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 中小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5-0001-02

一、云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经济文化条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云南省地处我国的云贵高原,大部分农村自然条件恶劣,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观念原始、落后。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学生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读物,更不用说能给他们带来启蒙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课程。昨天的贫苦造成了今天知识的匮乏,而今天知识的匮乏又给明天的发展蒙上了阴影。正是由于经济的落后,交通的不便,有的山区小学连基本的主课程的老师都不具备,更何况心理健康的老师。

2.农村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孩子健康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不是学校一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大多数农村家庭并不是这样想的。对于农村父母来说本来自身受教育的程度就比较低,并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农村父母每天忙于生计,这样,势必就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农村中的留守儿童,现在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这部分孩子就成了没人父母管教的孩子,他们要么调皮捣蛋,要么沉默寡言,而数后者要偏多。

3.社会支持的匮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社会给与很大的支持,首先就是社会要从意识上去重视这件事情。不能短期看不到成效就慢慢的荒废了,这是极其不正确的一种做法。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云南农村中小学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少之又少,有的学校几乎没有。就算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出现一些盲目因素,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三,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1.学校方面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健全教师人格,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校园良好的心理环境等。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来说是崭新的课题,急需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教育者积极探索、研究和实践。

其次,在学校中,校长、任课教师、班主任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但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有着广泛的直接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可以广泛地或个别地、有针对性地、有预防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班主任应担负起主要责任。班主任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建立合作、友爱、民主、甲等的师生关系,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基本心理指导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第三,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等。以多样有效的形式促进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家庭方面

首先,针对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尤其是家长外出打工者,子女作为留守儿童,势必需要更多的关心的支持,对家长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家长在关注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识。

其次,家长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子女能够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多与子女沟通聊天,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动态,让孩子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坚强的后盾和精神支柱。对于留守子女,父母即使在的再远,每个星期也要抽出时间关注子女的生活、学习。

3.社会方面

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社会大众要给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空间和平台。不要认为它是无用的,应该给与更多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教育事业的尊重。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没有教师,知识就无法传播,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心理健康教师。

云南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目前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云南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向贵,杨永锋.高职高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篇2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建议重要性顺利开展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问题日趋复杂、信息量超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要想生存,要想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地说,我国是从九十年代开始重视,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本世纪初开始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量相关内容出现在基础教育课程之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交流,沟通和总结。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差异

教育部1999年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9月26日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两个重要文件的指导下,各省市都制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安排意见和实施方案。笔者也是实施方案的受益者,曾参加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在与几位教授及学员的交流过程中,不管从哪方面讲,我们都感受到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当然,与发达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说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并不为过,可他并不需要庞大的物质做基础。在教育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资源通过专题培训、网络媒体传输、继续教育都能展示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利用资源,不断创新;如何做中小学生心灵的守护神,使他们健康成长;如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就是我们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2、部分农村孩子的现状令人担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首先,数千万农民工远离家乡进城务工,把孩子丢在家中,有的是父母一方在家照顾,有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有的是托给亲戚朋友,还有的干脆在外租房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到位,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中国的离婚率近年来是不断攀升,有些家长无视亲情,无视责任,无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跟着去赶赶“时髦”。情况稍好的是其中一方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更值得谴责的是双方各奔东西,将孩子丢给长辈,任其发展。再次,部分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夫妻之间貌合神离,关系紧张,经常斗嘴,甚至大打出手,还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除此之外,农村家庭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还较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无论以上那种情况,对孩子稚嫩的心理都有着极其沉重的影响。一位美国学者对一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事实也证明:学校中的学困生大部分也来自这些家庭,部分教师无奈之下,采取“高压”政策,不注重心理疏导,学困生也就变成辍学生了。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有些人认为: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受社会影响不大。其实不然,人的心理乃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青少年自出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影响青少年的不良因素比比皆是,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坑蒙拐骗、打架斗殴、不良传媒、黄色文化、赌博、网络陷阱、上学不如打工挣钱等不良因素一直在向学校教育发起挑战,也正在侵蚀青少年的心灵。

4、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经济欠发达的大部分农村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仅是不够,而且是严重缺乏。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教育责任都是学校的。我们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持这种观点占到了40%以上。一方面我们为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感到无奈;另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学校的确应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那么,学校在这方面究竟做得如何?事实上,每年相关文件来了一大堆,而迅速被锁进档案柜的居多。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一切都要服务于“分数”。因此,部分教师甚至是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形势教育”,会浪费师生大量时间,于是随便走走过场,也就不了了之。却没认识到做好这项教育正是在为自己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5、学校硬件设施满足不了当前的

