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重点对策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农村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该问题着手,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师数量缺乏,结构失衡

从我所在的县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看,一位老师至少要上两门课。语文教师除了任教语文外,还需担任思想品德课;数学教师除任教数学外,还需负责英语和科学科目。仅仅两位教师担任了整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至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几乎无法开展。例如体育课,只局限在随便跑步和自由活动的范围内。因为教师短缺造成的学生发展片面,根本无法开发学生潜质的现象,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农村小学生在起跑之时就比县城就读的小学生慢了很多,更无法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同时,音、体、美学科教育资源极度缺乏,素质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二)农村家庭教育面临“无能”与“缺位”的状态

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出外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孩子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家庭教育,在农村,由于农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而且孩子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容易造成他们孤独、自卑的性格,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这些感情和交流是学校教育无法给的。而且由于没有科技馆、少年宫,也没有什么夏令营,一到寒暑假,学生们大多窝在家里无人管理,陷入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孩子本人,这都是极端危险的。

(三)农村素质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城乡差别造成的

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县教委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委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实施素质教育是降低留级率和辍学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宣传、典型示范、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使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加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真正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改进,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阶段。在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也是如此,学生的学法仅仅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循环中。今天的教师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明天的学生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的业务素质迫在眉睫。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途径的狭窄,激励机制的贫乏,使得这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团体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促使农村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职业满意感,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学会学习、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二)吸引更多的农村素质教育人才

从现实情况来看,应着力应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问题,提供比较可行的提高自我专业素质的机会。专业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整体提高农村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熟悉和学习,尤其是网络等信息渠道。还可以定期安排农村教师到县城、城市优秀学校观摩优质课程。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应当与思想素质的提高同时进行,这需要教育部等国家部门加强宣传和教育,为农村师资注入活力。一是每年聘用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部分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三是成立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管理,随时向各农村小学提供推介服务,使教师队伍建设有“源头”。

(三)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

篇2

现象一: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有的学生镇定自若,侃侃而谈,从容参与;而多数学生则羞于主动交际,被动参加时也会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同班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表现差异大。

分析: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流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复合系统。口语交际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对交际者的心理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知识、智力上的差别,而是不同心理品质在起作用。口语交际的心理品质较差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羞于表达,不敢交际,这成了制约其口语能力发展的最大障碍。这种心理品质往往由于个体原因造成或家庭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

相应教学策略:加强口语交际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敢于表达。

口语交际既是人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一种生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加强学生口语交际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克服交际时的心理障碍,变得敢于交际,在不断的实际练习中提升自己。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心理暗示法

班级中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在集体场合不敢表达,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在与学生的个别交谈中肯定其原有优势,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在课堂上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去积极表现;运用同学间积极的评价调动他们表现的欲望;以多种途径进行心理暗示――我能行,等等。时间一长,学生变得自信了,参与交际时的心理障碍也就慢慢消除了。

2.竞争刺激法

笔者所在班级男女生人数均等,口语交际时,女生中沉默寡言者居多,男生相对积极活跃,往往成为课堂中的亮点。如何调动女生的积极性,使她们从不爱说话、不敢交际的心理定势中挣脱出来呢?笔者发现了一条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开展男女生对抗赛,异性间的竞争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们表现的心理,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模拟生活秀等,在比赛中评出口语交际小明星,激励更多的人克服心理障碍,走进交际情境,轻松应对。

3.心境放松法

放松的心境有助于学生自然地走进交际的情境,轻松面对。笔者主要从外在情境氛围的创设和个人自我放松调节两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愉快氛围的创设。情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际的具体环境,是开展口语交际的特定场合。氛围则是指交际中的人与人之间因某种关系而产生的气氛或情调。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愉快、放松的情境和氛围,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最有效的释放和开发。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关系则是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在交际中教师要发挥组织、促进的作用,平等地与孩子对话,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外部环境感染学生的内心,让他们自信地、愉快地进入交际情境,并在这种愉悦的心境中完成口语交际。

第二,学会自我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有意放松自己的站立姿势(包括放手、闭眼等)、放松浑身的肌肉等,来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不少学生,在当众讲话时,不知手怎样放,眼睛怎样看,头怎样抬,导致说话时心理紧张,浑身不自在,出现面红耳赤、满身冒汗的现象。这种紧张是由心理紧张而引起的身体紧张。对此,可以通过放松身体等方式缓解心理的压力。最常用的是深呼吸法:说话紧张时,不要急着去说,可以两肩下垂,双眼闭合,慢慢做深呼吸,深深地呼、吸几次后,再开始讲话。多次训练后,紧张心理会得到缓解。

现象二: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好,积极主动参加交际,但语言表达的水平不尽如人意,表现为语言表达不流畅、语序混乱,甚至无法说清自己的想法。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农村小学生的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区学生。

分析:每个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受环境、年龄、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成员文化水平偏低,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往往被忽视,语言表达能力偏低。

相应教学策略:重视口语表达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于表达。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口语交际能力尚处在逐步发展阶段,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和习惯也未完全形成,对许多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都比较生疏。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从言语规范、基本技巧上对之加强指导,逐步使学生达到表达清晰、完整的目标。

