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18 18:0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

篇1

[关键词]专利文献 计算机检索 语义检索 图像检索

[分类号]G352

1 前言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语言学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整个信息检索技术领域的发展,专利文献的计算机检索技术正成为情报检索领域研究的热点。下文拟从多语言混合检索、分类检索、语义检索、图像检索以及辅助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专利文献计算机检索技术的最新发展

2 多语言混合检索

专利文献是由各国、各地区专利局或世界知识产权局出版的官方文献,因此一般以各局官方语言出版。虽然大部分专利文献是英语文献,但是仍然存在大量日文、中文、德文、法文及其他语种的文献。出版语言的多样性给专利文献的检索和利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要实现多语言混合检索,机器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技术。目前一些专利局在其官方网站上推出了机器翻译系统,例如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有汉英机器翻译,日本特许厅提供有日英机器翻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供有韩英机器翻译等,上述网络机器翻译系统对其他国家的用户阅读方便和使用本国专利文献起到了帮助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的技术也迅速发展,从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扩展到了基于实例或模版的机器翻译、统计机器翻译等。尤其是近年来语言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语义描述或以知识描述为特征的智能机器翻译系统正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专利文献作为一种特殊的科技文献,由于其具有特定的句法和语言结构,同时例如权利要求书等具有法律公示性文件的作用,这对翻译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研究者通过在机器翻译系统内集成多个翻译引擎、对不同特点的内容使用不同引擎翻译的方式来提高翻译质量。

已有的机器翻译系统基本局限于单篇文献的机器翻译,无法实现真正的多语言混合检索。多语言混合检索系统不仅可以允许混合语言的检索式,而且同一个检索式还可以对不同语言的专利文献进行检索,其实现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翻译检索式、翻译文献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混合式。翻译检索式的工作量小,比较适合于因特网检索,但由于检索式通常缺乏语境,翻译难度较大;翻译文献的方式虽然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进而有利于文献检索,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翻译量太大、翻译时间长。

3 分类检索

分类号一直是专利文献检索的重要手段。目前除了基本涵盖各国专利文献的国际专利分类(IPC)之外,美国专利商标局、日本特许厅和欧洲专利局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类体系,分别是UC、FI/FT和ECLA。IPC虽然通用,但存在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条目不够完备、文献分类更新不及时等缺陷,导致使用IPC检索的效果欠佳。UC和FI/FT分别只能检索美国和日本的专利文献,ECLA虽然能够检索到多国的文献,但仍然不能有效地检索日本、韩国、中国等国的专利文献。

为改善这种局面,美国、日本和欧洲自2000年即开始了“三边分类和谐计划”,该计划旨在推进ECLA、UC和FI三个分类体系的融合以增强分类号检索的功能,同时对现有IPC分类体系提出改进建议。依据2009年召开的第27次三边会议,韩国知识产权局已经加入上述计划,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也以观察国的身份参与这项工作。此外,近年来美国专利商标局、日本特许厅、欧洲专利局、韩国知识产权局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五局积极开展合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是“共同的分类”。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分类的一致性,扩展或细化部分技术领域的分类,进而提高检索的效率和质量。

不管是美日欧三方开展的“三边分类和谐计划”,还是五局共同开展的“共同的分类”项目,都必将推进专利文献分类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检索的分类”,进一步增强分类号在专利文献计算机检索中的作用。

4 语义检索

当前专利文献检索的主要手段为关键词和分类号检索,而由于一词多义、一义多词,专利文献撰写、加工和翻译质量不一以及关键词的机械匹配等问题,本质上决定了其查全率和查准率受限制。随着计算技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发展,搜索引擎的智能化有望从根本上提高现有检索系统的检索质量。

搜索引擎的智能化具体表现为语义检索,也称为知识检索或概念检索。语义检索是对检索条件、信息组织及检索结果显示赋予一定语义成分的一种新的检索方式。语义检索的本质在于以语义为对象进行搜索,而不是对字符串进行简单的机械匹配,因此可避免关键词匹配检索中由于词和义不对应所导致的问题。

语义检索过程一般包括对被检索的文档以及输入的检索式进行语义分析和匹配处理。这种语义分析处理依赖于词汇的语义描述技术以及分别用于词义鉴别和词汇过滤的语义识别技术和词汇链算法。可以通过诸如WordNet等语义词典对词汇实现较完备的语义描述,保证人和机器对词汇的理解一致。

最新发展的潜在语义索引通过将文献搜索过程中的向量空间模型和奇异值分解相结合,可以揭示文档中的词间关系,因而适于构建专利文献搜索引擎”…。利用语义进行检索还可以将专利文献中的非技术性信息考虑在内,例如将特定的技术概念和申请人、发明人等信息进行语义联系。此外,语义检索还可以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用户的检索需求,从而为诸如查新、侵权等不同目的的检索提供相应的结果。

