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8 18:0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管理调查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管理调查研究报告

篇1

关键词:seminar;行政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74-02

“Seminar”中文音译为“习明纳”、“习明纳尔”或“席明纳”,意译为“研讨班”。seminar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并于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是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围绕某个或某些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形式,经过阅读文献、调查研究、分析讨论、实验操作以及文献资料分析和综合等,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写成研究报告,并由某个或某组学生做主题发言,组织全班学生参加讨论,从而培养他们具有相关能力和掌握相关知识。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运用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Seminar教学法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留给学生的时间、空间都很少,所以学生极少拥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盲目地接受和被动地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而seminar教学法则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师生互动,要求师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首先,seminar教学法以研究问题组织教学,这就有可能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这种模式在对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判断、思考,这便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从而促使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通过调查与研究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便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调查方法、试验方法、统计方法、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技术、比较、论证和归纳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批判、综合、描述和报告的能力。

其次,在seminar的课堂上,学习的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相反,它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这种自我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持久力、专心、责任心、成就意愿等自我能力。而且seminar教学法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的,而是由学生独立研究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它最终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则是学生日后继续深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

最后,由于seminar教学包括了小组分工、合作研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在研究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讨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集体感、助人意愿、同情心等社会能力。

二、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实施seminar教学法的必要性

第一,行政管理知识的独特性决定了seminar教学法在专业授课中的重要性。行政管理知识是一种融实在性、理解性和批判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知识,这种知识用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的话说,乃是由经验的、诠释的和批判的三个向度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由于seminar教学特别强调实践、反思、合作及对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为学习者在课堂中获得具体行为和特定组织管理的知识提供了特定的机遇和条件。

第二,它使得整个行政管理教学以学生自主型、主动型学习为主。Seminar变教学上的单向传导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同时,它也促使教师教学重心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在传统意义上,“讨论”被看作一种课外活动或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新的观念上,它本身就是教学,是教学的一种复杂高级形式。

第三,seminar教学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不是觉得行政管理学理论过于空洞,脱离公共管理的现实,就是觉得行政管理理论过于肤浅,对实践缺乏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是被置于一种人为的对立与冲突的境地中。然而,seminar教学却让我们看到了走出这一窘境的希望。seminar教学不是用扬此抑彼的思维来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是给予研讨和辩证地运用。

第四,seminar教学可以使学习者感受管理者的矛盾处境,体会公共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防止对公共管理行为作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Seminar教学不同于传统讲授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在seminar教学中,学习者所研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情境中所真实发生的管理难题,这些管理难题除了时空有所变化以外,其真实性是完全得到保证的。学习者就是在研讨这种管理难题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复杂,体悟到公共管理的魅力和精髓。

第五,seminar教学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是管理类课程学习的基础,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设计自己的教案,理清学科的重点、线索和方法,介绍大量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去思考与把握,也就是说,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系统了解和认识主要从阅读中来。seminar教学促使学生必须阅读有关问题的大量资料,迫使学生常常泡在图书馆里和资料室中。当然,学生学习的重心不是去背教材,而是以阅读为中心的思考。不仅如此,seminar还能够提高学生以口头与书面形式有效传递教学成果的能力,反映出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和表达两方面的水平。Seminar是一种以口语表达为主的训练,且严格而正规,训练的机会很多,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seminar教学法的实施与保障

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可以结合诸多专业课如公共政策学、市政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等课程的实际,挑选适当的论题,组织学生运用seminar教学模式。其实施过程包括:

1.主持人介绍。主持人一般由任课教师担任,对报告人的学习和研究背景做简要的介绍,并宣布本次课的讨论主题,概要地介绍主题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不做任何学术方面的界定和评价,以免先入为主,为下面的讨论定调子,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

2.主题报告宣讲。报告人利用多媒体对自己的专题进行论述。该部分是对学生的学术水平以及作风、礼仪、形象、多媒体制作、现场驾驭能力等总体水平的检阅,因此要求学生衣着整洁、言语流利、反应迅速。这一部分时间可以控制在25~30分钟。

3.讨论。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主题进行交流。针对报告内容,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等)均可向报告人提问,并对报告的命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指出报告中或多媒体演示中的错误,或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表达看法。

4.教师总结与点评。这一阶段主要由主持教师进行专题评点,简短地对讨论进行总结,对课堂中出现的有关学术问题的争论一般不做“是”或“否”的绝对性评价,以免在潜意识下为以后的讨论定基调,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进行学术思维和交流。

5.学生总结。这一阶段主要由学生对本次报告做总结和致谢。

6.seminar课程的结业。seminar课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报告过程中教师、学生等所提出的意见,将自己的seminar报告论认真的修改,并按照论文格式打印成文投稿。此外,要将学生的报告论文装订成册,作为资料保存。

与此同时,需要为seminar教学模式提供相应的保障,包括“软件”与“硬件”相配套。所谓“软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教学制度的改革。如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标准基本上是量化考核,而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的成绩。在此评价标准下,教师不得不沿袭传统的讲授法,而对seminar教学却畏首畏尾。因此要实行seminar教学,必须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主要集中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语言表达能力或独立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等上面。二是教师素质的提高。Seminar教学因其互动性、学术性、灵活性等特点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前需作大量准备,更关键的是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和教学管理素质。然而,在我国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纵然教学实践多年,但缺乏对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存在着只能给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现象。尤其随着大众化时代的规模扩张,教师队伍结构呈年轻化趋向,这个问题愈显突出。因此,广大一线教师不仅需加强对学术的研究,同时还需要学习和研究seminar教学技巧,并及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硬件”主要指的是seminar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与设施。Seminar的教学特点要求大学应加强图书文献资料的更新和管理,不仅要增加图书收藏量,还要进行管理改革,力求学生资料查寻便捷。另外,seminar教学的互动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对教学场所和设施有特殊要求。目前,大学教室桌椅的成排设置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因此,有必要为seminar教学配备专用教室和利于研讨的会议厅式桌椅以及计算机、投影仪和各种实验仪器等方面设备。

Seminar教学模式是将研究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相结合的一项制度,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形式。我们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要继续探讨这种教学形式的具体实践方式和注意的问题,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其龙.习明纳课模式――一种值得关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2]林培锦.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10,(1).

[3]秦勃.Seminar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高教论坛[J].2010,(8).

篇2

一、自觉遵守和认真执行宪法、法律和水利政策法规一是认真学习宪法、法律和有关水利政策法规。我重点学习掌握了《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到依法治水;二是宣传政策法规。积极组织开展水法宣传月活动,使水利法规深入人心和依法管水用水落到实处;三是贯彻政策法规。近年来,全市水事案件和水利纠纷做到当年发生当年结清,累计查处水事案件==宗,调解水利纠纷==宗。

二、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

我任职以来,能够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去年==月底至今年=月,在市人大常委会__*副主任的带领下,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组织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对全市的水资源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今年以来,以市人大常委会__*副主任为组长及市人大农业和农村委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分别对全市贯彻执行《水法》情况和全市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人畜饮水、农网改造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以上调查组的反馈意见,对我市水资源问题和《水法》贯彻执行情况及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要求市水利部门要按照市委提出的“五大”发展战略,编制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同时,分别对市政府关于《贯彻执行〈水法〉情况报告》和《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我能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整改措施:一是着手开展全市水资源综合调查和保护、开发、利用综合评价工作。首先,是争取到市政府安排==万元资金,并委托__水文总局__分局开展了__*河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报告的编制,现已脱稿,最近可出 。其次,着手开展全市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规划报告的编制及评估工作;二是加快水源工程建设,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去年积极争取自治区发改委安排__*河上游兴建__水库的前期经费===万元,目前正在抓紧完成__*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估工作,最近自治区再安排===万元继续开展__*水库工程初步设计工作,为争取自治区安排早日动工兴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加大依法治水力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今年以来,全面开展了全市集中排污口调查工作和加大水事纠纷调处工作;四是积极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国有水管单位改革已全面展开,市本级方案已拟出报市政府待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复,正在抓紧实施。

认真及时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意见。今年=月办理了人大代表《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务必加大“五小”水利的投入》的建议。我积极想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小型水库、小山塘、小陂坝、小引水和小提水工程等的投入,今年以来,争取自治区和安排市本级资金支持各区、县(市)建设维修“五小”水利工程资金累计达===多万元,是多年来少有的。

