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内容都体现出国家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决心,农村教育的面貌正在悄然改变。
一、农村教育正在全面发展
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思想决定了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改革开放之前,在农村,一般家庭的人口数量都在7―10人左右,让所有小孩接受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就会选择让男孩入学,而现今社会,农村同城市一样,也在响应计划生育的政策,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已从之前的7―10人缩减为4―6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不再延续,由于我国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小学初中上学均免学费,这一政策使得农村家庭自愿的送孩子去上学,因此,是国家的政策改变了农村家庭对子女上学的态度。
家庭态度的转变直接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带动了农村创办学校的积极性。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来说,范围要小很多,由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半数以上的人口都愿意到城市生活,而农村的学校也只开设至初中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要到镇上或县城上高中,因此,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就是要加强对小学初中教育的投资,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从2008年秋季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始免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凡适龄儿童都必须履行这项义务,这一政策使得农民子女也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一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二是提高农村基层学生的教育质量。以陕西省为例,每年会组织大学毕业生参加“振兴计划”考试,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医、从教,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相应的其他省市,也有“三支一扶”等政策,不断为农村培养基层人才。每年定额分配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全面的知识,使得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大学毕业生对农村孩子的教学方式很先进,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年轻教师会用更为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也更吸引学生的集中力,再加上国家对农村教育设备的大力投资,让农村学生能够全面学习计算机、体育运动等课程,这使得农村学生的教育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小。
农村教育的改变是全面的,从农民家庭态度的转变、学费全免到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再到课程范围的全面扩大,这些改变是有目共睹的,未来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农村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城市化发展吸引农民到城市去打工,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也随之减少,政府关于农村教育的有利政策在这些情况下显得有心无力,城市化的发展间接导致农村学校学生数量不断地减少,部分学生没有家长辅导作业,有些课程还需要家长配合完成,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学校机构不完善,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学校工作无法全面运作,这就使农村教育不能与城市学校教育同步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城市学生相提并论。
其次,农村少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考到城市去读高中、读大学,学业完成后却只想留在城市,并不愿再回到家乡去,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农村没有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只能做些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或者继续务农,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和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将毫无价值。
第三,目前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一部分,半数是文盲,他们的思想转变工作是最难做的,他们不愿学习文化知识,不愿学习新型机器的操作方法,排斥城市,排斥一切新事物,坚定不移地守着自有的一方土地,并坚持认为学习书本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学到一门手艺就可以生存下去。这种思想会间接影响到年轻人,导致许多学生在上学中途辍学,这种现象通常是集体出现的,带有跟风的趋势,使得对于年轻人的教育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农村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农民,并不仅仅是青少年,只有全部农民的文化和思想都提高了,城市才会无条件地接受农村人,这是农村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而农村教育工作最艰难的一项,就是怎样提高农民的身份地位,长期以来,农民的地位一直被归为中下层,这是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推翻这种思想,农民与市民同样是我国的公民,仅仅是生活地域和工作性质不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农村教育就是要让农民自己意识到这一道理,让所有农民知道,他们与全国的市民都是平等的,因此农村教育不是一味地让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而是让城市人尊重农民,让农民以自己的农民身份而感到自豪。
三、农村教育发展途径分析
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小部分,城市化的最初目的就是让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但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盲目进入城市并不能带动城市的发展,反而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农民的观念、素质、生活方式等,使农民真正转变为城市人。要改变农民的观念、素质和生活方式,就是要让农民接受更全面的知识补充,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学校知识,还应包括先进设备的操作、与外界沟通能力的增强以及精神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的提高等等。这些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
第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创办高中、高职学校。农村普及教育,就是推行基础教育,减少农村学校的辍学率,但从长远来看,要提高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就一定要在“普及”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不能认为农村子女只有在城市里才能读高中、读大学,未来的农村教育,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来积极创办高中,积极鼓励本地区的孩子继续读高中、读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人的思想,教育政策的推行,是让人们能理智地选择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因此,在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同时,更要鼓励农村办出有特色的高中、高职学校,让农村孩子可以学习到先进的农业知识。
