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合规性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合规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会计核算;规范性;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4.238
1建筑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核算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使得会计核算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首先,很多企业不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缺乏一套规范化的会计核算制度来对具体的工作进行约束,在项目资金信息的分类处理和信息提交中,存在信息丢失问题,致使信息发生延后提交情况,使得后续的核算工作缺乏准确的数据信息,无法全面展现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设计与施工、竣工全程中的资金使用和收益情况。其次,较多的建筑企业进行企业管理时,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管理方法,导致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较低,企业对于核算数据要求不高,核算数据的准确度不理想。同时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会计原始记录未精准地记录,造成企业的资金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等数据误差较大,出现数据不准确问题。然后,缺乏外部的有效监督。建筑企业开展的会计核算工作,均是由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核算处理的,存在的隐患性问题较多,企业对部分员工的违规记账、违法操作行为也无法及时发现,会计核算的效果较差。最后,建筑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素养和能力较低,对于核算工作处理不细致,对于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施工变更、施工工期等信息均不了解,核算工作效率性差。同时很多企业将会计与财务工作混为一谈,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层出不穷,并且企业将所有的会计核算工作交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或者财务人员处理,不专业的核算工作,导致核算数据和最终结果不符合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
2基于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充分重视会计核算,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企业会计核算机制
建筑企业需要对会计核算工作多加关注,认识到准确、有效的核算可以减少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支出,可以制订合理的项目资金支出计划,优化项目的人力、物力资源配置,使得工程项目可以在成本控制下,保质保量地完工。因此建筑单位的领导层首先需要对该项工作予以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设置专门的会计部门,招聘专业的会计人员负责工程项目各项资金的核算问题,杜绝以往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从事核算工作的行为,并且企业要结合本企业承建的建筑工程项目,明确项目核算工作的具体内容,对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为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使得全体员工在工作中,不断调整固有的核算观念,积极配合项目工程各个环节的核算工作。其次,在意识提高的基础上,企业需要为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制定制度来约束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使得各项核算工作有制度可依,在制度中对核算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方法等均需要明确作以要求,以此减少信息提交、分类处理时的问题,使得员工可以结合制度对自身的工作行为进行改进,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核算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工作原则,完成各项工作,减少违规记账等问题的发生率。[1]
2.2应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和会计核算技术开展工作
目前的建筑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著较为严重的核算信息不准确问题,是由企业本身的管理方法陈旧和核算人员人为原因造成。为了实现建筑工程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应用效果,首先,需要建筑企业应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办法,对企业的日常运营进行管理,重点需对企业的组织人事机构进行重新划分,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权利和义务,由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对本部门工作的质量进行考核,企业董事会、领导层核查各个部门的工作效果。会计部门需要和财务部门区别开来,一个员工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一旦出现了核算问题,部门负责人即可立刻找到相应数据记录核算的员工,进行及时的处理。其次,企业针对人工核算中非常容易出现的数据记录准确性较差的问题,可以引进信息技术、会计核算系统,借助计算机,来对涉及的会计事务信息(建筑工程项目的基建、施工机械设备、土地、人工、流动资金等方面的预算、实际支出资金等数据)进行准确的记录与自动化的分析、输出。现代化的核算技术不仅提高了核算工作的精确性,也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性,实现了核算所需信息的快速传输,避免信息提交延后问题的再次发生,降低了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核算的人工成本支出,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2]
2.3重视核算工作的外部监督
大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未采用企业之外、社会中富有权威的会计核算机构,对本内部的核算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这也就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的核算效果不理想,如果存在部分员工的造假、违规操作行为,将会导致整体的核算工作失去意义。因此建筑企业可以根据项目工程设计、施工的具体情况,在对资金进行监管时,借助外部会计事务所,来对项目施工过程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把握,以此来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记录的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的数据,进行核对监督,促进企业内部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事务所的监督人员,在监管中需要重点对员工的数据信息记录、核算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发现员工的不法行为,及时上报公司进行处理,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3]
2.4促进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力的提高
会计核算工作,离不开具体核算人员的工作,因此其工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工作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在实际的施工中,有着较多的小项目,每个项目又涉及多个环节的施工与成本的支出,需要会计核算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能力,才可以对所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的整合与记录,使得核算信息得以清晰呈现。因此建筑企业首先需要定期对企业内的核算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能力的培训,培训中除了要进行会计准则、核算方法等的培训,还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得从业人员可以从思想层面加强对于该项工作的正确认识,并且在工作中高效率地开展会计科目设置和登记,以及核算的各项工作,严格约束自身的工作行为,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其次,员工自身也需要在工作中,多关注最新的有关于会计工作的政策法规,在符合国家政策制度要求下,进行企业的核算工作,避免核算工作的落后性。最后,企业需要制定会计核算工作的激励制度,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核算处理较好的员工,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激发所有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地投入到核算工作中。此外,企业还需要对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积极地吸引具有着丰富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会计工作经验、建筑知识的人员来此就业,构建一支高素质、高工作能力的会计人才队伍,保证建筑项目核算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3结论
建筑企业进行的核算工作,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助益极大,企业除了需要在常规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之外,要继续加强对于项目工程的会计核算工作。如果项目出现核算信息丢失、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将会导致项目整体的核算工作无法有效地开展。因此企业需要充分地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外部的监督管理机构、会计核算工作制度,以及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为核算工作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作者:李伟
参考文献:
[1]薛守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如何处理工程项目成本核算问题[J].时代金融,2016(36).
