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实用技能范文

时间:2023-09-19 16: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实用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实用技能

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垦区 计算机 技能型 人才

当今世界,正处于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信息时代,所以,在当今社会要是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的计算机人才,而且是需求人才最多的专业。但是,据资料显示,尽管报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非常多,但是就业却很难,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原因,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职业院校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这是大气候影响所导致的,既然如此,对于我省垦区城乡跨越式的大发展,也不例外,也存着这个人才的供需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校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究,基本上解决了这一矛盾。现将其总结如下:

1.从课程设置上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垦区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状况,了解垦区未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培养要求,从而为确定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提供基本的依据。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垦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改造老专业,积极稳妥设置新专业,不断改善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随需调整、按需设置、订单培养、稳步发展的专业建设机制,形成了实用化、科学化、系统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建设与垦区和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2.从课堂教学上

2.1 角色的转换。

(1)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2)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

(3)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艺术家。

2.2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分配比例。

职业教育的特点:一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二是专业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三是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和够”为度。四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实训与理论的课时比例为1∶1,使学生毕业就能基本顶岗工作。五是实行学历证书与技能考核证书,“双证”毕业制度。

3.从教师培训上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随时随地都在快速的发展和更新,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大发展的时代,所以要想很好地解决校企及相关行业之间的供需矛盾,教师的知识量及知识先进性必须先行,这就要求学校对本专业的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送出去进行培训,不但可以让教师的知识血液进行了更新,而且还可以让教师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外面的动态信息,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或“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会带动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水平提高,从而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在创新机制上

通过举办和参与多样化专业竞赛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尽管竞赛内容与形式不同,但其共同之处是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进一步增强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5.在办学模式上

篇2

[论文摘要]信息素质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开展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素质培养的关键一环,可以从学校调整课时,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进行交叉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素质;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举三条途径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资源己与能源、材料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素质成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利用的主要群体,培养跨世纪人才,就必须在学生中加强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y)教育与培养,以带动全社会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我国,学生是未来人才的主力军,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就必须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一、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指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波尔(Paul Zurkowski)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最早将信息素质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又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耳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素养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信息素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突破,人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将不断改变,这必将影响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理解信息等方式。其内涵由最初的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术、技能到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再转到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 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特征

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将学习到的理论指导和技能,灵活准确高效地应用到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并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使客观事物达到学生主体合目的性、对象性活动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具有基本技能的熟练操作性特征。学生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较高的心智活动水平,要能用“心”去体察服务对象即时的需求。其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性特征。操作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必经途径,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才能解决信息素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能力的特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对待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评判,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在基础理论上要为专业学习、继续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结构,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是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特征。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是完全有必要的,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开展创新活动也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从大量的实用专利、技术发明、管理服务改革的事例分析来看,创造力是应用能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途径

第一,学校应调整课时,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进行交叉学习。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必须要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信息知识和动向,因此学校对于一些无法反映当前最新科技的课程和教材,用与改革相应的、当前或超前的、新的科学技术的教材。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主流的科学技术前沿和发展动态。使其在走上社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所学的知识依然具有应用价值,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生存力。纯理论课程的课时要适当的缩短,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和知识和动态即可,增加动手能力强、实用性高、同社会联系紧密的课程的课时,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和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并以选修课的形式相应得开设相关专业得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习的适应能力。 转贴于

第二,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前提。首先,信息意识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理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其次是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从事信息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教师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时刻灌输给学生,结合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等案例,以及信息化社会伦理规范的内插及其构建等内容进行培养,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再次是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和对信息产业的启蒙和憧憬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举。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课堂理论教学要在基本概念、方法、工具教学引导中要抓好概念的引入、方法的讲解、工具的特点等环节,使学生在概念学习中深入了解概念的含义,清晰的掌握使用方法及工具的特点,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打好基本功。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思考、探讨并将其掌握,归纳其中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逻辑能力。在讲解使用方法时要以学生熟悉的、认同的东西融入到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式的感官和思维中接受深奥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把旧概念进行复习,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又可以加深对使用方法的理解。对于在对学生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有的课程教学中由于实验教多,所以我们在做实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接受情境。实验前要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讨论,从而分析比较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验要善于发现学生易于出错的地方,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且要及时深化、活化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验中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国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1995.6 

[2]张新潮.论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之途径[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4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63-02

《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的构成、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网络知识等内容。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微机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教育中最为根本、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广播电视大学而言,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因此,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就更应该面向应用、注重实践。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工具,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抓住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更好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体,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教师最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复制一下再尽可能的去粘贴到学生的大脑思维中,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理所当然的只能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的模仿和继承方面。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更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相比较之下呢,以学生为主体,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尤其要注重对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思维活动,让学生产生想学并且要学会的积极心理状态,走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的“正规”道路上去。

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所讲授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特点,充分考虑“社会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应用能力。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计算机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教学组织方法,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去具体分析,制定出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在职学生应用能力。

比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实行分级教学的方法,可避免出现基础差的学生“不会吃”和基础好的学生“不够吃”的教学现象。或者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操作性强,实践课和与理论课时间前后或课时不协调时,可以实施边上课边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学到理论知识在上机中得到充分运用,学会操作计算机。

二、采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操作应用能力

在合理的教学指引下,学生也许很快学会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本书中基础的知识,然而对更多已经在工作岗位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成年“学生”来说,“学会”相对于“会学”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操作应用能力对于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务必要列举一些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实际应用例子,以此去引起学生想要去应用理论知识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操作应用”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学生有了求知欲望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布置任务,将知识点循序进行操作练习。

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处理这一章节时,先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从整体上先对Word这一应用软件的功能作了解,包括录入文字、编辑排版、插入图片、背景等等。面对不同设计风格的既美观又实用的作品时,学生的兴趣就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众所周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所讲的应用软件中,象Word、Excel、PowerPoint等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教师就要适可的学会“省力”,比如在重点讲解了Word软件的使用后,其它几个软件的教学过程,基本操作方法可以一带而过,但要重点讲解这几个软件的不同之处,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学习并操作应用。最后教师总结,讲解难懂的知识和易错的地方,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所布置的任务中,一定要将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项或几项任务中,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来完成这个任务,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使自己的应用能力水平上升一个层次。