第二,确保教学设备、教师资源达到国家标准。要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就要确保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教师资源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政府参与大力宣传,与城市学校建立一对一互助项目,在农村学校增加图书馆、计算机教室,与城市学生共享资源,并定期交换图书学习,使各类图书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时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来投资教学,增加奖助学金的发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将不再由本学校管理,而是在县级范围内统一管理,建立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制度,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缓和薄弱学科的部分,同时,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也要实现“同区域同等级”。
第三,因地制宜,创办适应本地区发展的特色学校;鼓励农村知识青年个人办学。借助地域优势,吸引大型企业到农村创办职业学校,扩充农业知识的比例,增加职业技能的学习课程,培养专向人才;鼓励农村知识青年回到农村自主办学,支持企业与学校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特色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合理利用惠农政策,向政府申请先进的农用设备,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传授指导;鼓励专业协会免费为农村的贫困者、妇女提供就业指导,为农民从农业劳动向城市非农产业劳动的转换提供平台。
篇2
关键词:农村 幼儿教育 民办
一、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种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涌现,数量日增。据统计,2011年来农村民办幼儿园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90%。针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调查研究,归类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质量上
据我们调查的多所村(镇)学前班和幼儿园发现:教师学历大专文化程度占2.5% ,中师文化程度占48.6% ,幼师文化程度占15% ,职高幼师文化程度的占10% ,高中文化程度占12.6% ,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 ,其他占6.6% ,真正幼师毕业的只占15% ,即使包括职高幼师毕业的教员,也只占15% 。农村幼师素质普遍不高,师幼比例失调。
(二)“小学化”现象上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幼儿班没有分设教养员、保育员,而只是参照小学的做法,配置一名教师,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与小学生如出一辙,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取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填鸭式”、“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一周上课时数多在15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节,每节课长达45分钟,而且教学内容大多为汉语拼音、识字数学计算、英语等,基本上沿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幼儿园基本上变成了学前班,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针对所调查的**县的30余所小学,笔者做了一个调查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幼教小学化”危害性的问卷,得到结果是35%的学生不喜欢语文,40%不喜欢数学。这些幼儿园花大量时间训练的算术技能在小学一年级的优势显示不到半年。
(三)家园衔接上
在农村,大部分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打工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且农村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班)进行教育活动等。农村家长不重视幼儿教育的现象,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有偏差等等,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
(四)办园经费上
在所调查的**县的大多数幼儿园中仅有几间教室,外加一间午休室和厨房,更有一些班级的房舍、门窗陈旧破败,严重危及幼儿及教师的人身安全;幼儿玩具、图书、教学用具等设备不足;幼儿园床位紧张,卫生、消毒、安全等不规范,饮食粗糙,缺乏科学性。这样难免对幼儿身心的发展、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形成严重的阻碍,也阻碍了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智力的开发和品行的塑造。且由于经费不足造成教师待遇低、保障体系不健全, 从而幼儿教师的工作稳定性差,反过来又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
二、相关对策
针对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各级教育部门、教师等应切实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师资
幼儿教育中,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热爱幼教事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幼教质量、发展农村幼教事业的根本前提。农村幼儿园由于资金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进”,要挖掘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提高其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吸引力,如提高当地居民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此外,还要注意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教师的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对工作出色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制定各种政策支持,提供更多事业发展的机会,如晋升为小学老师的机会。完善激励机制,进修学习、考核评定与工资挂钩。提供职前培训,促进非师范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提供入职后培训,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幼教质量。
(二)克服“小学化”
幼教“小学化”的出现实际上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确实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它的任务是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要克服“小学化”,幼儿园要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中(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园多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改变其要求幼儿园搞揠苗助长的小学化教育;广大家长要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家长应积极转变功利性观念和那些望子成龙之心,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欢乐和谐的幼儿园获得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形成家园合力
家长的配合会对幼儿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此情况,幼师应利用开放日活动、家长联系卡、广播宣传等形式,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指导。向家长广泛宣传幼儿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早期幼教的正确内涵,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提高家长素质,让他们知道早期教育的要求是让孩子了解基本的、浅显易懂的日常生活知识,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神童。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孩子团结、友爱、诚实、有礼貌、守纪律的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才是正确的幼教。
