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内涵;教育目标; 偏离;回归

教育目的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全部工作,贯穿于教育各个问题、各个环节之中。一旦教育目标定位错误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偏离,对整个教育事业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认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在教育者层面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偏离。本文试论述素质教育目标的现实偏离、偏离的原因及回归的对策。

一、 素质教育的应然目标

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定位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是否正确理解素质的概念、人的素质结构的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目的的核心和关键。那么,在对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素质,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之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是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等要素的综合。它是决定主体活动的功能、状况及其质量的内在因素,是保持人同一性的基本原因 [1]。人的素质结构是由3G(三个球形结构)组成,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认知因素构成。其中知识结构:由信息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经验和技能四部分组成,知识性知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到“工具”的作用。能力结构:由二维因素组成,一是内容维度,包括空间、语言、数字和行为四个方面;二是操作维度,包括感知、记忆、分析、综合、评价五个方面。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个体知识具有运作和操作的功能。非认知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大方面。非认知因素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起“指挥、调控”作用[2]。

根据素质的内涵、人的素质结构的组成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位素质教育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使他们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非认识因素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与提高。

二、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指的是素质教育目标在实践中的实际存在状况,是素质教育目标在不同的主体身上的表现。素质教育实然目标在现实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下简称双基);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二:双基+特长;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三:双基+特长+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四:双基+特长+个性发展+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实然目标之五:双基+智力+个性;

素质教育实然目标六:双基+特长+非认知因素。

三、从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看素质教育实然目标与应然目标的距离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全面认识的过程。素质教育目标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素质结构认识而不断演进。素质教育在中国经历了四个时期,四次进化:第一个阶段偏重知识结构,表现为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二个阶段:人们意识到光强调双基教育不重视学生能力、智力是不够的,容易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高分低能”“书呆子”,因此,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纳入教育目的的范畴。第三阶段:人们在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又发现学生的一些非认知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进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目标又变成“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第四个阶段:人们意识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要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四个阶段展现的是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但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来看,人们似乎还没做到与时俱进,没跟上素质教育目标的步伐。很多人实践素质教育目标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即大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甚至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大部分家长、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目标还没达到第一阶段水平,他们的目标还是瞄准考试,认为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与学的目标就是考试拿高分。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能在某一方面学有所长,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所以加上个性发展。当然,不可否认,他们这种“组合式”“合金式”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能摆脱“片面素质”教育的事实,都与应然的素质教育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四、素质教育目标偏离的原因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然与实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人们在践行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目标与国家层面制定的素质教育“理想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偏离应然目标。为什么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会偏离目标?什么原因导致素质教育目标偏离?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人们对素质教育、素质结构认识模糊,导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目标迷失

对素质、素质教育定义认识模糊甚至错误是导致素质教育目标迷失的根本原因。对于素质教育是什么,教育界存在以下看法。①素质教育就是“跑、唱、跳、琴、棋、书、画”的教育。②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3]” 。 ④“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4]。”当然,素质教育的定义远远不止这四种。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回答,有人曾作过一个简单的统计,1996年上半年,素质教育已有9类15个定义,两年之后,定义不下30种。如果现在有谁愿意再作统计,可以肯定地说,一定超过了30种。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素质教育”定义大丰收,使“素质教育”走入了一条死胡同。理论层面未曾达成共识,基层领导和广大教师对这一概念或主张更难明确认识和领悟,因而导致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迷失。造成了人人都认为自己搞的是素质教育,而结果人人搞的都不是素质教育的局面发生。

对人的素质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教育理论者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有人认为:人的素质结构是由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四部分构成。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组成。还有人认为素质结构就是包含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内容。由于人们对于素质结构的组成不明确,导致对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素质的判断失误。结果导致了片面的素质教育观的践行。

