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篇1

关键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18-05

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建筑市场日益呈现出建设规模大、质量要求高、技术标准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前提下,理性分析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景,以市场为引导,走科技兴企的发展之路,整合相关资源,适度购置施工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将为顺利、高效完成工程承包合同、实现企业收益提供必要的基础,推动传统型施工企业向技术型专业化施工企业转型。

一个施工企业,如果没有数量匹配的现代化装备,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适当增加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现阶段施工企业资产质量、施工能力、开拓市场能力、保持市场占有率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大量施工企业陆续购置了大直径的盾构设备,大吨位的混凝土箱梁的制、提、运、架等设备,无缝长钢轨焊接设备,无碴轨道生产和施工设备,有碴轨道道床摊铺、长钢轨铺设、机械化养路设备,恒张力接触网架放线设备等大型专业施工设备,在装备结构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这样的建筑市场和施工技术发展环境中,大型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成为对施工企业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投资。但相对于建筑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而言,设备数量和结构仍难以完全满足施工生产和占领新市场领域的需要,并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并且,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虽然高效、先进,但其单项资产价值动辄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造价昂贵,设计、制造周期长,管理要求高。投资额巨大的现代化施工机械的决策,对施工企业来讲,如同一柄双刃剑。在这种背景下,施工企业在进行重大设备投资时应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按对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战术性投资是指不涉及整个企业前途的投资,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目的,与其他形式的投资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大、影响时间长、发生频率低、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高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一经做出,便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一般的施工机械和生产设备投资都需要五至十年的时间才能收回。

2.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现能力较差。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不易改变,专用性强,转场使用或二次出售都有一定的困难,变现能力较差。

3.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数额相对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一经完成,在资金占用数量上便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不像流动资产投资那样能够经常变动。

4.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入使用以后,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固定资产价值便有一部分脱离其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实物形态中。在使用年限内,保留在固定资产实物形态上的价值逐年减少,而脱离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的价值却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资产报废,其价值才得到全部补偿,实物也得到更新。

5.固定资产投资的次数相对较少。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发生频次较少,特别是大型施工生产设备投资,一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发生一次。而每一次这样的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企业主业类型、核心市场、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在为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

6.往往涉及新技术、新工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复杂,所引发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较大,对施工企业发展亦有重大影响,并且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其对企业资产总额和当期利润的影响,还有必要分析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对施工企业资产规模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全部以自有资金投资的设备,企业资产总额不会因投资决策而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不常见。一般来说,耗资如此巨大的投资项目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即使投资本身没有直接增加负债,施工企业也会因自有资金用于设备投资而在其他生产经营增加部分负债,企业资产总额就会随之增加。

设备正式投入适用后,由于一般也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流动资金,企业的资产总额一般会随项目投产而增加。施工企业的净资产则会根据工程项目盈利或亏损情况而相应增加或减少。

(二)对施工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施工企业必须为所投资固定资产投入大量自有资金,从而失去自有资金其他的潜在盈利机会,或为相应增加的债务资金承担财务费用。因而,在安装调试期甚至在正式投入使用初期会产生降低企业的利润额和盈利水平的影响。

正式投产并取得利润后,企业利润绝对额得到增加;但工程项目如出现亏损,企业利润将会因此而减少。至于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取决于企业原盈利水平和工程项目盈利水平的相对高低。如所投资资产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高于企业的原净资产收益率,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将得到提高;反之将降低。

(三)对施工企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的影响

企业良好的成长性不仅体现为每股收益和利润总额的增长,还体现为具有现实或潜在盈利能力的资产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正常经营的企业其利润的增长或盈利能力的提高最终必然带来净资产的增长,利润增长和企业资产增长是同向的,利润或资产(净资产)的增长都是企业成长的具体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利润或资产的任何一方面的增长都可以完全反映企业成长性的高低。在一定时期内,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有可能舍弃某一阶段的利润以换取企业资产价值或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固定资产投资恰恰是施工企业在资产价值、利润、盈利能力方面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施工生产能力,扩大了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因此而增强,从而影响企业成长性和未来的获利水平。

(四)对施工企业资信评价、融资条件的影响

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施过程中,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使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量发生变化,资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短期盈利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及相应的财务指标。这会促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信重新做出判断,从而引起融资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数量。

三、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更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去规避风险,保证效益、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施工企业内部,都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等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管的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内部控制法规,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这些法规的目标定位还主要停留在纠错防弊、保全资产层面。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国外目前已相对科学的定位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另外,这些法规在实务上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提高。

(二)缺乏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巨大,经济利益涉及方方面面,从而对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管违规事件频发。另外,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会对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只注重上规模、上项目,缺乏花大力气加强内控、练好“内功”的长远眼光。因此常会采取不考虑企业风险和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如,做出投资决策时,仅围绕当前利益而动,较少考虑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设备闲置或转场使用费用),并常常导致严重后果,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的设计欠合理

内部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显得十分重要。现实中很多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控制“盲点”,控制程序欠合理、存在缺陷,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有些施工企业不惜成本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制定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中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行为极端化

即使在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实务中,通常也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仅以“风险管理体系”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替代。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两个极端,或形同虚设、毫无“刚性”;或僵化死板、缺乏“弹性”。而风险管理机制应当是指围绕风险和风险组合管理的一套固化的运行机理和方法。首先,它有别于“风险管理体系”。因为所谓体系是一系列静态要素的系统组合,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活”的,是将这些静态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运行起来,并落实到企业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其次,它也区别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般指在具体情景下针对具体风险的具体解决办法,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自动运作、自我学习的,它能帮助使用者根据风险的变化,灵活调整,或重新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进行反馈。因此简单地说,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风险管理体系要素和风险管理流程在实际管理业务活动中不断运行、不断调整的运作机理。

(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一般都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审计依据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客观的审计标准,审计中以主观判断为主,风险难以控制;在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人员为财务或审计专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不精通,很难行使其监控职能;不少施工企业为争项目、赶进度,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独立性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等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

四、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

第一,进一步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职责分工,相互协作,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加强投资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和投资的运行态势,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建立各类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第四,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第五,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第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行为主体对行为负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相关的部门、人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计划、行为和结果负责,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如澳大利亚注重强调投资决策和执行的责任与透明,其联邦、议会、监察专员公署、国库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都可依《1982年信息自由法》、《1997年财政管理和责任法》、《1997年总稽核法》、《1999年公共服务法》以及有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预算单独立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日本的《人事院规则》对投资决策和实施当事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情节规定十分详尽,并且处罚标准对应、明确,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因失言、失职、腐败、违法、渎职等行为承担经济、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纪律追究。

(二)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存在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之中。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某些程序由不值得信任或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执行,可能使特定的管理失效。

