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如何入手范文

时间:2023-09-19 16:4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如何入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数学如何入手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授课效率 课堂导入 积极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82

高中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在高考中所占较大比重,更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数学思维的培养,这些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而高中授课,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任课教师想办法提高授课效率,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从而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高中学习中,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语句,这句话至今仍被很多家长奉为圭臬,尤其重视这三门的学习。与物理、化学不同,数学学科的学习是不分文理的,唯一区别是学习的难易程度可能有差别,即便如此,数学仍是学生在考试中拉分较大的学科,可谓“得数学者得天下”。当然,这是从比较功利化的应试角度来说,从其他方面来说,数学知识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等理科学科有帮助,数学思维更是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既然数学如此重要,高中学习时间又比较紧张,如何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呢?根据我自身的授课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注重课堂纪律,建设班级文化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良好的课堂纪律才能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教师要在授课前明确课堂纪律,建设班级文化,一方面保证课堂学习氛围,防止乱哄哄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促进学生团结与合作,帮助学生共同提高。

建设课堂纪律和班级文化,一般而言,这是班主任的任务。数学任课教师可以在班级文化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添加自己的想法,建设特有的适合数学课堂的纪律。一般说来,相关的课堂纪律除了基础的不能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纪律外,数学的课堂纪律还应包括积极与教师开展课堂互动,认真独立思考问题,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等。数学教师自己制定数学课堂授课纪律,不但可以保证课堂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树立教师认真负责的形象,使学生不能随意懈怠懒散,有助于从精神上鼓舞士气,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做好课堂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基础,课堂导入的精致与否,决定了该堂课的效率与基调,对学生们的学习心态产生影响。因此,数学教师要认真准备课堂导入,使学生们在课堂导入结束后,能够明白该堂课的研究内容,做好接受知识的准备,进入上课状态。

高中的课堂导入一般分为两种,创设情景式导入及回顾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即根据即将展开的授课内容安排导入,让学生在课堂导入后能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研究重点,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良好的情境导入能够激起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认真探索,配合教师的授课。而回顾式授课,则是在课堂新内容展开前,先带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复习,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学过的旧知识的认识理解,另一方面,将旧知识与新知识创设关联,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后过渡到新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性的学习知识,对相关知识点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三、讲授课本知识,重视课后习题

高中生学习的知识主要以课本为主,高中课本的编著经过多重审核,是最为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且高考试题也来源于此。因此,教师要重视课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通过课本例题真正掌握数学的相关原理及解题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课后习题的练习与讲解,习题授课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授课内容。高考数学题虽然不是习题原题,可是数学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因此,认真探索课后习题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中数学课本数量较多,要在三年内全部授课完,且进行几遍系统复习,则需要教师提高授课效率,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推理与演绎。课本知识是高中生需要认真对待的,这是高考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至于课后习题,它们是对课本知识的完美演绎,学生对课后习题的解题正确率就能说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认真讲解完课本例题后,要让学生彻底弄懂该数学原理与解题步骤,然后让学生根据刚刚的学习,解答课后习题。这些习题都是配套课本使用,与课本知识是完美对应的,需要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解答题目,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四、认真批阅作业,积极开展互动

提高课堂授课效率,除了课本内容的高效讲解外,课后知识点的巩固与复习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处。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不仅仅是背过公式进行套用就行,它需要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整合,才能正确解题,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课下作业的评阅。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

【分类号】G623.5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尤其重视动手能力对开发智力的重要作用,且认为学生的智力不仅仅光是在头脑里,而且还表现在手指上,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展动手操作,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过,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发现,虽然低年级学生因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好动等特点,对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十分感兴趣,也愿意参与其中,不过也正是低年级学生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常常认为动手操作活动就是课堂上的“自由活动”,就是“玩”,常常将学具作为玩具,导致动手操作活动在低年级课堂中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笔者结合数学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谈些许看法,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操作活动的作用

数学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给其带来的乐趣,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手操作给其带来的成就感,指导学生掌握对学具加以利用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到每个学具都有其应有的作用。必要时,为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感受到操作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只有营造良好的操作氛围,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操作活动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对学具保持更为长久的热情,才能避免学生将学具当做玩具,避免操作活动变成闹哄哄的“自由活动”。