需要

按上级文件的要求,各所中小学必须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有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为学生服务。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据了解,我所在的地区能达到第一项要求的都为数不多。要么是一无所有;要么是挂牌不“营业”。

当然,这里面的确有些客观原因存在,一是经费不足;二是校舍不够;三是缺少师资。但笔者认为,这些困难并不能阻碍我们对学生心灵的呵护。

7、师资力量力量薄弱是影响心理

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农村中小学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整体素质,都与城市中小学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参加专题培训的机会很少,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学习,一年到头办公桌上只有两本书,一是教本,二是教参。或是不注重研究教材,无法进行学科渗透。另外,受编制限制,基本不可能给学校配备专职教师。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7、极度的保护,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1—2个子女,由于数量稀少,呵护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为了保护孩子,他们的部分好奇心被扼杀,家长一再迁就,缺少挫折教育,缺乏体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随之减弱,同时,学校在“安全”的压力下,还敢做什么?教育方式就转变成“捆在教室,磨破嘴皮”。让他们接受的是理论,缺少的是体验,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想想当年的我们,学校一年四季都有野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强化了心理素质。看看现在,还有几所学校敢开展野外活动。由于他们缺少体验的过程,往往在遇事后走极端。因此,笔者认为:极度的保护等于“自杀”。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并非否定安全的重要,而是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同仁如何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3

关键词:农村教师;心理健康;自我完善

农村中小学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相对于城区来说,条件较差,所以在农村中学的教师比较辛苦。可是大多数教师能以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对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行为、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必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所以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探讨,而作为一名农村教师,也应该积极地纠正自己,进行自我完善。

一、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引起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我自身的体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迷茫,困惑。

2.学校教育内部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压抑、紧张。主要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较闭塞、单纯;工作繁重,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学校管理人员不深入实际,不公正评价。

3.职业因素所引起的心理问题:倦怠、挫败感。

4.自身原因。

二、农村教师心理健康自我完善对策

以上几点是我认为使得农村教师产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没有身心健康这一基础,教育业绩的取得也就失去了依据。很难想象,一个身心都不健康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所以,农村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一个心理健全的教师,才能拥有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学生、面对社会。农村教师怎样维护和调适自身的心理健康呢?我认为个人因素是引发心理健康的内部因素,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首先应从自己的个人因素入手,通过自我因素调适的方法,来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水平。

(一)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同,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走上教师之路,就应该热爱它,喜欢它,没有必要因此而感到自卑。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就应淡薄名利、超然世俗。教师的自身价值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教师的职业价值是潜在的,并不像某些职业的功效立竿见影。教师职业与所谓的“风光”职业相差较远,收入相对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教师如果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心态就会坦然;否则,心态就会失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心理健康。

(二)换个角度想问题

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足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提出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许多要求、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比如:你希望所有的学生都遵守纪律,但现实是不可能的;你希望所有学生都掌握你所传授的知识,但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以你的理想去想问题,那你会体验到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而你从现实出发去想问题,那你就会心安理得地继续工作。这里我想说的是,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很多时候,这种失败实际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观的。

教师有时也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比如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班上某个学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了学校的通报批评甚至处分。对此班主任不必过分内疚自责,正如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所言,有些学生问题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学生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教育失当那么简单,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当看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只要尽最大努力帮他纠正,就可以问心无愧。

(三)调节情志,寻求满足感

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身”方面如: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或到歌厅纵情高歌一曲,或与亲友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哭一场,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在QQ上跟朋友聊聊天写写日记,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此外,教师还可从其它方面寻求满足感。农村教师应该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寻求压力的释放。比如集邮、写作、建立个人博客等等,使自己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四)调整信念,提升能力

教师要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应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如果教师不积极参与继续教育,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

此外教师要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应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作的积极方面上来,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时代性的变化。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学习许多的知识,同时有些东西是误导学生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成迷于电视电脑。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

2.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性格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

3.缺乏亲情教育和有效的监督

4.农村心理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

5.缺乏师资力量,工作形式化

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既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2)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2.学科课程教学要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对课堂教学策略、方法、手段和学生学习的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困惑。

