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态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态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再生产中生态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统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摆脱了过去旧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离不开农业生态环境的支持,但在现实中,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影响;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不仅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之地,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来源保障。但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经济学原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建设,将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农业向合理生态转化,农业回归自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基本原则,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为基本方向,在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确保开发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促使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由生态经济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生态农业经济讲求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适宜性,生态农业经济是通过多种技术装备,使农业发展适应区域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使区域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优势尽显;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重视的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长期整体效益,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装备和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续性。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研究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产生各种影响,如果耕地和水土资源等被破坏、被污染,必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农业生态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内,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又会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因此两者是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农村与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张,耕地质量不断恶化。
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却面临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属于坡耕地,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粗放的开发、过度地侵占滥用和各种污染问题,使得可用的高质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地减少。
2.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两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区域和专门的垃圾处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生活废水不经处理就随意进行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也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对农村水体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污染,这些都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而自身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污染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滥用农药、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残留,如秸秆、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我国本身农业用水就非常紧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牲畜面临着饮水不足的威胁,受旱农田达到了3亿亩,而各种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式的开发,使农业生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治标不治本,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必须设法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使得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才能从法律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相关投入。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促进水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垃圾回收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以及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制约条件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起“既要农业经济发展,又要农村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张彩霞 冯俊霞 王尚 单位:河北省委党校邯郸站
参考文献:
[1]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影响;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不仅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之地,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来源保障。但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经济学原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建设,将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农业向合理生态转化,农业回归自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基本原则,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为基本方向,在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确保开发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促使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由生态经济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生态农业经济讲求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适宜性,生态农业经济是通过多种技术装备,使农业发展适应区域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使区域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优势尽显;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重视的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长期整体效益,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装备和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续性。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研究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产生各种影响,如果耕地和水土资源等被破坏、被污染,必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2.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农业生态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内,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又会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因此两者是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农村与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张,耕地质量不断恶化。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却面临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属于坡耕地,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粗放的开发、过度地侵占滥用和各种污染问题,使得可用的高质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地减少。