三、认真履行职责,创新开展水利工作

我任职以来,在认真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经过一段时间深入基层调研,深刻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农田水利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新的任务,从总体来看,我市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包括大中小型水库)大多建于==世纪==年代前后,相当一部分已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加之长期管理维护不力等原因,老化失修失效严重,急需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本来就设计不完善,建设标准低,又缺乏正常的管理维护,损坏失修失效更严重,欠帐更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工程建设投入长期欠帐,骨干工程建设虽有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但投入规模远不能满足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后,政府和民间投资增加不多,农民投工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出现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在农业比较效益发生变化、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已经确定和农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单纯依靠 行政手段行不通了,而新的机制又未建立起来。因此,尽快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新办法,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特别是水利行业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基于这些认识,我积极在推进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主持制订了====/====年度和====/====年度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并报市政府批复后实施。经过====/====年度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万元,占自治区下达计划任务的===.=,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有:修复水毁工程===处,加固小型水库==座,维修加固堤防=处=.==公里,新开工建设的__*城区防洪(潮)堤工程进展顺利,渠道节水防渗加固==公里,农村人饮工程==处,建成投产小水电站=处,国有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方案通过市政府审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市已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个;====/====年度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完成投资=====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万元,争取自治区补助资金====万元,市本级财政安排资金===万元,区、县(市)投资===万元,受益群众自筹资金或投工投劳折资====万元,其他投资====万元(主要是社会投资建设小水电站)。计划完成的工程项目有:建设和修复水利工程===处,其中: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座,农村饮水安全解困工程==处,海河堤防工程=处共=.==公里,修复水毁工程==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修工程===处,新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个,小水电站=处、装机==台=====千瓦。

二是积极主动争取政策支持。到任后,我一直在努力做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汇报协调工作,利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号文件的机遇发展壮大水利。水利是农业增产、农村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生态建设的关键要素。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我主持拟出了《__*市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__*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改革方案》、《__*市人民政府加强水利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稿,并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通过发文实施,有力地推动我市水利发展和改革各项工作。

三是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重点项目的建设。我组织完成了__*市临海工业区供水项目__*水库、__*干渠防渗加固扩能、__*工业区供水管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及其报审批工作,《__*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__*市十一五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__*市临海工业区供水项目__*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确保我市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水利供水项目的按时开工建设,并储备了一批工程项目。

=、全力以赴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我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坚持每年=月进入汛期后,及时组织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和全市水库安全度汛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落实防汛抗旱工作;组织修改完善各防洪抢险预案,开展水库工程安全大检查,落实防汛物资储备;认真落实防汛责任行政首长责任制,在__*日报上公开刊登全市===座大中小型水库的行政领导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和签订安全责任状;安排落实好二十四小时全天候防汛值班,确保汛情上传下达。====年以来,没有发生防汛责任事故,并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了安全度汛。

=、集中精力加快我市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水利供水项目工程建设。我市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水利供水项目包括__*水库工程、__*干渠防渗加固扩能工程、__*工业区供水管网工程等三个工程,概算总投资为=.==亿元,其中:自治区补助资金为=.==亿元,地方及业主自筹资金为=.==亿元。按照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实施三个水利供水工程责任单位为市水利局、责任人为本人。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我集中精力、组织力量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从====年=月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已到位资金====万元,其中:自治区补助资金====万元、地方及业主自筹资金====万元。累计完成工程量有:土石方===.==万立方米,浆砌石=.==万立方米,混凝土==.==万立方米。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我能突出重点、难点问题,并组织和依靠局班子集体领导作用及干部职工,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一是突击完成项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评估、审查及报批工作,确保了工程项目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及时开工建设;二是重点抓好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工作,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施工;三是千方百计解决地主及业主自筹资金难点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采取市场化方式,积极探索项目工程筹资融资办法,我经常带领有关人员到自治区有关部门尤其是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汇报项目工程进展情况,主动争取更多的支持。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协商沟通和评估分析,于今年=月==日我局与自治区水利厅成立的广西水利供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区公司)达成《重组__*市群峰水利供水有限公司方案》,并于今年=月==日经市政府批复实施。群峰水利供水有限公司实施重组后,注册资金=.==亿元,其中:区公司占有==股份,我市占有==股份。按“方案”我市三个水利供水项目工程所需资金,除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全部由区公司筹资,解决了我市地方自筹资金困难问题。目前,区公司已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解决我市三个水利供水项目工程贷款=.=亿元,并已通过评审和达成协议。

四、坚持勤政廉政,增强公仆意识

我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勤政廉政。到任以后,我努力创建学习型干部职工队伍,加强水利系统自身建设,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组织制定和完善局十项制度,真正把职能和行为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中和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重视发挥纪检组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公开办事力度,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严格管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在廉洁自律上起表率作用。

五、存在问题和整改方向

篇3

【关键词】江苏省 农村 环境整治 清洁能源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要求

①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将农村人、畜粪便及有机垃圾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特别是将厕所、畜圈建在沼气池上,实现人、畜粪便自流入池,使农村有机垃圾全部资源化,农民的院落整齐美观,空气清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环境卫生条件。通过使用沼气优质燃料,改变农村千百年传统的燃烧习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沼液、沼气,增加优质肥料,实现减本增效,促进畜牧业发展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②规范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将畜禽场的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利用沼气技术,经过系统固液分离、厌氧、好氧及综合利用等环节的处理,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和优质有机肥料沼渣、沼液等,既解决了重点区域规模化禽畜养殖场的粪便污染问题,实现畜禽场的生态良性循环,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又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有机肥料,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③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农民普遍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这一资源,通过热解气化技术使其转化为优质能源供农户生活所用,实现农村炊事燃气管道化,促进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秸秆焚烧现象,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燃气问题。

二、目标任务和选建条件

(一)目标任务

2012年-2014年,全省新建17万处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和387处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其中大型沼气工程40处,中型沼气工程80处,小型沼气工程430处,12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012年,全省新建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40000处,配套改圈、改厕、改厨40000户;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98处,其中大型沼气工程7处,中型沼气工程14处,小型沼气工程9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1处。

(二)选建条件

①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在全省农村农户分散养殖畜禽相对集中的区域,选择有一定基础,具备沼气建设相关条件的村集中连片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一个村不少于100户。项目以村为实施单元,县统一集中组织实施。项目村要有村庄规划,建设重点在苏北和苏中等区域。②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在全省年出栏20-100头牛,2-10万只鸡,2000-5000头猪的养殖场建设小型沼气工程;在年出栏100-400头牛,10-30万只鸡,5000-10000头猪的养殖场建设中型沼气工程;在年存栏400头牛,30万只鸡或万头猪以上的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并进行沼气发电。建设重点在太湖、淮河等重点流域和大中城市周围。③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在全省高速公路沿线、机场附近和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地区,选择村级有一定经济实力,组织水平好,有村庄规划,秸秆资源丰富和农民有积极性的村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每个项目村参加的农户要达到200户以上。建设重点在苏州、徐州等有一定基础的地区。

三、工程建设主要技术规范

(1)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按农村“一池三改”建设规范要求建设。户用沼气池建设要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①沼气池建设标准。建设沼气池应选择GB/T4750-2002国家标准中的池型,池容为6-10立方米。工程质量要符合GB/T4751-2002及相关工程技术质量规范。②猪圈改建标准。圈舍要与沼气池相通连,粪便自流入池,水泥地面,混凝土预制板圈顶,并要搭建暖棚等相应保温和防雨设施。③厕所改建标准。厕所要干净卫生,与沼气池、猪圈(舍)一体设计,要求安装蹲便器,粪便自流入池,有条件的要建设沼液循环冲洗式厕所。④厨房改建标准。厨房改造要洁净明亮,厨房内的沼气灶具、沼气调控净化器、输气管道等安装规范美观,砖垒灶台,瓷砖台面,地面要硬化。

(2)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沉淀池、调节池、厌氧发酵池、贮气柜等土建工程。整个工程的设计、施工图纸、设备安装等应选择技术力量雄厚,且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企业进行,保证工程建设成效。

(3)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新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房,配置安装气化机组、燃气净化器等设备设施一套,新建300立方米以上储气柜一座,铺设输气,配置安装入户灶具、气表200户以上。秸秆气化机组、灶具即配件等关键设备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储气柜及其它土建工程应选择有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设计、安装及调试。

四、补助标准及对象

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是一项惠及百姓的公益事业,需增加财政投入,保证工程的顺利建设。2012年工程总投资2.4亿元,其中省财政补助1亿元。

