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科竞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05-02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专业素质类的竞技活动,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思维构建和实践操作的综合考评过程[1,2]。而学科竞赛的结果更加集中体现了学生对专业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运用能力、身心素质及协作精神,并进而通过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挖掘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研究思路。目前,不少高校在教学安排中都存在实践教学弱化的现象,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锻炼,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不均匀的现象,这样十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农业、理工类高校[3]。因此,为了培养专业基础过硬及以学生科技创新为导向,培养农业类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领域的综合技能,新疆农业大学举办了首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而本文就结合本次竞赛实施效果,针对如何开展和建立系统、规范化的生物化学领域学科竞赛管理机制方面进行探讨,为农业类高校相关专业开展学科竞赛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一、大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态度

为了更加科学地了解学生对参与我校首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态度,本竞赛组委会成员在农学院、林学与园艺学院及草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大二及大三的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学生对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看法及态度。最后统计,本次发放网络电子问卷共计15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问卷回收率为80%,其中大二学生反馈回复78份,大三学生反馈回复42份,在回收的12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89%地点学生表示非常赞同学校组织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技能竞赛,认为这对于学生自己对专业技能的巩固理解及提升应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通过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可以更加深入、有效、系统地完善学生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增加对生化实验技能的整体理解。同时,通过竞赛,学生在实验技能实操方面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竞赛可以充分意识到在生化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辨析能力及对整体实验的归纳整理能力。由此可以充分说明,我校大学生群体对于参加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意义的认同度是非常高。

二、影响大学生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行为的因素

然而通过初赛的第一个阶段,竞赛组委会成员发现真正能付诸实践参与此次比赛的人仅64人。随即,我们对未参与本届技能学科竞赛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中发现造成未参加本届学科竞赛初赛的同学,其原因分为三类:第一,学生自身的因素。通过调查学生反馈出,如今一提到学科竞赛,学生自身就会认为是学霸级别学生参与的活动,与专业综合能力相对薄弱的自己没有关系,如果前去参加,也只能充当“炮灰”,得不到锻炼,没有参加的任何意义。第二,对学科竞赛的传统观念。学生普遍认为学校举办的学科竞赛通常形式较为传统和呆板,没有兴趣;学科竞赛的宣传效果还应该加大力度,这样就能避免一些想参加比赛的学生错失参赛机会。第三,学科竞赛安排的时间。学生认为学科竞赛的时间安排一定不能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耗费大量的业余时间,而且尽量安排在每一学年课程相对较少的学期,这样学生可以以更充分饱满的状态参与比赛。

通过调查可见,影响大学生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行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弱,这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我校农学类专业教育体制虽然一直在摸索和改革,但对于重要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仅安排在24学时的实验课中进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造成了真正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不多,从而促成了学生的生化专业理论知识性相对较强,而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比较薄弱。而学生的普遍观点认为,现今的学科竞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相当高,仅知道一些传统课本的知识很难在竞赛中获胜。所以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弱是学生不太愿意参加学科竞赛的一个软肋,也是决定性因素。

第二,较为传统的学科竞赛模式造成学生望而却步。通过本届竞赛的初赛、复赛和决赛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信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科竞赛因结合生活中的生化问题,以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进行开展,这样会吸引更多学生的参加。过于传统和呆板的传统学科竞赛模式让学生感觉到乏味和胆怯,严重阻碍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参加竞赛过程中感受到生物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意义,能通过竞赛实现提升自我生化综合能力的乐趣,让大家更加喜爱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这才是学科竞赛的重要意义所在。其中,不少学在反馈信息中表示,若学校举办一些略带娱乐性而又不失专业性内容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活动,他们会更愿意参加。因此,此点可充分用来借鉴,为今后学科竞赛的形式多样化探索提供方向。

第三,学生参赛时心理素质及经验不足引起学生参赛水平发挥。学生参赛时的心理素质较低,容易紧张引起参赛水平失控的现象在本届学科竞赛中也屡次出现。在学生参加完学科竞赛复赛(生化技能实操)环节的反思自评中。竞赛组委会成员发现,诸多学生都谈到自己由于参赛时过于紧张,将原本自己很熟悉的操作技能都忘记或操作错误的人数居多,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例如对竞赛操作环境的不熟悉等因素。而我们都知道,大学的学科竞赛是而向所有专业相关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覆盖而更广,参赛心理胆识的锻炼对于初次参加竞赛的学生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如何降低学生的参赛心理紧张情绪及提升学生真实参赛水平的发挥也有待于研究。

三、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实施及参赛学生的表现,结合现今我校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笔者深入思考建议,我校应改革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操部分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学生对生化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技术强化的教学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们的生化综合实验技能能力。

首先,要改革农学类专业专业必修―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实验环节的体系结构,需要改革该实验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实践实操考试为主,笔试为辅助的考核方法,增加对生化实验的设计环节。除了学生上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时间外,规定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定量的实验设计任务。这样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达到正常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生化实验思维设计方面的锻炼。

其次,将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实验环节改革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课程实验环节掌握最基础的实践内容后,使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成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将更多的生活中出现的生物化学实际应用引入学科竞赛中,不仅突出了学科竞赛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使学科竞赛的达到更高一层的深度。以竞赛推动教学体系的改革,以教学改革为学科竞赛提供基础支持。

第三,建议建立分级竞赛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学科竞赛中。其中,第一级是生物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让老师在进行实验授课的过程中就举行学生班级内部的学习比赛,激发学生对学好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兴趣,让80%的学生强化和清晰对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意识。第二级是生化实验课程开设的学期进行全校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竞赛,选出40%的学生组成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协作小组。再进行系统更深入的培训,从生物化学实验室的使用说明、生物化学实验的核心四大技术、生物化学实验的设计原理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锻炼,提升学习难度,扩充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原理和设计能力,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第三级是利用放假间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队员组成创新实践小组,强化锻炼,结合我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对学生进行科研问题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达到为参加省级及国家级相关的学科竞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晓彤,陈晓洪,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实践学,2013,(10):1007-1009.

