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知识点归纳数学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知识点归纳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知识点归纳数学

篇1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心理状态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函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心理过度紧张。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相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相对抽象,多研究变量,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且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只能精讲精练。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掌握教师所教,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 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每天忙于应付。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①做好入学教育。高一新生入学的首要工作是入学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法;四是可以请高年级优秀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高一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②摸清学生基础,规划教学。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①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分层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然后再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教材,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重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与归纳。

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以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③加强、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并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加强数学学法指导。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将学法指导融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不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优化教育管理环节。

①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激发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搞好初高中衔接,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在高一教学中,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少责怪学生,要与学生共同寻找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基础教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篇2

【关键词】教材 创新 剖析 阅读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景,降低教学的难度,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紧密联系。在课本教学实践中,若能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减少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外或课内阅读,教师还可以列出读书提纲,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高一下期平面向量中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一节,笔者拟了以下读书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是怎样进行的?

起点在原点的向量、起点不在原点的向量、相等的向量,它们在坐标系中是怎样表示的?

两向量平行时,它的坐标表示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挖掘课本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 。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

又如学习数列通项公式时,就应注意:⑴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⑵同一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一定唯一;⑶仅由前几项可以归纳出无限多个“通项公式”;⑷对某些数列,通项公式可以用分段表示。

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剖析课本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例题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横向剖析

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纵向剖析

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我们以新教材第一册第62页例5为例: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而且在(0,+∞)上是增函数,求证:f(x)在(-∞,0)上也是增函数。这个例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其解法的。本例涉及的知识点有区间概念,不等式性质,函数奇偶性,函数单调性;本例重点是比较大小,难点是区间转化,疑点是变量代换;本例所用数学方法是定义法,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本例的成败关键,也就是防止学生犯错误的是如何突破难点和疑点。因为转化思想和变量代换是高中数学的一个质的飞跃,对于高一学生是很陌生和不习惯的。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3.“变题”剖析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称之为“变题”。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变题”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如果也能象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归纳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

例如,对三角函数中sinX>cosX的判断求解时,就可通过作平面直角坐标系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区分,在角平分线上方有sinX>cosX,在角平分线下方有sinX

篇3

一、学会预习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预习就使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为上课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学会预习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关键一步,是高一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学会预习是现代高一新生的基本素质,预习的作用: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觉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有助于了解新课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障碍。

3.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预习时不懂的或模糊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容易将问题搞懂,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记好笔记是学好数学的环节

学好高一数学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改进和突破,而做好数学笔记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环节。善于做笔记,是一个学生会学习的表现,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笔记:

1.记疑难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不会导致知识断层。

2.记思路方法。对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分析思想及时记下来,课后加以消化,如有疑问可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3.记归纳总结。记下老师的课堂小结,这是浓缩一堂课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容易掌握本堂课各知识点的联系便于记忆。

4.记错误反思。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用红笔加以标注,以警示自己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反思中提高。

三、做好作业是学好数学的反馈

做好数学作业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很有必要.在做作业中做得整齐、清洁,有条理,不仅培养一种美感,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做作业时要提倡效率,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拖泥带水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从高一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复习巩固是学好数学的升华

高一教材知识量明显增大,理论性明显增强,高中学习对理解要求很高,不思考,就难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综合性明显加强,往往解决一个问题,还得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高一教材的知识结构化升级;能力要求明显提高。所以要及时梳理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系统。融汇进了高中以后,要在学习上制定一个目标,使自己目标明确鼓舞斗志,有目标才有动力;学习上要循序渐进,尽快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上一定要注意:

1.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选择最佳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做到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和严格性。

2.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集中了注意力,就能使神经细胞“全力以赴”,使学习的内容留下明显的痕迹,就能加深记忆。还要养成自我整理知识的习惯,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提炼的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篇4

1.第一轮复习要系统整理,构建数学知识网络

第一轮复习,也称“知识篇”。在这一阶段,老师带领同学们重温高一、高二所学课程,但这绝不只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因为在高一、高二时,老师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因此学生学的往往是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而在第一轮复习时,老师教学的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综合化,侧重点在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平时复习中应重视教材中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例题的分析思路、求解过程。在复习中应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以课本为主,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将高中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用简明的图表形式把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的串联,构建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整个高中数学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便于知识的存储、提取和应用,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是数学复习的重要环节。第一轮重点是“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复习,目标是全面、扎实、系统、灵活。学生极易忽视复习课本重要例、习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足课本,迅速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建议大家在高三前的一个暑假里通读高一、高二教材)

(2)注意所做题目使用知识点覆盖范围的变化,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到老师选题的综合性在不断地加强。

