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19 16:4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1促进资金、技术、资源一体化发展
工程项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着新的发展特点,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工程项目的发展,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并且管理水平有限,很难合理利用资源,对工程项目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缺陷,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资金、技术、资源三者的有效结合,促进三者的一体化发展道路[1].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以此来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从而促进项目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除此之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资金以及技术可以进行有效规划,通过系统处理软件进行优化配比,让资金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实现最优化配置,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进行施工建设.这样一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技术、资源一体化管理,更加有利于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
1.2合理配置资源,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成本
工程建设项目的资源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管理,通过数据存储实现资源数量的管理,并且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有效配置.工程建设项目中,建设材料的管理问题十分重要,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可以对工程材料进行有效处理,节约成本.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分析与监控,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成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对于实现资源配置方面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地解决工程项目建设中所遇到的难题.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够就工程项目建设中涉及的预算、评标、审计、监理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
2.1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工程预算
工程预算关系到了工程造价问题,在工程项目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确保工程预算的科学合理,保证工程造价获利,是每一个工程建筑单位都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工程预算涉及的项目较多,工程量较大,单靠人工去进行预算,不但容易出现差错,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于工程预算当中,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工程建设涉及的项目进行分析,对预算进行编制,形成项目编制表,之后进行打印.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出现的错误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处理工程预算问题时,只需要输入工程数据,计算机会根据公式自行进行计算,分析出相应结果.除此之外,计算机的预算结果准确,不会出现计算错误,并且预算文件十分完整,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决策设计工作开展.除此之外,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工程预算,还大大降低了人员的工作量,可以将这一部分人力投入到其他生产过程之中,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2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评标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之前会进行招标工作,根据各个建筑单位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建筑单位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之前,需要进行招标和投标的工作.传统的招标和投标工作方式十分落后,建筑单位的资料查阅起来较为不便,而且在进行投标审理时,也会造成很大的麻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极大方便了招标和投标工作的进行.建筑单位在进行投标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投递,只需要发送电子文档即可.这种方式简单轻便,而且蕴含的信息量较大,方便了解建筑单位的实际情况.招标单位在进行审核时,通过查阅投标单位的电子文档,就可以对投标单位的情况有所了解,为接下来的决策工作提供有效依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于评标工作中,有效地提高了招标和投标的工作效率,并且减少了招标工作中存在的混乱现象,促进了招标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2.3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审计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它关系到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方面[2].就拿工程项目建设的审计工作来说,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审计工作,可以对工程投资以及工程量进行有效的检查与核对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工程建设项目也日益变得复杂起来,涉及的工程量大幅增加,依靠传统的审计方式很难完成现代化工程项目建设的审计工作.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审计工作,能够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完成对工程投资的核对工作,检查投资数额.同时,对工程量进行审查和监督,明确工程量大小,对工程的工期、施工技术、效率进行有效监督.
2.4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监理工作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工程监理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来说,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工程监理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监督,就存在问题予以指出,要求施工方进行改正,从而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在工程竣工后,工程监理还会对工程整体质量进行质检工作,以此确保工程质量.传统的工程监理主要是通过人工手段进行质量检查工作,这种方式不单单效率低下,而且与当下建筑行业发展形势相比,无法满足现代化建筑行业发展需要.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取代手工监理方式,能够促进监理工作更好完成,更好的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监理工作,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各种工程项目信息,就工程项目存在的质量问题能够予以指出,提高工程监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程建设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之中,可以更好的实现项目管理和项目建设,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工程项目发展,它提高了工程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工程建设项目预算的准确性,让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大大降低,实现了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为今后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广泛应用,实现了工程项目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步伐,让工程建设项目与时俱进,紧随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并且以此来实现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3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支撑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培养信息技术领域高科技人才的主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我国的信息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全国最大的工科专业,在771所高等院校开设。这些高校除了几十所属于国家教育部直管以外,绝大部分是地方高等院校。上世纪末,随着社会需求的强势拉动,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进行了的大量扩招和新专业设立,地方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依然强盛,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IT行业就业难,原因在于求职者的知识结构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不接轨,很多人求职无门,众多企业无法招聘到合格人才。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专业知识陈旧,专业范围太宽,培养方案雷同。目前,我国高校在计算机领域仅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高度概括、培养范围的过度宽泛以及专业定位不明、课程面面俱到却无法保证深度等不足逐渐凸显出来。地方高等院校在开设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时,培养方案绝大部分参照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培养方案,形成了千校一面、毫无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材的更新速度以“年”计,而IT产业的更新速度以“月”甚至以“天”计,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进入IT行业时,需求与供应的无法接轨必然导致就业受阻。
其二,工程实践缺乏,实践能力差,实验环境落后。信息技术企业衡量求职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但是,目前众多地方高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特别是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缺乏,这对于刚毕业离校的大学生,无疑是一个大的障碍。
