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 电子电器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的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可谓是乱草丛生,无章可寻。电子电器作为安徽省特殊教育的骨干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能不能让残疾学子学到一技之长,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获得持续性发展和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这是值得我们探索、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教学一线,对该专业的现状与将来的发展,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基本现状
(一)关于学生
电子电器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实践能力的专业。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进入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基础都较差,有些根本没有念完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小学都没毕业的也大有人在。再加上自己身体上的残疾,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很吃力,老师教的不省心,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差。
(二)关于教师
1.师生比例不够科学,组织过程无序。
我们知道普通职业院校的师生比为1:20,而特殊学校的师生比至少为1:5,实际上很多特殊学校连普通院校的师生比都达不到。这样在安排电子电器专业学生实习的时候,教师安排的力量薄弱,人数偏少,导致师生比例失调,活动组织混乱,影响了实训活动的正常开展。
2.教师实践经验欠缺,指导效果不佳。
电子电器专业是应用性的专业,需要教师不仅能“说得出”,还要“做的到”。现在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者专业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但是在实训活动组织与指导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实训活动指导的效果。
(三)关于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1.班级人数较多,混杂各种残疾类别
特殊教育的班级人数应该严格控制,人数不易太多。但实际上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和普通院校的班级人数相当。笔者所在的特殊学校电子电器专业班级人数就达到了27人。在这样的班级里,混杂着听障、肢残、脑瘫、智障等多种残疾学生。教学有效性不尽如人意!
2.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不尽完善。
(1)教材。全国相比而言,十几所特殊教育学校所用教材不一,学时长短不同,甚至学制各异。这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化,连续性不强,知识体系不完善,导致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从而影响专业的发展。目前,教学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课程体系的完善。针对特殊教育领域的材料远远少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其出版社也是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开展和课程设置,试想三寸金莲又如何能跑过大脚板呢?
(2)教学计划。课程设计由于目前国家并没有关于特殊教育这一块的教学大纲,培养标准等,所以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通常采用普通中专学校的课程设计稍加修改而成。这种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对于基础较差而身体又有残疾的学生来说并不合体。
3.实验室建设没有体现“特殊性”。
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电子电器专业的实验室多采用政府招标的方式进行。而一般中标的都是专门给普职做的厂家,没有能力根据残疾人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不能因人制宜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实训教学方案,在实训过程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合实际,导致学生们很轻易或者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实训应该要让学生们既有成功体验,也要认识到学无止境。难易结合才有益于学生养成勤动脑、善思考、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
二、创新开展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建设
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电子电器专业建设应该走出自己的特点,既要吸收普通职业教育的精华,又要创新的开展教学活动,完善专业建设方案,使其真正成为特殊教育核心专业。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的理解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思路,结合我校电子电器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现将培养方案流程制图如下:
(一)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和知识结构细化班级
要想提高残疾人教育的教学有效性,让残疾学子真正的有所收获。首先我们就要打破原先的“大杂烩”,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分班。这种分班不是简单的人数上的减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级别、文化程度、思维、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班。还要邀请实习企业看看学生的残疾情况能够适应什么样的就业岗位进行分班。就电子电器专业而言这种分班尤为重要,因为有些专业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比如手机维修就不适合上肢缺损,或者手抖的学生。而空调制冷、电工等需要消耗体力的工种就不适合下肢残疾严重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分班就可以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量身定做教学计划,让学生脱掉不合体的“大衣服”。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
1.课程设置的形式。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结合本校情况,我认为采用四个模块的形式较好,即可设置公共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合二为一,设置一些综合课程,从而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可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经过细致分班后各个课程设置会有一些不一样,对于那些想学习更多知识的学生提供了渠道。
篇2
关键词:手语翻译专业 课程计划 设置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有聋人2000多万,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聋人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聋人参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宽。手语是聋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语言工具,是聋人与健听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聋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如旅游、购物、就医、存钱取钱、邮寄物品、了解电视新闻等,如果没有手语翻译的参与那就无法实现高质量的交流与合作;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如普通中小学、大学没有手语翻译随堂翻译教师的教学,他们只能是照葫芦画瓢,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要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如参加大会、观看演出、为社区服务、处理有关诉讼事宜,享有知情权等都需要手语翻译。
目前我国由于专业手语翻译人员的缺少,使聋人群体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了很大限制,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创办手语翻译专业,不仅是聋人群体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只有中州大学一所学校开办手语翻译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从数量上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此情况下,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特师教学区把开创手语翻译专业看成了一种使命和责任,经过开设手语翻译专业的论证,我院定于2011年9月正式招收手语翻译专业学生。
课程计划包括专业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职业范围、知识能力与素质分解、课程计划进程表、专业核心课程说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程表、课程学时分配比例等。课程计划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的手语翻译工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法。查阅国家及省教育厅对特殊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高职院校的课程计划的相关文献,参考以往手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计划。
2.调查法。到省内及全国各兄弟院校调查了解与手语翻译相关专业的课程计划。调查了解各级残联、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以及聋人工厂等对手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3.经验总结法。根据已有的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共同研究比较现有计划与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计划的异同,制定手语翻译的课程计划。
三、研究目标
通过对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计划的研究制定,探索培养手语翻译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目标在于培养面向聋人群体服务,具有与手语翻译专业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手语翻译理论知识、手语翻译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聋人手语语法特征且能进行手语与汉语互译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研究内容
1.明确培养规格,确立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共性化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体现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和质量等方面的共性要求,更要依据特师教学区的办学条件、手语翻译专业发展规划和培养对象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等,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大力拓展专业方向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同时,认真调查各相关行业对手语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研究手语翻译专业培养面向的就业和岗位的能力要求,提出手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手语翻译培养规格。
2.依托特殊教育课程计划,研制手语翻译课程计划。深入分析兄弟院校手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计划和本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的应用性、时效性,从手语翻译专业自身特点出发,查找存在的问题,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优秀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同时聘请特殊教育专家和资深互译聋人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
3.处理好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计划的设置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原则,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课程计划的设置既要遵循通识课“必需、够用”的原则,使学生能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贯彻“工学结合”思想,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设置,单独设置实践课程,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手语翻译专业的要求,加强学生对聋人的了解,增强手语翻译能力,尽快适应手语翻译工作。
五、课题研究主要观点
1.确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明确手语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标准来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评价。另外,要处理好通识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纵向的和横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体系。
