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19 16:4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篇1

【关键词】大学新生 问卷调查 统计分析

为准确把握学生实际,从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出发,依托科学理论与方法,深刻分析大学新生的特点,找准新生问题的症结,帮助新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进入新角色,我们在我校2009级新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班为群,按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6个班进行全面调查,共发放问卷860份,回收有效问卷740份(占新生总数约12.5%)。按照调查设计,样本容量、样本的代表性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都通过统计检验,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

1 新生基本信息

1.1 新生个人基本信息

从新生来源看,46.9%的新生来自农村,25.3%来自乡镇,来自城市的新生占27.8%。调查表明,52%的新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统计检验显示,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具体看,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城市家庭为66%,乡镇家庭为53.5%,而农村家庭仅占34.2%。

观察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打工收入、经营收入、工资、出售农产品,依次成为新生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本题为多选题,740名新生共选了1388次,说明平均来看,每个学生的家庭收入来源有1.87即接近2种渠道。

家庭环境无疑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也对父母亲文化程度和职业分布状况作考察,结果发现,报考我校的新生,其父母亲多为中等文化程度,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较低。另外,企业主、教师、公务员家庭的子女,占我校新生比例很低。

1.2 新生高中阶段基本情况

新生的高中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了解他们的高中表现,有助于新生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表1各方面表现的分布状况看,我校新生总体上在高中阶段是相当优秀的,他们学习成绩优秀,有学生干部经历,有雄心壮志;他们还有自己的理想信念。

对“认为对自己有激励作用或感染力的各类人物”的调查结果显示,受父母亲、老师、同学激励和影响的同学最多,可见这三类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受学者影响的学生比例仅为8%,这一情况应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面对紧张的高中生活,他们也有各式各样的困惑或烦恼。在这些诸多困扰因素中,个人情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的影响面分列前三位。个人情感的影响如此之大,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看来新生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活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2 大学之前和大学之初

2.1 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

学生对就读学校、专业的不同态度,往往长时间地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从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对相关因素重要程度的评价比率不难看出,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更注重现实,他人建议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体现了严峻就业形势左右了新生的志愿填报,也凸显9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趋向张扬的特点,同样的结论也体现在专业志愿的填报中。

进入大学前对大学生活的了解程度,有2.7%的新生表示十分了解,18.1%的新生表示比较了解,表示很少了解的新生占71.5%,有7.7%的新生表示一无所知。相关调查数据还显示,98%以上的新生表示有信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2 初入大学之感觉

新生进校后,对入读学院和专业的态度,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对学院的满意程度高于对专业的满意程度,但调查数据还显示,面对自己不太喜爱的专业,56.8%的新生表示会积极应对,并通过选修或辅修获得喜爱专业的知识;32.2%的新生表示接受现实,并努力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消极对待、被动接受的占2.2%,有8.9%的新生申请转专业的想法。

对比分析发现,新生进入大学前受情感困扰较多,而进入大学后担心更多的是学习、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体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变得更加理性、更为实际。

分析得知,老师、同学、家长或亲友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解除心中疑虑、倾吐不快等方面具有首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校园和谐氛围,增加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老师对新生的帮助和引导。

表2是新生在行为、动机方面对自己所作的评判,前三项是正向陈述,后四项是负向陈述(为尽可能得到真实答案,问卷中正负向陈述是交错布局的,这里作了归并处理)。由此表不难看出,当今大学新生总体上讲,自信心强、办事目的明确,具备一定的行为调适、情绪控制能力,但在具体行为活动、计划实施、时间安排等方面,相当部分学生明显感到欠缺。

3 大学生活规划

3.1 大学教育与人生目标

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影响着对人生目标的评判。表3告诉我们一些“意外”的信息:上大学最重要的作用竟然是“建立人脉网络”,这应该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形成的认知;价值体现和追求却排位靠后,这或许是由于大学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结果;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时间不长的教学型院校,进入我校的学生在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上比较中肯、现实。

那么,新生在进校伊始,在大学学习和职业方面是否有目标或计划呢?据我们调查,29.6%的新生有明确的大学学习目标或计划,59.1%的新生表示有目标或计划,但不太明确,11.4%的人没考虑过。在职业规划方面,有明确目标的新生占27.2%,表示目标不够明确者占51.1%,另有21.8%的新生表示没想过职业目标问题。

经验及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以及一定的职业规划,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是充实的,学习成绩会更优秀,综合表现也会更加出色。因此,引导新生制定合理的大学生活计划和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显得非常重要。

3.2 大学期间课外生活打算

上大学做什么?这个看似无谓的问题,其实是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理想与追求、兴趣爱好、自身素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根据填答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指导,必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问卷分析显示,在各类学生组织中,新生选择比率最高的是团学组织(74.5%),其次是学术类组织(57.3%),第三位是服务类组织(51.9%)。说明我校新生在希望加入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同时,还具有较浓的学术意识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同时也反映我校新生勇于面对现实,希望在大学期间通过实习、考证等获得更充分的就业准备。

3.3 职业发展需求

大学期间希望获得或增强哪些方面的发展能力?表4的调查结果确实让我们多少感到一些“意外”:沟通协调能力排位最前,而决定个人发展潜能方面的能力却排到后面,这个结果与表3类似。

透过表4不难看出,新生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带有某种明显的“功利”性,这应当是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自然结果。正如表2所示,学生在选择大学志愿时,就业前景、职业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那么,在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方面,新生们最想得到学校哪些支持呢?调查表明,对于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新生们普遍有心理准备,而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帮助。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新生(占比95.9%)希望得到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

4 几点结论

从以上数据分布情况及其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

⑴我校新生生源质量较优,多数学生对入读我校相当满意,普遍接受所录取专业。从我校09级新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看,70%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位居中上等水平,担任校级或班级干部者占68%,94%的学生想上重点或较好本科院校。对于入读广东金融学院,88%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不满意率低于5%。至于对所录取的专业,72%的学生也是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90%以上的学生表示,即便对入学时的专业兴趣不大或不了解,也会采取积极态度,努力培养专业兴趣,当然也有少量新生有转专业的想法。

⑵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多为自主分析选择,更注重现实。就业前景、学校师资及学校招生分数段等直接影响录取、学业和就业的现实因素是考生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其他一些相对较“虚”的因素考虑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的他人建议,对考生的影响不大。可见,现阶段,抓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乃高校吸引高考考生的主要举措。

⑶当今学生独立倾向明显,做事目的性较强。根据当今大学生性格构成状况,大学教育宜应当抓大放小、因势利导。具体讲,就是要在宏观方面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合理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而不必过多地拘泥于一些细小环节。有了恰当的宏观目标,并将之分解为阶段性计划,学生的成功成才也就有了希望。事实上,据调查,约80%的大学新生对于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是有所考虑的,其中一些人甚至有相当明确的计划。

⑷大学新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信心和能力。现今大学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扰,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严重心理障碍。但我们的调查显示,对于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68%的新生表示信心十足,30%的新生觉得信心不是很大,表示无信心的仅占2%。根据新生在行为动机方面的自我评判结果得知,90%以上的新生表示了解自我、懂得责任、信心饱满、能够调适情绪。因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既不能忽视也不必过分渲染,必须恰当掌握和分析,并加强个性化辅导。

