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篇1

关键词: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92—1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病毒病菌,其中作为商品养殖和销售的商品肉鸡也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感染了一些可治愈以及非可治愈的传染疾病,并且逐渐被人们所常见。众所周知,商品肉鸡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用能源,它们的健康与否时刻关系到我们的健康问题,因此,对于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关系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需要社会以及个人的高度重视。

1 商品肉鸡生长发育优势

商品肉鸡作为常见的食用商品能源,具有生长快速、饲养所需周期较短、饲料消费较少等一些特点,并且在饲养过程中,通过对比发现,肉鸡的肌肉生长速度远远快于其内脏的生长速度,尤其是它们的心脏和肺部的生长远慢于肌肉的生长,从商业利益角度考虑,这一优势是导致肉鸡能够成为肉类食用商品中最受饲养者欢迎的理由之一。

由于肉鸡从出壳开始一直到商品供应的周期非常短暂,从而导致作为商品上市供应的肉鸡大多肉质娇嫩,肉感,这也是商品肉鸡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正是由于肉鸡的内脏器官发展缓慢,以至于器官的功能大大较低,不能为它们生长迅速的肌肉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从而导致发展并不成熟的肉鸡个体感染上许多疾病,又因为它们大多群居聚集,所以这些传染性疾病成为了商品肉鸡的“天敌”,并日益常见起来。

2 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发病规律

肉鸡的常见传染病大多产生在肉鸡发育生长阶段,由于体质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鸡种,商品肉鸡的发病率较高,并且难以从单个个体上检验出来,通常都是等到个体发病并且产生传染后才能察觉,因此,加强肉鸡的饲养管理对于诊断和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

2.1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现阶段,随着我国肉鸡饲养水平的提高,肉鸡饲养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只有科学地养殖才能减少肉鸡发病率,当然,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商品肉鸡一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带来了便利,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机械化的诊断工具来确保鸡群的健康与否,还可以通过体貌、毛色等对照诊断鸡群的健康情况。科学的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饲养模式,摒弃了传统模式中混养、散养,采用了科学的管理,封闭式的饲养模式,通过人为调节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以及杀菌消毒等防护手段,保证了肉鸡健康的生长环境,从而将肉鸡的发病率降到最低。然而,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仍然有一些传染病防不胜防。

对于肉鸡来说,常见的传染病分为生长初期的大肠杆菌病、烟曲霉菌病;快速生长期的鸡新城疫、鸡球虫病;生长后期的禽流感以及经常性病发的大肠杆菌病。因此,熟练地掌握商品肉鸡在各个季节的发病规律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2.2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发病规律

众所周知,春季和夏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对于肉鸡种群来说也不例外。早春时节,由于通风和保暖之间的冲突,肉鸡的鸡舍一般比较干燥。随着肉鸡的增长和排泄物的增加,在不及时通风的情况下,补充不了新鲜的空气,以至于大量的有害气体滞留于肉鸡体内,久而久之,鸡群逐渐出现了病体。

春末夏初时节,由于气温的升高,昼夜温差的加剧,导致鸡群吸收的新鲜空气不能及时替补排出的有害气体,从而使得鸡舍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已经无法实现气体之间的平衡交换,因此,夏季是肉鸡发病高峰期。这时候的商品肉鸡传染病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和鸡球虫病。

由于冬季是一些病毒病菌的“冬眠季”,因此在这一季节,肉鸡的发病率较其他季节来说是比较低少的,但是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不仅需要观察预防鸡群的健康,还需要保证它们拥有一个保温且通风的环境。

3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治疗

虽然说鸡群传染病的及时诊断对于维护饲养人员的利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传染病的治疗在那些处在鸡群发病的特殊情况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由于肉群的庞大和集中,使得传染病在鸡群中传染速度之快,传染程度之深远远超出人类想象,因此,正确迅速的治疗方法对于挽救已经传染的鸡群来说十分重要。当今社会,疫苗药物的研究发展,使得预防和治疗肉鸡的传染病结合为一体。对于突发传染病的鸡舍,除了隔离出那些发病的肉鸡外,还可以通过对鸡舍的消毒、用具的清洗和肉鸡的药物喂食等措施来治疗已经出现常见传染病的鸡群。

4 结语

了解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手法和治疗方式,不仅能够预防鸡群的发病概率,还能够将饲养人员已经出现的利益损失最大程度的降低到最小值。由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对于肉鸡的管理技术和饲养方式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吕学芳,王学娟,宋建华.商品肉用仔鸡常见疾病防治分析[J].农业科学苑,2007,(10).

[2] 师瑞梅.商品肉鸡疾病防治新理念[J].北方牧业,2012,(07).

