞成功为代表的品牌效应,取得了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性胜利;实施了以“加强四项工作,建设三支队伍,搭建两个平台,健全一个体系”为总体思路的创新计划,持续保证创新投入,进行改进和创新活动;培养了以大国工匠第一人“高凤林”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构建了面向管理、技术和技能人员的复合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系统;打造了以钣金加工、泵阀制造和贮箱焊接等多条“数字化柔性生产线”为典范的智能制造车间,深入推进独具航天特色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了军民产业资源统筹、优势互补、流程顺畅、协同高效的产业化发展布局,形成总部中枢集成抓总能力。

2016年底,北京市质量领域最高奖项“第二届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申报工作启动,公司决定以此为契机验证卓越绩效模式在公司中实施多年的应用效果。经过初审、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公司在全市384家申报企业中获得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在申报企业中也不乏航天两大集团的其他制造企业。公司有望成为航天系统在京单位第一家获此荣誉的单位,从而充分证明卓越绩效模式在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增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4.3 卓越绩效模型的建立

卓越绩效模式能为所有组织提供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公司在导入和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七大方面,同时融入了地域发展战略、航天行业特点和企业文化等因素,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卓越绩效模型。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南苑地区,面向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以及“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公司在坚持向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的“高精尖”方向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公益活动,通过捐款、慈善、教育、志愿者等方式,践行“企业、员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景,以“培养航天事业接班人,树立航天企业社会形象”为行动目标,重点支持教育事业、社会公益等领域。公司在完成国家使命的同时,还承担着周边居民家庭和企事业单位的供电、供暖、供水等一系列工作,为维护地区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公司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把“富国强军、强大国防”作为政治任务和神圣使命,强调航天产品的售后技术服务和综合保障,更关注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和保密管理。

伴随航天工程系统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公司型号生产任务更表现出发射密度高、政治性强、责任重大等特点,质量管理工作在公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公司结合航天行业特点主动变革,探索发射新常态下的质量管理规律,推进型号质量的量化管理、强化知识积累并完善标准体系、深化质量职业化队伍建设、贯彻大质量观和推进精益保证质量转型,提升组织持续成功的能力。

卓越绩效模型的建立与文化密切相关,各个国家、各个行业互不相同。如日本企业根植于东方文化,强调“自觉、修为”,立足企业内部,善于自我比较、发现差距、进而改进,追求自我超越。美国企业文化属于西方文化范畴,更加强调制度的作用,立足企业外部,通过监督发现自身问题,找出与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并寻求改进。中国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差异,展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形式。如通信行业的华为体现出一种“狼群”的战争文化,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公平竞争并合理分配,依靠利益共同体和利益驱动机制激励组织发掘不足并不断优化改进。航天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体现为航天三大精神,即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航天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公司在传承集团企业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司个性化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形成了质量、安全、环保、保密等基础价值观体系,以“引领航天制造业”为使命,不断追求卓越绩效,向着“打造中国航天制造企业旗舰”的目标奋勇前进。

5 结束语

卓越绩效模式在各国的应用实践表明,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是增强企业乃至国家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的航天制造行业来说,全面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持续成功的有效手段。企业在导入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该模式的核心价值观和评价准则,同时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地域战略、行业特点及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卓越绩效模型。

参考文献

[1] GB/T 19580-201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S].北京: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

[2] GB/Z 19579-201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S].北京: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

[3] 李洪.把成功作樾叛觥―航天工程质量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

作者简介:

刘焱,女,1981年生,硕士,航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

任冶,男,1990年生,硕士,机械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质量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

篇8

Abstract: Aviation Project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novation, considerable investments and high standards of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therefore risk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gument, design, research, experiment, shaping and production. This essay makes an analysis of ris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viation projects on the basis of risk management theor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resents according strategies.