(3)明了课本从前到后的知识结构,将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化、网络化。

通观高中数学教材,是由一个大陆、一个半岛和一个群岛组成的。这个大陆,就是二维空间的形与数,涉及集合、映射与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数列及其极限,直角坐标系下的点与数对、曲线与方程、曲线的交点、参数方程及相关参数的意义,导数及其应用。这个半岛,是指立体几何,它的体系与平面几何一脉相承,都是古典的公理体系,都要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且立体几何问题一般都要化归为平面几何问题来加以解决。当然,还要特别关注向量这一工具的作用,总结出利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模式。这个群岛,是指离散数学撒在中学教材中的一些珍珠,如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数学归纳法等。

2.切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对高三复习课一定要精心备课,绝不能按参考资料照本宣科,要对资料上的知识内容、例题、练习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整合,梳理知识网络,组织变题教学,安排针对性的训练,做好回顾小结。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师水平的重要环节,集体备课内容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重、难点及其突破,课前预习题的设置、例题的变式和反思、习题的配置、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集体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集体备课做到定时、定人、定任务、定质量。每周进行一次课堂教研活动,研究三种课型:概念复习课、习题拓展课、试卷讲评课。不管是哪种课型,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和回顾反思。集体备课正常进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周密落实,教师理论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保证课堂效率,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渗透思想,培养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十分讲究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准确和争取时间的目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高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在讲解过程中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平时的课堂作业我们着重加强五个方面的训练,即基础训练、阅读训练、表达训练、计算训练、创意训练。高三学生在高考中要考出水平,必须做到审题细,演算准、表达清。我们对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未弄清题意切勿下笔,要审清问题涉及哪些基础知识,用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去突破;表达要完整清晰;过程须简洁明了,让人看后一目了然;不轻易丢失应得的分数,解决会而不对、会而不全的老问题。强调高质量地去解题,不求量但求质,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提炼数学思想方法。还要求学生把每次的作业都当做考试,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定时完成作业。每次考试后,我们都让学生总结失分的原因,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尤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题目怕新、运算怕繁的心理问题。

5.数学复习中的注意点

(1)关注知识交叉点的训练。知识的交叉点,即知识之间纵向、横向的有机联系,既体现了数学高考的能力立意,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而这恰恰是学生平时学习的“弱点”。

(2)关注思维过程的培养。数学思维过程的表现形式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又是师生共同交流的纽带。在复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讨论,相互进行交流,得以共同提高。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衔接 对策和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高中的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能力要求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协调课、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主要课题。本文根据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分析了衔接阶段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并从学习方法、教学方式,及知识结构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从基本理念来讲,初高中数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学习方法、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由直观的数学知识到抽象的数学思维和能力上的跨度使得初中没有得到相应锻炼的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其次,刚进高一的学生处在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上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上课不那么爱举手发言,课内气氛也不够热烈了,这种心理上的闭锁给教学互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再加之高中数学学习内容多、概念抽象、难度大,逻辑性强,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但已经在初中习惯于围着老师转的学生如若不及时有效地自我调节,势必会出现困难。

另外,进入高中以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教学进度快,不会像初中教师那样反复强调重难点来排难释疑,而是通过设问,设导启发,开拓思路,逐步渗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其思维品质。而很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难以适应这些方法的改变,跟不上教师的步伐。

二、对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做好高一准备工作,为衔接打好基础。

要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就要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结合学生已有的教学方式,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承前启后,在心理和生理上帮助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尽快的融入新环境,让新观念充分融入每个学生的思想中。

2. 研究教材教法,帮学生跨越初高中的台阶。

高中数学尤其是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很紧密,因此教师应通过复习初中的知识来拓展和延伸到新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引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新知识。必要的时候适当编拟一些习题,用以抚平课本习题的台阶。

3.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以学生实际为前提,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教师可创设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把新知识点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转化成我们熟知的知识点,对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指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 加强初高中教师的学术交流。

学校给初高中教师提供相互接触的机会,使初中教师了解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教学时把衔接知识点讲全讲透,为高中数学教学铺路架桥,而且可以使高中教师在部分内容的处理上适当沿用初中教师的教法,做好衔接知识点的过渡。通过相互交流,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中衔接不到位的内容就了如指掌。

5.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发掘好的解法和知识点。

有专家曾经指出,“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不是课本而是读本”。可见,现在的书本侧重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再加之新课改以后,教学内容从数量和难度来说没有减少,而课时大大缩减,因此课堂上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是有限的,需要学生课外多阅读报纸杂志,通过阅读培养兴趣,发现问题。

6. 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育,更要注重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言。鼓励他们从初中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学代替被动学,由学会变为会学,而不能定势于初中旧的学习方法。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经验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某种影响和迁移作用。如果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衔接知识理解不正确,不全面,就会先入为主,对学生后来的高中学习产生负迁移。高中教师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先回顾旧知识,利用类比方法引出新知识,带领学生共同剖析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将新知识转化为熟知的旧知识。在其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掌握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国动.国内教育政策伦理研究文献综述.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4,2(6).

