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数学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

篇1

1 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工作阅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措施,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3 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的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4 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5 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6 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7 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这时,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8 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造成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9 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10 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1 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能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必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12 要养成写数学学习心得的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篇2

一、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特点等因素所造成的。一是初中教材往往内容通俗、具体,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题型少而且简单。对于不少定理没有严格的论证或以公理形式直接导出,从而避免了证明。二是初中教材坡度小,直观性强,对于每个概念都配备大量的习题和练习;三是由于升学压力大,教师多采用反复训练,机械重复的方法,让学生熟悉每一道题的求解而不是理解。

二、基本对策

高中数学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一初期就要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了解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尽快进入状态,学好数学。

1.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3.加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败不馁,胜不骄,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

4.提高学习初中数学的能力,了解并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在这里特别注意的是,解数学题时,也要注意解题思维策略问题,经常要思考:选择什么角度来进入,应遵循什么原则性的东西。高中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学思维策略有:以简驭繁、数形结合、进退互用、化生为熟、正难则反、倒顺相还、动静转换、分合相辅等。

5.切合自身实际,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一是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 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二是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三是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使自己平时的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四是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五是阅读数学课外书籍与报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及时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进行适当的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六是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七是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他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八是提高完成质量。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学习;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18-01

高中数学学科已经在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创新性方面比小学和初中在内容体系上更进了一步,并且高中学生因其年龄和心智特点,都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来强调并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的。

一、明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重要意义

现代的新课程教学理论认为,新型的课堂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各种教案,尽可能多让学生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更多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似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同时,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二、结合教材,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告诉高中生这样的题应该怎样做,这是单纯的传授知识,高中生只是学会了模仿,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注意启发高中生的思维,忽视解决问题方法的发现过程的展示,忽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致使高中生在独立解题时由于不知道思考方法而无从下手,使高中生成为消极的结论接受者。这样的接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看起来很顺利,但是,因为没有给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高中生就不可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是要以问题情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高中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也就是培养高中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任何学习都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低效的。在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接受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的时候,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再侧重于这些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最终是很有利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的。

1.注重问题情景创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营造一种教学中的感情境界,正如舞台需要布置才能吸引观众,增强艺术效果一样,数学教学中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是学习活动必要的心理准备,又是激发和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

2.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创建和谐的高中数学课堂氛围,不但是一个教学问题,而是时代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是高中数学教师的历史责任,应该予以重视。要创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教师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影响着学生的心情。教师喜笑颜开,学生就心花怒放;教师满脸愁云,学生的心里会沉甸甸的。如果大家的心情都不好,无疑是无法创建出和谐的课堂氛围的。

3.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引导

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在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总之,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四、培养探究式学习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从探究中有所获,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既不能停留在学生自发探究的水平上,也达不到科学家的探究高度。我们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是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公民打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的提高。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探究式学习的一大特征,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关键在于信任学生。能够让学生问的尽量让学生自己问,能够让学生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能够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当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毕竟学生的经验还不足,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坚韧性还需要不断磨炼,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指导与鼓励,我们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

总之,新型教师应该做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高中生积极探究,并在高中生探究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探究目标。这样才能使高中生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才能使高中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认识、发现、总结和创新,真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4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它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我院目前开展的学分制教学,每学期有一半的时间,是专门开设多层次的选修课。这些选修课,打破了专业、年级和班级的限制,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课程跨度、专业理论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兴趣爱好、专业辅修发展等情况,选择课程和老师。

二、目前开展的选修课现状

(一)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上同一门课,它包括:1. 基础课(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思维训练);2. 素养课、技能课(如:纸艺设计、模型制作);3. 专业类别明显的课程(如:家具设计、数码产品设计)。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同一门课。

(三)选修课中学生具备“先修课程”的情况各异,如:家具设计的先修课程有,图案基础,设计基础I、II,产品设计原理,模型制作,设计思维训练,表现技法,产品语意等,学生中有些之前上过有些没上过这些课,但现又都选择了家具设计。

总的来说,目前的这些现状是在多数选修课中都有存在,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现状问题,是我们教师和同学需共同探讨解决的,我想,解决问题的钥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学方法”,这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具体表现,下面将以我在产品设计选修课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理解与感受。

