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的具体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评估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评估对象是拟交易的财产权利,而不是待评估的资产本身
首先,评估对象是以资产权利为内容的交易对象,而不是资产本身。
我们知道,经济业务的本质就是对交易对象的交换活动。作为一项专业的价值评估活动,资产评估服务于每一项特定的经济业务,其任务就是要评估出交易对象的价值,为这种交易提供价值依据。所以,评估对象就是该经济行为指向的交易对象。
任何一项资产都有其自身的财产权。财产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其中所有权又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产权人行使其中一项或几项权能,都可能获得收益。卖方藉以销售的和买方要购买的,不是资产的外在形式,而是可以给持有人带来经济利益的这些财产权利。此时,这些资产的财产权利,既可能是全部权利,也可能是其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权利,如租赁权,就可能被人们拿来进行交易,成为交易对象。
第二,评估对象可以是资产,但不仅限于资产或资产的全部权利,它还包括资产的部分权利。
按照资产评估学的定义,资产是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给特定权利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包括具有内在经济价值及市场交换价值的所有实物和无形权利。又如《国际评估准则》指出:资产这一术语既可以理解为所有权,也可以理解为所拥有的实体资产。这个定义和我们通常的理解一致,所说的资产实际上是指资产的全部权利。当交易对象为全部产权时,评估对象可以理解为资产本身。但是,若因此就认为评估对象就是资产,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把资产直接作为交易对象,那么就无法区分对于同一资产的不同权利交易。比如说房产买卖时,交易对象就是房产的所有权,也即房产本身。而当房产对外出租时,交易对象显然不是房产本身,而只是房产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评估对象就是交易对象,是基于资产的客观形态之上的、拟交易的财产权利,这种权利可以是资产的全部产权,也可以是部分产权。那种简单地将评估对象等同于资产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评估对象反映资产内在质的规定性,评估范围反映资产外在量的规定性
从资产的概念可以看出,资产的具体形态表现为实物和无形权利,这是资产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特定主体拥有的财产权利则是资产内在的本质内容,这二者共同构成资产的两个方面。
通过上面分析知道,包含于资产内部拟用于交易的财产权利,才是真正的评估对象,而资产的外在表现形态和数量特征,则是评估范围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从本质和形式两个方面对被评估资产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评估对象反映了资产的质的规定性,即资产的共性,评估范围则反映了资产的量的规定性,即资产的具体表现形态。比如,当一套生产设备和相应的厂房拟对外出租时,评估对象即是这些生产设备和相应厂房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这是资产的共性的东西,而评估范围则是该租赁行为所涉及的一定数量和相应生产能力的设备及相应数量的厂房,而种类、数量、规格型号等则是被评估资产的外在表现形式。
评估对象告诉我们拟进行交易的是这样一些权利,而不是那些权利,从而规定了评估价值是该特定财产权利的价值。评估范围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被评估资产的具体存在形态,一是资产的外在特征,如种类、数量、规格等,使得被评估资产区别于评估范围之外的资产;二是资产的获利能力,如生产的数量、质量和成本、费用等,这些指标为评估资产的价值提供了数量基础。
因此,要准确描述被评估资产,就必须对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作出正确的表述。既要弄清楚评估对象到底是什么样的财产权利,又要明确评估范围即评估对象涉及哪些资产,质量如何。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清楚了,我们的评估工作就有了一个客观的基础,对于评估报告使用者来说,也可以对被评估资产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这一点对于评估师规避评估风险和评估报告使用人恰当使用评估报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描述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内容和要求
在评估过程中,评估师应根据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对评估对象和范围进行准确、清晰的描述。描述的详略可依据重要性原则,根据其内容以很好地理解和使用评估结论为限。在有关的资产评估准则中,都有对评估对象描述的要求。
《资产评估准则――报告准则》第十八条规定,“评估报告中应当载明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并具体描述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通常包括法律权属状况、经济状况和物理状况。”
《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第十二条指出,“专利资产评估业务的评估对象是指专利资产权益,包括专利所有权和专利使用权。专利使用权的具体形式包括专利权独占许可、独家许可、普通许可和其他许可形式”。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专利资产评估业务,应当明确专利资产的权利属性”。
上述评估准则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了描述评估对象和范围的内容和要求,对我们做好评估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是要求我们关注和描述评估对象的法律权属状况。这里包括明确交易前的产权状态、归属以及拟交易资产权利的属性和范围。要求明确拟交易资产权利的属性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使用权的具体形式、期限和其他条件。当评估对象为资产的部分产权时,就要求对该部分产权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披露。比如房产的租赁权,要体现租赁的期限、形式、租金的高低以及其他条件等内容;专利的使用权,则要求区分是专利权独占许可、独家许可、普通许可,还是其他的许可形式,并要对其具体内容和主要事项描述清楚。
二是要求描述评估对象的数量、位置、物理及技术等状况,这是描述评估范围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实物资产的体积、位置及质量等物理指标等,技术的应用环境、规模,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费用等。比如《房地产估价规范》(GB/T50291-1999)要求描述估价对象的状况,“对土地的说明应包括:名称,坐落,面积,形状……”,“对建筑物的说明应包括:名称,坐落,面积,层数,建筑结构……”。通过对评估范围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本次经济业务要交易的财产权利是哪些资产的,不至于产生混乱和错误;这些资产的盈利能力如何,从而决定了这些财产权利评估价值的高低。
通过对评估对象和范围的恰当描述,可以很好地充实和完善评估报告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评估报告的质量,同时也有助于评估报告使用人正确理解评估结论,合理利用评估结论去完成资产的产权交易事项。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讲解.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中国资产评估,2008年第12期.
