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19 16: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制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
一、引言
制药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用药安全,也关系到人民健康。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等在内的全体员工为了实现企业基本目标而共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组织机构的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约束,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构成。
二、制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关乎上市和发展的关键之处,科学的内部控制和明确的风险管理可以估量企业的发展前景。制药企业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用药安全,必须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也是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制药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决策失误。其次,还能够帮助企业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企业的风险。最后,制药企业拥有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维持企业生产运营秩序,提升管理水平。
三、加强制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议与策略
首先,制药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制流于形式,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虽然有的企业也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只触及表面,无法深入,导致企业管理多处存在“空白点”,最终结果是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企业运营效率低、工作流程不科学。其次,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现有制度难以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最后是制药企业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才,企业领导未能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导致企业的相关人才出现断层问题,且已有的人才没有发挥的余地。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8项)》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发和执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立。制药企业虽然属于特殊行业,但是也必须遵循国家颁发的相关规定,足够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期提高企业在本行业的竞争力度。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培养风险管理意识
制药企业要想确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就必须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培养企业领导阶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起这一制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到这一制度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的重要性。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因素主要有董事会、管理者素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先导。首先,制药企业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董事会的作用:决策经营制度和投资方案、监督指导经理层活动等。其次,制药企业需要建立现代化治理结构,并保障其岗位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培养制药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反映在管理者日常管理之中,制药企业管理层需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贯穿至企业运营之中,引进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这样一来,企业员工才能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工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培养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要明确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通过职前、职中培训来强化推广;另一方面,制药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用以制定风险管理政策、风险评估等。
(二)完善企业的组织架构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是我国对企业组织架构的指导。制药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该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组织架构建设,一方面,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将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组织架构相结合,将风险管理纳入组织架构的同时,制定制药企业各个岗位的职责陈述书,明确岗位权责、工作流程,防治权利僭越和推脱责任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业务执行系统、民主透明的管理议事规则。重视企业独立董事的作用,也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
(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制药企业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控制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法目标),还要进行风险事项识别,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和防范风险。最后还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执行应对方案。对制药企业来说,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设施设备的管理,保证药品生产安全必须从设施设备的设计、清洁、使用、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入手,做好严格、全面的控制管理,规范操作流程。二是对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药品生产过程要严格执行GMP规定,任何涉及药品的行为都要有记录。三是药品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的管理。药品质量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药品原料、辅料,还是包装材料都与药品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制药企业要对药品的原料、辅料供应向进行资格认定和质量评估,并根据药品属性严格要求运输条件。四是对人员的管理,制药企业需要从职前培训、职后培训入手,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确保员工行为不影响药品质量。
四、结束语
制药企业关乎药品安全和广大人民健康,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制药企业要想在本行业中屹立不倒,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这就需要从领导的意识形态着手,完善企业的组织构架和风险管理体系,如此一来,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方能得以完善、落实。
参考文献
[1]方小华,谈弋.浅析制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J].健康前沿,2015,22(12).
[2]畅婷.浅析制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商,2015(29).
篇2
“应收账款”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中属于流动性较大的资产类账户。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项债权,对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和灵活性以及对企业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应收账款对于企业的影响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扩大了企业市场销售份额,增加了企业的销售利润,并且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相比货币资金而言,其流动性较差、风险较高,容易形成坏账和呆账,降低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为了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完善应收账款体系,从而切实降低因应收账款对企业经营产生的风险。
一、融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1、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
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又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可促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正常实施。从企业的风险意识角度看,内部控制可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2、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
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所覆盖的领域广,为了能够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以及防止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风险管理着重强调事前控制,以将不良因素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内,且全面风险管理不仅针对企业的内部,还涵盖企业外部对企业的影响。而内部控制的重点是企业的内部管理,通过事中和事后的管理控制来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二、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
1、造成企业经营成果失真,利润和资产虚增
现阶段企业大多采取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模式。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商品或者服务的所有权及风险已经全部转移,符合收入确认原则,在资产负债表中相应减少存货,增加应收账款,在利润表中相应增加营业收入。但实际并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所以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就不能确认现金流入。因此,从利润表看,表面上增加了收入和利润,但应收账款使得企业价值虚增,损益虚列,利润虚增,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同时,很多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当企业发生呆账坏账的风险时,不但不及时对风险进行预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且还将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从资产负债表看,此举将会造成企业资产虚增,账面上的企业资产和实际上的企业资产并不匹配。
2、企业应收账款还款期限长,加速了企业的资金流出
应收账款在会计处理中一般是指有营业收入的赊销形式。赊销的营销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销售,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实际上应收账款不会增加企业资金的流入。应收账款越多,还款期限越长,企业滞留在外的资金就越多,客观上就造成了企业的资金流出。此外,应收账款并未形成实际现金流,但应收账款既然带来了收入、利润,那么企业就有义务按时缴纳流转税种,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企业收入、利润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也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的支出。因此,在企业的资金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动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支出,造成企业资金支出的增加,加剧了企业现金短缺的情况。
