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8 18: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J60-4;G764
【个案情况】
熊成龙,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市权威医院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吃力,吐词不清,面部长相怪异,孩子并非天生,源于幼儿时的一次高烧所致,孩子病后,母亲生下一妹妹,因此母亲把大多的爱与希望都给予妹妹,几乎放弃该孩子,孩子自己吐露只有爷爷爱他。在学校,班级同学有取笑、欺负他现象。
【案例分析】
初次接触该生,与家长简短聊后,家长希望老师能多鼓励、帮助孩子。第一次课上,孩子总是很积极举起手,期待的眼神望着老师让他回答,而孩子站起来,却因先天原因,声音微弱,吐词不清,61人的班级实在听不见他说的内容,只能找旁边的“翻译”同学再次重复他的回答,所有任课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都肯定熊成龙的课堂积极性,会把一些不需要组织语言较多的问题答案留给他回答。而实质上他回答问题时出现答非所问,或重复之前同学的答案,或乱答现象,但老师又不能完全不理会他的积极性,以此看出该孩子很期待老师、同学对其关注,并且表现出对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性。
这个孩子热爱班集体,很愿意为班级做事,中午打餐,他总会积极争取,他也会很快吃完饭,为的是能监督同学们把餐具筷子整理好,他还经常帮食堂阿姨端餐具等,这是个善良的孩子。
这个孩子还很期待老师的关注和爱,放学后总会留下做卫生,为的是能与我同路一段,他经常向我吐露很想当班上的安全委员,但因为孩子的自身原因,他根本无法管理班级,所以,我就让他先从劳动委员助理做起,孩子做得很认真。
孩子学习上确实很差,记忆能力差,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我安排一个踏实勤奋的孩子帮助他,时刻提醒、辅导他,因为自身原因,家长几乎放弃他,甚至经常打骂他,因此学习上根本得不到帮助,加上自身经常习得性无助,学习上只能靠学校老师或小老师帮助他。
【心理特点】
该案例属智力中度损伤,主要为后天幼儿高烧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碍表现为:
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整个知觉显得较正常儿童明显迟钝。
记忆方面:再现中会发生大量歪曲和错误,支离破碎,缺乏逻辑、意义和联系;识记速度缓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贫乏、缺乏分化,不稳定。
言语方面:言语发展缓慢;声音微弱,吐词不清,有很浓的鼻音,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词义含糊,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词不达意。
思维方面:判断力差,不能完整地认知客体,缺乏概括能力;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特别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分析能力差,考虑问题不合逻辑;数的概念掌握困难,简单的计算亦难完成。集中和转移注意力有困难,感知运动较落后,记忆和思维能力全面滞后,有明显的特殊性。
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消极沮丧;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小动作多、注意分散、注意力缺乏、胆小等,做事难以坚持到底,性格极其孤僻,基本能适应家庭及学校生活,个人生活基本能自理。
从上述说明可见,该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各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
【教学策略】
1.充分尊重
在全班同学面前,我从不提熊成龙笨,做为班主任,我也会与其他科任老师做相应沟通,不刻意指责他智力有问题,或谩骂侮辱他,更不许班上学生不尊重他。
期末考试临近,他跑过来问我:“王老师,我是不是跟其他同学一样,考上85分就没有寒假作业?”我说是,有没有信心呢?他信誓旦旦地说:“有。我今天晚上看书看到12点。”我明@感受到他渴望人人平等的心,我要让他感觉到他与班级学生一样,不把自己当成特殊人物,不强调自己的特殊性。
孩子有时能听写、默写出几个生词,背诵几首古诗,我都会给他鼓励,表扬他,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支持他,使其他同学不歧视他,尊重他。
2.给予鼓励
研究表明,尽管智障儿童的认知有缺陷,但是,他们仍具有一定的荣誉感与自尊心,有一定的成就动机。对他们行为的奖励就是对他们行为的认可,鼓励与强化,从而对智障儿童的行为起鼓励作用。
3.降低要求
根据熊成龙的智力水平,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想让他能尽量跟上教学,必须降低对他的要求,使他体验成功,稳固他的自信心。因此,在布置作业或作业过关时,相应降低了一定要求,这样熊成龙也就能较快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有希望看到自己的目标,最终获得跟同学一样的成功感。
4.伙伴帮助
毕竟我们不是特殊教育学校,我们要面对的是六十人左右的大班,我们的学习任务很重,班上还有其他学生需要老师关注,并且班上还有一部分学困生,因此,我安排他与一学习优秀踏实的学生同桌,让同桌随时帮助他,同桌非常负责,经常陪着他背课文,帮他讲课上没听懂的知识点或是借笔记给他抄,每周五班会课上的大组长操行总结上,也会批评某同学欺负熊成龙并扣分,表扬某同学帮助熊成龙并加分,这样,欺负熊成龙的学生越来越少,帮助他的学生就越来越多的,更多的孩子与他成为了朋友,都愿意去帮助他。
5.增加趣味与直观
选择教学方法,一是要依据教学目标的内容,二是要考虑学生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直观的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对智障儿童尤其有效果。在教学中,尽量采用趣味直观教学法。某些课文的学了学文讲解外,还应该让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加深了他们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其次,我还采用了实物、图片、音像等教具,这些使教学更切近生活实际,生动形象,使熊成龙乐于接受,也更易接受。
【研究心得】
篇2
关键词: 智障儿童 差异教育 教育观
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智障儿童可以经过特殊的训练,发挥有限的潜能,增强独立及正常的生活能力。智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比一般儿童所遇到的阻力要强得多,碰到的困难相应要大得多。若想让智障人士能够在成年之后具有更强的自理能力,儿童期的教育至关重要。鉴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智障儿童的教育又不同于一般儿童,需要以特殊方式教育。
一、智障儿童的教育理念
当今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是:如何尽早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干预,尽可能挖掘和利用智障儿童的智能潜力提高他们学习、生活、劳动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尽可能地发展、培养其积极的个性品质,从而使其今后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合格自尊的公民。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时无论是家长的家庭教育还是老师的学校教育,都要遵循三个原则:增强信心,加以引导;放慢节奏,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及时激励。
1.增强信心,加以引导。
信心是基础,引导是关键,在智障儿童的教育中,树立自信心最重要。智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无数次嘲弄、促狭,导致智障,自卑,敏感。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首先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智障儿童时刻体会到老师和家长的爱心。面对智障儿童,我们首先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信心来自于懂得如何做事情。这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信心才敢做,做好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强化信心。因此,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无论何时都要关注智障儿童的信心,家长和老师更要付出加倍的耐心和努力。
2.放慢节奏,日积月累。
智障儿童不能跟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先天上智商较低,在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总比正常儿童慢一拍。如果把智障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放在一起学习,对他们是不能有同一要求的,只能对他们降低要求,放慢学习速度,并反复练习,这样日积月累,使他们的常识慢慢丰富起来。老师在学校对弱智儿童进行教育,家长也应密切合作,做好指导、监督、巩固,利用好所学知识。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否则很容易使智障儿童对学习反感。