关键词: 项目;风险;管理

Key words: project;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01-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奠定中国航天基础到“863”计划描绘中国高科技发展蓝图,从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制定到载人航天工程接连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次次彰显着我国航天科研的光辉业绩。航天科研项目具有性能高、数量少、成本高、技术新等特点,随着航天研发项目复杂程度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研制过程充满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项目研制难度大大提高。因此,此加强航天研发项目的计划性和预见性、降低项目风险是做好项目研发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借助于目前世界流行的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探讨如何在航天项目研发中降低研发风险。

1 风险管理含义及航天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研发项目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新性的并且涉及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从而导致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

所谓风险即指由于当事者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得最终结果与当事者的期望产生较大悖离,风险贯穿于项目研发全过程,这些风险造成项目研发的失控现象,存在使当事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如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计划修改等,最终导致项目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因此,加强研发风险管理是决定研发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

研发项目风险管理,就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防患于未然,项目研发过程中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使意外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或是在无可避免时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的综合性的管理活动。

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科学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最初是企业为控制偶然损失而作出的有组织的集体努力,是企业内部管理功能的延伸。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但在这段时间内,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是十分狭窄的,1955至1964年,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了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风险管理实践和教学研究开始起步,风险管理的知识才开始进入中国,90年代初,外商率先在工程项目中使用风险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不少的大型项目进行了风险管理实践理论研究。

航天类研发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是调查研究,如将概率论、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的理论和方法使用在项目风险管理在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中,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多种学科,其中包括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必要时进行项目过程仿真和实验验证,对从事的项目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为识别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做好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必须认真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间的影响和作用,以及项目本身和环境。

在项目的论证、设计、研制、试验、定型和生产等实施期间,航天类研发项目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因为它们具有创新性强、投资量大、综合系统优化需求高等特点。

一般来说,航天研发项目的风险发生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应该通过各种风险管控措施来预防、规避和化解。同时在制定研发项目风险处理方案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1 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

要全面彻底的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必须综合治理,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动员各方力量,科学分配风险责任,因为其不仅产生的原因复杂,而且后果影响面广,为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必须建立风险利益的共同体和项目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

1.2 主动、及时、全过程原则

项目风险管理,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遵循主动控制、事先控制的管理思想,为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必须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全过程。

1.3 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

管理信息流畅、方式简捷、手段先进能显示出高超的管理水平,方案应涉及的多项工作和措施应力求节约成本。

篇9

学校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试验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抓住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发展机遇,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明确“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把学校建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和培训基地”为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响应重庆市委市府关于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的号召,充分发挥学校1957年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的优势,利用石油、冶金、机械电子等特色学科的人才、科研成果和平台条件,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载体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

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有50多年的合作历史,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特别是重庆科技学院受托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完成的翻引钢机械手、棒材强力穿水冷却系统、轴承座自动拆卸及翻转系统、钢厂设备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与中石油和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开发的新项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与中石油共建“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

重庆科技学院是重庆市唯一一所拥有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的高校,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自1951年建校以来,50多年的从事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实践,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科研人才队伍,特别是油气井井控技术、现代油气钻井技术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奖多项。其中:现代井控技术研究(欠平衡钻井动态模拟及设计软件开发、空气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包括高压气井、水平井的井控工艺技术和井控装备研制,成果具国内先进水平,已在大庆、辽河、胜利、中原、四川、长庆、塔里木等油气田推广应用;石油HSE风险管理配套技术研究及评价,其研究成果(行业评价标准)已在培训实践中应用,受到石油企业的好评;另外,石油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及评价、油气井钻井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与中石油公司长期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的基础上,中石油公司拟投资近千万元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建设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为石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养技术、安全管理人才。

与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

目前,在我国专门从事针对航空、航天及军工用的磁性材料研发的单位不多,从事磁性材料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的高校也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的一流高校,而这些重点大学还主要从事磁路设计、磁性材料的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西南地区还没有从事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

重庆科技学院长期从事冶金与材料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冶金技术、新材料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专业方向之一,也是学校的专业特色。在50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培育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建设有材料研发科技创新团队两个,致力于新型功能磁性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制造,研发的产品已成功运用于我国的航天和国防产品中。

