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高中数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高中数学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 数学 衔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36-01

高中数学难学是广大学生的共识,有人曾说:初中升高中,数学要上“高台阶”。这表明,在很多人眼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初中数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不能一下子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有些基础不牢,意志也不坚定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学习方法,高中数学将成为他们的拦路虎。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工作呢?

一 仔细分析教材,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脱节”是形容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差距最为形象的词汇,很多知识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删减,但在高中数学教材中还有体现。对于这些“脱节”的内容,教师应积极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不同:(1)直观变抽象;(2)单一到复杂;(3)浅显到深奥;(4)定量到定性。总的来说,初中教材中的内容浅显易懂,语法结构相对比高中教材简单,对数学基本知识的运用也多是四则运算,且公式的参量较少,学生在学习时只要把握“背公式、做习题”的原则就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但是,高中数学却没这么简单。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上整体数量要比初中增加许多,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性,数学语言也变得很抽象。

二 找准知识衔接,梳理数学知识点

数学知识是紧密联系的,运用联系的观点学习数学,可以促使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还能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梳理数学知识,让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便于更好地掌握学习数学的要领。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找准知识的衔接点,从初中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推出新知识,让学生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如在教学函数的定义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初中教材对函数的定义,然后再利用高中映射的概念,给予函数新的解释,让学生能很轻松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 做好教法衔接,循序渐进

初中数学内容较少,课堂知识容量也比较少,教师讲课的进度相对比较慢,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讲解重点、难点,详细探究各类习题的解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巩固。而高中数学内容容量比较大,从数学概念到对公式的理解、灵活运用以及公式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有较高层次的要求,须注重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举一反三能力。针对这种现象,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做好教法的衔接工作,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做到“低起点、小步子、慢节奏、重引导”,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升高的不适时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高一刚开学时,可以特意留出几节课,帮助学生梳理初中的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反证法等知识,查漏补缺,在巩固学生旧知识的同时,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 加强学法指导,增强逻辑分析能力

篇2

一、搭建互助合作良好情境,提升初中生合作学习情感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过程。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既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又需要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构件”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促进集体主义精神的树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数学教材的情感因素,设置具有能动特性的学习氛围,引导初中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让初中生在积极情感下,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如“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利用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因子”,设置了“万花筒”这一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合作学习情感在生活性教学情境中得到有效激发,从而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探究活动。

二、重视探析活动过程指导,培养初中生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步锻炼、逐步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这就、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重视探究情境的有效设置。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关键内容,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为初中生提供探究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对初中生探析过程的有效指导,在关键处或“疑惑处”进行“画龙点睛”地点拨,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的解题的策略和方法,实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如图1,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若∠A=75°,则∠1+∠2为多少度?

上述问题是“全等三角形”方面的问题案例。在解答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学生在探究问题案例的过程中,找寻解题策略的方法时出现了“卡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案例的条件,找寻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解答该问题的关键是:“先根据图形翻折变化的性质得出ADE≌A'DE,∠AED=∠A'ED,∠ADE=∠A'DE,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ED+∠ADE及∠A'ED+∠A'DE的度数,然后根据平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得出如下解题过程:

解:A'DE是ABC经翻折变换而成,

∠AED=∠A'ED,∠ADE=∠A'DE,∠A=∠A'=75°,

∠AED+∠ADE=∠A'ED+∠A'DE=180°-75°=105°,

∠1+∠2=360°-2×105°=150°.

三、注重问题案例训练,提高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差异;准备;方法;指导

通过近段时间的高一教学和月考成绩的分析.:一部分学生升上高一以后,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其中中考成绩达500分以上的有9人在月成绩中只考出了60分左右,比总分150分的一半还低。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大部分学对数学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仍觉得高中数学太难了,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

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初、高中过渡阶段的思想教育没跟上;从初中学法到高中学法的转变没及时适应;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部分学生从心理上、学法上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导致初高中的衔接不好,产生了以上的问题。

初高中数学在内容的难度、深度、学法、教法上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知识内容上的差异与欠缺

初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有一部分知识在初中被删除.初中教师又没有补充,但在高中又要用,比如立方和(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等。而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既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它抽象性、理论性更强.导致高中教师所用的计算和方法使得学生象在听天书.尤其是在高一,首先碰到的就是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集合、函数等概念,使一些初中数学基础很好的学生也难以适应。

2 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差异

初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趋向于形象单一,没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趋向于抽象和理性,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在创新能力、应用意识上有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来讲,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 学法上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针对这样的差异,我们高一的师生应该怎么办呢?