[3]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资产评估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篇2
(一)我国初创期科技类企业特点。作为初创期科技类企业,主要是指刚成立不久、发展处于起步孵化阶段的科技企业,与成长或成熟期企业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1.从资金来源看,起步孵化阶段的科技类企业资金主要以内源性资金为主。处于初创期科技类企业,销售收入和盈利能力较差,生存性较弱,在短期内较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主要依靠自我筹资的方式积累原始资本。2.从组织结构看,起步孵化阶段的科技类企业规模和员工偏少。处于初创期科技类企业,由于缺乏盈利能力和品牌效应,难以吸引员工及承担过多员工,员工数量较少且身兼数职,在组织管理上往往以直线职能制结构为主,属于垂直管理和简单高效型。3.从风险特征看,起步孵化阶段的科技类企业不确定性因素集聚。初创期科技类企业,由于缺乏主导成品,技术尚未稳定成熟,不仅企业生存风险较为突出,而且多种风险因素集聚,初创期科技类企业将面临创业风险,经营风险、产品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的综合考验。4.从市场环境看,起步孵化阶段的科技类企业缺乏成品和市场优势。起步孵化阶段部分产品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潜力,但普遍缺乏市场的认可,由于产品或服务形态不成熟,也难以获得专利保护,导致市场份额不高,产品优势难以充分体现。
(二)我国企业资产评估方法分类。目前我国科技型企业资产评估方法仍然主要沿用传统或通用的企业资产评估方法,即主要以实物资本或固定资本为重点评估对象,这种企业资产评估方法是评定估算企业资产价值的基本技术手段,按分析原理和技术路线不同,目前这种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基本类型。1.市场法及适用条件。市场法原理是利用市场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估测资产价值。运用市场法评估需要具备的条件有:一是有活跃的资产市场,二是参照物及被评估资产可比较的指标资料可以搜集到。由于能够较客观反映资产目前的市场情况,评估值更能反映市场的现实价格,评估结果易被接受。2.收益法及适用条件。收益法是通过估测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方法。应用该类方法的基本条件有:一是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能用货币衡量;二是资产拥有者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也可预测并用货币衡量;三是被评估资产预期获利年限可以预测。这种方法受风险因素影响,一般使用与整体资产和可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评估。3.成本法及适用条件。成本法原理是首先估测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再估测各种贬损因素,并将其从重置成本中予以扣除,得到被评估资产的价值。该类方法有利于单项资产和特定用途资产的评估,但由于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来确定目前价值,具体的可行性还需依据现行市场加以分析。
二、初创期科技企业复合型资产评估方法分析
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企业相比,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主要有两个特质不同,一是行业领域的特殊性(科技型企业研发业务比重大、高附加值等);二是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初创期企业规模小、无形资本成分较大,创业人力资本比重大)。根据上述两大特质,应采取综合评估方法或复合评估方法。
(一)现有科技型企业资产评估方法的局限性。我国科技型企业资产主要类型为:一是有形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和流动资产(实物类流动资产、债权及货币类流动资产);二是无形资产,包括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等;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如商誉等。对于有形资产,目前我国企业常用的资产评估方法,仍然可以继续适用。比如固定资产的评估,主要可使用重置成本法。通过按照市价标准,核算机器设备重置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减去设备的各种贬值,包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可以确定机器设备价值。比如,流动资产中的实物类资产,如库存品与产成品的评估多采用重置成本法和市场法估值。货币类资产,比如应收账款需要考虑时间价值因素,通常使用收益法估算到期价值,再扣除坏账损失。对于无形资产,如专利权。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商誉(商誉存在形式主要有从业人员的信誉和技能、企业要素、与著名人士相关的名望商誉)。目前科技企业所常用的评估方法,比如收益法和重置成本法,通过测算专利使用产生的追加利润、受益年限、折现率等指标估算未来收益额的现值即评估值,或是计算专利的重置成本和成新率来估值;以及商誉价值的评估仅限于盈利或经济效益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企业,难以适应科技企业轻资产的特点,尤其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资产评估要求不吻合,需要寻找和采取新的评估方法,加以补充完善。
篇3
关键词:无形资产 评估 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为了确保无形资产核算与监督的正常进行。维护资产所有者的正当权益,企业必须正确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
一、无形资产价值的几个特点
(一)无形资产具有增值性和贬值性
无形资产评估值的增值性,不仅仅表现为时间价值效应,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其收益能力强弱和有效期长短。无形资产的收益能力越强,有效使用期越长,对使用者的效益贡献大,转让价格也会提高。评估值会更大。与此同时,无形资产的增殖性还在于它具有共享性、共益性、可交换性,有些无形资产可以同时多头多次转让。随着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一些技术经济含量更高、功效更强大的无形资产的产生,会逐步甚至迅速地取代原有的可替代的无形资产。从而造成原有无形资产的贬值乃至被淘汰。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讲,一般无形资产都有其生命周期的限制,从成熟期转向衰退期甚至淘汰期都会发生功能性贬值。
(二)无形资产价值的弱对应性
无形资产价值不同于有形资产,它具有特殊性和例外性。作为有形资产,其价值和成本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而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在会计账目上往往是不完整的。由于无形资产属于创造性劳动成果,成果的出现带有较大的随机性、偶然性、关联性,常常是经过一系列努力和失败以后才取得的一些成果,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失败的代价和浪费的损失很难预计和确切的量化,从而使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缺乏明确的对应性。
(三)无形资产价值的虚拟性
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具有弱对应性,因此,其评估价值的准确性普遍低于有形资产的评估值,特别是一些无形资产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外在形式所体现的意义。这时,无形资产的成本只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商标成本核算的是设计、注册登记等环节的费用,而商标的内涵是指商品内在的质量信誉。它包括了该商品使用的特种技术、专门配方和多年的经验积累。此时的商标成本属于形式上的成本。其所对应的价值具有象征性或称虚拟性。
二、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不统一
无形资产评估所运用的方法与有形资产是一样的,也是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但是在各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中,评估要素和参数的计算口径和方法非常复杂,很难找到统一的评估口径。如收益法在使用中。收益被界定为由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而超额收益的形成渠道有很多种,由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导致企业相关产品的产量增加、销量增加或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成本的节约,形成了生产费用的节约额;自创无形资产的使用,对无形资产特许使用权费用的节约以及各种因素的交叉影响等等,而且其超额收益的测算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并不是孤立的,它还需要借助于有形资产共同达到实现超额收益的效果。评估者在评估无形资产超额收益时,还要结合无形资产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收益在无形和有形资产之间的分配比率。无形资产收益分配率目前又有多种具体的测算思路,如超额收益分成率、销售收入分成率和利润分成率等,每一种分成率的选择,又有若干技术思路,如按行业约定俗成的收益率或者参考边际比率法和按约当投资完成法来按确定分成率等等。虽然从理论上要求,不同的评估主体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估时,结果应该是基本趋于一致的,但因评估人员在选择参数时的个人判断能力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差异。
(二)无形资产评估对象外延界定不清
无形资产的概念比较复杂,在不同的领域中,对无形资产有不同的说明和范围界定。2001年9月1日起我国实施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备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国际评估准则》和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一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表述也不相同。由此关于无形资产的外延和具体内容,尤其是无形资产评估中实际承认的外延边界。世界各国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目前也没有界定无形资产的专门法规或条例。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从会计学的角度给无形资产定义: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它也只是列举了符合可辨认性资产的标准和满足无形资产的条件。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可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在无形资产评估实践中,像租赁权、许可证及顾客名单等也经常被作为无形资产评估。因此,在我国,无形资产的外延没有统一划定,在评估实践中对无形资产的把握亦不尽统一,这就需要评估人员更深刻地理解无形资产的内涵,既不漏评无形资产,也不人为创造无形资产。
三、加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评估的对策
(一)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评估对象的基本要求
评估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现行市场法、清算价格法及数学方法,只要综合使用各种评估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财政部已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但该准则仅属于评估的具体准则,重点规范了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评估结果的披薄,对评估师胜任能力,职业道德等基本要求以及在评估和评估披露中评估师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规范。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应由资产评估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及资产评估具体准则指南和咨询意见等多层次组成,从而形成我国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二)评估计价范围的界定
合理的对无形资产计价,在各种无形资产形成或取得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计价原则应当以成本性支出作为基本估价的价值,但是计价原则由于没有考虑无形资产在使用期内所能提供的效益,而是直接根据自创过程中各种费用的资本化的实际支出,外购过程中的买价及有关费用的实际支出,作为其估价价值,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考虑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在成本计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按各种无形资产使用后在若干年内可能实现下的收益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其估价价值,这就考虑了该项资产的价值与收益的密切因果关系,此外,还可以考虑技术寿命计价方式,如果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无形资产是由许多具有不同技术寿命的个别因素组成的混合体,或是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导致其效率主要是由其技术寿命决定的,则该项资产的计价,应以其技术寿命作为主要的、决定性的衡量标准来确认其价值。与有形资产产权权益相比,在把握无形资产产权权益认定的法定原则与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其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成本、效益、周期、期限、程序。
