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幼儿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幼儿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幼儿的教育

篇1

【关键词】贵州省遵义市 特殊幼儿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17-02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特殊幼儿是特殊教育的最早对象,虽然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相比存在特殊性,但关注特殊幼儿教育,对在“起跑线”上特殊幼儿的后期发展、对教育本身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可见,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笔者从贵州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获悉,今年开始启动特殊教育三年(2014年~2016年)提升计划。意在以此推进省内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进特殊教育的普及水平与力度,切实保障特殊孩子享有和普通孩子同样受教育的权利,由此可见贵州省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对此,把在贵州省内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有代表性的遵义市作为一个参考点,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特殊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在具体查找与分析后可进一步探究出贵州省在特殊幼儿教育方面已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现在整个贵州省各个地区的特殊教育都已得到重视,在国家重视和经济的帮助下,特殊学校对特殊教育所需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投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还是存在师资力量缺乏、人们对特殊教育认识不清、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特殊幼儿入学择校难、过于依赖家庭教育等问题。据此有的放矢地寻找最有效的解决对策,谋求贵州省特殊幼儿教育长期的发展之道是当务之急,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大力培养特殊师资力量

特殊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一直达不到要求,总体呈现求大于供,而且是非常缺乏之态。

各种特殊幼儿学校、特殊幼儿班级的开创,规模的扩大,定能解决多数特殊幼儿入学难的问题。学校有了,为了扩充师资力量,大量的幼儿教师被培养,但只是普通幼儿教师的增多是不能满足全部教学需要的,因为特殊幼儿需要更有耐心、有专业知识、有特殊技巧的教师来陪伴和帮助他们。所以,加大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师范学校重视特殊教育专业,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特殊教师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是解决特殊教师师资短缺的根本之道。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幼儿存在于普通班级中,所以普通幼儿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通过专业的培训具备一些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这需要幼儿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来完成。

二 教育方法的转变

教师是在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如果教师有正确和适合的教育方法,对特殊幼儿的后期效益也不可限量。比如关注特殊幼儿的因材施教,用心去发现、挖掘幼儿各种特殊潜能的力度;教师要意识到特殊幼儿虽然有不同的特殊之处,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或不能培养出优点(过人之处)。要增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增加心灵的安慰与辅导。教师要清楚多数特殊幼儿内心深处都有自卑感和压抑感无处诉说与表达,虽然他们还是小孩,但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从特殊幼儿的年龄出发,考虑对其最实用的东西,基础生活技能的教学不可少,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些在家里父母都可以教会,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父母对孩子都会比较溺爱更不要说是特殊幼儿了,大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代劳”。在学校教师有组织、有纪律地教幼儿如何去正确发音能更清楚说话或用口语、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爱惜粮食,吃饭不能浪费;自己想要拿东西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要求和鼓励特殊幼儿自己去做,通过这些简单的行动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学校是一个庄重而严肃的地方,是获取知识的殿堂,但不代表学校里的课程非要以语文、数学等常见学科为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一些传统的课程对特殊幼儿没有实际意义,所以适当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才能产生有用的效果,让幼儿获得改变,从而真正地帮助幼儿,充分体现出教育的作用。

三 增加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

人们对特殊幼儿、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社会上每一个人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他们对特殊教育的看法,可以利用传媒力量,甚至人口相传的方式,加强特殊教育的有益宣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特殊教育的开展会带来什么?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改变人们对它的错误看法与想法。这样使一般人可能自觉产生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去帮助他们。特别是在学校,由于学习人群的年龄层次不同,所以社会上有许多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学校机构,如公办、私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但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学校实施特殊教育的宣传都可收到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效果,因为任何一间普通的学校都有可能接收特殊学生,在校的学生、教师、学生的家长了解特殊教育后可以改变他们对特殊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无形中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获得许多支持与帮助。大学生是经过几年学习就要选择工作岗位的庞大人群,通过大力宣传、开展特殊教育专题讲座、举行特殊教育公益活动、发起亲身特教体验活动等来让他们切身体会特殊教育存在的意义,也为后期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壮大积累下更多的基础

四 增加特殊幼儿学校建设

学校是接收学生的地方,学校直接影响接收学生的多少,对特殊幼儿也如此。现在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大力地扩大规模,为更多的幼儿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各地区的学前教育学校(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在迅速地增加。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发展,结合国家政策与民间资金而共同为学前教育带来更大的成就、更广的前景、更深的影响,使更多幼儿获得进入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这样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下,提出并带动“特殊学前教育”随之开展,无疑是最佳时机。当然,就如做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般,特殊幼儿教育需要在各方面共同配合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进行。国家的政策支持、当地政府部门的关心、有心民间企业家的资金帮助等,大力在各地区发展特殊幼儿教育事业,把特殊幼儿作为特殊中的特殊来看待,针对当地实际状况增设“特殊幼儿园”,使特殊幼儿园就如特殊学校一样更具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等特点,拥有这样的环境对特殊幼儿的发展非常有利。

但特殊幼儿园的开设到目前基本上还没实现。把特殊幼儿作为特殊中的普通来看待,现在许多省市都会设立专门的特殊学校,可不是每个特殊学校里都包括学前教育,所以在特殊学校内增加特殊学前教育这个年级,对解决特殊幼儿入学问题无疑是另一个办法。把特殊幼儿作为普通中的特殊来看待,和谐社会的今天,许多人倡导以回归主流这一方式来完成对特殊幼儿实施最早期教育的使命,把特殊幼儿放在普通学校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多与普通幼儿接触交流,帮助特殊幼儿进步,这是让特殊幼儿接受教育进入学校的最常用方法。有了这样的几种学校,特殊幼儿上学就多了选择性。特殊幼儿择校难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幼儿自身特殊的类型不同、情况不同来选择适合的学校无疑是最好的;轻度障碍的幼儿多可选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其他情况比较严重的幼儿可选择进入有针对性的特殊学校。此外,同步对落后地区的特殊教育进行有力扶持,家庭困难者给予补助,使特殊幼儿在受教育上的公平待遇等方面得到加强。

