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原理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通气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多元化护理;穴位贴敷疗法;无创机械通气;幽闭恐惧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呼吸内科首次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70例, 男38例, 女32例。排除诊断明确的严重心、肝、肾疾患, 脑梗、脑出血等重大颅脑疾患, 精神疾病史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不作为排除条件。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35例, 年龄平均70.63岁;对照组35例, 年龄平均70.57岁。两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长短、有无合并症,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患者由于病情需要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由护士准备呼吸机,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无创机械通气的目的, 使用方法, 配合事项, 取得理解后为患者佩戴面罩头带, 连接呼吸机管道, 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呼吸机参数。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配合情况。
观察组:采用多元化护理结合穴位贴敷疗法。
1. 2. 1 多元化护理包括
1. 2. 1. 1 “一对一”责任制护理, 与患者建立互知互信的关系, 给予家人式陪伴, 亲情式服务, 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由于陌生的环境及治疗方法, 所造成的恐惧、焦虑情绪, 增强其安全感。
1. 2. 1. 2 戴机示范、讲解 使患者通过视频了解无创机械通气使用的全过程, 包括面罩的佩戴, 头带的固定及如何有规律的放松呼吸以配合治疗, 用最直观的方式使患者了解治疗方法。
1. 2. 1. 3 指导患者手语训练 使用面罩无法进行语言沟通时使用手语表达需要, 患者就不会有与世隔绝的感觉, 避免了产生恐惧反应的条件刺激。无创机械通气治疗2~3次/d, 安排上午、下午及睡前, 2~3 h/次。责任护士守护在旁, 随时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呼吸机参数, 以减轻压力变化带来的不适, 最大限度地避免幽闭恐惧症状的促发因素。
1. 2. 1. 4 夯实基础护理 保持面部舒适, 可使用减压贴贴于面部, 避免面罩压伤。满足患者身体舒适度的要求。
1. 2. 1. 5 为患者效能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1. 2. 2 穴位贴敷疗法 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 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穴药结合的外治方法, 依据是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 就其施治部位和治疗原理来讲, 属于针灸学的范畴。涌泉穴, 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 乃是肾经的首穴。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为常用中药, 其性热味苦寒, 有散热止痛, 安神定志之功。将吴茱萸研成粉与醋调成糊, 敷于双侧足底涌泉穴, 用透明敷料固定, 每日更换一次。此法可以引火下行, 镇静安神、缓解焦虑。使用透明敷料可防止药糊干燥, 还可便于观察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及早发现过敏等不良反应。
1. 3 观察内容 患者在初次接受通气治疗时往往由于对呼吸机作用不了解, 以及由于呼吸机供气时的正压作用使患者产生幽闭恐惧症(紧张恐惧的心理), 使患者不能主动配合产生人机拮抗[1]。采用自制患者幽闭恐惧症状评估表及患者病情监测表对首次使用无创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评估, 比较使用多元化护理结合穴位贴敷疗法后, 患者幽闭恐惧症状发生率的变化, 配合治疗的情况, 及PaCO2下降20%所用的时间。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多数年龄大, 病程长, 其气道狭窄, 肺顺应性降低等器质性和功能上的改变大多不可逆转, 以致部分患者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后PaCO2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鉴于此种情况, 以PaCO2下降20%为病情监测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幽闭恐惧症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配合治疗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aCO2下降20%所用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即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二者比较, P
3 讨论
3. 1 无创机械通气是呼吸内科用于COPD及呼吸衰竭的早期治疗的主要方法, 可达到一定水平的气体交换和改善氧合的目的, 且无需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 可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 减少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痛苦和创伤[2]。患者在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时, 由于需要使用鼻(面)罩, 不能说话, 不能活动, 就像处于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 与世隔绝, 是患者产生恐惧反应的条件刺激, 其治疗过程中压力变化带来的不适更是促发因素。尤其是首次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由于幽闭恐惧症状的影响可导致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不同步, 自主呼吸增强, 耗氧量增加, 机体缺氧加重, 导致患者喘憋, 甚至拒绝治疗[3]。多元化护理是多方位地扩大服务领域,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 系统的, 整体的责任制护理活动, 强化健康教育, 提升护理质量, 本次研究表明多元化护理用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2 穴位贴敷疗法简单易行, 安全而无副作用, 且治疗各科疾病确有良好的效果, 故临床应用较广[4]。吴茱萸热性, 有小毒, 入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具有安神定志之功。涌泉穴是人置最低的穴位, 可引气血下行, 功擅主降, 是升降要穴, 刺激涌泉穴可宁心安神[5]。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可引火下行, 镇静安神, 缓解焦虑。
4 结论
雷海潮说过“传统的护理模式使每个护士对患者的照顾是片段式的, 并且偏重治疗, 忽视了对患者的整体照顾, 而优质护理服务则是为患者提供了全面、全程、无缝隙的整体护理, 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 护理模式也从以前的单纯医学护理操作向多元化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护理转变。本次研究表明采用多元化护理结合穴位贴敷疗法, 可明显降低首次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幽闭恐惧症状的发生率, 提高对治疗的配合程度及治疗效果, 使得患者能够顺利接受并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也有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进, 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彩芳, 殷兴艳. 呼吸内科ICU呼吸机幽闭症心理护理体会. 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1):91.
[2] 陈秀桃. 心理干预对无创通气患者的影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1):97.
[3] 王曙红, 蒋冬梅. 机械通气舒适研究进展. 护理学杂志, 2006, 21(13):77.