篇2

1.1教学大纲的改革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了生物化学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标准和办法,是教师选编教材及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生物化学课程组根据本课程的专业特点,从地方院校的实际出发,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以课程与就业出口之间的联系为依据,重新制定了园林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大纲。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理解并掌握组成生物有机体的组成、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规律及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等。教学过程中,以讲清基本理论、传授基本技能和联系实际应用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物科技开发等工作建立牢固的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新教学大纲中减少了理论课时量,增加了实验课时量,理论学时由以前的80学时改为64学时,实验学时由16学时增至32学时。

1.2课程内容的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时难度较大。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即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生物大分子的代谢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以上模块的基础知识仍然重点讲解,但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基础知识与时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介绍生物化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尤其是用园林研究(如植物生理学、病虫害、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林植物栽培及植物育种等方面)中生化问题的解释,来帮助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结构异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大米和糯米为什么有不同的黏性;再例如吃菠萝时常用淡盐水浸泡一下,其原理主要是破坏菠萝中的蛋白酶,进而解释蛋白酶的催化作用。通过上述做法,使某些使抽象和枯燥的内容的变得更加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对于园林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课程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

1.3.1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园林专业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在教学环节和形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的“封闭、灌输式讲解”教学形式,采用“课堂讲解”“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等多种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和形式。每节课的结束都要给学生留下讨论题目及预习题目,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重点讲解,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

1.3.2多种教学手段联合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象及动画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原来难理解的及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精美、生动。“多媒体投影+黑板”的综合运用加速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了课堂讲解的表现力,生物化学课程组集体制作了精美适用的《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连续用于4届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效果显著。生物化学课程在每学期开课之前都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大纲、实验计划和课后辅导方案等课程信息录入临沂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这有利于合理地组织丰富的教学素材,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3.3传统授课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授课方式通常是教师讲解、黑板板书和学生听记,这种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大。临沂大学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进行了一些尝试:①采用双向讨论式教学,教师根据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补充,讨论结束后要求各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并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双向讨论式教学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对于氨基酸及糖的结构等内容,学生在高中以及有机化学课程中已初步学习,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讲解进一步补充,在让学生体验授课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采用研究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去发现生物化学学习规律,提高生物化学学习能力。

1.4实验体系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实验项目,实行“3+1”模式。“3”指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3个层次,其中,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不得少于总实验的60%,“1”指开放性实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综合性实验主要以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为主。研究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制定操作步骤,自主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每学期生物化学课程组都组织相应的开发性实验,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体系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了求知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1.5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从2008年,临沂大学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增加了对教学过程的考核。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业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副卷成绩(30%)和主卷成绩(4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考勤成绩、平时测验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分别占平时成绩的20%、40%和40%;副卷成绩由实验成绩构成,包括实验考勤、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实验技能考试成绩3部分,分别占实验成绩的20%、40%和40%;主卷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题型设置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占60%和40%。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论

篇3

PBL模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orProject-basedLearning),最早是1960年由加拿大学者提出,并于90年代进入中国。其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了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是由教师提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将学生分组,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该方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可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学习的知识领域多而杂,如何将在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把已经学和要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承上启下,就可以使用PBL模式来进行。但是,在实践中开展并不顺利。这是因为首先该教学方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授课效果。而我们教师大多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甚至本身就是受传统教育的熏陶,所以在思维模式上会受到局限。通常给出的问题并不全面,或不具有引导性。其次,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性格腼腆,大多不愿开口讨论,积极性很难调动。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将PBL教学的理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首先,在传统授课的同时,穿插一些小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比如,在讲授蛋白质这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病时血液化验单中有哪些蛋白,都代表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查找资料,课堂讨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要好于传统授课,又解决了单一PBL授课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对部分难点重点问题请学生上讲台发表见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物质代谢这部分的教学中,该部分涵盖多个章节,知识点前后贯通,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因此,可设计一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讲台发表自己对关键知识的见解,进行讨论。将课堂讨论形式设计得具有多样性,且定期的课堂讨论采用预先将题目分给每个学生,请他们做好准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讨论和提问;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安排在部分难点重点教学以后,组织学生发表见解,进行讨论。课题讨论的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传授与接受,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老师从旁指导、解惑。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学习能力,对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大学教师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即“授予鱼不如授予渔”。而我们学校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以生物医学电子为主要方向,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在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医用电子设备、医疗信息技术及电子、仪器、信息领域等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本专业所设立的专业课具有知识面广、交叉性强的特点,尤其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各种知识相互贯通,并理解。在生物化学课程讲授中,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如下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求学生自己制定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需要详细列出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该安排应该与教师上课内容一致,且学习计划应具有针对性。在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对生物化学非常感兴趣,也表示出希望在研究阶段从事生物专业的学习。而生物化学作为生物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生物方向考研的必考专业课之一。这样,我们专业所教授的生物化学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这就要求这部分学生需要制定更为全面的学习计划,除涵盖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外,还应将生物专业的知识要求加入。而对于希望从事医学电子方向的学生来说,只需完成本专业学习计划即可。其次,将授课教师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室地址公布,方便学生随时联系老师。最后,给出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的网上资源地址、主要参考书目及主要文献资料和主要实践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在完成这些工作后,也要定时联系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写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评价,来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创新实践型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由其复杂的、庞大的知识体系交叉形成的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将各个课程融会贯通也是其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和医学共同的基础课,其授课的效果对后续课程的教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创新实践型教学对该门学科的授课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生物化学就是建立在前人不断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形成理论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对教好、学好这门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就需要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锻炼和积累。我们针对实践型教学做了如下的工作。首先,设置了课内实验和专题实验。课内实验是在授课同时进行开设的,可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而专题实验,我们一般开设在高年级,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多的专业课程,而专题实验可将生物化学和这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增加对生化进一步认识,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让学生加入到课题研究中。如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并锻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与生物化学有关的题目,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写项目书、项目计划、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写结题报告,发表文章。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将创新实践型教学与生物化学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拉了出来,走入实验室,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大学教育;生物化学;大数据;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体内各种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相关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1]。生物化学与有机化学、生理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学科联系密切。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生物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前沿科学。生物化学是大学课程中一门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相关知识是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随着现代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资源,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在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蓬勃发展之下,大数据成为云计算和物联网之后信息行业的又一次巨大变革。大数据是指那些远超出传统数据尺度的海量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实时性和价值性等特点[2]。在大数据进行交换、整合和分析的过程中,新的规律将会被发现。很多工作的开展以大数据为依据和指导,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复杂问题。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大学高等教育的传统授课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使得高校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2018年,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各种教学改革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开始兴起,特别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3]。