近年来国内一些开发商也纷纷提供具有语义检索功能的专利文献检索系统,例如东方灵盾开发的专利检索系统和Patenticst网站。Patentics网站除了可以实现传统的关键词检索功能,还支持语义检索,仅通过输入检索所针对的专利文献号,即可自动对其进行语义分析、文献检索,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度排序。当前专利文献检索领域还未广泛应用语义检索,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的搜索引擎不仅能利用语义技术提高检索的效率,还有望能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甚至自动生成检索报告。

5 图像检索

根据对图像检索所使用方法的特征可以分为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法(TBIR)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法(cBIR)。专利文献一般都带有大量的附图,包括机械结构或化学结构式附图、电路图、方框图、流程图或曲线图等。与传统的关键词检索和分类号检索相比,CBIR更加直观、快速,而且可以克服因文字表述差异而导致的漏检,因此它正在成为专利文献检索领域的研究热点。专利文献的附图都是黑白二元图像(本文

所称专利是指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不包括外观设计专利),不存在颜色和纹理等特征,因此专利文献的图像检索主要是基于形状和区域的图像特征。

虽然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专利文献图像检索系统,但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开发出若干可专门用于专利文献的图像检索原型系统,例如IIT Kanpur的PATseek、Informatics and Telematics Institute的PatMediat以及LTUtechnologies公司的ImageSeeker等。PATseek专门针对美国专利文献进行图像检索,而PatMedia网站上的试验系统仅针对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文献,这两个图像检索系统都可实现直接输入待检索的图像,系统自动进行相似度匹配,直接提供专利附图,同时还可以进行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

典型的专利图像检索系统包括专利文献处理部分和图像检索部分,如图1所示:

文献处理部分又进一步包括文献预处理和视觉、文本元数据提取和索引两部分。前者是找出文献中的图形和对应的文字描述;后者则是进一步进行图像特征分析和文本分析,分别提取基本的图像特征以及能够表示图形含义的高层语义特征的关键词,由此分别形成索引后的图形特征矢量库、图像库、文本描述关键词库和知识库。在图像检索部分,基于上述提取的元数据,进行图像相似度匹配,同时还可以基于文本进行图像检索。与一般领域的图形检索相比,由于专利文献中每幅图形一般都对应有文字描述,即使不再进行人工标注或自动标注,都能提取到较好的高层语义特征,这对提高专利文献图形检索的准确性非常有帮助。

目前因特网上最新版本的PatMedia专利文献图像检索系统不仅提供有图像输入的检索方式,还提供有文献号、关键词输入的检索方式;此外,对于检索结果还可以进一步使用文本过滤、类别过滤等功能。下面示例性地给出了利用PatMedia进行图像检索的结果(见图2、图3),输入如图2所示的图像,该系统可以检索出如图3所示的结果(仅列出部分结果)。

目前专利文献图像检索系统仅处于试验阶段,只能对数量非常少的特定专利文献进行检索,且检索结果相关度还不是很高,但由于图像检索具有其他任何检索方式都不具备的优点,相信随着人们对专利文献图像检索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以及语义检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高精度的图像检索必将成为现实。

6 辅助技术

高质量的专利文献是提高检索质量的基础。专利文献分类、标引和摘要改写是专利文献加工的主要内容。传统的专利文献加工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其成本高且速度受限制,质量不统一。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对专利文献进行自动分类、自动标引、自动摘要和自动聚类。

专利文献自动分类已经在欧洲、美国、日本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尝试。例如欧洲专利局已经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实现了专利文献的自动初分类;对日本专利文献自动分类研究表明,对于使用K临近算法进行自动分类的情况下,先将专利文献按部分结构化为语义单元可以提高74%的效率。

PATExpert代表了目前较先进的专利文献自动处理技术的发展,通过基于语义网的语义处理技术实现了面向内容的专利文献自动处理,其中的一个主要技术是利用一定的语义表示结构实现专利文献知识层面的表达。该系统可以执行的处理任务包括:专利文献内容和元数据的自动抽取;全文、图像、相关性搜索引擎;专利文献的自动分类和聚类;面向多语言的辅助理解工具;专利价值自动评估等。

国内有一些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的基于IPC体系的专利文献自动分类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统计分类技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基于人工智能或语义的专利文献自动分类发展迅速,例如上文提到的Patentics试验系统也开始尝试对专利文献进行自动分类。

中文专利文献的自动处理仍处于研究阶段,虽然国外专利文献自动处理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由于中文表述的特殊性,许多技术还待消化和开发,例如汉语词汇之间的分词技术是制约自动标引质量的一个障碍。随着信息处理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发展,专利文献的自动分类、自动标引、自动聚类和自动摘要正在逐步由半自动走向全自动化,这给搜索引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利用语义技术实现基于内容的自动处理将是未来的发展主流,也是提高专利文献自动处理质量的主要手段。