(三)完善无形资产价值估价体系
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资产的评估大致有三条途径,即成本途径、市场途径和收益途径。无形资产的创立成本与其创造的收益水平往往对应性较小,采用不同的途径,如分别采用成本途径和收益途径进行评估,所得出的评估结论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尽可能采取多种评估途径进行评估,把成本途径、市场途径和收益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各种评估途径的结论得出最终评价结果。
篇4
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原中国会计教授分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委、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审专家、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委员及理事、中国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美国富布莱特学者、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 CC)论证发起人、国内外若干学术期刊编委、全国先进女职工。
导言
资产评估因资产出售和置换、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公司上市、对外投资和企业并购等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资产评估业务主要涉及单项资产评估、类别资产评估和企业整体价值评估。资产评估因资产交易的复杂程度不同,在技术上的繁复程度也不尽相同。
资产评估可以发生在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可以基于各种背景和动机,可以导致参与有关交易的主体之间的不同博弈结果,因而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资产评估及其范围
资产评估(asset valuation),原指对资产价值做出的估计。资产评估业务,为市场上资产买卖双方当事人议定资产价格提供参考。因此,资产评估的结果形成了资产交易定价的基础。目前,资产评估业务范围广泛,包括资产出售和置换、出租、抵押、保险、企业改制、公司上市、中外合资与合作、产权交易、对外投资和企业并购、破产清算、证券市场、金融监管、房地产市场、珠宝市场、财产征税、司法鉴证等诸多方面。
资产评估作为中介职业逐步发展。资产评估的方法和技术水平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交易的复杂化而不断提高并规范化,由此形成了资产评估这一中介职业。资产评估职业在资产交换、产权交易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建立了评估业务准则、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业准入标准,并且这些标准在国际范围内逐渐趋同。
近年来,国际上对资产的认识逐渐深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0年12月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之后,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资产概念,而是把资产视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在资源观下,负债便可以被理解为负资产,而产权则可以从净资产的角度来审视。
随着资产定义的发展,资产评估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早期,人们对资产的概念局限于具体的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和机械设备以及房屋场地设施等具有明确金额或实务形态的资产。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资产的评估工作相对简单,评估结果也易于取得共识。但是,随着交易方式和范围的拓展,特别是产权交易和企业并购的频繁发生,客观上迫切需要对类别资产、产权甚至整个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同时,无形资产在企业并购中的重要性又使资产评估的理论和实务进一步发展,由此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和技术。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资产评估业务中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企业并购业务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使资产评估业务扩展至企业的定价,即从企业净资产市场价值的角度来考察整个企业的价值。
二、资产评估的发展概况
1.资产评估在国内的发展
在我国,资产评估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而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一种中介服务,是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过程中逐渐摸索而形成的有关资产价值认定的一系列技术方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产权市场逐渐形成并且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产评估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提高。在最近十余年来企业集团化的过程中,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一些并购事项甚至走出国门,资产评估由此成为企业产权交易定价特别是国有资产、产权、甚至企业整体转让定价的一种基础性工作。
2.资产评估在国外的发展
在国外,资产评估已经从单项资产的价值评估逐步发展到对资产和负债、类别资产、企业整体价值评估的阶段。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定价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相关方面客观、审慎的价值评估。因此,资产评估的适用范围早已超越了其字面涵义,而是逐步发展到国际评估应用指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的价值评估阶段。由此,在资产评估领域,更为广泛应用的术语是价值评估(valuation)。
即使在发达国家,由于交易对象存在某些特殊性以及交易机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加之市场供求力量的作用,某些资产或企业产权交易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失灵状况时有发生,因而也需要专业人士根据相关的职业准则、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参与交易的主体提供的价值评估意见作为交易双方决策的参考。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资产评估同样作为价格发现机制的补充为市场定价提供参考,而且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而日益完善。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世界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发展,企业并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FDI)形式主要采取跨国并购方式,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已经超过当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0%。随着新一轮跨国并购浪潮的到来,企业并购涉及的价值评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并构成西方国家资产评估的主要方面。
三、资产评估准则的发展
1.中国资产评估准则的发展
资产评估主观性强、涉及面广、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深刻。为了适应资产评估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资产评估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准确、合理,规范资产评估操作,各国乃至国际资产评估职业组织纷纷建立了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标准。其中,目前最有影响的职业标准就是国际资产评估委员会的《国际资产评估准则》。
我国的资产评估规范是伴随产权交易逐渐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政令到借鉴国际惯例的职业发展的过程。1991年11月16日国务院第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1995年3月15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资办发[1995]27号《关于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若干规范意见的通知》,1995年4月12日国资评协发[1995]3号《关于印发资产评估执业人员自律守则的通知》,1996年5月7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了《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为了提高《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的权威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当天转发了这份规定,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办公室)及时转发资产评估机构,并在审核确认评估报告以及检查监督评估工作中贯彻执行。2004年2月25日财政部了《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两个基本准则,对评估操
作行为和评估报告行为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目的在于建立评估师规范执业的基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资产评估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两个准则的,规范了评估师执业技术和执业行为,标志着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初步建立。两个基本准则借鉴和保留了中国原有的理论与行业实践的内容,同时参考了国际评估准则和其他国家成功制定资产评估标准的有益经验。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在2~5年内与国际评估实践相接轨,财政部还将陆续制定包括相关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评估指南和指导意见在内的一套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2.国际资产评估准则的发展
国际评估准则的制定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成果。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IVSC)前任主席约翰埃认为,随着评估行业普遍在资产计量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评估准则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评估是为资产计价提供服务的技术。可靠的计价需要三个基石:准确性、一贯性和透明性。这三个方面在评估业主自有资产、投资资产和涉及资本市场以及贷款保全的资产时是必不可少的。与会计准则的情形十分相似,评估准则作为“良好实务”的准绳也应当相对稳定,而评估方法则较灵活,应随着业务需要、客户需求以及来自其他领域的分析性技术而改变。准则是来自个人良知、国家行业协会或法律的尺度,涵盖行为、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等内容,如:评估基本事项、评估目的、完成任务的能力证明、评估师的责任、职业谨慎程度和所需的调查范围、接受任务时所需的披露程度、在报告正文中的声明、限制条件和所做假设的合理性以及对评估过程和推理过程的详细介绍。
