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18 18:0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

篇1

一、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长时间以来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高职教育开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计算机技术作为当前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一大主流技术,各种新技术和新内容层出不穷,这就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高职计算机教学还存在问题,学生所学的内容跟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的情况,这要求我们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和教学的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更新,要求课程的内容务必贴近社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硬件维护、软件应用、网络配置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在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该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实践教学上,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无法在毕业之后胜任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学生相应的实践机会,以便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实际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更新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科技,其教学的方式也需要实现现代化。具体说来,应当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计算机有相当多的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形象化的形式予以展现出来,继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再者,还应当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络在线讨论和答疑系统,这样学生有问题或者疑虑时,可以及时向老师询问,由此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文化知识水平往往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所以,在对高职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时,需要考虑到其文化技术水平的因素,找到适用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正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在入校前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而有的学生可能接触过电脑并已经相当熟练,在同一个班级教学中,如何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得好”,同时也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这是教师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因而务必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四)加强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

即便是高职计算机教材的种类繁多,但大多数基本上都是直接套用的普通高校的教材,这些教材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并不适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再者,有的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当前社会主流技术不相符,教材的内容已经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此类滞后的教材势必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为了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课程的效率,加强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十分必要,所以,教师需要切实了解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情况,了解掌握哪些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就业,以此作为标准来选择教材的内容。同时,在教材的编写时,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就业是要以实际能力做支撑的,编写高职教材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

(五)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师资队伍的素质息息相关,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都偏向于老年化,这些教师可能对以前的计算机技术掌握比较熟练,但是对于最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则显得有待全面,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受到的教育并不能够满足用人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这就需要学校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及时引进新鲜血液,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帮助计算机教学,从而让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凭借所学到的知识获得就业岗位。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经管类学生;计算机技术;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11-03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的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1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了客观把握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课题组成员深入当地企业调研、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毕业班学生(实习和工作试用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经管类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1)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要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能熟悉使用系统中的文件管理方法,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系统的主要配置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计算机的主要系统部件进行基本的维护。当硬件出现了简单故障学生也可以自我排除。

(2) 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需要整理和加工所保存的信息,掌握关于数据(包括文字资料)的排序、查找、增添、删除、更新之类的操作,这需要用数据库软件来帮助解决,另外,为了进行分析、预测、计划和规划等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知识。

(3)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学生要了解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成果向其他人展示。要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收发E-mail和一些简单的网络环境设置等。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排除简单故障,比如网络连接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网络设置的基本知识。要实现信息和传播,学生还需要适当地掌握一些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和的技术。

(4) 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将掌握的各种计算机基本技能熟练地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中去。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高校对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基本上从3个层次入手,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主要讲授了计算机文化及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等具体操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机算机操作,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新的时期如何面对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层次的教育包括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两方面的教学。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等课程,使学生能够通晓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掌握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第三层次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开发基础课程及课题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真正结合起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但是,由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上是在等级考试的指导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并依据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上,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无意否定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应当承认,计算机等级考试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由于学校把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就往往把拿到证书作为计算机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出现了应试教育。学生虽然勉强能以及格分过关,但实际的计算机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时,专业课还未接触,学生也无法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果不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教学,错过大学期间这最后的机会,是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途径

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整合是完全可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各个专业课中延续,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自己将来在业务上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通过近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建设

无论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及实践性,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商学院主要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近几年学院投入资金建立了基础、金融模拟、管理工程仿真、会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人力资源评价、旅游管理模拟等7个实验室,配置了实际应用效果好、系统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软件,如电子商务实验室、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实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系统、UFERP(U8生产制造系统)、钱龙高校金融教学系统、用友财务系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仿真模拟(Flexsim、Ralc-Brain)系统等专业系统软件。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在授课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源,除了讲解专业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把现代的软件系统发展概况及新型软件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接触到这些系统无疑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

(2) 拓宽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的广度

计算机知识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技术,如果把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目前我校商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用于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专业课的理解,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授“网络营销”课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及网络应用能力,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语法规则和搜索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资料;介绍如何应用网页设计技术建立以营销为目的的企业网站,如何进行图像和动画处理、网页的保存与下载、文件的上传与保存。我院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也适当引入计算机应用内容,促使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教师将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3) 精心组织教学,强化上机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而专业课的学习要到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由于长时间不去应用,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技术已比较生疏。因此,在讲授专业课内容之前,必须利用几个学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复习,以利后面的教学。例如,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在简要回顾数据库主要原理、方法和步骤之后,进而说明编程序的基本方法及过程,写出关键语句或表达式。其他简单的语句表达式尽量启发学生在课内编写,以便使他们思路紧密与课程内容相联,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还结合会计专业,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如账务处理),让学生根据课内所讲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方法及编程技巧,编写完整的程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通过课内及课外安排上机实习时间,让学生自己结合会计专业编写的程序上机调试,笔者则根据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这样就使学生在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及编程调试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深计算机设备的学习

