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专业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研究
1 目的意义
《现代工程化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工程技术上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和化学工作者一起解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也将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所必备的现代化学素养,所以编写一部适用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特点的《现代工程化学》教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教师无适用教材使用的困境,实现教与学的便利通畅,更可以完善基础化学教育体系,培养宽厚扎实基础理论的高级人才,尤其针对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学习平台[1]。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2]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化学学科在该专业中一直不受重视,因而导致适用于该专业的化学类教材匮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设备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该专业发展受到化学新材料技术的影响很大,同时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元件的选用、组装、设备防腐等方面由于化学知识缺乏往往造成制作的器件性能低下,腐蚀严重等情况。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现代工程化学》目前处于无适合教材使用的状况,在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起诸多不便,经调研国内相关类型及层次的教材有《工程化学基础》和《工程化学》[3—4],但理论内容相对单一,结构层次简单,与电力应用领域联结空白的现实状态,无法满足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特点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补充相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热力学及材料能源发展的知识内容,还要拓展前沿领域研究进展,所以建设适用于电力行业使用的《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具有迫切性及应用性需求。
2.鲜明特色
《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出发,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密切联系电力行业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诸如材料的加工与防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厂环境保护有关化学问题,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电力行业所涉及的化学问题。本教材将现代化学基本原理与当前迅速发展的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密切联系,同时联结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具有内容简明、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的特色,可作为工科高等学校非化工类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此外教材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结构理论,尤其突出前沿领域应用研究,在编写理念、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方面进行全新尝试。
3.具体方案
3.1精选化学基础理论
通过调研及汇总资料文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认真研究本项目,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培养方案,确定教材编写大纲,整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化学经典理论,如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学中与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有机物化性理论,分析化学中表征物质材料结构的光谱学内容,物理化学中化学反应规律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应用。
3.2汇总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
整合电厂仪器分析、电厂化学仪表、电厂水处理、电力用油、电力用煤等多课程实例应用内容结合基础化学理论,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材料,结合电力行业特点,介绍有关电厂水、煤、油、气、汽、废水、仪表、锅炉腐蚀与防护等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内容。
3.3化学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以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指导,突出介绍电力行业中最新化学知识理论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发展低碳智能电网指标体系、电厂化学绿色处理、超导材料应用和输变电系统中化学问题及对策等,同时补充国外电厂中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
3.4复习指导与课后练习
精心总结各章节复习指导纲要,挑选具有代表性习题,巩固理论内容,并配合编写习题答案。
4.创新性
突出联系电力行业中化学理论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化学前沿领域的精粹概述。针对实验班学生培养特点,完善基础化学理论学习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较高层面学习化学理论,为学好学活工程化学奠定基础。
5.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通过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首先将改变学生无固定教材上课的现状,利于学生系统学习、预习和复习,更利于教师授课及教学安排。通过对化学基础理论进行整合,添加与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材料、能源、环境等化学知识的应用与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将更能够适应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实际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更好的应用化学理论并解决在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化学问题,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交叉学科融合应用能力。
6.致谢
本论文由东北电力大学 "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 教学改革项目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周立亚. 工程化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 No.1, 2002
[2] 李孜. 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 No.15 2012
[3] 李海艳. 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No.11,2011
[4] 樊华,邓健. 工程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实践[J]. 【摘要】《现代工程化学》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详尽阐述了《现代工程化学》教材建设的目的意义、鲜明特色、具体方案、创新性及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关键词】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研究