篇2
1 济南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现状
早在2010年,济南市就根据国家科技部等八部门《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国科发农[2009]242号)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工作,济南市科技局、济南市财政局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通知》(济科发[2010]8号文)。同时,为加强和规范科技特派员工作,增强县(市)区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效,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济南市科技局还制定了《济南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法(暂行)》,规定了科技特派员的选派、领导、管理和考核等一系列内容。
据了解,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市、县两级累计安排特派员财政专项资金700余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亿多元。其中济南市认定的市中老家农场、槐荫黄河湾公园、长清伟农庄园、平阴禾宝中药材等18个特派员示范基地投资已超过1亿元,通过特派员的创业和服务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技术聚集于此。在科技特派员的服务领域不断延伸的同时,使农业实用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普及,使当地农民实现了新的增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市目前所指的科技特派员实际上是农业科技特派员,其工作目标是“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创建一个基地、致富一方农民”,而关于企业科技特派员则还未涉及。
我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促进我市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建议应尽快组织实施济南市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
2 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意义
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有三大重要意义:第一,通过引导驻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架起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创新资源与济南市企业、产业、区域合作的桥梁,切实解决企业各类技术问题;第二,理顺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把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不仅创新了学科建设思路,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而且明确了科研院所对科技人员的培养目标;第三,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合作,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3 企业科技特派员的主要工作任务
3.1 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协助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
根据技术和行业发展的趋势,特派员在充分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基础上,收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信息,掌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和资源布局,分析和研究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
3.2 协助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特派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发展战略,面向国内外寻找优势科技资源,努力促成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效对接和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3.3 参与企业研发,解决企业生产和新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问题,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
充分利用派出单位的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条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充分分析企业的技术需求,研究产业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整合产业和科技优势资源,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
3.4 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帮助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服务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争取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或联合建设国家级或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
3.5 优化企业研发团队,联合培养人才
通过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推动企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奖教金等形式,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
3.6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推动企业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知识、技术管理制度,把企业培育成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发挥特派员所驻企业的典型示范效应,加快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带动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 实施济南市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对策建议
4.1 尽快制定济南市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
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等国家七部门联合的《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国科发政〔2009〕131号),尽快制定出台符合济南市实际的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
4.2 成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指导小组
由市委组织部、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指导小组”,负责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指导和协调。
4.3 理顺工作机制,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顺利实施
首先,各级科技部门应主动关心特派员的工作和生活,督促驻点企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通过本级科技计划优先支持特派员及其驻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派出单位要认真选派合适人员担任特派员,为特派员完成派驻任务积极创造条件。要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确保派出的特派员原职务、工资、福利、待遇、岗位不变,工资、职务晋升和岗位变动享有与原单位在职人员同等待遇。第三,驻点企业应积极创造特派员开展工作的便利条件,认真履行协议的承诺,把特派员及其团队作为企业创新资源,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篇3
【关键词】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吸入性肺炎;护理
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机械通气时吸入性肺炎的防治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难题之一[1]。通过回顾性分析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预防吸入性肺炎,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住院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49例(对照组),年龄65~78岁,平均72.6岁。气管切开15例;气管插管34例,其中经鼻插管33例,经口插管1例。机械通气时间7~59 d。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45例(观察组),年龄69~81岁,平均76.7岁。气管切开14例;气管插管31例,其中经鼻插管29例,经口插管2例。机械通气时间5~67。两组均留置胃管给予鼻饲饮食,两组患者年龄、人工气道方式、应用机械通气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改进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
1.2.1 使用呼吸机时应掌握好吸痰时机和吸痰要点根据患者氧饱和度的变化、肺部听诊情况及进餐时间等给予适时吸痰。一般于餐前15 min彻底吸痰,吸引负压不易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吸痰中操作应准确迅速,一般不超过2~8 s/次[2]。吸痰时,吸痰管深度不要超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内套管末端1 cm[3]。在进餐中及餐后30 min内尽量避免深吸痰,防止剧烈咳嗽致胃内容物反流发生误吸。
1.2.2 加强气囊管理及气囊上分泌物的引流 经鼻腔置入气囊上部1根引流管,每30~60 min抽吸1次引流液,在松气囊前彻底抽吸,气囊内压保持25~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
1.2.3 改进鼻饲饮食护理措施 鼻饲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食物反流,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但通过调整鼻饲的使其保持于低半卧位,降低鼻饲速度和每次鼻饲的容量即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4]。国外研究对一组机械通气的鼻饲患者观察发现,平卧位患者肺炎发生率34%,比半卧位患者高出8%,而且和平卧位的时间有关,即平卧的时间越长,误吸的发生率越高[4]。
1.2.4 鼻饲管的护理 保持鼻饲管固定良好,防止脱出,测量外露部分长度,2次/d,每次餐前回抽胃液,以确保鼻饲管在胃内。更换鼻饲管时用止血钳夹住胃管外端,防止管内残留胃液流入气道导致误吸。
1.2.5 改善胃肠功能 餐后1 h按摩腹部,3次/d,10~15 min/次,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胀。并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如上肢伸展、环保、握拳,下肢抬腿、屈膝、蹬足跟运动等。混合奶宜低脂,适当应用助消化药及胃动力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P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27例,占55.1%;观察组发生12例,占26.7%,两组比较,χ2=7.81,(P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机械通气时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表1显示,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55.1%,显著高于一般年龄机械通气的患者,是因为老年患者病情重,机体抵抗力低,气管插管时间较长,加之声门失去生理性关闭功能而易导致异物大量和反复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即使改进了护理措施,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仍有26.6%(观察组),较一般年龄机械通气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高。故笔者认为,对于老年人气管插管时间过长或存在反复误吸者宜行气管切开。
3.2 重视隐匿性吸入 隐匿性吸入亦是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常由于咽喉部或声门下、气管套管及气管导管气囊上部的分泌物,以及通气机回路中污染的冷凝液的微量吸入所致。因此,除做好上述主要诱因的防范护理外,还应及时倾倒集水瓶冷凝液,每周更换1次通气管路,以减少肺吸入,减轻肺损伤。
3.3 改进护理措施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本组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胃内容物及上气道分泌物反流或误吸所致。其主要诱因为吸痰不当、气囊管理不当、剧烈咳嗽、胃肠功能失调、鼻饲方式不当等。针对吸入性肺炎发生的诱因,改进护理措施,通过精心护理,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参考文献
1 王立万,张进川,解郑良.机械通气并发吸入性肺炎.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9,20(2):148.