二、注重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活动的开展,提高动手操作实效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再仅仅重视开展简单的动手操作演示活动,仅仅认为让学生模仿老师进行简单的操作就是动手操作,而是应当注重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活动的开展,给予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透过这些动手操作来对数学规律加以探究,对数学知识加以感知,对数学价值加以体会,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践出真知”的意识。

例如,在讲授“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一教学内容时,为了和学生一起探究“23-7”的算法,教师可以适时抓住时机,开展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拿出23根小棒(每十根捆成一捆,共两捆,其余三个是独立的),问问学生如何从这里面将其中7根小棒抽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若从独立的三个小棒中抽走7根小棒根本实现不了,因为缺4根小棒,为了寻找到真正抽走7根小棒的方法,学生会通过动手操作对其他的抽法加以寻找,而且会发现不同的抽走小棒的方法。待学生找出不同抽走小棒的方法后,教师应当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将他们的探究过程展现出来,并总结自己的结论,然后鼓励全班同学对不同抽走小棒的方法加以比较,找到最佳的方法。最后,由教师示范一下被同学认可的抽走小棒的方法,并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内容,明确动手操作目标,提高动手操作实效

1.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内容,避免出现简单、低水平重复的动手操作

例如,在讲授“4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时,某位老师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环节:四个圆形是一份,两份有几个?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圆片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得出答案:八个。然后老师又问:四个圆形是一份,三份有几个?四份有几个?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又依次得出答案十二个和十六个。之后,老师又问学生:“谁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操作的结果?”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虽然热闹非凡,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其实这个动手操作环节的设计是多余的。因为学生已经对乘法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又有2和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头脑中的表象和旧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而这种简单、低水平重复的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只能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不仅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会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

2.明确动手操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只有明确动手操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学生才能明白操作的目的何在,才会自主地去完成动手操作,才能将动手操作作为学习的有效手段,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操作的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概括出需要探索的数学概念和结论。具体来说,教师应当在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前,将动手操作的对象或者需要借助动手操作解决的问题向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知道“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对动手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指导学生在操作中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边操作、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动手操作找到问题的答案。此外,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将必要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告知学生,以促使动手操作有步骤的进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指导并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精要讲评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要在掌握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操作环境,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内容,明确动手操作的目标,并在动手操作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不再让动手操作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借助动手操作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一、设置目标,培养其探求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幼儿向自己挑战。但这一挑战性的目标,要建立在对幼儿作画规律性的认识和对本班孩子发展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置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如在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多彩的服装》中,幼儿虽然对水粉颜色作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衣服上用水粉颜料进行作画,用对称美的形式装饰漂亮的图案,这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是一个巧妙的突破。在活动开始时,我以“泡泡鸭”儿童服饰店引入,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衣服,并在电脑中欣赏各种服装的图案美和对称美,从而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与经验。

随着活动的开展,教师引导幼儿之间的学习交往及教师对幼儿创造性表现的鼓励,孩子越画越流畅,许多幼儿应用了各种方法设计了漂亮的衣服,画面丰富,颜色鲜艳。本梁小朋友画出了奥运五环、亦菲小朋友画出了心中的梦想,淮彬小朋友画出了五彩绚丽的家乡等。在这个活动里,幼儿在挑战面前经历了由困惑到顿悟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其探求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适时鼓励,引导其接受挑战

