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9 16:4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教育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教育调研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我镇现有留守儿童224名。调查显示,他们的父母都是外出务工,至少半年、有的甚至一年回家一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我镇的224名留守儿童其中有185名是其祖父母监护,37名委托监护,2名无监护,其中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较正常。

5、品性表现、学习态度、身体状况都很优良。

二、存在问题

1、学习偏差。多半的孩子因为父母在外打工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在这些学生中,由于临时监护人对他们的学习介入较少,使得他们的学习无人过问,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即使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

2、性格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在留守儿童中,有不少家庭对孩子放纵溺爱,临时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滋生蔓延。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则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在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而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就极易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对留守儿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篇2

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事关少年儿童的成长,少年儿童的素质状况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带着责任思考这一问题,立足实际为孩子们多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

一、我市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等政策文件,举办了“争做文明人”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德育论坛”和“中小学心理行为健康教育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全市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大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比以往明显提高。

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少年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上产生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市640余名6-12岁学生的调研结果看,有些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唯我独尊,脆弱娇气,怕苦怕累,生活自理能力差;二是规矩意识欠缺,对长辈没有礼貌,对父母缺少感恩,对他人不够尊重;三是对家长依赖性强,遇到困难和矛盾不知如何处理;四是责任意识和团结精神淡薄,不愿多做事情,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还有极个别学生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有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叛逆等倾向。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存在偏差。调查中有82%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加大了孩子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有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学习过分干涉或迁就,对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包办代替,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弱化。也有一些家长不清楚文明行为要求,不遵守社会公德,和孩子相处不注重个人言行,对孩子形成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教育还有不足。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了学校的教学活动,造成有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显示,不少教师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了解;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也使部分教师不能坚守“才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对学生心理认知和行为养成带来负影响;还有的学校对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专业教师缺乏,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持续性有待提高。

三是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明显。调研中把学习排在第一位的学生占比50.6%,而品德、心理仅占31.1%、18.3%,充分说明分数至上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已造成较大冲击。再加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少、漠视公德等不良现象,以及网吧、游戏厅泛滥、网络和媒体信息庞杂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是着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把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家长的引导有机结合,努力改变家庭文明习惯教育薄弱的现状。市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应加强合作,联手打造高水平的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深度了解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养成的意义与途径,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衔接,完善信息沟通平台,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调研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们影响巨大,不可替代。建议宣传部门制作一些倡导家长讲文明、重礼仪的公益广告,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示范。家长要注重个人修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孩子要学会理解和沟通,既关心学习,更重视品德和心理,创造包容、信任、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是全力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着眼未来,带着感情做好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徐州中小学生实际,组织编写、推广使用行为习惯养成通用读本,努力解决现有教材说教色彩重,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扩大传统文化名篇诵读活动范围,从部分学校向更多学校拓展;推动各中小学开展 “文明礼仪之星”、“孝敬父母之星”、“乐于助人之星”等评选活动,激励孩子向榜样学习,培养良好习惯;改革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对违反师德标准的严肃处理,对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老师予以重奖。各中小学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德育首位”的理念,发挥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加强对孩子的引导训练,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主动接受在徐高校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建议每所中小学校尽快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或学校社会工作者。

篇3

关键字: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79-01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少部分留守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良。但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不刻苦,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成绩欠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1]

(二)性格缺陷。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孤僻。

(三)品行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的愧疚往往对孩子采取单纯的物质补偿,这种方式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又由于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常有逃学、早恋、抽烟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四)缺乏亲情。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越来越需要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而现实的状况则让孩子们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或基本上没关注,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缺失。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

(二)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子女的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经费紧张,房屋失修,教育环境艰难;二是学校没有开设适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三是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四是农村学校师资普遍不强,教学质量不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父母关爱,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尽管不在孩子身边,但仍可通过多种途径关爱孩子,履行监护职责。身在异地的父母,利用现代通信工具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老师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选择家中托管孩子的监护人应把孩子托付给言讲诚信的人监护。家长还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学校营造温暖的教育环境。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和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2]

1.教师角色要转变。为适应留守儿童的需要,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监护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孩子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

2.教育理念要更新。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孩子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

3.学校功能要增容。农村的学校功能要增容,要有新的学校理念。学校除应加强教学功能外,特别要加强其生活功能、服务功能的建设,使学校成为留守孩子学习生活、衣食住行融为一体的新型学校。