(四)多方努力解决经费问题
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经费、硬件建设上的投入。要按照幼儿教育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中安排必要的农村幼儿教育经费,特别对民办园也要给与必要的资金支持,保证农村幼儿园(班)发展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自己拓思路谋发展。与民间团体、各种企业联谊,争取社会捐助。与城市学校结对,发挥特色,优势互补,争取资金支持。资金缺乏与环境优化并非一对矛盾,反而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中更能激发优化环境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材料来装饰教室,如野花、稻杆、芦苇等,为儿童营造一个使创新能力尽情发挥的氛围。还可以设立饲养角、种植园,让儿童真实的感受到人与动植物的关系,这不仅让儿童学到相关的知识,还培养了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开发了创新能力。在彰显教育环境的生命力的同时,也为教育本身增添了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10
[2]杨宗仁.董吾衍..甘肃省民办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08)
[3]李红婷.湖南民办幼儿教育的简要回顾与现状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6)
[4]陶金玲.私营幼儿园的问题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5
[5]张宏云.浅谈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3,(04)
[6]皮军功.发展民办幼儿教育的宏观理论思考[J].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8(9)
[7]徐磊.城市民办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5)
篇3
1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总体情况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重庆市38个区县共闲置中小学校4501所(含教学点),闲置学校占地面积893.0万平方米(约1.34万亩),闲置校舍建筑面积196.2万平方米,形成的闲置校舍固定资产原值约4.51亿元,按现值估值约为5.16亿元。其中,幼儿园闲置11所,校舍14栋;小学闲置4383所,校舍7094栋,九年制学校闲置13所,校舍17栋;初中闲置79所,校舍265栋;高中闲置3所,校舍8栋;中职闲置6所,校舍16栋;成人学校闲置2所,校舍2栋;其他像勤工俭学点和教办的学校闲置分别是1所和3所,校舍1栋和8栋。可以看出,小学是整个农村教育闲置资源中比例最大的。
1.1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的特点
①学校建设时间早。通过调研资料核查,闲置校舍建设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前的占56.5%;1990-2000年期间及2000年以后修建的分别占33.9%和9.6%。
②规模普遍较小。据调研分析,闲置学校大部分为村校,闲置学校平均占地面积为3.06亩,平均校舍建筑面积为481平方米。
③产权权属关系较为复杂。闲置学校主要可分为国有、集体所有和其它(含国有投资、集体出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共建)等3类,其中国有占70.6%,集体所有占21.9%,其它占7.4%。
④多数无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或权证不齐。这部分学校主要修建于实施“两基”及验收期间,部分区县国土部门只办理了临时权证,没有完善产权登记。在调查的学校中,有土地使用证的学校有3239所,占71.96%。
1.2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的处置利用情况
目前,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使用和处置情况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教育系统内部划转,继续用于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学农基地等,占闲置学校的3%;二是无偿划转为当地卫生、福利、文化等其他公共用途,占闲置学校的7.3%;三是出售或出租,对交通便利、有处置价值的校舍进行出租或出售,其资产收益归教育部门,这类情况占闲置学校的17.7%;四是通过其它方式处置的占5.3%;五是尚未处置(废弃或暂时闲置)的占闲置校舍的66.8%。
调研显示,闲置校舍中处于闲置废弃状态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用于出租出售或用于公共事业。如荣昌县将仁义镇安瑶山小学教室等25栋闲置校舍转让给镇、村、社用作五保家园、敬老院、村办公室等;将双河长山中学教学楼等11栋校舍出租给企业;将吴家海棠中心校黄葛滩村小教室等6栋闲置校舍与镇政府进行置换,用作办五保家园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对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的需求。
整体而言,大部分区县对闲置校舍的利用率并不高。例如武隆县有闲置校园78所,其中出租6所,临时交村社保管使用的11所,划转给村1所,临时转作其他用途的5所,闲置的就有55所。即使已出租的校舍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也很普遍,相比偌大的教学楼和校园场地,出租的教室“大材小用”利用率也非常有限。
2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形成原因及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形成的原因
①规划布局不合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九”,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村村办小学”热潮中,全国实行的是分级办学体制,县办高中,乡镇办初中、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村办村校。当时各乡镇最大的教育目标任务,就是完成“普九”。由于管理体制、经费短缺等多种因素,对学校建设根本没有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对学校的整体布局规划缺乏分析、论证和统一安排。因此,出现诸多隐患,最终导致目前较大数量的农村村校资源闲置。
②生源逐年减少。在计划生育政策调节下,农村出生人口呈现波浪式增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部分学龄儿童随家长到城市异地就学,使农村学校生源进一步减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家里就只剩爷爷奶奶照顾学龄儿童,形成名副其实的“农村留守儿童”。
③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始。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的加快,这种办学模式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社会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适龄儿童的家长纷纷为孩子选择上寄宿制学校,政府又资助部分“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同时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爱心午餐”等,由此导致部分农村村校生源越来越少直至闲置。
④城镇化加快和农民新村建设进程的加快。近几年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向城区和中心集镇迁移,乡村居住人口逐年减少;由于乡镇体制和行政村的改革,原有自然村的中心地位发生根本性转移,原有散居的村民集中建设到新选址的“农民新村”,学生发生转移,学校的布局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由此导致初级小学必须异地建设;为了节约成本和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一些生源较少的中小学被撤并,教育行政部门又缺乏闲置校舍处置的政策和有效措施支撑,形成的一批空置中小学,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校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⑤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很多学校属地方政府管理时为解决学生入学问题而修建,除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镇、乡政府所在地学校规划建设相对较好外,绝大部分村校由村民筹资、投工投劳修建,场地小、校舍少,多数学校满足不了最基本的功能设置要求。