2.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两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区域和专门的垃圾处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生活废水不经处理就随意进行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也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对农村水体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污染,这些都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而自身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污染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滥用农药、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残留,如秸秆、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我国本身农业用水就非常紧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牲畜面临着饮水不足的威胁,受旱农田达到了3亿亩,而各种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式的开发,使农业生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治标不治本,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必须设法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虽然我国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使得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才能从法律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相关投入。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促进水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垃圾回收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以及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制约条件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起“既要农业经济发展,又要农村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4).
篇3
关键词: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发展养护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开始大量兴修农村公路,而农村公路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公路建设能够有利于发展农村各种生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于我国整体国民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相比重要公路干线,农村公路的管养处于落后情况,影响了生态经济的发展。所以作为公路管理单位必须认真探索和创新农村公路管养机制,积极地为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交通保障。
1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分析
公路的管养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年限。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可见,在农村公路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管养工作。一旦缺乏有效的管养措施,那么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公路出现问题,影响到正常的交通,进而妨碍到生态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公路管养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路等级比较低,很难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相比一些重要的公路线路来说,农村公路投入比较少,导致农村公路等级低,抵抗灾害的能力比较弱。目前农村公路中四级公路占总里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此外,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基本都是等外公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非常容易出现坍塌的问题。第二,公路的安全通行能力不高,交通设施不完善。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地形都比较复杂,存在弯路多、陡坡多、临崖多等特点,这本身就给公路修建带来巨大的困难,同时建设资金不足,使得公路建设部门在安全投入上比较少,这就遗留了很多安全隐患,影响到人们的安全出行。第三,很难筹集到足够的管养资金。由于公路养护资金主要依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村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只能把少量资金投入到公路管理养护中,其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公路养护的资金需求。同时,在公路建设初期已经向受益村庄筹集了资金,再次筹集资金比较困难。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有些地区的公路由于年久失修,导致瓜果蔬菜运输到外面已经腐烂,给农民造成了经济损失。第四,落实生态养护政策不容易。在农村公路养护过程中受到资金、人员、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制约,很难落实生态养护,有些养护单位由于管理政策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养护过程中的废土渣随地堆放,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创新农村公路管养机制
2.1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农村公路的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对于后建设时期的农村公路管理工作,方方面面普遍重视不够。农村公路的管理工作必须突出“三个结合”:一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积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沿线乡、镇、村的支持,力争将农村公路管养与文明村镇创建、“千村示范、百村整治”等新农村建设有效载体相结合;二是与建设平安县(市)、平安乡镇结合,针对农村公路建设后通行条件改观但安全设施设置不够健全的实际,将农村公路的管理纳入到平安县市、平安乡镇的建设中去,摆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三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的中心工作,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公路的支撑,加强农村公路的管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大力推广生态养护和预防性养护
在专业养护方面,注重生态养护。通过修筑拦水埂、跌水坎等措施,预防和治理路基冲缺和水沟及边坡的冲刷问题,同时绿化、美化路基和边坡;通过加强对桥涵、构造物的检查、防护,确保桥涵及沿河路堤挡墙驳岸等构造物完好;通过经常清理边沟、清理涵洞,保证排水通畅,杜绝水漫路面;通过做好路肩培筑工作,有效处理好路肩积水问题,充分发挥小挖机及多功能机械的优势,清挖“假水沟死水沟及断头沟”,培筑土路肩,并用冲击夯和平板夯夯实,切实做到全面养护,提升路容路貌。
2.3建立专业和协管结合的路政管理机制
根据我国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特点,除了依托乡镇政府建立公路养护管理站,还可以建立基层路政队伍,增加一线管理力量,实现日常管理和公路路政管理机制相结合,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乡镇干部积极调动公路沿线群众的爱路意识,共同创新公路管理的和谐局面。例如,通过引导农村公路的受益村,并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科学的公路养护制度,并设立相应的公示盘,时刻提醒村民要爱路护路。各乡镇根据当地的公路养护情况,聘请专业的工作能力强的公路养护人员作为公路监督员,遇到违反公路管理制度的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制止,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公路管理部门。在公路上显眼的位置设置宣传牌,让公路沿线的群众都能够懂得爱护公路的重要性,积极举报公路违法行为,增强群众的公路主人翁意识,积极地保护公路。
2.4打造标准化的农村公路养护站所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的规范化直接影响到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目前农村公路管理站的站长基本是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他们对建立和推行规范化的公路管理制度十分支持,积极地提供场所、设备、人员等,并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的公路养护政策,为公路养护工作的科学落实提供牢固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养护工作的效果。
2.5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公路养护队伍
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是一支合格的素质高的养护队伍。根据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公路养护部门可以实行分段承包的养护方式,选择合适的承包人。所选择的承包人必须是公路所在村委集体推荐,最后由公路养护部门最终确定。作为承包人来说,必须是农村公路的受益人,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针对日常养护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毕竟承包人对公路养护工作还不是很熟悉,所以作为公路养护单位应该积极组织培训工作,由乡镇领导召集养护人员,由公路养护部门提供相应的培训教材和师资。除了定期培训之外,公路养护部门还应该定期派专业的养护人员到不同公路分段养护地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帮助公路管理站建立全面的公路养护档案,制定保养计划,通过采取科学的养护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的质量。
2.6规范实施养护考核
为了确保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质量,必须在了解当地的公路建设情况以及确定养护管理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地建立健全承包人的考核机制。当地政府也应该把公路养护工作纳入到工作规划考核中,并作为交通部门按照季度的考核工作之一,同时把考核结果和经费补助挂钩,乡镇部门也需要对养护情况进行调查,抽查养护人员的出勤情况,并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在农村公路上设置管理人员公示牌,并明确表明相关责任人的具体信息,一旦养护结果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那么就要具体落实到人,当地的群众也可以加入到监督工作中来,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延长农村公路的使用年限。
作者:黄守义 单位:桂林市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李丽,刘艳娜,徐星.农村公路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方式[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2(1).