其三,综合素质的知识结构不完善。软件人才不只是编码员,而应是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企业所需要的不只是掌握业界最新流行技术的人员,更重要的是来自文化层面的竞争力。而求职者综合素质的不完善与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其进入软件行业的阻碍。
地方高校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现在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专业培养表现为面面俱到而没有针对性、专业方向涵盖太广而没有进行分类细化。所以,早在2005年,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就开始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此项工作得到了三项山西省教学研究项目的支持。2006年,按照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及专业规范》以及我校作为山西省首届品牌专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优势,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工程方向)2006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在2006年山西省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推广。下面就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与服务定位、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进行介绍。
2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建设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计算机专业办学思路紧跟时代要求,注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尤其是2000年以来,学院确立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富有质量意识和时代特征的专业办学思路。构建“行业特色明显、专业方向细化、实践技能突出、素质教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山西,服务行业,面向全国,努力把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办成在机械制造信息化行业有明显特色,与山西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优秀学科专业。2006年培养计划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体现了专业细化和社会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的特点
根据21世纪工程教育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办学理念以及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为一体”的办学理念。2005年5月在南京以及9月在武汉召开的计算机专业改革和院系主任论坛上,针对当前我国计算机教育的严峻形势,与会代表达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的共识,那就是计算机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必须体现专业细化的特点以及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具有个性化和行业特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细化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方向,我们根据目前学院的师资、科研以及教学水平,构建了“计算机工程”方向的培养方案。
(2) 培养目标结合了学院已有的办学特色和科研优势
计算机学院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控制工程以及在智能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具有了较强的师资优势,所以我们在培养方案的专业选修课设置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单课选修的方式,构建了三个专业选修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模块选择。每一个模块都设置了该方向的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领域知识。
(3)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突出了知识深度的特点
在进行专业方向细化的前提下,本计划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强化知识的深度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核心知识单元的基础上,要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充分体现深度优先的原则。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加大了“高级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和实验时数,由原来的48学时改变为80学时,以强化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将原来96学时“电路与电子技术”拆分为“电路与系统”、“模拟电子与数字电子技术”,学时数扩展为160学时,突出电子学基础对于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增设了“数字信号处理”和“嵌入式系统”两门核心课程,以适应当前IT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4) 加大了实践教学时数,突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突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2006培养方案中,学生四年的总课堂教学时数为2230学时,其中实验和实践教学就占到1024学时,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31%。本计划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核心课程的实验时数,增加了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周、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周、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周,将原来的计算机组成综合实验周提升为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
3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
篇3
1.1实现经济、技术的一体化和资源共享
工程项目建设很长一段时间都使用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但根据现在我国工程项目的特点,显然,传统的方法已不再适用。而且在管理中,一些技术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管理水平十分有限,所以会导致在管理中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当中,可以使各个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工作当中,各个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换信息、互相学习彼此的技术和经验,由此工程项目可以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实现一体化。除此之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让资源共享。工程项目中,若要有良好的管理,就要对信息进行及时的跟踪、收集和处理等措施,其过程十分繁杂,而且涉及的内容很多,只依赖技术人员的管理很容易使信息丢失。但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计算机可以快速、精确的对各类信息进行整理以及分类。这样,不但可以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要求来实现资源的共享,还可以让建设工程中的每个部门紧密联合到一起,逐步可以实现一体化管理。
1.2控制物资,实现现代化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建设项目中应用不仅可以了解到物资管理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对物质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对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采购工程材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使用计算机对买购的条件进行编辑,可以准确的掌握购买量和需求量是否一致,并可再采取一定的方法,降低项目的投入成本,赚取更多的利润。同时,计算机的使用还可以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工程结算、验工计价等项目的一体化管理,这样不仅可以使管理更有序,同时可以降低工程的整体成本。我国当前在管理方面的水平较之于发达国家还有比较悬殊的差距,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和各个国家合作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多,我国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
项目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建设项目中,很多工作内容极其复杂而且工作量很大,技术人员的操作会浪费精力和时间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错误。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的项目之中,让其进行预算、评标、审计和监理等工作,可以显著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人力和时间上的浪费,提高整体的效率。
2.1采用计算机进行项目预算
预算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建筑企业获利的关键性环节,在以往的预算过程,由于数目多工作量大,工作人员经常会在预算中出现差错,不仅耗费了很多的时间以及精力,往往得到的成果并不理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对工程项目进行大概的预算编制、审核等一些工作,达到要求之后直接将概预算数据打印出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会有效的降低数据的错误率。不仅如此,预算人员的工作量和压力也可以大大减少,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的分析方面。计算机在经济的分析方面准确率接近100%,除此之外,其在预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也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操作的简单可以让预算人员节约很多时间,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工作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标工作建设
