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资担保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资担保制度

篇1

关键词:融资融券;信托;让与担保;最高额质押

中图分类号:F8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3-0053-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13

基于证券信用交易对整个证券市场和投资者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以及世界各国对信用交易的广泛应用,从维护投资者利益和保障证券市场健康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对证券信用交易进行有效的法律规范,赋予证券信用交易以适当的法律地位实为必要,其中融资融券的担保法律制度设计应是核心。

一、我国现行信托构造下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分析

(一)我国现行融资融券担保制度架构

目前,我国采用了信托关系来构架融资融券交易下的担保制度。对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构造,依据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10条、第11条,并参照《融资融券合同必备条款》第6条的规定可知,融资融券交易的具体操作方式为:证券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和商业银行分别开立“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和“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户”。前者用于存放客户提交的用于担保的证券,包括融入资金所购买的证券,后者则存放客户向证券公司提供的现金担保部分,包括融券卖出后获得的资金。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和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户中的资金、证券作为信托财产担保证券公司因融资融券交易所产生的对投资者的债权。在此法律关系中,证券公司为受托人,信托财产由证券公司以自己的名义持有,独立于证券公司和投资者的其他资产。投资者为委托人,证券公司和投资者则作为共同受益人。投资者享有信托财产的收益权,证券公司则享有信托财产的担保权益。投资者在清偿融资融券债务后,有权请求证券公司返还剩余信托财产,而一旦投资者未能及时交足所欠的担保物或到期未能清偿债务时,证券公司有权采取措施处分信托财产,从而实现对投资者的债权。

(二)我国现行制度模式选择的初衷

1.基于债权担保基础法律关系的制度突破。在融资融券法律关系中,基础法律关系的核心是债权债务及担保法律关系。首先,融资融券的终极目的是证券公司向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额外的资金或者证券,二者之间就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是融资融券交易法律关系中的基础关系,缺少借贷行为,之后的担保关系也就无从产生,并且担保关系随债权债务关系的消灭而消灭。

同时,融资融券交易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的实现离不开担保机制的保障,担保关系是融资融券交易制度中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律关系。在融资融券交易中有三个环节涉及担保:一是办理融资融券交易时投资者需提交的保证金;二是通过融资交易而买入的证券和融券交易而获得的价款,存于特定的账户中当然地作为担保物;三是在特定账户中,担保物价值已不能与债务的比例维持在规定范围内时需及时缴纳新的担保物,否则证券公司有权处分已有的担保物,清偿投资者所欠债务。也正是基于上述担保所涉的三个环节,带来了融资融券制度设计及法律关系的复杂。

一方面,担保物不仅有金钱,还有股票,不同的担保物使得担保成立的公示要件存在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环节的担保实现、如何分配不同主体对担保物的处分权及收益权乃是制度设计的核心。融资融券因其所涉标的物及证券市场本身的特殊性。要求融资融券交易迅捷,这使得对担保物的处分权、收益权以及对担保物权形成所要求的公示方式都与传统民法的要求相差甚远。在现行民法体系下,简单的采用一种担保物权模式无法实现融资融券交易的要求,是突破现有担保物权制度还是在民法体系下另寻他径成为制度设计者必须面对的选择。

2.基于杠杆效应下风险控制的债权人利益维护

我国对融资融券交易经历了漫长的从论证、否定到逐步承认的过程,之所以对其持如此谨慎的态度,是因为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方式就是借贷资金购买证券或借贷证券卖出获得资金两种模式,投资者只需交付部分保证金,就可以超出自身能力进行证券买卖,其最大特点即为“以小博大”,具有财务杠杆性效应和一定的投机性。在此高杠杆效应下,侧重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以及整体市场的平稳运行成为制度设计的必然选择。将融资融券交易的担保制度构建于信托法之上是一种创举。利用信托法构造融资融券交易的担保制度,核心优势在于利用《信托法》对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予以了保护,有利于保护投资者账户的安全,也保护了券商在投资者无法履行相应义务时对担保物的强制平仓、优先受偿等对担保物的其他处分权利,同时又规避了担保的登记程序[1]。该项制度选择将融资融券交易自身信用交易的特质与一些我国传统民法中难以解释的问题借信托法给予了法律依据,避免了与相关更高效力层级法律的冲突。

二、我国现行信托构造下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评析

(一)现行信托构造下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缺陷分析

1.扭曲了信托双方的权利义务设置。在《信托法》的规定下,受托人有以各种合法方式积极管理信托人财产,并使信托财产增值的义务。但在融资融券业务中,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虽然转移给了受托方,但受益权则保留给了委托方,即投资者。这种消极的责任是制度设计中对受托人的义务要求,并非是证券公司自身的消极不作为。证券公司不得对投资者的信托资产进行任何的管理、使用,只有在投资者无法提供足够担保,不能按期履行义务,并且经证券公司通知,仍不能及时提供相应担保物以符合规定比例的情况下,证券公司才有对投资人信托财产的处分权利,而且该权利行使的目的也只是为补偿证券公司自身的损失。因此,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交易中对信托财产的维护是完全不同于《信托法》视域下的规范。而信托关系中委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支配和使用也超出了一般信托法的范畴,双方的权利义务配置失衡。

2.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导致担保关系违背担保法一般原理。在现行的融资融券交易规则中,债务人所融入的资金及证券均设置于证券公司账户名下,证券公司拥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①[2-3]。但是学界对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归属也存有争议②[4],依照我国《信托法》第2条中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可见《信托法》并未明确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转移给受托人。由此,融资融券规则对信托关系的设立大胆地进行了突破。虽然此举解决了证券公司“强制平仓”权,且为以后转融通的制度安排做了辅垫,被认为是我国当前融资融券业务的创新之处,但法理依据并不扎实。担保法一般原理认为,提供担保的担保物必须是债务人或第三人的财产,而基于信托构架的融资融券交易使信托财产成为受托人名下的财产,这就成为受托人以自己财产为自己提供担保,无法实现设立担保的初衷,不符合担保法的一般原理。

3.信托构造不符合当事人之间的原意。融资融券交易过程中,受托人本意旨在将担保品置于证券公司一级账户之下的二级账户之内,将担保品委托证券公司管理控制来担保主债务的实现,而非通过信托关系来设定相应担保[5]。融资融券担保制度中引入信托关系,是一项制度创新,但因业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监管层对制度设计所赋予了过多的价值追求,使得将现有制度进行多层次叠加仍难以达到理想的预设。

(二)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并非信托构架下的让与担保

主流观点认为,融资融券监管规章下的担保安排是一种让与担保,即客户将担保品所有权移转给了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公司融资或者融券债权的担保,将证券公司设为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正是为了让证券公司取得担保品所有权。对于让与担保,主流观点认为:让与担保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为担保债务人之债务,将担保标的物之权利移转于担保权人,于债务清偿后,标的物应返还于债务人或第三人。债务不履行时,担保权人得就该标的物受偿之非典型担保,即债权人与担保人通过移转财产归属权利来实现担保,其中的“担保标的物之权利”即为物之所有权[6]。笔者认为,我国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设计中并未将作为融资担保的证券以及融券担保的资金等设置于提供融资融券的证券公司之下,同时让与担保的适用与价值追求也并未很好的在融资融券业务中得到体现。

1.权利让与的核心与融资融券交易账户下的间接持有模式相悖。依据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融资融券合同必备条款》等相关条款的规定,我国融资融券交易账户的结构可从图1得到直观的显现。

分析现行融资融券交易的账户设计,可看出监管层仍力图构建一个具有充分对抗力的质押账户。其中,将与证券有关的账户开设于独立第三人的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将与资金有关账户开设于同样处于独立第三人地位的资金存管银行,并将这些账户均设置于证券公司名下。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现行的融资融券账户体系下,出质物的所有权为证券公司享有。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不仅为证券公司开立证券账户,还直接为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同时管理证券公司总账户及其下的投资者明细账户。投资者的全部证券均以其自己的名义登记在中登公司的电子系统中,交易完成后的证券过户也由中登公司直接对当事人的证券账户进行操作。但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融资融券账户设置体系为带有间接持有特征的投资者直接持有模式①,在此需要通过现有规范对其进行梳理分析。

现有对融资融券账户及性质的规定有:《管理办法》第10条、第31条、32条规定在融资融券交易下,将证券公司为名义持有人登记于证券持有人名册,且由证券公司对证券发行人行使权力的制度安排。但上述条款中,“委托”、“名义持有人”等贯穿其中,使得证券公司的“所有者”地位显得尴尬。通过《管理办法》第35条的规定可知,监管层并未赋予证券公司实质的所有者地位,只是在引入信托架构后,基于委托关系而设定的名义持有人。事实上,将融资融券回归到一般的债权担保体系下,所有权也不必然归属于证券公司。

