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尖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19 16:4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尖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尖端技术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判断,硬件故障,维护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农村,伴随着计算机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计算机的各种故障也使很多用户感到无能为力。那么,如何才能保养和维护好一台计算机,最大限度地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减少它发生故障的概率,使计算机常常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现介绍最基本的计算机维护和计算机出现故障后如何判断解决的方法。

1.硬件维护

通常一台个人计算机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如下部件:主板、CPU、内存、硬盘、显示器、显卡、鼠标和键盘等。

1.1 日常维护。

计算机主板的日常维护主要应该做到:防尘和防潮,CPU、内存条、显示卡等重要部件都是插在主机板上,如果灰尘过多,则有可能导致主板与各部件之间接触不良,产生许多未知故障;如果环境太潮湿,主板很容易变形而产生接触不良等故障,从而影响使用。

1.2 CPU的日常维护。

CPU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对计算机性能影响极大,要想延长CPU的使用寿命,保证计算机正常工作,首先要保证CPU工作在正常的频率下,CPU的散热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CPU不能很好地散热,就有可能引起系统运行不正常、机器无缘无故重新启动、死机等故障,给CPU选择一款好的散热风扇是必不可少的。

1.3 内存条的日常维护。

对于内存条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在升级内存条的时候,尽量要选择和以前品牌一样的内存条来搭配使用,这样可以避免系统运行不正常等故障。

1.4 硬盘的日常维护。

为了使硬盘能够更好地工作,在使用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①硬盘正在工作时不可突然断电;

②注意保持环境卫生;

③工作中不可移动硬盘;

④控制环境温度;

⑤不要自行打开硬盘盖。

1.5 显示器的日常维护。

显示器作为计算机的一个重要部分,影响显示器使用寿命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的湿度。要保证计算机室内温度在大于30%而小于80%。

(2)避免强光照射显示器。显示器在强光的照射下容易加速显像管荧光粉的老化,降低发光效率。

(3)注意保持计算机周围的卫生环境,防止灰尘对其寿命的影响。

(4)减少计算机周围电磁场的干扰。

1.6 鼠标和键盘。

鼠标和键盘是我们在日常使用计算机时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所以鼠标和键盘的维护也显得非常重要。

1.6.1 鼠标。

常见的鼠标通常有机械式、光电机械式、光电式等。下面分别就三中常见类型的鼠标的维护一一介绍。

(1)械式鼠标。

机械鼠标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橡胶球带入的粘性灰尘附着在传动轴上,会造成传动轴传动不均甚至被卡住,导致灵敏度降低,控制起来不会像刚买时那样方便灵活。这时候,你只需要将鼠标翻过来,摘下塑料圆盖,取出橡胶球,用沾有无水酒精的棉球清洗一下然后晾干,再重新装好,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2)光电机械式鼠标。

光电机械鼠标中的发光二级管、光敏三级管都是较为单薄的配件,比较怕剧烈晃动和振动,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摔碰鼠标,或是强力拉扯导线。点击鼠标按键时也不要用力过度,以免损坏弹性开关。最好给鼠标配备一个好的鼠标垫,既大大减少了污垢通过橡胶球进入鼠标中的机会,又增加了橡胶球与鼠标垫之间的摩擦力,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还起到了一定的减振作用,以保护光电检测器件。

(3)光电式鼠标。

使用光电鼠标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感光板的清洁和感光状态良好,避免污垢附着在发光二级管或光敏三级管上,遮挡光线的接收。无论是在任何紧急情况,都要注意千万不要对鼠标进行热插拔。这样做极易把鼠标和接口烧坏。

1.6.2 键盘。

在键盘的日常维护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保持键盘的清洁卫生。

(2)不要把液体洒到键盘上。

(3)操作键盘时,击键不要用力过大,防止按键的机械部件受损而失效。

(4)若需更换键盘时,必须在切断计算机电源的情况下进行,有的键盘壳有塑料倒钩,拆卸时需要格外留神。

2.故障处理

2.1 观察。

计算机故障发生后第一步先不要忙着打开机箱,首先得观察。主要有:

(1)计算机周围的环境情况:计算机位置、电源、连接线、计算机外设、温度与湿度等。

(2)计算机表现出的故障现象、显示器显示的内容及其与正常情况下的异同。

(3)计算机内外的物理情况:灰尘是否过多、线路板和元器件的颜色状况、部件的形状有无变形、指示灯的显示状态等。

(4)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安装了哪些硬件,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使用的是哪种操作系统,安装了哪些应用软件;硬件的设置驱动程序的版本等。

2.2 判断。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故障产生原因。判断工作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先想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即:故障是什么故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故障和应该如何处理。

(2)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地先查阅类似故障处理方案,这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3)在分析故障时,尽量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判断,但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应当先向有经验的人寻求帮助,或在硬件论坛发帖提问。