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之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如:投标、标前的评审、造价询问等,在这些工作中使用计算机,可将评标电子化。在项目过程中,主要有招标和投标,招标一方需要使用计算机来制作招标的电子文件,与以往的纸质文件相比,安全性和方便性可以为招标方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招标人员根据相关文件以及相关程序进行招标。投标方根据招标方的具体要求进行填写进行投标,填写完毕保存、提交后就会有一份较详细的记录。这样招标文件不但真实,而且不容易丢失。根据这份电子版的投标文件招标方进行招标,这样不但公平、公正,还能使整个招标更加公开更加透明,同时也可以减少在招标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混乱和错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技术进行较精准的分析,由此可以不断提高评审的水平,逐渐发展可以增强评审的科学性。招标这一重要的环节加上计算机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使整个工作更加公平也更加规范。
2.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审计和监理中的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企业中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现如今,计算机的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很多领域也有更多更广泛的运用。建设项目工程在审计和监理中也有应用,工作中主要包括对投资的检查和核对以及对工程量的检查和核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工作总量很大,而且十分复杂。所以说,在此使用计算机,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不仅如此,计算机还可以在审计之中起着监督和审查的作用,已经竣工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准确的审查,对已结束的工期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同时,计算机也被广泛应用到监理之中。计算机的应用,可以使监理工作更加规范化,而且各项监理工作可以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相比老式的监理方法,计算机的使用无疑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由此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计算机的应用使我国的监理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取得很多令人欣喜的成就,而且逐步走向国际化。总结说来,计算机在审计和监理中的使用,会让这两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变得更有效率,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人为的错误,更有助于建筑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经济风险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62-02
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来说,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有效避免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多样问题,并积极推动经济管理运行机制和执行效率上的发展,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实施以及长足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与保障,是十分重要的课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凭借其对于现代社会极强的融入性,大大变革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在便捷性和效率方面出现了极大提升。将其应用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便能够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优化提供巨大帮助,也能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观念保守,创新变革能力差
企业的经济管理应当保持相当的创新性和时代性,能够结合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变革和优化,不断剔除现有管理上的问题,为企业的总体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企业在经济管理层面过于保守,尤其是一些企业领导者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观念保守陈旧,在经济管理层面采取办法多从主观看法出发,凭借着自身的经验完成对经济管理的把握和执行。在缺乏创新观念的前提下,又面临着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企业很难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方向和速度,最后只能被市场和行业所淘汰[1]。在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时,多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购置基础性的计算机网络运行设备上,未能充分开发应用高效率、高水平的管理工具。企业的经济管理得不到相应优化,企业领导者决策行为的盲目性造成经济管理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多样化的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新的问题,造成企业经济管理的羸弱。
(二)职责划分不清,经济管理缺乏条理
企业的内部管理应当具备相当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能够面对企业复杂的经济项目和发展规划与执行而不会出现管理上的遗漏和不足,实现企业战略发展过程的高效率。就经济管理而言,应当在统筹观念和战略性意识的保障下明确管理的职责,将责任划分清楚,确保每项工作均有具体的负责人和责任人。而许多企业当前的经济管理就面临着统筹上的巨大缺陷,尤其是在管理体系建设和执行方面,企业主体意识缺乏,对于经济管理没有明确的策略目标,也没有制定出相对合理的管理规划。经济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划分不清,工作存在交叉性,具体工作的负责人模糊不定,在出现相应管理问题时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造成问题的解决效率低下,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责任人的对接时又无法完成相应工作,导致企业经济管理的混乱性,进而引发企业经营效率和发展效果的恶化[2]。经济管理缺乏条理性,治理层面矛盾众多,体制模式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
(三)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新技术应用滞后
由于企业管理层和领导者自身创新性的不足,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优化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视度也较低,造成经济管理在数据信息和计算机应用上的滞后性,缺乏与时代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其不仅实现了互联网信息的连通性,大大提高经济管理中信息共享的效率,同时还能提供多样化、高水平的管理工具,将原有经济管理中的人工化和半自动操作转变为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3]。然而,由于企业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的不足,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在效率方面得不到提高,甚至会因工作方式和处理工具的老旧而导致管理过程问题多发、漏洞频出,造成工作上的巨大失误。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等步骤的不重视以及经济管理数据操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在常规工作方面无法完全到位,内部经管的体系建设和执行层建设均很难达到健全程度。
二、经济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有目共睹,其对于社会工作方式的变革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的不断思考。由于其便利性和准确性,许多企业单位均将该技术一步步引进到实际工作当中,实现了内部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而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经济管理的影响来看,由于其对于数据处理的高效性,经济管理工作中各类繁杂数据的收集、整合与分析处理均可在极高效率和较少人力的情况下完成,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和资金,提高了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4]。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能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工作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处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力的同时,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力度,实现了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满足了经济管理工作的各个目标和要求。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一)提高经济运营效率,优化基础管理系统
要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充分应用在经济管理当中,就应在改变企业管理者观念的基础上,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体系构建和管理系统建设当中,对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性升级,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基础管理系统的架构和优化上。应当依据企业的成本收益率对比,将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构造进行优化建设,并结合组织构造的变化对网络基础进行升级,在网络环境变化时,能够方便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应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运用在企业的所有与会计相关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当中,使得其在管理系统良好运行的同时,能够加强系统的风险防范性,对于工作内容进行筛选和盘查,寻查内容中的不当之处,并及时进行纠错处置。同时,还应将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管理中的业务信息交流层面,大大提高企业的信息交流效率,使得企业能够成为产、供、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以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企业运营效率的极大提升[5]。