篇4
关键词:西部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地域辽阔,具有较大的气候条件差异以及复杂的区域自然条件。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对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需要做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以促进其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过程当中,经济问题以及生态问题是其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自然条件恶劣以及环境脆弱等因素,但在影响因素当中,人为活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西部地区发展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并因此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在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资源粗放、掠夺式开发经营过程中,也正是在外延扩大再生产基础上来说的,即依靠劳动力投入以及土地增加基础对农产品总量的增长目标进行实现。在传统经营方式中,不仅以掠夺式的方式开发资源,使资源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影响,且在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过程中,因人口素质以及总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产生影响,严重破坏了当地资源环境,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益。总体来说,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人口的高负荷是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限制的重要因素。
2发展措施
2.1转变经营方式
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很多地区按照传统方式发展经济,其代价即是牺牲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植被破坏、超载放牧等情况。对于这一情况来说,其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且极大地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并因此使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方面陷入恶性循环。在该种情况下,要将经济同生态的结合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以此实现当地农民致富问题的良好解决。具体来说,需要能够对当地的特色经济以及优势农业产业做好把握,联系实际做好生态旅游、经济林果、畜牧业以及花卉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此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在以往的发展当中,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效益低的问题即附加值不高,且在加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具有特色的产品。其原因在于,一是相关人员在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淡薄,并没有严格联系市场发展需求进行经营生产,因此产品无法良好走进市场;二是在生产经营规模方面存在不足,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且在经营方式方面也存在较为粗放的特征。经济结构方面,主要为种植业,仍存在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三是所处区域在交通条件以及基础条件方面存在不足,在市场发育方面存在滞后的情况,并因此对产品的流通产生影响。在该种情况下,需要我国西部地区能够充分把握市场导向,在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做好市场经济发展,做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通过产业链条的延长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做好品牌战略的实施,以此实现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2.2加大人口转移
西部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很多环境都不适合人的居住。相关研究,西部地区人口数量超出生态以及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是导致经济贫困、生态恶化问题的的重要原因。要想实现这部分区域环境问题的良好解决,要做好生态转移战略的实施,将地区当中超出承载的人口向外进行转移,在降低这部分区域人口压力的情况下,保证人口能够低于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承载力,在对资源、环境以及人口等协调发展目标进行实现的情况下实现持续发展目标,其具体措施有: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中东部区域具有较大劳动力需求量的城市,国家在给予资金以及政策方面扶持的情况下对农民工小区进行建立,以鼓励这部分务工人员能够具有稳定的居住以及就业场所,实现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在该过程中,不仅是人口以及劳动力的转移,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也是有效的减轻,对生态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西部地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以及能源方面优势,做好非农产业的发展,在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基础上做好城镇化建设,以使农村人口能够更好的向城镇转移,在资源发展方面实现开采与加工的结合,通过该方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三是对于生产生活条件已经较为恶劣的区域,需要将居住地区较为偏远的人口实现整体迁移,通过该方式也能够较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1]。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态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适应“三农”政策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3、生态农业建设也是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所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2]。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3]。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以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使农村经济向新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
篇6
【关键词】农村 金融 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大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导致农村基金金融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农村资金流失规模持续扩大,农村投融资渠道狭窄,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农民增收减缓,因此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做大做强农村金融乃至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奖励薄弱
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可直接或间接转嫁到农村金融。进而造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农业生产面临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使农业贷款的风险远高于其他行业。农业贷款成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因此我国农业自然环境及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不仅使农业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金融发展的结构失衡
从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看,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造成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失调的困境。如我国东部地区聚集大量金融资源,无论是按乡村人口数,还是按劳动力人数计算,东部都在中、西部之上,而三部农村地区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加剧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均衡,从金融发展水平看,我国农村金融业务范围的独特性、服务空间的广阔性、决定其经营风险复杂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差距不断拉大。目前我国农村贷款只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农村人均贷款金额不足5000元。而城市人均贷款金额超过50000元。两者相差10倍。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的资料显示,2000年到200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4%,但农业在所有的金融贷款额为11.8%。其中,农业短期贷款额为5.5%,农民和乡镇企业获得的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30%;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很少。资本市场没有延伸到农村、农民基本没有条件参加证券投资,原来已开办农业保险的业务量业日益萎缩。这种金融结构的失衡,使农村经济主体感受不到金融对自身发展的支持,享受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带来的利益,城市经济主体平等的融资机会少,致使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的“脆弱性”进一步增大,这严重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的良性发展。
