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课题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群;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谢昊飞(1978-),男,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蔡龙腾(1990-),男,湖北孝昌人,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01019)、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自动化类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97-02
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机械制造、过程控制、航天航空、交通运输、流程自动化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本科专业课程。但是由于本课程融合了单片机知识、自动化控制理论、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原理,涉及面十分广,给传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实验系统和教学方法带来了很大挑战。为此,90年代中期以来,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改进措施以增加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内容大致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课程理论体系结构、实验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课程理论体系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选择主流的微型计算机为工具,以完成的应用案例为主导线展开课程内容,与传统的连续控制系统的对比教学提高效果。[1,2]基于计算机控制中若干基本概念,介绍了由连续控制器到离散控制器的设计方法。[4]实验体系结构是众多教师着重考虑的环节,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减少了验证性的实验,增大了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内容。[5]教学方法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应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典型案例教学。
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很大程度解决了一部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但是仍然有一些难题还需要解决。首先,“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与“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微机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以及“信号处理”等相关的课程未有统一考虑。其次,实验教学中,仍然是原理性验证,遇上实际的工业现场系统时,学生同样存在束手无策的现象。最后,学生缺少主动查阅资料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让上述的因素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群建设
考虑到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在自动化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将“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和“网络控制技术”五门课程构建一个计算机控制技术类课程群,整体考虑课程衔接、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合理配置以及课程群内容的优化,从而让学生从大二年级到大四完成一个有机系统的学习过程。
在建设课程群主要讨论各个课程理论内容、实验内容、课时的分配以及课程间的衔接。将“微机原理”课程放于大二的第二学期,它是整个后续课程的基础。它主要给理解基于IBM 8086系列计算机的经典结构以及外部接口的设计。同时将一部分关于A/D、D/A内容删除,划分到“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则主要展示基于MCS-51单片机的原理和接口设计部分。接口包括键盘、数码管、LCD灯、功率接口、通信接口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则着重于数字控制器的设计过程、状态空间的设计、过程通道设计以及整个系统的设计过程。嵌入式系统和网络控制技术最近发展的热点技术,前者着重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学习和接口驱动的设计,而后者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因此侧重于大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介绍。
为了保持实验课程的一致性,实验内容是具有严格的衔接性的,除“微机原理”外,其他课程的实验系统开发平台均是基于统一的芯片。因此当整个课程群实验完成时,学生将学会从简单接口设计到一个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设计,然后到一个多回路的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
此外,设立专门课程群的管理机制,规范各个课程理论和实验系统、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内容,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三、真实工业环境的实验系统建设
针对传统的实验系统缺乏真实工业环境的特点,构建实际的工厂控制环境,让学生体会实际的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从而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各个知识环节是必要的。
因此在保留传统实验系统的基础上,以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为目标组织实训,让每位同学担任工程师、管理人员、材料采购人员、生产人员或其他角色,并在其间发挥作用,要能和团体内的其他成员协调配合,使学生能敏锐地发现应该由他解决的问题,并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为此,构建如图1所示的真实工业环境,形成计算机控制产品设计、样机试制、定型设计到电磁兼容性测试与可靠性试验的一套系统的产品实验、开发与测试环境,培养学生以可靠性为核心的产品化、工程化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产品设计能力、工程测试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一,电子产品生产线包括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和测试全套流程的设备配置。能实际生产计算机控制产品与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电器的电子部分。测试包括电磁兼容测试、高低温测试等可靠性产品测试内容。系统配合机械产品生产线生产的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电器可在流程工业控制系统或供配电系统进行试用。
第二,机械产品生产线包括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测试全套流程的设备配置。能实际生产计算机控制产品与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电器的壳体,并配合电子产品生产线生产的计算机控制产品、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电器可在流程工业控制系统或供配电系统进行试用。
第三,以典型的流程工业生产过程为对象,体现多总线集成的网络化控制系统特点,并可为学生设计开发的基于总线技术的计算机控制产品与智能仪器仪表提供试用条件。其中现场总线技术及无线技术方面形成基于单元设备、通信卡、芯片、协议栈和多总线集成等各不同层次的系统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开发与测试平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思维能力。
第四,构建完善的车间供配电系统,并可为学生设计开发的计算机控制产品、智能仪器仪表或智能电器产品提供试用条件。
四、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第一,科学研究可以帮助任课教师和上课学生掌握与课程相关的技术发展趋势、相关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任课教师可以从科研中更加深刻理解课程中内容,提高其课堂水平,形成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课题组的相关科研工作积极吸纳学生参与,不但他们可以掌握本领域的前言动态,还可学习如何主动分析问题,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的工程科研问题,从而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第二,科学研究可以促进课程纵深发展。科学研究较大丰富了办学的资源,可以利用科研的仪器仪表和其他研究工具,加强实验系统设计不足。目前,本课题组已利用相关资源,形成了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设计平台。同时,还可以提升整个课程的地位。通过科研,可以将研究内容整理出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融入相关课程,甚至可以编撰相关教材和专著。