五 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

家长对特殊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特殊幼儿教育具有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没有想到用正规的教育帮助这些特殊幼儿。

每一个拥有特殊幼儿的家庭都会为孩子犯愁,有的在想孩子的现在怎么办?有的在想孩子的将来怎么办?所以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现在着想,选择将特殊幼儿放在家中,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以便实施全方位的保护与教育。这种过度依赖家庭的保护与教育对孩子真的好吗?父母可保护他们一时,但无法陪伴一世。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考虑特殊幼儿自身的特殊性,父母更应全面和长远地思考问题,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不管是在特殊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它们都具有健全的教育系统、专业教师及合适的环境,能让特殊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会交流、学会面对,学会一些在家中学不到的,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其实想问题的方法很多,那些有诸多顾虑而没有把特殊幼儿送入学校的父母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多了一群人来帮助自己,学校的正规教育下再加上家庭的辅助教育。父母应多去了解特殊教育、多去学习特殊教育的方法,知道需要什么、避免什么;多和有经验的教师沟通交流,知道什么是重心,及时了解幼儿在校情况,对学校没有很好调节的问题,父母在家中应做补充教育与疏导。在家庭与学校双方的共同配合下,融合教育,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关键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普通幼儿园;学前融合教育

有特殊需要儿童是“那些身体素质或学习能力或高或低,其水平与常模之间的差异程度使得他们需要接受个别化的特殊教育计划的儿童”[1] 。2014年1月8日,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把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提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等一系列措施。”[2]学前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0~6岁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学前融合教育日益成为全球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所关注的新思潮和新观念。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事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英美等发展国家相比起步较晚。除上海、北京、江苏等发达城市和省份已经开始探索学前融合教育外,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轻度障碍幼儿未能得到社会和幼儿园的特别关注和有效帮助。

一、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但总体比例较低、在园生存状况不佳

目前,国内上海和江苏等地学前融合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学者对江苏省、湖北省、浙江省、上海市的部分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这些省市的大部分幼儿园招收一定数量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大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在自己班级里遇到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李伟亚通过对浙江省10个不同地区的普通幼儿园调查发现,当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有发展缺陷的幼儿。其中,弱智幼儿比例较高,其次为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幼儿。另一类为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包括认知能力缺陷幼儿、出现攻击性或破坏等情绪行为问题幼儿以及对周围的人和活动无兴趣的幼儿。[3] 王婷婷对江苏省70所公办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比例很低,目前大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被拒绝在普通幼儿园门外。60.4%的普通幼儿园对于特殊需要幼儿是拒绝接纳的态度。[4]今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幼儿园的数量将会持续性上升。但是,已在普通幼儿园的特殊儿童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不大,为其提供的支持系统缺失,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

二、幼儿园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提供的支持系统缺失

1.行政、经费支持不足,园所领导重视不够

学前融合教育的落实需要经费的支持,由于学前教育资源有限,绝大部分幼儿园班额较大,如果接纳特殊儿童就要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班级教师在工资待遇上有所提高,而且相关的设施、课程、培训都要具有针对性,势必给园所带来额外的负担。由于学前融合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也没有提供相关的经费支持,受行政扶持力度、园领导融合观念以及家长等方面的影响,绝大部分的幼儿园会拒绝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2.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知识与技能缺乏

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需要教育工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学前融合教育应从小班幼儿就开始的。目前,全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中并没有开设特殊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致使我国缺乏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普通幼儿教师。[5]由于对学前融合教育了解不足,很多学前教育毕业生工作后对所在班中的特殊儿童无能为力,对学前特殊儿童采用的干预方法也不当,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采取忽视、忽略的态度。有些情绪行为的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起经常影响教学秩序、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3.资源与环境支持不足

一方面,社会支持支持不足以及幼儿家长在内的社会大众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关注和接纳态度影响。而大陆地区的支持性没有体系,不成组织。普通幼儿家长自身融合理念及获得优质教育服务的限制,会拒绝幼儿所在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而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家长希望特殊儿童能够解除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又会担心幼儿园能否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平等教育资源、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另一方面,幼儿园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的设备有限。由于与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有关的器材、评估工具和教育教材紧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很难在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普通教育,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

三、普通幼儿园安置特殊儿童的可行路径

1.提高政府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视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尽管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例如《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提到通过普通幼儿园等幼儿教育机构开展学前融合教育。[6] 2013年3月21日,《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入园,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予以照顾”等规定内容。[7]但是具体的可操作和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提出。一方面,国家应该成立特殊教育咨询会,研制特殊教育法规、建立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网络,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措施等。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辖区内的幼儿园管理工作。因此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除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下达外,主要受制于地方政府对当地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建设规划力度。当地政府应制定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

二是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较低,没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所以应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其中学前融合教育经费要占一定比重,而且要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经费投入力度。

2.加强地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培训

一是大力培养学前融合教育领域人才。当前师范类院校,尤其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加入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比如加入特殊教育导论、个别化教育、特殊沟通技能、感觉统合训练等课程,使未来的幼儿教师在职前就初步树立一定的融合教育理念和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方法。这将使学前融合教育更容易成为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理想。例如,作者所在的黑龙江省绥化学院在2007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两个专业依托现有资源,在课程设置上凸显学前融合教育,利用师资和各专业课程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师教授特殊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儿童美术技巧等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也设置特殊儿童选修方向,开设特殊教育概论、随班就读教育、感觉统合教育、自闭症儿童心里与教育、行为矫正等课程。学生毕业后,既能够在特教机构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又能够在普通幼儿园中开展融合教育。

二是建立特教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做好职后培训。利用地方高校资源,根据所在地区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可以分批、分类、分级进行融合教育培训。绥化学院在2013年暑期开展了“黑龙江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开展了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实用方法、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技术等课程内容。还邀请台湾师范大学林宝贵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张宁生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张文京教授开展系列特教专题讲座。今后,特教师资培训中心有赖于借助行政力量发挥地方引领作用,将培训对象扩大到幼教系统。

3.建立资源与支持系统

一是建立家、园、校、社会等机构为一体的专业团队。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必须建立特殊儿童教育的支持系统,获得园外专业支持,实现普特结合、医教结合、家园(社区)结合,切实得到系统的、持续的支持与援助。[8] 首先,如果当地高校有特殊教育专业的话,可以聘请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幼儿园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和干预。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定期为机构教师义务授课。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义工活动,为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训练,效果显著。其次,普通幼儿园应采取普通教师与特殊教师联合授课的团队教学模式。特殊教育机构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定期进入幼儿园,给予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切实的支持。幼儿园与特殊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实践活动,集体研讨本园学前特殊儿童具体问题。再次,幼儿园与医疗机构建立互动网络。[9]一是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将特殊儿童的基本信息共享;二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医疗服务。

二是建立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10]幼儿园建立资源教室后,首先邀请专家为幼儿园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进行诊断和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行为矫正方案。资源教室在幼儿园建立还需要专业团队及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合作。

参考文献

[1]William L.Heward著,肖非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2-43.