3、造成流动资产短缺,易使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
很多企业为了留住客户,提高销售额度,大量赊销,致使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不断增加,大量的流动资金被积压,企业呆账坏账的比例大幅度提升,直接的影响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出现短缺,为企业带来资金周转困难的风险。为了克服这一周转难题,很多企业又不得不采取融资的方式扩大生产,不断向银行贷款,大幅举债经营。在高负债率经营的情况下,此举不但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致使经济效益下降,而且也会使企业迈向资不抵债的边缘。
4、造成资金循环困难,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应收账款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无法按期收回就会导致企业货币资金供应不足,资金链断裂,从而破坏企业的资金循环周转,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当资金缺乏时,企业便会寻求外部借款,虽然借款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也会给企业带来还款压力,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此外,应收账款在收回时间和金额上均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应收账款变现困难,增加呆账坏账损失的风险,造成了流动资产不流动,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5、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应收账款相关成本增加
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会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为了避免呆账坏账的产生,企业会花费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客户资信进行收集、派专人出差催收账款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应收款项的管理和控制,也增加了企业催收、管理成本。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有的逾期过长的应收账款很有可能无法收回,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即为企业的坏账成本。坏账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而且会为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信用政策越宽松,应收账款就越多,企业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就会增加,企业所承担的相应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三、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1、外部环境因素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除了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广告宣传等之外,赊销也是企业扩大销售吸引顾客的销售手段之一。但是这样会使由赊销引起的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的比重过大,因为市场的需求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这就导致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盲目赊销必然会加大应收账款的收回风险。
2、领导层风险意识淡薄,信用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领导层风险意识淡薄,还没有意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只一味扩大销售,盲目的去抢占市场,追求账面上的利润,忽略了应收账款能否及时收回的风险。在销售前对客户的资信度未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不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资金使用状况,对企业的不良账款以及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也缺乏应有的了解,因为忽略了对客户资信状况的评估,在不清楚顾客信用度的前提下,采用过松的信用政策,使得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风险大大提高,增加了呆账坏账的可能性,影响了企业的资金运转。
3、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不完善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一套针对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企业在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时十分被动。销售部门为了实现销售目标,销售人员为了追求自身的短期利益,即使在没有相关领导审核签字的情况下,也会大量赊销或违规销售。而财务部门只负责款项账务登记,不负责催收,还有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人员缺乏,财务部门甚至无暇顾及与客户对账确认,一旦应收款项逾期无法收回形成呆坏账时,会出现无人负责的局面。可见,企业的职能划分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没有较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会导致企业存在大量的对不上账、收不回款的应收账款的现象。
4、应收账款催收力度不够,法律意识缺乏
当前企业大多数都是根据业绩目标完成情况来考核绩效、评优劣,应收账款与绩效考核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形成应收账款之后,没有相关部门和销售人员负责追款。同时,许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对债务人诉讼的意识,发生应收账款违约时不知所措,只能“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加之应收账款诉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成本代价很高,即使在诉讼中获胜,后期实际执行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大多数企业没有运用法律武器来管理应收账款的原因之一。
四、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措施
1、企业领导层要改变管理观念
企业管理层特别是决策层领导,必需从根本上重视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应收账款的双面性。虽然赊销可以更好地吸引客户,促进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但同时应收账款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管理者在应收账款产生前,要对客户财务状况、信用度、企业在业界的口碑和地位等做出全面了解,尽可能多地获取客户信息,以评估该笔应收账款的风险系数到底有多高,然后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营销方案,正确处理企业应收账款问题,避免盲目的赊销,将应收账款产生的呆账坏账降到最低。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益。只有领导层提高管理意识,相关部门之间配合协调,沟通顺畅,才能有效控制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
2、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在风险管理、获取最大利润的理念下,企业要根据自身资金运作情况、产生应收账款的成因以及企业可承受的风险等级等因素合理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企业财务部门应按应收账款总额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金(一般来说,坏账准备的计提率在3%~5%之间),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企业损失、增强企业承受坏账损失风险的能力。应收账款根据赊销对象设置二级科目,财务部门应指定专人,每月或至少每半年与往来单位核对应收余额,并取得具有法律效用的对账函,做好应收账款明细账登记,对一定期间的客户赊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反馈给销售部门和信用管理机构。同时,企业财务部门还要及时记录每一项应收账款往来款的实际情况,客观真实有效反映应收账款的形成、回收和支付情况,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和清理,及时确认坏账呆账,并及时对坏账进行清理、注销,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此外,企业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买卖双方的名称、合同标的、产品价格、支付方式以及特殊条款的描述等等,防止后期应收账款在处理过程中出现纠纷。
(2)设置专门的信用部门,使责任划分更清晰。企业的信用部门应当独立于销售和财务部门,应该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有效地协调好企业销售目标与财务目标,其管理目标应超越任何一个部门的管理目标。信用部门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确定客户信用等级。二是确定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指企业愿意为客户提供的赊销最大限度。此外,信用部门不仅要根据评定的信用等级和年销售情况等资料,为客户设定相应的信用额度,还要根据市场和客户信用状况和企业能够承担的赊销风险的变化,定期对信用额度作出相应调整。
(3)完善赊销审批制度。企业需制定明确的赊销审批制度,对大宗赊销业务,需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各级人员和职权部门在赊销权限范围内,应规范赊销工作,保证工作有序且职责分明,对超出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批准,并落实责任制。
(4)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企业应改变传统的单一以利润和销售额为主的考核体系,将坏账、回款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中,建立多元化考核制度,并对各考核指标赋予不同权重,以权重的高低来显示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视程度,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层和业务员对应收账款的重视。在销售过程中,也应执行赊销责任制,谁签字谁负责,制定应收账款限额,严格遵守执行,超出限额的将对其进行相应惩处。以业务人员收款为主,财务人员收款为辅,使每一笔应收账款落实到个人,同时将欠款清收纳入业务人员业绩考核体系中,使业务人员在完成销售目标的同时,也能重视销售回款。
3、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并严格执行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避免应收账款风险,首先要结合历史情况制定严格的信用管理政策,可从信用期、信用条件、信用标准三个方面来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定完善的信用管理政策不但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占领市场,还能从制度规范的层面对客户行为进行约束,对产品赊销行为进行科学的指导。其次业务部门在执行信用政策前,应及时严格审查购货方的资质资信、信用记录和偿还能力等,比如银行流水、公司财务报表、公司注册资金等,并结合信用政策,决定是否给予赊销以及赊销的额度和期限等,从而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
4、加强应收账款催收
应收账款的追缴是保障应收账款顺利回收的重要手段,企业应该定期对企业内部各项应收账款进行分类整理,设定差异化的追缴政策和收款政策。对即将到期的账款通过电话或会面的方式对客户进行通知并确定还款日期;对逾期较短的顾客,可以不必过多打扰,以免将来失去这一市场;对于逾期稍长的顾客,可措辞婉转地写信催缴;对逾期较长的顾客,则需频繁的信件催款并电话催询;对逾期很长拖欠不还的顾客,可在催款时措辞严厉,必要时请有关部门仲裁或提起诉讼;对已确定为坏账呆账的应联合法律部门进行确认、审批和处理,防止潜亏,确保财务报表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此外,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要加强沟通,财务部门及时为业务部门提供帐龄分析表,提示业务部门抓紧催收。业务部门要将购货方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变报告提供给财务部门和信用管理部门,以便及时调整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调整信用政策。
5、重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应定期组织各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进行自我评价,对不合理部分做出修订。同时,还应由董事会或总经理牵头组织公司外部专业人员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效果进行外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赊销审批是否按制度执行、与信用制度相关的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政策制定是否有充分信息资料、合同管理是否符合要求、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是否畅通、有无责任相互推诿或划分不清现象、有无内部审计、有无财务、内审监督机制等。