3.持之以恒,及时激励。
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学习任何东西都比一般孩子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费时又劳心,更需要教育者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投入更多的毅力、耐心、细心和热情。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中,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需要有周密的教育计划,落实到实处,定期检查、巩固,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扬、奖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乐趣。只有教育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施教,智障儿童才会学有所得。总之,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一定要持之以恒。
二、智障儿童的个别化教育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也存在个体差异,在具体教育中更要注意这些个体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个别化,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特征教学,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进行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有很大难度。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即使花了很大力气,也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个别化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何实施个别化教育?
1.确立个别化教育的概念。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学校,就有了个别教学。个别化教学的形式有很多,既可在随班就读班级中进行,又可在特殊学校中进行。如果把智障儿童与普通班儿童放在一起学习,二者就会悬殊,不利于智障儿童信心的培养,有时甚至会摧毁智障儿童刚刚建立的自信心,使其更加自卑,所以必须采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可以是一对一的教学,也可以体现在小组或班级教学中。根据智障儿童的个人能力、兴趣和需要,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针对智障儿童的具体发展情况制订教育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它与集体教学是不对立的,是协调发展的,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别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教育理想的最佳实现。个别化教育能够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实现智障儿童个性发展,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特征。当前,个别化教育受到特殊教育界的空前重视。
2.个别化教育的实施。
智障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如何对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身心差异明显,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既不能弥补不足,又不能挖掘潜能,实践证明:个别化教育对智障儿童十分有效。在对智障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时,应关注以下几点。
(1)教学设置
个别化教育不同于个别教育,进行个别教育时,教师只需要教育好一个一个教育对象即可,不用考虑其他人员。在个别化教育中,教师在针对其中一个智障儿童进行教育时,不能置其他儿童不管,必须考虑其他智障儿童,因此,个别化教育教学在实施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计划制订、教学内容选定及课堂教学。师资配备,要分工与合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有专长,而且要一专多能,根据各位教师的特点,派最合适的教师进行相应教学;课程设置,要全面与典型。在功课的设置上,要包括学科教学、康复训练课、自理活动课、兴趣活动课、个别教学、情境教学。锻炼智障儿童全面的技能;制订计划,要制定与实施,这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前提;制订计划时,要求教师充分分析研究弱智儿童属于哪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类型,制订好计划,然后贯彻执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制订计划时,要将每个领域的内容都分散到计划中,可以选一些课本上的资料,也可以找一些课外知识。随着人们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和社会的发展,能够接受教育的培智儿童的障碍类型越来越复杂,而不同培智儿童的个别性差异很大,因此,教学模式也正由原来的学转向个别化教学模式。
(2)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配合对终点目标的实现有很大促进作用,家长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更重要,智障儿童的家长更应积极参与到智障儿童的教育中。家长在面对智障儿童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些家长怀着内疚的感情,有些家长无法接受实施,整天唉声叹气,有些家长对智障儿童一肚子怨气,甚至有些家长觉得亏欠孩子,就整天忙于工作赚钱,希望通过钱弥补,把教育都推给了学校。家长的这些心态是不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智障儿童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当然这种关爱是不宠爱,不溺爱,更不能在生活上大包大揽或者不闻不问。家长的心态摆正之后,一定要配合学校教师的教育。例如,学校教师在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时,特别设计了生活自理的内容,教师在学校里教导智障儿童如何自己吃饭穿衣,这就要求家长在家中配合学校教师的教学,在家中做到吃饭穿衣家长不代替,一定要让智障儿童自己处理。家长良好的配合能够使得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事半功倍,反之,家长不配合,也会使得学校的教育功亏一篑。家庭是智障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大量练习和配合,才能使得个别化教育不是一纸空文。
(3)方法尽量因人而异
智障儿童的认知活动表现较迟钝。他们的认知能力存在缺陷,记忆力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都明显迟滞于正常儿童,智障儿童的思维方式具体而直观。因此,个别化教育的方法要尽量因人而异,细致入微。不同的儿童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比如,对于顽固倔强的智障儿童要采取多一些惩罚措施,而对软弱自信心不足的儿童要多采取一些鼓励的措施;再比如对于智障儿童,有些生活自理能力稍强,有些自理能力很差,对待生活自理能力强的智障儿童在生活中慢慢训练就可以得到提高,但对自理能力很差的智障儿童,需要特殊训练才可以得到提高。因为智障儿童存在个体差异,在学校教学中更要注意这些个体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个别化,并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特征教学,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进行教育。
智障儿童成年以后成为智障人士,会受到社会的很多误解。因为社会对智障人士的种种误解,使得原本生活能力低下的智障人士的生活更加艰难,所以,对于智障人士来说,儿童时期的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对于智障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需要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耐心,采用更多方法,使得智障儿童将来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最终能适应社会生活,成为残而不废的、能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2]邓志伟,著.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
133-135.