2.通识类课程要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
通识类课程通过设置广博的、宽泛的基础知识课程,使学生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观念的过程中,掌握所学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科、专业拓展的底蕴,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综合素质培养,以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3.专业课程要有针对性与适应性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课要符合手语翻译专业的基本要求,进行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培养,主要介绍与手语翻译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课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通过聘任资深互译聋人担任手语翻译专业学生相应学科和领域的导师,介绍与手语翻译专业发展相关的知识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以及相关学科发展情况。
4.适当增加实践和实训环节
在课程计划中要适当增加见习、实习的课时,并加强实习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合作能力。建立手语实验室,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专业特色的形成;将学校招收聋人专业班、学校所在市的特殊教育学校以及聋人聚集的福利企业做为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亚洲.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设想[J].中国特殊教育,2002(2).
[2]刘全礼.再谈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4(2).
篇3
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医教结合的概念内涵
近几年来,医教结合越来越受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和管理者们的关注。在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是指医学与教育学两个彼此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在理论研究、技术探究和研究方法等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医教结合的“医”指的是医疗康复,从深层次来讲,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以帮助儿童健康发展;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矫治缺陷,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各方面的功能,使特殊人群最终能够回归主流社会。①
“医教结合”的“教”是指在发现特殊儿童存在障碍的早期,及时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和补救性教育,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②
2 医教结合的效果
经过著名儿科学教授沈晓明多年来积极倡导和医学界、教育界专业人员的努力,“医教结合”的发展模式快速提高了上海市特殊教育的水平,在全国特殊教育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医教结合”的理念得到许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③
研究显示,在高危儿童的早期干预过程中,有效地实施医教结合将会改善高危儿童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情况,对日后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④另外,关于高危新生儿智力发育障碍的研究显示,在高危新生儿的早期护理过程中,合理的医教结合可以降低高危新生儿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提高其存活质量。⑤关于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将医疗和教育相结合,采取一套有效的可行性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步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减轻或消除其不良行为,是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⑥
总之,通过分析近十年的文献发现,“医教结合”在对聋生、盲生、学习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对于特殊学校课程的设置及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特殊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干预及教育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学校对于人才的需要,作为输送特殊教育师资的高校有必要对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进行一定的探索。
3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
3.1 教育目标
目前,有学者提出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应培养出“双师型”教师。即了解教育以及医学相关康复理论;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具备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⑦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既具备相关医学基础,又具备丰富扎实的特殊教育相关理论。其中,医学基础包括生物学、解剖学以及康复学的基础理论。
3.2 课程的建设
为了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做适当的调整来应对教育目标的变化。首先,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例如解剖学、生物学基础、康复基础理论等。特殊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涉及医学内容,又需要以教育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并且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对待听力障碍的儿童时,需要听力障碍儿童的分贝损失程度,以及障碍原因,听力损失的年龄,是否具备人工耳蜗安装的条件等,所有这些相关的材料的收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目前对于孤独症的治疗,存在许多药物上的滥用,这需要了解基础简单的生物学知识。所以,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课程。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近几年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能更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各种干预的模式手段,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障碍来开设一定的课程,使高校学生掌握每种障碍的基础干预手段,并且了解国际上前沿干预模式。
3.3 实践课程的建设
首先,与地方特殊学校合作,使学生每学期定期去特殊学校见习,让学生了解对于特殊儿童的“教”。目前,四川文理学院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在大学期间,每学期都会让学生去特殊学校见习一周。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见习期间的任务是不同的,在大一阶段主要是观摩学习,进行一定的个案跟踪等;在第二学年主要是尝试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在第三学年主要是进行一定的实践应用,并由特殊学校老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第四学年,主要是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内容学以致用,系统科学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应用。
其次,与地方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相关“医”的知识。医疗康复机构不同于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而康复机构主要从“医”的角度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定的帮助。所以,对于高校特殊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医疗康复机构对于不同儿童所采取的医疗措施。例如目前,四川文理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与地方残联合作,与残联下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都已建立合作关系,在第二第三学年中,学生都会去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见习,了解对于听障儿童和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手段。
3.4 师资对伍的建设
“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在近十年提得比较多,所以能够适应这一理念下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对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两种途径。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使其更快地具备“医教结合”背景下的知识,更快适应“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化发展。目前,许多特殊学校对于“医教结合”下的课程体系构建都比较成熟。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去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探讨,来更好地理解基层学校对于“医教结合”理念的践行,并且多参加研讨会,来掌握医教结合的前沿动态。
其次,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对于“医教结合”这一理念,高校教师多是从“教”的角度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与“医”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由专业的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担任,对学生更为有利。例如:四川文理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康复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可由学校教师担任,对于实践部分,可以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职人员,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的实践环节。
4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
4.1 正确把握“医”在特殊教育中的定位
几十年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都是以“教”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随着“医教结合”理念的兴起,才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目标上有所调整,但是如何把握“医”相关的课程或知识,是目前较少探索的内容,该设置多少与“医”相关的知识,设置哪些与“医”相关的知识,如何定位“医”的范围,国外目前采取什么样的“医教结合”的方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4.2 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需求与高校对于“医”的教授的衔接
目前高校对于特殊教育的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能满足特殊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满足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康复干预人员的要求。然而,高校对于这些大学生的培养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这是首要问题。在高校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知识的需求,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若想让高校更好地培养出“医教结合”下的未来从业人员,高校必须与特殊学校和医疗康复机构密切合作,来掌握其需求的动向,做好衔接。
4.3 “医教结合”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医疗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障医疗康复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这便对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学习更多的相关的医疗康复知识,与相关医疗康复机构人员多沟通交流。
“医教结合”不但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也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尽管我国在“医教结合”中取得不少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与教育的分配与结合,是后期研究的努力方向。
注释
① 张婷.医教结合是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
② 谢敬仁,陈设立.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00―2010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60.