3.1 做好思想准备,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一部分学生觉得经过了一个苦难的初三,现在可以松口气了,从而没有认真学习。为此刚开始应该搞好入学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矗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3.2 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工作:认真落实初中教材上没有而高中又需要的知识,最好用一两周的时间来弥补。其次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加强高初中教师的学术交流,为高、初中教师提供相互听课、评课、座谈的机会。加强学法指导的教学,并时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请初中参加过课改的老师就初中课改情况及初中学法特点进行专题讲座。

3.3 做好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组织阅读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以及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并注意在知识的学习中提炼、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因此,适时对数学思想做出归纳、概括是十分必要的。与高中数学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四类: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数学方法大体上有:配方法、换元法、分析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等等。为此我们高一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做到高立意,低起点。

3.4 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

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做到:(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重做一遍,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形成能力。也可经常温习。(3)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4)学会总结归类。可从数学思想分类、从解题方法归类、从知识应用上分类。

参考文献

[1] 罗桂山.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反思.《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006年第9期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方法

现代教育提倡以教学设计来解决和提高教与学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针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来说,落实教学目标是根本,提高学生知识储备量是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学生必须高度集中,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效率,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课堂效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的设计和老师学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必须结合教与学,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找出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改善和提高高中数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高中生是即将进入更高学府学习的群体,从心理上要比初中生成熟很多。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相对活跃,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上有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以下几种状况予以说明。

第一,学生上课认真度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动力。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认为数学很枯燥,从而失去学生数学的欲望。还有一些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强,学生习惯不好,致使上课经常走神。

第二,很多在学习比较简单且感兴趣的学生课程时非常认真,而且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对于一些复杂且逻辑性非常高的课程就会妥协或放弃,这使得学生学习数学课程不完善,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出现这种“挑食”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学生课堂学习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学生课堂效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老师讲解时没有自己思考,一味接受老师灌输的方法和解题思路,这种被动学习的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生的能力。

第四,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自主能力很强,而一些学生自主能力较差,致使学生自主学生能力不平衡,课堂数学教学出现一部分过于依赖课堂教学学习的学生,另一部分不跟老师的节奏走,不按照教学的方式听讲,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这样造成课堂教学片面性和个人化。

第五,教师没有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课堂气氛搞不起来、学生兴趣低、积极性不高。另外,教师没有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致使一节课45分钟下来,课堂效率较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

(一)做好课前备课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是关键。对于教师来说,在讲课之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能够对这堂课所讲的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对逻辑思维要求很高,教师要根据这方面的内容围绕认知、情感和方法来安排,选择相关教学策略和多媒体教学。通过课前规划设计,完善课堂教学任务,使每个知识点都能够联系起来,丰富内容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教学倡导教师为学生营造有氛围的学习环境。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兴趣后,就会自发的去研究学习。有一些数学课程较为复杂,很多学生会产生懈怠情绪,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所以想学生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入到复杂的数学课程中,在讲解过程中参杂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但是要结合课程内容,以此来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其能够带着轻松活泼的情绪去学习数学,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三)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解决不同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特定的教学方法,只有合适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来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根据每节课的课程内容,选择科学有效教学方法,并调整课堂的教学任务、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以及教学设备和教学任务的变化,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进而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负责督促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成为知识传递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五)做好课后总结工作,使课堂任务系统化

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和主要内容都向学生讲解完毕,这时应该要求学生总结一下整堂课下来的感受,总结一下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教师要带领学生系统的将整堂课的主要内容梳理清楚,这样使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

(六)采用教学辅助设施

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推动数学教学向现代化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教师备课时间,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知识信息。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讲解效率,也可以将数学课程内容表达的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效率,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综合多方面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从讲课前、讲课过程中以及讲课后来发现问题,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针对不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朱亚琴.提高农村数学课堂效率 创造课改最佳教学效果――高中数学课改课堂有效性初探[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3(6).