(三)社会关注,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教育环境。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儿童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和优秀成员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树立典型,从而以点带面,不断辐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则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因和最终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最终还得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问题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受父母外出影响大,成绩普遍偏低。西部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民们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城市昂贵的学费、择校费和户籍限制令众多农村农民望而却步,农民们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上学。儿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由于思念父母,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学习上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一般、较差的63%。学生们将“学习无人辅导”列为造成自己学习成绩偏低的第一要素,有7.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2.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缺乏心理支持导制自卑。自卑心理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日常行为缺乏自律。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4.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的有效的监管,易产生安全问题。其一,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安全问题,特别是人身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均比较差,加之他们一般是隔代抚养,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又往往偏低,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因此,常常会出现有病不能及时就医的现象。其二,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其三,自己行为失控,伤害别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青春期性教育基本缺失。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从而不能够正常地接受有关青春期性方面的亲子教育,相对于有父母在家的非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缺失了。学校和监护人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获取性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网络、报刊、杂志、光盘等,但这些渠道的内容良莠并存,很多不健康的、的内容使心理上还不成熟的农村留守儿童很难辨别是与非,消极的因素会潜移默化地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引向歧途,好奇和扭曲的心理会使他们应用不正当的手段窥探性的奥秘。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替代的。由于父母远在外乡,留守儿童不但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而普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习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导致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滞后等等。

2.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差。尽管我国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二是学校管理措施不力。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学校虽然制订了一些相关管理措施,但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给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下许多隐患。

3.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缺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设施比较落后,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化功能特别是文化传承功能减弱,社区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旁观者。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农民工自己家的私事,家长外出务工,自然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家长要承担起教子之责任,加强亲子互动,延续缺失的情感教育。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就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加强对孩子教养的认识程度,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养行为,避免家庭结构缺损和社会不良倾向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以保证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外出打工的父母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2.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教育人类学指出,传统教育学空洞无力的关键是把教育简单化,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文化背景。同样,教师在教育上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留守儿童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文化背景,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3.定期举办针对留守儿童的代养家长学校或举行代养家长见面会,建立良好的学校―家长沟通机制。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对家庭缺少依恋感,排斥家庭在教育中的指导和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与家庭中代养人之间的代沟和以此而形成心理隔阂。父母外出以后,大多数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看管。代际价值观和心理上的隔阂使留守儿童无法认同祖辈的教育方式和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家庭的道德教育处于缺席的状态。定期举办短期的家长学校可以改进留守儿童代养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同时,学校必须运用有效乃至强制手段,建立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机制。

4.建立农村社区儿童青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社区共同的责任。但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儿童青少年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目前社区在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由基层社区、学校等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派出所等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将会长期存在,其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红,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篇5

大家好。我是咱**家村的村官,***。十分感谢领导们来视察考核我的工作,感谢村民同志们忙里偷闲来见证我的考核。去年七月,刚刚毕业的我,以一名选调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来到**家村,成为一名书记助理。如今入职已近一年,我积极主动融入农村生活,参与农村各项事务,在第一份工作岗位上渐渐成长起来,这要感谢组织部和***党工委的关心帮助,更要感谢**村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包容和支持。下面我对这一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多方面协助村两委做好日常工作

(一)多方了解,掌握村情

从工作第一天起,我坚持摆正心态,掌握村情,用心融入。向村民虚心学习,完成了《**村情报告》《**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两篇。同时,做好日常村务工作。积极参与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及缴费工作。协助村妇女主任做好计生;开展好**村“一事一议”事项。

(二)抓好党建,筑牢根基

1、定期开展党员学习活动。通过将“”与“两学一做”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学习计划,采取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党课等形式,发展学习教育。

2、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进程。协助两委干部进一步规范党务、村务公开制度,积极做好党务、村务公开栏的张贴、内容更新,影像资料保存等工作。

3、分类整理党建文档。从入村开始就认真整理、收集我村开展党员活动的文字、影像材料,为党建工作提供了可查可考的文字资料。

4、搭建“灯塔--党建在线”平台。鉴于**家村党员老龄化较为严重,在注册“灯塔”之际,我和**书记、**会计挨家挨户去老党员家进行讲解并指导其注册,率先完成注册任务。后期,担任起**村“灯塔”管理员,教给村两委成员以及党员们如何使用“灯塔”进行学习,并及时更新**村党建动态,将学习内容和照片资料上传e支部。

5、依托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个人专业特长,履行好远程教育管理员的职责,做好远程教育播放登记工作,并且经常组织村民观看远教内容,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入户走访,贴近民心。

作为金晖助老志愿者、团委青年志愿者,多次走访困难党员、群众家庭。端午节和计生主任给村民送粽子;年底和包村干部、村两委去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家中走访慰问,给他们送去过节礼品、春联,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四)脚踏实地,协助两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一年间,协助村两委逐步完善我村基础设施。村委会大院修缮,留守儿童活动站修缮、农家书屋建设、老年活动室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给我村居民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五)带领村两委走进“无纸化”办公

来到田家村,便担任起了**村的“信息交流员”和“信息整合员”。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将**村的党建材料、村情材料、村民档案、党员信息、团员信息等建立电子档案。同时,教会村两委成员更好地使用电脑,学会使用邮件交流、汇报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认真落实上级要求,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一)协助村两委,做好换届工作