①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每处“一池三改”平均建设费用为2100元,省财政补助1000元/户。补助对象为项目村农户。②禽场沼气治理工程。每处小型沼气工程投资在30万元左右,省财政补助10万元;每处中型沼气工程总投资在90万元左右,省财政补助30万元;每处大型沼气发电工程总投资在300万元左右,省财政补助100万元。补助对象为规模畜禽养殖场。③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每处项目总投资在80万元左右,省财政平均补助40万元/处。补助对象为项目建设单位。

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移动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31(2016)01-0052-03

一、移动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也称作政府办公自动化或电子政府,国际上统一采用E—Government,简称E—Gov。本文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机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网络化制造,利用网络平台把线下繁琐的行政事务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线上运行,从而破解时间、空间不一致及部门分割的难题,为社会大众及政府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而移动电子政务,国际普遍称为MobileGovernment或M-government,它是移动通信技术与电子政务相结合的产物,是指政府机构在借助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以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有效结合为条件,实现政府管理及服务的电子化和移动化。移动政务是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最好体现,它的出现为政府发展电子政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社会公众和企业可以利用多种移动设备获得政府服务,包括移动电话、PDA、笔记本电脑、可穿戴的个人通讯设备等等。移动政务与传统的移动通信业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动政务的传送对象是数据而非语音,这类数据信息包括一般性的政府信息和商业信息;二是信息传递媒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而是更广泛的借助WAP、WLAN等方式实现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移动政务和电子政务也有区别,虽然移动政务在实现电子政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电子政务所不具备的移动,它是将局域网、因特网和无线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说,移动政务的技术含量更高;从应用层面来说,移动政务的移动性特点具有更大的便利性;从服务对象层面来说,移动政务的受众范围更广,主要以移动终端用户为主;从平台构成层面来说,移动政务平台实现了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同步;从网络环境层面来说,移动政务是以移动网络厂商的通信网为依托,即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3G、4G通信网。

二、少数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向移动电子政务的拓展

(一)拓展的原因和必要性分析

1.少数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不足

(1)硬性不足。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以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为基础,而互联网又与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的延伸范围密切相关,高昂的成本不利于电子政务扩大用户基础,加上部分偏远地区对计算机的需求较低,网络信号接收不良等硬性条件也不足。(2)“线”的难题。电子政务还受到“线”的困扰,表现在政府服务的提供,需要以用户和政府工作人员同时在线为前提,否则极易出现公民有需求而政府回复不及时的问题,“在线性”与“在场性”造成的时间延迟削弱了电子政务的优势,严重影响公共服务的效果。

2.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移动政务的优势

(1)打破地域限制。移动政务的无线技术基本实现了社会大众的全覆盖,能有效解决偏远和贫穷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移动政务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手机,手机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成本的低廉性、操作的简便性等特点,免去了“在线”与离线的烦恼。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70.8%和43.2%;手机上网使用率为85.8%。充分表明了移动政务的发展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2)移动政务能更好的实现政府和公民双向即时沟通,实现公民需求与政府回应无缝连接,极大地缩短了政府与公民的时空距离,有效提升了公民的积极性。(3)移动政务更显精确性与个性化。21世纪的政府服务也强调公民的个性需求,在移动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需求数据库,及时掌握公民需求、反应需求变化信息,然后反馈给政府工作人员,以实现公共服务的精确性与个性化。

(二)移动电子政务潜在的价值分析

1.社会价值(1)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移动政务以“为社会大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宗旨,促进政府角色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优质性和有效性。通过移动政务的沟通平台,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和程度,提高了政府决策质量,加快了行政决策民主化进程。(2)有利于创建节约型政府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通过移动政务的移动性特点,可以轻松实现政府工作人员的移动办公,从而大幅提高行政效率,缩减行政开支。此外,移动政务的实施对于政府权力的向外分散和向下转移、实现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人员精简化都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同时,移动政务的经济性有效解决了公共物品所有权成本过高而导致的所有者缺位问题。2.用户价值(1)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移动政务的出现继承并发展了电子政务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借助移动通讯平台,移动政务逐渐被主流社会接纳,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变“被动”为“主动”。(2)丰富化和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移动政务的出现与发展满足了公民不断增长的需求,使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相匹配。截止2009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政府网站的比例只有19.2%,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的形式通常为门户网站,服务界面与内容较为繁琐、杂乱,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政府网站的用户活跃度,影响公共服务供给的顺利实现。而移动政务系统在移动终端平台的服务页面简洁明了,便于查找所需服务项目,公民的使用率也随之提高。

三、少数民族地区移动电子政务建设的策略

(一)少数民族地区移动政务建设的思路

少数民族地区移动政务建设要以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移动政务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移动政务的建设应该以地方政府为切入点,形成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全面发展的三维立体格局。1.对少数民族地区移动政务建设要分层次,重点发展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再向较发达地区和城镇推进,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移动政务应予以大力支持。2.对少数民族地区移动政务建设分阶段,依据试点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制订有针对性的移动政务建设阶段发展步骤。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重点加强移动政务的基础功能建设,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加快初期建设阶段速度,尽快步入中级和高级阶段。

(二)少数民族地区移动政务建设的模式

1.政府间的移动政务(MG2G和MG2E)模式

MG2G(MobileGovernmenttoGovernment),即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移动电子政务,包括不同级别、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MG2E(MobileGovernmenttoEmployee),即政府与公务员之间的移动电子政务,它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与公务员之间的电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日常办公日常办公主要是指政府的日常工作,包括出差和假事申请、办公设备的使用、日常费用的报销等内容。移动政务系统将事务处理申请发送到负责人的移动通信终端,负责人看到申请后可以及时将处理反馈信息发送到移动政务平台,这样就使日常事务的处理不再受到工作地点的限制。(2)综合管理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移动终端功能的不断扩展,移动政务也可以大力发展法律规章、政策法规、财政税收等信息的共享。例如,司法机关可以利用移动政务系统在司法系统内部之间共享司法信息,提高工作效率。(3)移动电子培训公务员的知识素养对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对公务员进行定期、有针对性的培训是提高公务员知识素养的有效途径。移动电子培训成本低、灵活性高,公务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参加各类培训课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城市网络管理移动政务可以实现对城市的网络化管理,集中体现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公务员可以通过移动政务系统把突发事件基本信息和应对申请上报至上级管理部门,根据上级指示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及时通知社会大众,提高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政府在公民心中的形象。

2.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移动政务(MG2B)模式

MG2B(MobileGovernmenttoBusiness),是指政府和企业之间开展的电子。MG2B模式可以应用于政府采购信息、企业证照办理以及企业纳税申报、清算等活动。MG2B模式的另一个主体是通信运营商,政府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包括政务软件的开发与推广、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实施、移动网络资费服务等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提供普通公民使用的移动电子政务软件,都是利用互联网软件公司设计的交流软件或网络平台来政务信息,其形式和方式都只是电子网站的应用,而这种网站式的应用往往没有或只提供很少的可供用户选择使用的个性化设计,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难度。

3.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移动政务(MG2C)模式

MG2C(MobileGovernmenttoCitizen),是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移动。发展移动政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根据无缝隙政府理论,政府通过移动政务系统信息、提供服务,是直接面向公民个人;公民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定制政府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目前MG2C移动政务模式主要应用于政府信息,例如节假日安排、税收政策以及灾害预警等。MG2C模式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更加便利,受众面更广。总之,移动政务发展和使用能够为政府、企业和公民带来极大的便利。对于公民而言,移动政务是公民获取信息和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对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查询和咨询,同时也可以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政府相关部门,提高政府决策的准确性。对于企业而言,移动政务方便了企业获取政府政策、办事流程的信息,对企业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解答并及时解决,避免再出现企业办事等待时间过长、往返奔波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政府而言,移动政务可以纳入政府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成为公务员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利用移动政务系统,把办不快的事情办快,办不好的事情办好,从而实现管理“四效”:提高管理效力,提高服务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健,吕慧.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安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12-216.

[2]民.电子政务规划与设计[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21-29.

[3]孙振凯.中国民族自治地区电子政务简析[J].今传媒,2014(7):42-44.

[4]李婉渝.我国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14:21-23.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28-30.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15-23.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2009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西部地区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10-11.

