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优秀课题范文
时间:2023-09-19 16:4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优秀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自2005年开始,经历了初期的认识与探索、中期的总结与深化、后期的反思等阶段。广大教师努力按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为了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深化课程改革,省教研室先后举办了多次培训与教研活动。除了每年的各级培训外,还分别在扬州(2004年)、盱眙(2005年)、盐城(2006年)、无锡(2007年)、苏州(2008年)、江宁(2010年)等地举办了等大型研讨会。为解决课改疑难问题,2005年至今,先后成功举办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为了探索课堂教学,先后举办了5届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为总结课程改革经验与成果,先后举办了4届优秀论文与教学设计评选;为促进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先后举办了2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活动;等等。这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既是宣传,又是培训;既是总结,又是推广;既是交流,又是示范;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这些活动为全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我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进一步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促进我省高中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组织了全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调研。调查方式包括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教师共有5615位),对苏州、扬州、宿迁等三市的区、县高中数学教研员和部分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召开部分教师、学生座谈会等。
调研表明,7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课程与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转变。
调查表明,课改后,我省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有一定的转变。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数学的核心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其次,对于教材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而非唯一依据;第三,在叙述技能目标时,多数教师使用“模仿”“概述”等过程动词。
2.教师教学行为有一定转变。
课改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增多。教师在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在教学行为方面有较大的改观。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在管理与指导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都积极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第二,在备课时,更多地研究教材、学生、教法;第三,课堂上,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不一致时,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精神,但更重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第四,在课堂上,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绝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表扬学生,欣然接受”或者“肯定学生的做法,与学生讨论是非曲直”;第五,教师课堂上讲授时间一般在20-40分钟,尽量给学生留有自主空间;第六,多数教师认为讲授法是一种最经济、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讲授法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启发性在其次;第七,多数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讨论法,并关注主题的选择、讨论的组织形式等。此外,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室等场所上课频率较高。
3.教学研究广泛深入。
调研表明,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广大教师在课堂模式创新、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新教材研究、学习研究、考试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很多进展。
在日常教学研究方面,广大教师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进行研究,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提出、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细微的研究,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落实。
由于广大教师认真深入的研究,近8年来,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每期都有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登载我省教师论文,乃至高中数学刊物流传“无苏不成刊”的美谈。
在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研究的同时,我省高中数学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研究,每届批准的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批准课题、省教研课题、省教育学会课题、各大市课题等)中都有大量的高中数学课题。
4.教师专业化发展迅速。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受益,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非常多的发展机会与平台。借助于课程改革,广大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迅速。
课改后,各种培训、教研、学习机会增多,每年各所学校都有多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或教研活动、会议),多数地区的教师参加市级全员培训,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日常的校级研修活动。这些培训(教研活动、会议等)由课程标准组、教材组、高校、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多方面专家进行讲座、交流,扩大了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与眼界,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带给他们教学经验与技能。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各市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高水平的教师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同时他们自身也得到迅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全省共召开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高级论坛),广泛讨论、决策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选修课开设、教学要求制订、校本研修、教研文化、高考命题等,同时,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自身也得到发展。
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青年教师获得发展的机会更多。除了各种培训、研修、会议外,校本研修活动多是以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每2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每3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每2年举行一次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活动,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可以说,课改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非常多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也遇到很多疑难问题,有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或正在解决,有的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李善良)
问题呈现
本次调查表明,以下问题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及研究中仍比较突出。
1.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落实不均衡。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是什么?怎样确定三维目标?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这些问题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还是模糊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割裂三维目标的“高大全”“空泛美”等现象,最终导致教学目标落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同步进行的问题,尤为突出。
2.教学设计存在“三多三少”。
有效教学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证。国际上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数学教学受传统思想及应试教育影响较大,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关注结论的多,关注过程的少;关注教师的教多,关注学生的学少;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
3.学生作业与负担过重。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有度、优质的作业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数学知识落实、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的有效功能,同时教师也能借助作业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素质。
北师大肖川教授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然而在当前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框架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改的理想目标与教学现实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数学作业的理念、内容、形式和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且效率低下。
高中生对数学作业态度的抽样调查结果是:“乐于完成”的占35.63%,“感到厌烦但能独立完成”的占49.79%,“感到厌烦经常抄袭”的占12.50%,“感到厌烦不完成作业”的占2.08%。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占64.38%)对数学作业感到厌烦,可见这样的作业效果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相背离的。
4.教学评价功能单一化。
早在2004年就有专家建议:“考试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课程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瓶颈。……不改革现行的考试,课程改革就会寸步难行,教学改革也容易流于形式。”[1]我国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早就出现功能单一化倾向,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改变,也难以改变。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由于受高考限制,许多地方的中考虽由地级市组织,但均为高考做准备,因此还是陷入了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教学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考试的评价=高考、中考的评价
分数至上,学生“排队”现象难以禁止。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原有的评价标准。升学率、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的主要标准。
5.校本教研普遍缺少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特色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定期开展一些以公开课为主的研讨活动。虽然这些教研活动对于教学研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形式单调、教师参与程度低,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课改后,由于需要学习、吸收大量的课改理念、改革文件和先进经验,各地组织了大量的以教师培训为主的校本研修活动。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种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越来越低。而更为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行动研究,在广大学校却很少。
【注释】
篇2
关键词:高考数学复习;分层教学
在高中数学复习的分层教学中,存在着推进难度大、突况多和合作意识弱等难点和问题,这些难点和问题不同程度地阻碍着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亟需加以破解和解决。
1.有效实施高考数学复习分层教学的策略
