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庭;儿童的经验;孩子的需要

中国历来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严重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更是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也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指导,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导。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

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路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家庭教育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个全面反省和批判传统家庭教育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稳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动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决不仅仅只关注人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全部潜能的开发。同时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关心人的教育,是真诚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种真正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素质教育作为一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时代课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和第一启蒙老师在幼儿素质教育的推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观念、情感的反应,对孩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在实际生活中,家庭教育中的教养态度不太令人乐观。因此,提高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家长在素质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

幼教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

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在组织与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实践幼儿素质教育的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十分关键。通过几年来的深入调查和总结,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还有许多偏见,具体表现在:一是重智轻能。一些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他们往往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幼儿的智力开发上,忽视能力的培养、品德的上升、情感的塑造,导致幼儿的自理能力差,自私心重,不关心他人,造成幼儿人格的不健全。二是求全责备。幼儿素质教育讲求的是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些家长对此总是片面理解,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将幼儿培养成全才、通才,一味求全责备。他们往往过多过滥的让幼儿参加各种兴趣班。结果是导致幼儿心力不济,产生逆反心理,对本来还有兴趣的单项班的学习也产生厌倦,适得其反。三是过专偏深。幼儿素质教育强调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有些家长把个性发展理解成“个别专长”,不惜耗费巨资带孩子拜名师,求高艺,全然不顾幼儿的自身特点,拔苗助长。四是超前教育。一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在同龄幼儿中出类拔萃,往往实施超前教育。他们或将孩子提前送入小学,或将小学的部分内容提前向孩子灌输。综观以上几个方面家长对幼儿素质教育的误区,我们觉得加强家长与幼儿素质教育的引导很有必要。

三、积极培训,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家长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作用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在其中起着领导作用的幼儿园应将家园合作视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犹如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进行,幼儿素质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如何充分发挥家长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作用,幼儿园特别是幼教工作者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

1.要加强培训,促进家长对幼儿素质教育观的转变。要通过开设家长学校的形式,组织家长学习幼教理论,帮助他们掌握幼儿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程序。要树立科学的教养方法,让他们真正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在幼儿素质教育教育中要智商、情商二商并重,性格、品格、人格三格同举,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2.要加强交流,促进家长与教师的日常沟通配合。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强化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犹为重要。如传统的幼儿家庭作业是背几首儿歌、唱几首歌曲或做几道数学题,素质教育的家庭作业可以是回去洗一次手帕、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等。在交流方式上可以利用手机发短信、网上平台、家校通、博客等现代信息技术。

3.加强引导,促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主动参与。幼儿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幼儿园在此要发挥主导作用,但也离不开家长的参与,要使家长从被动应付到积极参与。一是要主动让出时间,关心幼儿的成长,参与幼儿园的各项亲子活动。二是主动献计献策,多提合理化的建议,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三是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唯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教育素质提高策略

一、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现状提醒我们,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推行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个重要阵地,家庭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政策,有赖于家长的教育素质的提高。

二、当今社会家长教育素质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1.父母本身不懂得教育,他们的言传身教就会影响到孩子

北京有这样一家人,由于父母没时间教育,奶奶又极其宠爱,要钱给钱从没约束管教过。渐渐地孩子开始不学无术,在两年内换了七所学校,逃课早恋问题不断,这是父母才发现孩子已变坏了,被学校开除、打架被公安局拘留……

2.家庭教育仅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大部分家长追求的都是儿童的成绩,即智力发展,一些家长追求“潮流”、急功近利,只认为传授知识技能就是幼儿教育,以幼儿掌握多少知识点作为评价幼儿发展的标准,使培养的孩子只会学习。而对幼儿良好品德、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的培养则认识不足,违反了全面发展的原则容易把知识竞争当成第一目标,却不注意培养儿童自信心,缺乏了竞争能力,依然无法使孩子立足于社会。

(二)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极端溺爱和极度严厉

(1)由于人们的思想逐渐开阔开始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甚至丁克家庭的出现,都让孩子在整个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越发突出,隔代亲等观念都成为了溺爱孩子的理由。家长们心甘情愿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不舍得让幼儿经受一点挫折困苦,只顾眼前利益。自以为是的为儿童安排一帆风顺的人生。致使儿童的个性发展出现严重问题。

(2)因为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让现在的家长倍感压力,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变成超人,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计划给孩子报这个特长班,选那个学习班的。孩子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让孩子没有了快乐的童年,造成子女与家长情绪和行为上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三)教育能力偏低

