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9 16:4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产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壮大发展粮食经济。就如何推进粮食产业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加固与销区关系,形成稳定的产销链。加强与销区粮食系统企业的合作。近几年,我们与苏州市粮食局、浙江省绍兴县粮食局、上海市松江区粮食局和上海市艮海贸易公司建立了良好地合作关系,他们都在我县设立了窗口,为我县粮食购销工作增添了活力。我们要进一步扩大与苏州市粮食局代购代储代销的业务数量,把陈舍粮库建设成为苏州市粮食储备基地;我们要进一步服务于浙江省绍兴市粮食局、上海松江区粮食局的收购点,努力提升他们带动辐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各粮管所、库与苏南、上海、浙江等地的粮食仓储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双方共赢,从而把我县粮食购销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深与企业联合,形成发展的产业链。粮食购销企业与大的加工企业联合是实现粮食经济产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我局通过招商引资,有两家大型企业面粉厂:南通银河面粉厂和苏州太和面粉厂落户我县,形成了年加工小麦50万吨的生产能力,这就为我们购销企业的联合创造了有力条件,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在有托市小麦政策时,我们购销企业为国家服务;没有托市小麦政策时,我们可分区域为这二个企业服务,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利用“阜宁大米”地域标志集体商标审结使用的契机,积极与大米加工企业联合,尽快形成“阜宁大米”的产业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加快与农民合作,形成双赢的产购链。粮食经纪人多数是半农半商的新型农民,是我们购销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粮源的提供者,更是构建新的粮食流通网络体系的毛细血管和基础环节。当务之急,我们粮食购销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把粮食经纪人和种粮大户组织起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我们要积极推广古河粮管所的做法,成立粮食经纪人协会或合作社,明年规划不低于3个,具体指导农民种什么粮、种好粮,保证农民既丰收又增效。同时,我们要积极扩大订单农业的规模,进一步拉近与农民的距离;积极探索“粮食银行”工作,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
全省实有耕地面积813万亩,其中水浇地占33%,山旱地占67%。根据省农牧部门去年调查,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74.5万亩,耕地撂荒面积16万亩。剖析耕地撂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因自然条件严酷、农村生产基础条件差导致撂荒。我省三分之二的耕地为山旱地,自然条件严酷,生态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降水稀少,“十年九旱”,交通不便,一部分坡耕地远离村庄,耕种条件差,产量低而不稳,从而导致撂荒。二是因农村人口外迁、劳动力不足导致撂荒。种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弃耕务工”、“弃田经商”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农村一些年轻力壮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赚取劳务收入或其它收入,向城镇迁移的人数急剧增多,耕作方便的田地由亲戚朋友代种,一些离家远、耕作不便的田地只好任其荒芜。此外,一些人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方便子女上学举家外出,撂荒现象日趋明显。三是因种植效益差导致撂荒。随着物价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不同程度上涨,农民种地成本急剧上升,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效益高。特别是一些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是农牧区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四是因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撂荒。由于我国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不愿流转”和“不能流转”的现象,进城农民宁荒不转,导致农民身份改变,土地经营权不变的现象。除上述主要因素外,水源断流、难以灌溉,水电成本过高、种植不划算,土地盐碱化、无法耕种等也是导致耕地撂荒的原因之一。
二、耕地撂荒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耕地撂荒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成资源浪费。耕地撂荒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盐碱的进程,在影响耕地质量的同时,也严重威胁到耕地数量的稳定。二是影响农产品供给。耕地撂荒面积扩大,随之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减少。按照XX年粮食平均单产247公斤计算,全省16万亩撂荒地减少粮食产量近4万吨。三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我省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耕地撂荒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就会缺乏有力支撑。
三、减少耕地撂荒的意见及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增强爱惜土地、种好土地的自觉性。把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摆在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
二是要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种地热情。要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措施,确保各项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做到“多种多补、少种少补,谁种补谁”,撂荒农户决不允许享受各种种粮补贴。调整和完善耕地保护策略,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效益,确保撂荒地尽快恢复耕种。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切实加大农资监管力度,防止因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种地成本上升而出现撂荒。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要鼓励推广现有经验,探索新的办法,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开展土地流转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四是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撂荒地突出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打捆使用,逐步改善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增强抗灾能力,防止出现新的撂荒。
五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应按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鼓励走多种产业综合经营的路子,将农民的种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和稳定土地的收益。将减少或避免撂荒与巩固退耕还林草的成果结合起来,达到合理解决和充分利用撂荒地的目的。
六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要加大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调动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推广良种良法和农机农艺的积极性。要大力开展针对撂荒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抓好良种良法推广,使之扩大种植面积,解决广种薄收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增强解决撂荒地的科技支撑力量,减少农村隐形撂荒。
峰峰矿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调研报告
总工会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市)