1.观察生活法

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要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生活,就会失去了源泉,失去了意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揣摩生活中的经典语言、生动场景,感受身边的精彩瞬间,积累丰富多彩的口头语言。如教学“购物”时,可让学生去超市、商场等处观察体验购物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交际的方法,积累生活中精彩的口头语言。

2.实例示范法

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技巧,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之一。方法是能力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方法,才能解决交际中的具体问题。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适当给学生作出言语示范,既能展示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又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领悟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以“生日祝贺”这一话题教学为例,通过播放一段同学们为某一学生祝贺生日的录像,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祝贺的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已有记忆,投身于为同学祝贺的热闹气氛中,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一个生动的口语交际的实例,不仅启发学生如何进行祝贺话题的交际,而且避免了说教式的指导。

3.分步引导法

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变性还不够强,在口语交际中往往容易发生思维凝滞、语言阻塞等现象,对此,要结合个体的情况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打开言语通道。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予以分步指导,使他顺利完成交际并感悟到方法和技巧。

通过课前观察生活、课堂呈现范例、教师个别点拨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表达。反复训练、多次实践,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现象三:在课堂上,我们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兴致不高,总处于被动状态,喜欢观望,不积极参与。

分析:排除心理、交际能力的因素外,处于观望状态的学生认为口语交际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又没有实用性,对以后的考试没有帮助,因此消极对待口语交际活动。

相应教学策略:突出口语交际的特色,使学生乐于表达。

如何让学生积极投入,乐于交际呢?笔者觉得应从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入手,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口语交际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两大特色,用特色引导学生改变态度,积极表达。

1.兴趣激活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的指向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来。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口语交际,是对教材的一种有益补充,使口语交际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

激发兴趣从新、奇入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如果选择新异的交际内容、设计新异的交际形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题目新、内容新、形式新、手段新的口语交际教学,能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愿听爱说,自主交际。人有好奇的天性,小学生的好奇心更强烈。用奇异的内容、奇异的手法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兴趣具有个性化特点,因而创设有选择性的交际活动,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一个话题集思广益、开拓思路,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情境,在情境中自主地、积极地进行交际,获得情感上的愉悦,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条渠道。如以“购物”为话题,就能创设多种情境:在超市选购玩具;在大型商场购买儿童服装;在菜市场买菜;在水果摊前挑选水果……这些情境中的事件都是由买卖双方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构成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选取熟悉的、有兴趣的话题展开交际,既有了自信与勇气,又能在交际中培养语言素养,从而提高交际的能力。

2.生活实践法

口语交际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小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口头语言,进行过大量的口语交际的实践,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要将他们过去无意识进行的语言活动意识化。这里的生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课堂中模拟的生活;二是指学生真实的生活。

第一,在课堂中模拟生活情境。口语交际是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听说双方互动的言语活动,一定的情境又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

口语交际教学中应精心创设符合儿童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因为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入交际情境,去做进一步的体验。因此口语交际课堂上必须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尽可能地模拟社会交际的实际情景,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交际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并无拘无束地参与。

根据生活场景搭建口语交际教学平台,既利于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又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为“生活”交际,在交际中感受“生活”,有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就会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能力。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儿童实践的机会。口语交际教学在课堂上创设的类似生活的情境,虽然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经验,但这经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我们还应该根据典型话题设置安排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班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走出去”,在生活中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可能地让他们设计安排具体的活动程序,让他们与别人打交道,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口语交际实践能力。

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进行交际实践。无论是课堂还是有计划组织的活动,这些形式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实践机会还是在生活中:丰富的校园生活,温暖的家庭生活,多彩的社会生活,这一切都是儿童进行交际的场合。教师在课堂上给他信心与勇气,让他更自觉、更主动地将口语经验的积累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带领学生进行更多有意识的训练,使口语交际训练的实用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大量的口语实践将促使学生不断提升交际能力。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 困惑 关心支持 教育质量

一、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及原因

1、学校生存存在问题。我们农村小学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生源逐年减少,学生每年大量向城镇学校转移,一个班剩下几个学生,又还不能拆班,学校的生存逐渐存在问题。

2、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我校80%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的偏差,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诸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脱离父母监护,安全隐患凸显;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父母管教,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十分严重。

3、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苦读书,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不如“早辍学,早挣钱”。贫穷滞锢了孩子高飞的志向,传统扭曲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农村孩子早早被大人拷上了重重的思想枷锁,幼稚的心被这样的教育理念侵蚀:读书浪费钱,毫无用处,不如早辍学,早打工,早挣钱。无须担忧与思考,简简单单的生活。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使他们未曾考虑过改变,无法摆脱传统束缚。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心理滋生出了这样的怪念:我不是读书的料。由重劳轻学而感到学习吃力,由吃力而生畏惧,由畏惧而生厌弃,在连锁反应中草草的结业,草草的释脱,拿着让人心寒的毕业证书,跟随家乡父老乡亲南下打工,靠出卖劳力挣钱。这就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命运。

4、学生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或是对老师有畏惧情绪,造成教学质量不高。

5、教师素质对教育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有好大一批是民师转正的。表现为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来了个能力稍微强点的,也要想尽办法“逃离”。再者,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使得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的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很难接受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造成小学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等,使其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还有教师的收入与物价的上涨不均衡。城乡教师因地域的差异和经济收入的不均衡造成农村教师“爱岗不敬业,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也是影响教育的一个因素。