1 目的意义
《现代工程化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工程技术上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和化学工作者一起解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也将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所必备的现代化学素养,所以编写一部适用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特点的《现代工程化学》教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教师无适用教材使用的困境,实现教与学的便利通畅,更可以完善基础化学教育体系,培养宽厚扎实基础理论的高级人才,尤其针对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学习平台[1]。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2]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化学学科在该专业中一直不受重视,因而导致适用于该专业的化学类教材匮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设备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该专业发展受到化学新材料技术的影响很大,同时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元件的选用、组装、设备防腐等方面由于化学知识缺乏往往造成制作的器件性能低下,腐蚀严重等情况。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现代工程化学》目前处于无适合教材使用的状况,在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起诸多不便,经调研国内相关类型及层次的教材有《工程化学基础》和《工程化学》[3—4],但理论内容相对单一,结构层次简单,与电力应用领域联结空白的现实状态,无法满足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特点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补充相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热力学及材料能源发展的知识内容,还要拓展前沿领域研究进展,所以建设适用于电力行业使用的《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具有迫切性及应用性需求。
2.鲜明特色
《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出发,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密切联系电力行业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诸如材料的加工与防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厂环境保护有关化学问题,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电力行业所涉及的化学问题。本教材将现代化学基本原理与当前迅速发展的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密切联系,同时联结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具有内容简明、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的特色,可作为工科高等学校非化工类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此外教材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结构理论,尤其突出前沿领域应用研究,在编写理念、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方面进行全新尝试。
3.具体方案
3.1精选化学基础理论
通过调研及汇总资料文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认真研究本项目,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培养方案,确定教材编写大纲,整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化学经典理论,如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学中与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有机物化性理论,分析化学中表征物质材料结构的光谱学内容,物理化学中化学反应规律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应用。
3.2汇总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
整合电厂仪器分析、电厂化学仪表、电厂水处理、电力用油、电力用煤等多课程实例应用内容结合基础化学理论,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材料,结合电力行业特点,介绍有关电厂水、煤、油、气、汽、废水、仪表、锅炉腐蚀与防护等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内容。
3.3化学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以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指导,突出介绍电力行业中最新化学知识理论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发展低碳智能电网指标体系、电厂化学绿色处理、超导材料应用和输变电系统中化学问题及对策等,同时补充国外电厂中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
3.4复习指导与课后练习
精心总结各章节复习指导纲要,挑选具有代表性习题,巩固理论内容,并配合编写习题答案。
4.创新性
突出联系电力行业中化学理论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化学前沿领域的精粹概述。针对实验班学生培养特点,完善基础化学理论学习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较高层面学习化学理论,为学好学活工程化学奠定基础。
5.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通过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首先将改变学生无固定教材上课的现状,利于学生系统学习、预习和复习,更利于教师授课及教学安排。通过对化学基础理论进行整合,添加与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材料、能源、环境等化学知识的应用与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将更能够适应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实际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更好的应用化学理论并解决在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化学问题,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交叉学科融合应用能力。
6.致谢
本论文由东北电力大学 "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 教学改革项目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周立亚. 工程化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 No.1, 2002
[2] 李孜. 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 No.15 2012
篇2
一、结构完整,凸显化学化工行业特点
在编写过程中,编者采用总分写作结构呈现化学化工专业理论知识,即用18个单元先后介绍了化学化工的发展、化学化工涉及的基本概念及核心理论、常用化学实验试验品、化学实验技巧以及化工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以循序渐进、深浅得当的论述方式充分凸显了化学化工专业特点。同时,编者还介绍了英国女王大学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留学项目,帮助那些未来有志出国深造的学生们更全面地作好相关准备。为了提升学生们对化学化工知识的理解,编者还引进了大量的分子结构图、药房器材图标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细节的同时,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二、目标明确,体现化学化工英语专业性