⑸寻求多元化发展是多数大学新生的心愿。调查表明,团学、学术类、服务类、文体类学生组织对新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仅有2%的新生不想参加任何学生组织。许多新生想通过参加各类学生组织获得锻炼机会,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现在高校中各类学生组织繁多,良莠不齐。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组织的育人育才作用,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新生的重要人生目标。在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上,90%的新生认为其作用主要是建立人脉网络,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目标。而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家或企业家,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对各种能力培养需求的调查中,沟通协调能力牌位第一,而学习研究能力排末位。这些调查结果给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也向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当今学校教育如何与青年学生的想法和社会环境相衔接的沉重课题。

篇2

【关键词】理财产品,投资意向,金融理财机构

根据900份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其中缺失数据为2个,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等,统计和分析了兰州市民的投资理财意向及其影响因素。

一、兰州市民投资意向状况

我们采用SPSS软件中的多项选择题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对剩余的888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表1“投资品种的频数及频率分布表”。

储蓄存款仍然是最受欢迎的一种理财方式。储蓄存款风险小、方式期限灵活多样、简单方便、收益相对较低但稳定,正是由于储蓄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储蓄是最普通和最常用的理财手段;对于股票、保险和房产的偏好位于其次。股票投资收益高,能降低购买力的损失,流动性较强而且操作买卖方便等特点深受投资者青睐;保险具有安全性、长期性、确定性、合理避税、等优点;对于剩余的投资理财产品,如期货、互联网金融产品等理财产品的持续时期不太长,不能为大多数投资者所接受,另外此类理财产品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它们为大多数投资者所接受。

二、兰州市民投资意向的影响因素

(一)市民投资意向与学历水平之间的关系

储蓄存款和保险两类理财产品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意向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对于股票和房产则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意向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互联网金融产品作为新型的理财产品,随着学历水平提高也有一定的上升趋势。

(二)市民投资意向与其身份之间的关系

对于在校学生群体,投资者对于股票的投资意愿比例最高,其次是对于储蓄存款的投资意愿;对于已就业群体,投资者对于储蓄存款的的投资意愿最高,其次是对于股票、保险和房产的投资意愿;对于待就业群体,投资者对于储蓄存款的意愿最高,其次是对基金和债券的投资意愿;对于已退休群体,投资者对于储蓄存款的投资意愿远远超过了相对于其他投资理财产品的愿望,其次是对保险的意愿。

(三)市民投资意向与其年龄段之间的关系

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他们所追求的理财目标有所不同,因此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这符合我们的社会经验,因为在每个年龄段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以及生活对我们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我们就业有收入时会偏好于高风险性理财产品,在我们退休收入较低且为了防范各种意外事故会偏好于低风险性理财产品。

(四)市民投资意向与月收入之间的关系

投资产品中股票、基金、房产、收藏和黄金等投资理财产品对资金的要求不同。不同的月收入对于投资理财产品的选择存在客观性的限制,月收入能够影响投资者的远期投资意向,可支配收入能够影响投资者的当前投资意向。为了更好的研究与收入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统计分析得表2:“月收入和市民理财产品之间的相关关系矩阵表”

收入水平较低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收入较高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相应的收入较低者会选择风险小收益低的理财产品。月收入与储蓄存款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具有类似负相关性的理财产品还有债券、互联网金融产品等,其他类投资理财产品也具有相似的特性;月收入与股票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收入高者通常会选择股票作为自己的投资理财产品,具有类似正相关性的理财产品还有房产、黄金等,而期货作为一种较高资金才可以投资的产品,同样与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第一,储蓄存款仍然是兰州市民最热衷的理财产品,股票、房产和保险为其次。由调查结果可知市民选择储蓄存款的比例高于其他任何理财产品,而这种传统的理财方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第二,学历水平的不同使得投资意向有所不同。学历高者更倾向于风险大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学历低者更倾向于风险低、收益低的理财产品。金融理财机构需要紧紧抓住这一特征来开展自己的新业务,将高学历人群作为新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上接66页)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加强业务创新。身份的不同使得投资者投资意向有所不同,金融理财机构应该向收入稳定群体推广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向收入不稳定群体推广低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第三,收入水平和储蓄存款、债券、期货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意向成负相关的关系,收入水平和股票、房产以及黄金的意向成正相关的关系。金融理财机构应该根据市民的收入水平或工作单位性质来开展自己的业务,向高收入群体推广股票、房地产和黄金等高风险产品,向低收入群体推广储蓄存款、债券、期货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

第四,不同年龄段对于同一种理财产品投资意向是存在差异的,而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段的理财产品需求是不相同的,金融理财机构和市民个人都应该根据这种特征来确定推广的客户群体和理财方式。

(二)建议

市民应积极提高理财产品的常识和专业技术能力。理财产品的种类很多,我们不可能把每一种产品都能熟练的操作,而且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能力,因此只能选择性的学习;市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资金能力来选择与其相对应的理财产品,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投资理财目标、风险承受能力等,选择相应的理财产品。

参考文献:

[1]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论文关键词 问卷调查法 实证性 法社会学 实证主义

法社会学是对法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在社会学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法社会学中的研究中同样可以应用。在对法律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法律在社会中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社会调查法是进行这种研究较为常用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又在法律现象的社会的调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法社会学调查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运用为主的研究方法在法社会学研究中已是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在法社会学的调研中应用比较广泛。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说“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案,通过设计一套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作为具体方法的问卷调查法有着与之密切相连的方法论背景或基础,是区别于其他某些方法的重要标志。问卷调查法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渊源于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并在实验科学发展的条件下,由孔德首先提出来。他相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有着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应该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以及其它与自然科学一样的方法去发现。其基本的观点是:一切关于事实的理论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根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也如同自然界一样服从于基本规律,我们在因果规律的探究中,就能够确定社会的秩序和运行。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客观性和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采用自然科学中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检验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解释社会规律的具体方法就是在自然科学中已成功运用的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正如涂尔干自己所说:实证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科学的理想方法扩大到人类行为的解释上,说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社会现象的可理解性,对于科学和实践同样是必要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笔者从问卷调查法的一些重要特征探析其实证性的特质:

一、从事物的现象出发体现实证的逻辑前提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中进行抽样调查,在进行抽样调查的过程中,抽样的标准以及抽样的准确度都经过精密的计算。这种抽样调查的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社会现实的一般状况,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规律。进行抽样的问卷调查的设计主要针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表征,社会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这种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别的归类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法社会学中所出现的各种法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问卷调查法所针对的调查对象体现了实证主义的逻辑前提。实证主义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实证主义排斥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反对传统哲学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和高度抽象思辨的哲学,主张哲学应当建立在来自观察试验的经验事实和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把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局限在与科学有关的范围和领域。试图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以“中性”哲学自居。实证主义主张把知识局限在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之内,强调科学认识论的根本任务只是记录感觉、描述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实证主义者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某个事物的色、香、味、声、形,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事物的色、香、味、声、形的经验知识是可靠的。“布莱克试图像研究自然现象那样研究法现象,试图从法现象中发现一个贯穿始终的描述法的发生与运行的根本规则或法则。他认为真正科学的法学研究是:(1)只分析法现象而不探索法本质;(2)法学的观念应是具体的,可与经验相参照;(3)从经验事实中不能推出价值判断。”这三条原则构成了布莱克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核心,也是所有实证主义者所共同拥有的方法论信条。