2 李文涛,孙丽娟,刘晶.使用呼吸机时气道湿化方法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1,16(10):584-585.
3 Pate MF//Gitical Care Nurse,2002,22(2):130-131.
篇4
[摘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规律性,需要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等组织的共同参与。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高职院校应遵循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外部保障机制,健全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内部管理机制,为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
关键词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 人才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韩春燕(1987-),男,河南南阳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重庆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4ky0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10-03
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的矛盾日渐凸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出发,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需要建立协同联动、责任共担的人才培养机制,解决高职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规律性,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进行专业实践的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的完美对接,从而达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因此,实践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重要特性。然而,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十分矛盾而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社会上许多行业企业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与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教育规律和个人成长的规律来讲,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十分困难的。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在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而实践技能这一教学目标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政府和行业企业的资源和力量,将实践训练深入到行业企业中去,深入到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去。因此,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既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责权不明
政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然而,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府与高职院校之间存在责权不明甚至是缺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地方各级政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模糊与缺失。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政府的责权缺失使得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失去了重要的保障。
(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合作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未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当前的校企合作大多处于浅层次的合作阶段,合作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合作程度比较低,成效甚微。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时多从事非常具体的机械性、事务性劳动,使得实践过程流于形式。
(三)协同培养机制薄弱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高职院校来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现实的。要利用有利的社会资源并充分发动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协同联动,才能有效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然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中,政府、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承担应尽的责任。他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失,造成高职教育中社会资源的缺失,从而导致高职毕业生与社会产业需求的脱节,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看,建立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责任共担”的机制是解决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一)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这一概念,很快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是针对企业治理而提出的,最初在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等范畴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利益相关者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领域也很快渗透到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领域,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和运用。
对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界定,直到1984年,弗里曼(Freeman)在他的经典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上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人。”弗里曼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成为后期利益相关者研究的一个标准范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高等教育要想进行彻底的变革和创新,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包括学校在内的政府、企业、家庭以及社会各种组织的积极参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亨利·罗索夫斯基首次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他出版的《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书提出大学“拥有者”这一重要概念,将大学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进行研究。他指出,这种“拥有”不是经济利益上的“拥有”,而是社会利益上的“拥有”。利益相关者运用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高等教育进行审视和研究,为我们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二)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原则
1.利益共享原则。利益共享是相关利益主体在合理差异和互惠互利基础上形成的对共同利益的公平享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重要保障机制。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只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利益共享的原则,才能使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得到有效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高职院校逐渐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也由不计利益成本向互惠互利转变。没有利益的校企合作是没有生命的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
2.责任共担原则。责任共担原则是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也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风险机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利益相关者应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承担一份责任。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承担各自的责任,尽到自己的义务。由于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和获得的收益有所不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也各不相同。但是,责任共担原则作为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原则,在维护和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优势互补原则。优势互补使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成为可能。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和企业是高职人才的需求者,同时也是众多社会资源的拥有者。相对于企业来讲,政府拥有更多资源的分配和协调能力;相对于政府来讲,企业又是高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政府和企业的这些资源和优势是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必需的,也是高职院校所缺乏的。高职院校在专业知识和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方面是政府和企业所远远不能达到的。因此,优势互补是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三)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内容
1.建立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外部保障机制。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因此,建立健全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法律保障体系和资源协调机制,是构建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保障。
第一,完善“责任共担”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促进和保障不同利益相关者共担人才培养责任的首要条件。在世界职业教育史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为了使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市场、依法发展,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均有详尽的法律规定,无论企业还是学校,都有法律保障。企业主要依据《职业教育法》及《培训规章》,学校则依据教育法。规范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我国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也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尤其是要将企业和行业等相关利益者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法律体系中,保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从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第二,建立“优势互补”的资源协调机制。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多方资源的协调和整合,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资源协调机制。在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协调机制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德国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负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尤其是对双元制中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的管理、运行、监控、权利、义务等,都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学校类型的设置、专业的布局都是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协调。在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社会各种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整合者和协调者,从而保证不同社会资源能够为高职人才培养服务。
2.健全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内部管理机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涉及政校企多方,因此需要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协同共管”。
第一,完善“利益共享”的内在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逐渐走向社会办学和多元化办学的今天,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多方的参与和协同合作,而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也要求他们与高职院校合作。这种内在需求的驱动机制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运转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是他们之间长期稳定合作的根本保障。因此,在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和高职院校各利益相关主体要充分尊重对方的内在需求,尽可能为满足对方的利益需求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获得对方的支持并维持长久稳定的合作。在“利益共享”的内在驱动机制构建方面,高职院校要不断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研发、生产、管理和经营等诸多方面的难题,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践、就业的岗位,还可以与高职院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帮助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政府正是这种内在驱动机制建立的协调者、保障者以及组织实施者。
第二,建立“协同共管”的管理运行机制。政府、高职院校、企业是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只有建立政校企“协同共管”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面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侧重也有所不同。在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以其特有的职能和资源优势进行统筹协调,通过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制定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发挥主导作用;高职院校承担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高职人才的接收者,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开始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又一主体。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建立“协同共管”的高职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确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洪芳,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3(3).