1生化课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在内容上较为复杂抽象,与其他学科交叉范围较广,学生学习较为困难[4]。生物化学中包含许多生理学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生理学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的有机和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更容易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比如在学习氨基酸的相关内容时,部分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较差,对于氨基酸的化学式以及构型不熟悉,进而无法理解氨基酸的所涉及的相关代谢过程。此外,生物化学的各个章节前后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复习,结合之前的内容对后期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例如,在学习蛋白质的相关内容时,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组成单体,其结构和性质关系着所合成的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如果学生对于氨基酸的相关知识不熟悉,那么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构性质以及代谢相关过程也会感到十分吃力。这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难度,使得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1.2教学风格单一

生物化学作为众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各个大学均有开设。生物化学的内容较多,且大部分内容较为专业枯燥,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理解较为困难。所以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即老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降低,大大丧失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5]。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感较弱,更容易被富有娱乐性质的手机所吸引。在现代大学课堂中,学生在课上玩手机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同时,教师为了使得学生学习的生物化学具有连续性,可以将前后的知识进行承接,他们的授课的内容也基本按照提前制定好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来进行。枯燥单一的课本内容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降低,对于手机的依赖性增强。

1.3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

由于各个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学习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对于生物化学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存在巨大差异[6]。随着对大学课程的不断改革,学生的学习课时被压缩。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完成课本教学,这使得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知识点。生物化学自身包含的内容较多,有限的课时基本上被教师用来讲课,给予学生的提问时间较少。加之,生物化学课程自身晦涩难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于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难以消化理解。即使老师留出了一部分时间用来答疑,有些学生也可能因为无法理解教学内容而无法进行提问。同时,学生的课后自学效果较差,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生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各个行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当下的环境。高校的课程改革也在这个背景下轰轰烈烈开始推进。以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为例,枯燥的书本内容几乎占据了所有教学内容。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生在网络62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学习资源,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专门用来学习网站,比如慕课、爱课程等,里面具有很多优秀教师的生物化学教授视频。并且,由于专业侧重点的不同,不同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的侧重点则不相同。比如,药学专业比较注重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相关的代谢过程。与此同时,相应的移动手机客户端也随之推出,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更加自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3生化课程教学改革采取大数据的优势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交互速度不断提升。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数据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计划的制定。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生物化学知识点多且杂,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理解不同。利用大数据进行调研,可以清楚了解学生对于生化学习的难点以及学习进度,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案以及进度。

4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生化课程教学改革主要策略

4.1进行课程内容筛选教学,提高与专业的契合度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广泛。因此,为了适应不同专业对于生物化学学习的不同要求,应该将生化的授课内容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做到有专业针对性。这样,教师在有限的课时时间内,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专业联系不太紧密的部分可以选择简略地进行讲解,重点讲述与专业相关的部分。在讲课的过程中,提高与学生的互动,设置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收集相关的前沿学科进展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工科专业学习生化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等相结合,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例如,在化工专业的讲授中,就要注重将生化与化工生产相结合,利用实践案例来阐述生化理论的必要性,比如固定化酶技术的应用。

4.2积极借助各种软件,丰富教学风格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自律性差,易拖延。加之课堂中老师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进行课程的讲解,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较弱,学习兴趣会进一步下降,课堂上玩电子设备的人数比例增加。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腾讯课堂”“钉钉”等一系列远程教育客户端的相继出现,使得教师和学生上课不在拘泥于传统教室。软件内不同功能的插件也使得线上学习资源和趣味性进一步加强,极大地改善了传统课堂的弊端。以生化中糖代谢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在这些客户端上提前一些引导性问题,引起学生对于糖代谢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同时可以一些背景资料,使得学生上课时对于课程内容太过陌生。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评论区的学生的留言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点并进行解答。这种留言交流方式既可以不打断教师的上课节奏,也使得学生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连麦来回答问题,或者几个学生一起打开麦克风,讨论课前布置的一些问题或者谈论自己对于糖代谢的看法。这样的交流互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3完善课后评价机制

课后评价一直是被教师和学生长期忽略的一个问题。课后评价不仅仅是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学生对于老师教学成果的反馈。远程线上教育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不断蓬勃发展,特别是其对于线上测试数据采集的便利性。在生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学习客户端以及微信的一些学习小程序课后小测验,以及一些课堂效果反馈评价等。这样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和学习进度,以及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修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这些课后参与的活动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不仅增加期末成绩组成的多样性,可以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察。还可以提升学生课后活动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当教师讲完蛋白质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客户端或微信小程序上相关问题,测试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接受度以及掌握度。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课程进度以及教学方案。

5结论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大数据收集分析来促进教学改革的趋势逐渐成为主流。作为高等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各个高校应该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难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为新时代培养更多高新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城.生物化学课程中糖酵解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视界,2020(18):111-113.

[2]阿斯燕.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才智,2020(21):100-101.

[3]曾京京.大数据背景下微积分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178-179.

[4]张桂春,李华敏.教育新时代下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0,40(08):1453-1457.

[5]万加武,卓泽文,王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大学生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181-182.

