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性公共艺术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动性公共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雕塑;互动性;公众
(1)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
(2)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公众的参与性:公共艺术作为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具有与公众产生交流互动的性质,注重公众对作品的参与性和可及性,公众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和介入,从而增添了公共艺术的生气与活力。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
互动性:公共艺术从字面上就有“平民化”倾向,也提示了作品需要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效应,以及公民参与的含义。而本文就是针对城市雕塑的互动性展开一系列论述。
2城市雕塑的相关阐释
(1)城市雕塑的定义及功能。城市雕塑,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也称之为“公共雕塑”或“环境雕塑”。城市雕塑的范围具有广义性,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涉及了相关的以空间造型为特征的一些艺术形式,如建筑、景观、装置等,是作为存在于公共环境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城市雕塑不仅起着艺术性的点缀作用,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建筑和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从实体趋向于空间,由此改变了自身与环境和人的关系,使公众真正融入到一种轻松愉悦的空间环境中,对缓解人在快节奏生活下的紧张、疲惫与寂寞感有极大的帮助。
(2)国内外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国外城市雕塑在近代获得了迅猛发展,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规划与建设都取得了骄人成就,出现了不少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和雕塑作品,如新加坡的《鱼尾狮》、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我国城市雕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得到了高度的繁荣和发展,在80年代中后期,城市雕塑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中得以重视,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如北京市王府井步行街上的《祥子拉车》、《童趣》、《弹弦子》,长安大戏院前的《京剧五彩脸谱》等作品。
3互动性的相关阐释
(1)互动性的主体――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人,让置身于某个公共空间的人通过各种视觉造型、声音、材质、空间甚至时间等元素获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其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对于城市雕塑来讲,参与互动的主体是人,即艺术家(设计者)与公众(欣赏者)。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接受,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人以艺术作品为审美和使用的对象,通过审美感知、想象、联想、体验、解等欣赏性活动对艺术作品在形象体系加以复现和补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进行发掘和拓展。
(2)互动性的客体――作品与环境。城市雕塑一方面受所处环境的制约,在题材、尺度、风格上要考虑特定的环境因素,并与之相适应,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它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提高它们的文化品味和风格,改善环境的现有品质。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品,代表了区域和功能上的特征,传达了区域或环境的信息。它周边的建筑形态、交通状况、功能用途、空间性质等都会对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雕塑本身的位置、色彩、体量、尺度等都要与所在自然、人工环境相协调。
(3)互动性的体现。公共艺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艺术作品、人(设计者、使用者)和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构成了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环境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城市雕塑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人与雕塑作品的互动。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具有与公众产生亲和而积极对话的品性,从而淡化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雕塑作品往往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并通过它与公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得到精神和审美上的满足。雕塑作品与环境的互动。雕塑被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就要与周边的环境发生联系,建筑、绿地、道路、水体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对雕塑产生影响。城市雕塑承担着创造优质、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空间的任务。人与环境的互动。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休闲、娱乐的环境,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相通的环境。空间环境应当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需求,为了打造现代的空间环境,应结合人的生活习性、审美心理、行为特点等因素,并在雕塑作品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4)互动性的相关因素。亲和力: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所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与公众形成紧密的交流与沟通需要先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爱。城市雕塑在表现形式上,题材崇尚自然,贴近普通民众,不再是过去的那种以宏大、庄严、神圣为基调的设计创作,而是生活化的、通俗的、近距离的创作风格;在内容表现上,也不再是刻意追求表现对象的理想性、典型性,作品显得平易近人,强调真实的反映大众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趣味性:就是要让观者接受由观赏作品的趣味性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受到趣味的美感,并在愉悦中深刻领悟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价值。功能性: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审美功能以外,还兼有实用的功能,特别是公共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提倡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许多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服务于公众的生活设施和物品。灯具、坐具、废物箱、指示牌等以雕塑化的艺术形式进行设计,让人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能得到实用的功能。
4结论
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雕塑作品是承载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场所和媒介,相关信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后,使人得到对空间形态和环境的全面认知,进而产生包括人与作品、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反过来,人们又深刻影响和改变公共艺术的形式,使艺术作品能更好的融入整体环境,与环境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相互影响和改变的关系中,人、公共艺术、环境三者共同进步,现代城市也就成为一种良性互动、富有创造活力的多元综合体。
公共景观雕塑作品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更应注重与公众的互动性,增加本身的参与性与创造性,让公众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艺术中来,与艺术有更直接的沟通, 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共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艾永生.试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3):3840.
[3] 鲍诗度,王淮梁,黄更.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林峰.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3):101103.
篇2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覆膜支架;象鼻术
由于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主动脉疾病。外科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 2月,将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应用于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的弓部处理,对11例患者实施Bentall+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现将手术配合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55岁。所有病例均经心脏彩超及主动脉CTA明确诊断。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监测鼻咽温及肛温。常规股动脉插入动脉灌注管,选择右锁骨下动脉插管或右腋动脉插管,经右房插入腔房引流管。右上肺静脉插入左房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体外循环开始,降温28℃左右,阻断升主动脉,纵形切开升主动脉,清除根部血栓,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灌注心脏停跳液,用冰屑降温保护心肌。根据夹层剥离累及主动脉窦、瓣环及瓣叶、冠状动脉开口情况选择Bentall,冠脉远端吻合,当鼻咽温度降低至18℃左右时暂停体外循环,头降低,头部置冰帽保护,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探查弓部,经头臂干动脉和左颈总动脉行选择性低流量脑灌注插管是F12或F14Foley尿管,用气囊充水1 ml左右阻住相应的头臂干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开口。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进行弓部置换及象鼻手术。
1.3 结果 1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全部痊愈出院。
2 术前准备
2.1 患者准备 患者病情危重,多有频死感,情绪波动大。拟定手术方案后,巡回护士应尽快与患者沟通,重点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夹层破裂导致患者死亡。
2.2 手术间准备 术前1 d检查体外循环机、心脏起搏器、胸骨锯、除颤仪、头灯、血气分析仪等,保持功能良好。
2.3 特殊物品准备 冰袋、涤纶片、毡片、温盐水、止血纱布、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等;心脏大血管器械及各种型号的proline线;合适的带瓣管道、人工血管、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