三、科学有效考核,激励学生学习技能

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不容置疑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广播电视大学在岗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学生学习技能,从而自然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多组织技能比赛、实践操作展示等,也可把优秀的作品在校内多做展示,让学生心理产生自豪感,开展多种形式的成绩汇报活动,提高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激励学生学习技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PPT制作章节时,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图片插入的基础,作为教师可以对PPT制作的基本方法进行简单系统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主标题栏,什么是内容栏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课件的设计制作,要求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因为此前大多同学都已接触过文档表格的处理等操作,借助网络也看了五花八门的各式课件,所以一接到这个任务,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修改,一个个精美的课件诞生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展示作品并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然后教师请优秀作品的作者给大家做一个自己如何制作的总结,最后教师给出一个制作的基本过程。并强调在制作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声音和视频的插入等,其中视频的插入还包括插入直接播放视频,插入控件播放视频和插入对象播放视频等。仅以插入直接视频为例:

(一)运行PowerPoint程序,打开需要插入视频文件的幻灯片。

(二)将鼠标移动到菜单栏中,单击其中的“插入”选项,从打开的下拉菜单中执行“插入影片文件”命令。

(三)在随后弹出的文件选择对话框中,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文件选中,并单击\[添加\]按钮,这样就能将视频文件插入到幻灯片中了。

(四)用鼠标选中视频文件,并将它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根据屏幕的提示直接点选\[播放\]按钮来播放视频,或者选中自动播放方式。

(五)在播放过程中,可以将鼠标移动到视频窗口中,单击一下,视频就能暂停播放。如果想继续播放,再用鼠标单击一下即可。

四、严格考试制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也还大多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上,缺少很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单一制知识考试还远远不能从“学会”和“会学”的真正意义上去检测出广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来说也不例外。当前考试考评制度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学生带着功利性目的参加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习绩效惟一的依据和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的很多方面、很多环节都围绕考试打转,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上,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好坏,平时所获奖惩进行加减分,最后评定综合素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参加各类活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更好更巧的运用计算机,才更有利于增强已经参加工作的学习者提高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为适应社会的工作打好良好基础。当然这里也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误引太多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课余活动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标,什么是本。确保广播电视大学这一特殊群体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实践,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万仙.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篇4

关键词: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模式;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前言

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经得到了更多高职院校的重视[1]。他们已经把职业技能大赛视为检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对大赛的组织、经费的投入等都做了大量探索,并获得了一定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也成为了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着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一、定向培养,带动招生就业

每当毕业季来临时,我们都会发现很多学生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有的企业也没有招聘到符合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面对这一矛盾,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了其纽带作用,把学校、企业有效联系起来[2]。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有的企业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学校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的技术需要来进行,企业、学校之间的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如果将两者的需求对接,就能实现双赢。为此,校企合作模式能将企业、学校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共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订单式”培养使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方式,为了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我校就与相关企业共建了一些特色班级,最终促进我校的招生就业工作。

二、共建实训基地,提高职业素养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为此“教、学、做”为一体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推崇,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导向,项目、任务是动力,“讲解示范”、“知识技能”等被融入情境教学中,并对企业的真实情境进行模拟[3]。为了对企业的真实情境进行模拟,就必须进行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可以了解到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哪些方面有待提高,教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则能了解到在教学中哪些方面有待加强,这样将更有助于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标。

三、设备共享,互利共赢

如果学生直接到企业去实习,将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学校、企业可以合作,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生产基地,共创生产性实训基地,那么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给学生提供了有效的生产性基地。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使双方在资源上进行了有效的互补、共享,两者的设备就既具有教学功能,也具有生产功能,同时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亲自体验到了岗位角色,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提高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通过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会对与自身专业知识相关的网络搭建及应用、工业产品设计、投影制作、图文混排与电子图表等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教学模式中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岗位承包,提高职业技能

随着“工作过程”教学理念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深入,如果学校将企业的生产流程外包业务进行承包,并外聘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教师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学生轮班上岗。那么企业就能有效降低生产和人力成本,学校的老师、学生就能得到切实的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具体项目,是根据研究调查从相关企业中获取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需求,所以要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根据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具体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增补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承包的岗位中进行有效实践,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最终目标。

五、提高学校的计算机教师队伍素质

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或者研究生,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缺乏在企业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通常也被看做谋生教育,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的职业水平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最直接的影响。当前的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包括学生组,也有老师组,它的举办会使职业学校的老师积极走进企业,扩充自己的实践经验,也会促使有的职业学校外聘企业的工程是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通过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深入分析在专业教学方面的问题,积极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行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对于考试模式、评价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而且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定期选派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锻炼,每位教师在一年中都将有至少一次机会,同时每年都会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此外还外聘了一些企业的计算机工程师任教,与专业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校企合作模式中的这些积极措施有效的增强了学校计算机教师的职业素质。

校企合作使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为了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学生会增强自己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为此,那些参加孤傲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职业能力相对较强,也更易于得到企业的青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要通过课堂学习,也要通过一定的实践锻炼,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在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职业学校常常会邀请企业的专家、领导进行观摩、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也加强了交流,从而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共同目标。

六、结语

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力的解决了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就业难”、“用工荒”这样的矛盾,但是由于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以及校企合作模式依然有待完善,所以必须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组织管理机制、奖励机制,并促进技能大赛的竞赛标准、规则等更加完善,最终促进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贺红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3,06:23-24.

[2]吴炜,张翠霞,p仁玉.技能大赛促进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5,01:14-17.

[3]陆鹏.日语职业技能大赛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82-83.

篇5

关键词:能力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85-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就是把计算机科学技术直接用于社会生产,谋取社会效益的领域的人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把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要保证知识结构的适用性、抽象分析的系统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性。

1 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

在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前,首先要确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以及培养这些能力的方式。笔者总结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培养方式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的4个阶段分别对应了几种能力的培养,这4个阶段又对个人身心素质和自学能力进行了循序渐进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应该涵盖如下几点。

1)形成计算思维模式。

从事任何研究和工作都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模式,正确的思维模式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则容易走入误区一事无成。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理论知识积累阶段掌握计算思维模式,这是学习其他专业技能的基础,也是学习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

2)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掌握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要让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就尽快接触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和思维训练来强化基础知识。

3)实践创新能力。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要能够在书本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新方向,离开学校之后要能够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或为自己创业找到突破口。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和理论创新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4)职业素质和管理知识。

应用型人才教学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就业或创业的,所以,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要进行就业辅导以及和企业管理相关的能力培训。就业辅导可以让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培养他们的职业阅历和职业道德操守。企业管理培训能够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业务水平,还可以为创业的学生积累企业管理和团队建设的经验。

5)正确的世界观与健康的身心素质。

高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也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调整心态、积极进取和吃苦耐劳的源动力,在进行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调整能力。