问卷调查法研究事物的外在表象,并且对事物的外在表象进行统计、分类、分析,体现了实证主义研究事物的出发点,及从客观的外在表象为起点,具备了其实证性的起点。

二、高标准化要求从形式上确认实证性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调查的对象,设计一整套的调查问题,从纷繁复杂的各种法社会现象中,根据在工具及程序上的高度标准化要求,将原本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归结为事物的现象或者表象的一些规范化的问题,形式上表现出了从事物的现象出发来研究事物的本质。问卷是进行变量测量和资料收集的工具,而统计分析则是处理这种虽来自于样本却要反映总体的,以问卷形式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程序。问卷调查研究的规范操作程序,还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迅速反映动态的社会信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通过问卷来收集研究资料,所设计的问题与项目都是由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课题需要,严格筛选和精心设计的简明易答的问题或表格,因而它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较容易对事物的表象与体现进行定量评估。

问卷调查法在工具及程序上的高度标准化要求,符合了形式上的实证性。但是又常常使得原本很复杂的问题流于表面化,即形式的要求导致了内容的肤浅。形式化的表面的问题,很难对被调查者产生某种思想、行为的背景原因,获得直接的、切实的感受。无论是纷繁复杂的人类的行为,还是各种形式的社会生活现象,研究者在设身处地的研究同一问题,与他们面对一叠问卷表或一堆统计数据时,获得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它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因此也只是从形式上确认其实证性。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将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和变化趋势用精确的统计语言描述出来,从而达到认识和预测社会世界的目的。定量研究在形式上确认高度标准化的要求,体现实证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涂尔干指出,社会学既然是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的,那么它就必须注意到社会事实同时具有的物质性和观念性双重特征。因此,社会学方法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从社会事实的物质性特征出发,社会学是可以借鉴自然科学中某些普遍性方法的;另一方面,从社会事实的观念性出发,自然科学方法又需要经过某种形式的改变,才能允许被应用到社会研究中去。从法社会现象的物质性特征出发,即以形式的方式来体现其准确性、确认实证性。诺内特对此评论道,“拒价值判断于千里之外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实质,意味着在法学研究中宁要无知也不要偏见;但实际上偏见(即利益、同情、感觉力、兴趣等)具有促进思考的能量,在无视一切价值的场合知识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问卷调查法也因此只是从形式上体现了实证性,而不能从本质上体现实证性。

三、逻辑演绎的特质体现实证性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它既可以用来描述某一事物总体的概况、特征,以及进行事物总体各个方面之间的比较,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体现其逻辑演绎的特质。作为一种实证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有着于众多自然科学方法相类似的逻辑程序。问卷调查法的逻辑演绎的这种实证性质,决定了它与随机抽样、与统计分析密不可分。或者说,问卷调查法实际上意味着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抽样解决的是调查对象的问题,问卷则是进行变量测量和资料收集的工具,而统计分析则是处理这种来自于样本却要反映总体的,以问卷形式收集的大量资料的必要方法。问卷调查法的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体现逻辑演绎的特质。

实证主义方法论最大的特点是,要求每一步演绎推断必须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即推理的结果也可以直接用实践进行检验。法社会学不仅客观地阐明法律现象“究竟是如何”,而且进一步关注于法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证据来检验,某一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是可靠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建构、证据搜集与分析、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无本质区别。实证主义者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实施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问、文献考察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做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也符合科学的逻辑的,当然法社会学的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也同样体现这种逻辑演绎的特质。问卷调查法中以抽样和问卷为前提,统计分析则是其逻辑演绎的具体表现。

四、问卷的准确性较低,其实证性降低

问卷调查法完全依靠问卷、依靠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来收集资料,调查者难以了解被调查者是认真填写还是随便敷衍。填答问卷比较容易,有的被调查者或者是任意打勾、画圈,或者是在从众心理驱使下按照社会主流意识填答;或者被调查者对问题不了解,对回答方式不清楚,无法得到指导和说明;或者对问卷的回复率和有效率低,对无回答者的研究比较困难。问卷回收不确定因素而影响回收率外,还有问卷的灵活性不够,多数问卷要求由结构式来回答问题,使被调查者的态度与观点不能充分说明和表达,并且,问卷调查与被调查者的文化素质有直接关系,特别是问卷要求用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对文化素质较低的被调查者较为困难,因此问卷调查使用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实际。因此问卷调查法的准确性较低。

篇4

关键词:校企共育 影响因素 对策 分析

课 题:省级示范建设项目:2011“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项目”。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笔者学院被立项为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单位,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为示范建设的重点专业,并提出了“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校、企业环境为平台,在资源共享、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性育人机制,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要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问题是:校企之间能否深度合作,校企共育平台能否真正搭建。为此,项目组在已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不同性别、职称、岗位人员,进行了校企共育的目的、态度、合作内容认识情况的调查研究,以便为校企共育的实现提供对策。

二、校企共育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选择

根据调研统计的对象与要求,课题组在充分研究新模式下校企共育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在学院与遂宁及成渝经济圈合作的企业中,抽取了13家企业,分别在技术、生产现场及中层管理人员中随机确定了150人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38人,女性12人;高工36人,工程师99人,经济师15人;从事管理43人,从事技术107人。

2.调研问卷与问题设计

此次调研的问题是企业相关人员对校企共育实现的影响因素的认识,采用的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在已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关心“合作”的兴趣点以及校企共育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校企共育目的、态度、合作内容等重要因素,设计了结构化封闭式校企共育问卷,如表1所示。

3.问卷发放与回收

分组到13个企业,在同一时间段按抽取的人员发放问卷15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为100%。

三、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编制编码表,然后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检验水平α确定为0.010,以判别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岗位人员在校企共育问题认识上是否有差异,以便在校企合作中,采取相应的促进策略。

1.校企共育目的性分析

校企共育目的性调查统计及统计分析数据如表2所示。统计分析结果为:性别不同,在企业发展需要问题上是认同的(χ2=0.004,P=0.948>α);在公益性问题上无差异(χ2=0.024,P=0.876>α),但主要持否定态度;在提高社会声誉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204,P=0.007α);在公益性问题认识上有显著差异(χ2=17.157,P=0.000α),多数认为能提高企业社会声誉。岗位不同,在企业发展需要问题上认识相同(χ2=0.003,P=0.953>α);在公益性问题上无差异(χ2=1.885,P=0.170>α),但持否定态度的人数超过半数;在提高社会声誉方面无差异(χ2=2.118,P=0.146>α),多数人持肯定态度。

2.校企共育态度分析

校企共育态度性调查及统计分析数据如表3所示,统计分析结果为:性别不同,在校企共育态度问题认识上有显著差异(χ2=9.995,P=0.007α),有一半以上人员态度积极;岗位不同,在态度问题上无差异(χ2=5.151,P=0.076>α),均较积极。

3.校企共育合作项目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原理,校企共育合作项目及统计分析数据如表4所示。统计分析结果为:性别不同,在校企共育环境建设上,绝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合作(χ2=0.019,P=0.890>α);职称不同,在校企共育环境建设上是认同的(χ2=0.972,P=0.615>α);岗位不同,在校企共育环境建设上认识相同(χ2=0.344,P=0.558>α),均赞同合作。性别不同,在教学改革合作上认识无差异(χ2=1.785,P=0.181>α),多数支持合作教改;职称不同,在教学改革合作上有显著差异(χ2=13.9,P=0.001α),均持支持态度;岗位不同,在教材建设合作上是认同的(χ2=0.155,P=0.694>α),多数人持支持态度。性别不同,在教师企业锻炼上认识有显著差异(χ2=7.204,P=0.007α),均持肯定态度;岗位不同,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上有显著差异(χ2=8.466,P=0.004