篇5

1.气氛沉闷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上,教师习惯了“满堂灌”的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而刻板,等于将知识“掰碎”了强行“喂”给学生。原本富有乐趣性的数学知识,在这种缺乏灵性的教学模式下变得枯燥无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买账”,做小动作、讲小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做法屡禁不止,教师有时甚至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纪律。

2.加重学生负担

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既占用学生玩耍和休息的时间,导致学生苦不堪言,又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的丧失,把数学学习当做不得已而为之的“苦差事”。

3.忽视发散思维培养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不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认知能力,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从而致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社会。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受到了局限,一切盲从名师、盲从书本,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难以得到培养。即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但其创造性也被扼杀,这样便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

二、对策分析

1.转变教学方式

在初中数学领域,数学题型多如牛毛,单纯凭借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领悟数学学习的意义。新课改的出现,对初中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要求,即初中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进行数学教学课前,教师应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及学生实际数学学习能力进行数学施教。

2.加强师生交流

为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应加强师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打造一个高效的学习氛围。在期间,初中数学教师应认真观察小组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保证小组学习井然有序。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授“简单轴对称图形”知识点时,可将教材内容细分为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角、线段四个部分,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使其带领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前说明这一知识点的重点、难点,防止学生盲目学习和讨论。初中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借助多种途径,如计算机、图书馆,汲取更多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应对自己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标注,并对问题进行探讨及交流。在学习讨论结束后,让每个小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并表达此次学习的感想。这一对策的实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充分拓展数学资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典型的、基础性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还需要积极拓展数学资源,从而打造出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中捕捉鲜活的资源,让小学生能够在奇特、具有个性化的数学资源中促进数学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通过动态化的数学课堂来提升小学生学习以及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小学生都对玩具十分感兴趣,而教师讲授数学加法运算时,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商品买卖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掌握加法计算的方法。教师先把几种不同的玩具标上不同的价格,分别是6元、8元、10元,此时让小学生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去结账,而结账就是需要小学生计算出要付多少钱。这一案例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而教师把这些案例资源引入课堂,便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注意的问题

1.根据兴趣构建情境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来展开教学,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出发,结合数学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悬念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答案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学到乘方计算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存在一张无限大的白纸,它的厚度为0.1毫米,将它对折一次厚度加倍,对折5次、10次、1000次之后厚度是多少,要多少次对折可以达到本市的最高的建筑物的高度?”纸张的厚度计算实际上就是将其厚度无限次地乘以2,这是关于乘方的计算,将它转化为一个直观形象的问题之后,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他们会不断地尝试,并在教师引导下采用正确方法得到答案。

2.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在进行数学问题讨论时,教师将比较简单易解的数学问题划分给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进行问题解答,给每位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缺点得以弥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进行“二次函数”教学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二次函数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鼓励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进行练习题编题。小组组员进行合作交流后,将编好的练习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重视理论学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关键点在于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对教学的奥秘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在新课程更高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实践的理念,积极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教学反思能力。首先,要加强对理论的学习,可以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名著,并借鉴一些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自身教学体系加以充实与完善。接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学科的专著及论文进行重点研读,借鉴一些有效的学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最后,经过日积月累的广泛涉猎与重点研读,教师对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会逐渐加大,对反思性教学也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4.创新教学手段

篇6

关键词:情境教学;多媒体技术;主动学习

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与其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息息相关,初中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枯燥无味,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数学水平很难提高。因此,探究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教师作为主导课堂进程的引导者,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环节中的各个阶段,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简略概述教学方法。

一、采用情境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新知识的学习上,提高课堂有效性。高效率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在讲课开始时,老师首先讲解与新知识相关的各种社会现实或者科学故事,让学生对接下来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有求知欲,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更加有效掌握课堂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以形象化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多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积累经验,通过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快速学习新的知识。