幼儿在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面前,必然会遇到困难。教师对这些困难应有足够的估计。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提供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并不是从形式上去考虑,而是以该班幼儿的能力水平为出发点,按照难易程度去考虑的。于是在活动中我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做法:有直接用水粉颜料在衣服上作画的;有用拓包沾颜料在拓板上拓印;有用各种废旧物品在卡纸上装饰衣服等。在活动过程中,我十分重视鼓励幼儿努力克服困难。如一向喜欢用拓包作画的家琪小朋友在今天的活动中放弃了自己原先选定的工具,而选择了用水粉颜料在衣服上作画,这对她来说难度较大。在我巡回指导时,家琪小朋友对我说:“老师,这个水粉画好难啊?我画不好,颜料都跑出来啦。”“没关系,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只要自己尽力就可以了,加油!”我马上给她鼓励。家琪小朋友点了点头。接着画了起来,但还是不敢用力下笔。于是我走到她身旁,俯下身子说:“看,下面的线条如果再画些其他颜色的话,就变成美丽的夕阳了,这样会更好看哦,白的地方可以再加些什么呀?”她看了看我说:“加些筋斗云,一定很漂亮的。”于是,家琪小朋友马上添了两笔,难过地说:“我画的筋斗云不像。”我笑了笑说:“可能你画稍微小了一点,如果画大一点,颜色用亮一点就会更漂亮的,再加工一下肯定会画的更棒!”于是。她在上面把它变大,又添画上眼睛、眉毛。然后高兴地说:“陈老师你看,好看吗?”我摸着她的头说:“真棒。”家琪小朋友高兴地笑了,赶紧拿给旁边的小朋友看。从画面上看,她的作品并不精彩,但一个孩子能够主动接受挑战,面对困难努力去战胜它,这种勇气和毅力是十分宝贵的。

三、加强指导,提高其动手能力

美术是幼儿一项个性化的艺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往往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同水平的幼儿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例如在开展美工创意活动《有趣的毛线》中,幼儿的创作水平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幼儿能运用毛线在纸筒上、饮料瓶等废旧物品上做出好看的娃娃、望眼镜、可爱的小动物等,并能注意颜色搭配。有些幼儿只能在上面绕上几条毛线,有些幼儿则连绕毛线都很困难。于是,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幼儿制定不同的目标。能力强的幼儿要求有创意地创作;能力一般的幼儿则要求他们简单地完成一样作品即可;能力差的幼儿则要求他们学会最基本的技能“绕”。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口吻也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而不同。像只学会绕毛线的腾臻小朋友则鼓励他把毛线绕密点、结实点,则以委婉,有趣的话语给以指导:“你的毛线真有趣,弯来绕去的,像条小蛇在跳舞呢,哎呀,它一个人跳好孤单啊,再给它加几个好朋友吧。”像安妮小朋友动手能力强,则表扬启发她说:“你做的娃娃真好看,想一想,怎么打扮会更漂亮让别人更喜欢她……。”根据幼儿的不同程度,我给予不同的指导,保证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幼儿均能感到成功的喜悦。

四、走进心灵,激发其创作信心

篇4

初高中数学衔接对于增强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分析

史元超

(淄博市桓台县渔洋中学,山东  淄博  256499)

  

摘  要:高中数学较初中数学而言,在知识难度上跨越不小,不少刚跨入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都感觉高中数学学习难度大、起点高。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工作,让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这成为了高一数学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在高中数学教学岗位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有效性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分析

   初中数学教材新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近,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一定量的一定量的在数学的演算要求中数学都不大,都以基础的计算为主,对学生的理解和运算要求都不高。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通过举例说明数学概念、定理等,内容中描述性的内容较多,某些较难理解的概念书中则会直接以公理的形式给出。教材中总体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知识内容适量、适度,学生易于掌握。

而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逻辑性强、符号多、运算量大,数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较难理解,这对已习惯于形象理解思维的学生而言,是一项较难在短期调整的学习任务。知识点间逻辑联系性较强,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性思维要求较高,试题中的语言表达习惯较为严谨,需要学生深入读题后分析文字间的逻辑关系后方能正确解题。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施措施

(一)从学情出发,做好学习的心理疏导工作

目前高中生都是90后的孩子,这些孩子头脑灵活、学习基本功都较为扎实,作为任课教师初接触新生时,要充分关注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例如:开学初始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当时的学习基础,并结合入学成绩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优越感较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自我排解的能力较弱,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升入高中接触高中数学时,或许会出现暂时性的不适应,成绩出现短暂滑坡。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这些学生的变化发展,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摸清学生的个性情况后给出有效的改进方法。

