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习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学习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学习技术

篇1

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得以迅速发展,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体系在高校网络技术领域之中仍然薄弱,教师在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教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有维护及管理大小型网站以及网络技术应用开发的能力,从而向国家培养和输送具有高技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啊专科层次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主要实践环节包括计算机接口技术、局域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以及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基础切实可行的实施在实验课程体系之中。

2优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教学思路

2.1目标的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可以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争夺,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也应该以满足市场所需为原则,结合现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例如: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本就是以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及应用课程作为开设的一门基础类课程,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针对此门课程可以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在教师的指导讲解后,让学生对局域网技术、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综合布线技术、TCP/IP技术实训、网络安全技术实训等知识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清晰地认识,这部门属于第一层次的目标,其次,在充分知晓必备的基础知识后,要求学生掌握诸如可视化的对象编程以及高级语言的编程和设计,具备一定思想高度,该部分为第二层次的目标,最后,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基础知识积累,使得学生能够对计算机领域中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设计与研究,进而达到将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充分相结合的目的。

2.2方法的改善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实际的例子,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在每一节课中适当引入教学案例,这样不仅让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得以具体形象化,而且在实际的讲解操作中。锻炼了学生思维分析能力,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探讨,经过细致地研究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定实践经验,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创造性的激发具有明显效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设定任务,以促进其积极研究探索。

2.3内容的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同样对于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及应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结合课程中主要的三个方面的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库接口技术以及数据库应用,做出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以便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将各种网络设备的特性、网络的构架、双绞线的制作和测试、以太网和虚拟局域网的安装配置、子网的划分、路由器的配置等各种网络技术的知识点融入在实验教学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以此达到专业技能的培训目标。

3总结

篇2

1.系统概述

1.1 现状分析。计算机及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绝大多数还停留在自然媒体(如黑板和粉笔阶段)教学方式,还是采用单独、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应用教学的要求,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时间、空间受限。对象单一,只能对在校学生施教,时间受限,学生只能在教室、课堂上进行学习。当今社会是商品竞争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信息,想要学习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计算机知识更新以摩尔的速度在增长。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不能把教学工作局限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施教。教育学家巴纳塞在论述教育技术改革时说到“新的教学系统必须支持所有的学习者,满足所有的学习要求,使学习者不为个体差异所苦,不受时空所限有能力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应用的教学不仅要面向在校生,而且应面向社会所有学习者,方便学习者进行信息交流。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教室,而且还能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

1.1.2 统一授课,不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快,而有的学生则基础差,接受较慢,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1.1.3 学生的求知面广,不再局限于课本。目前教师教课的内容还停留在教材上,而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性人才,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远远大于书本上的知识。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创建了微机技术及应用学习网站,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它进行辅助教学,平时学习者可以访问本网站,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1.2 可行性研究。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地去做。事实上,许多问题不能在预定的规模内解决,如果问题本身不可行,那么花费在这项工程上的任何时间、资源、人力和经费都是无谓的浪费。因此,我们在创建这个学习网站时,进行可行性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它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

1.2.1 技术可行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网站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Web页的静态部分,二是web页的动态部分。静态页面即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制作成网页,从而可以使同学们随时访问学习,这部分可以由html语言来完成。我们可以在不懂HTML语言的情况下,也可以制作出漂亮的web页面。动态页面即用网络数据库存储用户可访问的信息,ASP(Active Server Pages)是微软公司为了满足动态网页开发的需要而推出的,它是将Vbscript语言嵌入了HTML,因此具有开发简单、功能强大等优点,使用它可以非常直观地实现复杂的web应用。

1.2.2 经济可行性。市场上有许多软件成品,但是对于某一特定用户而言,用这样的软件针对性不强,而且大都价格昂贵,用户可能只是用到其中的几项功能。如果购买还须专业人员进行调试和改动,所需时间、资源、人力均不理想。所以,使用自己创建的,可随时根据教师的需要进行修改,而且所需的费用远小于市场上购买所需的花销。

1.2.3 操作可行性。本网站采用框架网页作为主界面,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使用者不需花多余的精力去找页面。

2.开发环境及数据库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变化不停地更新和发展,制作的工具也越来越多,使用的设计语言也越来越多。在本次毕业设计中,作者开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网站主要选用macromedia公司的网页制作三剑客中的Dreamweaver8.0作为主要的制作工具,采用ASP技术实现动态网站,以便于网站投入使用后更好地维护。此学习网站基本实现了网络学习所需要的功能,具有实用性,为网上教学提供了方便。本网站适用于不同水平的使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操作简单易行[4]。

2.1 数据库访问方案-ASP(活动服务器页)。ASP(Active Server Pages)是基于ActiveX技术的,它支持面向对象及可扩展的ActiveX Server组件。由于ActiveX技术以COM/DCOM技术为基础,程序员可以用VC++等语言创建特定功能的服务器端组件,扩展ASP的应用功能。一个服务器端组件就相当于一个对象,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在ASP中可以通过内建对象Server的CreateObject方法来使用这些服务器端的组件,以提高ASP的功能。它是一种成熟的WEB到数据库接口技术,适用于现有的WEB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1]。