四、校企共育实现的对策

1.在校企共育目的上的对策

根据统计分析,在校企共育目的性的三种取向中,校企共育是企业发展需要已在企业各类人员中达成了共识;多数认为校企共育不是公益性,但高工与经济师认为不是公益性的比例低于工程师;校企共育能提高企业社会声誉方面,多数是认同的,但男性的认同度最高,多数女性不认同。为此,学校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共育”深度合作的取向上,一定要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在业界的影响力,至少在合作初期不能把公益性作为校企共育的目的。同时可根据洽谈对象的性别、职称对合作目的性问题的取向差异,确定合作目的的具体取向。

2.在校企共育合作态度上的对策

根据统计分析,在校企共育合作态度上的三种取向中,态度积极是普遍性的,尤以男性、高工和工程师态度积极的比例最高,在进行校企共育教育教学改革时,应大胆以共育合作为由深入企业调研,遴选合适的企业洽谈校企共育合作事宜。

3.在校企共育合作项目上的对策

根据统计分析,在校企合作的9个项目中,校企共育环境建设多数是赞同的;在合作教学改革方面,高工、经济师及管理岗位多数赞同,工程师和技术岗位则多数持否定态度;在合作教材开发上,均持支持态度,高工特别支持;在教师企业锻炼方面,支持者占多数,高工特别赞同,女性持否定比例最高;在联合产品研发方面,男性、工程师、高工、技术岗位非常支持,而女性、经济师和管理人员多持否定态度;在联合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男性、技术岗位特别支持合作,而女性与管理岗位多数不支持;在员工培训合作上,各类人员均支持;在合作教学方面普遍认为难度大;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认同度较高,尤其是管理人员特别希望。因此在选择校企共育合作的项目时,应遵循逐渐深入合作的原则,合作初期,首先选择认同度高的:校企共育环境建设、合作员工培训、建立长效机制等项目,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与校企共育合作目的逐渐实现,再开展合作教学、合作技术改造、合作产品研发等项目。在洽谈这些项目时,应根据洽谈对象的性别、职称和岗位对各项目的认识程度的不同,把认同度高的项目作为洽谈的重点,回避认同度低的项目,从而促进校企共育合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兴无,邹承俊,等.高职校企合作问题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5).

篇5

[关键词]社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设计边界

一、对问卷调查功能的本土化反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问卷调查方法的本土化反思和讨论非常热烈,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角度。首先,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开始成为一个问题。潘绥铭在对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的比较中进行过“社会调查,何谓真实”的反思。杨心恒等人指出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模糊性与实证主义计量方法的局限性,主张将模糊数学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郭淑华认为文化主位和文化客位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具有影响,是现代社会调查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次。从本土实践来分析问卷调查的功能。林斌、王文韬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反思了当代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邓锁、风笑天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核心刊物上发表的问卷调查研究报告的解析和评价表明:我国问卷调查研究在研究方式、抽样方法以及研究主题三个方面都有发展和不足,并对问卷调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定性与定量的对立、理论与方法的对立进行了反思。方长春从方法论和本土实践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调查研究作为社会研究一种方式的局限性。蔡禾、赵巍根据当时中国社会学发展现状指出,实证研究不等于经验层次研究,实证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绝不可把实证研究方法简化为问卷调查方法。刘少杰主张中国社会学应从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中解放,进行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张兆曙认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在方法论上导致了社会认知的抽象化、简单化和社会实践意义的缺失。

最后,中国国情受到了重视。边燕杰等学者指出,国内社会学研究者藉以研究本土社会的主要理论与概念,基本上是对西方的借鉴和移植。这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语言问题”,即由于大陆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在收集资料时往往失去测量的效度。再者,中国大陆调查研究的许多概念直接泽自两方,而汉语语言中对应概念的缺失也是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可能障碍。另外,研究工具的借用也可能使得调查研究在本土研究中表现出局限性。有学者还对2003年在中国进行的《中国综合凋查》进行了反思性的介绍,从问卷设计、调查实施和资料整理等方面列举、讨论、总结了中国社会学者从事抽样调查的实践经验和问题。

在上述反思中,集中于方法论层次上的人本主义与实证主义之争的论文偏多,而对于社会学主流研究方法的问卷调查尚缺乏“论方法”这一中程理论层次上的反思。本文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专门讨论问卷凋查的适用范同这样一个“起点”问题。笔者认为,问卷调查应该分为最基本的两类。一是描述凋查,就是要了解某个现象的情况,主要是要获得该现象的绝对数、相对比例和分布状况这样三种数据。二足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检验调查,就是事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来检验这些似设。

二、描述调查:不可能“发现”未知现象

尽管是描述调查,但是它的唯一功能,其实仅仅是“查明”而不可能是“发现”。因为我们只能统计出那些我们已知的情况究竟有多少,不论绝对数、百分比还是分布状况;而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从一开始根本不可能设计到问卷中去,还怎么去“发现”?或者说,我们只能调查那些能够给出明确定义的现象的状况。这是由问卷调查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才能去问人家什么;反过来,我们不问什么,人家就不可能回答什么。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从被调查者的回答中发现哪怕是一个原来我们不知道的新现象呢?我们所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查明已知现象的情况而已。例如“中国农民中已经有20%的人进城打工了”这样的结果之所以能够被调查和统计出来,就是因为调查者已经知道了农民中有人进城打工,仅仅是不知道有多少而已。如果连什么人进城打工了都不知道,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应该去调查农民呢?同样,如果仅仅去调查农民,我们就不可能发现那些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来打工的市民究竟有多少这恰恰是因为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查明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情况。

说到底,即使是仅仅为了进行数量调查,就是仅仅计算一下有多少人在做什么事情,我们也必须事先知道那个“事情”在实际生活中的定义是什么,否则,被调查者就连我们究竟在问什么都听不懂。例如,如果要调查发生过“”的人数,那么我们至少需要知道,在实践中这种活动中究竟包括不包括金钱交易呢?如果连这也搞不清楚,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在调查结果里面包括没包括那些的人呢?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卷调查不但不能发现任何未知的现象,也无法查明我们不够了解的现象的进一步情况。那么,为了得到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进行的调查是不是“发现”呢?例如,究竟什么叫“”不是也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来确定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仍然不得不遵守“只能查明已知情况”这一定律。因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提出“元预设”,哪些现象可能被人们认为属于“”,然后才能去问。因此,我们的调查结果只能查明哪些假设在多大程度上被调查对象所认同,却无法获知还有什么我们原来不知道的情况。

三、检验调查:不可能进行“探索”

虽然没有任何文献评论过,但是一种被美其名日“探索分析”、“数据开发’’的研究实践不仅在我国社会学界普遍存在,而且得以发表的论文颇多。这种所谓的‘‘探索”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首先做出一个毫无相关假设设计的问卷,甚至根本就是“想到什么就调查什么”,然后在获得数据之后,随意地找出一些变量来,使用某些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分析。万一真的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分析结果,就认为这是一个“发现”,好像自己原来真的就这样假设过。其二,有些研究者使用二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并没有去了解问卷的设计者当初究竟提出了哪些相关假设、控制假设与统计假设,也不清楚人家究竟为什么要如此设计整个问卷(如为什么包括这些提问而不包括那些),仅仅是从中抽取了某些自己感兴趣的变量,或者把人家原来设计的变量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进行相关分析,倘若碰巧得到了“有意思的”统计结果。就作为自己的发现而发表,这绝不是“探索”而是“玩儿统计”。前者是“事后假设”,后者是“替人假设”,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大忌。它们不仅未实现任何意义上的“探索”,而且会严重误导自己与读者,贻害无穷。这轻则是学术水平问题,重则是学术道德问题。