3 手术配合
3.1 巡回护士配合的关键环节
3.1.1 患者入室核查无误后,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师完成中心静脉穿刺和有创动脉监测。患者取仰卧位,胸背部垫高5~10 cm,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膝下及足踝部软垫保护。全麻后放置尿管、肛温,当切开主动脉时,将床摇至头低位预防气栓。降温时备冰屑保护心肌。释放支架前备稍高于37℃的温盐水。低流量脑灌注时备好冰帽、冰袋,协助麻醉师做好脑保护。
3.1.2 预防感染。手术创伤大,暴露时间长,加上人工血管的植入,是发生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参加手术的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重视操作的每一个细节。手术安排在百级层流手术间[2]。术中每3 h追加抗生素1次。
3.1.3 准备充足血制品和止血药物。深低温停循环对血液系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复温后有可能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术前应充分准备各种止血药物。当体外循环结束后,要注意及时输血、血浆及各种止血药,备足血小板、红细胞、血浆、冷沉淀等,以备急用。
3.1.4 术毕搬运患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防止打折、扭曲、滑脱,提前联系电梯与监护室,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做好途中各种抢救准备及监护,与麻醉师、手术医师共同护送患者入监护室,与监护室护士做好交接。
3.2 器械护士配合关键环节
3.2.1 Bentall配合 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降温、阻断升主动脉,纵向切开主动脉,暴露左右冠脉窦,分支灌注。探查主动脉瓣,超锋利剪剪去瓣膜。测量,选择合适型号的带瓣管道。在人造血管上与左右冠脉相对应的部位用电刀分别打孔,用30proline线将26~28#人工带瓣管道连续缝合在主动脉瓣环上,用50proline线将人工血管分别于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端侧吻合。
3.2.2 植入支架象鼻配合 继续降温至18℃,停循环,行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开放主动脉阻断钳,递11#刀片在距无名动脉开口1 cm处切开主动脉,找到主动脉弓,用管道探子测量后选用合适型号的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血管,将支架远端直视下置入降主动脉真腔,伸入降主动脉8~10 ml,再递长弯血管钳由远到近插入三分支,三分支置于对应的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头臂干动脉腔内,逐次释放支架主干及三分支,20 ml注射器抽稍高于37℃热盐水浇注支架血管,检查支架扩张,落位满意。
3.2.3 人工血管吻合配合 用14#气囊导尿管插入左颈总动脉,打水囊,充盈,接动脉泵管,持续低流量脑灌注。修剪支架覆膜近端,人工带瓣血管远心端,取6 ml长相应直径人工血管连接支架血管、带瓣管道与支架血管近端及主动脉壁吻合,用40proline线连续缝合。完成主动脉近端操作,远近端人工血管吻合,人工血管插24#主动脉管,排气后恢复体外循环并逐步复温,停低流量脑灌注,自人工血管全流量循环。心脏排气后恢复心肌血供、心脏复跳,去除阻断钳。辅助循环达标后停体外循环,用原主动脉壁加心包包裹人工血管,与右心房作隧道。
4 讨论
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灾难性病变,只有外科手术才能改变预后[3]。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方式,使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手术在主动脉近端操作,暴露容易,便于止血。为了保证缝合效果,全程手术缝合加用相应合适大小的毡垫片保护血管。
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做成,提前准备稍高于37℃的温盐水,释放支架前浇注支架血管,帮助支架快速释放。由于手术操作复杂,手术室护士必须熟悉手术关键步骤,掌握手术配合要点,有预见性地配合手术,才能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参 考 文 献
[1] 张力,王平凡,梁志强,等.20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中国综合临床,2012, 28(4):418419.
篇3
由于多元化的信息膨胀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充斥眼前的部分平面广告呈现出缺乏创意、缺少艺术性美感、制作低劣等问题,影响着平面广告传播信息的效果和大众的视觉感受,形成一种广告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广告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随着3D绘画艺术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其大大受欢迎的程度决定着这种艺术可以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传播媒介,将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相结合既可以提升平面广告的艺术性,又可以增加平面广告的创意。因此,利用3D绘画艺术的媒介来传播平面广告是一种科学的选择。文章探讨了二者结合的条件、方式、意义。
关键词:
平面广告设计;3D绘画艺术
一、引言
包豪斯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可见设计与绘画艺术的紧密联系。除了使用文字,绘画是广告设计表现的重要形式,平面广告设计是利用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来传递信息而达到特定的商业或公益目的。3D绘画艺术,也称3D魔幻艺术、3D立体画艺术、3D错觉艺术,是一种创作在公共空间和公共场地的绘画,它利用画面的明暗阴影效果和焦点透视,巧妙结合公共空间而产生三维错觉效果,达到三维立体的空间体验。自3D绘画艺术传入我国起,在我国发展迅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3D绘画艺术具有强大的娱乐性、互动性、公共性、创新性、艺术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当前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所欠缺的,因此,将平面广告设计结合3D绘画艺术是提升平面广告设计效益,促进我国平面广告设计健康发展有效手段之一。
二、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条件
1)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前面提到,设计离不开绘画,绘画是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3D绘画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是一种创作在公共空间的大型绘画艺术,因此,它可以成为平面广告设计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的共同点。首先,平面广告设计是通过绘画和文字的手段而实现特定的实用目的,它的画面包含绘画艺术的表现;3D绘画艺术是一种通过公共空间的绘画给大众带来乐趣的表现艺术,二者都包含绘画艺术的表现,这是共同点之一。其次,平面广告设计面对的是广大的消费者,因此它具有强大的公共性和大众性;而3D绘画艺术也是提供给广大的民众娱乐和休闲,是制作在公共空间的绘画艺术,其公共性和大众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共同点之一。再次,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平面广告设计和创意紧密联系;3D绘画艺术也是通过在公共空间巧妙创意的绘画才会产生神奇魔幻的3D绘画场景,因此,创意是沟通二者的共同点之一。最后,没有创造出美的平面广告是没有吸引力的广告,而美也是3D绘画艺术的重要追求,二者都具有艺术性美感,是共同点之一。除了以上共同点以外,还有其他的共同点,比如娱乐性、教育性、传播性等。这些共同点紧密联系二者,证明二者的结合是可行的、合理的、科学的。
3)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实现条件。创作3D绘画广告的技巧和创作3D绘画的技巧是一样的,只是绘画内容和绘画目的发生了变化,绘画内容是平面广告传达的具体内容,绘画目的也很明显,不再只是单纯美观和娱乐动机,绘画目的是具体的商业和公益目的。因此,二者的结合需要平面广告设计团队和3D绘画艺术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三、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方式
1、平面广告到立体广告的转变
将平面的广告变成有三维效果的3D绘画广告,立体空间感的把握是关键的。平面广告设计其实是在平面上表现的空间设计,它本身就存在着立体的空间,比如前实后虚、近大远小的空间对比和明暗光影的空间效果。将平面广告转变成3D绘画广告,需要将平面广告的画面搬到人流丰富的公共空间和场所,具体指公共场所的建筑、地面、墙体等,而三维空间效果的把握主要依靠加强广告画面的明暗对比、色彩对比、透视对比。
2、主题的把握
平面广告设计具有明确的广告主题和表达内容,实用性目的很明确,3D绘画艺术更注重视觉效果的把握,它的主题内容不是主要的,绘画技巧显得更重要。因此,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的结合就是用3D绘画技巧来表达平面广告的主题内容,明确的主题加上三维空间效果的广告画面立即将平面广告变成活生生的立体广告,在大众体会神奇魔幻3D绘画艺术的同时收获了画面带来的广告主题思想。
3、文字的增加
平面广告设计的画面主要由绘画和文字组成,而3D绘画艺术是单纯的绘画,没有文字,因此,在二者结合的时候,可以加上立体效果的文字,可以点明广告的主题,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广告内容的传播,增强广告的效果。
4、互动性的创造
再有创意再绚丽的平面广告设计也没有3D绘画艺术的互动性优势,创作在公共空间的3D绘画艺术有亲近大众得天独厚的的条件,加上它的画面与公共空间的巧妙结合,创造出适合和大众进行良好互动的绘画场景,既给人们带来刺激和娱乐,又拉近了与大众生活的距离。平面广告和3D绘画的结合使平面广告变成具有互动性的广告,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使广告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充满乐趣,使大众接受广告信息由被动变主动。
5、创意的结合
创意的结合是指二者内容创意的结合。广告内容的创意是决定广告胜败的关键,3D绘画内容的创意也决定着它的成败,二者的创意都不能缺少。创意的结合又是一个新的创意的创造,例如,平面广告中的绘画背景可以和真实的类似公共空间替换,广告中的人物可以留空让真实的人去补充画面等都是二者创意结合的例子。
四、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意义
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了平面广告的艺术性,广告画面完全由艺术家创作而成,3D绘画艺术所带来的浓浓的艺术气息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增加了平面广告的互动性,互动性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它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使广告的传播变得更便利;第三,增加了平面广告的娱乐性,互动性的增加同时带来娱乐的功能,使以往静止的平面广告变得更加有趣,使消费者更乐于去接受广告的信息;第四,美化了城市环境,公共空间的3D绘画广告不仅增加了广告的艺术性,同时也给城市的公共环境增加了不少的艺术气息,一定程度的美化了公共环境;第五,增加了平面广告的创意,两种艺术创意的结合必然使人脑洞大开,给人带来无限惊喜。
作者:文明洁 刘雪梅 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广告与视觉传达[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符腾解析当前3D绘画[J].现代装饰(理论)
篇4
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
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
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
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作者:唐丽 黄文静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篇5
一、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的缺失