三、对教师的三个要求

(一)课前充分准备,了解各专业情况

毋庸置疑,这是每个教师上好课的前提。由于选修课是跨年级跨专业,在课前就应该拿到一份印有学生基本信息的名单,它包括:姓名、性别、年级、专业等,根据名单,分类罗列做好标注;又在第一节课中花一些时间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如先修课程与个人技能所长,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面的课程开展做好铺垫。

(二)理论知识部分要兼顾各专业

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基础支撑,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一些大跨度的课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如数码产品设计,该课设计定型部分的理论知识有些偏向工科,需要认识材料、加工工艺、理解人机工程学,假如有部分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选上该课,他们之前没怎么接触与此方面相关的知识与信息,那么在听课过程中可能会吃不消。这时老师就要根据情况(该专业的同学在全班占有比率)调整该课程理论难度,或单独进行辅导,多通过易懂的实例分析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先让他们懂,再让他们做。

(三)按学生的专业安排作业

学生上选修课,个人目的各异,有的为了专业辅修发展,有的是想拓展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那么在课程作业方面,就依实际情况来安排。以我上过的“家具设计”为例,选该课的学生来自于多个专业,我依据他们的自身专业特点设置了三类主题设计作业。1. 躺椅设计方案一套,设计难度较大,适合产品专业的学生完成;2. 室内专业为“10平米的儿童房套系家具设计与陈设”,在注重单件家具设计的同时又兼顾室内陈设布局;3. “校园创意公共设施设计(具有坐功能)”,由景观设计、设计教育、动画专业的同学来完成,作业要求在造型上重创意,设计难度较小较轻松。以上作业,学生既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做设计,又可把跨专业的选修课与自身专业结合在一起,对他们今后走复合型的设计道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三种教学方法

(一)“以专带辅”教学方法

是以与该课程关联专业的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同学为辅,组合小团队完成选修课程及其作业。继续以“家具设计”为例,在具体执行方面为:理论部分按照大纲执行,兼顾各专业,深化理论知识与拓展家具文化;实践部分,课堂上各小组开展方案讨论、绘制草图,课余各小组也集中在图书馆等场所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在作业细化过程中,发挥产品专业、室内专业同学的专长,绘制设计图纸,小组内其他专业同学辅助完成整个设计方案。

该教学方法有优有劣,优势在于,不同专业组合的团队,同学间彼此专业交融,可发挥各自特长;不足之处在于,在短的阶段性课程中,由于团队磨合时间较少,成员在分工协作上难于达到默契和谐。有鉴于此,该方法主要适合:时间较长、理性设计要求为主、专业性强的选修课,如:家具设计、玩具设计、数码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

(二)“以专就专”教学方法

是指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他们自身的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和作业。以 “产品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它的内容包括:了解产品设计概论,认识产品功能、产品造型、产品设计程序与产品市场调研等,是一门理论知识涵盖面较广的产品基础课程,但这些内容都容易理解与掌握。根据这些内容,在实践课中先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并进行市场调研,然后各自选定方向完成作业。课中商广、平面专业的同学,重点放在产品的市场调研,产品的设计定位分析,外观设计改进的方法,作业以调研报告和产品策划方案为主;雕塑、动画专业的同学,动手能力较强,可选择动漫衍生产品作为对象,作业以动漫产品模型为主;室内、景观、产品设计专业的同学,由于在设计方案的系统化表达上较有优势,所以他们的作业以设计图纸表现为主。

该方法适合的课程:对先修课程要求不高,以基础专业课程为主的选修课。

(三)“表现手法扬长避短”教学方法

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 学习效率 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促使每位教师务必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下功夫。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提出以便和同行探讨。

一、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导师,他的授课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要求。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概括性表述。它是目标教学的灵魂,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是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标准,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达标与否。

2.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3.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能做到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做一个正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二、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等对课堂学习效率起到直接影响的因素。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只有帮助学生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要先预习再听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在教师围绕“六教”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要求下,预习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要求学生课前根据教师安排的预习提纲和问题,认真预习。 预习的重点对象是教材,做到预习后思考课后练习题,做到预习有笔记,带着预习疑问去听课。

2.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要同步

在数学课中,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法的设计中,而教法的实施又促进了学法的转变。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班级教学活动保持同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和谐共鸣的效果。