2.3 坚持“先软后硬”的原则。

即在整个维护判断的过程中,本着先判断是否为软件故障,在能正常开机的情况下可先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当确认软件环境正常时,如果故障不能消失,再从硬件方面着手检查。

2.4 维护环境。

要保证你的维护环境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即电源接地是否正常,工作电压是否稳定,工作室的温度湿度控制等。

2.5 对计算机故障要“先主后次”逐一排除。

在观察分析故障时,有时可能会遇到一台故障机不止一个故障,(比如:系统启动时会自动重启,重启后能进系统,进入系统后会有死机现象,显示屏又出现无规则波纹),此时应该先从主要的故障开始维护,当修复主要故障后,再维护次要故障,很多情况下可能在主要故障问题解决后次要故障现象已不需要维护了。

3.主要方法

3.1 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主要是通过看、听、闻、摸。“看”即观察系统板卡的插头、插座是否歪斜,电阻、电容引脚是否相碰,表面是否有烧焦痕迹,芯片表面是否开裂,主板上的铜箔是否烧断。当然了,不用说您也知道还要查看是否有异物掉进主板的元器件之间(这将造成短路),也可以看看板上是否有烧焦变色的地方,印刷电路板上的走线(铜箔)是否断裂等等。“听”即监听电源风扇、软/硬盘电机或寻道机构、显示器变压器等设备的工作声音是否正常。另外,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常常伴随着异常声响,监听可以及时发现一些事故隐患和在事故发生前即时采取措施。“闻”即辨闻主机、板卡中是否有烧焦的气味,便于发现故障和确定短路所在地。“摸”即用手按压管座的活动芯片,看芯片是否松动或接触不良。另外,在系统运行时用手触摸或靠近CPU、显示器、硬盘等设备的外壳根据其温度可以判断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用手触摸一些芯片的表面,如果发烫,则为该芯片损坏。

3.2 最小系统法。

最小系统是指从维护判断的角度能使计算机开机或运行的最基本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最小系统有两种形式:硬件最小系统:由电源、主板和CPU组成。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任何信号线的连接,只有电源到主板的电源连接。在判断过程中是通过声音来判断这一核心组成部分是否可正常工作;软件最小系统:由电源、主板、CPU、内存、显示卡/显示器、键盘和硬盘组成。这个最小系统主要用来判断系统是否可完成正常的启动与运行。

3.3 逐步添加/去除法。

逐步添加法以最小系统为基础,每次只向系统添加一个部件/设备或软件,来检查故障现象是否消失或发生变化,以此来判断并定位故障部位。逐步去除法,正好与逐步添加法的操作相反。逐步添加/去除法一般要与替换法配合,才能较为准确地定位故障部位。

3.4 隔离法。

隔离法是将可能妨碍故障判断的硬件或软件屏蔽起来的一种判断方法。它也可用来将怀疑相互冲突的硬件、软件隔离开以判断故障是否发生变化的一种方法。上提到的软硬件屏蔽,对于软件来说,即是停止其运行,或者是卸载;对于硬件来说,是在设备管理器中,禁用、卸载其驱动,或干脆将硬件从系统中去除。

3.5 替换法。

替换法是用好的部件去代替可能有故障的部件,以判断故障现象是否消失的一种维护方法。好的部件可以是同型号的,也可能是不同型号的。替换的顺序一般为。

(1)根据故障的现象来考虑需要进行替换的部件或设备。

(2)按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进行替换。如:先内存、CPU,后主板,又如要判断打印故障时,可先考虑打印驱动是否有问题,再考虑打印机连线是否有故障,最后考虑打印机或并口是否有故障等。

(3)最先考查与怀疑有故障的部件相连接的连接线、信号线等,之后是替换怀疑有故障的部件,再后是替换供电部件,最后是与之相关的其它部件。

(4)从部件的故障率高低来考虑最先替换的部件。故障率高的部件先进行替换。

3.6 比较法。

篇2

关键词:连续梁;0#、1#节段同支架现浇;两次加载法;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新建铁路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杭州至长沙段HCZJ-6标段乌溪江特大桥(DK236+199)上跨凯旋北路-世纪大道连续梁,桥跨组合为(48+80+48)m连续梁,与世纪大道夹角为34°,梁部位于半径为8000m的圆曲线上。

连续梁为后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单箱单室变截面连续梁。梁部全长177.5m,箱梁顶宽12.0m,箱梁底宽6.7m,顶板厚度除梁端附近外均为40cm,底板厚度40 cm至100cm,按直线线性变化,腹板厚48cm至60cm,60cm至90cm,按折线变化。主墩承台结构尺寸为14.6m×9.6m×3m、圆端型桥墩高度为10.5m、10m,顶口宽度9.8m×4m。