2017年底,参加新一届**村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积极的协助换届工作,保障换届工作有序顺利的进行。

(二)积极协助村两委,迎接上级检查

2017年8月迎接区关工委开展“家风”交流会、2017年9月迎接市关工委调研、2018年4月迎接省关工委调研并担任解说员、2018年4月迎接团省委李书记调研,并担任解说员。

(三)积极参与“创城”工作,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从2017年任职开始,积极参与创城工作,协助村两委清理村庄杂草和“三堆”,走进村民家中,给养殖户讲政策、做工作,顺利清理鸡几万只,猪三十余头。    

(四)积极投身到志愿者行列

工作一年多以来,我积极参与**区委组织的10余次志愿者活动,从团委志愿青年到金辉助老志愿者,从学习雷锋宣传员到创城志愿者,每一次志愿活动都积极参与其中,勤于宣传,认真履责。

(五)做好**家村共青团工作

受街道任命,担任**家村团支部书记一职。整理**家村团员、优秀青年档案,组织**家村青年参加志愿者活动、团省委座谈会、区关工委座谈会。组织我村青年团员积极参与换届工作,主动担任换届志愿者,为村民讲解换届流程、发放选票。

三、做好留守儿童帮扶工作

组织村里的“五老成员”及大学生成立留守儿童帮扶队伍,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助力少年儿童教育。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结合的教育模式,实现了“1+1+1>3”的良好教育成果。定期召开帮扶志愿者、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依托**家村“留守儿童活动站”、“农家书屋”等,由大学生村官牵头,村里的大学生组成爱心队伍,成立“留守儿童爱心课堂”,在周末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定期陪孩子们上一堂课、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谈一次心,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难题、疏通心理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篇6

2009年春天,山东大学的一群在校研究生成立了一支聋童义教队,希望能为聋童教育做点事情。为了让活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义教队成员在通过朗读学习、体育活动、书信交流等义教活动帮助聋童的同时,对聋童学校教育及助残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构思也许不十分精密,结论建议也许还难免局限,但一群热情的、有心的青年希望理性助人的努力,却不仅仅让人感动,对于提升助残质量也十分有意义。本期在刊发一组由一线特教老师撰写的聋教育论文的同时,推出这篇调研报告,以向这种努力和探索表示敬意。

调研的背景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国有6~14岁学龄残疾儿童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其中听力言语残疾儿童28万人,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占63.19%,这大大低于全国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97%的平均水平。残疾儿童教育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有一些志愿者加入助残义教的行列,也有一些机构对志愿活动给予指导和配合。但是,志愿活动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能满足聋童的需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志愿活动的初衷是否实现,意义程度是否显著。而关于助残活动是否真正有效,受助方需求与志愿者供给的对接的调查研究一直是一个空白。

调研的内容

从2009年1月10日开始至2010年2月28日,山东大学聋童义教队利用寒假时间,就聋童教育现状和助残活动效果,分赴济南、烟台、青岛、东营4地共10所特教学校进行走访调研。

根据调研的目的,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①学习课程方面:包括目前课程开设情况,课程设计有哪些特色思路,哪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困难,课外活动丰富程度,对于国际聋童教育的双语教育的看法等。

②教育环境方面:学校对于聋童教育环境的看法和问题,与国际教育的差距和改善方面,师资是否充足等。

③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对于聋哑人帮助的情况,应该怎样帮助,助残活动开展情况,效果如何,聋童家庭情况,聋童最需要的是什么,希望的助残活动形式等。

调研的结果

结合之前制定的调研目的与调研内容,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学校情况(师资情况)

从走访的学校看,都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只有烟台市聋哑学校建于1887年,是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规模参差不齐,像建校较早的烟台聋哑学校规模相对较大,教学班18个,在校生251人。而多数如青岛崂山聋校、济南历城区聋童学校都是50人左右的小规模。但教师的学历都普遍较高,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60%以上,有的学校甚至都是本科以上学历。总体来讲:

①山东的聋校规模普遍比较小,而且多位于偏远的郊区,这样对于聋童的上学造成一定的不便。

②山东聋校师资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紧俏,有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师资的水平比较高,大部分在专科以上。

可见,社会对于聋人教育的关注度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政府部门将对于聋人教育的关心怎样落实到最基础的设施以及安置方面显得更为重要,一个简单的路牌可能对于聋童就有很大的帮助;社会观念的正确与客观,是根本上解决聋人教育师资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开设及效果

聋校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而且与普通同等学校的课程大部分相同,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生物、计算机、美术等,只是根据国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等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针对聋童的课程,如口语交际、思维训练以及职业规划和职业教育的课程。

在最为关注的计算机课程中,笔者比较欣慰地看到,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相关的计算机课程,硬件配备和信息化程度都比较高。