6)可持续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几何式的,很难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的技术知识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有效不过时,因此除了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之外,帮助学生养成可持续的自学能力也是贯穿整个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是受用终生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对于学生快速适应新岗位、学习新技术、应对新困难都有决定性的帮助。

为了实现上述素质能力指标,需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基于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学新概念和新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应用实践活动,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因为实践活动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课堂中的原理和技术,这对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将学校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增进了在校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通过教学、科研和企业生产的一体化来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展开,引入企业的生产活动标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了突出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模式中的地位,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施细则

在明确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之后,哈尔滨师范大学将教学改革分为教学理念转变、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践活动3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如下:

1)教学理念转变。

在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和教学模式之后,首先要进行教师培训,要求教师能够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梳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措施。还要制定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企合作、考核制度在内的改革计划,为具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作准备。

除了教师转变观念,如何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这项工作,传媒学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来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可以采取混合分配的形式配备本科教师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够通过耳濡目染、循循善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学院每学年都组织一线教师开展业务交流座谈会,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教学所得撰写教学改革论文在会上报告;鼓励教师在国内外教育类杂志;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相关研讨会。

2)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3部分。基础课程是指本科教学大纲内规定的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夯实基础,授课方式主要采取课堂教育和校内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专业课程是指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教学方式一般采用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形式;特色课程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立的就业热门方向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就业或创业,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教学方式一般采用专业课程团队和企业实习的形式。

课程体系改革的3个部分要紧密衔接,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并定期调整。学校组建了由资深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研团队,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制定了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体系改革在内的改革措施。教研团队首先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修订人手,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及辅导材料,并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平台,将相关的资料上传供师生共享和交流。教学内容的选择则侧重能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也要体现实用性和专业性。学院要求各专业建立专业教改委员会,委员会要由学校资深教授和企业专家组成,定期碰头进行课改调研,调研的内容要涵盖课改的每个环节。学院会根据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制定教改方案,方案每2年修正一次。

3)教学实践活动。

在制定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之后,学校要求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广泛的实践教学活动,引进计算机企业优秀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在校内是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设计大赛的形式进行的,具体的实验内容要贴近生活和实际工作环境,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校内的实验室要开放式经营,成为学术交流、课程实验和科研展示的场所,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要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学习,要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并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学生在进入企业初期要进行岗位培训和企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化。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和企业实习联系起来,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的方式辅导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养成;校内导师则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把关。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要完成项目开发所需的所有文档和技术规范,并根据专业论文撰写格式完成毕业论文。

在学生毕业之前,学校还针对热门的就业或创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专项就业辅导和创业指导,这些课程都是对学生四年专业技能学习的总结和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来学习,比如网络方向、ERP方向、嵌入式方向和多媒体技术方向等。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智能手机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为现代社会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通讯支持,同时手机的娱乐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学生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法离开手机,这些玩手机的“低头族”令不少老师感到非常头痛,这也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的教学质量。因此需要高校和老师需要有效地利用智能手机或无线移动设备,使得学生能够获取相应的课程学习资源以满足学习需求,或通过手机与老师进行课程交流,成为互动交流的好帮手。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案例,通过智能手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效引导学生将手机变成课堂学习的好助手,让智能手机在大学课堂上发挥它的巨大优势。

一、智能手机成为计算机类课程助手的一些基础条件

通过调研发现,在诸多移动终端电子设备中,智能手机的拥有率最高,几乎可以达到百分百。学生既可以通过手机自带功能上网,也可以在寝室及公共场所通过 WIFI 进行上网。因此,利用手机作为日常教学中的常用工具将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目前利用手机进行互动式教学是建立在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上的新模式,需做好以下准备:

1.师生共同使用手机教学助手,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基于智能手机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合理地使用手机。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课程助手查看老师的上机要求和相关的解题步骤,还可以查看老师课堂布置的作业,利用手机课程助手进行课程的预习、复习及课程延伸,也可以通过手机课程助手进行期末复习等。借助智能手机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微学习[1]。

2.选择适合手机互动教学模式的课程

在大学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机课都适于基于手机而展开互动式教学,因此老师可以具体地考虑课程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进行手机辅助式教学。考虑到计算机类课程中上机实践的环节比例很大,为了让学生真正通过上机可以学习计算机类课程的核心技术,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终端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前把实践课程资料上传到手机课程助手中,提供相应的解题思路和相关的解题方法,并加入一些同等的案例做为课程学习的扩展,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地通过手机助手进行课程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3.全新的教学方式,合理进行互动式教学

智能手机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有很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自身的特点。授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教学内容和使用手机助手的教学方式,将各种教学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运用,及时更新课程助手的内容,有效利用手机成为学生的课外指导。基于智能手机互动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多媒体讲授、任务驱动查询、讨论与探索、网络留言等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智能手机合理地进行互动式教学。

二、智能手机移动端的互动教学整体实施架构

基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互动教学整体实施架构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传统的上机教学模式只将学生限制在机房,当学生离开机房后教师就和学生无法进行课程上的交流或者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探讨。而基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教学辅助平台,可以有效地将教师和学生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大家可以通过手机教学平台探讨设计习题解题思路、讨论程序设计方案等问题[2]。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手机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进行时时的互动。

通过手机课程助手可以加强教学的交流互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课程专业的在线指导,让学生全方位的获取知识,多角度地与教师进行课程的交流。

三、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课程助手的设计

结合现实中学生群体对于智能手机的运用情况,以及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特点,本文认为在基于智能手机终端进行课程助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如下这些关键点:

按着每位教师授课内容的不同,可以分别设计自己的课程助手,并为教师手机终端设计相应的课程助手模块,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浏览器通过输入课程助手的网址进行在线的课程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授课内容、学生上课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组织安排课程助手的相关资料,进行及时更新上传。通过建立智能手机课程助手平台可以实现教学整体实施的架构和教学内容的延伸设计[3]。选择在智能手机终端向学生传达计算机课程信息,不仅在及时性、完整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更能够从学习积极性方面促使高校学生更多地关注计算机学习。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利用智能手机的互动教学平台将成为高校课堂的一个趋势,合理的应用可以提高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智能手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助手并不只是简单的应用于单独的一门课程,其他教师也可以借助相应的方法创建自己的课程助手,完成课下相应的辅导。另一方面,伴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不断改进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手机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一定能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窦.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微型学习应用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牌2014.