篇5

一、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1、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创新思维创新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诱发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外部的直接刺激,也可以是外界某一事件对其进行启发,或者是某种能使其触类旁通的联想。实践环节提供了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和丰富的外部刺激,为本科生思维能力和灵感的培养创造了机会。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单位运行机制、现行法规政策、民众呼声等都能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因而可以对各个层面产生刺激,激发各种创新思维,并进一步付诸创新活动。实践环节使本科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思维聚合发散的情境。

2、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信息储备实践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与加工、信息传输与存储的过程。实践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寻找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选择多元参照系去观察问题、扩展广度、挖掘深度,发现并获取被人忽略的、有创新价值的信息。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而言,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的种类是多样的。在寻找和发现大量的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创新成果,超越既定的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后实现质量上的增值。这种超越既定信息的水平越高,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得到的提高就会越大。公共管理本科生用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殊视角来观察接收到的各个方面和层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再将其与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现实的政治背景、社会状况、现行政策等相结合。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和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3、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行为的能力。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要彻底改变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由老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尽量将教学设计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繁多且抽象的理论一方面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一方面却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打破这种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操作技能的锻炼中将限制化解为优势。实践活动就是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一个锻炼操作技能的平台,使学生广泛深入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上述部门人员的劳动经验、工作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转移。

4、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和谐人际关系无论是基地实践、实践调查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完成。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接触,通过和他人的交往,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另外,个体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依赖于群体创新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在群体中通过群体成员间的合作才能实现。

5、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学多停留在课堂和书本,在学习和研究中很少经受挫折,面对挫折时容易气馁导致创新活动半途而废。而在实践活动中,离开摇篮似的校园,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各种挫折,例如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对现实国家制度政策理解的错位等。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正确地看待处理挫折是延续创新活动的关键之一。因此,公共管理本科生要培养勇敢地面对挫折及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就是提供大学生面对挫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培养其开阔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的场所。

二、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践的认识不够,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不高,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和传统“重智育,轻动手能力”的教育观念引导,实践环节在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学校对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相对于其他理工类学科,将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环节简单化,实践环节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制度和意识上都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认为实践环节是对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补充。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在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例如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均为14分,占其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的比例不到10%。现阶段,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持续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例如课题研究、暑期实践调查、毕业实习等持续时间多在3—8周,并且连续性差,无法达到创新所需要的经验积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学生偏重于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忽视实践环节的意义。正因为学校和学生等方面对实践环节均没有足够的重视,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实践环节都是任务导向型的被动实践。实践环节是强加于学生身上的,例如暑期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学生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目的,不以提高个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2、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实践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构性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部分。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开办较晚,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只有集中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仅仅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环节。如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仅有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两项。此外,实践内容针对性较差,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且多数实践内容没有可选择性,也不能发挥公共管理本科生的专业特长,创新技能得不到锻炼。大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习变成了“打杂、敲章、拍照”的简单组合。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该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实践基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之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外部支持。公共管理学科尚未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致使该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实习工作内容和该专业相去甚远。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共有本科学生28人,由于没有对口的实践基地,得以进入与专业相关的部门实践的人数仅有7人。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达到实习目标。

4、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表现的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践报告为标准,很难全方面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其次,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基本上不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5、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很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多是过去从事行政管理或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转型到公共管理专业,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大都缺乏公共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实践教学开展的瓶颈之一。

三、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公共管理专业最大的属性在于实践性。实践是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强化实践环节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1、提高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的认识

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践环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完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总体目标是整合课堂知识与实务工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角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精神与职业伦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将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整个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明确组织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机构,并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的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另一方面,要让公共管理本科生明白实践是其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要方式。使公共管理本科生不仅能通过课堂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

2、创新和丰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形式能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广阔的个性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公共事业部门,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实务环节,从而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

(1)基地实践。基地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安排到对口的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岗位工作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基地实践是公共管理本科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

(2)实践调查。实践调查是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的实践活动。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思想和新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之上的。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公共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实践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专业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然后再指导学生撰写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实践调查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3)模拟管理。模拟管理是在参考现实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组成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生产、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模拟,以便快速实现部分现场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模拟管理作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模拟管理携带的信息量大。模拟管理以一个政府单位为例,全面介绍行政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部门,如业务、财务、人力资源、设备、采购等以及各部门的相关业务。按照每一个部门的业务逻辑流程展开模拟,可以同时在多个虚拟部门展开,所携带的信息量大。其次,模拟管理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很容易按照各个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进行操作,并能够学到各种管理业务中实际的处理方法。再次,时间紧凑效率高。整个实践过程均安排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这样既可以避免外出实践产生的时间损耗,还可以采取滚动形式的模拟实践,提高了实践的效率。

(4)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要完成的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是一条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首先,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设计可以提高分析总结、创新思维的能力。题目的选择可以反映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习前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毕业论文课题设计中,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调查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等。在基地实践、实践调查和模拟管理等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融入到论文的写作之中,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从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践基地。首要问题是实践基地的选择。选择实践基地要达到多种类、多层次、互相补充等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共管理本科生从事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为实习学生进行不同单位和岗位之间的流转打好基础。其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要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效应相结合的原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是相对稳定的,各个专业的实践环节也是呈现周期性的。所以,实践基地建设应该着眼于长远,应有相对固定的单位作为长期实践活动的基地。当然,针对某些特定的技能训练需要,各种短期的基地实践也是需要作为补充的。再次,基地实践要实行专人负责制。要真正发挥实践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就要求有专人负责与实践基地的长期联系,注重基地实践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早在2006年中山大学与广州市海珠区合作成立“海珠区—中山大学学生就业与实习基地”。近年来,在维持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他们又拓展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实践基地,大大地丰富了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的范围和内容。

4、健全实践环节的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

高校应针对实践环节制定相应的计划,把实践环节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严格的考核。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通过建立健全实践的考核机制,对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分析、考核、评价,促进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切实可行的奖惩规章制度,对参与实践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并积极向有关用人单位推荐;对没有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处分,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性,保障实践持续有效的开展。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既为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评价方式,也为那些擅长动手和富于创造的学生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篇6

关键词:C2C;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60-02

1 C2C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其中,C2C电子商务特别指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易活动的电子商务。C2C电子商务的高效率,不仅是工作上的高效率,更是市场上的高效率。

我国C2C以易趣和亚马逊为模式榜样, 即利用专业网站提供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免费或比较少的费用在网络平台上销售自己的商品,在这种模式下:买方能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到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卖方网上开店不需要店铺租金,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却可以面对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客户。C2C电子商务网站运作模式见图1所示:

2 我国C2C电子商务的发展沿革及法律规制概述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06年中国C2C网上购物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2.53亿的互联网网民中,经常性参与网上购物的网民有26.0%。CNNIC近日《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网络购物金额达到了162亿元。这无疑表明C2C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跨越式发展也给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国现在主要是依靠以下几部法律对C2C电子商务进行规制:

2.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般原则,如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可适用于电子商务中。经营者不得宣传虚假广告,经营者必须保证提供真实的信息等相关条例也都可以适用于C2C电子商务。

2.2 《产品质量法》

《产品质量法》规定了产品质量、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以及损害赔偿。其中对于销售者的责任,产品发生瑕疵如何确定责任与怎样进行损害赔偿都可适用于C2C电子商务。

2.3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目前,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可见,我国已经对经营性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进行了区别与对待。这一举措可以扩大到对所有的电子商务的经营者的规范管理法规中,是值得推广的。

2.4 《电子签名法》

《电子签名法》是我国出台的一部针对电子商务的新法规,其中第十八条规定:“从事电子认证服务,应当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法第十七条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第二十七、二十八条都规定了电子认证服务者与电子签名人之间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认定、承担。

3 我国C2C电子商务中存在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缺陷及问题

从电子商务诞生的那天起,与之俱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诚信问题,由于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所引发的网络信任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C2C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C2C电子商务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网络虚假广告;(2)网络虚拟性。(3)制造霸王条款。(4)格式合同陷阱。(5)货品与所订购商品不一致。(6)交易信息不能安全传递。

4 导致C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受害的原因分析

(1)网络特性是C2C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处于不利地位的根源 ,网络的特性,如:虚拟性,技术性,无纸化等,使保护消费者权益变得困难。

(2)商家的利益驱使导致消费者处于C2C交易的不利地位。

(3)我国政府部门对其的监管不够完善,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对C2C电子商务违法行为的概念比较模糊,对C2C中有关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未能给予明确的规定,造成消费者对法律的盲目。 五、我国在C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完善

