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9 16:4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身心健康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身心健康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重庆市;综合素质;调研报告

本研究的开展严格遵循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以及统计学的基本原则,对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6所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学生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展开问卷调查,对近20个企业进行调查访谈,希望能对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1.大学生综合素质调研情况介绍

“素质”是一个经典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概念,通常解释为人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原有基础,以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并通过个体的自身认识与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本文在全面考察素质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其主要内容包括: 思想道德素质能力,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能力素质,为确切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市6多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求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市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本次问卷调采取随机取样方式开展,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825份,有效问卷1741份,回收率9539%,有效问卷占9714%。所学专业比例为:文科478%,理科522%;性别比例为:男生456%,女生544%,基本集中于大二和大一,其中大二年级的有1199人,占461%,大—的占502%,大三和大四年级的被调查者,分别占22%和15%。

2.学生调研情况

2.1 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思想道德素质具体由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两方面构成,是指大学生在热爱祖国、理想信念、集体观念、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举止等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南方人才市场对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标准的调查显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占学生问卷的928%;而在获得个人或集体的荣誉奖项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则占786%,认为一般的占了98%;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热心公益方面,认为非常满意的占638%,没有人认为这项能力极不重要和不重要。

测评内容 题目 极不重

要(%) 不重要

(%) 一般

(%) 比较重

要(%) 非常重

要(%)

思想道德素质能力部分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14 28 28 425 503

获得个人或集体的荣誉奖项 28 88 98 462 324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热心公益 35 77 46 204 638

2.2 身心健康素质评价

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身心健康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它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身体基本健康,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轻微的心理问题,有219%的学生认为在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坚持体育锻炼方面极不重要和不重要;而在各种体育文艺竞赛中获奖或受表彰中认为非常重要322%和比较重要的占305%;在身心健康素质部分认为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非常重要的只占98%,不足10%,而认为在评价中只认为一般的占458%;在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并能获得较好发展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占866%,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489%,这也与感到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大、生活压力大有很大关系。

测评内容 题目 极不重

要(%) 不重要

(%) 一般

(%) 比较重

要(%) 非常重

要(%)

身心健康素质部分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坚持体育锻炼 91 128 258 269 254

在各种体育文艺竞赛中获奖或受表彰 62 103 208 322 305

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 08 81 458 206 98

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并能获得较好发展 18 98 28 377 489

2.3 人文素质评价

人文素质就是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和外显出来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人的精神部分的总和。在人文素质的调查中,认为在各种体育文艺竞赛中获奖或受表彰非常重要和一般重要的占625%,有302%的学生认为这个指标一般重要,而有926%的学生认为拥有良好的个人文化修养是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特别是非常重要占566%,说明大学生们在积极努力地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以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测评内容 题目 极不重

要(%) 不重要

(%) 一般

(%) 比较重

要(%) 非常重

要(%)

人文素质部分 在各种体育文艺竞赛中获奖或受表彰 17 56 302 339 286

拥有良好的个人文化修养 24 22 28 462 464

2.4 专业素质评价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主要包括学习成绩和专业素养。目前,重庆市各高校都设有评选各类优秀学生,评定各种奖学金,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及发展对象的指标。除了德育成绩以外,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确的要求。调查中只有275%的学生认为平均学分绩点名列前茅非常重要,在科研成果、科技学术竞赛获得奖项方面也是更多的同学认为重要程度一般重要超过了非常重要,不过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英语计算机考证或其他各种考证通过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占到比例的896%,这也是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学生花更多的精力到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参加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做准备上的原因。测评内容 题目 极不重

要(%) 不重要

(%) 一般

(%) 比较重

要(%) 非常重

要(%)

专业素质部分 平均学分绩点名列前茅 0 213 26 486 275

科研成果、科技学术竞赛获得奖项 18 88 258 402 234

发表学术论著,发明通过鉴定或被授予专利等 12 82 326 354 226

英语计算机考证或其他各种考证通过 08 12 84 484 412

2.5 能力素质

篇2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82-02

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而且日益突显出其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手机媒体的便捷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强大传播功能越来越受“90后”大学生青睐。如今高校在校学生基本进入“90后”阶段,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最近在武汉大学“出炉”。调查显示他们“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这充分表明了“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这既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又构成了全新挑战。而手机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该重视并应及时提出应对策略的重大课题。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手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扰乱教师教学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上课不关手机或铃声怪异打断教师讲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课,偷偷发短信、打游戏;同学间互发一些不健康的短信、取笑他人等;个别学生平时不专心学习,考试时利用手机考场作弊等现象。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场所,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课堂秩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效果,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语和表情交流。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好,积极性受到激发,讲课就会有激情、生动、容量很大;相反,如果教师的情绪低落,讲课的时候就有可能敷衍教学。因此,种种学生利用手机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其实已为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者深恶痛绝,亟待解决。