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卫生局团委现状调研报告
县医患矛盾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高中生在校现状调研报告
人事局关于依法行政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研报告
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暑假园区发展历程和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山区税源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篇3
通过调研。发展前景,正确分析国际、国内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影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全面掌握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准确定位县中药材产业在推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并找准解决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突出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确定今后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重点任务,并制定出县中药材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调研内容
一)解国际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站在全球中草药发展的高度。中草药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有那些,研究分析国际中药材发展现状。包括世界中草药生产布局。世界对中草药的需求量是多少,人类对中草药认识的变化。
二)分析了解国内中药材发展现状。①全国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域。②当前全国中药材的面积和年产量。③国家和省上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政策。④全国中药材的需求量。⑤中药材产品消费结构。⑥全国对我县种植的大宗中药材的需求量。⑦近三年来全国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变化和效益。
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一是生产种植环节方面重点调研:⑴全县中药材资源情况。包括野生资源和家种药材品种、规模和品种名称及储量。⑵中药材种植生产布局。包括区域分布。全县中药材种植的面积、产量、产值,品种布局等。⑶近三年来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变化情况。药农人均收入以及价格的变化等情况。⑷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数量、品种、面积、投入资金及来源、产值、基地GAP认证情况、产品流向、基地带动农户数等方面的情况。⑸全面分析药材种植的效益,包括种植各类药材的经济效益,要对照粮食作物算经济帐。⑹全县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现状。包括中药材种子的选育情况,种苗繁育情况,种子种苗引进和生产情况。⑺当前主要中药材生产技术情况。包括大黄、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的生产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创新情况。⑻农户销售前粗加工情况。⑼农户销售前药材的储藏情况。⑽农户药材销售情况。⑾国家和省上对我县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支持情况,包括项目支持,政策扶持,财政资金支持等情况。⑿中药材产业发展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即县、乡、村三级组织对中药材产业在领导上采取什么方式,如何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工作机制,即县乡村三级队伍运行情况,素质如何,作用发挥的怎么样,否建立了中药产产业开发奖励扶持机制。二是加工环节方面重点调研:中药材企业的数量,中药材企业的基本情况,效益,企业基地建设情况,以及中药材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加工产品的方向及GMP认证、产地产品认证情况。三是销售环节方面重点调研:县内销售网络的基本情况,销售企业数量,规模,年销售药材量,销售队伍人数及总体素质的情况。产品流向、基地带动农户数等方面的情况。中药材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及税收。
四)找准存在问题。通过对世界和中国药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现状的研究。进一步科学分析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切实找准制约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和困难。
五)提出加快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时间和分组
1调研时间。从年6月17日开始。分组向农牧局提交调研报告。农牧局组织有关人员通过归纳汇总,6月25日前完成所有调研工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全面掌握情况,于6月26日前撰写出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交县委县政府审定。
2调研方式。调研采取入户实地重点调查、统计分析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是入户调研。农牧局选择全县药材主产区的10个乡镇10个村200户农户进行重点实地调查。如实填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表》县中药材加工销售大户登记表》由调研组统计汇总分析。三是召开座谈会。召开由中药材种植大户、加工大户、销售大户、中药材加工企业主、科技人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其中调查制种农户数要达到50户以上;县乡企局深入选择40户加工销售大户进行重点入户调查;经委负责对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逐个进行调查。二是统计分析。由全县25个乡镇组织得力人员深入村社。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
4调研分组。调研分为三个组:
组员在县农牧局、药材中心抽调。主要调研中药材生产种植、粗加工、储藏销售环节的工作。
组员在经委抽调。负责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环节工作的调研。
组员在乡镇企业局和各乡镇抽调。主要负责销售环节工作的调研。
四、几点要求
一是精心组织。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同志任组长,高度重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中药材产业专题调研工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农牧局、经委、乡企局、药监局、统计局、扶贫办、财政局、科技局、工商局、发改委、药材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调研组的工作,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准确填写各类调查表,组织好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保证调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调研组的工作,财政局、发改委要向调研组提供近三年来中央和省市对我县中药材产业支持的资金情况,扶贫办要提供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政策和意向等情况。
篇4
一、春播工作圆满完成
中央及市县粮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5月16—17日的一场中到大雨文秘部落,截止6月10日,全县春播圆满完成,共播种农作物72.4万亩,其中粮作53.1万亩,经作19.3万亩,粮作中,玉米35.6万亩、大豆16.1万亩、高粱1万亩、其它杂粮0.4万亩,经济作物中,棉花13.2万亩、蔬菜4.7万亩、瓜类1.1万亩、其它0.3万亩。从今年春播完成情况看,主要呈现大宗粮食种植比重大、农作物种得足种得严等特点。目前,春播作物出苗齐全,长势喜人,但有部分地块已呈旱象,如近期无较大降雨,春播作物生长和夏播工作将受到一定影响。
二、夏粮生产情况
全县种麦22.7万亩,已全部收割完毕。由于今春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返青推迟7—10天,加上生育期内受旱,预计全县夏粮总产可达5765万公斤,单产250公斤。
三、夏播形势严峻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虽有降雨,但分布不均匀且雨量较小,夏播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22.7万亩夏播任务,目前仅完成1.5万亩,其中玉米1.3万亩、大豆0.2万亩。