一般说来,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由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大,因而风险也更大,所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内控境更为重要。实务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变动方向,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降低因政策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当对经济形势、经济周期、行业态势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再次,企业管理层应当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情况,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制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定条件下,内控环境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三)科学设计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设计内部控制程序需要做好:第一,职责分工控制。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第二,授权控制。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岗位办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相关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且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第三,审核批准控制。要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第四,预算控制。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第五,资产保护控制。要求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资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完整。 第六,会计系统控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施工企业的会计控制系统,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七,内部报告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第八,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第九,绩效考评控制。要求施工企业科学设置固定资产投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投资回报率、风险管理目标等,对相关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建立“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面对新的管理架构、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应该积极调整管理策略,加强内控建设,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入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既强健又有一定的弹性。首先,事前防范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来完成。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规章、流程、制度的梳理,制定统一的规范,突出关键控制点,剔除不必要的过度控制,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架构的作用,既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率的提升,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事中控制应当通过“法治+人治”的方式实现。这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件性和管理事项的不可预见性决定的。 “法治”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对业务的约束,“人治”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负责人的履职授权和管理行为。

(五)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施工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至关重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独立地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内控及财务收支及其他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这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当成为施工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概括地说,就是审计投资项目所涉及相关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到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财务收支,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安装、调试等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它侧重于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目的在于督促和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完善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因此,内审人员接触的资料除了会计资料外,更多地接触到投资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图纸、该预算书、质量和评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内审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设备质量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涉及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衡量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成功度,并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的、绝对的标准。此次研究所做的,只是对企业的现行做法进行了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研究结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此展开验证,以更加充分地发挥风险管理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高正阳.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7.

[2] 朱平辉.投资风险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39.

[4] 翟胜宝.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下转123页)

(上接121页)

[5] 王晓耕.中国融资租赁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0,(6):36-40.

[6] 刘红梅.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刊,2011,(7):52.

[7] 刘跃珍,王鹏,于长春,夏成才,应唯.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8] 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21):36-37.

[9] 赵仁龙.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思考[J].财会月刊,2011,(7):21-22.

[10] 祁奕青.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2):38-39.

[11] 吕秀萍.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7.

篇2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当前我国企业党校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的风险。企业党校是我国企业创建的基层组织,为了引导党校发展,我国企业为党校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福利待遇支持,固定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党校都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予以相应的重视。[1]在各项事务的开展过程中,这些党校并未很好地对资金进行优化配置,也没有完全施行对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致使党校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存在执行不力的风险,进而导致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不高。而想要加强企业党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固定资产管理对企业党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力,因此党校应该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具体来说,党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党校领导应该提高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采用座谈会、演讲等形成宣传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党校应该加强对内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第三,党校应该引进现代化先进技术,如网络信息技术等,形成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并聘请专业信息人才对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2做好固定资产盘查工作

当前我国企业党校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监控水平不高是又一管理风险。固定资产管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监控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2]具体来说,监控部门应该做好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工作。当前我国很多党校在管理固定资产时,并没有完全发挥监督部门的实效性。一方面,这些企业党校的监督部门没有很好地对固定资产的购置计划进行科学分析,经常会出现资源独占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党校的监督部门缺乏对预算的控制,加大了党校的经济负担。想要加强企业党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做好固定资产盘查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难度比较大,在?M行管理时,基本目标就是要做到账实相符,而想要做到账实相符,必须做好固定资产的盘查工作。[3]具体来说,党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每年对党校内部的固定资产情况进行盘查。并和去年的固定资产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问题。第二,应该在每月末进行单独的固定资产盘点工作,把实际资产和账面资产进行对比,如果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要立刻对财务报表进行修正。第三,应该对盘盈盘亏的原因进行调查,并追踪固定资产的去向。第四,如果固定资产不能使用,要对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记录,并在后面标明无法使用的原因。第五,要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对固定资产,如桌椅、现代化信息设备等进行盘查,看物资是否齐全。第六,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保养,并形成系统的保养维修记录。第七,要按照结构类型、数量质量等对固定资产进行划分,根据固定资产的分类编制不同的资产信息。

3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当前我国企业党校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管理效率不高,长此以往会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发生风险。从某个角度来看,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党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固定资产管理不当,党校就会失去日后发展的资金支撑。我国很多企业党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都有待提高。想要加强企业党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其与社会各个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可以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此。[4]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引进信息化技术,形成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第二,应该逐渐取代人工管理的模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电子记载。第三,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跟踪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运输、使用等。第四,应该在固定资产上贴放条形码,通过扫码的形式对固定资产进行记录。第五,应该实现区域党校资产管理系统和省份党校资产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

此外,想要加强企业党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党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党校属于企业的分支结构,但是在自我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忽视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没有形成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为了提升党校的竞争力,应该形成健全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形成权责制度,安排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人员,如果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较低,要追究负责人的责任。第二,应该形成账务核算制度,把账务分为总账目和具体明细账目。第三,应该形成部门负责制度,如果一个部门使用了固定资产资源,就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负责。在固定资产资源中,有很多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成本较高,维修管理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应该选拔专业技术人员对电子设备进行养护和管理。第四,要建立健全双重管理制度,以培训工作为例,在培训工作中,培训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要对教室内的固定资产资源负责。同时,管理人员也是教室的负责人,也需要对教室内的固定资产加强管理。

4形成党校教育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企业党校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存在着铺张浪费的风险。在企业党校中有很多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都需要应用固定资产资源。我国很多党校的内部部门相对隔绝,内部格局呈分割状态。在配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上级部门配置资源过多,下级部门配置资源过少的情况,导致固定资产资源的铺张浪费。为此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党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形成党校教育管理体系。党校是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对促进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也需要形成党校教育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优化后勤服务,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支撑。第二,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并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知识的教育。[5]

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产管理 风险 对策分析

一、引言

在科技的发展、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这也使得我国的集团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以及挑战。跨国公司、合资公司等带来的先进管理思想、经验以及发展模式,对我国企业集团造成了重大的冲击,企业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正经受着考验。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集团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竞争中提升、完善自我,是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集团企业是基于资产的联合产生的,因此资产对于集团企业来讲,至关重要,是集团企业开展业务的基础。换句话说,资产同时也是集团企业的重要资源,是集团企业发挥其优势的纽带。但就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资产管理而言,其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集团企业内缺乏一定的资产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机制残缺,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以及核算等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的不善,使得集团企业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管理。对集团企业来讲,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必须要受到企业的关注。