(二)手机助长了部分“90后”大学生的逃课行为

大学生逃课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一直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如果说逃课是大学一种普遍现象的话,那么“90后”大学生“逃课族”就显得格外地直截了当和肆无忌惮。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实施,各高校都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出勤,很多教师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实行“点名制”,把平时的出勤率作为考察学生成绩的一部分。“点名制”对一部分逃课的学生起到了限制,可是,手机一族对此仍有恃无恐,同学的一个电话、短信,缺课的学生立即就出现。“点名制”对于手机一族不但没有起到应该有的制约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对此种情况,很多老师非常无奈。当然,“点名制”又不可能每一次都实施,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点一次名要浪费不少时间。所以,手机确实是助长了部分学生的逃课行为。

(三)手机增加了部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

对很多学生来说手机消费已经成为一项不小的开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手机本身更新的花费,名牌、新款、新功能的手机层出不穷,对追求高品质手机的同学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一方面,手机通信费、上网费也占据了学生消费的重要部分。据相关统计,大学生每月的手机费多到上百元,少则也有几十元。有些同学为了这笔额外的花费需要通过打工、勤工俭学等方式来完成,无疑又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过度的手机依赖形成了部分学生的孤独自闭

人是一种天生需要交流的动物,如果不能满足在日常生活中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就势必要找另外一种交流方式来加以替代。于是人们宁可用手指来完成交流和沟通的任务,口语似乎有日益衰退的趋势。一方面对于“90后”这样一批年轻朝气、接受新鲜事物快、仍过着集体生活的大学生们来说,他们默认了这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聊天用手指,传播信息用手指。另一方面网络游戏使一部分大学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手机游戏也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丧志。一旦关掉手机,有些人感觉浑身无力,手无足措,只好重新打开手机继续沉浸其中。手机的过度依赖使部分同学出现无法用语言与同学、朋友正常的交流,与同学、朋友的距离疏远,心理落差产生,甚至出现孤独、抑郁、封闭等心理障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应对手机环境下“90后”大学生学习的教育引导策略

(一)变被动为主动,正视“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教育引导方法的创新

除了用主流的价值观念、健康的舆论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之外,提高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信息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提高抵御不良信息的防御力,树立高雅的手机文化观无疑是“授之以渔”的方法。首先,应积极利用高校知识资源的优势,开设专门的手机知识讲座,开展手机使用培训,帮助学生加深对手机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增强对于不良信息的辨别力和免疫力。在培养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同时,培养和锻造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掌握思政教育规律,又能较好掌握新技术、熟悉媒体文化特点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也非常必要。通过面向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打造一支富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严格管理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既熟练掌握手机媒体技术,又能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思政队伍,引导其运用手机媒体自主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通过教师队伍自身对手机新媒体的理解和运用,反过来影响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自律习惯,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双刃剑”的利处,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教育功能,增强手机媒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丰富手机在先进文化方面的辐射作用

手机文化良莠不齐,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良好的使用观念,培养高雅的手机文化观。大学生要养成使用手机文化道德意识,在课堂上和其他公众场合主动关机或静音。要有自律意识,不查看、不相信、不传播不健康的手机文化内容,不用手机做不合理的事情。最后还要倡导合理消费观念,消除攀比消费心理,理性消费。随着高校手机校园网、校园手机报等手机媒体产品和手机服务的深度推进,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教育的优势日益凸显。高校教育工作者可有效利用手机报、手机小说等广受学生喜爱的媒体,定期制作并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手机文化活动,如手机文学大赛、手机报编辑大赛、手机DV作品大赛、手机摄影作品比赛等,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教育管理者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手机飞信、手机微博、手机音频广播等平台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手机BBS、手机QQ、手机MSN等与学生进行在线双向或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缓解手机带来的焦虑、忧郁、烦躁等症状,实现真正的双向互利互动。

(三)改变部分学生“手机依赖症”,实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理性回归

“手机依赖症”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现代心理病症,只要能够正视它,通过一些方式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就可避免或者缓解这种症状。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合理安排并引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适时适当地面对面交流与沟通。要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书、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重庆邮电大学曾组织的“无手机生存挑战比赛”、一些高校组织的“抛开手机,深入阅读”等活动,都能缓解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走出交往困惑,实现大学学习与生活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潘凌.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大学英语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8).

[2]罗玉华,黄彦萍,游敏惠.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篇3

摘要:大学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要准确了解学生的特点,挖掘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传媒专业特色;大学文化育人环境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会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目前高品位的高校大学文化育人环境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土壤,也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而来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笔者结合所在单位,以深度挖掘传媒专业特色为出发点,试图探索一二课堂深度融合,围绕专业、依托专业,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一、大学文化育人环境的构建

大学文化育人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包括大学文化的历史传统,也包括校园文化的丰富多样;既包括大学精神的凝炼传承,也包括现有活力的注入创新。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的育人精神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精神,也就是校训精神的提炼传承。这包多对大学的清晰认知和准确定位,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守望,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铸造。二是良好的大学环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校应该让每堵墙都说话”。 校园的各类建筑、雕塑都应该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无处不在的人文熏陶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和三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三是高品位的文化环境。大学文化开放包容,给学生提供了接受多元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平台,帮助学生塑造个性和提升品质。大学文化环境的营造更要多措并举,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做到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大学文化育人环境的构建,既要重视校园硬件的建设,又要强化人文精神,要时刻体现大学的底蕴和文化内涵;要注重以人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氛围的营造,构建和谐的学生成长环境;要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挖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