1.“事后假设”的要害。社会学的问卷调查只能对已有的假设进行检验,却无法探索已有假设之外的任何相互关系。但是我们也仍然只能探索一下,在我们所设定的假设一检验的框架之内,各种因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我们随意抽出任何两个变量做相关分析,那么就是“事后假设”。即使有什么结果也必定是残缺条件之下的扭曲结果。例如,在我们的性调查中,询问了许多个人的基本情况,在统计中我们无意中看到,被调查者的身高与职业存在着显著的相关。但这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发现”呢?因为如果我们原来就假设身高与职业是相关的,那么就应该按照这个相关假设对这两个变量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如职业究竟应该如何划分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不同的职业划分方法就会带来不同的检验结果。另外,我们还必须设计出多种可能存在的中间变量,如地域差别、健康水平、就业时期、自主意愿等,否则,身高与职业之间就很可能是虚假相关。可是,我们的调查并不是要研究这个问题,也从来没有进行过上述的任何设计,因此无论我们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结果”,都不能作为一个“研究发现”来使用,充其量只能是给另外一个新的相关假设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几乎每一个社会学的调查都会问到“五朵金花”(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收入),而且这样的调查非常之多。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仅仅从中抽取任意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就可以得出“研究结果”,作出“性别与收入相关”、“职业与年龄相关”这类的结论?这显然不可以,原因仅仅是因为我们原来并没有进行这样的相关假设,因此也就没有按照这个相关假设进行过任何设计,也就不会拥有检验这个相关假设所必不可少的那些提问与变量。

2.“替人假设”的失误。首先,从调查内容上来看,如果原设计者没有提出这样的相关假设,那么他就不会去包含与此有关的各种变量。可是“二手分析者”无论从中抽出哪两个变量来进行分析,都等于是事后自己提出了新的相关假设。这就需要调查那些与这个新相关假设有关的情况,否则就无法检验这个后来的相关假设。可是,原始数据里却不可能有这些内容,因此“二手分析者”哪怕是把人家原来的全部变量都纳入自己的分析,其结果也仍然是在因素残缺的条件下强行统计的结果,其价值与意义仅仅在于有可能给新的相关假设提供一些参考。其次,从提问的设计来看,“二手分析者”必须论证出原始变量的设计符合自己进行二次分析的需要,否则就不应该进行二次分析。例如,原设计者如果仅仅准备考察变量A和变量B与变量C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一定会根据自己的相关假设,把A、B、C设计成自己需要的形式,如有特定的时空限制,都是两极选项(是与否)等等。也就是说,ABC三个变量的这种形式,仅仅适用于假设“A和B都与C有关系”这样的原始设计。如果“二手分析者”直接去统计分析“A与B之间的关系”,那么你怎么知道变量A与变量B现有的时空限定与两极选项的形式,就一定适合于你来检验自己的新假设呢?也许,A与B都应该是五级分类才能够进行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可是原始数据无法更改,结果第二位分析者不得不“强行统计”,得出一个非常可能失误的结果。

总之,笔者希望用极端的说法来引起讨论。使用二手数据,只能有两种用途:第一,遵循该数据原有的假设一检验的方向,通过对原有变量的转换、重新分类、派生等技术手段,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原研究者所没有发现的结果。这其实就是进一步发掘数据,或者说仅仅是对于原研究者的拾遗补缺。第二,如果脱离原有的相关假设进行任何一种统计分析,那么务必首先论证清楚:这个二手数据为什么适合于对一个后来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应该说明:二次统计分析的一切结果都仅仅在原始设计的框架之内才能够存在,绝不等于能够检验这个后来提出的相关假设。

总而言之,如果非要说检验调查具有所谓的“探索”功能,那么它也是严格限定在问卷原有的“假设一检验设计”这个范围之内,不可越过雷池一步。

四、问卷调查并非最佳选择

在决定采用问卷调查这种方法之初,我们应该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是不是在“发明车轮”?在描述调查的问卷中,每一个提问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特定现象的,因此需要首先考虑一下:我们所要调查的那些具体现象是不是“大概率现象”?如果是,那么对于描述调查来说,我们只是查明了一些尽人皆知的情况,还不如不调查;对于检验调查来说,如果是大概率现象,那么无论把它作为目标变量还是解释变量,都会因为该现象的方差过小而丧失统计意义,大概率的反而就是小概率,道理是一样的,也不应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在这方面,笔者有过教训,在2000年的一次全国随机抽样的调查中,我们曾经设置了一些对于性观念的提问,但是没想到,其中的3个提问竟然有极大概率的人持有同样的看法。例如,93.3%的人倾向于不同意“无爱也可以有性”的说法;有89,0%的人倾向于认为“丈夫有义务满足妻子”;有88.8%的人倾向于认为“女性也应该同样享受性生活”。这样一来,我们的这3个提问等于白费了,不但无法进行相关分析,即使是作为描述调查的结果也意义不大:如此普遍的情况,完全可以通过社会观察、文本分析等其他研究方法来获知与确认,还用得着费时费力地去做问卷调查吗?所以,我们不但必须考虑整个选题是不是前人已经研究过,还必须考虑我们的具体调查内容是不是“不调查也知道”。

其二,假设一检验了什么?在检验调查中,虽然研究者们都知道,如果假设被检验后是不相关的,也仍然具有认知的意义,可以避免后来人再走弯路,但是在问卷设计的实践中,大多数研究者却都倾向于努力设计出那些最可能相关的假设。这是因为,可能不相关的假设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无法做到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穷尽。这就构成了检验式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我们使用问卷调查来检验的那些研究问题,其实已经川其他方法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认知,已经足以作出相当充分的解释,否则我们就无法设计出较好的问卷。邱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问卷调查这种方法呢?原因在于至少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学界,问卷调查、统汁分析这一套定量研究的方法具有不容置疑的主流地位,被认为是最科学的。

其三,为什么非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初学者中,经常有人认为问卷调查是最高级的办法。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最初级的办法,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在中国,在很多现实情况下,其他方法很难运用或者成奉太高,所以我们才不得不采用问卷调查。例如,同样是研究以个人为单位的人类活动,行为学方法中有很多监测的成分,其研究成果的客观性更强。社会学只是因为做不到对大样本人群的监测,退而求其次,才做问卷调查,并不是说明问卷调查有多么高级。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研究的现象存在于小总体之内,而且并不需要随机抽样,那么我们运用参与观察、社区考察、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不但效果要远远好于问卷调查,而且可以作出更深度的解释。

这里涉及到方法论层次上的争论,本文不拟展开论述,只强调一点:即使仅仅是进行捕述调查,在选择调查方法时,也应该把问卷调查放到最后去考虑。

五、改进的建议:为被调查者(而不是为自己)而设计

第一,对于捕述调查。调查者不仅必须知道自己要了解什么,还必须知道被调查者能够回答什么。

除了根本拒答之外,我们应该把被调查者的一切不回答、错答与慌答,统统视为我们自己问卷设计的失误,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是为被调查者设计问卷的,一切以他们的需要与便利为原则。以下是笔者在调查实践中的一些心得。