二、资产管理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就资产管理的定义而言,它是指机构投资者将其所筹集的资金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过程。在此,我们主要讨论资产管理中的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资产管理以及价值管理问题。对于一些制造业之类的行业,其拥有数量庞大的固定资产,占据了企业总资产的大部分份额,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相当重要。所谓固定资产管理是通过准确的核算,管理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维护、出售以及报废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众多的风险,导致企业的资产质量下降,加速了风险资产的产生。所谓风险资产,是指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可能招致损失的资产,包括各种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资产价值管理是通过资本运营对企业价值以及投资收益的经营管理,保障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强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够使企业的投资者趋向于多元化,通过投资主体的合理组合,保障企业资金的来源,既能保证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可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企业的经营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区域,收购、兼并等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加强资产管理使得企业的经营愈来愈多元化,是企业扩大规模,提供竞争力的需要。集团其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相互分离,加强资产管理可以使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以及评价。

三、我国企业集团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集团企业风险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

风险资产出现原因比较复杂,其存在于企业业务活动之中,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但在资产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缺乏专业性的机构,使得资产管理活动缺乏科学、专业、合理性,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着利益相关性,信息传递受到“牛鞭效应”的影响,导致信息不对称,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再次,风险资产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要求管理范围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其内容的宽泛性与复杂性加大了风险资产的难度;最后,风险资产的隐蔽性,使得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缺乏资产风险管理意识,管理层与基层人员缺乏对风险资产的认识,使得风险系数进一步加大。

(二)我国集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善

对我国企业来说,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根基所在,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的使用、交易、折旧等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及监管,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首先,固定资产管理不善来源于企业认识的局面性,缺乏重视度,其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手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次,企业的投资存在着短期行为,企业经营的考核标准只是简单的以利润指数为目标,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损耗等没有被纳入考核之中,导致企业为了牟利,超负荷使用固定资产,其使用寿命被快速缩短;最后,企业内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不到位,固定资产的闲置或超负荷使用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固定资产的管理的责任不清、分工不明,其管理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加大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的风险。

(三)我国企业集团资产管控缺乏价值管理

目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重视投资、经营,以求获得大量的销售收入,却忽视产生的效益;一些投资只关注诸如机器设备的实物,却缺少对其价值的核算,这使得企业在账面上拥有的资产数量巨大,但是实物的损害、报废等问题导致丧失了交易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企业的资产。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时,仍然抱着守旧的心态,认为其价值仍然是资产历史成本价值,没有根据当前以及未来市场价值进行折现。还有部分企业仅仅对企业资产做传统会计式的核算以及记账等,这些活动与价值管理相差甚远。

四、改善我国企业集团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集团企业风险资产管理

在当代竞争不断加剧的外部环境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得不依靠投资、科研等活动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资产面临的风险,导致企业资产的质量参差不齐,产生一定数量的风险资产,为我国企业的健康经营埋下了隐患。因此,我国企业集团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其风险资产管理。首先,为了使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具有科学、专业、合理性,企业应该加快风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建立以及完善,由管理机构全面地对企业集团进行风险资产管控,通过采取全过程管理即包括事前的预防、事中的管控以及事后的处置及反馈对风险资产进行系统的核实与控制;再次,要尽量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在该交流平台上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的集成使各部门形成一种合力,切实保障风险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最后,要在企业内普及风险资产管理意识,对管理层以及基层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培训等活动,提高其风险资产管理意识,进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提高企业集团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更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以及发展模式的粗放性,使得企业往往重发展、轻管控。对企业来说,固定资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加强企业集团固定资产管理,改善管理现状,极为迫切。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的认识,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统计、审核、分析,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在日常经营中,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领导层以及资产管理机构要合理分工、统一行动,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性、及时性。再次,要加快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包括固定资产的购买审批、折旧、维修以及转让,其管理岗位要做到人职、人责匹配,通过岗位责任制切实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三)集团企业在资产管理时应当重视价值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取得一系列进展,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利率、货币政策等因素不断对企业的经营构成挑战。因此,集团企业为了保障资产的保值增值,就必须通过价值管理来加强资产管控。对集团企业来说,应当改变企业重投资、忽视效益的状况,并且对老旧的设备进行合理折旧、记账等,避免资产价值的虚增。要进行价值管理就必须变革资产管理思想,价值的管理是针对企业资产能够带来的收益,并且根据资产当前以及未来的价值进行折现,以此来防止企业的价值计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企业价值管理对战略管理要加强重视,通过对其生产要素、客户以及当前以及潜在竞争者进行分析和研究,准确评价、计量集团企业的资产价值。战略管理理念能够使集团企业从动态、整体、全局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资产价值的要素组合,进而发挥资产管理者的积极性、能动性,保证全过程地参与集团企业资产的增值保值。

五、结束语

综上,集团企业要根据当前以及未来的经营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加强资产管理,保证其良好运作。

参考文献

[1]陈宏杰.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及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08).

篇4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a)-042-04

作者简介:闫安(1983-),女,河北省廊坊市人,本科,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中级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学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曾经发生的多起企业倒闭案例,其根本原因就是风险意识不强,未能及时辨别风险和管理风险,以及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这些前车之鉴使得其他企业不得不更为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尤其是针对企业有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固定资产通常占据着总资产很大的比例,应将数量庞大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资产利用率,满足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因此,针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并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风险评估不足

《风险管理制度》规定风险评估的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督与改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到位。风险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审计部的实际工作中也是由监事会代为管理而非由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不足,审计监控功能有待加强。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功能执行不够充分全面。审计部部门功能定位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但岗位设置上只有财务经营审计岗和养护工程审计岗,与部门职能定位不符。并且实际工作中财务审计岗兼任养护工程审计岗,导致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功能执行不够充分全面。同时,企业没有制作相应的《风险清单》、《风险分析报告》等。

1.2职责不清,权限不明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时,要求划分职权,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却存在职责不清的状况。虽然企业在制定相关制度时,针对权限问题做了规定,但通过对具体部门的功能地位,以及明确各个岗位之上的权限,才能够确保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职责。企业所制定的制度大部分仅仅针对职责进行了确定,却未对权限问题进行相应的说明。除此之外,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审批权限等方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职责规定是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执行者却是计划发展部门。

1.3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执行不到位

针对专项工程的计划审批及管理部门实际执行过程为计划发展部,但在请款时所需提供的请款明细表也是由计划发展部审核,未经过财务部审核。这不符合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原则。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要求在进行专项工程的请款申请与款项审核不得由同一部门或岗位负责,必须要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依据有关制度规定可知,请款申请由相关归口部门执行,请款审核由财务部执行。