针对困难和问题,从以下三各方面入手:一是健全机制,确保分层教学顺利推进,解决高中数学复习中分层教学推进难度大的问题;二是合力攻坚,确保分层教学稳步实施,解决高中数学复习中分层教学突况多的问题;三是加强合作,确保分层教学师生一体,解决高中数学复习中分层教学合作意识弱。总之,通过努力破解、全力解决,实现高中数学复习中分层教学的有序化、高效化、成功化。
2.高考数学复习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
结合教学经验,结合广东近两年高考数学复习情况,及取得成绩情况,再充分融合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要抓好高中数学复习就要抓好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分层教学,共实施以下八个步骤:
2.1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高中数学复习的分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实施高中数学复习分层教学的第一步,通常情况下要把学生们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可以叫做第一、第二、第三小组,也可以用字母命名,把即A、B、C三个学习小组,三个小组的分配依据是根据成绩来升幂排列的,分别是成绩较差的、一般的、优异的,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再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就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才能顺利推进。
2.2对课程分层准备
实现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教师就可以依据三个阶层的数学成绩情况,其中包括人数、平均分数、知识掌握情况,对高中数学知识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做好不同准备,即对A、B、C三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必须在高中数学的备课中体现出来,而且分层教学必须做到周到、周详、切实可行,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都要做出明显的区分,对不同小组在课堂上做什么提问、在课堂上分别布置什么作业,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这时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以实施知识传授了。
2.3对知识分层传授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和分层教学中,分层授课里面文章较大,在同一个大课堂中完成教学难度很大,需要教师花费心思、下真功夫去潜心研究,从而推动复式教学的成功。例如,在对高二代数《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讲解时,不同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不同的要求,一共实施了四道《不等式》例题的讲解,例一和例二是基础性较强的例题,是针对A组讲解的,利于学生们对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指数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例三的不等式例题讲解中则融入了换元法,主要针对B组的同学,让学生们通过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原不等式的解集,在知识难度上稍微加大一些;例四的不等式例题,把换元法和参数等同时融入,针对C组同学的学习难度进一步加大,为的是培养优秀学生的综合能力。
2.4对课业分别批改
在课堂上实施了知识的分层传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也同样实施分层教学法,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在高中数学复习中学有所获,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不等式为例,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对A组布置与例一和例二相对应的习题,对B组的同学布置与例三相对应的习题,对C组的同学布置与例四相对应的习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学有所教、各有所得。
2.5对学生分层辅导
就上一个学习环节而言,当学生们完成相关作业之后,教师要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们的课题和知识加以进一步的巩固,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这个环节是有基础和前提的,在课堂上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在课后作业实施分层布置后,学生们针对不同层次的习题全面完成后,就到了教室实施第一步知识验收的时候,就是要根据学生们对作业完成的情况,根据出现的难点、疑点一一作以解读和解答,从而实现知识优化和分层辅导。当然,在这一环节中,单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力量,C组辅导B组,B组辅导A组,老师则实施重点点拨和辅导,抓大方向、掌控全局。
2.6对进度分层测验
布置作业是一个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初步考核,而且通过分层辅导之后,也对学生们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的巩固,而在高中数学复习的教学中,测验和考试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辅助手段,而且对周期性的知识检测、老师成绩摸底都十分见效。在测试中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在分层测试的同时,也可以让给每一名同学有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
2.7对成绩分层评价
知识的分层评价,成绩的分层归纳,不仅仅体现在分数上,而是教师依据A、B、C三套不同的试卷,展现给学生们的是三套不同的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在批阅试卷、查验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在每一个学生名字的后面作以科学规范的评议,并作出评语,这些是分层教学的初步成果,是下一步分层教学的重要依据。
2.8对周期重新分组分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各个层次的学生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交错上升或者下降的,每次测试与考试之后,都要实施新一轮的分层教学、实施新一个周期的分组分层,这时候学生们会出现变化,进步大的同学可以升小组,退步的同学则要降组。
3.总结
截至目前,分层教学已经在高中数学教学和复习中发挥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在近两年的广东高考中,其中数学成绩因为分层教学法在高三数学复习中的成功应用,对推动学子们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分层教学法将在数学复习、乃至其它科目复习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助推更多的优秀学子实现大学的梦想。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就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大的跨度。本文将主要对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中数学;内容衔接;研究分析
在高中时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重点课程,而在大学时代,高等数学就成为了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基础课程。大学有突出的专业,强调专业特色,但是数学会成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可以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所以,高等数学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很重要的。
一、高等数学教育现状
高中数学主要介绍关于常量的内容,是初等数学的范畴。而大学的高等数学主要是关于变量的。他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甚至思维方式和逻辑的严密性上都存在很大差异。随着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都在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它们之间内容重复的部分和知识延伸的重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有些学生高中数学成绩优秀到了大学却不得要领不断下降甚至学习有障碍,反而有些学生高中数学成绩普通却能轻松自如地学习高等数学。虽然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仍然存在比较大的跨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与教学阶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师一般会注重现有理论的教学,没有延伸和拓展,大学教师又常常会忽略二者之间的联系,造成高中数学教学和高等数学教学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让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尤其是在高中艰苦学习的阶段过渡到相对轻松和自由的大学阶段,学生更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存在脱节的问题
普遍存在的情况是,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为冲刺高考而服务的,一切以迎战高考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会按照高考考纲进行教学,这样就忽略了一些高考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而这些知识点很有可能恰好是大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如此一来,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在数学的学习中就会存在脱节问题。例如,在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y″+py′+qy=0时,学生要先求出其特征方程r2+pr+q=0的根,然后根据特征方程根的情况,写出方程的通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由特征方程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r2+pr+q=0解答的认识主要停留在Δ=p2-4q≥0实数解上,这给微分方程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2、高中数学存在逻辑严密性问题
无论是在高等数学还是初等数学中,严密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必要的逻辑推理训练是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创造性数学思维中不可少的工具。这也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特点。但是与高等数学比较而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逻辑的严密性问题。如在高中教材中没有单独给出极限的定义,只有描述性表述,但在介绍导数的概念时又利用了极限的概念。
3、时间间隔造成的知识点遗忘
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知识点是与高中数学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的。比如集合、实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函数、极限、导数、概率等。在高中阶段,这些知识点会频繁的用到并会不断的重申,学生记忆深刻。但忙碌的高考过后,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时间的间隔导致他们忘记了原来的知识点,而大学教师清楚的知道他们学习过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所以会一次性的复习或者根本就不复习而直接开始新的课程。学生一时间难以接受,学习就会怠慢,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三、如何避免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问题
1、避免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知识点脱节的问题
例如上面讲到的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主要认识。那么学生在学习在微分方程内容时,应先补习求一元二次方程r2+pr+q=0在复数范围内的解和重根的概念。要解决“脱节”的问题,大学教师应该主动去了解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范围及教学的侧重面,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知道那些知识点是要补充的。例如:反三角函数、正余割函数、函数有界性及周期性的数学描述、曲线的参数方程、极坐标系、复数的概念。
2、解决逻辑严密性问题
高中数学注重理论本身的教学,忽略了延伸和拓展,大学教师需要把这些知识点重新详细系统地讲述一遍,给予严格的定义并澄清概念,加强学生严格的数学语言描述训练。但抽象的数学语言描述常常让大一新生望而却步,因此从高中阶段的直观描述到大学阶段严格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要结合直观描述让学生理解严格的数学语言描述。例如高中数学是这样介绍对数理论的:“一般地,如果ax=N(a>0,且a≠1),那么数x 叫作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x=logaN”,利用指数函数的逆运算产生了对数函数,并且用对数的定义给出了对数的运算性质:loga(MN)=logaM+logaN。事实上,在数学发展史上对数是出现在指数之前的。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积分的知识重新审视对数理论。由双曲线y=1/x下面的面积得出了自然对数函数的定义 这种新函数的引入是极其自然的,符合数学的历史发展。这样讲既避免了与中学数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3、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
对于一些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重复的内容,在进入大学后,教师应该进行一个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尽快的复习之前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学生尽快的进入状态,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众多学科和专业的基础。无论是在高中阶段还是在大学阶段,数学的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大的跨度,这个就导致了高等数学的学习和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点的重温和衔接,弥补疏漏。这样才能提高高等数学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季素月,钱林;大学与中学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0年04期