同时,参考我国《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在明确担保物所有权并未移转的前提下,我国融资融券的账户设置对《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是有益的创新。实践中,我国只对于境外投资B股采取名义人登记方式,即允许间接持有,这也是长期遵循境外操作的结果。证券间接持有是指在发行人与实际投资者之间存在多个中介性的持有关系,投资者的名称和证券持有情况不直接体现在证券持有人名册中,而只是通过该中间人的账簿记录而“间接”持有相关证券[7]。因而在现有制度体系下,笔者赞同我国融资融券债务方以间接持有证券的模式享有对证券等担保物的所有权,但目前的账户设计最大的问题在于账户所有人与财产所有人身份的错位,这是引入信托模式与让与担保的理念预设下的产物。

基于以上分析,融资融券担保制度下的间接持有,投资人享有担保标的所有权人的权益,证券公司只是名义持有人,依照投资人的意图持有并处分担保标的物。在此定位下,融资融券担保架构下的担保权人并未获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投资人也并未获得完全的投资者低位,并不符合让与担保的本质特征。因而,我国目前融资融券担保制度并非让与担保,也造成了诸多层面的制度错位和混淆。

2.让与担保的核心价值与现行融资融券的制度设计背离

让与担保制度在域外发展多年,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让与担保制度存在的核心价值即在于对效率与安全的追求,但该种效率追求却未在融资融券担保制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让与担保制度的效率价值主要体现在当事人之间交易成本的节省,以及让与担保标的物的充分利用[8]。融资融券担保制度下,证券公司占有着债务人的证券与资金,同时在证券交易环节中,债权人与债务人存在委托关系,证券公司虽未直接行使买卖相应证券的决策权,但对交易过程的影响依然存在,且双方的交易费用也并未实质减少。从域外对让与担保的运用分析,出现以上价值背离的原因主要在于让与担保多运用于设备、存货等有形动产上,但涉及货币、证券等特殊担保品时,运用让与担保的价值值得商榷。

另外,有学者认为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日本、台湾等均承认且构建在让与担保之上,但认真分析该各国家和地区的融资融券交易不难发现,具体的交易架构虽有让与担保的身影,但基础性法律关系并未依存于让与担保。例如台湾将作为融资担保的证券并未设置于提供融资融券的证券公司名下,而是客户的融资融券账户中,客户享有担保品上的证券权益。在融资融券交易中有三个环节涉及担保,而将这三个环节的担保都界定为让与担保并不恰当,有些更类似于权利质押。

由此,学界及实务界的讨论及监管层最终的选择,无论是信托构建,还是让与担保的设计都与制度设计的初衷以及当前法律的规定存有冲突。回归融资融券制度设计的核心,即在于通过明确融资融券担保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实现鼓励证券市场流通效率及维护交易安全的目的。而并非在已设定的制度架构下,苛求在现行法律空间内赋予其“合法”的外衣,可以借助让与担保及信托的原理来完成制度建构,否则融资融券交易终将因“缺乏上位法的支持”而陷入“担保法律困境”,甚至陷入“信托法律困境”。合理的制度构建需要立足于交易本身的特殊性,也要根植于现行的法律体系,才能求得发展。

三、现行物权法体系下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回归:以股权质押为基础的制度还原

融资融券交易中担保制度的设计,核心在于协调担保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对担保品的处分权以及为适应证券的特殊性而应赋予担保标的的流动性,这需要突破传统担保物权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分配,也要协调担保自身的功能发挥以及对第三人的保护。

(一)股权质押对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效益分析

股权质押是否能很好的适用于融资融券,关键即在于对诸如证券公司的强行平仓权、优先受偿权以及出售权等处分权是否可以得到法理支持,而债务人的收益、处分权也能得到实现,并与证券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较好的平衡。

1.对于证券公司的强制平仓权,可依据《物权法》第216条规定的质权人的价值维持权,当受信人的担保品价值低于维持保证金时,证券公司可以在不通知受信人的情况下,直接强行平仓或者对资金优先受偿。虽然物权法规定在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担保未果后可执行变卖。但基于证券交易波动的快速变化,要求证券公司履行该通知义务与证券市场的效率追求相悖且过于严苛,因而可借鉴期货及期权交易的合同约定,在融资融券合同中,约定当特定账户价值低于约定或法定最低担保维持比例时质押权人可要求投资者追缴保证金。若投资者不能按照要求提供,则可以处分担保品并从中优先受偿。基于此,对于处分权能,在传统质权理论下存在难度,可借助于《物权法》第214条:经“质权人同意”,可实现在担保协议允许的范围内,就特殊情况下担保权人的特定权能予以转移。

2.对于债务人的收益、管理权是证券事务部门希望通过引入让与担保实现的,这也是信托构造下难以在法理上自圆其说的地方。投资人进行融资融券活动,最终目的即为获得收益,投资人作为证券的实际所有人,有使证券收益最大化的动机,同时基于证券的价值波动性,赋予投资者充分的管理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学者顾虑让投资人获得管理及处分权,是否会让证券公司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放大交易风险。对此,《物权法》第226条和《担保法》第78条规定,质物经质权人同意转让的,应以出质人转让所得的价款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为条件。鉴于融资融券账户的间接持有特点,担保物的变价物依然处于授信人控制管领之下,不失质押之本质,因此无需质权人提前清偿或者提存以消灭主债权。因而,完整权能的实现需要在双方当事人订立融资融券合同时,证券公司同意出质人转让担保物,即可实现投资人的受益和处分权。

除以上就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权利义务的分配外,对第三人的保护也是制度设计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包括证券的公示以及第三人对担保物的强制执行等。目前,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依据证券公司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内的记录,确认证券公司受托持有证券的事实,并以证券公司为名义持有人,登记于证券持有人名册,并代表投资人行使相关的证券权利,目前的规定的确不利于证券权利的充分发挥,但对于强制执行,依照我国现有法律已能较好的完成①。虽然股权质押能对融资融券担保结构进行维护,但因交易标的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权利质押的基础上还要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其中,因证券价格的波动性,使得担保物价值的不断变化,为确保债权人利益的实现需要结合证券自身的特性,可引入最高额质押加以规范。另外,结合我国目前融资融券账户的间接持有性,应适当变更账户结构,以使得账户的所有人与担保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人相对应,或者在目前的规范下引入证券权人制度。

(二)现有法律资源下的选择――最高额质押

根据我国《物权法》第222条规定,所谓最高额抵押,是指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议,在最高债权限额内以抵押物对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债权作担保。最高额抵押具有担保债权的不特定性的特点,这也正与融资融券交易的特性相契合。同时,对于被担保的债权的最高限额应当明确规定,在融资融券交易中即授信额度须予以明确,该限额依交易所相关交易细则规定,以初始保证金额和保证金比例决定。但在最高额质押下,现今融资融券担保账户的设置依然存在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即为账户所有人身份的错位,使得现有模式下的证券持有方式存有模糊。

基于所有权或合同请求权的差异,将会直接影响标的证券的流转、出质甚至第三人的请求权。就目前法律规定而言,通过修改《物权法》来弥补对融资融券这一新事物的规范可能性不大,这也会导致财产法与证券法等法律功能的模糊。在最高额质押下来实现对融资融券的合理规控,可从账户的设置调整或者在证券法中引入证券人权利来弥补单一制度的不足。

1.改变融资融券担保账户结构。经前述分析,目前融资融券账户中的证券担保账户、资金担保账户均以证券公司的名义开设,而非以客户的名义开设,原因在于受以信托为基础的制度架构以及让与担保的理念预设的影响,在最高额质押的设定下,应当还原账户的属性。因为账户结构的设置影响到投资人对证券资金的权利性质,投资人证券权利的法律定性,并非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其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我国融资融券的账户设置性质使得我国的证券持有方式是间接持有。笔者认为,可参照我国台湾地区融资融券业务的方式设立账户,将融资担保的证券设置于客户名下的融资融券账户中。即具体的账户设置按图1中设计的客户信用交易账户②和④变更为“客户证券信用账户”与“客户信用资金账户”,其他账户依前设置。同时,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应以投资者为名义持有人,登记于证券持有人名册,使其对证券发行人行使相应证券权利。