2.应试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的完全对立,导致素质教育主途径偏离

由于人们总是用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而应试教育总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联系,与知识讲授方式相统一。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搞素质教育应该抛弃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式。“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这一命题存在前后是否匹配的问题[5]。传统的课堂无法培养学生认知以外的素质。全面的素质教育离不开扩展和丰富的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时空界限,将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扩展到学校、社会之中,将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人际交往活动都纳入其范围。这种丰富和发展了的课堂观,其实就是人生处处皆课堂、处处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观念的反应。号召人们把素质教育的重任从学校、课堂之上移到社会、课堂之外。转贴于

3.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观,导致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师、家长、学生层面出现某种程度让位

考试是我国现行的主要的人才选拔与评价制度。受其自身的局限,考试一般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的内容也往往侧重于文化知识层面。对于任何一种优质资源,社会都会制定一整套分配方针,以便排除多数人的资格,在少数人中进行分配。而考试就是教育资源的一种主要的分配方式。学生是否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享有接受哪一类型的教育机会都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由于受分数在学生升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及“以分数论英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的影响,对高分的追逐成为家长、学生甚至教师的目标。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由于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力素质、非认知因素等无法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检测与评价,而相对被人们所忽视。

此外,由于一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而相对放松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放松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搞素质教育,教师、学生把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放到了素质教育课上、放到兴趣小组上、放到课外活动上,用来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少了,也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素质教育似乎与考试完全对立。而人们对分数的执着追逐,以及对素质教育的排弃,最终导致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师、家长、学生层面上出现某种程度让位。

4.技术操作失误,导致目标实际偏离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采取全新的教育方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依也没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模式可以循。一线工作者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谁也不清楚究竟怎么搞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由于每个践行者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模索性,因此,难免会有实然目标偏离应然目标的现象发生。

五、 素质教育目标的回归

1.规范素质教育的概念,明确素质的组成要素,正确定位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来的,目的是彻底抨弃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应试教育教育模式,建立有助于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这一看法或意见,已有学者表达过了,只是未被当一回事,以至于大家都专注于对一个含义宽泛、歧义丛生的素质概念,作形而上或形而下的种种探讨,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如何针对应试教育弊病作出改革本身及其探讨,却不经意地被疏忽了。其结果是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没有因此增进,反而越来越糊涂,而对此进行改革的明确目标却被搞模糊了。概念、内涵对人们正确定位素质教育目标关系重大。笔者认为,具体对“什么是素质”和“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这几个关键性的概念国家层面要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界定。

2.目标表述具体明确,避免对教育目标的理解错误

我们国家教育目标的表述过于抽象、概括。虽然表述比较简单比较容易记,但却难以理解,更难以进入实践操作。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德的构成、智的成分、体的方面、美的部分都缺乏详细、具体解说。以至于广大一线教师、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认识模糊,不知道要究竟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3.正确处理考试与教育的关系,实现教育目的考试化向考试目的教育化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素质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的知识能力、涵养等各方面的综合提高,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自我、战胜自我的意识与能力整体增强,是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与抉择,是知、能、情、意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乎考试,考取高分。考试只不过是教育的一种检测、评价手段。要充分利用考试的功能,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评价。建立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考试机制。

4.加强纠偏力度,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途径的正确

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多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区服务、社交活动等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的素质,但这些都只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辅助方式而不是主要途径。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素质、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又因为学生在校的时间80%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学生的信息知识、经验和技能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大多数都是以课程为载体、以书本为媒介、通过课堂进行传播的。学生的感知、记忆、分析、综合、评价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加以形成、发展、提高的。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健康发展。由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本身的优势,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因此,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从在社会之中,在课堂之外转移到学校之中,在课堂之内。当然,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以改革。

5.加强对教师素质培训,提高教育践行素质教育目标的能力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目标必须借助于教师才能付诸于实践。教师是教育目标的直接践行者。教师对素质教育目标的领悟能力、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素质难以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一方面,教师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另一方面,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欠缺,又缺乏反思教学、研究教学的能力,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难以走进课堂。加强教师培训,是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核心和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会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4.