[2]陈玲.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3]童大成,吕听听,胡德锉,高义正.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一课题实验总结[J].中学数学(苏州),1996(10).

篇6

关键词:课程差异 方法差异 教学措施

初中毕业学生升入高中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存在着差异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处理好这些差异,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衔接,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手段。

一、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 课程要求的差异: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中大多数多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比例关系的运用;高中物理课程,大部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的,甚至相对复杂的定量计算。

1.知识呈现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的呈现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的知识的呈现,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问题研究的实验不再是以直观直接得结论,而需要在实验基础上,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结论。

2.初中课程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归因的逻辑关系;高中课程的问题的归因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且是以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分析问题时还需较多使用假设、判断的推理逻辑手段。

3.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运用数学工具的要求不高,主要使用算术、代数方法;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使用数学工具提高到了需大量使用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图像、向量(即矢量)运算、极值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上。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简单问题”的“简单理解”上;高中物理的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要求学生要能(把课本作为工具)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逻辑分析,学会寻找知识点的“连续性”关系。

2.初中物理知识的简单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较多运用记忆方法掌握知识,对理解、分析方法使用的程度要求不高;高中物理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以理解、分析、归纳为主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同时,还需“形成物理学思想”,寻找物理课学习的门路。

3.高中物理习题的求解,要求学生在数学工具使用上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物理问题,学会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实现大量定量分析的自如化。

二、克服差异的教学措施

加强新旧知识同化,顺利实现学生升级学习的过渡: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无论是教材理解方面、思维活动方面、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完成作业应用的手段方面等,与初中阶段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在备课时就应该认真思考初中物理课程与高中物理课程的差异,切实了解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仔细琢磨高中课程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课程曾研究过的相关问题,在语言、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让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减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困难。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早入门:

针对高中课程的知识呈现多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能从教师的课堂引导中,快速形成抽象思维习惯,形成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早入高中课程学习的门道。例如:高一年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关于加速度的教学中,对加速度概念的确定,采取引导学生分析此运动现象的特点(轨迹是直线,速度均匀变化),寻找速度变化量,寻找速度变化有快慢的规律,归纳出a=Δv/t的物理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a”的定义的要素,充分理解“a”的意义。实现从现象特点规律“知识点”的抽象概括。

加强演示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增加演示实验,并且要注意对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进行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处理,让学生能够从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学会研究,尤其要学会对有形的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并能归纳结论,形成研究习惯,培养研究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在课堂演示中,可着重引导学生充当研究者,教师扮演工具操作人员,从实验读取数据绘制图形寻找物理量的数学关系得出公式的程序实施过程中,把研究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充当“引路人”,让学生来完成研究,得出结果。使学生从研究中产生兴趣,形成研究习惯,训练研究能力。

化整为零,消化知识硬块:

针对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硬块”的现象,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消化那些在思维上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硬块。具体采用编制一些小型的、概念性强、不需要什么计算又针对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训练题,把抽象思维具体化,把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分割成数个简单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差异。化硬块为软块。如: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对刚进高一的学生就是一个知识硬块。对这一知识采用“正交分解法”来处理,化互成角度为同一直线的力的合成,再转成互成90度的力的合成。对学生来说就易于接受。

上好习题课,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高中学生,尤其是刚进高一的学生,不会做题目的现象较为突出。上好习题课就成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习题课教学中应该着重讲思路、讲方法。告诉学生“我的思维过程――寻找问题现象、分析问题特点、归纳已知条件、确定所用知识、建立解题模型(方程或图形等)、完成具体运算。”让学生明白解题的根据是什么?怎样联想?如何推算?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如何进行判断等分析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以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利用好教材工具,加强教材阅读辅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7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环境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需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

二、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时(自习辅导课)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以及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且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此外相对初中数学所富有“生活趣味” 来讲,高中数学则更有“数学味”。高中数学第一章就是集合、简易逻辑等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问题。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初中删减的内容都需要在高中阶段补充上,因而增加了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些都是升入高中后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四、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也是高一新生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观、形象教学,每学习一道例题,都要进行相应的练习,学生板演的机会较多。