四、优质小麦、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今年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承担了市农业局的两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是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该基地坐落在静海镇南五村争光渠东,面积为3040亩。示范推广品种为京9248。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使示范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单产687.5斤的好收成。20*年5月27日,以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验收。示范区的建设,为我县小麦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样板,带动了全县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了粮食生产质量。二是优质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面积3000亩,坐落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周边。已按实施方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棉花现已进入现蕾期,长势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一是印放《农业信息》6期、计1000余份。发送到各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农业乡镇长及120名农村信息员手中,成为他们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的好帮手。二是及时掌握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并以当日信息的形式向县委、政府、县广播局及《静海文汇》报送信息45条。三是部属信息县物价月报表及时完成,并完成文字分析材料3篇,完成玉米成本调查报表,并撰写了分析报告。四是完成市局粮经处及市场信息处安排的报表等业务工作。五是向《天津农业信息网》、《农民致富信息》报送信息15篇。六是及时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
六、协助搞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
积极配合县农委搞好指标分解、夏粮联查等工作,配合种子公司做良种补贴工作。在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过程中,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向市、县有关部门及时反馈。
七、绿证培训及其它工作
我科承担的100名农村信息员培训任务圆满完成,学员们反映热烈,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为我县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组织编写的3万余字的《农业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被市绿证办在全市范围内采用。完成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服务》、《关于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调研报告》、《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情况调研》等文字材料8篇。
八、下半年主要工作计划
1、及时掌握全县秋收作物的种植、管理情况;并作好灾情的统计及上报工作;掌握今秋种麦进展情况。
2、继续配合农经委搞好粮食直补贴及良种补贴工作的落实。
3、继续办好《农业信息》,并搞好信息搜集及上报工作。
4、按时完成部属信息县的月报表和文字材料分析。
篇5
一、春播工作圆满完成
中央及市县粮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月—日的一场中到大雨,截止**月**日,全县春播圆满完成,共播种农作物万亩,其中粮作万亩,经作万亩,粮作中,玉米万亩、大豆万亩、高粱万亩、其它杂粮万亩,经济作物中,棉花万亩、蔬菜万亩、瓜类万亩、其它万亩。从今年春播完成情况看,主要呈现大宗粮食种植比重大、农作物种得足种得严等特点。目前,春播作物出苗齐全,长势喜人,但有部分地块已呈旱象,如近期无较大降雨,春播作物生长和夏播工作将受到一定影响。
二、夏粮生产情况
全县种麦万亩,已全部收割完毕。由于今春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返青推迟—天,加上生育期内受旱,预计全县夏粮总产可达万公斤,单产公斤。
三、夏播形势严峻
月下旬至月上中旬虽有降雨,但分布不均匀且雨量较小,夏播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万亩夏播任务,目前仅完成万亩,其中玉米万亩、大豆万亩。
四、优质小麦、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今年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承担了市农业局的两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是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该基地坐落在静海镇南五村争光渠东,面积为亩。示范推广品种为京。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使示范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单产斤的好收成。**年**月**日,以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验收。示范区的建设,为我县小麦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样板,带动了全县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了粮食生产质量。二是优质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面积亩,坐落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周边。已按实施方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棉花现已进入现蕾期,长势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一是印放《农业信息》期、计余份。发送到各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农业乡镇长及名农村信息员手中,成为他们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的好帮手。二是及时掌握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并以当日信息的形式向县委、政府、县广播局及《静海文汇》报送信息条。三是部属信息县物价月报表及时完成,并完成文字分析材料篇,完成玉米成本调查报表,并撰写了分析报告。四是完成市局粮经处及市场信息处安排的报表等业务工作。五是向《天津农业信息网》、《农民致富信息》报送信息篇。六是及时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
六、协助搞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
积极配合县农委搞好指标分解、夏粮联查等工作,配合种子公司做良种补贴工作。在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过程中,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向市、县有关部门及时反馈。
七、绿证培训及其它工作
篇6
一、发展现状
(一)龙头企业规模总量不断壮大,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突出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比上年增加70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5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利润210.7亿元,同比增长7.9%;实际上交税金81.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亿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461家,10亿元以上企业有33家,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514.8亿元和1350.5亿元,分别占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83.3%和44.8%,支撑带动作用比较突出。
通过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全区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4.8%,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从2002年的9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49.6亿元,增长了9倍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2012年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全区农牧民人均实现纯收入339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4.5%。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驰名品牌创建有新突破,骨干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2012年,新增了“汉森”、“奥淳及图”、“绿色心情”(蒙牛)、“蒙都”、“响沙及图”、“谷道粮原”6个中国驰名商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了45件,其中行政认定34件。