[2]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2014-1-22)[ 2014-3-15].

[3]李伟亚.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34-40.

[4]王婷婷,李宏伟.江苏省普通幼儿园学前特殊教育现状与分析[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12,(2):8-11.

[5]吴淑美.学前融合班教学理念篇[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1号.《残疾人教育条例》[EB/OL].(1994-8-23)[2014-3-

[15].

[8]张丹丹,孙钠.成都市幼儿园融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114-118.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生活化;分析

一、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1、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保证人类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和心理认知的基本条件,智力由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力五部分来组成,智力的发展随着人的生长而不断的提高,而在幼儿时期,他们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进入中年以后,发展速度趋于平稳,影响智力的因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性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进行弥补。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以幼儿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在教育中所提供的素材均为幼儿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样的素材选择最能与幼儿的情感产生共鸣,在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可以始终保持极高的兴致和热情,这将有利于他们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在美术中描绘生活,表现生活,从而对他们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幼儿的非智力包括他们的情感、意志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品质。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对智力的高要求,但是同时对他们非智力方面的能力要求也非常高,二者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相辅相成,智力的发展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但是非智力能力的高低对成才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的活动内容,在完成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出幼儿多方面的兴趣,由于这样生活话教学方式的应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就会以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来发挥,当他们看到自己在纸上所描绘出来的美好生活时,他们就会变得非常高兴,感到自己很棒,这种能让他们感到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心里的自信心、满足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这些心理感觉会极大的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提升,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融合

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家庭家族与学校教育的完美融合,促进二者之间的项目联系、相互共同与相互协调,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辅助,达到共同教育来育人的目标。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教育在幼儿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化的幼儿教育可以让家长也参与到其中,家长发挥自己在幼儿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来带动学校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充满趣味性与灵活性,这样的相互融合的教育方式为家庭与学校搭建了一个完美平台。

4、提高幼儿的心里素质

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从小做起。虽然美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大范畴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它可以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打动人,教育人,同时,美术教育主要的作用为情感教育,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情感体验而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从而在道德上得到判断。这样的教育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幼儿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感受美、追求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幼儿的心理素质就会慢慢的得到提高。

二、生活化幼儿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来进行选择,在幼儿上学、做早操、午休和课下游戏等过程中,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抓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来让幼儿通过美术来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景象,教师利用这样的机会还可以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想象来表现自己心中所想,主动动手的操作过程还可以加深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另外,还可以让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中来进行选择,幼儿生活环境范围较小,身边所接触的人和事都很少,所以他们对身边的这些生活景象印象都特别深刻,选择这样的美术教学内容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一种亲切和幸福的感觉,比如,我们可以在“三八”妇女节那天,让幼儿通过美术来表现自己的妈妈的生活状态和外在形态,这样可以让幼儿跟妈妈之间建立更深的感情,他们也很愿意去花费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情境的创设

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正处在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发展时期,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机制类似于条件反射,是在周围的环境刺激下产生一种无目的的注意,这种无意识的注意对幼儿所起到的引导作用非常大,所以要在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中为他们创设出一些情境来。(1)幼儿园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主要环境,所以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创造出美术的氛围来,这样可以随时随地的给幼儿美术的熏陶,以此来增加他们对美术的认识,让幼儿通过欣赏美术、体验美术来激发他们对美术的主动的学习兴趣,从“老师让我画”的被动学习态度转变为“我要画”的主动学习状态。(2)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所以可以通过让幼儿用美术来完成对家庭的布置来让家庭成为幼儿美术创作的源泉之一,比如可以让幼儿把自己的卧室装扮成“小画廊”、“我的小天地”等,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动手来去体验美术所能带给他们的乐趣,充分发挥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美术的魅力。(3)大自然美术源于自然,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场景,山、水、树、石头、花草等素材都是美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创作部分,而且大自然的这种创作环境可以极大的放松幼儿的身心,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所以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环境特点来带领孩子们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享受生活的同时积累创作素材,表现他们的创造力。

3、教育形式的创新

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在讲台下面被动听讲,被动接受,学生没有办法主动融入到课堂中去,慢慢的,幼儿自然就会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所以,要创新教育形式,通过举办一些美术活动大赛等,比赛的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在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享受过程,感受到美术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达到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三、小结

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化活动来激发幼儿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满足幼儿在兴趣发展时期兴趣培养方面的需要,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能够合理的处理好预设活动与实际活动之间的差距,能够从生活细节中发现美术,具有提炼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志红.浅议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策略[J].学术期刊教育界,2014,9.