ASP内含于IIS3.0和4.0之中,通过ASP我们可以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组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它属于ActiveX技术中的Server端技术,与常见的在Client端实现动态主页的技术如Java applet、ActiveX control、Vbscript、Javascript等不同,ASP中的命令和Script语句都是由服务器来解释执行的。

一个Active Server Pages有如下四个特征:

2.1.1 一个Active Server Pages可以包括服务端脚本,主要是使用Vbscript脚本,通过脚本的使用,可以使网站“动”起来,成为真正的和用户交互的网站。

2.1.2 一个Active Server Pages提供了一些built-in对象。利用这些对象,通过简单的编程就能获得功能强大的脚本。

2.1.3 一个Active Server Pages可以用另外的组件来扩展。在Active Server Pages中,本身就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标准服务端ActiveX组件,这些组件提供如:依据浏览器进行不同显示以及在浏览器内包含计数器的功能。可以轻松地使用这些组件来完成很复杂的工作。

2.1.4 Active Server Pages可以对诸如SQL Server这样的数据库进行访问。利用一些特别的对象集合,Active Data Object(ADO)就可以在Active Server Pages中使用SQL语言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Active Server Pages包括了大量内嵌对象和可安装的ActiveX组件[3]。

2.2 MDB和数据库设计。MDB(Microsoft Database)格式是Microsoft Access软件使用的一种存储格式,因其对数据操作的方便性,常用在一些中小型程序中。mdb格式的数据库是一种关系数据库。MDB View 可以在没有安装 Microsoft Access情况下进行阅读MDB数据库文件。

MDB(message driven bean)MDB也是EJB中消息驱动Bean的简称,MessageDrivenBean(MDB)。

MDB是MDB/ ICP协议(Multi-Drop Bus/Intern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的简称,它是欧洲售货机制造者协会制定的一套用于协调自动售货系统的主控制器(VMC)与多个外设之间通信的协议。标准首先是由Coinco在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指定下开发的。这个标准于1993年被NAMA协会采用;经过一个专门的工作组修订后,于1994年被EVMMA采用。第二阶段的非现金交易标准由Debitek代表NAMA开发,并于1994年被NAMA采用;EVMMA加入了一些兼容的指令后于1994年采用。MDB接口实际上是工作于9600波特率的主从型串行总线接口,所用设备(例如投币器、纸币器、读卡器等)均为主控制器(售货机控制器-VMC)的从机。所有设备与VMC之间的通信方式都一致[2]。

2-2 student数据表属性

数据库主要包括6个表,分别是Aclass、ANclass、article、question、student和teacher。前三个表主要是关于学习内容方面的,question主要是关于提问方面的,teacher和student分别是关于老师和学生信息的。通过这些表管理数据库,使用TinyMDBditor1.00对数据库进行编辑。图2-1是数据库中student表的形式。

3.网站总体结构系统设计

本章首先对教学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然后对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就系统的运行环境和开发过程中将用到的脚本程序语言进行了比较选择。最后是对数据库的结构和系统的安全进行了设计。

3.1 教学系统的总体结构。远程教学系统的结构采用的是一个基于WEB的browser/server的三层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客户端是学生、教师和教学系统的交互界面,WEB服务器负责管理和协调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供教学信息和向数据库服务器发数据请求等,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和存储工作。

采用这样的结构开发远程教学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易用性好:用户使用单一的Browser软件,通过鼠标即可访问文本、图象、及数据库等信息,特别适合非计算机人员使用。

易于维护:因为程序、数据库及其他一些组件都集中在服务器端,用户除了浏览器及所依赖的操作系统之外,无需其他组件。当软件更新时,只需将服务器上的软件更新即可。

开放性:由于互连网连接到世界各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Internet接受网上教育。

数据的完整性:用户需要查询的数据和文件资料都来源于同一个数据库,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

3.2 系统目标和功能设计。

3.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网站主要提供了网上的教学平台,其功能如下:

(1)教师部分的功能如下:

通过系统后台向学生教程、制定教学计划、修改删除、章节管理等。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答和调查管理。

(2)学生部分的功能如下:

在网上完成课程学习。

在网上完成学习内容的查询及查看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通过链接学习更多的知识。

3.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网站分为两个平台:教师平台(后台)和学生平台(前台),其功能模块划分如下:

(1)教学内容

教师教案,这些内容是学习网站的最主要内容。教案可能有各种形式,如htm、doc等。一般的情况下,这些教学内容都是静态内容,因此可以按类别在网站上。

(2)查询功能

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的不同查询本次课程的内容有选择性的学习。

(3)答疑功能

学生可对学习内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每页内容结束后都有提问按钮,以便学生和教师能顺利提问和解答。

4.网站开发关键技术

4.1 在线学习功能模块。

4.1.1 在线学习功能模块的设计思想

网上学习,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丰富的和共享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二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网络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其特有的方法和特点。同学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一定要注意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网络教学主要是通过集学习栏目和交互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来实现的,主讲老师通过课件把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和最新信息传授给同学们,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用户通过每页的“提问”按钮访问系统进入相应课程的答疑系统,就本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或解答。一方面学生在客户端进入答疑教室主页面,以Web页面形式将疑问内容提交到服务器端,答疑教室功能模块能将提交的问题存入数据库,并将提问标题、问题内容、回答内容、提问时间、显示标记、回答标记等及时反馈给提问者。另一方面教师在网上答疑主页面上可以解答每个学生的问题,同样以Web页面形式将解答内容提交到服务器端,网上答疑功能模块可及时修改答疑标记,并将解答内容存入数据库,另外具有删除答疑记录功能[9]。

4.1.2 学习功能模块后台的设计与实现

学习功能后台模块主要包括教程、修改删除、章节管理和提问管理四个模块。部分功能代码如下所示:

sub deleteannounce(id)

dim rs,sql

response.write ""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创建结果集

sql="delete from article where articleid="&cstr(id) //删除语句

conn.execute sql//执行删除语句

if err.Number0 then

err.clear

response.write "删 除 失 败 !