1.4会计控制不足

针对企业的专项工程在资本之上的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企业的财务工作没有有效的指导。因为在专项工程当中所涉及的相关设备也属于工程当中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固定资产的支出部分,因此企业在进行项目核算之时,并未将其中的设备养护成本加入其中,并未核算固定资产。而实际情况是,该部分的资产也属于固定资产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账目出现缺失,并未将所购置的设备纳入其中。进而导致设备管理不善,缺乏实物监管,使得部分资产出现流失状况,不利于维护固定资产。

1.5审批授权制度不完善

针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报废等企业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审批权限,进而导致部分企业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并未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负责人审批之后再进行采购。比如在进行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时,对于旧设备的报废情况并未递交相关申请,也没有经过有关负责人的审批,致使对于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产使用状况,账务的处理不够及时,存在较大出入。

1.6盘点工作不到位

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资产管理的部门,应该针对固定资产建立一个对应的档案,同时依据财务部门的资产编号情况进行黏贴标识。但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企业并没有就企业的打印机、电脑等物品黏贴标签。同时针对企业新增的固定资产或者报废的固定资产并未进行及时的信息更替,进而导致资产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掌控不足,盘点不到位。

2造成内部控制问题的因素分析

2.1风险意识不强

企业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虽然部分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却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致使内控工作效果不显著。同时部分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相关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准确地辨别风险,对于风险的掌控性不强,也并没有建立一个和企业相互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最终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失效。

2.2内控制度不完善

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内控之时,并没有提前进行科学的设计,或者所设计的成果与实际不相符、不合理,最终不能实现预期效果。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部分内容缺失或者出现模糊性,进而导致工作人员在开展内控工作时无章可循,或者所制定的制度指导性不强,致使入账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差距。

2.3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之前需要制定一个与之相互适应的控制计划,由于所制定的计划缺乏现实依据或者出现内容缺失等状况,进而使其执行不到位,执行结果和预期相差较大。缺少控制实施证据,或者证据不完整,该状况主要是指内控当中所涉及的签字、凭证、程序等,致使对固定资产管控不到位。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也要设计风险控制矩阵,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掌控能力,提高内控效果。

2.4审计监管不足

审计部门人员不足,或者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法充分满足企业需求,工作效率和质量不佳。除此之外,审计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和董事长相互交流,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完全没有参与到审计工作当中。审计部门在进行部门功能确定之时,规定其主要职能是针对企业的财务、经营和管理进行审计工作,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该部门仅仅设置了财务经营和养护工程之上的审计岗位。

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改进和发展

3.1改善内控环境

提高企业对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视度,这就要求加强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对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有效地管理企业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不断的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推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了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度,可以将其纳入绩效审核当中。促使管理者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落实管理措施,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责任心。还可以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资产管理团队,针对固定资产进行专项管理。除此之外,针对团队内部成员要注意划分职权,明晰权责,拥有一定的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成员各司其职,互相协助,互相监督。

3.2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第一,风险判断。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每项业务都充分符合国家要求,避免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之时触犯相关法律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比如造成声誉受损以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经营风险。企业在针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当中,如果不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资产处理,或者没有有效地区分可利用和不可利用资产,在经营当中错误选择所利用的固定资产,或者在管理工作当中并未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最终导致资产管理不善,降低资产利用率等情况。这就要求要建立经营过程当中的风险判定机制,减少经营风险,提高资产利用率。最后,财务风险。由于在针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之时,盘点不彻底、折旧不及时等问题,都会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相关信息缺乏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而提高固定资产风险。这就要求针对相关的会计信息,加强风险判断和控制。第二,构建风险解决渠道。风险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解决。企业可以成立风险责任委员会,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经理、固定资产采购部门等。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办事,避免内控失效现象。与此同时,建立矩阵式评估体系,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有效地提高对风险的掌控性。

3.3促进内控工作的规范性发展

第一,推动资产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具体权责,具有一定的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注重监督作用,在办理相关固定资产业务之时,应当有超过两名人员参与其中,互相监督,避免公器私用、等现象出现。第二,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工作。合理购置程序,规定审批权限。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采购,对于一些重大投资、重大采购等都必须通过相关负责人的共同探讨、审批。

3.4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实行全员性、全过程、全面的监管工作,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同时配备专门的监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地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状况进行检查和核对。在检查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任何问题,需要形成检查报告,并且及时上报至管理层。在制定检查制度之时,可以充分地借鉴同行企业以及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检查机制,促使其朝着合法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实现对企业的全面监管。实现开放式监督评价体系,接受来自内外部相关利益者的监督和评价,并且做好信息反馈,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内控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之时,要立足于企业的不足之处,针对风险评估不足、权责不清等问题,不断的建立健全资产信息系统、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促进内控工作的规范化发展等,从而切实落实内控相关措施,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唯婧.HNG烟草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黄柏玲.HNG烟草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葛秀萍.HL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重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4]周涛.弗吉亚旭阳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

[5]于佳悦.寅成汽车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

篇5

以较小的力量获得较大效果的现象成为杠杆作用。财务管理利用杠杆的目标是:在控制企业风险的基础上,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收益。

财务管理中的杠杆作用产生于固定费用的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固定费用(如计时工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价值摊销额、固定的办公费用等,但不包括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方面的费用),形成经营风险。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过程中存在的固定费用(如债券利息、优先股股利等),形成财务风险。也就是说,没有固定费用的存在就无所谓杠杆作用。

为达到企业总风险程度不变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经营杠杆系数来降低经营风险(可采取减少固定成本或扩大销售的方法),而同时适当提高负债比例来提高财务杠杆系数,以增加企业收益。虽然这样做会使财务风险提高,但如果经营风险的降低能够抵消财务风险提高的影响,则仍将使企业总风险下降。于是,就会产生企业总风险不变(甚至下降)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好现象。

经营杠杆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关系如下:

由此可见,通过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以作为企业经营杠杆系数的调整机制,在经营杠杆作用最大时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即在此时固定费用最大化能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2.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管理

由于固定资产可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并可以在多个会计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在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条件下,按照配比原则的要求,需要将固定资产的价值按一定的分配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内进行分配,以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当期损益,这就是企业按照不同的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企业在制定折旧政策时应考虑固定资产的磨损状况、企业获利能力、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动状况、纳税义务的考虑、资本保全与技术更新的考虑、会计信息的稳定性等因素。

企业计提资产的折旧方法,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回收时间和某一时期的经济效益,折旧的提取对企业筹资和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对利润等等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规模较大的电网企业来讲意义更是重大。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资产较分散,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同时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网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在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如何做好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目前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基本上都能做到账卡相符,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各单位要经常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全面清点一次,保证账、卡、物相符,但是事实上电网企业的资产量大,分布广,很难做到定期的盘点。同时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财务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各种的变化,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和财务帐面资产信息的准确性是值得推敲的。由此可见,就目前状况来说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对薄弱。总的看来无外乎如下几个原因:

原因之一:领导重视不够。领导重视的是企业直接的效益和安全生产状况,其考核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电费余额、购电量、公司经营电网线损率、售电量等。根据电网企业的特点,一直以来公司对固定资产更重要的要求是使用价值上的,即只要电网能够安全地输送电能,因而就比较容易忽视对固定资产经济价值的管理。

原因之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相对滞后。要保证固定资产账卡物一致,首先要保证各部门在管理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从物料领用的申请到发料、建卡、财务入帐,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需要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资产管理是各个部门互动的管理,对企业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财务部门应作为资产综合管理部门、生技部门作为主管部门、相关科室作为归口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作为具体保管部门。而我们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显存在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不衔接,即存在多头管理又有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没有并轨,因此要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做到制度先行,有必要在管理制度上保证资产的日常管理。

原因之三:部分资产的产权问题。部分地区的10KV线路资产产权复杂,农电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原因,一条线路既有地方所属,又有农网改造中投入,还有用户投资形成,这对资产管理带来了较多的不便和难度。也有一些城市的用户工程产权没移交,供电公司却承担了运行维护以及相应的安全责任。根据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帐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此类用户工程,企业入帐后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因为对电网企业而言,税是现钱,资产固有即存在,这就意味着要用一笔“活资金”去换“死资产”,从财务上来看这么一笔交易对企业而言是不经济的,但事实上该资产本身又确实已经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由此导致用户工程不能及时移交、入帐,这也为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埋下了弊病。

改进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改变观念,重视管理。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应努力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要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作为建立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必须保证企业有关资产及财务指标的统一、真实、完整、可靠和准确。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于固定资产管理挂钩的体系,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建立系统的资产管理体制。针对供电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生产轻管理,各自为政,随意处置电力资产的现象,打破条块分割,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并举,建立健全公司总部、分公司、班组三级的资产管理体系,并严格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还要注意加强各级资产管理人员的协调,建立起资产管理信息传递及时、工作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建立资产管理的网络,便于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以清产核资工作为契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清产核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清产核资的成果,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今后电网企业实行新企业财务制度要求,又兼顾企业特性的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资产管理约束机制,并加以认真实施,继续深化资产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适应今后电网企业发展的新形式。

具体来看,首先,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机制。其次,应建立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以资本管理为突破口,企业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的模式。它具体包括企业资本投入、运营、收益管理,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评价考核等。为实现这个目标,国家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报告格式,统一了对不同行业的监管,对企业接受资产的捐赠等加强管理,从而达到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目的。再次,应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比如利用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企业家底,核实财物,使账外资产及时入账;再如切实做好企业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纠正和制止侵害企业资产的行为,清理出那些长期脱离管理的企业资产强化对资产的核算、监督和审查,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财务部门担负着对电力资产核算、监督和管理的重任。首先要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对新建资产要确保及时准确入帐,并正确计提折旧。对久拖未决的工程项目要督促有关方面及时编制决算。对随意处置电力资产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令其补偿损失。对该报废的电力资产及时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废。对未在资产目录中列出的新设备要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并积极探讨对策。同时财务人员不仅要努力学习财会业务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生产知识,熟悉生产技术设备,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加强与实物管理部门、使用保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

四、结合ERP上线,展望上海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景

随着2003年国资委的设立,一整套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随之得以建立,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上海市电力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时地提出了“实施ERP工程,构建精品电网”的宏伟计划,将公司各个业务模块集大成于一体,旨在灵活地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大大提升了电网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可以预见,ERP工程的成功实施也必将会使电力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水平。它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手段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明确相关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和职责,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并轨,从而旨在通过自动化的资产管理系统自行监控固定资产(比如重型机械)和商品(比如零件和原材料),并与会计系统和后勤系统相集成,使它能提供大量的功能,最佳化地用以控制和使用企业的资产。固定资产管理模块是ERP项目的核心环节,它所倡导的管理模式的确改变了我们过去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将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实现资产变动管理与流程控制,加强动态监督(管资产);

通过实现跨部门流程处理,强调动态管理,加强资产监控。系统根据预设业务流程,实现资产变动信息的自动记录与传递,确保信息及时共享,达到数据规范准确的目的,并能对全公司资产的分布提供及时的掌控、分析与统计,强调对资产的统一调度和配置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落实资产管理责任,防止资产流失,降低生产成本(管人);

通过建立一整套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资产的使用者,实施严密的资产控制与监管,达到防止资产流失,杜绝产生帐外资产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控制资产的使用成本,提高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加强内控机制,分清工作责任,使得管理及时、有效(管事);

通过一体化的流程设计,使得资产管理不再只是部门级事务,实现跨部门的过程处理,有利于分清工作中的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管理与信息的及时、完整、有效,将对资产管理落实为企业经营活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企业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打好基础。

五、总结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对于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为确保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为电网企业来说,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又是所有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有必要实行资产化经营,在盘活存量,用活增量的基础上,使企业资产高效益、低成本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ERP过程的正式上线运行和业务流程的不断整合,相信上海市电力公司将围绕国网公司提出的“一强三优”的目标,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继续深化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在盘活现有资产的基础上抓管理、出效益,逐步适应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所提出的新要求,在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向建设国际一流电网公司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摘要

篇6

论文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论文摘要: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工具,是生产力要素之一。无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其固定资产结构、状况及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作为企业长期投资,特别是企业的房地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必须不断优化其结构,减少因管理不当而导致其收益率的减少。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概念、特点

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做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有些只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进行了定义,也有从固定资产的对象出发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定义,例如郝净、高卉在《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中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就是以固定资产为对象,面向资产增加、变动、减少全寿命周期,以保证既有资产安全、完整。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管理更主要的是一种过程,因此在本文中,固定资产管理指的是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活动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最终使固定资产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的一种活动。

其具有以下特点:长期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贯穿于在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到报废等环节;广泛性。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房产、地产、设备等多种内容,牵涉到的管理部门也较为广泛,包括生产、经营、会计等部门;多样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方法较多,如日常监督、定期维护、评估等。

本文重点对企业房地产、设备等的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此类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使其在企业的各项生产过程中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对企业房地产的管理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就要求企业房地产管理能及时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保证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正常进行,同时使企业掌握的房地产能保值并能尽可能地不断增值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建立起企业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房地产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如各宗房地产的市场价格、面积用途、利用率、购入价或租赁费、更新改造投资、租约更新日期、运营开支记录、房产税等)和外部信息(如各宗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和出租价格等)、这些信息在各宗房地产一购入或一租到就应立即建立档案,并随时予以更新。根据企业房地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及企业决策层决策的需要还应按时提供相应的房地产业务月报和房地产财产报告(半年或一年)。