“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式,是用一种“扩大的艺术观念”探讨城市空间与人类生活的互动关系,“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最基本特征。现阶段对于公共艺术“公共性”内涵表达主要具有以下三要素:一是其主题创意及艺术形式应该以公众为对象,并与公众的审美意志相适应;二是其安置地点应是面向公众的公共场所(如社区、广场、公园、车站、码头等等);三是其建设资金来自纳税人等公众群体(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拨款兴建)。当前,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者与公众之间欠缺沟通。这里的决策层,通常是指政府职能部门、开发商、设计者。很多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往往是决策者说了算,与公众之间出现断层,缺乏与公众的沟通,导致一些艺术品更多地是被强制置入大众感官经验和日常生活的物件符号,城市居民成为被动审美主体,背离了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本体原则。一般来说,单个人对公共问题的看法往往带有个人偏见,有些往往是个人问题,个人的需求,要去掉个人偏见、个人问题及纯粹的个人需求,从中提炼出公共问题和公共需求,需要有一个程序,如给一个空间,让其与其他人的需求进行碰撞、协商、讨论乃至辩论[1]。事实上,这些建筑景观、雕塑小品在设计方案实施前如能广泛征集民意,聆听大众心声,一定能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公共艺术。
2.服务空间和对象相对偏窄。当代公共艺术对空间占有几乎涵盖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社区、广场、公园、水体绿荫、休闲座椅、路灯、垃圾箱、电话亭等,应面向普通市民大众群体,而不是集中钱权的少数人。而当今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因决策者缺乏与公众的交流,再加上决策者的虚荣心理,而多出现在象征权力的市政机关或有钱人经常出入的大型商场,服务的公共空间和服务对象明显狭窄。
3.公众参与权利和行为缺乏保障。能否实现公民对公共政策的有效参与,制度是关键。有效参与并不仅仅是指人民群众对政府决策和政策执行的影响、制约的程度,而是指公民政治参与的条件和途径方面的法律的、制度的和程序的保障是否充分[2]。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政治体制模式的影响,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在制度上也受到较大的制约。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大众的公共参与缺乏合理的渠道,公共艺术的建设、管理、监督、维护也无法得到保障。民众只有通过参与公共艺术的活动过程,才能为政治管理层不断地注入活力,才有利于政府方案的顺利实施。公共艺术的民主参与能充分体现出公民享有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通过合法有效的公众参与,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公众的利益需求,进而实现公共艺术服务公众的目的,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提升途径
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美化着城市环境,充实着公众生活。有效提升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仅有助于提升现代城市的文明形象,而且有利于城市公共艺术更好地融入公众的精神生活,从而为广大市民营造出更和谐和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1.切实体现服务对象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的最大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它不仅可以对公众开放,并要求公众参与,而开放对象和参与主体是不分阶层、不分贫富、不分职业、不分性别、不分种族的广大公众。作为世界上最早经历工业革命的英国,曾出现过一个名为“工艺美术运动”的反工业化组织,并随后波及一些欧美国家。这个组织的最重要的推动者与领导者就是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设计思想家威廉•莫里斯。威廉•莫里斯强调设计是为大众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而不是个体活动。这些观点不仅在英国设计史乃至世界设计史上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得到发扬光大,并奠定了公共艺术设计为公众服务的基础。在现代西方国家,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公共艺术买单,这正是公共艺术必须是服务于公众这一公共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决定了一件公共艺术品不完全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念的表达,还必须为大众所接受。这就要求需要艺术家能走进百姓生活,倾听百姓心声,了解大众需求,以通俗的主题和语言,创作出与人和谐的、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公共艺术作品。
2.注重加强公众参与的互动性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在方案实施之前,公众与政府或设计师之间的互动。当代公共艺术的实施,不只是政府、艺术家或开发商自我决策完成的事情,政府或艺术家应充分了解民意,问问他们的需求和喜好,与之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发挥市民群体智慧,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方案,使公共艺术更具弹性和魅力。此互动能调动市民参与自身生活环境建设和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性,防止成为被动审美的主体。如美国达拉斯地铁系统的车站环境设计中,业主要求建筑师设计时务必考虑公共艺术品的设置,然而在作品的景点选择、艺术作品的形式及内涵等方面却主张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来展开。为了征询民意,各单位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听证会,这些活动固然增加了工作负荷量,甚至有时还得面对无礼的抗争与批判,但这就是从基层表现出城市公共艺术与大众的互动[3]。其次是大众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动。城市景观艺术是当代公共艺术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广场、雕塑、建筑小品、公共设施、水体、绿化等景观元素,常可构成生动、多样的景观效应,给人以不同的心理与审美体验。如城市雕塑,它是三维度的空间造型,在形态上不断产生丰富的变化,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更多的遐想空间。有些雕塑在空间处理上主动留有让观者参与互动的余地,以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城市广场是体现与市民互动的代表作。城市广场一般位于城市的核心部位,是市民游乐、交往、休闲或大型活动聚会的集散地,是一个人流密度较高、聚集性较强的开放空间,它集中体现着城市历史文化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兼有娱乐、休闲、文化、生态等功能,是普通百姓交流活动的纽带。在这种开放性的公共空间里大家自由出入,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出现了像时下流行的广场舞、群众歌咏、街区秧歌、太极晨练等大量的带有双向互动特点的一些公共活动。不过,我国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仍存在着不尽完善的方面,如广场的层次布局不合理,景观小品无特色,人与自然缺少亲和感,公众能参与其中的互动性不够。有的广场中看不中用,树木、草地、花卉种植类型和层次不合理,空旷无垠的广场几乎没有一棵树,特别是夏季缺少遮阳的环境,广场变得无人问津。优秀的广场设计总能体现出开放空间和其间的公共艺术品与人的人文关怀,除满足公众视觉审美外,在行为上还要有利于在其间休闲和互动。
3.注意提高公众情感体验的参与性
城市公共艺术中恰当使用公众性的话语方式或努力表达公众的视觉经验,能拉近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比如,色彩是视觉传达的重要要素之一,能表现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性格和环境气氛,是创造良好空间效果的重要手段,处理得当,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欢快和愉悦。色彩时常在不经意中左右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是一种直觉反应,又是人的功能性反应。这种功能性反应能引起人的联想,这种联想,会引起人们的情感产生变化。需要说明的是,色彩本身并无情感,它给人的感情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联想所造成的。如今在人类日常生活方面特别盛行的色彩心理治疗法、色彩调节等都反映了色彩对于人类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公共环境色彩的改善包括衣食住行娱乐各个方面,促使公众心理情感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公共艺术作品的总体色彩体现出的某种情感和气氛,或热烈欢快,或含蓄深沉,或富丽堂皇,或庄重典雅,从而引起公众的共鸣。公众参与公共艺术作品的色彩设计,有利于公众情感的表达。如暖色系温暖、活力、积极、华美,冷色系寒冷、消极、理智、幽情,高明度轻快、明朗、单薄、女性化,低明度厚重、压抑、迟钝、男性化,高纯度鲜艳、刺激、活泼、热闹,低纯度陈旧、寂寞、消极、朴素[4]。再如,材料是公共艺术设计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关键。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公众开始关注其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能动作用。随着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家们可创作的材料也越发丰富,甚至不乏对声、光、电的新型材料的使用。不同的材料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美学特征。而材料的质感却是影响公众情感体验的最主要的因素。不同质感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触感、联想、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在材料使用和加工过程中应体察材料本身特性的基础上,精于选用恰当得体的材料,贵于材料的合理配置与质感的和谐应用。公共艺术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在进行具体的材料设计时,应根据公众所要表达的感觉选择搭配不同质感的材料,以引发公众的恰当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如木材自然、亲切、手工、感性,金属人造、坚硬、光滑、现代,玻璃高雅、明亮、整齐、自由,塑料轻巧、细腻、艳丽、理性,但一个成功的设计并不在于多种材料的堆积。
4.有效提升公众参与权利的保障性
篇6
关键词:公共设施;景观设计;公共艺术;环境艺术
什么是公共设施?目前,各国学者对城市公共设施所界定的含义差别很大。克莱尔(Rob Krier)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2]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的设施等等。还有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设施,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自然景观,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院等都在公共设施的范围内。从社会学来讲,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公共屋等。通过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的要点,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交通、文化、娱乐、商业、金融、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
目前,我国公共环境设施开发与设计刚刚开始,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开发的广度还是深度、设计的形式和制造工艺的水平还相差甚远。可喜的是有些大城市的设施设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但开发面较窄、品种单一,仅限于汽车亭、电话亭、自助提款机等几个方面,而且管理方面也不尽人意,而且在设计方面形式陈旧、设计不到位、缺少灵性和创意。
那么现代的公共设施在满足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和安全功能的情况下,还要具备哪些功能或特性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就是说现今的公共设施应该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首先,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三点:
一、在设计时把公共设施作为艺术品,在实现功能的同时也要讲究形式——
即,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公共设施要与环境相融合
三、增加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
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今后的公共设施的发展方向——要增加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什么是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又分为哪几种?所谓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是公共设施和人之间产生的一些互动,或者是思想上的互动。公共设施和人之间的互动分为以下几种:
(三)行为上的互动
(三)参与设计
不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和固定的设计程序,使用者为了满足某种使用功能或需求,自发性的或者是有组织的进行一系列改造生活的设计。是一种全民参与制作的DIY景观设计。
b、参与设计的使用
使用与设计是相对分离的,设计者根据一定的设计原则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设计。
参与设计的使用——
1、“被动使用”如道路,人们无意识、无选择的情况下参与使用
2、选择使用,如座椅,因为造型、色彩等吸引受众参与使用
(四)精神上的互动
a、吸引目光——视觉上的短暂停留
b、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3、两者兼具
以上是公共设施和人之间的互动的几种形式,但公共设施怎样才能与人产生互动—吸引,当人们第一眼看到这个公共设施之后,只要有一个点能吸引人们,那么人们才会与它产生进一步的“互动”。那么公共设施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吸引人们的—色彩、造型、材料和光影。
色彩,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色彩作为设计最显著的外貌特征,能够首先引起使用者的关注。“色彩就是个性”、“色彩就是思想”,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设计的“包装”。首先,明度、纯度和亮度较高的色彩,视觉冲击力也较强,也最容易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眼球;其次,色彩面积的大小也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方面,面积越大冲击力越强;再之,色彩的对比度,色块的对比越强烈视觉冲击力也就越强。
造型,指创造出的物体形象,是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造型是形式美和功能美的一个完美结合,公共设施的造型首先要从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出发,在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再考虑形式美感的元素,造型与色彩相比,它的视觉吸引力虽然没有色彩那么直接,但是也具有相当大的视觉冲击力,外观造型奇特新颖的设计更容易在视觉上吸引受众。
材料,设计所选用的材料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最终效果,材料的选用除了是根据设计的使用功能来定,还要参考设计的周边环境,如果是海边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所采用的材料就是石头或者是具有海滨风情的椰树、贝壳等;如果是个瓷文化中心,那么在其周边的公共设施必然要融进瓷元素;如果是个生态公园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又必然会加入原木元素。适宜的材料的选择会为设计加分,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亮点。
光影,光与影的关系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经典主题。光、影,顾名思义也就是光与影两个主题,设计中的光大致分为—自然光与灯光两大类,自然光主要包括天光和日光,灯光指的主要是一些人造光源;影子就是根据不同的光源反映在不同的媒介之上的影像效果,如日光照射物体反映在地面或者水中的影像;如灯光照射下产生的光影形象。
公共设施走向景观,即公共设施要与景观互相融合,要融入景观之中不突兀但又要保持新颖,从色彩、造型、材料、光影四个方面出发让公共设施在外观上吸引大众,在通过实用功能来增加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实用功能就奠定了人对公共设施的使用,色彩、造型、材料、光影就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趣闻性,公共设施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仍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也是人与环境的互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大数据
一、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信息可视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世界形态从工业时代逐渐向信息时代转变。庞大的信息流迅速的更新着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和要求,公众不再满足于空间只是“客观的”展现自身,而更加关心公共空间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城市魅力、风俗人情,互动要求等。如何让公众可以更有效和精确的去认识现下这个被信息所包围的世界不仅是设计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公众所关注的问题。而信息可视化是将抽象的数据信息转化为清楚美观的图形的有效方法,因此,近年来设计师开始尝试将信息可视化引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以给公众带来一种更加高速有效的大众传播方式。
一、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信息可视化
1.信息可视化的概述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冲破时间,空间,文化之间的隔阂来进行信息的交流,信息量的增加使得人们需要更加快捷的方式来获取准确的信息,因而对信息可视化的研究也变得必不可少。从可视化角度分析,针对某事物构建心理模型,生成心理图像是可视化的主要过程。可以说信息可视化是在人们心理认知的角度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再现的过程,是针对大量数据资源的视觉化表现研究,它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让杂乱无章的信息变得直观易懂,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从信息设计中衍生出来的重要分支学科,因此它既有信息设计的一般特点也有自身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直观性,实时性,趣味性,互动性等。信息可视化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各个领域,因为信息可视化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的解决问题或者使解决方法更加的透明和明显,让问题或事件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凸显出来,以便于人们可以探索它们其中的关系。就如《Reading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中提到的,信息可视化是将抽象数据映射到可视化形态的一种方式,在绘制可视属性数据对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抽象信息以某种规律映射到一个有效的非空间的视觉形式中去,并通过和用户互动的手段,来达到强化人们对信息认知能力的目的。
2.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信息与数据
不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意进出的区域叫做公共空间。狭义韵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广义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更强调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进行的广泛的参与,交流与互动活动。公共空间中的交流与互动处处都涉及到了信息的传递,这些流动着的信息形成了公共空间中的信息系统。所谓信息是人脑对数据的理解与再诠释,将信息进行编码,塑形与可视化设计,就是信息存在的意义。信息是属于人类认知的范畴,它反映的是数据的内部含义,是从数据中提取总结出来的,体现的是真实的世界。信息可视化设计就是将这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经过提炼和整理再进行可视化设计从而转化为清晰的内容,呈现在公众面前。
3.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近年来“数据设计”日益兴起,所谓数据设计是将数据作为基本的设计元素对其进行整理和总结。信息可视化设计是将这些整理和总结后的信息,经过提炼和整理再进行可视化设计从而转化为清晰的内容,呈现在公众面前,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简洁,美观的图形或者作品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导向系统和数字化的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中信息可视化设计最重要的两个载体。导向系统是对人们生活中需要的具体信息进行详细的处理,指引人们到达目的地或引导人们参与到环境中,使无形的信息通过有形的载体(指示牌,数字屏,电子地图等)表现出来。可视化设计使得传统的导向系统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它不仅具有自身的导向功能,还兼具美感与便捷为一身,使人们可以快速的得到想要的信息,让人们感受到设计带来的便捷。除此之外可视化设计还让冰冷的符号和人们的情感思维之间产生共Q。例如,原研哉为梅田医院设计的导视识别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他就思考一个问题,清洁感是否是可以被设计的?答案是当然可以。在梅田医院导视系统的设计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标识都是用洁白的布制作的,并且是可拆洗的。因为白色本身是很易脏的颜色,在使用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常请洗,这么易脏材质的标识设计还能够保持洁白充分体现了医院的服务水平。也给人们传达了一种柔和感,既给人一种美感也给人以心理的安慰和情感体验。
公共艺术作品是信息可视化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另一个载体。数字技术让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发生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交互设计越来越被设计师所重视,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将各种的生活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并把各种生活信息和人们的情感体验考虑其中。交互式的艺术装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参与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乐购在韩国的地铁站开通了虚拟超市,为一整天上班而没有精力去超市购物的上班族提供便利。这个虚拟超市被安排在站台两旁,虚拟超市的广告牌上印了各种产品,乘客经过广告牌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并通过手机加入“购物车”然后结算,商品会在24h内送货上门,既省时又便利。这种结合了新媒介的公共艺术作品为公众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实现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自由转化,
二、城市公共空间中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原则
人类的心理,思维和行为需要都是信息可视化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韵问题。人们通过信息感知并建立意识。大脑意识引导人们的行为,在信息的设计过程中,将人类带入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思维空间,进行行为的互动交流。信息可视化设计依赖于公众行为,信息可视化设计也可通过图形,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来引导公众行为。因此,信息可视化设计要遵守一些特定的设计原则。