综合本桥结构设计的具体条件,墩身10.5m高,O号梁段是对称浇筑,拟定模板现浇支架采用落地式倚靠(倚靠桥墩)支架结构形式,将桥墩作为支架一端支点。模板支撑架的总结构为钢管支撑柱加工字钢纵横梁结构。

2.工程施工重点、难点

桥墩作为支架一端的支点,如何妥善处理该处节点是本方案的重点及难点,本方案拟采用精扎螺纹对拉节点,不使用牛腿焊接节点,缘由是焊接牛腿节点存在施工质量差异问题,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及实际施工应用中发现、总结如下的三点;

(1)操作工人的焊接技术、立面焊、温度低、空气流动等因素,都会构成焊接质量的不利条件,达不到方案设计要求强度;

(2)牛腿后部钢板锚固钢筋较多在实际施工振捣过程中质量难免出现偏差,使用过程中出现锚固钢筋失效;

(3)支撑柱是受压杆件,允许压缩沉降,横梁的弯曲变形必须与支柱的沉降相协调、相平衡。支撑柱的压缩带动横梁下沉,横梁给牛腿传递很大多附加弯矩!造成牛腿从上向下先开裂。

因此,牛腿横梁与牛腿接触点刚度越小越好,最好是铰接点。

3.方案总体思路对策

综合本桥结构设计的具体条件,墩身10.5m高,O号梁段是对称浇筑,拟定模板现浇支架采用落地式倚靠(倚靠桥墩)支架结构形式,将桥墩作为支架一端支点。模板支撑架的总结构为钢管支撑柱加工字钢纵横梁结构。

钢管支撑柱采用直径φ300 mm、壁厚12mm钢管支撑柱,斜置于承台上,上端支承于单侧箱梁重心附近位置处;纵向主梁采用两组I45b工字钢组合梁、一端通过钢牛腿与精轧螺纹锚固在墩身上,另一端搁置在钢管支撑柱上;横向分布梁采用5根I36b工字钢,平均布置间距80cm。支撑架顶部及中间各设置一道水平型钢桁撑,与墩身形成稳定连接。型钢材质均为Q235钢材。0号梁段现浇混凝土模板支撑架结构如图1所示

4.现浇支架结构设计

4.1.支架结构示意图

4.2.结构内力计算

4.2.1、计算支撑点内力

浇筑O号梁段时,悬出墩外4m作用在支架上。支撑架的荷载示意图如图2所示。墩身上支撑两点,每点支撑力假设为R1;墩外钢管柱支撑两点,每点竖向支撑力假设为R2。

由力矩平衡原理可得:墩身上分担荷载:R1=561.7KN;支撑柱N1竖向荷载:R2=1043.3KN;

4.2.2、计算纵向工字钢主梁N2

N2主梁内力计算图如图3所示。

N2最大弯矩为:Mmax=394KN・m,最大剪力Tmax=671.9KN。

(1)、计算所需根数

设所需I45b工字钢n根,按允许应力法计算。则:

。令。得到:=1.28。N2为两组钢梁,取n=2根,墩身单侧共4根。

(2)、验算弯曲拉应力

=131.3Mpa,小于f=215MPa,安全储备系数K=1.64,满足要求。

(3)、验算弯曲挠度

利用位移相似比例法计算。

=4.6mm;小于允许挠度==8mm,满足要求。

4.2.3、计算横向分布工字钢梁N3

1、计算支撑梁段平均横断面荷载图

截取O号梁段悬出墩身外4m段的平均断面面积A=10.8m2。

2、计算分布梁N3最大内力

内力计算图如图4所示。

N3分配梁最大弯矩Mmax=553KN・m,最大剪力Tmax=1023.6KN。

3、计算所需根数

设所需I36b工字钢n根,按允许应力法计算。则:。令。得到:=2.94。选取5根(I36b工字钢布置间距应满足梁底模板支撑的150mm×150mm方木支撑跨度需要,平均间距80cm)。

4、验算弯曲拉应力

=120.43Mpa,小于f=215MPa,安全储备系数K=1.78,满足要求。

5、验算弯曲挠度

利用位移相似比例法计算。验算最大弯矩处的挠度变形值。

=11mm;小于允许挠度=11.4mm。满足要求。

4.2.4、墩上牛腿承载能力检算

墩身上钢牛腿承受竖向剪切力Tmax= R1=561.7KN,同时承担斜支撑的水平拉力F=91.3KN。每个支撑牛腿安装4根φ32mm精轧螺纹锚固栓。精轧螺纹标准强度[σ]=830MPa(型号PSB830)。