篇5

关键词:医卫类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反思

医卫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基层培养技术技能型医卫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推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1]。生物化学是医卫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但因其内容抽象、知识繁杂,学生学习难度大、兴趣低,导致生物化学教学实效偏低,并直接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2]。教学反思是教师以提升教学实效为目的,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维度来分析和审视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在后续的教学中结合反思进行合理调整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对教师自身职业发展与教学实效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因此,结合医卫类高职院校的特点,有效开展生物化学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学实效的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1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1.1对教学实效提升的重要意义。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教学定位,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学实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教学反思可帮助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专业学习兴趣、思想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准备,并进行课中引导以及课后拓展,有效地提升教学实效;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反思可帮助教师逐步认清教学规律,教师不仅可以将自身教育教学放在这一教学规律中去比对,发现缺陷和不足,并及时调整和修正,而且还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规律来提升教学实效。1.2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是决定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地开展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迅速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树立自我批评、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意识,还能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从理想信念的根源上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反思还能进一步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能迅速发现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研究学生等过程中无形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此外,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不断尝试换个角度,换个身份去思考,并不断采用新的方式、理念、措施来解决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这一过程能帮助广大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进而有效地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1.3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来进行指导,也需要职业院校的广大师生共同实践。教学反思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方面,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教学实效的提升,进而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对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最直接最具体的践行;另一方面,广大职业院校教师还能通过撰写反思日记、教研文章,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将自身的体会、收获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并形成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大多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群体或某一特定的学科,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理论。

2反思的具体内容

2.1对教学对象的反思。教学对象是教师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参与主体,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与思想动态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通过笔者的研究与反思发现,医卫类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们是大学生,具有大学生普遍的特点。他们思想前卫,思维活跃,敢于尝试,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心智不成熟,自我意识突出,容易迷失自我。其次,他们又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现出了文化基础薄弱,生物、化学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能力欠缺。最后,他们是医卫类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与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的工作。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社会对他们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充分地利用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习能力,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应成为生物化学教学组织的重点之一。2.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生物化学是医卫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内容抽象晦涩,知识点密集,学科交叉复杂,知识信息发展迅猛,且具有很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通过笔者的研究与反思发现,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生物化学主要是从分子水平来讨论生物体的结构组成、物质转化以及代谢调控,其中涉及的分子种类繁多、代谢调控途径多变,专业术语抽象,导致学生学起来枯燥,教师教起来辛苦。第二,生物化学中繁多的分子种类、多变的代谢途径决定了其与生物学、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学生某一知识结构的欠缺都将给生物化学学习带来巨大障碍,教师也容易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重点。第三,当今时代是生物信息的时代,大量的生物化学技术、理论层出不穷,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将抽象晦涩的生物化学内容变成形象具体的知识,如何对密集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归纳,对复杂的学科交叉进行有效梳理,对学科最新进展进行及时传递也应成为生物化学教学组织的重点之一。2.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最为直接的手段,生物化学“教学双难”的特点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笔者的研究与反思发现,在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上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关注太少。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组织以及课后教学成果巩固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欠佳。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用活。通过反思,笔者发现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少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优化,基本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层面,这不仅导致了教师教起来累,学生学起来难,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最后,现代的教学方法没有用新。通过反思笔者使用的现代教学方法,最常见的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展示,较少使用现代技术组织讨论、布置作业、引发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现代教学方法的效率,导致现代教学方法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因此,积极开展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研究,用活传统教学方法,用新现代教学方法也应成为增强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2.4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传递专业知识与思想价值是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要义,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发现,大多数学生能较为深刻地掌握生物化学的重要知识点,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于生物化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无法深刻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掌握专业知识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唯一目标,对于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大多认真对待,但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融入的“思政元素”大多抱着一种听故事的心态来对待,这就导致了传递思想价值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另一方面,学生生物化学学习方法未掌握,大多数学生在生物化学学习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既不会“巧记”也不会“类比记”更不会“理解记”,由于生物化学中生僻晦涩的词汇相对较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正是由于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生物化学学习,导致学生生物化学知识体系难以形成,学生掌握的大多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并未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结构,并导致了“考前突击,考后全忘”现象的发生。

3提升生物化学教学实效的策略

3.1树立反思意识,在深入开展反思中提升教学实效。一是要加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意识的探究,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理论是确保教学反思效果达成的必备条件。教师作为反思的主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查阅文献、参加培训等方式来系统掌握教学反思的内涵、特征、形式以及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积极开展教学反思研究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站在更高的视角、更广阔的视角来进行教学反思。二是要注重教学反思能力提升。开展理论的研究就是为了指导实践,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撰写反思日记、做好教案批注、加强同行交流、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来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三是要强化教学反思结果运用。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结果的运用,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及时地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法等方式将无形的教学反思实践转化为有形的教学实效提升。3.2注重学情研究,在全面了解学生中提升教学实效。学生是教学活动最为关键的主体,学情研究是教学反思开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必要前提,更是教学实效提升的有效保证。在开展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研究。对于医卫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知识结构不完善,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生物学知识与化学知识储备,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由浅入深,从基础的知识来引出生物化学知识点,从常见的案例来引导专业的思考;另一方面要注意将抽象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具体通俗的语言与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还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二是要注重学生专业兴趣的研究。有研究表明[4],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选择“跟风”,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低下,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是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进行生物化学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并将社会关注的问题引入课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比如将“毒奶粉事件”引入蛋白质的标志性元素“N”的讲解,将“毒疫苗事件”引入蛋白质变性的讨论。三是注重学生课堂表现的研究。学生课堂表现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眼神充满欢欣,说明知识点都懂了,没有必要过多解释或强调,但学生充满疑惑的眼神则说明还不是太明白,教师就应该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合理,语言的表达是否通俗准确。3.3开展专业研究,在优化教学内容中提升教学实效。专业是课程开设的基础,任何形式的教学反思都应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服务,开展专业研究是生物化学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内容优化的基本途径。一是要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但是对医卫类高职院校来说,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略有不同的,因此对待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也应有所取舍才能提升教学实效。对于护理类专业要淡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要注重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对于临床专业则要将与生物化学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对于药学类专业则要关注生化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二是要研究专业的就业去向。学生就业去向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所需的专业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将来需要从事与人打交道的专业可能需要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帮助他们学会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将来从事技术性较强工作的学生则要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此外,还要研究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迅速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3.4拓展教学方法,在丰富教学方法中提升教学实效。生物化学“教学两难”的局面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拓展教学方法应成为生物化学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加强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生物化学教学准备、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总结的过程中都应该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其他课程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来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撰写教研论文等方式来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二是要用活传统教学法。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法仍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主流教学方法,但如何用活传统教学法也应成为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备选项。一方面要用活讲授这个主阵地,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通过采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合适的案例来让传统教学法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用活板书,相较多媒体课件,传统板书具有启发性、灵活性、放大性等多种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表格式、对比式、简笔画等方式来系统地呈现出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三是要用新现代信息教学法。现代教学方法有利于将晦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用新现代信息教学法也应成为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组织时不应将现代信息教学法停留于多媒体课件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讨论、启发学生思考。3.5挖掘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开展中提升教学实效。医卫类高职院校学生将来大多要从事与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的工作,因此对其政治思想的要求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传递思想价值虽不是生物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但其中却蕴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以生物化学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应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比如可以通过我国对生物化学发展贡献的介绍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对胰腺炎发病机理的介绍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对“毒奶粉”“毒疫苗”事件的介绍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的开展中也应该注重加强协调互动,通过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让生物化学的“课程思政”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进而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黄澌.医卫类高职院校在“健康长沙”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发挥研究[J].科教导刊,2019(9):7-8.