③ 方俊明.医教结合的跨学科解读[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9.1(3):162.
④ 马力,高世泉,刘静.医教结合对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25-26.
⑤ 马力,高世泉,杨静,等.早期干预对高危新生儿智能发育障碍远期效果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5-56.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听障生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 课程体系 培养策略
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也一样。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因此,提高残疾人素质,改善残疾人就业状况,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其中听障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更应受到重视和发展。同时,推动听障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身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环节。
目前中国只有极少数听障生能通过招生考试,进入高等职业特殊院校学习,然而他们也很少能在课堂上得到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听障生专业学科选择十分有限。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中国残联的重视,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根据地方就业市场需求,兼顾各类残疾学生的特点开设更多专业。
1.高等职业院校听障生动漫专业的产生
目前,动漫产业人才稀缺,为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和机遇。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工具主要是计算机,与人交流相对较少,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面向听障生培养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是可行的。但对于特殊的教育对象听障生来说,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因为教育的对象变了,与之对应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要有所改变。教材的选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都要精心设计。如何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进行合理改变与调整呢?作为中州大学的一名专业教师,我一直在深入研究针对听障生的特点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结合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特殊院校听障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延续正常生模式的教育体系。学校职业教育与就业能力之间脱节,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定位为艺术类中的操作性专业,不重视对听障生创意、策划、经营、管理及沟通能力和市场意识的培养,把过多精力放在理论知识和软件应用上,脱离企业实际需求,学校教育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钩,导致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听障生人才培养与动漫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以至于企业在招聘员工之后不得不再次对新进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大大提高。
(2)课程体系不完善,特色不鲜明,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新型专业,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因此,特殊教育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听障生各项能力,探讨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逐步完善适用于听障生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
(3)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与听障生沟通具有一定障碍。
由于动漫产业发展迅猛,引发的一个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特别是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会打手语的优秀教师人才更为缺乏。由于普通专业老师的课堂讲授内容全部通过手语老师进行翻译,而手语老师缺乏相关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理论知识,难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而专业教师又不会打手语和听障生沟通,导致听障生对专业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使得一部分听障生更愿意看专业书自学。
3.听障生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使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特色。
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听障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结合听障生及目前的就业特点,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在电影、电视、广告宣传、游戏软件开发、多媒体产品开发等领域内从事广告创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及多媒体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性的专业人才。
(2)构建与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动漫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听障生的实践能力之间往往是有差距的,他们缺乏经验,无论在学校表现得多么优秀,仍然会与市场脱节。因此,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先进行市场调查,构建科学的、合适的培养目标体系,这是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开,开多少,我们都需要认真研究。
(3)改变实训模式,有效提升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听障生就业水平。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训模式的合理选择将对其就业产生极大影响。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从社会拿来项目,对听障生实现“订单”式培养,也可以通过与动漫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书,由公司对听障生进行岗位培训,解决听障生就近就业。无论何种形式的实习实训,都应该以听障生就业为导向,真正体现高等职业特殊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
(4)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篇5
在国内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由于学生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材使用等方面的原因,开展双语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在特殊教育专业中,部分学生是低于分数线录取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外语接受能力有限。与其他普通专业最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内普通基础教育学校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有关的课程,因此,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这个全新的学科没有一点基础,完全从零学起,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殊教育专业课堂使用教材都是用母语编著,学生对于其中的专业术语和词汇没有英语基础,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这些基础词汇和概念,如果采取双语授课,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点难以吸收,课堂效果极差。据调查,特殊教育专业多数学生缺乏对双语教学的热情,认为不如母语授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双语教师严重不足首先,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据有关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就有特殊教育学校1535所,在校残疾儿童35.84万人,其中在盲聋校就读的学生9.77万人,在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及辅读班就读的学生3.52万人,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及随班就读的学生22.55人。到2000年后,全国6-14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共750万,特殊学校1539所,在校生有37.8万,而专任教师仅仅3.1万人。一系列数字显示,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仍是一个大的缺口。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学校不多,只有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八所高校。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严重供应不足,专任教师中精通英语语言的更是极少。其次,英语语言教师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为英语专业毕业生,熟悉英语语言学科内容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普通英语语言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然而缺乏相关的特殊教育学科知识,没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经验。
3.合适教材短缺教材的选择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据调查,国内目前关于特殊教育专业的英语教材极少,课堂上使用的专业书籍都是中文的,而且知识陈旧。如果要实施双语教学,更多的是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阅读难度大是其一,而且中英文教材内容的编排方面有一些差异,英文原版教材与我国学生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不一致,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完成教材的编排及改编工作。鉴于以上三个制约因素,在特殊教育专业只能先尝试设置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SP课程是指与某种特定的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课程。ESP课程是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课程跨越的过渡桥梁。
二、特殊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探究
特殊教育英语课程的设置主要通过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实现课堂教学网络化以及加大政府和学校支持力度来实现。