篇2
(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通常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方法调配自身拥有的资源。财务会计核算能够准确反映出企业以往经济活动的重要数据信息,并且对各种基础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可以为企业管理者优化调配企业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为其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二)会计核算对企业发展及资金需求的预测功能企业通过会计核算能够预测企业发展及资金需求情况。比如,通过会计核算报表可以了解企业的资金流向,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对资金需求数量等。以防出现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的不良局面。同时通过会计核算准确预测资金的回收、支付时间,对于在何时收回应收账款,何时进货都能有较详细的了解,进而进行合理调配资金流向,促使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高效配合。(三)反映职业经理人的责任履行情况现代社会,很多企业的投资者基本上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但是他们也需要适时了解自己所投资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所以,他们就会委托职业经理人为其管理企业。而会计核算获得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利润、成本等各种因素,较直观地反映出了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责任履行情况。其次,会计核算能够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效预防企业管理层弄虚作假,作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间接上还能够起到财务监督的作用。(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核算工作较全面地反映了企业以往的所有经济活动,通过分析研究财务报告,可以为企业实施下一步的投资、筹资、经营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分析会计报表,企业管理决策人员,可以确定出企业下一步进军市场的发展方向、投资对象以及举债规模等各项事情,以不断提高企业利润,为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企业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同时依法合规经营是企业稳健经营、事业常青的重要保障,企业依法合规是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会计核算合乎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合规管理正是企业在构建事前的风险防范机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是增强会计核算监管合理性的必要机制。所以,企业要加强依法合规经营,定期对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开展有关依法合规经营理念的知识讲座活动,促使依法合规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二)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阶段,一些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偷税漏税、乱补滥发钱物及贪污侵占企业财产的不良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能力,必须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以有效遏制各种各样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监督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可依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要求进行:确保企业所有的财务开支数据真实、全面;企业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需要填制原始凭证、并且要求填写规范,记录准确详实;会计凭证必须以合法原始凭证为依据,同时还要准确核对填写日期、金额、摘要以及附件数量等内容。(三)实现会计核算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核算软件也得以广泛应用。采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可以促使企业会计核算信息与业务流程有机结合,同时不断引进国际上先进的ERP财务系统操作软件,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能大大减轻财务会计核算人员日常工作的负担,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其次,会计核算智能化能够促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有效链接,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获得所需会计信息,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同时,还增强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促使企业经营决策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四)实施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首先,会计行为规范的精细化。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而企业的每一位会计核算人员都必须遵守这种规范,促使会计行为职业化、标准化。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包括会计核算工作标准、会计核算过程控制以及会计核算工作考核的制度,以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其次,会计核算及控制的精细化。企业应该详细规定会计核算的各项程序各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便于会计核算人员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规范的记录并且最终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企业还要抓住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点,将各个重点连接形成一个控制网络,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全方位的监控体系,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挖掘企业生产力与获取利润的方法。(五)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如果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一方面不能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较多的违法违纪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失去应有的监督作用。因此,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人员培训。首先,要重视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加大力度宣传有关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其次,要求会计主管人员及时学习会计核算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其工作能力;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实施岗位轮换,避免出现业务技术垄断化的不良局面。
三、结束语
篇3
一、会计集中核算后存在的问题
1.财政财务管理职能弱化。由于集中核算体制决定其工作重点是保障所管理的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如会计报表按时报出等。对于其他工作则处于应付状态,特别是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如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债权债务清理等基础管理工作被忽略,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和项目单位管理的薄弱环节,导致一些单位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如:
(1)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很多单位和项目部都有专项资金,但核算中心人员对专项资金具体用途不能准确把握,混淆于行政经费之列,往往造成专款不能专用,致使资金使用效益较差,甚至发生挥霍浪费现象。
(2)往来款不能及时清理。由于核算中心人员对各单位情况了解比较少,加之部分单位又不能及时报账,有的往来款项挂了若干年,变成了呆账死账,最终予以核消,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对各单位的实物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理盘点。核算中心人少事多,无力对各单位的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理盘点,部分单位实物资产的变化又不能及时向核算中心报账,从而导致账实不符,会计财务失去了监督牵制作用。有工程管理和实施职能的单位使用国家资金购置设备材料后,凭用款单位领导和经办人签字一次性到会计核算中心报账支出,但有些情况下不是一次性全部消耗的物资材料。按会计常规处理并不是购多少支出多少,而是通过存货反映实际消耗多少支出多少。如果直接作支出,一些大宗材料物资反映不出真实消耗,用于哪些项目,不能建立规范的账簿记录和收发领用手续,使用款单位的存货和固定资产失去控制,损失浪费在所难免。
2.会计监督职能弱化。核算中心成了记账机器,一名会计人员往往要兼记多个单位的账,少则五六个,甚至更多。会计人员常年在核算中心上班,不参与有关单位内部工作和管理,对各单位和业务事项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道,对各核算单位的经济事项不仅没有事前监督,事后监督也表面化。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核算中心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手续是否齐全,而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很少过问。
有的单位不合理开支无法向核算中心报账,就想方设法开具虚假发票套取资金,且屡屡得逞;有些单位收入项目繁多,为了省去报账的繁琐手续,干脆把部分收入不入账,在单位内部坐收坐支,致使部分资金体外循环。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的审计思路
1.会计核算中心也应纳入审计监督的范畴。重点审查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有无相互衔接、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纳入会计核算单位中心管理的专项资金是否及时拨付,有无无故滞留或有意拒付;进入会计核算中心的各项资金,特别是大宗资金的流向是否合理、合法。
2.根据会计集中核算后出现的新情况,确定新的审计重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明显的违纪问题相对减少,而暗藏和非常规问题有可能出现,因此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改变。
(1)重点检查财务支出是否有转移现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一些单位为了使某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有的单位还可能将有些费用转嫁到下属单位或企业(关联单位)报销,因此,审计可以从真实性入手,采取内查外调的方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合理测算被审计单位费用支出比例。
(2)重点深挖是否有账外账和“小金库”。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某些单位和个人来说,有些不合规的开支不好操作,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另找出路,就有可能在会计核算中心账目之外搞名堂,审计可采取多种方式查处:注意观察被审计单位有无房屋出租收入、培训办班收入等,然后对照账面审查有没有反映,有没有全部反映;将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资料和会计资料相结合,看是否存在收入部分不入账,是否存在罚没物资不入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现金盘点,如发现现金实际结存数与账面结存数差额较大,而又说不清来源或支出用途,就应进行追查;从审计各种票据入手,核对被告审计单位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查其非税收入是否全额上缴财政专户,是否达到以票管费,有无白条收费和无票收费,是否以物抵收或以支抵收。
篇4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
第一,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首先,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部分事业单位核算的很多原始凭证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原始凭证存在虚假现象,如会计原始凭证填写的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符,经济项目内容与发票使用范围、经营范围不符,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原始凭证等;再次,记账凭证不规范,有的填写会计记账凭证摘要过于简单,有的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也给会计核算信息准确性带来难度;最后,账簿设置书写不规范,一些单位没有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账簿,或不设置总账,无法对各明细账进行核对、控制和平衡账务,或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混用或一个账簿多年度使用,或账簿登记发生错误时更正方法不规范。
第二,核算单位财产管理不到位。核算中心人少事多,对各单位实物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客观上财务核算工作移交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管理工作保留在原单位,出现了账实管理分离现象,不利于各项财产的管理,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部分单位实物短少又不能及时向核算中心报账。另外,由于单位报账员对不涉及资金领拨的实物收发、财产转移事项未能及时主动取得原始凭证交核算中心核算,造成人为的账实不符。如有些单位缺乏管理意识与制度,财产领用手续不健全,随意性较大;有的不设置财产物资辅助明细账;有的不及时与中心对账。非营利单位的资产与营利单位的资产相比,因为其具有很大的消费性,在管理上的难度更大,易出现资产浪费与流失现象,形成会计核算游离于单位资产管理外的局面。
第三,责任认定与审计难度加大。一是核算的会计科目过粗对审计不利。会计核算特别是对专项经费、往来款项核算上列支串户且不够详细,将增加具体审计的难度,容易造成资产管理上账实不符,而加大资产管理的难度,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使得审计机关多年探索总结的一整套技术方法不再完全适用。二是某些单位为应付核算中心对票据合规和账账相符情况的审查。以假发票报账,使会计记录无法真实反映单位经济活动。在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报账后,即将这些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处理融入了繁杂的会计核算业务之中,给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增加了难度。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客观上增加了审计人员对其审核的信赖度,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也会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真实性、合规性的专业判断,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加大审计风险。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对策
其一,健全完善财会法规和各项配套制度。现行《会计法》未能涉及到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就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合法性给予肯定,以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各单位都制订了各自的经费开支标准,因此缺乏统一性。此外,由于财政资金供给是有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从当前全国各地的消费情况出发,重新制定新的、符合客观情况的支出标准。出台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支出数额大的项目,在事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这样,既便于各单位有效地开展工作,又有利于中心的业务处理。