在课程开设的困难方面,青岛学校反映音乐课、自然科学类课程因为聋童的生理特点,开设的困难较大;而烟台学校则反映职业教育方面的实用性探索欠缺为课程调整带来了困难;济南学校着重强调了生活教育课的重要性。

在经过了九年的教育和培养之后,大多数学生在语言交流、写作、自理能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并多在美术、舞蹈、手工方面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他们有的正在高中或大学(如:北京联合大学、长春美术大学等大学)美术相关专业深造,更多的则是进入社会,与健全人公平参与竞争。

关于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作为国际上聋童教育比较推崇的方法,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却并不明了。我们调查的学校几乎都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其中包括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烟台市聋哑学校。

烟台学校认为,以聋孩子的个人基础为本,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比方说这个孩子听力补偿较早,补偿效果较好的话,那就坚持口语教学。而现在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帮助我们在口语教学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好。每班一套集体助听设备,再加上适合聋孩子的大量读写训练等,使他们坚信以口语教学为主、手语为辅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聋孩子的。

而济南学校点明,目前的社会文明程度还没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条件进行双语教育,尽管可能双语教育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但对于中国目前的现状,口语教育为主、手语辅助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聋童教育方式的研究要与国际接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沟通也不可忽视。

家庭情况

聋童的家庭一部分是健全父母的家庭,一部分是父母均为聋哑人的家庭,还有一些特殊的,如福利院的孩子等。前一种情况稍好些,但对于后两种因为聋人在社会上多是从事一些收入不高的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自然不好,总体说家庭困难的居多,是急切需要社会予以关注和帮助的。

志愿者活动存在问题

社会对于聋童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加,尤其是高校的爱心活动比较频繁,在帮助提高聋童语言能力的同时,使聋童能够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以及更好更大范围了解社会、开阔视野。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烟台学校希望大学生在志愿活动时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把聋童当作弱势群体去怜悯,二是不要表面化的联欢,要心理上的认同和平等的交流。

济南学校反映:活动本身没什么问题,关键是有的学生是抱着很大的好奇心来的,他们关心的往往是“这些聋哑人怎么说话,怎么学习”,而不是“我怎么去帮助这些聋哑人”。志愿者频繁更换也是这类活动的一个弊病,每一批第一次来,几乎都会问一些同样的问题,这样对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帮助是不大的。

建议的志愿者活动

对于在校学生志愿者,本身无经济基础,建议用聊天交流的方式。

青岛学校认为,相互写信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既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又能起到练习写作的作用;不过多一些和老师以外的正常人接触,也确实能够培养学生多说话,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与这些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希望说话慢一点、口型要很夸张。如果愿意和这些孩子保持长期的交往,多一些通信联系是很不错的方式。

济南学校反映,采用聊天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聋孩子的语言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上更多的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另外,可以在来之前定好活动主题,围绕一个主题来谈比较好些。

烟台学校希望,处于一个和聋童平等的状态与他们交流沟通,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为他们打开更广阔的知识世界的视野等等。

结论与建议

关于社会关注

目前社会上对聋人的关注和帮助逐渐增多,但还不能给聋人群体提供更多的聋听之间的无障碍,例如:对盲人有盲道、对肢残人有轮椅坡道,而向聋人提供的无障碍却很少。

而且对他们的帮助首先是物质的,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自身能够创造物质条件的能力,再者精神层面的引领也非常重要。帮助不应是一时一事的金钱或物质的帮助,应该着力于怎样帮助他们真正地高质量地自食其力,不仅有份工作,还要有份高质量的,或者说能为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保证的生活,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帮助。

这些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是只有通过观念的更新、有实效的投入、持之以恒的政策支持才能实现的。

志愿者的心态

有人称:面对残疾人,平常人是健全而懒惰的人。尽管很多人有关爱残疾人的心态但行动的人是少数,行动的人中能真正从心底摆正姿态,深入了解后再正确合适地帮助的人更加少数。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志愿者,克服与聋人沟通不便才是他们的挑战,换位思考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篇7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入手,分析指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的重要问题,并对现阶段我国城乡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影响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主体。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2.3%。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7100个行政村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约为1.5亿,再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出我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人,现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左右。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从事农业生产,中国种植业只需4000万~5000万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3.5亿人。

目前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三个基本流向:即由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乡村流向城镇,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根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6),我国现在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3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为2亿人,已超过农村人口的1/5,主要集中在部分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危险性高的工作、脏活、累活、苦活。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离土不离乡”(1979-1996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第二阶段“劳力东南飞”(1997-2000年),去东南沿海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城市化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升温,“失地农民”强制性转移到城镇。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是跨区域转移与省外就业比重明显提升;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内”转移,而相对落后地区持续向“外”转移;青壮年是外出务工的主力军;文化程度普遍都较低;明显的兼业性,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亦工亦农;非农收入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受经费、交通、通讯、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求职务工的信息不通畅等因素的制约,还处在“亲帮亲”、“友帮友”的自发无序的流动状态;由于目前我国的劳动合同、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和一些私营企业的风险道德问题,工资兑现、因工致伤,致残的医疗及保障方面等方面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二、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劳务经济”有利于脱贫致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使另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相应得到较多的农业资源,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促进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农业的发展。