[3]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责任共担”机制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篇5
【关键词】 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重症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病发展到终末阶段而导致的一系列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1]。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效果却差强人意。无创正压通气是目前最常用的无创通气技术, 通过口/鼻面罩进行正压通气。随着医学的发展, 有学者提出有创机械通气可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2], 但对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故为了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ICU进行治疗的62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研究, 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将6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1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63.54±2.57)岁;心功能Ⅲ级的患者13例, 心功能Ⅵ级的患者18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63.43±2.57)岁;心功能Ⅲ级的患者14例, 心功能Ⅵ级的患者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常规给予速尿、西地兰、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等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
1. 2. 1 对照组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方法治疗, 采用面罩连接呼吸机。通气模式为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 然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以2 cm H2O/次(1 cm H2O=0.098 kPa)的水平逐渐递增, 至患者的呼吸状况明显好转调整呼吸机参数, 使潮气量Vt≥7 ml/kg, 气道峰压≤30 cm H2O , 在保证SpO2≥90%的前提下呼吸机给氧浓度的调节尽量<60%[3]。
1. 2. 2 观察组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通过口进行气管插管, 建立人工气道, 然后调整通气模式, 一般首先选择A-C模式, 待患者的氧合改善、循环稳定后可将模式改为SIMV+PSV模式。同时调整通气参数, 呼吸频率一般为12~20次/min, 潮气量6~10 ml/kg, 呼气末正压4~5 cm H2O, 吸氧浓度30%~60%, 压力支持水平10~18 cm H2O。待患者神志恢复, 自主呼吸平稳, 血液动力学稳定后可撤机观察2 h~1 d, 患者在撤机后如呼吸平稳, 无缺氧等不良症状, 可将气管导管拔出。
1. 3 疗效评定标准[4] ①显效:干预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心率、呼吸困难明显改善, 动脉血气分析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也明显好转。②有效:患者生命体征、心率、呼吸频率有所改善, 动脉血气分析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也有所改善。③无效:患者生命体征、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无改善。④死亡: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 2 两组干预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检测比较,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 人们对重症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5], 通过研究显示, 低氧血症是重症心力衰竭呼吸功能不全的关键环节, 而导致重症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肺水肿[6]。因此要有效改善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 降低死亡率, 必须要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低氧血症及肺水肿, 避免其发生心力衰竭[7]。
无创性间歇正压通气(NIPPV)的原理与有创机械通气的原理是一致的, 在患者自主呼吸和上呼吸道保护功能存在时, 采用NIPPV既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又避免了有创机械通气可能带来的并发症[8]。NIPPV主要有以下优点:无创伤性, 患者通过面罩或鼻罩与无创呼吸机连接, 使用灵活, 便于上机和脱机, 可以避免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致的损伤, 保留气道生理和解剖的完整性。但是, 正压通气(NPPV)在临床应用中有其最佳适应证, 不同患者在应用NPPV过程中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若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SpO2没有改善甚至有所下降;动脉血气指标没有改善;意识障碍较治疗之前恶化或者出现了昏迷等, 应积极采用有创通气方法。
罗光辉等[9]研究显示, 有创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降低重症心力衰竭的死亡率。本次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析其原因在于:①有创机械通气可明显升高患者的肺泡内压, 抑制液体从毛细血管向肺泡内渗出, 减轻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肺水肿。②有创机械通气能防止或避免患者的小气道闭合, 减少肺泡萎缩, 降低肺内分流, 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从而使患者肺内分流导致的低氧血症得到纠正[10]。③有创机械通气能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改善氧合功能, 减少呼吸肌做功, 缓解组织缺氧。④有创机械通气可增加患者胸内压, 减少患者的静脉回心血流量, 降低心室的跨壁压, 从而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及后负荷[11]。
综上所述, 有创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振桐, 王承敏.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适应证.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2, 1(4):253-255.
[2] 石玉花. ICU对COPD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不同时机有创机械通气的疗效观察.中外医疗, 2013, 6(12):415-417.
[3] 王青杰, 刘瑞凤.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进展.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5(8):38-39.
[4] 曹 惠芳, 余海, 黄一帆.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不同病因致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5, 4(1): 34-37.
[5] 赵文峰.难治性心力衰竭62例治疗体会.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21):30.
[6] 陈丽鹃, 李学文.难治性心力衰竭治疗体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2):237.
[7] 张德坤.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3):433.
[8] 邓志辉. BiPAP无创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评价.南方医科大学, 2011.
[9] 罗光辉, 刘漪, 谢作舟.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4):587-588.