3.要学会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的首要任务,通过解题巩固和检查了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说,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数学能力高低的标准。学会数学解题,提高解题能力一般都要经历从简单模仿、反复练习、变式练习的长期过程。从解题能力形成发展过程分析,在新课、习题课、复习课、作业和测试讲评课中,学生应主动与教师配合,积极参与解题思路探索,积极完成课堂练习和训练。

4.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各种数学能力的核心。可见思维能力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种思维活动:数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在数学活动中揭示和暴露数学家的思维活动,使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复苏,然后指导、调节、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师生思维活动的同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5.重视小结,优化认知结构

篇6

【关键词】高中 艺术生 历史教学 方法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艺术生是区别于普通文、理科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普遍不强;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历史教学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都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艺术生需要有一技之长,因此高中阶段重点任务是学习音乐、体育或者美术等特长,这就使得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历史课作为文化课中的非主干课程,本身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艺术生大都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可学可不学,等高考前两个月再来学习和背诵还为时不晚,所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高中艺术生以艺术技能见长,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也很一般。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更具有深度和逻辑性,艺术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例如高中历史在讲述各朝生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依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顺序对其做横向梳理,许多艺术生本来就对各朝代的先后顺序都掌握不清,高中课本把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进行的这种横向梳理,他们学起来更是云里雾里,就这样艺术生薄弱的历史基础给历史教学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教师造成的。一方面,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艺术生历史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所有的艺术生都只重视艺术技能而不在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这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态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给高中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的质量一般不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当前学校和师生都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学校为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大都质量一般,这就使得历史课堂往往鲜有生动、枯燥无味,于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1.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编写学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重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提升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师德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做好历史教学不断地积蓄资本。例如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提到“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而且还要了解“什么是简仪”、“简仪的用途是什么”等相关知识并将其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要培养“民主型”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校要让历史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课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巩固所学,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艺术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历史教师要想对其开展好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兴趣需要,并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诸子百家”这部分内容时,一位历史教师为了培养艺术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艺术生加深记忆,精心设置了一个场景:“在一条很有名(名家)的大道(道家)上有一位儒(儒家)者,他左手拿着一瓶墨(墨家)水,右手拿着一本法(法家)学著作,这本法学著作里既不讲述玄妙的阴阳(阴阳家)之气,也没有高深的纵横(纵横家)之说,而是记载了一个农家(农家)中所发生的杂七杂八(杂家)的小事”。历史教师利用历史知识创设出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快乐中好学历史。

3.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夯实艺术生基础知识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大都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努力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的课件以电子版形式保存,且易于对课件进行修改,这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展开教学,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在为艺术生授课时,还要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与衔接,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方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教学。

三、结语

总之,虽然高中艺术生在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只要历史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勇于应对教学中的难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学习方式;高中数学;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学生的个性发展之重要。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往往会导致学生个性的不同发展。

1. 数学学习方式具有个性化特点 数学学习方式是指获得或通过切身体验或研究而掌握和创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形式,数学学习方式既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和共性,又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由于其知识阅历、能力(智能)的变化,其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智能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个人天生都有八种智能(甚至更多),每一种智能都可以改变、可以训练,并且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有的人数学逻辑智能强,往往习惯于运用数学推理,数学化地解决问题,或善于寻找规律,并用于解决问题。有的视觉空间智能强,往往善于将文字、符号、数式转化成心智图像运用几何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有的自我认识智能强,善于监控自己的思维,能够超越自我、运用直觉、猜想等简缩思维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同样的知识,各人运用其自身各种智能的组合去学习,就会形成不同的方式方法。同一数学问题,不同的人往往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可以解释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发现往往有些学习成绩并不冒尖的学生常常会给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解题思路,且往往能出奇制胜。而有些学生往往在解题中钻牛角尖,固执地偏好用某种方法解决各类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方式因各人智能差异往往使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2)“学习风格”理论的基本观点也表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形成并使用多种学习风格。通常人们都会根据不同的情境与不同的学习要求,而灵活地选择不同的风格,但多数都偏好一种或两种学习风格。如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擅长通过训练、示范、练习、动手实验等学习方式去学习;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喜欢运用演讲、阅读、逻辑讨论与辩论、与个人兴趣有关的方案等方式去学习;而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则擅长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学习;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学习者更擅长通过创造性、艺术性活动,开放地讨论以及发现性学习,去获得知识、技能。不同风格的学习者因其情感、个性差异较大其学习方式也各有所长,一旦有机组合,就各具特色,风格千差万异,就会显得个性丰富多彩。