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有9家。自治区100家非煤炭类重点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就有27家。
(三)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了以粮油、乳制品加工为龙头,羊绒、肉产业为支柱,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3.8亿元,比上年增长9.0%;粮食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肉类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绒毛(皮革)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9.5亿元,比上年增长9.5%;特色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8.0%;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油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蔬菜瓜果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4亿元,比上年下降8.0%;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8%。
(四)产业集群区域化发展格局日渐清晰
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等10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乳产业形成呼和浩特市、包头、呼伦贝尔市三大优势集群;玉米产业形成以通辽和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两大生产和加工基地;中东部地区成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锡盟的肉羊、赤峰的鸭鹅、兴安盟的生猪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羊绒产业形成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的产业集群;巴彦淖尔市成为继新疆之后我国又一重要的蕃茄生产加工基地;鄂尔多斯的沙地资源(沙棘、柠条、甘草等),乌海市的葡萄,呼伦贝尔市的林下产品(黑木耳、蓝莓等)等区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牛羊肉、玉米、油料等加工业表现明显,规模小、品牌杂、效益低、无序竞争等现象突出。
二是发展质量不高。多数企业依然延续单纯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产加销各个链条之间相互脱节。
四是融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项目建设资金和生产经营资金缺乏的问题,融资渠道窄、门槛高、额度小,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五是原料基地不稳。尽管自治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还相对滞后,部分原料阶段性供求趋紧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
一是加强了对六大主导产业的监测分析。及时监测预警信息,提出调控应对措施,以指导生产,引导市场,促进产加销有序衔接,引导六大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牧业产业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了产业调研。2011年,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开展了肉羊、马铃薯产业专题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报告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在调研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2012年,农牧业厅就贯彻落实自治区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找准肉羊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制定出台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派员赴锡林郭勒等6个盟市12个旗县区进行了肉羊产业专题调研,采取考察企业、专业合作社,走访养殖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肉羊屠宰加工、市场流通及生产成本、利润等产业环节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提升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形成了肉羊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并研究提出了促进肉羊产业发展的初步工作方案。
三是开展了羊绒贴息收储工作。全面总结了近两年羊绒贴息收储工作情况,就继续执行羊绒收储开展了调研论证工作,提出的请示报告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批准。制定了第二轮羊绒贴息收储工作方案,年底前就羊绒收储工作,对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羊绒主产区重点羊绒企业进行核查公检。
(二)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项目前期调研摸底工作,组织主产区盟市、旗县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举办的补助项目培训班。研究制定了2012年内蒙古农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并召开了补助项目启动暨培训会议,部署启动了2012年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与项目旗县签订了责任书,并对项目实施盟市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旗县分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利用国家财政奖补资金,全区奖补新建马铃薯储窖2894个,其中10吨储藏窖93个,20吨储藏窖815个,60吨储藏窖1986个;农户新建储藏窖2290个,合作社新建储藏窖604个。通过实施项目直接新增储藏能力10多万吨。项目直接受惠农户1593户,受惠合作社135户。通过奖补建设储窖,实现马铃薯错季销售,大幅度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按照贮藏后错季销售马铃薯价格每斤上涨0.2元计算,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
(三)积极支持、推进马铃薯产业协会工作
召开了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经会员大会选举并经有关部门批准,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理事单位。指导马铃薯协会开展马铃薯期货合约上市有关工作。
(四)积极研究制定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的贯彻意见
认真学习研究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深入各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征求各部门、基层、龙头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了“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目前,此稿已进入政府审议程序,可望尽快出台。
(五)开展前四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和培训考察工作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前四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工作,并向农业部产业办上报了监测结果。监测的29家龙头企业中,2家企业监测不合格,为此向农业部递补2家企业和1家预备企业。10月份组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代表赴、四川进行了培训和考察。
(六)研究制定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施意见和认定管理办法
研究提出了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施意见和认定管理办法初稿,争取早日制定出台正式文件,指导、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园区建设稳步发展。