与计算机相关的设备,在学生毕业后也必将会碰到。与其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学习不如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这样也可以为学生走出校门增加一定砝码。学院实验室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设备,完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的熟悉与使用的环境。机房管理人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应积极配合,做好学生的上机辅导,这样,使学生不但可提高程序调试技巧,而且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等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企业营销网站规划与建设内容时,将机房内的计算机、网卡、网线、有线和无线交换机等设备展示在学生面前,讲解并示范如何在办公室或家庭范围内构建有线及无线局域网,进行相应的设置,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5) 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除了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外,仍可以有充分的提升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机会。例如,笔者在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组织上,根据学生的建议,适当分组(5人一组)实现所选设计任务。分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安排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是实现团队合作的一个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相互学习,更增强了项目组织,项目过程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败得失。同时,在课程设计成果评价上,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使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此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发欲望。同样也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日常管理、日常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应用他们所学的计算机技能。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己经融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处理、计划、控制、决策,也渗透到各专业教学和应用之中,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开发工具。无论是从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来讲,还是从对教师自己的科研需要来讲,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专业课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与软件应用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还能从课堂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渡到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倩.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12):35-37.

收稿日期:2007-03-11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着网络化、多功能化及行业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化的计算机教育欠缺,学生始终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简单程序的操作上;人才短缺匮乏,普遍表现在专业实践技能强的学生少;此外,教师队伍也未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据有关媒体报道,到2015年,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要占工业销量产值的三分之一,将有超过1亿台电脑在重庆生产,形成年产值7000亿元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市的IT人才缺口约在6万~9万人。调查数据中显示,按照我市IT产业的发展规划,实现产值2500亿元时,人才缺口将高达30万人。

1确立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和规划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取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计算机主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维护、程序编写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庆地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职专业定位的岗位主要有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影视编辑员、网站设计师、IT产品营销师、文秘、排版技术员和程序员等。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可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应用软件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和改变专业及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方面,采取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教学方法。其中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法学概论、哲学、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线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专业课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及程序设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软件工程等课程。在课时数的比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2计算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2.1深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方式为,在第一学年的暑期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一学年的计算机基础实训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基础知识学习,然后利用暑假,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办公技能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顶岗工作;在第二学年的暑假安排顶岗实习,将在程序设计、网页制作、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等课程,进行顶岗实践;第三学年就进入毕业设计学年。前半个学年安排专业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最后半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根据岗位需求,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网页制作等专业性工作。

2.2确立符合岗位需要的教学方案。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践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的,合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知识理论,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或企业认证的考核鉴定并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解决时间与内容多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授课能力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2.4建立教师培训体系。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发展步伐,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二是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现代化教育理论等。

3构建市场项目认可的考核制度以适应院校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同类院校排名靠前的优于排名靠后,关于计算机专业只是针对个别理科院校有所差异。但是因为行业分工体系的不同,技术工种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在中小企业中已经有了重新的认识,而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基于传统的认可度。创新型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毕业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考核模式上,突出实践教学的要求。以项目或者作品考核代替笔试。要求学生平时必须在设计上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通过作品设计又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变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市场项目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评价形式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等情况,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用市场需求认可度来完善现有课程评价考核中的不足。

4结束语

一直以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且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其专业教育体系和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职业教育体系的规范和监控,因此,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外,还要在课程分析、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环节上多花时间。

参考文献:

[1]董红安.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

[2]吕岩.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0

[3]付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

作者简介:

李芳(1979~),女,山东人,在读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技术、软件可信技术等

篇4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改变人们生活习惯,进而带动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工作、学习离不开计算机,休闲、娱乐离不开计算机,沟通交流更离不开计算机。离开计算机,我们的生活将无所适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我国众多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可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尤其要提升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水平,以此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培养具备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质量检测、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质量检测、生产管理、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能适应“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宽厚型、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毕业生就业主要在电子企业、电子公司和事业单位从事数控设备或仪表、家电控制系统、智能玩具、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网络通信设备、医疗仪器、环境监控等产品的生产检测、维修、调试、生产管理和销售工作。电子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加倍重视。

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专业教学是时展的需要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图形、文本、影像、动画、声音、仿真等方式,帮助教师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规范教学流程,攻克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电子专业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原理概念较多,内容繁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讲明其中的结构、原理、线路、图形、图表等问题,必然导致知识传授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困难,感到枯燥乏味,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多媒体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课程的整合,能将事物形象、直观、动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以其鲜明的画面、逼真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及声音效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了课堂内容。这对于电子专业教学中的抽象内容,能予以形象、具体化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如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制作相应的课件,将题干、电器元件、电路图及分析过程融入到课件里,以快捷、简便、明了的特点替代了耗时的板书和作图等。这样,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既能节省时间,完成每课时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扩充一些现代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将时间留给生分析、解答。这样,既省时、高效又生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效果,真正实现了时间短、内容精、效果好。