以上调整并不会对融资融券交易带来冲击,相反却还原了股权质押下应有的账户结构。股权质押不转移质押物的所有权,虽将标的证券置于投资者账户下,但依据投资人与证券公司的证券委托关系,投资人要处分标的证券时必然要通过债权人的管控,因而我国的证券登记结算体系使得普通证券交易账户设计就已让证券公司具有天然的控制客户子账户内资金及证券的功能,再将资金和证券置于证券公司名下账户,让证券公司行使证券权利,将会进一步限制投资人的获利行为,降低证券的效益,不利于融资融券功能充分发挥。

2.在现行架构下引入“证券权”制度。“证券权”也被称作“证券权益”,是美国《统一商法典》的创新,1994年的修订版创设了“证券权”这一概念,用来界定间接持有方式下的证券权益。在间接持有情形下,投资人无法直接追及基础证券,仅能针对自己的保管人来主张权利,但其权利的内容及价值依然与基础证券相关联。结合我国融资融券的具体设计,相关的权利分配即与“证券权”的核心内涵相契合②。我国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建构在信托上,使得在信托与担保的双重理念下,所有权及与证券特有的相关权利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存在着角色混淆,原因在于现有制度体系下,还难以跳离“所有权”观念下的桎梏。引入证券权益,会更有益于同实践运作的需要。

“证券权”不仅仅是对权利的划分,还被赋予了财产权的属性,可以自由处分,投资人可以买入、卖出“证券权”,或者在“证券权益”上设定担保,如同直接持有模式下投资人对“证券”的处置一样。因而是一种为间接持有证券量身定做的新型权利,其核心在于确保证券权人的相关权利通过且只能通过直接中间人来实现,以兼顾投资者的权益和间接持有系统的稳定。该制度的引入,有利于在现行融资融券担保体系下弥补权利分配和对第三人保护的不足,也能很好的跳离信托法和财产法的视角来完善我国的证券法律,以期能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金融业。

四、结语

融资融券中的担保制度设计是融资融券业务的核心,我国采取的方法是以信托为依托构建。尽管信托引入有其有利及应对现有法律资源的方面,但是其与信托基本原理的冲突也显而易见。笔者认为,通过融资融券账户分析,现行担保建构并非让与担保,而且引入让与担保也非现行制度下的最优选择。相反在现有法律资源下,应着眼于权利质押的基础,借鉴最高额质押制度来定位并完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其中包括对具体融资融券账户的设置以及对投资人权益的保护。由此,笔者针对是否变更账户结构的不同安排分别提出账户设计的完善以及在我国引入“证券权”制度的构想。

参考文献:

[1]楼建波.化解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担保困境的路径选择[J].法学,2008(11).

[2]邱永红.我国现行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法律困境与解决思路[J].证券市场导报,2007(3).

[3]于庆.融资融券担保法律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4]温世扬,冯兴俊.论信托财产所有权――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5]廖焕国.论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担保机制的法律构造

――以最高额质押为视点的框架分析[J].法律科学,2009(5).

[6]谢再全.民法物权论(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融资融券;让与担保;物权法;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115-03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本所上市证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修订前的证券法是禁止融资融券的证券信用交易的,而只限于现券现金的交易品种。

融资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一、融资融券业务的担保体系及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制

从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审视,融资融券交易实际上存在着多重的商事法律关系,融资、融券方与被融资、融券方本身存在着类似于借贷关系的法律关系,同时存在着与该借贷关系相对应的担保法律关系;除此外尚与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第三方存管商业银行以及证券交易所等市场主体发生各种法律关系。

对证券公司而言,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上市证券或者出借上市证券供客户卖出,并向客户收取担保物的经营活动。对投资者而言,从事融资融券交易则是指投资者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在市场上买入证券;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于市场上卖出,到期前投资者再卖出证券收回资金或者买回证券以偿还证券公司的交易行为。

具体分析,在融资融券交易环境下的担保体系可解剖为如下所示:

第一,开立担保帐户。《管理办法》第10条规定,证券公司经营融资融券业务,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分别开立融券专用证券账户、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信用交易证券交收账户和信用交易资金交收账户。融券专用证券账户用于记录证券公司持有的拟向客户融出的证券和客户归还的证券,不得用于证券买卖;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用于记录客户委托证券公司持有、担保证券公司因向客户融资融券所生债权的证券;信用交易证券交收账户用于客户融资融券交易的证券结算;信用交易资金交收账户用于客户融资融券交易的资金结算。

第二,担保的方式与种类。《管理办法》第24条规定,证券公司向客户融资、融券,应当向客户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保证金可以证券充抵。第25条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将收取的保证金以及客户融资买入的全部证券和融券卖出所得的全部价款,分别存放在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和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户,作为对该客户融资融券所生债权的担保物。①因此融资融券担保物分为资金担保和证券担保两类。

第三,担保物所有权的归属。《管理办法》第14条规定,融资融券合同应当约定,证券公司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内的证券和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户内的资金,为担保证券公司因融资融券所生对客户债权的信托财产。第31条规定,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依据证券公司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内的记录,确认证券公司受托持有证券的事实,并以证券公司为名义持有人,登记于证券持有人名册。②这两条规定将客户提供的融资融券担保物资金或证券的所有权人确定为担保权人,即证券公司。

第四,担保物的处分和使用。客户信用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内的担保物虽然为证券公司所有,但客户仍享有在账户内使用的权利。除了《管理办法》第28条规定的为客户进行融资融券交易的结算;收取客户应当归还的资金、证券;收取客户应当支付的利息、费用、税款;按照规定以及与客户的约定处分担保物;收取客户应当支付的违约金;客户提取还本付息、支付税费及违约金后的剩余证券和资金等情形以外,任何人不得动用证券公司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内的证券和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户内的资金。①

综上所述,在融资融券交易担保制度中,我国完全突破了现有担保法的框架,将客户提供的融资融券担保物的所有权归属于担保权人―证券公司。

相关法规所规定的担保是一种让与担保,所谓让与担保,也被称为担保的让与,分为附条件的让与担保与信托的让与担保,附条件的让与担保是债权人与债务人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约定以债务的不履行为停止条件,移转担保标的物的所有权予债权人;也可以约定以债务人履行债务为解除条件,而移转担保标的物的所有权予债权人。而信托的让与担保,是债务人为了债权担保的目的,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予债权人所有,但双方当事人之间签订有信托条款,规范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有权发生移转后,债权人不得违反信托条款的约定,被担保的债权一直存在,如债权人请求清偿债权,债务人不能清偿时,债权人可以就标的物优先获得满足。

让与担保是大陆法系国家经由学说引导,判例确定其合法性而发展起来的由习惯法加以调整的非典型担保方式,是指由债务人或第三人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将担保物的权利移转于担保权人,在债务清偿后,担保物返还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在债务不履行时,担保权人可以就担保物取偿。“自罗马法以来,让与担保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史,并且具有特殊的法律构造,是一种所有权转移与担保相结合的法律制度。在比较法上,让与担保与英美法上的按揭(MORTGAGE)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1]

由于具有以上鲜明的特色,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担保制度实际上在实务方面增设了一种新的担保方式,是对担保制度健全化的一种有益尝试,符合金融创新的要求,对于从事与之相关法律事务的律师而言,也是一种实践的创新。

二、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中的法律冲突

如上所述,我国证券公司在经营融资融券业务时,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开立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和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户;融资融券担保物的所有权应从客户移转给担保权人―证券公司;客户未能按期交足担保物或者到期未偿还债务的,证券公司应当立即按照约定处分其担保物。因此,在明确我国融资融券业务中担保的法律性质后,我们会发现,事实上,我国现行融资融券担保制度已经陷入了一个难解的法律困境。具体我们可以分以下情况述之:

(一)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中缺位前已述及,“在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中,均将融资融券业务中的担保界定为让与担保。在上述国家和地区中,或者通过立法或者在司法实践和判例中确立了让与担保制度。”[2]因此,其在融资融券业务中采行让与担保制度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然而,在我国,《民法通则》有关让与担保制度的规定尚付阙如,而新近颁布的《物权法》几经反复,最后又删除了有关让与担保的规定。中国证监会制定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是按照让与担保模式来设定融资融券业务中的担保关系的,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只是中国证监会的规范性文件,其所确立的融资融券让与担保制度,因缺乏上位法的支持而备受合法性质疑。

(二)其次,证券让与担保制度违反了物权法定原则。在我国,传统物权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是所有权,在所有权基础上建立了各种限定物权,如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2007 年通过的《物权法》第5 条明确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从而确认了物权法定的基本原则。