篇3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尽快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当前经营管理的首要问题。然而,由于目前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特别是内部控制流于形式,风险控制管理不到位,造成了内部控制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管理,特别是基于风险管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促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高效。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关系分析
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可靠,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企业经营管理高效有序,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系列控制管理活动,最终以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了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管理、内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管理等几大要素。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运用各种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方法,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通过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管理等管理活动确保经营管理的稳定。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都涵盖着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和合法合规目标要求,在整体框架上分析,企业的风险管理涵盖着内部控制。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以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作为基础,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支撑企业风险管理的开展。而内部控制由于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需要以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基于风险管理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流于形式
虽然很多企业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但是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有待优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造成了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对于企业内部的管控能力非常弱。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导向性不强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关键还应该以风险管理作为导向,但是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开展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隐患问题。
(三)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
确保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实现。但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结果可信度不高,内部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造成了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三、基于风险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按照相应的原则开展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
基于风险控制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该明确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全面性的原则,内部控制管理应该涵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应该组织企业内部员工共同参与。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管理应该突出重点,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环节有侧重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约束性的原则,内部控制管理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确保达到责权利的平衡。适应性的原则,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完善,确保与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以及风险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完善。
(二)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管理基础,基于风险控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前提就是应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一方面,企业应该进一步改进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要对企业董事会、经营层以及股东会的权限进行明确,并充分明确企业监事会的具体职能,通过对各自职能的明确,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注重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规模以及内部组织框架等情况,成立单独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
基于风险导向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完善风险评估管理环节。首先,应该明确企业风险评估的主要目标,主要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战略发展风险、财务管理风险、资金运作风险、投资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一系列风险问题的控制应对。在具体的风险评估应对阶段,首要工作是全面的识别分析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问题,并深入的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各项财务会计信息,根据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对风险影响以及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评估,进而依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应对,以有效规避企业风险问题对企业运营的冲击。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风险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风险评估管理方面应该有所侧重,根据风险发生概率的不同及时的调险应对策略。
(四)加强内部控制活动执行管理
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有效防范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问题,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活动执行,尤其是确保各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得到有力的执行。关键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对于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全面梳理,确保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防范重要岗位出现风险问题。完善内部授权审批管理制度,对于审批的主要程序、权限范围、资金额度标准等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进行明确。实施利益冲突回避制度,对于内部可能存在影响履职或者是其他违规行为的,应该落实利益冲突回避。加强绩效考评管理,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与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挂钩,定期开展绩效考核。落实经营活动分析制度,定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产经营、投资以及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加强防范管理。强化重大风险预警管理,对于潜在隐患较大的风险问题,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加强风险预警管理,防范风险问题发生。
(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对于企业内部监督,应该将工作的主要精力和重点放在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上。首先,应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特别是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干扰,并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明确。其次,应该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第三,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全面准确的掌握企业的经营和内部管理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把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向业务经营活动扩展,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基于风险控制改进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风险管理的控制环境建设,加强风险管理评估以及内部控制活动实施,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监督,以防范企业内部风险问题,并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袁蓉丽,陈黎明,文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自愿披露的经济效果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
[2]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
篇4
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严重之时。一般人看到我做的是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因此才会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所以,对于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而言,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事前控制就是企业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使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通过诉讼挽救危局并非是解决纠纷最好的方式,因为,最好的方式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以法律风险管理战略为核心,在稳健经营中树立风险防范理念
法律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所有法律风险的最小化。现代企业是一个风险的集合体。对于企业来讲,风险与收益往往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高收益必然带来高风险,风险承受度与预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风险的过度控制将带来商业机会的丧失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企业需要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在法律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风险程度和风险控制成本最小化。