当今社会想要稳健立足需靠知识、信息、技术,还敏锐的洞察力。单凭一股蛮力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应倍受重视。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已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农村孩子亦可出人头地,只要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重视学前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学校安排责任心强的,有耐心的教师做幼儿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强化训练,让他们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尊敬长辈的良好习惯。同时开设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口语训练,再传授一些简单的字,词,口算等等。幼儿教育主要是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学校。

2、重视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孩子

在农村,大多数父母都是外出打工,由上一辈带着几家的孩子,他们是没有文化的社会低层劳动人民,他们短浅的眼光和粗陋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孩子们。认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爱偏袒自己的孩子,自家孩子无论对错都是对的,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小民意识相当严重,特别是享受政策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相当大的影响。怎样对家长进行教育呢?最好的方式是多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旁征博引,明以利害,证明读书有用。并鼓励他们:其实孩子不笨,只要家长支持,必将大有作为。让家长们认识到只有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学会学习,学会吃苦,学会生存的 本领,还要学会体贴长辈,成为一位有爱心,有上进心的人。同时利用身边成功人士的实例,引导孩子们朝着目标奋进。

3、 强化德育管理,向学生行为要质量

德育为首,是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原则。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创造出德育的实效。学校强化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养成习惯教育等,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基础。晨会、班会、思想品德课等,当然是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常规渠道。学校以“文明班”、“示范班”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真空时段的学生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另一渠道。真空时段就是缺少教师管理或教师管理的薄弱时段,如课间、午休、回家后,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主要时间,我们称之为真空时间。学校组织教师,负责真空时间学生的行为指导,确保学生真空时段的行为规范。通过教师真空管理,教育指导,做到对学生的全程关注,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教育现状;对策

一、当今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一)教育教学方面

一是重知识轻能力。尽管从理念上看,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即使在小学阶段,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也很普遍。测验命题讲解知识的细枝末节,忽略了记忆以外其它能力的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其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了多元能力的发展。

二是片面追求分数。分数成为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而激发出的学习动机,如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是因为喜欢、有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原因而激发起的学习热情。考试使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内在求知动机的发展。仅仅用测验分数评价学生,也容易挫伤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国外研究显示,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在有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而那些学习比较慢的学生在不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更积极有效。在小学低年级,分数对后进生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

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业成绩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当众批评学生,甚至羞辱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许多成年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不能忘怀的是老师的一次表扬或一个意想不到的鼓励;同时,久久不能遗忘的是老师的蔑视或嘲讽。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考了高分,就被认为是好孩子,并获得奖励;而考得不好,就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难。考试压力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考试焦虑,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考试竞争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如抄袭、说谎、攻击性过强等。

四是制约教学改革。由于测验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测验观念和测验内容及方法的变革都难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无法在实践中推行的事情时有所见。如学校开展“愉快学习”教学改革,但评价时仍然盯着学生在传统测验中的得分高低,则改革必然受阻。因为改革意味着采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会对常规教学带来影响,不仅不能保证使学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时还会因追求一些素质发展使学生的某些分数下降。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有一些学校不敢改革,也不愿改革。

(二)师资力量方面

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学校,但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造成了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 :

一是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小学,这里管理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低,甚至相当部分教师长期在本地工作,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养成松散习惯,难以专心教学。乡村中小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不如城镇,生活条件苦,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大。所以,长期以来,乡村中小学校教师调进城镇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乡村与城镇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衡.还有部分教师为了自己子女的前途着想,想尽一切办法调入城镇工作,这也是导致乡村的教师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另外,在乡村学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的教师一旦出了名,就会被城镇的学校主动挖走,致使乡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无论骨干教师还是学科带头人,几乎都在城镇学校,只有个别的能留在乡村学校。再有-种类型的青年教师,刚刚在农村任教不久,由于父母和对象在城里,也没有长期扎根农村的思想,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都想方设法调入城镇。

二是因信息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少,造成教师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简单。

三是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因素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难贯彻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四是因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

五是因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教师分配政策的改变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的教师,特别是部分有技之长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非语数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六是教师队伍老龄化,导致农村小学校师资力量缺乏。

二、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管理好一所学校,一定要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把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等挂钩,发挥教学激励机制的作用,对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影响和教育学生。

(三)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因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效率。备好课是课堂优化的前提,学校要求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教参、备课标、备教辅、备学生。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在有效的时间内争取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全面了解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全面有效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布置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提高教学质量要努力在平时,扎实在课堂,教师们要认真反思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校长、主任要经常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记载,严格落实教师按课表上课制度。要坚持课堂教学书面评价制度,校长、主任要每学期坚持听所有老师的课,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课,同时课后及时评价每位教师课堂教学。

对于“学困生”,任课教师要在分析学生学业情况的前提下,建立学困生档案,制订学科补困计划,帮助制订学习目标,鼓励并提供上台表现的机会、发言的机会,开展“手拉手”活动,给每个学困生找一个好伙伴,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给予学业以及心理上的教育和辅导。

(三)重视教研活动

学校要激励教师奋进,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同时给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坚持听、评课,主题交流等方式进行总结进步。提倡集体备课,实现教师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实行“多人上一课”的研究课模式,即几个教师合备一堂课,推荐一人上课,集体评仪。教师要用好现有的设备设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教育资源。