篇2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措施

1996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发表的1996年世界健康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说,人类健康仍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威胁,世界同各种传染病作斗争的任务更加艰巨。报告列举了造成传染病蔓延的诸多因素:城市人口暴涨,居住环境既拥挤又不卫生;战乱和天灾导致人口流动;日益发达的航空业和贸易为疾病远距离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病原体可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原因,一些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甚至面临瘫痪。为此,WHO把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

1新发传染病的概念及流行特点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相对于过去所认知的旧传染病而言的,是指近30年来,人们新认识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1]。其流行特点为:人畜共患性、细菌与病毒为主导病原体、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为: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SARS、人禽流感等。

2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此项工作可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甚至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我国多年来与传染病斗争策略,预防为主是防患于未然的集中体现[2]。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2.1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①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②预防性接种又称人工免疫,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③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④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2.2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①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②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③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④对接触者的措施: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⑤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2.3治疗性预防措施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

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种类变化;管理建议

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属市重点专科,正在创省重点专科,科室拥有病床92张和设备先进的分子生物实验室,主要收治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和具有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2009~2013年感染科病房设置62张床位,2014年科室设置92张床位。本文对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09~2014年具有传染性的住院患者病种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部分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2014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各病种病住院患者的人次。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和分析2009~2014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每年收治的传染病病种变化。对每年各类传染病住院患者的人数进行统计,计算出每种疾病在各时段的住院构成比。对部分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近六年来肝病、肺结核在感染科传染病中分别占前两位;结核性胸膜炎由第三位逐年降至第五位;腮腺炎由第四位逐年降至第九位;手足口由第七位逐年升至第三位;艾滋病逐年升至第五位,见表1。

3讨论

3.1传染病防治刻不容缓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从本科室近6年的传染病收治情况来看,虽然存在未收治的某些传染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以及一直处于低发状态的某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狂犬病、疟疾等,但每年收治的传染病总病例数除2012较2011年稍有下降外,每年曲线呈上升的趋势(图1),故传染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3.2病毒性肝病 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09~2014年主要收治的传染性疾病为病毒性肝病、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手足口、艾滋病5种疾病。各种病毒性肝病始终高居感染科住院传染病病种的首位,其中包括甲、乙、丙、戊型病毒性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由此可见,病毒性肝病仍然是威胁德阳市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3.3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均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6年来发病总数排名前10位。流行性腮腺炎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常因并发脑膜脑炎、胰腺炎、炎等并发症收治人院;水痘为学龄期好发,且临床过程较轻,大多可自限,不需住院,但婴幼儿或成人水痘临床过程偏重。根据小学和幼儿园儿童高发,因此在此类场所应加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的卫生知识宣教。

3.4手足口病 从我科收治手足口病看2013年39例,2014年101例,手足口病在感染科呈明显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主要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其中1~3岁儿童发病数最高。因此应加大对该类人群的监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应加强手足口病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1]。

3.5 AIDS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我市自1995年发现第1例AIDS患者开始,HIV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现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我院于2009年收治第1例AIDS患者,至今已收治225例次,尤其近两年每年分别收治56、72例次。艾滋病可经性接触传播,故目前性传播性疾病也是防治的重点,对高危人群尤其同性者的宣教有必要加强。

4建议

4.1培训感染专业的专科人才 在感染专科建设的过程中,专科人才是最基本的要素。科室应加强肝病及结核病专科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和进修学习;随着艾滋病的增多,科室应加强艾滋病专科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和进修学习。

4.2加强科室亚专业建设 科室现有肝病、结核、普通感染性疾病三大专业,随着科室病种变化,艾滋病会逐渐增多,亚专业相应再增加艾滋病专业。

4.3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科室充利用分子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提高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水平和预后评估情况。科室在肝病的诊治上积极开展好人工肝治疗、肝穿、腹水浓缩、部分脾动脉栓塞、肝癌介入及微波治疗等;结核和手足口病的诊断上充分利用好分子生物实验室检查项目。

4.4全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近年来本市虽未发生SARS、呼吸综合征、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疾病,但新发传染病发生的可能原因为基因突变在短时间内产生许多新的突变株,其中一部分成为致病原,或弱毒株变为强毒株[2];其次社会环境变化是新发传染病的外在因素,如人类盲目砍伐森林、全球的温室效应等[3]。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对少见病、罕见病知识的培训,做好应急医疗的准备。

综上所述,随着新发传染病SARS、AIDS的出现,结核、手足口病等经典传染病卷土重来,原有的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需时刻警惕严重传染病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加强基础、临床、防控多部门应加强协作,保证各项疾病防治规划落实到位,提高传染病综合防治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伶,姚文清,于伟,等2010年辽宁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探讨[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2,19(1):4-7.

篇4

教学时间:

教学年级;

执教:

一、教学思路

本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置疑、讨论分析,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春季节常见的传染病。初步知道这些传染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类传染病及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知道怎样预防春季传染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寒冷的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了。但春天刚刚来到,天气还较冷,不时有冷空气南下,这个季节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比如说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幸福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春季传染病有充分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春季传染病及其预防。

2、学习新课。

师:谁得过感冒的?感冒时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师:请同学们能说说感冒是怎样传给健康人的吗?