[2]郭赟婧,方敏,陈晓姣.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卫类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改革实践及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24-26.

[3]苗培周,曹雪梅,耿会贤.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3):33-35.

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临床知识;教学技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视角是从分子水平揭示疾病的病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分子靶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因治疗的问题,这一出发点与几千年来中医提倡的“博极医源”“为病求本”观点相吻合。比如,Gleevec是首个上市的分子靶向药,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从25%提高到90%以上;Herceptin是治疗Her-2高表达乳腺癌患者治疗的金标准,为将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到近90%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高效的肿瘤分子靶向药的发明,几乎都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高速发展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医药卫生事业进步的源动力来自生物化学的发展。在医学本科基础课程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微观又抽象,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成为最难以讲授的课程之一。本文将总结生化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用技巧:将多学科临床知识融入生化教学,将枯燥的生化反应、分子机制与临床表现、疾病治疗相结合[1-5];尽可能地把临床上的“好药”与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相关联,将药物的治病救人属性与生物化学的探索人体奥秘的本质进行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思维与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应用迁移能力训练。

一、通过对疾病的讲解,体现物质代谢是某些

疾病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肝性脑病是氨基酸代谢章节中涉及的临床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5-羟色胺学说和γ-氨基丁酸(GABA)学说,其中,氨中毒学说最为主要。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在讲解氨基酸代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首先对肝性脑病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进行详细讲解,然后结合内科治疗策略———降低血氨,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生成,使用GABA受体拮抗剂等,让学生对具体的药物治疗措施进行分析与讨论:1.使用酸性溶液灌肠减少血氨吸收,使用口服肠道制菌剂利福昔明抑制肠道细菌,减少腐败作用,这与腐败作用章节的知识紧密关联。2.口服鸟氨酸和天冬氨酸制剂,增加尿素合成以增加血氨的去路,改善患者症状。尽管教材中提到了AGA(乙酰谷氨酸)激活CPS-1启动尿素合成,精氨酸又是A-GA合酶的激活剂,两者都可以增加尿素合成,但是循证医学尚无证据肯定精氨酸和谷氨酸有降低血氨的确凿疗效[6]。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疾病发生和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际的不同,教师应在这个案例中进行充分的对比分析与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应用迁移不能照本宣科,应该辩证分析。3.使用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竞争性拮抗芳香族氨基酸,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神经元,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因为,假性神经递质主要是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前体分子酪胺和苯乙胺均为含苯环化合物,因此,可以使用支链氨基酸抑制其进入神经中枢。这依然是氨基酸代谢中腐败作用的延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前后呼应,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化学完整知识体系。4.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产生过多是肝性脑病发生的机制之一。GABA受体是一个大分子复合体,可以接受来自GABA、苯二氮卓类(BZ)、巴比妥类和乙醇等的刺激,使Cl-内流增加,导致神经元细胞膜发生超极化,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因此,使用苯二氮卓受体阻断药—氟马西尼(安定中毒的解毒药),能够短期内改善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这是氨基酸代谢γ-氨基丁酸代谢内容的扩展。

二、从真实的临床病例出发,将生物化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相关联

在脂类代谢章节中,教师可引入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导致溃疡出血的临床病例,将其与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代谢相关联。花生四烯酸是前列腺素(PG)、血栓噁烷(TXA2)、白三烯(LT)的前体物质。环氧合酶(COX)是PG和TXA2合成的关键酶(见图2)。PG是诱导炎症反应的起始物质,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SAIDs药物能够抑制COX,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因此具有解热镇痛消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抑制TXA2的合成),在临床上广泛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患者。由于PGI2具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可以维持胃黏膜下血供,保障胃黏膜上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和黏膜上皮的及时更新,当患者长期使用NSAID药物时,由于PGI2合成受到抑制,容易诱发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和穿孔,其发生率占溃疡患者的5%—30%,主要见于老年患者,称为NSAID溃疡。因此,阿司匹林制剂多为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减少胃肠不良反应。课堂讲授时可以先从一个实际病例引入。患者男,60岁,黑便4天,1天前呕吐咖啡渣样胃内容物1次约100ml入院。患者头晕乏力、心悸,无晕厥及四肢湿冷,无腹痛,小便正常。查体示:皮肤苍白、未见黄染,腹软,上腹部轻压痛,无肌紧张。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糖尿病史3年,服用氨氯地平5mg/d,阿司匹林100mg/d及二甲双胍500mgtid治疗。血常规示Hb69g/L、红细胞比容0.26。粪潜血试验阳性。然后进行病例分析。该患者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来就诊,既往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史,故最可能的诊断是NSAIDs溃疡出血,需做急诊胃镜确诊,药物治疗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与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必要时内镜下止血治疗。通过这样的病例分析,教师可让学生把物质代谢基础理论与疾病发生、诊断与治疗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阿司匹林的药物说明书,帮助学生在生物化学基础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实验课中,很多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并不去思考实验原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而实验科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而不是培养“实验机器”。以血糖测定实验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大胆猜测———现场验证”来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