"

else

response.write "删除成功!

"

end if

response.write ""

End sub

4.1.3 学习功能模块前台页面的设计和实现

在建立了后台数据库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本节将对学习功能模块页面进行具体设计和实现,学生可根据页面的容学习相关知识,每个章节后都有具体内容,打开学习内容后有不懂的地方可点击屏幕下面的提问功能,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进行提问,以便更好的掌握知识,其部分功能代码为:

//此段代码的作用是创建数据库info.mdb连接对象,并打开与数据库的连接

Db="Data/info.mdb"

Set conn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str="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Data Source=" & Server.MapPath(db)

''''Connstr="Driver={Microsoft Access Driver (*.mdb)};dbq=" & Server.MapPath(db)

Conn.Open Connstr

//此段代码的作用是创建结果集对象,从anclass表中查询出结果存储到结果集对象中

sql="select * from anclass where classid=10 "

rs.open sql,conn,1,1

Do while not rs.eof

%>

4.2 查询模块

4.2.1 查询和链接模块的设计思想

查询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输入要查询的内容、关键字、作者等进行搜索,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

4.2.2 查询模块页面的设计和实现

部分代码如下:

//从query.asp页面获取查询条件,aclass表中查询出符合条件的结果。并显示出来

dim totalPut

dim CurrentPage

dim TotalPages

dim i,j

dim keyword

dim sql

dim rs

dim founderr

dim errmsg

dim findword

founderr=false

keyword=request("keyword")

if keyword="" then

errmsg=errmsg+"

"+"请输入查询条件。"

founderr=true

else

keyword=replace(replace(replace(replace(keyword,"''''","‘"),"",">")," "," ")

if request("action")="title" then

findword="title like ''''%"&keyword&"%'''' "

elseif request("action")="content" then

findword="content like ''''%"&keyword&"%'''' "

elseif request("action")="writer" then

findword="writer like ''''%"&keyword&"%'''' "

else

findword="title like ''''%"&keyword&"%'''' "

end if

end if

if not isempty(request("page")) then

currentPage=cint(request("page"))

else

currentPage=1

end if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dim classid,Nclassid

dim classname,Nclassname

if request("classid")="" then

classid=""

classname="所有分类"

''''classid="classid=1 and "

sql="select class from Aclass where classid=1"

rs.open sql,conn,1,1

classname=rs("class")

rs.close

else

classid="classid="&cstr(request("classid"))&" and "

sql="select class from Aclass where classid="&cstr(request("classid"))

rs.open sql,conn,1,1

classname=rs("class")

rs.close

end if

if request("Nclassid")="" then

Nclassid=""

Nclassname="所有专题"

else

Nclassid=" Nclassid="&cstr(request("Nclassid"))&" and "

sql="select Nclass from ANclass where Nclassid="&cstr(request("Nclassid"))

rs.open sql,conn,1,1

Nclassname=rs("Nclass")

rs.close

end if

%>

5.网站的安全、维护

5.1 网络安全。本网站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访问指定的网页。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确定需要认证的文件:本网站对于老师的操作页面都是需要做身份认证的,把所有老师的ASP页面都放在同一个目录/teacher下。

用户设置:在服务器上增加一个用户teacher或student,给该用户设置密码。

网站权限设置:用户分为student和teacher ,两者目录下的文件都具有了权限属性信息,每次当用户访问Web服务器不为其提供匿名访问,是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根据其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来确定用户身份。对于没有正确身份认证的用户,系统拒绝访问。

5.2 网站维护。网站的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初始化学生信息:学期开始的时候需要更新student数据表。

教师用户名和密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应定期对教师用户名和密码进行更新,并对IIS和NT权限做相应设置。

答疑教室内容可由教师从教师后台自行清空。

5.3 系统尚存不足及今后工作。本系统的开发实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框架及结构,但由于时间关系及本人的能力有限,开发的学习网站在功能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对其功能进一步完善。教学部分:首先,对教材的内容概括、提炼的程度不够,因此教材内容的文字过多,学生们阅读起来费劲,不利于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其次,实现的超文本链接不够多,给学生提供的知识面还不够宽。教学内容是静态的,需要增加教师维护教案这个模块。另外在线考试模块中题库中的题目还不是太足够,需要增加题库中的题量。

总结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学习网站设计方面的知识,从理论上的分析,到实际中的操作。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我觉得受益匪浅,毕业设计巩固了我以前所学的知识,不断地查询资料也让我增长了许多新知识。

我的毕业设计课题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网站设计,虽然网站不大,却凝结了我的心血,在设计中,我力求构建一个内容详尽、资料丰富的教学网站。本学习网站,实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远程教学。它既可提供学生进行远程学习,又可供教师在网络教室中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实现了静态Web页面的浏览,还实现了动态的Web页面。

参考文献

[1] 周宇坤.《网页设计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P80-90.