1.加快英语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首先,拓宽师资培养途径。与双语教学不同,ESP教学应该主要由外语教师来承担。加强特殊教育英语师资培养,主要是加强对英语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快其专业发展。就学校而言,学校尽可能积极为教师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可以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多开展特殊教育方面的讲座或短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和形式可根据本校教师的特点、专业需要来制定计划,这样可以在短期内高效地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其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ESP课程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转移和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正是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抓住这个转型期,结合所在院校相关专业,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确立适合自己的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特殊教育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将英语与特殊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再次,加强互助合作式教学。合作教学,是指具有某一特定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合作共同教学。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意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其可行性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研究。英语语言教师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合作式教学可以弥补特殊专业教师或英语教师各自独立教学中的不足,使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帮助下,英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目标情景有足够的认识,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又能让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了解自身所面临的语言问题。学生在这样新的教学模式下既可以学到准确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使得语言交际能力在与专业相关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真正培养,进入一个模拟仿真的语言环境。
2.编写特殊教育专业英语教材和讲义首先,特殊教育英语教材的编写需要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家学者以及工作在特殊教育一线的教师等,组成特殊教育教材编写组,专门编写特殊教育英语教材,由国家教委统一管理和监督。可以参考外国特殊教育的语言教材,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结合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编写出一套具有真正使用价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英语教材。其次,特殊教育院校可以针对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在消化和吸收原版书中可用章节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自编,形成特殊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讲义。
3.加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在特殊教育英语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模式。西方国家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是借助于生动的图片、音响、视频等教学手段,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西方好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所学知识。
4.政府以及学校的教育支持首先,政府的教育支持主要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是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成功发展都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在我国,特殊教育政策法令和拨款是分离的,用于特殊教育发展的经费没有经费投入效益比的评估、监督机制。其次,特殊教育英语课程的设置离不开教育管理。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而学生直接所处的学习成长环境就是学校,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篇6
[论文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 全纳实践
全纳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以长春大学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全纳实践为出发点,分析盲大学生全纳教育的问题和可行性,并对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全纳未来的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一、长春大学全纳教育的现状
长春大学在总结我国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全纳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视障人本科全纳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视力障碍学生本科全纳教育模式,实现了我国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事业新的突破。
(一) 全纳教育的目标
视觉障碍给视力残疾大学生带来了认知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认识世界和接触社会,使他们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难以融入社会。相对于传统的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隔离于普通教育机构门外的教育模式,全纳教育模式能使残疾学生达到与社会最大限度的融合。视力残疾大学生本科全纳教育的目标,是充分考虑视障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满足视障学生需要为目的,让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使他们在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成为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具有完善人格的社会成员。
(二) 修读对象及条件
在长春大学想要修读全纳教育课程的视力障碍学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政治素质良好,学习态度端正,且对辅修专业有特别兴趣和一定基础。第二,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已取得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前两个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的全部学分,且课程总成绩排名在年级总人数的前50%。第三,修读学生为特教学院全日制本科视障生。第四,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申请一个辅修专业。
(三) 教学安排与教学管理
为适应全纳教育的特殊要求,学校在教学上做了如下安排:第一,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设置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原则。现初步设置英语、特殊教育二个专业。第二,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由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学院制定,经教务处审定后实施。课程设置应为专业的主要课程(不含实践环节),特殊教育专业总学分不低于15学分,英语专业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第三,全纳教育辅修专业学制原则上为二年,大二上学期开始修读,与辅修所在专业的大一学生同时上课,上课时间由教务处与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院部及特教学院协商确定。第四,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院部负责日常教学、考试及成绩管理,特教学院负责学生的招生录取、日常管理、所用教材、学习资料、考试试卷的翻译、印刷等工作。第五,全纳教育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中某门课程的要求和学分高于主修专业的同一课程,则主修专业该门课程学生可通过自修,并参加课程的期末考试取得成绩获取学分,记入学生主修成绩档案。
(四) 全纳教育的培养模式
1.环境共享模式。在教学环境设计上,我们遵循了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的原则,将特殊教育学院建在校本部,特教学院的学生完全融合于长春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与其他学院同学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人文资源,同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和大型比赛。事实证明,环境共享模式促进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消除残疾学生的自卑、多疑、依赖等不健康的心态,提高了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2.残健融合模式。我们将视障学生的音乐表演专业设置在音乐学院,共享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残健互助,共同进步。
3.随班就读模式。特殊教育学院的视障学生可以转入其他学院的有关专业随班就读,平等参加各项考试和考查,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全纳。
4.自主辅修模式。学有余力的视障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的同时,经过考试选拔,通过选课的方式,可辅修其他学院的第二专业。根据视障学生听、说和记忆力强的特点选择了英语、特殊教育两个专业。
(五)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全纳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1)学生探究模式。根据视障学生身心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水平。如建立提前预习课程内容模式,使主动学习和课前自主预习成为学习习惯。(2)教师引导模式。通过调控课堂的各环节,给予视障学生激励引导,鼓励同学之间交流探讨,提高视障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摒弃其依赖他人的习惯和心理,专心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3)合作互动模式。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积极营造对视障学生认同、宽容和友爱的教学氛围,形成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合作分享、乐于沟通的合作氛围。
2.符合视力残疾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补偿教学法。通过扩展视障学生听、嗅、触觉敏感的特殊性,调动及强化除视觉以外的其他多种感觉通道共同参与认知过程,以手代目,以耳代目,以口代目,弥补其感性认识的不足。(2)问题研讨法。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特别强调正常大学生与视障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探索。(3)分层教学法。针对正常大学生与视障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措施,分层教学,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同时,估计到视障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准备,使教学更有的放矢。(4)示范一模仿法。教师或健全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手把手地指导,使视障学生逐渐掌握实践操作技能,逐步形成师生融合、残健互助的学习风气。
(六) 构建全纳教育支持系统