2. 改进数学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一些教育家提出:未来人才的标准是知识、能力、人格(个性)和谐发展。而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不是知识、不是能力,而是影响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意识,这恰恰是个性发展的核心。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成功的信条就是尝试、自信,许多杰出的人物获得的巨大成功往往来源于老师对他的影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要的是奉献给学生以自信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承认差异、欣赏个性、包容个性、善于倾听,走进学生心灵,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搭建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的乐趣,始终坚持把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通道。从而逐步建立和增强自信心,在个性发展中输入健康“因子”。

(2)致力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优良的学习方式是与时俱进、辩证科学的动态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标准:①学习者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确立了主体地位。②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③具有适应新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能参与实践、自己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④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合作创新能力等。⑤感悟到学习的精神愉悦,能探索学习的价值意义,个性得到张扬。

(3)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责任重大。教师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要减少传授模仿、增加尝试探索、谋求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合作互动有机融合,寻求中间地带,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激活原知探求新知、有机建构载体这一环节不可缺少。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探求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知识应用的方式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思维观点必须贯穿始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始终把握好“整体建模、创设情境、探究知能、巩固反思、实践创新”这几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

(4)建立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态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优良的数学学习方式,有利于发现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篇8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服装艺术 就业能力

一、研究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从上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下,从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阶段,人才数量的急速增加和企业用人之间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也就带来了僧多粥少的就业严峻局面。服装艺术类大学生大学四年学费高昂,学习材料费用也较其他专业有高出许多,加之作为艺术生绝大多数同学生活费用较高。导致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工资待遇之后,会产生强烈失落感,难以认同自己的价值,出现在择业时过度挑剔和就业后的跳槽频繁现象。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毕业生从学校初涉社会首先需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内容结合运用产生价值,但是现在毕业生就业的严重不稳定性使企业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中会有明显的需求量下降情况。如何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心理及就业观念,从而提升就业能力是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当今社会需要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局限于专业素质提高,而忽视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挑战。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造成就业困境,非专业素质往往是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短板”。本课题将从影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非专业知识素质四个方面,展开艺术类大学生从业能力分析,提出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建议。

二、高校服装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一)思想品德素质方面

我国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需要脱节,高校服装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育和养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道德认知思想。对于这一群体的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有效满足其现阶段发展的要求。

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相对宽松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得当代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日常的查课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类课程到课率不佳,而且学生上课专注度非常不理想,这一情况的出现当然与课程本人的枯燥性和授课老师本人的授课风格有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服装艺术类大学生本人具有的反叛性、标新立异性与这样正襟威严的课程内容有强烈抵触性。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今后工作的好坏跟自己的专业技能有直接关系,与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内容没有关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则沦为空洞的说教,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新特征改变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授方式便难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当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和培育缺失的表现和症结所在。

(二)心理素质方面

高校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成长的心理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外在的乖张任性也恰恰说明他们成长环境的舒适顺意,就是这样一批没有经历过生活磨难的学生要面对告别十多年象牙塔生涯,进入一个全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择业、就业心理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只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已经远远不够,必须结合当代高校服装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特征进行切合实可行的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

其次,现在的服装艺术类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优越单纯,也没有经历过社会生活的磨炼,在求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就业心态浮躁的情绪。从笔者工作经验总结来看,这一心态的产生一方面是学生与周围同学在公司规模、待遇等方面相互攀比。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更多考虑用人单位能给自己提供哪些好的条件,而很少考虑初出茅庐的自己能给公司创造什么价值。学生在物质和生活待遇方便的要求超出企业对一个新人的培养预算。

(三)能力素质方面

服装艺术类专业本身属于偏重技能性、实践性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热情投入。但是社会适应能力弱这块“短板”暴露了高校在服装艺术类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不均衡。优秀专业能力的顺利实现一定需要社会常识了解、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诸多能力素质的辅助。另外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都是对服装有热情。有部分学生或因为高考志愿不理想,或由于本人不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哪怕经过四年的专业洗礼也出现专业知识掌握不牢、技能水平偏低的问题。