⑥地质灾害和移民工程的影响。随着“三峡移民工程”、“生态移民”和“高山移民”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部分学校的生源减少而导致农村村校闲置。
2.2 重庆市农村闲置校舍处置存在的问题
我市目前有大批闲置校舍未能及时得到合理处置和充分利用,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土地所有权不清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至2002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县、镇(乡)、村办小学的“三级办学”模式下,农村学校建设用地几乎均由乡镇和村无偿提供,土地属于村委会集体所有。建校时未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没有界定校、村双方产权。依据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这些没有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和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的校园,所占用的土地仍然属于村集体所有。因此,要处置闲置学校必然面临土地确权和村民利益的调整问题,情况较为复杂。
②校舍产权不明晰。根据调研,目前未明确产权的土地、房屋都属于村校。其中大部分村校没有完善产权手续,主要是在六、七十年代,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村校由乡村两级办学,大部分村校的用地是村社集体土地,校舍由村民投工投劳和教育部门适当补助建成,个别村社认为村校是村集体资产,闲置的村校土地、房产应归还村社;部分市人大代表还提出相应建议,要求将村校归还村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学校与当地村、社和村民存在一定纠纷,无法完善相关产权手续。
③缺乏相关处置政策。重庆市教委、发改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局等五委局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学校老校区置换暂行办法》,但基本不适用于农村小学校舍的处置。部分部门和个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个别村委会或村民强占闲置校舍,造成校产纠纷,个别学校不经评估随意处置校产,造成部分闲置国有资产流失。
④管理困难加剧资产浪费和流失。据调研分析,目前闲置校舍存在“三无”,即编制有限无人管,经费困难无钱管,地处偏僻、荒郊野外无法管。同时存在“三大隐患”,即:长久失修渐成危房,资产自然贬值,且形成新的安全隐患;因无人管理,明占暗偷现象较为突出,人为造成资产流失;责任不明,若因自然灾害出现倒塌伤人事故,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难辞其咎。有的闲置校舍距中心校较远,不便管理,需要请专人管护,增加教育成本。如不请人管护,出现安全事故、财产损失等,教育部门和学校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⑤安全维护成本高、利用率低。绝大多数闲置校舍建设年代久远,建筑质量差,部分干打垒校舍还存在,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利用价值不高。如需要处置,又需花费大量经费进行维修或维护,部分维护成本甚至远远高于校舍残值。闲置校舍大多地处偏僻,周围均为大山或农田、水库,交通条件十分不便,出租或转作他用困难,即便出租,价格也不高,总的利用率较低。
3 对策研究
3.1 全面排查,摸清家底,明确产权
由于被撤并学校布局比较分散,资产权属状况比较复杂,各区县应成立专门机构,尽快对闲置校舍逐校进行摸底排查并登记造册,全面掌握闲置学校的土地面积、建筑结构、建设年限、建设资金来源、学校用地及房屋权属等状况。
3.2 尽快研究出台规范性指导意见
闲置校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减少浪费和避免资产流失,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应关于规范闲置校舍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各地开展闲置校舍的确权和利用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市应结合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因地制宜出台具体的处置办法。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5
1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精神行为,其本质从来就是以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一门艺术。美术教育也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在为现代化的需求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同时,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美术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美术课是孩子们深感快乐的事,小学生学习美术,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美术教育的育人是潜移默化的,不可能会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因此,抓好小学美术课,发挥美术课在小学美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2.1教育部门和校领导意识淡薄,尚未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2.2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学生自主探索过程
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观念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2.3教学目标片面,无法达到美术教育应有的目的
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些简单方式参加美术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和所需的最基础的“美感”,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2.4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落后的根本点在于师资缺乏,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都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美术课都是其他科目老师越俎代庖,似乎人人都可以是美术老师,他们对于这样的专业课更是无从下手,于是大多都是敷衍、应付了事。
3改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3.1转变教育理念,让美术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我们应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剔除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糟粕。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生活嫁接到绘画中,把绘画融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3.2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让美术显活力
我们应当吸取其精华用于新课改,在思想上进行改革,要打破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使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模式,才适合经济发展。小学生美术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让美术教育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心灵,让小学生走向开放,把生活融入到美术中来,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的人才。