3、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建设落后
国家享有农业银行全部的产权,导致其体制僵化缺乏活力,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晰无法在机构内部形成科学的治理结构。特别是在制度上丧失了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再加上其退出机制的缺乏,不仅影响农村信用社自身改革经营机制的激励,也影响股东要求经营管理人员改善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还使存款人无法有效形成对农村信用社的约束,将进一步降低农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机制的激励,这对以负债经营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4、诚信体系缺乏
诚信环境的缺乏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严重落后:一是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记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信用风险的预警与控制制度、失信的制裁与公示制度等,这增加了守信的风险,导致金融机构产生“惜货”思想。二是由于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缺乏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对欠账、赖账的个人给予打击不力等,导致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制裁。三是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的专业水平不高,如办理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手续要涉及工商、保险、公证、房产等多环节多部门,且登记评估费用明显偏高,这直接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的功能退化。一些中介机构还容易被买通做假“骗货”现象屡禁不止等。这不仅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低效率和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还直接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
5、关于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的还就能够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因素。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处于转轨阶段,《破产法》、《担保法》等法规的不配套或不具有可操作性,有时银行被迫接受被执行人的财产,出现抵债物质变现困难、评估不准确、损失率高、处置不规范等现象。个别部门因自身和局部利益,地方保护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金融债权案件久拖不决、判决不公或判决后难执行、执行周期过长等原因,导致对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法规的缺失,这增大了农村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
6、地方政府的“不为”与过渡干预
地方政府的“不为”和过渡干预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政府的“不为”主要表现在对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采取默许。视而不见或保护态度,达到地方利益最大化,人为地放大金融风险。政府的过渡干预又扭曲了农村金融生态的结构,突出表现为:一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与政绩考虑,利用农村金融改革中的漏洞,常常违背经济规律立项目、办企业。尤其是为大上、快上项目贷款,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沉淀和损失。二是地方政府在投资风险上“搭便车”。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实质上是由中央政府来对储蓄存款提供保险。所以,地方政府干预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经营而产生的流动性金融风险将首先由中央政府“买单”,迫使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而地方政府责任相对较少。这造成地方政府投资风险的软约束,加剧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干预,形成了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高度集中。三是急需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往往用贿赂等手段去获取贷款,地方政府中的个别部门或个人受利益驱动以要素控制权为诱饵进行寻租,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施加干预或影响,从中获取个人利益。由此产生寻租行为。所以,地方政府的“不为”和过渡干预都可能导致农村金融生态非自然演进和自我调节功能错乱。
7、非正规金融的风险隐患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合同借贷活动对满足农户金融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不具有法律地位、管理不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存贷款利率普遍高,往往是官方利率的数倍,使借款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有些非正规金融则出现非法集资经营者卷钱潜逃的现象、经济纠纷和金融诈骗时有发生,特别是高利贷的存在严重扰乱了金融次序,影响和谐农村金融生态的构建。
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在我国,农村经济由农业性乡村社会向工业性城镇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必然需要有一个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首要前提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夯实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经济基础则是金融生态发展的硬环境。其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制度安排为保证,优化我国农村金融运行中的软环境。
1、夯实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
一是建立和健全良好的法律体系。继续完善《破产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票据法》、《担保法》、《合作金融法》、《政策金融法》等法规。二是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村贷款担保制度逐步完善,农村金融各项配套服务机制以此分散或转嫁农业等自然灾害和信用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三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金融内部机制的转换。真正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项,制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四是强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维护守信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防止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金融债务,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2、推进农村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政府要讲诚信。以提高行政公信力为核心,发挥政府信用建设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信用村和信用户的三信创评建设,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信用的社会风气。二是加快对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三是要在确定农户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农户资信档案,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发放贷款,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四是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动态地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同时还要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
3、提高会计审计和信息披露等标准