篇2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

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

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

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结合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220-02

地理信息系统(GIS)使用功能强大啊,其主要用在了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方面。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革新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两者相互结合运用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因而,把计算机技术融合于GIS中成为当前科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

1 GIS强大的功能体现

由于GIS内部结构组成的科学性,由硬件、软件、数据、用户、操作等5个结构组成[1]。每个局部组成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因而让整个GIS体系的功能变得更加完善,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能力变得更加强大。当前运用的GIS功能优势主要包括:

1)编辑处理功能。从本质上看,GIS就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地理数据库,主要负责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系统在处理过程中能够自动辨别分析数据的错误情况,把相关错误的信息进行汇总对比,以防止内部数据库出现异常。

2)空间分析功能。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主要体现在过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等两大方面。空间分析、制图、数据管理相比,空间分析则没有过于严格的标准,其处理方式极为复杂,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数学模型和理论知识的运用,以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性。空间分析常用的有:拓扑空间查询、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空间集合分析[2]。

3)数据管理功能。GIS的管理功能则显现出了独特的作用,其能够协调好数据库内部的正确运行,对数据、图形合理编排,见图1,以便日后信息调用。GIS管理功能有:数据库定义、数据库创建等。

图1 GIS数据处理操作

4)绘画制图功能。在对数据库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后,GIS的作用主要是把具体的数据转换为实际的图形,以更加形象准确地反映出数据信息。如:GIS可把实体图形数据详细描述后,并将其自动制成用户需要的图像,其不但为用户创立总体图形,还能对其分层处理。

2 计算机技术为GIS创造条件

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计算机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在现代社会各个行业中的运用也是极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仅仅局限于一个时间阶段,在今后科技发达的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革新,为GIS创造诸多有利条件。目前,计算机技术总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结构方面。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主要是为了保证内部系统的使用性能,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化时代下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通常涉及到了两大块:第一,程序标准,根据设计要求对系统的程序编写进行组合调整,对软件使用性能有较大的影响;第二,硬件需要,根据硬件组成来调整设备结构以优化性能。

2)编写方面。与传统计算机技术相比,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有了很大的改进。如:早期程序编写靠人工完成,不仅耗时久、且容易出现错误,给维修调试带来不便。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中,我们可以运用系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对内部语言进行调整,大大提升了程序运行的效率[3]。

3)管理方面。计算机自动处理性能摆脱了人工数据处理的弊端,其可以通过相关操作对整个操作系统实施日常管理,主要包括:软件设置、数据库等方面,通过计算机管理技术可以让系统自身的处理速度得到改善,既维护了正常的系统性能,也减少了维修费用,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4)诊断方面。网络非法攻击、黑客袭击等都是计算机网络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问题,网络遭到袭击后轻则数据丢失,重则整个网络瘫痪,对用户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自诊断、自维护”功能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在系统出现异常后立刻诊断处理以防故障。

3 计算机技术研发的GIS

在计算机运用于GIS之后,许多先进的GIS形式被积极创建,其功能要远远超过传统的信息系统模式。当前在计算机技术下发展的GIS类型主要包括了开放型、虚拟型、网络型、三维型等,具体如下:

1)开放型。开放GIS的最大特点在于能促进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其操作性强、扩展范围大,这就改变了传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难度大、可行性低的缺陷。

2)虚拟型。虚拟GIS则是根据计算机中的虚拟技术变化而来,GIS通过结合虚拟技术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仿真模拟,实现人机交换。该技术的运用能够对地理信息系统内部结构进行检测,在模拟过程中发现系统缺陷后可及时调整修改,从而避免了人工检测的不足。

3)网络型。网络化的GIS成为了广大用户积极追求的对象,其主要是利用创建万维网GIS对课题深入研究[4]。这种新型的GIS优点包括:适应能力强、运用范围广、操作难度低。

4)三维型。地理学科的分析通常需要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探究,在考虑问题过程中应该积极创建3D空间。从不同的空间方向来显现某一个问题,让数据描述变得更加形象。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中,对于三维 GIS运用更为迫切,其将成为今后GIS发展的主流。

4 结论

无论是计算机技术,还是地理信息系统,其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科技主流。而为了实现两者功能的最大发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需要把计算机技术融合于GIS,创建出新型的GIS模式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扈正欣.基于Internet 的地理信息管系统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45-47.

[2]雷纪海.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模型及管理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2(8):39-41.