说话------咳嗽------

空气------

呼吸

病人喷嚏------带细菌的飞沫------健康人------吐痰

师:多数传染病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3、了解春季的常见传染病。

春季的常见传染病有以下几种:

A

流感

流感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B

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主要症状为发热、怕光、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出现口腔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liuxue86.com

C

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伏期14—19日,发热,耳下或下颌角疼痛,以耳垂为中心1—2天内迅速肿大,张口和咀嚼时疼痛。

D

猩红热

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炎、全身弥漫性皮疹,疹退后伴皮肤脱屑等,潜伏期1—7天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像感冒等疾病是靠空气传播的。得了这些病影响我们的学习,会损害我们的健康,那我们怎样来预防呢?

4、如何预防?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A、及时接种疫苗。按医院通知及时打预防针或吃糖丸

B、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打喷嚏、咳嗽应用餐巾纸捂住鼻子、嘴巴。勤洗头、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勤晒被子,不随地吐痰。

C、保持教室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换气,家里也应该提醒爸爸妈妈多开窗来吸收新鲜空气。

D、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参加老师组织的游戏活动。每天参加晨间锻炼,多散步、慢跑、做操,舒展筋骨,增强体质。

E、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F、尽量少到空气不流通、人口多的公共场所,如麻将馆、网吧、游戏厅、超市、医院等地方。

G、生活要有规律,坚持早睡早起。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H、穿衣、饮食细节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合理饮食,不挑食、不偏食。要多喝白开水,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I、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

J、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

K、不喝学校的生水,喝自带的温开水。

篇5

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计划方案

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医务室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迅速报告,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四、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

学校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传染病预防工作措施不力,导致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对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以及在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后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依法查处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计划方案

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现就我校20xx年度加强学校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制定了一些措施及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明确卫生防病的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

2、全面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疾病预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强传染病和突发事件报告意识。

3、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4、学校应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成立诺如病毒等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建立防控传染病应急预案,使学校对诺如病毒传染病等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切实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及时对发现传染病或暴发流行的传染病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重点抓好传染病预防和报告工作。

1、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师生患有传染病或发现有传染病流行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为及早发现和及时报告疫情做到:(1)切实落实非常期间的晨检制度;(2)班主任每天进行巡视;(3)专人负责学校疫情报告;(4)建立专门的传染病登记本。

2、疫情控制

一旦发现疫情,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1)协助开展个案和爆发疫情的流行病的调查和采样工作。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分析病人的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的因素。采集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液和水、食物等标本。

(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医疗,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开展对传染病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3)根据控制疫情需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或疫苗应急接种。

(4)发生疫情重大流行时,执行政府依法做出的停课决定。

3、预防措施

(1)把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并列入工作考核。

(2)开展对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掌握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6

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医务室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迅速报告,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篇7

关键词 儿童;传染病;情况分析

为了解荔湾区0~14岁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探讨切实有效的防御措施,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10-2013年0~14岁儿童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传染病发生例数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方法: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10-2013年0~14岁儿童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年龄分阶段、按病种进行统计,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的构成和变化。

结果

基本情况:2010-2013年0~14岁儿童共报告传染病22种15509例(包括广州市要求报病种)。其中,乙类传染病11种315例,丙类传染病7种12592例,广州市要求报病2种2602例,无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例数4年比较无明显变化,4年的各类传染数发病的总例数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3369例上升到2013年的4859例。

主要传染病疾病构成:2010-2013年0~14岁儿童主要传染病的主要病种包括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发生例数占总例数的98.34%,且每年这4种传染病的例数比例均94%以卜,见表l。

2010年与2013年O~14岁儿童主要传染病手足口病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83,P

性别分布:根据性别分析0~14岁儿童主要传染病发生情况来看,手足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猩红热、乙肝的发病数男童均高于女童,见表3。

年龄构成:从年龄段分析2010-2013年0~14岁儿童发生的传染病分布来看,手足口病主要集中在0~3岁年龄段,水痘各个年龄段无显著变化,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集中在2~12岁,流行性感冒在5岁以下发病数构成比率比较高,见表4。

讨论

荔湾区0~14岁儿童所患的传染病主要为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发生例数占发生总例数的98.34%。

在这4年中手足口病的报告例数逐年增加,这与2008年开始国家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各地加强了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防控,同时群众对手足口病的意识增强,更多轻症患者得到诊治,医疗结构的诊断能力提高了有关。但是手足口病按照发生数还是儿童传染病的防治重点。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以夏秋季节多见,易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造成暴发或流行,重症可由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导致死亡。男童发病例数6675例(62.84%),女童发病例数3947例(37.16%),发病年龄最多的年龄段为2~3岁4586例(43.42%),无死亡病例。这与马祖芳等的著作中发表的“2007年济南市手足几病疫情分析”中,男性发病占61.01%,女性发病占38.99%。2~3岁年龄组发病45.45%相一致,同时与有关资料关于广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相一致。各级行政及医疗部门应做好对重点人群的保护,特别是集体单位的防控措施抓得更严格,2~3岁儿童一般已入幼儿园,故幼儿园的终末消毒、晨检工作十分重要,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诊断和处理水平,避免发生重症病例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乃至死亡。对患者严格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治疗,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广州市目前对手足口病防控要求进行工作,积极开展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水痘发病率仅次于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主要见于儿童,以2~6岁为高峰。本组资料示,2~6岁水痘发生数1290例,构成比49.63%,2~12岁水痘发生数2048例,构成比78.8%,这个年龄段是入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的阶段,故对幼儿园和小学的水痘防控需要引起重视。对水痘疫情严格执行早报告制度,可选择应急接种水痘疫苗。根据研究,水痘的保护效果89.7%~93.5%,疫情可有效控制。

