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当代大学生能否保质保量的就业,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级单位接受毕业生的力度较前几年有明显的下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压力。2008 年以来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难以继续维持的局面,这样的经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就业单位问题
就业空间正在逐年缩小,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因此,这就给用人单位肆意的以一些硬件条件不合为由拒绝招聘提供了借口。他们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例如只招收“985”“211”毕业生,或者只招收男生这样的不合理的用人要求,盲目的提高了人才的标准,形成了用人市场的人才高消费局面。这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一些人才单位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错误的认为把时间用在培训应届毕业生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三)高校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适应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一方面,有些专业人才过剩,这样,就给这个专业造成了很多的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缺乏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导致没有相适应人才去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无形中为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此外,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开设在一个学期内,这很难满足学生就业心态多变、社会就业形势多变的需要。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学当中,导致大学生认识不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到大四的时候再进行就业指导为时已晚。
(四)大学生本身的问题
有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上,把毕业看得过重,不能正确地对自己定位,错误性地提高个人就业期望值,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不足,学业不精,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差;同时社交能力欠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有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新型模式
(一)“360°无死角”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360°无死角”,是包括个人、高校、就业单位和政府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一新型的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既要独立存在,充分发挥其功能,又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这一目标而努力。
1.毕业生――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首先,毕业生的个人性格、个人兴趣、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岗位或就业去向。大一到大三期间,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参加一些比如就创业园,就业沙龙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应当克服不正当的求职心理,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要有择业自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求高薪,而是应该本着积累经验的目标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摇篮,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因此,高校应该严把“质量关”,为培育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竭尽全力。就业能力也被称为可雇用性,就是关于获得工作和可以被雇佣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得到初次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新的就业的能力。国外一些大学已将其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第一,高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思想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减轻就业心理负担;第二;针对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第三,通过讲座形式进行创业理念,创业过程的教育;通过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践性训练,激发他们的创业思想,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
3.就业单位――培养就业能力的支撑。有就业单位的支撑,才能有毕业生施展的平台。当下,就业单位应适当改变用人原则,消除学历观念,更看重能力,给毕业生锻炼自己的机会。此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构建用人单位选用大学生的新理念,新机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
4.政府――培养就业能力的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就业率稳定上升的保障。政府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失业青年,为那些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助;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及环境,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校各项改革;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的地区,派遣选调生,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减免学生的贷款,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
(二)“特殊化”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特殊化”是指针对特殊类别的学校,特殊毕业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
1.针对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特殊化”。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是很高,这与他们的院校类别,专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业院校,其专业相对”冷门”,社会需求不明显,或工作环境较差,学生不愿去,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对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发挥农业类的专业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业观点。
2.针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特殊化”。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些特殊的群体在毕业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更应该逐步加大。首先,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多与老师沟通探讨,深入学习,扎实研究,提升自我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设立专项经费和帮扶项目,建立特困生信息库,对特困生重点关注,全程跟踪。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安排校内就业岗位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认定“双困”毕业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3.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化”。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因此,提倡大学生网络创业多元化,将极大的带动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创业。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要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对创业的认可度。鼓励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支持毕业生学以致用。其次,加大支持力度。应该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相应的税收、融资帮助,更重要的是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降低失败率,让大学生网络创业少走弯路。最后,加大诚信教育,增加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防止毕业生网络创业受骗。
参考文献
[1] 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2] 刘宏鑫,易小祺.“十二五”规划方针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对策浅析[C].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1.
[3] 陈康敏,彭小孟.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0).
[4] 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5] 赵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6] 齐柳.新时期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G].中国电力教育,2012(4).