篇7

[关键词] 考核模式; 过程和目标; 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比较单一,总结以往的模式,教师对学生计算机学习情况的检测最主要的考核方式是笔试,即通过做一份纸质卷子就完成了学业检测。这种方式极不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更不利于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因此,应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模式,积极地推动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浅析“过程和目标”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笔者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拟创建一套合适的考核模式,这种模式以检测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为考核指标,将学习过程考核与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最终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突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因为学习过程考核是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是目标考核的前期考核,是促进目标考核的重要因素。学习过程是学生真正学习知识的阶段,也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目标,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许多学生自觉性差,平日学习不用功,期末考试时想方设法、蒙混过关,加之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不注重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所以,采用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自始至终地督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使学生在过程考核中学到知识,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

二、“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的评分标准

“过程和目标”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分3项大的指标进行评价。分别是学习过程考核、学习目标考核和综合考核。其中学习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平时上课表现、作业、出勤等;学习目标考核主要是期末的考试;综合考核则是根据学生总体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

本考核模式中三方面所占的分值有所不同。学习过程考核所占分值要高,因为没有平日的学习就不会有期末的优良成绩。所以为保证学生平日学习基础知识,在评分标准上,学习过程考核占50分,分别是考勤10分,笔试作业20分,实验作业20分;学习目标考核占40分;综合考核占10分。这3项考核主要由教师完成,针对最后一项综合考核(表现),也可把学生引入其中,比如可以考虑让10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测评,师生共同完成。

这一模式注重了学习过程的考核,因为它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和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真正体现了计算机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

三、“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的操作策略

在“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中,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阶段,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创造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生学习,提高其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地为每一个学生赋分。要搞好过程的考核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1. 加强课堂管理

(1) 管理人性化。建立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师生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毕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多交流。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谈他们的生活,对课程的要求,谈对知识的掌握和心得,谈上机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老师的建议。课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从交流中知道老师的的确确是为他们好,从而充满了对老师的信任,进而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老师讲授的这门学科。再以笔者的工作实际为例,课下我主动走到学生当中,关心他们的生活,询问他们学习的情况,诚恳地对他们提出意见,时间一长,我们彼此感觉到距离是如此之近。

(2) 专心致志搞好教与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师生共同合作的结果,任何一方“心猿意马”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应该明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培养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注意学生本身具备的知识基础,创造出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的问题情境,同时又要搞好分层教学,重视个体间的差异。另外还要将枯燥的、难懂的知识变得情趣化、生活化,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更能不断进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联想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

(3) 严抓课堂纪律。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以课堂纪律来约束学生。要从严,如上课不允许迟到、早退、旷课。旷课达到3次取消期末考试资格。事假、病假均要班主任签字,上机操作时不允许做打游戏、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事。从开学伊始就要抓好考勤,比如每周都向学生公布上一周的课堂纪律。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打出客观公正的分数,学生知道自己平时的表现会影响到综合成绩,自然而然就会严于律己。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这一做法的成效:每次上课,我都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并认真记录。一段时间之后,我会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抽查。学生习惯成自然之后,一个学期下来,出勤率100%。

2. 加强作业管理

“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把作业分为实验作业和书面作业。两者的比例是3 ∶ 1。书面作业是要求学生做课本后的习题,根据上课的进度完成作业。或者是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也可以是写学生自己的学习技巧、学习心得、学习中的难点,有时也考查平时记笔记的情况。实验作业是要求每一位学生上机操作完成。根据学习进度,布置实验题目,实验题目既注重基础,又要考一些具有难度,锻炼学生能力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当堂作业当堂课完成,教师检查并记录成绩,观察学生的操作速度,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讲解处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计算机学习应用的能力,为目标考核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每一节实验课上,根据当堂课的内容,布置上机作业,并要求当堂课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向老师提问,但是最后学生要真正掌握,老师在机房循环检查并记录成绩。

3. 加强考试管理

“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中的学习目标考核指的就是期末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验,以测评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

用期末考试的方式检查一个学期以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用情况。为了让学生能综合应用计算机,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习目标考核主要以作品的形式完成。考核题目可以提前通知给学生,让其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题目可以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现实生活中实用的作品)。对于作品的创作思路、创作历程、创作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都要用文档加以说明。评价标准中规定的分值是40分,但对于有创新性、实用性的作品,可作适当加分奖励。对于作品的评价赋分,可让班上10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指出作品的优点和缺点,为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师生共同测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增加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欣赏水平,同时也激励了其他未参与的同学。作品测评完毕,并不是统计一个分数,评出三六九等就完成了。要充分发挥学生作品的价值。根据作品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那么他们就应该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清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下一次作品的创造。因此。待作品测评完成之后。全班学生要再次听教师讲解作品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把优秀的作品作交流展示,让创作者讲解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启发,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别人作品的长处,学习优点,改正缺点,总结教训,继续努力。

总之,计算机应用领域在不断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要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学生最关心的考试为切入点,改革传统的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模式。而“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考核模式正是笔者针对当前考核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而探索的成果。实践证明,采取学习过程考核与学习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的确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小菊. 改革考核方法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 彭宗勤,缪亮,张留常.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考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 计算机教育:上半月,2007(2).

篇8

关键词:嵌入式计算机;嵌入式系统设计;性能评测;基准程序

Research of Embedded Comput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chnology

ZANG aitao,GONG Longqing

(Xi'an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echnology,Xi′an,71007,China)

Abstract:Closely related to its application and the market,the embedded system design is subjected to many factors,such as the cost,power dissipation,chip area,and the development cycleMeeting the given required performance of a embedded system design,there is no need to make a larger margin of the system performance designIn a product development cycle,the key point to make a project success is to design a performance satisfied system in a lower material cost and lower development costFor this reason,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embedded micro-processor and entire embedded system for gist of the system performance designIn this paper,by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s used in the embedded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describing the several Benchmarking and their applicabilityAnd then,by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case of those Benchmarking,with regard to the need of earl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embedded system level design,introducing an E3 Benchmark and the system lev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and giving a prospect of the embedded system desig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Keywords:embedded computer;embedded system design;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stimation;benchmarkingオ

1 引 言

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不同于通用的计算机设计,它的设计过程较复杂。对于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是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描述、建模,分解嵌入式计算的任务需求后,在建立的计算模型上,进一步地向设计的领域转换,即:将需要完成的计算任务向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映射。