(二)从学法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作为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效。初中的知识简单易记,偏重于考查的是理解记忆的效果,进入高中后,知识陡然提升难度,这就需要学习者重新审视学习的方法,通过改进学习方法获得理解的学习成绩。任课教师通过课前预习、授课环节、课后复习、习题讲析等环节入手,分阶段地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同时还可以尝试多种方法给予学生可行性的指导,例如:邀请高年级学长与新生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专家教师指导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学法指导,领悟学法的重要性。

(三)通过小组互动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较强,任课教师可以尝试成立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形式团队学习、讨论、互助的氛围。在小组中往往能形成小组“组长”,组织成员们围绕着近期的学习课题,开展学习交流讨论。同时各小组间也能将各自的学习成果进行座谈交流,通过开放式的学习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通过逻辑思维训练,改善学习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语言逻辑性较强,学生在接触此类语言概念时普遍感觉枯燥,所以要让学生读懂题、能解题就必须先适应高中数学的语言表达习惯。能从基础的数学语言分析入手,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概念,同时能将概念知识与生活常识进行联系,横向知识间形成比照学习。

 例如:初接触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函数时,Y=Sinx这一公式是正弦函数的表达公式,要让学生能理解函数的特性、了解函数的应用是。不妨在授课时通过一根绳子的抖动过程来诠释正弦函数的图形变化特点,通过形象逼真的演示这一抽象的动态函数特性。学习正弦函数常用角  时,这可联系常用的三角板的30°和60°这两个角,sin30°=1/2这一知识点充分说明了对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实际,学生还可以使用量具进行实地测量,真实体验知识的实际性。在整个高中阶段中,数学思维的架构是主要学习目标,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立体几何的空间思维等,需要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

5.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重视知识的学习过程

高中阶段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习惯、思维意识将对自身后续再学习的过程形成重要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着重与启发学生养成“为什么”、“怎么做”这类思考的习惯,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主动学习的效果要远远大于被动学习的效率。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测学生的意识变化过程,及时介入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勇于思考、勇于质疑,掌握学习的“金钥匙”。

三、结语

学生的思维变化是无法提前获知的,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让学生及时的了解思维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学,确保教学进程沿着最佳轨道运行。教师培养学生的长短期学习习惯,从短期的:预习一听课一练习一复习一归纳总结,到长期的如何做课堂笔记,笔记中该记着什么内容,如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这将对学生的长期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对于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在无形之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任课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发展,更多的给予鼓励、表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积极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们,要不断的通过思维训练,尽早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形成高年龄段的学习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作为学习者的这两方都能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初高中数学在层面的衔接,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贾建军.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体会[J].科教文汇,2007,(9):80.

[2]王平余.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必要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2):170.

[3]张丹红.初高中数学衔接对于增强高中数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70.

[4]吕旺辉.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探究[J].高中数理化,2012,(2):15.

篇5

【关键词】数学教育;数学应用;价值取向

根据新课改要求,高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的学习与应用非常的重要。数学参透了各行各业,也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发生根本性变化。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它不同于语文、外语等学科,它不仅仅带动了社会学科建设,也带给了自然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高中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为未来数学应用与发展带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数学教育中应用性教育的状况及分析

1.高中数学教材与课程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数学的高中学科学习与建设的主要学科之一,如何设计好教材的版面,课程的安排等都的高中数学提升学习与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步。教材是知识的传递着,也是课堂参考的主要资料。在我国,教材的设计陈旧、更新很慢、地区的发展不均衡、教材的质量不高等。在教学中,教学的使用方法没有更新,也没有跟上新课程的要求等也是我国高中数学教材与课程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材中,也会出现本质的错误,那就是数学上的应用很少关注与利用,例如,在理解、证明、推导等上存在着与教学脱离实际。因此,高中数学需要加强与教材联系,与课程的科学安排结合,这也是在高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也是高中数学需要深层次的改善地方。

2.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教学质量的决定性作用是高中老师,老师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中分析发现,教师传授数学的过程中,很少重视数学的利用。在当前,教师与教材要求密切联系,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教学别要利用好教材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应用的取向价值不能够很好的落实,这也是教师没有在教学中应用好教材知识的理论与实践联系。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教师缺乏整理和应用数学应用资料的意识;②教师缺乏丰富的数学应用资料;③教师自身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不够强。