因此,企业在进行法律风险控制前需要首先拟定本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确立企业对整体法律风险进行管理的基本原则,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应该是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总纲”。法律风险管理战略首先要考虑企业的整体战略思想和发展目标,并与其保持一致。其次要分析评估企业法律风险环境,法律风险管理战略既要包括各项预防性措施,也要包括针对突发性事件的管理预案。再有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确定法律防范工作的重点。比如生产型企业要注重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技术创新与保护,而销售型企业则要注重合同管理、客户资料保密和销售渠道的维护等。最后还要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对法律风险管理战略进行适时的调整,使风险管理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符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
以建立和优化法律风险控制制度和流程为手段,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当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使其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首先要搭建包括合同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商业秘密管理制度、案件纠纷管理制度、授权委托制度、印鉴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各项适应企业实际的法律管理制度。实施包括编制风险管理岗位手册,宣传包括企业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政策在内的各方面法律风险控制举措,使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在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并形成能够推动制度正常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把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纳入法律化轨道,增强企业法律风险控制能力。
其次要不断拓展法律管理思路,开拓法律工作模式,创新理念,使法律工作从传统的事务性工作转变为管理性与操作性并重的工作主旨。强化事前预警意识和防范措施,从研究和发现法律风险的成因入手,尽早识别和消除风险根源,提前对风险进行预防,杜绝简单的事后补救,建立并完善法律风险预警工作机制。构建风险分析评估、风险控制管理、分析监控更新等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流程,提高法律风险管理的执行效率。比如在构建合同管理体系时,首先,应当全面梳理企业的合同风险。从客户分类、业务分类、交易模式分类出发,综合考虑产业链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对企业的合同进行全面梳理,明确从哪一角度出发更适合企业合同的法律风险分类管理。第二,建构合同模板。在对企业不同类型的合同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建立合同模板。第三,建立合同操作指引及风险提示。对合同模板的具体操作和操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一步作出详细规范。第四,实行合同流程管理。包括:签订前管理、签约管理、履行管理、凭证管理、预警管理、评审管理等。第五,对员工进行合同培训。经过这些工作,才会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企业合同管理体系。
此外,在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各项制度和流程的过程中,也要强调精细化的法律管理手段,形成企业内部上下协调统一、灵活高效的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发挥法律管理对风险控制机制的监督保障作用。
以建立依法决策机制为重点,对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风险控制
企业应该对重大经营决策提前进行合法性和法律可行性研究,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使企业法律顾问和相关法律专业人员参与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全过程,保证企业重大举措的风险控制。企业法律风险来源于经常性的经营管理活动,因此不仅要对重点项目进行风险防范,还要从整体上控制法律风险,从关键环节入手,点面结合、全程监控,将企业对外合同交易、市场拓展、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经营管理活动都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法律风险控制在更广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搭建法律风险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桥梁,保持顺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
企业的法律管理要从传统的事务性工作脱离出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企业可以依托电子化系统,对现有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搭建统一的法律风险信息和知识管理平台,构筑一道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信息交流平台。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广泛、便利、快捷的信息传递与更新,实现法律风险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信息化处理方法进行对风险的调查和分析,落实风险控制制度和流程,从而提高整体风险控制效率和效果。
篇5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没有注重对环境的控制
在企业中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环境的控制,以至于由于企业的一些外部环境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同时还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保障。而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把企业的内部控制划分到企业的会计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整体的考虑到企业的各个因素,以至于在内部控制管理无法正常的运行。
(二)内部控制无法应对高于内部控制的风险
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在企业今后的运行中,无法应对高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由此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主要针对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员工进行控制,而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却缺乏一定的束缚力,以至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工作疏忽,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管理手段落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企业的风险管理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重收益轻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只顾眼前利益,从而忽略了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其次,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没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在对风险预测以及防范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对风险的预测意识弱,从而不能正确的预测以及防范风险。最后,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落后。在对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正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以及应对等。
(四)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大多数的企业风险管理中,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在风险管理的决策上也缺乏一定的依据。因此在对风险的防范以及预测中,不能及时的掌握相关数据及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风险的防范水平,以至于在今后的企业竞争中企业处于被动的状况,在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同时还给企业来带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企业的日常运行以及企业今后的市场竞争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使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有效的避免因风险带来的损失,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种改进措施:
(一)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完善的经营控制机制是防范经营风险的关键所在,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应完善经营控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建立起经营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从而使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及时的对风险有所防范,从而能及时的避免风险。其次,建立和完善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能及时的避免企业的资金受到损失。最后,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的动力机制。实行全员管理,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的内部,从而使企业的全体员工能共同承担风险责任。
(二)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
在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时,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不仅能束缚企业的全体员工,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内控管理更为规范。在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时,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能提高内控管理意识,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在制定的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时展以及企业的实际状况。
(三)推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同时,也应在企业内部推行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使企业的员工能清楚的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同时能及时的提出不同的管理方案以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集思广益,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得到完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员工的责任观,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四)强化内控制度考核,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检验内内部控制管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对内控制度的考核,通过一定的考核,找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的改进,从而及时的避免因管理上的缺陷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在强化考核的过程中,也要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能及时完成内部控制工作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中,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不仅关系着企业能否在今后的竞争中立足,同时还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营运。因此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注重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使企业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能更好的预测风险,从而做到有效的抵御风险,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J]. 会计研究, 2007,(12)