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涉及到软件和硬件的分别设计。硬件的设计,主要是需要考虑处理器的类型及数量,系统组成部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专用部件及可编程部件、I/O部件等)之间的互联拓扑结构(即选择通信部件,以什么样的总线协议进行系统各组成部件的互联)。嵌入式计算机,由于其设计时间要求、应用环境的限制,对它的设计成本、设计性能都有特殊的要求。

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评价指标,可以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例如:处理速度(主要以任务的计算时间度量)、设计体积、设计成本、实时反应能力、系统的功耗、可靠性与可信度等。由于嵌入式计算机设计本身的复杂性及特殊性,不同的设计要求,评价的方式方法对不同的设计过程各不相同,同时,对这些评价指标的偏好程度及侧重点也不相同。有的环境要求很苛刻的实时性,有的应用场合要求很小的设计体积,有的要求在较小的设计成本下获得尽可能快的处理速度等。因此,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评价与测量是复杂的。

本文主要就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使用到的评测技术及用于设计过程中的评测基准方法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嵌入式计算机设计中用到的评测基准技术进行探讨。

2 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性能测试指标

对于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性能进行评价,需要对构成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件,如嵌入式微处理器、编译器、运行库等关键的系统构件的评价性能特征,定义一系列的性能指标。用于嵌入式计算机设计性能评测的常用指标有以下几种:

(1) 系统的执行时间(Execution ime)和加速比(peed Up)

嵌入式计算机设计对于运行的应用程序执行时间衡量,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设计性能测试中最重要的性能指标。用于评测的基准程序运行时间,即基准程序的运行速度,直接反映了嵌入式系统的性能。这一性能指标,主要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和I/O系统的整体性能决定,同时,也与应用程序向嵌入式计算机目标处理器编译过程有关。编译器的优化能力、支持程序运行的运行库性能对应用程序的运行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受操作系统的开销和同时运行的其他用户任务的影响。这一性能指标,通常会选择系统对应用测试程序的最大峰值速度作为为度量的指标。

通过对比测试,可以评测2个嵌入式系统及构成系统的关键构件设计的改进加速比:

[JZ]peedUp=PerformanceNewestPerformanceOldest=ExecutionimeOldestExecutionimeNewest

(2) 代码尺寸(Code ize)

代码尺寸是指将应用程序的源程序,由编译器编译后生成的二进制代码大小。嵌入式系统是资源受限的系统,它的内存资源往往受应用需求与成本的限制,要求应用程序的目标代码在达到一定性能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代码尺寸,以减少对有限内存资源的占用量。通过编译后的基准测试程序代码尺寸,可以反映微处理器的代码压缩性能和用于这种微处理器上编译器的存储优化性能。

(3) 系统功耗(Energy Consumption)

目前的嵌入式系统,对于电源的要求也较为苛刻。由电池供电的嵌入式系统,一般都尽可能节省电源的要求。低功耗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不仅节省了系统的电源耗费成本,而且在很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延长系统使用寿命。因此,对于系统的功耗评价,也是嵌入式系统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嵌入式系统的能量消耗主要由各芯片的工艺属性和电路规模决定,受芯片电源管理控制。进一步的系统设计,进入片上系统(ystem-on-a-Chip,oC)的设计时代后,系统的功耗就将会有硬件本身维持运行所消耗的静态功耗及进行软件任务的计算所表现出的系统芯片逻辑门翻转而引起的动态功耗。在目前普通的嵌入式计算机中,硬件芯片的功耗管理,可以最终通过指令序列和软件编程控制,分别由编译器指令调度和操作系统功耗管理模块完成。嵌入式系统的功耗指标,表征着嵌入式系统硬件、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的省电属性。

(4) 执行的指令数(Instructions Executed)

执行的指令数是应用程序在一个时钟周期或者机器周期中,嵌入式处理器可以执行的指令个数。目前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可以使用基于RIC核的处理器,也可以是用于数字信号处理的DP处理器,也可能是多种异构处理器组成的处理单元(Process Element)。RIC结构的嵌入微处理器,大多数指令为单周期指令,在一个机器周期都可以处理完成。使用运行于嵌入式系统中的测试基准程序执行的指令数,可以表征嵌入式系统中编译器的速度优化能力及微处理器完成指令运算的运行性能。

这些指标,可以是每指令平均时钟周期CPI(Cycles Per Instruction)、每时钟执行的平均指令数IPC(Instructions Per Cycle)、每秒执行的百万指令数MIP(Millions of Instructions Per econd)等。这3个性能指标的定义分别如下:

[JZ(Z]CPI=CyclesInstructionsExecuted

IPC=InstructionsExecutedCycles

MIP=InstructionsExecutedExecutionime[JZ)]

其中,Cycles是执行应用程序经历的时钟节拍数。3种性能指标都可以用于描述应用程序的执行效率,反映编译器的速度优化性能及嵌入式计算机的处理器核心的指令处理能力。

() 高速缓存未命中率(Cache Miss Rate)

[JZ]CacheMissRate=CacheMissCacheAccess

其中Cache Miss为Cache未命中数,Cache Access为Cache总的访问次数。缓存未命中率(Cache Miss Rate)表示在应用程序执行过程中,访问存储器的性能,以及存储器对处理器所需要使用到的指令、数据的高速支持能力,可以用来表征表示编译器的数据分布、存储器系统的组织和访问优化能力。

在以上种性能指标中,前3种可用于描述整个嵌入式系统、微处理器、编译器、运行库的性能评测指标,后2种主要用于评测编译器的优化性能。除此以外,某些嵌入式应用还需要使用其他性能指标,如总线/网络带宽(MBps)和浮点运算速度(MFLOP)等。

3 嵌入式计算机设计中的常用测试方法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设计中常用到的测试方法,可以是基于静态分析的解析方法,也可以是进行模拟仿真的方法,也可以是直接运行应用程序进行测量的方法。

31 解析法

采用分析技术,假定计算机系统参数与性能指标参数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按工作负载的驱动条件列出方程,用数学方法求解直接得出系统的性能。解析法采用的公式还是很完善,需要假设系统处于一系列理想状态,一般用在系统的设计阶段,结论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测量方法的验证。使用解析法,进行系统的性能评价,需要完备的性能评价模型。这方面,由于设计的层次(板级设计、芯片级设计、系统级oC设计等)不同,需要建立的评测模型也各不相同。往往会有面积的评测模型、功耗的评测模型等。