学校与南京晨光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我国航天工业重点研发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中心已获得了ISO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承担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

积极探索官产学合作新型道路

与重庆市科委、重庆三峰公司联合成立“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

2005年8月重庆科技学院与重钢集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同时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三峰环境公司合作开展了“垃圾发电厂高速离心雾化器的研究与开发”、“垃圾发电厂焚烧炉液压控制技术及系统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基于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二者地位和制约关系的思考,面向国家能源、环境领域战略需求,在重庆市科委等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三峰环境公司、重庆市科委三方决定联合组建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庆三峰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8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体——重钢集团旗下专门从事环保产业的子公司,重庆同兴垃圾处理厂、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大型项目即由重庆三峰环境公司牵头进行投资、建设并承包运营。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是重庆科技学院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属官产学合作。研究院建设所需资金、仪器设备、场地由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按各自拥有、共同使用、统一管理的原则执行,运行费用由项目经费解决。研究院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要求建设和管理,主要研究人员由学校教师和向社会聘请部分优秀研究人员组成,所有人员由研究院统一管理。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这一官产学合作平台的搭建显示出它的蓬勃生机。由研究院研制的垃圾焚烧发电高速离心雾化器和垃圾焚烧炉液压控制系统在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得到推广应用,为重庆三峰环境产业公司节省直接投资上千万元;目前,新的研究开发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已申请专利67项;获得重庆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与美国COVANTA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开发与联合开展人才培训备忘录,第一批技术合作开发经费164万美元已到位;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成立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与重钢集团公司合作,在研究院设立重钢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室。培养高级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响应国家号召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开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将为重庆市乃至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重庆科技学院有深厚的石油、天然气和冶金行业背景,具备安全工程的学科基础条件,有专业教师6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已经在石油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本专科专业中开设了安全工程相关课程。学校非常重视安全培训、咨询、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建有国家甲级资质的重庆渝油安全评价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IADC重庆(长城)国际井控培训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重庆培训中心”等中介与培训机构。近年来,学校为各行业培养了井控、HSE和安全监督管理等中层、基层技术管理干部5000多人次,并开展了广泛的安全技术服务工作。

鉴于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教育机构缺乏、安全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技术及科研缺乏支撑的现状,为了解决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和重庆市王鸿举市长提出的“依托相关高等学校,筹备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的指示精神,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教育、科研开发、中介服务为一体,全方位辐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领域。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是重庆科技学院与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又一产学研合作平台。安全工程学院由学校提供办学场地、图书情报资料,市安监局提供政府专项资金和政策保障,双方共同提供师资,投入设备。安全工程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理事长和学院院长由双方派出,双方共建共管。目前,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已招收全日制专科学生240余人,全日制本科学生200余人,对全市安全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正在进行,安全中介服务及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目前,重庆科技学院在重庆市安监局的指导下,整合全市安全研究与评价机构,并得到国家安监局的支持,组建了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同时,根据“渝府[2008]3号文件”精神,积极参与构建“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工作。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随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投入的不断到位,将会越来越发挥出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的巨大作用。

充分利用大学城地缘优势,与重庆微电子园开展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合作

篇10

关键词:航天类专业 人工智能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55-02

面对航天科技迅猛发展,现代军备技术快速提升,培养具有专业性的高素质航天类人才,是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航天重点高校面向并有效服务航天事业的历史责任。航天类本科生的教育形式也需要突破传统的方式,着重多样性、前沿性、工程性,因此,该专业的各门课程教育都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自1956年诞生50多年以来,引起众多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的空前关注,已成为一门具有日臻完善的理论基础、日益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由于航天领域的特殊要求,人工智能在其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展了人工智能与航天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致力于实现可重构的、具有容错能力的、智能的飞行系统和管理系统。因此,“人工智能”作为航天类专业的一门特色选修课,应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更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教学。

1 人工智能课程特点

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它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众多领域,具有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理论性强等特点,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度和较高的难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前沿性,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的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课题,使得人工智能的技术和算法也需要不断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难度。