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建设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务风险危机、财务内控没有管理决策两个方面,为了转变这种现状企业管理者必须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保证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获得全方位地完善。
一、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财务风险的危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致使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得其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加上企业财务活动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财务活动的结果也具有风险性,从而导致企业可能蒙受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多数都没能建立起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企业的财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记账等工作环节上,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没有实现的预警功能。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全球的企业发展都认识到了财务危机的严重性,但是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财务内控意识的不完善使得到目前为止,许多企业集团还没有把财务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去,企业财务风险虽然普遍存在,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这样发展下去,我国企业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使得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二)财务内控没有纳入实质性地管理决策
从目前企业财会工作的现状来看,目前以“核算型”为主的财会工作体制严重滞后于企业改革,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是造成当前财会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财务内控制度虽然在企业内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具体的执行监督环节也日益完善,但是对于财务内控制度而言,不是简单的管理范围的控制,而是长期的实质性地管理决策控制。当前我国企业财会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的多,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考虑的少,财会工作的中心地位作用发挥不够。这种现象就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工作以核算为主,重核算、轻管理,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的反常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财会人员管理意识较差,管理能力有限,不能提出更为具体有效的管理决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企业的发展需要借助企业财务内控的管理决策能力。
二、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立的内容
(一)原则性的财务内控制度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立的基础就是要依靠国家的财务会计制度,目前国家以《会计法》作为全国会计工作的最高法规,企业在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方面也应当有自身的“母法”。而这种企业内部财务总体制度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总控原则,例如:企业可以制度类似于《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成本控制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等具体的财务控制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要坚持民主的原则,从制度的建立到制度的公布、执行都应该有民主的意见参与,同时要在实际的会计控制工作中不断地对制度内容进行完善。
(二)会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
会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的建立首先应该考虑到企业内部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主要解决财务管理权限的合理配置问题。在会计机构的制度来讲,应该明确规定会计账目的记录内容,保证分工明确,将资金管理与账目管理做出明确地区分,保证会计机构的部门全面,尽可能做到互相之间有必要的牵制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内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和利的互相制衡,实现效率和利益的合理统一。对人员的管理制度来讲则必须要做到奖罚明确,适当地进行会计培训,保证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
(三)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与企业组织机构相适应,即企业预算是由若干分组的小预算组成的。每个小预算代表一个分部、车间、科室或其他单位的财务计划。与此有关的成本控制,如记录实际数据、提出控制报告等,也都是分小单位进行的。这些小单位作为责任中心,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由其控制的行动范围。对这些成本控制行动的管理应该借助多种财务管理手段。例如:引入财务软件代替手工记账;二是能尽早获得准确详实的信息,及时做出准确预测、正确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防范由于信息原因造成的预测不准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又如:建立往来账目档案和准入制度。对进入企业的供应商要建立档案进行管理,及时掌握各供应商的声誉、资信等情况。同时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材料物资的供应商必须经质检、审计、财务等部门联合考核后才准进入,如有可能要实地到供应商生产地考察。
(四)财务风险内控制度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不能避免的经验危机,为了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企业风险内控制度的管理框架包括三个方面:(1)企业的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2)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3)企业的各个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全面的风险控制应该注重建立明确地发展目标,目标的建立必须要有财务核算和财务决策进行管理辅助。控制目标是通过控制活动所要实现的目的或收到的效果。明确控制目标,前提是科学地制定目标。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制定风险控制目标,并细分至相关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子计划,各部门再据以制定更详细的目标。其次,要对各类风险控制要素进行全面地分析,制定者要根据以往经验及预测因素考虑一些弹性,使制定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更符合实际,更切实可行。最后,将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下达到企业的各个阶层,保证全面的管理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识别防范能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所处环境,在内部控制基础上创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
(五)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就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虽然内部审计独立于财务机构,但从广义上讲应在财务内控制制度体系的范畴之内。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虽然属于内部管理制度,但是应该尽可能地结合多方面的力量,例如: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审计管理部门都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助审计,保证内部审计的公平公正。而具体的审计流程应该包括:(1)确定审计目标,建立审计小组。(2)进行审计内容的初步资料收集。(3)进行审计工作。(4)整理审计结果,公布结果。
(六)资金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应该突出对资金的管理,尤其是如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现金为王的优势作用正逐步体系,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是企业经营能力,控制能力的关键所在。资金控制首先应该在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充分考虑企业筹资成本和偿债能力,分析影响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因素,决定筹资渠道,编制出现金预算,实现资金筹集和运用的平衡。克服和避免了传统的财务计划执行难、考核难的弊端,具有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其次,要主要现金收支的审批问题,要保证审批权高度集中在管理者手中,这样有助于企业实现全面收支平衡,提高现金的流转效率,减少资金的沉淀,控制现金的流出。但是,这种管理形式也不利于调动各层次开源节流的积极性,影响各层次经营的灵活性,以致降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效率。为了进行双方面的权衡应该建立相关的统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资金审批原则,保证审批的规范性和快捷性。另外,企业可以设立结算中心,对需要审批的项目资金进行独立结算,保证了经营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总之,实现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应该首先建立原则性的财务内控制度、基础性管理制度和会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费用管理、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资金控制管理制度,全面实现企业财务的决策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桂霞.利用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J].商业研究, 2002,(16) :34-35
[2]任永维.知识经济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J].商业研究, 2003,(15):56
篇7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预防;内部控制
1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1企业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与经济和社会变化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关,影响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企业是无法可控的,有时甚至是突发的,难以意料的。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外界环境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它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最终是通过内部原因产生危害作用的,如果企业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缺少防御措施,当外部原因发生突变,没有事先的防范意识及预案,不能提前预知和发现财务风险的征兆,缺乏补救措施,就会因无法将损失降低而陷入被动局面。企业外部影响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家宏观管理制度的影响。随着我国法治社会进程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为当代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国家的政策法规不可能事无具细,法律依据不完善,有些制度缺乏监管上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企业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抱有侥幸心理,有时会铤而走险。比如在对危险品运输车辆的检测过程中相关责任部门会对有问题的车辆责令整改,严禁有问题车辆上路,但就有及个别经营状况不好已陷入困境的企业,绕开监管违规上路,结果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给国家财产、企业财产人民生命造成损失。(2)国家政策相关变化。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国家一个政策的出台与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本与经营成果,甚至影响严重的达到破产,比如国家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中的去产能,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尤为突出。这些企业如果在国家政策出台之前就已察觉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与财务风险,采取措施降低库存,并提前安排出应急预案或趁早转型就会降低或规避风险。(3)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客观经济环境,如果企业忽略了客观宏观经济的影响,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同样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经济环境不景气时,市场消费水平下降,市场竞争白炽化,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导致价格降低,这时低成本的企业尚有生存空间,可以勉强渡过难关生存下去,如果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格,企业不但亏损,经营现金流也会出现负值,如果企业没有提前预测,也没有采取任何控制与防范措施,营运资金周转就会出现问题,引发因经济危机带来的财务风险。