1.可视化
将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信息进行可视化的目的就是将数以万计的信息数据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以提高公众或群体间的生活效率,视觉化和关联化可以使得信息更好的被理解,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见“看”在人们感应信息的过程中有着普遍的优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更加依赖“看”。因此将人们生活中的信息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信息融于有趣的图形之中,才更容易让公众发现其内在的关系。因此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第一个原则也就是可视化,可视化就是将信息进行表达从而将数据的内在含义和属性传达出来。
2.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是可视化设计另一个设计原则,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对象包括城市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可视化设计中不仅要将信息提炼成图形,就连文字也要被精简成图形组合的一部分。因为图形是最便于记忆与传达的,而且图形也能很好的减少社会背景和跨文化理解问的障碍,使得信息可以更快更好的被识别,能提高信息的可识别性,增加信息传播的效率。
3.互动性
数据时代新兴的各种话题,例如“智慧城市”,数字化,新媒体等,使得人们更多地去思考城市公共空间如何更有利于生活。而在公共空间中可视化的信息就像一枚镜头,人们可以用它对准生活中感兴趣的,需要的任何方向进行焦距,广角等各数据的调节,达到理想的程度,大众接受信息的模式通常是被动的,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改变这种模式,倡导一种积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互动性设计在其中连接了各种信息并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三、信息可视化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科技的变革带来了“大数据”时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探索和思考如何将信息可视化设计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之中,城市公共空间有的传播模式和途径也给信息可视化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表现方式,使其突破了传统的印刷,屏幕的表现形式,走入了城市公共空g。
2014年,纽约的视觉艺术家艾莉・鲍克和纽约布鲁克林的格林学校的师生为一个以数学中Pi和斐波那契数列为内容的街头涂鸦项目――VisualiZe Pi在Kick Starte上发起了众筹。他们将这些数列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后绘制在街头的墙面上,利用色彩和图形将数列中的美感表达出来。在众筹平台上该项目筹集到了6476美元,支持了这个项目的完成。该项目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唤起当地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到数学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信息可视化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往往可以引起人们对于某些事件的关注,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另外一个信息可视化的的例子是来自于德国。2010年,艺术家在德国的林道市在其地标建筑灯塔顶部安装了一个巨型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勾勒出一个笑脸或苦脸的形象。作品所要体现的信息十分简单,就是要实时的反应当时该市居民的心情状态。该装置通过一套软件系统实时采集并转换城市居民的心情,这个作品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数据展示给了公众,这个可以说是信息可视化设计最大的优势,当受众的面越来越广的时侯,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就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大众。
篇8
关键词:图书馆;儿童阅读;绘本阅读;推广策略
绘本作为一种适宜少年儿童阅读的特殊的图书资源,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艺术、创意与设计,通过丰富的色彩、图画等富有童趣的内容来吸引儿童参与阅读,符合少儿读者身心发展和认知的规律,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单纯的文字阅读容易削弱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耐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绘本就成为了现阶段儿童阅读方向的一个新的引领点。由此可见,绘本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创造充满童趣的绘本阅读环境,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成为了现阶段公共图书馆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
一、开展儿童绘本阅读的意义
(一)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近年来,绘本作为一种以图文并茂为主要特点的书籍类型,在儿童群体当中越来越受到欢迎,绘本以其丰富的色彩、图画等形象的表现手法来贴近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得儿童在阅读绘本的时候没有阅读单纯文字的压抑感,而是将绘本看作是一种近乎玩具的东西来看待,使儿童能够自觉的进入到绘本所描述的世界当中,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绘本阅读加强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进而达到启蒙的作用。
(二)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非常有助于儿童今后的成长发展。绘本呈现给儿童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满足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在引导儿童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幽默风趣的画面可以增加儿童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词汇量,较好的增强口语表达能力,让儿童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下完成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三)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培养的,绘本阅读能够给儿童丰富的视觉体验,通过直接的主观感受,有助于加强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同时还有助于增加儿童阅读绘本的乐趣。
二、图书馆推广儿童绘本阅读的策略
(一)为儿童营造愉悦的绘本阅读环境
优质的阅读需要适宜的环境作为保障,因此为了提高儿童绘本阅读的有效性,图书馆要加强阅读环境建设,为儿童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绘本阅读氛围,让孩子爱上阅读。比如,图书馆可以为儿童设立专门的亲子绘本阅读区域,在进行相关环境建设和优化的过程中要以儿童的喜好为中心,墙面和天花板色彩要温馨明亮,可以加入简单的卡通装饰,以激发儿童的阅读欲望。其次,在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要注重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选择造型各异的阅读桌椅、绘本摆放错落有致,书架、绘本、桌椅等要定期消毒,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愉悦的阅读环境。通过建立亲自阅读专区,可以让父母陪着孩子享受愉悦的阅读时光,既加强了亲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又有助于提高儿童绘本阅读的有效性,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科学的选择绘本文献资源
近年来,绘本阅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股热潮,外国优秀绘本的大量引进以及本土原创绘本的涌现,为公共图书馆的绘本资源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绘本的数量大,种类多,其中的内容也是参差不齐,要想切实发挥绘本阅读在儿童教育当中的积极作用,图书馆必须为儿童科学的选择绘本文献资源,为小读者们推荐高品质、有营养的优秀绘本。图书馆在进行绘本资源选择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色彩鲜艳,设计新颖。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能够吸引儿童阅读的兴趣,是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开端,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欲望。第二,情节生动,富于情趣。儿童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节生动、富于情趣的绘本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抓住孩子的心,吸引他们继续阅读。由此可见,图书馆开展儿童绘本阅读时科学地选择绘本文献资源是是十分必要的。
(三)开展丰富的绘本阅读活动
丰富多样的绘本阅读活动是引导儿童进行阅读的一个主要途径。图书馆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绘本阅览、绘本故事、绘本讲座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儿童营造充满童趣的阅读环境,进而带领孩子们亲近绘本,爱上阅读。还可以举办绘本阅读相关的亲子活动,比如绘本演绎,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分角色表演绘本中的故事,加强儿童对绘本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此外,图书馆还可以根据需要开展丰富的绘本阅读拓展活动,如绘本诗歌会、绘本电影观看、绘本绘画展等,让孩子们开拓思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而增强阅读效果。
(四)增强儿童绘本阅读活动的互动性
儿童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因此图书馆在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时要结合儿童的成长特点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增强绘本阅读活动的互动性,以活跃阅读氛围,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活动中融入游戏、歌谣、手工等互动元素,创造生活有趣的艺术氛围,引导儿童积极参与互动。比如图书馆可以组织举办少儿故事会、童谣朗诵等活动,幼儿园教师也要积极配合图书馆绘本阅读活动的开展,比如在课堂上根据绘本内容组织幼儿做游戏,进行角色扮演,加强儿童之间的互动,将绘本内容融入到活动当中,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阅读绘本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绘本阅读对于儿童的启蒙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提高儿童绘本阅读的有效性,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儿童营造愉悦的绘本阅读环境,科学的选择绘本文献资源,开展丰富的绘本阅读活动,增强活动的互动性,进而激发儿童阅读绘本的兴趣,帮助儿童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华洪.关于公共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的思考[A].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第二届(2015)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三)[C].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5,9.