[3] 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2

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而学校教育是主要的途径,教师是主要的实施者。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具有传播知识、信息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双重责任,地理教师必须肩负重任,责无旁贷

一、教育理论指导下,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应对新的挑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首先,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是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再次,是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创新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不断学习认识新课改教材

确定地位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创新教育方式

篇3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的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气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三、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德育素质的提高

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2、业务素质的提高

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

3、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前沿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跟上时代。

4、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变教育方式,融入素质教育

在新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计算机的使用,可以使文、图、声并茂,使得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比较强,用文字有时很难表达,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现代电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重新认识教材,确定地位作用

篇4

20世纪以来,数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计算机的结合,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了,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一、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是左右新一代人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不同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不同的人,重视数学素质教育的课程,一定比注重数学分数应试教育的课程标准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更多而且精。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系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现行的课程新标准较以往的教学大纲,显然是先进了不少,更符合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制订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发展性、创造性,现阶段看来是合理的,课程新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界定了数学素质的内涵,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是精华;把数学看成是工具,用以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把数学看成是为其他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的基础学科;把数学看成是培养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手段;把数学看成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后二者是十分重要的理念,这就为数学的素质教育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路。

如果要求大部分人都掌握高深的数学计算、推理和证明,并当作是人人都必须掌握和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敲门砖,那就会使有的青少年把数学认为是拦路虎,而失去信心、失去机会,这当然是课程标准的罪过而不是数学的缘故。但是,课程新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个体化教学”与班级授课制这一现实之间的矛盾,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不可能几个专家一挥而蹴,要反复实践,不断修改,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二、关于教师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所要完成的教材内容,从学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仅学到知识,更学到方法、思维。事实上,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有的教师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的时间还多,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教学当然离不开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依托,是学生学习活功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习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还要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停留在纸上者居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只是不动资产而已,这是相当可惜的资源浪费。

三、关于学生评价的思考

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测验与考试,只关注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比关注 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更有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学生理想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认真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意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时时进行整改、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四、关于教育观念的思考

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观念上,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在于课程标准,也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

篇5

University Quality Education Theory Caus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SUN Yu

(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has entered the deep water distri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implement quality of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training "four" new situation is very urgent. Quality education and Confucian "Confucius and Mencius" has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fit betwee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Confucius and Mencius' Educational Thought o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education ideas; college; quality education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亦做了深入的阐述,概括之:素质教育就是囊括德、智、体、美、劳五项评价指标的教育模式。

追寻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便会发现素质教育的踪迹。“以古为镜,可以知新替”,从传统儒家思想入手,领会其中的教育思想,如道德素质教育观、因材施教教育观、启发式教育观、塑造完整人格教育观、以身作则教育观等并运用到当前的素质教育实践,不仅传承了先人的崇高智慧,而且推进了构建素质教育的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作用和借鉴意义。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一方面借鉴“孔孟之道”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在借鉴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1高校应传承“孔孟之道”教育思想

(1)道德素质教育观。“孔孟之道”尤为重视思想道德、品行修养,强调“以德服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把德育放在首位,通过内在德行修养来引导自己,感染他人。同时还教育学生要恪守诚信箴言,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基本原则。另外,亦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入世济世之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因材施教教育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用“性相近、习相远”阐述了人性差异的观念,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充分开发学生个体的潜能。在解答学生的疑惑时也是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秉性不同划分科别,既富有多样性,又具有层次性。

(3)启发式教育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提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启发式引导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欲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就要养成自觉自律的思考习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予学生,同时老师应在学生疑惑的节点上加以疏导点津,倡导开放式的教育规律,一改“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锻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性,也就是后人总结的“善喻”。

(4)塑造完整人格教育观。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孔孟儒家教育思想不仅仅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全才”,以《六经》、《六艺》为主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更是把完善完整的人格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观、“内圣外王”和“吾日三省吾身”的德行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等人格价值。