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对农业、非农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加大,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水”。更多的农民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地从事农业劳动或非农业劳动,从而使收入渠道更加多样化,这样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增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也使未来农村城镇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已影响到农业基础的稳固。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耕地利用率下降,粗放经营;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田水利设施毁坏殆尽,农业生产回到了靠天吃饭的阶段;“农业人才”短缺,科技缺少创新主体,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科技兴农较难落实;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治理农业污染的难题之一。

2.农民群体的影响

农民进城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他们开阔了视野,接受城镇、工业社会新的意识、观念和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农业生产无形而巨大的生产能力;他们逐步完成了知识和资本积累,激发了更高的理想,他们或者定居城市,或者回乡在城镇创业。

但是目前转移发展的阶段中,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公共事务几近瘫痪,农村很难解决现有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农村人口过疏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空心村正在迅速地大面积形成,部分农村有走向终结的趋势,这已经到了威胁农业生产甚至农村存在的地步。

更严重的是农村家庭问题。随着农村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出现。这部分人劳动力不足,信息沟通不便,经济意识薄弱,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留守儿童教育和综合素质下降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型缺失。

3.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监管的难度不断加大。承包地是农民生活的最低保障,随着非农转移的加速发展,有偿、合理、灵活、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无法及时跟进,迫使外出人员城乡两栖兼业,“青壮去务工,种田童老姑”,更有甚者是近年来不断上演的弃田抛荒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年轻的、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在农村减弱,直接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技术进步难以跟上,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转移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对立与差距。

加重了城市人口承载负担。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接收吞吐能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日益紧张,与此同时,也给城市供给、环境压力、交通安全、社会治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增加难度,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当然,给城市就业带来的新的压力书不言而喻的。此外城市“边缘人”的存在,带来了计划生育等诸多问题。因为没有更好地被纳入现有的城市管理系统之内,这一切之中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问题。

三、结语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现代化过程的一种规律,不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韩、日等国以及中国的发展,都表现这一规律的不可逆性。要深刻认识到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确保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必须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转岗就业,稳妥地化解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晓黎.新农村建设面临社会结构调整[J].调研世界,2008,(1):22-25.

[2]胡爱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06,(9).

[3]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篇8

传闻:森马服饰“双十一”电商销售近2亿。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该数据并不了解。

森马服饰(002563)近期有消息称公司“双十一”当天电商销售19929万元,同比翻番。而旗下童装品牌巴拉巴拉全网销售额近8000万元,占据童装类第一。

近些年,面对休闲服市场的巨大潜力,森马服饰稳健推行改革,取得实际成效,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62亿元,同比增长8.8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1亿元,同比增长21.67%,其中童装业务增长稳健,有券商预计第三季度公司儿童服饰品牌巴拉巴拉贡献预计增长20%以上。

记者注意到,在巩固森马和巴拉巴拉两大品牌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该公司积极推进多品牌战略的实施。公司在儿童业务领域推出了Mini balabala、梦多多品牌,了Sarabanda品牌,控股了育翰上海,发展儿童教育业务。机构普遍认为森马服饰休闲服业务增长已经转正,且受益于童装业务的快速增长,或是品牌服饰企业中经营最稳健、确定性最强的标的。

而从电商情况看,去年公司“双十一”销售破亿,全年电商收入达5亿元,森马和巴拉巴拉品牌各占一半。而今年几近翻番,公司高管此前表示,今年上半年电商收入同比增70%,全年或能翻倍增长。

长城开发:总部城市更新项目望年内获批

传闻:长城开发总部城市更新项目年内有望获得进展。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政府批准后会进行公示。

长城开发(000021)近期有消息指出公司总部城市更新项目有望年内取得进展,而该土地位于福田区中心位置优越,将是长城开发极为优质的资产。

2013年公司公告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彩田路7006号的总部彩田工业园被纳入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更新单元拟拆迁用地面积5.8万平方米。有券商曾预估作为福田CBD商务外溢第一承接地,按照市价园区开发用地市场价值保守估计30亿元。而在今年6月份公司曾表示,公司福田厂区升级拆除改造方案已由市政府受理。