32 模拟法

按照被评价的系统的运行特性建立一个系统模型,按照系统可能有的工作负载特性,建立工作负载模型并编制出模拟程序,在被评价系统上运行模拟程序,并通过在其他的系统上运行这一模拟程序,通过程序在不同系统运行获得的性能参数对比,就可以得出设计的优劣。模拟法也用于系统的设计阶段。软件模拟的方法,往往会带来的误差,建立的工作负载模型不可能对结果具有相接的影响,使得这一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不能如实地反应系统设计的真实性能。

33 测量方法

测量技术是对投入运行的现有嵌入系统进行直接测量,因此它的结论是真实、精确和可信的。分析、模拟技术是基于对以前的测量结果积累归纳得来的,所以说测量是最基本的评价技术。测量方法需要相应的系统测试环境与工具,这样的测试组成,可能是专门的测试硬件设备、软件及相应的计算机检测系统。

测量方法要求得出精确的数值,就需要从概念上和具体的结构上对待测系统进行大量的分析,设计专门的测量工具,根据需要考虑的因素和环境,进行多次的反复测量并统计分析测量的结果,因此这一方法也是比较耗时的。

4 嵌入式计算机的性能测试原理及测试环境构成

41 性能测试原理

嵌入式系统由硬件子系统和软件子系统2部分组成。硬件子系统包括微处理器内核、高速缓存、存储器、外设接口等,这些逻辑功能部件通常集成在一个嵌入式处理器(Embedded Processor)中。软件子系统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RO)、中间件(Middle Ware)、嵌入式编译器(Compiler)和运行库(Runtime Library)等。嵌入式应用程序的可执行代码通常包括3部分:编译应用程序生成的目标代码、链接程序从运行库中提取的库例程代码和操作系统功能调用。一个嵌入式应用程序(Application)的执行时间(Execution ime)受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用以下函数描述:Executionime(Application)=f(EProcessor,RO,MiddleWare,Compiler,Library)

上述函数的个参数中,改变其中1个参数,保持其余4个参数不变,进行性能测试,收集测试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可实现整个嵌入式系统和关键构件的性能测试。主要测试项目的测试方法如下:

(1) 改变Embedded Processor,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并比较测试结果,可以评测不同嵌入式微处理器的性能差异;(2) 改变RO,保持Processor不变,以评测不同RO的性能差异;

(3) 改变Compiler,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可评测嵌入式编译系统编译优化能力;

(4) 改变Library,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可以评测不同运行库的性能;

() 比较两个个嵌入式平台的性能指标,可以评测二者的性能差异;

(6) 将执行测试基准程序获得的性能指标与嵌入式应用要求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可以评测嵌入式系统性能是否满足应用需求。

42 性能评测环境

嵌入式系统性能评测环境,通常包括用于嵌入式系统评测的测试主机和将要被测评的嵌入式系统,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测试主机运行测试管理控制程序,控制性能测试过程的执行,编译、加载和启动性能测试基准程序,收集性能数据,分析测试结果,生成测试报告。被测评的嵌入式系统则运行下载的测试基准程序,测定和采集性能数据,并通过测试反馈给测试主机。两者之间通过某种连接(如串口、以太网等)方式,进行数据的通信与交互。

43 性能测试过程

建立好测试环境后,性能测试过程描述如下:

(1) 用户确定测试项目、选择性能测试基准和被测嵌入式平台,测试管理控制程序建立测试主机与被测嵌入式系统之间的通信连接、启动测试;

(2) 测试管理控制程序选择,设置编译优化选项,选择测试环境构件,调用嵌入式编译器编译基准测试程序;

(3) 通过测试,将测试基准程序下载到被测嵌入式系统,并控制完成基准测试程序的运行;

(4) 性能数据采集监视基准测试程序的执行,测试和采集与性能指标相关的性能数据;

() 测试将测试结果和性能数据发回测试主机;

(6) 测试管理控制程序调用性能分析程序,分析和处理测试结果和性能数据,生成测试报告。

性能基准程序测试方法

在计算机设计中用到的性能基准程序,是以单个某一领域典型的一个计算任务或者一组计算任务采用某种语言编写的程序的形式出现,它可以用来度量计算机系统或构件性能的在某一领域的典型计算性能。用来进行性能评测的基准程序,可以称为工作负载。在基准程序中,必须明确规定所选用的基准程序及其特性、运行方式,并规定评估指标体系。一般需要重复多次运行基准程序,对获取的性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后,才能获得有意义的评测结果。

性能基准程序评价法是采用软件的方法评测系统的性能,其较高的灵活性、较低成本加上易于在线实现的特性,使这一方法成为普遍流行的评测方法。但是通过软件得到的测量结果精度较低,并且执行基准程序会影响系统的性能,进而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基于软件任务的软件方法,进行测试时,不可避免地占用到系统上的有限资源,所以干扰度大、精度低、分辨率低,但是同时,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的特点。这一方法,不适用于测量精度要求很高的系统参数。在构建测量工具环境时,应发挥软件测量的优势,注重于功能的测试,考虑选用实际的应用程序或与它们功能相同的专用测试程序。这样,可以弥补硬件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

性能基准程序测试系统性能的常见方法有:时钟频率、指令执行速度、等效指令速度方法、核心程序法、综合程序法、应用程序法等。时钟频率、指令执行速度、等效指令速度法属于计算机发展初期阶段常用的手段,随着计算机系统复杂性的提高,这几类方法不能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能;核心程序法、综合程序法占用内存空间较小,在有Cache的系统中只能测量系统的CPU性能。

用于计算机性能评测的基准程序法可以分为两种:测量系统级参数(如响应时间、上下文切换时间等)的微观基准程序,以计算任务提供的工作负载、通过工作负载的运行得到待测系统宏观方面参数(如任务执行时间)的宏观基准程序。以被测试对象来对基准程序分类,经常把性能基准程序分为通用性能基准程序与实时性能基准程序,通用性基准程序针对一般的计算机系统,实时性能基准程序针对实时系统,测量系统的实时性能。

从系统角度看,一个嵌入式系统的主要构件是微处理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包括开发工具) 。这样,嵌入式系统的性能基准程序可分为如下3 类:

(1)面向微处理机的基准程序,主要是为了帮助设计人员合理地选择嵌入式微控制器、通用微处理机或DP;

(2)面向操作系统的基准程序,帮助设计人员了解操作系统的量化性能指标;

(3)面向专门应用的基准程序,帮助设计人员确定最终目标系统的性能。在嵌入式系统中,由于面向微处理机的基准程序和面向操作系统的基准程序极大地依赖于应用领域,因此,面向专门应用的基准程序相对来讲用的就比较少。这一方面,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与设计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会在不久的将来有所改变。