自2004年来,课程组一直致力于一种“科研促教学”的教学方法,利用承担的国家和企业等相关科研项目,构建了工业以太网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汽车控制系统等教学平台,并利用了平台进行与课程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取得十分好的效果,甚至有部分同学提出了许多十分新颖的设计。
五、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1.教学效果
通过立体化的教学,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对课程在各个领域的知识应用有了形象的认识,对课程数字控制器、控制通道等重难点内容有了实质的提高。从近5届本科生的考试平均卷面成绩来看,从最初的63.8分提升到最近78.4分,其中85分以上提高到了42.4%。实验效果从反馈效果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十分的改善。从最初的验证性实验,已经可以完成了一些综合较强的设计实验。
2.实践效果
由于融合了科研资源和面向真实的工业环境等策略,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已经从最初的被动式接受知识,改为了主动式思考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解决现实生活存在的一些问题。近5年,与课程相关的学生科技竞赛获得奖项30余项,学生设计的许多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作品都列入实验室展览室。
总之,在结合课程群设计、真实工业环境的实验系统和科学研究的立体化的新的教学模式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取得很大的进展,对课程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也成为重庆市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刘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9(121):118-119.
[2]周欣欣,宋人杰, 李红彪,等.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29-31.
[3]于海生.自动化专业“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8(22):15-17.
[4]杨志军.开阔思维 抓住本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82-83.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可靠性,电梯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levator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products of superior performance, will gradually be applied to elevator product designs, but the effects of industry operating environment, practical issues such as technical failure, and difficult to get the extension designers. The article suggest that from the sources of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through past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reliability technology to address elevator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citing the design planning: a case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expects to reduce elevator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t a low cost product failure rate.
Key words: Reliabilitycomputer technology, Elevator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电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智能化、高速化、信息化和环保绿化等新型控制技术,原应用于电梯上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单片机、DSP等产品,受到性能方面的局限,将难以适合新型电梯技术发展的需求。本文所述的计算机技术产品,特指处理控制系统的性能,接近或高于内含intel80386级别的CPU,包括新一代的SuperH微计算器产品,由于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数据总线交换功能和接口技术,因此在电梯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例如选用带TFT液晶显示器的计算机产品,加上轿内楼层显示等功能,可快速实现电梯轿厢内传播公共媒体信息的功能。
如其它工业环境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计算机技术产品在实际的电梯应用中,同样容易出现控制系统死机重启、甚至误输出,或者局部I/O口损坏等故障,因而在电磁兼容、使用寿命、软件可靠性方面,难以被设计人员所推广。
计算机技术产品如何在电梯规定条件和使用期内,完成该部件的产品功能,本文建议从项目开发的源头,借助于以往可编程技术产品的解决措施和成功经验,来消除电梯应用的问题,通过可靠性评估,将设计对象的输入输出之间关系描述明确化后,进一步对不足的设计部分制订预防对策,并举例探讨其可行性,以期低成本地减少新型电梯的故障率。
例如计算机主板BOIS芯片采用储电池供电形式是早期的技术主流,一款带液晶显示器的计算机作为轿厢内楼层显示部件,被应用在电梯上,推出市场不久,个别地盘反映了电梯经过验收后交付客户使用,该部件一直处于黑屏显示,报计算机BOIS设置失败,电梯无法正常工作。引入可靠性评估分析,其失效原因是由于该梯闲置时间过久,使供电给计算机主板BOIS芯片的储电池无电,无法引导工作系统的路径,使电梯不能正常使用。
经过设计改进,该主板BOIS芯片,变更为EEPROM失电保存数据型的芯片后,该类型的电梯故障彻底消除。
所以从立项开始,在有效的技术、经验、信息等积累基础上,可预见应用流程方面的风险,做好设计策划的充分性,同时引入电梯、计算机产品等领域的设计规范,明确电梯应用计算机部件的技术要求,尊重客户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长寿命等设计,制定合理技术约束指标,是实践可靠性设计的可行性措施。
图1:电梯的电气控制示意图
计算机技术在电梯技术领域发展非常快,高端的电梯产品将发展成为完全的数字概念电梯。但不管电梯控制如何发展或变化,实质就是为楼宇提供垂直运输服务,电梯的基本功能方框图如图1所示,假如其中的一部分出现异常,电梯运行一般作出急停处理,或者在楼层位置不响应输入运行指令。
作为一种永久性投资,电梯安装后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为楼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时间要求很长。而计算机产品含有专用的软件才能工作,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因此,多用于电梯核心控制的计算机部件,必须具有长寿命的设计。同时,电梯产品可能涉及整个小区范围,计算机产品虽然具有处理能力强、寻址快和PCI、AGP等总线技术成熟的特征,但当总线要扩展到主控板外时,电梯内部的电磁干扰,会影响到总线数据的可靠传输,因此,计算机串口技术更适用于电梯对距离远、容错性能要求高、布线少的场合。
计算机技术的可靠应用,还依赖于软件的可靠性,而且在未来的电梯开发项目管理中,越发成为设计质量控制的重点。例如,有一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新型电梯,在连续运行的可靠性试验中,发现电梯会偶而进入保护模式,需要软件复位才能恢复正常。原来,一个在软件功能仿真调试时留下的,没有被擦除干净的BUG,成为这个请求保护的信号源,消除这个指令该问题彻底解决。
借鉴单片机在电梯的成功应用,大部分措施可在计算机产品设计中应用。如对输入口辩别干扰和信号特征的容错设计。计算机部件作为电梯的关键控制部件,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相对其它数字控制单元、含放大电路等电梯部件,更具有实用意义,乘客和电梯才有基本的安全保障!
例如某公司在用电梯,更改了计算机主控板设计后,旧程序由此移植到新板,就出现电梯受到干扰,会报通讯出错故障后死机。经过测量发现计算机主控板,因为CPU处理速度提速后,处理数据包时,将干扰毛刺作为正常数据处理,使CPU不知道如何处理,一直处于等待状态。经过可靠性分析后,设计人员把收到的错误数据包,作丢弃处理,等待下次确认了该数据包有效时,才作出响应处理。该软件敏感部分增加了容错措施后,问题得到解决。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 课程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及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真实的网络组建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项目实践的形式进行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教师先讲解网络组建的基本理论,说明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教师演示操作,最后学生动手进行实际网络组建。
二、教学设计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网络组建与管理能力为课程核心、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具体做法是原来的实训教学内容,即:网络的架构、各种网络设备的特性、双绞线的制作和测试、以太网和虚拟局域网的安装配置和测试、子网划分、路由器的配置、网络的各种应用技术(包括DNS的配置、IIS配置、DHCP配置)等通过组建小型对等网、中型局域网和局域网接入广域网的项目形式,把各知识点融入在项目中,通过项目学习达到专业技能的训练目标。