而《管理办法》规定的让与担保制度则背离了物权法定这一基本原则,它不是通过对稳定的所有权加以限制而是通过所有权转让来实现担保,同时,让与担保缺乏合理有效的公示方法,外界将难以获知其权属状况。这种担保制度从内容和公示方法上都不同于以往。因此,可以认定《管理办法》事实上创设了一种新的担保方式。依据《物权法》第5 条之规定或物权法定原则,监管层并非适格主体,也未获得相应授权,这种创设行为显为不当[3]。

(三)在让与担保制度在民事基本法中缺位的前提下,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与现行担保法律存在冲突。在让与担保制度在立法上缺位的前提下,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与现行担保法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冲突:

1.《担保法》第2条规定:“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设定担保。本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根据该条规定,我国现行的担保方式只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未给让与担保提供存在的法律空间。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当事人对由民事关系产生的债权,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以担保法规定的方式设定担保的,可以认定为有效”。该条明确规定:“以担保法规定的方式设定担保的,可以认定为有效”,质言之,如果没有以担保法规定的方式(如让与担保)设定担保的,其有效性就很难得到法院的认定。

2.在股票作为担保物问题上,《担保法》只规定了质押一种方式,且担保物的所有权不发生移转。《担保法》第78条第1款规定:“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股票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以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日起生效”。根据上述规定,以上市公司的股票出质的,其合法有效性有赖于以下两个条件的成就:一是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二是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但所有权不发生移转。显然,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与上述规定相冲突。①

3.《担保法》第78条第2款规定:“股票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可以转让。出质人转让股票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质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而在我国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未能按期交足担保物或者到期未偿还融资融券债务的,证券公司应当根据约定采取强制平仓措施,处分客户担保物。此种做法与担保法的上述规定也是不一致的。②

三、结论

“一个理想的法律制度可能是这样一种制度, 其间,必要的法律修正都是在恰当的时候按照有序的程序进行的, 而且这类修正只会给那些可能成为法律变革的无辜牺牲者带去最低限度的损害”。[4]在目前法律框架下开展融资融券交易具有较大的制度风险。

就此,本文认为,在当前看来, 较为现实并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做法是:首先,立法机关应当充分认识到顺应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仿效德国、日本等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做法的必要性,修改和放松我国《物权法》有关物权法定的强制性要求,把物权法定原则松弛为除了法律规定的种类和内容以外,习惯法也可以创设物权;进而,允许市场主体本着私法自治的原则,展开融资融券交易,一旦发生争议,则利用合同法的规定和原则对其加以规制,待其形式和内容基本确定后,由监管机构或者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将其规范化。经由这些步骤以有效满足当前的制度需求,缓和国家权力和市场发展之间在某些问题上的紧张关系,并努力促成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建源.让与担保制度研究[C].民商法论从(第1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80.

[2]梁慧星.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J].法学研究,2000,(4).

篇3

摘 要 自以来,大量的中小企业成立并快速成长,现已发展成为活力最强的经济群体之一。中小企业因其自身发展时间较短,资本积累有限信誉较低,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由此,第三方信用担保机构应运而生。经过近几年发展,融资性担保企业也在不断壮大,卓有疗效的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融资性担保公司高财务杠杆的经营特征就决定了其自身相比其他企业拥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同时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很可能使得融资担保财务风险转化为全国性金融风险。所以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融资担保公司 财务风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的大部分企业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举步维艰。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在上述背景下,融资性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立法层级低。2010年由中国银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主要规章,《办法》在法律层面上效力较低,只是作为一部部门规章,到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法律。

2.监管责任不明确。国务院于2009年《关于同意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同意建立由银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作用是指导地方政府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风险处置和监管。国务院2009年《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要求,负责本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根据以上两部文件可以看出,我国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是一种两级双层监管模式,对其监管缺乏统一标准,同时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二)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目前,大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规模较小,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例如岗位分工不清,不相容岗位未分离;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没有建立,超越审批权限的审批现象时有发生;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尚未对承担担保业务时的重大决策失误以及不执行审批流程的部门或个人的责任进行追究;保后监管制度尚未建立,未及时对担保客户进行风险控制等。

2.缺乏相应的财务风险意识和专业人才。近几年国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数量持续增加,公司规模也不断壮大,公司内非常优秀的金融专家和法律顾问也不在少数。但是具有的财务风险意识却相当缺乏,懂得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能够真正的意识到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防控财务风险的公司不多,只利用风险控制部去协助防范诸多财务风险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往往不在少数,其实并未看到在源头上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二、降低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立法层级,明确监管责任

由于《办法》在法律层面上效力较低,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承保行动约束力并不强,一些担保公司仍在进行违规担保,同时由于监管责任的不明确,对违规担保的惩罚措施不统一,并未形成应有的法威。为此必须提高融资性担保的立法等级,一部专门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法律文件,以此来规范担保公司的承保行为,降低财务风险。

(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要参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并依据《关于同意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结合公司的业务范围,确定上述人员的任职资格,一般工作人员除要参照上述规定外,还要依据融资性担保公司岗位职责要求,确定具体的任职资格。

(三)做好对受保公司的保前调查及保后风险控制

企业在担保前要充分对被担保的企业或项目进行保前客户信用评级,这种方式可以直接避开为其提供担保。担保公司既然承担了对受保公司的担保业务,那么也就有可能承担被担保公司无法偿款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对受保公司的保后风险控制就非常重要。

篇4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公司 经营风险 控制 实践探讨

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公司的经营风险控制水平,努力减少担保代偿赔付,才能真正把融资性担保公司做强做大。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审查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融资性担保公司都建立了风险控制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流程,实行业务和风险控制分离,但是从很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情况看,重业务轻风险的倾向严重,很多公司业务部门只是承担了业务营销的职能,对于风险的审查,往往过多依赖风险控制部门,而一些业务由于管理层的插手,直接跳过风险控制层级,就使得风险审查流于形式。

(二)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

融资性担保公司由于发展的良莠不齐,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强,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很多从业人员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知识掌握不够熟练,有的甚至连调查的具体流程都不能正确操作。再加上,我国还未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限制,从业人员行业跨度大,专业基础不精,加大了经营风险。

(三)合作银行的风险转嫁

融资性担保公司成立时间较短,业务来源单一,与合作银行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一些合作银行为了转嫁风险,往往把一些不是很优质的客户推荐给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出于合作的考虑,也不得不满足银行的不合理要求,而在风险的承担上,基本承担了银行的全部风险。由于业务对银行的依附性,融资性担保公司还容易陷入系统风险中,如前段时间华鼎、创富担保事件后,大量银行随意单方面中止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用额度,使大量担保公司业务陷入停滞状态,有些融资性担保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拓展高风险业务,从而造成经营的恶性循环。

(四)社会不良信用环境的影响

融资性担保公司虽然承担了比银行更加大的风险,但是其金融企业地位并没有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正式确认,如对企业信用信息,没有独立的查询系统接入,在反担保措施的法律法规方面,无法获得金融企业的主体资格,在债务的追偿方面,会碰到更加多的限制等也都加大了风险控制难度。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的风险控制制度

以业务量为导向,可能给融资性担保公司带来短期的效益,但是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是不可能持续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必须确实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形成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宁缺勿滥的经营理念,首先,努力制定一个完整规范的风险控制制度。这个制度必须包括符合审慎性经营原则的融资性担保评估制度、尽职调查制度、决策程序、风险预警制度、全程监督制度、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其他的制度,其次,要根据这些制度制定严格的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第三,要保证风险控制人员的超脱地位,真正使风险控制部门起到业务的保驾护航作用,一般来说,要体现风控的效益性,就要责权利相结合,使风控成为业务的主导而不是业务的附庸。

(二)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我国尚未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准入,使得人才的评价标准各异,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人员的聘用上,必须树立起梯队层次意识,首先年龄上保证老中青结合,既要发挥年龄经验的优势,又要保证队伍的年轻活力,其次在知识结构上,要文理工兼顾,各行各业有所了解,使人员队伍保持尽可能宽广的视野。第三,要结合公司的业务优势,形成公司特有的人才队伍,这是保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而要形成公司特有的优势,对于业务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要适时进行岗位轮换和培训,提倡一专多能,加强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化通才为专才,随时保持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三)避开银保合作陷阱