(1)、竖向抗剪强度验算

每个支点抗剪切能力:T=0.7nAfv=934.1KN,大于Tmax=R1=594KN ,安全储备系数K=1.57,满足要求。

(2)、水平拉力验算

4根φ32mm精轧螺纹的抗拉强度,远远大于F=91.3KN,计算过程略。

(3)、2拼I45b工字钢支撑梁与锚板焊缝能力

每个牛腿焊缝总长度L>200cm,角焊缝焊缝高度h=20mm。

焊缝抗剪能力:T=0.75Lh[fv]=4800KN,大于R1=561.7KN ,满足要求。

(4)、墩上钢牛腿结构图

4.2.6、支撑柱检算

钢管支撑柱受压高度9.57m,钢管支撑柱拟采用两根直径φ300mm、壁厚t=12mm螺旋钢管柱。钢管材质为Q235。每根分担竖向荷载R2=1043.3KN,斜支撑受压荷载R=1047.5KN。

钢管柱的物理几何特征:横截面积A=108.573cm2,截面惯性矩IX=IY=11276.44cm4 ,延米重量85.23kg/m,回转半径i=10.191cm,长细比λ=93.9,属于短压杆。长细比折减系数ψ=0.594。

支撑柱允许支撑能力[R]==1386.6KN。大于R=1047.3KN,安全储备系数1.323,大于K=1.3,满足要求。

钢管受压后最大压缩量:=4.4mm,支架安装时应考虑此部分预留。

其它检算均满足要求,计算过程从略。

5.各项施工保证措施及注意事项

1、体外钢管支撑柱的接长要求顺直、上下同心、搭接或者拼接板厚度焊缝高度均要满足钢管截面强度要求;上下端盖板(法兰盘)焊接要保证焊缝厚度和质量。

2、钢管支撑柱锚固精轧螺纹锚栓,要安装牢固、位置准确、螺帽紧固。

3、为防止支撑柱撞击,建议将支撑柱周围增设防撞保护墙。简易防护方法是填筑土堆高度超过1.5m,并把支撑柱包围起来,设置警示标识;

4、支撑架的整体稳定性,主要是倚靠墩身。与墩身连接的桁撑应焊接牢固可靠。

5、承台预埋的直径25mm精轧螺绞锚栓,锚栓位置要预埋准确,锚固长度不得小于50cm。精轧螺纹钢筋以螺栓固定。

6、直径32mm精轧螺纹锚栓安装时,拧紧牢固即可,可用小千斤顶预拉5T以内预应力,增强工字钢纵梁锚板稳定性。

7、I45b工字钢组合梁应成为一个整体结构。按钢结构一般连接标准,在上下翼缘顶面焊接10mm厚、200mm宽钢板拉结,间距大约1.0m。

8、N2主梁与支撑柱间采用10mm厚钢板拉结焊、或者栓接,连接处达到铰接作用,规避连接的刚度过大而产生附加的变形应力。

9、钢管柱的接长,应按等强度对接焊。管内加衬管,管外可加搭接板。焊缝高度不低于管壁厚度。

10、支架平台上应设安全围栏。围栏规格不得低于1.5m高。

11、钢管支撑柱上下端设置2cm厚钢盖板。盖板上设置纵梁N2的限位约束挡板。

12、梁段施工范围,设置明显警示标识,禁止无关人员入内;吊装场地禁止人员通过。

13、支架处设置防护设施,预防火灾。

6.结束语

通过杭长客专(48+80+48)m连续梁0#段的施工实践,采用此方法,有效地节约了型钢使用量,支架倚墩节点主体结构上也能满足施工及规范的要求,减小因施工操作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安全隐患,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48+80+48m时速350Km/h无砟轨道连续梁 悬臂灌注施工(直、曲线)

[2]孙训方等.材料力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李国豪《钢桥设计》;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档案管理;企业管理;阶段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

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环节、功能及运作的不同,可以把其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1 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2 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企业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

不管企业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

3 电子文件阶段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关于什么是电子文件,我国《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999�把电子文件解释为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电子文件的概念,不妨从与其最临近的概念--机读文件入手。

机读文件仅指计算机识别的文件�最早产生于本世纪40-50年代。这一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90年代逐渐被电子文件所代之。从机读文件到电子文件不仅仅是概念叫法的变化,而是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件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弄清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方面:

其一,生成环境。机读文件中的关键词是“机读”,即“能够由计算机输入装置读出的”文件。所谓“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常指信息从一个存储区读到另一个存储区;第二,从某一形式的记录媒体,如磁带读出信息。可见,复制和识别是机读文件的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读出的文件不是由计算机制成的,它源于纸质文件的输入。与机读文件不同,电子文件则包括在计算机上直接生成的文件。它是企业管理和科技开发信息化的产物,是研究和应用CIMS的必然结果。

其二,管理模式。机读文件的管理模式是模拟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因此对原有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的影响是非本质性的。而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不是建立在独立的现行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它是建立在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它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及生产的要求重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形成和作用的特点划分管理程序与方法。

其三,存在形式。机读文件的存在形式一般为磁带、磁盘及光盘等有形介质。而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则不仅包括有形介质,还可以是网络上传递的代码序列。