1 通用性能基准程序

11 PEC

PEC (the tanda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rporation)是为了建立、维护并许可一组被标准化的相关的性能基准程序的非盈利性组织[3,4],该组性能基准程序主要用于评测最新的高性能计算机,以对VAX11/780机的测试结果作为基数,其他计算机的测试结果以相对于这个基数的比率来表示。PEC性能基准程序分为CPU、高性能计算、图形应用、Java客户/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网络文件系统、网站服务器几大类。

CPU2000是PEC中测量CPU功能的最新版性能基准程序组,目的是为不同计算机系统计算密集型的工作负载提供性能评估的测量工具,PEC CPU 2000包含2组性能基准程序:CIN2000测量比较计算密集型定点运算,CFP2000测量比较计算密集型浮点运算。最新版本为CPU2000 V13。 CPU2000为被测系统提供性能参数,主要测量系统的处理器、内存以及编译器性能。

12 PC

PC (ransaction Processing Council)成立于1988年[],已有40多个成员,PC系列基准是现在流行的商业基准组,主要服务器和数据库企业都派代表加入了这一组织,用于评测计算机的事务处理、数据库处理、企业管理与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性能。PC不给出基准程序的代码,而只给出基准程序的标准规范(tandard pecification)。任何厂家或其他测试者都可以根据规范,最优地构造出自己的系统(测试平台和测试程序)。1989年以来相继发表的PC基准测试程序包括PC-A,PC-B,PC-C,PC-D,PC-W,PC-R和PC-等。其中PC-A用于在线事务处理下更新密集的数据库环境下的性能测试,PC-B用于数据库系统及运行它的操作系统的核心性能测试,PC-C则用于在线事务处理测试。有2种评价指标:吞吐率(hroughput,tpmC)、性价比(Price/Performance,Price/tpmC)。tpmC定义:PC-C的吞吐量,按有效PC-C配置期间每分钟处理的平均交易次数测量,至少要运行12 min。PC-D用于决策支持系统测试,PC-是基于PC-D基础上决策支持基准测试,PC-W是用于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测试。

13 Whetstone

它是用FORRAN语言编写的综合性测试程序,主要包括浮点运算、整数算术运算、功能调用、数组变址、条件转移、超越函数,测试结果用单位Kwips表示,1Kwips表示机器每秒钟能执行1 000条Whetstone指令。在实时性能基准程序artstone中被调用。

篇9

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越来越广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提高科研和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是采用大规模试题库的计算机网络考试模式。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是专科、本科课程教学考核的重要环节。目前,我的工作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学习计算机类基础学科的人数约2500余人,根据以往惯例,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笔试和机房上机,由此产生的试卷印刷、装订、分袋、回收试卷、阅卷、成绩统计等工作量非常庞大,且由于考核方法的落后,基本上难以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具有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懂理论多些,会实践操作少些,从而偏离了我校高职高专学院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目标。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 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结合软件技术,把在教学中可实现标准化考试的课程由传统的纸张考试模式转变成为无纸化考试模式,以实现学生信息管理、试题库管理、考务管理、在线考试、随机生成试卷、计算机自动阅卷、在线监考、自动阅卷和成绩统计等功能,达到了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考试结果客观公正性的目的。在我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网上教学,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该考试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

2.1 .NET介绍

2.1.1 .NET简介

.NET就是微软的用来实现XML,Web Services,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和敏捷性的技术。NET是微软的新一代技术平台,为敏捷商务构建互联互通的应用系统,这些系统是基于标准的,联通的,适应变化的,稳定的和高性能的。 从技术的角度,一个.NET应用是一个运行于.NET Framework之上的应用程序。.NET的核心组件包括:

(1)、一组用于创建互联网操作系统的构建块其中包括 用于用户认证以及用于文件存储的服务用户首选项管理日历管理以及众多的其它任务。

(2)、构建和管理新一代服务的基本结构和工具包括Visual .NET 企业服务器.Net Framework 和。

(3)能够启用新型智能互联网设备的.NET 设备软件。

2.1.2 Framework框架

.NET框架是以一种采用系统虚拟机运行的编程平台,以通用语言运行库(Common Language Runtime)为基础,支持多种语言(C#、VB、C++、Python等)的开发。NET也为应用程序接口(API)提供了新功能和开发工具。这些革新使得程序设计员可以同时进行Windows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以及组件和服务(web服务)的开发。.NET提供了一个新的反射性的且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程接口。.NET设计得足够通用化从而使许多不同高级语言都得以被汇集。.NET Framework中的所有语言都提供基类库(BCL)。

2.1.3 介绍

ASP是英文Active Server Pages的缩写,意为动态服务器页面,是一种使嵌入网页中的脚本可由因特网服务器执行的服务器端脚本技术,其作为一种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热门开发工具,在发展中日趋完善并更名为ASP+。后来,微软正式推动.NET策略时,ASP+就演化成ASP.省略就是一种程序,是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它以其强大性和适应性可运行在Web应用软件开发者的几乎全部的平台上。

2.2 介绍

是一组用于和数据源进行交互的面向对象类库。通常情况下,数据源是数据库,但它同样也能够是文本文件、Excel表格或者XML文件。 允许和不同类型的数据源以及数据库进行交互。然而并没有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类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因为不同的数据源采用不同的协议,所以对于不同的数据源必须采用相应的协议。一些老式的数据源使用ODBC协议,许多新的数据源使用OleDb协议,并且现在还不断出现更多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都可以通过.NET的类库来进行连接。

对象模型

2.3 SQL Server 2005介绍

SQL Server 是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端到端的数据解决方案,它为企业中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和高效的平台用于企业数据管理和商业智能应用。SQL Server 2005 为IT专家和信息工作者带来了强大的、熟悉的工具,同时减少了在从移动设备到企业数据系统的多平台上创建、部署、管理及使用企业数据和分析应用程序的复杂度。 通过全面的功能集、和现有系统的集成性、以及对日常任务的自动化管理能力,SQL Server 2005 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解决方案。

3 在线考试系统设计方案

3.1 设计思想和系统结构

对于考试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理论。本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分发考试题给学生(终端机),在规定的考试时段完结时,又能将终端机处的考生答卷传送到网络服务器保存的系统。因此选择基于B/S的三层网络结构。并且将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C#作为编程语言。从而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满足在线考试需求的考试系统。

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如Netscape Navigator或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Oracle、Sybase、Informix或 SQL Server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B/S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维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其总体方案见图:

3.2 考试模型

随着Web应用的复杂度不断提高,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 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