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把抽象的理论用具体的项目结果呈现,加深了学生对抽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其效果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在反复训练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积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进行讲解。那么对于难点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尽可能地让学生想像出来的,通过容易想像的案例进行描述,对于当前学生一时掌握不了的,那么通过实践让学生理清认识,同时还有一些课外活动,专业规定每一个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让学生进行集中的参与,最后还有相关的课外活动,对于有些内容,比如有一些相关的综合布线的知识,它既不作为我们的专业课程,同时这门课程我们也不太容易在课堂上进行阐述,那么当前只要对学生安排适当的一小部分的课时活动,安排在一些实训场合,让学生知道整个的流程是怎么实施的,通过课外活动让大家进行参与。最后就是考虑学生的就业,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行业信息的更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局域网知识及局域网的组建技术,了解广域网络及无线网络的相关知识,掌握交换和路由技术知识,熟悉网络应用及网络接入技术,能胜任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管理和网络维护工作。同时使学生养成对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的关注兴趣,并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应用情境中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实施过程
(一)采用“三位一体”教学法
所谓“三位一体”教学法就是在实训课中教师在计算机上教,学生在计算机上学,然后在计算机上做,这种边教边学,边学边做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做合一,手、脑、机并用的效果。
(二)运用基于范例的学习方法
对于“网络操作系统”部分是多方面的综合技术,各部分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而为了教学的需要,如果肢解各部分内容,变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这样,当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后,往往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更无法应用这些知识完成一个实际的网络工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开发多个适用于教学需要的网络实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举实例均以逐步展开,学生将不知不觉地走入一个实际系统之中。课程结束以后,学生除掌握基本方法外,也学会网络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
(三)建立基于问题的实训方法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一个相应课题,尝试和感悟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课题可以来自选题库,也可以通过社会调研获得,但都是围绕着真实的实际工作,所有课题均需教师进行结构性评估。题目确定后,学生将带着问题一边学习一边做自己的课题,课程结束后,学生也完成自己的课题。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对学生的训练切实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四)引入多元教学法
经过反复探索,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将讲授课、实验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多元教学方法就是首先由教师讲授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然后提出具体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学生通过实际训练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接下来学生在自己的课题中找到类似的问题,通过模仿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通过理论讲授、上机实训、自问自作和总结提高这4个步骤,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了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教学网站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内容包括:电子版教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网络工程案例和教学参考资料等,各行业网络典型应用案例和网上答疑系统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教学网站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在教学中发挥很好的作用。为学生构建一个“全天候、立体化”的学习平台。
(六)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教材以电子版全部上网,并配有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和演示幻灯等。本课信息全部上网,并配有网上论坛,师生交流也可采用电话、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
参考文献
篇4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跟随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后10年,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契机,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以信息为中心,信息时代更离不开网络, 任何一个规模企业尤其开始依赖网络,没有网络企业就面临着落后.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由于题目结合了"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使得题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于是进行《企业网络设计——基于集散企业的综合网络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尽管各类高校开办有计算机专业,但是计算机类人才缺口仍然很大,由于社会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符,导致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反映人才紧缺,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很难;另一方面,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往往感到工作难找,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因此,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行业发展
计算机行业是飞速发展的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目前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不能体现专业发展的新技术,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陈旧。用人单位反映的最多问题之一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落后。
2、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
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实践课程仅局限于几个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的实验,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特别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践训练,因此动手能力差,这也是用人单位反映比较多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特色体现不够,岗位适应性差
学生要么对职业岗位不适应,要么对职业的适应期较长,不能很快融入企业环境。虽然具备了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但是缺乏适应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很难在企业找准自己的位置,影响自己的才干发挥,最终面临被企业淘汰的危机。