其四,管理者的构成。在机读文件阶段,纸质文件管理者是文献信息管理者构成的主体,而且文献信息管理者是独立的群体。而在电子文件阶段,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开发人员和载体维护人员将是文献信息管理者的构成主体,但文献信息管理者将不再是独立的群体,文献信息管理者已不能独立承担起文献信息管理职能。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将取决于文献信息管理者、企业管理及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

4 结语

综上可见,从机读文件到电子文件概念的发展演变,体现着管理信息和科技信息、现行信息和历史信息、动态信息和固态信息的高度集合。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科技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管理问题的迫切需要,将使得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各类作业过程成为必然与可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白细胞;亚硝酸盐;细菌定量计数;尿路感染;细菌培养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一种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尿路感染约占院内感染的20.8~31.7%,仅次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尿路感染是人类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1]。治疗前的中段尿标本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最可靠的指标。自1960年起,尿培养细菌菌落计数≥105CFU/mL被认为是尿路感染的诊断指标[2],此数值对尿路感染诊断的特异性较高。临床上做细菌培养一般需3~4d时间,且费用较高,而阳性率低,为寻求尿路感染快速简便诊断指标,将尿液白细胞(WBC)、亚硝酸盐(NIT)、细菌定量计数(BACT)与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其在诊断尿路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该院门诊和住院部接收的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共803例。均根据无菌操作的原则将患者清洁中段尿液留于无菌试管中,交送检验科分别进行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和尿液细菌培养。

1.2试管与仪器 采用日本Sysmex UF-500i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上海爱科来AX-4280尿干化分析仪,长春瑞克MT-M10试纸条,合肥恒星细菌鉴定仪器。

1.3方法 用1L接种环取尿液1环在血琼脂养皿上划线接种,放置在37℃的培养箱内培育18~24h以培养尿液细菌,并对生长的菌落数进行计数。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尿培养判定标准: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氏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为阳性,尿沉渣和尿干化使用自动分析仪检测,以UF-500i细菌定量计数临界值5999/μl、WBC>25/μl、NIT阳性为筛查UTI的诊断临界值比较尿液细菌培养与尿沉渣分析的检测结果。

2 结果

在803例尿液标本中,尿液细菌培养阳性213例,阳性率26.53%,阴性590例,阴性73.47%率;尿液细菌定量计数阳性176例,阳性率21.92%,阴性627例,阴性率78.08%。尿液沉渣亚硝酸盐和白细胞以及细菌定量计数检验与细菌培养相比,BACT,NIT和WBC的灵敏度分别为73.7%,59.1%和97.2%,特异度为96.8%,98.6%和64.6%,阳性预期值为89.2%,94.0%和49.8%,阴性预期值为91.1%,87.0%和98.4%。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较为先进的尿沉渣分析仪,它综合流式细胞技术和电阻抗原理,通过对尿中有形成分进行荧光染色后,测定其荧光强度、荧光脉冲宽度、前项散射光强度及其脉冲宽度,从而对尿中有形成分进行鉴别和计数。它具有独立的细菌检测通道,可以测定小至0.7μm的杆菌。UF-500i细菌定量计数临界值5999/μl为筛查UTI的诊断临界值,其诊断UTI的敏感性为73.7%,特异性为96.8%,阳性预计值为89.2%,阴性预计值为91.1%。由于影响因素较多,UF-500i细菌定量计数不能成为单一的诊断标准,应结合仪器中白细胞[3]、亚硝酸盐等感染性指标和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尿干化学利用亚硝酸反应的原理来检测细菌,但部分细菌不含有亚硝酸盐还原酶如假单孢类细菌就无法被检出,且亚硝酸盐阳性反应必须符合的条件如尿液必须在膀胱中储存4h以上,体内有适量的硝酸盐存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灵敏度只有59.1%的低值。不能排除女性白带污染及其它因素造成假阳性。

作为尿路感染的筛检试验,需要把尿路感染的患者及可疑患者与无尿路感染者区分开来[4],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较低的假阴性率。然而本研究中尿液WBC、NIT、BACT三项单独而言都不能符合标准,显然目前尿液沉渣与干化学检查的水平尚无法成为合格的尿路感染筛检试验,更不必说取代细菌培养的金标准位置;但可以将三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可疑尿路感染患者有一个初步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降低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343.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渝.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43-744.