篇8

【关键词】 儿科疾病;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 诊断价值

doi:10.14033/ki.cfmr.2017.14.0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057-02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常规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优势[1]。首先,其应用方便,检测快捷,可以及时得出诊断结果[2]。其次,多数常见的疾病均会导致外周血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因此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外周血细胞检查可通过检测细胞数量大小及形态变化,细胞核变化和其他异常,对常见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因此准确性较高[3]。目前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也是常用于儿科疾病检查中的一种方式[4]。儿童患病后,细胞变化特殊,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提供较为准确的结果分析,对于准确诊断疾病有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儿科疾病患儿367例,其中男188例,女179例,年龄1~11岁,平均(5.8±1.8)岁;患儿血标本均选择自动化血液分析仪进行监测,同时进行血涂片镜检进行复查。疾病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复查诊断参考《41条血细胞复检规则》[5]。

1.2 方法

抽取患儿静脉血2 ml,制作血涂片,将绿豆大小的血液滴落在涂片上,均匀地推开,呈不规则长方形,长度25~35 mm,宽度18~20 mm,对其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严格遵照临床检验操作规范。复检包括白细胞形态、分类、数量,血小板形态、数量、聚集现象,红细胞染色、大小、形态,寄生虫类型(包括微丝蚴、附红细胞体、杜利氏体、弓形虫等),淋巴细胞形态,粒细胞形态(包括中毒颗粒、退行性变、Dohle体、空泡变性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类型疾病患儿镜检血液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常见传染病患儿的异型淋巴细胞分布。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疾病患儿镜检血液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本组367例患儿,经镜检后发现293例患儿检查结果异常,占79.84%。293例患者中,呼吸道疾病占44.71%,包括肺炎支原体感染、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占21.85%,包括腹泻、胃炎、传染性肝炎;传染病占16.38%,包括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占15.71%,包括地中海贫血、缺血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他1.37%

2.2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异型淋巴细胞分布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阳性率6.83%,以Ⅰ型居多,肺炎支原体阳性率4.10%,以Ⅱ型居多,流行性感冒阳性率6.14%,以Ⅰ型居多,手足口病阳性率3.41%,以Ⅰ型居多。

3 讨论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主要是指抽取患者外周血,以血液分析仪器或者显微镜法观察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等的数量和形态改变[6]。当人患各种疾病时,外周血细胞形态均可能出现改变,特别是白细胞的形态,可以有效地辅助诊断,给予临床医师较为客观的参考。一般患儿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出血等症状,均可借助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以提供诊断的依据[7]。

本研究中,绝大多数患儿镜检显示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其中以呼吸道感染类疾病为最多,其次为消化性疾病[8-9]。一般感染性疾病在儿科中最为常见,而感染性疾病一般可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中发现异常。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患儿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例均有所升高,细菌性疾病患儿则会表现出明显的白细胞增多,并且可通过中性粒细胞核转移及幼稚粒细胞与病毒感染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还可辨别患儿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中性粒细胞大小变化、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空泡及中毒颗粒、杜勒式小体变性)则一般提示重度细菌感染存在[10]。而消化性疾病也有很高的镜检异常率,腹泻和消化道疾病会引起白细胞形态改变,主要辨别特征为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变化主要说明了患儿存在贫血性疾病,如红细胞体积变化一般提示贫血,并且三种不同的贫血外周血细胞形态不同,可进行鉴别诊断,一般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为小细胞,而大细胞则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同时缺铁性贫血患儿会表现为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且中央染色区扩大。不仅上述常见疾病类型可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表现,一些如寄生虫、难以发现的手足口病也会表现出血细胞形态异常。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虽然可极大地提高检验效率,减少工作量,但目前的技术仍然无法达到对异型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白细胞幼稚细胞等进行有效识别,因此显微镜下检验仍然可提供相对更加准确的检查结果。

综上所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方便而快捷的临床检验方式,可广泛运用于儿科常见疾病的检测中,许多常见的疾病如病毒、细菌感染、贫血、消化系统疾病等均会表现出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因此其可为医师及时地诊断疾病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资料,减少误诊与漏诊率。

参考文献

[1]杜颖.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儿科疾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8):1054.

[2]莫和国,隋洪,陈光辉,等.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72,75.

[3]付振艳,孙彦平,王英辉,等.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6):47-48.

[4]杨燕,金晓希,徐金莲,等.儿科住院患儿异常外周血细胞形态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8):2255-2257.

[5] Moura C G,Souza M A,Kohal R J,et al.Evaluation of osteogenic cell culture and osteogenic/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human cell co-culture on modified titanium surfaces[J].Biomedical Materials,2013,8(3):035002.