会计审计信息担保等中介机构是农村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一要引导和鼓励会计、审计、律师等各类事务所及动产不动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等中介机构,优化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二要加强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管。依法制定和严格执行中介服务从业标准与资格,坚决打击虚假中介行为。三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法律作用,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城市水平。四要建立和健全农业和农村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可设立股份制等多种性质的担保基金公司,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从而分散农村信贷资金风险。
4、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关键在于以“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为原则,大力培育以农村金融主体,以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保证资金充足、严格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合理引导和规范农村各类民间借贷活动。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允许那些经营规范、信誉业绩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之下而上地重新创建新的金融组织,使非正规的金融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逐步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建设、监督之中,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从而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多层次的信贷需求。
5、健全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核拨、补偿机制
一要建立和健全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核拨、补偿机制,通过税收优惠、利差补贴等直接对农村金融并进补贴、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增强农村金融抵抗风险能力和信用创造能力。二要将当地社会的均衡发展状况,如公共服务、公共设施水平、公共环境、市场次序和机制建设等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能力的标尺。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标准、行政标准、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业务标准等来判断、考核区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考核干部机制使地方政府走出GDP至上的误区,克服政府行为中的“错位、越位、空位”现象。
【参考文献】
[1] 沈冰: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2005(5).
[2]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会计[J].金融研究,2005(2).
篇7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1现在全国的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垃圾回收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等一整套环保系统,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有效的收集处理系统,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严重污染了耕地、空气、水源,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2地方政府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环保方面的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3一些地方受利益驱使,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农村,使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4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使有益的鸟类和昆虫死亡,破坏了生态平衡;5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河流、溪沟、水库、山塘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加快推广“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步伐,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分散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力和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规模以上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B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山塘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和畜禽粪便养鱼。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资管理,禁止生产及销售劣质农膜,提高农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寿命,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7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
8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监管机制
建立公共政策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把环境监管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可在全区范围内分片设立环境卫生监察大队,专职负责镇容、村貌的管理。在全区各乡(镇)统一设立环境保护管理站,负责乡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强化对各级党政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考评,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引入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机制,开展绿色经济核算,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绿色统计和审计制度,将统计、审计结果作为考核提拔基层领导的重要指标和基层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篇8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88-02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理对策,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却较为欠缺,由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无法为我国环保型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但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理对策,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环境是人类生存及进行发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条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发展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而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村环保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并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且政府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环保建设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对于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环境保护及治理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而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仍有一定欠缺,从而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存在较大缺陷,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提升,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动力。
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