3.当前评价体制的欠缺

在教学体制的改革中,教学的评价系统对高中数学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高中数学教学的评价体制系统还欠缺,例如,制度、硬件、软件等暂缺一个完整的规定。例如,在高考中,缺少监督大家公平考试的一个系统,这就影响到了教育系统的不完善,学生的未来以及教育的失败等。一般情况下学生根本得不到建立数学模型能力的训练,“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形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场”。

二、对高中数学价值取向的几点构思

1.注重高中数学价值取向的提升

高中数学是高中生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加强高中数学价值取向建设也是为高中数学提出一项正确的指标与方向。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要求对高中数学的价值进行正确的方向定位,要进行对教材进行准确的传授。在2001年都提出了加强高中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分析,发展高中数学应用意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一项指标。

在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如何应用好数学知识与数学训练思维方法,这是解决数学价值与学生的基础。在价值取向中,要重点分析数学的模型、框架、方法、思维等。按照总体来分析,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①了解数学密切联系生活;②主动用数学解决问题;③了解实际背景,探索应用价值。

2.加强数学教材中的应用性内容

数学的价值应用,这是高中数学提出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数学价值取向的一个重大策略。如何在数学教材中产生应用性内容与价值,这就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安排出发,也要从学生的兴趣找到着力点。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思维的锻炼,还可以给学生带来解决很多实际应用的东西,所以高中数学应该面向应用型改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材和各种辅导资料中必须大批量的出现应用题的形式,就是说要以现实问题呈现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而不是远离生活的。如何让教材贴近生活,并且具有时代气息,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好奇心与求知欲。

3.加强对教师的数学应用教学要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高中数学在高中阶段起的重要非常独特,所以需要完善与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效果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数学的价值取向来分析好高中数学的应用核心之处。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使用方法,还要注重知识的内涵以及实际应用价值。

目前,在教育体制中,应该不仅看学生的成绩,而要看这个学生接受的知识得到应用的程度有关,即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有关。教师只有具有了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才能够形成较强的应用能力。应用意识是应用能力的基础要件,很难想象一个对应用意识没有足够认识的教师能够主动积极的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教师所要担当的任务就是将生活情景引入到课堂,通过自己的讲述使学生从有限的课本知识中进入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始思考生活中该数学问题的基本模型。

参考文献:

[1]杨骞.数学应用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7)

[2]徐艳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8-30

[3]单蹲.数学是思维的科学[J].数学通报,2010,(6):1-2

[4]杨骞.关于加强数学应用教育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4)

篇6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思维障碍 形成原因 解决方式

所谓的“高中数学思维”是指高中生基于高中数学中的基本定义、定理及公式等知识的理解而形成的思维;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途径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然而,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听到学生说课上听老师讲听得很“明白”,但自己做题时总是无从入手,困难重重。我们在上课时,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老师把一道题目分析、讲解完后,有些学生就会说:“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事实上,学生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会感觉力不从心,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些题目太难而导致他们不能找出解决办法,更多是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数学思维障碍。数学思维障碍,部分源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疏漏,而更多的来自于学生自身存在的不科学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数学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科学研究证明,学习是一个认识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要通过自身内部已知的认知结构,对外在输入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处理,从而因人而异形成自己便于掌握的形式并进行储存。因此,学生要想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就要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选出有效的旧知识接受新知识。通过这一“媒介点”,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不断结合和重新组合,新知识就进入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但这个过程并不总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或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思维障碍,而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灌输式教育,就容易导致学生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师要讲授的新知识之间存在差距时,新知识就不容易被学生吸收。因此,如果教师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时,其新旧知识不能顺利交接,就会导致学习新知识时产生认知不足和理解偏颇等情况,进而在面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时产生思维障碍。

二、突破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解决办法

1.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授课教师应该首先掌握学生的基础,严格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的阶段性特征及认知能力的个性化差异,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形成数学思维,从而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他们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概率。授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预定的目标,因人而异,给他们设定更高的新的努力目标,使学生有奋斗的动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高中数学思维障碍和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比如:对于刚入校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在上数学课时,我们一般都要复习一遍二次函数,学生普遍感觉二次函数中求最大或最小值特别是求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点,我依次设计了以下题型:

(1)求下列函数在x∈[0,4]时的最大、最小值:(1)y=(x-2)■+2,(2)y=(x+2)■+2,(3)y=(x-5)■ +2

(2)求函数y=x■-3ax+a■+3,x∈[0,4]时的最小值。

(3)求函数y=x■-3x+3,x∈[t,t+2]的最小值。

以上题目的设计都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引导学生每做完一道,就试总结出做这类题的规律。通过这样一系列相关题目的设定,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积极性会被大大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做数学题目时如何选择的自身行为,它和应用基础知识、相关能力是无关的。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一道数学题时,他们是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及怎么做才合理。有些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先想到的是套用法某个公式或是模仿某道曾经做过的题目解决,而对于没见过或背景不熟悉题目便不知如何让下手,这就是数学意识差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掌握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指导学生把数学意识渗透到解决具体问题中。

3.积极发现学生旧有的思维模式,消除其消极的思维定势。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讲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授课教师只有积极发现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旧有的思维模式(定义、推论、例证等),才能帮助学生突破数学思维障碍。

发现学生旧有思维模式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谈话的方式,教师提前设计好具有诊断性的题型,从而深入了解学生产生的不恰当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延迟评价,即等学生的所有观点完全暴露后,再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免旧的思维模式没有完全暴露,问题不能被完全解决。此外,为了减少学生“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多鼓励和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及勇于探索多种寻求答案途径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帮助学生排除数学思维障碍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高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始终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他们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就一定能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师帮助学生摆脱了题海战术,不仅能够使得他们学习负担得到减轻,而且能为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1990年9月版.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影响我国课堂教学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导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处于低效的状态,这主要因为教师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这对于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

一、构建标准的原则

在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几项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评价标准具有指导的作用,即评价内容是什么,教师就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抓好评价内容,因此评价标准的构建必须遵循导向性原则,其目标方向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为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

2.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对课堂活动中的客体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学,这样会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变得更加的全面、科学以及合理.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能够有效的改善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加强学生学习成果.

3.有效性原则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指的是高中数学课堂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和特点,被有关教育教学人员认可.要想实现课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做好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为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在教学目的,另一方面要课堂教学应负荷课堂教学规律.

4.择重性原则

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不仅是教师的教师,还是学生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遵循择重性.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新课导入、新知探究、新知巩固以及课堂总结,所以下面以高中数学《函数与方程》教学过程为例,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1.新课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两个方程,即(1)x2-2x-3=0;(2)并向学生提问“如何解出下列方程?”,经过思考之后,学生解出了第一道方程,不会解第二道方程,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进行提问,“对于第二道方程,你是如何思考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考虑简化问题,从第一个问题入手,解决第二个问题.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采用问题设计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激发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新知探究

通过上述问题,引入新知识的讲解,在新知识讲解过程汇总,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了两组方程与函数:(1)方程:x2-2x-3=0与函数:y=x2-2x-3(2)方程:x2-2x+1=0函数y=x2-2x+1=0,要求学生对方程的根进行观察,让学生画出函数图像,同时还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两组方程的根以及函数的零点,解答完毕后,教师再次对学生提出问题,“零点是点吗?与方程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让其注意对图像的观察,了解其特征,进而得出结论“零点不是点,而是实数;方程有实数根,函数有零点”,然后教师再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例题讲解,也就是在导入课程时未解决的问题:f(x)=lnx+2x-6,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高中数学的自信心.

3.新知巩固

通过做题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在做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并与共同分析和讨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不足,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而且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以及程序.

4.课堂总结

在总结本节课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以及本节课的表现,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导入环节,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新知探究环节,可以让学生正确的理解新知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巩固知识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在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以及情感总结.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在本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效层次的.