篇9
【关键词】影像装置艺术;全息投影;互动投影;地铁公共空间
在当代社会,公共艺术是一种极为重要和普及的艺术形式,也是所有艺术门类中与人的实际生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之一,从艺术的本质来看,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应该被私密化,走向公共性几乎成为历史上所有伟大杰作的共同命运;从现代主义艺术到后现代主义,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艺术是否应该大众化、普及化这个核心问题上,显然艺术走向公共空间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一个趋势。本文所要探讨的公共装置艺术并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只能说它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可以看到,公共装置艺术经历了从单纯的影像装置到全息投影再到互动投影的进化史,在这一进程中,公共装置艺术的公共性不断加强,它主要体现在创作媒材的多样化、展示空间的公开化以及与观众群体的互动性这三个方面。
一、公共空间的影像装置艺术
公共空间中的影像装置艺术首先是对环境有了一个限定——在公共领域之中,这就为影像装置艺术作品提供了在场性的依据,即面向于公众的空间展示。一方面,装置本身就带有“在场性”的特性;另一方面,影像作为视听语言,本身就是具有在场交流意味的镜像,它极大限度地模拟现实,越趋于现实就越具备符合人类本性的可交流性,可以说影像具备的是一种“拟在场性”。人类对于在场性的兴趣也驱使了影像越来越朝着模拟某种具体情景的方向发展,由黑白到有声,到彩色,再到宽屏幕,甚至是高科技支撑下的数字交互屏幕,科技带动人类竭尽全力地制造出不在场却又能够满足在场交流欲望的影像工具。影像通过具象的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给观赏者制造出了真实在场的假象,但这是具有欺骗性的在场,是一种拟似的“在场”。
正如艺术家艾未未所说“这些影像好像是现实最真实的记录,却是具有欺骗性的。它远离了现实,是和现实最近的血缘的背叛关系,极诚实地说出了最大的谎言。”影像装置给予了观赏者“在场”的直接体验并满足了观赏者在场交流的心理需求,在一种虚拟的空间中体现了一种近乎于传统艺术对现实的模拟又真切地附着了艺术家创作时的切身体验。
1.1全息投影
全息投影是一种无需配戴眼镜的3D技术,观众可以看到立体的虚拟人物。这项技术在一些博物馆、舞台之上的应用较多。全息立体投影设备不是利用数码技术实现的,而是投影设备将不同角度影像投影至中心的特殊棱镜上,棱镜使用特殊的视觉角度屏蔽技术,让你看不到不属于你自身角度的其他图像,因而实现了真正的全息立体影像,可以从360°的任何角度观看影像的不同侧面,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全息立体投影技术也是多个世博展馆采用的展示技术。它能使立体影像出现在空气中或特殊的立体镜片上,和普通三维图像不同的是,全息投影呈现的图像具有“视差”,视差的存在使观众可以通过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来观察图像的不同形象,感觉有一个真实的物体在那里。在四川馆,“城市的历史和文明”展区的假山上有一个环形膜投影装置,就采用了全息投影技术。通过这个投影仪,游客能看到三星堆遗址的多种珍贵文物,如大眼阔鼻的金面罩青铜头像、身材颀长的青铜立人像;在广西馆的“钻石空间”展区,设置的全息影像系统能让游客看到广西首府南宁的地王大厦、南宁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的立体影像。它们还可以上下翻转,并不断由小变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到震旦馆,那里是世博园里应用全息技术最多的展馆。40余件珍贵玉器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息影像技术,逼真地呈现在200多平方米的展区内,令人叹为观止;在安徽馆还可以欣赏全息投影的“黄梅戏”或在湖南馆观看“魔比斯环”演绎的“桃花源里”后,随后更可以在日本、安哥拉、泰国等多个场馆亲身感受特别增加了各种触觉感官刺激的全息立体“体验”影像。
全息投影在艺术中的应用不止于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运用,而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艺术接受盛宴,主要体现在“全”字上,声、光、电的全面展现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实现了对公共艺术的通感式接受。所以全息投影在各大舞台、博物馆、展览馆等处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观赏视觉,更是一种自我满足式的体验,人们在光影和科技幻化出的虚拟世界里感叹科技的技术手段神奇的同时不断跨时间、跨空间、跨感官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1.2互动投影
互动投影装置是观赏者与影像装置之间通过语言、动作、指令、接触等信息采集手法完成互动。这些信息的采集由触动设备来完成,如跟踪球、操作杆、图形输入板、声音输出设备、视频输出设备等,然后经过控制系统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再将新数据返回到信息输出设备,如投影仪、分屏仪、凹面镜、声音输出设备、视频输出设备等,完成最终的图形图像以及声音的展示。
在图书馆、博物馆、科普展馆等场馆中最常见的有空中翻书装置,通过投影的方式让观众看到相关的介绍。在展台上放置一本翻开的虚拟图书,当有人在展台前方伸手做出翻书的动作时,这本虚拟图书就会翻页,让观众浏览书的内容,虽然没有触摸纸质书籍时的质感,但听得到栩栩如生的翻页音效。空中翻书的原理,是利用影像识别技术获取参观者的动作,并将该动作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计算机内的应用程序则根据所捕捉的信号驱动多媒体动画进行翻书的效果表现。参观者只需要站在展台前方,伸出手臂,在空中做出左右挥动手臂的动作,则计算机就能识别出参观者的动作,参观者面前的电子书就会随着手臂的左右挥动进行前后的翻页,看起来很是神奇。这种多媒体展览方式区别于传统触摸屏技术,在形式上更新颖,视觉冲击力更强,沉浸式的交互形式能引起参观者极大的兴趣因为它在展示过程中实现了对观众参与的强调,一方面没有观众的参与和劳动的消耗,作品就将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另一方面,观众也可以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劳动,他们具有了创作者的身份和对创作过程的切身体验。
墨西哥艺术家拉法耶·罗札诺·汉墨(Rafael Lozano-Hemmer),以公共空间的大型互动艺术装置著称,常运用互联网、投影机、传感器、跟踪系统、声音、电力、照明等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和观众的互动,探索个人行为对空间的反馈。其作品《扫描之下》设置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夜晚广场灯光下行人的黑色影子上投射出彩色的人像投影,投射的人像正面仰视着地面上的行人,给过往行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武汉地铁二号线公共装置艺术设计理念
2.1政策与理论指导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科技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定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中,民族前进的每一个印迹都闪耀着科技的光辉。今日的中国,在亿万人民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将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意义重大。十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实现武汉城市的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已经成为发扬文化,弘扬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艺术介入城市,愈发彰显其文化感召力的阶段,利用科学技术融入艺术手法,达到新艺术媒介的手段,使公共艺术作品传达人文风貌,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是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2.2创意与城市融合