篇4

关键词:数据通信;交换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1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计算机对远程信息的处理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一种全新的通信技术也在慢慢地发展起来,人们把它称作数据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是继电报、电话业务之后的第三大通信业务,可实现终端与终端、终端和计算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此技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而诞生。它在完成终端和计算机的通信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计算机间的通信。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通信的要求,数据通信中的交换技术也在逐渐地发展和进步。本文从数据通信的原理、数据通信交换技术的分类及特点和最新发展情况,对现代数据通信中的交换技术做出简单的探讨。

一、数据通信及数据交换的涵义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结合的技术,将计算机和数据终端通过传输信道的方式将二者进行联结,实现终端与终端、终端和计算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和软硬件的共享。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当连接终端与计算机,或者计算机与计算机的不是直通专线,而是要经过网络的接续过程来建立连接的时候,这时两端系统之间的传输线路就是通过通信网络中若干节点转接而成的所谓" 交换线路"。在任意一种拓扑结构的传输网络中,通过节点之间的某种转接方式来实现从任一端系统到另一端系统之间接通数据通路的技术,就称为数据交换技术。数据终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

二、 通信数据交换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要归结于内部的电路交换。通信技术在不同领域内和不同的业务需求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电路方式。作为数据通信技术方式中比较简单的方式,电路方式能够比较简便地实现两点间的信息传递。电路方式是以双向方式完成信息输送的,其基本原理源于电话网电路的转换。

2、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将要发送的数据分割成一定长度的分组,并根据每个分组头上标明的地址按顺序发送,这是一种在传统存储转化方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交换方式。

分组交换技术的特点:分组交换的网络能与不同种类的终端进行连接,网络可以与低速数据网、公用电话网等其他专用网进行连接。传输速率高。其中又包括:分组多路通信:分组型终端可以同时与多个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可把同一信息发送到不同用户;动态分配线路资源;交织传输;逻辑信道:为区分用户,在分组交换中,用户分配的每条逻辑信道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对应一个逻辑信号;虚电路:根据报文的需要占用多个时隙以及交换机内的相应缓冲存储空间,而并不是建立一条固定的物理通道;多规程兼容:分组网中最常用的协议是,它由CCITT 提出,包括3 个层次:物理层,链路层、分组层。除了规程之外,通过某些规程变换手段,能于不同规程的终端之间进行通信。分组交换技术能利用通信平台提供增值数据业务,并能提供永久虚电路以及交换虚电路能业务。分组交换技术对线路有比较高的利用率,便于各种各样终端间的通信,可同时在一条线路上开放数条虚拟通路,输送信息速度快,网络安全性高,费用便宜,输送信息的质量好等都是它特有的优势。

3、帧中继技术。帧中继是基于分组交换技术,将原来的分组交换协议进行简化的数据传输技术。它将流量控制、纠缠控制等技术留给终端完成,其本身则是完成OSI 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层的功能,由于这样做能极大的简化节点机间的协议,所以提高了传输速率。

帧中继的特点:兼容性好;传输速率高;组网功能强;网络资源利用率高;费用低廉等特点。目前帧中继只采用交换虚电路提供交换技术。

4、IP 交换技术。IP 交换通常包括三次交换技术。这三层交换技术其实是“二层交换技术+ 路由开发”。先对数据包进行路由地址出来,然后按计算出的路由在ATM 网上简历虚电路,最后使数据包按直通的方式传送并且绕过路由器,从而使数据包的转发速率提高到第2 层交换的速率。

IP 交换的特点:IP 交换的用户可以随时发送信息,不存在连接时延;不需要为通信双方预先建立起专用的通信线路;传输方式为存储转发;通信双方并不是固定占有通信线路,能够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IP 交换由于是面向连接,可以适合多业务环境。

5、异步转化模式。异步转化模式采用了以信元为单位来进行传输、复接、交换。信元是指将数据图像、语音信息分解成为固定长度为53B 的信息。当复用时获得空信元,就可以非周期性的插入信息发送出去。

异步转化模式的特点:既通过建立虚电路进行数据传输,同时也支持无连接业务;简化了网络功能协议;采用固定的长度数据包大大提高宽带高速交换效率等。异步转化模式既支持面向连接、无连接数据的通信业务和帧中继,也可以拥有局域互联网,还能拥有互联网以及电视领域,极大的提高了网络经济效益。

6、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多协议采用标签交换方式对第二次分组进行交换,采用标准分组方式对第三层分组进行转发。通常由标签来规定每个分组通过网络的路径。标签交换路由器和标记边缘路由器是其核心部件,其中标记边缘路由器负责选路的功能,标签交换路由器负责转发的功能。多协议标记交换的特点:支持虚拟专用网;支持流量工程;支持面向连接。多协议标记交换能再ATM 网络上提供IP 服务。

三、现代数据通信中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情况

由于交换技术又分为了电传输和交换阶段、光传输和电交换阶段、光传输和交换阶段三个阶段;电传输和交换阶段是传统通信网络阶段,光传输和点交换阶段是以光纤为传输介质,以光信号在物理通道上传输,则必须按照光电和电光的转化装置。光传输和交换只有在传输终端表现为电信号,而随着商业化的加深,光路交换和光包交换一些新交换技术也陆续出现。