篇6
[关键词] 呼吸衰竭; 俯卧位通气;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69-01
呼吸衰竭是种功能状态并不是一种疾病,可由肺部疾病引起,也可由机体各种疾病的并发症引起;是机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动脉二氧化碳压增高的,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机体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受损,严重缺氧和电解质紊乱,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及时改善患者通气功能,俯卧位通气是目前研究改善患者通气功能的热点之一,临床上也正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患者的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7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需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26-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1±3.1)岁;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的患者有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例,肺部大手术患者15例,重度烧伤患者13例,蛇毒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3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人;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文化程度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俯卧位操作方法简介 (1)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平稳后彻底清洁呼吸道,包括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务必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适当给予肌松剂或是镇静剂,稳定10min中后,再由医护人员摆好;(2)备好3-4个软枕或软垫置于病床上,3-4个医护人员分站在病床的两侧,经患者摆成侧卧位,再将之翻转为俯卧位,并将备好的软垫置于患者头部、双肩、髂部、腿部等,以防压疮,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胸腹部是否有受压迫,应避免受压,保持患者舒适,头部偏向一侧,气管切开着采用头部正中位;(3)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1.3 观察指标 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所有观察指标均由同一专业人员监测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打包处理完成,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经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后各指标比较,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2组患者经不同机械通气方式通气后有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注: p>0.05。
3 讨论
3.1 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热点的方法 该通气方法就是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进而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和机体缺氧及电解质紊乱的病理生理改变,有降低病死率的趋势。俯卧位通气原理就是将肺内气体重新分布,因为由于肺自身的重量在肺部的底部或较低部分通气功能较差和肺底部的胸膜内压变得较小,从而使该部肺顺应性大,在通气时就会有更多的气体走向该部分肺。因此患者采取俯卧位时,气体会到上方肺部,上方肺部的肺组织是正常的,从而就能正常的通气,提高通气功能。此外采用俯卧位能改善膈肌运动和减轻心脏对肺的压迫。同时俯卧位患者的肩部和髂部被垫起,使胸廓和腹部的运动有了明显的改善,能有效增加患者的功能残气量,此外俯卧位通气使肺内通气改善,从而改善了通气血流比值和分流的减少,从而改善氧合,进而利于提高患者的氧合指数。
3.2 本文研究76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分别采用2种不同的进行机械通气 分析结果发现,采用俯卧位通气的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及氧合指数较常规通气方式有明显的改善,说明不同的的通气方式可以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俯卧位通气的效果较常规通气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对呼吸衰竭患者运用俯卧位通气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患者的氧合指数及缺氧程度较常规通气方式有明显的改善,值得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建裕,陈来娟,金丁萍等.俯卧位通气病人的监测与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5-496.
篇7
【关键词】传统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频震荡通气;临床疗效
新生儿呼吸综合征作为导致新生儿呼系统衰竭的主要致病因,有着极高的死亡率[1]。临床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气治疗。然而传统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案毕竟有着一定的缺陷。我院于2006年开始引进一种全新的通气治疗方案―高频震荡通气,文章对我院54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分别采用高频震荡通气与传统机械通气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0月到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4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将5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HFOV组)和对照组(CMV组),每组患儿27例。其中治疗组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胎龄(30.3±1.4)周,出生时体重(1650±250)g;Apgar评分为6.1±2.3/min。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9例;胎龄(31.0±1.6)周;出生时体重为(1680±280)g;Apgar评分为6.1±2.5/min。将两组Apgar评分、胎龄及出生体重进行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器械选取传统机械通气治疗选用stephnie呼吸机CMV模式;高频震荡通气治疗选取stephnie呼吸机高频模式。
1.3方法对54例患儿均给予维持正常血压及抗感染支持等一般治疗。治疗组的初始氧吸入浓度为0.5-1.0,频率为10-12Hz(1Hz=60次/mim),将振幅位置归零,使得呼吸末正压值(PEEP)等于或接均气道压(MAP),振幅增加标准以触及或者看到胸部轮廓出现显著振动;对照组的初始氧吸入浓度为0.5-1.0吸气的峰压值为22-25cmH2O、呼吸末压(PEEP)6-8cmH2O、E、I比值为1.2:1、频率为40次-50次/min,待患儿病情稳定以后,依据临床治疗效果和患儿血气等逐步降低参数及进行撤机。
3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机械通气方式,其工作原理是采用小于解剖腔的低潮气量、近似于肺部共振的高频率和低通气压力低潮气量进行通气[2]。与传统机械通气的不同之处在于,高频振荡通气是通过提高气体的流动速度从而增加对流和弥散,使得患者肺组织的气体交换变得更加有效、迅速。在新生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时候,会导致患儿肺部释放或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不足,从而引发大面积的肺泡顺应性下降和萎陷,降低患儿的肺氧合功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于患儿的肺泡萎陷纠正以及肺泡开放的维持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将患肺部的小气道持续性开放;减少压力和容量的变化,气体交换的完成是在最低的气道压下完成;这样,可对患儿的心血管系统造成更小的影响,且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受到更小的抑制[3]。所以,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通过气体的快速、有效交换,从而实现肺血的氧合加速,进一步迅速对患儿的低氧血症进行改善,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减少了慢性肺损伤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高频震荡通气的方法能有效的对患儿的氧合功能进行改善,从而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减低患者的死亡率,缩短病程,是值得临床使用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宏香,张文明,陈洪香,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6):36-38.