①构建我国C2C电子商务法律基本架构

笔者将我国在电子商务中的法律架构概括为一张法律体系架构图(如图2所示)

②建立了“先行赔付”制度,并纳入法律保护范畴

“先行赔付”制度主要针对电子商务网站,具体来说,一种情况是先行赔付实际经营者不在时,网上商城的经营者可对消费者先行赔付,再向经营者追偿。另一种情况是将先行赔付保证金交与消费者协会,这适宜网站为实际的经营者,交易不充斥中间人的情况,如交易发生纠纷,网站与消费者无法协商,消费者协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相关调查取证后,确认实属商场责任的,消费者协会可直接动用保证金对顾客进行赔付。

③借鉴国外成熟的法律机制,保护消费者选择权

我国政府借鉴美国《全球及国内贸易中的电子签名法》的相关内容,规定了只有在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经营者才可以采取电子形式。消费者有选择采取电子交易形式的权利,也可选择其他的交易形式,经营者不可以单方面利用优势地位决定交易形式,同时,消费者在同意采取电子形式之后,仍然享有获得纸质记录或非电子形式记录的权利;消费者还有权按照与经营者约定的程序撤回同意,转而采用非电子形式与经营者进行交易。

5 对我国C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5.1 建全C2C网上交易单位的工商登记制度

依照现行的法律制度,我们将现有的C2C公司以体系为标准登记为不同类型的C2C交易公司。对网上交易单位进行登记,能避免网上交易行为的无序性。

5.2 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投诉中心

篇7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教育实习 高等师范院校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51-02

教育实习是未来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环节,更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1]依靠教育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可以更好地加强高师基础教育的双向联系和沟通,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观念,促使师范生转变成合格教师。[2]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实习等实践性环节非常重视,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实践。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聚焦。[3] [4]然而事实上,现在教育实习情况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理念的符合度不高,这一问题需要从模式创新上加以解决。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简析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需要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从“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从“理论的实践化”转向“实践的理论化”。而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弊端,并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的经验,凸显了三大改革原理:一是 “儿童为本”;二是“实践取向”;三是“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还聚焦教师个人成长、教师团队和教育关系,并倡导教师新的职业品性,即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成长。[5]

二、现在教师教育实习中存的问题

要使《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得以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的构成需要实现观念与体制的创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但体现在理论课程上,更体现在重视教育实践及反思上。[6]作为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教育实习也应该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然而,纵观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的现状,还有很多地方不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育实习的不准确定位,主要体现在“理论应用于实践”单向的实习,没有体现出实践的理论化。2.重技术,轻观念,主要体现在实习过程中强调“教师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将预设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重在教学技能的提高,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体验经验和发展规律。3.忽略教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忽略教育对象、教学过程和教材的研究能力的培养。4.漠视实习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实习管理的目标限于有地方实习、有机会实习,缺少“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和有效措施。5.没有调动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指导教师对教育实习无经验、无要求,工作随意,缺乏反馈,无成就感。6.教育实习评价不科学,随意性强。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必需重构一套新的教育实习体系来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虽然很多高师院校尝试进行教育实习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多是高师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改革,漠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忽略实习生、指导教师的实践愿景,多流于形式。这都严重影响未来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质量。因此,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教育实习体系研究显得尤其迫切。

三、新教育实习体系构建的思路

总结我们教育实习多年的组织和实践经验,在深刻理解《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理念:“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设计新的实习目标、优化实习内容、细化评价指标、改变管理方式、创新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关系,从而构建了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实习体系。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教育实习评价倒逼实习学生研究实习对象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家庭影响、地域文化,从而采取有差异化教学策略,达到以人发展为本的目的;要求实习单位在班级管理、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教务处理、教研调查等方面给予实习生以实践和思考的机会,通过不断反思实践的效果(通过反思记录体现),找到差距和不足,催生其学习的需要。

四、新教育实习体系具体内容

我们基于实践取向为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基于职业发展的需求,从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安排、效果评价、实习基地新型关系等方面全面打造新的教育实习体系,并付诸了实践和探索,详细内容如下。

(一)实习目标

使学生在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教学反思能力、教研能力、学业评价与反馈、学生心理、教务工作等方面全面体验,并掌握相关的工作方法和策略。

(二)实习内容

基于我们目标的要求,制订如下实习内容。

1.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备课、编写教案、试讲、听课、上课、指导实验、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与讲评、考试与成绩评定、组织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教学专题总结等。

2.班主任:熟悉班级、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班级事务管理、应急事件处理预案、学生转化、课外活动、班务日记,最后通过班主任工作记录呈现。

3.教育调查: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就一个专题写出切合实际的调查报告。

4.教学反思能力:对参与的教育活动实践进行思考和反思,形成教育反转记录/日志。

5.教研能力(与调研不同):参与实习学校的教学研究项目,了解教研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和方案,形成教研报告。

6.学业评价与反馈(成绩评定不一样):通过考试、观察、谈话、测验等手段了解学生学业水平(基础、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并给学生以反馈,最终形成三到五份评价报告。

7.学生心理:对实习对象的心智特点、兴趣、元认知水平、性格进行研究,形成三到五个案例。

8.教务:要求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查看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了解学校对教师发展的规划和奖惩办法等。

(三)实习安排

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为21周,实习前解读实习内容,并告之实习评价的方法、内容和价值取向。

(四)实习效果评价

我们把实习内容按不同的权重进行计分,总分一百分,每个权重有相应的评分标准,评分的依据是调研情况、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意见、教案、听课记录、上交的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日志、班主任工作材料等。最终还要通过实习汇报和实习答辩来了解实习效果(由实习成绩评定工作小组执行)。在实习评价中强调实习过程的实践、反思与收获。

(五)与实习学校的利益共同体

为提高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积极性,借助学校的“双导师”工作安排,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改革,共同申报教研项目,达成教研共同体。

五、实施对象

在2013年-2014年我校生物教育实习过程中实施了该实习方案,每期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

六、实施效果与评价

通过实习使实习生了解了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技能(近65%的学生熟练掌握,30%的学生一般掌握,5%左右的学生提高不大)、获得了反思能力和教研能力(85%的学生能写出较好的反思案例,77%的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教务的内容(62%左右的学生有了解学校制度的经历)、懂得了评价的意义(40%左右的学生能设计评价方案,67%的学生至少有一份评价案例,93%左右的学生设计了一份以上的评价试卷)、明白了教师成长途径(85%左右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体现出)、初步掌握了班级管理的技巧(90%的学生能做一份较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案)、根植了终身学习的理念(70%的学生在实习报告里强调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实习生所教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有的给实习学校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有的完成了新的规章制度,有的还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教学比赛(这在以前也是没有的),多数实习生受到当地学生的喜欢,更有的成了实习学校课堂教学的主力,这都说明我们的教学体系是有效的。

我们实施的新的教育实习体系,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实习生比以前更能全面了解教师职业的特征和技能。但是由于实习本身的局限性,终身学习的理念只能以理念形式强调,很难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其实这也是“教师素养是逐渐养成”的体现。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秀玉,杨勇.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教师育实习的革新与发[J].外国教育研究,2012(8):76-83.

[2] 杨秀玉,常波.教育实习的认识论分析:基于建构主义理论[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46-51.

[3] 侯小兵.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问题[J].续教育研究,2012(10):81-84.

[4] 钟乃良.教师教育专业公共心理学实践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河池学院,2013(4):92-99.

