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色文化的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红色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1

1 开展兵团高校《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

新疆是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是新疆历史与现状的一大特色。新疆历史涉及众多古文字、古地名、和古文化。学生理解这些专业术语需要较多的时间。目前,全疆各地有许多古代驿站、古代烽燧、钱币、丝绸、陶器、农具等。我们通过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历史文物,从而能增加学生对新疆历史与文化的理性认识。

1.2 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教程》共十章,主要分为三大块内容。即新疆历史、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宗教理论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目前,《课程》的理论课时为32个学时。这么短的理论课时对教材知识的讲解是不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展实践教学并适当的增加教材相关内容,是对课程的极大补充和完善。

1.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才能顺利完成。比如,我们要学生撰写《一师阿拉尔市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考察报告》。首先,在活动开展前,学生需要翻阅相关书籍,同时学生需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其次,在活动开展中,学生需要实地考察红色文化遗址,并适当拍照。最后,在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调查报告,写出这次活动主要内容、意义、收获等。这些都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极大考验。

2 兵团高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合理的保障机制

“实践教学保障即为实践教学良性运行所提供、创设的精神氛围、基本制度与物质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舆论保障、领导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和实践场所保障等。”[1]目前,兵团高校《课程》实践教学的缺少专项经费、专门实践场地、专门的实践大纲等。实践课程的开展随意性比较大,课时保障不足,导致实践教学多为形式活动,没有实质性教学效果。

2.2 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考核的标准、学生的动态、参与的积极性等均没有客观而明确的规定,最终的分数评定也无法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动态性。如在评价内容上,只注重对知识性内容的考核,忽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以及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团队意识、吃苦品质、抗挫能力等不能给子客观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还局限在书面的调查报告、观后感等。此外,在评价主体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学生互评成绩所占比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2.3 缺少长效的合作机制

实践教学资源不仅是《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体现。目前,兵团和新疆拥有众多文物等。这些文物多归属于当地政府管辖。然而,目前兵团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数量上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不协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学校与实践基地虽然建立有合作关系,但在合作内容上不够深入。”[2]因此,探讨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的长效机制是《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3 加强兵团高校《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教程》的实践课程的保障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为此,我们在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的带领下,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领导小组,该小组专门协调实践课相关资源,协调舆论资源、经费资源、制度资源、实践场地等。“结合《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教学目标,精心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课外活动学生自发实践和学院组织实践相结合,专门理论课教学实践和寒暑假社会实践及‘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顶岗实习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以思政课教师为主、思政部与学工系统共同指导的实践教育模式,使《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实践教学能够覆盖大部分学生,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3]这样整个实践教学活动就有比较好的保障,最终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3.2 构建健全的考核方式

目前,《课程》主要采取理论和实践教学共同评价的方式,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我们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实践课评价方式单列,占到考核成绩的50%,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我评价,给学生以价值效能感,激发其兴趣和信心;其次,引导学生互评,形成相互学习和相互监督的机制;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参加实践课的具体情况,尤其在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感恩意识、意志品质、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通过自我教育提升综合素质。”[4]这样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方式涉及比较多的方面。

3.3 健全长效的合作机制

篇2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价值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刻板说教,灌输思想上,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接受,教育教学效果不佳。因此,突破传统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以其独特、丰富的哲学内涵,优美生动的文字典故,非概念化的特点,易于在大学生中引起共鸣,乐于接受。它正是为我们开展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当高的价值。

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自觉的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够将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要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讨论与交流,促使教师能积极有效的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推进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还要广泛阅读国学经典,了解传统习俗和中华艺术等,更要积极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吸收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科研新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要努力挖掘和利用优秀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授课、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其自然而贴切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二、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然要改善和丰富教学手段。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通讯工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课内、课外教学、交流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师生双向交流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内化效果。现代媒体和通讯工具具有普及广,形式灵活,传播快,信息量大,检索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更是大学生们获得更多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这些优势和特点,也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搜集的历史文化资料以图片、文字、高清视频、特效音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最直观的感知,增强课上教学的渲染力。也可让学生搜集相关视频音频,或自己制作PPT、视频音频,在课堂上讲解演示,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可以让学生登陆校园网的思政部教学平台中的历史文化版块,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国学经典、历史文化等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和相关链接,鼓励学生参访学习、讨论和发表见解;可设置思政部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或创建思政类的手机APP,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理论课资源到微博、微信、APP上,供学生和教师间学习、讨论、交流。思政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欢的现代媒体和通讯工具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效果。