篇3
关键词:智障儿童 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 强化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存在着相关性。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引导他们的学习生活,是当代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提高智障儿童学习动机的现实必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任何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我国首位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有句名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育的崇高价值就体现在它为每一个天使提供了一副翱翔天空的翅膀,倡导教育的公平性。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生理缺陷,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的性格,也影响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教育如何为每一个折翼的天使配备一副适合他们翱翔世界的翅膀,是特殊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引导和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特殊教育的大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个体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智障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自身身体缺陷可以通过学习来补偿。通过学习提高其自身文化素质,提升个人能力,捍卫人格尊严,实现个人价值。智障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体会到个人奋斗的喜悦。通过学习转移了他们对自身缺陷的认知,获得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智障儿童学习动机提升的可行性
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智障儿童在父母、教师、社会的关爱下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要实现自我,就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我能力,满足自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智障儿童虽然在学习的注意力、认知、思维、语言和记忆等方面不如普通儿童,但是他们也有人之为人的自尊,也有着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提升智障儿童学习动机的方式方法
1.设立合理目标,创设成功情境
智障儿童的教学要采用一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智障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首先要创设成功情境,改变儿童的习得性无助感。教师将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按照难度高低分解成一些子目标。在其实现了较低目标情况下,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正向的反馈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给他们成功的体验,有助于更难目标的实现。经济学中的“登门槛效应”适用于智障儿童教学。
2.及时进行正强化,加强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个任务或者活动的能力和信念,在个体心理机能和潜力激发中起关键和决定性的因素。班杜拉同时指出,外部的强化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在对待智障儿童时,要对于他们的一些积极行为及时进行强化。如某些智障儿童具有某方面的天分,就要及时进行鼓励,启发他们的自信心。如我国著名的智障指挥家舟舟,舟舟天生智障,却对音乐有着天赋。其父母在发现他手拿指挥棒手舞足蹈后,不是对其嘲笑和鄙夷,而是对其加以引导,鼓励其表现自己的才能。在父母的欣赏和关爱下,舟舟的音乐指挥才能进步很快。父母的正强化培养了舟舟的自信心,加强了其自我效能感,对其音乐指挥生涯的开启意义深远。
3.代币强化,及时奖惩
如果在对智障儿童正强化的过程中,总是采用一些赞赏的话语和实物奖品,容易导致儿童有“饱感”,不利于强化的持续进行。在此我们倡导教师用代币强化的方法。代币强化一方面具有弹性,另一方面具有可持续性。教师可以用小红旗的个数、正字的个数等将代币个数与奖惩实物相对应,在满足了一定的代币个数后可以购买一定的实物,这样有利于实现持续的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奖惩,否则不利于代币强化的效果实现。
当今时代倡导“以人为本”。智障儿童特殊,如何对其施加良好的教育,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具有极为特殊的和重要的意义。如何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具体的操作上,要求教师做到将要实现的目标分为小的子目标,步步为营,创设成功情境;运用代币强化的方法,鼓励其自信心,改变其习得性无助感,启发其向上的动机和自信心。在教师的帮助下,为智障儿童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淑芬.浅谈新时期智障儿童创新教育.学园,2012(4)
[2]孟万金,张冲.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ARCS动机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7(7)
篇4
智障儿童教育现状对策一、智障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智障儿童的入学现状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智障儿童的入学分三种情况:一是随班就读,二是在特殊教育机构接受康复训练,三是被关在家里。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起点低,发展缓慢,顶点不高,正常孩子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他们往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学会。而且由于许多接纳智障儿童的普通学校由于班额过大、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等原因,造成智障学生的随班就读很自然地变成了“随班混读”。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的智障儿童在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到二年级或三年级就不得不退学。在退学后,家长就让他们呆在家里。其中有15%的智障儿童是在被正常的学校退学后,又被家长送到培智学校。只有25%的轻度智障儿童直接进入培智学校等特殊教育机构学习。在培智学校,他们只是学习识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学,大部分学校没有技能培训。即使少量有技能培训的学校,对他们的培训也是搞“一刀切,齐步走”,不是“量身定做”,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有14%的智障孩子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智力残疾后,感觉抬不起头,就把他们关在家里,孩子与社会失去了互动的机会。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智障儿童的入学率更是不容乐观。特别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许多智障孩子根本就没有可以接受教育的学校。
(二)智障儿童的家庭现状
1.家庭条件的限制
我们调查发现,智障孩子家庭条件一般都非常差,生活极度贫困。家庭的“完好率”比正常儿童要低得多,如父母离婚、“爷爷奶奶”托管、多人残疾、过于愚昧等,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普遍存在。
2.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1)过分溺爱
许多家长感觉孩子智障是自己的错,老是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担心孩子被送出去后“受罪”,感情上不能割舍,把他们牢牢地“保护”了起来。造成了许多智障孩子无法走出家门,没有机会接受特殊的教育。
(2)家长观念落后。