[6]次曲.在儿科疾病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重要性初探[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4(4):204.

[7]熊昊,孙燕,胡群,等.婴儿急性白血病30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3):177-179.

[8]王丽,金u.6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4):1636-1637.

[9] Zhang Q Y,Chabot-Richards D,Evans M,et al.A retrospective study to assess the relative value of peripheral blood, bone marrow aspirate and biopsy morphology,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s,and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B 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neoplas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ratory Hematology,2015,37(3):390-402.

篇9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档案管理 利用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病、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为肠道病毒coxA16及EV71,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和流行。中国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明确将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管理,

— 医院手足口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传染病的档案同人事、财务、病历档案一样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足口病属丙类传染疾病,建立健全其档案是预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医院科研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医疗机构管理好.利用好这一资料,不仅有助于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减少疾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同时还能为医疗系统广泛开展应对传染性疾病的科技攻关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 手足口病档案管理

1、手足口病档案管理主要的内容

手足口病属丙类传染性疾病,其档案内容从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标准、住院出院指征,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措施,会议记录,上级批示、宣传材料等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样和声像记录等不同的材料。手足口病患者的档案应包括患者姓名、家长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居住环境、联系方式、诊断依据、治疗措施、疫情报告及转归情况。

2、手足口病档案资料的收集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生,并可暴发和流行,因此其档案收集归档范围也较广,据其有传染性、流行性、暴发性,可造成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可以从医院、社区、学校来收集资料。

2.1、医院手足口病的档案收集

(1)医院按上级部门的统一布署成立手足口病领导组成员及分管领导的职责和相关科室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2)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治疗工作的标准、指导原则、方法及上级有关部门与本单位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收发文件、内部会议文件、记录、简报、统计报表、重要的电话记录、宣传材料、照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子文件等。

(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方案、工作总结、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疫情报告、隔离、消毒、护理、治疗等资料。

(4)对门诊就诊病人、住院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筛查、确诊、隔离、消毒处理、治疗形成的材料,其中住院病人形成的病历由病案室保管,门诊病历则由患者本人保管,以便复查时查阅,但医院应有详细的登记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家长姓名、联系方式、住址、治疗、隔离措施等、对疑似病人、接触者要进行跟踪观察,并有相应记录。

(5)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情况,考核的记录,及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医院各项经费的开支,相关设备的利用,如呼吸机、监护仪等。

2.2学校手足口病的档案收集,(尤指托幼机构)

(1)婴幼儿每日的体温监测记录,对玩具、用具、餐具清洗、消毒登记。

(2)对孩子可触及的进行消毒,专人负责记录。

(3)流行期间教室、宿舍进行通风、清扫的记录。

(4)发现患儿及时就诊的时间,并对其所有用品消毒记录。

(5)患儿增多时采取的措施、报告、上级指示的记录。

2.3社区手足口病的档案收集

(1)社区居委对手足口病的宣传材料、以及相互间交流的材料。

(2)对预防传染病发生所采取的措施的记录。

(3)社区患儿的就诊、治疗及转归,以及接触者的预防消毒情况。

(4)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报告记录以及接触者家长的心理反应。

3、手足口病档案的归档

(1)手足口病确诊病例需住院治疗的形成的住院病历则由病案室归档保存,保存30年。

(2)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调查、疫情报告、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电话会议记录、重要的电话记录及统计报表、简报、各医疗机构、社区、托幼机构的各种宣传材料、预防措施、工作总结、反映防控工作的录像、电子文件、照片等。卫生部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预防指导原则、标准方法、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消毒、隔离措施、接触者、疑似病人的处理记录均由档案室保存,文字材料实行一文一件整理归档,声像、照片使用专用装具归档,电子文件则按国家并实施的《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规则》的相关要求整理归档。

篇10

学校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聚焦的场所。由于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薄弱,抵抗力较差,极易在学校内发生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因此,加强学校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概述

在学校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暴发疫情是最主要的类型而且日益增多[1]。2008年―2010年平顶山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共4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事件为34起,占全部起数的85%。据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资料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中约五分之四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在学校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中,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一般是四月和十一月。农村中小学传染病的发生率高于城镇中小学。

2 学校传染病暴发的调查

学校传染病暴发的调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河流一样,也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传染病现场,调查工作难以套取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况且,每一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班级分布、学生人群、住宿情况、走读生上学的乘车工具、居住条件等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发现并总结出事物的内部规律。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查找到病因并控制。

2.1 调查准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学校传染病暴发的报告后,必须了解有关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情况。详细询问传染病暴发的疫情信息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填写专用记录表格,立即汇报单位分管领导。并将有关信息上报同级行政主管部门,为现场调查提供有效的保障。一旦确定要对暴发进行现场调查,就要提前做好精心准备,因为现场情况千变万化,无论调查人员得到的信息多么充分,在传染病暴发事件现场都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测的事情。这样可以较为从容地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

首先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领导组、专业技术组、后勤保障组),明确调查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织、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查、各种数据的收集、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其次,要及时与教育行政部门联系,通报相关信息,求得其对调查工作的配合和支持。