企业房地产管理并不终止于通过租约或购买得到房地产,接踵而至的还有如何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对现有的房地产进行合理分配、使用,控制房地产税收及其运营开支、修理、维护控制,辨明没有充分利用的房地产,以及如何再开发没有充分利用或多余的房地产等多项管理工作。

(二)建立企业的房地产管理部门

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将企业的房地产管理部门视为一个利润中心,即将企业所有的房地产都置于房地产中心的管理领导之下企业中其他各业务部门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以市场价格或以略低于市场价格向中心租用房地产,这样就能使各业务部门精打细算,充分利用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核算。中心可以将多余的房地产出售或出租出去以使企业能从中获利。这样,企业房地产及其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就能以量化的形式加以核算、评估。

当企业的规模较小时,则可以将企业房地产管理部门视为一个成本中心,由它对企业的与房地产有关的业务提供咨询,按企业生产、运营的需要提供房地产,并对其进行维护、控制。它的工作与企业的财务业务运营、法律、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等工作都密切相关,所以该部门可置于企业分管业务运营或分管财务的副总裁领导。

(三)对企业房地产的再开发

如果由于企业停止某项业务或是其他原因,致使企业的某部分房地产被认定是多余的,则企业房地产管理部门就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处置即再开发,以防止企业的利润由于无效率的资源利用而减少。

企业房地产再开发可以有多种形式:

在企业内部再利用

将该宗房地产照原样出售或出租

将该宗房地产更新、改造后再出售或出租

一般而言,经过更新,改造后的房地产可以增值,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如果在出售某宗(特别是大面积的)房地产有困难时,则可以先将其租赁出去也可以将其先分割成多宗较小的房地产,这样都将有助于它的出售。在这些方案的分析比较过程中还要考虑时间因素,要保证所选方案的财务净现值NPV值是最大的。

三、提高企业设备综合效益的设备管理方法

(一)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

设备的前期管理是对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对投产后运行的经济效益、设备维修投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合理设计、科学选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关键。设计选型时既要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维修性、安全性等因素,又要考虑到厂情。尽量同原有的设备系列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设备后续生产、运行、维护的经济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传统的设备一生管理中,由于各环节都是以行政单位为界,前期管理与运行管理常有脱节的现象,有时候设备刚投运。就出现改善、改造情况,既影响生产又增加了投资,因此推行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精合的办法就可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单纯追求在设备前期管理中降低投资,从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二)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维护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

设备是物化了的资本金,同时存在着价值和使用价值。设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就设备工作本身而言反映在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上。

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价值管理,就是对设备投入方式、投入的回收和投入后创出最大限度的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设备使用价值管理,设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通过管理手段和措施,减少设备的功能损失,保持和恢复设备的功能性。设备使用价值的保值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靠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等手段来实现。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宏观调控、监舒和增强约束机制,就是对设备使用价值情况进行评审考核,为此,建立了设备评审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监察制度,以状态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动态分析。定性定量评价各单位设备的管理成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控制设备运行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设备风险控制的方法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以下几方面:

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为了免除风险的威胁,采取企图使损失发生概率等于零的措施。

2.冗余储备。冗余储备是指备用设备或备用计划的准备。当原有设各等失效时,这些备用措施就可立即起作用。

3.风险分散。风险分散的目的是降低设备对特定事物或人的依赖程度。分离是将某事物或作业程序区分成好几个部分。

篇7

【关键词】 美国COSO报告; 高等院校; 固定资产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效益型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重要的经济资源,在资产总额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是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基本的物质基础。同时,高校所拥有固定资产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每年新增固定资产的数量,也分别是评价学校综合财务实力强弱和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内部控制较弱,亟需解决。笔者以COSO报告为理论基础,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出发,探究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路径依赖。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链条断裂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中心,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学和科研而展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忽视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意识淡薄,造成高校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房产等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管实物和价值核算,二者处于同级单位,存在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另外,二者并不直接掌握资产使用的第一手资料,在资产出现毁损报废甚至变卖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时滞性,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就会形成真空状态。

(二)固定资产重复购建且浪费严重,资源缺乏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教育经费虽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增加,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与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目前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将会长期存在。在经济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高校需要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目前,高校扩招引致不断进行校园扩建,仅考虑扩大规模,不注重规模经济。同时,由于盲目追求“小而全”以及固定资产总量和生均占有量等本科教学评估指标的要求,各个院(系)部竞相申请购买仪器设备,由于没有统筹规划,部分设备无序增加,形成整体短缺与局部闲置并存,造成高校资产严重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很低的态势。

(三)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

1.现行会计制度导致固定资产虚增。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价在500元(含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在800元(含800元)以上,且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其实物形态的资产。单价虽不满上述起点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财产,视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这一规定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制定的,在我国现在经济环境下,仍沿用该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界定,必将导致将属于低值易耗品的物品列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

2.思想认识误区导致固定资产虚增。由于高校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局限,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列为固定资产,就可在最大程度上免除责任,出现了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相混淆,将部分该属于低值易耗品的物品列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的现象。资产管理部门将部分低值易耗品按照固定资产建卡管理,财务部门据卡记录入账。

3.管理链条断裂导致固定资产虚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固然要求实行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者相互结合的管理体制。财务部门按照固定资产的价值统一进行财务核算,固定资产的管理虽归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其具体占有和使用又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行政等部门,因此就形成了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实物流动和管理与占有使用相互脱节的状态。当固定资产报废、损毁甚至变卖处置时,三个管理部门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管理链条断裂,财务部门不能掌握固定资产减少的资料据以核减固定资产,最后只能使固定资产只增不减,导致固定资产虚高。另外,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建、扩建固定资产只增加了发生的支出,却没有减少变价收入和减少部分,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4.管理缺位形成固定资产虚低。近年来,高校普遍进行大规模的校园建设,但有的房屋、建筑物完工后既没有办理竣工决算,也不进行验收就开始使用,没有及时增加固定资产。而以自筹资金购置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根本没有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形成大量账外资产,没有计入学校固定资产。另外,由于业务素质问题,导致安装固定资产的安装费、购买固定资产的运杂费、购置车辆时支付的车辆购置附加费等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四)缺乏有效管理,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固定资产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管理环节较多,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着某些缺陷或严重缺陷,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产生固定资产流失现象。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另外,由于产权关系不清,学校和校办产业、后勤部门之间没有明确与规范的收益分配制度,加之政策法规不配套,校办产业、后勤部门虽然无偿占有和使用学校的固定资产,却只享受经济利益,不需交纳资产使用费,更不需承担经营失误的责任,一切亏损转嫁给学校,从而造成资产的流失。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理论基础――COSO报告