有数据显示,85%的家长认为:“孩子没什么希望,是家庭的负担,”对孩子“只养不教或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于是,孩子落到了“奶奶不管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尴尬境地。
还有些家长觉得家里有智障的孩子,是上一辈子没做好事,是一种耻辱,有种家丑不可外扬的狭隘观念,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更不愿意让孩子入学。
(三)培智学校的教育现状
1.课程体系陈旧,严重不适应现代特教的需要
目前,供智障儿童使用的教材还是1988年编写,已经有20多年,现在看来,它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智障教育的多维目标;注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一,忽视学生智力差异的多样性;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它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已经不适合当前智障教育的需要。
2.培智学校教育内容普通化,没有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改革教材
有80%的培智学校无生活自理教育,缺乏系统训练,康复课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情况亦不容乐观,学校对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学生管理松散,有的还将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障碍学生和智力障碍学生“集中起来”看管,随班就读则成了“随班就坐”“随班就混”。
3.专业教师的缺乏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一线老师只占了25%,有75%的老师在此之前对这一行的教育是“门外汉”,一窍不通。专业教师的不足、现有教师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缺乏,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康复和发展。
4.智障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智障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来看,他们心理起点很低,成长非常缓慢,顶点也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简言之,智障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各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
二、智障儿童的教育对策
(一)开发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开展学生的康复训练
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张我们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具体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既要使学生在实用生活知识、技能以及习惯等方面得到培养与发展,又要让学生体验愉快的学习过程。简言之,就是学生学习的东西要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以生活为核心”,开发、整合课程教育资源,革新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法,开展康复训练。
(二)改革智障教育的评价体系
智障教育效果的衡量,并不在于学生学习了多少系统、复杂的知识,而在于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得到多大程度的满足,生活能力得到多大程度的提升。比如,智力得到多大程度的开发、行为得到多少矫正、自我服务水平得到多少提高,等等。
(三)改革学校教育方法
1.教育具有针对性
在培智学校,有的学生可能学到一定的程度就再很难有进步了。随着年级的上升与正常学生的差距会逐渐拉大,这就要求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每季度)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估。具体标准可参考中国残联编写的《智力残疾儿童系列康复训练》进行评估。评出“优势项”和“劣势项”。针对“劣势项”制定和调整每月康复计划。康复老师将训练的主要内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训练反馈等情况每周至少进行记录一次。
2.把握智障教育的实用性
培智学校应给智障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技能训练。轻度和中度智障学生的教育,应该知识与技能并重,他们的学习内容要“以生活为核心”,与生活密切相关。
如在学生教洗手时,可以每天在洗漱时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做,并逐渐减少协助,也可以把它编成口诀,一边做一边说,帮助其记忆。
(四)改变家长的观念,鼓励家长参与教育康复
1.家长参与
教师要鼓励家长参与智障儿童的教育康复,不断地向家长传授教育康复的基本知识和缺陷补偿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切实承担教育的任务。家长的参与,能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丰富和情绪的稳定,起到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
2.送教上门
对身体残疾程度较重不适合入校的智障儿童,教师可以上门服务,定期培训家长,让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家里给孩子完成康复教育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银春铭.智障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6,1.
篇5
摘 要 中国的特殊教育历史悠久,国内对特殊教育这一块非常重视,特别是在上海地区。但是,在特殊儿童体育教育方面还是比较薄弱,而体育在智障儿童的教育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都是特殊的弱智儿童,他们的适应行为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身体各项指标也都明显低于健全儿童。本文主要采用了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从兴趣角度研究了课余体育活动对智障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主要是课余体育活动能提高智障儿童的运动兴趣.
关键词 课余体育活动 智障儿童 基本运动能力 兴趣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课余体育活动对闵行区启智学校智障儿童兴趣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课余体育活动对智障儿童体质的影响
1.学生的基本情况。实验组学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班级的8名学生,其中男生5名女生3名。年龄平均值是7.75,男生的IQ值的平均值是60,女生IQ的平均值是33,其中男生仅两名的脑电图是正常的,其余3人都有相对的问题,其中包括两名坐骨神经受伤,小儿麻痹,高血压肥胖,心室闭锁不全各一名。而女生中有一名是正常的。智残等级中,四名轻度,三名中度,一名则处于智残边缘。
2.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实验前后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身高、体重)见表2。
由表2可见其中对于身高,该8名学生原本身高平均是1.2625米,实验后身高平均值则达到了1.375米,净增加1.125米,平均身高增加0.11米。学生们中除了两名男学生没有长高外,其余6名学生还是有所提升的。可见在课余体育活动的锻炼下差距明显在减少。
(二)课余体育活动对智障儿童兴趣的影响。实验前后学生的兴趣情况见3。
从表3可以看出,各年级实验后兴趣问卷得分均值皆大于实验前,且均值的差异皆具有高度显著性(p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所以,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我们更要积极地创设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从而引起他们积极的情绪,以便更高效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文英,王燕.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分析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000(6).