长春大学“国家高等教育视障资源中心”是由国际视障教育学会于2002年无偿援建的,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高等视障教育的空白。“资源中心”主要由视障学生电子阅览室、盲文打字印刷室、语音制作室构成,配备了大量国际领先的盲文阅读、盲文打字、盲文印刷设备以及点字翻译软件、盲人读屏软件等。配备有4名辅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他们主要是为视障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帮助,为深入开展视障全纳教育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环境,对视障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如为视障学生提供盲、汉文辅助阅读和翻译帮助,制作语音教材和盲文教材,制作语音试卷、盲文试卷、大字体试卷等。“资源中心”制作的特色教材填补了我国某些专业课程没有语音教材、盲文教材的空白,受到了国家教育部专家的好评。
此外,学校还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如具有全程语音导航功能的视障人辅助教学网站,国内领先的视障图书专用阅览室,配有国内先进盲人读屏软件的视障学生计算机房。
二、长春大学全纳教育实践的效果分析
(一) 全纳教育的实践效果
自2004年以来,先后有54名视力残疾大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全纳教育模式,普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方面。视障学生申请接受全纳教育有一定的成绩规定,所以为了和明眼人一起学习,尚未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在主修课上下的功夫比以前要多很多,成绩比以前更好;而已接受和正在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务,部分学生成绩非常优秀。
2.就业方面。通过全纳教育并且成绩合格者,学校会发给其全纳教育证书,在日后的就业中,许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录用获得这一证书的视障学生。近年来,接受过全纳教育的学生都找到了相应的工作。
3.心理健康方面。经常和健全人在一起,使视障学生学会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他们不仅和许多人成为朋友,还学到了一些在视障人的圈子里学不到的东西,补偿了其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 全纳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1.部分视障学生对全纳教育认识不深,接受不积极。由于视障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限制了他们的认知和理解等能力的发展,又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与普通学校有一定差距,有些课程无法同步,导致他们在全纳过程中对于有些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再加上有些视障学生和家长对全纳教育这一理念和随班就读这一安置方式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久而久之,便对全纳教育产生了怀疑,对参与全纳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致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接受。
2.教学和管理经验尚少。视障大学生全纳教育模式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题目,虽然在国内外研究热度很高,但目前尚属于研究和实践的初级阶段,国内外可借鉴经验太少,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致使管理上会出现一些漏洞,教学上容易固步不前,表现之一就是进行全纳教育的专业仅限于英语和特殊教育这两个。
3.教学支持体系不完善。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体现不足。有相当数量的全纳教育课程的教师缺乏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面对视障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学校视障资源中心的设备(如盲文复印机)由于使用量过大,容易出现故障,本地又没有维修站点,给维修带来一定困难。第三,师资培训还局限于校内部分教师,培训地点也仅限于本省,不能够进一步扩展到其他省市,更无法支持教师到国外去接受专业培训;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这一对帮助盲生方向定位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安全意识起到积极作用的项目尚未开展,等等。
三、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全纳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 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为其提供了一种借鉴
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对全纳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已逐渐在构建理论和形成流派。全纳教育理论的形成对全纳教育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国外一些教育研究人员深入到学校教育第一线,与教师共同制定开展全纳教育的学校发展计划,并编制实用的“指南手册”来具体指导学校如何开展全纳教育,这种模式对我国全纳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 国内基础教育“随班就读”的开展为其打下了基础
篇7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音乐教育
当今社会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由于天生身体上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相同程度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很多专家学者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笔者检索了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献97篇,经过研读,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作如下分析。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独特的形式针对不同缺陷、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受到许多专家的青睐并且投入研究,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产生很大成果。李小威认为“特殊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其次是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连赟分别介绍了美、英、日三国的特殊教育,美国重视特殊音乐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学资源;英国的音乐课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课程,且对特殊音乐教育师有专门的培训;在日本,除了聋哑、盲人、养护学校及普通小学中的特殊教育班均开设了音乐课。一些学者把乐器教学融入到特殊教育中,将钢琴运用在特殊教育中的郭洁表示“特殊的音符领悟,促进他们学科的发展”。还有将现代的流行音乐与特殊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李亦辉、郝文涛,因为流行音乐较为贴切人们的生活,常常会使特殊儿童常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
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音乐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促进了特殊教育这一领域的进步,且有一定的成效,通过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建设,刘英曼发现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存在着声音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孙韵通过对6名孤独症学生的研究表明,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体态助说话”,正确使用体态语言对儿童进行辅助教学,即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加沟通能力。宋丽晓认为要从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手势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乐和游戏等活动方面入手。马骁将肢体动作、舞蹈、语言等结合在一起的,强调了节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大量采用了节奏性乐器,将欧洲、亚洲、非中的各个时代的打击乐器进行改良,并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在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意义方面,龚文嘉提到了“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反映他们心理各方面的成长状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成长。
三、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随着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逐渐增多,在音乐治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日益增加,宋博媛、郭卫利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结果表明“儿童音乐治疗的基本训练方法有律动、跳舞、歌表演、为乐器伴奏等”,治疗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张焱结合了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以及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一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行为训练,结果表明在提高主动语言表达的动机、转化和改善刻板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情绪与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国外的很多教育家的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方面也有所帮助,黄牧君提到了德国的音乐治疗师格特鲁德、卡罗尔和耶加德依据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他表示“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活动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音乐感知、身体律动、言语表达、情感体验的机会”。对奥尔夫音乐同样有研究的张墨文、郑舒婷也介绍了国内外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在经过奥尔夫音乐治疗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交流、协调、创造、思考、理解、记忆等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的进步,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此类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一是师资方面,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师很多是普通师范类院校毕业,之前很少涉及到特教行业,缺少专业的训练,因此在教师入职前,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加强教师的整体水平。其二是教材和课程方面,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普通音乐教材,但这些教材未必适用于特殊儿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供音乐教室上课使用的器材较少,学校应找到适合自闭症儿童使用且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音乐教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三是不注重个别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是给学生进行同一内容、同一形式的音乐课程,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对其制定不同的音乐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作者:李叶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威.中国大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1995—2012)研究现状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12-13.