被调查者的生活实践的范围大致有多大?所询问的现象是否超出了它?被调查者有兴趣吗?在设计调查主题与任何一个具体的提问时,研究者当然是选择那些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有意思的方面。但是,我们必须假设: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于我们所要询问的问题,其实没有觉得有什么重要的,往往是既不关心也不感兴趣,并不希望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研究者。

被调查者需要多努力才能回答?他们是否具有总结、提炼、归纳、感悟的足够能力?例如,直接询问任何一种“平均数”都是在考验被调查者的数学应用能力。如果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那么被调查者就很可能因为难于回答而放弃努力,干脆顺着调查员的意思作出虚假的回答。

被调查者是否可能借题发挥?一些被调查者可能具有表现欲,可能指桑骂槐,可能为了自我证明而作出不实回答。被调查者是否会感觉到问卷或者访谈者的言语带有强制性或者带有言外之意?例如“请您配合”这样的话,在一些敏感的被调查者听起来具有强制的味道,因为我们本来是没有权力要求人家配合的。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调查问卷;SPSS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24-2

0 引言

创业培训是一些高职院校应对新时期挑战的一项具有前瞻性和高效性的对策,这一对策将会为社会培养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如今循规蹈矩的方法已然被社会淘汰,所以创业培训和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的需要。如何完成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调查研究呢?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问卷调查,要编制一份高质量的问卷,首先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编拟预试问卷、预试、整理问卷与编号、项目分析、效度和信度分析。在本文中,将简单介绍SPSS软件在对课题《SYB创业培训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的应用。

1 SPSS软件简介

SPSS是 IBM 公司推出的一系列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的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的总称。它集数据录入、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可以完成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操作。

2 调查问卷的设置及回收

鉴于针对群体的差异性,在设置调查问卷时,分为调查问卷A(针对在校学生)和调查问卷B(针对毕业生)两部分。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按预期完成了调查问卷的编拟、发放、收集工作。共发放问卷600份,成功收集有效问卷534份,其中包括该校问卷382份及兄弟院校152份,参与调查的对象包括理科、工科及文史的相关各专业的学生。

3 SPSS软件应用

3.1 数据整理及问卷结果输入

完成对调查问卷的回收工作后,本人就着手把有效的534份问卷结果输入SPSS软件中,以完成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3.2 数据分析

3.2.1 针对多项选择结果的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有的题目答案是唯一的,即单项选择。这种题目便于答案的整理和结果的得出。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问题存在多样性。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课题的需求,在进行调查时要考虑到被调查的对象的多样性,这就出现了的多项选择题,又称复选题。

SPSS软件的应用为完成多项选择题目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对大学生创业优势的分析:

11.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相对于社会其他阶层的优势在哪里?(可多选)

A.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

B.专业素质较高

C.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

D.具有更多的信息渠道

E. 没有优势

结果如表1所示:

有结果可看出在534份有效问卷中,有529人选择A选项仅有6人放弃,占了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B、C、D各有275、183、和92人选择,而只有E(没有优势)仅有3人选择,说明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对象,都认同大学生创业更有优势。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每个选项被选择的次数,另外还可以以图表的形式更直观的得到结果,如下图。

3.2.2 关联问题的分析

除了完成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分析以外,SPSS软件还可以对关联题目进行分析。例如,性别对创业概念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对于创业概念有一定的影响。

4 总结

通过对以上实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大学生SYB创业课题研究过程中SPSS项目分析的应用,对完成问卷结果分析和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我们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此外,很多研究者还把SPSS应用在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中。SPSS还有着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可以将SPSS软件更多的应用在学习、工作中的数据处理上,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创新性的工作,使它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女大学生运动参与情况 天津师范大学 克莱姆森大学 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86-02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体魄强健,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承担社会重担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的运动参与不但对其自身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本文问题的来源和提出的依据。

1.2 项目研究的背景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对卷入运动(sport involvement)现象发生了一定的兴趣,这一研究兴趣一直持续到80年代。

中国研究人员也经常从高校校园和大学生群体入手,研究大学生的运动情况并作出促进校园体育繁荣的建议分析,为阳光体育在全社会的推广和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注入动力。

1.3 本项目的主要工作

本项目研究将以天津师范大学和克莱姆森大学的在校女生为例,立足中美两国大学生在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的差异,分析两国女大学生运动参与的不同点,以便为发展我国校园体育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

2 中美两国女大学生运动参与情况对比的研究情况

2.1 研究目的

本项目通过对天津师范大学(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和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在校女生的调查研究,分析两国女大学生运动参与的异同,继而丰富我国女大学生体育运动形式,为改善我国大学生的校园体育环境提出意见,为促进我国校园体育的繁荣提供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

项目研究将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四种科研方法。

依据分层抽样原则,在天津师范大学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除体育专业外各专业学生各200名,研究生200名,共1000名,在克莱姆森大学分层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各200名,研究生200名共1000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在两校选择的学生中,文科,理科学生各占50%。其中把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获取所需数据资料,把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处理。

2.3 研究理论基础

本项目主要理论依据如下。

(1)项目研究将探索中美大学生不同教育背景下运动参与的不同特点,从体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差异和体育师资等角度进行探讨。

(2)中美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差异也是导致运动参与差异的重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包含体育价值观和校园体育精神。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通过运用合理的研究方法,针对天津师范大学和克莱姆森大学的女大学生们做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到了以下的结果和分析,并且经过现状分析为我国女大学生体育参与项目做出了理论性的建议和意见。

3.1 运动参与的现状分析

3.1.1 中美女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

通过做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女大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程度最高是一周1~2,美国女大学生也同样如此,但是通过下面的表1可以看到美国女大学生参与运动程度分布比较均衡,而中国相对比较分散。

3.1.2 中美女大学生运动参与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分析

通过做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女大学生参与运动的自由分配时间比例最大的是180 min,美国女大学生主要是120~180 min,而且从总体来看中国女大学生的可参与运动的时间是非常多的。(见表2)

3.1.3 中美女大学生运动参与场所选择情况分析

通过做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女大学生参与运动的场所选择做多的是校内的免费运动场馆以及学校空地,美而国女大学生主要选择在校内免费运动场馆、学校空地或者其他地方运动,由此可见美国女大学生的运动场所选择比较广泛,而中国女大学生运动场所选择仅仅局限在校内空间中,这是二者之间明显的不同之处。(见表3)

3.1.4 中美女大学生运动参与季节情况分析

通过做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和美国女大学生参与运动的季节在一年四季分布较多,但是中国女大学生最主要分布在春天和秋天两个季节,中国女大学生在冬季参与运动的情况与美国相比明显较弱,美而国女大学生主要在夏天运动最多,但是其他三个季节也都表现出很强烈的运动参与程度。(见表4)

3.1.5 中美女大学生运动参与是否有处方的情况分析

通过做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女大学生在参加运动的时候有处方的比例占了16.17%,远远高于中国女大学生十个百分点,这种有处方的运动是具有相关指导,根据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做出相对应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分析,这对于参加运动的运动者是至关重要的,而中国女大学生多数是在没有或者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的情形下参与运动的。(见表5)

3.1.6 中美女大学生运动参与的原因

通过做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女大学生和美国女大学生在参与运动的原因中占据很大因素的是缺乏场地器材,中国女大学生其他原因依此排列为:缺乏运动技术知识、其他原因、缺乏指导老师,最后为缺乏理论知识,而美国女大学生除了缺乏场地器材的因素外,主要的原因有缺乏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见表6)