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IVSC)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资产评估专业团体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重要国际性评估专业组织,其主要宗旨是:为公共利益制定和用于财务报告的资产评估准则和指南,以满足财务报告、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经济领域的需要;满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制定本国资产评估准则的需要,促使国际评估准则和指南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遵守;在世界各国之间统一资产评估准则,披露地方或地区性评估准则与《国际评估准则》(International ValuationStandards,IVS)之间的区别,致力于促进地方或地区性准则规定与IVS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促使IVS在国际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报告准则中得到认可,促使其他专业领域理解专业评估和评估师的作用,并教育评估师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要求。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也与诸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一些准则制定机构保持紧密联系。目前,IVSC在国际评估界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制定和努力推广的IVS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评估专业准则。
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自1985年起《国际评估准则》。《国际评估准则》根据评估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修订和发展。2005年2月10日,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IVSC)了《国际评估准则2005》,这是《国际审计准则》的第七个版本。《国际评估准则2005》(IVS 2005)的具体内容包括:《一般评估概念和原则》(GeneralValuation Concepts and Principles);《执行守则》(Code of Conduct);3份准则;2份国际评估应用指南;14份国际评估指导意见和1份信息文告。其中,《国际评估准则》包括:1号准则《评估的市场价值基础》;2号准则《非市场价值评估基础》;3号准则《评估报告》。《国际评估应用指南》包括:1号国际评估应用指南《财务报告的评估》;2号国际评估应用指南《贷款目的的评估》。《国际评估指导意见》包括:1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不动产评估》;2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租赁权益的评估》;3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厂场/设备评估(审查中)》;4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无形资产评估》;5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私人财产评估》;6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营业评估》;7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危险和有毒物质评估的考量》;8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财务报告的成本方法》;9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折现现金流量分析》;10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农业财产评估》;11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评估复合》;12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专门化贸易财产评估》;13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财产税大宗评估》;14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采掘业财产评估》。信息文告只有1份,即《新兴市场的评估》。
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定期《业务通讯――全球评估问题》(New Sletter:G10bal ValuationIssues)。2001年6月号《业务通讯――全球评估问题》用5页的篇幅,专门报道IASB及其动态。2002年1月号《业务通讯――全球评估问题》又用5页的篇幅介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评估国际评估应用指南及其最新动态和讨论公允价值会计对评估实务的影响。2002年3月《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通报》(IVSC Alert)讨论欧洲会计准则从国家准则向国际准则转换中的评估问题。2002年8月号《业务通讯――全球评估问题》用6页的篇幅提供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评估国际评估应用指南问题的最新动态,并讨论了公共部门会计的评估问题。2003年2月号《业务通讯――全球评估问题》用7页的篇幅提供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评估国际评估应用指南问题的最新动态,并讨论了公共部门会计的评估问题。2003年9月号《业务通讯――全球评估问题》用7页的篇幅提供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评估国际评估应用指南问题的最新动态,并讨论了投资业绩准则。
3.评估准则的国际协调
因资本市场的跨国发展,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于2000年启动《国际评估准则》新一轮的制定工作。为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全球的评估实力,使《国际评估准则》具有广泛的可获性,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决定在2003年及以后,以经济的价格提供纸质版本和免费提供电子版本的《国际评估准则》(IVSC,2002)。《国际评估准则》第六版于2003年首次免费向公众提供,使《国际评估准则》在全球市场发挥效率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国际评估准则》的全球认可,并且推进全球职业评估师实务的统一。
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的国际评估准则在国际上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无保留采用《国际评估准则》或与《国际评估准则》趋同正在加快步伐。南非评估师协会已经将《国际评估准则2003》作为国家准则。斯洛文
尼亚评估师协会再次翻译《国际评估准则》(2003)作为其国家准则。斯洛伐克和格鲁吉亚也做出了类似要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将《国际评估准则20039中的关键准则及其国际评估应用指南指南作为国家准则纳入其《职业实务手册2003》。2003年5月3日加拿大评估协会(AppraisalInstitute of Canada)、评估协会(Appraisal Institute)、美国评估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Appraisers)、美国农场经理与农业评估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FarmManagers and Rural Appraisers)作为北美4个主要评估机构签署r一项谅解备忘录(Memorandum ofUnderstanding)鼓励建立一个影响评估与评估咨询职业发展的积极环境。这一备忘录下的第一个批协议项目是这些机构将:(1)承认和支持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的评估准则;(2)承认和支持评估基金会(Appraisal Foundation)在国家准则和IVSC国际评估准则方面的努力;(3)承认和支持世界评估组织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ValuationOrganizations)的目标。新兴市场化国家,包括我国以及俄罗斯、南韩、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等许多国家则相继以国际评估准则为基础发展本国的评估准则。
对《国际评估准则》的需求和日益广泛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他国际准则的发展,特别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同时《国际评估准则》也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顺利转换提供支持。因此,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密切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资产评估的要求及其变化,这些可以影响遵循国家准则的现行评估实务。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财产、厂场设备和投资财产的估价要求与评估准则是一致的。
欧盟通过立法程序,规定欧盟上市公司2005年及其后的合并财务报表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为了配合欧盟及其他一些国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需要,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修订了相应的固定资产评估准则。正如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前任主席约翰・埃居(JohnEdge Frics)解释所说:“当我们获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按照其规划在2005年之前对涉及不动产和其他固定资产的会计准则作出一系列重大改动时,我们的反应时间只有不到12个月。因此,我们在仅有的几个月里忙于与世界各地的评估机构、监管者、会计师和评估服务使用者进行协商,对国际评估准则作出必要修订。”
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涉及不动产和其他固定资产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订,作为其改进项目的一部分。受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影响最大的两份评估准则是第1号国际评估国际评估应用指南《财务报告评估》和第8号国际评估指导意见《财务报告的成本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6、17和40修订后,虽然去除了原有的不合理内容,但在不同目的下固定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基本假设方面仍有待明确。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正在制定相应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项目。对此,埃居先生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欢迎这些措施,并愿意在以下方面向这些会计准则委员会提供帮助:确定特定情况下影响公允价值的实务问题,明确实现会计目标所需要作出的假设。”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的这些工作很可能导致将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评估准则作出进一步修订。
篇5
【关键词】 企业价值评估; 市场法; 策略
一、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现状
(一)市场法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
市场法在西方国家是评估行业普遍采用的方法,在对企业价值评估中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评估方法。国外企业价值评估准则均将此方法列为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方法之一。该方法是以股票市场上的相关市场价格和财务分析数据为依据得出的评估值,被认为是客观、合理、公允的市场价值,是投资者可以接受的价值,是公众认可的价值。
由于国外股票市场的发展较早,发育程度比较成熟,活跃市场价格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因此市场法在国外上市公司股票的估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投资银行在股票初始发行定价中常用的评估方法。市场法在国外上市公司的股票定价中,尤其在美国NASDAQ上市的高新科技公司股票定价中被普遍应用。
(二)市场法在我国应用的基本状况
在我国,目前企业价值评估项目中使用市场法的很少。该方法近期也不会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项目中,与成本法、收益法相比,市场法应用程度还比较低。
从赵邦宏(2003)的调查表(表1)可以看出,在230位被调查者中,有38位评估师以市场法作为基本的评估方法,占16.52%;共有213位认为成本法是主体方法,约占92.6%;31位认为成本法是验证方法,约占13.48%;只有7位没用过成本法;有93位认为收益法是主体方法,约占40.4%;147位认为收益法是验证方法,约占63.9%;很少用或没用过收益法的37位,约占16.1%;很少用或没用过市场法的有190位,约占82.6%;很少用或没用过期权法的有218位,约占94.8%。
我国目前对评估方法的选取中,受评估机构的规模、评估师的执业水平等因素影响较大。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等城市的大型评估机构,在从事企业价值评估项目时一般是尽可能的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只有在相关数据资料很难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才使用市场法。
二、市场法应用的难点分析
(一)参照物的选取