随着光纤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传输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以Internet 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电信观念和体系架构,交换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新契机。另外,随着信息的膨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与网络联系更为紧密,直接导致人类社会对网络业务需求急剧的增长,并且对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数据交换所承载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对交换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四、结论

随着交换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据通信的应用规模和应用范围不断增大,涌现了更多的新业务,网络开始向综合使用、数字传输、宽带和高速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能够屏蔽底层通信,以交换为核心、光网络为用户为基础,分组型传送技术的开放式的新型网络。这种能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的新型业务,能使人们在随时随地享受到安全、高质量的信息共享服务,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实现技术革新,有助于推动我国数据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瑞瑞.浅谈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总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07(06):108~110.

篇5

关键字:现代消防技术

自动化消防炮技术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共接报火灾13.17万起,死亡1108人,受伤573人,直接财产损失17.7亿元。吉林省长春市“3.28”天元商贸市场火灾、上海市静安区“11.15”高层住宅楼重大火灾,充分暴露了大型项目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城市火灾起数和伤亡明显上升,住宅和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死亡人数较多,所占比例分别为71%和14.1%。做好人口密集区大型项目的消防工作,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现行的《消防法》,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是目前现行的消防管理法规,明确规定了大型项目建设中消防体系的建设要求及管理要求。人口密集地区消防管理复杂,必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现代消防技术才能提高人口密集地区的火灾监控和预防效率,有效利用警力,一旦发生火灾,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现代消防技术为疏散人群争取时间保证人民生活安全。

一、现代消防技术的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型项目在火热进行,大型商场,影剧院,住宅小区,商用办公楼,地铁火车站等等。这些大型项目除了能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地区,做好大型项目的消防预防工程,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消防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基于现代化科学,计算机处理技术的现代消防能有效控制火灾的发生,将火灾后的损失降到最低,大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配套设计适相适应的现代消防体系,并完善和落实消防设施的建设,加强消防设施检修及管理

1、预防火灾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起火源,及时预警,及时疏通人员,及时处理火情。一般火灾发生时,现场人一般都惊慌失措,影响消防对火灾的处理。如何在混乱的时候还能收集到准确的火灾现场信息,仅靠传统的方法是不够的。在现代消防技术中应用红外线感应,热感应原理,设计了专门的感应装置。感应装置能收集空气中热量和烟雾数据,基于计算机技术处理收集到的空气指数监控火灾的发生,当感应装置收集到的数据超过正常值后,计算机处理技术会启动预警系统。基于GPS、GSM/GPRS、GIS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电子智能消防监控系统,能有效预警,同时还能与消防车信息同步,高效利用时间,指导消防车最快到达火灾现场。通过电子智能消防监控系统,还能监控火势情况,通过感应器采集到的信息,可以调动喷淋头集中向火势方向喷淋。针对起火原因,现代消防技术需要根据不同的起火原因,起火材料设计了不同的灭火方案才能有效灭火。

2、现代消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型项目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追求设计美观,对室内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现代消防设备的安装和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设计可伸缩可隐藏的喷淋装置,配合环境选择合适的感应装置等等都是现代消防技术的新发展方向。

3、由于现代消防技术的发展,对相应的消防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不仅要能熟练操作消防监控设备,还要具备非常好的责任心。近年来,大型公用建筑屡屡发生重大火灾,造成重大损失,据查主要原因是消防控制室设备故障或值守人员人为因素导致。《消防法》也规定了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现代消防技术广泛推广,但与之相适应的操作人员的培养也要跟上,是目前做好现代消防技术应用的关键。

二、现代消防技术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

现代消防技术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在国内目前已经很成熟,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自动消防炮技术,同时又高压细水雾、气体灭火,空气管采样等最新发展的消防技术。

1、自动消防炮技术就是集自动探测,自动报警,火源瞄准,自动灭火一体的自动化消防技术。由光截面探测器和双波段探测器组成。光截面探测器通过识别烟雾发现早期火灾,由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组成。双波段探测器主要采集图像方式探测早期火灾,可实现快速确认火灾和火灾空间定位。操作员通过系统的图像处理与控制监控。整个系统通过控制消防炮实施灭火。为了适应大型项目的建设要求,消防炮也设计出了可自动升降的装置,正常情况下隐蔽在吊顶或墙体内,当接受到灭火指令后,自动伸出来实现灭火功能。