[2] 潘春燕.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对智障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体育部.2006(7).
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矫治方法;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764
一、对智力障碍学生常伴有的心理问题和矫治方法
特殊教育是指对那些需要的教育的学生而言的,而本班特殊教育学生是属于智力障碍学生这一类的。有智力障碍的特殊教育的学生后,教师首先应了解一般智力障碍学生常伴有的心理问题和矫治方法。
智力障碍学生心理问题
(一)情绪问题
1.抑郁情绪由于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困难、学习能力低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挫败,特别是自尊心较强的轻度智力低下及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因为经常处于失败的处境中,长而久之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常表现为敏感、合作性差、不安、闷闷不乐、自卑、孤独感,还有些产生厌倦情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2.害怕情绪智障学生与正常学生一样有害怕情绪,但智障生对事物害怕的程度要比正常学生高得多。他们往往对那些超自然的现象表现更为害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惊恐及回避反应。
3.发脾气在智障学生中较多见。他们由于身心发育迟缓,当自我愿望遭受限制时,常常会以发脾气的方式来发泄,不管时间与地点允许否,出现大声哭闹、喊叫,坐在地上不起来、违拗,甚至打滚、自伤等过火行为,常常无法劝止,一定要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肯罢休。
(二)行为问题
1.多动、注意力缺陷智障儿童大脑发育迟滞,自控能力差,大部分都表现有注意力缺陷,也有部分伴有多动,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指向某一事物,特别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做事不能坚持始终,有的智障儿童甚至连3、5分钟的不开小差也难以做到。伴有多动行为者,则上课时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不能静坐,喜欢多嘴,常常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
2.退缩行为退缩行为在智障学生中较为常见,如胆小、害羞、低头、说话声音小、不敢与人交往、害怕见陌生人、过分依恋亲人等,有的则采取面墙独处、躲避等方式。
二.对本班特殊教育学生言行的观察与分析
本班学生陈某,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有自闭症状,自言自语,在校园中独自游逛或独坐楼梯。喜欢和同学玩,但与同学相处会产生矛盾,上课的注意力易分散,东张西望,语言有一定障碍,书写较工整,在回答问题时有答非所问的现象。有了这种现象,就必须慎重考虑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
解决策略的方法:
(一)在课堂中渗透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进行个别辅导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教师抓住机会,积极主动的关心智障学生,与陈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特殊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多的渗透情感,让他感受到平等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爱,让他更愿意与教师交流。
(二)通过老师陪同陈某一起进行参与篮球运动,让他从其最喜欢的活动开始,帮助该名学生逐步发展粗大动作,语言和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三)通过家访,与其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特征,并根据此学生的发展水平的缺陷和发展水平的需求,向家长指出哪些需重点培养,哪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建议多带孩子出门走走看看,与外界多一些接触,推动学生发展。
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陈某的交往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的孤僻、胆怯的心理正逐渐消退,渐渐变得合群、开朗,喜欢和人说话。
三.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而正常人也常常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得特殊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作为特殊学校的老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走进这些孩子们中间,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
(一)、老师应尽量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特殊学生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人格特征及优点特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走进这些特殊孩子中间,了解每个孩子的优点,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真正尊重每个孩子独立的人格,并在不同场合认可、赞扬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及对集体的作用,让他们感受"自己是集体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辅导、纠正,促进智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智障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其教育方式的特殊性,教师只能针对学生自身出现的问题或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感知、目睹具体事实后,在产生具体的经验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讲清问题利弊,疏导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灵活地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引导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心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及时搜索有针对性的事例,有教育意义的案例,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活教材,而避免宽泛空洞的说教,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
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智障学生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在这一方面,他可能很一般甚至很差;在那一方面,他可能就是佼佼者。如果我们仅以一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以一样的教育手段去教育他们,以一样的尺度去衡量他们,那只是极少数的学生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在班级这片"星空"里闪烁光芒;而其他的学生犹如被云层遮住的星星,发不出光来。其实,当教师心中有了学生,有了包容每一个学生的心,懂得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个学生时,每一颗星星都会闪闪发光,尤其是那些残缺的星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智力障碍;特殊体育教育;教学原则