比如在讲幂的运算这节课之前,可以先说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对比芝麻与太阳的质量:100万粒芝麻的重量约是2千克,一粒芝麻的质量是微乎其微,相较于太阳的质量简直无法比拟。但是,如果把一粒芝麻进行播种,将收获的芝麻继续播种,将第二次收获的再播种下去……以此类推,如果将播种所收获的芝麻全部积攒起来,一直积攒到第十三次的播种,那么芝麻的质量是太阳的5倍!这会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惊奇,也会很困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为努力解决问题而形成一种思维意向,老师在此时开始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就会十分高效。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已十分普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难以理解的事物更加形象化地展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初中数学知识有许多抽象理论,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将其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主导着课堂,将多媒体课件与讲解生动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感知数学的魅力,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在讲解“平移”一课时便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优化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单一、枯燥,不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但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展示,可以让学生直观立体地感觉图形的变化,发现图形的内在关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几何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升数学水平。因为教师讲授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最后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让其学会获取答案的过程,掌握解题的思路,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师在讲解几何体的三视图时,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本,使其自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棱柱等几何体,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让他们详细观察理解几何体的三视图概念,从而得出结论。数学学习不同于其他文科类课程的学习,文科需要记忆,但是数学十分注重理解和动手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所以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积极参与课堂,发现其中的乐趣,并主动学习数学。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简略概述,初中数学老师要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情况来真正落实教学。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准备,课堂中间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同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将他们培养成有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世明.浅谈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与实践,2011(1).

[2]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法研究,2012(6).

篇7

一、分析和研究教材

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又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二、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入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数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思想,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三、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四、重视课堂教学实践

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人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汇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在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揭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灌输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识发现规律,不过早地给结论,讲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充分地向学生展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篇8

【关键词】 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课后作业;学生能力

与别的学科相比,初中生觉得数学的学习更会遇到困难,并且难以克服这些困难. 学生完成作业时,遇到的困难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会使他们完不成作业,或为了完成而抄袭他人的作业,从根本上削弱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教师面对大量无效的批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情况. 因此,在对数学课堂课后作业的筛选和处理上,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对数学课程兴趣盎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分层次作业就是根据知识点的多少、思维的难易程度、知识交叉联系的程度等把作业分层,这样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作业,引导各个层次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作业时,教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需要重点突出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针对数学基础比较一般学生而言,作业的设计主要突出对概念的理解、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综合运用;针对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应该主要突出概念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以及对重要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比如设计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等. 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以中等成绩的学生为多,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设计筛选中等难度的课堂课后作业上.

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复合性问题,将新教的知识点和上一章节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状态. 这类问题往往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可以作为学生选做题来设计.

这种层次性作业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对作业进行自主选择. 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从较简单的作业开始,在理解概念学会应用后再逐层尝试;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直接选择较高难度的层次,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2. 系统设计题组型作业

设计题组型作业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纵向探讨或横向思考,使学生加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比如学习了某些具有关联性的原理后,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明确各种原理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题组型的数学题目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由于这种题目难度较大,可能很多学生都不会做,不过让学生思考这种题目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进步的过程,教师可以在看到学生的思考或者解题过程时给学生以鼓舞,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

3. 灵活运用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以对教材中比较基础的课后习题或例题稍微加工改变,考查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的新学知识,深刻理解经典例题.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 这种题目的设计方式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自编考试题目,相互测试,或者只是留下数字或者图形让学生根据新学知识设计题目并解答. 这种做法具有新颖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作业的开放性设计,要求教师深挖数学思想方法,引进一些具有现实意义、思考价值的开放题,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升华.

4. 设计生活化作业,强化数学学习的应用性

作为数学的大课堂,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该结合所教内容,联系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具有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针对初中生的专业特点,教师还可以将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设计出包含专业知识的作业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生动手能力强,教师可以编选一些实践性作业,使学生间接理解掌握所学的各种知识、规律、方法、技巧等,在现实或者模拟的现实中获得实践性的完善,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理解抽象的书本定义. 学生因为自己动脑、动手获得了直观的理解.