[2] 刘禾.《精通WEB数据库架设技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P20-86.

[3] 汪晋宽.《网站设计与开发》[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P67-100.

[4] 赵英良.《网站建设》[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P25-69.

[5] 杨正甫.《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P100-163.

[6] 黄梦.《Dreamweaver 8.0 完全征服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P123-P126.

[7] 王国荣.《ASP网页制作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P20-69.

[8] 武延军.赵彬编著,《精通ASP网络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P200-210.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目前高中教学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势在必行。基础教育处于改革发展的新阶段。2000年,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至2004年已达到93%。国家在提供了基本的就学机会以后,基础教育即进入了一个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

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

教育部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于2002年12月,经部党组讨论通过了经专家组审议的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同意以省为单位进行实验。2003年3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标。

课程理念一: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课程理念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理念三: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课程理念四: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课程总目标:提升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学习要讲究效率,提高效率

1.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早睡早起,可以把晚上的复习时间减少1个小时增加到早晨。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2.学习时要全神贯注,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

3.坚持体育锻炼,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4.学习要主动,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5.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6.注意整理,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7.学习分类,对于已学过的知识就应该掌握好并适时的做好复习,知识越多也就越不好分开,记忆遗忘的速度会很快,应该分类。把两大类分开就好,一是不易掌握的知识,要想完全掌握就一定要理解和不厌其烦的复习;二是完全靠自己的的记忆而掌握的。所以,一定要分开。

篇4

一、演示、示范法

给学生示范正确的打字姿势及方法,打字坐姿自然舒适,眼睛平视显示器,与电脑桌距离20~30cm,文稿放在左侧等。利用投影仪+电子教室进行演示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如,手指按键方法,就是先控制学生电脑,在学生电脑上出示手指按键图,并结合讲解,然后取消控制,进行实践操作,即让学生在自己键盘上模仿刚才看到的手指按键位置来操作;还有软件的启动、退出、操作界面的介绍等,都是经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直接了解到各种常用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任务驱动法

每节课都指定有任务,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任务,以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

三、阶段复习法

学完一种操作方法后,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复习任务。每节课的录入训练都让学生按任务要求一步一步去完成,教师只进行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每次复习任务完成后,学生都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竞赛激励法

课堂上除了保证上机时间外,我引入竞争、激励、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如,比比谁能快速、准确地录入指定文档、录入喜爱的歌词、小诗文等竞赛。操作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与组团体赛或个人竞赛,使其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上机任务,给学生一点压力感;即时评比、表扬鼓励。

五、趣味游戏法

利用金山打字通2003中的小游戏“警察抓小偷”“打地鼠”“吃苹果”“青蛙过河”“鼠标点击游戏”进行游戏竞赛等。游戏具有一定趣味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积极性。

因为利用了网上的软件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结果显而易见。学生从不认识键盘到准确盲打,从每分钟几个字母到50个汉字,最慢的也有30多个。我看到他们的进步,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篇5

关键字: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语言理论 科技 语言学习

一、关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历史的多种学说

20世纪60年代,电脑被应用于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有了飞速的发展。Delcloque[1]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历史分为两大流派:一是用精确的数据客观详细说明它的发展;二是以客观的角度分析历史趋势。Levy[2]和Ahmad et al[3]可以作为第一种类型的代表人物,而Warschauer和Healey’s[4]是第二种类型的代表人物。但Ahmad et al.注重了太多的事实性方面的解释,而在技术方面却没有多少的分析,而Levy’s的理论缺少更深层的讨论。在比较所有的理论的基础上,Bax[5]主张只有Warschauer and Healey的理论可以称之为最合理的观点,因其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发展的历史。然而,Bax也指出Warschauer理论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对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行为主义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一些出版物称它的起始阶段是1970s-1980s;而另一些出版物却称应该是1950s-1970s,这就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惑。

二、行为主义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Behavioristic CALL)(1970s―1980s)

根据Warschauer[6]的理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历史发展可以被总结为三个阶段:behavioristic CALL,communicative CALL,integrative CALL。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这个过程分为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过程。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语言学习理论和技术上的发展,对于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丰富课堂活动和组织者的课堂安排,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真实世界的交流。[7]

1.语言理论,学习,语言学习上的发展。

Stern[1](P30)把这个阶段描述成“教学法上的听说教学主义,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语言学上的结构主义(pedagogically audiolingualism,psychologically behaviorism,linguistically structuralism)”。这个阶段重点是电脑通过反馈辅助语法和词汇的学习。

尽管这种结构式的方法使学习者能掌握语言学习中的基础,可电脑并不能提供确切的上下文环境来完成交流。换言之,学习者并不能正确地掌握如何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应用他们所掌握的理论原则。

2.技术的发展。

“在行动主义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阶段,主要应用于语言的学习中的电脑技术是大型计算机”。[9](P3)这种主机系统给广大的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彼此交流。早期的主要程序包括语法和词汇指南,操作练习程序以及语言测试手段。[8](P8)20世纪70-80年代,一些大学主要应用另一种典型的技术――音频录音,它可以使学生接触口语的复述练习,这种方式强调以口语形式对第二外语的应用。