1.2企业内部原因
缺乏规模合理、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内部原因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失控所导致的,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不健全,体现在业务流程的管理、资产运作效率的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内容,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内部原因主要涉及企业的人员、设备、产品、技术、资产和资金的管理等多方面。与外部原因不同,内部原因则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变化,包括企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如投资战略、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内部的财务风险一般更容易识别和管理,并可通过一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手段来降低风险和控制风险,关于内部原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危机意识薄弱。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行业面临挑战,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和升级,所面临的风险增加,如果企业管理层没有危机防范意识的理念,没有将企业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不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预测未来财务状况,一旦出现危机将无法挽回,如康师傅方便面,打败他的不是同行,而是外卖行业。哪个企业的危机的发生都不是一夜之间就有的,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和逐步恶化的过程,企业要做到及时监测财务经营状况的变化,对发现的问题及潜在的事件要进行常规性风险评估提出预警方案与对策,提前做好防范,防止风险的出现或有效阻止危机的发生。(2)经营管理的失误。经营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稳定的经营策略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相反失败的经营策略则会将一个发展势头良好有望做大做强的企业带入困境。下面以某企业为例,列举管理上防范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引发的失误。第一,为追求销量,委托有销售资源的第三方促销,并将IC卡的充值权下放给第三方,导致应收账款达上仟万元不能及时收回,导致流动资金紧张,降低了资金的周转次数,加大了经营风险,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将会引发财务风险。第二,为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在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及财务资金压力的情形下,盲目对外投资,以实现企业短期内高速扩张,迅速扩大企业的经济规模。最终因前期市场评估调研不充分,对未来市场估计预测不足,加之宏观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投资至今难见成效,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使企业陷入困境。第三,举债经营,受此事件影响某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购买原材料,对外投资也需要资本,前期的应收账款最终还是因对方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后以债务人近两仟万元的房产达成债务重组,导致X公司两仟千多万的营业收入无法取得现金流入,企业不得不依靠银行借款进行再融资,举新债还旧债,陷入恶性循环,偿债压力很大,风险也很高。终于有一天财务风险真的来了,企业因经营不善发生严重亏损。最终落了个被其他同行企业收购的下场。综上分析,某企业在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账务管理及内控上存在许多原因:失败的日常生产经营,因缺少资金不得不赊账采购原材料,丧失了对供应商的议价权利,逐步失去了市场占有率和份额,加大的采购成本和不当的营销方式,盲目的对外投资占用大量资本,逐渐萎缩的经营成果,造成资金不足无法循环周转不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个过程是企业逐步、渐进的陷入财务风险,危机的发生不但具有先兆性,而且是能够预测的,如果企业早在三年前就引入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理念,并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的实施内控措施,就不会功亏一篑。
2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内控措施
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仅能合理保证经营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还能保障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应以防范和控制风险为节点,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并及时备好风险控制预案。
2.1加强财务风险防范观念,构建风险管控机制
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要应对的所有风险,但内部控制通常只是企业内部可控制的风险,外部风险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为企业所左右,但终究也是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树立财务风险防范观念,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需要企业高层对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会使他们因能力提升而树立对风险意识主动关注与主动管理与防范,对待风险角度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数据上,使之养成对待风险的防范不仅仅盯在数据与财务指标上而是学会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可能发生或潜在的风险,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水平,避免因财务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同时,财务人员通过对财务数据分析结合市场变化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评估,找出规律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当风险不可避免的发生时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为企业减少因风险控制不当带来的经济损失。
2.2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监督排查工作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工作,对有条件企业应专门成立财务风险监督小组,定期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监督排查,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财务人员应对所负责的业务进行自我评价,风险监控中发现的重要重大风险要及时向上级部门高级管理层乃至董事会报告,风险管理人员应擅长从风险监控中学会风险分析、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的判断,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
2.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企业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离不开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让每一位财务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业务,通过财务指标、现金流量类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能够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潜在的预警信号。此外,企业还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部审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优化企业工作环境,为企业高层领导做出最优战略决策和经营目标提供科学、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从而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让企业平稳健康的发展壮大。
篇8
【关键词】企业;内控;有效性
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是指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将内控的效率与效果作为评价分析的重点,通过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调整,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目标的实现。
1、内控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设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框架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功能定位、工作目标设定以及工作开展方式,都会影响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2)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内部环境对于内控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的整体管理结构、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等都会对内控体系功能的发挥产生相应的影响。
(3)控制活动的影响。控制活动主要是指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能够有效的落实,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方法、管理程序以及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活动的设计实施如何,直接关系到内控体系的有效性。
(4)信息质量与信息沟通。在当前经济环境形势下,企业内外各种信息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信息质量尤其是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质量会对企业的管理以及经济决策产生影响,而信息沟通则会对管理过程中的执行与反馈产生影响,这两方面都是内控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5)责任制度与监督约束的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独立性如何、责任管理制度如何以及内部审计监督体系是否完善,都是关系到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重点侧重的方面。
2、制约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问题分析
(1)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企业没有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规范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与议事规则,企业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约束机制不健全,进而造成了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执行力度差、监督管理薄弱的问题,造成了企业内控体系由于结构问题这一硬伤,无法形成制度化、流程化的整体控制管理体系。
(2)对于风险控制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对于风险控制管理重视不足,也是造成企业内控管理有效性较差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于风险控制管理只是停留在风险事后管理的阶段,缺乏事前、事中管理,由于没有健全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时有发生,对于企业的稳步成长十分不利。