2.2 证实暴发

根据此传染病暴发的定义,调查时只需看实际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对事件的清晰的认识,对病例的明确诊断,是证实疾病暴发并制定干预措施的基础。

2.3 确定诊断标准

传染病暴发确定后,尽快制定本次暴发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只有诊断标准确定之后才能决定什么的个人可被纳入病例范畴。因此,该定义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必须精确、同时又不至过于严格。对于病因明确的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可以采用国内外公认的诊断标准;对于病因不明的传染病暴发,其诊断标准的制定较为复杂,应与临床、预防和实验室检验人员共同协商制定。在对传染病暴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可以视调查目的的不同而多次制定不同的定义,如在调查早期,病例定义的敏感性应该高一些,以便能够尽可能多地发现所有病例。而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则要求病例的特异性高一些,尽可能地排除非病例。目的不同,病例定义的标准也不同。

2.4 发现、核实病例

建立病例定义后,就需要根据病例定义去寻找并核实病例。收集病例的要求是快速、准确、不遗漏。快速要求动员各方人员迅速参与病例收集。准确要求应用统一确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不遗漏有两个方面,第一不要遗漏病例,这就要求尽可能收集所有的病例;第二不要遗漏信息,即应了解相关社区、环境及每个病例的信息。

核实病例则主要参考病例定义,根据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该病所表现出来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核实、将不符合此标准者排除。

为了能计算暴发的新发病例的发病率(罹患率),当进行病例搜索时,要尽量确定分母人数,按年级、班级、性别、年龄别统计。还要了解此传染病在当地其他学校有无类似发生,以便将本次暴发和当地以往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对比,对流行强度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还应收集其他相关的信息资料,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发生疫情的班级在学校的位置(平面图)、疫苗接种情况、全部患病儿童接种疫苗情况等。

2.5 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及分析

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时,首先要核对在调查中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完整(该工作最好在现场时就完成),对于不完整的资料要设法补查、补填,确实无法补足或者有错误而无法纠正的资料要加以剔除。然后按时间、地点和人群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列表、制图和计算所需要的发病率(罹患率)、死亡率和病死率等。对比分析资料,常常可以找到暴发的原因。通过对流行特征的分析,可以提出传播方式的初步流行病学判断。(一)时间分布:需要收集的几个时间段为:暴露时间与发病时间的间隔可以估计传染病的潜伏期或潜隐期;病例及接触者中出现临床表现的时间;危险性因素或治病因子暴露的时间或时期;何时给予治疗;何时采取控制措施;或干预措施(评估);潜在的相关事件或异常情况出现的时间。常用流行曲线来对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绘制流行曲线常以适当的时间间隔为横坐标,以发生的病例数为纵坐标,将病例发生的时间分布绘成直方图或线图。流行曲线能提供大量的有关流行的信息,包括传染病的潜伏期、可疑暴露日期、暴发类型、流行发展趋势等。此外,流行曲线分析可以简单明了地显示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可以提供传染病流行形式的线索、流行曲线可以清晰显示事件所处状态(上升期、下降期、流行已经结束),可以用来预测可能出现的病例数、可以用来评估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可以清楚地认识局外病例,这种病例可能是重要的线索,早期病例可能是不相关病例,也可能是流行的传染源,或者是暴露较早的病例。后发病例可能是非相关病例、长潜伏期病例、二代病例或暴露较晚的病例。这些局外病例应该应该进行仔细检查,假如它们是暴发的一部分,则它们的暴露因素可能就是病原。(1)潜伏期的推算:如果流行病的病因和潜伏期是未知的,利用流行曲线可推算传染病的平均潜伏期。(2)暴露日期的推算:暴露日期的推算对于传染来源的调查是至关重要的。暴露日期推算的依据是潜伏期。如果病原是已知的,暴发为同源性暴发,则暴露日期的推算有两种方法:一是从中位数病例的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另一种方法是从首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再从最后一例病例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该两个时点之间即为同源暴露的可能时间。(3)暴发类型的推断:根据暴露于病原体的性质、时间长短、蔓延及传播方式的差异,可将暴发分为同源暴发、连续传播性流行和混合型三种。暴发类型的推断是暴发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同的暴发类型在流行曲线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源暴发是指某易感人群中的成员同时暴露于某共同的传染源或污染源而引起的暴发,一般说同一次暴露,其发病日期曲线呈单峰型,受感染的日期通常是在暴发高峰往前推一个常见潜伏期的日期前后。如一次聚餐后引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型暴发。如果是一次暴露,且病例不能通过人与人传播,则流行曲线是单峰型,病例发生集中在最长和最短潜伏期内。如果同源暴露感染的病例还可通过人与人进行传播,则流行曲线可持续一段时间,即出现所谓拖尾,这种传播又称为混合型传播。连续传播性流行是病原体从受感染者转移到易感者,即通过人传人引起的流行,如乙型肝炎的传播,这类流行病例出现缓慢,流行曲线平坦,有时可看到波浪型的曲线。如果易感人群多次暴露于受污染的传播因素,则发病日期持续较久,或有多个高峰;如果同源暴露是多次发生的,持续了较长时间,或同源暴露后的人―人传播未能得到及时控制,则流行曲线的拖尾会更长,甚至出现持续高峰。而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一般不形成暴发,多表现为校内内多发。另外,流行曲线还可用来预测流行发展的趋势,即还会有多少病例发生、何时流行将终止;并可以帮助一目了然地认识传染病流行的强度与趋势。(二)地点分布:分析相继发生病例的班级、年级分布及其关系,有时可获得关于病原体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可能传播媒介的重要线索。可以用标点地图法来进行描述,即将每一个患病学生的感染地点都标注在平面图上,以帮助我们判断高发或低发地点。通过这个办法,可获得病例分布平面图以进一步分析患者发病与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甚至可以查明通过空气传播的某些因素与发病的关系。寄宿制学生的宿舍位置,地理分布图。(三)人群分布:对年龄、班级、宿舍事件发生前后的经历以及发病群体中学生的相互接触情况等因素进行描述,确定其他学生是否处于被感染或可能发病的危险状态。对学校暴发调查所获数据通常用班级的罹患率来表示,而不是用年龄别罹患率来表示,因为同一年龄的儿童可能来自不同班级。因此以年龄别罹患率作为流行病学调查指标的意义不大。另外,调查时,仔细询问患者中家庭成员的发病情况,往往提示学校外的传播情况。