篇4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它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中的一种,核心症状主要为刻板重复行为、兴趣狭窄社会交往障碍和言语及非言语交流障碍,,目前已正式被纳入孤独症谱障碍。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中的许多低功能自闭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非常差,即使发育至成人也没有明显改善,这种现象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目前我国临床医生多采用言语训练、特殊教育联合林氏头皮针治疗儿童自闭症的方法,取得的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自闭症患者60例,其中23例女生,37例男生;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10岁,平均年龄(6±1.3)岁。所选患者普遍存在智力水平低下、自我封闭,拒绝与人进行言语或行为交流,行为刻板等一些常见症状。很多儿童还伴有运动障碍、睡眠欠安、不知饥饱和大小便不能自控等症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区别(P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言语训练及特殊教育进行治疗,主要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建立说话动机模式、创设语言情境、提取语言信息、积累语言信息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自主性的言语训练和特殊教育。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配合林氏头皮针进行治疗,针刺30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根据Gesell测试结果及ABC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

根据Gesell测试结果及ABC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检测数据用SPSS18.0分析,用(±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一个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儿的Gesell测试得分及ABC评估得分分别为(124.68±72.17)分和(65.69±13.2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的(121.19±37.31)分和(85.05±15.49)分

3.结论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常见于婴幼儿的全面发育障碍,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学习比正常儿童缓慢的多,且较易出现重音错误;自闭症儿童所表达的重要重复性语言所出现的场合大多为不恰当的,且预后大情况多不良,其预后与智力水平有密切联系,智力障碍严重者一般预后水平较差,往往还伴有行为障碍,难以独立生活,成年后能适应社会生活较少。因此自闭症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2]。因为自闭症是一种预后程度参差不齐的慢性疾病,轻度预后明显好于中、重度预后,所以及早采用言语训练及特殊教育结合林氏头皮针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痊愈进程,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林氏皮头针是我国头皮针五大流派之一,是上海新华医院的林学俭教授总结多年头皮针临床与研究经验创造出来的。林学俭将其总结的所有临床经验与最新脑科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制订了一套自闭症的取穴:双侧感觉区上1/5、小脑新区(即小脑蚓区和小脑半球区)、智力情感区(即原额五针)、忧虑区、Broca区、双侧听力理解区(即原颞三针)、言语二区三区,并在智力情感区(即原额五针)右侧的额下回前部找压痛点直刺。治疗时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用0.3mm×25mm的毫针进行常规取穴,用于对穴区进行大面积刺激,一般治疗时多平刺进针,行针时要紧贴骨膜,针深约25mm,以抽气法运针10次。对于积极配合治疗且疾病位置较固定的患者还应使用点穴器在相应穴区找到压痛点,用0.3mm×13mm的针,以90°角直刺至骨膜,整个过程中采用提插法运针,针均要停留在1h以上。强调留针时间可稍长,留针期间还可以要带针锻炼加以辅助,这样可以提高疗效。一般头皮针治疗每周2~3次。头皮针治疗可以较快的恢复患儿的各种症状[3]。林老认为该疗法可以改善脑血管的供血供氧能力、控制病情的发作、修复或再生受p、休眠、衰老的神经元,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言语训练及特殊教育结合林氏头皮针治疗有助于提高自闭症患儿智力水平、语言能力及交流能力,可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勇, 金炳旭, 刘振寰. 林氏头皮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34(8):754-757.

篇5

[关键词]学前儿童;全纳教育;普通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机构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1/02-0075-04

全纳教育是时下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学前儿童全纳教育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英国的“一体化教育”和美国的回归主流运动都旨在让残疾儿童在受限制最少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他们主张依据残疾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对残疾儿童采取不同的特殊教育,即为残疾儿童制订个别教育计划;主张让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级中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在中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迫切需要探索和发展。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认知、态度等无不影响着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开展。基于此,研究者对杭州市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学前儿童全纳教育观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杭州市10所学前教育机构(7所普通幼儿园(甲级)和3所特殊教育机构)中的134名教师(普通幼儿园教师101名,特殊教育机构教师33名)为调查对象,教师的年龄在20-48岁。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封闭式调查问卷,问卷包含19道题,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使用李克特量表计分法计分,每个问题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分。其中6题进行反向计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下表显示,普通幼儿园教师与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在学前儿童全纳教育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作具体分析。

(一)认知维度:普通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机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

1.两者都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理念

调查结果显示,两类机构的教师对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相关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具体知识方面,特殊教育机构教师的平均得分(M=3.87)略高于普通幼儿园教师(M=3.5)。这个不难解释。一般而言,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往往会自学有关学前儿童全纳教育方面的理论,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接触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并不多,因此他们对于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了解更多的是抽象的理论。

2.两者对于现状的把握都不足

调查得知,在对我国目前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满意度方面,普通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得分(M=3.2)要略高于特殊教育机构教师(M=3.0)。普通幼儿园教师得分略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我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现状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他们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特殊教育机构教师长期从事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他们更加了解普通儿童与特殊需要儿童融合的实际情况,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谈及我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时有些过于悲观。他们认为,目前主要是少数学者和一些专职教师及有这方面需要的家长在关注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关注、支持并不多。因此在他们看来,我国的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发展比较迟缓。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已较重视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就大大充实了有关特殊教育的内容。应该说,我国发展学前儿童全纳教育还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应该乐观地看待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前景。

(二)情感维度:普通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存在一定差异

1.两者在情感上认同全纳教育,对随班就读问题看法相近

调查显示,普通幼儿园教师与特殊教育机构教师都比较乐意接受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理念(M=4)。在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上,两者的观点差不多,比如,都比较认同有轻度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如轻度智力障碍、轻度视听以及语言障碍、轻度身体肢体障碍、轻度自闭症)在普通班级就读(M=3.9),都不太认同有中度、重度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如中重度智力障碍、中重度视听语言障碍、中重度身体肢体障碍、中重度自闭症、多重障碍)在普通班级就读(M=2.5)。两类机构中的不少教师都认为,有中度、重度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班级就读不利于他们的行为矫正。

2.两者在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问题上,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和普通幼儿园教师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特殊教育机构教师认为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会降低普通班级教学质量(M=3.6),普通幼儿园教师则认为,只接纳个别特殊需要儿童对普通班级教学质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大(M=2.9)。在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管理问题上,两类机构教师都认为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班级管理,但是普通幼儿园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倾向程度要高很多。这可能与普通幼儿园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欠缺有关,大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教学并不了解,认为在有特殊需要儿童就读的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时,仍可按惯例进行,并没有想到要兼顾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大多有多年的特殊教育教学经验,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实际情况了解更多,所以他们反而对全纳教育中可能出现的教学困难有充分的估计。