银行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其营利模式不同,风险防范角度各异,在与银行合作中,避开银行设置的陷阱并非无所作为。首先融资性担保企业经营灵活,管理跨度小,更加贴近被担保企业,对风险的反应更加灵敏,对于银行转嫁风险的企图,要及时与银行协商风险分担,变单方责任为双方责任,使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减少单方风险转移的可能。其次,通过更多地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维护客户,带来存款,提高银行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业务依存度,降低银行的强势地位,使银保之间真正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四)通过整合担保方式改善经营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总是定位在银行、信托、财务公司等国有资本为主体的行业,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也基本上形成了以这些行业为核心,而对于近年来发展的融资担保等以民间资金为主体的行业,要避开法律保护的真空地带,勇于创新业务体系,更多控制第一还款来源和完善新型的反担保方式,充分利用物权法规定的抵押、质押、连带责任保证等法律手段,化不利为有利,降低担保风险。

我们通过分析融资性公司存在的问题,发现融资性担保公司在风险控制上存在很多的缺陷以及漏洞,这很容易使得公司面临风险。因此,针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完善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体系,并且制定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融资性担保公司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机构 金融缺口 行业评级 中小银行 存款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18-03

一、引言

担保是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一个据点、翘板和桥梁。担保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中小企业。中国拥有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全国民营经济单位总数1000多万个,近年来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生产总值占大多数省份的比重已经超过50%。但是,资金短缺、融资难一直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据调查,全国中小企业每年资金缺口达50多万亿元,而全国所有的专业担保机构年担保总规模也不足1万亿元,相差非常悬殊。银行对企业间的贷款互保变得越来越谨慎,这就为专业担保机构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国内担保机构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发展壮大。根据广东担保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担保机构8402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产总额9311亿元,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747亿元。但是,国内担保机构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担保机构当前发展的“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二、担保机构目前发展“瓶颈”

近几年来,担保行业快速发展。虽然实施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制度,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规范调整,但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依旧存在。

1.担保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民营担保机构生存的整体环境。我国信用担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不健全、不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担保行业整体良好形象和行业应有作用的正常发挥。如担保公司在设定反担保措施时,对债务人的房地产、车辆、股权等作抵押登记时,发现债务人已经重复抵押了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对重复抵押做了禁止性规定,但对一些债务人和担保机构明知故犯的行为,却没有明文规定。对农村集体土地抵押权的实现,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使担保机构在操作上遇到困难,担保风险相应增大,担保成本随之提高。

虽然2010年3月8日国家七部委联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机构准入门槛如资金条件、人员素质以及资本金运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便各级政府部门操作和加强管理,也有助于杜绝个别担保机构的不规范现象,但担保机构存在的关联交易、地下金融等问题依然没能杜绝;管理部门不专一,有的省是由金融办管理、有的省是银监局或中小企业局管理,导致政策把握程度不一致,管控力度也不一致,对担保机构是管还是促的问题上看法也不一致。

2.银行的强势地位挤压担保机构的生存空间。在国际市场上,对于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和担保企业之间的合作,一般采取风险按照2:8比例承担,担保费率按规定可以是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5%。但在国内,担保机构要承担全部担保风险,而实际上担保机构却只能收取2%-3%的担保费。这使得担保机构自身经营风险大大提高而利润大大降低。这种高风险低利润的经营模式,迫使一些担保企业只能通过自有资金和保证金的非正常运作获取高额回报,以弥补经营中的低利润。这种做法不仅给担保机构的运作带来了高风险,同时阻碍了担保机构的正常和健康的发展。

3.担保机构实力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担保机构较小的规模限制了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个别担保机构一旦出现担保企业贷款逾期和代偿等情况,立即形成担保风险,加上担保资金规模过小,放大倍数不高,导致资金成本过高,影响到担保公司职能的正常发挥,制约了担保机构的业务拓展。现在一般担保资金只放大5倍,是担保机构与银行协议中5-10倍的底线,这也导致了担保资金过多闲置,增加了资金成本。从各省担保协会调查情况看,担保机构总体盈利能力弱,一半以上处于亏损边缘,总体运行相对困难。

担保机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担保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并具有较大风险性,需要符合现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担保机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具备较强的金融、法律、管理、担保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和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

三、担保机构未来发展方向

20世纪初,英国议员麦克米伦在国会演说中讲到“金融缺口”,他指出,当企业需要的外援性资金少于25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250万英镑)时,很难获得融资。麦克米伦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问题遂被称为“麦克米伦缺口”。一个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在为中小企业疏通融资渠道方面有很多建树。虽然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其合理的融资要求亦不能完全满足,但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融资环境基本上得到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比较健康的。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加快担保行业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尽快开展担保行业评级制度。欧美各国普遍加强了担保行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各国普遍采取的存款保险制度和贷款担保制度,以财政资金弥补社会存款保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公司财力和公信力之不足,以此减少储户、银行风险,保障社会安定,扩大担保机构资金来源,鼓励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担保机构不可以吸收存款,财政支持资金有限。在担保管理办法没有正式出台的情况下,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各家银行普遍认可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办法是现实可行的,是快速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捷径。

2.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之路。德国目前拥有3000多家银行,其中60%以上是总资产不超过5亿马克的中型银行,它们与中小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美国在拥有数家全世界最大银行的同时,还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小银行。本世纪初,总资产少于5亿美元的银行有8000余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92%;总资产少于一亿美元的5300余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61%。此外,美国还有一万多家信用社。美国数量庞大的小银行、信用社促进了所在地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可以提供贷款的银行(含信用社)600家。与美国银行(含信用社)近20000家、德国银行3400多家相比较,数量远远低于应有的正常水平,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量不相适应,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几年政府一直重视中小企业信贷难题,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村镇银行等措施。据调查全国截至2011年末,已组建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但贷款余额仅3914.74亿元;新组建的村镇银行726家,由于设立条件“必须有金融机构参股”限制,不能大范围设立,而且已经设立的也是由参股的金融机构(银行)管控,但由于不允许吸收存款、由政府掌控等弊端,导致资金抽血现象越演越烈。

借鉴外国经验,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规范调整、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大力支持担保行业内的整合力度,培育龙头企业,选取已经经营多年、具有一定经验和经营记录的优秀担保企业,使其向中小银行方向发展,是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加快担保机构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的金融业发展经验教训看,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民营化或股份制是一种必然选择,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允许设立民营或股份制中小型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之路。

3.尽快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若让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向中小型银行方向发展,必须有一定政策和法律支持,最为重要的就是存款保险制度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当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国家货币当局或有关政府部门在金融体系内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各成员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当成员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危机或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或代替破产机构在约定的限度内对存款人给予偿付。存款保险制度可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完全由一国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提供的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则是指以专门从事存款保险的机构为主、以中央银行为辅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特别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保护银行及整个经济体系,使它们不致遭受现实的、和可能发生的因银行体系崩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改进对银行监督的质量。

从国外经验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在本质上来说非常适合独立经营的、自负盈亏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语

不可否认,我国担保机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加快担保行业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开展担保行业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尽快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振兴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谌勇.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及其融资[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3),p28-30

2.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J].学术论坛,2009(5),p129-133

3.高凌云,程敏,徐海俊.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12),p94-97

4.王宛秋,尤雪.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问题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2),p37-40

5.Altman,E.I.,Marco,G.,Varetto,F..Corporate Distress Diagnosis: Comparisons Using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18, p505-529

6.YUK2SHEE CHAN, A. V. THAKOR. Collateral and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with Moral Hazard and Private In2 form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2 , No.4 , 1987, p345 - 363

7.A.W. A. BOOT, A. V. THAKOR, G. F. UDELL. Secured Lending Default Risk: Equilibrium Analysi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Results[J],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01, No. 4 , 1991, p458 - 471

8.ALLEN N.BERGER, G. F.UDELL.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 ],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68, No. 3, 1995, p351 -381

9.A. W. A. BOOT, A. V. THAKOR. Moral Hazard and Secured Lending in an Infinitely Repeated Credit Market Game[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 35, No.4,1994,,p899-920

篇6

【关键词】 怀化市 中小企业融资障碍 对策

一、怀化市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现状

1、内源性融资能力低

对于怀化市中小企业来说,与外部融资相比,内部融资可以减小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融资成本。因此,内源性融资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怀化市中小企业多数管理水平低、面临市场不确定等多方面的风险,中小企业的整体自筹能力低。

2、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资金缺乏仍是制约怀化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怀化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金融租赁、典当等其他金融活动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不足。此外,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度差等问题也不利于融资渠道的拓宽,银企合作流程有待优化影响了融资速度。

3、股权融资受过多因素制约

怀化市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受过多因素制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我国对股票融资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中小企业因净资产规模、信用等级、融资额度不达标、资产评估、信息披露等原因难以实现直接融资。