长城开发以生产制造硬盘磁头及相关产品、智能电表、金融POS机和手机代工为主,过去两年由于业绩的下滑,公司股价一直疲软,而今年公司面临业绩的拐点,公司前三季度累计扣非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43%。宏源证券认为公司前期积极培育的智能电表等新兴业务板块正在逐步进入业绩释放期,公司未来2-3年有望凭借新兴业务板块的业绩弹性保持主营业绩高增长的态势,市场应该给公司重新贴上“成长股”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股价近期走势强劲,而在11月6日疑似徐翔交易席位买入,且有机构席位买入,分析人士认为或是资金先知先觉提前抢筹,建议密切关注。

百联股份:大股东已成为上海迪士尼股东

传闻:百联股份大股东成上海迪士尼股东。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不知情。

百联股份(600827)大股东为百联集团,近期有消息称百联集团已通过上海申迪集团增资扩股成为其股东。这意味着,百联集团已成为上海迪士尼项目中方股东之一。

上海迪士尼项目进入开园倒计时,该项目被业内预计将为上海带来2500万游客,大幅提振上海及周边相关产业,商业直接受益 。百联股份目前拥有传统百货27家、购物中心15家、奥特莱斯4家,在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新型业态经营能力全国领先,在迪斯尼周边有较多购物中心,有望显著受益迪斯尼开园后的客流增长与购物中心物业升值收益。

机构认为百联集团是沪国资委旗下优质竞争性资产,百联股份是百联集团旗下优质商业资产,承担集团转型、改革重担,叠加迪士尼、沪港通多重利好刺激,公司价值逐步体现。

同时表示,当前电商对传统商业产生冲击,仅靠联营销售为主的传统百货提振幅度有限,而对于以购物中心、奥特莱斯运营为核心的百联股份将形成正面利好,另外,沪港通开闸在即,百联股份作为A股零售巨擘,稳定业绩增长叠加高分红比率或将获得海外投资者青睐。因此多重利好将刺激公司市值成长。

双箭股份:养老服务中心预计年底试运营

传闻:双箭股份养老服务中心预计年底试运营。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年底或者明年初会开业。

双箭股份(002381)2013 年末开始涉足养老产业,目前有公司人士透露养老中心目前还在装修中,预计年底可启动试运营,明年初则正式开业。

该公司一直以输送带业务为中心,2013年公司投资4200万控股和济养老服务公司,开始进军养老产业。据了解,桐乡和济养老服务中心定位高端,规划500 张床位,并配备有养老康复医院。中心具备养老、体检、康复等多项功能,据券商调研报告显示目前装修已基本完成,预计将在2014 年年底建成试运营。

篇9

自闭症 教育支持 现状调查

一、引言

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又称孤独症。其主要症状可以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以及行为障碍。一般认为,1943由美国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发表的论文《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是世界学术界首次做出的经典性描述。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有关自闭症的概念还只是描述性的,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的定义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着,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

二、问题提出

我国在1982年由精神病专家陶国泰教授首先报导了4例自闭症后,国内确诊率日见增多,但目前并没有数量统计,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应用最广的是,全球平均发生率占人口总量的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中国大约有60万~180万名自闭症患儿。专家估计中国的孤独症者在260万~800万之间。

自闭症儿童的全面康复,需要各个领域的跨专业合作,以共同帮助他们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社会交往技巧,让他们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并改善他们及其家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据资料显示,自闭症儿童中20%的儿童智商在正常范围,约10%的儿童智力超常。自闭症作为医学上的一个盲点,依靠医疗药物使孩子康复尚未有显著性的突破,因此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成为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早期康复教育干预及时状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超过半数以上的患儿情况会有一定程度改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发展看,他们需要几乎是终生的帮助与关注。加强与教育界、社会学界、社会福利、慈善机构以及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整合资源,逐步建立社会支持体系,而其中教育支持是儿童社会支持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问卷,具体见后述。调研表的设计经过预调查后根据调查分析,请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论证基础上形成的,调查效度可以保障。家长访谈问题设计:你知道0~6岁特殊儿童抢救性救助工程实施吗?如何评价?孩子目前状况如何?影响孩子教育康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孩子教育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教师访谈设计:班级里有这样的孩子给你的教学带来什么问题和挑战?你是如何应对这些的?你期望得到哪些帮助?作者在访谈之前通过预调查后遴选的问题,能够确保访谈设计的效度。

2.研究对象

全省自闭症康复机构28家,抽样随班就读普校教师36人,家长216人。此外,儿童主要是指学龄前到9年义务教育阶段。

3.数据处理

问卷数据采用百分比等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处理,访谈数据通过转录与归类完成分析。

4.结果分析

(1)自闭症康复机构发展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调查结果分析,各市级定点机构(苏南有的是区定点机构)目前机构运作基本步入良性循环状态,以寻求更好的后续发展为目标。一般按照实际困难排序为:②③④①或者②④③①,显示对师资的培养要求最为迫切。目前的师资来源幼教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特教专业以及普教专业。总体而言,现有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其他非定点机构,一般按照实际困难排序为:①②④③或者①②③④,显示对经费与师资的强烈需求。其他(请填写)的⑤中只有约7家机构给予了反馈信息,主要为行业资格准入;教师资格认定;行业从业规范以及评估工具的建构等。