(四)非专业素质方面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重专业轻通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往往过于专注专业的学习,对通识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向单一,大大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在选择学生时,专业技能是考虑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非专业素质。比如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泛,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成功组织过学生活动等,甚至某些岗位还要考察学生的办公软件使用熟练程度。面试时这些综合素质方面的考察往往容易令学生措手不及,从而错失就业良机。

三、高校服装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法探析

对于提升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紧跟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设置教学培养计划

高校在对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培养策略方面,适当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于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的需求做出。目前,我国已经在通过专业调整,将艺术类专业更加细分。以笔者所在的服装学院为例,近两年根据市场需求新设了服饰品设计与营销专业,并对原来已有专业的教学模块进行了重新设定。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和就业问题的有效改善,甚至有些专业和模块学习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早早被用人单位预定。

(二)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借力校友助力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

校友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宝贵资源,高校领导应加强与校友的联系,成功的校友不仅可以直接为服装艺术类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为其提供可靠的就业建议。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校友有着极高的信任度。因此,可以考虑设立开放性专业教学模式,邀请相关专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人才或优秀校友与学生交流专业问题甚至进行模块性课程合作。以此弥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缺乏实操性的问题。事实上,类似的课程安排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于专业课程的知识教授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通识教育,增强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名全方位的、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服装艺术专业人才一定不仅仅是专业成绩的优异,多学科知识交叉吸收掌握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服装人才。对于极为注重实践能力的服装艺术专业来说,仅仅懂得自己领域的专业技能远远不够,技艺再精湛也只能是一名技工。通识类课程的学习能够丰富提升服装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甚至可以开阔思路,在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更高的成就和造诣。

(四)鼓励服装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在提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重点提出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号召。随后,各地方政府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也陆续出台。相对来说,服装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明显加之所学知识的技能型和专业性较强,三五人组成的小团队就能开展风生水起的创业之路。在校创业的学生通常都是跟同专业及跨专业同学一起合作,这样团队协作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就业相比,创业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完备的能力和素质,那创业之路就会非常艰难。这就对学校师资队伍在创业方面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也是各高校目前必须正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蕊.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5(3).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差异

【中图分类号】G543.4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57-01

我校是一所市重点中学,来我校就读高中的学生部分来自城里初中,部分来自乡镇初级中学。根据入校后进行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水平现状调查”统计,信息技术属于零起点的约占30%,基础一般的约占40%,基础较好的约占30%,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直接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较大的差距,通过与不同学生进行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学校硬件条件和领导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由于近几年才开始在我市普及信息化教育,每个学校的电教化应用水平不同,部分学校存在硬件设备严重不足的状况,就本区来说,有一重点中学只有二个微机室,20个班级共用,部分乡镇中学甚至存在没有微机室的情况,根本不能满足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要求。其次,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有设备也不给学生用,信息技术课改上自习。这种现状自然导致了以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

二、家庭教育存在差异

有些同学家里有电脑,平时接触电脑的时间和机会多,通过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信息技术教程中的大部分知识已基本掌握,相对于家庭没有电脑在中小学也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差距,比如我班有一位女同学,我叫她重新启动计算机,她居然关掉显示器再打开进行重启。家庭教育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一个班上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给班级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个体间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非常主动,有些则非常被动,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还有就是学生的个体间包括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方便存在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班级中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对课堂教学有哪些影响呢?从教师角度看,教案编写增加难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学习的时候也难以把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目标,造成“教”与“学”之间难以平衡。从学生的角度看,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存在“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脑游戏或其它与计算机课无关的事情上,基础差的学生由于消化不了,也可能不愿主动请求帮助,产生厌学情绪,不会操作了也跟着玩QQ,打游戏。

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水平差异对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才有成效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每学期开学通过开展“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水平现状调查”,及时了解学生水平,在第一至二周内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每组成员4-6人,每组安排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在学习时起联络、监督、指导作用。在完成教学任务时,组长及时指导基础差的同学,组员间优势互补、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分组合作”教学法,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学习情感,为他们提供了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二、采用“任务分层”教学法