(四)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按照“领导当楷模教师树形象”的原则,在教师中围绕“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怎样做一名学生满意的教师”“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等开展了师德讨论活动,教师们普遍认识到“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斯是教师,惟勤耕耘”。此外,学校要求教师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八不准”》等,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师德建设”和“行为规范”自查自纠活动。

(五)重视“检查”

篇5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学;教学现状;原因分析;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12-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普及英语教育早已是大势所趋。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了解到,在许多城市,学校和家长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让他们从小就接触英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由于多方面原因,英语教学面临相当多的难题。农村学生普遍认为,学英语难,单词不会读,句子读不顺,口语交际更是难上加难。英语,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孩子求学路上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笔者身为一线教师,在此谈一下自己对农村英语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现状

1.教学环境不完善。在农村英语教学面临的众多问题中,教学设施的不健全首当其冲。相较于发达地区,农村教学硬件十分落后。除了录音机,其他教学资料严重匮乏,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更是罕有。硬件设施落后,师资配备同样令人堪忧。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改观,但师资匮乏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专职英语教师的配备还不到位。据不完全统计,在笔者所在地区,目前尚有30%左右的非英语专业教师在从事英语教学。面对新课改,相当多的教师仍固守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存在较大缺陷。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普遍采取大班教学,学生语言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教学压力大,教学成效低。提及英语教学,农村教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压力较大。由于师资短缺,每位教师往往要带多个班级。在偏远地区,一名教师甚至要担负全校的英语教学任务。课时量大,课业任务重,有时还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而那些从事英语教学的非专职教师,不仅要钻研英语教学,由于职称评定等原因,还不得不在原来的专业领域努力。这些都给他们造成了更多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还会影响工作热情,降低积极性。农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课标》中要求的词汇量,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现行英语教学内容,多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对农村孩子来说缺乏经验和感性认识,这又在无形中给他们造成理解障碍,加重了学习负担。许多农村孩子坦言,学英语就是记单词,枯燥无味,令他们头疼。据调查,在农村学校,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生升入中学以后,更感学习吃力,直至放弃英语学习。重重压力下,当前的农村英语教学收效甚微。

二、原因分析

1.教育经费短缺。近年来,农村学校在硬件上有了很大改观,但离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由于经费短缺,大部分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设备仅限于黑板、少量教学挂图和教学磁带。缺少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英语教学自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2.教学师资匮乏。据调查,农村英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教师队伍老龄化,青年教师教学压力大,往往既要担任班主任,又要担任多个班级的英语课。加之英语专业教师少,农村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是转岗培训出来的,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存在欠缺。农村教学环境差,信息闭塞。现在大部分农村学校还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满堂灌”。农村学校缺少教研氛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惑,难以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久而久之,英语教学陷入了“纯应试教育”的误区,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降低了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从现行英语教材看,教材内容大多以城市生活为背景,里面涉及的很多教学内容,理念前卫,淡化乡土意识,对农村孩子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人教《新目标·七·下》unit 10 section B部分,要求学生写一遍到北京的游记;unit 11则涉及到谈论对各种体育活动或是电视节目的看法。大部分农村孩子,受经济条件所限,视野小,知识面窄。这些教学内容无疑人为地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对他们的英语学习造成障碍。

4.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英语已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然而在广大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思想落后,英语教学不受重视,有些学校甚至把英语作为一种“副科”。此外,农村家长大都文化程度不高,普遍认为语文、数学才是主课,英语学不学都无所谓。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理念、方法落后,很多农村英语教学仍以背单词、记语法的“哑巴式”教学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给英语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5.学生个体因素。调查发现,农村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动机低、兴趣不足的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受父母传统观念的影响;第二,受老师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特别是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新的语言应有新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农村英语教学还是采用“应试性”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英语教学活动死板,降低了学习兴趣,引发厌学情绪,甚至导致自暴自弃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堂氛围和教学成效。

6.其他原因。在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农民收入逐渐增加,有条件的家庭便将孩子送到抢生源的城市学校上学。

三、改善对策

针对上文提出的农村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加以改善。

1.加大财政支持,改善教学环境。相对城市来讲,农村处于弱势地位,国家必须给予农村教育适当的倾斜。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农村英语教学经费的投入,尤其要将经费投放在硬件设施上,帮助其逐步配备现代教学设施和设备。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英语教学水平提高的物质保障。

2.改编教材内容,因地制宜补充乡土教材。现行英语教材内容的选择大多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农村学生对此较为生疏,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对此,农村英语教材的选编应该有别于城市教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一方面,教材编写部门要考虑农村实际,降低教材难度,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农村一线教师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教育资源,补充书面教材的不足。

3.创新农村英语教学策略。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习得英语,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英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潜到水里去,而不是偶尔沾沾水。这样,他最后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因此,英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尽量多听、多说、多练,逐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开展农村英语教师培训,加大教学科研力度。农村英语教学师资薄弱,需从多方面加以逐步改善。首先,教育相关部门要尽可能多举办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活动,给一线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通过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5.制定合理的农村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理念落后是制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目前,农村英语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往往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且多为笔头考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倡评价要多元化、多样化,并且有一定的可选择性,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于农村英语教学,要建立切合实际的评级体系,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模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每位学生建立发展档案,记录学生平时在校情况,