一、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
1.智障儿童、学生的身体特征
(1)智障儿童的身体形态特征
智障儿童的身高、体重与一般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别,虽不如心理差异那样明显,但就一般情况看,智障儿童身高、体重、骨骼形成较差,发展速度较慢,成熟也较晚,相差程度随着缺陷深度而扩展。但经过特殊训练,多数可以接近正常儿童,甚至有些可以超过一般儿童。
(2)智障儿童的身体机能特征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智障儿童的身体素质劣于一般儿童,并且智力落后越严重,素质越差。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身体器官的损伤导致其身体素质或运动能力的下降;二是客观环境对智障儿童没有足够的重视,给他们造成一种环境剥夺状态,使他们失去了锻炼发展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其身体素质的下降;三是由于智障儿童平时接受的鼓励与一般儿童相比较少,因此动机水平不高,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研究结果还发现,智障儿童在动作的控制方面不如一般人。从把握自由运动的速度和肌肉联合动作的测验看,弱智儿童的成绩都次于一般儿童,智障儿童联合动作的发展较迟。
2.智障儿童的运动行为特征
苏联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鲁利亚(Luria.A.P.)通过研究发现,智障儿童高级神经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脑皮层接通机能减弱;二是保护性抑制占优势;三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作用障碍。由于大脑皮层接通机能弱,使智障儿童形成条件反射的时间慢于一般儿童,这种条件联系形成的缓慢性正是智障儿童技能学习缓慢的原因。由于保护性抑制占优势,导致智障儿童的工作能力降低,“极易疲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结果导致技能学习能力下降。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作用障碍,导致他们更多地注意第一信号系统而忽视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更多地依赖直觉,习惯用直观思维。
3.智障儿童的认知特征
在感知方面,智障儿童的感知缓慢、范围狭窄;视知觉不够分化,认知时很难区分相似的物体。另外,智障儿童在肌肉、肌腱、关节等方面的感觉常不如一般儿童,而且中度智障儿童还常缺乏痛觉的体验,但他们没有疼痛感和饥饿感。所有这些特点贯穿着一个特点,即缺乏感知的主动性。这些落后特征主要是由其大脑相应系统的第一、二级机能区受损或功能有障碍造成的,补偿的方法除加强感知训练外,还要丰富其直观经验,增加获得运动表象的机会。智障儿童在记忆方面还存在遗忘规律先快后慢、识记材料的重现量与智商成正比、有识记不正确现象等特点。
4.智障儿童的个性特征
智障儿童的意志品质常表现出主动性缺乏、动机不足、求知欲差、意志软弱、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固执等特征。智障儿童情绪特征的突出表现是情感分化慢、易受情景影响、高级情感体验少。
二、智障儿童体育教学原则
由于智障的残疾种类和程度不同,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智障儿童进行体育教学时,除遵循一般体育教学原则外,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原则。
1.个别化原则
在体育教学时要注意采用个别化原则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针对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实际生活经验为中心,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为最终完成三个适应(个人适应、职业适应、社会适应)的根本改变服务。
2.循序渐进原则
从简单易行的动作做起,不追求复杂的动作技能,多给予其获得成功和完成动作的机会。要克服急躁情绪,一次课不能教授很多内容,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掌握基本动作。
3.全面发展原则
培养其能够适应社会以及顺利参加各种休闲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和技能;促进其形成适应社会的自理能力及获得社会经验的机会;通过参加团体的社会休闲体育活动,提高其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能够积极的参与社会的服务活动;注意改善其身体基本姿势、身体结构,培养节奏感及自身运动调节能力;对有平衡障碍的智障儿童要多进行平衡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香港;重度残疾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56-02
香港特殊教育的宗旨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使其能独立生活及适应社会。香港特区政府的现行政策,是尽量安排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入读主流学校,让他们在普通学习环境中与普通学童相处和沟通,以接受全面的教育。
一、香港重度残疾儿童教育概况
香港共有特殊学校60所,分为视障儿童学校、听障儿童学校、肢体伤残儿童学校、轻度智障儿童学校、重度智障儿童学校、严重智障儿童学校、群育学校和医院学校八个类别。根据智障儿童的轻重程度,又划分为可教育类、可训练类、可养护类。重度残疾儿童学校有10所(其中5所为宗教办学),如明爱乐勤学校和灵实恩光学校。这两所学校均以6-18岁智商在25以下的重度智力障碍残疾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寄宿。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艺术、体育和德育等,高中还开设有计算机、科技与生活等课程,部分班级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自理课、辅导课和引导教育课等科目。学校教职工包括专职教师、治疗师、教育心理学家、社工、护士、助理和技师等。
二、香港特殊教育的原则
香港政府对经评估鉴别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制定了特殊教育原则,即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尽可能与普通儿童一视同仁,安排他们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对这些在普通班级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因他们的需要不同,会得到特殊的重点指导,因伤残情况而无法适应普通教育的儿童,不得已才安排进特殊学校就读[1]。特殊教育中心或特殊教育学校还提供巡回教学服务,就如何教育伤残学生,向普通学校教师提供意见。
三、香港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特点
1.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确保学校运行
香港特殊教育学校,包括明爱乐勤和灵实恩光两所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其90%以上的运作经费均来源于政府拨款,仅有小部分经费通过社会募捐或相关基金提供,中、小学特殊教育均实现完全免费。教育局根据每个学校的学位安排服务人数并提供资助,不仅提供编制内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而且也为专职医疗人员、社会工作人员、护理人员及宿舍部人员提供工资待遇和补贴。同时,香港政府还为残疾儿童提供残疾补贴,根据残疾程度,标准从1200元/月-2400元/月不等,并为经济困难残疾儿童家庭提供困难津贴,基本解决了残疾儿童的教育和养护问题,解除了残疾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由于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在养护等方面需求比其他学校大,因此明爱乐勤学校的学生有36人,教职员工有50人,师生比约1:1.4;灵实恩光学校有学生104人,教职员工有110人,师生比约1:1.1,生均经费均为每年约20万港币。
2.参考美国课程,采用量体裁衣式教育方式