所谓“任务分层”是指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来确定对应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的了解,设立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活动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的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photoshop中“图层的使用”和“蒙板的应用”时,集体教学目标是“使用photoshop制作一张有淡入淡出效果的图像”,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是“制作一组围绕某主题的淡入淡出效果的图像”。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任务进行练习。我们也可以在进行“任务分成”教学法前,用预先编写好的学案直接发送到学生机上,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学案里的教学目标、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能有效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

三、个别辅导,培优补差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特别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以及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有时出现“吃不饱”的现象,针对这部分同学我们应该通过个案辅导和个别教学,或者课外辅导,尽量挖掘出其闪光点,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优势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基础较差的同学有时也会出现“吃不了”的现象,针对这部分同学教师要查找原因,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达成学习目标。

四、进行“差异化评价”,及时反馈

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教师评价应该要体现差异性原则,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的、客观的、真实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对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或对某一操作进行扩展。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成功之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学生水平差异这一现状在全国各地、各个学校都存在,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负面效应 艺术类 学生特点

1.高校艺术类学生特点及负面效应分析

1.1 思维较活跃,有较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缺乏信仰意识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性格魅力,专业的发散性决定着他们必须有着活跃的思维能力,要敢于挑战并富有创新精神,艺术的魅力就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但艺术类的学生考虑问题时确常常忽视现实基础,困在自我思维的定式中。在高校中,艺术类的同学年龄普遍偏小,这一点决定着他们思想的成熟度较低,虽思想活跃,可是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这样的负面效应是:在学习中,对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趋之若鹜,但很少关心身边事;重视专业技能的练习,热衷于自我的艺术修炼,忽视外在对其的影响,从而导致其缺乏信仰,从而造成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歪曲;在生活中,由于信仰的缺失,学生群体中易产生攀比心理,所思考的问题就会相对狭隘,仅限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只重视物质的享受,而缺乏精神层面的需求。

具体行为表现例如,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如文艺晚会、演出、设计类展览比较热衷,但对于团活动、文化类活动较少关心,也很少过问当下时事。

1.2 个性较“自我”,注重个人感受和独特性、崇尚自由,从而缺少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由于艺术类专业教学形式的特殊性,造成了专业课自由度较大,不是在固定座位上简单的听老师讲课,而是更多参与进来与老师进行互动,这样不可避免老师会将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这样的“开放式”教学会给学生“散乱”的错觉,久而久之形成“散漫”的习惯。[1]另外,由于独特的个性,及追求自我和崇尚自由的心态,决定了学生不喜欢约束与牵绊,这样的负面效应就是冷漠的集体观念和淡薄的纪律意识。具体来讲,例如,班级活动漠不关心,集体荣誉感较弱;生活作风懒散,宿舍卫生较差;学习纪律松弛,迟到、旷课时有发生;对于纪律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强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另外,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要敏感而细腻,要有自身的独创性,对于作品要有情感的投入,为此多数艺术类的同学都有着浪漫主义情怀,情感较丰富,对于问题的思考感性大于理性。在校园生活中,就会出现由于一时气愤,而发生争吵甚至打架斗殴的现象。或是,对于情爱承诺的太容易,有时也很随性,不了解爱情背后的责任,容易进入情感漩涡不能自拔,由此产生道德问题、诚信危机或情感迷茫的问题。

1.3 实践经验丰富,活动能力较强,与社会接触较多,从而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较多

由于专业学习的要求,很多学生很小就开始了独立的求学生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接触社会较早,社会经验较为丰富。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都有着经济独立的想法,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社会上他们更容易获得实习机会,这难免就沾染了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也会将这些习惯不自觉的,带入校园,带入学习生活中。具体来讲,例如,对于学生活动不甚关心,但对有加分的项目却是趋之若鹜,参加活动或学生团体时,功利心较重,多希望可以加分或是聘任为学生干部,主动的服务意识和锻炼意识较弱,一旦受挫,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消失殆尽。

1.4 生源素质良莠不齐,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艺术类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要经历艺考和文化课考试两部分,这就要求艺术类学生不仅要在艺术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素养和造诣,在文化课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但与传统专业相比,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要低得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本来就较差,是迫于高考压力,为了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半路出家来进行艺术类的学习,这部分生源不仅文化课方面较差,在本专业上的天赋和热爱程度也远不及专业生。两种因素的混杂,势必导致生源在专业课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在文化课方面,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面也相对较窄。具体来讲,例如,专业课教学时,专业老师要分不同等级进行教学,影响整体教学进度;文化课上,旷课、迟到、早退,不及格率较高。另外,学生的考研率或选择再教育的比率较低。