[7] 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厘定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从就业过程中逐步提炼出来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就业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或从部分社会实践中得到,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一个大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首先他的就业动机必须正确,其次,他应具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指满足岗位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差异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来看,具备基础能力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只有基础能力足够,才可能顺利就业。专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了差异性能力才能从顺利就业最终走向自我创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在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工厂都面临着倒闭破产,“隐量”“存量”待就业人口巨大,加之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大学生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就业难。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很多大学在考量大学生时,采用的是学分制,导致很多大学生只注重学分积累,而忽略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自身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不够,而通常学校也不会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岗位对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很多高校都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专业,这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其实是一种接受能力,它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学,而不是仅停留在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上面。若一个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很难快速熟知新岗位所需的知识与业务,造成上手慢的局面,而单位看重的则是员工每天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由此可见,学习能力不强将严重阻碍学生就业。
3.实践能力低。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包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大学只注重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大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很难满足岗位需求,还得从新学习,而很多企业又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这些大学生,这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部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这也会影响其实际就业。当然,创业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后期就业。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要想把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必须从学校这个源头上着手。对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要逐步改革、不断完善。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来设置专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当前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2.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要引导学生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最终就业的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就业的内容要全面,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引导时要分层辅导,根据学生年级和学习层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引导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以及发展意向等,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要有个性。要经常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而且还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更多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石铮.人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高校 雇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22
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构建一个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十分必要。在这个模式中,高等教育机构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同时需要整合雇主资源,把学生培养成为与社会需求一致,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不断变幻就业形势,更快地适应多变的就业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1 如何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1.1 设置反映社会和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课及专业课程
由于高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所学内容也与社会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创新性不足,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重视对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和预测,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反馈,及时调整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使得高等教育能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适应市场需求,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始终处于动态的匹配状态,增强就业竞争力。
1.2 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每一门课程
将就业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写入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让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何种就业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设计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结合教师的讲授与点拨,使学生不仅能领悟到老师需要他们掌握的知识点,还能提升自己的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就业能力。
1.3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档案
要求学生记录下大学期间在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中为提升就业能力所做的努力、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以及对活动的反思。形成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档案。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大学期间为就业所做的准备,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4 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指导
通过课程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自我、探索职业,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最有效、受众面也最广的一种方式。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应是连贯而渐进的。同样内容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贯穿大学四年,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形成断层。也就是说大一所进行的自我和职业探索到了二、三年级还需要继续进行,简历也不应是大三或大四的事,而应从一年级开始写简历,即使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至少也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差距,并在四年大学期间有针对性的弥补。
1.5 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是一个处理毕业生就业日常工作,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并为全校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职能部门。这个机构可以说是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部门,也是与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如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提供全面的、最新的职业信息;联合企业,为在校大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做职业咨询,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了解不同行业,并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组织各类大、中型或专场招聘会、寒暑期实习招聘会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同各类企业的广泛接触的平台。通过多项服务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创造机会。
2 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大学与企业之间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合作,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而目前中国高校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有限,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工作实习等活动对不少学生而言只是走过场。如何真正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和职场,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2.1 加强校企间高层的交流
高校是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场所,而企业也需要了解学校的科研成果,并将之转化成生产力,成为企业的新生力量。因此,校企高层间的联系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转化,使之变成企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这对企业与高校来说是一个双羸的好事。
2.2 合作培训
高校为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帮助或进行定向培养,企业为高校提供一定的研究场地、设备、资金的支持,以及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双方都将从这种合作中受益。因此,校企双方的合作不仅能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成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从而能有效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3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大学生个体
高校与雇主的所作所为只是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而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最终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规划并付出行动。这主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进行。
3.1 学好课内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限于机械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和归纳出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通用技能有哪些,以及这些技能将有助于你未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3.2 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这是一个广泛接触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同学的机会,通过社团的活动,可培养自己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软实力,是提升自己就业竞争力的好机会。
3.3 认真对待社会实践和实习