三层结构

4基于WEB考试系统实现

4.1系统目标及功能

系统功能分前台考试和后台考试管理。前台考试程序实现学生登录的身份验证、随机抽取试题、考试时间控制、接收并保存考生所选答案及试卷,自动判分等。后台考试管理程序采用系统管理员和普通教师两级管理模式。普通教师具有申请考试课程、试题管理(录入、修改、查询)、成绩浏览、分析输出等功能。系统管理员除具有教师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教师基本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等管理及试卷的备份、转储及打印等功能。后台管理功能可在任意地方以WEB方式进行在线管理。

4.2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名称为Examination,登陆界面有管理员表、学生表、教师表。以下解释一下各表包括的属性:

4.3考试系统安全机制

1. 身份鉴别:确认系统中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防止出现恶意冒充,保证数据来自某一方。在本系统中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

2. 授权控制:根据鉴别的真实身份来确定对其本系统资源或应用的访问权限,系统中学生交卷成功后,系统会在相应的数据库中留下标记,并返回给学生客户端成功提交试卷的信息,使该学生无法再以准考证号和密码登陆该考试系统,自动退出系统。

3. 机密性:确保试卷在存贮和传输中的机密性,不被非授权用户访问。

4. 完整性:确保系统信息如学生答案等,不被非授权用户恶意或无意篡改。

5总结与展望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是专科、本科课程教学考核的重要环节,设计并开发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可以大大简化传统考试的过程。基于Web在线考试系统,包括学生考试、自动批阅、题库管理,成绩查询等,该系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考试。该系统中的所有考试信息都以数据库记录的形式存储。用户可用登录的方式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试卷,进行测试。在我国高校内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网上教学,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世浩.高校教育网站技术应用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1:67-81

[2]刘东飞,夏丹.基于.NET的网络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06,5:121-122

[3]李晓著.SQL Sever2000管理及应用系统开发[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1:78-81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检测;解析;运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121

在电脑互联网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电脑应用系统的构造非常繁杂,由参数库、中间件、应用伺服器、互联网等若干个版块构成。在运转阶段,全部系统中的任一局部都可能阻碍系统的正常运转,进而致使系统特性无法发挥,与客户的需求相悖。系统客户的操控行为多元化,数量也在飙升,让系统的特性控制难度大增,同时客户也极为重视。电脑应用系统的性能水准已经演变成研发人员、维检人员最为关注的版块。电脑应用系统的性能水准,在系统的寿命周期内一以贯之。因此,有关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的分析就有极大的价值。

1 电脑性能测试的解决预案与模式

(1)性能测试解决预案。系统性能检测包罗万象,对一类应用软件系统来讲,包含履行效果、资源占用、平稳性、安全性、兼容性、可延展性、真实性等。而负载压力检测是性能检测的一类关键模式。例如,性能测试的压力检测的解决预案。系统的负载压力通常包含并发负载、疲劳程度与大参数量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2)解决模式。当前,通常有3类Web性能检测模式:虚拟客户模式、WUS模式与对象驱动模式。其比对见表1。

2 性能构造模型

电脑应用系统的特性受到运转条件、业务状况、客户运用状况等多类元素的作用,系统的特性数据通常从业务的视角与系统的视角两个层面予以权衡。笔者对系统性能数据与性能作用元素实施了高效的结合,建立了电脑应用系统的性能构造模型。这里只探讨系统性能数据中的资源使用率。资源使用率是说系统资源的应用程度,通常使用资源的实际应用量/总资源使用量的方式来获得数据。其包含硬件、互联网、操作系统、参数库等层面。例如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使用率、互联网带宽使用率等,通常要凭借操作系统、参数库给出的特性计数器来统筹。

3 典型实例剖析

3.1 以某能源企业某系统特性检测为实例

(1)工程环境。该系统使用三层结构,通常包括a、b、c、d四大功能版块。每一版块应用独自运转的伺服器,参数库伺服器共享,牵涉到多层面的操控系统与基础软件,系统架构繁复、规模很大。在客户访问次数较为频繁的时段,系统时常会产生界面跳转不正常、HTTP-503错漏等难题,要完成特性检测来定位系统的问题。(2)检测调查。通过与用户的交流,本回检测的范畴是a、b两大版块。目标是凭借检测模式获得a、b两类版块在相异并发环境下的性能参数,并定位系统的问题点。对a版块亟需检测的特性包含附件上传下载、检索作业、a版块业务全过程三大层面;b版块亟需检测的特性是大文件网上编辑。(3)调试预备。首先,是性能数据设立。依照与用户的深入交流情况,明确本回检测的性能数据,这里要涉及到回应时间问题。回应时间以操控员能够忍受或接纳的极限为标准,初次明确平均回应时间不能大于20秒。网络客户数方面,目前系统平均网络客户数是400位,最大网络客户数是1000位。权衡到生产环境应用伺服器与参数库伺服器数目是检测环境的2倍,那么就设立本回网络客户的最大数值小于等于500位。资源使用率方面,各伺服器中央处理器的使用率平均值小于等于70%。在测试实践中,当某类检测成果没有达到上述参数值,要停止检测。

3.2 检测方略拟定

本回检测利用LoadRunner向被测试的系统Web伺服器发起压力,因为检测阶段会形成大量的互联网负载。权衡到对生产网络的作用,将使用次第增多并发客户的模式逐渐发起压力,并动态监管形成的互联网负载,规避超越互联网阀指的状况出现。(1)检测履行。检测应严格根据“单交易压力检测――混合环境压力检测”的流程实施。(2)检测汇报。由于检测汇报内容繁复,笔者选择混合环境的检测成果予以分析。数据显示,当线上客户数上升到500位时,中央处理器的使用率平均值增加了24%,数值攀升到69.31%。

4 结束语

电脑应用系统的特性受到各类元素的作用,怎样对检测成果实施高效的解析,明确系统的性能情况,并消除异常元素对检测成果的干扰,必须增强检测人员的动手能力,并需要涉猎软硬件、系统等多层面的知识。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在宏观层面对系统性能检测的流程予以说明,然而在实际工作模式等层面需要深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罗冬梅.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3(32):267-268.

[2]季魏红,贾建敏,吴飞盈等.应用平板电脑的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软件实现数字化校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02):176-179.

[3]蔡晔,刘刚,毛睿等.KD-90普及型个人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性能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3,30(02):138-143.

[4]潘越,宋萍,李科杰等.基于PowerPC和FPGA的小型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21(0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