2、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火灾的原因越来越复杂,用电起火,液态燃料起火也成为现在密集公共场所起火的重要原因。以常用的水介质灭火,不仅不能有效灭火,还可能恶化火灾,针对这些现状,现在发展了高压细水务灭火和气体灭火技术。高压细水雾灭火技术是在传统喷淋技术上的升级,通过喷淋雾化的水,降低热源周围温度,同时水快速蒸发形成气体隔绝火源接触新鲜空气。气体灭火也是类似原理,常用的消防设备有二氧化碳,氮气,卤代烷气体灭火消防器。空气管采样也是最新发展的火灾监控技术,针对一些仓库,密集商城等场所,一旦着火火情将很难控制,空气管采样技术通过对空气温度的监控,能提前预警火灾的发生,将火灾扑灭在摇篮里。

3、在良好的设备监控下,任何火灾的出现都是能及时预警,及时控制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大项目在建设的时候设计了完善的消防系统,也购进了先进的消防设备,但仍然有很多大建筑频繁火灾,主要原因还是物业管理部门对消防设施疏于管理维护,没有及时发现有问题的设备,有故障的设备,以至于险情发生后,自动消防系统不能正常启动,达不到灭火控制火情的目标,延误火情控制时机。再先进的技术,再完美的设计也不能取代人的责任心的重要性。在引起自动化消防系统后,更要加强消防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责任心教育,对于一些责任感不强人员的要避免在重要岗位工作。消防直接关系人的生命健康,不可儿戏,大型项目在设计消防体系时还要同时设计好设备的维护管理方案及章程,加强管理。

篇6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应用前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作为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与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可通过多种传感器,可以让用户进入虚拟空间,从而来感知和操作虚拟空间中的对象,让人获得自然真实的感受。仿真系统作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该系统融计算机、网络、传感等多种技术于一身,是一个重点应用的领域。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发展较快,其最新的技术具有三个明显基本特征:想象、交互和沉浸。由于VR在不同领域应用时软硬件的不同,其基本特征是各有不同和偏重。想象是指VR技术有广阔的发展想象模拟空间,能拓展我们的认识范围,可把真实的环境再现,还能设想一个客观不存在的环境;沉浸就是指临场的感觉,VR可以给用户提供真实的虚拟环境,让用户在心理和生理上具有与现实同样的感觉;交互是指用户能实时对虚拟空间的对象进行操作和反馈。其中多感知交互是VR的核心。

VR技术主要由VR引擎与计算机硬件组成,它由传感器及集成设备、物理交互空间、显示、渲染等几个基本模块组成。主要工作原理是:使用者在物理交互空间通过传感器及其集成设备和计算机硬件与VR引擎产生交互,把多个传感器的数据经过处理成为融合信息,再通过行为解释器产生动作数据与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互,把来自虚拟环境的配置与状态再反馈回传感器。

虚拟现实系统经过不断发展,现在一般分为桌面式、沉浸式、增强式与分布式四种主要模式。虚拟现实系统硬件的发展对系统的发展作用巨大,许多人将其称为“头盔式显示器”“数据手套”等,其硬件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调整计算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使虚拟交互产生更逼真的体验。虚拟现实系统的发展与其软件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软件的发展,其功能更加强大,交互的实时性更强。

二、虚拟现实的最新应用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比如,在工农业生产、军事领域、仿真、医学、教育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彻底改变了传统观念中的人机交互模式。现举例如下:

1.VR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运用VR技术能提高作战指挥决策水平,提高军事训练质量,节约军事训练费用,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时间。如,为了让士兵适应山地作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把人带入山地,让士兵身临其境地感受山地作战的艰苦。

2.VR技术在工业仿真上的应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各种设计模型进行动态性能分析,以便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改进,利用这种技术进行产品模拟实验,替代了传统的实物样机进行试验,降低产品研发成本,能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并且VR技术在发达国家的科研中广泛使用,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波音777客机就是成功利用VR技术开发出来的产品。我国许多高校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上有成功的实例。

3.VR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VR技术在虚拟实验室、虚拟手术解剖等方面有广泛应用。VR技术用于虚拟解剖能高度逼真地再现人体解剖的场景,而不用考虑成本、也不必担心伦理问题。VR用于虚拟医学实室,就能让学生真实掌握实验的原理与步骤方法,能对危害性较大的实验进行虚拟实验等。VR还可以用于医生的手术模拟训练,可用于对实验现场进行观察和多次重复操作,而在传统动物手术实验中,每一个动物实验不能重复进行,运用VR技术就能多次重复此类实验。

三、虚拟现实的展望

近几年,随着高性能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虚拟现实环境的复杂逼真的运算和数据处理问题,有效解决了因计算处理慢和数据传输滞后给使用者造成的心理问题,从而使虚拟现实技术得到更深入的应用。

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和发展正成为今后发展的热点;VR技术最主要的是真实感,其体现在视觉与听觉上,多感知交互也是目前发展的热点之一;体表感受、嗅觉、味觉也是VR发展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VR进行仿真行为的深入研究,也是虚拟技术应用的重点方面;利用VR技术重现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过程、污染过程,从源头上杜绝污染,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是虚拟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虽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但VR的发展又使计算机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灵感,目前虚拟机、虚拟化的概念和研究也是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如,在虚拟环境下应用的虚拟交换机、虚拟网络加速设备等也在快速发展中。