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途径,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些社会调研、参与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增加简历的亮点。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实践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26
就业竞争能力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对职业执行能力的一种诠释,在就业竞争能力当中,基础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基础能力主要是指不受各个专业的限制,基础能力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当中,可以说基础能力是所有就业竞争能力中的核心,而专业能力就属于专业范畴内的,主要包含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这一方面。专业能力的针对性较强,我们此次就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有帮助。
1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1专业水平还需加强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很好,还有很多的往届毕业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的教学方法是有关系的,学生专业知识学得不到位等这些都是构成我国大学生就业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学校的引导也都是在能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上,这样的一种引导方式,使得最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
12缺乏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自发地去进行学习,不断地巩固自身的知识储备,自主学习也是构成其他能力的基础。通过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到新单位时,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加广阔。而实践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现阶段的大学生注重的都是理论知识层面上的学习,对于实践这一层面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这样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从而会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就业。
13职业目标不明确
这时说职业目标可能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认为太早了,其实不然,试问当前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有多少大学生会想到,很多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其实都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专业,这也就导致最后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大学生选择行业的方向是混乱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大学生随波逐流,浪费时间。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游戏、恋爱上。久而久之,在毕业的时候,自身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工作。
2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相关举措
21加强自身能力培养
(1)确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是人们走向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开始实施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将来走向社会想要做什么要提前想好,做好规划,只有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能够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将来的理想而奠定基础,不断打拼。再有就是要充分地了解自己,很多学生好高骛远,狂妄自大,盲目的自信导致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就萎靡不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并对想要进入的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行业所需的人才要求。
(2)加强自身职业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就业的过程当中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踏实做事,精益求精,除此之外,还要在人际关系上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好自我调节,从而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
(3)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身就业能力有没有达到要求,如果说自身的就业能力与所在职业的要求是相符合的,那么就说明自身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而如果说自身的适应能力没有达到职业要求的话,我们的学生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就业能力的补偿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22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学校一方多增设一些和社会市场契合度高的专业学科
我国的高等教育较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高校与设计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了,因此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和人才培养上也要及时地与社会实践需求进行整合和统一,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发展中,在人才的培养机制上还是有一定问题的,比如说在课程中教授的内容非常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范围也非常小。这一系列的问题在遇到市场变化的时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弱的,这样也就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办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要在专业的设置上以及人才培养机制上及时地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实用性
在就业指导这一环节,我们不仅要涉及学生的就业素质,还要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说在学生面试的时候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求职简历怎样做等,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对自身今后的就业倾向以及个人素质上都有一个综合的考虑。我们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听讲座,实行网络教学等,这些手段在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发展中都是可以做大的,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模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23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1)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校企合作一直是近几年我国高校发展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校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这边可以建立一个就业实习基地,这样也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都知道企业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以及人才的引进,只有具备这两点,企业才不会被社会同行打垮,企业的创新能力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我们的大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2)开展课外学习活动
企业可以在开展项目工作的时候将大学生也收编进来,只有实际运作了企业的项目。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工作流程,大学生也才会知道怎样在团队中进行工作,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能够早早地适应职业环境,从而进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2004
[2]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08
[3]贾@,樊富珉基于身心灵理论的高校生命教育模式[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2010
[4]郭海峰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2010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渠道;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洪环,泉州师范学院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87-03
就业关系到民生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是否稳定发展。一场全球性的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倒闭,在职的工人下岗,应届毕业生更失去了应聘的机会,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600万大学生就业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加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面临着失业的难题,高校的教育事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面临倒闭,大学生人数增多。就业问题凸显严峻。中小型企业裁员、停工、倒闭,造成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金融危机几乎波及到全球的各个行业,中国企业倒闭的现象也相当严重,“日前,中国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今年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倒闭,一些面临考验的企业力求生存,也进行裁员,导致大量工作岗位流失。而部分家族企业以自家家族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企业实行全面控制,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和主要经营权,在观念上、安全感、保障性上造成家族企业对外来人才的抑制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大学生,一方面要求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普通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数达到了2700万的规模,毛入学率超过23%,进入大众化的阶段。从200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100万(103.63万人)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密切,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缺乏主人翁精神,上课不认真,下课玩游戏,看小说,考试作弊,专业素养不高,造成知识结构缺乏,难以形成系统性;加之,实践操作机会少,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和水平。由于平时的沟通比较少,整天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和网络打交道,应对能力比较薄弱,造成心理素质差,遇事恐慌,缺乏创新精神。面对社会复杂的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准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就业观方面对就业要求高,一般只寻找白领阶层或者是企望在企事业单位里工作,不愿到基层,缺乏基层锻炼,一心只想往高处走,缺乏从小事做起、从基层锻炼起的精神,形成了眼高手低的现象。
(三)高校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市场需要存在距离。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各种类型的人才,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服务,发展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人才作为高校生产的活的产品,不但要在思想道德方面符合社会要求,同时要储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学有所用。而目前部分普通高校的学习侧重于理论方面,除了工科等学科需要进行教学实验以外,在校生普遍缺乏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与社会连接的条件,造成理论知识偏多,实践能力不足。人才市场的要求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这对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个人品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代需要的是技术性、综合性的人才,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其进行应聘的资本和筹码,缺乏良好的素质,难以保证其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把专业基础打牢,提高操作能力和实践水平,拥有一技之长,用技术和实践水平证明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树立个人的质量品牌,为就业提供机会。如师范类的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授课技能,在实习期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寻找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把在大学几年来所学的知识用到刀刃上,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把教学的技能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以应对应聘工作,并且利于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其次,要提高应对各种压力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干,社会阅历可以提高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勇于挑战困难。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就业门路,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扬长补短,不断地完善自己。