其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降低内审风险。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需要知识渊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各企业必须下大力气搞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组织内部审计人员不断的到先进的内部审计单位学习。面对现代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必须熟识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必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知识,特别要加强对财会、统计、经济活动分析、财税、市场营销、写作及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和经济活动的原理、原则,实施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从实质上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
篇5
(一)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差异
1.收入方面会计核算所使用的收入是指商品的销售收入、劳务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各个方面。而所得税所确定的收入是指应税收入,应税收入就与会计收入有一定的差别。房地产企业开发的产品周期较长,采取完工百分比法或按照建造合同确认收入,而税法规定收到预收款时确认收入。
2.资产负债方面会计核算中的资产是指企业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经过交易、事项成为了企业可以控制或者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会给企业带来利益;会计核算中的负债是指企业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义务,履行这种义务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利益流出。而所得税计算中对于资产和负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两者之间在对于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和资产减值准备等的计算中存在很大差异。
3.成本费用方面会计核算中的成本费用采用据实扣除的方法,会计利润就是指实现的收入减掉各项支出后的余额,也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发生的支出金额就按实际发生额计算扣除。计算所得税要以会计利润为基础,但又不同于会计利润。计算所得税采用据实扣除和标准扣除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相关性和配比的原则进行计算。房地产企业中的在建工程试运营收入的会计计算就存在差异,按照会计准则,基建工程试运营收入可冲减基建工程成本,而税法规定试运营收入应计入总收入并且征收所得税,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的成本。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与所得税差异产生的原因
1.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目标不同企业的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实现真实、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目标,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政府、股东、债权人等,提供完整的企业财务状况,为其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制定税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调节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纳税人的权益。单从目标这一角度来说,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就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中。税法要求按年度计算缴纳所得税,房地产企业由于产品周期较长,前期费用可能计算不完全,造成前期所得税较高,整个项目计算后可能没有所得税。
2.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基础不同会计核算要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中选择一种,以此来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而所得税在征收前要考虑到纳税人有支付税金的能力,也就是说所得税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
3.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有着原则上的不同,由于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目标及核算基础不同,两者的核算原则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原则的不同又会导致所采用的计算方法、范本依据的不同,有关业务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会计核算的原则有权责发生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同时兼顾客观性、一贯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注重实质性等原则。所得税的计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配比原则,并不遵循谨慎性原则。
二、房地产企业应对会计核算与所得税差异的建议
(一)规范和完善会计制度,主动与税收法规协作房地产企业在制定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时,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同时在处理会计准则缺失的事项时,要主动与税收部门相协调,尽量与税收、所得税法规协作,以避免在以后的会计核算与所得税计算时重复协调,以致降低工作效率。
(二)改进企业所得税法规,主动与会计制度协作目前企业的所得税法规仍存在优惠政策太多、收入项目名称不规范、实行内外两套所得税制度等不足,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仍要加强建设与完善。相对于不完善的税收法规而言,会计准则的理论较为完善,所以,在符合所得税法处理目的和原则的情况下,所得税的核算可以借鉴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在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选择差异较小的规范核算。
篇6
(一)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凭证管理不规范首先,原始凭证的填写和管理存在问题。很多单位填写原始凭证的时候随意性很强,对原始凭证存在漏填、不填的现象,一些原始凭证缺少关键的信息,导致原始凭证体现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个别票据的报销内容填写不全也通过审批。一些单位的原始凭证管理不到位,账簿管理不规范,票据使用简单,甚至在原始凭证上造假,违规编制自制的原始凭证。其次,事业单位记账凭证和账簿设置不规范。一些单位在会计账簿上书写不规范,涂抹、数字写错等现象较多,影响账目的核对,一些单位在记账凭证上未写对会计科目,影响入账。
(二)会计监督不到位,国有资产记账方式不科学,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由于外部监督不到位,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又缺乏有效的执行,监督无法到位也没有形成合力,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执行情况监督不及时,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不到位,出问题追责力度不够,导致监督无法严格执行。由于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因此也难以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加上内部管理比较混乱,容易造成会计监督不到位。一些单位故意截留或者隐瞒收入,长期进行内部的周转和使用,虚列支出,建立小金库。另外,由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未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等,容易造成对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的处置价格不科学,造成固定资产流失。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日常监督管理不到位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对会计不熟悉,或者从其他岗位调到会计岗位,使整个队伍的素质不高。事业单位平时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加上会计人员的培训机会较少,难以对政策和理论有足够的掌握。很多会计人员借助岗位便利,为自己谋取利益。由于事业单位忽略了对会计岗位人员的监督,容易形成监督的死角,造成会计核算不受监督。