[2]高雪芬;王月芬;张建明;;关于大学数学与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育教学 优质课堂 改革 合作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08-01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数学学科教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效课堂的提出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高效课堂很好地解决了高中数学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因此,对于高中数学老师来说,如何更好地创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重视教育改革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过往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基于此,为了积极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教育课堂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重视教育改革。现在的高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还相对薄弱,习惯于在数学课堂上被动地学习或机械性的记忆,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局限于教材,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削弱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学现状阻碍教师能动。由于课堂上的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师生互动以及教学反馈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很多学生常常因为被教师忽视而长时间得不到帮助,越来越多的掉队者逐渐丧失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基于“以学定教”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时,坚持“生本”,从学生出发,深入了解学情,包括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和个性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一切教学活动服从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由此可以看出,“以学定教”相比于传统数学课堂上的“满堂灌”,更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看重的是教师个人教学引导作用的发挥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具有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2 良好学习教学环境的构建是优质课堂建立的先行条件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思想,然而却并不成熟。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教育教学,要更加注重其情感培养。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个体,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开发教学情感因素,能够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致和韵味,学生怀揣积极态度、畅快心情和活跃思维,情感体验得以强化,此外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也能使学生兴奋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要把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作为教学境界的理想追求,尊重学生的心理与个性,在亲切、幽默的教学语言交流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故事渲染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让课堂迭起,并积极应用网络多媒体手段穿越教学。将枯燥的叙述和说教衍化为直观、生动视频或画面,给学生真切的客观认识,增强学习的愉悦性和趣味性。并适时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欢乐大比拼、谁是夺冠者等竞赛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
3 采用合作学习模式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句句古语告诉我们合作的重要性。在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加强合作交流。而合作学习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分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优差学生均衡搭配。这种分配方法主要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其好处是能够起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作用。分组时为方便教师整体把握,应当注意平衡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在这种分组方式下可得以充分发展,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借此得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动与督促,使其能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进行主动学习。这种分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还能够改变学生自私自利的性格缺陷,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分层搭配。这种分组方式主要针对高三学生。分层搭配的原则是依据学生的学生水平进行分层,即将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与数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分别分成一组。通过这种分组方法,学习优秀的学生得以互相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而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由于在小组内不再处于受帮助的位置,这有助于树立学生自信心,保障了其对基础课程的掌握。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这里希望广大教师能够重视。
4 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兴趣培养
【分类号】G633.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出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学习兴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数学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数学也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学好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的高中数学学习情况是,很多高中学生对于高中数学存在畏惧的心理,不愿意去学习,觉得高中数学知识过于抽象,不好理解,这样的状况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总体成绩,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状况都存在影响,为了改善当前的这种局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阐述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内涵,然后提出培养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措施。
一、学习兴趣的内涵
学习兴趣的英语表示是“Interest in learning”,一般意义下学习兴趣指的是一种对待学习的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是一种内心上的体验,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喜悦和困惑等等。根据学习的状态,可以将学习兴趣划分为两种层次,第一种是浅层次的学习兴趣,浅层次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认识一种新的事物,感觉到好奇,或者对于某一位教师有好感,逐渐的转移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上来,这种学习兴趣是一种不稳定的学习状态,很容易因为某一个因素而转变或者消失。第二种是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这种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兴趣,能够持久的存在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一旦深层次的学习兴趣确立了,就会转化为学习的有力工具,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培养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持久、愉快的学习数学。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根据本文作者总结的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并通过网络查找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得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在进行:
(1)扩展学科边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任何学科都可以与数学联系上来,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扩展学科的边缘,将高中数学课本知识与其它学科交叉,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不但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还需要研究与数学相关的学科,例如:在讲解一个数学公式的时候,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同时给学生们讲解这个公式的由来,是怎么发现了,中间有什么样的故事,高中数学公式本身是枯燥的,但是扩展了这样的一些小知识,学生们学习起来就会觉得很生动,不但能够加深学生们的记忆,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渊博的知识,也能够使学生们折服,从而来激发学习兴趣。
(2)巧用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很多时候创新思维就像是黑夜里面的一颗明星,显得特别耀眼,能够吸引目光,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利用创新思维可以从解题和讲授两个方面来进行,在解题的过程中,一道数学题可能会有很多种解题的方式,但是学生们一般由于做例题做得比较多,思维上逐渐的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高中数学教师能够巧妙的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给学生们讲解,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在讲解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不要直接讲述,而是通过多向思维逐渐的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这样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爱上学习数学。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就可以成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与成就感相互联系。特别是在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并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成功的解出数学题的时候,成就感会油然而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相反而言,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课堂上听不懂,课下不会做题,则学习的热情就会逐渐的消失。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有层次的布置数学题目,对于成绩比较优秀的尖子生,在布置数学作业题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体型,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成功解出一道难题,成就感就产生了。对于数学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高中数学教师在布置数学习题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的题型,让这部分学生能够体验到解题的成就感,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精彩的课堂总结,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总结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结束前的一次小结,是对本次课程的高度总结,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全部的知识,也是学生讲课堂教学与课下复习结合的桥梁,如果高中数学教师在下课前进行一次精彩的课堂总结,学生们带着疑问和喜悦的情绪结束这堂课,就会在课下进一步的开始自主探究,不由自主的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结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学生们带着学习兴趣来开展学习,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在课堂上有效的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的质量。高中数学的学习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因此培养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是高中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提出的几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为高中学生学好数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玉芬.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56-57.