化学化工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立足化学化工英语教学目标,即学习化学化工英语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展化学化工行业的跨国交流、经贸服务,编者构建了化学化工英语知识体系,以期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学习化学化工英语。例如编者引进了大量的化工英语对话场景,在化学化工行业经贸交流、化工行业学术沟通等场景中充分运用化工专业英语词汇及文献资料,由浅入深地提高学习难度,以配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逐步提高他们的化学化工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再如,编者还引进了专业词汇及固定句式的听说读写环节,希望学生在课外自学环节主动搜寻化学化工领域的前沿科技文献的音频、视频,在反复的听看过程中识记并达到复述原文的程度,科学提升自己的化学化工英语听说能力,这种自学式、开放式的听读训练能够极好地提升学生的自学热情,提升他们对化学化工英语的听读敏感性。
三、思路清晰,提升化学化工英语翻译能力
篇3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099-02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曾是研究化学的开路先锋,它对元素的发现、原子量的测定等化学基本定律的确定,矿产资源的勘察利用等,都做出重要的献。在食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分析化学同样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理念,并且通过分析化学中四大平衡理论和光、电、色等分析手段的学习,掌握分析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技巧和实验设计方法。随着分析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分析化学已从单一的化学学科分支,逐渐与食品、材料、物理等学科交叉,呈现丰富的学科融合特点。尤其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食品危害因子的分析检测中。然而,食品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仍然停留于基本方法的讲授,无法和最新食品质量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衔接,部分学生无法形成完备的分析检验理念。因此,在新时期抓好食品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落实学校“做精品本科,打造一流学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教学目标
上海理工大学的食品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食品冷冻冷藏、冻干研究,迄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由于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多种食品的超快速冷却技术,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深厚的工科背景积淀,使得我校是国内较早开始食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系统研究和较早开始食品安全检测用生物传感器开发的高校。这十几年来,上海理工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立足上海,根据本校的教学优势与特色,已形成了以“食品基础知识”、“分析检测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核心的三大专业课程体系,并分别从课程实验技能、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能力训练和专业实践大平台建设等4个方面入手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我们是理工科院校,工程的大背景较强;同时在专业研究方面,我们是国内较早开始冷链食品质量控制系统研究和较早开始食品安全检测用生物传感器开发的高校,并已经取得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外,本专业所属学院――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衍生发展而来的,有着较深厚的行业优势。这些都为我校食品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划发展和定位时,我们以冷链食品生产流通中关键环节的控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为重点和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如何优化我校食品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设计,如何使得分析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服务于食品等工科院校专业的应用型方向。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首先,针对学科现有的资源,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应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技能需求,突出分析化学中仪器分析部分的原子吸收,气相、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淡化电化学等食品分析检测中使用受限的技术方法。其次,不断丰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分析技术的革新,分析仪器的换代升级,越来越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被采用到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的检测中。给学生讲授新的分析方法,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有助于工科学生了解行业的需求、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丰富教学手段
篇4
【关键词】城市管理;环境;转型;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一、城市管理内涵与高职城管专业课程建设的联系分析
1.城市管理内涵
城市管理,包括对城市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综合管理与服务。其中,环境系统又包含环境组成及特点、城市环境效应、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影响因素、城市环境污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城市环境规划等全方位管理。
当前全球,尤其是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引进需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污染排放量非常大的工业项目作为城市的发展基础和政府业绩。不少引进的大型工业项目,如印染业、造纸业等污染排放极为严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一般产业高10倍以上。
(2)城市垃圾处理仍然以采用大面积牺牲农业、畜牧业及污染下游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代价的方式为主,二次、三次再循环、再利用及综合控制措施没有及时跟上,以成多次污染事实。
(3)工业污染物终端的处理仍然以排向江河、海洋为主要形式。根据国家海洋局的调查报告,仅环渤海水域每年吸收的工业排放量高达57亿吨,另外每年还有200万吨固体垃圾。渤海水域的重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水平的24倍,污染面积达2300多平方公里。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即流动性和均一性,其最终结果将是污染扩展到全球水域。
(4)追求高效率、高速度发展及GDP的双位数突破,汽车工业突飞猛进,创中国工业产业新品牌。但汽车却是造成空气污染、噪声和二氧化碳绝对量和相对量增加最主要的来源和危害最大的凶手。经大量研究表明,城市中的噪音主要来自于汽车;空气尘埃中含有50种以上有害物质;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包括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CH)、铅(Pb)、苯并芘(BaP)等等。它们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产生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产生酸雨、黑雨等现象。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造成各种疾病,严重损害呼吸系统,并且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为此,加快监测与治理,是全社会的责任,环测行业企业的担子和机遇并存。