(二)推动经济战略发展,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创造企业内部的融洽氛围,同时能够使得企业在社会当中有着明确的定位和社会印象,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企业文化同时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有着相当的联系,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企业文化创建和发展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保证。为此,企业应当进一步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在文化建设层面,通过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使得企业在文化建设层面拥有足够的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工具的运用,使得企业文化拥有更多的展平台,同时也能够借助于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实现与社会大众和其他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铺垫。企业的文化建设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得到显著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效果便会突出,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经济战略的制定、执行均有着巨大帮助。
(三)加强经济风险防范,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做好企业的经济风险防范,避免经济风险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保证企业在发展运营当中的安全性,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6]。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在经济管理当中,能够帮助企业逐步搭建起系统化的经济风险预测、辨别和处理平台,能够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数据和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对准确的分析。当企业面临着相应的风险可能性时,便可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超强计算功能进行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在风险来临之前便能做好相应防范工作,大大降低企业出现经济风险的可能性,能为企业的经济安全打造坚强后盾。
结语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科技的探索研究和实际应用,将科技的优势作用在企业运营的多个层面,能够充分发挥科技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大大提高企业各方面工作效率,还能优化现有的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发展的高速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蕴含的科技成果和实用功能丰富多样,将其运用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能够有效消除现有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提高经济管理的总体水平,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强后盾,也为企业在管理层面和发展层面的协调统一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志强.探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16,(19):209.
[2] 吴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4,(21):249-253.
[3] 陈静宜.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7,(1):53-54.
[4] 佳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经贸实践,2016,(17):50.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TP3
自首台计算机诞生之日起,计算机已经历经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体积、运算速度,还是开发成本方面,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计算机不仅在各经济领域、社会生活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充分渗透了教育、军事、法律等各个领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奠基人――图灵,于1936年发表了《论可计算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一文,并由此开创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46年到1959年属于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世界首台通用计算机成功问世,这一时期,由于计算机体积过于笨重,且成本极高,运行速度相对较慢,因而多用于科研计算领域;1959年到1964年为晶体管计算机时期,在这一时期,除了科研计算领域专用计算机进一步发展以外,各种中、小型计算机,尤其是成本较为低廉的小型计算机也开始投入规模化生产和应用;1964年后,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成功步入了产品系列化发展时期,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逐步扩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朝着智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其超强的生命力使其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
2 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参与到了经济、社会生产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产效率,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创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生产、人类生活、文化娱乐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更为显著。
2.1 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Heckman认为:现代经济离不开以计量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法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催生的经济分析软件在经济分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前,应用于经济分析的软件类型有很多,如SPSS、EVIEWS、MATLAB、SAS、LINDO等等。其中,SPSS是应用最广的经济分析软件,几乎可以处理所有类型的经济数据统计工作。SPSS可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准确描述,可以假设参数、非参数及其他检验,还可进行方差、回归、时间序列、可靠性等分析,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软件程序进行修改,以获取所需结论。EVIEWS较SPSS而言,侧重于分析时间序列,可以对经济动态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这两种软件操作简单、无需过多处理程序,因而应用十分广泛。对于LINDO软件而言,其功能较单一,着重进行线性或非线性规划和分析,适用于物流供应链、效率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而MATLAB软件需要进行复杂的编程,但在经济分析应用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可以进行模拟分析,该软件提供六百多种数学模型,因而实际工程计算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此外,计算机技术在经济领域另一个重要应用即可以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模拟,由于经济现象多数异常复杂,因此,采用计算机软件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科学,因此,需设计有效的程序,对经济模型运算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这是处理许多经济问题过程中的关键之处,下文根据实例对经济问题中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作用进行分析。1987年,美国经济学家Krugman层提出“国会山保姆公司模型”,该模型在此后十几年间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应用,但从未有人对该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随后,我国经济学家借助于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依据,采用了Swarm系统对此模型进行了模拟与定量分析,并得出了极具创造性的结论。我国学者借助于VisualBasic6.0,针对我国化工行业评价方法,构建了科学、简便的辅助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利息及返本期、产品成本等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评价所需的经验数据以原图形式嵌入系统界面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出,系统以VisualBasic6.0和Word间的有效链接为基础,实现了整个计算过程,且所得结果会自动生成相应的Word文档。
2.2 在社会各领域中的渗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化,使其逐步渗透了教育、法律、军事、工农业等领域,以其在教育和法律领域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2.2.1 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途径。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软硬件基础,利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显示,使得教学信息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因而更加符合学生的联想记忆模式;另一方面,多媒体交互界面友好,学生能够在交互操作过程中汲取知识,同时,可以利用CD-ROM对教学信息进行储存,拥有极大的信息量;此外,计算机网络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仅有效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打破了传统教育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更以根据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教学过程提供了“虚拟现实模式”,该模式是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所形成的人机交互式世界,可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