虚拟现实技术在许多行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我国的虚拟现实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很好,深入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46-03

1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面向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突出标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信息素养。可见,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政府已成功地实施了金关、金卡、金税、金财、金贸、金审、金旅等一批重大的信息系统工程,这些工程涉及财经管理类的多数专业,显然这些专业的学生今后就业的部门信息化程度都很高,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环境。

2财经管理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素质和能力分析

多年来信息化实践表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更是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当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2.1操作使用能力

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文本与图形表述能力,网上交流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选购、组装、配置计算机系统的能力等,这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2应用开发能力

是指在操作使用能力的基础上,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的能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有效处理本专业的业务,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具备应用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软件的能力。例如财务管理类软件、ERP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电子商务系统操作等。

2.3研究创新能力

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新的知识,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能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相关研究课题。能创新性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学科问题,为本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这种能力是对部分优秀学生的要求,但应当是我们十分注意的重要问题。

通过能力分析,我们便可以围绕着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确定知识结构,来规划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

3课程体系的设置

中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在CFC2006课题报告中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因此我们就要研究不同专业与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培养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在具体设计课程体系时,采取了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对财经管理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确定与能力相对应的知识结构设计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构建了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表3.1所示:

4具体实施的方法

4.1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确定

上表所列出的课程是从财经管理类专业整体角度出发而设计的,具体到不同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例如:财会专业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Visual ”,商务及管理类专业可以选择“管理信息系统”、“Excel 在经济管理种的应用”,会展专业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与商务网站开发技术”,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选择“电子商务中的国际贸易模块”等作为限选课。其他的课程可以开成全校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4.2分层次教学,泥补个性需求,适应不同专业需要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跳离了原来的“零起点”,但是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因此出现部分学生是“计算机盲”,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但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仍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第一门课程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增加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的目录自动生成,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函数图形的绘制,数据统计分析等,对于吃不饱的学生既满足了求知欲,又学到了新内容。对学生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方式分出层次,分别实施教学。

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与专业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

由于每个专业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年的本科评估要求每个专业的总课时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建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三门课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均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为限选课或任选课。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讲座扩展视野,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班,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有力工具。

5教学模式

5.1课堂教学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将“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讨论探究”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2网络教学

可以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源,突出自主学习的特征,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具自主性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制约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3课外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要传授计算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很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反复实践与自我钻研,而不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的学习,应积极引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的实践环节外,还应该设计一些自助式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可以是扩展知识的验证实验、设计开发性实验、涉及若干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企业经营仿真实验等。但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在业余时间,在没有教师辅导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以保证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四年不断线。

6教学资源建设

6.1教材建设

教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为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要,而且能够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我们本着体现以人为本,努力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叙述问题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体系自编了部分教材及配套的实验教材,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已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其他教材也正在编写之中。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力手段的自助式实验教材目前在国内还是空白,我们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按照定位准确、内容先进、指导到位、体系得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原则,突出其通俗易懂、要求明确、步骤清晰、指导到位、可操作性强,结果准确的特点,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知识的内涵,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水平。

6.2网络化教学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明显,但是部分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建议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如下的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电子参考教材、网络教学视频、网上答疑、网上习题、网上讨论专区、网上实验指导、网上测试、实时答疑等。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齐心合力为之不懈努力,才能建设出优秀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7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学校到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够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珩.打造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高级财经人才[J].高等财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2006)[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秉璋,徐亚平.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6,(12).

[4] 高敬阳,王晓男.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6,(8).

投稿日期:2007-2-7

作者简介:毕丛娣,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信息技术系

邮编:116052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教学实训 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电脑的保有量逐年递增,已经从家家有电脑向人人有电脑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领域也就越来越向大众化普及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既是职业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这门课主要培养学生组装和维护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能根据用户需要组装普通的家用机、商务机、游戏机,图形与影音处理机等不同的电脑,能对计算机的软硬件故障进行排除和维护,对计算机日常使用进行基本的维护工作,能跟进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应计算机发展要求的岗位技能。

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因此想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名称的界定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普通台式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组装及硬件软件的维护部分。有些教材也定名为《微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内容大体相同。因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其实就是普通台式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对于计算机的组成结构来说,基本的原理部分是一致的,掌握了普通台式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对与其他微型机,小型机等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是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还相差很远,所以在课程的名称上需要重新定位。

2. 教学模式

2.1弱化理论,强调实操

无论哪类教材,都不可能兼顾到职业类学生的特点,对于理论性强的知识一是不想学二是学不懂,因此讲理论的效果和不讲没有多大的差别,而且中职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高技术人才,而是培养一般的技术工人,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就能满足社会中的岗位技能的需求。因此大胆地弱化理论,尽量少讲理论,对于难懂的理论可以不讲。理论讲解简单化,把重点放在操作的示范讲解上和实训上。把一些纯理论作为阅读材料处理。尽量把课堂从教室移到实训现场。