2.城管检测与治理需要跨学科、跨行业的技术专业队伍
环境检测和监测治理的行业所覆盖的大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势头不断增强。因此,急需大批优秀的、专业的、又能在工作一线扎实努力的大专及以上的人才。所以,就业渠道相当宽阔,就业岗位群充足。环测工作的特点是,一方面基础的环境检测工作有着行业规定的标准方法,日常检测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和处理;另一方面当前环测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对操作人员的细致耐心度要求较高。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技术环节的操作,也需要检测员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做出判断和提出建议,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3.高职城管专业(城市服务方向)课程建设思考
随着全社会生源的变化,高职招生定位已基本商定为"文理兼收"。
被召入的高职生,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一般都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基本掌握了基础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进行化学课程中的简单计算。进一步增强化学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分析测试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高职学生在就业初期,面向的主要是生产、检测与服务等一线岗位。在这些领域入门,相对难度和要求均较低。以环测员为例,主要工作包括:按照环境标准提取和处理规定的化验项目样品和直接进行分析测试或微生物培养等具体内容;负责对检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及保送工作;负责对所在检测室的化验仪器、环保设备的运行维护、巡检及管理。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城管专业开设文理相兼的环境监测相关课程,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培养,使合格的学生在这个行业寻求发展,是非常可行和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二、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探索
根据"高职生培养方向:重在培养实际操作的技术人员"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1)理论体系教学设计: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系统复习和巩固,并有选择性地深入。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化学基础》、《应用化学(初级)》、《环境学导论》。(2)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教学安排:通过教学计划的设定,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常用化学仪器性能与使用方法;能掌握常规化学分析操作技能;能掌握环境材料(气体、液体、固体)的取样和检测手段、仪器使用及基本方法;能较准确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对分析结果作出科学评价;善于与客户进行业务交流。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分析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基础》、《环境保护综合技能实训》、《应用文写作训练》、《客户服务实训》、《办公室自动化实务》等。(3)顶岗实习阶段的全方位学习和锻炼:通过严格执行高职"2+1"教学模式,安排学生第三学年进入环测相关企业跟班顶岗实习,全面掌握一线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科团队开设这类文理兼并的特色课程应具备独特的教学条件:有具丰富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环境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检测和维护、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评价的专职教师队伍;有较为完善的分析测试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实训室及相当规模的综合实训中心;有环测行业优秀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基地,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11Z15)。
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是由建校之初的火炸药工艺专业逐渐演变而来,1999年正式设立,2007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被确定为骨干院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陕西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的发展为精细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必然造成精细化工领域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为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平台。因此,进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探索适合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总结和巩固我院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创新及实践我院“校企联动、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切实满足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需求,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及适应岗位、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开发的原则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课程的开发要注重渗透职业性要素,即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五融入”的原则,也就是适时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大高职教育职业性要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
课程开发的思路
以学院国防职教集团为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成立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工作站,进行企业调研,确定专业岗位面向,通过专业主要面向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分析,确定专业的工作领域,并进行工作领域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专业职业能力要求,融入职业资格要求,校企联合共同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专业岗位相耦合,“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岗位实操”能力逐级提升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耦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教学资源库。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调研确定专业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2个,次要岗位4个,确定专业的工作领域13个,并进行工作领域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专业职业能力要求,融入职业资格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构建了以典型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