(2)自闭症康复机构基本状态以及患儿康复训练状况

目前省内机构从业人员的数量304人,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主要为学前教育、师范类其他专业、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社工构成,当时没有做师资专业来源具体统计,访谈中了解到其中以学前专业为主。这也给我们特教师资到底应该如何培养或者说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带来一定思考。

参加康复培训的患儿数量,合计已经出园和在培的患儿总量约为5100人。这是我省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各机构康复训练的患儿的全部,和江苏省目前估算的自闭症患者总量相比较而言,不到1/4,上表中的出园安置状况显示,即使经过机构的康复训练,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只有不到10%,能够在普校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不超过3%,理论研究认为自闭症患者中能够基本适应学校生活的应该在30%以上。访谈中家长认为目前0~6岁康复工程现行政策有不足之处。儿童个体差异较大,目前指定机构比较少,家长选择权有限。

(3)机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应用及应用效果评析

各机构各机构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主要如上表统计,表中方法后面的选项中是各机构的效果评析,从中可以看出对应用效果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自闭症患儿个体差异性特质,同一方法的应用效果差异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康复教师对于方法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果评析,当然缺乏科学的评估工具应该也是目前调查结果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提示应尽快建立各种应用方法的科学评估体系。

调查显示25家的训练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这种设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儿康复教育计划的有效执行与实施,但给患儿真正融合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各市区级残联在选择定点康复机构时,应注意考虑以上因素,不仅仅局限在场地、训练器材、师资力量等的评定上,还要注意其所在地的康复环境是否具有融合的条件与基础。

(4)教师对儿童主要问题行为的评析

调查结果。普校教师36份调查表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感受度高的患儿问题行为往往会成为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同时是普校教师在接纳孩子的过程中最难以接受的行为。如何减少患儿问题行为,提升患儿的社会适应性是目前普校教育机构最需要直接面对的,同时也是特教教师、家长在孩子康复训练中应注意采用针对性策略。

孩子行为问题对策。需要根据孩子特点,划分行为类别,哪些经过一定干预是可以减轻直至消失的――制定个别化干预策略;哪些是经过干预都难以改变的,但对他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不妨给予理解并接纳患儿的行为。哪些行为即使经过干预,效果是难以立即见效的――建立长效机制,不要急于一时。

(5)自闭症患儿家长需求

说明:括号内为选择此项的家长数,家长预调查问卷由四个问卷合一构成,分别为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发育状况(8项);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苦恼(7项);家长的外部需求状况(8项);家长的内部需求状况(13项);在家长访谈基础上结合四个问卷的预调查后,根据家长的反应和调查分析经过与部分家长、康复机构教师面谈等多种形式经过反复论证浓缩成为以上问卷。

调查总结。因为是利用家长培训时间当场完成的,回收问卷21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8份。由于自闭症患者的特殊性,疾患在目前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会伴随其一生,家长的辅助与引导是患儿康复能否的最后永久性保障,没有家长的全程参与,其康复就难以具有可持续性。就调查统计以及与家长访谈看,问题非常集中,困难重重,反映出政府可作为空间很大。调查中机构反馈认为目前没有真正发挥家长以及家长背后的资源在患儿康复中应有的作用。并认为其一,应该明确家长的责任,让其参与到儿童康复中来;其二,要建构家长培训中心,制定规章制度督促家长定期参与培训,并将其是否参与培训纳入训练补助的发放规定中。

5.讨论

(1)患病率上升,干预机构较少,教育干预体系不健全

江苏10岁以下的患儿不低于2万人,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儿童的需求。目前应用的各种干预基本源自国外,大多缺乏本土化的过程,难以实施科学评估;干预手段以全天训练及少数机构培训家长为主,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干预体系不健全,大多数患儿因其社交障碍及行为问题以及特殊教育资源缺乏而无法在主流学校随班就读。

(2)机构定位是服务企业还是公益事业存在困惑

省内28家机构,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约有5家,其他大多面临着类似困境,一方面,大量的自闭症患儿无法得到帮助,另一方面有的机构还在为生源发愁。原因之一是这些机构设施上简陋,师资水平有限;之二自闭症儿童康复需要“一对一”的训练。训练费用的高昂,也使得机构的公益性难以体现,在社会公众眼中机构与企业没有质的区别。机构感到困惑,我们是服务性的企业呢?还是公益机构?我们靠什么来体现公益性?民办自闭症机构公益究竟怎么做?的确值得深思。