二、加强内部控制,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
(一)健全相关的会计控制制度,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必须有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事业单位要结合财务管理制度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加强同国家相关法规的衔接,强化内部的法纪观念,完善内部的会计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要加强完善资产盘存制度,对资产的盘存、账簿的登记等进行明确,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保证原始凭证的填写完整,明确记账凭证科目设置、书写规范等,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强化会计控制和监督,加强会计内部控制贯彻落实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必须做好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和监督,发挥会计核算在规范资产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规范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对会计账簿的设置规范性、会计凭证的完整性、会计账簿与财务报告的匹配性、会计核算与国家相关法规的一致性等进行监督和检查,完善会计的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要做到会计核算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在具体的控制上,事业单位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规范各项核算工作的流程,建立起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同部门要及时沟通,保证预算和核算的统一,加快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和优化,定期不定期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进行检查,健全财务披露制度,对会计核算的规范性、财务制度的健全性、会计核算工作程序的合规性等进行检查。
(三)创新会计控制模式,推行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要做好内部控制下的会计核算,必须创新会计核算控制的方式,对此,事业单位可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模式,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集中管理。县级以上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应当将所有全额拨付的事业单位纳入管理范围,这些事业单位要与核算中心签订协议,单位只设一名报账人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办理,报账员只负责报账业务。报账员主要就单位的经费拨付、代收代付、汇总等资金结算业务交由核算中心办理。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这些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通过这样的控制模式,核算中心可以严格控制不合理的经费和票据,严格落实经费收支计划,落实好预算的审核和分析,强化会计的专业性,保证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同时,为了做好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企业的标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借鉴企业的优秀做法科学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情况。
篇7
关键词:集中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分析;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入攻坚区,科研院所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面临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大型科研单位来说,实行资产、资源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全面预算管理等改革措施,财务职能由单一的费用控制向资金筹集使用、成本控制和收益管理转变,成为新时期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集中财务管理就是为使企业内部全部资金资源更好整合,而建立一套完善的集中报表管理体系、集中会计核算体系、集中式资金管理体系,企业内部统一的财务制度能够更好地贯彻和执行[1]。如何顺利实现改革目标,如何进行集中会计核算后财务管理等问题,成为目前需重点关注的课题。
二、会计核算后各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集中会计核算前会计与财务的职能是难以区分的,两者相互融合、合为一体,且往往重视会计、弱视财务,普遍用会计核算取代财务管理工作[2]。集中会计核算后反映与监督、核算与管理相对分离,这必然造成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弱化。
(一)会计主体责任不清、落实难根据《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规要求,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由企业法人或单位负责人负责。由于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会计核算,该中心作为审计、检查部门与业务主体单位之间的“中间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弱化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从而导致业务主体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财务管理、经费使用、经营状况等问题责任不清,且对档案提供、资料保管、具体业务处理等方面难以落实责任。
(二)单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相悖离集中会计核算后,各业务单位财务信息的获取完全依赖于会计核算中心,由于两家单位互不统属,难以有效沟通、协作,造成会计核算权与财务管理权一定程度上脱节,甚至悖离。一方面导致会计信息反馈速度慢,难以实时监控,影响财务管理和监督的效率;另一方面业务单位领导认为中心负责财务管理,控制经费使用,放松对经费支出的审批,而会计核算中心认为业务单位经费、资金原规定的支配权、使用权、审批权限以及财务管理权不变,应有业务单位对经费进行控制、严格审批,出现问题,责任两家纠缠不清,最终无人负责。
(三)单位经费预算执行率和资金使用效益较低由于单位财务的反应与监督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即经费的收支核算与执行、控制分离,必然导致单位经费预算执行率、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考核难以进行。具体体现:首先各单位普遍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或即使建立也难以操作、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围绕单位战略规划和年度任务目标,利用预算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考核,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有效组织和协调经济活动,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计划和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执行、监督、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要依托于单位的年度计划,包括科研计划、经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投融资计划等,确定年度预算目标,所有的预算事项应先立项,并进行科学论证,使预算与项目的业务内容相结合。其次预算应落实计划、综合平衡、各负其责、刚性实施,特别是在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要树立讲究效益的观念,执行要保持严肃性。最后,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人员与业务实际脱离,对经费的资金来源、性质不清,财务分析、管控环节不强,同时会计专业人力资源重复配置和匮乏并存,财务管理薄弱与会计核算繁杂并存。