参照物在选择时包括定量选择和定性选择两方面。定量选择指在数量上对参照物的个数进行确定,个数不能太少,否则会因某些偶然因素而影响评估价值,当然个数也不能太多,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定性选择指选取参照物时以具体资产差异的显著特征为内容进行选择,对参照物的选择标准关键是“可比性”,即交易时间的可比性、个体特性的可比性、市场条件的可比性等。
寻找一定数量且合乎标准的参照物,是应用市场法的难点之一。一方面寻找参照物需要评估人员做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对可能作为参照物的交易实例进行实地查询、访问、观察、测量和计算;另一方面寻找参照物绝非仅仅收集交易价格,其它诸如资产实体特征、经济特征、地理位置、功能用途、交易动机和时间、交易条件等信息资料均需收集,所需资料数量大,可靠性要求高,但获取不易。
(二)市场信息资料的获取
信息资料的来源有两种,即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渠道资料的获取都有其局限性。
1.直接来源。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也称为第一手资料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在市场法评估中可借鉴的抽样调查方法主要有重点调查、访问调查、观察法等方法。直接的数据资料对于评估人员来说可信度很高,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这种方法收集上来的资料还是有限的。
2.间接来源。间接来源是指通过别人的调查或实验数据而获得信息的途径。利用第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但使用时应注意统计数据的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以及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
(三)评估比率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可比财务指标或评估比率有多种选择方案,在企业评估实务中,主要采用市盈率法、价格/账面价值比率法、价格/销售收入比率法等。财务指标的选择要依据被评估企业和参照物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市盈率是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是证券市场上人们最为熟悉的一个比率,因此在市场法评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是选择一组参考企业,计算其平均市盈率,然后根据所评估企业与参考企业之间的差异对平均市盈率进行一定的调整。
价格/账面价值比率法的缺陷:首先,账面价值受到会计折旧方法和其他会计政策的影响。如果企业之间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评估人员就不能直接使用价格/账面价值比率对不同企业进行比较。其次,账面价值对于没有太多固定资产的服务行业、IT企业来说意义不大。
与前两种比率不同,价格/销售收入比率不会受企业折旧、存货、非经常性开支以及会计处理方式的影响;不像市盈率那样会剧烈波动,因此,得出的评估值可能更为可靠。但是评估人员需要关注“企业在收益和账面价值大幅度下降时,销售收入可能保持不变”的情况,否则将出现企业价值被高估或被低估的情况。
三、完善市场法应用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媒介获取信息资料
对于市场法而言,资料翔实充分会使评估结果趋于客观合理,而作为公布市场信息的各媒介应充分发挥其信息桥梁作用。这里所说的媒介一般包括新闻媒介、专业杂志、政府信息中心等。
1.新闻媒介。新闻媒介的信息不仅包含了原始信息,并且通常还有一些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评估人员加深对所需信息的理解,并能节约分析时间。但新闻媒介在报道一些产业、公司和政府机构时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评估人员要注意对这些信息的鉴别。
2.专业杂志。对评估机构来说,有时最好的信息源还是专业的杂志。这些行业杂志一方面能够提供市场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比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主办的《中国资产评估》杂志。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资料,比如,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半月刊《机电设备评估价格信息》就定期某类设备的现行价格,其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型号价格、参考价格、生产厂家、电话、主要参数及备注等;再如由全国机动车价格信息中心、北京东方银河信息咨询中心主办的《全国汽车报价及评估》杂志,将机动车分为轿车、摩托车、农用车、专用车、工程机械、二手车及其他整车等七大类,定期公布机动车的型号、交易地点及售价等;还有《原材料及工业品价格及价格指数信息》月刊,主办单位是全国原材料及工业品价格信息网、北京东方银河信息咨询中心,涉及的资产交易区域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21个中心城市,其中对原材料及工业品的规格、材质、出厂价、含税价等细节都作了说明。这些信息媒介对于评估业务中市场法的应用都是很有帮助的。
3.政府信息中心。许多有关信息还可通过查看各级政府部门的资料获取。例如,每年国家、地方公布的统计年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公报》,陕西省建筑经济定额办公室和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主办的《陕西建设工程材料信息价(双月刊)》等。这些政府部门的资料一般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4.除了各类公布资产市场价格的出版物外,各价格信息中心、信息咨询中心还可利用计算机联网信息,使评估机构都能够获得充分及时的资料,做到资料透明公开、统一使用。
各信息媒介在公布市场信息时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因为这是市场法评估的重要数据来源,价格信息的不准确会直接导致评估结果的偏差。
(二)参照物的获取途径和选择标准
要克服参照物在选取中的难点,应注意参照物的获取途径和选择标准两点。
1.一般参照物的获取途径有:(1)调查访问已交易的资产买卖双方,收集有关交易实例的各种信息资料。(2)查阅有关部门资产交易、产权交易的资料,如房地产交易所、交易市场的登记文件,产权交易所、交易中心的交易记录,证券交易所股票、债券的行情。(3)搜集各种报刊杂志上、网络上有关资产出售、出租和产权转让的广告,再通过电话、网络、传真等方式咨询相关资产的实体特征、经济特征、交易条件等具体内容。(4)同行之间互相提供信息。这可以通过当地资产评估协会从中协调,或者建立评估协会的资料信息网,促使评估机构在该信息网上信息、交流各自经手的交易实例。(5)利用评估机构自己建立的交易实例数据库。评估机构平时要注意收集和存档一些典型交易实例以备选用。由于评估人员掌握过去交易实例的整个评估程序及全部信息,因此他们用起这些资料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减小由于信息真实完整性造成评估结果偏差。
2.参照物的选择标准是:(1)参照物与评估对象必须是同类资产,选择参照物应尽可能与评估对象在各方面一致或接近,这样参照物才具有好的替代性。所以,参照物最好是与评估对象相同的资产,当然也可以是类似的资产,但必须是具有相同功能的资产。(2)参照物与评估对象之间必须存在可比性。“可比性”体现在影响价值的主要因素是可比的,如对机器设备评估,一般应考虑的比较因素有机器设备的规格型号、生产能力大小、技术性能和工艺水平高低、使用时间和磨损程度、能源和材料消耗水平,以及市场条件、交易时间和动机等。参照物与评估对象之间具有可比性,才能为量化调整它们之间的差异提供可能,且可比性越大,评估的准确性也就越高。(3)参照物交易时间应与评估基准日接近。参照物交易价格可以是现时的,也可以是以往发生的,但应选择近期的交易实例作参照物。使用过于久远(比如5年以上)的交易实例会使时间因素的修正出现较大偏差。(4)参照物应在三个以上。个别交易往往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仅用一两个参照物评估资产价值难免武断,不够客观。因此,市场法要求参照物数目一般应达到三个以上。具体抽取多少个参照物才是合适的,这就要考虑具体情况。从时间上讲,如果距离报告的提交还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从市场上多寻找一些交易案例作为参照物;从调查费用上讲,如果委托方提供的调查费用较多,就可以多选取一些参照物;从准确程度上讲,调查要求的评估值准确程度越高,就应选取较多的参照物。
(三)评估比率的选择要严格按照原则进行
1.依据各个评估比率的特点,结合被评估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在类似企业之间取一组比较参数时,往往会出现被评估企业的某一参数高于参照物企业,而另一参数却低于类似企业的情况。例如,常用的两个比率,市盈率和平均价格/账面价值比率。这两个参数都与预期的收益增长成正比,但是平均价格/账面价值比率是由未来收益和账面价值的相对水平决定的,而市盈率则取决于未来和当前收益的比率。因此,一个企业由于其低迷的近期收益预计会有大幅增长,可以有较高的市盈率,但是因为其预期增长水平相当于账面价值并不高,该企业的平均价格/账面价值比率可能会低于其他企业。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很多情况下当企业的盈利状况不好,或者盈利下降,股价依旧坚挺,市盈率上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家企业的市盈率并不能反映该企业目前的业绩和未来业绩,而更多地反映了投资者对投资市场的未来前景和信心。而价格/账面价值比率,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某些特殊行业,如金融服务业――银行、保险公司、金融公司等。
2.对评估比率的可靠性验证。即使在最为相似的企业之间,其各自的比率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成因分析是应用市场法的基本前提。将各种比率与决定这些比率的重要因素放在一起考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增长率、资本成本、股票溢价等因素对这些比率的驱动作用。借助计算机软件准确计算这些比率,与企业历史上的数据对比,与类似企业对比,验证其合理性。
3.注意相关数据的调整。类似企业与被评估企业评估比率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消除这种差异,提高可比性,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对某些数据进行调整。对于非常规的和不能再次发生事项的非经营项目进行一定的调整;当被评估企业的以往交易作为评估参照时,可能需要根据时间因素引起的变动以及经济环境、行业和企业的变动进行调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对所评估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与类似企业的权益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差异涉及权益具备企业支配权或缺乏支配权,权益具有市场交易能力或缺乏市场交易能力等。
4.尽可能地多选用比率指标。为了提高市场法的适用性,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选用比率指标,以各评估比率计算得出的企业价值求取平均值。
(四)评估机构及人员应提高自身能力
对价值比率的调整是运用市场法及为关键的一步,这需要评估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技术能力。资产评估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中介业务,它需要评估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运用市场法评估对评估人员的要求就更高。
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开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时间也较短。目前考试的内容是以财务会计、经济法为基础科目,资产评估业务多由会计师事务所负责,许多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资格也是由会计人员通过考试取得的,因而其知识体系基本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则较少。资产评估是一个涉及专业范围极广的行业,它不仅要求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求其他各种资产方面的专门知识。现在大部分评估人员只是掌握了初级的评估理论知识,特别是对于市场法的理解较浅薄,往往仅凭经验进行评估,使得评估操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也影响了评估质量的提高。尽管资产评估协会每年都会组织资产评估师参加资产评估后续教育,但评估人员还应注意平时自觉地更新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
增强执业能力不仅要求评估人员提高自身学习的自觉性,还要求评估机构担负一定的责任。由于评估机构与评估人员之间没有稳定的雇佣关系,这些机构往往从当前利益出发,不愿出资把评估人员专门抽调出来进行集中学习,这也影响了评估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评估机构应加强自身责任,重视对评估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教育。
总之,市场法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的应用还有很多困难,这就需要行业协会、资产评估机构、专业人员等多方面积极努力,使资产评估方法体系更加完善,能更有效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合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邦宏.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问题、对策与准则[D].中国农业大学,2003.