(1)某幼儿园里,一个叫乐乐的小男孩经常有意无意打到小朋友,龙龙小朋友就经常被乐乐小朋友打,开始的时候总会哭,渐渐地不知道为什么龙龙开始反打回去了。老师问龙龙为什么,原来龙龙回家把挨打的事回家告诉了爸爸,爸爸告诉他如果有人再打他,一定要打回来。千万不能被欺负,甚至还教龙龙该怎么打回来。

(2)有一些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但因为觉得自己文化素质偏低,没有能力教好孩子。所以只是一心想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却忽略了实质的教育素质,不懂得以身作,更不了解怎么才算是科学的教育方法。

三、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策略

(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加强教育知识的普及,可通过家园合作、社区合作以及国家立法等等方式,帮助家长掌握教育知识,明确教育目标,纠正各种极端的教育目标。

(2)教育应是全社会全民参与的,学校不能独自承受“教育之重”,需要家校协同,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合力,同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需要定期组织提供“家庭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强化家长的教育理论建设,强化宣传教育观念。让家长逐渐重视家庭教育,自觉主动的内化教育观念。

(二)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1.尊重孩子,提高了接幼儿需求的能力

不尊重孩子的行为直接扼杀了孩子的兴趣,严重破欢乐亲子关系,所以学会“尊重孩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高梳理亲子关系的能力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良好协调的亲子关系能显示出一种和谐的美、真诚的美,使家庭充满协调。父母不仅要积极参加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活动,在家与孩子相处时更要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委婉真诚地与孩子相处。

3.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

学校教育是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必须有家长的正确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总之,要在孩子的学习、劳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善始善终、坚持到底的优良品格。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安静的学习环境,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父母榜样的力量。

篇4

如何发挥教育合力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呢?

一 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以感性教育为主,家长通过言传身教,更多的是用自身行为来影响、感染孩子。家庭是对孩子生活习惯、性格培养、身心成长、道德行为的养成影响最深的环境。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学历加名牌,而是人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就要求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各种行为习惯,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事情,学会自理、学会自己生存的基本本领,为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感恩、懂得宽容、敢于梦想、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家庭教育是对人影响最长久、最深刻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从被动到主动到自动的过程,其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只靠学习成绩和书本知识,还有很多生活的内容。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身受益。

二 要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和主阵地,学校教育是对孩子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以系统的理论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素质教育为主的、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它是家庭教育的引申和完善。

学校教育除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社会技能的传授外,还有着对于人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是非观念等人格塑造上的责任和教育功能。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而素质教育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学校应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体系,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以教学为先导、以育人为目的、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教育格局,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作为学校教育,还应加强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连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是学校与家庭沟通和协调的纽带。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会,班主任采取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积极主动地与家庭建立联系、互通信息,促成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交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一张教育网,从而加大对孩子的教育力度。

三 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学校教育只是整个教育活动其中的一个部分,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还需要社会教育的参与、补充和配合。因为在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其行为表现会受到各种思想观念、不健康信息、文化和家庭不良环境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身心健康受到不良影响。学校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争取社会的支持,齐抓共管,形成有效合力。因此,作为社会教育同样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可见社会教育的作用之大和影响之深远。社会教育是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资源,它包罗万象,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并随时发生的。社会的发展、变革和各种社会现象必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加大社会教育力度,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现象。只有充分利用好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才能使学生享受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在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教育应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育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互相配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它有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的责任和改善社会教育小气候的责任。教师应该引导父母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修养,健全家庭环境,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和远大理想;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它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重新建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客观的综合测评;社会是青少年的大课堂,它同样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价值取向,因此在社会教育方面,要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失效原因;陕北家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05-02

一、家庭教育现状分析研究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于2012年1月发表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一文中指出,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家长错误的家教观念;家庭教育不到位、错缺现象越演越烈;家庭闲暇时间教育缺乏关注;家庭教育过度依赖于学校以及其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陈鑫源认为:我国家庭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父母溺爱过度,保护欲强;“三多”普遍:管得多,干涉多,惩罚多;性教育在中国家庭中几近空白。《略论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李东风,项羿)认为我国家庭教育观念复杂多样;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缺乏统一性;家庭的教育者整体素质不高。

综合来看,大多数学者的角度取自于家长本身教育理念的错误及当下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从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视角出发来看,该地区家庭教育的现状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与孩子的情感基础淡薄,缺乏有效交流。

2.家庭教育的内容由以往的礼仪与单纯的德育教育转变为带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方式。