精细化工行业要求除了掌握从事职业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具有敬业爱岗、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吃苦耐劳、沉着冷静、遇事果断的职业素质,还要有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律意识。正因为精细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使得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有特殊的岗位能力和岗位素质要求,因此,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体现了“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岗位实操”能力逐级提升的特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先进行仿真模拟训练,了解工艺原理、工艺过程、影响因素、故障排除,在进行实践反复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强化技能。
课程体系由两类、六领域构成,两类是指必修课和选修课,六领域是指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拓展学习领域及素质教育拓展领域。不同类别的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可按照理论课、实践课及一体化课程三种组织方式开展教学。
优质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建设
与校企合作工作站相关企业合作,选择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操作”、“分析检测”等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优质核心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标准与职业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四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并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要求,建设既能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素质要求,又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另外,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开发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订单培养课程,实现校企联动办学、联动培训、联动研发,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耦合,实现零距离就业。
教学资源库建设
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等方式,建设具有精细化工专业特色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内容有:专业建设资源库,包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职业标准、专业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等内容;课程资源库,包括优质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介绍、教学情境设计等内容;实训基地资源库,包括精细化工生产设备与仪器资料库、实训项目资料库、职业资格技能训练等内容,所有内容对教师和学生开放,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资格培训、认证资源库,建立健全化工检验工、化工总控工、有机合成工等。满足教学需要,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提高本专业建设水平的同时,为本地区和国内同类型院校提供共享型教学资源,发挥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强课程开发与建设,从而促使高职专业办出特色,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 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 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为了让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为化工行业提供主要人力资源,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了化工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个专业点进行了试点工作[2]。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较好的人文素养。(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3)具备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有工程实践经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接受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流利,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与以上标准相对照,我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行业要求分析,我校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队伍中普遍经历单一,缺乏工程师经历。(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与工业界联系不够紧密。(3)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训练。(4)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不够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缺乏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3 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3]。
4 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 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4]。
篇7
未来的5~10年,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将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造纸、造纸、冶金、轻工等产业。据人事部门统计,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石化产业人才总量约为24000~26000人。其需求方向主要有:化学工程、石油化工专业的石油仓储、运输管理人才;具有化学工程、化学机械、高分子化工等专业背景的石油冶炼工程人才。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林浆纸产业人才总量约为2500人;到2015年约为3900人。化学工程以及具有化学工程等专业背景有具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冶金行业也需要专业人才51500人。由此可见,未来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化工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
2区域产业知识技能要求
通过调研总结发现,区域行业对化学化工类人才技能需求如下: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备理论知识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等综合素养,能在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及石油化工等化工领域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冶金、能源、轻工、生化、材料、环保等领域从事工业生产、生产技术改进、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下面就结合各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知识技能需求的分析。