2.6提出假设与检验假设

综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特征,假设可能的暴露因素,这是分析的主要目的。可围绕患者感染时间前后,追查感染和未感染学生的活动情况,找出与感染有关的因素。从中可推断出主要传播因素及传染源。如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时,对比吃与未吃某种食物者的发病情况,可以较容易地初步分析出该食物是否为引起暴发的原因。对传染病暴发进行调查时,应及时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提出假设要大胆,要具有流行病学的敏锐性,要善于从病例描述中找线索,从特殊事例中找原因;检验假设要谨慎,要具有流行病学的逻辑性,应用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检验。提出假设除了从典型事例中找线索外,最重要的是在初步描述性研究(即上述对病例的三间分布的描述)的基础上,仔细审核资料,结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可能的假设。由于暴发调查的特殊性,提出暴发原因的假设也应该是超常规的,可根据调查者的推测,少量的发现等随时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亦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一些衍生类型,如病例―对照研究,累积病例对照研究等。在某些情况下,可采用队列研究,特别是历史性队列研究。有关暴发原因的假设应能解释本次发现的绝大多数的流行特征。

2.7 明确高危人群

在对致病因子、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发原因提出假设并初步检验之后,即可提出继续受威胁的高危人群。及时对高危人群采取保护性措施,阻止流行进一步蔓延,是暴发调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学校暴发存在时,疫苗的保护常常是主要措施之一。

2.8 验证假设

经初步调查后提出的假设,再经分析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检验后,应进一步做最后验证。验证假设的根据是事实,是实践。常用的验证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全面收集与本次暴发有关的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本次暴发在这些方面特点是否与假设应该有的特点相符。例如,如果假设本次暴发为一次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其原因是某食堂的某种食品被污染,则这些病人的临床表现应与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相符,病例集中在该种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最长与最短潜伏期之间,所有病例均有进食该种食物的历史,从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可疑食物中分离出相应的细菌或毒素等。如果满足这些条件则假设成立。另一种方法是做干预实验,可以是标准的流行病学实验,也可以使类实验。如在上述例子中,在对可疑食物采取措施后,经过一个该传染病的潜伏期,流行即告终止,这就是验证假设的一个很好的事实,但也应注意流行是否自然终止。在暴发调查中,标准的流行病学实验一般难以进行,比如设立一个对可疑危险因素不采取措施的对照组是不允许的,但将在假设提出前已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个体设为对照组是可以的。

2.9 及时采取控制暴发的措施

在暴发调查中,制定与采取控制暴发的措施应与假设的提出同步,不必等待假设的验证,以免延误时机。假设一旦提出,则应针对假设立即采取措施,假设修改后,控制措施亦应同步修改。控制措施的采取,在暴发调查中有两大重要意义。其一是迅速控制流行的蔓延,保护受威胁者的生命与健康,其二是通过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可以反过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控制措施一般是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重点是针对致病因子的措施。现患病人的治疗与隔离科根据情况开设家庭病床或进行集体隔离治疗,或住院治疗,并注意抢救危重病人;实行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如通风换气,环境消毒、杀虫、接触者登记、医学观察、或留验,健康教育,病人访视以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