[2] 季小明.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11).
[3] 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经济建设;运用;设想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我深刻体会到高中数学的重要性。首先,高中数学知识是在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拔高,难度也有所提升。其涵盖知识相对广泛,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其次,有些人认为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现如今的高中数学更加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与社会发展以及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数学对于经济建设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高中数学知识正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观的效益。在现代的经济活动当中,无论是与我们相关的日常购物、理财,还是整个国家的生产工作、国际贸易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参与。另外,作为高中生学习数学,我们掌握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锻炼了分析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成为对国家建设有帮助的优秀人才。
一、高中数学建模思想在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中数学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中之一就是逐渐侧重于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学习和掌握数学建模,不仅可以让我们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能够真正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其主要是运用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特殊与一般等数学思想,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其可以解决生活和生产当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将抽象的理论和大量的数据等转化成为具体的模型。数学建模和一些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可以代替大量的实验,避免的许多时间和资金的消耗,并且准确性也更加高。例如,近些年,我国十分重视高新科技的发展,而数学建模是发展其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在发展航天、微电子、自动化等高新技术的过程中,都需要数学建模和其他工具的帮助。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数学建模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程建设工作当中,通过数学方法可以促进其革新和发展,节约工程的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高中数学知识主要包括集合与函数、指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平面几何体、空间关系、直线方程、圆方程、算法、统计、概率、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以及解析几何等。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模,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例如一次函数可以解决与成本、销售、利润等相关的问题;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可以解决细胞分裂、生物繁殖等;三角函数可以解决测量、力学问题等。我们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当中。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与经济建设结合紧密
传统的数学试题往往是将问题进行简化和理想化,其结果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而应用题则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事实,更加具有实际意义。近些年来,我们会发现高中课本以及老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后,都会有一定量的与实际相关的应用题。高中数学所涉及的应用题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实际背景,题目当中的数据并不会为了方便计算而进行编造,而是尊重事实。绝大多数应用题往往会结合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现象、现代科技、时事政治等,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相关应用题的同时,也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了经济建设当中。另外,由于应用题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以让我们结合生活实际,对数学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课改的不断深入过程中,高中数学的知识和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同时,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再只是学会做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高中数学知识相对广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认真分析所涉及的应用题,可以有效的将高中数学知识运用到经济建设当中。我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创新思维,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的思想,培养理性思考很分析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君影,数学建模在高中教学的应用[J].才智,2009(35).
篇7
关键词:多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06-01
在知识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新素质数学教育所强调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提倡的创新思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已有知识熟练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独立展开思考,合作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的主要模式和基本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基于这样的背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的素质教育成为了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而创新教育的重点又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想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则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育给予必要的关注。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鉴于如此现状,作为数学学习的引导者,数学教师应该正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积极革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二、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树立起适应于新课程理念的教育观,探索并完善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推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无法得以有效激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的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不仅要摒除传统数学教学中“讲清楚”和“讲透彻”这两种教学方法,还要极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中,若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则可以对一些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求知欲与好奇心的激发的开放性题目进行设置,还可以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供学生思索和探讨。
2、营建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教’与学生‘学’并重”是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但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更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笔者认为,必须推进“教”向“学”过渡的教学模式的实现,创造宽松和谐的数学教学环境,从而提供给每一位学生自由思索的空间, 让他们能够进行大胆的想象。长此以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必定能够被激发出来,进而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健康发展创造出极为有利的条件。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是中心,知识是本位,而知识的传授则是基本特征。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由于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的不同,其个性特征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不同层次的高中学生,要运用有差别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正视其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对学生个性进行深入了解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力求能够按照学生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尤其是思维异常活跃的高中生一般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自我表现欲,他们对那些迷惑性较高甚至是难以理解的现象与事物往往能够坦然并乐于接受。对学生这一生理特征,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时应当善于把握和利用。教师要尽量做到巧妙形象。这样的问题设计和问题提出使得学生在获取结论或答案前就必须经历一定的思索和计算,如此一来,既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的形成,同时,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良好体现及其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激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5、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其进行发散性思维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23-05
由笔者担任负责人的课题《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在2010年4月提出申请,经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的认真评审,2010年5月21日被列为市级课题,课题批准号:LPSY10336。
自批准立项以来,笔者与高中数学组的肖文华、向斌、王莎、岑义其、彭晓琼等5位教师就积极投身到研究中了。课题组全体成员悉心研究,认真实践,开展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研究活动,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截止2011年6月底的学期期末共计给新高一年级28个班1860多人发放教师精心编制的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各章节87张“主题式”作业(试卷)共计约161820张,并分别编订成4册校本教材;编写作业批改记录反思表13张,发放收回实验教师的作业批改反思记录表78张。发放收集了高一年级10个和高三年级1个共计11个实验班的“主题式”课外作业(含阅读与思考读书笔记、探究与发现、实习报告、数学周记、阶段性考试小结)约28400张,并编订成1册校本教材。收集的学生参加获得写的感悟与体会、观后感作业等约2000多张,发放调查问卷2924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679份,问卷调查分析报告24份;数学与创意大赛总结报告6份,中期阶段性报告6份,课题终期结题报告66份,活动及数学活动光盘3张、课题会议活动记录及数学活动图(照)200多张。可以说课题研究扎扎扎实实,稳步有序,目前已完成全部的研究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2011年8月获得了六盘水市基础教育课题一等奖。现将课题研究过程的具体情况及课题成果汇报如下:
1课题研究概述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高中数学新教材将于2010年9月在贵州省全面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将在课堂上得到全面的落实,而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它反馈教学信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它巩固所学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利用新教材设计作业模式,使它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为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数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及学习方式的完善起促进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发展寻找一条新路,引发了我们高中数学老师的思考。
1.2选题的缘由: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模式在培养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已形成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但这种模式是“高考要求下”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已不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作业应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互动性和差异性,现行的作业模式已很难落实这种理念。而数学作业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数学的学习既有课内学习也有课外学习,它们互为基础,互相补充,数学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它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习新内容的出发点。教育要进入创新教育阶段,落实新的课程观念,开展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数学作业模式。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对数学作业的研究,一般是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处理、作业评价等方面而进行的研究性论文也散见于各种数学研究杂志、报刊和网络。新课程下新教材的使用,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作业的模式研究,而以章节、单元、实习报告、阅读与思考、主题任务型作业为主线的“主题式”作业的研究在国内还不多见。因而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以期使新课程的新理念,透过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中得到更好的落实,与以往研究的最大不同就是把作业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为今后的课改教研做出一点贡献。
1.4关键概念的界定
1、本课题所说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主要指以贵州省2010年9月全面实施新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为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完成时,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形成技能,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教师指定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习题。
作业的处理是指教师对学生作业所进行的设计、布置、批改、辅导和讲评。
“主题式”作业:在本课题中,是指以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章节、单元为主线命名的“主题式作业”和以教材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实践能力为主题的“主题式课外作业”的研究。教师是主题内容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主题式”作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课程各章节的组织结构、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聚焦和定义一个学习单元,帮助强化学习者对这个学习主题的理解。
“作业模式”是指编制的各种作业具有具体操作规程、具体方法、稳定的撰写套路。
1.5研究的理论依据
1.5.1建构主义理论。
1.5.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5.3活动建构的理论。
1.5.4《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研究程序
2.1研究设计
2.1.1研究出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及课外作业的基本流程,从中探索和创新出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作业方法,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2.1.2研究出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辅导、讲评的组织形式。“主题式作业”选择权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是设计者、引导与帮助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对不同问题、不同难度的作业应该采取何种有效手段进行布置、批改和讲评。
2.1.3研究出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中学生应获得的方法与能力。它不只是为了探究结果,主要是通过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精神和思维水平。
2.2研究对象
2.2.12010年9进入我校学习的高一年级新生,重点考察12个实验班。
2.2.2研究新教材高中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中练习、习题、复习参考题以及相关的优秀题目如何编制成试卷“主题式”作业,创造一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数学思维模式,作业模式,让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得更好,减轻学生的学习作业的负担。
2.3研究目标: 通过“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以实现“三维目标”为主线,具体如下所述: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章节,单元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思维能力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充分展示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做数学作业的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艰辛;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培养他们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独立质疑、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习惯和信心。
应用能力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学生成为数学的主人;自己独立完成编制的作业、并能自制测验卷以及数学手抄报、定期完成数学周记等活动,学会利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评价目标:我们在已有的考试等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诸如实习作业,拓展训练,数学作业“诊断”评价卡等多样化的过程评价方式,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我校校本研究的建设,激发高中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向教学的“空白”区域探索,抓住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不足点和困惑点展开讨论与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4研究内容: 本课题试图将新教材中高中数学(必修1、2、3、4)各个章节、单元整合成主题内容与学生的数学作业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期构建“知识背景作业—数学实践作业—数学应用作业—数学能力作业”的学习和作业体系。
2.4.1在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有哪些新的特点,数学作业对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形成和提高有哪些作用。本课题试图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所提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初步的结论。
2.4.2对高中数学作业进行调整、优化处理。本课题试图从作业问题的设计与选择、作业的批改、辅导与讲评等方面展开实践层面上的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形成系统化,建构并优化“主题式”教学模式。
2.4.3以章节、单元为主题作业模式实施巩固性作业和研究性实习作业两类,并给予作业评价,通过多样性的作业留有余地的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索、体验。
2.4.4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丰富数学教学的资源,拓展数学教学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注重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与参与,直接接触各种事实在心灵上获得深刻印象,满足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基础,在发展能力的同时,获取知识。
2.5研究措施
2.5.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2.5.2认真做好收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重视日常工作中的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并从教学实验中进行总结、研究、整理、分析,形成文字书面材料;
2.5.3有针对性研究,做好组员分工
2.5.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2.5.5建立相应的作业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研究。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2.6研究原则
2.6.1全面性原则。研究“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布置作业时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6.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进行分层布置,有效批改。
2.6.3发展性原则。教师编制的“主题式”作业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7研究的方法
2.7.1课题的研究思路
(1)联合研究:由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组总体推进,高一数学备课组全体中青年教师参与,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2)应用研究:本研究定位在应用性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归纳整理出“主题式”作业编制的基本流程,统一一种模式。
2.7.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路线,同时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研究。 3、技术路线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章节资料—编写“主题式”作业—作业实施—收集问卷反馈信息—“主题式”作业再完善—作业再实施—收集问卷反馈信息—确定“主题式”作业模式”。总之,坚持实践探讨、经验交流相结合,以求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3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略)
4研究发现或结论
4.1在实践中发现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4.1.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不做作业,作业滞后、作业过程偷工减料的学生,没能及时地进行个案研究。
4.1.2“主题式作业”的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尤其是阶梯式作业的出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解决。
4.1.3 只有将具体的研究与我们的教学实践、培训、管理整合起来,才会收到实效。