二、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由上面分析可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对如何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有把基础知识学好,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不能满足于原有的课程实验,还要加大专题实验,专题实训,特别要重视针对性的职业岗位实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必须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从而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2、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训练,根据计算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专业应分3G应用技术模块、企业计算技术模块和软件测试工程技术模块等三个子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三个子方向修读同样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构建了本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是专业核心部分;而在专业选修课上三个子方向各有侧重,以不同的课程设置作为不同的修读方向展开专业技术培养。着重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3G应用程序设计、企业ERP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和开发、软件及应用系统的测试等不同方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分别以三个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例来展开讨论。
专业必修课设置:软件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操作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形式语言与自动机、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
专业选修课设置:
A.3G应用技术方向
移动通信理论、3G通信技术基础、移动增值业务分析与解读、3G通信通信软件设计与使用、MicrosoftMobile移动应用开发、流媒体技术制作及应用、手机应用开发(JAVAMe)、3G业务技术开发、终端技术开发实践、3G业务与终端技术开发、手机游戏开发实践、3G工程师认证强化训练、3G终端增值业务分析与项目实践、3G工程职业实践。
B.企业计算方向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MFC/C++应用技术开发、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大型数据库系统、ERP技术及项目实践、CIMS技术及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软件设计师认证强化训练、J2EE项目开发实践、.NET项目开发实践、ERP软件项目职业实践。
C.软件测试技术方向
基于MFC/C++应用技术开发、J2EE应用技术开发、软件测试过程与用例设计、LINUX/Windows平台测试技术、数据库应用开发与测试、软件测试工具及应用、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强化训练。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总结
根据以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我们对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技术方向)进行了改革试点,近三年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比前几届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我们又邀请了相关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课程进行了讨论,对学生进行了岗位技能测试,用人单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学生所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看好他们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课程逻辑关系图
引言
当前,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业升级不进则退的严峻考验。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加剧了中国人工成本的提升,逼迫企业更多的采用高智能自动化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产品采用微处理器进行智能控制,数控设备、自控设施在中小企业不断普及,管控一体化技术逐步在大型企业中应用,这使得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市场需求量大增,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原有的课程体系在知识和技能上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变化,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要求,构建“工学结合,职业导向”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的现状,掌握本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群及其对人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可以采取两种形式进行调研。一是企业调研,对企业所需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查分析,可以采用座谈会或挂职锻炼的方法进行。二是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在企业顶岗实习或工作的学生进行了深度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知识、技能要求,这个工作可由毕业实践指导教师、班主任进行。经过调研,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部门有技术研发部门、电子产品制造部门、设备维护维修部门、电子产品测试和调试部门等。他们主要完成电子产品的开发、装接和调试、自动化设备的开发、安装和维护维修等工作任务。
2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要求,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三种关键的职业能力:
一是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包含:工业、照明供电的安装和维护能力;电子装接技能,电子工艺及管理的知识 ;单片机开发简单的控制系统的能力;阅读、设计电气控制图纸的能力;基于PLC、变频器、触摸屏、组态技术的控制系统开发能力,自动化系统安装、维护;计算机网络组建、维护、使用能力;智能楼宇设备、安防产品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办公文档制作能力、自动化设备维护和使用能力;阅读英文说明书、元器件英文资料。
二是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和工作)。包含自主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搜集信息的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查阅元器件手册、工程技术手册能力。
三是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和做人)。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和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诚信务实,勤奋好学的品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基本生产组织、技术管理能力。
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在工作工程中,具备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对工作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要为这些目标服务。
3构建课程体系
3.1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对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职业必修和职业选修和职业训练四类课程,这些课程逐级递进,通识教育是基础,职业必修课程是核心,选修是能力拓展,职业训练是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应用,四类课程有机配合,稳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在课程体系执行的过程中,践行“能力提升、素质先行,航天特色”教学理念。
3.2课程逻辑关系
在专业建设时,课程作为细胞,要从体系架构上来考虑左邻右舍,要讲究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各个环节之间要讲究逻辑联系,要讲究整体设计的大局观,如同要能串珍珠为项链。能够清楚描述这种关系的就是逻辑关系图,它表明课程知识和技能上的继承性,标识课程前期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用于指导专业教师的授课。专业课教师应该经常就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课程内容的衔接关系、技能的衔接关系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应该对学生前期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知识和技能的顺利衔接,从而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3 制定教学计划进程表
根据课程体系结构图、课程逻辑关系表、每学期的课时数量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制定完成的教学进度计划,经过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修改,作为正式的教学计划实施。