2 航天类专业特点

首先,航天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在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有统一的特点,即强调要体现航天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性, 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其次,航天类专业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因为航天飞行器作为现代高科技和多种学科技术综合应用的结晶,应及时把现代先进科技融入到了专业基础和专业类的课程教学中, 专业知识更新快成为又一特点;另外,航天类专业应注重实践性教育。尊重个性和兴趣,强调动手能力,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要求学生自主地设计完成实验,强调对学生设计理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最后,航天类专业应重视产学合作。产学合作的目的在于推动学校与航天产业的持续全面合作,造就一支科学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兼备的教师队伍。

3 教学模式的探索

3.1 教材的选择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与方法都还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中。就目前来看,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和范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教材所介绍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教材选用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本课程主要针对航天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该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机、信息论、通信理论等基础知识,对航天应用的基本需求有初步的了解,因此,“人工智能”课程难度应该控制在中级,可以较深入的介绍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和应用案例。

中南大学蔡自兴教授积累了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借鉴了国内外其他专家和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吸取了国内和国外人工智能领域学术书籍的长处,于1987年编写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一书,该书根据人工智能学科的新发展不断修订,推出四个版本。本课程采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其中大部分内容适合本科生学习。另外,本课程还给学生提供其他一些参考书目,如N.J.Nilsson 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New Synthesis.Morgan Kanfmann”等经典教材。

3.2 课堂教学形式的探索

“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较抽象,概念较为繁多,若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容易概念混淆、理解不透,逐渐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差。本文探索不同的课堂教学手段,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另外,考虑到航天类的专业特点,突出课程内容的工程应用,增加研究性质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课件采用图文并茂的PPT。综合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示方法,在介绍原理和概念时采用精辟的文字,介绍算法流程时采用图像,介绍算法应用时采用视频。在PPT中适当利用不同的字体、颜色或动画来突出重点,细化流程,引导学生的思路,便于集中注意力接受重点内容。

(2)适当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对于人工智能的一些基本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调研和讨论,来深化课程内容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重要的算法和理论,可以增加课堂练习,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公式的推导或演算,并在练习中分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的增加讲解或指导。

(3)适当采用类比的讲解方式。对人工智能的不同学派,不同方方法,以及方法的不同应用,广泛的采用类比的形式进行讲解,不仅可以复习已学习的内容,也利于对新内容的理解。并且,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比较总结相似点、区分不同点,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清晰的掌握课程内容。

(4)增加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有必要将实际应用案例或者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 课程内容的探索

一方面,鉴于本科生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人工智能”课程的内容要控制在适应本科生学科基础的中等难度;另一方面,鉴于航天类专业的特点,课程内容应更注重与航天应用相结合的内容,并且在课程中增加具体应用的介绍。具体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3.4 考核形式的改革

“人工智能”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试卷形式不能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应采用课堂表现和课程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一方面,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课堂讨论与练习的表现进行考核评分,作为总成绩的参考;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课题调研和实践的能力,采取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正确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课程内容、可行性、实践难度进行合理选题,并根据所选题目进行文献查阅和总结,完成调研报告或算法实现报告。结合者两个方面进行最终成绩的评定,综合衡量学生问题分析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4 结语

航天类专业的本科生教学需针对专业特点有的放矢,该专业的课程教育都应该趋向于前沿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本文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不仅考虑到该课程属于前沿叉学科的特点,也综合考虑了航天类专业的特点。为了使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讲解、课堂讨论、课后调研、项目实践等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真正符合航天领域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甲海,印鉴,凌应标.创新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5):136-138,148.

[2] 刘兴林.大学本科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8):198-199.

[3] 怀丽波.32课时《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3(34):193-194.

[4] 纪霞,李龙澍.本科人工智能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6):91-92.

[5] 肖春景,李建伏,杨慧.《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3(26):32-34.

[6] 熊德兰,李梅莲,鄢靖丰.人工智能中实践教学的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8(1):146-148.

[7] 张伟峰.本科高年级人工智能教学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