4.1.4 研究中只有关注每个细节的落实,做好监督,检查,重视课题研究中每一个研究活动的实施、每一个微小成果的积累、每一位教师成功的积淀,才会有课题研究的丰厚成果;
4.1.5有概括才有迁移,提高研究教师的提炼概括能力。
4.2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
4.2.1将教师编制的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统一了固定模式。即模式一“课前预习型作业”—“自主学习型作业”—“基础巩固型作业”—“能力提升型作业”—“拓展探究性作业”;模式二“主题式”课外作业“阅读与思考型”运用的统一性、科学性、广泛性和规范性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4.2.2 构建了“主题式作业”的评价部分,注意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4.2.3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工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养。首先数据分析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教师在“做中学”,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第二、教学系统设计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通过设计与编写“主题式作业”,必须站在系统的角度去设计,这样,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意识的利用系统的观念去设计自己的教学,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三、教学组织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所涉及的一些活动的组织,提高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组织能力,并实施于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第四、提高了教研素养,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对自己的收获点滴进行了记录整理成文,有意识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用研究的观念去教学,然后在教学之后进行研究,让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两者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4.2.4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探究意识有明显提高。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成为新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中“课前预习型”作业、“自主学习型”作业的设计,就是要求全体学生要自己在课前做好上课前地准备工作,提前1-3天进行预习,预习结束后完成这两部分的作业,并由实验教师或课代表进行检查。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学生从不预习、不看书到现在的自己主动预习、主动看书,让我们实验教师看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逐步提高。“主题式”作业中的“能力提升”作业和“拓展探究型”作业,教师选编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业时,一般学生自己选做,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再看答案,若还是不懂,特别难的则在课堂解决,一方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初期,学生没有合作交流意识,缺少合作交流的精神,也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技能。随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及合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与人合作的重要,懂得了“齐心协力、合理分工、集思广益”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经过实验,现在学生能积极地投身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去,课前预习已不必教师专门布置,一部分知识上完,学生会主动有预习一部分的新知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
4.2.5学生对作业的评价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课题研究的一学年时间,对作业进行评价成了学生每天作业的必修课,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学生自己对做完的作业要进行诊断性的评价、学生对学生做的作业给予评价、教师要对批改后的学生作业进行评价等,这已经成为这一学年每天必做的工作了。作业评价的尝试,使学生认识了自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树立了自信,教师在讲评“主题式”作业时,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同时,我们关注了评价学生的发展趋势,通过作业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趋势,今天和昨天比,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明确明天努力的方向,知道该怎样去做。最后我们构建了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建立了自我激励的评价机制。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自我完善的反省能力。通过评价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使学生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4.2.6从事课题研究的一年多的时间中,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题专题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4.3结论
4.3.1开展“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探究”的研究是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策略
学校的实验教师都从各所带实验班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究,认真学习,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实现了我们预期的假设。
4.3.3课题组构建的有我校特点的作业模式。使全体实验老师、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益处,各实验班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图表略),也为推动我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学生做业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调整,教师要做好分层不制止,以达到最好水平为宜,不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5分析和讨论
5.1立足新教材,确立“主题式作业”模式: 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在假期2010年的8月在市委党校进行“高中新教材培训”期间就开始研究教材的具体内容,根据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确定了“主题式”作业应有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不可偏废,所以首要抓基础知识的巩固,以点带面。二数学又是思维的的体操,所以思维能力提升必不可少,对于在数学上特别有感觉的学生,课题组想应该培养一下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加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做过的题目,在做时错误频率偏高,说明自我诊断能力较弱,所以应该把出错的原因加上,以提醒学生注意,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其不断的肯定、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课题组达成共识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习惯的基础上确定了高中数学的“主题式作业模式”大致编写的流程“课前预习型作业”——“自主学习型作业”——“基础巩固型作业”——“能力提升型作业”——“拓展探究型作业”——“作业多元评价表”。也即模式一,针对新教材必修1——必修4上有很多拓展已学知识知识面的阅读文章、实习报告等,我们有设置了以读书笔记、实习报告为主的“阅读与思考型作业”、“探究与发现型作业”、“实习报告型作业”等,为了及时加强反思,有设置的了“数学活动的感悟与体会作业”、“数学周记”、“阶段性考试小结分析报告”的“主题式作业”模式二。
5.2开展具体研究工作,实践 “主题式作业模式”: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评价的学习方式。课题组于2010年9到2011年6月期间,对我校高一年级10个班和高三年级1个班的班级的约737名学生,陆续进行了“2010年9月的第一次作业问卷”、“数学与创意生活大赛活动调查问卷”、“ 2011年3月第二次问卷“主题式作业”调查”、“ 2011年6月第三次问卷改版后“主题式作业”调查”四次大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计实际发放2924份,回收有效问卷2679份,有效率达91.62%。
具体数据,图表略
5.2.1调查的内容、对象与方法: 任何研究都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及教师教学的现状,更加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问卷调查部分:为了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提高调查信度,我们要求学生在作答问卷时不写姓名,让其自由、客观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和情况。问卷的具体内容(略) ,学生问卷共计发放732份,回收有效问卷635份,回收率86.7%。为了确保调查质量,本课题组完成问卷初稿后进行了专题研讨,全体成员针对所带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提出意见,而后对问卷中的每一小题进行认真地讨论和修订,最后定稿。问卷主要采用单选、多选题、补充题、问答题等形式。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由实验教师到教室内发放问卷,在发放问卷之前,对问卷作必要的讲解,让被调查者清楚了解调查意图,减少废卷,努力使调查结果接近客观事实。各班级问卷汇总后,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对问卷做了有效性筛选,对有效问卷遗漏值进行了处理,统计过程中发现的选项空缺设定为遗漏值,统计数据以有效数值为准。并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写出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并将问卷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地数理统计处理和分析, 各个部分数据以百分比(%)等形式呈现在报告中,以便备案。
5.2.2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使用“主题式作业”前后的调查结果分析
四次调查几乎涵盖了高一年级各个层次,各种性质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大多数学生的看法。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真实数据,数据的具体内容及图表(略)。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获得了一些有效信息:
客观题(1—9题)的总体情况:
概述:53.9%的学生认为改版后的作业实用性“好或更好”;64.2%的学生认为改版后的作业量“还可以或合适”,仍有28.1%的学生认为作业过量,因此我认为还是可以考虑对作业量再进行压缩;60.3%的学生认为改版后的作业难度“合适”;
学生对改版后第四部分能力提升型作业的看法是:认为“好或很好”与认为“一般”的比例都约是39%,另外,50.3%学生对改版后第五部分拓展探究型作业与改版前相比,认为前后差不多;作业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的调查结果说明,这两部分的改版不够显著;25.6%学生认为评价部分改版后“更好”,43.8%的学生认为改版前与改版后“一样好”,因此,我认为评价部分可以保持现状;56.2%的学生认为“周记”被删除是有必要的;40.5%的学生认为基础巩固型作业和59.5%的学生认为能力提升型作业对他们的帮助最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其他同学讨论完成这两类型作业,由此能够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增加对自己的认可度,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生使用后提出的意见:1、希望作业量还是尽量少些,应该提取精华部分,做到举一反三;2、部分类型相似的题目可以删减掉;3、能否增加部分高考题和课外题,增强我们的应考能力与阅历;4、能否增加一些陷阱题,易错题;5、能力提升题的题量应加加大,难度可以降低点,基础巩固应尽量少点,一种类型的选一种即可;6、对于去实地调查或收集数据的题就不用出了,实在不能做;7、自评互评部分可有可无,同学们没有真正的去对待,应做相应的调整。8、贴出的参考答案步骤是否可再详细些,跨步不要太大了,有些时候看不懂;9、订正区域应再大些,有时不够些,10、作业有时题目太多,有时太少,应该平衡一下,强烈希望作业量少些,可分时间段完成;11、部分学生希望作业的纸张质量好些避免发出难闻的臭味,影响做题的心情。12、在做卷子中,可以适当创造一些小的栏框,用来放松心情发和缓解疲劳的双眼。13、应在各小题标上分数,让学生在做完后可以算算分数,对自己有一定的提醒作用。14、书上的题目没有必要全放到卷子上,可以适当改动一下,知道类型即可。