3.3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目前,农村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教师自身水平的影响,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讲授为主,课堂没有活力。加上美术课都是其他科目老师兼任,更谈不上活力的体现。现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自由发挥。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改变了教师以往的以讲授为主的角色,让小学生自由的感受周围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
3.4改善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首先,应当加大对现有的美术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可以定期举行美术竞赛让美术教师学有所用,不断巩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其次,应当强化学校设施,增添教具,配备专职美术教师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特长生。让一部分学生“富”起来,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同时,可以研究乡土美术,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发展独具特色的乡土教学。
3.5因地制宜,做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工作
在农村,要让学生配齐所有的美术用品不太可能的,但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有些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教育投资意义比较强,抓住家长这个心理,就可以向家长做思想工作,为孩子买好一点美术学习用品以此来带动班里其他同学的进步。当然,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就该因地制宜作些调整,发挥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比如,绘画以农村为题材进行写生或创作,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给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4结语
农村小学教育应当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和关爱。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就更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抓好。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投入,完善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乔丽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1)
篇5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方法对唐江镇农村小学和唐江镇中心小学等多所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经过比较与分析表明:唐江镇农村小学明显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体育师资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单调、场地器材匮乏等几方面的问题。为使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能健康快速地发展,针对现状本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唐江镇 农村小学 体育教学 对策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在知识经济主导的今天,具备多种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严重忽略了学生身体发展,体育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严重遏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正确对待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南康市唐江镇的农村小学,正式调查始于2010年6月15日,在各个小学发放问卷调查表29份,回收2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内容截止2010年6月25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和资料,阅读相关论著,参考有关或相近的其他文章和作品多篇,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抽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方式,主要了解这些学校的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等情况,为探讨如何改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作好准备。
二、农村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的观念与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农村小学对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有的学校虽做出了相应规定,但教师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监督及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就落入把体育变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认识,使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
(二)缺乏师资力量
体育教师的队伍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个别小学,学生人数203名,6个教学班(每个年级一个班),按每周每班体育课总数是3节,那么一个星期就有18节,而专职体育教师只有1人(每人每周3节体育课),兼职老师5人,这样一来体育教师精力有限,使体育课“放羊式”教学成了必然。
(三)教学内容单调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再加上个别教师能力低下,教师不可能自主地选择健身效果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来安排教学内容,这就促使现行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选择性小的弊端。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课的游戏流于形式,内容过于单调,过于竞技化,课的内容常出现机械、重复的现象,创新意识不够。
(四)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学校教育经费本来就少,投入到体育中的经费更少了。场地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及器材的有效利用。
三、解决对策
(一)领导的观念转变与重视程度
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改变以“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三维”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传统“三基”教学及“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大胆创新、开拓、拓展体育教学,始终围绕着“健康第一”,围绕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设计一堂课,即要注意他们运动技能的掌握,更要注意他们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二)配齐配强师资
学校要逐步配备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人才,力争使体育教学逐步走上专职化,规范化。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透新的课程标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整合场地器材