篇8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内控制度体系;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1-0006-02

一、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背景

(一)内部控制的国际经验

内部控制是伴随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长期以来,世界各国行政管理机构、审计部门、企业及研究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49年美国职业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包括经济组织的计划及经济组织为保护其财产、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所有方法和措施。其后50年,随着内部控制实践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充。1992年9月,美国发起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简称COSO)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具体内容、方法、内控评价等作了规定和解释.其中对内部控制的构成提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以COSO报告的为标志,内部控制从最初自发、零散的内部牵制发展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系统、实用的框架体系,成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COSO报告也逐渐在国际上被认可,许多国家中央银行及大中型企业均以五个要素为基础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二)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

自1998年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内审部门以来,总行以及各分支行始终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以内审司为主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准备和调研宣传工作。二是除内审可以外,总行其他司局及分支行也在积极探索内控体系建设和加强内控运行管理。总行会计司、货币金银局、国库局等部门分别就分管业务的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作出规定,天津分行、济南分行、南京分行、长沙中心支行等机构也积极探索并强化内控管理,在所辖行初步形成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的内控运行、考核评价机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三是进行组织推动。自1999年2月人民银行总行内审司推出《人民银行内审原理与实务》以来,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试点实践,认真总结国内外内控制度建设的经验,2006年4月总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控制指引》,形成了人民银行关于内部控制的第一个行政规定,标志着人民银行内部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始与国际接轨。

二、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思路不明确

一是部分分支行领导认为人民银行各项工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在实践中也已发挥了较好的规范作用,没有必要再搞一套体系;二是部分分支行领导认为这一现代管理方法源于美国,不适合中国国情;三是部分支行没有把内控体系建设作为一个全局问题来对待,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整体建设,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在哪里修补,忙于整章建制,把内控体系建设等同于整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建设不足,致使长期以来许多分支行虽然重视内部管理,但相当一部分单位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内控机制。

(二)制度执行不规范

制度执行是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在制度执行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规范现象,增加了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有些分支行由于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仍然存在不按规定程序和授权办事、不相容岗位兼岗操作、个别业务遵从习惯做法等有章不循的现象。这种对人员依赖程度大于制度约束程度的问题,极易发生各类事故和案件。

(三)业务主管部门及综合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弱化

业务主管部门及综合管理部门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第二道防线。目前,由于业务主管人员及办公室、人事、纪检监察等综合部门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的制约,无力对下级行或管辖的相关业务有效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四)内审再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内审部门的再监督是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目前,在内控联动格局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分支行大都将内控监督责任放在内审部门。但由于内审监督往往是事后监督多,事前及事中监督少,监督滞后,加上各级行内审力量普遍不足,只能选择部分机构或业务开展审计,监督范围有限,着力也不均衡,仅靠这一道防线无法产生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

(五)基层单位文化建设忽视内部控制要求

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干部职工的内控意识,直接决定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因此,内控建设必须与央行文化建设相结合。目前,部分分支行文化建设没有反映内部控制的要求,不注意培养树立“内部控制先行”的理念,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业务制度的学习培训。有的分支行甚至把“经常加班加点”、“放弃休假”、“多少年如一日在某某岗位上辛勤耕耘”等内容,作为先进事迹加以宣传,忽视了内控制度对某些部门人员强制休假、定期轮岗的要求。

(六)内控评价体系不健全

内控评价是采取科学方法对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的检验,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人民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已提出监督评价的要求,但大部分分支行还没有制定内控评价考核办法,也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内控评价体系不健全不但影响内控监督的质量与效果,而且影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

三、规范和完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与一般企业、组织内部控制目标是经营与财务的可靠性以确保利润最大化不同,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应该是加强风险管理,避免、减少事故和案件,从而有效履行央行职责。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重点应该是防范政策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资金财务风险及信息技术风险。构建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充分考虑人民银行从事业务活动的特点,参照国际认可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兼顾可操作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从岗位职责的确定、规章制度的建立、操作流程的执行、监督考评的实施等方面来进行内部控制的设置,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严密的管理控制系统,建成规范的、有特色的央行内部控制体系。

针对目前人民银行分支行干部职工对规范的内部控制理论及方法普遍缺乏了解、往往满足于

传统的管理方法及经验的问题,人民银行分支行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培训,使干部职工了解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意义、重点及构建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总体思路,从思想上认识到每一个人对内部控制都负有责任,从行动上把内部控制作为推动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要制定内控工作责任制和相关的奖惩制度,努力营造一种重视内部控制的氛围,使内部控制更具活力,使央行文化更具特色。

(二)搞好过程控制

内部控制有自控、互控、再监督三道防线,其中自控是指岗位责任的约束和部门内的检查;互控是指部门问的相互制约和业务主管部门、综合部门对具体业务的检查监督;再监督是指内审部门对具体业务的检查监督。严把三道防线可以称作过程控制,是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内部控制不是以单位中的个别机构、个别岗位、个别活动为控制对象,而是涉及到单位中所有机构、所有岗位、所有活动及其具体环节,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级结合、立体交叉的控制网络。因此,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内控运行管理,应牢固树立过程控制意识,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定简单明确的管理标准,以落实岗位责任制为基础,以合规办事、程序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监督形成合力为重点,以安全、高效为目的,严把三道防线,人人都讲内控,人人都按职责落实内控,及时主动纠正不符合内控要求的行为,为防范各类风险提供保障。

(三)转变内审工作方式

2002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第61届年会在我国西安市召开。会议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望和内部审计要实现的两个转变,即内部审计要从管理保障向风险保障转变,由被动查处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转变。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国内企业包括人民银行的内部审计基本上还是账项审计或合规审计,还没有开展管理审计,更不要说风险导向审计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人民银行分支行内部审计工作应与时俱进,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近期应该考虑的,一是扩大审计范围,从以往的业务、财务审计逐步扩大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管理领域;二是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做到审计监督的实时化、经常化;三是积极探索审计数据采集和处理信息化,通过专门的审计接口从业务部门直接采集数据,开发审计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锁定审计目标,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篇9

四十年来,贸易经济学科历尽变迁,其演变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流通部门调整为依据,设置贸易经济专业.50年代初期,根据供销合作社和贸易部门共同组织商品流通的现实情况,许多高等财经院校在合作贸易系内设置了合作经济和贸易经济专业,以满足供销社系统和贸易部系统对管理人才的不同需要.1953年,随着贸易部的改组和商业部、粮食部以及对外贸易部的分设。50年代中期,在原有的贸易经济专业之外陆续设立同新设流通行政管理部门相适应的粮食经济专业。

第二,贸易经济学科体系的创立与演变明显受制于集中计划商品流通体制及变迁·产品经,济模式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流通行政管理部门调整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宏观结构变动的制约,还表现为按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变化设计和调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及其内容。贸易经济学科不少课程内容沿习传统商品流通体制,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某些政策规范移植为科学范畴,并按照传统的计划商品流通体制的实现流程安排学科体系。贸易经济学把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配产品和转移价格作为商品调拨并赋其宏观性质,使之成为贸易经济学的主要学科范畴,一段时期甚至按计划商品流通实现的购销调存环节为骨架安排贸易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这就自然而然地堵塞了贸易经济各学科的发展道路。

第三,按照产品经济模式处理贸易经济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按照行政管理意义划定贸易经济及其相关专业的界限,例如70年代,曾经严格地根据部门的工作职能将会计、统计等学科肢解成各部门统计和会计学科,从而出现了许多同贸易经济(商业经济)并列的财经学科,尽管这些学科的建立并未分解贸易经济学科体系,但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却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按照产品经济模式处理贸易经济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还表现在贸易经济的相关专业同某些系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上。

第四,模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设计贸易经济学科体系内各门课程的内容.传统体制下的贸易经济把计划流通及其实现放在学科建设的首位,而计划商品流通本身已经全然否定交换的客观经济过程的基本属性,把流通作为一种实现消费品分配和为农村集体经济配给农业生产资料的特殊社会性能。因此,商业经济学也就成为计划经济学在流通中的翻版。为了适应计划商品流通条件下商业企业的特殊地位,过去在贸易经济学科中曾一度取消了贸易组织作与技术这一带有微观性质的管理学科,代之以部门管理性质的商业经济管理学。这样一来,贸易经济学科体系就没有一门专门研究商业企业内部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活动的独立学科。

第五,80年代贸易经济学科体系的调整逐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对商品经济体制的挑战,而且还同时提出了对传统的财经教育体制包括学科体系‘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十年来贸易经济开始实施了若干适应性调整。在专业结构相对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要求逐步拓宽口径。近年来在课程设置上增设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主要专业课程,并按照发展商品经济和改革经济体制的要求调整了商业经济学、商业企业管理主要专业课程的内容;其次通过开设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两个专门化进一步显示了贸易经J济多样化的专业特征。

二、贸易经济学科的发展现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不适应性

1.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有明显的产品经济特点。贸易经济专业经过长期的沿革与调整,特别是80年代以来,根据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使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大大地削弱了传统体制色彩,但仍然保留传统的浓重积淀。一些主要专业课程结构并末作较大的调整,仍以商业经济学、商业企业管理和商业物价学为骨干。教学内容调整也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其中一重要原口臼.场因是教材建设要求建立一个稳定的框架体系。而在体制变革过程中,围绕某一学科构造一个成熟的范畴和知识体系缺乏坚实的实践基础,这就形成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同现阶段市场经济推进的不适应性。