主观题(10题):学生心目中的数学作业的形式基本情况:
1、学生心目中作业形式的总体情况:
题型全面、题量适中、难度适中、现在这种试卷形式的作业就很好,尤其是能力提升作业这部分比较好。
2、学生意见或建议:通过调查几乎全部的同学都喜欢少而精的数学作业,每天能在40分钟左右完成就可以了。大部分同学心目中的数学作业形式都是试卷形式,因为不用抄题,节约时间,他们认为“主题式”作业试卷所包括自主预习,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探究等部分不错,改版后题目做到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部分学生认为自主预习的部分还可以加一些定义性的问题,因为定义是最重要的。基础巩固部分 应少弄些书上的题,找些典型的题就可以了,能力提升部分题量应再多些,还有待加强;拓展探究保持目前的状态就可以;此外有部分学生希望做一些多样性,有代表性,贴近生活的题目,多找些课本以外的题目来做。还有的学生希望有那种讲解和练习并存,多些方法的总结的作业形式。
5.3贯穿新理念,创设“数学手抄报”、“数学与创意生活大赛”、“自编试卷”课外作业: 为了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改变对数学枯燥无趣、作业形式单一的、除了做题,不知道还有什么也可以叫做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高中数学作业的多样化形式。2010年10月我们《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课题组联合《实践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课题组举办了“数学手抄报”评比;2010年12月1日至2010年12月13日期间为了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亲身体验感受生活,学会享受数学;以聪明才智回馈生活,激活学生内在创造热情;以数学的视野搜索生活;激励学生传播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联合举办《数学与创意生活》比赛活动。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主复习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课题组有设置了“自编试卷活动”、“章节自我总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了对数学作业的原有认识,作业质量有所提高。
5.4创设多元化的作业讲评,不断增强评价意识: 在一年多的研究活动中,我们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以“主题式作业”为载体积极行动起来,在各自所教一个或两个班级中以4人或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独立作业或集体作业的布置、批改、辅导和讲评。当个人力量无法解决时,及使用小组智慧、在使用全班智慧、最后是教师的点拨。这样每个人的作业情况通过“主题式作业”设置的评价表,就可以反映出来,通过多元化评价达到学生自悟、自我提高的局面。
5.5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对学生作业进行“分层” : 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式”作业,也并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适合,尽管事前做了周密考虑,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上高中数学教学的难度,使部分学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跟不上的越来越多,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课题组要求各实验教师做到“因材施业”,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课题组要求教师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遵循了“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主题式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两个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主题式作业”时,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困生及以下的学生有练习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余地,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D组特困生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或练习题,C组中等偏下学生完成第一层次的基本题,B组中等及偏上学生完成第二层次的作业,A组优秀学生在B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学中利用分层作业的形式,避免了“吃不饱”或“撑死了”的现象。各实验老师除按上述原则布置作业外,还进行了创新,如让学生自编数学测试卷,互相交换测验,自由交换答案这样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对知识的梳理,掌握了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6加强实践、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在课题准备实施阶段中,我们按“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的方式开展探索研究的。“学习”,即学习与课题相关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认知主义学习论、终身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分层教学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等,学习他人的经验。“实践”,即作业布置与批改,经常进行研讨、交流等,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总结”,就是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组活动时间,针对课题研究的情况,大家交流成功的体会,谈问题和不足,寻求改进的办法,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内容。这种“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的做法,不断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为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使反思教学成为每个教师自觉行动,课题组2010年9月开始印发了必修1到必修4各章的《作业批改反思记录》(见附录11-23),来记录本章作业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每位教师要定期、认真填写,课题组唐莉莉老师随时抽查。课题组还要求每位老师利用假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感悟、想法谈一谈,撰写至少1-2篇课题研究的论文。
5.7讨论
5.7.1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从科学性上看,选择《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课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的问题真实,研究的前提可靠。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适当,利于开展研究工作。撰写的课题结题报告论证分析严密、充分;得出的结论合理可信。
5.7.2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问卷调查方面:我们问卷调查是基于我校、尖子班、重点班、平行慢班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了学生、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由2位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先拟出初稿,再由他们整合为第二稿,最后由全体实验教师召开研讨会逐题、逐项进行修订、删改最后成稿,发到学生手上进行调查,为使调查更具真实性、有效性我们提前召开会议,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以无记名方式调查,学生填得都很认真,教师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
学生成绩方面:各层次的实验班与普通班之间的在使用“主题式作业”改版前和改版后的两次测验成绩对比都来自高中教务处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可比性,可靠性,真实性。
5.7.3 研究策略的创新性: 从创新性上看,课题组经过研究,创设的“主题式作业”模式一、模式二(见成果5册书),让教师较好的把握教材习题的设计特点,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手抄报”、动手制作类活动“创意生活带赛”、“自编试卷”、“章节小结”课外作业的创设为高中数学作业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并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提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研成果——论文集,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5.7.4研究程序的规范性: 从规范性上看,课题组是严格遵照研究的程序和设定的实施方案进行的。从小处入手,利用现有条件开展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过程中注意过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意实验的总结与反思。课题研究坚持每周的例会制度。
5.7.5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1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验,我们在利用“主题式作业”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初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惑,为此,课题组一边进行实验,一边进行总结与反思,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有许多问题仍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
5.7.5.1如何进一步完善作业的设计模式,与课堂教学接轨的更紧密,形成我校数学作业的特色;
5.7.5.2把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促使实际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5.7.5.3教师的研究能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能力、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进行创新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7.5.4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少数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不能认真对待“主题式”作业,如何解决的问题。
5.7.5.5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比较紧,有时习题来不及处理,如何有效地做完相应章节的“主题式作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6建议
6.1针对已有研究的缺陷,提出需要改进的事项
6.1.1针对学生对自我诊断性评价敷衍了事,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有效地作业反思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很多学生做完作业就了事对课题组在“主题式作业”中设置的评价表应付了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自己作业的错误原因加以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作业讲评时重点解决学生为什么不会做的深层次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1.2针对学生自主预习作业部分,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甚至无自觉性的学生,课题组调整为由原来教师检查、监督转为教师、课代表与各学习小组共同检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6.1.3针对大部分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层次参差不齐,根据新课程理念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验教师布置了分层作业,除了完成“主题式作业”的“课前预习作业”、“自主学习作业”,为此我们在构建分层次作业时又补充了一类看书做笔记或抄写公式、概念等作业,供学习特困生使用,杜绝了抄作业的现象。