3.代替家庭教育的专门性教育机构出现,家长们争相送孩子学习,但这样的替代机构是否真的可以代替父母的亲子教育?答案不言而喻。

4.家长普遍存在教育观念的陈旧、固执、缺乏耐心等问题。

5.学生成了家长的“主人”,学生的意志成了家长努力的方向。这类型家庭的家庭教育功能可以说完全处于失效的状态。

三、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失效的原因探析

《北京青年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家庭中有近6000万对父母说自己是失败的父母,他们十分烦心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且对怎样教育好子女困惑不已,大多数家长认为急需学习科学的知识来教育子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三育结合。特别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要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并且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另外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家庭教育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一文中魏秀梅分析到:当代初中生家庭教育失效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存在过高的教育期待;以及时代变化导致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不当。

基于此,笔者在分析陕北当下家庭教育问题时,发现有如下原因值得重视:

1.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孩子接受的信息复杂多样,家长在为孩子甄别、选择、应用这些信息时与孩子产生了各种矛盾,增加了家长家庭教育的内容。

2.随着陕北地区近几年来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形成的青少年对物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性教育。学生之间和家长之间有攀比心理,家长想让孩子在别人面前样样都好,对孩子的保护欲强,“帮”孩子解决他遇到的一切难题,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思想,毫无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3.家庭教育专业机构的出现让更多的家长放手家庭教育,而寄希望于这些所谓的专业教育机构,忽视了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维系。殊不知,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这样的做法不仅会使情感纽带消失,更会引起孩子的叛逆情绪。

4.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改革,倡导减负,而社会却丝毫未因此而降低对于人才的要求,反而更加苛刻,因而家长开始在孩子业余时间加满各种补习、培训科目,使得家庭教育内容变质。

5.传统的家长权威观念影响甚深,加之陕北人本身粗放豪爽的性格,使得一些人对孩子的教育不注重细节。陕北爷们儿的大男子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一言堂式的教育理念比比皆是。这不仅加剧了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更会给孩子的未来家庭教育埋下祸根。

6.家长甩手教育给学校在中国已属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陕北地区些许家长不光如此甩手,更是与学生一起责备学校教育,可想而知,这样的做法使得学校在学生心中的威严威信减弱,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失效的情况出现。

四、对策浅析

《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一文中指出: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呼吁其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应该从学教师的专门培训那里接受应有的教育和培训。针对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型”和“娇宠放纵型”的教育方式,教给家长育人的新理念和方法,科学的教育知识,还可帮助制定家教计划,这不仅解决了其在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纠正了家庭教育中的偏差,还提高了家庭教育的实效。在《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文中贺幸平指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应注意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合力教育的效果;为了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动力,进而使家庭教育的地位得以提高,政府应加大家庭教育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可提高与社会教育相等的地位;另外我们还要加强教育学术的研究工作,研究家教理论及其方法,做出细致观察与科学实验,以能推陈出新,家喻户晓;最后,以政府的行为来营造家庭环境,通过创办示范性的婴儿教养中心、家长培训学校等来营造。

纵观诸多家庭教育对策研究,大多提到:家校紧密联合,建立家长学校。笔者认为家校联合固然好,利于统一对孩子的教育,但这在现实社会中至少在目前陕北的社会中是鲜有成效的。

一则陕北地区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加之较大的社会生存压力,家长无暇或无力配合学校的“标准家长”。

二来,新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要求教师全面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技术,学习并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潜心钻研,认真付诸实践。加之各教师每学期应完成的必须任务:听课笔记、业务笔记、教师成长手册等等科目,更加重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否做到细致入微地观察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家庭教育状况?

针对这一对策在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陕北地区的家庭教育应多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们的家庭教育在无法做到知识培育的情况下,应力争做到家庭德育。家庭教育始终应以“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家庭教育失效困境的解决多是从社会家长两方面的因素入手,殊不知:事物的发展主要是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贺胥黎说:现代人更多的是灵魂的饥饿。针对中国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我认为它的改善应首先从家庭教育着手。

2.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应该助力于家庭教育。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随地实施素质教育,课堂减负不减质,让学生的课外补习负担没有可乘之机;让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教师必备的熟练技能,以达到对学生教育的智育德育兼顾。

3.家庭教育不可由专业机构替代,那么可以考虑建立专门机构来进行家长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期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素质,更新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进而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教育好了孩子,也提升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篇6

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实施“三生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小学应该如何开展“三生教育”活动呢?