[2] 王少豪.企业价值评估:观点、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 王海粟.企业价值评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敏.企业价值评估中市场法的新探讨[J].经济师,2007(4).
[6] 潘晶,沈林涛.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2008(7).
篇6
【关键词】 会计学科; 精品课程; 实践课程; 实验条件; 案例分析
会计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改革也必须与会计学科培养人才的定位相适应,充分体现重视具体操作能力的思想。但目前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实践环节建设相对薄弱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要有一个定位准确的建设目标。具体而言,精品课程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前沿性,能够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和科技成果,要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能体现课程发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能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灵活使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多元化的系列精品教材;建立现代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完善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科学的教学管理与组织机制。
会计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强化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科的精品课程不仅要站在学科的理论领域前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动手能力,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影响会计学科精品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自从2003年国家决定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以来,各高等院校对此做出了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会计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在各类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得到了高度重视。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会计学科已经有11门课程通过评审,成为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数量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也处于领先位置。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实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正在逐步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大部分精品课程被建设成“迎评”工程,重视形式而忽视实质,无论是申报材料还是网络平台都体现了创新理念,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能体现精品课程应有的价值。这一问题在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实践环节薄弱,实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不够规范,没有确定的课时比例,缺乏规范的专用教材,实验工具比较简单化。缺少实践特色的精品课程对会计学科而言,显然是不容回避的缺陷,所以,完善实践教学是提高会计学科精品课程质量的核心环节之一。
三、关于强化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实践环节建设的建议
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不仅能够满足基本教学要求,而且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主讲教师应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根据会计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发实验教学系列教材和案例教学数据库,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和开放性
1.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理论与实践并重,重在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对于非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在讲授内容和方法上也充分考虑他们的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完成不同的教育目标,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其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改革与课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训练。
2.实践教学条件要满足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
第一,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结构合理,满足工作需要。应设有专门的会计教学综合实验室,并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实验的教师应由从事教学的教师担任,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尽职尽责地进行实验室的全面管理,而且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某些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第二,规范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一般而言,实验教学的学时应占教学总学时的30%以上。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实验室应该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会计教学实验活动,这对于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实验设备要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实验的内容能够紧密结合会计改革的实际,实验内容先进。
3.大力开发综合性、创造性和研究型实验:
为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务,可以在校内安排实验,实验的方式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网上模拟实验两种方式。手工模拟实验主要在实验室中完成,由于手工模拟实验有时会受到相关条件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设计“会计网上模拟实验”课件。网上模拟实验不仅可以解决手工实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而且实验内容可以随意组合、实验过程中计时考核和计分考核相结合,还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这种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的研究型实验。
为了使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相关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参观学习,聘请实务界的专家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及时发现理论知识与业务实践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东北财经大学的《资产评估原理》精品课程为例,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院与大连众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和诚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成立资产评估实验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资产评估事务所实习,使他们学以致用。灵活多样的实践课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鼓励任课教师参与资产评估咨询,接触更多的实践工作,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践业务水平。
(二)实践性课程的具体形式
1.灵活多样的实验课程:
随着会计学科教学方法的发展,模拟实验将成为会计实践课程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的具体方式是:按照会计学科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单元,在每单元结束后设置相关内容的实验课,及时将教学内容同业务实践联系起来,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脱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零时差”和“零距离”。
2.实地学习:
为了使学生对会计实际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可以安排学生到实验基地和相关单位进行参观,并与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以便发现理论知识与业务实践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条件允许时,为学生创造机会直接参与会计实践工作,让学生获得会计实践的切身感受。
3.期末案例分析与实验: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专业课程所在学期期末,可以在校内安排期末案例分析与实验。期末案例分析与实验在总结学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综合性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进行模拟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主讲教师收集和编写的案例为素材,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并将理论分析的结论与经济现实进行对照,从而增强学生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实践的了解,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财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应届毕业生直接派往实习单位参与会计实际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会会计实务操作,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二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会计循环的模拟操作,以会计手工操作实验教材为基础,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进行会计业务流程各环节的手工操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电算化业务模拟实验。
总之,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应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但是不同性质的高校存在着培养目标和学科结构的差异,所以会计学科的实践教学也应该因校、因课制宜,采取灵活的形式,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真正提高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柳萍.关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宁德师专学报,2006(8).
[2] 董晓平.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7).
[3] 王芝庆.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三江学院学报,2007(5).
篇7
一、充分认识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各金融机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认识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是破解林农融资难、促进林业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拓展金融服务空间、支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新机制,构建良好政策环境,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现繁荣林区、发展林业、富裕林农、改善民生的目标。
(二)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利用各种新闻宣传媒体进行立体式宣传,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具体内容、政策原则和操作程序等相关事项做到家喻户晓,营造社会各界合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舆论氛围。
二、切实加强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组织协调
(一)林权抵押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全市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制定、督促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我市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做好借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负责建立市林业、财政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定期沟通的工作机制。
(二)人民银行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区域林业发展状况,努力探索适合林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和产品;加快推进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将林权信息充实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为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应用于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信用评级制度提供便利。