篇5

高新技术在国外一般称之为高技术(HighTechnology),而在我国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新技术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技术的概念,广义的高新技术,则包括“高技术”和“新技术”。

高技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技术、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义,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关于高技术,有以下一些代表性观点:

美国学者的定义。美国学者D.Crane指出:应用研究如果同科学有联系,那么它有时被称为高技术;如果没有联系,它就被称为低技术。美国的J.Utterback认为:高技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所指,冷藏技术、电器、汽车和航空技术,都曾是不同时期的高技术,高技术不局限于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工程、材料、激光、海洋工程等六个领域。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定义高技术是: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

日本学者的定义:建立在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即为高技术。日本学者津曲辰一郎认为高技术是经济过程中的主导技术,他将高技术定义为下述技术的总称:①为提高现有商品功能的必要的中心技术;②具有能赋予产品以新功能的主导技术;③构成下一代产品基础的技术。

国内学者的观点。高技术是指能带来高效益、具有高增殖作用,并且能向经济和社会广泛渗透的技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的新技术群的核心。王伯鲁提出枚举定义法,即当代高技术领域是指: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生物技术(包括制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包括核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的高技术内涵是不同的。现代高技术应反映如下3个方面的要求:

从技术的结构看,高技术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有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技术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技术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技术是Science-based技术。

因此,高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必须强调,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是指运用当代最新科学知识和尖端技术而形成的技术群,它们构成新一代产品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具高增殖作用和广泛的渗透功能。

2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定义: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000名职工中有25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把3.5%以上的净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而生产的新产品。

美国商务部依据某类产品销售额中R&D支出的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标准确定的高技术产品为:①导弹以及航空器;②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③通讯设备;④电子元器件;⑤飞机及零部件;⑥办公设备及计算、会计仪器;⑦军械用品;⑧医药制品;⑨工业用无机化工制品;⑩专用设备及科学仪器;(11)发动机及涡轮机;(12)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纤维及其他人造纤维(不包括玻璃制品)。美国海关合作理事会在以往对高技术产品定义和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定性分析,对高技术产品进一步筛选,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技术产品:①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②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所确定的技术10大领域为:①生物技术;②生命科学技术;③光电技术;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⑤电子技术;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⑦材料设备技术;⑧航天技术;⑨武器技术;⑩核技术。

广东省“高技术企业统计方法研究”课题组认为:符合下述条件的①、②、③、④中的任一项及⑤、⑥两项者,即为高技术产品:①(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新科学原理生产的产品;②(在国内或省内)首先应用我国独创的新工艺或国际上最新工艺,并使产品质量或功能或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③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生物品种,并使质量或劳动生产率或成本或功能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④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公布的高技术产品目录;⑤符合国际标准或技术先进国家标准,若无国际标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国家、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⑥达到本年代技术先进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产品,是以高技术为主导技术而生产的具有新的用途和性能,或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

3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美国方面的研究。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研究试制费和科技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比整个制造业高出1倍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国立科学财团的定义为:研究和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5%以上,职工中每千人中有25人以上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的定义为: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总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美国学者戴曼斯叙(D.Dimancescu)在《高技术》杂志上指出:对高技术企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又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知识密集,这是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必要成份,也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必需。美国学者杜迪(F.D.Doody)和芒塞(H.B.Muntser)认为,高技术部类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类体现出高增长率、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高附加价值、强烈的出口导向和劳务密集(这里专指高技能的劳务)的生产技术公司。

在英国,高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一组包含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它技术的产业群体。

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一种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技术产业。

在加拿大,高新技术产业被定义为是一种技术水平相对高的生产部门,这种相对高的技术水平通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或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

在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企业的产业。

在日本,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度高,技术革新速度快,且由于增长能力强,能在将来拥有一定水平的市场规模,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R&D密集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将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而言具有较高R&D密集度的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

《欧盟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把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R&D投入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科学仪器制造业等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或先导产业。

在中国,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例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中国科技产业》公布的目录包括:①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②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③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④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⑤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⑥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⑦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⑧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⑩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11)其它的新工艺、新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具有以下4项特点:

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所用的设备、材料涉及到现代技术领域的许多尖端成果;它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科研费用和设备投资大,产品的附加值高;它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科技开发人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人员;它的产品具有国际性和前景良好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指由高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具有知识密集、R&D投入高、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

【参考文献】

1蔡莉,王新.高技术产业的划分及发展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篇6

关键字: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历史沿革;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TH70-4 文献标识码:A

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历史沿革

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测控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日晷这一原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者对本专业存在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以为测控技术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也是很浅薄的错误。我们可以听听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位同学的话,他说:“进入大学以前,我认为我将来的工作就是拿着大三角板,到处量量,呵呵,谁知开始上专业课了,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专业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纳米啊,都是我们测试的手段。现有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可以让我轻松地模拟实地环境,不仅学起来轻松省事,更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设计更复杂完备的系统。”可见,一个真正的测控专业学者,需要掌握更多电学方面的知识,他们要掌握基本的电路知识,具有新颖设计思路,并且能运用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工作。

中国工业以前很长时间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路货太多,没有自主创新,没有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工业强国相争,这与我国测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有关。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关键,因此,测控专业的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