(一)理论讲解

教师首先应强调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并非内分泌疾病,因此诊断糖尿病主要通过检测血糖浓度,而非胰岛素水平。空腹血糖受饮食、职业、代谢等因素影响较大,漏诊率高,因此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是目前主要的糖尿病诊断依据。根据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1),正常人OGTT2小时血糖(2hPG)应<7.8mmol/L。

(二)大胆猜测

II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肥胖。即便不是糖尿病患者,理论上讲肥胖人群的糖耐量也会低于正常人,2hPG水平会较正常人高。因此,大胆猜测班上体型肥胖的学生要比体型清瘦的学生2hPG水平高。

(三)现场验证

此时上课时间通常在学生上一餐后2小时左右,教师可选择两位体型差异比较大的学生现场测量血糖,通常肥胖学生2hPG约为6.5mmol/L左右,纤瘦学生约为5.5mmol/L左右,虽然都在7.8mmol/L以下,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通过这样的讲解,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检测血糖的兴趣,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印象。同时,遇到特殊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分析解释,比如肥胖同学测得的2hPG明显接近或高于糖尿病标准,应立刻询问他课间是否进食或喝饮料,及时答疑解惑。

四、结论

课程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生物化学课堂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老师授课严谨、思路清晰(占16.7%),而是能更广泛地联系临床实际(占43.5%),讲授幽默、亲和力高(34.8%),这说明了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见表2)。除此以外,教师对临床案例的选材和取舍很重要。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常见病和多发病,避免将罕见疾病搬到生化课堂上,学生不熟悉、没有代入感,授课效果会大打折扣。总之,将临床知识、临床案例引入生化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Yang,R.W..HowtoArouseStudents'DesiretoLearnBiochemistry[J].BiochemMolBiolEduc,2020,48(06):572-578.

[2]王琪琳,徐伟,王圣惠,等.基于OBE教育模式《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J].生命的化学,2019,39(05):1037-1044.

[3]赵雪琳,金恒.《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新生代大学生适应性教育[J].生命的化学,2019,39(02):388-393.

[4]韩海棠.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建设活跃的生物化学课程[J].生命的化学,2019,39(01):207-209.

[5]杨荣武.生物化学教学实用技巧和策略[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20,36(02):232-240.

篇7

关键词:基础化学;非化学专业;专业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向现在的全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得化学课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变[1]。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时,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基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河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渤海校区在食品类、海洋科学类和水产养殖类专业中开设了基础化学课。目前,基础化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再如,面对不同的开课专业,该类课程的教材、课程大纲、考核标准均相同,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不同专业对化学基础知识的不同需求,无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完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2]。

二、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及应用存在明显差异。食品类专业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课程包含仪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而基础化学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是食品类专业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基础。海洋类专业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包括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以及海洋化工技术,而基础化学课程中分析化学是仪器分析化学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中化学热力学部分、化学动力学部分以及四大化学平衡等内容是学习化工原理以及化工热力学的先行知识。相对来说,该类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需求较少。养殖类专业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侧重于化学物质的分析及生化分析,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后续化学课程主要包含动物生物化学、水产动物药学与药理,该类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以部分有机化学的内容为基础知识。根据不同专业对知识的需求及使用情况,可以将授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全书详细讲解层次,其适用对象主要是食品类专业的学生,该类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化学知识在后续课程的应用面积较广。因此,可对基础化学三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全书讲解;第二层次为部分讲解和部分自学层次,该层次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该类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需求,但其联系又不是十分紧密,对知识的把握重在理解,而非以此为基础的应用;第三层次为侧重讲解和广泛性自学层次,该层次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水产养殖类专业的学生,该类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内容需求较大,而其他化学内容则仅限于简单的了解。因此,该层次的授课则侧重于有机化学的讲解与学习。

(二)授课模式的改革

教师应根据各类别学生的专业特色及实际情况,逐渐转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将理论知识和专业需求及实践情况相结合。此外,该类教学活动的授课对象均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十分薄弱,所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知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势必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内容要求等合理设置考试方式,可以采取课堂作业、实践情况及试卷考试按一定比重结合的方式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3]。由于学生的教学层次不同,各类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也应不同,如对于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求较多的专业,应增大试卷成绩在总成绩的比重;而对于侧重知识理解的专业,则应增加实践及课堂作业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三、结语

采取分类针对性教学,能够结合我校的现状实际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需求,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专业而教,与学生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何娉婷.浅谈非化学类大学化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9(2):122-123.

[2]陆时洪.大类招生下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模式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7(3):151-156.

篇8

关键词 生物化学实验课;改革方案;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85-01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experiment operating level and develop students′fundamental scientific thinking,a discussion of reform on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course was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was promoted dramatically by applying the research-based course teaching,the reclassific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experiment and multiple methods of evaluation of learning situation.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new curriculum reform measures remarkably boosted the advance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quality and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course;reform plan;practice effect

生物化W是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和化学本质的交叉型学科,主要从分子水平诠释生物体组成和代谢方面的内在规律。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是生命科学以及其他专业课,如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重要基础[1]。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开展有成效的生物化学实验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必要要求。然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积极性不高,实验报告抄袭、敷衍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本文从理论教学、实验再分类和成绩考评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

1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1.1 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开展研究性教学

在生物化学理论课的教学评估过程中,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知识系统庞博复杂,知识点晦涩抽象,学习难度很大。这些切实存在的问题如得不到恰当解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工作的难度。研究性教学的方法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相应的小课题,学生分组后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进行学习和交流。在教师讲解完每一章节的基础性课程后,汇报组的学生在下一次课上要根据所选课题进行分享展示。例如,在糖类一章中,糖的分类、命名、结构以及化学本质等属于基础知识,由教师讲解;单糖、寡糖、多糖以及重要的糖类衍生物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鉴定方法等知识需要汇报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和学习讨论,最终以登台汇报的形式完成小课题。在整个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通过分组汇报的方式让学生主导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的习惯逐渐养成,分工合作和团队互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同时,在分享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1.2 实验重新分类排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结论全部由实验加以验证和确认,这决定了实验操作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2]。然而本科教育阶段的生物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且顺序安排多与理论课程相对应,难以考虑到学生实验操作水平的适应性,再加上评价成绩的标准相对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实验积极性不高、滋生敷衍了事的情绪。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并能学以致用,对实验项目进行分类和顺序重排。根据实验难度和实验目的分为训练型实验和应用型实验。