6.1.4课时紧与作业无法全部讲解完成,课题组在各班设定了邮箱或贴答案对,不会的进行讨论交流或问老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2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 通过1年多来关于《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6.2.1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教师研究、实践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6.2.2本课题的研究让我们看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势在必行。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认同感,消除对数学学科的一些误解和偏见,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只要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能创造奇迹,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既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该学生讲的留给他们,该学生做的留给他们,但又不可太过,要充分扮演好教师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无形中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
回首课题研究的历程,课题的研究已经终结,但这并不代表实验研究的结束。我们课题组想通过本次的“主题式作业”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整个高中数学新教材数学作业的构建,做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行本,供今后的高中数学教师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走进新课程丛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3]靳玉乐等.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6]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篇9
关键词:数学课改;新理念;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8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它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目标领域),就是全脑开发的数学教学。下面就高中数学新的课程要求、数学新理念和数学新思维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数学新课改的内容与主导思想
高中数学新课改增删了许多内容,如增加了简易逻辑,平面向量,线性规划,空间向量,概率,概率与统计,数列与函数的极限,导数与微分、算法等;删除了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反三角函数、参数方程与极坐标,弱化了立体几何中的公理体系。这些内容的变动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它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高中数学知识点的更新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用数学与应用型数学占据重要的位置。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为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提高创造了先决的条件。“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的学习是学生“有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数学新课改的教学新理念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要目标,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必须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重点培养部分学生变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树立个性化的思维,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使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够找到满足其需要和层次的个性化素材。个性化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在不断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符合其认知风格的个性化学习。所以,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随着课程式改革的深入也在不断地深化。师生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目标是组织学生善于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一个和谐的积极奋进的学习氛围;教师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教师设计的方案进行。优秀的设计能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数学新理念,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所以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和相互包容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是教师适应新课程、新教法的过程,也是学生开拓新理念新思维的过程。
三、实现数学新思维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数学教师今后发展的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满足其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正确的数学论证手段,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形成数学思维模式。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树立个性化的思维,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使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够找到满足其需要和层次的个性化素材。个性化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在不断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符合其认知领域的个性化学习。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作为文化,它同样具有文化所具有的脉络性、背景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关注其文化的特征与品味,那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得到的不仅有数学的知识,而且有数学积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所以说,数学中的人文思想的贯穿是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展开积极的思维过程。数学学习不是孤立于学生社会生活的“题海大战”和“静态思维”,因此不能在脱离真实情境的“书面知识”的真空中落实。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四、教改中实现数学新思维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安全感
一、高中数学课堂缺乏安全感的缘由及表现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成绩还是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指标,教师的压力大,部分教师往往打着提高成绩的旗号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心理上的打击、情感上的冷落、精神上的压制、人格上的羞辱,造成一些学生对课堂不满,进而产生压抑、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而高中数学课程和初中及其他科目比较更单调、无趣,教学内容却更深更广、难度更大,进入高中第一学期即要面对“函数”这块难啃的骨头,这样对数学学习充满无比恐惧,不安全感便由然而生。
数学课堂安全感的缺乏主要表现有:因紧张而不能专注当前的学习内容;担心被轻视、被当成同学的笑柄或质疑自身数学学习能力而产生影响学习的焦虑情绪;刻意躲避老师的目光;期待又害怕被提问、上台板演;发言时语音变调、表达混乱;缺失承担应有的学习活动和任务的勇气;在班上心情不好,没有朋友,很少与人交流,脸上写着孤独和失落,走进课堂的感觉像走进了无人烟的沙漠。这些学生的课堂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课堂安全感的缺乏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退缩、回避等现象,发展成为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个性成长的大问题。
二、构建高中数学课堂安全感的措施
1.教师应调整良好的教学心态
教师要实现理想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充满安全感,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能揣摩学生的心理,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心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心态对教育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迟钝表现,采取直接、不留情面的批评、排斥、挖苦或厌恶来对待,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加剧师生矛盾,调皮的学生会跟你对着干,老实的学生会感到你的课堂是极不安全的。事实上,学生的一些消极不良状态往往是由教师不为所知的一些合理原因造成的。教师要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学习,课堂上要有一颗平稳的心态对待学生可能发生的一切错误,以关心、善意等建设性的态度去了解学生消极状态背后的原因,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良好基础。
2.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及课堂氛围,加大感情投入策略
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总之,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感到课堂是安全的,教师要加大感情投入,课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的话语和动作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教师语态亲切自然,对待学生充满期待和关怀;要与学生协商学习任务而非强下指标;对学生的错误是分析而非冷漠地批判;要能承认不足、鼓励质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敢想、敢说,敢质疑,能充满自信地学习,这就是给予学生“安全感”最好的方式。
3.创设良好情境,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强学生自信心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主动学习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创设情趣盎然、逐层深入的问题情境,设计全体同学都有能力参与的互动环节,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不应是少数几个“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用暗示策略。教师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教育方法,包括言语性暗示和非言语性暗示两种。研究发现,有效的课堂管理者95%的时间用非言语动作制止学生的异常行为,这证明非言语性暗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既节约时间,又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暗示策略应当成为解决课堂安全感问题的重要选择。
4.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想要给学生一个充满安全感的课堂,就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所有同学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并能有创造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既要是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也要有层次、有坡度的分类要求,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人格特点和学习基础分配任务:如对于具有内倾特质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且建议安排承担材料分收集、整理、推导及深入分析、记录员、小组负责人等工作,对于具有外倾特点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安排承担信息收集员、对外交流员、小组长、纪律检查员等工作。按学生学习基础分配学习任务时可参考“最近发展区理论”,努力给每位学生创设一种“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学习任务。这种课堂就不会是个别优秀学生的表现舞台,这种课堂下,人人有能力,人人有自信,人人都有安全感!
-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
- 下一篇:工程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