香港特殊学校多采用美国特殊教育课程,同时根据学生能力和需要,把校本课程作为教师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设计个别化课程的参考,各班级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再依据学生个别发展的需要并配合现有资源,发展生本及班本课程,并将治疗项目,如感统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视觉策略等融入课堂活动、日常生活流程和宿舍生活内,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式教育教学。为配合个别化教育的需要,学校除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外,还聘有其他各类工作人员,如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宿舍部工作人员等。
3.注重运用有感光教育方法
为适应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需要,多感光设施设备和课程在香港特殊学校得到广泛运用。灵实恩光学校以行为检查表(BPI)和Motivation Assessment Scale(MAS)来评估学生的行为种类及原因,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童行为问题的主因与感觉有关。为此,学校设置了灵活、互动的感光室,运用声音光速、u-design等先进多媒体互动软件,并结合不同的方法来丰富多感官的训练手段。如水疗、音乐治疗和艺术治疗等,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香港在学校建筑设计和选材上别具心裁,通过不同的用料材质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该学校在新鸿基地产的协助下,在香港建立起首个感官花园,整个花园颜色鲜艳,设计对比分明,材料凹凸质感,结合学校先进的感觉统合治疗设备和课程,增强训练学生的感觉接收能力。
4.重视教师培训
香港政府制定了一个为期五年的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架构。从2007年起有系统地对全港中小学及特殊学校教师提供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专题课程,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其中教师培训课程中的专题课程针对性很强,分为八项学习课程,即自闭症学生教育、智障学生教育、肢体伤残学生教育、注意力不足或过度活跃学生教育、视障学生教育、听障及言语障碍学生教育、中文科教师专题课程(特殊学习困难)、英文科教师专题课程(特殊学习困难)。除了教育局提供的特殊教育课程外,香港教育学院也开设了120小时的照顾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供教师选修。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是由教育局不定期举办的有关特殊教育发展的研讨会及经验分享会。灵实恩光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项培训和参观活动。学校2009年还曾推行艺术治疗,并事先为员工举办有关讲座。
5.重视家长参与
明爱乐勤学校认为,当学校接收了一名残疾儿童,就等于接收了一个家庭,学校和家庭将密切协作为残疾儿童开展服务。同时,学校将与家长一道解决残疾儿童家庭中的问题,如住房和经济纠纷等。学校通过家长日、沟通会及信函等与家长沟通,并成立家职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义工工作,在学校的统一规定和整体安排下,家长为自己孩子服务的同时,也必须为班级的其他学生服务,做到一视同仁。例如伙食、衣着等方面不能在班上搞特殊、开小灶等,使家长成为照顾学生及协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力量。学校还专门安排家长休息室以及住宿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提供便利。灵实恩光学校成立了家职会,鼓励家长来做志工、义工和助教,筹办亲子和师生同乐活动,通过家长参与式教育教学,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
6.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香港注重发挥社工在残疾人施教和养护中的作用。社工不仅要处理学生有关事务,如处理及跟进学生个案及进行家访、安排新生收录及离校生转介、加强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沟通等,而且同时也负责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协助安排及提供有关设施、联络其他特殊机构及(民间)团体。明爱乐勤学校欢迎周边社区居民和社会人士来校义务劳动、义务助学。有些议员夫人是学校的长期义工,每月都会到学校做义工,这样不仅传递爱心,而且有助于扩大特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残疾儿童教育。
7.注重教学效果评估
香港特殊学校建立了常规化的教学评估机制,每学期均进行阶段评估和总评估,在学期末均进行全年教学检查,运用评估结果对教学和课程做出修订。在评估过程中,明爱乐勤学校采用多方参与的评估方式,学校教职工包括教师、专业评估人员、管理员、家长均参与到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当中。学校为学生建立了详细的学习历程档案,系统地记录学生学习历程、课外活动和学生日志等,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情况。
8.主动参与科研,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器材
明爱乐勤学校以自己学校为实验基地,与公司合作开展特殊教育课题研究,开发重度残疾儿童需要的器材和教学软件,公司将器材和软件推向市场来满足更多重度残疾儿童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仅仅参与科研和实验,不参与市场的利益分配。另外,明爱乐勤学校拥有自己的小型加工厂,学生需要的一些辅助器材,如桌椅、床、拐杖等都是由学校的教职工亲自动手制作的。这些辅助器材的制作标准不仅超过了政府的标准配置,而且依据学生需求制作的辅助器材在实用性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需要。
四、启示
1.重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香港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重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2.优化重度残疾儿童教育学校的师资队伍
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教育,更多的是训练、治疗和康复。香港针对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特殊需求,合理配备学校教职员工和各类专业人员(包括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等)的比例,保障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的正常教学与治疗康复训练等工作。
3.开展个性化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为每个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包括学习、治疗、训练在内的课程表,实施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教学。
4.创设有利于重度残疾学生发展的环境
“学校协同家长给学生作适当的生涯规划,再搭配有效的生态评估与教学”[2],以促进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发展出最高潜能。同时加强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充分用好政策,积极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疏通各种就业渠道,保障和拓展残疾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残疾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方骏,熊贤君. 香港教育史[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47.
[2]彭霞光.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 中国特殊教 育,2010(9):3-8.