1.2.1 训练型实验。训练型实验相对简单,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常用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技术。例如,设计了高锰酸钾吸收曲线测定及标准曲线制作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既使学生掌握了配制试剂、正确书写标签等基本规范,又训练了学生对移液器及分光光度计的规范操作[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介绍了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电泳法的基本操作。在开展训练型实验前,教师要把握每次实验的节奏,保证在正常实验时间内每个学生多次练习同一操作,直至规范掌握,通过保质保量地进行训练型实验,学生掌握了基础实验技能并提高了动手能力。

1.2.2 应用型实验。应用型实验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生物化学常用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离心技术和比色技术)的基础上能够活学活用,同时也考验学生合理进行实验计划、省时高效完成实验的科研能力。例如,在核酸的提取和鉴定实验中,样品反复离心、准确配制鉴定试剂以及分析实验结果等实验步骤都需要认真设计和安排,否则极其容易造成实验效率低下、实验结果和预期差距大甚至导致实验失败。因此,在每组学生自主开展应用型实验时,教师需要仔细批改上交的实验计划,对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和过于松散的实验计划要提出修改建议,保证每组学生在实验时间内完成实验。通过自主开展应用型实验,学生能初步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辛苦,同时也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了实验水平。

1.2.3 实验的注意事项。在实验课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注意:在理论课上,扼要说明实验内容,让学生有理论准备;沿用理论课教学的分组,增加同组学生的实验默契;在训练型实验课上,教师要在正确演示实验后多观察学生的操作,鼓励操作规范的学生向其他同学演示和讲解;回答学生的问题时多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训练型实验的器材和试剂由教师准备,而应用型实验由学生负责,教师除了要在器材和试剂方面提供支持,更要注意有毒有害试剂的规范化使用;应用型实验相对复杂,加之学生自主开展实验难免会有操作不当,实际结果可能和预期假设不符,这时教师要参与讨论,帮助学生找出失败原因并写入结果分析中。

1.3 考核手段多样化,注重实验过程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评价方式是终结性的,以实验报告为最终评价依据[4]。而学生在实验课中具体学到哪些知识、技能、方法和形成哪些好习惯、科研思维、创新思维,仅靠一份书面报告是无法完全体现的。既然相对单一的考核标准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考核手段多样化势在必行。应重新调整考核标准,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实验报告在总分中所占比重降至20%,加入预习报告(占10%)、实验计划完成度(占20%)、操作熟练度(占30%)以及实验结果分析(占20%)等新的考核内容。这要求学生重视实验前期准备阶段和中期动手操作阶段,而非通过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蒙混过关。在批改预习报告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简洁的形式表述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例如流程图和图表。批改实验失败的学生的实验报告时,重点批改结果分析部分,能够详细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且提出改进方案的同样能获得高分。

2 方案的实践效果

随着调整方案逐渐应用到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验课上学生的参与度上升,闲聊和偷懒的学生明显减少;师生的课堂互动增多,遇到问题时学生能主动查阅资料尝试解决;学生掌握的基础实验技能增多,提升了实验自信心和硬实力;更多学生养成了“预习―制定计划―完善计划―开展实验―实验总结”的实验习惯,形成了初步的科研思维;学生养成了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提高了综合实验素质。

3 参考文献

[1] 周成,孙玉军,朱琳,等.生物化学课程与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8):146-147.

[2] 杨靖,郭敏亮.利用多元评价体系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289-292.

篇9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梁卫红(1968-),女,山西祁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杨献光(1980-),男,河北邯郸人,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河南 新乡 453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JGLX134)、河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5217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10-02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以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标志,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该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发展迅速,并在生命科学领域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对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因此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很多高校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药学、环境科学等专业,都将“分子生物学”作为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重视“分子生物学”教学已成为生物专业广大师生的共识。本文结合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实践,就分子生物学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技术方法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理解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其分子机制、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遗传物质突变、修复和重组的机理,了解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原理和应用。为在有限的学时和条件下,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础实验原理,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1.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从学科角度来讲,分子生物学涵盖面广、学科内容更新快,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生命科学主干课程有一些交叉,所以在开设该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本校生物专业2005年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为36学时,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设定为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水产养殖专业的选修课,实际开设时间是在学生教育实习之后11月到来年的1月,共9周,每周4学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虽然在大四开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预修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由于95%以上的大四学生在这学期复习考研,而“分子生物学”又是许多生物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的必修课,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开设晚,学起来感觉时间紧、压力大。鉴于此,在2010年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分子生物学改在大三第一学期,以每周2学时的方式面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水产养殖三个专业开设,这样学生可以在一个完整的学期内学习这门课,拥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系统掌握“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从反馈意见上看,学生非常认同这样的改革。

2.课程体系的制定和完善

本校生物专业本科“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体系自2005年以来进行了三次调整,第一次是从2005年起,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原因是当年本校面临本科教学评估,双语教学已经列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观测指标之一,为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的双语教学授课率达到15%,综合各方面因素,“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成为一个试点。为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分子生物学”课程尝试采用双语授课形式,旨在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但是当时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原版分子生物学教材很少,几经筛选,本校最终将《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作为学生的教材。该书以24个专题的形式讲述细胞与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特点,染色体结构,DNA的复制、损伤修复和重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生物学常规技术,每个专题相对独立,简洁易懂,但是系统性和深度尚有欠缺,难以适应学生考研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补充大量内容,因此无论教还是学,这本教材在使用中的缺陷都比较明显。鉴于此,自2009年起,本院选择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作为教材,首先考虑该书由著名学者朱玉贤等编写,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次该书也是多所学校分子生物学考研复习的推荐参考书。该书在编排上分11章,从染色体与DNA,生物信息的传递,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表达调控,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方面介绍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并未完全按照该书的内容讲授,有些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重叠的内容采用略讲方式,而有些内容则在教学中进行了补充或删减,例如:本教材中DNA修复和转座部分的内容薄弱,脉络不清晰,笔者主要依据《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补充,而该书中一些与分子生物学主线关联不紧密的部分,则进行了删减,2012年,本校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本科生的特点,出版了《普通分子生物学》一书,以易教易学作为编书的出发点,参考了多部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分子生物学教材,构建了一个重在基础、兼顾前沿、简洁明了的体系,全书分6章,介绍了DNA的结构和复制,RNA的结构和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调控,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该书在结构上分为三个模块,即基因组的维持、基因组的表达和调控、分子生物学技术,方便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整体认识。