当前,虽然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这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薄弱有直接关系。很多农村居民缺乏环保教育,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对于污染后的生存与发展没有任何危机感,由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此外,很多农村居民污染环境后缺乏污染治理意识,虽然觉得环境污染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但却认为自己有心无力,也就任由污染越发严重,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满足的居民生活需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却较少,由此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也深受环境污染的危害。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确保其渗透农村居民当中,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2.2 环境设施落后导致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环境设施的建设能够对农村居民的日常环保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促进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各种环境设施也就难以在农村中出现,大量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倒,从而导致河水污染、河道堵塞,不仅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同时也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有些农村居民虽然对于环保有所认知,也希望减轻农村环境污染,但却由于农村环境设施欠缺,也只能将自家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由此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外,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城镇都建立了工业区,生产污水及垃圾大量排放,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中心,致使大量污染严重的污水渗透到地下,对农村的耕地种植产生了巨大危害,有些污染不仅会对农村耕地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渗透到耕地中,给人们的后续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对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生制约。
2.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仍有待革新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有先进的环保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当前虽然对于农村环境技术发展有所投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旧有较大缺陷,相关的科研队伍较为薄弱,而且素质较低,对于农村环境如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应用的现状及基本规律都缺乏充分分析,由此也就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环境污染治理,从而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此应当加大对环保科技发展的投资力度,以确保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更好的满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3.1 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对于农村居民,应当加强其环保教育,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政府要定期组织环保工作人员到各个城镇广泛宣传环保教育理念,并张贴环保教育横幅,以强化人们的环保认知。同时还可以开展定期的环保知识讲座,不断强化人们对于农村垃圾的污染认知,确保对垃圾分类,并回收有用的垃圾,从而不断加强自身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深入了解。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各种环保知识竞赛及环保科技发明,以鼓动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创新,强化环保意识,积极发明新的环保技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差异较大,而且地理气候较为复杂,由此导致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较为复杂,对此,开发部门可以深入到农村地区,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勘察和探究,并鼓励当地农村居民就环境污染给予建议,以建立符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发展需要的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农村居民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为自己生活环境的治理出谋献策,这必然能够增强其责任意识,以不断强化居民的环保意识,更好的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做出贡献。
3.2 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从而导致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此也就无法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而且严重匮乏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也导致一些具有环保理念的居民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能听之任之。对此,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如设置垃圾回收站、垃圾桶等,号召居民将垃圾倒在垃圾站和垃圾桶中,以逐步改善其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农村居民自己创新垃圾循环利用新技术,积极推广垃圾循环利用设备,以弥补能源不足现状。此外,政府还应当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相应的生态模式,通过实行典型示范,逐步将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的农业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根据生态模式的发展情况对农业发展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创办大型的生态农场、草坪公司、花卉公司等,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并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3.3 加大对农村环保技术发展的投资力度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开展,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借助于先进的环保科学技术,才能够弄清楚农村环境的发展规律,以采取针对性的环保措施,也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首先,应当不断壮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队伍及科研机构,加强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组建高水平的生态专家队伍。其次,应当不断加强对于环境基础科学的研究,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的研究力度,对于农村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同时还要做好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研究力度,并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流域综合治理等技术的研究,以不断促进农业防灾能力和抗灾能力的提升,促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进行。最后,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采用最佳的实用技术,同时加强推广和评价,以确保此项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无论是从成本方面考虑还是技术方面考虑,都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应当确保规模较小,或者采用集中处理方法,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确保污染治理技术的可操作性,从而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4 结 语
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综合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使其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以为我国构建环保型社会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言奇,赵秋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辩证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高伟宽.浅析区域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技,2009,(S1).
[3] 宋言奇,段进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4] 陈群元,宋玉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07,(3).