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无损检测理论与工艺、计算机测试、工业过程的在线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材料加工、设备安全与质量控制、计量测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工业无损检测、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开发和工业检测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复合型应用性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且这个专业主要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培养具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知识面宽、基础理论扎实、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毕业以后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因为他们专业知识面宽广,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转行比较

容易。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校对这个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材料加工、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无损检测工艺设计与检测操作、计算机测试与仪器仪表开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无损检测应用、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精密仪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训练,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应用及设计开发能力。

相比起许多理工类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可能是比较难以望文生义的一个专业。究竟什么是“测控”?“测控”的范围是什么?“测控”专业在社会上又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使许多考生在报考的时候对这个专业心存疑虑。其实测控技术就是精确探测和采集各种信息的尖端技术。说白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就是去研究、去开发最先进的测量仪器。而高技术含量测量仪器不仅逐渐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最尖端、最激动人心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7

英文名称:Spacecraft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1379

国内刊号:11-5333/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8

在各种信息资源中,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它存储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目前信息的种类和形式在不断变化,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形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模式也发生着转变,从实体档案逐渐向数字化档案衍生,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人们提出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构想,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数字化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

一、更好的保存历史资料

历史越悠久的档案价值越高,但鉴于以前的保存手段和保管技术有限,一些历史档案可能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极为可惜的。现在有了数字化存储手段就避免了类似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扫描、摄影等技术对其提供更好的保护。传统纸质材料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而磁盘、光盘、彩照、录像带等归档材料易受潮、受损,借助信息数字化在社会各领域的拓展,档案归档的材料由原始的纯纸材料向多样化发展,如磁盘、光盘、录像带、彩色照片等,要想方设法延长其保存期限。过去的材质和现行的纸质材料,都难以达到这一目的,但数字化管理,如利用计算机扫描技术对这些文献作数字化处理,制作数字化副本,提供利用和交流,把原件妥善地保存起来,便可以有效地延长原件的保存时间,以防因长期翻阅造成字迹模糊或破损。

二、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了档案的管理

档案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它记载着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进展的全过程,也信息,汇集着丰富的、大量的各方面的知识,使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数字化管理如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档案,数字化档案后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档案的查找和借阅,省时省力,并且再也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随时都可以上网查询需要的档案资料。网上利用档案的开展,将会使档案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进入极好的良性循环之中。

三、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篇9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应用;研究

21世纪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高新科技发展的带动下,发展也日益壮大,在测绘中的应用也备受重视。地理信息系统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在测绘中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内涵

地理信息系统,顾名思义,即为处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其中涵盖地理空间的采集、传输、分析、管理、表达,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分析与处理海量数据的全新系统。就地理信息系统之强大优点,在测绘中将具有比较远大的发展应用空间。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其表现也不仅相同。从学科角度出发,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基于地理学、地图学、统计学、测量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全新学科,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则是有一定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工具;从系统结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从功能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传输等多方面功能合为一体的体系。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广泛应用

众所周知,测绘工作是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对特定的地理位置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最终得出最为直观的数字信息与图标,为更好的管理与规划做好重要的前期工作。地理信息系统以其高效、精确、迅速等特点,在测绘的实践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能量。

1、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系统以其高效快捷的运行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进行测绘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通过与多种仪器相互结合,可以针对某一个位置的位置信息进行有效的数据采集,在短时间内获得精准清晰的数据及其图标信息,故而,功能十分强大。相较于传统的测绘方式,地理信息系统更为快捷方便、科学精确,还节省了人力物力,促进了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

2、数据的转换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数据的转换与处理上。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数据建模,把自身储存的信息与所获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对比,自动识别不同条件下的数字化数据的空间关系。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对搜集到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可以讲自身获得相关数据进行重构,促使数据信息之间的互相兼容,为数据更好的被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的功能,在测绘中被普遍的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主要基于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区域学等众多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图形数据的分析计算、分析物体的位置来对空间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虽然,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发展尚不完善,但是在测绘中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深厚的空间数据分析理论基础。

4、数据源。测绘工作中,数据源的采集十分重要,而地理信息系统所具备的电子数据和非电子数据系统,恰好可以满足测绘工作中对于数据源信息的采集需要。通过物理手段获得第一数据信息直接存于电脑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很好的对其进行解译、编辑与处理,形成第二数据信息。之后,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转换成地图、统计数据报表以及可视的影像图等等,更加直观的为测绘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源信息。

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工作中的重大优势

测绘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传统的测绘工作方法由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故而被逐渐淘汰。而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作中的优势逐渐被人们认可,笔者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科学研究,归纳总结出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三大优势:

1、地理信息系统快捷高效,节省了测绘工作的时间。传统的测绘工作方法,过分依赖人工,搜集数据的时间比较漫长,且过程比较艰辛,最终获得数据也相对粗糙。而地理信息系统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捷、高效的为测绘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源、数据管理及分析,大大节省了测绘工作的时间,促进了测绘工作的进行。