2.2.2 在法律领域的渗透。首先,计算机技术为侦查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便利。利用计算机进行取证有效提高了侦查效率,由于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将案件所涉及的文件进行隐藏,要求侦察过程必须拥有较强的技术性,因此,侦察过程中常常会采用Pctools对存储记录进行检索,使所隐含的文件显示出来,且可以利用CMOS上跳线短接等方面避开犯罪嫌疑人所设置的开机密码;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辅助判决。由于法律数量日趋增加,因此,当事人,甚至律师及法官也无法弄清某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法规及判例共有多少,因此,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检索系统,协助法律人员对法律法规进行检索,当前,我国该领域常用的软件为“法律之星”。在判决时,可以将法律所规定的假定及酌定因素进行科学量化,并以程序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对案件进行辅助判决。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更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及社会现象,其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技术所无可替代的,因此,必须积极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 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晓风.计算机应用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探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1):55.
[4]郭强.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3(21):31-31+32.
篇6
关键词 系统发展观 系统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ystem Ability Training
LIU Xiaoy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ystem capabilities ar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o master two vital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the system, while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posed methods and measure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concept and system capabilities.
Key words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system capacit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 前言
系统发展观作为嵌入式技术和互联网融合的结果,物联网旨在使用互联技术来整合服务。“系统”变得无处不在:万物的状态皆可感知、测量、监控;人与物可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交流互动;智能系统使得各种事件的预测更加容易,各种资源的分配更加优化。由于嵌入式系统往往集成在大规模商业产品中,使得嵌入式系统必须有最优的性价比。嵌入式技术对系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计算机作为一门公共技术,其他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也在学习计算机,那我们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的优势在哪里呢?那就是我们我们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系统发展观的管理,用系统的观念去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相互之间的关联。在后PC时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等计算机及其应用都对系统发展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要不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我们要把目光和焦点放在如何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的培养上面。
1 系统能力的内涵
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的关键内容是要在掌握相关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怎么样来构建一个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翻新、推陈出新,同时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创新能力也要加强。
而对于大部分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来说硬件设计能力不如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行业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不如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数学理论基础又不如数学系学生。而计算机系统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长,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能力,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 目前现状
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发展观认识的不够全面,甚至缺乏这样的一个系统发展观。学生不具备将每门课程之间的关键点联系起来。他们一般是分散地学习每门课程,而不知道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不具备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同时还缺少系统性较强的综合实践环节,这使学生理论上一知半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对于系统化培养方面考虑较少:(1)课程体系中缺乏一门独立的能够贯穿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课程。(2)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够紧密。(3)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的具体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即:课程里的内容显得相对落后没有紧跟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4)课程体系中缺乏对于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整体考虑。如对于不同计算机类的应用系统需要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包含哪些相关内容?特别是对于课程实验内容。
3 建议与措施
(1)从系统观出发,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去想问题、解决问题。将计算机专业中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要讲透彻。同时要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系统观。用系统的观念去理解实验、掌握实验。重视信息和计算,并将它们作为不仅仅可以适用于计算机的普遍性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控数字世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系统层面的认知、设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如如何合理构架各类不同应用系统。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考虑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系统观的软/硬件贯通人才。
(2)系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总体思路。以系统发展观为主线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其中,分3个层次建设系统课程:①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basis(PF)、digital logic circuit(DLC)、Fundament of Computer System(FCS)。②新组合的核心课程: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COAD)、Operating System(OS)、Technique of Compiling(CT)、Computer Architecture(CA)。③扩展和提升课程: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ECS)、Computer Network(CN)、mobile computing(MC)、Parallel computing(PC)、Big data parallel processing technology(BDPPT)。
(3)我们要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机的概念,即硬件+软件的整体概念,使他们摄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内涵,同时要让他们掌握Hardware与Software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4)让学生深刻理解Language program design basis(PF)、Instruction Set System(ISS)、Operating System(OS)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计算机的指令是怎么样在计算机中运行的,如:计算机是如何取一条指令的、如何执行一条加法指令。假设一个程序由十条条指令构成,那么计算机就按照一条指令一条指令的顺序去执行,就可以完成这个程序。
(6)关于硬件的基本组成原理等要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了解并掌握,如相应的TTL、MOS等电路。使他们掌握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原理。尤其是相关的逻辑电路的各种门电路、时钟、延时等相关概念。发现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硬件知识。如很多同学对相关的译码器、编码器、锁存器等器件不熟悉。
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计算机系统各个不同抽象层的实现及其相互转换的机制,其抽象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4 总结
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普遍缺少的两项技能。本文从系统能力的内涵着手,分析了目前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所存在的缺乏系统观的这一普遍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周兴社,袁春风等.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9:1-6.