3.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合,再通过对各种媒体信息的变换、加工,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力,增强了动态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显示板演难以讲清楚的变化过程,能有意识地将重要信息加以放大或强化,使那些重要信息成为清晰熟识的对象,易于为学生所“内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动画并配有语音解释,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学生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专业教学将虚拟实验变成可能

以往电子专业的实验,都是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同学们通过记录、比较进行验证,但也同时存在学生在实验中出错的可能性。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问题。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一门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际环境进行科学实验的技术,它具有经济、可靠、实用、安全、灵活、效率、可多次重复使用和成本低、风险小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工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实验中。它不仅可以取代实际实验中的繁琐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分析和设计能力,避免设计、实验中产生的错误和误差,还可以与真实实验相互补充,降低设计、实验成本,缩短实验周期。使用计算机仿真模拟,使学生摆脱了实验室的局限性,避免了实际电路调试的烦琐过程,不用反复拆装元件、损坏元件,也不会因电路参数的不对,对测量仪器造成损坏。同时,计算机仿真为学生提供进行模拟、调试的良好环境。虚拟实验(仿真)不仅可以解决设备不足或不良的问题,既避免了实验仪器的损坏与实验材料的消耗,降低教学成本,又能让学生完成各种与实际实验相似的实验实习,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为学校节省了大批实验实习和设备维修费用。

参考文献

[1]滕福生.高校工科的计算机教育[J].计算机应用,1998,(11).

[2]周政新等.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践与训练[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整合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促进了教学改革。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不管是教学氛围的创设,还是教学内容的展现,信息技术均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1 信息技术现状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接收、变换、控制、识别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处理功能的技术,其主要支柱就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现阶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想有效整合与应用信息技术,就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将计算机看成是独特课题,和数学、物理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信息课程,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师开展课程教学与教学管理;三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将计算机当成是一种辅助工具,促进教学改革,并且开展信息化课程,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计算机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老旧

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基本相同,多数教材仍然以学科体系为主线进行编写,缺少特色,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无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一些理论的专业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化,在教材内容相同、难度相同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出现了差异,基础较好的学生,对简单的内容不屑一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较难的内容,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样就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2.2 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大部分院校还是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通过理论讲解,加上上机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讲解理论知识,之后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按照教材示例展开模仿操作,在期末考核的时候做一个稍大项目。因为现阶段大部分老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开展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时候,难免会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收获。

2.3 实验实训环境较差

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过程中,大多数院校都比较落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研发的新版软件越来越多,一些新型硬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部分院校经费较为紧张,无法购买较为新型的软件与硬件设施,进而导致实验实训环境条件较差。同时,在硬件拆装课程教学中,因为硬件配置有限,很少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能力有所欠缺。除此之外,因为网络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较为昂贵,一些院校根本无法承担,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实际接触相关设备,只是了解了相关理论知识,缺乏实践。

2.4 考核方式不适合

对于大部分课程考核来说,院校采用的方式都是传统卷面考试与上机操作。在卷面考试中,只是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得到高分即可;在上机操作中,也只是对基础内容的考核,并且都是书本中要求的东西,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试题的设计,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由此可以看出,在此考核模式下,很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计算机水平。

2.5 师资力量匮乏

根据目前情况而言,各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甚至还有一些从业教师是其它专业出身,只是临时兼职讲课。与此同时,大部分教师讲解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太好,致使学生学习成绩得不到全面地提高。

3 计算机专业“教”与“学”的特点

3.1 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均较高

信息素养就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技术层面。信息素养主要反映的就是人们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人们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与活用的能力,也就是信息获取、理解、加工、处理、传递的活用能力;二是,人文层面。信息素养就是人们对信息、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的认识,体现的就是人们对信息、事业的态度与修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素养。对于现代教师与学生而言,均具有获取新信息的意识与愿望,并且在获取这些新信息的时候,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技能,并且在自身教学与学习中进行了灵活的应用。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均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3.2 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较强

教师与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在此基础上,均对信息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更好的选择信息,进而对有用信息进行辨别与分析,加以评估利用,这就是信息搜索能力。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能,能够有效传递与表达信息,并且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与道德意识。与此同时,通过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展开,可以有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实现信息的全面开发与利用。

3.3 信息化设备较充足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信息化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时候,必然要使用一些信息化设备,对一些抽象、逻辑较强的理论知识进行体现,在学生面前呈现更加形象、直观的知识内容,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并且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4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