(5)以身作则教育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灯塔” 式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品行,引发学生对老师膜拜的崇高敬意。孔子用“身正” 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来规范教师的言行,目的就是对教师素质加以严格要求,作为老师应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谆谆善诱。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修养,恪守“教学相长”理念,而且也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提供可供学习的正向引导模范。

上述教育观念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二十一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和高校教师应积极借鉴“孔孟之道”的儒家教育思想,科学地把脉教学规律,努力实践素质教育新征程。

2高校素质教育核心内容之探索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涉及面广泛,影响因素亦较为复杂。但就高校而言,欲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必须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出发,并借鉴“孔孟之道”的儒家教育思想,探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加以实践方能初见成效,科学合理地实施素质教育。

2.1 素质教育之基本原则

(1)全面发展性原则。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均衡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了“应试教育”只注重考试分数的弊端。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储量,同时更关注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情形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培养品德、陶冶情操、鼓励创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主能动的发展,发掘学生潜力。另外,还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2)主体创造性原则。教育的主要实践者是学生,教师只起抛砖引玉的向导作用,素质教育则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树立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精思置疑、开动脑筋,自我判断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探索未知之谜。

(3)民主切实性原则。尊师重道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而素质教育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提倡构建“教学相长”、互重互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科学民主的教学环境,打造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创新的实现。固然,素质教育也要切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成长的心理与生活。

2.2 高校素质教育之核心内容剖析

(1)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思想素质是其他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导向。高校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把传承民族精神和引进国外先进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竖立坚定的思想立场、培育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竖立高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升华道德境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创新素质的形成。创新不论是对国家、对高校、对学生个人都是体现价值的有效途径,创新素质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在当前国家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 战略的契机下,高校应利用推行素质教育之机,在夯实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我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机制体制,通过“挑战杯”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利用互联网“慕课”资源平台等多样化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

(3)心理素质的锻造。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过硬,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应把心理素质的锻造提升到日常教学的高度,通过开展相关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咨询座谈会、心理健康课外集体活动的形式来锻造大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建立专业的高水平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队伍,以便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适当地给学生制造一定限度的心理测试障碍,以便增强其心理抗压能力。

(4)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是离不开考试、考核等形式的评价体系的,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评价体系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高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实现素质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考试考核是反映教育水平的手段,尤其是对素质教育而言,所以高校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第一,考试考核理念应科学化,摒弃考试是目的的理念。第二,考试考核内容应综合化,不能一味强调书本理论知识。第三,考试考核方法应多样性,切忌只注重卷面笔试。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的,何为“应试教育”呢?“应试教育,是指严重违背教育方针和科学规律,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以应付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主要目的的封闭落后的淘汰的教育模式”。[1]还有的学者定义为:“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2]从这两个定义看差别不大,都指“应试教育”是一种功力性的教育,一种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这种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教育短期效应的选择教育模式,它实质上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

那何为素质教育呢?我们先从“素质”一词解释。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3]从定义可以看出,素质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本体属性,它既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而“人们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过程中,对素质的解释,无论在内涵或外延方面都突破了素质的经典含义,其所揭示的意义由单纯的先天禀赋到先天禀赋与后天教养结合;有单纯的发展可能到发展可能与发展条件结合;即指已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即指人的个体素质,又可指群体素质。即,人的素质是指人们先天的自然性与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结合”。[4]则素质教育就可定义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体构建素质的综合结构与发展机制,用以满足主体创造需要的教育”。[5]它就是教人们懂得人的素质的“待1确定性”决定了人的“未完成性”,因而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教育家们的使命就是教授教育者学会驾驭它。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教育领域中的深刻变革,是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它的提出符合客观要求与历史必然性。如何才能把素质教育办好呢?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很重要的条件,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见,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发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起着导向、调控的作用”。[6]它是对教育普遍规律、本质问题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对教育过程行为进行调节、规范和约束的一种内在的力量;是对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超前预测、提炼。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好坏的关键条件。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区别。

一、“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往往是教育者在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是教育者‘相信’的而未必是清楚地‘意识到’的东西,因此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所以转变教育观念绝非易事”。[7]在单一、封闭的“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上