(3)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企业内部信息的及时共享与有效使用,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措施。但是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渠道,造成了企业内部出现了部门数据独立的问题。
(4)内部监督机制不足。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同样需要内部监督机制进行评价与监督,但是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工作人员能力较差,造成了内部审计难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无法对企业内控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完善与优化。
3、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1)优化企业的管理结构。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内控工作实施开展的基础,提高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及企业经营实际特点对治理结构进行完善。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纵向深入的金字塔管理架构模式,调整为横向短平的专业化与行政化明显的组织架构,通过对组织架构的优化与调整,为内控制度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完成管理结构的调整之后,应该对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通过将企业的成本核算、费用报销、付款业务、结算业务、凭证处理等有效整合,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确保内控工作的实施开展。第三,应该完善企业管理部门职责权限与岗位分工的设置,并组织相应的具有较全面业务知识的工作人员充实内控管理工作队伍,为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2)将风险控制作为内控体系中的重点。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面临较多的风险隐患,确保企业经营发展的顺利实施,应该将风险控制管理作为关键,构建基于风险导向型的内控管理体系。对于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应当按照企业的经营业务情况,明确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发生概率,做好风险控制管理的识别。并按照不同的风险因素问题制定相应的风险回应措施,通过对潜在风险问题的评估分析与有效防范,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其次,应该结合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质量风险等,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范机制,以机制推动风险控制管理的有效实施。
(3)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使用。信息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企业内控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内控管理体系的优化上,应该注意通过信息管理体系的完善,在企业内部形成信息收集、整理、共享、使用的信息管理新模式。首先,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应该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建立涵盖有资金管理、采购管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销售数据管理、财务会计总账等模块在内的信息管理系统。其次,应该借助于网络化技术与数据平台技术,确保各项信息的传递、反馈以及更新的及时有效。通过将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等内容的全面信息整合,为内控工作实施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支持。
(4)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为了形成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的监督约束,企业内部应当以审计监督作为手段,重点以强化控制、防范风险以及提高效益作为管理目标,将企业的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型审计拓展延伸至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通过构建涵盖内部控制评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职能在内的审计体系,强化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内控的监督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监督效果的提升。
4、结语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作为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制度,同时也是提高企业财会信息质量,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与提高企业经营收益的关键措施。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中,应该将内控的有效性作为内控管理工作的重点,并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内控的有效性,进而依靠内控管理作为手段,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林钟高,郑军.基于契约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0).
[2]张宜霞,文远怀.促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J].国有资产管理,2008(02).
篇9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formation, the risk management control of group company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the past decad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works of group companies. However, it stilhas many problems for internal control in risk manage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article by the Group enterprise'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risk manage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hoping to help the enterprise establish risk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internal control;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100-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集团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管理体系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通过内部控制实现集团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使得公司的生产、存储、财务、成本、控制都解决了原有的顽疾,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这也说明了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如果公司在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管理,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管理系统的保障措施没做到位,安全控制得不到保证。所以目前无论是集团企业还是新兴的中小企业都非常中企业内部管理的控制和加强风险管理,避免因为制度和管理中的疏忽大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也提醒管理者要及时把握管理中得到的信息,使信息管理体制得到充分地发挥,对风险及时的防范,以达到最佳效果,下面就先对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控制制度进行分析。
1 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控制制度分析
1.1 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定义及特征
集团公司内部组成复杂,公司内部控制的管理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必经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为核心,制定科学风险管理控制制度,对财务会计中的潜在风险有效地识别,并起到监督的作用。
理论上说,内部控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管理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公式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展开的。并经内部控制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协调、逐步完善形成最终的成形体系。[1]而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控制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控制环境,是组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治理内部环境实现对机构的治理、职权的分配,为风险管理控制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是对风险的评估和识别,知道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识别目标存在的风险,进而提出应对风险的决策手段。再者,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考验的是管理人员沟通和组织的能力,准确地扑捉相关信息,以维系组织与外部的关系。最后,控制活动的开展是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公司管理存在的风险。
1.2 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
目前因为各方面复杂的因素,我国许多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下的内部控制一直处于发展的初期,是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其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公司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表现在工作管理人员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对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认识不足,这也造成了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非常缓慢。太注重公司规模的扩展和新业务,政绩虽然提高了,但是忽略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原因还是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管理中把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当做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效率,也就无法达到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其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岗位分工的不合理,这也是导致公司运营办事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因为公事的编制原因,工作人员无法各司其职,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许多公司甚至存在,一个工作人员担任同以部门两个职位的情况,与公司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相违背。这会导致工作中的失误会被人为掩盖,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许多舞弊现象就是因为内部管理控制失衡导致的,不相容的岗位不能合理设置,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我国许多大型集团公司所建立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对风险管理的防范和内部人员素质的提高都有相应的规定,在一定程度对安全隐患起到了防范作用,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运营的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初制定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难以满足当今集团企业发展的需求,出现了管理系统人员素质不高、维护职责定位不明确、信息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一方面效率受到了限制,信息交换和回馈周期过长,这些都大大限制了集团企业的发展,加强风险管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迫在眉睫。