美国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

-way Commission)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被公认为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体现了当今内部控制研究的较高水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成员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这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可见,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为实现这三个目标,内部控制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是整个控制框架的引擎,起着塑造组织控制文化、影响人员控制意识、奠定组织风格和组织结构等关键作用。它包括人员操守、道德价值、能力素质,以及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知和行动等。

(二)风险评估

它是指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主要涉及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如何管理风险。风险评估机制实质上是评估实现目标体系的各种不利因素的机制。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管理层确保管理方针得以贯彻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的目标是,经过风险评估后确定的用以管理和控制风险所必须采取的各项行动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主要的控制活动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业务授权、实物控制、业绩评价等。

(四)信息和沟通

能否及时识别、捕捉、处理丰富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在各部门、各层次、内部外部间顺畅地传递,能否很好地沟通、理解和利用信息,决定了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组织及其员工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

(五)监督

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加以恰当的监督,必须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包括持续性监督、独立性评估或二者结合的方式。持续性监督建立于单位内部的业务循环当中,包括日常的管理监控活动;独立性评估通常由内部审计等部门执行。监督应保持独立性,监督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直接向最高层报告。

COSO报告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标准适用于任何公司或其他性质的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盈利与否、公私性质,都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加强内部控制方面的有效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运行,使高校逐渐成为由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经济系统,完全可以借鉴、采用企业的相关理念进行管理和经营。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笔者以COSO报告为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加强其管理的有效性。

三、基于COSO报告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理念

(一)完善高校的控制环境

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高校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领导、职能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应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氛围。高校应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应设立专人专职或兼职具体负责,每位教职员工为自己所使用的学校财产承担责任;形成一个领导重视、制度保障、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为加强内部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为实现超常规或跳跃式发展,许多高校大量采购仪器设备,加快房屋建筑物等校园规划建设。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在其他筹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大都选择大规模向银行贷款,这使高校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既有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的银行贷款压力,也有收支不同期资金流转不畅时难保日常运转的压力。高校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注重规模经济效应,控制发展规模;全面评估面临的风险,编制中长期预算,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固定资产增加与高校发展相协调,控制高校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另外,应对固定资产毁损、流失或变相流失等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采取有效的控制活动

固定资产从申请、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处置、清查等各个环节都应当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中。为此,需要从几个方面加强控制。1.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职权相互分离独立又相互配合;2.对采购申请应进行合理论证,统筹计划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增加高校财务负担;3.采购、验收等活动应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以公开竞标方式采购大批物资;4.定期、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加强实物控制,做到账实相符;5.维修、报废、处置等活动需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增减手续;6.进行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价,并与部门采购、奖惩相挂钩;7.培养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明确每人的工作职责,不得越权行事,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四)建立畅通的信息传导与沟通机制

内部控制是与管理过程融合在一起,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一个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传统模式和网络模式。传统模式既包括部门之间口头或书面的即时沟通,又包括由管理委员会定期召集各部门的专题会议,讨论、协调、解决一定期间存在的问题,相关信息能够通过会议的渠道得到沟通。网络模式是指各部门应将固定资产有关信息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或形式在校园网上并及时更新,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和沟通,便捷且公开,有利于监督部门和个人职责的履行情况。

(五)加强高校的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要确保执行效果良好,就必须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一方面需要由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另一方面需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以完善内部控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较弱,亟待解决。美国COSO报告极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实践活动,给理论界、实务界以广泛、深刻的启示,对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校来说,亦有其理论导向作用。对高校固定资产实行有效的管理,完善高校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有效的风险评估,建立有效的信息传导与沟通机制,加强监督,强化控制活动的效率、效果,加强动态控制,应该是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崇保.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8).

篇8

>> 浅议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 浅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浅议如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浅议内部控制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探讨 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问题探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视角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管理探析 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管理改进探究 浅谈公司固定资产管理风险与内部控制 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的探讨 国企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浅议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 浅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浅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缺陷及对策 浅议如何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关振宇.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现实意义与应用解析[J].社会科学家,2014(1):46-49

{3}常文杰.HN大学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D].长沙: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2

{4}赵志强,吴兵,董君枫.落实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做好高校设备管理工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2):268-270

(作者单位:成都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 四川成都 610106)

篇9

摘 要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其开展医疗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规模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医院当前的医疗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潜力。医院固定资产相比于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对其管理也不同于其它固定资产。我国的大多数医院均为公办,如何管理好医院的固定资产不仅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还对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有重要意义。文章将找出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医院实际需要的应对方法,希望能对医院管理固定资产提供务实的参考。

关键词 固定资产 医院 管理 国有资产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由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使用单位三方负责。三方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出事后相互推诿扯皮,难以追责,导致医院固定资产难以保值。在资产分类上标准不一,有些资产被反复归类,在固定资产账目和低值易耗品账目之间划来划去,造成固定资产价值和数目不实,难以准确核算。

2,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薄弱:医院为了在竞争中拔得先机,往往不经可行性分析就做起大项目,引进新机器,随后又因应用价值不高而将其废弃,重投入、轻管理,占用了医院大量资源。设备作何用、谁来用、怎么用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管理上也没有做出详细规划。由于缺乏相关追责制度,设备往往存放至报废也不会被处置。

3,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准确:一些固定资产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在核算资产价值时往往单纯的按照购入价计算,不考虑资产动态价值,使得部分固定资产价值的入账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不便于经济管理者作出决策。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医院的固定资产不计折旧,而是计入维修基金,模糊了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利于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

4,医院处置固定资产不规范:医院在购入固定资产时没有明确的使用规划,处置时也无必要的报告解释,有时候仅仅是通过后勤部门的维修结论就把资产处置掉了。这种情况下容易引发这样的风险:使用部门在设备没有坏的情况下,想换新的设备;后勤部门为了不得罪人签字了事;财务部门为了购进新设备不理不问。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规则上这样的风险都无法规避【1】。

5,医院的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后勤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各科室的了解有限,加上并无规则约束,导致一些科室超标准的配备不需要的设备,使得大量固定资产处于长期的闲置中。这些闲置的固定资产不能被及时的处置掉,持续折旧直到报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二、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明确固定资产的权利责任关系:固定资产在进入应用后,财务部门应当及时了解其价值变化,后勤部门应当定期记录其真实情况,使用单位实行登记使用,如此一来固定资产的权责关系即可明确,在发生事故后可追责。这样做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保护意识,避免人为的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贬损。

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目前大多医院的财产管理都分散在各职能部门,如房产、家具归总务部门管理,医疗设备归设备科管理。而财产的购入和维修一般由这些部门承担,不符合相互制约的原则。这些部门的管理重点与财务管理不同,人员不受财务部门调控,造成入账标准不同,这是医院固定资产账账不符的主要原因。