2.负面效应形成的原因

2.1 学生本身性格因素及生活背景的影响

其一,对艺术专业的学习要有一定的天分,性格上讲要个性、独创、张扬,难免极端起来就会偏激。其二,艺术专业的学习是相对艰苦的,需要从小学起,这就是是学生很小就开始了独立生活,他们的自我决策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和学生群体生活,专业的上的竞争性,导致学生压力较大,无处发泄,易产生偏激情绪与行为。其三,艺术类学生中,单亲家庭较多,成长的过程易造成某种情感的缺失,从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引人担忧。孤傲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脆弱的心。

2.2 艺术类学科惯性的影响因素

思维模式决定着行为意识。艺术类学科是个创造型学科,在扎实功底的基础上,它需要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性。在舞台上要有一定的夸张性和张扬的舞台表现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思维影响,决定着艺术类同学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张扬、特性、果敢,内心敏感,易出现过度自信或自卑的心理。[2]

2.3 学生本身对艺术的片面认识

由于高校中艺术类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虽然从事专业多年,可是在阅历、经验、眼界上讲还是相对不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是朴素的,模糊的,存在片面因素。艺术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更是要有生活,要平易近人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基础上的再创作,给人以心灵启迪,从而让人们体会到艺术之美。但当前的学生们对艺术的认识仅在形式上的,标榜自我,标榜崇拜,急功近利,形似而无神,自负心理严重,只能接受褒奖,听不进去批评。

2.4 转型期社会和各类社会问题的消极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问题突显。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此外,一些发达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渗透,“诱导”大学生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社会阶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3]艺术类学生是校园内最敏感的人群,也是与外界社会联系较多的一组人群,这些问题的冲击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消除艺术类学生特点负面效应的教育管理方法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一部分是他们专业所需要的,但如果不对其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与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具体来讲,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3.1 完善宏观环境,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加强信仰教育

3.1.1 校园外。政府部门应加强执政党建设,增强自身执政能力,努力抓好党风建设,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完善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信仰教育的生命力。此外要中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媒体、网络、书刊、杂志,对典型进行宣传,对热点问题进行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政治免疫力,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信仰。

3.1.2 学校内。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此作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丰富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爱心社、支教活动等。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信仰教育,开办网络信仰论坛、实时天地、法制教育等板块,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理想信仰教育。此外,做好新入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重点跟踪,重点观察、重点引导。

3.2 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注重引导

由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特性,要单纯的采用严苛管理的方式,会引起同学的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在处理学生事务的问题时,应与学生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注重一下几点:第一,注重与学生的深入沟通,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动态,要用心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对于特殊背景如,单亲家庭及困难家庭等学生要经常性的关注;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业的压力及性格的特点,是他们易产生极端思想和偏激行为,心理问题出现几率较大,要重点关注;第三,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在活动中教育学生。积极倡导和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各项特长和潜能,理性调节课余生活,引导其将过剩的精力用到健康有益的课内外活动中,从而达到以活动促管理的目的。[4]第四,要经常组织与艺术相关的人文传统系类讲座,开展有深度的及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3.3 针对问题,硬性教育,注重实效

从开学初期,就要进行制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硬性制度的严肃性,加强校规校纪教育,明确严肃各类制度,如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学生考勤制度、学生纪律处分制度、综合测评制度、专业教室管理制度、学生外出安全管理制度等。使学生认识到一切行为有章可循,有效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此外,在处理学生问题是,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奖惩公平,从而是学生体会到制度与纪律的威严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诚信做人,学会尊重,做个有责任、敢担当的艺术人。

3.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针对艺术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可在有效引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自主管理学生群体。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多鼓励,对待一些活动上的失误,可在鼓励的基础上上加以更正和引导,不要粗暴的批评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要充分运用学生党员的榜样力量,树典型,用先锋模范作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2009,(5):156-157

[2]翟灏.浅谈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管理[J].文化万象,2011,(3):234-234

[3]刘放.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探析[J].工会论坛,2012,(5):141-142

[4]赵雪峰.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1999,(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