(四)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标准化、控制力仍不足实行集中会计核算后,虽然统一流程标准、业务标准,但该工作仍有待加强,同一或同类业务内容仍存在不同的标准,会计政策和财务政策统一贯彻仍不尽到位。审计检查中不断有问题暴露,相同的问题在中心也不断重复出现。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各业务单位认为失去了对财务部门的控制,经费使用过程中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控制,可以放松对相关经费的审核、审批,不需要再作财务管理工作了。二是各业务单位资产管理未能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三是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四是缺乏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在集中会计核算实践中,对同一费用开支在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范围内,各单位执行的标准及流程不尽相同,中心的财务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审核标准区别对待各单位,容易造成差错,监督控制力不足。
三、集中会计核算后加强各业务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沟通协调,不断强化财务管理职责各业务单位应认识到集中会计核算是现代财务体制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是财务管理高效化的必然要求。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只是将各业务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集中起来,其主体责任并未改变,其经费的审批、使用等财务管理权限亦未发生改变,经营效益及监督控制仍由各业务单位自行负责。这就要求中心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并了解、熟悉单位的经济业务,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向核算管理转变,加强与各单位的协调沟通,切实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会计服务,充分发挥好反映、监督的职能作用,整合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部门应采取措施,主动服务,配合单位做好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措施有:首先建立较为迅捷的会计信息反馈机制,保证将财务收支、利润、资产负债等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反馈,与单位协调沟通好,事前控制,做好监督;其次切实加强资金运行的风险控制,既要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又要把资金风险降到最低;三是业财融合,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过程,并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四是定期报告,当好参谋,要对业务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定期分析、报告,对预算、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控制,配合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二)建立并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完善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监督考核各业务单位首先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特点、组织机构构成,工作职责、经营目标以及各类计划、立项事项,认真编制预算,既不能过于粗糙,也不能过于细致,导致执行困难。其次根据预算严格预算执行,统筹安排经费使用,无预算或预算调整不得安排资金支出,同时要充分利用会计核算的成果等资料,加强监督、控制,按项目进度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各单位预算执行率。中心既要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要加强对项目预算的执行与财务监督力度。
(三)建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来说,一个单位的财务制度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制度建立不完善、不健全,甚至存在明显缺陷,必然造成单位内部控制的失控,经营、资金的风险增大。如果已经建立财务制度,但制度过粗或过细,难以操作或执行,那该制度效力也较低。单位的财务管理就是要在单位内控体系下建好制度,做好执行。首先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财经纪律的要求下,结合单位业务发展需要、经营特点以及组织架构,建立并完善单位内部财务制度,逐步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并完善财务管理流程。其次要根据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评价,针对执行过程中制度缺陷以及国家政策法规方面的变化,对制度及时进行修订,以便更好适应单位业务发展。最后,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应带头抓、亲自管,并严格执行相关财经制度,做好财务人员的后盾,切实降低财务风险,使财务制度能够顺利执行。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的现状,应向核算管理型转变。中心还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反映与监督职能。制定统一、详细会计核算程序,并切实执行,该程序既要合法合规,又要符合单位经营发展的需要,使整个会计业务标准化、流程化。
(四)积极参与单位经营决策,事前控制,当好参谋会计核算中心应针对业务流程进行归并和优化,做到业务处理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根据项目类别、专业化分工要求、业务流程内容等,优化内部核算体系。同时应积极推动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做到及时反馈会计信息,并在做好事后核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前介入单位的经营决策环节,提供参考意见,在重大投资、采购等经济活动中,必要时应及时预警风险,甚至拒绝支付相应资金。
(五)业财融合,主动作为,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单位财务基本制度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加强学习,财务会计人员除认真学习自身领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不断探索新时代财务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财务分析能力,积极了解业务部门的专业知识,与财务知识相融合,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提供高效的会计服务,融核算、管理、监督、控制等责任于一体,督促单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控,进一步做好单位内部控制。
四、总结
实践中实行集中会计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形式、集中资源为基础、加强财务管理为目标的一种新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是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变革。改革后的会计核算中心要受中心和各业务单位的双重领导,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现阶段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还是要坚定改革目标实现的信心,我们既不要盲目前行,又不能疲于应付,应实事求是,不断总结、完善,以利于改革顺利进行,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科研院所的高效、精干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深化改革、管理提升、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燕.构建信息时代基于网络的集中财务管理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4):12-24.