除了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我们还应该大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开发与利用,使它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服务。一方面,我们要巧用场地。我们可以通过平整校园来增加活动场地,还可以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运用校外场地,带领学生到校外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活用器材。一是因地制宜地自制活动器材,如捡沙袋、滚铁圈等。二是巧用身边现成的废弃物品,如矿泉水瓶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巧妙地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充当活动器材,这不仅弥补了我们体育器材不足的现状,又能激发起学生活动的兴趣。三是对体育器材要合理地重复利用。在教学中要让器材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运用,让同一个器材在不同的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志山.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3(3).
[2] 管水法.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2).
[3] 陈琦.对体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J].体育学刊.1998(2).
篇6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由于受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指挥,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素质教育名存实亡。只要高考和中考的存在,那么应试教育就难以改变。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的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也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来补语、数、外,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谈不上学生的体育锻炼。
(3)体育师资队伍青黄不接,而他们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下降。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逐年增加,但他们的思想与专业素质却在逐渐减退,再加上有关部门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导致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看到其他科目的老师收入比自己高,心理上感觉不平衡,从而缺乏一定的敬业奉献精神,对学校的工作往往是有课时而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也变成了“放羊”课。
(4)学生家长对体育课的理解并产生影响。家长从小就反复告诫孩子“出门会被人欺负、有危险、不要动、好好学习”因此“害怕出去玩”的念头,青少年的心里根深蒂固。同时,社会宣扬的“好孩子”,大多是乖巧、听话、不爱与人玩耍的孩子,这也无形中告诉青少年:只要我变成他那样,爸爸妈妈就会更喜欢我。尤其是高中阶段,家长要孩子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学好语数外兼顾文理科,其他都没用),一些家长说我们这一辈人吃了很多苦,总想着让孩子吃好的,喝好的,只要负责学习,其他的都不用管。现在生活状况好了,可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给独生子女的锻炼却少了,使一些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找不到愉悦感。
(5)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是个体行为,一些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身体有着严重的影响,不是“恶补”睡眠,天天睡到上午10点,就是不分昼夜地泡在游戏机房里,体育教学中锻炼根本就不想。曾几何时,打雪仗、滑冰、捉迷藏、跳皮筋等传统游戏,已越来越不为现在的孩子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孩子呵护过甚,像原来孩子喜欢的打雪仗、滑雪等都不让他们玩了,后果是孩子们自己也不敢动了,吃苦的精神、运动的意志品质也在不断下滑。”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如上楼乘电梯、以车代步、不参与家务劳动、体力劳动减少等生活方式的“静态化”,使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愿意上体育课。
根据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结合现阶段的实际,要解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存问题,应做好: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主管部门要加大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检查力度,加强体育课程改革,学校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合理安排学生的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增加学生体育活动课时,
二、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因材施教培养意志和兴趣。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兴趣的基础上,想办法、花心思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科学的锻炼方式,不能因为注重了“快乐体育、情感体验”,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能发展。
三、广大家长也要摒弃“唯分数论”的陈旧观念,走出“重营养、轻运动”的误区,树立孩子健康第一的思想,鼓力孩子在体育课中多运动,。
四、加大体育教育教学的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要按计划开放等。
总之,确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广泛深入地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宣传,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通过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可以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得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不仅要增强体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发展个性,体育心理,提高体育品德,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在各地英语教学中已不是“新词”了。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我校也开始响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学大纲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显著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讲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伙伴,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发展。在实行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积极投身于高效课堂,多方探讨摸索,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在推行高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在实行高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教师要提前设计好问题,他提到的问题一定要能够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有些高中英语课堂上,同学们大都来自农村,英语基础薄弱,就连最常用的课堂口语都听不懂,例如“work with your partner,and discuss the question”,他们听不懂,就坐着不动或者发呆,后面的教学环节效果更无从谈起。这样的学习没有效果,纯粹是浪费时间。
2.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形同虚设