装置艺术往往通过其互动性吸引观众的参与,从而产生艺术的经验,这种体验方式为地铁建设带来福音。地铁建设是未来五年带动武汉城市建设发生革命性变化的重要工程,科技又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当重点工程和反映江城印象的艺术相结合时,城市文化和城市的精神需要将时代精神和区域文化内涵相结合,整体的艺术设计思路与政府打造的“设计之城”、“创意之城”、“读书之城”、“文化之城”相适宜。将武汉地铁公共艺术装置通过用科技传达艺术的手法体现城市的精神和人文气息,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并成为提升城市功能,展示武汉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窗口;让人们增加对城市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这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可直观阅读城市的方式——这与绘画和雕塑需要单向的安静的欣赏截然不同,是探索视觉图像与现实的关系的重要尝试。
三、武汉地铁公共装置艺术设计的应用研究
1.光谷广场站
本站艺术设计的主题是“科技之城”,表现方式是光电壁画和互动投影。
光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华中地区的比重和产值均处于首位,光谷消费的商圈也日益成熟壮大,众多大学新区和不断建成的高新产业园皆落户于此。光谷,俨然成为武昌地区的一个科技和人文的社区。经过对光谷片区的综合分析,艺术设计团队一致认为,高新技术是一个朝阳产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的熏陶,所以此站壁画以当代接头抽象的涂鸦绘画表现传统的楚文化内容。我们可以在壁画中找到传统楚文化中神似外星生物的人物形象,抽象后的风鼓图、楚国的漆器、玉器、纹饰,也可以看到各国钱币的趣味符号变形(如图1)。壁画倾向于用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形式,让其产生巨大的艺术共振效果。用轻松又贴近大众的方式去表达原来高高端坐在博物馆,展览馆的文化形象符号。
本站壁画的图案采用金属镂空雕刻工艺,内衬聚碳纤维板,内部采用电子编程照明技术,形成层次丰富、变幻离奇的光塑装置艺术;同时,壁画运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安装有8台互动投影机,将影像投射到壁画上,通过红外骨骼识别器,让人与壁画产生互动,人与作品合二为一。
图1 光谷站的光电壁画实景图
2.江汉路站
本站艺术设计的主题是“时尚江城”,表现形式是汉白玉壁画和360°全息投影。
一条江汉路,百年奋斗史。面对代表汉口商圈的地标性站点,分析它的受众人群,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此战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为64米长的汉白玉浮雕壁画,壁画内容为反映江汉路地块从形成到当代的典型人或事,是时尚更深层次的展示。以点成线,串活江汉路的前世今生,以期望用活泼的艺术设计表现方式,传达历史的深蕴,从而让如今穿行于此的时尚年轻人进一步理解“时尚”的含义,增强其所处城市的文化认同。
中厅的全息投影用极具时代感的高科技设备结合手工铜雕锻造的艺术设计手法,表现江汉路这个商业中心地带(如图2)。360°全息投影除了前卫的艺术效果,它在地铁日后的运营期间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技术上,由于最佳视角决定底座的高度,地铁站人流量大,因此我们考虑到了观众的最佳视角问题,并将底座设计为1.6米高,使成像保持在合理的高度,从而避免了前排观众挡住后排观众视线不佳的体验。控制合理的底座宽度,来保护设备的安全。为防止设备可能遭受人为的破坏,我们将底座的水平尺寸设计为4*4米,使LED屏与观众之间保持一个安全距离。该设计充分体现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与互动关系的新体验下,人性化的关怀得到彰显与提升,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充满灵动性的空间意味,为地铁建设带来更具魅力与新颖的解读方式。
图2 江汉路站中厅全息投影实景图
四、研究的意义
现代科技的强大创造力与无限的艺术想象力的完美结合,它为公共空间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展示。在20世纪前的艺术史中,观赏者与艺术作品一直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艺术作品通过富有独特性的视觉语言来传达艺术家的自我情感以达到一种自我意识的满足,这种自我迷恋与观赏者没有直接关联,他们只是艺术作品的看客,无法对作品的艺术表达产生正作用或反作用。直到20世纪装置艺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单向的关系,观众才第一次被纳入作品的动态结构中,但是观众的作用和意义仍然被很大程度地限定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媒介实现了人机交互的互动模式,才彻底改变了传统中艺术媒介的“线性秩序”,颠覆了以往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之间单向传播的途径,观赏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参与者。观赏者将从生活中所获得的个人经验与艺术家有意识的解体重构艺术共同合作,来完成作品的艺术表达。
影像装置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新兴的艺术样式,涉及到地铁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形式之灵活、演进速度之快速,需要研究者及时的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梳理和探究。公共空间中影像装置艺术具有未来性,很多国家都在研制和不断完善。艺术领域的先锋性和创新性,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展示,毫不夸张的说,谁最先使用这项技术,谁就最先走入未来的先进技术行列,不光在艺术上也在科技上占领了制高点,可见公共空间中影像装置艺术的相关研究和探索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大好的前景之下,我们可以把全息投影与互动投影在公共装置艺术中的运用定性为是一种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这种融合要想取得成功,我认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改进:第一,如何提高全息投影与互动投影的艺术性,尤其是公共装置艺术的艺术表现力,全息投影与互动投影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这种科技效力的展现过程还是略显简单和粗暴。要充分实现科技的无痕式融合,可以综合考虑从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以及舞蹈艺术中去寻求突破口,尤其是在形式上。第二,在内容上去提升文化内涵,全息投影与互动投影的优势在于这种技术媒介可以实现对艺术接受的无差异化,也就是说在一个艺术的过程中它消除掉了观众们因为文化、语言以及地域差异所造成的对艺术理解的偏差,但是一种无差异的艺术接受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的困境中,因此在武汉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当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地域文化与科技语言的充分融合与协调,也是一次新的尝试与突破,希望在以后的公共环境营造中大胆地把这种新的技术烙上文化的烙印,让它在不同的展示空间和场所中充分吸纳当地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底蕴,这也是此次研究的初衷与期望。
参考文献:
[1]卡特琳·格鲁,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2]李勋祥.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1.
[3]许婷.互动媒介艺术[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2.