其次,思政课教学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实践教学。思政课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上,校园中,而是应该让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切身的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学校要把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俗民情,搜阅相关文献,写出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制作视频短片,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并锻炼实践能力。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果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也可创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祖国富饶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

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思政课必然会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丰厚的资源在人文领域,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人生修养等。还蕴含的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的和谐包容精神;“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克勤克俭,无怠无荒”的勤劳俭朴精神;“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自我牺牲精神等。这些文化和精神正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的优良素材。近些年,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和道德的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道德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让大学生汲取积极有益的成分,能构建坚实的人文根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优良德行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

时代的发展,中华文明的传承,国家的建设,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优秀人才。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注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正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唤,是教师、学生提高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8,4:55-57.

[2]李波,赵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新课程研究,2013,6:163-164.

篇3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strategic task of promoting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hinese dream, and a top priority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rienting at the four stakeholders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students, parents, teachers and employers, this article selects 20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200 employer around China for sampling survey. It analyzed the effect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through a first class educ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explores the carrier and efficacy of core values through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data analysis and think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strategy: continuous deepening propaganda,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关键词:第二课堂;利益相关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Key words: second classroom;stakeholders;socialist core value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252-03

0 引言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最新要求,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影响组织目标,或者被组织目标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1]。美国高等教育学家罗索夫斯基第一次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运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他视高校为一个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机构。将该理论引入到第二课堂视域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利益相关者就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同时这一培育效果又将影响其自身利益的个体或者群体。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第二课堂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相关者

学生是高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大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学生,学生是高校存在的理由,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学生而言,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的品格修养,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所以,大学生无疑是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群众意识到教育机会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学生家长不再仅仅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教育领域的众多改革与措施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因此,我们除了在特定背景下去评估教育是否应重视学生主体需求外,还需要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考虑教育投资者――家长的“声音”[2]。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而家长是学生的主要监护人,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而且最为深入的人,是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不能替代的,换句话说,家长是学生发展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高校教师作为与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密切的人员,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各种问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盲目性、跟随性,教师的价值观念很容易被学生吸收、学习,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与高校是人才输送联系最为密切的纽带,企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动力,高校也要将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去,彰显育人价值,提升学校实力。企业作为与高校人才联系最密切的群体,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3]。高校通过不断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价值观念,提升高校输出人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满足企业对人才引进的要求。因此,企业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通过分析可知,学生本人、学生家长、高校教师及用人单位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研究他们的认识和需求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第二课堂视域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2 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共面向辽宁省内的2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高校涵盖中管高校、部属高校(非中管)、省属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等四个类型。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基础,其中面向高校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6份,回收率为98.8%;面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面向高校教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为98%;面向企业高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问卷主要涉及各利益相关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第一课堂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及局限、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途径等几个方面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简要分析如下:

2.1 各利益相关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79%的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总结的非常全面、提纲挈领,而仅有21%的学生是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了解到核心价值观,这说明第一课堂在帮助大学生认识了解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89%的学生家长认为高校向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91%的高校教师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83%的企业高管认为在大学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71%的企业高管表示会在招聘时着重考虑大学生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普遍认可,各方面对此项工作的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2.2 第一课堂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及局限

调查结果显示,有37%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现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一般,甚至有11%学生认为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效用还有待提升。31%的学生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形式死板,25%的学生认为局限在于氛围冷淡,27%的学生认为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42%的学生家长则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35%的高校教师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形式死板,30%的高校教师认为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45%的企业高管则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由此可见,各利益相关者对于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认可度不高,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主要是“只知其理、不能实践”、“形式死板”、“氛围冷淡”。这些情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毕竟第一课堂受到授课场所、授课模式、授课内容的限制,因此,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不断拓展渠道,丰富载体。