(三)行为维度:普通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发现,在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专业技能方面,普通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比如,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大多掌握了一项或多项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专业技能(如盲文、手语等)(M=3.4),而普通幼儿园教师基本没有人掌握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专业技能(M=2.3)。此外,特殊教育机构教师(M=3.6)较普通幼儿园教师(M=3.2)更能准确判断儿童异常行为的性质,进而能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早期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还发现,无论是普通幼儿园教师还是特殊教育机构教师,都十分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职后培训,绝大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职后培训。

三、相关建议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普通幼儿园不仅要接收特殊需要儿童,保证每个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还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实施全纳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以加快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实施的步伐。

(一)以组织领导为前提,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实施和推进涉及多个方面,但应从“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做起。一是组织机构。学前儿童全纳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应树立起主导意识,可成立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订计划,加强督办,协同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经费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实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效益。三是政策。要对承担学前儿童全纳教育教学任务的幼儿园,在园舍建设、幼儿园等级评定、专业教师职业素质、特殊需要儿童服务等方面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教学及班级管理质量,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园舍环境为载体,完善教学配套设施

园舍环境是实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实践平台和基础载体,应根据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特点完善园舍环境。一是环境布置。在布置活动室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流动量和安全性,确保空间的设置便于特殊需要儿童活动。二是教玩具。提供的教玩具要多样化,既能吸引普通儿童也能吸引特殊需要儿童,要符合两类儿童的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两类儿童的交流。㈣三是作息时间安排。要根据两类儿童的发展水平安排好作息时间。

(三)以师资力量为核心,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做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工作的关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提高幼儿园全纳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水平。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幼儿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全纳教育观念,从内心真正接受特殊需要儿童,既要尊重儿童智能发展的多样性,也要尊重儿童智能组合的差异性;既关注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也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应树立多元化的评价理念,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

二是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行学前儿童全纳教育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专业知识结构上,教师不仅要掌握普通教育方面的知识及技能,也要掌握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只有不断完善专业化的知识结构,教师才能科学开展学前儿童全纳教育。

三是实施资格认证制度。全纳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建议我国制订特殊教育教师从业的专业标准,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将目前有些地方的学历要求转换为资格要求,从源头上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融合教育;特殊幼儿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2004年颁布了关于在幼儿园中开展残障幼儿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继续办好特教幼儿园和特教学前班的基础上,开展普通幼儿园招收残障幼儿随班就读试点工作。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相继确立了三批共37所学前特殊教育示范基地,这些基地的发展状况代表了整个北京市的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状况。经过四个月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出人意料,本文将着重分析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识水平差异显著。对于学前融合教育,北京市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的态度整体上都偏向中立,并没有预想中的积极。同时,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作用、效果及方法认识极为不足,一些幼教工作者对自身的学前融合教育知识及技能评价偏低,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学前融合教育工作或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这些特殊幼儿。

2.幼教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低。幼教工作者是学前融合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然而,目前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幼教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不容乐观,专业技能缺乏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困难,他们强烈希望得到更多的专业培训与学习,无论是幼教工作者还是幼儿家长,均一致认为应当针对幼教工作者组织更多的专业培训。

3.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极不均衡,集中体现为城乡差异。对不同性质(公立与私立)、不同地域(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不同批次(确立为示范基地的次序)的融合教育示范基地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与访谈,结果发现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差异明显。中心城区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学前融合教育态度明显比周边区县积极,而且学前融合教育开展情况显著好于周边区县。中心城区相对于周边区县幼教工作者接触过的残疾幼儿种类多、残疾程度重,对特殊幼儿的接纳程度高。虽说专业技能缺乏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困难,但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还是存在着巨大差距的。中心城区的幼教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更高,他们之所以也感到缺乏专业技能,是因为急于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是因为所接触特殊幼儿残疾程度重,教育难度大,对幼教工作者本身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而周边区县幼教工作者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则是基础薄弱、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所导致。除此以外,中心城区的幼儿园资金充足,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专业化水平及专业设备相对齐全,而周边区县幼儿园虽然有北京市政府专门配备的一些设备,但仍存在专业设备相对缺乏、使用率低等问题。

二、促进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提升学前融合教育实施效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在融合教育试点中,普通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消极,说明了普通幼儿家长对特殊幼儿不够了解,对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够认同。对此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并切实提高融合教育的实施成效,增加普通人群对特殊幼儿的了解,提升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对家长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家长对实施学前融合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强烈,而幼教工作者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专业的培训及学习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措施。应当增加高校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并在幼儿师范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幼儿园还可以考虑在对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中涵盖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为幼教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

3.完善监督评价体系,采取灵活政策鼓励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调查发现,在随机抽取的8所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中,5所周边区县的幼儿园中没有一个特殊需要幼儿,22名特殊需要幼儿均集中在中心城区幼儿园。除了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条件好、教育受重视等因素外,学校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因此,应建立并完善示范基地的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机构,加强示范基地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采取有区别的扶持政策。

总之,通过对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状况的了解,抓住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才能迅速而有效的开展下去,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念丽.融合保教对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J].幼儿教育,2003(3):12-13.

[2]严冷.北京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观念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5):17-21.

[3]彭霞光.盲校/盲聋哑学校教师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9(2):25-28.

篇7

【关键词】融合教育;游戏干预;特殊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43-03

自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西方国家逐步将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到旨在满足所有儿童需要的融合教育环境中。在美国,到1990年为止,已有大约75%的常规幼儿园招收了至少1名特殊幼儿。〔1〕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关注特殊幼儿的早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融合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2〕特殊幼儿同样通过游戏来认识世界,建构知识。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游戏情境为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之间社会互动的发生、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及友谊的建立提供了机会。可以说,游戏是融合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融合教育课堂中的游戏活动主要是针对正常幼儿设计的,特殊幼儿由于自身的能力缺陷,在这些游戏活动中无法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只有运用适当的干预策略,在基于特殊幼儿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发挥游戏的娱乐功能与教育作用,才能利用游戏活动促进特殊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并进一步确保所有幼儿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进行。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融合教育环境中的游戏干预情况作一简述,旨在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让特殊幼儿受到更好的融合教育。