二、依托传媒专业营造高品位育人环境的路径实现

传媒类专业学生既有普通大学生共性的特点,又在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积极独特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较强的敏感性,思维活跃又易受冲击;见解深刻又易走偏锋;个性自由又易生波动,给思政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和挑战。所以要充分把握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和专业的特点,将专业优势与思政工作无缝对接,打造独特的育人土壤和环境。

笔者所在的天津外国语学国际传媒学院始终紧紧围绕学科专业特色,紧抓教育教学和实践育人两个环节,力争做到通过师生创作的动画创意、广告设计、短片视频等作品以展播展览以及新媒体推送的方式达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目的。

一是注重学科交融,教学中凝练精品特色。学院共有专业7个: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动画、教育技术学和数字媒体专业。以会展策划、动画创作和数字技术为专业方向的文化创意与数字媒体类专业的复合交融为构建丰富的文化育人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教师中可以定期举办观摩教学、说课比赛和全员培训,探讨把思想引导和职业素养融入课堂设计、课堂互动、课堂任务等环节的方法,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小落细落实”逐u成为习惯。 如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弘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新闻传播课堂传递媒体人的责任操守;广告动画课堂突出美育主题;教技数媒专业在编程中培育严谨认真的素养。学院充分展现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挖掘各专业第一课堂的资源,在课堂作业、作品中,充分发挥教师带动、学生参与的师生合力,出涌现一批既格调高雅又紧接地气的设计作品和文学作品。比如在学院大屏幕滚动展播广告动画专业学生所设计的创意产品以及动漫人物;比如展映同学们精心拍摄的微电影和短片视频。学院师生作品在天津市大学生散文大赛、全国广告设计“学院奖”以及微电影大赛中累计获奖30余项。师生为学校各类平台设计的动漫人物以活泼灵动的特点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广大师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一课堂成果为提升文化育人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是注重采风实习,行走中收获应用技能。为加大应用型学科转型,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了外出采风与调研采访活动,师生赴实习写生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汉语言文学同学可以走上街头,走进艺术馆调研当地特色文化,形成了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传承与没落的调研报告;新闻传播学专业同学实地采访采集素材,融入当地人文社区;广告专业学生考察旅游资源,策划了宣传画册;动画专业同学写生,形成作品集开展作品展;教育技术和数字媒体专业同学策划、筹拍了专题纪录片。同时,可以全面启动专业实习,可以赴党报央媒、互联网、新媒体、电视台、期刊杂志等机构开展专业实习,并定期开展专业实习成果分享会,将学生提交的实习作品进行考评认定,给予专业实习学分。

三是注重毕业展览,交流中体现育人成果。连续三年的5-6月毕业季,学院都开展毕业生作品展。展出师生作品千余幅,包含平面设计、摄影作品、新闻通讯、绘画作品以及微电影及动画短片。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创作者对技巧的探索,对艺术的追求,都体现着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创造力,也体现了教师们的辛勤耕耘。毕业季师生作品展展示了师生们各展其长、平等交融的艺术创作氛围,更凸显除了教学改革的成效,也显示了传媒专业特色与创建高品位文化育人环境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四是注重第二课堂,活动中强化教学成果。精心组织设计开展专业类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短片电影艺术节、广告设计大赛、创意设计大赛、镜头里的天外故事等,选送优秀作品参加海内外的作品展和各级各类的专业竞赛,在学院成功营造了立足专业、依托专业、热爱专业的文化育人的氛围。积极做好实践成果的展播展示展映,如短片电影作品展播、设计创意作品展、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校园摄影展等,打造校园文化名片。在内容打造方面,坚持贴近师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针对学院不同专业,具有鲜明的传媒文化特色,将这些优质文化资源和素材“移植”到微信公共平台的推送中,不仅扩大了师生的受益面,还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粘合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是注重新媒体,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天外文学学习兴趣小组和天外新传人微信平台,涵盖师生、校友参与。师生相互切磋优秀文学和新闻评论作品,校友们分享爱校情怀、职场体验。专业教师牵头创建传媒工作坊,运营“风雅天外”和“天外新传人”订阅号,推送文章和作品,形成订阅号和微信群的矩阵效应。

六是注重挖掘学生工作中的专业特色。用新闻传播学生的专业特长科普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和助弱扶残;学生党员每年寒暑假赴全国各地走访老党员,编撰采访实录、精编微党课,成为学生党课的鲜活教材。组建学生记者团,活跃在各大典礼、军训、校庆等大会,成为一只独特的学生媒体力量,用学生特有的情怀和视角报道学校的点滴感动。

构建传媒专业特色的育人环境,就需要本着“突出专业方向特色、强化应用实操技能”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和现有基础,立足专业优势,实现专业特色与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了第一课堂、采风实习和第二课堂丰硕成果的展示展映。力争通过鲜活直接的展示展览形式,充分发挥传媒类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力争调动传媒专业师生的能动性,着力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氛围,做到文化产品开发设计有实物,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有实招,文化育人引领成长有实效。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10期

[2]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