5. 针对学生特点布置阅读性作业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科价值;兴趣;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多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初中书写教师也在积极地思考着这一问题,并进行着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实践证明,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适当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数学实践的机会等,启发想象,培养创造力等方式,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这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实现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素养提供有效的保证,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与用的终身实践能力。还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具体的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症结何在?我们不能简单的用数学学科枯燥乏味这样的理由来对对这一厌学现象进行解释。要知道每个学科都有它枯燥的地方,每个学科都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喜欢上我们所教学的学科,这其实是我们引导的失误。很真实的一个案例就发生在笔者的身上。很多年前,我在读高中的时候,高一高二时期,我的数学成绩都不好,对很多数学基本知识甚至都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更不会运用,缺乏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在高三的时候,换了一位数学老师,他幽默的谈吐,科学严谨的授课模式,还有其对数学的浓郁兴趣和热情深深的感染了不止我自己,而是全班同学,大家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全班形成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全班的整体成绩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简直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可见,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数学教师的引导。每个学生要学好一门学科,首先是要有他自己的主观学习上的动力。那么怎样来培养这一内在的学习动力呢?有效的手段是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而关于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所在,可以说数学学科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没有数学,我们的飞机上不了天,神舟飞船到不了外太空,航空母舰出不了海。没有数学,我们就没有了计算机,没有了网络,电视也不可能出现。在日常生活领域,数学应用更是广泛,日常购物,家庭消费开支等等,数学知识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了数学的社会应用价值,才能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发自内心的要学好数学。有了内在动力的驱使,加上教师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也很快就会得到提高。

二、适当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同样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帮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不仅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的魅力,其可存储,容量大,多媒体动画展示等优势,更可以大大地帮助我们提高课堂效率。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板书书写,把要讲解的公式,例题,练习题都写完整,常常是满黑板的粉笔末,平均每堂数学课,教师浪费在板书书写上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将近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写板书。而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事先在备课阶段,教师就把公式,例题,习题等内容输入电脑,而在授课时直接输出,展示讲解即可,大大的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教师可把节约出来的时间用在为学生讲解重点、难点上来,对学习效果有更大的提高。同时,对一些较难理解的数学分析,可以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也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适当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数学实践的机会,启发想象,培养创造力

数学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具体地感受数学,锻炼动手实践的能力,可以通过创设数学情境的方式,来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创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面对这样一个例题:有两个大型的商场在新年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商场是第一次打7.5折销售,第二次打9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8.5折销售。请问:哪个商场的价格最优惠?这个例题,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模拟商场的形式出现。让他们自己准备商品,自己定价格,贴标签,写促销牌,进行计算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锻炼数学分析能力,自主的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获得了培养。总之,教师通过科学的诱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创新教学模式,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情境等,都可以帮助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篇10

一、目前新课程改革对数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数学能力主要有: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能简单地布置预习课本多少页,而要制定详细具体的预习学案,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完成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及记忆以及对定理的证明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适当的简单应用.通过课前预习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

1.设计问题,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找准新知识与已学过知识的联系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也不同.可以在已学过的旧知基础上进行类比,提升问题难度;可以是和学生经过口头交流后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完全解决的问题.但必须是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的问题,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又要具有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一问题最好能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形成一条主线,使得课堂教与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完成.

2.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探究环节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常见数学方法探索新的问题、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并通过分析问题、合理猜想、推理论证逐步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的探究并促进和调节进度,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构建、热情参与,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真正学会学习.

3.揭示规律,落实探究结果

知识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应熟练地驾驭上课内容,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形成结构并及时判断学生的思维动向,掌握启发的时机,做到启而得法,启而能发.归纳并总结出相关的知识和规律.通过推理论证形成正确定理、推论、公式或正确的结论,然后揭示这些结论在本节知识结构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及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中理解这些规律.这一环节是重难点,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基础.

4.运用规律,学会解决问题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是最基本的目的,也是一节课必需的.一方面是对学生所学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掌握解题技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主要途径.数学能力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在找到问题的解答后才能获得.这个环节中要围绕教学重点,涵盖本节知识点,精选2-3题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索,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通过学生对问题解答情况的反馈,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剖析讲解,讲知识联系、讲知识转化、讲内在本质,尽可能地概括提炼规律,由点及面,由例及类,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

5.变式训练,深化提高数学能力

学生通过对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达到解决双基问题的目的.新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训练学生触类旁通的数学学习能力,巧妙改变图形的背景、题目的已知条件或求解的结论,对题目的形式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演变和引申,使题目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模仿或创造性地编拟变式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命题的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进行如下变式x2-5=0x2-5x=0x2-5x+4=0x2+4x+4=0.

6.反思小结,内化提升数学能力

归纳总结,为了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