一、游戏干预的目的

Kontos等人(1998)指出,在融合教育环境下,特殊幼儿的游戏活动要依靠成人的干预才能顺利进行。〔3〕对特殊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干预的目的是帮助特殊幼儿最大限度地超越障碍,顺利参与游戏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4〕在这一目的的指引下,干预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依据不同取向开展游戏干预。

1.认知取向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拿大就开展了大量游戏训练实验,证明游戏训练是刺激游戏者认知发展的有效手段。〔5〕通过游戏训练促进特殊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是干预者对其实施游戏干预的目的之一。

2.社会取向

特殊幼儿需要各种游戏机会,但是他们的特殊性往往限制了他们的游戏参与程度。Odom和Brown(1993)发现,除非实施了特定的社会互动干预,否则特殊幼儿一般不可能加入游戏团体,也不可能成为正常幼儿的游戏同伴。〔6〕Nevile和Bachor(2002)指出,特殊幼儿很难进行角色扮演等需要较高社会性技能的游戏。〔7〕所以,帮助特殊幼儿跨越社会技能障碍,使其全面参与游戏活动,这也是游戏干预的目的之一。

融合教育强调在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中,为特殊幼儿提供适当的发展机会。因此,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实施游戏干预的另一目的在于促进特殊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

另外,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互动,改善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之间的关系,提高正常幼儿对特殊幼儿的接纳度,这也是游戏干预的目的之一。

二、游戏干预的形式

1.个体干预和团体干预

个体干预是指针对个别特殊幼儿进行单独干预。这种干预方式针对性强,能及时根据幼儿的反应调整干预策略,干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这种干预是单独进行的,对干预环境的要求较高,一旦离开一对一的干预环境,干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团体干预是指让特殊幼儿与社会交往能力较强的正常幼儿处在同一团体中做游戏,干预者挑选一些能够促进幼儿游戏和交流的材料,并为幼儿提供支持策略,鼓励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进行适当交往,促进特殊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团体干预的效果能够直接作用于幼儿所处的融合教育环境,但是干预效果会受到正常幼儿的影响,不易控制的变量较多。

个体干预和团体干预各有利弊,所以干预者往往采取个体干预与团体干预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个体干预使特殊幼儿熟悉游戏材料及游戏方式,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然后通过团体干预促进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的互动。

2.内在干预和外在干预

外在干预是指干预者在指导游戏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保持旁观者的身份,引导、鼓励游戏中的幼儿,包括引导幼儿安排游戏角色等。内在干预是指干预者以游戏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8〕

内在干预和外在干预的目的都是要提升幼儿的游戏参与程度,并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至于究竟采取何种干预形式,这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游戏的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

三、游戏干预的策略

1.游戏环境创设策略

在实行正式的干预程序之前,干预者先要为接受干预的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无障碍的游戏环境。

对特殊幼儿来说,干预者为其创设的物理环境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为其排除肢体活动障碍,同时要方便幼儿同伴和成人进入游戏场地。比如对于肢体残疾的特殊幼儿,游戏区的入口要宽阔,并确保没有障碍;对于自闭症幼儿,游戏区需要有一定的提示(如图片指示、地面标识等),引导幼儿在固定时间进入固定游戏区域。

由充满人文关怀的干预者和游戏同伴等组成的人文环境能让特殊幼儿获得安全感、被接纳感和适宜的发展,同时有利于社会互动的开展。

干预者要给予特殊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时间安排应该具有灵活性,因为一些特殊幼儿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参与一项游戏所需要的信息,并要有机会反复练习学到的新东西。如果特殊幼儿被一项游戏深深吸引或已对游戏失去兴趣,干预者要及时调整游戏时间。

干预者要对幼儿进行观察、访谈、评估,了解幼儿的兴趣、操作方式和能力,然后结合不同的干预目的,确定适当的游戏材料。适宜的游戏材料可以帮助特殊幼儿发展游戏技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辅技术包括改进了的玩具、电脑、特殊的坐椅系统、动力移动性器具、改进的通讯系统以及应变开关等。Blisset和Adkins(1993)研究证实,特殊幼儿可以通过交互电视技术参与知识竞赛,进行同伴交流,而且这种交互电视技术创造的真实竞赛情境对特殊幼儿的发展有很大帮助。〔9〕Muller等人(1985)对幼儿使用电脑解决问题的研究发现,与单独进行拼图游戏相比,使用电脑进行游戏的特殊幼儿参与了更多的社会交互活动,并表现出更积极的交互性社会行为。〔10〕通过种种辅技术的应用,干预者可以在幼儿的能力范围内创造适宜的游戏玩具,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并以游戏为载体,促进特殊幼儿各项技能的发展。

2.游戏过程干预策略

(1)脚本示范

脚本示范是将一个游戏活动分割成几个小步骤,在干预者的示范下,特殊幼儿依次进行游戏的各个步骤,从而完成整个游戏。Nelson和Seidman(1984)以及Kim和Lombardim(1991)都用脚本示范法成功地促进了特殊幼儿的游戏和语言发展。Nevile和Bachor(2002)用脚本示范法对5名发育迟缓幼儿进行了象征性游戏干预,干预结果表明,所有被试在语言能力、同伴互动频率、游戏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11〕

(2)同伴示范

同伴示范是指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匹配,双方共同参与游戏。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正常幼儿作为帮助者,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又要起到传授技能和促进游戏的作用。Goldstein等(1997)、Mathur和Rutherford(1991)、Kalfus(1984)的研究表明,通过积极的同伴互动,特殊幼儿受到排斥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特殊幼儿还能获得建立有效同伴关系所必需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12〕

(3)故事与游戏相结合

Favazza和Odom(1997)曾经运用故事与游戏相结合的方法,为若干幼儿园解决了特殊幼儿受排斥的问题。〔13〕这是一种以幼儿园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干预策略。经过9个星期的干预,各个班级对特殊幼儿的接纳程度都显著提高。

(4)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的基本原理和程序也可以被运用到融合教育课堂中,而且幼儿园内的许多区域本身都有助于促进特殊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技能发展,如积木区、娃娃家等。Guerney(1983)曾建议在游戏场上使用游戏治疗法。〔14〕Wolfberg和Schuler(1993)曾运用团体游戏治疗法,让自闭症幼儿与那些社交能力较强的幼儿一起做游戏。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幼儿的象征性游戏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所提高。〔15〕

虽然游戏干预的取向、形式和策略是多样的,但每一项成功的、有实效的游戏干预的关键在于:在和谐接纳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中,在全面了解幼儿能做什么的情况下,干预者要采取最能引起目标幼儿兴趣的游戏形式,找到最适合目标幼儿的干预策略,或采用多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特殊幼儿克服障碍,促进特殊幼儿的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5〕〔6〕〔14〕Johnson,等.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华爱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0,211,217.