篇8
[Key words] nutritiotaal support;mechanical ventilation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17-02
随着危重症监护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患者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正确合理的运用营养支持将有助于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缓解,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预后。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呼吸机将可以控制的气流送到患者气道,代替或辅助患者进行呼吸的一种方法,是危重病人的重要治疗手段。机械通气的患者由于不能正常进食、胃肠道缺血缺氧、并发症及应激等情况导致普遍存在营养不良。据统计,我国机械通气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74%~100%。机械通气患者营养不良不仅可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还可加重呼吸肌疲劳,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积极采取措施,对机械通气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纠正营养不良,对呼吸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国内外有关临床机械通
气患者营养支持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综述临床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的研究发展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
1营养支持的目的
营养状况是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发展连锁反应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恶化实施干预,可延缓病情发展甚至使病情出现转机。1987年Cerra提出代谢支持(metabolic support)概念,其目的是保护和支持器官的结构及功能,避免不适当的营养供给而加重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损害。通过营养支持,呼吸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善为机械通气的撤离提供了必不可缺的条件。有一项对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机械通气患者的研究表明,只有55%营养不良、能量不足的机械通气患者可脱机,获得合理营养支持患者的成功脱机率达93%。
2临床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的途径
营养支持途径有两种: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包括口服、鼻胃管、鼻肠营养管、胃造瘘管等途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包括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支持途径。
2.1肠内营养是指经口或胃管提供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需营养的一种方法。其适应证为胃肠道功能存在,即胃肠道足够长、吸收功能良好。肠内营养输注的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输入,胃造口术、空肠造口术、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经皮内镜空肠造口术、经腹腔镜空肠造口术、经胃造口空肠置管术等。临床上一般先行鼻胃管或鼻十二指肠管输入,如可耐受便继续应用,若有较多并发症时则改为鼻空肠管输入或造口术。肠内营养液的输注方式包括一次性输注、间歇输注和连续性输注。一次性输注是将营养液置于注射器中于5~10分钟内缓慢注入鼻胃管内,每次250~400 mL,每日4~6次。间歇输注是将营养液经输注管与输入管相连,缓慢输入胃内,每次250-400 mL,每日4~6次,速率为30mL/min。连续性输注是将营养液经输注泵连续滴注,可持续16~24小时。的患者,连续性输注则适用于胃肠耐受力较差的患者,通常采用24小时持续微泵输注,亦有主张每日保证一定的间歇期(6~8小时,即16~18小时持续微泵输注),以恢复胃液正常的酸碱状态及维持正常的上消化道菌群。滴注时从低速开(15~40 mL/h),以后逐渐增加(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每4~8小时可增加20 mL/h)直至达到目标量[126~147 kJ/(kg•d)]。肠内营养的时机绝大多数研究证明机械通气48小时内行肠内营养是可行、有效、经济的。2003年加拿大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营养指南建议,应在患者人住ICU后24~48小时内开始给予肠内营养。
2.2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包括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和部分肠外营养(partial parenteral nutrition,PPN)。PN的适应证为EN禁忌或EN不能耐受。长期PN常并发导管堵塞、感染或代谢紊乱,因此选择血管时应考虑到患者血管病史、血管解剖、凝血状态、PN使用时间、使用场所(医院或其他)、原发病情况和机械通气情况。血管选择顺序依次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近年来多采用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即采用特殊硅胶材料的导管经肘正中或贵要静脉穿刺,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留置导管,用于输注肠外营养液。这种导管表面光滑,血小板不易附着形成血栓,导管不易打折,能留置2周~4周,可减少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马晓晖等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证明,应用全营养混合液经周围静脉对新生儿进行营养支持有效、安全。TPN能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促进免疫水平的提高和行为神经的发育,对早产儿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3临床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研究新进展
3.1营养支持的途径选择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普及和对其研究的深入,目前公认肠内营养是首选方法,肠外和肠内合用为妥协方法,尽可能不单用肠外营养。采用静脉及鼻饲补充营养物质较单纯静脉补液为好,它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减轻了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LipmenⅢ 研究证明,EN更优于PN,食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营养可降低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在胃肠功能正常的情况下,EN对因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者更具优势。一项对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途径的研究显示,全胃肠营养组较全胃肠外营养组获得更佳的正氮平衡,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宋秀琴等对108例行机械通气危重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对于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应尽早给予EN或尽早由PN过渡为EN,有利于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尽早脱机、拔管。但临床上患者接受机械通气,腹腔压力升高,且长期卧床,胃肠蠕动、消化吸收等功能受到影响,在具体实施EN支持时,需要PN支持协同治疗,待胃肠功能恢复,EN逐渐取代PN