作者简介:
何 明,湖北美术学院 教授。
篇10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重要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56年费城通过“百分比法案”,来鼓励艺术家走出工作室到室外的公共空间中结合周围环境进行艺术创作,使艺术的公共性得到演化,公共艺术由此开始作为一种大众的文化福利服务于公众。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公共艺术包括了在公共空间中设立的城市雕塑、壁画、景观艺术小品、公共艺术设施、雕塑性建筑以及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艺术性活动等多种形式。城市文化是以城市为母体孕育出的文化形态,城市通过建设过程中汇聚的物质能量与精神能量来促进人们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又通过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意识来传播城市的文化,城市文化便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公共艺术是城市的艺术,与城市有着紧密的关系,城市中的空间环境为公共艺术的存在提供了场所;公共艺术又是公众的艺术,与公众的权利紧密相连,公众在城市中得到生存、教育、治安等基本权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公共艺术带来的文化享受与审美趣味,并与之产生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肢体上的互动,也可以是精神上引发的思考与共鸣。
二、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价值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当中的公共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对城市文化的彰显价值上比较突出。将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应用,就好比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能够将当地的一些人文元素融入其中,能把一些历史名人雕塑以及活动场景雕塑等在公共艺术方面加以呈现,这就能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素材。在公共艺术的价值方面,还体现在能够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进行激励上。在整个城市的氛围当中能形成对文化艺术的崇尚氛围,这就能有利于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公共艺术的科学利用下,就能对创作者艺术道路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激励作用。不仅如此,在公共艺术的价值方面,还能有效提升城市文化氛围,这些价值体现对城市空间的良好发展就比较有利。
三、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现状
(一)经济发达城市
由于我国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城市公共艺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发展的城市———深圳、东部地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江浙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他们的城市整体规划和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城市环境较好,城市公共艺术也随着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了一定水平,而且与城市大众的生活融合度较高,丰富了人们的视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在城市的建设中,因其自身存在的优势,无论是在城市景观还是城市公共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二)发展中城市
发展中城市和地区,因其经济能力有限,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一系列城市服务设施,如发展中城市郑州和武汉,在经济水平上和东部发达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公共艺术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比较缓慢,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相对较低,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程度与发达城市相比较还有一些差距。这些地区的公共艺术存在雷同化较高、杂乱等问题。现阶段,郑州和武汉被国家确定为中心城市,政府对其经济的扶持和政策优势,城市建设各方面都会得到更好发展,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也会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肯定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相对落后地区
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因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景观环境和公共设施也比较落后,公共艺术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更是寥寥无几,美化环境、愉悦心情以及陶冶情操这些公共艺术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四、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作用
(一)承载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城市是在不断建设与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既有物质的建设形成,也有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的形成,从而使得城市展现出其自身独有的气质。这种气质散布渗透于城市中的空间、环境、艺术等方面,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提醒着人们发生的过往故事。城市成长如人一般,也有它的记忆,但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旧城换新,使城市和生活在城市其中的我们逐渐忘却了它的记忆与曾经,一些诸如战争和灾难、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是我们发展向前的经验,值得被纪念和铭记。城市中纪念性雕塑和纪念碑的设立,使城市中的公共艺术除了审美外,也具有传承历史、留存记忆的功能,使人们铭记发生过的事,认同城市的历史。
(二)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城市形象
地域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气质或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在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如何发展城市的地域特色来塑造城市的独特形象,成为许多城市建设者注重的问题。城市的美丽来源于它的地域特色,而公共艺术是表现城市特色和形象的重要视觉要素,选取代表城市或地域的文化符号,将这些符号通过设计转换成合理放置在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城市中充满地域色彩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将人们对它的独特印象与对城市的认知联系起来,为所在的城市营造了特有的地域文化气质和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景德镇因为悠久的制瓷历史而被称为瓷都,在景德镇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也以“瓷”为主题,从城市中设立瓷文化背景表现生生不息的《千年窑火》到以青花瓷为主要元素的道路灯柱,都反映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出自己的瓷都名片。
(三)凸显公众特质,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公共艺术无论放置于城市的哪个公共空间,都需要被公众所理解、看懂并且认同,才能使艺术做到与公众的交流。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它不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精英艺术,而是需要以艺术的方式在文化上构建与公众的情感联系,才能获得公众的喜爱,体现出艺术的价值,公众市民也因为公共艺术而获得了平等享受艺术的权利。奥登伯格创作了大量的置于室外的公共艺术作品,他的作品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将物品放大成为巨大的标识物,例如《樱桃勺子桥》等。在费城市政厅前放着他的作品《衣夹》,就像是玩笑一般以一个小物件夸张而又真实地呈现在城市空间中,让公众有不同的认知和观察角度去理解欣赏作品,表达了对美国人家庭生活的一种纪念。它是日常的也是富有情趣的,来源于日常生活属于城市文化,然后才属于艺术和审美。
(四)表达人性关怀
“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该是关怀人和陶冶人。”在设计中经常会提到“人性化”这个词,人性化也时常成为衡量一个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城市中的盲人道路建设、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孕座位等都在体现着人性化。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根据不同的人理解他们的差异性,营造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氛围,来表达这座城市传递出的善意和鼓励。华裔设计师林樱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从意义上超越了传统纪念碑注重对战争、历史事件的歌颂与纪念,而强调了对生命个体的关注。这座纪念碑被认为是一座在设计上简洁智慧、在观念表达上新颖别致、在内涵上丰富多维的公共艺术作品。简洁的碑体嵌入大地,黑色花岗岩的碑体上雕刻着5700多越战阵亡者的名字,抛光的黑色花岗岩映射着每一个前往参观哀悼者的身影。不管人们是否与战争有关,这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对纪念者情感的关切,都通过这件公共艺术作品深深地打动着人们。
(五)体现城市精神
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理想以及城市精神的伴生物,也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外化显现。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的应用,能够在视觉审美的作用下对城市公众的联想以及想象进行唤起,也能让欣赏者的心灵得到慰藉以及震撼等。例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不只是对美国民族的象征代表,还是城市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城市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城市特有的消费文化,在成熟化的公共艺术的应用上,对城市的整体形象的良好树立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作用。
(六)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来说,空间文化产生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公众间的一个重要沟通平台,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也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层次划分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装饰的作用。在对公共艺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能充分注重多种类共同发展的原则。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时间比较晚,在公共艺术的种类上还较少,当前主要以雕塑以及壁画和浮雕等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这对公共艺术的进一步传播发展有着一定限制,所以要能注重公共艺术的种类多样化。
(七)公众互动,情景融合
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的应用,能和实际相结合,注重方法的科学实施。在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中,不只从公共场所设计的角度出发,还能从文化性以及社会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共艺术设计能够建立起与公众的亲和力,达到情境融合的观赏价值目标。能让观众看到之后产生积极的以及愉快的心情,在心理以及情感上能够达到某种交流。对公共艺术的应用在互动性方面充分重视,也就是能让公众参与其中。公共艺术的设计不只是单一作者行为,是人以及人的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能够找到个人的创新和观众的意愿相结合的点。在公众的参与方式是多方面的,在此现实中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只是纯粹的观赏性公共艺术作品,而是要能够辅助完整环境以及形态进行构成的。在人流不息之处就有公共艺术的存在,不同的公共艺术也会有着不同的作用发挥。
五、结语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与艺术品的结合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在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形象的优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展示城市面貌的重要方面。
作者:尹伶俐 刘 涛 单位: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魏薇.浅析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之必要[J].艺术研究,2016,(03):8-9.
[2]朱航漪.公共小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
[3]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 上一篇:航天航空技术
- 下一篇: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