[5] 何学松.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篇9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实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0-0014-01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物质基础。数千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一旦生态环境保护缺失,就难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努力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之中,落实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困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由于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为摆脱贫困局面,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断扩大畜禽水产等养殖面积,违规排放大量污水与垃圾,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水污染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乡镇企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因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及工艺技术落后,污水防治设施匮乏等原因,导致工业污水未加处理就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民随意排放各类生活污水,使农村聚居点附近的地表水与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二是垃圾污染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垃圾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加上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与回收,垃圾无序堆放,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农业污染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性污染,包括农膜、化肥及农药污染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粗放式生产,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从而导致土壤与地下水大面积污染,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
2.1 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弱化性已显现出来,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对未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需求。对此,应健全完善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环境保护法规,并积极制定有关实施条例与法规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在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治理理念,编制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水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等生态领域的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要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现资源环境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确保环境公平的重要机制,对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国家尽快对农村生态脆弱地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进行严格控制。要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地区与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实施补偿,可考虑征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并将征收的范围限定于资源开发类企业及污染企业,要将税收的适当比例定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同时,要全面扩大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并依据专款专用原则,将环境保护税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改进农村环境专项基金。国家应对恢复生态环境项目进行强有力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并及时剔除现行税制规定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2.3 形成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目前,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对此,必须开展综合治理,以切实形成农村环境治理机制。首先是加强规模化畜养殖场综合治理,通过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及处理技术,鼓励兴建与养殖业、种植业等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并全力发展农村沼气,实现畜禽粪便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其次是要有力地控制工业“三废”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要加大资源和环境的监测、管理,坚决防止出现新的污染源。第三是在农业生产中,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与农膜等各类化学物质。可通过采取生物防治病虫害及大量增加农家肥与种植绿肥等办法,从而减少化学物质的过度、过量使用,要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以减少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提高土壤肥力与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最后是大力控制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这就要不断地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结构调整和治理乡镇企业污染紧密结合起来。凡是属于应当淘汰的乡镇企业,应该坚决予以淘汰;凡是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不仅要引导其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从而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物质的集中控制,而且要按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与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力度,从而降低物耗与能耗,并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需要较长的时间。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等特点,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必须提高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要素,运用多种手段,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宋言奇.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小 城镇建设,2007(4).
篇10
我们注意到,世行报告指出的中国环境恶化的三项直接动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都与农村发展紧密相连。从总人口的角度,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占主体,农村环境的好坏对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相比城市更重要的贡献:从农村占我们国家国土的份额看,我们国家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环境而不是城市环境决定的:从环境改善的潜力看,与城市相比,农村毫无疑问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分类和根源