3.2营养支持的热量计算 补充热量是营养支持的基础,营养支持不足会加重呼吸肌在内的肌肉消耗,延缓伤口愈合,削弱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危险性。但营养过高又会增加生理压力,恶化高血糖,可引起脂肪肝,加速二氧化碳的生成而增加呼吸需求。所需总热量的计算方式有多种,包括Harris-Benedict公式Hamwi公式、Ire-ton-Jones公式、Kleiber and Liu公式、Penn State公式及间接测热法等,也可按体重(kg)计算。其中Harris-Benedict公式最常用,其公式为:总能量=基础能量消耗量(basalenergy.expenditure,BEE) ×校正系数(男性1.16,女性1.19)×1.1×1.2,其中1.1是为纠正患者体重下降而增加的量,1.2为卧床时的活动系数。但就准确程度而言,间接测热法是目前决定患者能量需求的最好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氧气耗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来推算呼吸商,根据相应的氧热价间接计算出这段时间内机体的能量消耗。但此法需测出一定时间内氧的消耗量,计算过程相对来讲较为复杂,临床实际应用较少。若是按体重计算,总能量的需求在危重病患者的早期是轻度升高的, 目前推荐危重患者第1周所需的热量为105kJ/(kg•d),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增加能量补充,目标量输入达126~147 kJ/(kg•d)。。但在临床上,由于护理或临床操作如纤维支气管镜等所致肠内营养被频繁中断和胃肠道不耐受等因,大多数肠内营养的患者难以得到足够的能量,只能获得目标量的50% ~75%。
3.3营养物质的分配
营养物质主要有葡萄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成分及维生素、矿物质等。给予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时,应注意避免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由于碳水化合物的呼吸商高于脂肪,大量摄入会引起二氧化碳生成及耗氧增加,加重呼吸系统的负担。临床上常用脂肪热能来代替碳水化合物以降低呼吸商,并减少二氧化碳的生成。营养物质中脂肪提供的热能占50%左右,但是否利于患者脱机仍有待进一步证明。危重病患者早期存在大量、持续性的蛋白丢失,最高可达(1.2±0.7) (kg•d),补充1.5 g/(kg•d)的蛋白质较补充1.1 g/(kg•d)的蛋白质更能
明显减少蛋白的丢失,若增至1.9 g/(kg•d)时对蛋白质的丢失反而无明显改善 而对无过多蛋白丢失的患者,其蛋白质的摄入应控制在I.0 g/kg左右。
3.4营养支持并发症
3.4.1 EN并发症包括机械性并发症、肠道并发症和代谢并发症。 机械并发症:包括:(1)导管位置不当,处理及预防方法为抽吸胃肠内容物观察、测定,透视;(2)导管堵塞、脱出,处理及预防方法为避免粘稠液体、固体注入,加强固定;(3)鼻咽、食管、胃损伤,处理及预防方法为操作轻柔,选择与患者匹配导管;(4)吸入性肺炎,处理及预防方法为匀速缓慢注入,测胃残留液;(5)导管瘘或感染,处理及预防方法为定期更换导管,严格操作。胃肠并发症: (1)恶心、呕吐、腹胀,处理及预防方法为应用胃肠动力药及微生物制剂; (2)腹泻,处理及预防方法为避免应用引起腹泻药物,避免高渗、高脂,防止膳食被污染,对营养液适当加温,不可快速输入,应用收敛剂、止泻剂、微生物制剂等。代谢并发症:(1)高血糖、低血糖,处理及预防方法为应用胰岛素泵,同时监测血糖;(2)高渗性昏迷,偶发于糖尿病、胰腺功能不全及应用激素者;(3)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处理及预防方法为定期监测,及时调整;(4)对脏器营养(肝、心等),处理方法为合理剂量、配比、监测相关指标,调整治疗。
3.4.2PN并发症静脉置管极易被细菌污染,严重可造成脓毒血症。因此应加强消毒等护理。一旦高度怀疑或出现静脉导管污染,应立即拔出置管,并送检寻求病原学依据以指导抗生素治疗,近来有提出抗生素锁技术治疗静脉导管污染,即高浓度抗生素封闭导管治疗,此法有待进一步实践及评价。
综上所述,在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营养支持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系统化的营养支持方式也越来越完善。但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个体化地给予最适当的营养支持仍有待加强。关于营养支持能量的计算及并发症的处理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辉,曾勉.内科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输注的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7,38(8):554-556.
[2] LO H C,LIN C H,TSAI L J Effects of hypercaloric feeding on nutrition status and carbon dioxide pro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long-ter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05,29(5):380-387.
[3] CAMPBELL C G.ZANDER E,THORLAND W.Predicted vs measured energy expenditure in critically ill,underweight patients[J].Nutr Clin Pract,2005,20 (2):276-280.
[4] GRIFFITHS R D,BONGERS T.Nutrition support for patients in the intenslve care unit[J] Postgrad Med J,2005,81(960):629-636.
[5] RICE T W,SWOPE T,BOZEMAN S,et a1.Variation in enteral nutrition deliver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Nutrition,2005,21(7-8):786-792.
[6] 马晓晖,房芳.静脉营养支持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6):2495-2496.
[7] 张永祥,马玉枝,徐锋,等.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2):113.
[8] 张茂祥,韦枝红,侯梅萍.机械通气病人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4,26(10):1421-1423.
[9] 安友仲.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的营养支持[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3):139-141.
[10]刘又宁.机械通气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26-237.
[11]顾葆春,邢锐,文强,等.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1):22-2l
[12]蒋朱明,蔡威.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25278.
[13]杨玉敏,章华萍,潘田君,等.老年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J].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2004,l1(3):161-163.