(二)高校应利用学生社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要加强与人才市场的沟通,“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课程,列入大学阶段关键性教育任务,制定‘社会实践’的标准、制度、流程,建立‘社会实践’档案”。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明白在大学时代应该要干什么,选择自己的道路,瞄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当前各个高校普遍有学生自行组织的社团机构,校方应该充分利用社团的作用,加强对社团的资助,通过学校社团让大学生与社会产生联系,通过社团的中介作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的寒暑假输送一批大学生进行有实质性的社会实践,可以到公司实习,或进工厂锻炼,使大学生接触社会,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为其走上就业岗位提供一个舞台。
(三)高校应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投资,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上购物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消费手段。有调查显示,“我国上网购物的大学生已经达到该年龄段人数的49.3%”网上购物,一方面促进了网上营销数量,扩大了网上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营销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具有学历高、计算机水平高、接受能力强、同学之间人脉资源广的特点,加之网上注册商店具有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的特点,适合大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投资演练。大学生可以借助身边的资源设备如电脑等,在空余的时间里进行网上营业,先熟悉网上购物的程序,了解市场需求,通过网上广告进行推销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且要防止黑客侵入,确保网上营销的顺利安全进行。网上营销,最重要的是联系商家和货源,寻找一个商家为搭
档,商定价格,进行网上销售物品,为从事销售行业打好基础。由于互联网传播和更新的速度快,涉及面广,如果经营得当,效益还是比较高的。其实网上创业是大学生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让大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大舞台。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契机
(一)政府应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了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倒闭,使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政府拓宽就业渠道,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美国上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之一便是建设公共事业工程,提供就业门路。目前面临的金融危机,政府应该发挥调节作用,在平衡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员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员就业,在第二产业可以解决1.7个人员就业。”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容纳就业数量多,收益显著的特点。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政府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是改善就业状况的措施之一。
(二)校企联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证。校企联合就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创造新型联盟关系。在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纽带作用,建立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机制,设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随时调配生源,这样既利于企业的需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就业率。泉州地区有许多中小型企业,如品牌鞋店。可以与艺术院校的鞋设计专业联合。
篇6
1SWOT理论概述
SWOT理论也就是SWOT分析法,也叫优劣势分析法,是一个企业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可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存在什么机会,会受到什么威胁。企业使用SWOT分析法对自己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认清自身的情况,从而把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并结合公司的战略进行部署,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SWOT分析法虽然是企业的一种分析方法,但是它在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1]。
2大学生就业环境的SWOT分析
2.1外部环境威胁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来说,他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威胁主要来源于市场上激烈的竞争。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大,就业岗位不足,市场狭小的情况十分严重,难以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此外,高校在自身的专业设计上,也存在和社会脱节的情况,加上社会格局变化快速,有的专业就业局势尴尬,用人单位在可选情况较大的情况下,在进行招聘的时候会有着较多的限制条件,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难度重重。
2.2外部环境机会
大学生经历了系统化的学习,不仅在自身的专业能力上有着较强的水平,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中,他们也培养了较强的综合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于不同岗位工作的适应性会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使得就业的概率大大的增加,成为了“万金油”。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喜欢选择一些综合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员工,因此大学生获得了一定的青睐和优势。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在大学生的就业上提供帮助,这些政策的出台也给学生带来了比较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会,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3内部优势
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想象力丰富,与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员比起来,他们有着相对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这在就业竞争中能凸显出优势。对于社会环境,虽然大学生缺乏经验,但是他们自身还是有着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的,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来说,接受能力强,容易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由于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思想都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2.4内部劣势
就业的主体是高校毕业生,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比较淡薄,就业观念也相对落后,很多学生并没有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而是到了毕业季才慌慌张张地择业。受到父母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就业上还是过于追求“编制”,没有能够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转变。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自身的就业心理素质比较差,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不对口或者不理想的情况,他们容易出现心理上的波动和不安。此外,自我评估能力不足,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评价不够客观,导致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着影响和偏差,这样的能力不足也形成了学生在就业上的劣势。
3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情况
3.1对于就业政策不够了解,解读能力薄弱
就业政策是国家和政府推出的推动大学生就业、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的一些惠民措施,是稳定性较强、风险性较低的重要资源。如果能够对就业政策把握到位,就可以更好地在就业中获得优势和收获。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对就业政策的把握是他们的基本职责,也是他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对就业政策的把握会推动他们在就业中得到更好的帮助。当前,我国不少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没有很好地重视,有的即使重视了,也因为自身缺乏良好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得在政策的把握上不够得当和准确,从而不利于自己就业行为的进行和就业良好成果的呈现。
3.2自我评估定位能力不足,评估结果不准确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如果能够对自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么在就业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成功率会更高。自我定位是需要进行自我评估的,通过自我评估可以更好地进行定位。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我能力进行合理、准确地评估,对于自身的能力状况不够了解,从而出现了就业的期望值过大、本位思想严重、好高骛远的情况,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环境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定位,最终导致实际就业与自我能力上的偏差,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发展,也使得国家的教育资源和其它资源出现了浪费的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对自己进行了评估,但是评估不准的情况是常见的,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对自身的了解不够清晰,同时也在于家庭对他们的一些影响。有的学生受到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滞后的就业观念等使得他们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位不准确、不科学、不实际,从而就业成功率大大下降,就业满意度也得不到提高。
3.3就业技能不够突出,竞争力不强
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比拼的不仅是学生自身的能力,同时还有他们的就业技巧和能力。因此,就业技能是就业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技能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简历制作、临场表现、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等都是它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对新媒体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就业技能的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综合就业能力上显得较为薄弱,尤其在人际沟通方面,虽然他们在这方面凸显出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优势,但是从整体的沟通能力角度出发,还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状态,和相近学历的人比起来,没有体现出更大的优势,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自然或者怯场的情况,考虑问题不够周到,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在自身的礼仪、职业素养上也不够突出,不能使自己在就业中占据先机,获得招聘方的青睐从而赢得更好的岗位。就业技能不突出最终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使得他们在就业中不占据优势地位。
4基于SWOT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4.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述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英国,它指的是“可雇佣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获得并保持一份工作的能力。一般来说,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仅指的是他们完成就业的过程,更应该注重他们对这份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持久拥有情况以及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履行情况。