(七)大力推进银企对接工作
大力推进银企对接工作,通过农牧业厅与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的共同努力,与各金融机构达成贷款意向的龙头企业有39户,贷款金额总计17亿元。
(八)积极参加农业部举办的洽谈展销会
9月份,组织各盟市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在安徽合肥举行的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
篇7
湖北“九五”投资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寻租与政府干预
论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应
我国国债市场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银企改革的错位与衔接
进一步改革物资计划管理的构想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全国各省区粮食供求自求平衡对策探讨
关于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湖北农村市场建设的探讨
物价牵挂你的人是我们——仙桃市部分市民话物价
“三峡牌”中的阴影
“海外贷款”之谜
重振水泥雄风——湖北省水泥市场的现状和展望
“自主经营与”与“孤家寡人”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促进湖北省信息产业大发展
监利县畜牧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台湾的通货膨胀治理及启示
立足长江经济带搞好黄金水道规划与建设——浅谈长江枝江段岸线资源开局
抢抓机遇扩大内需发展湖北经济
湖北省劳动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研究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欧元的影响与对策
中国引用外资结构分析
“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评析
中国出口增长研究
企业买壳上市的风险控制
美国资本营运的特征与我国资本营运的战略选择
风险投资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琴台—事与楚琴
欧美国家对广告业的管理
关于湖北电力工业发展的思考
同行是“缘”家
我国咨询业期待走向成熟
招聘——醉翁之意不在“酒”
发展我国的货仓式商店
寻找赚钱的热门机遇
市场就是人比人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十堰经济腾飞
有限的华章永衡的主题——《计划与市场》创刊回顾兼停刊话别
湖北省2003年经济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关于荆州、仙桃、潜江三市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
风险投资:政府应走出两大误区
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基本构成及其作用方式
21世纪新型外经贸人才培养初探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引擎:产权多元化
重振乡镇企业之我见
农村剩余劳力出路之我见
对民营科技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WTO下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加入WTO对高新技术产业税收管理的影响——兼论东湖高新开发区的税收对策
关于“入世”后台商对大陆投资问题研究
关于商品房市场几个问题的研究
当前会计信息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学结过去,谋划发展思路和方向
按照市委提出的重新审视牡丹江、重新谋划牡丹江、重新定位牡丹江的“三个重新”要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深入基层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市直有关单位、县(市)区农机部门调研会议反复研磨,并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多方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我对农机战线近年来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谋划。
(一)认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为今后工作提供遵循。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工作实践中感到,牡丹江的农机工作有“五个必须、五个不断”的经验和做法值得继续坚持:一是必须坚持跳出农机抓农机的思维方式,不断开发农机化发展的多种功能,在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促进农机化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二是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机工作,不断提高农机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推进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和标准化进程中,促进农业分工分业,加快农机现代化建设。三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推进农机工作,选准工作的着力点、突破点,不断探索解决滞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避免求全面而无所作为。四是必须坚持农机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园区化、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不断争取更多的农机产业化项目,并促进农机项目向农业园区聚集。五是必须坚持农机外向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做大做强农机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牡丹江农机事业对俄、对韩、对台的开放度。
(二)广泛征求意见,谋划思路,提出我市农机未来发展方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中确立了牡丹江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工作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为主线,抓思想、抓落实、抓项目、抓平台、抓改革、抓典型、抓突破、抓增收,大力发展农机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做到“五个必须、五个提高”和“四个建立”。为我市确立的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领先、新农村建设全省率先、城乡一体化全省创先、国际化农业全省争先,农村改革全省闯先,提前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个必须、五个提高”:一是必须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做到量质并举、结构合理、科学配备,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二是必须在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同时,推进农林牧副渔业机械化全面发展,农机农艺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三是必须提升农机监督管理能力,强化对农机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进一步提高农机安全水平。四是必须培育和扶持农机推广体系和服务组织发展,促进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五是必须结合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农机科技示范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示范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牡丹江市不同耕地条件和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化耕作模式提出“四个建立”,即:在200万亩粮食作物耕地上建立保护性耕作栽培制度;在150万亩经济作物耕地上建立深松为核心的保护地栽培制度;在300万亩坡耕地上建立特色深松免耕栽培体系;在65万亩水田建立秋翻整地、机械插秧、机械收获的现代耕作栽培制度。
二、按照科学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坚持不懈地抓落实解难题,确保农业生产丰收
2011年,在自然灾害频繁、金融危机、经济总体下滑等诸多不利因素交困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破难题,脚踏实地抓落实,农机化工作继续呈现出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为今年全市农业生产大丰收,粮食总产40.4亿斤,农民纯收入7500元做出了贡献。