2、地理信息系统具备时效性,精准获取信息,并反映在测绘结果之中。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一旦设定了系统的行动规则,就会对设定的地理位置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捕捉周边环境的变化,并对设定位置区域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数据分析,直接保存与测绘结果中,方便快捷,及时高效,做到了实时监控。

3、精准性高,有效避免测绘中的失误。传统测绘工作过分依赖人工,故而,数据的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地理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等高新科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科学的系统,只要按照程序预先设置好运行规则,对于设置的位置区域内所有数据的变化,都会被及时准确的收集、分析并且传输过来,且结果准确易于测绘工作的实际运用,完全可以避免测绘中不应该发生的失误。

四、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前景

地理信息系统是顺应时代潮流而生的,必将对时代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在测绘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有着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一方面,我国“数字中国”的构建过程中,迫切需要地理信息系统的参与,并发挥积极的力量,这是时代机遇;另一方面,在未来的时代中,必然是尖端科技的时代,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尖端技术的一份子,必将与卫星定位系统、遥感系统等尖端科技结合,更进一步促进测绘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高科技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对于测绘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测绘工作中积极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获得快捷精准的数据信息,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促进测绘工作的时效性、精准性和科学性,可谓一举多得。笔者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广泛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抛砖引玉,希冀有助于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更好的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谭玉莲.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2011(7)

[2]吴炳方,张明金,李新功.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J].地理学报,2008(4)

篇10

在十五所迎来50周年的特殊时刻,原电子部计算机局局长廖幼鸣站在中国计算机发展的高度,追溯了十五所的发展历程。

1958年~1978年

埋头钻技术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我国科技界于1956年在总理亲自提议、主持下,制定了《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4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在随后掀起的科技浪潮中,十五所应运而生。为国防服务的使命,让它在“出生”时便多了道光环。

“这时期,我国计算机事业还处于技术探索阶段。”廖幼鸣将1958年~1978年的20年历程总结为“埋头钻技术”。十五所也在国家号召下,埋头探索先导型技术。据廖幼鸣回忆,在起步阶段,十五所肩负的使命侧重于面向军用,而军用课题技术要求比之其他领域应用,难度更高、涉及科技范围更广。因此十五所钻研的不仅是科学计算,而是科学计算、实时处理、数据处理三个领域的技术研究。

1979年~1985年

利用国际环境

吸纳新技术

的顺利召开,标志着“十年”结束,改革开放政策为计算机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1979年3月21日,国务院决定成立管理计算机工业政策、规划及有关企业的国家电子计算机总局。体制的改变预示着计算机从象牙塔走出,不再仅仅作为被研究的尖端技术。国家需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使其成为满足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旺盛需求的先进技术装备部门。

总局成立后,我国计算机工业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十五所在体系创建初期发挥了特殊作用。在总局制定行业规划、技术政策、产业调整和布局、产学研结合等诸方面,不难发现十五所的贡献。在总局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十五所也给了相应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十五所作为国防工业的骨干研究所,为当时一系列重大国防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装备和优秀技术保障队伍,并当仁不让地发挥了行业的科研骨干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巨型机的研究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十五所对这一研究项目保持了争所不争的态度,到最后慢慢地退出”。廖幼鸣告诉记者,十五所在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关注点不能仅仅放在运行速度上,而是要考虑科技如何更好地为工业、国防和经济服务。

正是十五所对科技主战场的正确认识,使其抛弃了对单纯的高指标计算机研究的模式,开始投入到为中国所有工业部门、经济发展部门、军事国防部门的服务中,研究能满足金融、银行、铁道、教育、政府等行业广泛应用的计算机系列。

改革开放后,初期的国产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遭到了巨大挑战――缺乏软件支撑。计算机总局决定研发新一代的国产系列计算机,要与国际主流机型软件相兼容的政策。中型和小型系列机研制任务一大部分落在十五所肩上。“在总局指导下,十五所着手研制与IBM兼容的8000系列,随后又研制出与DEC兼容的2000系列。解决了缺乏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的燃眉之急。十五所在5年内推出了从180系列到2000系列32位小型机,并投入批量生产,成为我国小型机的研究生产基地。上个世纪80年代是国产计算机科研成果品种最多、进度最快的辉煌时期。廖幼鸣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激动不已。

网络建设是计算机总局的另一项工作。“很多研究所只研究单机,网络与软件并没有涉及,十五所便首先挑起这一重任。”廖幼鸣回忆,十五所派出专家在香港的民房经过模拟环境的搭建进行信号试验,最终解决了LAN与WAN的关系。

1986年至今

践行“太极”计划

1986年,在原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铁映的亲自指导下,总局在山东召开“石岛会议”,会议除总结计算机工业在改革开放下的发展经验外,也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完成新任务的对策。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计算机工业面临的历史使命,二是为完成使命应采取的产业政策和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