[2] 杨新凯.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48-149.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于在人才也越来越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恰巧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与应用,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科技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顶层设计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有超强的工程技术性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突出特点,实践教学的实施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做出的重大策略,而且实践教学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专业教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当中一个薄弱环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总结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不准确
由于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科匆忙结束,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容易出现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行的一些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理念要求,逐渐的脱离教学的客观要求与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实验设备、管理人员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教学质量低下,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倾向严重。
1.2 师资力量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盛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教师比例出现严重的失衡,严重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再加上学校的待遇低,一般很难留住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因此造成了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加之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与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1.3 实验教学内容与管理体制缺少与时俱进
许多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实验教学改革也相当滞后的问题,列举如下:
(1)在教学内容上缺少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轨,还停留在陈旧的内容层面,考核的方法也不规范。
(2)学生的实验课安排不科学,教学模式落后,多呈现出随意性,形式落后。
(3)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多表现素质低,对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低,实验室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基本上也很少开放使用。
1.4 实验条件差,实验设备不足
由于一些院校的经费不足和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一些院校实验室少、实验设备缺乏、实验设备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调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实践对硬件的要求很高,实验条件和设备的落后与欠缺,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
1.5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实习基础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习工作,然而一些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实验条件,导致学生的实习完成的质量很差,这样导致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了一定的竞争力。
2 对策与措施
2.1 立足校情,依托市场,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专业培养方案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专门的人才”来支撑。对于IT行业中的“计算机工程师”,市场要求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行业环境,熟练掌握诸如编程、技术维护等专业技术操作,还要求他们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很好的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领导组织与开发,发挥团队的创兴能力,不断更新专业技术,跟上时展的步伐,选择出更加合适的开发技术。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我们的意识上明确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它们对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也要十分明确它与“应用型人才”本质区别,我们要防止职业化教育倾向的出现;其次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实事求是的制定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科学的选择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建设出一个包含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课程体系。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2.2 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理论、验证理论得以发展的关键是实践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靠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是由多个教学实践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的目标的院校,不仅要在学校内为学生建立实践的平台,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而且还要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来适应这个社会。
2.3 重视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应该强调院校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扩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派选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学习,到优秀的企业中去更新知识,学习企业的管理。在亲身实践中,教师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方案,更好的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对症下药,培养出毕业生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建设出科学的教学体系,了解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以便学校也做到与时俱进,更新学校的技术设备。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来学校交流探讨,开展学术交流会。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学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学校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企业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2.4 加大投资力度,更新企业的仪器设备
实践教学的开展大多需要特意的实验课程的设定,还需要相关的仪器设备。现今社会,学校的仪器设备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设备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挑选仪器设备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购置的仪器设备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符合工业实用性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校内实训中心在技术水准上要体现出现代的理论与技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更好的开拓出自身的能力。
2.5 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我们只有强化实验室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作用。在选择实训项目时,我们要针对那些有较强的技术含量的实训项目,要体现出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要求。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我们要发挥创新思维,充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摆脱以前实验室封闭的束缚,处理好学生在选课与实验时间上存在的矛盾,以便让学生在有了创意的实验方案后能够充分的利用实验设备完成。
3 结束语
总之,一个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样一个对实践要求相对就较高的专业来说。一个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在真正提高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浩,胡学钢,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7,22:73-74.