4、债权融资难以拓展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即使中小企业获得了一定数量债券的发行额度,又因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风险大等自身特点,投资者对其缺乏投资信心,也难以实现融资。再者,国家规定了企业债券利息征收所得税,也限制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5、在一定程度上依赖非正规金融借贷渠道

由于信息相对封闭、资产抵押能力弱等局限,怀化市中小企业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面临较大的约束。企业的融资时效性要求迫使中小企业更多地求助于手续简便的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

二、怀化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1、企业自身原因

一是企业信用文化的缺失。怀化市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拖欠贷款、逃废金融债务等现象得不到有效治理,制约了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三是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经营风险高。怀化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以“家族式管理”为主,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营风险较高,难以取信于金融机构。四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大,难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导致银行与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五是相当一部分企业与银行产业支持方向不符。

2、外部原因

(1)地方财政原因。怀化市地处湖南西部,属欠发达山区,地方财力不足。据统计,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仅为58亿。为此,地方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有心无力”,无法对中小企业实行“多予,少取”。

(2)银行方面原因。银行抵押担保要求不适应中小企业的资产条件和经营状况;银行贷款较高的信用等级要求不适应中小企业的经营实际;信贷审批的复杂性不适应中小企业经营方式的灵活性。

(3)贷款环境方面原因。第一,从政策层面上来看,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发展的政策体系。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除城市商业银行明确规定为中小企业服务外,其他国有银行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尚无硬性规定。第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以A、B股主板市场为主,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发展滞后,与多层次、发达的资本市场差距较大,发行体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第三,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怀化市担保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注册资金也少,担保实力有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导致抵押担保困难。第四,法律法规与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政策支持。第五,维护金融债权难度较大,金融环境有待改善。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1)增强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具有自我积累能力的企业制度;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多元化进程;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积极的退出战略,走改制重组道路;对私营企业要引导资本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对集体企业要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途径。

(2)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中小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在企业内部提倡“信用文化”,培养企业家的信用品质,引进和培养信用评级专业人才,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信守合同,依法纳税,及时还贷,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3)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中小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企业也应建立起以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危机。

(4)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资金、设备、人才、技术、商品的不同,实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把产品做精、做细、做专、做深,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此外,中小企业应走集群化发展道路。中小企业集群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竞争优势、成长优势、创新优势,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2、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外部环境

(1)发展中小银行。积极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经营群体。

(2)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第一,开辟多层次的直接融资渠道。怀化市政府可以从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三板市场融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三方面入手。怀化市政府要努力做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培育工作,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政府应逐步放松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方式。第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间接市场。怀化市政府要积极探索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同时,积极引导一批资信良好、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此外,还包括:建立新型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业和典当业;积极培育、发展适应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政府应大力改善非正规金融,引导其走向规范,使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机构和谐发展,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1)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第一,政府要积极引进已在湘设立分支机构的股份制银行逐步在怀化市设点。同时,也要积极推动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第二,金融机构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金融创新、产品创新,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2)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力度。第一,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商业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给予风险补偿。同时,可以考虑通过减免营业税、将各类财政性存款与中小企业贷款规模挂钩等方法对中小企业贷款好的银行给予激励。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基金,给予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贷款提供贴息。第二,加强政策支撑和优化环境工作,加快担保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政府要以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为重点,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一,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实现信用担保基金来源的稳定性与多元化。第二,规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应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第四,改进信用担保机制,开拓信用担保资金的融资渠道。鼓励建立多家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通过行业竞争关系改善信用担保服务的质量,降低信用担保费用;允许担保公司吸引筹集一部分银行、企业、民间私人投资;允许建立多种体制的信用担保机构,鼓励社会游离资金投入到信用担保机构;开拓多样化的担保途径。如政府的信用担保、设立担保基金和建立担保机构、互助担保基金。第五,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为担保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第六,建设高素质信用担保人才队伍。逐步培养一批洞悉理论、熟悉业务、精通操作的人才,为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供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如何促进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J].商业周刊,2004(3).

[2] 崔宁: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1).

[3] 马玉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7(3).

[4] 柏景岚、马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7(11).

篇7

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需要大力拓展融资渠道

搭建平台,建立完善的政策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平台。一是支持地方性金融体系建设。目前,各大银行亲睐对国有企业、政府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上市公司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对中小企业不重视,在确保大企业的基础上才加以考虑,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各级部门应强化监督、鼓励竞争,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建设,聚集更多闲散资金,支持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在政府适当干预下逐步推行地方金融机构中利率市场化,搞活地方金融机构,提高其竞争能力。二是鼓励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对比较成熟的中小企业吸收为中小板上市,对高成长型创业企业吸收创业板上市,建立适应创业企业投融资需求和风险管理要求的制度。三是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运用必要的政策扶持,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抓紧提出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信用担保资金补偿、奖励机制政策,推动信用担保评估和行业自律制度,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行业发展。

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需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打铁需要自身硬”,中小企业必须要加强自身发展、制度建设和强化资金管理,注重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是赢得融资的必要条件,不仅会获得金融机构低门槛的贷款,而且还能利用信用再担保机构,打造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共同体。一是改善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有效途径。大多中小企业是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存在着弊端,需要帮助中小企业培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的运作要求,完善各项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健全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做假账,真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提高企业财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中小企业通过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使投资人相信投资能够得到回报,从而获得企业所需的资本;建立企业自身信用制度,获得社会的认同和信任。三是建立企业信息公开制度,不定期公开企业动态信息,让金融机构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因此,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需要从政府措施、金融机构、企业自身建设入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本文作者:刘双富工作单位: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局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经济结构调整、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而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我国中小企业已进入增长发展阶段,如何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大企业倾斜,尽管近年来,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筹划推出中小创业板、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规模、财政支持担保机构建设、采取了差别利率、两免三减或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实际当中往往无法实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不足的问题。

2、金融体系不健全

(1)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组织体系中,还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民生银行原来的初衷是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的,可是现在它已经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什么区别了,由于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严格,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2)国有银行惜贷严重。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数量多,规模小,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导致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及违约率均高于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而作为银监会评价银行资产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是不良率的高低。致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更加谨慎,也使得中小企业贷款成本的增加,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3)缺乏健全的直接融资渠道。虽然中小企业创业板早在筹划之中,却迟迟没有推出,而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证券交易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尚未列上议事日程.这类小型资本市场的缺乏,使中小企业失去了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

(4)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发展担保业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目前政策性担保机构少,多数民营担保机构没有得到财政支持。此外,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协调难,一方面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与银行一样,担保机构也要面对甄别客户信用风险、贷款定价等问题,结果增加了融资环节和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担保公司对申请担保企业的审查苛刻。由于担保人资产抵押及企业自身信用担保的苛刻条件,使较多的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政策的优惠,许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实际上中小企业常常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担保者而逼迫放弃贷款.

3、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1)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底子薄,规模较小,自有资本偏小,基础比较差,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经营风险大,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贷款风险,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2)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据调查,我国有50%以上的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低,缺乏管理知识,治理混乱,多头开户,多头贷款,财务报告不真实,通常是上报主管部门一套,税务部门一套,银行的又是一套,常常令专门搞企业财务的信贷员也难识“庐山真面目”,增加银行对企业贷款的风险。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的作用。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融资难,因而需要政府适当的扶持。(1)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政府应尽快指定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有关中小企业贷款的法律或规定,通过立法为解决融资难题提供法律上的支持。(2)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优化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3)完善我国对中小企业资金的扶持政策。政府部门主要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方式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新晨

2、完善信用担保机制。(1)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制度,加强抵押物市场建设。(2)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要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手续和条件,允许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为抵押;建立政府贷款担保基金,为经过其评估发展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政府担保;建立中小企业共同担保基金,由政府加以引导,从而可以调剂各企业间的担保资源。(3)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机制。担保信用制度的建立,将对中小企业信贷资金规模扩张起到积极作用。但为了防范信用担保风险,应强化信用评估机制,一方面应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约束,防止信用评估机构监督不力;另一方面应对中小企业进行约束,可以建立中小企业资信档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完税信用、个人行为信用进行追踪分析。

3、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1)积极推出“中小企业板”。(2)完善风险投资体系。(3)发展融资租赁。(4)改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

4、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中小企业要想得到银行和社会的支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实践当中应做到:(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消除中小企业投资者独断专行的弊端,降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2)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做假帐,保证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3)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建立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构筑信用体系,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企业还款的信誉程度,解决银行的资金安全和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玮,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8(03).