Skinner[10]认为大型机时代电脑应用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它能使学习者按着自己的速度学习,电脑还会很及时地给出反馈而绝不会有不耐烦的“态度”。然而在这个阶段,电脑技术的应用主要局限在单词、结构和简单的图形,某种程度上使学习者缺少学习的兴趣,所以一个新的时代应运而生。

三、交际式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CALL)(1980s―1990s)

第二个阶段被称为交际式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微型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它更加便利了使用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计算机。[4]

1.语言理论,学习,语言学习上的发展。

交际式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转折点。它帮助学习者接触真实、多彩的交流环境。在这个阶段,语言、学习和语言学习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认知的角度。

对比于行为主义方法,Noam Chomsky(1959)否定了B.F.Skinner’s的语言学习的行为主义概念。他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产生的,而是按照特定的认知心理过程在原有知识上构建而成。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固定的结构,而是一个编码、储存、加工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发生在创新活动中。[1](P131)

对比于第一个学习进程,这个阶段不再把语法教学当成是核心,而是更多地关注与语言学习的认知观点相对应的交际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电脑经常提供一些材料来对学习者进行测试。这个目的主要是为了检查他们如何去做,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刺激他们的学习行为。

2.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电脑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模式更加的多样化。图像、文字、声音和视频被应用在语言的教和学的进程中,极大地便利了学习者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科技发展使学习者在真实的感兴趣的语言环境中接触语言,从而再次构建他们自己的语言系统[11]。

Wolff[7]曾经解释说电脑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使很复杂的学习项目变得清楚和容易多了。在上世纪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些批判家指出电脑仍然被应用在一个特定和不连贯的模式下,因此它只对语言学习进程中的边缘部分起到作用,并没有深入到中心主旨。换句话说,电脑还是没有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把课堂上所学应用到现实中。这些弊端要求一种在技术和语言学习上更有前景的形式来适应这个历史趋势。

四、综合性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Integrative CALL)(21st century)

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连网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语言的学习,重点在于学习者能在社交的环境下输出所掌握的语言。

1.语言理论,学习,语言学习上的发展。

相对于交际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综合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是基于语言学习的社会认知的视角。“一位英语语言学家Michael Halliday陈述到语言不是一种私人事务,更确切的是它是一种社会化的构建现象[8](P4)”语言只有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用于交流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学习者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他们不仅掌握语言基础的应用,并且能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运用。电脑在语言的教授过程中运用了多样的模式,例如音频、视频、真实的图片,来辅助学习过程,这样使语言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2.技术的发展。

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早期阶段,电脑技术的局限性限制了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多媒体和网络是这一时期代表技术。

3.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意味着把多种媒体,例如文章、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联合应用在一台机器上,它代表了新科技的发展。超文本是多媒体典型的例子,它通过连接所有的多媒体材料以使学习者能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任何部分。当学习者访问超文本时,他们看到图片,听到声音,这些都使他们感觉到在真实的世界一样。但一些专家批判说多媒体在程序设计上的局限性也使它存在着一些弊端,这种技术仍然不能使丰富的和真实的交流深入应用在语言学习环境的各个方面。

4.互联网。

计算机作为媒介的交流(CMC)的出现改变了电脑在20世纪末的应用。这种技术使学习者可以在同一时段或者不同时段的模式下与其他的学习者进行交流。这里涉及两种模式:同步模式(synchronous),意味着学习者可以在真实的时间内与别的学习者交流。这种交流模式不仅仅是一对一,还可以是一对多的;异步模式(asynchronous),顾名思义就是学习者不能在实时的情况下进行交流。与同步模式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来使用复杂的语言,便于使用的语言更加的正式和准确。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新的技术给语言的学习带来不少的益处。相对于传统的语言学习,以互连网为基础的学习有其自身的典型优势,它可以克服一些诸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12]。以互联网为辅助的教学,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上独立地学习,这也是自我学习和传统教室学习的有机结合。

总结

总而言之,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电脑极大地方便了语言的教与学。正如Warschauer所陈述到的电脑的三个作用:它可以是一个导师,提供语言操练和技能练习;可以是一个刺激因素对于探讨与交流;可以是书写和研究的工具。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语言理论和技术理论。在行为主义阶段,大型机作为指导向学习者信息,但是学习者缺少真正在现实世界中实践的机会。随着多媒体技术在个人计算机上的出现,电脑提供了丰富交流的语言环境。学习者可以再次构建他们自己的语言内容,这样激励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在21世纪,我们已经从电脑网络上得到了益处,它将作为一个媒介帮助我们完成地区的乃至世界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Delcloque,P.(2000).History of CALL.Available from..

[5]Bax,S(2003)Call――past,present and future.System 31.13-28.

[6]Warschauer,M.(1996).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An introduction.In S.Fotos(Ed.),Multimedia language teaching(pp.3-20).Tokyo:Logos International..