〔2〕周念丽,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6.

〔3〕〔7〕〔11〕MARYANNNEVILE,DAN G BACHOR.A script-based symbolic play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J〕.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Bulletin, 2002, 30(2):140-172.

〔4〕〔9〕〔10〕朱丹,曹中平.残疾儿童的游戏特征及基于游戏的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5,(6):80-81.

〔8〕华桦.游戏中的教师指导和幼儿社会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4,(6):112-113.

篇8

2. XX地区优质幼儿园入园孩子家庭背景调查与思考

3. 高入园率背后的思考以XX地区为例

4. XX地区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调研

5. XX地区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化调研

6. XX地区各社会阶层的幼儿教育机会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7. XX地区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8.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向调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9. 幼师生教育实习与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成长研究

10. 就职最初三年与幼儿园教师的生涯发展

11. 艺术素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12. 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调查与分析

13. 幼教职业的德性价值研究

14.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15. 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16.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就职初期的表现比较研究

17. 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比较研究

18.儿童参与理念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19.从绘本到活动------有意义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20.有效教学原理与学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21.学前儿童对绘画作品评价倾向性研究

22.ARCS模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23.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4.英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5.加拿大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6.澳大利亚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7.新西兰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8.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研究(观察与实践)

29.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展概念、功能、儿童观、教育观等选择一个研究

30.幼儿园蒙氏教育生态的个案研究

31.灾难事件后儿童心理的调试和康复

32.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33.受忽视幼儿的成因及教育

34、儿童作家之利弊

35、幼儿教师的三重身份家长、老师、朋友

36、幼儿图画书研究

37、幼儿语言教育的演进

38、语言学视野中的语言教学活动

39、阅读研究与早期阅读

40、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功能、应用及发展前景(幼儿图画书教学实践研究)

41、民间童话研究(建议结合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

42、幼儿童话作家论

43、语言修辞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44、幼儿园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45、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46、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研究

47、幼儿园文化研究

48、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研究

49、学前儿童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50、幼儿英语故事教学

51、文化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学的结合

52、杭州市幼儿园英语教学调查

53、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4、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55、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56、幼儿园网页制作

57、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58、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59、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6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6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62、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63、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64、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65、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66、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67、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68、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69、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部分选题相关文章:

1.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题目参考

4.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致谢词

5.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9

全纳教育作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它的基本理念传播范围日渐扩大,而全纳教育的实践却难以深入发展。学前全纳教育实践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幼儿教师素质与全纳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建设符合全纳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对全纳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首先,幼儿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愿意接纳特殊儿童。全纳教育倡导民主、平等,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但这并不是政策性的规定。一位合格的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真诚地接纳所有学生,要对特殊儿童保持一颗赤诚的爱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一位真诚的充满爱心的教师必然会感染周围其他的教育工作者甚至家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积极地转变人们对特殊儿童的态度。其次,幼儿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全纳教育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人人应积极参加活动,人人是集体的一员。全纳教育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要努力创设条件来实现教育平等。教师不应排斥特殊儿童,不应对他们漠不关心,不应仅以“学习好”这一指标来评价学生,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对特殊儿童的认识,要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儿童。教师只有树立了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全纳教育才有可能从理论走向现实。最后,幼儿教师要具备教育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在教师实践中,幼儿教师接受特殊教育的次数普遍较少,多数普通幼儿教师不能胜任教育特殊儿童的工作,这会成为学前全纳教育发展的绊脚石。教师站在教育阵地的最前线,他们与孩子的接触最多,他们的素质会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发展、成长。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进自己对特殊儿童的情感,要增加特殊教育培训的次数和学习机会,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学前全纳教育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

二、开发全纳课程全纳教育的课程

观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而是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此,要满足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的需要,开发丰富多样的全纳课程,确保全纳教育的实施。全纳课程是必须以一种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的组织和教学,这种课程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社区、宗教、语言、种族的需要。全纳课程的原理包括学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课堂内外交往,社区中(包括家庭中)的学习经验,并且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全纳评估体系,确保全纳课程的顺利实施。不同的幼儿园也可根据自身的特色,创设园本课程。

三、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

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可以看出:多数教师经常对普通儿童作总结性评价,即事后评价,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断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对于特殊儿童,他们经常作诊断性评价,即事前评价,一旦某儿童被诊断出了有某种特殊需要,教师们大多给他们贴上永久标签,认为他们是特殊儿童,对他们持有与普通儿童不平等的教育观。而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评价观,要求教师不能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对他们做出评价。

四、建立家庭和社区支持模式

篇10

一、早期教育中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

以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念来认识早期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儿童,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次会议充分重视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会长、日本立正大学松原达哉教授以第19次日本学术会议特别委员会的活动为背景,作了题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的报告。松原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日本社会的一些特征,如低出生率,核心家庭,母亲就业增加,离婚、分居增多,父亲参与育儿的缺乏,儿童独自呆在自己房间的时间和看电视时间的增加,等等。松原教授指出,这些社会特征引起了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如逃学,偏食,儿童虐待,亲子交流缺乏和校园暴力等。松原教授进而指出,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是家庭及社区等儿童成长的相关环境、价值观和欲望等众多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松原教授等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或改善现状的措施和建议,如慎重处理婴幼儿与电视和其他媒体的接触,以减少和消除儿童可能出现的言语、情绪发展迟滞以及犯罪;中止虐待;加强亲子的交流,鼓励成人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慷慨地给予孩子褒奖;让教科书成为有魅力的东西,减少每个班级的人数,配备优秀的教师,以抑制学生的逃学;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等等。最后,松原教授指出日本也必须出台保障儿童各项权利的相关法规。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方俊明教授从本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出发,作了“大学将如何推进早期融合教育”的报告。方教授指出,早期融合教育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共同接受学前教育.它是融合教育的早期阶段,也是早期教育的一种形式。方教授就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如何结合学科建设和学院的发展来研究和促进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想法:在学院专业设置中渗透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把握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贯穿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科学研究深入探讨早期融合教育的规律,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宣传和推行早期融合教育,等等。