[2]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李亦辉,郝文涛.流行音乐对特殊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及现实意义[J].通俗歌曲,2015,04:62.
[5]刘英曼.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孙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宋丽晓.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中集体活动课模式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07:71-72.
[7]马骁.音乐在自闭症儿童行为认知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2,05:42-45.
[8]龚文嘉.浅析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9,19:106-107.
[9]宋博媛,郭卫利.个性化音乐治疗在自闭症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4,11:142-143.
[10]张焱.音乐治疗干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08:38-43.
篇8
一、特教教师薪酬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投入与薪酬收入不成正比
特殊教育教师与其他职业相比,不仅承受着与其他职业无异的压力,还承受着由于其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压力。工作的长期投入和高强度的职业压力,使得特教教师对自身的职业收入有着高于同水平普通职业的期待,而当前特教教师在工作投入与薪酬收入上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合理性。我们经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作为全国37个教育改革试验区之一的嘉兴市,其特殊教育教师的年基本工资在整个教育行业中仅位于中等甚至偏下水平,且低工资收入现象对于编制外的特教教师尤为明显。这说明与普通教育学校相比,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不仅没有达到普通教师水平,其工作投入与薪酬的不平衡性,还造成特教教师与学生比例的失衡。而且我们发现,在特教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对于障碍性比较大的学生,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很显然,特教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与其经济回报明显不符,这无疑会使特教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及丧失工作热情。特殊教育低薪酬俨然成为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和投入热情低迷的原因。
(二)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社会各行各业的机制的运行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面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政府不仅应给予政策支持,还应对特教教师保持时刻关注,除了增加特教教师的工资之外,也应在其他方面给予相对丰厚的待遇。教师具有进行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进修培训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但现阶段,特教教师与普通教师拥有的权力存在不平衡性,尤其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让特教教师进修培训的权利还没有得到落实。如果要进行进修培训,就需要从自己当前的薪酬中拿出一部分,自费进行培训,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经过我们对嘉兴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特殊教育学校还就医学方面的培训存在较大的缺失。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将特教教师应有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
(三)平均工资水平增速虽快但实际相对较低
作为从事教育行业(包括特殊教育)的教师,其平均工资并不高,与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相比,也仅仅处于持平的状态。我国教师的平均工资(年)从1990年到2010年期间增长18.95倍,但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16.4提高到了536.1,在CPI和教师工资进行相对调整后,教师的平均工资实际仅提高了6.4倍,说明教师的购买力水平并没有显著加强。进一步综合考虑薪酬的其他要素如住房、退休政策和奖金福利等,教师的薪酬水平与公务员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行业的薪酬水平间接反应出不同地区对特殊教育的相对重视程度,也显示出了这一行业的社会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明确指出,教育行业的工资水平应居社会行业中等偏上水平,但这一要求至今也未能得到满足,且这一行业在近几年的调整中其地位也并未出现很大的变动,依然处于整体水平的中等偏下位置。由此看出,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薪酬水平相比,并未持续上涨,而是呈现出了调整起伏的势态。
二、关于解决特教教师薪酬问题的建议
现阶段,国家特殊教育界的人才少之又少,且特殊教育的人才在补给不足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流失,这无疑成为国家特殊教育乃至全国教育发展的阻碍。所以,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刻不容缓。然而,在分析了特殊教育过去及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之后,我们发现要想更好的发展特殊教育,既需要吸引并留住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来与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相匹配,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已在特殊教育行业从业的特教教师进行相应的培养,以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节奏,进而促进特殊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国家培养专业的人才。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及各省应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薪酬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巨大突破口,如果薪酬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也恐难发展,甚至会有所倒退。狭义的薪酬,在常人理解下只关乎工资,而实际上,从业人员各方面的物质与精神需求都是薪酬的一种延续。纵观我国特教教师薪酬的发展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建议:
(一)工资收入应逐渐与工作投入齐平
现阶段的政策是,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特教教师的工资多出了15%的绩效工资作为职业特殊性的补贴。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特教教师在其职业的特殊性之下并没有比普通教师更高的工资,无法与特教教师的工作投入相匹配,以致于很多特教教师离开此行业另觅他职,同时这样的工资水平变化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该行业。所以,面对这样的窘境,国家及各省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除了特殊津贴之外,还应根据各个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教教师工作投入量,给教师提供更高的工资。例如,对于年纪小、接受能力较弱、特殊性较强的特殊学生,其教师付出的心血较多,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其工资就应相对高一些;而对于已经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教育,各方面的接受能力已有了一定改善的学生,其教育教学相对轻松,此类特教教师的工资就应比前者低一些,但都应比现阶段的工资待遇要好。只不过需要根据工作难度以及对教师造成的压力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细分,使工资水平与工作投入量成正比。
(二)政府应成为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巨大后台
特殊教师的工作任务颇为繁重,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特殊教育工作中,而无法兼顾好自身在家庭活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心理压力大的教师,应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让其能定期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服务,缓解心理压力,使其不会因工作上的压力而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家庭的健康维系。特教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政府应有针对性的给予支持,例如给予特教教师学区房等优惠购买政策。同时,还可以为其孩子提供重点学校的优先选择权,当特教教师对这些方面的期待得到满足时,不仅可以激发其工作热情,还可以引起特殊教育人才的不断涌现。教育在发展的同时,工作者也在逐渐更新换代,教育界每年都需要新鲜的血液。政府应考虑到一些将要选择特教行业的学生需求,可对其提供便利和支持,比如对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减免大学学费,支持其更好地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进一步成为更好的特殊教育人才,为特殊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特殊学校应紧跟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