综上,农村英语教学面临种种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相关部门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让农村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避免英语教学成为农村教育的又一道伤疤。

参考文献:

篇6

一 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工学矛盾突出,学习、上课不可兼顾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紧,教师教学任务重、任教班级多,有的学校1~5年级实行教师包办。特别是农村50岁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数为民转公,往往是教学、家务、农活一肩挑,在担任着超负荷的工作,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用于继续教育学习,确实有困难。平时即使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往往被领导包办,或者学校派一些老教师去学习,这些年长的老师基本成休息状。比如我校今年举办的两期小学体育教师强化培训班,脱产学习15天,教育局下拨了专款,吃住、培训费全免,第一期40人,55岁以上的有6人;第二期30人,55岁以上的有5人,报名时要求派人学校换人,派人学校回答:“教师少,抽不出,其他年轻教师教学任务重,要年轻教师来学习,学生谁管?”每期都有10多个教师刚报到就要请假回去上课,有的校长还打电话到我校请假。所以,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及其隐含的矛盾冲突,必然严重影响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

二 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功利性强,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我县现有在职在岗位中小学教师7791人,其中30岁以下的教师1120人,31~40岁的教师2567人,40~59岁的教师总计有4104人,占全县教师的52.68%,50岁以上的教师占25.63%,小学阶段40岁以上的教师占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功利性特别强,他们为了一纸证书而学习,为了能评到职称而学习;而那些评了中级职称的老师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他们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这种思想不利于教师的继续教育。

三 经费落实不到位,农村教师负担重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农村中小学继续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但因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政府对农村教育关注不够,导致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小学经费异常紧张,正常的办公经费都无法保障,更谈不上给参训教师报销必要的继续教育费用了。每位教师的信息技术初、高级培训和普通话培训费总计要1000元左右(教师负担);加之农村中小学教师多是“半边户”,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工资偏低,过高的继续教育费用几乎由自己承担,不少教师最终只能被迫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望学兴叹”。可见,继续教育经费几乎成了广大农村教师的一笔巨大经济开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 农村教师思想上对构建终生教师和学习型社会认识不足

农村学校的教师不仅继续教育观念落后,还认为学习是在学校读书时的事,出来参加工作就不需要进修了,“吃老本”就可以了,不认同继续教育是教师接受终身教育的必要,他们即使勉强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往往也多是为了获取一纸证书履职晋级。因此不少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态度不端正,“为学分而学”、“为过关而战”,不重视学习的实际过程和效果,敷衍了事,没有实现“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五 农村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环境相对较差

目前,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形式大多为非脱产形式,而很多小学师资紧缺,多学校都是一个教师一个班,外出学习势必影响上课,而且农村中小学校地处偏远,比较分散,受地域、经费等硬件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参加远程班主任培训、非学历远程培训、全员岗位素质培训、国培等都是在网上学习,都需要网络支持,而有的农村学校根本没有电脑,即使有配置也差或是淘汰品,根本没钱开通上网,许多年轻教师有兴趣参加远程学习也只好放弃。最严重的是大多数农村教师特别是40岁以上的教师是“电脑盲”,更谈不上上网学习了,导致这部分教师为了评职称,为了得到一纸证书请别人代学,由于农村的部分教师不会上网学习,导致会上网学习的教师重复参加培训,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六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继续教育监管不力

教师的继续教育质量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和监管,但个别部门把继续教育培训当成任务来完成,管理松懈,仅流于形式,导致很多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学习无非是交“钱”换“证”,从而使教师失去了学习动机,进而影响继续教育的成效。

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也没有把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常规管理和考核当中,缺少对继续教育的跟踪服务。尤其是农村学校人员能力有限,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继续教育的需求,以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根本无法开展,即使有校本培训也引领不力,或学校继续教育环境的缺乏而难有成效。

我认为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存在的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立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工学矛盾

在调查教师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赞成继续教育脱产学习,认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时间最好安排在学期中,不要安排在寒暑假和双休日。而我校今年的各种培训班正是安排在学期中,但从办班情况来看,应该安排年轻教师来培训的,由于学校教师少,年轻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学校只能派出那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来学习,这样自然达不到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

要立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积极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使农村教师在自家门口便可参加学习,将教师以乡镇中心学校分组划区,开展集中继续教育,实施名师“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村教师实施传、帮、带,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强化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校长要负责组织好校本培训,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工学矛盾,减轻教师负担,确保培训实效。

2.建立有效的经费统筹体制,切实落实各项培训经费

我县在统筹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中小学公用经费中的5%(生均11.50元)由中小学校掌管使用,单独列账,专项支出,主要用于校本培训和教师培训期间的车旅费;二是县财政按全县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总额的1.5%标准,全年一次性拨入县教育局,设立教师培训经费专用账户,主要解决全县教师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费、生活费等;三是县教育局从办公经费挤出一部分资金,主要解决发放教师的学历提高培训奖金(我县从今年开始设立每个小学教师获专科文凭奖1000元,每个初中和小学教师获本科文凭奖1500元)。据不完全统计,这笔总经费只有部分用于教师的继续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管理这笔经费,要专款专用,确保教师培训经费用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上,确保教师免费参加继续教育,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3.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确保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要充分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估机制。可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再认证(5年一换,凡是5年内继续教育学分累计不够60分的,一律不予换证)、教师职称评聘(凡是当年继续教育学分累计不合格者,一律不予评聘职称。)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和持续。