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前,我们崇尚师道尊严,教师和学生很少交流,难以沟通。我们总要求学生手放在背后,好像学生把手放在其他自然的位置,就听不懂得似的。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观念中有封建专制、宗法制和家长制的遗风。主要表现在:1、忽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面对问题时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机会。2、忽视学生体验。教师在授课时,使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互动,很难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从而内化知识。3、忽视学生的个性。教师以同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给不同学生一样的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专制,必然扼杀自由和创造力。没有了自由,学生也就没有了激情、创造和体验,只有听命、麻木和对立。学生有追求自由的本性,而这与专制的代言人老师就构成了对立。

(二)教育内容上

在“应试教育”下,教师把教学内容分成了应考与非应考两大类、重点与非重点两大板块,知识结构不健全,教学的着力点,就是那些对考试有用,体现为“量”的部分。而真正对学生素质发展产生作用的“质”的方面则被严重削弱,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很大的表面性。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垂钓者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草莓,就用草莓去钓鱼,而要关注鱼喜欢吃什么,乘‘需’而入。”同理,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教什么,就用什么去教学生,而要关注学生喜欢什么和需要什么,重学生意志,至少应该将学生之外的意志转化为学生的意志,使之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否则,就会导致教师把智育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忽视学生应有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得高分的学生反映的只是对知识的掌握,而其实际能力却很可能大相径庭,其创造力、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与其今后的生活、工作关系极为重要的方面都不一定是高分。

(三)教育方法上

传统课堂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只重考试的课本内容和各种升学资料的死记硬背,不重实践和手脑并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布置大量的作业和练习,随意砍掉或挤占某些课程,特别是体育课、文娱活动以及休息时间,使学生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中。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刻板,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并未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因而难以适应新的学习,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育评价上

伴随着“应试教育”而产生的评价考核体系越来越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分数成了学校学生价值的“货币”表现。诸如学生升学、编班、编座位、评选“三好学生”等都与学生的考分挂钩。一张试卷定终身,教师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过分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即基础教育成为了“升学教育”。小学的教育目的是升初中,初中的教育目的是升高中,高中的教育目的是升大学。这种评价方法使教育产生了相当的局限性,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既有科学文化基础又有实践技能的各种创造性人才,也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二、素质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最根本的一点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目前这场变革已由经济领域向更为广泛的其他领域拓展,因此教育价值观念以及相应的人才观、质量观也必须变,这是大势所趋。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结合我国人民的生活需要、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目前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上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来的教育是兼顾社会与个体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价值观。但人才规格的要求与“应试教育”所能提供的人才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并且人类生活进步的需要也决定了“应试教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改变“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目标,确立素质教育下的教育目标,已势在必行。

因而,1、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重视开挖潜能、启迪心智和增强后劲。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的需要,使学生有主动选择的自由和权力,有发展个性的机会。3、教师要树立民主教育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从专制走向民主,遇事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与学生多商量。素质教育不是就业教育或者高等专业教育,而是向儿童“提供”基本素质的普遍性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

(二)教育内容上

在教育部实施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指出:中国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学会合作,学会审美”6项。归纳一下,可以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表述为如下四个方面:学习做人,指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知识,指掌握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处世,指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习做事,指掌握基本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要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上,教学生做事和做人,为人生打好基础。

(三)教育方法上

在教育方法上,教师首先要实施个性教育,科学地对待优生和差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其次,要以热情的态度,积极地帮助他们、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和激励他们,坚定他们的信念,树立他们的信心。最后,要善意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和问题,友好地、耐心地帮助他们寻找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他们共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行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经过多年的改革,一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结出来一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比如,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和愉快教育等。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在同样的课业负担下,感受到较少压力。