(3)缺乏统一资格准入制度,从业人员职业自我认同度较低

目前没有统一行业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自闭症康复训练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家长接纳态度、对硬件环境的要求都很高。现有康复机构教师中超过3/4的从业人员是非专业教师,面临着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与职业自我的重新建构等问题,非常傍徨;一方面,师资非常紧缺,一方面是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如何建立一系列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定期培训与考核,使从业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资格认定后能够有明确的角色认同与角色定位,以促进其专业技能进一步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0~6岁康复抢救工程实施细则还需细化,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衔接体系有待建立

0~6救助工程各市级单位在执行中存在很大差异,期待管理工作再细化一些,使资金真正能够用于儿童抢救工程,以不折不扣地体现政府的关注与关怀。6岁后怎么办?这是目前家长最为困惑的问题,机构和其他特殊教育系统因为没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基本无法参与其中。造成入学随班就读的儿童随着年级增长退学率也随之增长的现象。

(5)普校融合教育实施难度加大,教师不知如何实施教学

尽管国家规定普通学校应接纳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但大多学校仍拒绝儿童入校,原因是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不知如何开展有效地学校教学。大多家长也很理性基本能够理解学校的行为,儿童即使有能力入校,有的也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多动,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家长也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就学选择,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专门接收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机构,更没有针对性教材。还有其他后续教育问题正在凸显,如义务后教育、职业性教育等。

6.对策探讨与建议

(1)增大对自闭症群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期待0~6岁康复资助能够持续实施,建议康复经费延长实施年龄,其一,年龄界定需要调整、延长。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年龄与心智年龄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是巨大的,并且通常在3岁以后才能确诊,因此建议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补贴应为0~9岁或16岁。其二,补贴支付的方式,建议直接补贴到家庭和补贴到机构共同实施。一来保障孩子享受康复资源以督促家长,二来对机构也会有一定得督促作用。其三,如果能够建立社区康复系统,同样是1∶1的方式比较合理而有效。

(2)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自闭症康复模式

建议以各级残联在定点康复中心管理机构为基础成立家长培训管理中心,依托各定点机构师资以及各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为师资定期免费培训家长,在调查中机构与家长建议选择典型案例将其康复训练过程编辑成册印发给各家长作为操作性手册;还可通过省中心定期召开各市级家长培训师资联络会(或者依托网络,建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以共享培训资源。同时探索以家庭为核心依托社区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模式。

(3)设立专业标准,规范教育机构,加速培养早期康复专业从业人员

专业标准是行业发展的标尺,行业资格是规范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目前都没有缺乏专业性规范;此外,早期康复具有最大成效,应定期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员,对目前全省自闭症患儿早期康复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系统的专业培训。专家组成中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考虑;形式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各市巡回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费可以采用1∶1支付方式。组织从业多年有实践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编写具体教学案例以及教学心得作为教学补充资料,发挥他们在师资培训中实践技能的传帮带作用。

(4)构筑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体系

建立省自闭症康复研究中心,对发病机理、教育、培养等进行系统研究;各市区确立几所专门招收自闭症儿童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作为试验基地,便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系统地开展教学;鼓励普通幼儿园和学校招收轻度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让他们接受融合教育,在财政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支持。每个学校配有特教老师,有条件的学校应督促建立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提供切实帮助;农村可以采用特教教师巡回制度,定期到学校给予患儿、教师、家庭以具体指导。同时组织专家在小学阶段宣传与普及自闭症知识,特别是有自闭症儿童就读的班级教师必须培训到位。

(5)采取措施逐步建构依托社区的康复体系

发达国家的自闭症儿童家庭选择社区康复的比例很高。实现社区康复,让患儿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正规、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家庭养护负担。在社区中设立由社区管理和政府付费的康复机构,方便家长白天将孩子就近入托,晚上接回,从而有了一份可以相对独立生活空间;政府无须为自闭症群体专门建立大量的专业机构,只需要在现有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中加入专业人员和提供必要的资金;也可探索将民办康复机构纳入社区康复体系中实现双赢。此模式可以吸纳社工及专业队伍介入,成为未来社区康复的重要专业力量,据统计我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各类高校已经达到200家,每年毕业的学生过万。

(6)建立义务教育后自闭症患者的职业培训及托养机构

目前已经入学或者即将毕业和历年毕业至今已长大成人的学龄后自闭症患者何去何从?据调查已经有个别地区正在着手建立依托社区为单位的就业体系,建立有利于自闭症成年群体的庇护工厂等。其一,依据个人特质,寻求社区就业安置岗位;其二,建立各种形式的托养机构;其三,探索多种托养方式如家庭托养,配以社区管理、专业指导和政策资助,可以方便亲人就近照顾,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也可节约社会资源。对于难以融入社会的大龄患者应该探索建立托养机构。

参考文献:

[1]李敬.关于自闭症儿童状况的调研报告[R].北京孤独症康复协会,2009-06-17.

[2]马洪路.孤独症儿童康复需要跨专业合作[J].中国社会工作,2009,(4).

[3]林节.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江苏卫生保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