第二,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相应的资质和质量评估制度。设计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多种方法并举的考评形式来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继续教育考评可以将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相结合,侧重于过程考评,还应着重于教师在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行为表现以及努力和进取程度等来充分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4.加大投入,最大程度地优化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环境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现状分析;前景

在2001年的时候,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培养一代具有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新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然而,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还是不行。因此,我们应该对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加以详细分析,然后采用一些有效的对策。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当今中学课程体系中,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课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简括如下。

1.硬件设施缺乏

信息技术教学,可操作性较强,缺少硬件设施,会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并且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是农村偏远地区,很多学生大多数是在升入初中之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的,因此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都一般。另外,电脑总不更换也是一个方面。软件更新太快以及硬件条件制约了新形势下教学工作的开展。

2.学生信息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的信息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了课堂管理难度很大。相对于城镇学生来讲,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接触计算机也比较晚,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另外,在农村中学计算机数量少,课时安排也相对较少,并且间隔周期长,所以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是电脑盲。课堂教学难度也因为学生参差不齐的水平以及层次差异较大而增加。

3.师资的问题

计算机教师质量有待提高,学校的那些计算机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或者科班出身,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质量的不合格,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极大的影响。虽然无论信息教师是何出身,信息课基本上都能教,但是对于这门学科来说,它的知识更新特别快。因此,和传统学科教学相比,教师的淘汰速度也是很快的,一般不出两年就会有一批教师被淘汰。

4.应试教育的危害

中国教育离不开考试这个指挥棒,因此,一些教师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考什么讲什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却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来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的技能,被演化成一道道标准化试题,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学生只要知道答案是什么就行了。

5.评价机制缺乏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开设时间不长,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因此,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目前尚未形成。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坏即使缺少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似乎跟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学生成绩的关系都不怎么大。因此,就会出现该现象:学校领导思想不重视,信息教师教学没压力,学生学习也没动力,信息技术教育被“边缘化”。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景

我国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这些现状,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普及。因此,如何解决农村中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改革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体制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是为了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教育上的差距,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我们国家设立这门学科的初衷。然而,处理好这门学科的考核评价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门学科一旦受应试教育影响,就会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高中各省的会考,考试主要内容大体上也大多是中考的内容,只有在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才面对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这种重复考试无异于一种浪费,为此消耗掉了许多学生和教师的信心和热情。因此,我试想,如果在初中至大学阶段的教育阶段,我们把信息技术定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初中到高中,每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规定标准,各有标准要求。这样一来,这门学科就形成了正常的教学发展模式。

2.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农村地段,经济落后,学生存在着不小的个体性差异,因此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科学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领会学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和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3.增加信息技术的课时

学校应该注重该学科的教学,增加该学科的课时,每周至少需要4至5节。农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因此一定要定时开放机房,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随着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我们应该意识到,一定水平的信息技术学习实践,作为高中学生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去完成。

4.师资及硬件环境的完善

对于信息技术课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硬件设备是硬性条件,好的师资也是教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为了搞好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认真对待和全面投入,上级教育部门应该给农村高中配备各种现代教育所需设备,如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室等。

参考文献:

[1]金鸿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现状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篇8

1.语文教师教学课后反思的形式单一,内容简略,实用性不强。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采用的是教学后记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课后反思,就是把这节课中的不足或精彩之处用几句话记录在教案本里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后的教学回顾里。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后反思一般内容较简单,只是教师记录的关于本节课上完之后的一点看法。

2.小学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仅仅停留在教学的这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就课论课,而不能演绎推理成一般的教学规律,应用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之中。百分之五的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后反思。

从以上两点看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模式简单,记录内容简略,应付官差的多,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少,不能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形同虚设。那么造成农村小学语文课后反思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我课题组成员对我中心校的二十名专业小学语文教师的走访调查,研究分析得到以下几点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1.凭经验教学。百分之五的教师认为经验至上,每课的反思并不重要,凭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能把课上好。这些老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对新的教学观点接触的少,及时接触了也不愿接受,我行我素。导致他们教学课后反思更是应付差事。

2.教学时间紧凑,导致教师的语文课后反思流于形式。问卷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语文课后反思对一名专业语文教师的发展尤为重要,但由于教学时间紧凑,对教师教学考核的压力又大,致使教师把更多的经历用到提高学生成绩上,使教师虽然在课后记录了教学中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但没有时间去真正的反思剖析。

3.教师职业倦怠。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关注程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理解,教师职业圈中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等使教师越来越感到前途渺茫,缺乏职业探究精神,产生职业倦怠。

4.网络资源共享化。由于网络资源共享,大多数教师懒于动笔和动脑,不会什么都抱着上网去查的态度,不愿思考和研究。

5.专业理论知识匮乏。多数教师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少。缺少专业培训机会,致使他们不能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不足,即使发现也不知如何解决。

6.反思内容目的不明确。大多数教师不知道一节语文课后应从哪些方面反思,反思什么,从何下手,反思后应有怎样的结果,大多数教师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致使反思功效减弱。