(四)教育评价上

篇7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种内涵下的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无疑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那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如何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来抓,成为一线体育教师所面对的首要课题。本文拟就"体育课"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的课程设置地位、立足点、及其作用等进行论述,以期能促进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1.体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课"是我国各类学校教育设置中的"必修课"课程之一。从广义上来讲,它的这种地位,也就决定了体育与其它学科一样,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作为一种"文化"来立足于学校教育之中的。因此,体育教学也必须具备其它学科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否则将失去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课程设置中的立足点,变成可有可无的课程。而立足"文化"教学思想的"体育课"教学,则可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策略和特点,在突出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来以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开发学生智力的等内容为重点而展开教学。从理论上来讲,这不仅能够达到以体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还可促使体育学科的教学建设,进一步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当然,体育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实现的,除课本教材外,"运动"应是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正是这种载体,才使体育文化的传授和发展得以顺利实现,"体育文化"与其它学科文化的主要区别也就在于此。wWW.133229.COm而促使"运动"这种载体更多的能体现出体育的"文化"含量,使更多的体育"文化"能贯穿到"运动"之中的方法、体系,无疑都是当前体育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诸如我国学校体育出现的以"运动"教学为重点的 "体质教育"课,以"愉悦性"为特点的"娱乐体育"或"快乐体育"课,以及以"学习技术"为主的"技能教育"课等,其完成的教学任务在立足"体育文化"下,仅是学校体育总教育目标的局部,在层次上来讲,是属于"体育文化"教育内容的侧枝或部分。可见学校体育立足"体育文化"教学,还可防止以体育学科的局部任务发展来代替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所确立的整体发展任务和目标,并可为以体育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体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思想教育强化作用

通过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编排和组织,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等良好品德的德育教育。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多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进行,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赏,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愉悦,激发学生锻炼身体与发展才能的积极性,培养敢于争光、力争第一的个性竞争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要求。

2.2智力开发作用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增强,抑制过程加深,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反应迅速,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准确,思维敏捷灵活,判断能力加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从事智力活动。

2.3审美意识培养

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流利的讲解和优美的示范、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以及各种队列练习与

转贴于

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3.当前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改革措施

3.1树立体育文化教育观念。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提高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心和自觉性。认真扭转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教育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学校体育应确立"体育文化"的总体教育观,立足"文化"开展教学,以树立身心全面发展与终身体育意识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以终身体育为方向,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迎接新世纪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3.2 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可发现,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体育能力、生理状况、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班级授课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并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上尽量按照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分层教学"既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自觉性特征,又能在贯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同时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主动性及积极开发学生潜能的一种有效教学组织形式。

3.3 改进教学方法

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促使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教学,克服教法模式化,从课堂上的讲解、示范、练习方法等主要教学步骤入手,不断改革教法,把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到课课有新、堂堂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很浓厚。其次,在广泛研究体育教学教法的同时,还要着重研究学生的学法,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自练和自控、自评的能力。再次就是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基础上,应注重引进身体锻炼的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8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素质教育放在了首位,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以往的体育教学呈现出很强的技能性、单调性、暂时性,不能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能力,对学生终身体育教学观念的建立也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近来年拓展运动训练课逐渐兴起,作为一门新兴的体育课,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其不但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还非常实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拓展训练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其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的应用,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拓展训练 大学体育 内涵 应用

当前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相较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拓展运动训练课是在充分分析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的以竞技项目有训练为主的新兴体育课程,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用性以及趣味性,这样就能更好地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全面地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使其身心素质得到更好地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其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更好地加深人们对拓展训练的认识,笔者从内涵以及作用两个方面对拓展训练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好地促进大学体育的发展。