1 抓好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

强化课堂教学。省教育厅集中力量编写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各校要以适当的方式开设“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保证必要的学时,进行灵活的考核评价,给予一定的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突出实践活动。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

注重文化育人。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以培育优良的校风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2 抓好家庭教育

教育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要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要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家长提高综合素质,用积极、良好的行为给孩子作榜样和示范。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咨询会、研讨会,推介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方式,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

3 抓好社会教育

教育部门要主动参与优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长效机制。要主动争取文化等部门的支持,多创作和生产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科普基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社会教育单位,对学生实施“三生教育”。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为组织开展“三生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7

【深度剖析】

解读一:加强对成年人的素质教育。

公民素质的问题,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公民文明素质问题,首先是成年人的问题。那些在国外丢脸的事,大多数是成年人所为。即使中国小孩子有不够文明的行为,外国人大都表示宽容,唯独对于那些因有几个臭钱而趾高气扬的大人的不良行为,人家着实难以谅解。因此,素质教育首先应该面向广大成年人,不要动辄把矛头指向孩子。

解读二:重视家庭在养成儿童文明素质中的作用。

对青少年儿童,当然存在素质教育的问题。这首先是家庭的责任,不能全交给学校。家庭是儿童最早的学校,家长是儿童最早的老师。中国的家长历来重视儿童教育,在古代的家庭教育中,洒扫庭除、出入应对的教育占很大比例。现在的中国家庭,一如既往地重视孩子的教育,程度甚至超过了古代。有的家长放弃工作,全职投入。但是,在这种家庭教育中,受重视的还是科学知识一类的学习以及某些弹琴唱歌之类的特长培养,目的都是为了应对升学竞争。至于普通的文明素养的培育,则严重缺位。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把毛病传给孩子;有的家长因怕孩子“吃亏”,故意灌输给他们一些不良的观念。

解读三:应重视青少年基本文明行为的养成。

我们的中小学德育,注重思想灌输,对行为养成重视不够。其实,小学阶段以及学前阶段,更应重视文明行为的熏陶和养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思想上会逐步成熟,行为自觉性也在提高,对社会规范也有更好的理解。

篇8

从家庭教育发展的环境媒介来看。在传统家庭教育中,教育环境具有封闭性,家长和长辈在教育中具有权威地位,家长总是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着被教化者的角色,这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互性使家庭教育环境由封闭性权威性向开放性民主性转变。但是无论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孩子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家长一般不易察觉,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主要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入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到了近代传统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立足社会,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认为只要孩子在考试中有好分数,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就行,而渐渐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时代,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题,不仅要求一个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品德教育或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并且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品德是良好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对品德的重视是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

从家庭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来看。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家庭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敬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的分析辨别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由这几点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的教导言行为主。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向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变革。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网络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再把自己作为权威,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孩子对家长不再是盲目地遵从和依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自主学习,塑造自我。但是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从古至今都不能否认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都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篇9

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明确树立全面的质量观,继续重视考试分数,但绝不能将分数定位在起决定性作用的“唯一”位置上,全体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都应该从分数衡量质量的狡隘观念中解放出来,建立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把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的标准。另外,学生能否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都是评价的标准,既看升学率,也看合格率,还看成才率。学校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主要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还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方式的改善,优化各地考试招生制度以及质量评价制度等,切实减轻受教育者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报告要求,笔者从三个方面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阐述: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第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第三,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一基本道理。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各种关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阐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在此,笔者针对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进行阐述:第一,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第二,素质教育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第三,素质教育要求突出育人的功能,在学生严格完成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鼓励和促进其培养和发展各自的特长与爱好;第四,素质教育致力于文化素质、智能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的培养。

三、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学生教学管理

当前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国家、社会以及公民大众都已经将素质教育视为中国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层次。从广义上说,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影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质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水平,因此要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和改变学校的管理工作,通过不断改革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制。

(一)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建立和明确全面素质教育的总体教学管理目标

校长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校长的教育思想则首先要通过其所信奉的教育目标和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来实现。同时,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其主要职责是科学的制定学校的管理目标,并推动管理目标有效地被组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向是向着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全民性,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第二,主体性,在学校中,每个学生都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基础性,素质教育要求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建立起坚实的基础;第四,整体性,素质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素质教育评价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各个组成因素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五,差异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上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充分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教育;第六,时代性,不同时代队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不同,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把握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和当代儿童、少年、青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探索和研究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教学管理模式

素质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在此基础上将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目标转化为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探索和研究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教学管理模式,是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托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积极寻找素质教育的切入口,积极探索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教学管理模式和途径;其次,学校应该尽量做到扬长补短,依靠地域差异和区域文化特征,逐渐形成本院校实践和推动素质教育的特色办学思路。第三,学校要整体优化资源配置,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加快构建适应和符合国家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新模式,这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层次。