4.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少学生家长的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创办家长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家长学校授课的重要内容。

5.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与家长很久都不见面,大多数学生一年和自己的家长见一面。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篇5

由于受当前教育考评机制的制约,青海农村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不够重视,缺乏系统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被等同于“副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是被班主任或政治老师作为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班会课、活动课加以实施。一些条件较好的镇中心学校虽有相对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被当作装点门面的学科。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宣传和普及活动,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以点带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开设、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毕竟属于新兴学科,缺乏相关专业教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相当强的农村学校领导,即使到高校招聘了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因这些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落到实处;而其他农村学校大部分没有专业老师,甚至让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且,在农村,很多家长乃至部分教师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科,因此教师和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业余和兼职的心理教师匮乏。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现状,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地方教育部门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标进行考核,并要求每个学校都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地位,解决好各种津贴待遇。

2.充分挖掘社区、家庭、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让社会各界都来支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业余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大多没有硬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因此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随意性很大,主要根据各校领导的意愿和师资条件开设。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缺乏,又导致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低下,教育方式多以学科化方式进行,重在照本宣科地灌输概念。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与新课改精神不符,而且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对学生的伤害。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吸收他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拓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2.针对学校教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以学习心理研究为突破口,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篇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和组织抽样学校的相关领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座谈的方式进行。共收回调查问卷349份,座谈会材料36份,其中经过市(州)或县、区汇总整理的座谈会材料8份。本次问卷调查收回的小学问卷155份(城镇学校73所、农村学校82所);初中问卷147份(城镇学校70所、农村学校77所);高中问卷47份(城镇学校39所、农村学校8所)。问卷统计显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319所,占被调查学校的90.4%,其中小学138所,占被调查小学的89.03%,初中137所,占被调查初中的89.03%,高中44所,占被调查高中的93.6%。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105所,占30.1%,其中小学51所、初中38所、高中16所,分别占32.9%、25.9%、34%,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有62所学校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被调查学校的17.8%,仅有9人有心理咨询证书;有288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占被调查学校的82.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88.4%、76.9%和80.9%。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为284所,占81.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5所、126所、23所,分别占87.1%、85.7%、48.9%;通过班队会活动的学校223所,占63.9%,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05所、85所、33所,分别占67.7%、57.8%、70.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学校192所,占5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9所、82所、41所,分别占44.5%、55.8%、87.2%;通过心理咨询活动的学校211所,占60.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所、94所、36所,分别占52.3%、63.9%、76.6%;通过其他活动的学校138所,占39.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2所、48所、28所,分别占40%、32.7%、59.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学校同时采用上述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排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班队会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我省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对学校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问卷调查结果: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学校262所,占75.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3所、98所、31所,分别占85.8%、66.7%、66%;有333所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必要的,占被调查学校的95.4%;我省中小学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单位主要有:长春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还有一个县选用的是县内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上: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校162所,占46.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6所、89所、37所,分别占23.2%、60.5%、78.7%;认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有318所学校,占91.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50所、126所、42所,分别占96.8%、85.7%、89.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的有241所学校,占69.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20所、94所、27所,分别占77.4%、63.9%、57.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的有107所学校,占30.7%,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5所、52所、20所,分别占22.6%、35.5%、42.6%,还有一所初中学校认为“不好说”。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小学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初中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高中认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被调查的学校认为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紧张、厌学、逃学、考试焦虑、闭锁心理、虚荣心强、亲子沟通等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对比分析来看,我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我省90%以上的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高中的比例略高一些,在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中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低,小学37%、初中27.7%、高中38.1%,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高,且大多为班主任兼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小学24人、初中25人、高中13人,取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就更少,小学5人、初中4人。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小学占88.4%、初中占80.5%、高中占80.8%,但仅靠短期的、非系统的培训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三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小学和初中的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四是93%以上的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必要,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学校的比例为小学96.4%、初中71.5%、高中70.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单位比较杂,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我省中小学现在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而且大多数是通过非正规的渠道发行的,这也是学校在座谈中所反映的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五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应引起高度关注,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而且有这样认识的学校比例呈小学、初中、高中上升的趋势。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小学占23%、初中上升为60.5%、高中达78.7%;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小学占22.5%、初中上升为35.5%、高中达42.6%。六是关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小学学段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初中学段有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从各学段来看,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被公认为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p#分页标题#e#