对控制措施效果评价的一个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就是日罹患率的下降。然而对该指标的解释要慎重,因为日罹患率的下降可能有多种原因:1、控制措施开始发挥作用;2、所有易感高危人群均已受感染,易感者人数减少;3、诊断标准、发现病例的方法不一致;4、某种自然现象减少了病原因子的来源,如气温下降可使蚊虫活动减少等;5、发病到诊断、诊断到报告时间间隔的影响。如果暴发的真正原因没有被消除,那么在稍后阶段将可能出现再次暴发。另外,在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时,应考虑传染病的潜伏期。如果传染病的潜伏期长,或者病例诊断和病例发现方法得以改进,即使控制措施有效,日罹患率在短期内仍可能持续增加。在初步防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暴发发生的原因、拟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尽快落实,以便控制疫情。在实施预防控制措施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如不再发生新病例,可以认为调查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正确。否则,还应再深入调查分析,重拟和开展预防控制措施。在传染病的现场调查过程中,经常遇到关于采取控制措施与开展调查的矛盾,总的原则是边调查,边采取控制措施,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但可根据不同的情况优先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对于病因和传染源或传播方式均已知的传染病暴发,重点应放在控制暴发及流行,而调查应该为次;对于病因未知而传染源或传播方式已知的传染病,调查和采取控制措施应同时作为重点;而对于传染病或传播方式未知的传染病,不管病因已知或未知,可先以调查为重点,然后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10 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是暴发调查的重要一环。一项成功的暴发调查,总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成功经验及值得借鉴之处,应及时总结并力争发表,使所有的公共卫生人员都能受益。不仅如此,暴发调查报告还可供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决策时参考。因此,总结报告要认真、全面、准确、实事求是,有时还需要得到官方的允许方能公布。暴发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前言:简要介绍整个经过与工作情况。2、背景材料:暴发学校的一般情况,以及与暴发发生、发展有关的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学校的班级、年级的平面图、学生数,学生寄宿情况,气候条件,以前当地同种传染病的暴况,本次暴发首例病人发现的经过。3、调查方法:病例确定标准,流行病学调查中所用的调查表、调查队伍、调查方法(个案调查、描述性调查、回顾性调查等)、实验标本的采集及所用的实验室技术。4、调查过程:叙述暴发的调查过程。5、资料分析及结论:这一部分是总结的重点,因此对资料的可靠性应充分核实,切忌牵强附会。分析内容包括:感染时间、感染地点,引起暴发和促进发展的可能传染源、传播因子、传播途径,影响暴发经过的社会自然因素。(1)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的发生频率、病程、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等;(2)流行病学资料:包括传染病发生的方式、三间分布、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的比例、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及影响传播的因素等;(3)实验室资料:包括可疑病原因子的分离、血清学实验结果及实验结果的意义。并且应对资料进行合理的解释,包括暴发的综合描述、病因假设的形成与检验。6、趋势预测: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及现场情况作出合理的预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客观依据。7、控制措施:此部分包括控制暴发的策略与方法、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包括对费用效益及费用效果的评价)、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措施等。8、经验教训及建议:从暴发到扑灭暴发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为防止今后发生类似的暴发,向有关单位建议今后工作改进的内容。

3 学校传染病的消毒处置

3.1 消毒处置原则

接到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后,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开展消毒处置,及时采取有效地消毒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阻断传染病流行和蔓延。

3.2 确定消毒对象和范围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地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趋势,确定疫点疫区。对其污染对象、可疑污染对象实施消毒处置措施。

3.3 技术要求

3.3.1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待消毒区域内,对出入区域的人员、物资和有关物品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必要时在疫点(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

3.3.2疫点(区)内被病原体污染的空气、物品、用具、场地、排泄物、呕吐物等要进行严格消毒。

3.3.3 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确定消毒持续时间。

3.3.4 消毒过程中,必须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必要时实施疫点(区) 封锁。

3.3.5 做好饮用水、污水、食品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3.3.6 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加强公众自我防护消毒意识。

3.4 消毒工作人员要求

3.4.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齐全够用。

3.4.2应主动取得病家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

3.4.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

3.4.4消毒过程中,消毒不得吸烟、饮食,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

3.4.5消毒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凡应消毒的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

3.4.6消毒完毕后,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

3.5 现场消毒

3.5.1 消毒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消毒时,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更换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上口罩、帽子;如使用过氧乙酸或含氯制剂时,应戴防护眼镜。

3.5.2仔细了解患者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不同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3.5.3 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3.5.4 测算污染范围内需消毒的面积,估算需消毒的用药量。

3.5.5 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3.5.6 呼吸道传染病,可使用超低容量喷雾、气溶胶喷雾或消毒剂熏蒸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3.5.7 肠道传染病,在关闭门窗后,应先于室内灭蝇,然后进行其他消毒。

3.5.8 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

3.5.9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作浸泡消毒时,必须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再用清水洗净;作擦拭消毒时,必须反复擦试2-3次;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焚烧。

3.5.10 室内消毒后,根据污染范围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水等进行消毒。

3.5.11 对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卫生处理。

3.5.12 疫点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3.5.13 到达消毒作用时间后,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3.5.14 填写疫点消毒工作记录。

3.5.15 离开病家前,嘱咐病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试打扫。

3.6消毒处置效果的评价

传染病疫情消毒处置结束,填写并保存消毒工作原始记录,表一:疫点(疫区)首次消毒工作记录表;表二:疫点(疫区)随时消毒工作记录表;表三:疫点(疫区)终末消毒工作记录表;表四:疫点(疫区)终末消毒效果检验记录表,并进行消毒效果评价,确保资料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