[7]Korsvold,A.K.and Ruschoff,B(eds.)(1997).New technolo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8]Warschauer,M and Kern,R.(eds)(2000).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concepts and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Chapelle,C.A.(2001).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Foundations for teaching testing and resear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

[10]Skinner,B.F(1957)verbal behavior.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Warschauer,M.(2000).The death of cyberspace and the rebirth of CALL.In P.Brett(Ed.),CALL in the 21st Century CD-ROM.Whitstable:IATEFL.53,61-67..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应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日益普及,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教育技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科学技术把教学媒体与传统教育相结合,不但深化教学、加大信息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利用软件资源,融合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传授知识,使师生交流更方便、更快捷,使教育的目的更突出。

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有效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人机交互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交互式教学环境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作为一个传统的科目,课堂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考,不断深入理解这门科学。如何合理地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我们不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一、 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活动,突出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总结、教学练习都事先安排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交互性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只是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起到辅助作用。比如说,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整个过程中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这三部分都需要应用到计算机科学知识。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科学计算,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为程序,经过对问题抽象的过程,建立起完善的数学模型,我们才能设计良好的程序解决问题,从中不难看出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在数学建模中的重要性及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计算机对于教学的仅仅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教师的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替代的。

二、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环境下,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计算机三者的关系。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来源于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严密、更精确,更抽象、更具有创造性。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这种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时才可能发挥最佳的效果。

1.教学手段的改革性让数学教学手段灵活起来。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教育改革的理念是终身学习,教师要努力培养数学专业素养,还应积极参加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学习一些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软件和先进的教育技术,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几何画板”、“几何专家”和“Frontpage”、“ Excel”、“ Powerpoint”这一类软件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引入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增大信息量、动静结合,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之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突破教学难点。

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主体作用。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人机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选择,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学生与老师实时交互与反馈,把外部的刺激转变为学生内部主动求知过程,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比如说:当网络技术的介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丰富资源环境、灵活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学的方式比以往更多、更灵活。比如说某同学依据定义或题意求轨迹,确定取值范围的过程不能理解时,他可以通过发邮件向教师或同学求解,也可以通过在线的形式求解,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当遇到数学建模这个词后,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进一步了数学建模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一词由何而来。总之网络上有丰富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要围绕数学这个中心,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地给学生提供观察机会、思考时间、联想空间。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时,并不依赖于技术本身,而主要依赖教师如何合理利用技术对数学教学的设计,将书本知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能让数学教学更精彩,让数学课堂更灵活,让学生的更自主,让数学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吕国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算法设计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篇7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要持续发展必须一就业为导向,以理论与技能为中心,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本位,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的办学模式。我认为要构建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解决好两点:一是办学定位问题,二是教学改革和创新问题。 

1 高职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办学的定位 

高职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应以培养的是专业型、技能型、智能型的实用人才,使受了教育的应届毕业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后就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努力实现所开设的课程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认证培训相结合,理论讲解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由于高职学院现有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校,以学科理论为主,对于社会上计算机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是十分了解,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学院就业办的指导作用。学院就业办组织系部领导和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一线进行广泛调研和分析,掌握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动态。 

2 高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 

“能力本位”不同于传统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所以,教学理论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 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子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优秀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不断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的计算机教师能适应社会和知识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完善,学院应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能够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知道企业需要教师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只有教师队伍层次的提高,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2.2 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教学是的以知识传授为特征,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可以这么说高职的学生大多数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但在其他方面只要他们感兴趣,学习就有效果,他们的智力和记忆力不比其他学生差,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是高职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技术相关知识的兴趣,将创新意思贯穿于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课程大纲、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对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并科学的组合,同时要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问题法、案例驱动法、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欲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尤其是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如果我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以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后只要稍加指导,学生就会乐在其中地完成后续学习任务。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结合我的教学,举例如下: 

如在讲授很多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程序设计课程时,我没有一味去分析基本语句、语法,二是从开始注重锻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能力。我首先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引用了校园中的“程序”: 

no1.学生到指定的教师上课。 

no2.教师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no 3.带作业的学生,可以让老师检查,转到no 5;否则,回宿舍拿作业,转到no 4。 

no 4.回到宿舍,拿到作业,转到no 1。 

no 5.老师检查作业。 

no 6.上课,学生听讲。 

no 7.下课铃响,上午课程(循环)是否上完(条件),上完转到no 8,否则转到no 1。 

no 8.下课去食堂。 

通过具体实例,分散介绍语法难题避免了学生枯燥和畏难的产生厌学情绪。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只是与技术掌握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 

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笔试是一方面,还应将形式多样化,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多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同时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参加各种级别、各种类别的职业资格认证,以便于高职的教育与最终的培训认证相结合。在实践方面,采用作品评价方式进行考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多的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去,培养自己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能够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及时作出调整,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领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 

3 总结 

算机技术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的定位以及教学改革在创新上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高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思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职业能力全面的要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钟山学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2] 刘秀功.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3] 徐阳.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考试周刊,2010(1). 