2.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宏观间题和微观问题难以明确区分。贸易经济(商业经济)专业笼统地提出培养商业经济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又提出了贸易经济专业同时为政府和企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这种板块式结合的培养目标,使得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常常面临许多尖锐的矛盾,有的教师甚至认定某些课程是专门为政府调节和宏观调节设置的,而另一部分课程则是针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影响了完整的统一培养目标的形成。

3.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由于培养目标不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缺乏系统性,严重妨碍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贸易经济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极不相称。

三、加快贸易经济专业调整与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流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贸易经济专业的调整与改革将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这一调整与改革应当确立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快贸易经济专业的改革,最根本的就是根据人才市场的长期需要,充分尊重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和大商业的形成和发展,适当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大力革新原有课程的学科内容,重塑衬全新的和有效培养模式,应当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改善为核心,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流通市场运行状况、运用和总结贸易经营方式经验的初步能力。与此同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加快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改造和专业建设:

(一)加强学科建设的应用性,显著提高教材的学术水平。加强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的应用性的关键是强化管理学科在贸易经济专业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在原来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学科的地位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的经济学性质同管理科学的兼容间题,使二者内在的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不是板块式的拼凑。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要认真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并且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每一具体学科的改造过程。改革过去硬性地划分某门学科,属于某个经济学或管理学范畴的传统作法。这也许给原部门经济专业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和改造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则。流通领域购销形式和渠道的多样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要求改变过去教材解释政策的现象。诚然,提高教材的学术水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因此,要使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中心地位在贸易经济专业改造、调整和建设的过程中一以贯之。

(二)坚定地走大贸易的道路,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和大商业的范畴拓宽贸易经济专业面。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仅使原有的商品贸易领域乃至消费品贸易领域形成狭小的分工范围得以改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股份制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的推动,许多企业获得了投资中心的职能,使得企业的贸易活动更为多样化,而就每一个专门的贸易经济领域设置一个专业,又不能适应本科的学容量。高等财经教育适应这一发展需求,要求贸易经济专业突破原有的分工界线,而向商品贸易、房地产贸易和技术贸易,调整已有的学科体系。为了处理宽与专的关系,可将全程教学计划分成两段:第一段主要是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段为专门贸易知识,并由学生选择,但应作为必选课并实行主辅修制。现有的贸易经济不仅应在流通客体上突破原有的分工范围,而且还应从流通空间上改变原来的内贸和外贸隔绝的现状,特别是入关和开放服务贸易以后更是如此。因此,要求按照大贸易的方向调整现有的贸易经济学科体系,强化贸易经济专业的通用性。

(三)在学科建设中按照系统性、稳定性、适应性和通用性的要求设计学科体系。应当根据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在具体设计中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关系。贸易经济专业应当有一个稳定的培养目标和稳定的科学体系。因此,要保证某些课程及其基本内容的相对稳定。同时,我国尚处于经济体系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时期,流通领域的制度因素和发展格局复杂多变.贸易经济专业教育必须适应贸易经济活动领域的这一阶段性特征。这是一对制约贸易经济专业调整和改造的突出矛盾。除了在指导思想上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对待,还需要我们在操作上采取更为灵活的办法。例如通过主辅修制的办法,扩大辅修面,解决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知识准备问题。设计两段教学法,第一段主要安排较强的重要的基础课,第二段安排各种专门贸易领域的课程教学,并同主辅修制的实施结合起来.压缩现有的课程教学,扩大专题讲座的比重,通过专题讲座的灵活安排,弥补稳定的课程教学适应实践变化的相对不足。引入高等教育自修考试的机制.某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需要安排系统的课堂教学,只通过必要的专题辅导,系统地布置教材和学习资料,通过规范化和客观性的结业考试引导和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二,处理好通用性和系统性关系。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中通用性的加强一方面需要通过设置商学原理课程,并拓展它基本的学科范畴。使其同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领域的延伸有广泛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需要设置更多的专业贸易领域的课程。如果处理不好,专业贸易领域课程的增加。又有可能使全程教学计划的安排显得庞杂而缺乏系统性。这就要求一方面认真处理好专业贸易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又要对流通实践中的业务活动进行适当归并,在学科设置上再作系统化处理。

(四)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应用能力;二是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引导学生应用能力的培犷养。

(五)加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应当使教师定期到实际部门工作、业余兼职和围绕学术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制度保障,并聘请有一定理论和学术水平的实际工作者来校兼任和专任专业课教师。同时,要把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同贸易经济专业重塑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战略和改革目柄飞紧密地联系起来。切实把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学术研部的中心地位体现在贸易经济专业改革和整个办学指导思想贯彻的全过程,使科研活动成为教学过程的车头。

(六)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考虑到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推进,教学改革方案应当具有较大的继续调整的弹性和可塑性,其原则设想包括: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贸易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限于本科)应明确界定为贸易活动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为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多样化的贸易活动培养专门人才。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适应未来贸易活动多样化和多变性及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有效地利用教学总课时,因此,我们主之性对现有的全程教学计划实施分类调整:(l)压缩现有的政治理论课及某些人文科学的谏时比盆。改进外语教学,强调外语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2)增加专门贸易课程,并列入必修课程中,增加物资流通、房地产交易、技术贸易和跨国经~营等课程。将关贸总协定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凋整后的教学计划,工商行政管理、资本论选读考虑列入选修计划。(3)大幅度地增加选修和令题讲座的数量。使选修课和专题的设置充分体现贸易经济专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态进程的适应性。

第三,在教学管理体制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个贸易经济专业中长期教学规划.规定贸易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选定和推荐部分核心课程。具体教学方案和全程教学计划则由各校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和实际需要灵活制定和调整,鼓励各校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篇10

关键词: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5-0031-05

一、引言

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兴起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是针对政府部门所具有的非营利性来衡量政府工作绩效的水平,查找政府工作中阻碍绩效发挥的问题,最终实现发挥政府最大效能实现最大社会效益的目的。[1]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担负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其能否正确履行职责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乃至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人民银行内部推行绩效审计可以为人民银行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履行好自身职责,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的最终目标提供有力的管理工具。

然而,如何结合人民银行实际来开展绩效审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传统的履职、离任审计等常规性审计,都有完善的审计方案、成熟的审计开展模式和报告模式,比较容易开展,但绩效审计的开展却存在“两难”:一是难以衡量,缺乏合适的“尺子”,即审计评价指标问题;二是难以做出判断,即评价标准问题。[2]由于两难问题的存在,使得人民银行以往对开展绩效审计总是“望而却步”,始终徘徊在绩效审计的门外,未能实现有效的突破。可见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对人民银行来说,既是理论研究的创新又是审计工作的创新,如何破除“两难”,重新创立一套全新的工作方法、指标体系和审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二、绩效审计的涵义及发展状况

(一)绩效审计的涵义

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或称效益审计是指对公共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所作的评价与监督。[3]这是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的明确定义。在国外,绩效审计提法则不尽相同,如美国审计总署(GAO)使用的是“绩效审计”;加拿大审计长公署(OAG)则将绩效审计称为“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ing);英国则称为“货币价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有的也翻译为“价值为本审计”。尽管名称不同,各有重点,但都属于绩效审计,其核心内涵就是“3E”审计。

经济性(Economy),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或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经济性主要关注投入或整个过程中的成本,只有以较低的成本或代价达到同等质量的目标时才能够实现经济性。

效率性(Efficiency),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在使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时,当一定量的投入取得产出最大化,或取得一定量的产出时实现投入最小化都可称之为效率性。

效果性(Effectiveness),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主要关注该项目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以及该目标的实现是否归因于被审计项目的实施。

(二)绩效审计国外发展状况

绩效审计萌芽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职责为标志,这个时期,瑞典、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先后确立了本国的绩效审计模式。其后,绩效审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九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推动了绩效审计相关制度的建立。如今绩效审计已逐渐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开展,并在许多国家的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如美国审计总署审计工作总量的86%是绩效审计。

(三)绩效审计国内发展状况

在我国,绩效审计尚未全面开展,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审计理论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研究探讨。同时,各级审计部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国家审计署也在积极推动绩效审计的开展。[4]二十一世纪以来,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深圳市审计局组织了对12家市属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等均属于绩效审计,从中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路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7月,审计署在其制定颁布的《2O03年至2OO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水平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今后五年应当在这方面进行探索。”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绩效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目前已经开始了对绩效审计的初步探索,但尚缺少有效的绩效审计理论指导,专门的绩效审计实践开展较少。2005年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同志提出,内审部门要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在中央银行的运用,开拓创新,推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不断上层次、上台阶。绩效审计已经开始提到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议事日程上。