4.2基于SWOT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就业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在大学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大学生活,避免虚度光阴,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地关注社会的需求,了解自己专业和理想职业的发展现状,以便于学生进行更好的调整,并为之制定可行的计划。我国的高校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一直都是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来进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可以让其尽早地为自己做规划和打算,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资本,近年来根据创业的号召,一些高校也增设了诸如“SYB创业培训”之类的课程。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抓住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提升这两个立足点[2]。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前提,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需求打造个性化的指导模式,帮助学生进行提升。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引导,使学生能自己更好地发展,并且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回归到群体的共性当中,而不是一味的个性化,导致与社会的需求相去甚远,成为一个异类,惨遭社会的淘汰。(2)加强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各个方面来共同促进,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勇于创新,不要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磨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业指导课程由于内容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是更容易进行创新的,因为它是一门从理论起源但是最终需要回归到实践的一门实用性课程。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就业技能大赛、职场模拟活动、求职观摩等等,将理论性的课堂搬到实践性的操作场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就业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从自己亲身感受的角度触发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课程的学习中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的补充和知识的建构创造。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加强实践基地的建立。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来说,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亲身的感受中自己体会、不断打磨,从而进行调整和提高,因此,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社会上的一些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不断地体验和锻炼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3)改革培养方案,注意就业教育。在高校中,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每个高校都会有的,但是具体的开展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就业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融进人才的培养方案中,缺少了系统化的背景,使其得不到重视,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从而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不到良好的作用。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进行结合,通过培养方案来呈现和实现,加大就业教育的比重,切实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3]。(4)提升师资力量。很多高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都是辅导员,他们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能力,难以在就业指导的方式上进行更多有意义的变动,对于课程内容和指导方式的把握都比较局限。同时,受到辅导员工作现状的影响,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的施教者自身的水平和整体的师资结构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有较大的影响的。虽然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也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从师资力量和水平上来说还是有所欠缺的。要想做好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工作,就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改善和调整,多引进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开展项目性的科研工作,提高整体的师资水平。在人才引进和师资结构组成上,学校本身对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高校对于就业工作只重视最终的就业率,因为这个和学校的招生息息相关,因此忽略了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教育过程的质量才是决定最终就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意识不到位,才会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素质上升缓慢,跟不上社会格局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要求。部分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本身并不专业,这种状态决定了整个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达不到社会的标准,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十分重要,要从自身来提高,也要注重社会资源的良好整合,外聘一些企业的优秀人士担任校外的导师,定期做客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性的帮助。(5)加强就业心理教育。从SWOT理论分析来看,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的学生因为心理素质不够强,使得自身的劣势在不断的增加[4]。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从而出现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要组建专业化的心理教育队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确保他们处于一个健康、积极的状态,为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心理和思想方面的有利帮助。在就业的心理教育方面,高校要注重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心理的调查和跟踪,尤其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建立追踪档案,开展干预治疗工作,避免引发严重的后果。
5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个人性的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基于SWOT理论对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学生的更好成长。
作者:刘陈姣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崔海英,王淑仙,栗蕊蕊.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0(2):27-31.
[2]李海兆,孙晓明,左杨,等.基于SWOT理论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1):31-33.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关系教学;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1-0121-01
一、公共关系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公共关系学科的不断发展,高校研究者和教学者进行了公共关系学科的探索,并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在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是停留在理论探索上,并没有发挥公共关系学科的实际指导作用,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将公共关系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详细来说,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融入公共关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只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局部融入了公共关系,但是应用并没有收到太多成效。虽然公共关系教学者从教学方面对公共关系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只是局部融入,并没有将公共关系教学应用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大学生就业能力获得的成效也比较低,没有将人际交流常识和技巧与自己走上社会相结合。
(2)高校并没有对公共关系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给予足够重视。首先是公共关系理论教学方法重视不够,从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方面来看,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很难在专业课程中出现,公共关系学科的普及率比较低。其次从公共关系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二者的结合方面来分析,很多院校还是将二者分开,前者属于纯理论教学,而后者属于技能实践,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成效比较低。
二、提升公共关系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应该赋予公共关系课程新的理念,然后在教学方法上给予补充,从而使公共关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1.破冰阶段。公共关系课程一般作为大学通识课,所以开课时应该突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安排破冰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可以进行案例讨论,让学生针对企业面临的各种危机公关事件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还可以举办课堂辩论,如,企业发展和个人工作中遇到的争议性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内在气质,对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非常大的作用。
2.课后实践阶段。公共关系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公共关系教学要想更好地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就必须加强课后实践,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知识进行实际锻炼。比如,可以进行公众调查和公关活动调研,针对某个企业的公共活动进行分析,了解活动的背景、内容和效果,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找到合理的方法给予解决。其次,还可以举办公关礼仪大赛,鼓励学生参加社团举办的类似活动,公共礼仪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可以说是外在形象的主要途径,从而让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其中得到提升。
(二)具体对策分析
本文认为除了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发挥公共关系学科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
1.加强公共关系学科对大学生形象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形象是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而公共关系学科应该教会学会如何注重个人的穿着打扮,从而塑造完美形象。公共的核心就是形象,很多细小的方面都会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录取,而公共关系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改变自己的形象,用恰当的方法来展现自己。
2.公共关系教学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现代社会并不是孤立的,大学生走上职场后也不是单打独斗的,合作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因此,公共关系学科在教学中也要以集体主义为主旨。另外,公共关系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与他人合作,让学生具备团队意识和精神,能够进行组织内部的协调与沟通,营造和谐的团队关系,加强与他人的真诚合作,实现互相帮助,为集体的提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共关系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大学生走上职场后必然会遇到各种危机事件,而如何将危机转换为组织发展的机遇成为公共关系教学的重点。本文认为公共关系教学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积极预防危机事件的重要性,并且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争取主动去解决。公共关系在危机事件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公共决策应该以向公众负责为基本原则,采用最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危机事件。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公共关系学》课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187-188.