[2]肖利,李海波,刘茂军.全面实施物理实验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
[3]张辉宜,吴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4-115.
篇8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但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一定的优化与整合,笔者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本文由收集整理
一、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程设计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更要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上机实践,致使许多学生面对计算机手足无措。且大部分学校老师只管上课,而学生上机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上课,不备上机,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搭配”。这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者。猎物总有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去捕猎,继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计算机这一现代学科在21世纪巨大的挑战面前,必须有所创新与行动。
二、怎样进行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优化整合
1.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
计算机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生存能力。“从90年代开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放弃计算机将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而尽早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充分消化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觉将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与之结合起来,秉着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原则,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计算机学科具有更新更快的特点,我们现在讲授的是某一种软件的最新版本硬件的最近资讯,可当学生们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原来的最新软件已经被更高级的版本所替代,原来的最新资讯已经变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永远无法停止它发展的脚步,只能在不断学习中更新知识,与时展保持同步。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拥有了自学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计算机学科同样适用也同样重要。
2.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实践证明,中职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总之,要让学生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素质,以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3.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
转贴于
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本文由收集整理位非常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拢;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更胜一筹,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4.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篇9
关键词关键词:工程专业认证;软件工程;教学方法;课程建设
DOIDOI:10.11907/rjdk.16201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183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163009);兰州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2015[52]号)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永(1979-),男,甘肃武威人,博士,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形式化技术;胡晓辉(1963-),男,甘肃庆阳人,博士,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
0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高度关注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必然选择。开展工程教育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因此,我国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2]。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软件工程方法学是软件行业从业人员要求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软件工程是一门借鉴传统工程开发的原则、方法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和改进软件开发中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学科。《软件工程》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由于《软件工程》课程具有理论部分综合性强、对抽象分析要求高、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设对于软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软件工程》课程开设情况
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1985年,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和2006年分别入选甘肃省重点学科,2010年甘肃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验收,学科建设评价为优秀,2013年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逐步建成了“国家级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团队”、十二五“国家级信息与控制工程综合创新实验中心”、“国家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国家级轨道交通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点。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以来,《软件工程》课程一直伴随着专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目前《软件工程》课程开设在第4学期,此外配套开设《软件工程专题实践》课程,其中《软件工程》理论课程学时48学时,配套专题实践课程课时为2周。
2016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受理了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教育认证申请。本文正是在相关背景下,探索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软件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等问题,以更好地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建设
2.1课程大纲突显毕业要求,明确课程目标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和基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围绕学生培养而展开。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可对日常的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导向作用[3]。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人文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铁路信息化技术基础知识,在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应具备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和管理能力,具有自学、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能在企业、事业、技术、行政管理等部门胜任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围绕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软件工程》课程在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即:①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软件的生命周期方法学、形式化方法学等;②掌握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和过程;③掌握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分析、设计和实现的方法与工具;④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上述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有利于科学地管理与规划教学内容。
2.2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软件工程》课程对应的能力培养目标有:①能正确表达一个复杂系统的解决方案;②能运用基本原理,综合分析影响系统的多种因素,证实和评价解决方案的合理性;③熟悉计算机应用系统实现的基本方法,能够遵循系统开发和工程化的基本要求进行相关操作。
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而展开。通过对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级134人、计算机2014级143人进行跟班试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期形成一个将理论基础、实践教学、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软件工程基本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例如,对于“能正确表达一个复杂系统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典型案例,如“数学城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互联网+下三农经济平台设计与实现”等案例的讲解,对多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包括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因素,让学生学会思考复杂系统的解决方案。