篇9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 信用能力 担保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2月26日,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实现三个区域产业间的科学布局,需要实现三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这为区域内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民营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效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新常态对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包括民营在内的各类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因其自身存在资金周转困难、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中小企业发展不够顺利,需要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和体系为其提供融资保障,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中小企业也应当注重自身信用建设,提高企业信用能力,保障自身在健全的经济体制和担保信用体系下快速、稳定发展。 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和担保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资金来源较少。民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了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行业领域,但是,数量相当多的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着共同的融资贷款困难、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资金制度有待规范等问题,使自身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信用担保行业本身存在很大的风险,一般在中小企业方面投资较少,使得中小企业信用能力不够强,存在较大的信用担保风险,进而使得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更少,使中小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单位数量较少。一般金融担保企业在为其他企业承担担保责任时,都需要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进行。部分发展不够均衡的中小型金融担保机构无法对中小企业做出全面、周全的资金担保,而大型商业性质担保机构一般对中小企业展开的信用担保较少,为了自身利益不愿受到中小企业牵连。因此,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大型商业性质担保机构的帮助,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机构数量较少。

专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有待健全。我国目前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相关的专业信用担保体系需要完善,很多中小企业想要办理抵押担保,不仅程序较为复杂,且要缴纳不少的费用。比如,在开展房地产抵押评估时,包括申请评估、实地考察、限价估算等很多程序,而且房地产登记手续包括土地权属调查、测绘地基等多项内容,这些复杂的程序也使一些中小企业萌生放弃担保的想法。

担保种类较单一、时间较短,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当前我国信用担保种类比较单一,一般用于流动资金担保,而设备、技术方面的担保很少。同时,担保时间较短,一般贷款担保都是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期限,最长的贷款担保期限不会超过一年。此外,担保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现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公司法》和《担保法》都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外部环境有待改善。随着各种担保机构的不断增多,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逐渐显露出来,担保行业出现了很多违法操作和经营的现象,造成企业自身发展存在很大的风险。同时,社会的发展促使担保行业中出现了更多的新兴担保企业,这些担保企业之间相互竞争,造成担保行业运行不够合理,甚至有的企业为谋求高经济效益而违法经营,造成担保行业秩序混乱,担保行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担保监管运行有待规范。信用担保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应的监管机构资源不足,对信用担保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有的信用担保企业浑水摸鱼、以假乱真,没有足够的风险管理意识。很多信用担保企业的融资、贷款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造成信用担保行业的不合理运行,使资金不能有效使用流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经济影响。 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和担保问题的解决措施

中小企业应树立全新的管理意识。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处于融资竞争的劣势地位,能够获得的融资机会较少,但是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需要有良好的还贷信誉,才能得到更多的融资机会。因此,中小企业应当主动去争取融资渠道,而不是因为自身劣势而放弃融资。这就要求中小企业树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加强企业内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完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灵活管理优势,重视市场调研工作、内部科技创新工作,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核算和控制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归还融资贷款,全面提高企业信誉。

规范并促进中小企业与银行间担保业务合作稳步开展。国家实施信用担保行业稳定发展政策的同时,要有效配置中小企业和银行间业务开展所需的技术、信息、人力等方面的资源,规范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业务合作。同时,完善对担保行业内部监管的相关法律,加强对担保行业内部人员的控制力度,并通过对担保行业内部人员培训,增强其技术服务水平,促进担保行业稳健提升。

加快担保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国家应当从保障基本经济增长需求出发,对信用担保行业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建设力度,要求担保行业根据法律制度开展业务活动,促进担保行业的稳步发展,以逐步解决信用担保行业中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困难、融资困难等问题。同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以保证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能够到位。此外,国家应当本着公开、透明等原则,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内部工作制度设置,以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稳步发展。

增强监管能力,提高风险意识。在国家经济政策指导下,各地区应当切实增强对担保行业的监管能力,提高风险意识,健全风险防范体系,本着零风险原则,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同时,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和解决担保机构非法经营问题,根本上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有序进行。吸取有些担保机构非法经营的经验教训,总结风险防范方法,按照风险防范制度切实开展工作,防止风险出现。

研发新的融资机制,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和担保问题,不仅要充分运用银行贷款、融资方法,还应当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仅仅依赖银行融资合作模式,还可以创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会、增加政府扶持等多种融资渠道。政府拨款建立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机构,增强政府支付资金力度,完善政府资金预算体系,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到融资板块中,促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渠道流畅。

增强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作用。解决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和担保问题,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信用担保行业不断完善自身。应当通过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行业协会等组织和管理部门,并通过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对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促进各部门相互扶持、帮助和合作。这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信用担保行业法律制度等全方面支持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增强担保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就能有力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快速稳健发展,促进良好的信用担保环境形成。

总之,解决包括民营在内的各类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和担保问题,不仅需要国家、行业各种政策、法律制度的支持,还需要中小企业提高自身担保信用能力,综合各方面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作者分别为河北金融学院教授;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华网,2016年7月6日。

篇10

关键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物权法;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04-04

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概述

本文所称的应收账款是指权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货物、服务或设施而获得的要求义务人付款的权利,包括以下现有的和未来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据或其他有价证券而产生的付款请求权。本文所称的应收账款包括以下权利:一是销售产生的债权,包括销售货物,供应水、电、气、暖,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等;二是出租产生的债权,包括出租动产或不动产;三是提供服务产生的债权;四是公路、桥梁、隧道、渡口等不动产收费权;五是提供贷款或其他信用产生的债权等。

应收账款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它发挥融资功能的方式之一,是作为质押物帮助企业获得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企业以其合法拥有的应收账款收款权向金融机构作还款保证,但金融机构不承继企业在该应收账款项下的任何债务的短期融资。金融机构在借款人不能如期还款时可以对质押的应收账款折价、变卖,保证债权的优先受偿。当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开始尝试开展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二、国外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发展概况

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已是国际主流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83%的国家和地区支持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在国际贸易中应用非常普遍,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已经颁布了《2001年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应收账款让与公约》。按国际应收账款融资联盟(Factoring Chain International)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国际应收账款融资联盟成员办理全球应收账款融资额达7200多亿欧元,其中全球国际应收账款融资额482亿欧元,全球国内应收账款融资6719亿欧元,而我国的国际应收账款融资和国内应收账款融资分别为9100万欧元和11.47亿欧元。在动产担保融资方面,美国建立了高效的动产担保制度,包括应收账款在内的动产质押融资已经占到中小企业融资的70%;加拿大建立了电子化的动产登记系统,保证动产担保物权的实现;欧盟也倾向于接受美、加的动产担保法律,并建立统一的动产担保登记系统,来推动本国的担保融资交易。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积极进行担保法律的改革,为本国的金融市场服务。

三、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实践

我国《物权法》出台以前,由于缺乏专门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缓慢,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金融机构根据业务发展实际和《担保法》、《贷款通则》、《合同法》有关规定,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经验。

1、一些金融机构制定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2003年前后,金融机构以防范业务风险和满足市场需求为重点,各自制定了一些业务管理办法及规定,逐步推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如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制定了应收账款融资的有关业务规定,兰州市商业银行针对部分业绩优良的中小企业因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而无法获得贷款的实际,制定了《兰州市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金融机构制定的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的真实贸易背景,应收账款应产生于合法真实的商品交易。二是强调贷款的短期性,作为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融资期一般与销售合同载明的赊销期基本匹配。三是贷款模式以质押担保、回购保理担保为主,要求债权、债务企业承担一定责任,特别是要求债务企业的参与配合。四是强调信贷人员的尽职调查。注重贷款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严格分析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整体上看,金融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比较谨慎,在客户选择、业务运作规则等方面主要强调了风险防范。

2、金融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客户选择谨慎,客户范围总体有限。金融机构在客户选择上比较谨慎,一般选择为大型企业和为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供货的上、下游企业客户,对应收账款债权、债务企业信用状况都进行了严格考核,一般债权、债务企业都要在业务办理银行开设账户,要求债权企业在业务办理银行开立专户,应收账款必须进入专户,以便银行进行监控。应收账款的账龄一般都控制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1年。由于以上条件限制,银行客户范围总体有限,业务难以大规模开展。

3、金融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规模总体不大。由于重点优质客户一般不必要也不愿意选择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进行融资,而到银行申请办理此项业务的部分企业信用状况又达不到银行要求,再加上多数债务企业的不配合,使银行具体操作中有困难,造成业务客户范围比较狭窄,业务规模比较小。经调查,山东省共有1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1家地方性金融机构的59个分支行办理过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共办理业务1681笔,涉及企业113户,余额累计人民币11.36亿元;从2002年以来,甘肃省共有4家商业银行办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4.372亿元;四川省9家摸底调查的商业银行中,只有2家商业银行开展过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总体上来说,全国金融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规模还很小。