篇8
关键词:企业 会计核算 信息质量
一、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资料信息缺乏真实性、完整性
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的基础,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很多企业的会计资料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信息不全,不能完整地反映成本费用等。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济信息转化成为会计信息需要经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确认和计量。但是,部分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缺乏对企业基层的有效核对,在财务信息的报送上缺乏科学化和精细化规范,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不利于企业管理层的决策。
会计的基础工作失范。在我国,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基础差异很大,企业在原始凭证的制定和填写上随意性大,人为影响因素大,时有出现白条入账的现象。有些企业的记账凭证内容不完整、账目不清晰、科目不准确,不能实际反映经济业务的具体情况。同时,企业中账表不符和账实不符的现象大量存在,有些企业也没有正规的报表报送系统,会计的基础工作不够规范。
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电算化档案管理达不到要求,会计资料容易遭到人为的破坏,尤其是近年来会计软件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电算化档案由于缺乏安全保管,不能发挥其在会计核算上的便利。另外,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匮乏,也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
(二)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
会计核算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本身不全,而且宣传力度不够,执行力度较差,难以为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保障。即使当前我国有《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一系列法律对会计行为作了诸多限制和规定,但还是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企业的核算的内控制度不全。当前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在内部财务监督上缺乏完整的机制,在两种机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现象极易出现。另外,也有些企业资产负债的管理混乱,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不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陈旧,内部监督力度不够。比如说,在选用会计人员上,任人唯亲;在管理模式上,民主性不够,随意性较强,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较弱。典型的例子如,许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出现会计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企业内部人事安排,也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带来了的困难。
二、针对上述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提高信息质量的相应措施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水平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是否规范,但我国企业在会计人员的培训上,局限于企业的客观条件和培训成本等因素,当前的会计人员的培训往往局限于理论的培训,忽视了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以及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对会计人员的从业水平的考验。因此,企业要转化观念,不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水平,而且要通过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丰富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要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锻炼并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修养。
(二)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
我国很多企业没有确定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政策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统一。因此,必须要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建立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创建一套严格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会计核算的明确化,企业财务管理运行的高效化和业务流程的便捷化。企业应对成本费用核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报告,对会计报告表格体系详细规定,具体分析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建立健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针对我国目前会计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的情况,应该加强健全和完善国家的会计法规制度,加强会计法规的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和严谨性建设。而且在各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和重复上予以足够重视,从源头上杜绝法规执行的混乱。同时,要加大会计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检查力度,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强化企业负责人的负责意识,增强企业负责人的法制观念;要严格依法处理有关人员的责任,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另外,企业内部应该加强对会计工作质量的内部审计,加强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的规范性要求,保证会计程序制度的公正性,提高会计核算的合理性。
(四)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内部牵制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企业应该以基本规范规定为基础,按照企业管理要求,结合经验特点,尽快创建一套符合实际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保证企业会计人员真正参与企业经营关注中,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实现企业会计业务的自动控制,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确保本单位会计规范化核算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会计核算 风险 防控
中图分类号:F276.3;F812.42 文献标识码:A
1企业会计核算岗位职责及风险
1.1企业会计核算岗位职责
一般说来,企业会计核算岗具有以下职责: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公司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承办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2企业会计核算岗的风险
核算岗位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可能发生利用职务之便人情征收、编制人情预算、拨人情款等风险;第二,在公务活动中,接受馈赠或宴请,可能产生违反法纪规定的不廉洁行为;对亲属及身边的工作人员管理不够严格,可能出现不廉洁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第三,对财务收支等重大资金使用等没有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风险;第四,结对资金的调控不合理,资金的拨付审批不严,不按程序审批拨付资金,可能导致财政资金的误用、挪用;第五,对分管的科室在制度建设上要求不高,管理不到位的风险。
2企业会计核算岗位风险形成原因及防控意义
2.1企业会计核算的风险原因
主要取决于:
(1)取得资料内容的完整性、数字的真实性;
(2)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应用的正确性和延续性;
(3)会计操作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重大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是否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
(4)会计报表、会计资料是否合法、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等。
2.2企业会计核算的风险防控意义
会计核算同样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项日常的基层性的工作。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必须是建立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会计工作要求会计核算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会计监督之上的专业性的核算,若会计人员不严格执行会计监督职能,其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会计核算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作保障,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那就是违背职业道德,对企业不负责任,给企业造成经济上、名誉上的损失。