1、抓生产,重落实,充分发挥农机生产作业作用。一是抓好冬训工作。共完成农机培训20672人次,其中:新驾3922人次,复训7865人次,农机管理人员290人次,其它8595人次,占应培训人数21000人次的98.4%。通过农机化信息网农机实用信息1030条。二是抓好冬检工作。全市检修链轨拖拉机578台,占应修的100%,检修胶轮拖拉机4066台,占应修的100%,检修小四轮拖拉机10296台,占应修的100%,检修大型农具应修5653台,占应修的100%。三是春耕整地工作落实到位。共完成机械整地396.8万亩,其中:深松整地40.8万亩,80%起垄达到待播状态。全市完成机械播种628.1万亩,其中80%的面积实现了标准化作业。四是抓好作物田间管理。指导各地加大机械田间中耕管理力度,通过机械中耕,松散土壤,促进土壤水气循环,提高土壤接纳蓄存雨水能力。五是做好秋耕整地工作。截止到11月6日,全市完成整地286.3万亩,完成任务数的103%,其中深松整地225.4万亩。
2、抓发展,促提高,农机补贴拉动农民投入效果显著。今年,我市经过积极努力,争取到两批国家购置补贴资金2541万元,比上年1612万元增加了58%。拉动农民投入5453万元,购置农机具3513台套。
3、抓服务,重管理,组建扶强农机作业合作社。全市共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43个。根据合作社经营管理不一的情况,提出扶强农机作业合作社。各县(市)加强了合作社各方面的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抓推广,重示范,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围绕我市大豆、水稻等传统优势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开展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和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结合“大豆振兴工程”全市实施大豆全程机械化技术面积达80万亩;实施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我市已引进6台等离子体处理机,设立6个试验示范点开展试验示范工作。
5、抓执法,保安全,为农民生命财产保驾护航。一是集中精力抓好拖拉机落户和换发牌证工作。全市2005式拖拉机牌证换发达85%以上。二是争取财力抓好拖拉机安全警示标识的安装工作。目前已安装拖拉机发放反光牌1000块,粘贴反光标识23500条。三是集中人力抓好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目前,全市拖拉机检验率达85%,检验拖拉机44671台。四是深入开展拖拉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全市已经清理拖拉机“黑车”落户3728台,清理“非驾”办证2705人。落户办牌照拖拉机52554台,占拥有量80113台的65.6%;办理驾驶证的拖拉机驾驶人39810人。
三、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团结班子和全体同志,全面提高农机队伍整体素质
自己本身是个业务干部,到农机局后,努力学习特色理论,注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修养,注重自身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注重提高领导能力。有幸参加了省委党校第18期正处级经济班的学习,使我自己感觉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立党为公,切实增强党性修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履行党组书记职责,抓好本单位党建工作,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市委第五组中综合排名第二。注重领导班子建设,落实领导班子建设年任务,在班子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二)勤政为民,努力当好人民公仆。注意决策的科学化,注意工作的民主化,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基层检查调研、招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为农民及大场大户等解决实际问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习,在省党校脱产学习,在工作之余学习。在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形成的调研报告受到上级好评,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在市直机关工委调研评比中获得特别奖。日常作风雷厉风行,从不拖沓推诿。
篇9
纵览千年历史,济南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文化韵味浓郁的泉城;济南又是“舜耕历山”下、慷慨义士多、历史积淀厚重的古城;济南还是“水脉丰、文脉长、人脉旺”的千年名城;自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来,济南这座充满慷慨悲壮“英雄气”和淳厚悠长“文人气”的历史文化重镇,又成为一座随着时代步伐阔步前进的新城。
举措急则天下乱,举措慢则天下难
在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探索和创造出“济南模式”。解读这个模式,可简要表述为:“以民为本,以安为先;面向市场,整合资源;转换机制,强化监管;联合制胜,有效发展。”如果加以阐述,“济南模式”的基本内涵就是: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优先目标,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联合制胜谋发展,以全面转换机制为中心,以加强监管为保证,建立健全保安全、保民生的粮食现代流通产业的完整体系。
在突然降临的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袭击下,我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迄今最严峻的考验,呈现一片“平安绿洲”。然而,面对空前的经济海啸国人绝不可掉以轻心,盲目乐观;也不可自扫门前雪,做岸上观。我们需要做“指向经济制度、经济秩序,乃至经济思想”等深层面的反思,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谋求治标治本的必要举措和共同生路。举措急则天下乱,举措慢则天下难。唯一可行之路径就是科学治理、科学发展。那么,我们从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中应该吸取些甚么经验教训呢?以及从中长期和更深层次上观察思考,我国应该如何持续保障粮食安全呢?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重大问题,有助于我们共克时艰。
有为才能有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济南市粮食系统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以多种形式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革、改制和改造,“退中求进”,“破中求新”,“衰中求兴”,并取得根本突破。适应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需要,以及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济南市粮食系统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民生和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为目标,勇于“三创”。
一是,勇于脱胎换骨改造国企,创新粮食微观主体。济南市粮食部门“不认为改变所有制就是改革的一切”,更从这一理念出发,不是把所有粮食企业资产卖光变成私人企业,而是采取股份制企业的形式。其实质是通过彻底改革体制、全面转换机制、面向市场、综合主动,把过去旧体制、旧机制下企业丢失的效率和效益再重新寻找回来。
二是,勇于摒弃传统粮食零售体制和机制,创新主食品快餐连锁经营网络。济南市粮食部门既决心彻底改造传统的粮食零售体系,但又不是把老粮店卖光让职工下岗,而是引进农村“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改革路径,再造出一个崭新的粮食主食品供应网路:工厂化、集中化制作;综合化、分散化经营;统一化、标准化配送;优质化、人性化服务。
三是,勇于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途径。济南市粮食部门从系统工程论出发,把居于中游的粮食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产供销”有机连接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这既是经营方式的转变,又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革新。济南市粮食企业在这种转变和革新中,既为“三农”服务开辟了广阔途径,又为自身持续发展注入了内生的不竭力量。