4、金融机构开展的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有关的业务内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在根据有关法律、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开展一些有明确依据的应收账款担保融资活动的同时,还进行了诸如名为保理实为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厂商银(仓)三方(四方)合作担保融资、供应链融资等一系列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创新活动(见表1)。但这些与应收账款相关的融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收账款担保融资,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应收账款的经济价值。

四、当前我国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总体环境分析

2007年以来,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都有了很大变化,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将会极大地提高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积极性。

(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法律环境变化

1、我国《物权法》颁布以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第75条规定,可以质押的权利包括:(1)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2)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3)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

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4)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从条文本身来看,应收账款性质上属于普通债权,而普通债权必须是在法律有明确规定下才能有效质押,而《物权法》出台前,法律作了明确规定的普通债权质押的只有公路桥梁、公路隧道或者公路渡口等不动产的收益权,尚未有应收账款质押的规定。《担保法》未将应收账款明确列入质押物范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没有法律保障,抑制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展。

2、2007年3月通过的《物权法》改善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法律环境。《物权法》第223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权利可以出示:(1)汇票、支票、本票;(2)债券、存款单;(三)仓单、提单;(四)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五)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六)应收账款;(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物权法》扩大了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出质,在法律上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经济环境分析

1、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盘活沉淀资金的需要。2005年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60个中低收入国家中存在担保融资的不匹配现象:企业资产结构中只有22%是土地和建筑,而银行担保物中73%是不动产,存货和应收账款在这些国家因而成为“死亡资产”。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约有15万亿元人民币,占企业资产的30%左右。如果按照50%的担保贷款折扣率计算,就能生成约7.5万亿元的贷款,以2005年新增贷款2.35万亿元的规模计算,相当于我国金融机构三年的新增贷款额。通过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有助于盘活我国企业中这部分以应收账款形式存在的沉淀资金。

2、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需要。据统计,2001年,我国应收账款融资约为人民币100亿元,仅相当于我国GDP的0.1%。专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对应收账款融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需求量至少可以达到1000亿元以上,为现在的10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融资制度安排不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我国《担保法》未将应收账款明确列入质押物范围。企业不能用应收账款作担保向银行融资,银行即使接受r应收账款作担保,其权利也缺乏充分的法律保障。这种安排,抑制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难以促进中小企业盘活应收账款,解决融资难问题,也不符合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整体思路。据调查,我国大企业贷款中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占27%,小企业只占5%,而我国中小企业总资产中大约6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不动产财产很有限,小企业贷款更需要担保支持。允许应收账款担保融资,扩大了企业可以担保的财产范围,同时以应收账款付款人较高的信用弥补出质人自身信用的不足,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缓解不动产担保贷款过于集中问题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不动产担保,其结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加剧了担保资源的稀缺程度,使融资环境尤其是贷款环境更趋紧张;二是企业高度依赖不动产担保,房地产成为银行的主要间接资产,加大了企业和银行的风险;三是缺少不动产的中小企业和农民融资难,其发展受到限制。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可以缓解不动产担保贷款集中产生的影响,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制度环境建设

1、登记制度是应收账款质押的关键制度。法律规定应收账款可以质押后,登记制度是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中避免重复质押、降低业务风险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担保物权能否健康发展并达到立法目的,与登记制度是否健全有密切关系。建立全统一的应收账款质押公示登记系统,可以透明质权法律关系,明确权利的受偿顺序,保障质权人权利的实现,是完整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不可缺少的部分。

2、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是根据《物权法》授权建设的电子化登记平台。根据《物权法》第228条“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的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基于互联网建立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并顺利实现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2007年10月1日与《物权法》正式同步上线运行。应收账款登记公示系统建设借鉴了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现代动产担保制度的最佳实践,并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设计时体现了以下几大原则:(1)采用公示登记方式,设置简明的公示登记程序和登记内容。公示登记是现代动产担保物权登记系统广泛采用的方式,目的在于向公众告知当事人某一担保物之上存在担保物权或其他权利,并根据登记时间确定权利受偿顺序。(2)登记机构对登记内容实行形式性审查,不对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担保物权公示登记程序由当事人自行启动并完成,登记当事人要对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权利人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和法律充分性的风险。合同交易风险由当事人负责,因欺诈发生的纠纷本质上是交易主体的私法纠纷,必要时应由法院来解决。(3)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基于互联网的登记公示系统,实现快捷的登记与方便的查询,低成本为用户提供服务。全国集中统一的登记公示系统可以将信息跨地区连通,保证登记的担保权利不因财产的跨地区转移而受影响。(4)出质人的法定名称是登记与查询的惟一标准。出质人的识别标志是登记数据的索引,并且通过一次检索能了解到出质人应收账款上所有担保物权的情况。登记机构对输入正确的出质人法定名称的查询结果承担责任。

五、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流程设计及风险防范

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业务操作流程,在风险防范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流程设计

按照质押融资的方式不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可分为总额质押融资和特定质押融资。总额质押融资是以企业的全部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取得借款。当旧的应收账款收回后,新的应收账款可以继续充当质押物。特定质押融资是以特定的一项或多项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取得借款。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情况,我们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流程设计如下(见图1):

1、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能力和付款能力进行评估筛选。要求符合质押标准的企业将销售合同、发票、发运或提货单据、收货方确认单据等应收账款资料和企业信用报告等信用资料送交金融机构审查,对不符合信用标准的企业的销售发票予以退回,不接受其作为质押品。

2、金融机构确定发放质押贷款占应收账款的比例和设

定应收账款质押担保期限,双方签订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有关合同。通常的折扣率在总质押账面价值的50%-80%左右,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信用状况,确定折扣率的高低。为保证企业按时还款,应收账款质押担保期限应长于应收账款收同期限,一般以1―2月为宜。

3、开立监管专户或将借款人原有的基本账户或一般账户视作专户进行监测。该专户是具有担保性质的质押账户,银行一般在合同中约定可行使撤销权。

4、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借款,收取融资费用,金融机构或委托他人通过应收账款登记公示系统办理登记公示手续。金融机构办理质押登记前应与企业签订质押合同,并载明由质权人办理质押登记的内容。

5、企业的客户向企业偿还应收账款,企业向金融机构偿还借款和利息,或者客户直接将应收账款支付给金融机构以偿还企业借款。

(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风险分析

目前,阻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开展的法律风险基本消除,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债权企业和债务企业,主要分为主体风险和履约风险两种。

1、主体风险。主体风险又分为债权企业主体风险和债务企业主体风险两种。(1)债权企业主体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在贷款期内破产的风险,一般来说,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自身有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加之经营的业务比较单一,外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力比较强,所以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一笔交易的失败就可能导致企业破产。(2)债务企业主体风险。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实际上是将对企业的履约信用评价转移到了债务企业身上,如果债务企业的履约能力不强,极有可能导致企业不能按期收回应收账款,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按期还贷,从而给银行造成损失。

2、履约风险。履约风险可分为以下几类:(1)应收账款合同是否真实有效的风险。要查看合同原件,仔细研究是否为有效合同,同时应关注双方业务往来明细。花旗银行要求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企业必须提供与客户合作两年来的交易明细,以供其分析研究。(2)应收账款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收入确认规定的风险。因为只有能按会计制度的要求确定为收入的应收账款,才能相应确认为企业资产。(3)贷款资金和还款资金是否安全的风险。如果贷款资金不是用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或者应收款被企业挪用,则会严重影响企业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所以银行要为企业设立专门账户,监管账户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是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有效保证。如何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何完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等基础制度建设,如何判断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如何评估第三方付款人的信用风险等,都是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防范内容之一。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虽然《物权法》对应收账款可以质押融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关于应收账款付款人在质权实现中的责任和义务等,还没有相关的法规,这不利于提高质权执行的效率,也不利于对质权人的利益保护,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2、完善基础制度设施。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我国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基本可以满足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登记和查询的要求,但是从《物权法》颁布到实施只有不到7个月的时间,受时间、配套制度和政策的影响,系统的某些功能还没有开放,随着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也将不断完善。

3、建立健全相关风险评估机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时,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有关规定不尽一致,导致把握风险的偏差比较大。金融机构应该在借鉴国外金融机构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改善内控机制,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在为应收账款融资企业发放贷款、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控制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过程中的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