新时期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并且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积极和谐地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英语课堂上也有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这表现出教师已经有了这种教学意识。但在部分农村英语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只是传统教学的被动改变,缺乏实质性的效果。例如:在一些农村高中学科教学中,各种不同学科的小组成员都是相同的,一学期结束了他们在教室中坐的位置也未曾改变过。这样,不同学生的学科优势难以显现,合作探究又从何谈起?这种学习缺乏教师的正确引领,加上部分小组成员之间学科偏差大,在英语学科上,他们往往不会合作讨论,缺乏主动思考,于是乘机讨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这样的教学使合作探究学习变得毫无意义。
二、积极适应新课改,进行高效高中英语教学
1.培养兴趣是根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呼唤新的教师,教师的角色需要做大的转变。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见证。所以,不管学生过去的英语基础有多么难以接受,我们都应该报之以不放弃的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内心去接受英语,容纳英语教师,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英语,也就会喜欢英语教师,喜欢英语教师的课。为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首先,提前准备适当资料。这些资料需要非常贴近生活,或者是他们熟知的现象,这样他们才能容易理解。例如,在新课改英语必修四Unit2 working the land中,我准备了很多有关大豆、小麦、玉米等不同农作物土地耕种的知识。这些相关知识,对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们是非常熟悉的,所以,那节公开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参与了课堂,获得了同事的好评。正是我课前的积极准备,使本来难懂的词汇、语句、段落变得易于理解,从而使他们对本单元渴望学到更多。
其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农村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是比较落后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必修一Unit4 Earthquake的教学中,刚开始同学们热烈地参与了自然灾害话题的讨论。后来就导入了reading部分,主要讲述唐山大地震,为了激发他们思考地震带来的灾害,以及在地震中如何积极自救,我特意选取了一段真实的地震现场视频,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流泪了。接着我转到课文上,让他们更深地体会这篇Reading带给他们的知识。
第三,用平时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位热情、活波、富有爱心的老师肯定要比整天板着面孔、只会说教的老师受学生欢迎的多。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每节课上都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善于表达积极的情感,用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暖人的话语,鼓励他们开口讲英语;并积极引导,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正确的回答问题,哪怕是一星点闪光之处也要捕捉,加以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到有动力,树立信心。对于那些学习英语有很大难度的学生,一个善解人意的微笑,一句暖人心的话,一个不经意的手势都会使他们觉得满足,感到了老师的关心和赏识,感到了他们每一个人在老师的心目中都是平等的。当一个人心里感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幸福感。于是,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不言而喻会像智慧的火花一样迸发出来。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关键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探究是指学生们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互学习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学内容,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灵活变化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爱英语,会学习英语。
3.分层评价是动力
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必然存在个性差异。我们要允许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与个体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是综合评估的。对于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会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回答,用期待的目光与他交流,并及时当众夸奖他;有的同学虽然成绩不好,单词读音也不准,但他能完整地读完课文,而且声音洪亮,我就奖励他下次会表现得更好。记得带高一时,有个叫罗丹的女同学,她本来英语学得不好,课堂上总是低着头,从不发言,自从那次让她读了课文之后,她完全变了,成为一个抢着回答问题,非常活波的孩子了,英语成绩也从原来的40多分上涨到65分。而且,更令我惊奇的是她在作业中写了一张小纸条,说她最喜爱的老师是我。教师一生是清贫的,但是学生喜爱就是知足。
三、结束语
教与学是师生信息间的相互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交融而产生共鸣的过程。各地在积极推进新课改,新课改也需要不断改善。作为新理念下的教师,更要携手共进,积极尝试,大胆探索,为学生学好英语开拓出一片肥沃的新田地。
参考文献:
[1]耿德红.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英语素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崔晓明.课堂中的交际式英语写作[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从教育改革的实际来看,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一、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农村教育经费非常有限。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都不完备或未正常使用。另外,因为办学经费缺乏,在现代化教学仪器的购置上也非常有限,导致现代教学技术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现代化信息的机会。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来看,基本农村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开设表面上看很齐全,但是由于缺乏音体美的专职教师与教学设备,这些课程很多时候就是形式,没有真正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艺术以及德育课程学习,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原因分析
1.教育改革思想比较落后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农村小学的领导和教师都是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来开展教育工作,很少有创新意识。还有的部分小学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造成不论是在老师还是学生心中,都觉得成绩至上,导致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以及美育等方面的发展常常采取漠视的态度。
2.教育资金投入较少
农村小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软硬件比较落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受到资金的制约。这就导致学校的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很多农村小学都没有设立计算机机房、运动设备也比较匮乏,这些都会使学生受到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1.强化教育改革思想的转变
农村小学教师应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以及主题班会等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动脑与动手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快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办学条件来看,与城市相比,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差很多,许多设施都不够完善,所以,农村小学课程在设置上就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努力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另辟蹊径。