目前,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虽满足特殊学生需求,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因此特殊教育自身的质量需要有更大的提高。对于贫困边远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因其地区的特殊性应投入更多的经费,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该地区的特教工作中去,同时要对留任的特教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跟上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进程。而对于特教教师开展的相关培训,不仅要针对边远落后地区,全国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应积极开展,对于教医方面的培训应该重点关注,在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质量的同时提高全国的特殊教育质量。特殊学校还应对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多年、贡献卓著或是为特殊教育事业提出有效建议并取得显著成效者,进行职位晋升及薪金奖励,鼓励其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特教教师的薪酬制度近年来虽不断地在改进,但薪酬问题还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国家应充分认识到薪酬问题对于发展特殊教育的阻碍性,以薪酬制度的完善为出发点,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吸引并留住人才,为特教行业带来新鲜血液,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启新的篇章。
作者:张晓园 杨惠芳 姚秀铭 单位:嘉兴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薛二勇.提高我国教师待遇的政策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04):14-22.
[2]杨柳,孟万金.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03):19-22.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高校
一、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学模式是某种教学理论在特定的教学条件下的具体展现形式。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涉及到的教学理论主要有下面四种。
(一)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现事物,学生学习是主动参与、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发现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和归纳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从发现学习理论中得到启发,并选择性的继承了发现学习理论的知识。可以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运用案例教学时,所选取的案例都是源于特殊教育儿童教学或者康复训练的真实事件。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以上就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理论和案例教学在理念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三)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结果,是潜能、人格和自我的发展。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且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主导者。与传统讲授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上,人本主义理论和案例教学是一致的。
(四)教学交往理论
教学交往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教师以及周围环境的交往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身的品质。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必需的要素。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案例教学提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在对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锻炼发展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以交往为基础的教学。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
(一)准备案例
案例教学展开的前提是案例的准备。没有案例就不能称之为案例教学。这一过程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选取合适的案例,并对案例和相关材料进行梳理。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准备,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做好心理准备,提前熟悉相关材料。
(二)阅读案例
教师将准备好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可以是文字描述,可以是图片形式,也可以是特殊儿童的录像(要征得儿童家长同意)。学生开始阅读案例,熟悉案例的内容,了解相关资料。带着问题解读案例:这个案例讲了什么内容?关于哪类特殊儿童?提供了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哪些专业知识?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初步熟悉之后开始去分析案例,并根据教师的引导,将自己的见解和问题等相关信息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结论。
(三)小组讨论
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学生已分析过案例,对案例已熟悉。在学生阅读分析案例时,已经把疑问和见解整理出来。在这一环节,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有易于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深化自己的见解。一般会选取一名成员整理最后的问题和大家共同的观点。
(四)班级讨论
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大家基本达到共识。在班级讨论这个环节,大家可以在课堂上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名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问题和观点,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和见解。大家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让老师帮忙分析和解答。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组织全班同学发言、讨论,同时及时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和材料作为支撑。
(五)评价总结
在经过激烈的班级讨论之后,大部分学生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自己的观点也得到了阐述。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对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指出欠缺的地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评价。进一步把理论知识和案例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引导学生在课下进一步思考。
(六)课后思考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结尾,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案例的学习过程,反思自我,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三、应用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概念区分不清
举例教学是基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引出一些事例对理论进行深度的解释说明;它本质上是演绎思维。而案例教学则主要是把案例作为教学的基点,经过师生对案例进行共同的分析、讨论、交流等过程,归纳出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理论或专业知识;它本质上是抽象思维。案例教学具体来说是一种师生的双向活动,主要是以案例为核心,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这是一种快速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学手段;而举例教学则主要是一种单向的教师教学行为,也只是一种用来说明具体问题或者具体事例的方法。
(二)缺乏丰富的特殊教育案例资源
特殊教育案例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案例数量不足,二是案例质量不佳。特殊教育案例主要涉及到各类特殊儿童的特征表现,而关于言语治疗、行为矫正等具体的康复训练项目的案例较少。虽然目前已有《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运动治疗》、《特殊儿童言语治疗》、《行为矫正技术》等专业教科书,但仅运用书中有限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显然是不足的。这不仅不利于丰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而且阻碍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忽视讲授教学,重视案例教学,导致主要原理、概念讲授不清,学生对原理、概念难以获得全面的科学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就造成教学目标难以完成的局面。
(四)案例材料呈现方式较单一
在特殊教育专业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来呈现案例。文字材料的案例对于教师来说是比较容易运用的,但对学生而言则缺少了一些趣味性和吸引力。学生以视觉的形式获取案例信息,很难真正融入案例之中。长期使用这样的案例呈现方式,容易大大降低学生对于案例本身的关注度,亦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教师长期的教学发展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应用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改进的策略