3,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基础。良好的制度建设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出现问题后可追责,处置资产时可执行。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种类多、分布广、价值差别大、使用部门散。我们在制定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时候,要从充分注意到医疗服务工作的特殊性,针对性的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要重点关注。医院的机器设备要根据真实的成本核算确定是否采购、何时采购、如何采购。对于医院按照预算采购的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规定看管,各部门要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在固定资产的领取和使用的全程都需要有明确的管理责任人。医院在处置固定资产时,要完整总结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使用单位三方的报告,对资产减值部分作出准确估量,是正常折旧还是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减损。

4,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是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使用频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保证。因此,医院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调动和保护好这支队伍的潜能,合理安排这部分人员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这部分人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这部分人在工作、生活、职称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担负起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5,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医院对使用科室考核的内容。科室作为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必须将各项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人,由科室经济核算员负责资产卡片、执行物质管理核算制度。由设备科负责考核使用情况及设备定期保养维修,协助科室提高设备使用率。并定期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以科室顺序依次排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考核强化科室增值意识,促进增收节支。

三、结论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基础,处理好固定资产对医院持续的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探究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问题,给出了一套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操作上可行的对策。医院要想充分的使用固定资产,必须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利益关系,明晰权利义务,走一条合理投资、高效利用、准确核算的健康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需要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使用单位三方相互制约,将责任与每一个固定资产管理者的切身利益相挂钩。管理者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减值增值及其原因进行登记,汇总成动态信息并分别形成报表,这样才能在固定资产处置中有理可依的规避风险。最后,医院应当对固定资产管理者进行必要的培训,提升其自身的业务素质,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行政成本。

篇10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 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步入新的水平,企业固定资产作为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情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概念以及基本要求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够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需用量进行精确核算,促进企业提高对固定资产维护工作的重视,提高资产的使用实效。固资管理需要通过运用科学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从而可以得到准确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额,进一步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科学投资预测。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容

首先在管理中需要明确企业固定资产涉及范围、分类和资产计价等内容,并合理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添置、利用、保养维护以及处置,最后定期定时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盘查和账务管理工作。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缺乏健全、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制度

由于企业受到人力以及经费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健全、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制度,机构运作的形式和模式设置的不够科学、有失严密。同时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进行资产管理市场调查,随便选择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以及设备,所制定的资产管理也就不能真实反映出企业实际固定资产情况。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企业未能形成完善科学的人员分配和轮岗制度,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安于现状,不能及时调整闲置资产;甚至由于企业在吸纳高端人才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引进机制;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难以得到高效整合,使得相应的信息化审计管理受阻;岗位和人员的职责尚未统一明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能动性不高,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行动,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簿设置不健全,闲置设备无人维护、处理,使企业固定资产浪费问题严重。

(三)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成效的反馈机制

由于资产登记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到位问题等原因使得固定资产存在很多长期挂帐的固定资产,新资产还没有及时入账,造成资产成本核算的不准确,导致责任不明,无人处理。这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成效反馈,没有机构对固定资产管理结果的实际状况进行监督,使得固定资产管理难以发挥其强化控制和管理的职能,管理效果局限在表面形式上。

(四)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当前形势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是对已有资产精确核算及时处理闲置资产,然而旧有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依然局限于保证资产的准确性,这让固定资产管理未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拓展,这难以发挥风险防范的职能作用。可见,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深入探索的技术性不够,虽然传统的账务核算能熟练掌握,但是由于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对新管理手段的应用,还是让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三、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高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健全、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制度,持续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成效的动态管理,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法的创新。

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化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条件,所以必须加强对这两方面的统一管理。在管理初期,通过全面的市场调查,选择适合企业实际资产状况的信息管理设备与软件。并由财务部门参与资产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管理,特别是对投资评估审查、筹资、资产成本扩增与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在外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考虑项目利润成效、风险承担情况以及净现值法、折旧率等变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同时实施责任归总,进行集团化管理。总公司根据下属子、分公司的固定资产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进行调拨,统一调配。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购置新设备的成本,还能盘活子公司的固定资产,从而实现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缓解企业成本开销压力的目的。

(二)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资产管理人员分配制度和轮岗制度不完善的工作现状,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强化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要从人员素质、责任心、培训、激励机制体制建设,制度完善等方面完善,提供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

除强化人员再培训外,企业可施行统一协调、分级管理式管理。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分类,将企业固定资产交给各职能部门分级负责管理,直至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在这一管理中,企业可以结合资产的类别先进行分级管理,再根据资产使用地点统一交到各级使用部门负责具体管理。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层层负责,物物有人管,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以及有效利用,并制定完善的责任制与奖罚制,以此不断提高固资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效率。

(三)构建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成效反馈机制

企业可推行统一负责监管的领导制度,实现固定资产台账与档案协作的责任追踪管理,明确企业固定资产的各责任人的权利和义务,使企业固定资产有关的个人与各项行为明确化、透明化,坚持每个固定资产的决策都要有相关责任人签字盖章,严格遵照固定资产可行性报告执行,明确固定资产采购、使用、维护、保养每个环节的责任人。与此同时企业要制定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并组建专人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的使用以及保管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实物盘点,至于定期盘点的次数要依据企业规模以及资产数量判定,最少是要一年一次。企业财务部门要在资产盘点中,对当前企业进行购入、出售或报废全部活动产生的固定资产等内容进行详细登记入账,并及时标注那些未入账的固定资产,通过严格的责任最终管理与定期资产盘点,分析当前固定资产管理的实施效果,并在分析中找出不足,及时加以纠正,以此强化企业固资管理的监督与控制职能。

(四)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法的信息化创新

首先,通过易操作、功能全的计算机技术软件,结合管理台账、设备卡片、固定资产账簿等文字记录,将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折旧、报废、租借等活动进行记录分析,实现透明、有序、有效的动态管理。其次,在计算机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维修以及保养,注意对盘点过后发现的已损固定资产实施维修与保养。最后,需要企业完善固定资产处置、报废、盘活固定资产。物尽其用,对于那些超过制订设备报废条件:超年限,性能差,利用率低;磨损或者由于事故或意外带来严重损害,无法修复,不具有改造价值;甚至影响人身健康、易造成环境污染等情况的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处理,同时注意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处理企业暂时不用的闲置固定资产,盘活企业闲置固定资产。

四、结束语

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情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优化企业经营活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应当不断采取有效办法强化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实效。笔者资历尚浅,如果本文某些方面存在不足,还望同行业者不吝赐教,共同促进固资管理管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贺红照.浅议企业资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