篇9
1 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随着计生工作的开展,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我所在的乡原来有七个行政村,七个完小,现在已拆两所学校,原因是生源少,办不起班,一是人口自然增长少,二是外出务工者带走一部份生源,导致拆掉学校,以现在我乡一所村级完小热水小学来说,今年一年级就开不起班,本村达到入学年龄的学生少,一小部分被外出打工者带出在外就读,在本村就读一年级的学生只有三个,自然就开不起班了,今年开不起班,明年仍然开不起,照这样下去再过五年这所学校就将不存在了。营盘乡中心校2011年在籍学生数是391人,到2012年是341人,减少了50人,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小。
加之,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2 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缺乏音、体、美、专业老师,工作负担重
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工作的积极性不如年轻人,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音、体、美专业教师,许多的音、体、美器材有不会用,如上所说,是摆设,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 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4 村级小学减少,合并学校加重教师的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
篇10
关键词:教育;留守儿童;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在亲戚家寄养,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隔代教育的溺爱和放纵,使他们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是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长期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给予的亲情和关爱就少,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即使有的父母利用假期和孩子有了短暂的相聚,但由于内心的愧疚和急切的弥补,还是严重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培养,这段时间大多数父母在金钱上都会给以无限制的满足,孩子俨然就是“暴发户”,并且充斥眼球的是花花世界,萦绕耳际的是“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这样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是隔代教育的溺爱和放纵。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其实他们是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一直生活在寄人篱下的阴影里。在班上,他们是标准的金钱“富二代”、亲情的“贫困生”。在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占的比重较大,多为隔代老年人。他们由于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陈旧,不懂换位思考和因材施教,面对留守儿童犯的错误,要么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要么以打骂与训斥为主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这样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影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是学校教育师资弱和责任感不强。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大量存在。学校除有语数外专职教师外,品德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就成了摆设,成了专职教师的副课,经常被占用。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服务、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难。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主要原因。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不仅人为地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的均衡产生重大影响,户籍地考试制度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和生活。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他们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引导反哺家乡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就业岗位少,收入较低,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只有加大地方经济建设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地方政府要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尽量减少留守儿童。还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在外地的中小企业主回乡投资办厂,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
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不以户籍决定入学。首先逐渐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使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其次逐步开放城市公立学校,取消高昂的借读费,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孩予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再者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和管理力度,均衡教育发展。这样,父母就会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三是提高学校责任意识,加大师资建设和培训力度。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首先,学校就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几率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更不忘忽视这个常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因为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要完整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变更信息;完备家长通讯录,及时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及思想动态,有效地实现家校联动;开展结对帮扶,让所有留守都有爱心爸妈或知心哥姐,弥补亲情的慰藉;设立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室,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其次,加强师资建设,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师德的建设,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四是开设隔代教育监护人培训班,提高监护质量。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和疼惜,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开设培训班,让老年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真正担当起监护的责任。
关注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