2.1能源运输行业
中燃燃气发展公司是最大的城市燃气公司,钦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培养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可以满足该公司很多岗位的工作需求,为了更好的使我们培养的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本科人才满足岗位需求,双方达成共识,将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开设燃气运输、天然气加工等相关的选修课课程,加强学生对天然气储运加工基础知识的学习。广西天盛港务有限公司在钦州港共投资建设9个码头泊位,其中已建成油汽专用码头1个(5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3个(10万吨级、7万吨级、2000吨级各1个),散货码头5个(10万吨级1个、1万吨级4个);自备铁路已经开通。该公司对于高层次、复合技术型的本地化员工是非常急需的。对方建议在未来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适当的选修课,加强学生对港务中油气和煤炭应用知识的学习。
2.2新材料行业
广西新合力冶金有限公司从事高炉锰铁、镍铬铁合金、不锈钢及不锈钢型材等冶金产品的生产加工的人才非常紧缺,该公司将具备年产10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上缴税收10亿元,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极大的带动地区物流、进出口贸易、服务等相关行业迅猛发展。该单位建议应该加强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的认识。此外,对广西明利磷化工有限公司调研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该单位同样要求对磷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各个生产车间、废水处理池及产品分析等相关基础知识要牢固掌握。化工企业是高危行业,需要学生听从工程技术人员安排,因此,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格律己的学习工作习惯同等重要。广西红墙新材料有限公司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化工知识外,还对学生的涂料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高分子专业基础知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2.3分析检测行业
钦州市环境保护与监测中心与化学化工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达成了共识:我们应该抓住区域经济迅速腾飞和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双重机遇,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打造特色实践平台和实训场所,为我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提供坚实的实践教学条件,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提高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结合该公司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将着重培养包括监测点样品的采集、样品的保存与运送、样品实验室处理和分析流程、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记录与上报等环境监测的实践能力。
2.4粮油造纸行业
中粮油脂(钦州)有限公司位于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348亩。主要生产“福临门”牌小包装食用油,“福掌柜”、“福之泉”、“可味”等中包装烹饪调和油及“四海”牌豆粕等。该单位希望以后在人才培养、实习、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同时可以增加实习的系统性,保障学生实习过程学习到较系统的实践技能。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建议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力与智力资源以及该公司先进的生产条件来搭建学生实训平台,联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实训模式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培养体系改革模式探讨
结合北部湾地区化学化工类产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调研总结和钦州学院现在的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化学化工类人才为目标,拟在理论课程设置、实验课程内容修订、实践课程的设计、选修课的开设等方面进行如下对教学改革探索。
3.1理论课程
旧方案基础理论知识太多,工科课程体系理科化,尤其是基础化学知识占得学分和学时比例太高,可以压缩优化理论课时的结构和比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如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化工分离工程等课程的设置需进一步优化。
3.2实验课程
学生的实验课时和学分比例太低,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有机、无机、分析、物化等基础实验外,还需要进一步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可以开设与地方产业结合密切的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实验技能,使学生的实践技能确实能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得到全面的提升。
3.3实践课程
学生缺少基本的电子电工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工科学生这些能力是必备的,可以增加相关的实践课时;学生对区域化工产业普遍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可以结合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化工生产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的安全操作意识、产业发展特点、自我发展的定位形成深层次的理解;此外,学生在化工文献检索、生产实训、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知识均比较欠缺,应该进一步加强文献检索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以提升学生的实际生产从业技能。
3.4选修课程
污水处理、涂料、新材料等领域相关诸多材料都是聚合物材料,与此相关的要加强学生高分子相关知识的学习;北部湾经济区对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人才非常急缺,应开设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选修课课程,拓展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利设计、热力学、材料力学及受力分析等方面知识在将来化工产业中的应用较多,应该增加或补充相关的课程;此外,与广西特色的农产品资源相关的拓展知识太少,可以增加天然产物加工等相关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方便将来在更大的产业领域灵活就业。
4展望
篇8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目前,许多科技出版社在立足优势专业门类图书出版的基础上,向其他专业领域拓展。对该专业进行规划,要解决好预期目标(例如市场占有率目标)、发展思路、专业选题规划、人员和分工,等等。本文就如何做好专业选题规划谈一点看法。
一、专业选题规划的基本要求
1. 明确重点,找准服务目标
目标是“龙头”,是一切工作的先导,专业选题规划首先要服务于出版社的战略规划。我们一定要考虑编辑人员组成、竞争对手状况、行业和技术情况等因素,制定以时间为轴的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这是今后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目前,绝大多数的出版社都将战略目标具体细化为市场占有率、销售码洋(销售规模)、出版品种、重点图书等具体的指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跨度。
2. 高屋建瓴,立体思维,全盘规划
专业选题规划是以“从全局出发”为基本原则,规划思路要根据时间跨度体现点、线、面、体结合的立体布局,笔者将此归结为专业选题规划的“四维空间”,即立体化的图书选题布局(三维)和时间跨度(第四维)(如图1所示)。