一些重点题目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强化学习效果。而高中数学教学则更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粗线条模式,为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讲授一些典型 例题,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难以适应快速的教学推进速度,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成绩。因此,新高一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讲授,尽量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讲解抽象的数学慨念。 比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O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课桌的分配方法” 等直观例子,为引入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初中学生尚未形成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在高一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让学生进行板演,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比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初中所学过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入手,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存量,引导学生找到联系与区别,这样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上述方法,能够降低教材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

篇8

一、 胜不骄,败不馁

从初中数学过渡到高中数学,大家会发现,相比于高中数学,初中所学习的知识少、浅、易、知识面也相对狭窄的多,而且,高中数学对初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推广、引申和完善。就比如初中所学习的角的概念这一章节,同学们了解的角都是在“0°―180°”范围之内的,而到了高中,大家会了解,在实际当中还有“720°和--200°”等角,高中数学不仅将角的概念延伸到了任意角,还将角的大小推广至可以用正、负来表示。再比如初中所学的几何大多是平面几何,而进入高中,在学习了立体几何后,会要求同学们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面对这样一种由易变难的学习过程,很多同学难免会感到害怕与自卑,觉得自己初中数学学习的很好并且很有自信但到了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却什么都不会了。

面对这样的窘境,同学们应当学会宠辱不惊。也就是无论在学习数学当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做到心静如水,沉稳对付;感到题目比较难,不好对付,就要做到既不失望也不胆怯,冷静心态,全力以赴。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感触,有的时候感到题目非常容易,却并没有取得一个意料中的好成绩;而有的时候,感到题目非常难,结果也没有考的一塌糊涂。这其中道理很简单,大家一起做的题目,难了都难,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没有绝对的难易之分。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形,都不要受到其影响,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学习与考试,做到宠辱不惊,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当然,如果遇到了题目比较容易,也要做到不喜形于色,放松警惕,不然会漏洞百出。态度决定一切,好的心态就是好的开端。

二、屡败屡战

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远航的路上吃苦是难免的,尤其在高中数学的学习当中,要忍得住在板凳上、台灯下思考探究的寂寞。翻开高中课本,大家会看到独立知识点的拼合整理,如高一所学习的集合、命题、不等式、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指数对数的方程、三角比以及三角函数,数列等等。都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延伸与连接,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章节刚入门,马上会有新的知识出现。这就需要同学们拥有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这样,同学们不仅解开了一道较为复杂的习题,增加了信心与成就感,更在解题的过程当中锻炼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

高中数学的学习就是学习,不是娱乐,没有哪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能让突然变成数学天才。只有不懈的努力,不懈的钻研,百折不挠,才能成为数学学习当中的佼佼者。

三、三省吾身

带着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拥有屡败屡战的力量。下面要懂得的就是如何学习数学,通俗些就是,要会学习数学。题目是数学的心脏,没有习题积累起来的数学知识是空洞的,因此,不做题是万万不行的。但摆在同学们面前的题目又太多了,好像把板凳坐穿都无法将那厚厚的一摞题目做完。一味的埋头苦干是事过功半,只有会做题才是事半功倍的。那么如何做呢,那就是要三省吾身。

首先,整理一个错题本。如果做错了题目,无论难易与否,都将其收录进来,不求做题多,但求做题精,一旦大家收录起来,就会吃惊的发现,你的错误并不是看到一次就可以改掉的,相反,可能会犯很多次。因此,错题集不仅是个反省的好地方,更是一个可以提高做题准确率和成绩的好方法。临近考试,翻翻看看,不仅可以自警,还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篇9

关键词:职高数学;问题;应对策略

在职业高中,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这就给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我从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应对策略。

一、职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职高生是经过中考层层选拔后,带着失利后的复杂心情进入职高的。他们的数学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主要有:

1.数学概念等基础知识薄弱。具体表现为:概念、公式、原理、性质模糊不清,理解不清,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似懂非懂。数学基本的思维方法也很欠缺。

2.思维肤浅,不会联想。具体表现在:做题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思维不能步步深入,也不能展开联系和联想,遇到问题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3.思维的灵活性差。表现在:对公式、定理、性质只会简单套用,不会迁移数学。

4.审题习惯差,解题格式不规范。表现在:审题时没有思路和方法,解题过程中推理不严密,步骤不完整,失分点很多。

5.学习缺乏热情,不能坚持。表现在:上课不在状态,听讲不认真,作业马马虎虎,甚至抄袭,不懂的问题自己不去钻研,也懒得问同学和老师。

二、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应对策略

1.研究教材,抓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分析职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种种问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学生的数学基础太差,初中的好多知识点就没搞清楚,而高中知识点增多,难度加大,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消化,堆积的问题多了,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就加强了。每一届高一新生,我都要在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上做很多工作。