3.2 中美女大学生参与运动分析结果探讨

通过项目中对中美女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中国女大学生参与运动过程中运动的时间一般是一周1~2,有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参与运动,由于场地限制大多数选择在学校免费运动场馆或者空地中开展,季节喜欢在春秋两季活动,之所以不参与运动最大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场地造成的。

美国女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是一周一到两次(与中国相同),其自由支配给运动的时间相对中国女大学生相对少一个小时,美国女大学生选择的场地比较广泛,不仅在学校场地参与运动还在街头公园参与,她们也在各个季节参与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春秋两季,而影响运动参与情况最大的因素也是场地的缺乏和技术理论知识的欠缺。

3.3 中美女大学生参与运动建议

近年来中国女大学生运动参与热情越来越浓厚,运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在参与的过程中,引起相关高校及其体育教师的重视,因此本文提出相关方面的建议。

首先,校方要尽力建立和完善体育运动场地,尽力为学生参与运动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其次,体育教师要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尽力为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做出合理的技术指导和理论帮助,让其尽量在有处方的情况下去参与运动;最后,女大学生要尽量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尽量选择街头公园以及社区适合参加体育运动的地方增强身体锻炼,为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4 结语

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校园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原因,两校女大学生的运动参与存在很大差异。本项目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一系列对比研究,实现学科交叉和融合,找出两国的优势和劣势,在我国女大学生中科普正确的运动观念,开展新颖的运动运动形式,为我国校园体育的健康蓬勃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9-82.

[2] 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307-334.

[3]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5-199.

[4] 王文丽,刘静,石宏英.大学生休闲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56-59.

篇8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学校认同感,影响因素

 

1.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在进入新的校园之后,都要经历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如果学生对学校有较强的认同感,则有助于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学校认同程度较高的学生,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更为积极,在学业上更为专注和努力。他们往往更愿意自发的调试自己的状态,接触周围的人群,努力适应新学校的生活。作为研究生,笔者对研究生群体的学校认同感有着深厚的兴趣。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就在本校就读的研究生,对于学校的认同高过本科不在该校就读的研究生;学校的校园环境、后勤服务、学习和学术氛围、校园人际关系等影响研究生的学校认同感。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2.研究的意义

在一所大学中,学生对学校认同程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潜在的影响这所学校的文化塑造和精神传承。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个体来说,既可以帮助他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知识,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影响因素,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也可以为他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有利于学校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对学校发展也将产生重要意义。

3.学校认同感的界定

通过查阅文献,一般认为学生的学校认同感是指学生对所在学校的价值观、学校精神及文化传统的承认和接受并产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养成有助于增加对学校环境的适应,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控制及责任感。本文将学校认同感界定为研究生对所属学校学生身份的知悉、情感上的接纳,对所属学校的评价,以及由于这些认知和情感而产生的外在表现。

4.研究的假设

根据笔者的日常观察和访谈分析,本文进行了以下假设:

(1)学生对校园环境、后勤服务、学习学术氛围、校园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的评价是否满意的几率基本相当。

(2)学校认同感在性别、年龄、是否有工作经验、所学专业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学校认同感在本科是否本校学生、生源地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为本校学生或者生源地为本区、本省的学生学校认同感高论文服务。

5.研究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在校研究生,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个人访谈获取更为详尽的信息。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06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88%,有效率94%。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学校认同感的总分和四个影响因素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结果进一步对四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学生评价最低的影响因素。本文还分别对学生的性别、生源地、本科是否本校就读和是否有全职工作经验的变量上对学校认同感总分进行独立双样本T检验,考察这些变量在学校认同感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专业和年龄在认同感总分上进行方差分析,考察这两个变量对认同感影响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6.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学校认同感的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研究生的人口学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学生的学校认同感。这两部分的题项均采用表述性文字。学校认同感调查着重在以下四个主要因素上:校园环境、后勤服务、学习学术氛围和校园人际关系。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无法确定”,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本文调查问卷参照硕士论文比较成熟的调查问卷编写,测量了所要测试的研究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具有良好的效度。将问卷的结果按总分高低排序,前后25(100×25%=25)名受试者作为高、低分组,计算两组受试者在各个项目上的差异。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各项目高低分组差异显著影响因素,说明项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对问卷的信都进行分析,校园环境的问卷的Cronbachа系数是.768,学术学习氛围问卷的Cronbachа系数为.765,后勤服务问卷的Cronbachа系数为.788,校园人际关系问卷的Cronbachа系数为.786。问卷总体信度均属良好。

7.统计分析结果与解释

7.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问卷结果人口学基本信息

性别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41

41.0

41.0

41.0

女 59

59.0

59.0

100.0

Total 100

100.0

100.0

篇9

【关键词】MOOCs 混合式学习 英语写作

一、引言

近几年来,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MOOCs思潮已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话题。MOOCs的兴起和流行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大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借力MOOCs,也将是一线教师广泛关注的话题。长时间以来,英语写作向来是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头疼的方面,也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不少英语教师都反映英语写作教学费时又费力且难见成效,学生对英语写作往往有一种抵触情绪,加之写作提高不明显,使得学生逐步缺乏写作兴趣。而英语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能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及雅思、托福等考试。针对这个问题,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当前,国际和国内有越来越多的MOOCs课程涌现,这些MOOCs课程本身就是很好的英语课程,如能让学习者直接选修相关课程,完成在线学习、完成作业、参加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同时由本校教师对其进行辅导答疑,采用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统一,将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预计学习效果会有显著提高。本研究正是以混合式学习的理念为基础,充分利用将MOOCs课程应用于混合学习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帮助学生学习优秀MOOCs,旨在最大效度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

二、混合式学习简介和研究综述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对在线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概念。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混合学习被普遍定义为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何克抗,2004)。何克抗指出:“混合式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和对E-learning反思后变革的融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培养21世纪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这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混合式学习已日益变得重要。国内外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多数都是理论性的,实证性的研究较少。其中针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更是不多,目前国内学者所做的研究包括尚智慧(2008)(讨论的是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与网络多媒体的结合)、王懿(2011)(讨论的是混合式学习对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陈英红(2013)(讨论的是写作混合式学习的具体的教学模式),这些研究对于之后进行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和借鉴之处,但他们的

研究都是基于网络多媒体而不是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研究。当然,这两年随着MOOCs的兴起,也有少数学者进行了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但鲜有研究是基于MOOCs的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学习或教学的。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1.研究对象和研究设计。本研究以北京某大学的三个班为研究对象,就基于MOOCs的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对象全是该校非英语专业的共三个自然班的大二学生,共105人(其中女生76人,男生29人,年龄在18岁-21岁之间)。我们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本实验,组织学生利用在机房自主学习的时间学习一门国际优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课程,中文名为“《英语写作I:获取专业知识》(英文名为English Composition I: Achieving Expertise)”。该课程是美国MOOCs平台Coursera提供的,由杜克大学开设,持续时长为九周,讲授语言为英语,授课老师语速为中速,级别为初级。课程适用人群为“所有对提高写作感兴趣并期望在英文或写作方面达到初中级水平的同学”,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具备基本的英语水平”。该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写作的过程、进行批判性阅读、写出有效的论证、获得基本写作技能、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等。

本实验共持续一个学期(约18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前(学期初),该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进行测试,并帮助学生了解MOOCs情况以及本门MOOCs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活动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学习中(学期中),本阶段为正式学习MOOCs课程阶段,该阶段主要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MOOCs课程进行指导和帮助;第三阶段为学习后(学期末),本阶段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情况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再次测试;第四阶段为数据收集和统计。