篇9
【关键词】 无创通气; 呼吸衰竭; 基础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83-02
呼吸衰竭是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疾病中晚期多发的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多器官缺氧性衰竭,甚至导致脑死亡。治疗中除常规抗感染平喘外,氧气输入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现在临床对无创通气比较推崇,因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本研究中笔者选择部分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疗效比较,更好地验证了无创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紧急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以呼吸衰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76例,其中原发病为慢阻肺34例,重症肺炎12例,支气管哮喘15例,肺水肿13例和肺癌2例;年龄45~82岁,平均(66.2±3.1)岁;男48例,女28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对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制定的诊断标准,为呼吸衰竭Ⅰ型的53例,为呼吸衰竭Ⅱ型的2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的原发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抗感染、祛痰、平喘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无创通气治疗。无创通气:呼吸机是由美国伟康公司提供的S/T300型BIPAP呼吸机[1],鼻/面罩为原厂配套产品,应用时只需患者用头带固定,口鼻置于固定位置即可。固定后连接呼吸机,将模式设定为双水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起始参数设定为,吸气压力10 cm H2O,呼气压力4 cm H2O,逐渐由低向高过渡到适合压力值,即吸气压力16~20 cm H2O,呼气压力8~10 cm H2O,氧浓度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在30%~70%,氧流量在5~10 L/min,呼吸频次在12~16次/min[2]。如果特殊危重患者,吸气压力适当增大,通气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呼吸道堵塞,随时给予吸痰,观察治疗后血气变化,有无漏气及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各项异常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主要从患者的呼吸频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和pH值的改变等方面比较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有改善,但效果不明显,而观察组在应用无创通气后,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明显,两组各指标前后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2例(5.26%)改为气管插管,无死亡;对照组有13例(34.21%)改为插管,3例(7.89%)死亡,两组气管插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疾病晚期患者常因为呼吸阻滞引起呼吸衰竭,需要紧急救治,否则引起脑昏迷或各脏器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有极大的威胁。治疗时除正常的抗菌消炎、清除呼吸道外,吸入氧气也很重要。氧气的吸入方式按照与呼吸机的连接方式不同,分成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两类[3]。有创通气是切开气管进行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将插管与呼吸机连接吸入氧气的方式,此方式因气管打开,所以受气道内痰液、组织液等干扰的几率小,但因有切口在空气中暴露,避免不了被空气中的粉尘、细菌等感染,所以一般在无创通气无效时使用,在使用中更要加强预防,谨防出现感染,引发肺内感染,成为恶性病变。无创通气是指将口鼻面罩直接与呼吸机连接,无需气管切开的一种吸氧方式,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吸氧方式,工作原理是双水平气道正压原理,可以根据血气分析值变化随时开始或停止吸氧,随时调节氧气的流量和浓度,一般治疗4 h左右间歇30 min左右[4],防止面部皮肤因长时间在面罩下,血液流通不畅损伤皮下组织;在呼吸过程中,是用鼻呼吸,不能用口呼吸,以免进入食道,引起胃肠胀气;氧气的浓度和流速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据血气分析值设定,当氧分压大于60 mm Hg时,停止或及时调小流量[5-6];当患者改善不明显时,及时处理。因为维持通气不能代替有创通气,所以必要时要切开气管进行插管治疗。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在基础治疗之上加用无创通气效果更好,有临床使用和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晓洪.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87-1888.
[2]刘继东.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8):2987-2989.
[3]谷亮.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愿愿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7):122-124.
[4]霍敏琴,陈亚利,杨梅.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156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388-3390.
[5]罗文恒.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失败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35-136.
篇10
关键词:麻醉呼吸机 构造 工作原理
一、现代麻醉机构造和原理模块
1、麻醉机的构造
麻醉机的分类:按功能结构分全能型,普及型和轻使型;按流量分高流量麻醉机和低流量麻醉机(也可实施高流量麻醉);麻醉机包括:供气装置,流量计,蒸发器,通气系统,通气机,监测和报警装置,麻醉残气清除系统,各种附件和接头等。通气机分类:按动力和控制分:气动气控,气动电控,电动电控;按使用习惯分:定量型,定压型;通气方式分:定容式,定容式,定容式+sign(深呼吸),定压式。PSV:压力支持通气,自主呼吸启动的定压式辅助呼吸,适于哮喘,术后呼吸困难或准备脱离呼吸机时;CPAP:持续气道正压;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BIPAP:双水平气道正压;CPPV:持续正压通气。小儿通气机的特点:潮气量50ml以下,精确可调,通气机内管道压缩容积小,Y型管部腔小,提供的气流持续恒流。麻醉机回路系统:分类:按重复吸入程度及有无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半紧闭式及紧闭式四种(Eger分类法)。开放系统:无重复吸入活瓣和贮气囊组成;半开放系统:mapleson系统:无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二氧化碳冲洗回路,经常使用A,D系统,mapleson A系统:magil回路:贮气囊起新鲜气体的变流器作用,贮气囊大到足以满足一次深吸气的需要,即稍小于一次最大吸气量,为2500 ~ 3000ml,一般2L即足,螺纹管长1米,内径22mm,容积应不小于(最好)等于潮气量,以防肺泡气与新鲜气流在贮气囊混合,自主呼吸时排除二氧化碳效果最好,控制呼吸与流量的关系。新鲜气流必须增至每分钟通气量的3倍。Lack回路:同轴,呼气通过内管至呼气阀。Mapleson D系统:排气阀高压型,贮气囊邻近排气阀管及贮气囊容积超过病人的潮气量,则管的长度可不影响通气功能。自主呼吸,吸气后部分可能重复吸入含二氧化碳的气体,每分钟通气量的2-3倍,该系统最适宜应用于控制呼吸。Bain系统为mapleson系统改良型,同轴新鲜气流内管。Mapleson F系统(T管系统)。半紧闭二氧化碳吸收回路:全麻药吸入浓度和含量较稳定,能保持呼吸道的湿度和热量,残余气可排除。紧闭式二氧化碳吸收回路:二氧化碳吸收器:100g碱石灰可吸收14 - 23L二氧化碳,最多达50L。一般情况下,600 - 700g可至少使用5小时,650ml普通罐串联,单罐时利用率50%,串联70%,其他包括呼吸和排气活瓣,APL阀,螺纹管,贮气囊,面罩,Y型,贮气囊5L,ISO推荐还有0.5,1,1.5,3等规格。蒸发器结构方式:按蒸气流量的调节方式分为可变旁路型和定流量型;按蒸发方式分为气流拂过型和气泡穿过型(鼓泡式)。温度补偿方式有:供热源型和流量调节型,回路内的安放位置:回路内(少用)和回路外。影响蒸发器输出浓度的因素:受温度,载气与药液接触面积,压力,稀释气流与载气流配比,容积,振荡,回路内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废气清除系统(AGSS):有主动式和被动式。
二、麻醉呼吸机的原理模块
- 上一篇:高一知识点归纳数学
-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掌握的技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