座谈会结果分析

通过对座谈会结果的汇总分析,大多数学校反映我省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困惑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受重视。行政领导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摆设,上级部门检查了、有活动了就摆摆样子,反之就不上。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为应付检查准备的“课表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从座谈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学校都反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少,由于学校缺编,不能招聘到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为班主任,工作量又太大,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专业师资,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班主任或从其他学科“改行”担任的,还有一些不胜任其他学科的教师被安排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师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又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参加过短期的、不系统的培训,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的特点、变化和规律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缺乏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目前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目前尚无真正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现在学校使用的几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质量无从保证。这种现状对农村学校来说问题就更大,由于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方面的不同,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有较大差别,比如说对于农村比较普遍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一个较大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目前几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未有涉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学校没有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有的与其他办公室混在一起,有的仅是一个空房间,难以达到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社会和家长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家庭教育(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应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按照《吉林省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要求,真正建立“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从各个领导层面抓起,全体总动员,纠正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从根本上改进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真正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对于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学校,要配备专职教师;暂时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拔兼职教师加以培养”。省里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和培训时间表,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各中小学做到配备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扩充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投入,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在省培计划实施中尽可能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倾斜,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列入中小学校总体师资培训重点计划,并鼓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据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现状下,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有效强化策略。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认识程度不够:现状下,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盲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在两者搞混淆的情况下,便难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未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角度出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从而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1.2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现状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及英语。虽然大部分学校能够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而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品行,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存在很大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时上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难以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条件。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较为薄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这样便很难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策略探讨

2.1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想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强化,有必要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2]。对于教师来说,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出发,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为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希望考到一个好的成绩,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心理问题,教师便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时,需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

2.2合理设置课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相应课程的支持。为此,便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便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中主人翁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同学们知道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吗?”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刘老师对生活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通过上述教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正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去面对。

2.3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现状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教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并在活动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通过观摩、听课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需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2.4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为纠正学生负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可以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师需留心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心理问题,进一步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拥有心理倾诉对象,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证。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课程,挖掘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小学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程永生 朱希梅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骘霞.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3,13:144.

篇8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30―0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探索与实践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体现其价值,则必须要将教育落到实处。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性质就是一种思政教育,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固然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界新课改政策的执行也正是为了改变这样的教育现状。因此,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在教育者们加强重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而主题班会的召开,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讨论机会来为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以此为主题召开班会,有利于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切实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方式的制订过程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具民主性与可行性,以切实提升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模式

1. 理论基础与科学探讨模式。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决定中学生是否能有效疏导心理,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就当前农村现有情况来看,开展与落实理论基础教育十分必要。理论基础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奠基石,对中学生良好心理养成具有指导性作用。对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应确保理论基础的有效落实,根据农村教育资源情况,有效利用先进信息资源与社会题材,在确保理论基础有效落实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融入到班会氛围中,并从中收获理论知识。当然,单纯依靠老师的书本知识渗透与生硬知识解读很难发挥班会的重要作用,作为集思广益的探讨场所,班会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对此,笔者认为,科学引入辩论探讨模式十分重要,在拟定班会主题之后,由学生分别站在正方与反方的角度之上对主体进行辩论,由此来深化与探索主题诠释含义及不同视角下的辩证关系,借此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心理养成,确保其心理健康。

篇9

关键词:老师学生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篇10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研究。就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看,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占38.33%;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占44.77%;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占15.36%。但不同的地区,如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平原与山区等,由于文化传统、经济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各种客观因素的惯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是以甘肃省庄浪县第二中学为个案,通过调查了解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一方面为学校在新课程实验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并采取及时合理的教育方式,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拥有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教育决策部门和其他学校提供参考性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庄浪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性普通农村中学,2009年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共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多人,其中寄宿生2300多人。本文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各两个班,总共243名学生。其中男生129人,女生114人。

(二)研究工具

本次的调查工具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MHT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8个内容量表分别代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总得分在65分以上者,可以认为他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3份,剔除废卷和无效问卷,实际收回226份(其中男生118份,女生108份)有效率为93.00%。