一、拓展训练的内涵分析

为了分析拓展训练的作用,首先就要把握其内涵,这样才能加深对拓展训练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指导高校的教学实践。实际上,拓展训练起源于英国,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里所谓的拓展实际上是Out-ward Bound的翻译,其主要指的意思就是船离海湾、奋勇征程。在当时的战火下,英国的坚挺以及商船常常会受到袭击,这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然而在遇难之后总会有一些人通过各种方式生还,渐渐地,人们认识到,这些幸存者的体能并不是最突出的,而强烈的生存意识、顽强的忍耐精神、不息的希望之火是使他们生存下来的主要的原因。从这些生存者身上,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存训练的重要性,翰斯先生正是基于此而建立了生存训练学校,其希望人们能够锻炼求生本能和顽强的生命力,这样在其身处险境的时候也一样可以转危为安。当战争结束之后,虽然生存训练的直接作用已不再需要,但是这种训练的方式却得到了很好地集成和发扬,在管理学、成功学等诸多领域上,这种方法都得到了很好地应用。

二、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对于知识的过分重视,使得体育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知识技能的教育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情趣,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中仍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是引入拓展训练的话,则能够将真正的主体交给学生,以学生的竞赛为基础,开展拓展训练,教师起到了引导、激励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认识,使其能够养成一两门喜欢的技能,这样就算其进入社会也会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体育教学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

(二)培养团队精神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样其很容易被家长溺爱,从而自私自利,不能吃苦耐劳、坚毅果敢,若是不对其进行必要的训练的话,其进入社会将面对很大的挫败,这样就很难促进其长远发展。而将拓展训练引入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在竞赛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逐渐锻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使其在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生长。有些任务看上去很难完成,实际上经过大家的努力是可以完成的,诸如舞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将龙呈现的活灵活现,少了任何一个人龙的生色都将下降不少。经过了拓展训练,学生会朝着同一个不表努力,或是体验到失败的挫败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互敬互爱,宽容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促进心理健康

除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体育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身心本是一体的,良好的体育的锻炼和宣泄,能够使学生的身体能够释放,这样其心理的负担、阴霾、压力等也会得到减轻,这样对于其心理健康有着更大的作用。从当前的角度来看,心理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关键,这不但是其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其面对生活、学习、工作压力的必要的能力,只有勇于接受挑战,并能够控制住自我,承受压力,才能使其更好地调节调动自身的能力,将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功。

(四)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题,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不大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还应该加强自身的能力以及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燃气其对生活、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其在学习、工作中取得更高的成就。而拓展训练正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素质,经过大量的实践就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总结

以往的体育教学呈现出很强的技能性、单调性、暂时性,不能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能力,对学生终身体育教学观念的建立也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近来年拓展运动训练课逐渐兴起。本文主要对拓展训练的内涵以及作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锋.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现实意义[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篇9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问题分析;改进对策

一、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有待更新

目前,我国一些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衡量教育质量水平,同时一些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对开展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合理理解和掌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甚至一些教育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过于保守,直接导致小学素质教育活动不能得到有效开展。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副科”的课程教学重视不足,而加大对“主科”课程的教学力度,进而这种教学观念就会让很多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主科课程的学习上,而直接忽视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由于受到唯分数论的影响,一些学校只是简单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标准,而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仍然还是将教学内容归于应试教育,进而对素质教育造成不利影响。

(二)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

当前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素质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与传统教育体系相比,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校的硬件条件有更高要求,一些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设备和设施缺乏,出现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学校在素质教育硬件设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西部偏远地区的一些小学的素质教育的设施就相对较为简陋,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而直接影响了小学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另一方面是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形成合理的规范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另外,小学素质教育的教材虽然教材内容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但是其主体内容仍然是以应试教育的内容为主进行编写的,一些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随意性,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对于开展素质教育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三)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当前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甚至有些农村小学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导致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也直接影响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针对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的结构分析来看,小学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教师对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充足,使得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整体达不到要求,加之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仍沿用传统教学的方法进行素质教学,这也就导致小学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面。

二、推动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改进的建议措施

(一)提高素质教育认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

推动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实现小学素质教育观念的更新,积极组织小学教师学习和借鉴素质教育教学经验,学习相关素质教育的文件政策,充分认识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理解和掌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进而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实现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加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小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转变小学教育的整体观念,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转变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者要对小学素质教育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在充分理解素质教育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和传统应试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进而才能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发展,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