济南市粮食部门的“三创”,是他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通过创新、创业,济南市粮食流通系统建立健全了确保全市粮食安全的体系,并初见成效:建立健全了粮食购销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建立健全了粮油供应体系,充分满足民生多元化需求;建立健全了粮食加工体系,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了粮食质量检测体系,确保粮油质量安全;建立健全了粮食行政执法体系,规范社会粮食流通秩序;建立健全了粮食市场体系,确保粮食高效有序流通;建立健全了社会粮食统计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有为才能有位。济南市粮食局肩负着管理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宏观调控、粮油市场监管、粮食经营资格审核、粮油质量检测、社会粮食统计、粮食产业发展、粮食行业管理等多项重要行政职能。全局机关行政人员正式编制42人。下辖若干企业、事业单位:4个国家粮食储备库;“济南金德利”集团快餐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5个子公司;“济南民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10家附营企业。此外,在业务上还领导和指导郊区6个县(市、区)粮食局的工作。全市粮食系统从业人员7300余人,资产总额22.51亿元。
事实最具说服力
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挫中求进”,“创中求新”,“置之死地而重振”,今昔对比,真的是沧桑巨变,绩效突出,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城乡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粮食流通等方面都有不凡的建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把粮食安全置于更加稳定、可靠和有保证的基础上;其二,把粮食购销市场化提到更高、更成熟的水平上;其三,把为民服务扩展、提升到生产与生活的新的广度和高度;其四,把各类粮食企业推进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轨道;其五,把粮食统计和管理置于现代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股份制形式推进粮食企业联合制胜,把粮食流通产业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粮食机构更精干、职工素质更高了;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更强了;对城乡居民供应和服务质量改善了;粮食宏观调控更规范和更有效力了;粮食安全和城乡民生更加有保障了。
事实最具说服力。大量的数据有力体现出“济南模式”之效果。
首先,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绩效。在2005年以前,粮食购销企业数量为67个,其中市级企业24个,县级企业43个;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为8882人(签订劳动合同的),其中市级企业职工为2930人,县级企业职工为5952人。到2009年5月,现有粮食购销企业47个,其中市级企业20个,县级企业27个: 现有国有企业职工为3779人,其中:市级企业职工3180人,县级企业职工599人。目前,全系统从业人员7300余人。老职工都得到安置,同时吸纳了一批新职工。
其次,看粮食企业经营网点、营业面积和储备能力。在1992年以前,粮食零售网点为80个,总营业面积为24000平方米,到2009年5月,粮食零售网点增加到310个,总营业面积为48200平方米。同期,济南市国有粮食加工业总产值由1.9亿元猛增到4.75亿元。
再次,看国家粮食储备设施和储备能力的变化。在1991年以前,济南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的总仓容为43.62万吨,到2009年5月,粮食总仓容猛增到86.50万吨。更重要的是,粮食储备条件大大改善。粮食储备达到先进水平,储存损耗率严格保持在国家标准以下:储存起在半年以内,粮食损耗不超过0.1%:存粮1年以内不超过0.15%:存粮1年以上不超过0.2%。
最后,看粮食流通产业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近年来,“济南民天”公司在粮食产区发展优质专用粮订单面积100万亩,为农民增收1.28亿元。“济南金德利”快餐连锁公司增加新就业岗位2000余个,为50家企业、单位、学校代办食堂、送餐;发展农副产品基地两个,每年为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保民生、保安全是粮食流通优先战略目标
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粮食改革是一次严峻考验。这一次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狂飙是对中国粮食改革的更严峻的考验。迄今的情况表明,我国的粮改经受住了这次严重考验。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总结的经验。仅就从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业绩和绩效,以及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思考,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和启迪:
一是保民生、保安全是粮食流通产业的优先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避免在粮食“五连增”,和储备充裕条件下放松粮食安全,放松粮食生产(如最近出现“增产粮食得不偿失”的论调),防止和避免放松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倾向。
二是兴创业、兴新业是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创业促就业,把结构调整与产业提升结合起来,防止和避免出现放松粮食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低水平重复扩张和无效发展的唯GDP倾向。
三是强市场、强监管是粮食流通产业走向成功的关键。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市场特别是实体粮食市场体系;同时,加强监管,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防止和避免忽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与歧视粮食多渠道作用的思想。
四是重诚信、重服务是粮食流通产业不竭活力的源泉。以高尚价值理念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把粮食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避免只注重企业物质文明(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等)建设的倾向。
还有一点更重要,更具有本质性,即必须创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粮食市场经济模式。30年风风雨雨,我国粮食流通改革沿着市场化的取向步步推进,取得了稳健突破。我国基本上探索出了一个具有本国特点的粮食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模式。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成长和发展,力图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结合、兼容起来。基于这一原则,我国要创立的粮食市场经济模式肯定不同于其他国家,必须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必须坚持市场经济取向。但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国家对主要粮食品种的调控;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政府对主要粮食品种的监管,必须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第二,必须坚持建立多元化流通格局。继续发展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粮食流通,但是应该加强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把主渠道与多渠道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篇10
一、狠抓财政收入,圆满完成“双过半”任务。
一是积极组织税收收入,全面推进综合治税体系建设,加强与国税、地税、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的沟通协调,加强依法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加大非税收入收缴力度,强化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提高监管水平,实现应缴尽缴,上半年预计完成非税收入4.7亿元。三是加强收入动态监管和监管分析质量,统筹安排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今年1-5月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95亿元,同比增长55.80%,完成人大“双过半”目标任务的89.1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00亿元,同比增长53.94%,完成人大“双过半”目标任务的105.28%,已顺利完成税收收入半年任务;非税收入完成3.94亿元,同比增长59.72%。
1-6月,全区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3.40亿元,完成区人大“双过半”目标进度的100%,较去年同期增长23.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3.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84%;税收收入预计完成8.7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68%。