3.课程内容的优化

分子生物学是从生物化学分化延伸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些内容和生物化学有较多的联系或重叠。但是分子生物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突出对生命现象分子本质的解析。由于本校生物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在“生物化学”之后开设的,在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两门课的侧重内容,在注意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在“生物化学”中已经有较大的篇幅讲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将略讲,教师在讲解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分子机制时,以温故知新的方式,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要点概括,借此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并检测学生的背景知识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而且使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更加突出,专业课教学学时分配更加合理,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基础知识关联性的作用。

4.课程设置的调整

鉴于本校生物专业学生普遍有考研的需求,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要求高,希望能更贴近考研的要求,所以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中,分子生物学采取了分级、分段开设的方法,在大三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分子生物学”,教学重点放在系统性和基础性上;在大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高级分子生物学”,旨在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理论的综合能力,在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上做进一步的扩展,不仅补充了最新的国内外分子生物学前沿和热点内容,而且选择一些重点科研院所的考研真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和提高。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赞同这一课程改革方式。

二、课程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的有效衔接

实践教学是“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条件所限,目前本校生物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仅开设了理论课,实验课尚未开设。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尽最大可能的将基础理论的讲授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相结合,坚持既要使教学沿着课程的主线进行,又要努力使实验技术的介绍与理论课教学合理的衔接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验教学的不足,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使理论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些代表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按照表1所示的安排在基础理论部分的讲解中进行了介绍。

作为任课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精彩,还应深入科研第一线,这样才能利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例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1]尤其是分子生物学这样更新快的学科,教师必须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热点,将自身科研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和感悟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内容有效的融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每节课之后有要点回顾和知识链接提示,留给学生较为宽松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延伸学习;设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基础题、提高题、实验分析题,安排学生课下自行选择完成,以便学生检测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时将知识梳理归纳,增加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三、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的新的教学模式,顺应了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是考评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2005年本校生物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作为第一批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率先采用了双语教学形式授课,一方面是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专业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从2005至2008年的实践和学生反馈意见上看,双语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同和赞成双语教学,认为通过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全英文课件,感觉学习“分子生物学”并没有开课前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英文的阅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专业词汇有一定的积累,很有成就感,对这门课更有兴趣了。从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上看,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所以在备课上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充实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信心不足,担心由于缺乏专业英文口语训练,造成专业术语的发音错误等问题。所以实际上,本校生物专业分子生物学开设的动因主要来自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3]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尚需从课程体系、师资培训、评价机制等多方面予以保证。[4]双语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从实际出发。

鉴于目前双语教学可用教材有限,选择适合的原版教材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更新快,内容多,为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考研难度需要,2009年以来,本校生物专业“分子生物学”选择了中文教材授课,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系统性、基础性和前瞻性上,每年的授课内容至少更新30%,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上看,这一调整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这些年来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实践也使本校认识到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双语教学形式,从学科特点、学生基础、师资条件等因素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才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郑用琏.课堂的“磁力”来自哪里[J].中国高等教育,2004,(8):36-38.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7.

篇10

1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了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以来,专业认证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促进了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以及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2.1核心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依据食品科学与工程涉及的主干学科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整合或重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和结构合理的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

2.2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课程群工程教育指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水平提高。现代工程教育观认为工程的、科技的、人文的和社会的教育内容本身都是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体系,应完整、有机地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融成一体,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系统。因此,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首先要确立整体工程观的指导思想,确立整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毕业生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围绕确立的课程目标,在强基础,突出特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下,整体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方案,搭建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是构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平台,其中化学类、生物类和机械类课程是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的三大支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优化后应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是建立在核心基础课程基础之上的、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优化后应包括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机械与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等课程;同时根据自身长期人才培养中的积淀和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将功能性食品、食品分离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资源与环境学等设为核心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核心专业课程。此外,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塑特色、求创新”基本思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结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科类课程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梳理,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和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课程群,以理顺课程的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学科类课程核心课程群建设见表1。以食品化学课程群为例,对于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与矿物质等食品中的常量与微量成分,在无机、有机化学中已初步认识其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生物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的生理生化性质及代谢与合成过程,食品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功能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而食品分析则从常规手段及仪器分析、感官评定的角度介绍各类成分的分析与检测,重要的内容则在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中通过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试验加以实践。通过将课程依照“课程群”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变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课时削减但效率反而提高的目的。

2.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四级实践教学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建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按照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级实践教学层次。四级实践教学层次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有机结合,既突出了专业的工科背景,又形成了由理论到应用、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由一般应用到科学技术创新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层次。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层次,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有机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物理化学试验和化工原理试验等基础课程试验。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除大部分的验证性试验,还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在保证基本试验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层次。该层次主要由专业基础类实践课程组成,包括生物化学试验、微生物学试验、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农产品工艺试验、畜产品工艺试验和发酵工艺试验等。在试验内容的设计上,既考虑试验的基础性,注重试验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又注意将试验与甘肃特色资源的利用开发紧密联系。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互补教学、渗透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层次。通过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对强化学生工科背景、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培养特色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的阶段,通过该阶段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第四层次: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产品设计系该层次的亮点,在第七学期利用三周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开发产品,通过该环节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工程的本质就是创造,因此,必须对工科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鼓励学生参与省级试验示范教学中心开放试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其他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外,还开设创新课程,包括研究型教学课程与创新案例解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授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综上,通过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完整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架构,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