篇8
【关键词】目标管理 大学生就业能力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13-01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和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近几年对面市场上的就业困难的压力提出来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描述大学生多种能力的一个集合,不仅是某一个单项的技能,这种能力是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前提。就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指标来看,就业率依然是作为办学水平评估、专业设置调整、招生规模增减的重要监测指标,其中就业率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要足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本人而言,拥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就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做好坚实的基础。要想实现学校和社会成功接轨,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缺乏培养目标和内容的研究。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以“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这一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前提,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建立完备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管理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即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内容上,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服务很少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上下功夫。各大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更要开设专门课程针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展“心理辅导”“对口单位实习”的机会等。
(二)专业授课不足。高校应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包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但现实中这三方面的专业授课显然不足。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较少的锻炼机会和较少的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依然在人际交往和合作上有困难,导致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够高,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知识扩展能力是关键,我国的高校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象牙塔里,大学生内不乏仅局限于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的现象,过分注重教科书里的一家之言,很难去扩展和发散思维;最后,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任务所在,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如果高校设置了清晰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就会设置一系列平台,给予大学生创新的项目关注和支持。
(三)专门机构的匮乏。我国高校的就业主要依靠就业中心和辅导员两个层次完成。但是在实际中,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涉及的范围不能全面;同时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障,很多时候信息的延迟、错位、缺少。并且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地过程,不应仅仅关注毕业生。所以,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职就业指导机构是必不可少的。
(四)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教育部曾明确规定,专职就业指导机构的教师与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 1:500,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比例都在1:800 以上。
三、目标管理视角下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和内容。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强调目标的重要性。目标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能给整个组织指引方向,还可以作为评价决策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目标管理的核心是重视组织目标而不仅是流程和制度管理。组织成员要根据组织的目标来制定自己的目标;其次,目标管理主张自我控制管理代替他人统治的管理;最后,目标管理把客观需要转化成为个人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工作成果。因此目标管理的运用和高校的实际是符合的。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设计
1、提升高校培养意识和目标。对于高校来说,就业率固然很重要,但是比就业率更重要的是推进就业能力培养的改革。因此高校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在课程设置、锻炼平台上突出增加知识广博度,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确定培养内容。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和目标是前提,而核心在于内容设置。要制定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同时高校要贯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其整个学生生涯的理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学校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断地去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体系,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3、构建专门培养机构。确立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内容后,还需要专业培养机构来实施,伴随而来的是人员配备和资金支持。高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就业能力培养机构,同时强化师资力量。把系统的职业资格指导培训作为重点,就业市场预测、职业心理调适、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作为核心,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促进。
4、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要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要完善薪酬制度。高校必须打破原有的工资基准,在此之上,相应提高与工作绩效相对应薪酬部分的比例,形成以工作成果为依据的激励机制,同时给予对于未完成工作目标的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形成奖惩对应的体制。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成为社会问题,高校应该在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树立起提升高校培养意识的目标,确定具体的培养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专业体系,注重专门培养机构的设置、专业培养队伍的建设意见对专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在这样的目标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77.