(一)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针对目前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还是要从教师的身上来解决问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掌握案例教学与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之间的相关关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身教学状况,积极探究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中的运用,挖掘更好的方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教师亦可通过参加各种不同的在职培训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顺利实施。
(二)丰富案例资源,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案例资源库
不充分的特殊教育案例资源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特殊教育科研专家共同组成以一个专门的特殊教育案例选编小组,大家通力合作,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收集和选取合适的案例,且可通过定期组织案例交流活动,实现案例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在收集第一手的真实案例资料过程中,应考虑到特殊儿童家长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学案例的心理,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帮助转变家长观念,是特殊教育案例顺利收集的前提条件。
(三)正确把握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不能用案例教学代替理论教学,而应该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以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前提。所以说,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我们不能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隔离开来,不能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同时忽视理论教学的价值。案例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促成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篇10
高校博物馆隶属于高校,依托于高校,因而它首先服务于高校。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博物馆也就服务于这一职能,以教育功能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能。本文试就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予以论述以期有益于高校博物馆的发展。
一、高校博物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博物馆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高校博物馆成为相关专业教学的第二课堂。就我院而言,我院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是我院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特殊教育史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特殊教育史的教学就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博物馆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欣赏特殊教育藏品,聆听讲解,与课堂所学知识结合,加深对展品的深层次认识,可以更好的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参观可以形象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特殊教育及其发展历史, 高校博物馆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二课堂。作为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我校新生除要进行军事训练外,可以把特殊教育博物馆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参观博物馆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内容。新生一入校,即可走进博物馆,丰富特教知识,拓展知识视野,切身感受百年以来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演变历史,感受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特教事业的热情。
二、加强高校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更好的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
高校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进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科研成果更好的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高校博物馆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博物馆工作是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工作。高校博物馆要发挥拥有藏品和科研人才的优势,加强学术研究,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高校博物馆的丰富藏品可以为高校教师、学生和其他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实物资料。具体到我院,特殊教育博物馆可与科研处共同要研讨、制定博物馆科研工作规划,努力发挥博物馆拥有特殊教育藏品优势,联合我院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加强对特殊教育相关专题的研究,出成果出人才,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三、高校博物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使博物馆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博物馆在文化活动绚丽多彩的大学校园中大有“用武之地”。博物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名片”,它可以展示一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坐落于有“博爱之都”之称的南京,作为第一所教育类博物馆,特别是以特殊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充分挖掘特殊教育所体现的博爱文化,塑造学生的博爱之魂。
博物馆可以与教务处主办的以校内外专家为主讲人的周末文化素质课讲座、团委主办的以我院优秀学子为主讲人的“学海讲堂”以及我院其他社团相结合,举办专题讲座、展览,开展博物馆文化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真正让博物馆走进在校大学生,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博物馆、教务处、团委可以建立互动工作机制,使学生文化教育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我院博物馆揭牌日(1月7日),博物馆都可以举办各种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发挥博物馆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四、发挥高校博物馆对公众的社会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终身场所”,是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主题即“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 )。高校博物馆在积极服务于高校教学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主要通过搜集、丰富馆藏实物、创新布展形式、布展手段来加强它对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功能,让公众真正享受博物馆。
21世纪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促使博物馆数字化的到来。“因特网掀起的数字化浪潮引起的博物馆数字化,即把博物馆及其馆藏信息化、数据化、图形化,以公众方便接受的方式出现在因特网上。”2001年,国家“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我们应该建设网上数字中国特教育博物馆,将网络教育引入博物馆的发展中来,利用网络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实现馆藏资源共享师和学生可以在博物馆闭馆以后,通过数字博物馆也可以继续学习。数字博物馆的网站上还可以开辟资源共享区和交流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相关资料。数字化博物馆突破了现实博物馆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加了教育受众。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博物馆讲解员队伍,提高博物馆教育水平和质量
2005年7月3日的《中国文物报》报道:“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名片,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影响着博物馆、纪念馆的窗口形象,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可见,博物馆讲解员的水平关系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因而,高校博物馆要特别重视讲解人员队伍的建设。在讲解人员的选拔和聘用上,要设立符合博物馆自身需求的标准。高校博物馆讲解员必须掌握博物馆学的相关知识并要熟悉本馆馆藏情况、陈列形式。讲解员还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增强讲解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高校博物馆可尝试建立一支常态化的学生志愿讲解员队伍。我院特殊教育博物馆可以让旅游英语专业、手语翻译专业学生及其他专业优秀学生到博物馆参加志愿讲解锻炼。在服务于博物馆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