篇8

1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及要求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理论知识,主要有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媒体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库技术等;2)实训模块,主要有网络应用、Word文字编辑处理、Excel电子表格应用、PPT制作、FrontPage网页设计等。教学要求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让大学生对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一定深度、广度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应用操作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熟练度[2-3]。

1.2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及手段陈旧。高校“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时相对较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使用PPT进行提纲式理论知识讲授,容量大,速度快,很难做到精讲。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少。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少主动性,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2)学情分析不够。生源地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存在差异,许多中学仅仅是针对高考的要求进行学习和强化训练,导致学生的水平差异明显,而高校教师缺少对学情的有效分析,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实训环节重视不够。一方面,验证性内容居多,缺少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实训项目;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指导、督促、检查,不少学生在实训时间与朋友聊天,甚至打游戏、玩手机,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4)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不多,缺少科学有效的考核、检查及评价,教与学的过程仅仅停留在完成任务这一层面。以上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参加省大学计算机一级考试的通过率不高。改革教学模式,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2.1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

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技术背景下产生的“电子资源+远程教育+互动”的模式。利用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构建移动环境下的知识模块,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并实现师生、生生的多维交流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1)让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更加便捷有效。教师将教学计划及教学课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及时上传到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使用移动终端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并通过该平台的测试系统检验学习效果。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学习互助,增进友情,增强自信心,增加成就感。2)让教师的辅导更有效。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检测系统能自动、及时记录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教师的辅导更及时,师生的交流更便捷。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已经成为学生的学习中心。通过该中心,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学习日程安排、学习记载、成绩查阅、错题订正等功能[4-5]。

2.2微课的应用

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短小精悍却又富含多种资源类型,并具有交互性强、动态生成及半结构化等特性。传统的教学视频一般以完整的一堂课为单元,讲究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但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习惯已经不相适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这些为学校开展微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开发重点是课程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并通过学校的教学公共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别具一格的教与学的体验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微课的应用,特别是“翻转课堂”,缺乏有力监控和驱动,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极高。很多学生不能迅速适应,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技术辅导,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丰富的网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度思考学习内容[7]。

2.3MOOC应用

MOOC(MassivcOnlincOpenCourse)是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模式的简称,译为慕课[8]。“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释放大量的课堂时间,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1)教学模式的转换。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性和主导性。“翻转课堂”学习氛围轻松愉快,学习视频形象生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MOOC以微视频为主,辅以教师讲授,交流方式灵活,资源丰富,信息量大,视觉效果突出,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课外延伸学习资源,拓展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3)时间的灵活性。网络和多媒体中的资源可供学生随时查阅、复习,实验视频可以反复再现。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自由选择内容,并可跳跃式观看教学微视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学习。

4)教学资源的共享。学校备课,统一设计教学内容,系统分析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邀请教学名师授课,实现资源共享[9-12]。

2.4Lanstar

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应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系统LanStarV9.0,包括管理、教学等40多个功能模块,具备无线网络环境管理、平板电脑教学、广播教学、课件录播、考试、教学监控、教学辅助、防逃脱及行为管理、远程维护等功能。多样化广播教学方式、影音结合满足不同教学形式的需求。利用屏幕广播,教师在教师机上的理论讲解和实验实训操作内容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学生机上,从而实现教学观摩学习。利用转播功能,教师可以指定学生进行操作和讲解示范,其他同学观看。教师机可以实现三屏(教师机的屏幕画面、摄像头画面、聊天窗口画面)广播,也可以广播现场画面,实现师生互动讨论。利用网页广播功能,可以同时打开教师机和学生机的IE浏览器,同步显示浏览网址。通过USB摄像头,师生可以进行视频聊天和音频交互。在音视频交流的同时,还可以开启聊天模块,实现线上讨论。利用网络影院,教师端可以将各种影片数据实时广播给学生,实现多媒体视听教学。利用多频道网络影院功能,通过多频直播方式,可以一次性同时进行多路视频文件直播,学生机自由选择观看。通过该软件内嵌的专业录播系统可以实现一键整合录制及直播。录播系统具备课件录制、录制多媒体文件管理、课件回放等功能。教师端进行窗口广播时,学生可以将教师所做的操作和内容讲解录制成文件存储在学生机中,并通过使用屏幕回放功能直接调用、反复播放和学习[12-15]。教师可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高效控制教学进度。教师机可远程操作展示电子白板内容,进行相关教学指导;可以远程遥控学生机,统一执行同样的操作;可以开启学生机的电子教鞭模式。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测评实时获取学生的反馈。系统提供优秀、良好、一般、差等4个等第,学生可以提交对教师的评语,测评结果可实时统计,并保存成Html格式文档。系统提供完善的应用环境,实现教与学的配合。通过作业提交功能,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并及时反馈。教师启动网络共享目录后,学生端可以打开教师机的共享目录,浏览和下载文件。教师机执行网络考试时,学生可进行考试,遇到问题时,可使用提问功能,与教师单独沟通。考试系统具有课堂测试、试卷编辑、考试执行、试卷分析等功能,在课堂上可以快速进行小测验、小调查。课堂测试的设计题型支持单选、多选、判断、填空、问答、调查等,可实现统一批改和统计分析。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78-01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1.1任务驱动的涵义。任务驱动实际上是建立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上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性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要通过自身来积极主动地去创建知识的学习过程。可见,建构主义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所以这样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从而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辨证的批判学习,形成自己的个体学习风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该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日常实践活动和真实的教学任务,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来促进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的运用,同样也有利于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的意义性和相关性的领悟。所以,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就是需要教师设定有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如何运用任务驱动进行计算机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来自于他们自身对所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和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技术都是很感兴趣的,但由于教学上的系列原因,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课堂教学内容兴趣不高,因此学生也就会对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说教产生厌烦心理。但是不管怎样,教师都要切实保证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质量,在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计算机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加法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意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始终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信息的分析、获取、应用以及处理能力信息化社会中每个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体系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信息发展要求,所以学校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不仅要有效吸收传统教学的精华部分,还要注重并加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获取、应用以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女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创造性人才。因此,教师在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中,要有效使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区别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误解,很多人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同起来,其实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概念中来讲,计算机技术依存于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而信息技术则是通过许多设备和软件的运用,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所以,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门。此外,信息技术还包括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