3. 保持选题规划的动态化、持续性
选题规划一定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完善,要在发展主线上不断创新,紧跟科技和行业发展热点,由表及里,点、线、面结合,逐渐深入,其终极目标是建立起本社该专业的图书出版品牌,并不断强化。专业选题规划要有利于科技发展,图书策划出版进程要达到总体协调可持续,所以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继承与创新,重点与一般,图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二、专业选题规划的基本步骤
专业选题规划的基本步骤如图2所示。
1. 市场调研和分析
市场调研主要是对行业状况、技术发展状况、图书出版现状及竞争态势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也就是对出版社进入该专业出版的可行性进行调研并分析。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调研:
(1) 行业技术发展状况调研:策划编辑要系统、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调研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工业应用情况;了解各类读者对象及其需求;掌握当前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等等。
(2) 图书市场调研:分析当前的图书市场,主要了解并掌握竞争对手的图书出版情况,包括出版品种、出版规模、图书市场占有率等。
2. 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发展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具体指标包括销售码洋、市场占有率、品种、重点图书,等等。
为实现这些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根据当前的技术状况、行业现状,应重点发展哪些专业方向?从哪个读者层次(高、中、低)入手?等等。
3. 专业选题框架结构的设计
专业选题框架结构的设计是专业选题规划的核心内容。策划编辑要深入调研该专业的技术情况,找到图书出版的专业发展主线,在具体的目标指引下,搭建整个专业未来图书布局的主体框架。
4. 制订实施方案
专业选题规划的实施方案其实就是在规划指导下的选题策划以及实施计划,可以按照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要求来进行,在实际调研中可随时就选题框架进行优化和修改。
5. 执行
有了实施方案,接下来就是组织团队人员分工协作、共同实施了。
三、专业选题框架结构的设计
专业选题规划的核心就是选题框架结构的设计,从图1可以看出,工作重点是要寻找到“发展主线”,细化“发展支线”,逐步充实完善并最终建立“专业技术面”。图3所示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年底之前机械专业图书出版布局。
1. 确定发展主线(技术主线)
2000年以前,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类图书布局非常简单,机械专业除了大型工具书《机械设计手册》外,重点是围绕“化工机械”专业来开展选题策划,空间非常狭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在“大机械”领域进行拓展?经过编辑认真仔细的市场调研,结合机械行业技术的现状,我们确定了向通用机械领域拓展的发展战略,确定了根据“机械产品生产流程”来确定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图书布局的发展主线(见图3中间主线)。
2. 细化发展支线(技术支线)
主线确定后,接下来就是细化发展支线,对主线上的每个环节按照技术分类进行细化,逐步完善。支线的细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当时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与时俱进地进行。如图3所示,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专业的各技术支线都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开展工作的,例如:2002~2003年,我们在调研后认识到国家将大力发展数控技术,决定组织开发数控技术图书,使得化学工业出版社最早占据数控类图书市场制高点;2004年,液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我们决定进军液压类图书的出版,2005年后出版了一批液压类的行业经典著作,广受好评;2005年下半年,职业教育发展日臻成熟和规范,我们及时进入了机械加工(机床加工、钳、钣金、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人读物类图书的出版;2007~2008年,为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机械应用量很大,我们适时开展了工程机械类图书的出版;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给我们带来了出版的契机,200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进军汽车类图书的出版,2011年大力发展,目前汽车专业已经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科技板块的重点之一,等等。
3. 细分读者,制定各发展支线(技术支线)的选题布局
从读者层次角度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分类布局。如图1所示,根据“专业技术面”上的技术1、技术2、技术3等,针对高端、中端、低端各个不同层次的读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另外,从图书性质和用途上也进一步考虑图书布局,可分为工具书、实用技术图书、工人读物、教材等。
总结上述专业选题框架结构的设计,主要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选题规划的出发点不是为出书而出书,而是为了合理构建专业出版的整体布局,是以专业图书品牌建设为最终目标,做该专业图书的市场主导者。
2. 一定要注重专业品牌图书的规划和策划,因为这将大大提升出版社该专业图书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地位,例如《机械设计手册》就是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设计类图书的一张王牌。
3. 选题规划要追求全面布局,切忌顾此失彼、盲目跟风。例如,规划时要合理掌握高水平原创专著与一般技术图书的比例关系,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等等。
4. 以上讲述的只是专业选题框架设计的基本方法,在具体操作时要考虑出版社的出版实力和发展战略、编辑人员情况等因素后灵活运用。
四、专业选题规划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专业选题规划人犹如一个重大项目的总工程师,应该具备总揽全局的能力和水平。
1. 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能力
策划编辑只有立足于行业发展,专业出版才有可为。从以上选题规划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可以看出,规划人必须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非常熟悉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动态,对专业技术知识的了解“不求深,但求广”。另外,规划人还应该具有很强的编辑业务能力和丰富的选题策划经验,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技术、了解读者、了解市场。
2. 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
专业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选题规划应与时俱进。由于图书出版是滞后于专业技术发展的,要想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做市场的主导者,规划人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意识,进行准确判断,及时行动。
3. 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
专业选题规划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所以规划人一定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才能有效发挥团队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准确分析和判断、快速解决,这样团队的工作才能有序、高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敏.总编辑职责与选题规划.科技与出版,2008(5).