3.4 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推进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的编制要遵照系统性、发展性、实用性的原则,参考人才培养方案、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高职高专国家示范院校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对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描述。具体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专题调研->编写初稿->专题讨论->专家审定->组织实施->修订完善
4 开发项目化课程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构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作用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企业发展输送全面的人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主要可以发挥如下两点作用。
1.1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岗位
在对相关网络企业进行调查之后,可以发现: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制作师和其他相关的各类岗位。而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本专业不同类型的知识。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融入岗位建设的过程中。从而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1]。
1.2更好地联系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
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过程来看,在工作中,只有认清工作职责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能帮助专业人员对要从事的工作的职责右更全面的认识。所以,构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体系变得尤为重要。例如,作为一个专业的网络管理员,不单能够进行日常网络管理,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有效地进行网络建设,在之后还要熟悉网络设备的设置去有效地进行网络配置和管理。在学习阶段如果能为学生建立好的实训课程体系的规划与构建,对其今后的就业来说,能对他们的工作祈祷极大的帮助作用。有了这些基础和知识体系的认识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在就业后根据企业实际的需求来对网络架构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2]。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考核和实践评价体系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内容有其独自性,通过整体的规划将其系统地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开展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加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4]。
2.2连续性原则
只有对学生所需的技能进行连贯的教学,才能够使学生获得有更强的动手能力。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来看,本专业学生主要要掌握的技能包括网络维护能力、局域网技术、网络工程实施、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等多项内容构成。要规划好先驱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秉持着连续性原则建设。
2.3独立性原则
对实践教学进行独立性的考评设置,才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相关的实践课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主要由纵向的“三层次”和横向的“六模块”组成。“三层次”主要是由认知感性层次、强化训练层次和创新实践层次组成。“六模块”主要是由职业基本训练模块、课内实验模块、岗位综合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实践模块、综合设计模块和生产实践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都是相互独立的。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3.1开拓和加强实践教学新途径
在实际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地方具体特点来构建合适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在之后形成系列化、工程化和应用化的新格局。在实践过程中,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机制,最终全面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和产学研“三结合”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在实验、实习、竞赛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零碎的和不成体系问题。
3.2优化实践教学新机制
设置符合时代需求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有效地优化实训条件,将之前对实践内容认识不深、师资队伍配置不强和实验设施较为陈旧等一系列的问题加以解决和改善。
3.3加强实验教材的编写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可全面规划本专业的教材、鼓励教师多编写优秀的实践教材,必要时可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制作媒体教材和电子教案。
3.4全面实施融入式的职业资格认证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融入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对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能有效地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不但能够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并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3.5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考核
只有有效地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才能够更好地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课的教学。通过有效地考核,老师可以得知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掌握情况,并全方位地考查自身的职业技能。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环节,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来有效地评定。学校可以根据这些考查的结果,给学生在毕业时进行个性化的工作岗位的就业推荐,同时也可激发高职学生对实验课教学的认真程度,促使学生们对实验课的学习更加认真。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学实践 职业学校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17-01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为社会培养网络人才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中各种设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局域网的布线、组建及维护。
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经过调查可知,有将近2/3的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有的连最基本的布线都不会,更不要说对网络的维护了。那么,如何加强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提高该课程课堂教学实效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加强教学设备投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目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多门实用性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占用大量的计算机设备,除此之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也需要上机实践,这样,本来就不够使用的计算机设备更加捉襟见肘,导致教学正常用机都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校拿出一定资金来建设网络实验室就勉为其难了。所以,在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上唯一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是制作网线,其他网络设备也只能拿实物来讲解其功能及工作原理,当涉及到组网时,只能带领学生参观本校微机实验室,根据本校的实验室的网络来讲解有关局域网的布线和组网。学生在校期间对网络也只能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没有亲自实践过,也就没有足够的经验。所以当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组网、布线或网络维护,他们无所适从,当然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一来,学生的就业就很难,职业学校的学生很难成为优秀的蓝领人才。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和设备完善的网络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学为所用,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地基础。