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LindaSiegel教授作了题为“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诊断与干预”的报告。Siegel教授就幼儿园中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诊断问题和促进他们进步的相关评估提出了一个模型,并以加拿大一个城市的儿童为大样本,考察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早期筛查和以班级为基础的干预,即使不进行标签性的测试或其他大量的测试,也可以预防儿童的阅读障碍,显示了该诊断与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与会代表围绕早期融合与特殊教育这一主题,从早期融合教育的政策、融合教育的实践比较、家长和家庭的参与以及特殊需要儿童具体的特征等多种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台北的洪怡君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的苏雪云老师都以早期融合教育为研究对象,前者介绍了台北县幼儿园参与融合教育实验的情形,提出了在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建议;后者阐述了融合教育的意义,介绍了美国早期融合教育政策的发展和早期融合教育项目的实践,并对中国早期融合教育进行了反思。日本的稻川知保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慧老师、罗琳老师和昝飞老师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家长和家庭在早期融合教育中的作用、存在的误区以及相应的对策,等等。日本宇都宫大学的保坂里绘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的刘春玲教授等则以幼儿园教育为着眼点,探讨了早期融合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二、早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和印度农村贫困儿童的早期发展模式”的报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她与Nirmala Rao教授合作进行的中国云南省和南印度某州农村和贫困社区儿童的早期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周教授介绍说,2004年世界上出生的每百名儿童就有40名在中国和印度。周教授等从中国云南和南印度某州的农村和贫困社区随机选择同等数量的男女儿童,从社会性、精细动作、语言和粗大动作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和印度的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周教授深入介绍了两个样本中各种家庭背景变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日本大阪国际教育大学的谷口正子教授从生活在日本的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子女入园的家长的心理分析人手,作了题为“日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子女养育”的发言。谷口教授在简单介绍日本社会外籍人士和儿童的数量和比率不断增加的现状之后,探讨了日本学前教育界所面临的既古老又崭新的问题――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多元文化保育与教育,重点介绍了他们为了解生活在日本的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父母与儿童所期望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方式所进行的名为“多元文化子女养育的调查”的研究。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国籍的家长对儿童在日本幼儿园的生活所担心的问题各不相同,对在日本养育子女所担心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谷口教授在分析这些来自不同国籍的家长的意见和愿望的同时,介绍了日本仍在改善过程中的应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措施,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韩国大邱大学早期教育系郑锦子教授作了题为“韩国早期教育机构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发言,介绍了韩国早期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并提出了有效地利用博物馆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博物馆教育”的新观念和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与会者提供了在学前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新途径。

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围绕早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也报告了各自的研究.如儿童的分享行为,亲子间的互动,幼儿的英语教育,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等等。与会代表所呈现的研究提高了大家以多元文化的视点思考幼儿或幼儿教育的意识。

三、早期教育中的其他问题

此次会议除了上述两大主题,还涉及很多关乎早期教育的其他主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蔡迎旗副教授受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委托,作了题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的报告。报告宏观地勾画和剖析了中国现有的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指出中国现有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不公平、责任不清等问题及当前面临的改革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力,并根据中国幼儿教育和社会现实状况,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重构幼儿教育财政体制,健全法规,以引导各级政府、幼儿家长及其工作单位、社区等共同承担幼儿教育的经济责任的建议。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日本宇都宫大学金崎芙美子教授作了题为“日本保育的现状与问题”的报告。金琦教授首先介绍了“二战”以后日本的儿童保育在两种制度影响下的变化以及国家开始将幼儿园和托儿所综合化的尝试,然后介绍了当前保育的现状和保育的内容。金琦教授指出,虽然日本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活动被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个部分,但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由此造成了幼小衔接上的问题。最后,金琦教授介绍了日本障碍儿童保育的对策――融合保育,并介绍了应对低出生率、儿童虐待增加、饮食紊乱等相关社会问题所作的努力。

美国埃里克森学院的校长Samuel Meisels从幼儿发展评估入手,作了题为“幼儿上学准备读的评估:幼儿教育工作者所需知道的”的报告。Meisels教授提出了早期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儿童的时候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儿童在学习吗?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了吗?并由此引出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对儿童进行早期测试的两个困惑:我们所使用的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儿童做好了入学准备的测试吗?如果高难度的测试对年龄稍大的儿童有意义的话,那么对小年龄的儿童也会起作用吗?而后,Meisels教授针对儿童入学准备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观察、记录和评估幼儿在自然情境中的表现,并对此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的说明。Meisels教授还就如何进行观察性评估提出了建议。

作为2005年度学会获奖者,日本明星大学中坪史典教授作了“瑞吉欧・艾米莉亚方法中的教师”的专题报告。中坪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人们幼儿观的改变,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是实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还是实行以尊重幼儿为主导的自由教育,是一个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坪教授以直观的照片、生动的事例分析了瑞吉欧・艾米莉亚教育法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作为听众的教师,为孩子们提供问题解决机会的教师和边洞察幼儿的学习过程边“出借”知识或技术的教师,中坪教授形象地描绘了早教机构教师的新形象。

此外,与会者还围绕幼教师资培养、幼儿园课程及其管理、父母抚养与生活环境以及婴幼儿的多元智能培养进行了研讨。

四、实践之旅

来自日本的轮岛老师和石丸老师以代代相传的日本传统儿童游戏为媒介,向大家呈现了一台精彩的儿童律动游戏。本游戏一为训练儿童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二为培养儿童的团结意识以及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三为训练儿童合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运动的意识和能力。游戏活动给了与会者深刻的启示,让大家在游戏的欢笑声中领悟到寓教于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