(三)数据统计与处理

所有数据在输入计算机后,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总体状况

被试中个人焦虑总分在65分以上者有41人,占18.14%。其中男生18人,占7.96%,女生23人,占10.18%;至少有一项焦虑倾向的有92人,占40.71%,其中男生30人,占13.27%,女生35人,占15.49%;男女被试超过团体焦虑总均分,男生有43人,占19.03%,女生有69人,占30.53%,反映出女生的焦虑程度普遍高于男生。

(二)焦虑分量表检出率

根据量表制定的常模,各量表得分在8分以上者,属异常范围。在8个项目中,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学习焦虑占22.6%,身体症状占20.8%,过敏倾向占10.6%,自责倾向占9.7%,恐怖倾向占3.1%,对人焦虑占2.2%,冲动倾向占1.8%。

(三)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知,在高一和高二学生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四项比较突出,其中学习焦虑居首位,并且随年级的上升,焦虑程度在加剧。原因如下。

(1)社会原因。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庄浪农村,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升学改变命运,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考试分数无疑几乎决定着他们的命运。高考竞争的严酷、传统的舆论对学生心理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家庭原因。庄浪农村学生父母一般文化程度较低,他们把子女的未来几乎完全寄托在高考这条道路上,家庭大部分的收入几乎都用于子女的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他们对子女的学业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学生越是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心理压力就越大。

(3)学校原因。学校在抓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轻视对学生心理状况和健康状况的了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课堂教学的简单说教中。

(4)个人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少部分学生存在过度娇惯的倾向,遇到挫折难以承受。一方面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青少年适应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这就更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以上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加剧了学生学习的焦虑程度,而学习焦虑又加剧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

统计结果同时表明,高一和高二学生孤独倾向差异显著,即随着年级的上升,高二学生的孤独倾向在加剧,也就是说他们比高一学生更加孤独、抑郁、更加自我封闭。显然这一现状与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有关。

(四)男生、女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2可知,女生的8个内容量表得分均高于男生,即焦虑程度高于男生,且二者差异显著。调查数据同时表明,在恐怖倾向方面男生、女生二者差异显著。原因如下。

(1)在经济落后的庄浪农村,如果不能升学,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就变得比较渺茫,对学业的高期望和自身学业水平之间的反差使女生的压力显得更为直接和紧迫。

(2)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也直接相关。一方面青春期的女生对其生理变化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在平时如果缺乏成人有效的指导,容易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状态;另一方面她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自我形象,对成败得失看得比较重,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甚至产生某些过激行为。

以上调查启示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应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管理者不但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有效传授和心理健康的指导,更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尤其是要学会通过学生外在的身体语言,读出他们内在的心理语言,指导学生通过情绪的调控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起来。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上是良好的。但从此次调查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也占一定比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学习焦虑程度较高,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孤独倾向在增强,女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和各分量表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二)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和组织管理上的不严密,使这种教育活动处于相对分割和封闭状态,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教育效果来。因此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确立以分管校长为具体领导,以政教处、年级组和班主任为一线,以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科任教师为另一线的具体负责层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全面发挥其教育效果。

(2)重视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实践经验提升为一种理论思考,进而有效地解决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及时调查研究、具体分析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现状,及时组织交流,扩展教师成功的经验。以深入的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带动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理论指导、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心理问题的隐私性与个体性,以集体方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往往难以彻底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心理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体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运用一些特定的量表进行更具体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出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水平,将调查结果整理后建立学生个体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增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育效果

(1)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学校鼓励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旨趣的教师再学习,然后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尽可能地持证上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应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课堂教学着手,从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关系、课业负担等方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具体管理者,平常与学生交往最多的就是班主任。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够营造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集体氛围,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出现的异常现象。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突出班主任的中心作用:一方面加强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3.有针对性地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1)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孤独倾向等问题的学生,常常表现出退缩、没有魄力、害怕、胆小、焦虑等特点。针对这些症状,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活动类的校本课程,如生活知识竞赛、登山演讲、小制作等,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游戏小组的活动,从而获取更多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进而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有效降低焦虑程度。

(2)针对焦虑程度较高的农村女孩,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类的校本课程。例如适时、适当地开设性生理及往知识等青春期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她们消除青春期的诸多生理困惑,正确对待青春期发展过程中学生心理和生理诸方面的变化,正确对待自我形象,学会与异性同学的正确交往,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尊重事实、深入进行校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充分发挥每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独特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2]田晓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J].精论集锦,2003(12).

[3]金燕等.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0(1).

[4]陈.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