篇9
论文摘要:项目化教学是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基础化学》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真正发挥《基础化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作用。
《基础化学》是药学类高职高专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药物的开发研制到市场销售,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化学知识、原理和技能作基础。因此药学类的各专业都将《基础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我们应该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发挥《基础化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作用。将知识内容模块化,进行项目化教学是许多高职院校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综合、细化成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
1 教学实施过程
1.1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基础化学》的学习,重点掌握好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处理好化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的联系,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发展职业能力,保障学生毕业后面向医药行业必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1)药物合成、中西药制剂、生产反应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2)药品检测所必需的化学滴定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3)药物作用原理所必需的物质结构、性质知识。能力目标:(1)具备够用的化学知识与原理;(2)必需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方法与手段;(3)重要的药用化合物的性质与生物效应。素质目标:(1)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2)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自我发展能力、灵活适应能力。
1.2 教学组织及教学内容
在准确分析医药行业各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进行整合、优化。其内容包括对药物合成、生产反应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对药物作用原理所必需的物质结构、性质知识;对药品检测所必需的化学滴定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技能;对中西药制剂所必需的表面现象和胶体溶液等知识。打破传统的章节排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使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并保障了学生毕业后面向医药行业从一线岗位必需所具备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经过课程的整合、优化,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后,突出重点,充实、精选授课内容,可以解决《基础化学》课时数相对比较少,内容多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内在层次是:够用的化学知识与原理;必需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方法与手段;重要的药用化合物的性质与生物效应。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为:以必需为准,加强针对性;以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性;维护科学性,反应先进性。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场教学法: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现场教学法,即在真实工作任务环境中,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为了创造真实工作任务环境,促进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建立一体化教室,在一体化教室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项目任务实施过程如下:(1)教师引出项目工作任务内容,发放项目工作任务信息表;(2)教师讲授相关知识,提出项目任务分析思路;(3)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项目工作任务,制定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4)按照实施项目工作方案,教师演示实施过程,发放工作观察流程表,让学生记录操作过程,组织学生小组操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填写操作流程表;(5)教师观察与提问,学生填写联系与观察、口头与问题清单作为过程考核依据,最后检查学生实施效果做为终结考核依据。
1.4 考核与评价
《基础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按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部分,分别考核,综合评价。课程考核是项目考核的累积。
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应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课程成绩中每一个项目成绩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据提交的成果、回答问题、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计算机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项目考核:以班组为单位对成员进行考核,采用操作与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核。每个班组由组长负责小组考核,集体答卷,一人操作其他成员评价,然后按答卷贡献大小、操作评价和态度对小组成员进行成绩评定(排序)。教师根据各组答卷成绩、操作成绩和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工作评价成绩按A(90分)、B(80分)、C(70分)、D(60分)、E(50分)划分为5个等级。考核注重应用,紧扣大纲,项目里重点介绍或讲解的知识,就是重点考核的知识;不出偏题、怪题。
2 实施效果的预期
项目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已经在国内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中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实行项目化教学之后,尽管平时的作业上缴、单元实验以及技能训练对有些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但是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事务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完成项目任务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学生对社会及企业的认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极大转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到快速提高,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得到充分积累。
3 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问题探讨
实行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改革探索的过程,从目前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的效果来看,项目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种教学模式是可取的、有实际价值的。项目化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用项目教学法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法,或者在项目教学中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等机械化操作现象。有时还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脱离学科课程的具体特点而盲目搬用和套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等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我们在今后的项目化教学中不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使项目化教学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篇10
一 我国制药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人才需求
近三十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对医药保健品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之我国已成为世界原料药的生产大国,促使我国制药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更是飞速发展,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我国制药行业的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已经称为世界第一原料药生产大国,包括专利原料药代替加工生产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的原料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水平看,制药行业的现况仍然与我国的人口大国地位不相称,存在的问题仍相当严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同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年医药品消费不足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的30%,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不足50%;2.企业规模小,产品落后,自主产品少,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研发能力不足;3.资金技术投入有限等。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制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不是最根本问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匮乏才是最根本问题。原因是制药行业的发展首先从制药工程生产效率角度考虑,应以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注重品种开发的连续性,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的集约化大生产,其次要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而我国医药工业虽然已经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但是医药企业并没有通过联合形成规模经济,没能走向增强实力的集团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企业要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化生产,企业就应当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老产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急需的是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应顺应时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制药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具有深厚基础,知识面宽,掌握各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制药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原料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竞争力弱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制药工程人才的少。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又懂得工程的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为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 上一篇:固定资产管理总结
- 下一篇: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