(三)林业部门要制定完善森林资源资产流转、抵押管理等规范性文件,为林业贷款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要积极配合金融机构拓展林业融资业务,帮助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导涉林企业和林农诚实守信,严格执行借款合同,按时还本付息。
(四)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建立起乡镇(街道)组织实施、村委会积极参与、金融机构具体操作、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配套服务的工作机制。
三、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一)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着求实效、促发展的原则,从优化资金配置、调整信贷结构的高度,加强与林业部门的配合,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二)各金融机构在规范推进林业规模经营大户和单位林权抵押贷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农户林权小额抵押贷款,制定符合林区实际的操作流程和实施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合理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程序,全力培育优质客户,逐步扩大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规模。
(三)金融机构要按照林业经营和资金需求的特点,综合考虑林木项目周期等因素,合理确定林权抵押贷款期限。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实行综合授信,随用随贷,周转使用。
(四)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和贷款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林权抵押贷款利率水平。
(五)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服务中心要积极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林权抵押贷款10万元以上且用于农业生产,林权资产不足抵押贷款的,可由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服务中心参与担保(但担保额不得超过贷款额的30%),同时做好反担保工作。为满足市担保中心开展林权抵押担保业务,市财政在2009年前将农业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增加到400万元,以后年度视农业贷款担保情况酌情增加。
四、加快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平台
(一)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继续深化林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改革,切实加强对抵押森林资源的确权登记、评估、流转和采伐等环节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平台,尽量减免林权评估、抵押登记、流转变现等环节的费用。对在办理林权抵押登记审核和评估过程中出现重大疏漏、弄虚作假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要配合金融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二)林业部门要建立健全林权抵押物合法性审核、林权流转变更登记管理以及林权抵押登记管理制度。履行“一个确认、两个承诺”,即确认林权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承诺在抵押贷款期间所抵押的林权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发放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权变更手续。
(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要严格执行有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业务准则,进一步规范评估操作行为,不断提高评估工作质量,简化评估手续,降低评估收费标准,减轻贷款人负担。
(四)进一步规范林权交易工作。在市林业局设立市招投标中心林权交易分中心,专门从事林权交易工作。拟进行林权流转的项目由市林权管理中心进行前期审核把关后,符合流转条件的进入林权交易分中心进行招标。
五、逐步建立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体系
(一)探索建立林木保险机制。用于抵押贷款的林木按每亩200元保额的标准投保火灾保险,其保险费经市财政审核后给予一定的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市林权抵押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为鼓励人保财险公司开办林木火灾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车辆、财产等保险业务可由人保财险公司优先承办。
篇8
无风险报酬率简而言之就是对无风险的投资而获得的收益率,因而又可以叫做“安全收益率”“纯货币成本”“基础利率”等。显然现实中不存在所谓的无风险报酬率,这只是服务于理论分析的纯粹假设。实务中评估界一般把国家发行的国库券利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的标准。毕竟国库券是相对安全的,且未来收益和收益期限都是固定的,国家信誉保证了无违约风险。国外一般采用5、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衡量无风险报酬率的基准。但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适用了,因为我国金融机构间市场体系与纯民间的融资体系是分离的,市场间的差异导致了价格发现功能的差异。也就产生了对无风险报酬率选取标准的不统一。自然我们所说的国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人行的基础利率等这些都是机构间无风险报酬率标准。然而站在消费者居民的角度或者是国内广大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无风险报酬率要高于机构间的,他们必须通过民间资金拆借利率、信托资金利率来评估决策。民间资本市场利率与机构间利率的差异,说明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法律政策面的市场化规范。目前评估与利率曲线的相关性降低,利率的非市场化给资本资产估值定价带来了分歧和争议。
总之真正体现个体投资者的无风险收益预期,必须依照社会融资和民间借贷市场来确定标准。从宏观上讲,当前房地产投资收益率未来走势、政府债务和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规范控制、对外经济放开的程度,这些都是对我国投资收益率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
一般而言,可以用下面工具作为无风险报酬率的参照标准:
确定了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溢价法可以得出投资所要求的报酬率:
R= Rf+βi(Rm-Rf)
其中:βi= 资产i的贝塔系数
Rf =无风险收益率
Rm = 市场平均收益率
PPP项目方案中关于内部收益率的确定是项目商务谈判中最核心的内容,它直接决定了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利益分配。2015年4月,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财金[2015]21号),其中的第十六条是计算运营期内各年政府运营补贴支出数额的公式(后面简称“21号文公式”)。具体内容如下:
对政府付费模式的项目,在项目运营补贴期间,政府每年直接付费数额包括:社会资本方承担的年均建设成本(折算成各年度现值)、年度运营成本和合理利润。计算公式为:
n代表折现年数
对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的项目,在项目运营补贴期间,政府承担部分直接付费责任。政府每年直接付费数额包括:社会资本方承担的年均建设成本(折算成各年度现值)、年度运营成本和合理利润,
再减去使用者付费,计算公式为:
n代表折现年数
该公式将补贴计算按照货币时间价值(折现率)和合理利润率两个层次进行分解计算而来。既然支付给社会资本方的补贴收入含有了合理利润,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年度折现率就是纯粹的货币延期支付而造成的时间价值成本,即属于无风险报酬率的范畴了。反过来讲,如果21号文公式中年度折现率含有风险报酬的话那就与所要求的合理利润重叠了,按照公式计算会加大实际支出,多计算出一倍风险报酬了。
我们再回到21号文件中:“第十七条 年度折现率应考虑财政补贴支出发生年份,并参照同期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合理确定。
第十八条 合理利润率应以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为基准,充分考虑可用性付费、使用量付费、绩效付费的不同情景,结合风险等因素确定。”
首先,地方政府的债券利率能否作为无风险报酬率的问题是有理论争议的,国债利率可以作为计算无风险报酬率的标准,但是地方政府债的发行承销完全是公开竞价方式进行的,竞买者根据发债主体的信用情况自主决策进行,因而是含有一定风险溢价成分的。我们建议采取无风险的报酬率作为21号文件公式的计算依据更为贴切,如以国债产品的收益率作为计算依据。但是地方政府参照自己发行债券的标准来计算货币时间成本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势,政府是按照自身风险条件进行PPP项目的融资配置,ppp建设项目的建设总成本支付就相当于政府发行债券融资进行这部分支付。
其次,我们继续分析计算21号文件公式的内容,建设成本部分中,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我们舍去风险计算内容“合理利润率”部分,如前所述:年度折现率是无风险的报酬率的话,这部分已无争议。公式可变成:
项目全部建设成本补贴
显然是按照建设成本的复利终值额再均分解到各年度来支付补偿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高估了政府实际支付金额,甚至有国有资产的流失之嫌。
那么合理计算项目建设全部成本的实际支付额应该是项目全部建设成本的等额年金化:
项目全部建设成本补贴(2)
或项目全部建设成本的年金化值=项目全部建设成本政府多支付的额度=公式1-公式2 =
项目全部建设成本
可见财政运营补贴周期n越长,政府的支付也越大。
因此,采用公式(2)代替公式(1)更具有科学性。
对于ppp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咨询界专家提出了该文件实践适用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部颁发的财金[2015]21号)适应了当前政府ppp模式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项目的可执行度,从政策层面仍然要明确某些概念界限和计算原则。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
[2]2015注册会计师教材_财务成本管理
[3]2016年《资产评估》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
[4]何涛,赵国杰.基于随机合作博弈模型的ppp项目风险分担[D].天津大学2011
篇9
论文关键词:外资并购跨国公司产业政策
一、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
自2005年以来,跨国企业开始在中国消费品生产、基础材料业、重化工业等领域大手笔收购。2006年外国资本更是对中国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频频出手,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人股华菱管线、摩根斯坦利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收购水泥行业龙头海螺水泥、私人资本PAG收购国内最大的婴儿用品公司“好孩子”等。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外资对华的并购金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28亿美元。外资并购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外资并购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加快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并购并不~定构成行业垄断,也不会危及行业和经济安全;反对者则认为外资并购可能带来诸如排挤民族产业、形成金融风险,甚至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
从近年的外资并购大型案例看,外资并购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能源生产和供应领域;二是基础材料工业领域;三是具有巨大市场规模和长期增长潜力的消费品生产领域;四是具有巨大市场规模和长期增长潜力的消费品生产领域;五是新技术服务和正在逐步兑现“人世”承诺走向开放的商业、金融服务业领域。对于单纯的外资企业合并,则有以下特点:外资企业合并现象目前并不多见;合并多存在于外资企业之间,鲜见内外资合并现象;同一控制下的外资企业合并较多;合并大多是为了解决当初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瓶颈,特别是经营范围的限制等,随着逐步放开,有必要整合资源和企业管理。
二、外资并购的正面效应
外资并购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及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因此,大量国有企业的改革迫切需要外资,特别是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参与。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实际上就是外资与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这种交易将导致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从而最终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
跨国并购不仅会给被并购企业带来大量现金流量,而且有助于企业更新装备,提高技术水平。外商并购国内企业,不仅使被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外商原有的先进技术,而且还可通过跨国公司的R&D投资获得持续的先进技术,并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产生的溢出效应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外资并购可以使国内企业更快地融入国际生产体系。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框架,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分工的深化和细化,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被并购参与到跨国公司全球性的产业链中。被并购后,企业就能够按照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分工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营销网络、技术等资源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当前外资并购领域存在的问题论文写作