2 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都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先后顺序逐一讲解。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学前忘后,不能整体地去把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内涵,所学知识缺乏连贯性,使学生不能学为所用。
为了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总结规律,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分为网络基础知识、传输介质与网络设备、局域网综合布线等,如果按教材顺序先讲网络基础知识,对一个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网络的学生来说,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等内容,抽象、难懂。本来对网络有兴趣的学生,一开始被这几闷棍打得晕晕糊糊。为克服传统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上的缺陷,遵循“先具体后抽象、先应用后理解,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科学认知规律,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选择要符合教学目标的合适案例;其次,将案例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将各组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老师做全面总结和评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表达力,还可以理顺学生掌握知识点思路,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是成功上好课的第一步。所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措施。
3.1 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本教材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如果以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只能使学生了解表面现象,造成一知半解的局面,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将这门课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微观的问题放大化,实现学生认知渠道的多元化。课堂生动、形象、直观,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教学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职业学校可通过举办各种有关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竞赛,如网线制作、小型局域网组建等,通过比赛结果,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了自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4 精心挑选教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目前,计算机教材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这些教材的内容大同小异。所以在选择教材上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突出“新”字,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要与目前社会所需求内容接轨;其次要突出“全”字,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掌握五大方面内容:(1)网络的基础知识;(2)传输介质与网络设备;(3)局域网综合布线;(4)组建小型局域网;(5)局域网安全与维护。如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些内容,并配有相应的各种设备图片,便于在上课时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那就是一本合适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组织本校教师开发校本教材。
5 加强校企合作,把握行业动态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性远远大于它的理论性,同时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又不可能及时掌握行业的动态,如何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呢?我认为,职业学校在资金紧张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设备场地、接受企业设备赠送、共建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促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聘任企业高技能人才,聘请企业专家和管理者参与学校建设、教学和管理。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职业学校是培养蓝领人才的摇篮,作为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宋一兵,主编.局域网组建与维护[M].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市场人才需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整个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网络结构,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离开网络了。正是网络的发展和需求,市场需要更多的专业的网络技术型人才。各中职高校已经在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断地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建设,致力于培养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都比较优秀的网络技术型人才。
一、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分析和目标定位
计算机的技术分为不同阶层,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多元化、有层次性,研究型、开发型和应用型是计算机工作的三种性质的分类。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适应我国计算机市场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初级技术人才。根据市场的调查反馈来看,一般中职学生可以应聘的岗位有三类:(1)网站建设与管理;(2)网站构建与工程;(3)网络应用。具体的岗位工作一般是网络管理维护人员、网站建设的技术人员、网站产品营销人员和编程技术人员,还有电子商务员和办公文员等。这些岗位要求就业人员具备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基本要素。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模块设置课程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哪一科目的学习都是分单元、分章节、分模块的,尤其是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更是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分模块教学。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学生走向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面要学生的教学有专业针对性。
2.课程评价标准化
计算机的领域范围是比较广的,一般企业都是以国际标准来要求的,这些企业是技术专利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所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制定严格的、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3.建设精品化的课堂结构
任何行业都是有等级之分的,这使人才的划分更明确化,也帮助企业选择更适合的人才,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将课程设置为校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优化课堂的体系建设,使专业课程建设更加精品化。
4.选择专业的教材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它承载着整个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整体规划,因此,选择专业教材是非常关键的。选择好的教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符合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建设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要重视教材和编写的专业化和实用性,更加有利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