为了正确表达复杂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形式化系统建模设计和分析方法,以避免简单自然语言描述复杂系统的不足。在教学活动中,引入B方法、Petri网、Z语言、自动机、EventB等形式化方法,从数学建模、建模仿真、建模分析等环节进行训练,并采用案例式和数学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复杂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抽象设计、分析能力。与传统《软件工程》课程的概念灌输式教学相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可以显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兰州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课程设置中,既包括“军训与军事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及人文素养的实践课程,也包括“大型数据库系统应用专题”、“Android开发技术”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类实践课程,同时还有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技竞赛等各种类型的活动。通过《软件工程》课程中的项目实践环节,让学生学会使用主流分析工具、测试技术和方法对系统实验进行测试,并能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如通过“网上书店”或“教务管理系统”等实践项目,在编程实现过程中逐步应用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通过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环节,对软件工程理论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2.3课程考核内容覆盖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为了实现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评价。《软件工程》理论课程考核形式主要为闭卷考试,考核内容从之前的简单概念考核,转变为对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的考核。考核内容围绕“复杂系统的解决方案表示、综合分析影响系统的多种因素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实现的基本方法”而设计。题目形式主要为设计分析题,在命题过程中结合最新的科研技术,对学生的抽象、分析、设计能力进行考核。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虚拟心脏系统”,能对心脏作出高精度的个性化模拟,可利用该技术建立的模型,对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提前发现问题,帮助其远离心律失常风险。该“虚拟心脏系统”首先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然后根据成像数据对其心电活动和心脏的几何形状作建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评估判断处理。如果分析结果为正常数据,则打印出相应的评估报告;如果分析结果为失常数据,则提出心率失常诊治计划。试给出该“虚拟心脏系统”的软件结构图。通过上述创新性的题目,可避免对概念简单的死记硬背,达到更加灵活地培养学生分析设计能力的目的。
2.4课程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持续改进。一轮教学活动结束后,应对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分析,反思教学活动和内容,将评价结果系统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中[45]。持续改进,“持续”是连续的时间概念,说明改进不仅是在认证之后,而是在认证前就应实现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理念的转变,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持续提升发展。持续改进的实现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
以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课程为例,采用试卷分析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3级134人、2014级143人的《软件工程》试卷进行统计分析,达成度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分析中不难发现,通过2013级的《软件工程》课程评价,发现学生对于工程化的设计方法掌握不足,于是在后续教学活动中,逐步引入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MOOC等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手段。从2014级的课程评价中可以看出,对应的工程化设计方法掌握能力达成度从之前的0.24提升到0.31,达到了课程持续改进优化的目标。
3结语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软件工程》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教学质量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对于促进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可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蒋宗礼.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解读[J].计算机教育,2008(12):1013.
[2]赵海升,李兵,聂建胤,等.面向科研领域的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探究[J].软件导刊,2016,15(1):135137.
[3]陈雯柏,曹荣敏,吴细宝.面向专业认证的工程训练模式与创新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4(10):4749.
篇10
要在计算机学科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需具备三点要素:第一,十分热爱计算机,对计算机各种知识很感兴趣。第二,数学功底要好,逻辑思维能力要强。第三,动手能力强,因为计算机是注重实践的工科。没有实践,到头来就没什么收获。计算机课程大致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Cjava==)、体系结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C/C++语言、计算方法、数字逻辑、数理逻辑、java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还有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质量测试保证、数据库实现与应用、Vc++.net、UML与软件开发工具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包括很多发展方向:一是软件编程,这个就要和程序打交道,虽然枯燥但很有前途。二是网络工程,主要是网络构建基本的网络知识。三是硬件,就是计算机的具体构造,各个部件的联系工作原理,这个专业学的东西比较广,以上三个方向都会涉及。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对今后的发展很重要,比如侧重物理硬件的偏硬方向及数学逻辑的软件方向,还有和大家关系密切的商务方向,等等。
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计算机,目前没有一致定论,但一定要注重两点:一是自制力较好。二是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专业往往是知识者的天堂,堕落者的地狱,大约80%以上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里一无所获,课余就是打游戏。IT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的,新的技术会层出不穷,大学里的知识会平均落后市场标准、企业文化10年以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大学还在教授C语言等面向过程语言时,业界早已推崇C#,等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所以大学期间不过是一个打基础、铺桥梁的过程,知识的更新积累不是靠每天上几次课,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做到的,应该多关注时事动态,IT界领先的技术、思想、架构,选择一门自己认为感兴趣,值得学习的语言去学习,深入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之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的就业和收入怎么样?
计算机现在的就业情况不比以前乐观,但可以说仍然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都比较辛苦,工作加班是常事,整体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很杂的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是重点,具体要看学校的开设的课程及老师的情况。我们一般都是做软件设计,发展的话,最后做项目策划。本科毕业一般就写代码,算是IT的底层,工作辛苦不说,工资其实也不算多。以后做项目也会很忙,但工资会涨幅比较快(根据能力)。
计算机在用人单位心中的印象还是可以的,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一般都在90%以上,但对于毕业生来说,学校每年在毕业前夕会组织多项毕业生洽谈会,用人单位会根据其所需招些合格的毕业生到他们单位实习,收入当然肯定会能力、技术挂钩。所以在校内不仅应当掌握好老师教的知识,而且自己要主动实践相关专业技术,这是最重要的。在部分大学如苏州大学,大概在大三的时候学校会有一些实践活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安排一些项目实施,为在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工作单位对此也都很看重。就业率和收入相对于别的专业要好一些。当前社会,学计算机的人很多,但是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级人才不多,所以说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是针对普通初级人才而言的。近年来,本科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就不高,而且有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和高校普遍设置该专业造成的人才过剩。即便是最优秀的学府出来的人也良莠不齐。
- 上一篇: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 下一篇:网络安全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