总结

总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可以促进教师不断的完善教学方式,掌握有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从而促进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所以必须根据构建标准原则,确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更加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现如今,教育在人民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基本摆脱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创新和发展。但是,由于高中数学中复杂性和概念性的知识过多,使得课堂仍旧存在呆板枯燥的现象,为了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各个学校一定要不断加强改革,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增强课堂活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着重阐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运用艺术导课形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的艺术导入是指教师采用各种现代化媒体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讲解前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进行提问、诱导、启发,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入艺术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此外,这样做还能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不过,对数学教学进行导课不是简单地提问题,强调艺术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既包括直接法、情景法,又包括对比法、故事引入法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导课艺术,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课程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其与等差数列的关系进行对比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先给出如下两个公式:

a■=a■+(n-1)d

a■=a■·q■

在课前给出这样两个公式,让学生自己找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二者之间的异同,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深远而持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高中数学有别于初中数学,其概念性和逻辑性更强,对学生的抽象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历史。数学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变迁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把数学的发展史引入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其起源,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二,向学生展示数学的美。数学大多与很多特殊的图形、符号相连,这些知识在国家的各个领域都有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这些图形,体会它们的美,是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例如∑,?埸,∩等符号;第三,注重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实验教学法的引入,实际上数学也可以写实验报告,也可以进行体验观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鼓励他们在实验中找到数学原理,并编制报告进行交流,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高中生学习数学也不仅仅是为了熟记几个公式定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样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树立他们终身学习的良好思想,就一定要做到与实际相连。例如,在讲解分段函数的时候可以把不断变化的物价当做生活实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道理,形成数学思维。又如,教师在讲解立体几何的时候,就可以拿生活中的建筑物、金字塔举例说明其准确形状,从而做到利用图形的引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四、结语

高中数学内容涉及的知识丰富,对学生的逻辑概念水平要求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手法,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好导课艺术,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柴元璋.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7):302-47.

篇9

[关键词]特长生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13-01

“高中数学难,高中数学老师更难”,只要是高中数学老师,相信都有这样一个感慨。“基础差,兴趣低”是我校高长生最显著特点。课堂上,学生启而不发,引而不导;考试中,大多数在课堂上或作业中有过类似的题目,对于学生而言却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如何使学生让学生跨越这道鸿沟”是高中数学教师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而要解决这道“数学题”,首先要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这几年在特长班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了解学生现状、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

1.1学生现状

特长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基础比别人要差,受到的挫折相对其他学生来说更大,他们背负着双重高考压力:文化成绩+专业成绩。

在特长生中,学生一时不适应高中数学在思维上的转变和跳跃,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而另一部分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荒芜了学业。他们课堂上的表现是:混日子;作业的表现是:抄;课后的表现是:从不看书,也看不懂。

1.2学习心理

特长生大部分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的惯性运转。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看热闹,不参与思考,听不出“门道”。课后不复习,练习也不做。

1.3学习习惯

课堂上,对要点没有听到或听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解题没有章法,视(其字)而不见(其详),根本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2.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

兴趣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如同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一样。它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更需教师随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护好这种可贵的兴趣。

“初中”与“高中”,从字面上只是一字之差,对于数学而言则是由“浅、易、少”初中数学转变为“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高中数学。“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最主要的区别。这种跳跃使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1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制定适合特长生的教材

“基础差”是我校学生最显著的特点。特长生更是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现定的教材,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书本上的内容不管难的、易的全都讲,对这些学生来说负担过重。因此,作为特长班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增删教材,制定适合他们的教材,抓基础中的基础,尽量让他们在考试中拿下基础分。同时,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有利于让学生学得轻松,提高特长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像他们想像中的那么难。

3.2钻研习题,寻找适合特长生的习题

数学是一门需要大量练习的学科,虽不提倡“题海战术”。但缺少练习是无法学好数学这门学科的。特长生既要注重专业的训练,同时要兼顾文化,练习太多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而繁重的习题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待特长生,我们应努力钻研习题,寻找适合特长生的习题。

3.3以新课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为契机,提高学生兴趣

如在讲“概率”时,可问学生:“你知道你买一张体育彩票中一等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吗?”像这样创设引入数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培养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在统计一章的开篇,讲了二战时期盟军根据德军的坦克编号,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较准确地估计出德军坦克的实际总量。所有这一切情境既揭示了统计概率内容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又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教学时我往往先给学生讲许多“和数学无关的”背景知识,事实证明这不是在做无用功,恰好相反,课堂效果出奇的好!