(三)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学校素质教育开放型教学管理体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建立以学校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学校、家庭、社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三大场所,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要求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的开放型的管理网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因为社会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依靠社区;第二,完善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多种多样的学校、家长联系制度,例如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教育等;第三,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因为社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广阔的课堂,具有取之不竭的生动形象的教育资源。

(四)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教育体系改革

课程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教材与教育目标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课程教材体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新课程在课程教材体系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第一,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改革;第二,课程结构的改革;第三,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建立一个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教学体系,而教学体系的改革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学观念;第二,要求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建立和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决策。国家要求我们共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效的、科学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其中,科学的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促进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涉及评价思想的转变、评价内容的完善及评价方法的改革等内容。学校应该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法,积极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四、总结语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模式类型

一、家庭教育模式的含义

家庭教育模式指的是家庭教育标准化的典型的形式或模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历史时代,家庭生活方式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像“磁场”一样,对人的素质起着“型塑”的作用。培养现代人的素质,需要建立现代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

二、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封闭性

长期以来,我国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是相隔绝的。家庭教育也作为家庭的私事,对子女的教育取决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和喜好。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总是有局限性的,这不能不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

(二)家长素质不高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父母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比较高,一般都能较好的组织家庭教育;父母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三)专制性

受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多比较专制。

(四)放任性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现在的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这类家庭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以赚钱为目的,孩子是托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照管。从小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孩子往往从小就养成了种种恶习,如打架斗殴、请人代做家庭作业、酗酒等。

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家庭还是比较封建的,要打破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必须给孩子充分的自,让孩子成为自己成长中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

三、建立新型家庭模式的类型

(一)学习型家庭教育模式

我们提出学习型家庭教育模式的建立,不能简单的把学习看成是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是一定要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含义,拓展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和知识的掌握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体家庭成员都必须参与学习。在生活过程中学会学习。例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保护环境,卫生保健等等。

家庭成员必须有学习的意识,更新观念。子女要共同努力,互帮互助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只有真正解决了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的硬件与软件的差别,教育真正公平,那么应试教育必然会消失。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融洽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沟通,使子女性格更健全,有利于子女自身发展。

(二)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

建构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是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开放式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该模式重视与学校、园所、社区等社会系统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以期形成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家庭教育体系。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有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配置、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三)开放型家庭教育模式

让子女充分体会社会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子女独立生活,接受实践的锻炼。家长要虚心接受子女的教育,摒弃封建传统思想。

(四)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

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就是要求家长放弃自己的“专制思想”,遇事要与孩子商量,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要求家长态度要温和,要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不能气势凌人,居高临下,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既是严师又是益友。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中,当孩子遇到对问题模糊的认识、片面的理解时,或者是与家长的观点有分歧时,应采取讨论的方式。

(五)良性亲子关系模式

家庭的基本关系是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亲子关系,以及由此派生的情感关系、经济关系等,家族的基本关系是世系关系、权利关系、亲子关系。在这诸多关系中,对未成年人影响最深、发展最为重要的关系当数亲子关系。

(六)有效的家庭互动模式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有隐私权。家长不能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翻看子女的东西。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权力制衡。在有效的家庭互动模式中,某个家长想独断专行的现象将消失。

再次,家庭成员之间要有情感的交流。家庭成员之间要能互相体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家人也应经常相聚,例如,一起吃饭、出去旅行等。

最后,要给子女成长锻炼的机会。要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让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相信子女的创新能力,给子女展示的空间。

四、影响新型家庭教育模式建立的诸因素

(一)家长自身的素质

家长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家长是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组织者和责任人,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以及子女未来的发展。家长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品德素质。

(二)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真挚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是能真实的感受到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和方式,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水平。父母越是爱子女,子女就越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子女也会爱自己的父母,形成真诚的感情交流。这样,当家长真诚的爱自己的子女时,子女就非常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诲。

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要一致。家长正确的对待子女的态度应是严慈并济,该严的时候严,该慈的时候慈,家长在子女面前既有权威又是朋友,这样才能既能让子女服从家长的管教,形成良好的习惯,又能亲近家长,家长能真正走进子女的心灵世界,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三)家庭的社会背景

家庭一直都是比较封闭的社会组织,但是它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受家长的素质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环境等影响和制约,也要受到家庭所处的时代、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居住的社会区域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也就是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巨大。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就说明孟母非常重视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作用,也告诉我们家庭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结交胜己者”、“居必择邻,慕近良友”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