2 加强风险管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2.1 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内部财务制度是针对目前集团公式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缺乏建设而展开的,各大公司都会分析自身发展的不足,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公司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监督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中重要一环它包含了稽核工作中的人员分工、工作职责、权限和组织形式,确定了稽核工作的流程和计划,这也说明了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在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缺乏对信息交换安全问题的规范,只是对公司管理系统的安全最低值进行了限定,这个标准无法满足各个要素对信息安全的影响,只是基于财务信息安全为法律依据得到的一个基本标准,难以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起到强制规范性的作用。[2]
2.2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行风险问责制
为有效提高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是必行之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管理层的风险意识缺失的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行财务管理问责制,把个人的过失责任化,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都会被追究,产生的不良后果也会得到补偿。保证岗位上工作人员都能履行其职责,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对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通过实行内部监督来进行责任追究,也是提高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的主要举措,保证财务负责人员能根据公司真实的经营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并对风险管理负责,也同时强化管理层领导的风险意识。
在制度设定层面,加强集团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及制度化,是防范风险管理的必要措施,也是保障集团公司信息系统安全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提高风险管理就是对公司各部门进行日常巡视,包括对记录制度的完善和操作制度的监督。严格按照用户管理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办事,能够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行风险问责制,进而让员工人事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3 强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许多公司企业因为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公司面临风险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强化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势在必行。重点强化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大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风险宣传力度,包括以宣传手册或内部刊物等形式加大风险管理的宣传。其次,定时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学习,以提高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的意识。这是有效提升公司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的手段,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帮助公司保持持续性的发展。公司业务的不断外延,要求业务人员与时俱进,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鼓励员工发现公司内部管理的问题,对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提出一些建议,用奖励作为激励。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快熟地发现公司运作风险管理问题,识别财务风险隐患。[3]
对公司内部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除了需要领导重视外,还有聘请一批具有专业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而主管职位负责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分配职能监督各部门工作,把握公式的系统全局,随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参考意见。这也是起到监督作用的主要表现,能够对公司的风险信息管理制度改善、监督、反馈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所有集团公司都应该设立这样一个职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运作中非常重要。这样一个职位还能加强信息内部管理人员的的培训,使管理人员迅速了解公司发展的现状,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抓住市场更新的动态、了解公司发展的现状,有利于在培训中不断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使其操作、维护的规范化不断得到改善,从而减少由于非制度性因素所产生的安全问题。
3 结束语
分析集团企业内部管理出现的风险不难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公司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的,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也得不到有力地执行,这些都是本文发现的问题。治标须治本,通过加强内部加强其监管,使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得到很好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就是加强员工的素质培养,使其能够具有很好的业务水平,使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很好的运行。只有管理层对公司运营的情况足够的了解加上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就可以在风险防范内部控制上做得出色。[4]
在2011末,我国财政部就对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提出了一点意见:公式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该与风险管理控制共同完善,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成为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建设的下一个焦点,只有加强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内部管理的风险,才能有效惩治内部控制的风险,建立全方位的防腐败体系,成为我国集团企业防止财务风险的重要一环。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保障财产的安全、防范内部管理存在的危险,实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目的。建立完善有效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遵循内部财务运行所做的制度安排,减少管理中不必要的失误。尽管在内部管理中仍存在行政管理混乱、预算管理随意、对外投资盲目、财务监督不力等内控不健全的现象,这些也是管理风险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健全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了集团企业紧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霞,张永,彭智才,如何保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安全[J].资源方法,2004(9):54-55.
[2]刘仁勇,王卫平.企业安全管理研究[J].学术研究,2007(6):113-115.
篇10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涉电纠纷以维护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是供电企业法律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事后救济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防范,如果能够提前防范法律风险,防患于未然,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近几年从事法律工作的经验,就供电企业事先防范法律风险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法律内控制度建设。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当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使其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首先是搭建制度平台,细化涉及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合同管理、企业招投标管理、诉讼项目管理等企业法律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使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在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然后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企业,并积极宣传包括企业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政策在内的各方面法律风险控制举措,确保各流程控制点的全面到位,把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纳入法律化轨道,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法律风险。比如国家电网公司推行统一合同文本,就可以极大地避免合同类风险的发生。
二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坚持全程监控、全程管理、全员参与、整体把握的原则,对重大经营决策提前进行合法性和法律可行性研究,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保证企业重大举措的风险控制;强化事前预警意识和防范措施,从研究和发现法律风险的成因入手,尽早识别和消除风险根源,规避事前法律风险,杜绝简单的事后补救。比如供电企业在电网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关系,只要涉及跨越居民房屋、砍伐林木等就可能产生纠纷,在提前判定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后,供电企业就可以在电网项目开工前,争取在当地政府或村委会的主持下,与每户居民签订协议,在协议上列明赔偿标准等有关条款,避免居民以未经本人同意或不知情为理由与供电企业产生纠纷。若无法实现与每户居民达成一致意见,在与村委会或其他代表多方意见的单位签订协议时,就增加“已与所有用户进行沟通”等条款,避免因条款规定不明承担责任。
三是建立法律风险分析评估制度。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注重信息化管理,积极运用法律风险控制系统,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排序,划分风险高中低等级,提出化解和规避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实现法律风险的最小化。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逐步变事后法律补救为事前法律风险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对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项目,在正式开始实施之前,都要全方位地开展法律风险评估,根据评估报告,采取得力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确保每项业务流程、每项决策程序都符合法律规定。
四是强化协同监督和问责考核。以科学高效的监督体系,切实规范组织行为和员工行为,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督促指导问题整改,确保依法办事、依法经营。比如电网建设项目在开工前应该办理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供电企业应该及时安排部门、人员检查施工单位的各项手续是否齐全。严格奖惩措施,真正做到有功必奖、有错必纠,对应该预见而没有预见以及预见到而没有采取措施的法律风险,直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主动采取措施防范法律风险并取得成效的,要及时予以奖励,从而调动企业员工事先防范法律风险的积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