(二)深化素质教学体制改革,完善素质教育体系

基于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要不断深化素质教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体系,首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对教材的改革,增强素质教育课程意识,合理使用好义务教育的新教材,才能更好的发挥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多样性,进而有效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其次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合理促进发展小学生内在因素的创新,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比如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小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适应性;第三,要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的常规管理要求,切实抓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重点,结合具体课程要求,全面形成素质教育评价考核标准,加强对教育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管理标准,推进素质教育水平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教师队伍是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可以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水平,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模式,一是要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水平。二是充分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结合素质教育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需要不断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通过鼓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和在职培训等活动,建设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小学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的实践发展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素质教育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密切相关,但是新时期的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针对所存在问题要采取多项措施来加强小学素质教育建设,进一步推动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拴来.浅析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素质教育的策略[J].科技信息,2007(32).

篇10

[关键词]英语学科 素质教育 必要性 内容 特点 途径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从根本上讲,是在人固有的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开发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并提升人的发展水平的工作与活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开拓。

一、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外语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外语教学中,英语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作为一个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英语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然而多年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获取,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亟须实施素质教育。

二、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特点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地是习得的。语言习得理论给外语教学的启示是: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某一语言的词汇结构体系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有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因此,对于一名外语学习者来说,某一语言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无一不具有人文内涵,其外语词汇和语义结构的学习必然是接受人文教育的过程。

由于英语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所以,就其作为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语篇总是涉及各类学科、种种话题,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与其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英语学习与学生获取信息和背景知识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

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进而提高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英语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四、影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因素

1.教育观念因素。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它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以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目的开展英语教学,一味地用考试通过率来衡量英语教学水平,使教师和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必然会陷入“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

2.教师素质因素。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方案,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等知识,才能把握、处理好教材。因此,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艺术和工作责任心、事业感和敬业程度等都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3.学生素质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然而,学生呈多元化,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可避免。很多学生英语底子薄,知识结构不均衡,应用能力差。例如笔者在自身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发现目前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不容乐观的情况:一种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只注重考试的卷面分数;另一种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早已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英语学习动机不强,从而失去了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开展英语素质教育。

4.教学方法因素。目前,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获取,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展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

5.教学设备因素。英语教学设备资源不充分,教学基本上仍然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传统的教学手段上。电化教学资源不够完备,教学仪器、教学设备都没有达到现代化水平。

五、实施素质教育要警惕三大误区

1.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学生课业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这种手段为学生争得一块相对宽松的天地,能够让学生抽出时间加强某些薄弱环节,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减轻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对那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学业则必须强化。中国以教育改革为名,不给学生任何的课业负担,其实是对改革的亵渎和对学生的放任自流,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2.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型发展,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而素质教育则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追求考试的正面导向,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是为了促使学生在的全面发展。但必须澄清的是: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平均发展。因为,从遗传学角度讲,由于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这种个性差异,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全体与个体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1)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转变“应试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英语教学中把传统的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侧重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大纲、钻研教材,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语音、词汇和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英语学习的规律,尽量多用形象化的方法介绍新的语言知识。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注重发展学生社会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练习,为学生营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

(2)挖掘教材内涵,寓德育人文教育于英语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德育教育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而语言又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的学习。因此,英语教学完全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充分利用本课程兼容文化和人文内涵这一独特优越的条件,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灌输德育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发挥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作用。目前,要提高国内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需改变以下现状:学历层次整体偏低,教师准入的起点不高;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尤其是跨学科文化知识不足;教学观念陈旧,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较弱。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在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中,以主导作用出现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根据语言交际性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个又一个语言交际场景,将语言知识有机地融于语言交际活动中,让每一节英语课都成为语言交际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实践证明,传统的分段教学法、语法翻译法都无法体现语言教学实践性强、交际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能体现语言教学特点,对培养语言能力极具效果的交际法。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有其共同特点,即都是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语言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可以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国庆.略认素质和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