2.2启发提问,锻炼思维

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成功的传统教学方法,学习计算机维护从组装入手,不论是硬件安装或是软件安装,不正确的装法就导致了故障的出现,同一故障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错误安装,在讲授安装过程的同时也进行了故障分析,并常常采用启发式提问,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机会,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思想和信息得到多向交流,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了,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3 任务驱动,小组协作

将班级按四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能够有机地互动和合作;采取以具体的组装实例为任务,提出要求;以组间竞争等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学生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4 利用网络,追踪发展

停留在课本上的计算机组装教学,是满足不了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需要的。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上网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上学习,结合课本的基本知识技能,追踪计算机发展的动态,了解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2.5 市场调研,联系实际

在电脑市场上往往能看到最新的电脑硬件,学到最新的电脑技术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更新,因此在学校的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组织市场调查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市场调查学习的方法,了解市场行情,逐渐掌握辨别真伪的能力,学会从最新硬件的说明书中学习最新的知识。

2.6 展开讨论,激发创新

讨论式教学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适合于讨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前先让学生明确讨论目的,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讨论题目查阅相关资料、自学与讨论课题相关的内容,写出发言提纲;讨论时采用重点发言,随机提问、教师启发引导等多种方式活跃讨论气氛,讨论完后每人写一份讨论总结报告。例如:可以把不同的装机方案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方案间的差异以及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

3.考核形式

取消期末理论考试模式,在平时的实验实训学习中对操作过程、与他人合作、人品和职业道德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到期末时把学生平时的评价汇总,作为学生学这一门课的总评成绩,这样的成绩突出了技能,突出了岗位能力,突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解决了评价的及时性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理论教学缩短,实训课程增多,解决了职业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教学模式改变,实训课堂活跃了,学生能主动参与了;考试形式转变,学生不再无所适从了。通过教学改革,不但使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具有了岗位能力和知识技能更新的再学习能力,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福华.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CAD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11年教育硕士论文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应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院开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为全实训选修课程,有专门的实训室,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组装用计算机组件,可同时安排40名学生进行学习。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功能和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机的组装方法、磁盘管理方法、操作系统、应用工具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学会常见外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掌握排除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方法。[1]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特点

1.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PC机的基础知识、微机部件及系统扩充外部设备的安装、CMOS设置、硬盘分区及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及应用软件的安装、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微机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的排除。[2]

2.计算机硬件产品知识更新快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各种新的产品、型号、品牌层出不穷,其性能指标多种多样。要求学生必须把握市场的发展动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做到熟悉当前市场的各计算机配件的流行产品。

3.对实训器材要求高

在选购计算机组装器件时,既要考虑各器件的性能不能太落伍,又要考虑成本不能太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实训的准备工作量很大,维护成本也较高。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更新快,教材滞后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都有了新的突破,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由于存在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迅速与教材出版周期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出现教材滞后的问题。

2.教材内容与实训器材不配套

教材中都会以最新的硬件产品为实例进行讲解。除CPU外,其他设备的种类、品牌很多,而在选购设备时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选用与教材介绍一致的设备。

3.设备损耗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因学生的错误操作带来的设备损坏现象比较严重。损坏主要有两类:一是物理损坏,不能修复。如CPU、硬盘、光驱断针,数据线插头损坏,板卡短路等。这类的损坏造成的损失较大;二是因连接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暂时性的不能工作。这类就需要教师一点点的仔细检查进行修复。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讲解与演示相结合

该课程宜采取边讲解边实践,然后再拓展理论的教学方法。为加强连贯性可播放完整的操作演示视频,同时应提醒学生每一步的操作细节,特别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强调,这样学生做得仔细,印象会更深刻。

2.分组操作,相互帮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进行分组教学。在分组的时候尽量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和动手能力较弱的分在一组,这样在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硬件组装与软件安装分开操作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设备损坏率非常高的一门课程,为了减少损耗,教师可将硬件组装与软件安装分开操作。在实训时,我们将比较落后的机器拿来进行硬件的组装,当然也要拿几台比较好的机器,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市场上流行的机器与比较落后的机器在组装上的区别,使学生适应市场上各种硬件的安装。

综上所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与理论结合得很紧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探索使用如3D模拟等其他新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其学习后续课程及就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制造技术是发展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是创造财富和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先进手段的基础。分析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并阐述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制造技术不断发展。从人类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从简单的手工制造到简易机床的出现,人们一直为搜寻更有效更迅捷的制造技术而努力。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一)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二)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四)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五)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二、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一)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二)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三)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四)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三、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二)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三)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四)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五)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四、结语

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