3企业会计风险防控的具体路径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市场经济有赖于运行的规则,仅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撞上严肃的道德规范时,只有职业道德、诚信准则的约束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企业基层会计要防范其行为所造成的风险,不仅要以会计准则、法律、法规作保证,还要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来实现。 会计职业道德概念:即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以及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性。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崇尚道德规范,应成为会计人员自尊、自爱、自律的道德准则。企业基层的会计人员应该坚持行业自律原则,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自我约束力,面对形形的诱惑和压力,坚定立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在不同的诱惑和外界不合理的要求下,应该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内部、外部的各种压力,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不以信息的不对称坑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自觉接受单位、用户和社会的多方评价,起到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使每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
篇10
【关键词】 环境会计 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日益高涨,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不能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协调,理论研究与实践往往不统一。笔者致力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以企业的环境事项影响经济问题为主要对象,重点关注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架构,期望企业能够尽早地将环境事项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将环境会计核算纳入企业的经济核算系统中,为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1. 企业环境会计的概念框架
1.1企业环境会计的形成过程
从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环境会计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现实社会和环境背景。由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活动,也包括自然界本身的活动,对自然生态或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超出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受到损坏,也使人类及各种组织认识到这种环境损坏的危险性和可怕后果,最终会形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和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而企业会计仅仅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传统账簿体系下核算的纯财务事项,没有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与环境的正面、负面影响和相关的外部经济问题,特别是企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
1.2环境经济核算与环境会计
确认、计量环境经济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可以使用生产核算、统计核算等核算方式,但如果把环境会计核算加入其中,形成较为完整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反映组织活动过程的实际状况。所以,在研究环境会计问题时,需要把环境会计核算与控制确立在经济核算的范围内,作为环境经济核算的方式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进行环境会计的科学定位,把握其相关理论,正确建立环境会计发展的相关法规、制度、准则,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
2.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实施途径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在我国企业开展环境会计核算及披露环境信息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操作均不完善,特别是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反映出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不足。相比之下,国外在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施一直走在我国的前列,因此,加强环境会计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西方国家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与实务操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政府与相关部门应适当地组织会计专家对环境会计方面多做研究,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水平,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模式。
2.2营造有利于实施环境会计的外部环境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其次,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一方面要使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另一方面要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环境会计培训工作,使会计人员具备实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同时要求企业领导重视环境会计工作,因为环境会计核算不仅是企业会计人员的事,还需要企业领导、投资人、企业职工等多方面人员配合才能完成。
3. 我国企业实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保障机制
3.1加强环境立法,促使环境污染者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和行政法规,采取了诸多手段控制污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的环保法律与法规是环境会计产生的基础,没有国家的环保法规,就不会有环境会计。但这些法规原则性强,概括性强,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关各方应在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环境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实施环境会计的强大外在压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之所以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营决策,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环境破坏者确定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笔者认为加大处罚力度,让污染者付出沉重代价,使环境污染者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在经济上都不合算。这种办法还能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保护环境必须依靠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经济制裁,绝不能让污染者以损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污染者为此付出的代价必须大大高于环境保护成本。
3.2加强职业教育,建设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培养会计专业人员
环境会计的技术性很强,多以定量分析为主,且涉及多种交叉科学知识,如会计学、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学、环境管理学等,另外,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又大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组织培训,为会计从业人员补上这些知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会计人员队伍,使其熟悉环保法规、政策、和专业技能,否则将无法适应环境会计的发展要求。为此建议从现在开始一要加强全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二要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环境会计、环境学、环境审计等课程,努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环境保护知识与专业技能。
此外,要健全会计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环境审计制度必须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
结束语
笔者在研究中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和我国最新的会计理论,阐述了既切实可行又富有新意、不脱离企业实际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基础理论与实务。可持续发展是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环境管理机构和会计工作者,应该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为目标来深入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 上一篇:高考数学核心方法
- 下一篇:高中数学的基本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