三、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关键点

(一)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是高效履行央行职能的需要。新《中国人民银行法》强化了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责,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职责进一步凸显,通过绩效审计,可以对人民银行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机构设置的科学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效率等方面进行检查与评价,揭示其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隐患,对履行职责的效率、效果做出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帮助被审计对象不断改进工作,促进人民银行依法、公正、高效履行央行职责。

2.是适应绩效考核,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有效履行央行职责,人民银行正在出台绩效考核办法、上级行对下级行、上级行专业部门对下级行的专业部门进行考核,并且与工资挂钩。实行基层人民银行内部绩效审计,准确地对各单位、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作出评价,是有效推动绩效考核办法,确保考核取得实效的有效措施。

3.是履行干部监督的重要手段。目前干部管理基本是实行民主测评、面试、笔试为主的选拔任用机制,缺少了对应试者工作业绩和效率的考核认定环节。而内部绩效审计,正是这样一种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效率、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从而能够为基层人民银行党委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

4.是完善人民银行审计体系、对人民银行现有审计方式的有效补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已经走向成熟,在内审方式上,有全面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后续审计,业务核查等,当前又重点发展了履职审计。但这些对单位部门和岗位的审计监督活动,仅局限于合规性和合法性的鉴定,没有上升到对工作业绩与效率评价层面上,这对审计目标来说是不全面的。绩效审计正是从评判工作绩效的角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或岗位的工作业绩和效能进行鉴证,做出客观评价,提出相关建议,并将业务风险防控作为评价监督的重点,把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到业绩评价中,从而增强内审的监督控制和服务功能,使内审工作目标更加切合人民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点

绩效审计以判断组织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为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新的发展,与以往各种审计以“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及经济现象的结论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为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相对于绩效审计,可以将以往的各种审计归类为合规性审计。

二者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做出初步审计结论的方法和途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审计内容、审计证据的采集和运用都有较大的区别。绩效审计以审计对象工作运行的各种数据指标为证据采集对象和做出结论的依据,这与以往合规性审计将收集的证据与相应规章制度对比来得出结论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绩效指标的设置、审计证据的采集和运用成为绩效审计工作的关键和研究的重点。[5]

四、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实证分析

绩效审计是将来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于这一新的课题,本课题组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作了相应的研究,并于2007年9月,选择人行海口中心支行营业部作为开展绩效审计的试点工作。因此,本文拟以营业部业务为例,对该业务绩效审计的内容、评价指标的设置和评价方法的运用等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人民银行营业部绩效审计的内容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是履行职责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行政管理的“效率性”和行政活动的“效果性”。[6]

1.资源配置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如配置的人员数量、人员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是否合理科学;是否符合营业部的业务工作需求;是否将人员学习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如何,员工激励机制如何;人员平均工作量是否充实,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等等。二是物质资源配置情况,如硬件设备设施的性能能否满足业务核算系统的要求,是否存在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资产。

2.管理与决策方面。一是工作规划的合理性,主要是看部门是否制定了中长期规划,规划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是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工作规划的实行。二是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侧重点主要是领导决策是否按规定的议事程序进行,领导决策是否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是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体现了合理性和经济性。三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如员工对于部门的认知度、团队精神、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权限管理是否按制度要求实行分级管理,是否按要求进行授权管理,发现问题的整改能力如何等等。

3.内部控制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是中央银行各单位依法、正确、有效履行职责,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的重要保障。在内部控制上,重点应放在内部控制的“四性”上。一是有效性,内部控制是否准确识别和防御风险,促进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二是全面性,内部控制是否覆盖各层级、各岗位的各个方面,完整贯穿业务运行或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三是及时性,内部控制是否优先定位于业务运行或管理活动的首位,是否坚持“内部控制先行,从源头控制风险,是否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修订有关制订,是否结合实际制订了防范各项风险的应急方案。四是合理性,内部控制是否与中央银行营业部的管理要求和业务要求特点相应,是否在综合考虑风险损失和机构自身条件下,以合理的成本、恰当的措施和方法来处理风险。

4.业务管理方面。营业部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窗口,如何评价其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在开展对金融服务业务的绩效审计时,主要要把握下面的内容:一是业务工作的完成情况,是否按时按要求完成每一笔业务。二是业务工作量情况,工作任务是否合适,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现象。三是业务工作的效果如何,“窗口服务”满意度如何,业务差错率是否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等等。

(二)人民银行营业部绩效审计的运用方法

1.审计查证法。审计查证法是指审计人员运用检查、观察、询问、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传统合规性审计方法来进行调查取证。如对内部管理、内控机制建设等方面内容的审计可以使用该方法。[7]

2.比率分析法。指审计人员对反映部门业务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进行验算和比较,如对业务差错率、重大业务差错率等进行验算,并与上年度、人行系统最高水平、平均水平或最低水平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提高业务服务质量提供建议。

3.问卷调查法。指通过对特定客户或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的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一种方法。营业部主要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柜台服务,为了评价其服务的质量,可以采用客户满意度调查的方式进行。

4.业务活动分析法。是指采用对比分析法、业务跟踪法、统计分析法等业务活动分析技术方法,找出业务活动中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并进行评价。

5.其它方法。如领导座谈法、函证法等。领导座谈法主要应用于前期审计调查阶段,由部门领导向审计组成员介绍部门的总体工作情况,以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部门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便于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函证法主要用于向办公室、人事、监察等部门核实被审计部门的相关奖罚信息。[8]

(三)人民银行营业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目前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尚未建立统一的绩效审计标准和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正是绩效审计的一大难点。针对营业部的工作特点,能够更好地反映绩效审计的内容,本文认为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至少应该包括内部管理、内控机制、组织结构设置及人员配置、职责履行绩效和工作计划及其实现效果五个方面的指标,详见表1。

五、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审计目标,把握审计方向

明确审计目标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源头,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9]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同,绩效审计是对审计对象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综合评价,它不局限于传统内部审计所进行的合规性和合法性鉴定,而是上升到对工作业绩与效率的评价层面上来。一般来说,绩效审计有以下几点目标:一是促进审计对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实现从管理中要效益;二是发现薄弱环节,预防业务风险,杜绝重大业务差错;三是实现部门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理顺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创新,完善绩效审计程序

尽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程序与其它类型审计一样,可分为审计计划、实施、报告和后续阶段。[10]但绩效审计毕竟是新兴的审计形式,没有完整的模式可以遵循,实际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绩效审计需要针对被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设计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研究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等,这恰是以往的履职离任等合规性审计所没有的。因此,完善内审程序,严格按程序办事,是绩效审计工作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现场和非现场审计程序和审计过程中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准确掌握审计资源,根据审计队伍中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二是务必做好审计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明确和把握审计对象有哪些业务特点和工作流程,哪些内容和项目是重点,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三是建立审计对象档案,在采取领导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建立数据库,并做好对数据的分析与预见,相对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心中有底,避免审计的随意性。四是创建可行的滚动式审计工作流程,根据审计的进展情况和审计中发现的新情况新内容对评价指标进行适当修正调整,使之更加完善全面,实现审计工作的循环滚动管理。

(三)编制周密可行的审计方案

开展任何形式的审计项目,编制周密的审计方案是必不可少的,绩效审计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要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人员组成、审计进度安排等等。但与以往的领导干部履职离任审计有所不同的是,编制绩效审计方案时,要根据被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用以指导整个现场审计的实施。

(四)强化审计结果,为相关部门改善工作提出审计建议

与以往的领导干部履职离任等常规性审计相比,绩效审计更加注重绩效的表现,即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行政资源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通过绩效审计,审计人员应该针对审计中发现的不足和缺陷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和领导,并提出改进建议,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监督功能。

参考文献:

[1]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宫军.我国效益审计现状和特点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07,(9).

[3]李雪琴.浅议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及应用[J].中国审计,2006年专刊.

[4]凌枫.我国实施绩效审计的基本框架[J].审计文摘, 2006,(7).

[5]裴绍军,陈海波,王传红.对基层人民银行实行内部绩效审计的思考[J].金融参考,2006,(1).

[6]林绥.人民银行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初探[J].福建金融,2006,(5).

[7]刘洪洁.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实证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07,(9).

[8]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内审部课题组.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初探[Z].金融研究报告选登,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