篇9

【关键词】农村乡镇小学 体育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19-01

大学毕业我就参加了湖北省的“三支一扶”行动,支教于一个镇中心小学。三年的乡村小学体育教学经历,让我对农村乡镇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有了切身体会,下面来谈谈笔者对农村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其对策。

一 农村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1.专业体育师资力量缺乏,影响教学质量

虽然省教育厅有支教计划,但补充的多半是语数外等文化课教师,体育教师名额很有限,全省最多只有几十个名额,更不用说分到各县区的名额了。我的到来,成了当时全镇唯一一位本科学历的专业体育教师。当时全镇五所小学,仅有的一名专业体育教师,还只有中专文凭,年纪也已年近四十。兼职体育教师多半是退伍军人或年老的男老师,面对每天的日晒,大多老师都不愿意上室外课,更别说完成课时了。

2.兼职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培训机会较少

由于体育教师多半是兼职,全镇为此还专门在我所在的学校举行了开放周活动,让所有兼职体育教师听了我一周的教学课,算是简短的专业培训。因为专业知识不足,老师们甚至连体育课最基本的课堂常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基本的队列队形变换也不清楚,更别说简单的体育保健知识了。在体育课上,很容易出现在运动中受伤或身体上的一些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体育老师而言,我们要尽量减少学生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课前的准备部分和游戏时,很容易发生,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有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更安全、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锻炼和游戏。

3.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柔韧性和协调性偏低

农村乡镇小学,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从四年级开始就住校生活,周末回家两天。住校生的营养几乎靠学校食堂,那样的营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就算回家两天,多半是爷爷奶奶照顾,营养也改善不了多少,所以学生们的体质多半是营养不良,往往发育迟缓。由于缺乏柔韧和协调性练习,学生在身体素质达标测试的项目上,座位体前屈测试中,很多学生的成绩都没有达到及格标准,其他各项的数据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强。

4.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紧缺,教学内容受局限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走向新课程改革的唯一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无法与城市相比,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小学。就以我在的学校状况来说,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器材也买进了不少,但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场地和器材的紧缺,导致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偏少,很多体育活动不能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强,大部分教师还是传承着传统的“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二 改善农村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1.加大乡镇级专业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

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职能部门,每年在制定教师招录计划时,能把体育教师的名额比例有所扩大,让更多的专业体育本科生能投身于基层体育教育。对于兼职体育教师,既然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教一门课爱一门课,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我希望以后这些年轻的专业体育教师更能够留在当地,使当地的乡镇级学校融入新鲜的血液,让年轻的体育教师给乡镇学校带来新的活力。

2.建立各级培训模式,加强兼职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省教育厅每年暑假都有集中的培训,培训完之后总是不了了之。乡镇一级教育部门可以牵头组织召开乡镇级和校级的培训交流会,让培训回来的教师给兼职教师培训指导,传递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新的教育形势,定期召开交流会,交流教育经验和心得,让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接对子互相帮助。体育教师本身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利用书籍和听备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教研水平,让专兼职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3.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有针对性地强化体质

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已加大了对农村儿童的营养关注,希望各地方政府能够落实政策和资金,让学生真正地吃上营养早餐。对于协调性和柔韧性的提高,需要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或课外活动时,多采取相应的项目练习。因为我是学健美操的,所以能熟练地提供一些练习给学生们,通过三年的不断实践发现,对培养学生们的乐感也有所帮助。

4.充分利用场地和资源

农村乡镇小学每年的拨款是有限的,用在场地上、器材上的经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只能逐步添置、更新和完善。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应着手于现实,有针对性地对实际情况实施体育教学,如多使用跳绳、毽子、皮筋、长绳等,这些价格相对便宜,也可让学生自备,而且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又可以用来练习障碍跑和跳高,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巧用篮球场,利用球场的边线或端线组织短距离跑,往返跑教学等,利用场地还可以做其他的游戏等。只要广大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资源,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爱好,提高教学质量。

5.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农村基层小学虽然场地器材还极其着匮乏,但只要体育教师能着眼于实际,敢于创新,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体育教师要有善于创新的意识,要有意识地变废为宝,打造一些简易的“器材”。尽可能地开发新型器材或开发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更好的体育教学,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同时增强学生体质。

篇10

一、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分析

媒介素养的提升研究依赖于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的深入了解。目前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并没有全面权威的调查研究结果。有学者做过小规模的调研工作,典型如郑素侠,2011年她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县四个村庄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其研究结论包括电视在留守儿童媒介接触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及网络日益成为留守儿童娱乐消遣的工具,这个研究结论也在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出现。然而,综观这些研究结果和笔者长期对江西的实地调查,发现这些研究中可能遗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根据大众传媒发展现状,留守儿童有机会接触到的电子媒介有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智能手机;纸质媒介有报纸、杂志和课外书。尽管电视机和电脑网络是留守儿童接触频度最高的媒介,但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得知,纸质媒介拥有电子媒介不具备的影响力量,对受众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江西调查发现,12岁的女孩思雨谈及课外书《哈利·波特》时,多次强调对书本描述的奇妙世界的惊讶,从笔者的观察看,这实际上帮助女孩从《哈利·波特》的阅读经验中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因而,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情况分析不能简单地用媒介使用时间来衡量,更要充分考虑不同媒介接触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这才有助于我们更为科学地设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路径。