3.4加强学生纠错中反思的习惯

篇10

关键字 高中数学 数学教育 策略

数学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学科,它的逻辑严密,理论简洁,许多人学数学都会觉得很枯燥,但发现了数学的个中奥妙的人,学起来就不会觉得乏味了。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概况

1.高考压力,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尽管在晚清的时候就已经取消了科举制度,但是并没有根除中国的考试文化,即“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当然并非说这种制度不好,英国人就非常推崇中国的考试文化,并把其引入自己国内,用来选拔优秀人才。而且中国的考试文化也在变,特别是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育,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是很浓厚。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孤立知识点的片面强调、题海战术的盛行等。不过也可以看到中国的数学教育也有了许多的变化。原因就是:首先,与机械记忆与单纯模仿相对立,中国的数学教学历来强调理解学习;其次,中国的数学教学历来重视“夯实基础”,这又并非完全是为了对付考试,而是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最后, 第三,中国的数学教学并不唯一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中也并非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2.中小学数学教育差异大,高中数学教育受小学、初中思想束缚

高中的数学考虑的问题比小学、初中数学考虑的问题更加的复杂一些。小学、初中的数学只要能够抓住考察的知识点,熟练运用公式,一般就可以轻松的解决问题。这和高中的数学完全是两回事,高中的数学强调的是综合性和知识点的衔接性,而进入高中的学生依旧运用曾经学数学的思维已经不能够满足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同时也造成了高中学生对数学掌握存在障碍,出现对高中数学理解困难,概念模糊。

3.老师教学手法单一

高中老师教数学时一般就是随便讲解一下课本,然后就是大量的题目的训练。很少讲解与教学相关的实际背景,教授内容知识照本宣科,没有一点变通,完全吸引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高中数学老师信奉的理念也是数学水平的提高就是多做题目练出来的,从而长期的搞题海战术,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在缺乏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开始变得迟钝。

二、应对策略

1.体制内深化人文教育,关爱学生

高中的教育面临着高考这一人生重要转折,高考这一制度无法改变,但对于高中的数学教育老师们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感受到关爱。数学中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没有截然分明的分界线,差异在于人们关注的对象的不同而形成的两种不同态度。深化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数学精神是科学形态的数学精神和人文形态的数学精神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统一体。培养出了好的数学精神,学生才会主动的去学好数学,而不是为了考试去学好数学。

2.数学需要理解,高中数学教育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高中学生在学数学的时候许多人都停留在了记忆的基础上,导致数学成绩上不去。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让学生一直停留在记忆的基础上,在残酷的题海战术中挣扎。要做到启发式教学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精讲点拨时的启发方式;第二,教学中还应注意经常使用启发式语言;第三,合理设置课堂提问,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启发式教育能够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当代的创造教育认为,教师教学的最高艺术是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己解蔽、释疑。合理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3.教师积极配合新课改中的数学理念,多种教学法并用

高中数学老师要主动改变单一的数学教学方式,对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育理念应该有一定的思考,更新教育观念。老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要避免用单一的解题方法来教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寻求多种方法来教导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目前国内的高中多采用应试教育的观点;第二,老师加强对数学史的熟悉度,要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同样,数学老师要交好一门学科,就更加有必要了解它的发展史;第三,活跃课堂气氛,适当运用鲜活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拿生活中长出现的问题做例题,学生解起题来也不那么抽象;第四,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主动的向老师请求帮助;第五,分层教育,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并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区分,对学生做到不同层次的教学,不同层次的辅导,不同层次的检测,实现教学,学习,发展同步协调,各层次学生求得最佳发展。

4.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充当好一个鼓励的角色。困难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信心也会受到严重的挫伤,为了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不受到伤害,老师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受到肯定,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小结

高中的数学教学不能有固定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学生更不能有死板的学习方式,如何教好高中数学教育,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实践中寻求答案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蔡 罡.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育 [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