(1)认真梳理初高中教材,准确把握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点。依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准确把握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点。再结合学情,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把握重点内容,探寻衔接方法、分散难点。比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学生初中的内容谈起,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然后再本节课结束时,再让学生新旧对比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职高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本上是单向思维,习惯套用例题、简单模仿而不会灵活运用,题型一有变化就不会应对,全凭老师的讲解;而到了高中,学习方式和方法有变化,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多自主学习老师少讲精讲。高一学生对这一学习方式很不适应。因此,高一新学期的第一个月,我教学的进度一般较慢,并且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比如:强化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够掌握大部分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示范或点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再比如: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让学生对平时做错的习题要格外注意。要求他们整理典型的错题,并进行分析归因,总结失分原因,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求修改错题时重新完善做题步骤,反复推理验算,确保真正弄通弄懂。

2.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职高课堂,师生之间矛盾不断,关系紧张,有时个别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让老师下不来台。职高学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撇开学习从其他的角度看我们的学生,好多学生其实很可爱。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们。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德育渗透,让学生学会感恩,知道老师是为他们好,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二是增强自己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是课堂教学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扬教学,多肯定、多鼓励,保持学生的求知兴趣等。

3.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职高学生教学虽然基础普遍较差,但也有一部分好学生,学生间的差异也很明显,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教出实效。

(1)教学目标分层次。到了高一第二学期,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素质、潜能,平时的成绩等都已经比较了解。这时为了教学更有实效,可以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后进三个层次,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后进生必须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学会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中等生就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灵活应用;优秀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对他们的要求最高,管理应该最严,要求他们在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发展个性,鼓励创新。

(2)提问过程分层次。提问后进生的习题一般是基础题,他们回答对了自己就非常高兴,没有回答对,可以由中等生来补充;同样,提问中等生的问题一般是中等题,由优秀生进行补充和完善;遇到难题时,在让全体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可以抽优秀生来回答。这样,全班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大家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互帮互助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内容时,前20分钟我让优秀生自学,老师巡回走动,对中等生进行方法和思路的点拨、指导,而将15分的时间留给后进生,帮他们梳理教材,讲解例题。中间1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收集学生的问题。最后15分钟集中答疑解惑。这样的课堂模式,既照顾到三个层次学生的学情,也很好地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大家都完成了各自的学习任务。

(3)布置作业分层次。一般分为必做题、提高题和选做题三个等级。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职高数学教学中虽然面临很多问题,但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以生为本,积极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42-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使得数学教学课堂由教师“教的课堂”逐渐转变为学生“学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能力。下面,根据笔者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高中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总结出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仅供参考:

1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生活中、课堂中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达到解决问题从而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探究性学习注重还课堂于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学习,而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用极少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点拨式的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加大数学知识的探究力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记忆知识。

例如,笔者在教授《集合》这节课的时候,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对集合的相关知识点一一进行讲解,学生知识带着耳朵听。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伊始,我读了一条消息: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 日8 点,高一年级在操场集合进行军训;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呢?由此,我引出了“集合”这个概念。然后针对教学的内容,我提出来一系列的问题:集合的概念是什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关于集合的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呢?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有哪些呢?我们怎样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呢?集合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呢?这些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让同学们在课堂中根据我提出的问题,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枯燥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摆脱课本的束缚和对课本的依赖。因此,运用好现代教学技术将图、文、声、像结合为一体,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授《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这节课时,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关于,澳大利亚兔子数“爆炸”的小短片,同学们觉得数学课如同看电影一样轻松。这样,课堂开始我便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根据短片中的内容,我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理想条件(食物或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在有限环境(空间有限,食物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中,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不增长,曲线呈“S”型。我们可用指数函数描述一个种群的前期增长,用对数函数描述后期增长的。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出了今天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点,使得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了。我又借助于多媒体,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对几种常见增长类型的函数的增长状况进行比较,让同学初步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性。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边的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3 利用合作学习,营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形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以小组间学生的相互学习为其基本形式,集大家的智慧,共同努力,沟通交流来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既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也是现代教学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尽量利用好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在小组的分配与组合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性别,不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编排到一起,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组内优势互补,合作小组间达到公平竞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笔者在教授《函数的表示法》这节课时,就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每一组的小组成员要分析归纳以下的知识点:(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明确三种函数表示方法各自的优点;(3)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4)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小组成员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对本小组归纳总结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由我集中对每个小组归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小组提出表扬,对表现相对较差的小组指出其不足。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营造了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总之,营造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总结、积累经验,才能最终提高有限时间内,高中数学课堂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