2.3 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深入的认识核心价值观,第二课堂比较生动有趣,比书本上的学习更加直观、有效。64%的学生家长认为通过第二课堂培育核心价值观可以很好的弥补第一课堂无法实践、形式单一等劣势,但仍有30%的学生家长对第二课堂的概念不了解。91%的高校教师赞成通过第二课堂树立和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85%的企业高管认为第二课堂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显而易见,对于通过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在各利益相关者中有着普遍共识,尤其是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对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高度认同。

对于哪类品牌活动最能引导青年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26%的学生认为是优秀大学生评选,25%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实践,18%的学生认为是高水平讲座,17%的学生认为是文娱比赛,这四种活动载体在大学生中受到普遍认可。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家长中有44%的认为社会实践最能引导青年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25%的认为是高水平讲座,对于其他活动载体则意见比较分散。在高校教师的调查中,社会实践、优秀大学生评选、高水平讲座、文娱比赛仍然是受到认可度最高的四种活动类型。而企业高管则更加认可社会实践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56%的高管认为社会实践最能发挥作用,另有21%的企业高管对高水平讲座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表示强烈认同。综上所述,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实践和高水平讲座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都强烈认同,同时对优秀大学生评选、文娱比赛等品牌活动所发挥的作用也比较认可。这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策略

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系统的明确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同时,作为第一课堂有效补充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效果也得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普遍认可。本文基于对调查问卷的科学分析,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以持续深化第二课堂平台建设为途径,对强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 加强宣传思想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准确全面的认知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高校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既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更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注重发挥理论学习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充分利用高校多年来开展大学生课余理论学习的良好基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课余理论学习体系和“青年者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一大批真学真信、学深学实的优秀大学生,并注重发挥他们的朋辈引领作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学价值观的良好风尚。

二是要注重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和形式,抢占思想引领的新阵地。高校要善于以学生身边的故事为题材,通过录制原创歌曲MV、拍摄微电影、创作剧本、制作卡通漫画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要着力打造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宣传阵地。要依托高校微博计划,动员全校团支部积极参与“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活动,形成联动效应、互动效应。

三是注重推动宣传教育立体化,在新媒体时代仍然要持续深化纸质媒体的改革创新,并充分发挥名人雕塑等校园文化景观的育人作用,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文化景观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宣传平台,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3.2 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步是让学生内心与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共鸣。高校在引领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涵养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着力依托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清根脉。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高质量地举办京剧、话剧、相声等传统艺术专场演出,结合校史、校训等精神符号打造极具学校底蕴的文化精品,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启迪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高校要充分激发学生社团的活力,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展演、体验等活动,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二是要着力依托红色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凝聚精神。高校要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融入到持续开展多年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依托高水平讲座、青年成长沙龙等载体,以阐释中国道路、民族精神、时代使命为主题,邀请名人名家与学生交流座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

三是要着力依托学科文化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构筑合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基层院系的基础性作用,组织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骨干利用专题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通过主题团日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鼓励各院系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开展特色活动,努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的入脑入心。

3.3 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枝繁叶茂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是让学生将弘扬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践行动。高校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通过优化主题设计、完善活动机制、强化成果凝练等举措,有效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集中性开展寒暑假主题社会实践。高校要紧紧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确定若干个实践重点项目,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组建实践队伍走入企业、社区、农村,引导广大同学自觉自发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二是要常态性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基地、岗位、项目、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4]。通过推动志愿服务向活动品牌化、管理项目化方向发展,精心培育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环保、扶贫敬老、帮扶支教等多项服务活动,将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服务的全过程。

三是要持久性开展社区挂职活动。高校要大力加强社区挂职工作的规范化和品牌化,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入社区、深入基层,主动策划开展特色共建活动、走访困难家庭、完成社区情况调查报告,在协助社区开展工作的同时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传播青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炎,张瑞,高伟.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6).

[2]胡子祥.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