就农村而言,其环境污染问题在当前复杂的背景下,根据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来源不同,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外源污染,二是本源污染。
所谓外源污染,指来自农村以外的污染。例如,城市中的垃圾运往离城市比较近的郊区即农村进行填埋:为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对城市中污染比较重的工业企业外迁至农村等:还包括环境污染物的自然迁移至农村,例如城市工业企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粉尘、SO2、CO2、NO2等)随大气迁移至农村地区,直接污染农村地区大气或是随降水进人农村土壤、水体等。所谓内源污染,主要分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使用。二是农村生活污染。三是农村生产污染。四是本地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产生的工业污染。
二、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开发、小城镇建设以及各种人为经济活动因素的影响,农村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已十分突出,严重地阻碍着农业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农村的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已刻不容缓。科学规划是合理建设与健康发展的前提。在所在区域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及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村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主要应遵循以生态学及规划理论为指导,与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应能不断提高村镇的生产生态位和生活生态位,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应立足于促进生产、方便生活、使生产区和生活区布局协调,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步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科学设计发展规模与模式,改善、优化结构;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现依法保护与科学整治相结合;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方式,确保生态环境建没能够顺利实施。
(二)积极建设生态型产业体系,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地方政府的领导者可能从政绩的角度,在短期内严格执行国家在农村地区的环境标准,甚至会超前发展。但只要农村基本的利益格局没有改变,经济发展一定是更大的政绩,地方政府的领导者会很快地转向“经济优先”。一系列的农村“有增长但不发展”的恶果,包括合作医疗崩溃、民办教师流失、治安形势严峻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在这个意义上,农村为经济增长付出了相比城市更加沉重的代价。当污染跨地区时,严格执行“环境行政干预”的地区,不仅经济缺乏竞争力,同时环境也会受到周边不严格执行“行政干预”地区的损害。从长远看,建设“生态型”产业体系可能是解决农村生产垃圾减少的惟一出路。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规划、组织农村地区的产业生态建设。在城市工业有计划地向农村地区扩散的同时,应根据“产业生态”的原则,将经过组织的“产业共生体”成建制地向农村扩散。
“公地悲剧”告诉我们:农村经济发展要与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这从根本上对农村的环境保护起积极促进作用。因为存在多方面因素可能导致农民收入增加,但环境物品的需求滞后。解决这种滞后,有些问题需要通过农村经济进一步增长来解决,例如,推动收入越过环境物品消费的J临界值、财富增加使农民风险偏好的曲率下降、“补偿性”消费占农民总消费比重下降、农民倾向于预期收入增加是可持续、持久的,愿意在环境物品方面增加支付:农村工业化要与城市化相结合,通过人口与产业的合理集聚,为农村环保产业发展营造市场基础、周家在经济发展策略上,不继续以牺牲农民利益为手段,尤其在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方面,政府要给农民信心,农村在整个国家分配格局中日益边缘化的角色将得到扭转以及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扭转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边缘化
回顾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发现,刘易斯预期的,通过城市部门的经济扩张改善农村部门的人地关系,并在长期随着农村“单位劳动产出比”的上升,最终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在两个方向上面临挑战:一是城市部门可能不如刘易斯所设想的、在农村存在大量过剩人口条件下,一直可持续地扩张,直到所有的农村过剩人口被城市部门吸纳。就环境而言,这种状态会引起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农村的人地关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但农民依旧贫困,农村环境如果之前已经恶化,将继续恶化或者稳定在恶化状态中。另一方面,城市和农村的“割裂”使农村短暂缓和的人地关系在马尔萨斯力量的作用下会重新恶化(即使保持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马尔萨斯的危险仍会发挥影响),城市和农村总的人口规模会超过先前的水平,环境负担进一步加重,从而农村、城市的环境也会下降。二是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中,农村人口事实上是被动地卷入城市。而事实上的机制是,经过20年持续的“农村人力资本逆淘汰”,现今的农村已无城市可用之才。就环境而言,这种状态引起的后果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留在农村的事实上是被城市化淘汰的“弱势”农民,他们的人均收入受农村经济生态恶化的影响可能是下降的。在有些地方,农村经济的实际组织者“能人”的“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破坏尤其大。农村人均收入下降引起农村地区环境需求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积累以加总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为基础,“富有”农民的退出会导致农村总的环境支付意愿呈“指数”下降,从供给的角度,城市化引起“农村边缘化”加剧农村的环境恶化。
(四)建设有农村特色的垃圾处置体系
在垃圾处置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优势在于,农民有千百年的“零排放”传统,即在历史上农民曾自发地非常成功地解决垃圾处置问题。“零排放”在这里指农村居民自发的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行为,这一类的行为大致包括:有机生活垃圾的堆肥、无机生活垃圾分捡、有毒有害垃圾专门集中、家庭不可处置垃圾定点的投放等。“零排放”不是绝对的垃圾零产出,它主要描述与一般末端治理相区别的,居民志愿、全流程地参与垃圾处置的一种模式。一般认为,农民志愿的“零排放”是基于“道德驱动”的个人行为,但在我们的模型中,促成农民自发的“零排放”,关键在于社区形成“内化”的“零排放”社区强制,在这个意义上,目前农村“零排放”行为不足源于缺乏激励“零排放”有效的社区治理。在这方面,我们同意占卞流的看法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社区治理”失效,是农村环境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
在农民目前的环境、收入水平下,通过提升“环境约定”,激励农民志愿地增加“零排放”行为,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环境治理的融资及其资金使用效率问题,而且某种意义上,这一思路也迎合下一步中国基层农村地区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方向:解决农民“零排放”激励不足的问题,制度上需要高效的农村社区安排,低成本地在社区层面上形成“制度压力”。在基层农村推进社区建设、社区自治是实现农村环境根本好转、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性手段;最后,我们强调,激励农民志愿“零排放”行为政策的空间并非是无限的,从效率和福利的角度,农民志愿的“零排放”行为只能部分、局部地对政府支持的环境服务的公共物品进行替代。
(五)农村环境保护与垃圾处置的财政制度创新
- 上一篇: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
- 下一篇: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