二、加大调研力度,突出成果转化实效。
强化调研工作。一是扎实推进综合治税工作,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税体系,牵头完成了加强税收征管的调研工作,并会同区目督办下发了《2010年综合治税工作责任分解表》(金财发【2010】35号)。二是在深入调研比较五城区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拟订了新的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金牛委办发【2010】39号),进一步完善财政扶持办法。三是按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对全区正在进行的拆迁项目的土地租金和过渡费等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意见供区委、区政府参考。四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金牛区房地产业税收贡献分析”调研报告已完成;“五城区2007—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分析”调研报告已初步成型;“2007年-2009年产业税源结构现状分析”、“五城区2007年-2009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分析”、“五城区2007年-2009税源结构分析”、“2007年-2009招商引资项目税收贡献分析”等调研报告目前正在进行中。五是紧扣深入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针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践,配合市财政局对村组会计委托服务带来的新情况开展调研。
三、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投入。
一是实行从计划到支付的全过程监督,合理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公务用车等弹性支出,推进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二是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民生工程资金17064万元,1-6月,按进度拨付民生资金2505万元。三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落实“三农”政策,落实粮食直补资金19.59万元;综合直补资金61.5万元,该两项补贴于3月31日前已全部兑现到农户手中;“家电下乡”补贴产品2921台,补贴资金共计74.16万元;“汽车下乡”补贴汽车205辆,补贴资金共计64.3万元。
四、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编制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的综合预算,强化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二是进一步优化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后教育系统预算内外经费统筹保障机制,将教育预算内外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三是配合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改革所需资金进行测算并预留,以保障改革顺利实施。四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工作,制定印发了“金牛区2010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金牛府办发[2010]24号),加强分散采购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上半年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增加了8个项目,继续推进公开招标工作,增强政府采购工作透明度。
五、推进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
一是全面完成2009年内部审计工作。二是深入推进“小金库”专项检查工作,扎实开展了“小金库”治理回头看工作。三是配合区纪委对扩大内需,灾后重建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四是加大对村组财务会计信息公开制度的监督检查力度,会同区民政局抽查部分社区财务公开情况是否如实向村名公开,是否按规定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等进行公开。五是在全区开展了家电下乡补贴资金专项检查工作,在各街道自查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街道进行了全面复查,复查率达到100%,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进行整改,督促各街道加大审核力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
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实现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税收方面:一是充分发挥财政经济杠杆作用,积极协税、护税,加强依法征管力度,动态管理重点税源大户,逐步实现税源监控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继续发展、巩固总部经济企业。进一步研究制定我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软、硬环境,带动区域价值提升,稳定好区内已有的上规模总部企业。三是采取多种手段完善行业税收征管。房地产及大型骨干企业:作好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定期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帐务处理进行了解和稽查;中小型企业:继续完善措施,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税务审计工作,提高中介机构积极性;零散、个体、小型企业:街道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建立以税务机关为征管主体,各街道办具体实施的个体、零散和小型企业统一协调管理机制。
非税收入方面:一是下半年将重点做好五块石土地收入收缴入库工作。二是积极衔接龙湖地产及时解缴土地价款事宜。三是集中清理全区国资收益,特别是资产处置、拆迁赔付、土地出让等环节实现非税收入的解缴工作。四是继续开展“收支两条线”清查,逐步解决部分单位历史“坐支”问题。
二、强化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资金保障能力。重点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教、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确保资金和政策落实到位;不断巩固、坚决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科学安排和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切实保障区委、区政府确定的2010年的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机制。第一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原则,将选择部分单位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二进一步完善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部分街道进行走访调研,及时协调解决街道在收入组织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街道发展区域经济积极性。第三继续及时做好对政府性债务变动情况的统计工作,并参照市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及时分析掌握我区债务动态和债务预警,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3、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一是围绕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目标,建立和完善预算监督机制,健全规范、科学、安全的资金运作机制,重点加强对财政改革中出现的新课题、新事物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围绕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部门预算编制执行情况等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监督检查,真正把财政监督检查融入财政改革中去。
二是在监督方法上,采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相互结合的全过程监督,将预算支出的重点放在事前审核把关和事中跟踪监控,辅之以事后的专项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 上一篇:网络安全保障制度
- 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