1、外资并购的法律建设明显滞后。目前外资并购主要依据《外资企业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中的零散规定,而业务操作主要依据《夕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2)、《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2002)、《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登记及税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2003)、《关于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有关外汇管理问题的通知》(2004)等。存在外资并购法律依据层次低、不全面、法规零散又操作不便的问题。面对形式多样的外资并购,尚不能解决市场垄断、资本外逃等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对该相关政策还存在不熟悉的情况,对内对外宣传都少,客观上造成了合并的难度。
2、国有资产价值被低估和流失问题。尽管从理论上讲,外资并购与国有资产流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在外资并购的实际操作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确实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许多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没有经过规范化的核定和评估,不少是按账面价值而不是重置价值出让,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另外,从目前的形势看,我国的并购市场是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外资作为买方往往占有明显优势。交易地位的不平等,加上国际资本运作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外方在交易谈判中寸利必争、寸权不让,而中方常常被动接受相对不利的条件,从而导致国有资产价值低估。有的外商利用中方渴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心理,以及对国际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和技术标准上的知识缺陷,乘机以质量低劣的实物资产和陈旧过时的无形资产作价投资,以次充好、以旧充新,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3、对国内一些企业和相关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目前,国内已经具备了一批有竞争力且成长前景看好的优势企业,外资的大规模进入,使这些正在迅速成长的优势企业面临实力更为强大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后,有可能打断国内运行已久的供应链,而转向跨国公司母国或跨国公司在国内的配套生产企业,从而对国内相关行业造成冲击。另外,外资集中购并某一行业的企业时,还往往会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受到外国公司行业垄断的威胁。资料显示,几乎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都由外资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4、技术层面的问题。外资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包括: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操作存在困难;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服务意识差,造成并购成本提高;并购范围的延伸存在政策上的空白点,并购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正面效应无法全部显现;国内中介机构提供的并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多停留在跑行政审批阶段,缺乏对并购对象事先战略分析等高技术含量服务。
四、外资并购的对策研究
1、制定针对性法律法规。我国2006年9月8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虽然有反垄断审查的规定,但相对还比较粗放。而西方国家对重要行业的跨国并购一直实行严格的管制,包括制定完善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审查程序,实行积极有效的行政和法律干预等。我国目前并没有单独制定外资并购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对于外商并购投资的监管还缺少法律依据。因此,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将外资并购纳入外资管理的范畴,填补反垄断法、跨国并购审查法和证券交易法的立法空白,以确立跨国并购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有关部门应加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制定外商收购和兼并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可操作性政策和扶持措施;推动BOT、特许权转让投资方式、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股票等各项规定的制定与完善;鼓励外资参与国企改组改造、允许外商收购和兼并竞争性行业的国内企业。大部分竞争性的工业行业,应放开对跨国并购的各种限制,包括股权比例、并购方式等: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的工业行业,主要是重工业产业(汽车、重化工业等),应有步骤地放开对跨国并购的限制=对服务业的跨国并购应该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对外资的殴权比重进行限制,同时在审批环节从严把关。
2、外资并购规制的程序规范。要强化对外资并购的规制,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要建构科学、合理、高效的外资并购审批制麦,以防范和消除外资并购实践中所产生的诸多弊端。综观世界各国,实行外资并购审批制度都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外资并购对国内经济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健康地发展:我国外资立法应对外资审批制度做出统一规定,统一适用外资企业创建和外资并购,而对于外资并购审批的特殊问题应做出专门规定,具体内容包括外资并购审批机构、审批标准、审批种类、审批程序等。
同时,应建立部门间外资并购监管协调机制。商务、工商、外汇局、税务等部门应形成监管合力,确保并购行为在审批、资金到位、登记变更等环节的规范管理。建议商务部门在核准外资并购项目时,应与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有所区别,须验证境外收购方的身份,同时重点审核作价依据,在批准文件上注明转让价格和付款时限,在源头上杜绝虚假外资并购。外汇局主要通过外汇资金的汇兑环节实施监督和管理。工商管理部门切实行使督促并购方履行支付协议的权力,对转股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变更应要求其重新验资,以外汇局转股收汇外资外汇登记文件为依据,以重视外汇局出具登记证明的权威性。新晨
3、强化产业战略和产业政策。对于战略性产业和重要企业,外资进入的方式和深度要有明确的界定,对于涉及战略产业和重要企业的并购重组,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利益至上的原则,在服从战略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企业的商业利益,避免以牺牲战略利益、长远利益为代价去换取眼前利益。政府为保证本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在允许和鼓励外资并购的前提下,应采取措施限制或禁止有损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外资并购行为。产业政策是直接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意图的经济政策,政府应运用产业政策对外资并购进行引导,以促进其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方向发展。
篇10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常见问题;改进措施
在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推动下,加大国家科研工作力度,促进我国各项基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内容。随着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定位、财政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对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利用全面有效的会计核算措施,完善财务制度体系,解决当前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为科研工作及单位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持。
一、合理规范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科研项目资金是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问题多发地带。因此,应利用有效的财务核算工作,合理规范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方法与过程。制度规范模式。在管理制度制约下,会计核算人员以制度内容为基础,制定资金使用规范并予以执行,可以极大的提高规范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制度规范模式,可以极大地避免核算工作者与资金使用者,因资金使用歧义问题造成矛盾与纠纷的出现;过程规范模式。资金使用与核算过程的规范,可以保证科研资金全面核算管理的实现。过程规范管理的开展,将资金使用与核算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由专人对每个过程进行责任管理,实现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与核算过程的掌控;细节规范管理。细节问题是造成资金管理问题过程必须注意的内容。如资金审批签字与用章顺序;资金使用原始单据管理情况;财务印章管理人员等细节内容的规范,都有利于资金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利用资产总额精确清算措施,改进应收应付款核算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长期存在资产总额中应有应付款以及其他资产构成混乱问题频现,进而影响了应收与应付款核算的顺利完成。所以会计核算人员,需要采用精确清算措施理清单位资产总额与具体内容。做好资产账目核算。会计核算人员首先需要对资产账目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核算,清晰账目的资产总量;对资产实务进行精准清算。核算人员对单位资产内容进行精细准确的清算工作,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较难清算的内容,聘请专业评估人员进行资产评估,以获取精确地资产数据;将账目资产与实际资产数据进行核对并逐一进行清算,对于账目中的资产问题结合资产实际价值进行完善;在清算完成后的资产账目支持下,对资产负债科目中应收应付款按照科研项目、固定资产经营等核算内容进行单独设立核算账目,解决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应收应付款核算不清问题。
三、提高往来款项核算质量,改善收入环节核算问题
科研事业单位,由于受到体制影响财务收入组成较为复杂,包括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各种收入内容。由于其组成过于复杂,造成了当前科研事业单位收入款项核算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出现。科研事业单位的收入核算与往来款项核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会计核算人员利用以下措施提高网络款项核算质量,进而改善收入核算问题。做好收入款项分类登记。财务管理工作者对于收入款项内容需要做好分类与账面登记工作。分类工作是指会计人员将收入的款项,按照款项来源与作用合理分类,特别是对于来源相同但分属不同收入内容的款项(如同一用户支付的本期应收款与下期预付款),进行合理分类核算保证款项数据准确。而登记则是将分类完成的款项进行账目登记,为核算的进行提供账目数据支持;往来款项定期核算。虽然在会计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要求往来款项需要定期核算,但是为了提高其核算质量,科研单位会计管理者需要自主定期开展核算工作,实现会计应收、预收款项内容清晰,保证收入核算的开展。
四、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资产,减少资产流失
当前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核心内容中,减少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据着重要位置。为了加强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有效性,会计管理人员利用资产合理配置以及提高资产利用效益方法,减少资产流失问题的出现。合理配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管理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单位会计人员在前期理清资产内容的基础上,将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保证资产管理者责任与收益平衡,进而保证资产管理责任管理到位,同时收益核算效率与质量得到保障;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率。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增加资产收益实现资产升值,进而避免了资产流失问题出现。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提升,需要财务工作者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合理规划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长期呆滞;其次挖掘资产内部潜力实现资产隐形升值;最后合理开展资产经营,实现资产收益的稳步提升。
五、结束语
面对传统会计工作遗留问题,以及国家提出的事业会计改革要求,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上,以提高单位会计管理质量为目标,坚持实效性地健全与完善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内容与环节,促使科研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与合理发展,为我国基础科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动力。
作者:孙文雨 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扶贫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