[2]何方芳,张廷君.就业心理资本一一大学生就业促进因素新视野.武夷学院学报.2012(6)
篇9
一、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大学生融入社会新环境,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员角色转换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忍耐承受能力等。
1.大学生适应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从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校园进入关系错综复杂的职场,一时难以适应。环境变换,观念、思维也应随之转变。有的大学生面临新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表现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由此引发种种不适应,如:理想与现实矛盾引起的迷惘;期望与实际违逆导致的失望;所学与所用脱节造成的动摇;打击和挫折造成的悲观;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引起的烦恼;竞争压力导致的焦虑等。
2.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在角色转变中可能一时“水土不服”,但不能始终不“入乡随俗”。要么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要么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但改变社会既定的“游戏规则”或要别人为你而改变,几乎不可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适应环境要做到:①调身先调心。环境对人的影响首先是心理,然后延伸到意志和行为。良好的心态及心理调控能力是适应环境的前提。②寻求精神援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如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知足不辱”,佛家的“恕、忍”等,都能给人以精神扶持。③提高认知能力。认知是对人性和社会本质的领悟。在遭遇不平不顺时,不恼恨社会,不抱怨生活,不怪罪他人,而是正确评估自己,总结人生经验。提升认知能力须向书本和生活学习,向生活的贤者学习。④加强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职场竞争的重要能力。在本行业领域要敢为人先,勇于动手,善于创新。⑤培养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淘汰更新快,不学习就要落伍。职场靠自学,学习途径与方法要考虑单位实际,因地制宜。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不规律的生活会给工作造成困扰。要学会过日子,让生活规律有序。⑦提高忍耐承受能力。对待工作中的艰难困苦靠的是忍耐和坚持。抗挫折能力只能在磨练中逐步加强。
二、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用人单位最重视的职场能力。它是能在单位内、外建立起广泛人脉关系并能妥善处理好的能力。人在职场,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处理好人际关系是立足职场的根基。
1.人际交往能力的内涵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需要多种能力支持的复合能力,主要有人格力、理解力、注意力、观察力、洞悉力、感受力、想象力、表达力、表现力、合作力、记忆力等。理解是对他人思想行为的理解体谅。注意和观察是对他人表情行为的留意和细心。洞悉和感受是对他人内心活动的洞察和感知,能做到换位思考。表达是说话的准确得体。表现是人际交往的风度举止。合作是在团队中的与人配合。记忆是记住交往对象的相关信息。
2.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①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1万名成功者的分析证实:15%是由于专业熟和能力强,85%是凭借良好交际能力。
②身心健康的基本标准。世卫组织公布的21世纪健康新标准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三良”: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良好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心理疾病与人际交往有关,引起心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能带来好心境、好心情。
③个体完善的最好手段。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期生活在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人,人格个性会得到健康发展。个体成长的基本心理需要有:有人支持的安全感、有人共商的归属感、有人关心的幸福感等。
④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人际交往是获取信息最直接及时的途径。通过交往可以可获取工作、思想、经验多方面的信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萧伯纳说过,你我彼此交换思想,你我就有了两种甚至多种思想。所谓“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3.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现代人格品质中的主要方面有:①真诚。真诚的魅力在于它让人获得安全感、被接纳感、被信任感。②尊重。获得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人格尊重最重要。要自觉维护他人尊严。态度傲、语言冲、探人密、揭人短等是尊重的大敌。③诚信。诚信在国人心中有崇高的道德地位。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孟子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现代社会,诚信是企业和个人的立足之本。一些企业如三鹿、博士伦等的教训昭示世人:践踏诚信可能得利一时,但终将自食恶果。④热情。热情是一种高素质情感,是个体对他人友好而发自内心的激情。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位教育家把热情称为“内心的神”。⑤大度。人各有志,人各有好,人各有癖,人无完人。要能容忍别人的缺点毛病,原谅别人的失误失礼。
现代结交艺术的要素有:①以对方为中心。与人相识,先要了解对方,谈对方擅长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想知道的东西。②安心做听众。善结交不仅靠会说,更要善于倾听。表现自己是人的欲望,要把机会让给别人。一位哲人说,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显然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③用心去赞美。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生命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人内心深处都希望听到称赞,这是人的信心与希望所在。赞与被赞是双赢,最大的赢家是赞者。④关照心灵需求。交往中了解重于评价,即重视了解对方心理需求、情绪变化和行为背后的隐衷;少评价他人人品、性格和行为好坏。过分考察对方容易对人产生误解和偏见。⑤培养亲和力。亲和力是一种让人感觉到亲切温和的吸引力。那种“见面熟”很让人温馨愉快。“见面熟”需要“主动亲”:主动微笑,微笑是无需说明的善意;主动打第一声招呼;主动自我介绍……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会影响到日后别人对你的看法。表示诚善比展示才华更重要。
三、自我表达能力
自我表达能力是个体通过自我展示而获得他人接纳、支持的能力。张仪、苏秦凭借超强的自我表达能力“合纵连横”,左右了春秋的天下局势;魏征因说了那番巧妙的自我辩解而活命。现代社会交往频繁,无论单位内的与人沟通、工作建议,还是单位外的业务联系、商务谈判,无不需要良好口才。自我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1.自我表达能力的构成要素
自我表达能力的必备条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展示自我的勇气、丰富的知识贮备、灵活机变的技巧、流畅说话的基本功、应付突变的机智、改善气氛的幽默等。核心是勇气、知识和技巧。①美国某大学的一项统计表明:97%的学生认为公开演说与核武器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件事。而我国大学生与陌生人交谈时紧张者超过50%。勇气不立将丧失自我表达机会。②交谈中吸引对方要靠知识。知识丰富,厚积薄发,显示的是气质和修为;知识贫乏,口若悬河,暴露的是无知和浅薄。③技巧对交谈成功有重要影响。看似不可能的事居然办成,探囊取物的事也会搞砸,都在于说话的技巧。话得体,赢得好感,博得同情,获得谅解;话失言,引起反感,激起恼怒。
2.自我表达基本功与基本原则
(1)基本功
口头语言。①朗读。锻炼语调、语速的自然合度和口齿伶俐。②背诵。锻炼口才和记忆力。③描述。描述所见,锻炼组织驾御语言能力。④辩论。锻炼洞察、说服、表述、快速反应能力。⑤演讲。命题演讲锻炼对外来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即兴演讲锻炼对内存知识的迅速调集能力。
肢体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肢体语言比口头语言更真实反映人的心态。①眼睛。交谈中50%~60%的时间注视对方眼睛,这是表示尊重。②头。交谈中不要东张西望。要时常颔首,表示会意、理解、赞同、欣赏。③脸。面部要多微笑,不良情绪别挂到脸上。④手。不要抓耳挠腮,更不能指点对方身体。
(2)基本原则