4.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

信息技术范围广泛,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内容。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许多用户提供了方便。在通常情况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单独使用就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用户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必须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更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4.1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两种。随着社会的发展,无线通信以其广阔的传输范围和较高的数据传输安全系数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目前其已基本实现了对有线通信的取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联用为高效率数据传输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发送方和接受方的数据传输在短时间内就可完成。通信网络将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快速传递给每个用户,同时,计算机可以对通信传输进行在线监控,两种技术的联用对于数据传输 的稳定性、安全型和可靠性是一个较大的提高。

4.2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通过对信息源的获取,传感技术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和处理。传感活动主要包括传感器(又称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制造、开发、应用、测试以及评价改进等活动。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在信息产业中运用十分广泛,通过两种技术的联用,可以实现数据从采集到处理的一体化操控。在信息产业中,根据用户的需求,传感技术主要负责对信息资源的获取,通过一定的技术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捕捉。之后,通过计算机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将有用信息存储到数据当中,用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对数据进行提取使用。

5.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

5.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利于充实教学内容。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按照教师的教学教案设计,将文字与旁白、图案与视频、动画与音乐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由于它图、文、声、像并茂,能够实现人机频繁地多种交互控制,方便辅助教学,可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更容易接近教学情景,从而更便利地接受信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形式新颖多样,充实了教学的内容。

篇10

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计算机课程缺乏兴趣。其结果是计算机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在我校,目前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仍然以机械记忆和模仿操作为主,在课堂上做完教师布置的上机实践任务后,如果教师变换一下题目,很多同学就又不知所措了。因此,"重传授知识,轻自主研究实践"的传统计算机教学已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要求。

二、对医学院校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思考与建议

1、教学理念的改革

首先,学校要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建设,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给与绝对的支持。可以适当提高该课程的学时,学校机房提供充足业余开放时间。其次,计算机教师的观念要转换。计算机教师应该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地位及教学核心内容有全新的认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需要全面、概括性地讲授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能使学生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培养他们在计算机应用与处理信息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同时能将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为此,教师要走向社会,深入医院等相关单位做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上的用人单位需要用到那些计算机人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医学信息化已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了解国内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学生就业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确保教学内容紧扣时展步伐和社会需要,是培养医学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医学院校应为大学新生介绍医学信息化的发展和趋势,教学案例的设计也应选取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突出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我校目前采用了江苏省医药类院校计算机规划教材。该教材中将医学信息标准化、常用医学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计算机网络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纳入授课内容之中,对医学院校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引导知识技能的模式,如多媒体和网络部分,以介绍简单的医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医学信息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实例对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另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内容分级对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删除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内容,譬如说windows对文件的管理。除了掌握大纲要求的基本操作外,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计算机起点比较低的学生,尽量从简单的基础知识介绍起,授课学时给与增加。譬如在讲解对于Excel软件的使用时,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授课内容外,可以给部分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使用Excel软件进行医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项目案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组织教学为主,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去探索和完成项目,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学习转变为在教师组织下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先授予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然后从网上网罗一些有趣的PowerPoint例子,让学生具体地去分析该幻灯片的基本操作,模拟相应的效果去制作新的幻灯片。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作品的设计构思,老师的课堂主导转变为"授人以渔"的全程引导,以此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再譬如,在教师指导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讲授word操作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电子病例,或者和专业相关的电子板报。每个学习小组先就该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制定要达成的目标并做出运作规划。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明确学习目标及计划,以便于明晰分工、统一行动。各学习小组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各小组间再交流彼此的经验和心得,丰富与完善自身的学习成果。对电子板报排版的过程就是对Word软件中段落设置、字体设置、图片设置,页面设置等一系列知识点的复习和回顾。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轻松掌握了Word软件编辑文本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板书+多媒体"式的课内授课形式外,我校还引进的清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可以建设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教室以外的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教学平台上包含了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等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为学生自学提供良好平台的同时,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校目前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采用无纸化的考试方式。试题包含理论和上机,理论由20道选择题、10题判断题、10题填空题组成,占50分。其余为操作题。考试时,学生进入考试系统答题。考试系统自动选题,自动配题,自动评分。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占30%。平时成绩由上机实验、平时小测验以及课后作业构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学生上机实验作为平时上机实验成绩;学生的课后作业可以通过项目设计成绩来考核;平时的小测验通过考试系统来进行。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种考试有一定的弊端,考试形式和省等级考试形式一样,完全是一种应试的考核。可以对考试形式加以改革:首先是以通过等级考试为前提,所有的教学安排要紧紧围绕学生能通过此次考试为要求;其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中,应有部分题目结合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考题形式上,除了现有的操作题之外,可以考虑体现计算思维的题材,另一方面也应有鼓励学生想象的思考题。再次可以定期举行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竞赛。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幻灯片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展示学生素质。最后学生成绩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降低最后期末考试的权值,提高平时成绩的权值。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成为计算机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