篇9
>> 刍议职校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试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微 小议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浅析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 试论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之我见 农村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基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智障儿童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智障儿童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由于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特殊的教育和特殊的待遇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所以一直以来智障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将教育融入智障儿童的生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篇文章以语文生活化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我国智障儿童校本教学的生活化思想在教材规划和教学评判等方面的体现,得出如下思考:在当今条件下,虽然我国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理念目标明确,内容也十分丰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尽人意,在使用过程中并不像想像中那么顺利,教学评价系统也不够完善。鉴于此,为智障儿童建立生活化的系统性教学评价是达到生活化教学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智障儿童 生活化 教学策略 语文
教学生活化,即以“源自生活,服务生活”的教学思想,根据智障学生的实际生存环境,现有资源、条件,以及他们今后的发展趋势等为他们挑选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当今条件下,为适应智障儿童教育教学的紧迫性需要,解决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并颁布了《智障儿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各级积极配合,致力于开发新型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并且努力地将理论变为现实。
一、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1.目前,由于条件有限,智力条件稍好的智障儿童都与正常学生在一般学校跟读,因此,智障教育的发展对象集中在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这类儿童的大脑存在缺陷,他们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中难以生活并适应社会。所以,鉴于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语文的的重点之一应是社会适应。
2.由于智力有限,智障儿童很难弄懂抽象的教学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应从生活出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力求保证知识与生活的连贯性。即在语文教学中,将生活和相关知识、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
3.生活化教学思想也成为了智障儿童生活化语文教学的依据。古往今来,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建议。[1]如陶行知就建议语文课程须与生活相结合,批评传统学校与现实生活背离的错误教育方向,指出须完善教学的环境和方法等,培养智障儿童的能力,拓宽智障儿童的知识。要想真正的实现目的,帮助智障学生,最优之法便是将语文课程生活化。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接近生活,运用已有资源,拓展语文课程的空间,改善语文课程的环境,将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开放。[2]
二、智障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1.智障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在语文课程中,对于不同智力程度的智障学生,其教学目的是不一样的。对轻度智障学生来说,应使其获取较多的知识,能融入社会进而正常工作。而对中度智障学生来说,应使其能正常与人沟通交流。而对重度智障学生来说,应要使其能懂得谈话的中心思想,并且基本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所以学校在编选教学课程时要根据对象确定目标和内容,切勿与实际生活脱节。
2.智障学生的特殊性。由于智障儿童具有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其在情绪、认知和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与正常儿童不一致。比如说智障儿童易分散注意力,不易转移或者分配注意力;感知慢,记忆慢;语言简单,思维简单,无独立性思维并且感情发育迟缓等。但智障学生个体之间也有很大差异。[3]据调查显示,重度智障学生反应迟钝、语言含糊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特别弱。轻度智障学生长时记忆比短时记忆强,并可运用记忆策略,但仅限低级水平。而中度智障者则夹在两者之间,动作笨拙、能机械记忆、缺乏词汇、口齿不清,理解力差,还具有强烈的依恋感等。
三、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表现
1.语文教材设计的生活化。生活是组成课堂内容的核心,智障儿童的生活需要是目标,为使学生掌握生活方面的基本语文技能和知识,让智障儿童拥有基础的社交和生活能力,逐步养成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公民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为日后的生活上的自理和社会的适应提供保障。以上这些都是《智障儿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2007年里提出的。该方案鲜明的指出了应以生活作为核心理念,削弱了学科色彩,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目标。鉴于此,专为智障儿童设计的语文教材的教学目的应该为:智障儿童除了掌握与生活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社会能力以弥补语言缺陷之外,更应着重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交和生活基本能力,以便达到加强其适应生活能力的根本目的。
2.语文教材使用的生活化。智障儿童的语文教材是否能起到加强智障儿童适应生活的能力的目的,不仅限于其生活化的内容,并且更加关键的在于教学老师是否能用生活化的方法使用语文教材。因此,教育人员在教学过程中亦要将握生活化融入教材中。在实际教学者真正理解并运用的基础之上,我国智障儿童语文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生活化理念才会真真切切的落实。语文教学生活化理念不仅显示在教育内容层面,更在于融入到老师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设计之中。
3.语文课程评价生活化。课程评价即通过系统性的调查与展现对教学课程适应个体和社会需求的程度作相应评判的活动,是为实现教学价值增值而对教学课程实际或潜在价值作相应评判,以便逐渐完善的过程。它至少具备两个功能,一是判断教学的执行达到教学的既定标度,二是为教学的不断完善反馈信息。课程评价体系生活化是智障儿童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目的与内容的保障。
四、结论
语文教材的设计、使用和教学评价的生活化是智障儿童教学达到生活化目的的充分保障。现如今,开发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对于教材排版、目的、内容等规划层次的生活化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在教材中同样有鲜明的显现,但在其使用方面生活化思想却体现欠缺,这主要是因为智障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在把握教学方式和思想方面认识不够充分;再者单一的评价形式和生活化的思想不统一,因此实现提高课程教学的目标很难实现。
提议语文教学的开发不因仅仅关注教材自身,更需逐步提升语文教学使用和开发一线工作者的相关素质,将生活化融入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之中,从而使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中智障儿童教学生活化目的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春艳. 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J]. 中国特殊教育,2012,03:28-32.
篇10
智障儿童思维缓慢,反应迟钝,接受能力极差。所以,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行为问题,设计适合他们的课堂练习。
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教师不必刻意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要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中心,进行相关能力的技能训练教育,为使他们今后能独立或半独立地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设计好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突出针对性 智障儿童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相对于普通儿童更慢些、更困难些,练习是他们掌握、巩固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但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突出,有代表性。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内容着重练,易错地方突出练。
2. 体现层次性 我任教的班级内,智障儿童间的智力程度差异是很大的,需要充分体现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思想,在学生的分组上,实行集体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方法和要求。所以课堂练习的设计我就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配制有梯度,难易不同,形式各异的练习题。例如:无语言能力的学生的练习可以是“指一指老师读到的词语”、“听老师读词语,在正确的图片下面画∨”;有语言能力的练习可以是“读词语”、“口头组词”;共同的练习可以是“描一描”、“写一写”。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
- 下一篇:金融企业资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