有了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就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1.根据专业的整体要求确定课程的主线,然后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围绕课程主线具体划分课程模块
课程设置的学习过程依次是“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层次,逐渐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技术和应用能力,而且,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可以使学生的课程选择有自主性和针对性。
2.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高课程建设的实用性
学校培养人才最终是为企业输出的,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对课程进行建设,对专业人才进行技能评估,为每一个课程根据实际的情况设置课程的评估标准,培养学生的实际网络操作能力,根据企业的实际网络问题增加试题库的试题类型,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两方面来评估学生的整体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知识。各个企业的培训资源是比较实际和宝贵的,如果进行校企联合,就可以免费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资源,将这些资源加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更上一层楼。同时,这样的合作也加强了企业和人才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提高专业人才的输出率。
3.加大专业课的教学力度,突出课程学习的专业性
计算机网络实训、网络工程实训、程序设计基础、网络监测技术、网络安全基础、网络编程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基础、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信息工程监理是网络专业的十大主要专业课程,加强这些课程建设的精品化,加大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使人才培养专业能力更强,更适合企业岗位的需求。
4.突出课程建设的重点,保证教材的质量
(1)要使教材的编写更具有特色和专业优势,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修改;(2)根据经验丰富、教学质量比较高的学校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借鉴其教学成功的经验对教材进行编写;(3)扩展实践课程的内容,不要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束缚,加强新型教学内容的编写。
总之,网络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改进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建设也要不断完善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 人才创新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制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不同于相对成熟稳定的传统学科,该学科不仅发展迅速,而且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突出,因此,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己经不再满足新时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等教育的需求。计算机学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重新调整,严格执行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和“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的规定,同时从本校实际出发,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培养体系,完成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的范围很广,具体内容包括:课程知识创新体系、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创新体系等等。此外,还要把上述体系融合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进行细化,最终实现基础扎实、软硬兼通,同时兼顾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培养方向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体系的措施
(一)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课程知识创新体系
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和通信工程共五个专业,各个专业既是独立的专业又相互融合,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是学院的龙头专业,因此我们在制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时,并没有把它当做一门孤立的学科对待,而是立足学院的高度建立了一个各个学科既互相融合、又互相促进的课程体系,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打通五个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建立学院的基础教学平台课,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各个专业的核心课,除了学校的公共课外,学院的课程分成三个层次:学院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特色课,如图1所示。学院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被视为该专业的“看家本领”。此外,通过专业特色课,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出口,前者偏重软件,后者偏重硬件,做到了软硬并重。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课程知识创新体系。
(二)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本科教育在强调理论深度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放到一个足够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和落实,直接决定了人才的素质和培养质量。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不仅可以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教学活动,而且可以大大拓宽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网络教学平台一般包括管理员空间、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是主体部分,并且功能基本一致。教师空间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两部分,如图3所示。在教师空间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文件、题库、实验材料等,从而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少的不足,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答疑、提交作业、批改作业。因此,网络平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实现教学和实验的网络化,大大拓宽了课堂教学。
三、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体系的思考
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将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到实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由于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将其中的各项内容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实践当中。首先,要精心设计本学科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然后,要进一步地通过培养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最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体系,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有个新的发展。参考文献:
[1]张丽萍.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科学,2012(1).
- 上一篇: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办法
- 下一篇:高中数学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