2.研究工具。本研究调查学生英语写作学习情况的工具是两次调查问卷,都是由研究者和任课教师团队亲自设计和编写的,共有20个题项,内容主要包括英语写作动机、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方法等方面。此外,在学完MOOCs后进行的调查问卷中,还进行了对本课程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效果的调查。两次调查问卷采用的都是李克特五点量表(Likert scale),每个题项都设置了五个答案选项,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五个等级。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的两次测试,笔者选取了同一个测试题目,题目是:The reasons why I live in Beijing。这两次作文测试的工具是本校引进的“大学英语写作系统”(Teaching Resource Program,简称TRP系统)。

3.数据收集和分析。对学生写作学习情况的第一阶段摸底调查是在2015年秋季学期初进行的,第三阶段再次进行的写作学习情况调查则是在2015年秋季学期末进行的。学期初(即实验前),任课老师利用TRP系统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摸底测试,并实施第一次问卷调查。学期末(即实验后),任课老师再次利用TRP系统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测试,并实施第二次问卷调查。三个班的任课老师负责布置同样的作文测试题目并进行问卷调查的实施。两次作文测试完毕后,TRP系统对两次作文文本的文章长度、使用单词长短的情况、句子的长短和复杂度、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作出了判断,研究者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和讨论。针对作文测试整体成绩的分析,采用的是TRP系统的总分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班级在学期末(实验后)的作文平均分高于学期初(实验前)的平均分。针对作文文本的分析,采用的是TRP的功能进行分析,该功能主要针对两次作文文本的文章长度、单词使用的多样性、单词使用的复杂度、句子的长度和复杂度、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做出了判断,研究者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进行推断性统计分析。经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实验后大部分项目的平均分都要明显高于实验前,只有词长的平均分在实验后和实验前几乎没有差别,这表明学生在学习完该慕课课程后在语言准确度、句子流利度以及复杂度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针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动机、写作信心、写作习惯、写作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利用的是SPSS 22.0软件的t检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态度在实验后和实验前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增强。而对于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方法,结果表明实验后有较大的转变。这充分说明这种基于慕课的混合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学生对于此种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满意度也比较高。

四、结语

这些年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大大增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慕课的流行,传统的面授教学方法的弊端日趋明显,而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逐渐呈现,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而是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只局限于课本,而是可以充分利用国外优秀的慕课资源,为丰富学习者的学习渠道提供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就本次基于慕课课程的混合式写作学习研究情况来看,教师通过在课后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为学生答疑,架起了网络学习的桥梁,使得学生在写作动机、写作兴趣等方面有较大的增强。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写作,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也使得学生更加投入。这样一来,通过学习杜克大学开设的《英语写作I:获取专业知识》这门课程,学生了解了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有效的写作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多学多练、不断修改和反思。在不断修改和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和英语学习兴趣都会得到明显的改进。由此可见,这种基于慕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对于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有着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英红,刘志光.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3]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6).

篇10

关键词:中学学校;食堂卫生;HACCP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64-01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某省12所不同层次和类别中学学校。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根据中学办学层次、学校类别、地理位置分布及各类学校所占比例等因素综合考虑,共调查学生食堂24座。研究方法:依据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的相关规定,内容包括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卫生、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从业人员、卫生管理等方面。调查结束对每一份调查表进行复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保证资料客观、完整、准确。

2 调查工具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1.1 食堂从业人员:每座学生食堂随进抽选5名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2.1.2 学生:每所中学各随机组织20人进行座谈。

2.1.3 教师:每所中学各随机组织10人进行座谈。

2.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问卷调查。

3 研究工具和主要内容

问卷为结构式调查问卷,由本调查者自行设计,问卷包括《某省中学学生食堂卫生状况现场调查表》、《某省中学学生食堂卫生状况调查表》(食堂从业人员调查问卷)。

3.1 数据的录入整理

3.1.1 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包括确切概率法)、非参数检验等。研究结果中P值均取双侧概率,检验水准a定为0.050。

3.1.2 质量控制:整个调查过程包括问卷设计、调查对象的确定、现场实施、资料录入和分析等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中学学生食堂卫生现场调查结果

4.1.1 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方面:本次调查的24座学生食堂中,有2座(8.33%)学校食堂周围50m以内有蚊蝇滋生地等污染源;食堂内外环境整洁的有22座(91.67%) ;按操作流程布局的有17座(70.83%) ;操作间地面材料符合要求的食堂有20座(83.33%) ;墙壁采用浅色、无毒、不渗水材料援涂,炉灶旁及蒸气间的墙面瓷砖高度到顶的食堂为16座(66.67%)。设有单独备餐间和凉菜间的食堂仅有7座(29.17%) ; IE备餐具清洗消毒间并有明显标志的有20座(83.33%);“三防”设施济全有效的有20座(83.33%) ;有22座(91.67%)食堂实现电子货币化:现金收取配备收银机(验钞机);仅有7座(29.17%)食堂建有男女更衣室及炊事员专用卫生间.

4.1.2 食堂原材料采购、贮存及加工方面:所有食堂24座(100%)均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大宗原材料采购实行索证制度。20座(83.33%)食堂原材料实行集中定点采购:建立原材料采购、验收、保管、发放制度的有20座(83.33%)食堂;只有10座食堂(41.67%)设有粗加工间;16座(66.67%)食堂设有主副食库,三防设施齐全;有20座(83.33%)食堂区分荤、素食品原料及原料、半成品和熟食品的盛放容器及加工用具,有专用操作台和标志;只有6座食堂配置留样柜,实行24小时留样,占到25.00%。

食堂的公用餐具多采用洗碗机、蒸汽进行消毒,其次是含氯餐具消毒液进行化学浸泡消毒,少部分(8.33%)食堂未按照要求进行餐具消毒;有20座食堂的工用具未进行消毒,占到83.33%。

4.1.3 从业人员方面:被调查的120名从业人员有113人(94.17%)持有有效的健康培训合格证明,只有35.00%的专间操作及售饭人员规范佩戴口罩。

4.1.4 学生食堂卫生管理:中学均制定有食品卫生安全的制度、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卫生责任追究制度,但多不够健全。

4.1.5 不同办学层次中学学生食堂卫生状况比较:按照中学的不同办学层次进行比较,内外环境整洁、凉菜间单设消毒、餐厅消毒及洗手、加工流程布局、容器工具分用、原料当天烹调、食品保质超期、原料分池清洗、采购索证、“三防”得力、冷藏设备正常、生熟品分柜、食品留样、餐具消毒等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反映某省中学学生食堂卫生状况普遍欠佳。

5 讨论与建议

5.1 学生食堂硬件设施不完善,基础卫生设施不达标。研究发现某省中学学生食堂普遍存在食堂面积不足、内部布局不合理、基础卫生设施差等问题。综合调查结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整体布局不合理,功能区划分不明显,大部分学校食堂缺少餐具消毒间、单独备餐间;相当一部分学校食堂的加工操作间不符合卫生要求。

5.2 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领导对学校食堂卫生重视不够。调查显示25%的学校没有实行校长负责制,43.75%的学校食堂管理员未接受过任何培训。

5.3 食堂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卫生知识欠缺。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等环节,食品从业人员的意识与行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由于不正确的操作或忽视卫生措施,可能会导致食品受到污染甚至发生食物中毒。

笔者认为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某省中学学生食堂值得探讨,建议今后多考虑到本地区学校的具体实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