二是在现有的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研究中,并未对留守儿童进行区分,将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现状、媒介需求及偏好视作相似。实际上,根据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特点,不同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的儿童对媒介需求和使用现状具有差异性。其中,对于具有相似境况的留守儿童,年龄在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基于儿童成长特点,将留守儿童划分为0-5岁幼童期,6-11岁小学期,12-14岁初中期,15-17岁大龄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媒介需求和使用现状具有明显差异性,幼童期媒介需求主要体现在认知,而在媒介使用上留守儿童存在着缺乏使用能力和引导机会,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缺少符合幼童期需求的读本、故事书等,在电视观看方面也依附于监管家长的观看方式,常常和成人一起看电视,而由于监管的祖辈家长文化、观念有限,并没有意识到引导幼童观看符合他们需求的电视内容。小学期的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上已具有较大的自,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接触自己需求的媒介,而同样面临着能够接触到的媒介有限的问题。在现有的关于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的研究中,也普遍观察到这个现象,即目前能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以电视媒介为主,并从电视观看中获得娱乐、情感慰藉、认识外部世界的多重功能。初中期的留守儿童由于课业负担加重和祖辈家长普遍认为观看电视或接触课外读本会影响到学业而加以管理,在笔者的考察中甚至有奶奶将13岁留守儿童父母从外地邮寄过来的儿童文学读本也锁起来,以免影响学习。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留守儿童对媒介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愿,不仅表现出了娱乐、情感慰藉、认知等需求,而且还需要通过电视学习社会规范和习俗。因此在节假日和无人约束的时候,留守儿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电视机前。此外,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也开始通过网吧接触互联网,并表现出对互联网极大的兴趣。在15-17岁的大龄留守儿童中,一部分已经结束初中学业留在家里或准备在合适的时间外出务工,一部分离开家继续高一阶段的学习(包括进入技校、中专、高职和高中,因为周末和寒暑假也大都回到农村,本文依然将他们视为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媒介使用情况出现分化,一部分人不再有课业负担和家长管束,开始更为自由地使用媒介,包括看电视和使用网络媒介;另一部分由于学业负担(尤其是高中生),在媒介使用上花费的时间受到限制。但这个群体也有一个明显共同的特点,即更多地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也具有较为复杂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路径。

二、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和路径

媒介教育的概念最早产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随着电影的普及,与传统文化相左的大众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有着越来越强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倡导应培训青少年,以提高其面对传媒的辨识能力。几十年中,媒介教育的概念也不断完善,人们也逐渐达成共识,即媒介教育是为了具备正确理解和有效使用媒介的能力,即获得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这可以看出,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的概念密切相关,在当下中国的很多文献中,谈及媒介素养的概念等同于媒介素养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欧美等国媒介教育已发展较为成熟,从小学到大学的不同阶段都对应相应的媒介教育。在中国,媒介教育、媒介素养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引入中国,至今媒介教育实践依停留在摸索阶段。

谈及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和路径时,有两个基本的原则应该受到重视,即一方面要认清媒介素养的培养中既要尊重儿童媒介需求,面对不同年龄段设定不同的媒介教育目的和路径;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媒介教育,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从而完善留守儿童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进程。在上文的分析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媒介需求是不同的,相应的媒介教育的目的就应有所区分。

0-5岁的幼童期,处于认知发展期,媒介接触的内容应符合幼童身心发展的内容,如各类幼儿读本、天线宝宝、巧虎等动画片。这个阶段媒介教育的目的是认知,即通过媒介接触增加常识性的知识。6-11岁的小学期,媒介接触最主要是满足娱乐的需要,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儿童在没有家长的管束下会接触暴力等信息,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获得社会行为规范的常识和标准,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会通过大众传媒寻找符合自己标准的偶像。面对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引导对娱乐性节目的选择,增强对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12-14岁初中期留守儿童,对媒介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高娱乐的需求状态,并继续通过传媒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偶像崇拜,所以媒介教育的目的之一依然是增强对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除此之外,应当看到,随着以电脑、智能手机、ipad掌上电脑等代表的网络信息终端设备日益进入留守儿童的视野,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也开始使用网络,并学会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发言和表达,因为媒介教育的另一个目的便是培养留守儿童网络使用能力,获取参与网络生活的能力。15-17岁大龄留守儿童在媒介需求方面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娱乐功能,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他们渴望通过网络媒体更真实地了解现实社会,通过网络媒体获得发言和参与的权利。因此,媒介教育的目的即进一步提高对传媒内容,尤其是网络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赋予的权利。

结合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不同,媒介教育的路径也应有所不同。一个现实的困难是,国外成熟的媒介教育系统通常会依附于学校教育体系,但即便是教育基础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媒介教育也处于起步阶段,而面对基础教育本就很薄弱的农村地区,单纯指望通过学校系统开展留守儿童的媒介教育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问题目前也日益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益组织都加大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因而对留守儿童的媒介教育可以综合各种渠道开展。例如,学者郑素侠提及的参与式媒介教育;教育志愿者卢安克在柴静的访谈中提及的用排演故事剧的方式开展的媒介教育,即通过参与演出故事剧增强对电视媒体暴力内容的反思;以及各类面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所在地开展的图书捐赠活动;这些都可以更为灵活地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教育尝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