谈话的基本要求有:姿势自然合度;表情真诚友善;语气亲切温和,敬语对人、谦言对己。①听大于说。静心聆听他人说法或倾诉。倾听能使自己了解别人,主动和从容思考,能聪明地提问和明智地回答。交谈中不能打断别人;自己被打断时不宜争抢,等人说完后再接着说。②平等重于尊卑。人的职位、学识等可能不同,但人格必须平等。讲话不能居高临下、教诲指点甚至发号施令。别让自己“无所不知”,别当对方“一无所知”。③肯定多于否定。对别人的看法见解,要专注于可取处,留心“闪光点”,及时表示同意、肯定、赞美、钦佩。为显示己能,寻找对方漏洞瑕疵,予以批驳,其实适得其反。④说服别人不如说服自己。交谈可能话不投机,结症在于人的观念、性格、习惯、作风很难相融,这也是人际矛盾的根源。观念、个性是难以改变的。看法可以不苟同,但必须尊重别人的选择。
四、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篇10
无边界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组织雇佣观念和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无边界职业生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营运而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广泛响应。无边界职业生涯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各级高校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在教学实践中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
无边界职业生涯是1994年由Arthur在《组织行为》杂志上提出的,具体指能够超越单一雇佣范围设定的相关工作机会,也就是说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单一组织内,而是与多组织、多职业、多岗位相对应。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时展进步的必然产物,符合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在理论上重点强调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无线可能性以及关注取得职业成功的机会。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传统的学生就业能力界定很难科学的反映出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全部特征,所以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含学生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而且还包括必要时的二次择业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储备。因此,可以科学合理的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的概括为初期就业能力、职业胜任力和职业转换就业能力三个重要的基本类型,主要分布在理论研究中的学生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工作方法能力三大领域之中,构成了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基本模型。
三、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
(一)做好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应该在教学中明确职业锚。职业锚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职业发展倾向性,是学生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以及自我天赋认识等,体现了个体意识中的“真实自我”。职业锚对个体职业类型与工作单位类型的选择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教学中明确职业锚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正确认识自设职业抱负,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其次,明确职业生涯的具体发展方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应该与自身性格、兴趣以及特长相适宜,在求职过程中尽量选取自身职业方向与现实可能性的交集点作为正确的求值方向。同时,这一交集点受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具有一定可变性。
再次,设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受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成功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大学生在职业锚的正确指导下,应该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成功标准进行正确认识,在最求工作晋升的同时重点关注工作的意义和满意度等,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最后,制定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质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与多元化的岗位、组织和事业相对应,而同一个职业生涯的形成目标也存在着多元化的发展途径。所以学生应该构建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为自身的未来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觉培养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学生就业软实力在学生就业竞争中现实出了强烈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就业软实力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一般能够通过常规的学习和能力拓展活动获得。研究界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总体上说,一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软实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学生的个人特质,如社会适应力、情商、应急反应力等;其二,学生的核心能力,如交际能力、计算能力、倾听能力以及关键性分析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其三,学生的过程性技能,如商业知识储备、计算机技能、政治敏感性、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在国际研究界的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中,明确指出能够受到雇主认可的学生就业能力基本包含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我激励、团队协作、可靠性、口头或书面交际、自我约束管理等25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学生在相关研究中也发展对于我国就业市场来说,学生的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就业软实力更为受到社会企业的关注。总结起来,在教学中高校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五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培育社会资本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就业资本主要指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获取就业机会,引导其合理运用自身各种社会联系的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应该充分挖掘并应用社会资本,为自身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人际关系保障。社会资本作为大学生自身的关系型人力资源,在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在我国社会现实的影响下,这种作用表现的最为明显。它仅仅根植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进程当中,随着社会总资本的不断叠加而产生着相应的变化。所以尽管学生的社会资本在极乐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严厉、势利因素的介入,但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公平有所妨碍,但是从社会资本的本质属性上来看,学社给社会资本的积累对于学生就业来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趋利避害,实现自身就业理想。
四、结语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新增了职业转换能力,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各级高校应该在教育中关注学生职业转变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芳.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5):80-82.
[2]王茜.关于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探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6):5-7.
- 上一篇: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 下一篇:机电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