4.1 教师方面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可以进行轻松、自在、主动的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首先,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信息化环境,达到整个校园的规划,小到实验实训环境、图书馆的建设,均可以加以利用。其次,注意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对实际操作进行探索,并且在操作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与网络平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构建新型教学结构,将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因特网、局域网等融入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中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课件、视频、教案、参考书、学习指导等内容,方便学生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的交流工具和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QQ、信息等信息化工具进行网络辅导,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此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扩展了教学空间,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网络教学平台覆盖面比较广,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具有公平、对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使教育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与全面化。

(3)利用音频、动画、影像等多媒体资料展开教学内容。计算机专业知识点较为抽象,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很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也无法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极大的降低了教学效果。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利用音频、动画、影像等多媒体资料,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学习“路径调板”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路径概念,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影像:火车在铁轨上飞速行驶,轮船在大海中航行,飞机在天空翱翔……之后让学生进行类比,路径就好像是火车行驶的铁轨、轮船与飞机的航道,编辑路径就是确定走向。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学习“冒泡排序”算法的时候,可以借助若干个人按身高逐一排序的动画,加深学生的理解。

(4)利用通讯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现在电子产品越来越多,计算机教学并不是局限在课堂上,在课下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进行教学。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QQ、电子邮箱,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和学生进行便捷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随着微信的不断普及,大家都喜欢在微信中发表一些自己的现状、观点、图片等,在发表图片的时候,都会进行一定的处理,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2 学生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通过浏览相关专业网站,学习专业知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得到相关信息资源,进而增加自身知识。同时,网络中有很多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随时观看,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学生学习机会。二是,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网页,处理一些图片等。在学习相关知识后,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并且进行深入探索,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升。三是,利用通讯工具和教师进行交流,阐述自身遇到的困难与不懂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及时得到教师的解答,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与范围越来越广。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法与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而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4).

[2]陈冬玲.基于Web2.0技术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3]王艳秋,燕孝飞.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30).

[4]王佳莹,郭俊杰,梁鹏.基于Web2.0和Wiki技术的辅助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05).

[5]Murari Lal Karna.用于到教学方法的多功能教学设施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作者简介:姜洋(1982-),男,湖南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计算机技术。

篇6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是指为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数值、文字、声音及图像信息所利用的计算机、手机、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技术方法。

 

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各个环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买电视、服装、牙膏等,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他们称心如意的商品,水电费、手机电话费等通过电脑或手机可在网上交纳,此外,还可通过电脑在网上炒股,利用网络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的学校,经过两次职教攻坚后,建有普通微机实训室3个,网络实训室1个,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1个,校园网内有教学和办公用计算机200台、服务器2台,安装有中国电信光纤20兆带宽专线和中国移动光纤10兆带宽专线,并通过无线路由器让无线网络覆盖所有实训室,此外,每个实训室均安装多媒体系统。

 

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开展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为此谈一谈学校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

 

一、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在教室开展理论教学之后于实训实习场所进行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开来,在教室的理论教学课上,教师专讲理论,即便是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也只是死板地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幕布上展现操作步骤,学生没有机会尝试操作或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实践教学课上,学生接受实践任务后,只能去翻阅理论学习笔记、参考案例,在痛苦地回忆好久前理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努力去完成实践学习任务。这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开来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的支撑,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指导,降低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的效率与学习兴趣,浪费时间,事倍功半。

 

针对传统实践教学的弊端,笔者所在学校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将用于上实践课的操作实训室与用于上理论课的教室整合在一起,教室即实践操作训练室、实践操作训练室即教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进行。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专业课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事半功倍。

 

二、加强专业实践课教师队伍建设

 

除积极派送专业课教师参加教师省级、国家级培训外,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相应的大学、IT企业培训。在教师接受培训期间,学校对受训教师严管理、高要求,确保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专业课教学能力等得到提升,胜任专业实践课的教学。

 

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因特网上非常丰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如网络上现有的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各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以及各种学习软件、设备模拟仿真软件主动学习。利用网上互动交流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也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网上互动交流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大力开展专业实践课教师校本培训,提升专业实践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坚持利用非上课时段,尤其是暑假,安排专业实践操作课教师到一线生产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研修,提升专业实践操作课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将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建立专业课学科QQ群,专业课学科教师将实践操作教学任务及有价值的相关视频、图片、文本发送至学科QQ群空间,鼓励学生带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到实训室上实践操作课。学生通过微机或手机终端,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师的协助下,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同时,学生可在QQ群空间里提问、答疑和讨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将实践操作过程拍摄成视频或相片上传到学科QQ群空间,或者将实践操作训练课的作品或成果上传到学科QQ群空间,将实践操作训练过程或作品与成果分享给教师和同学,同时也让学生自己有更多机会回味实践操作训练过程和欣赏实践操作训练课的作品与成果。这不仅有利于巩固教学成果,而且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申请免费空间,通过学校服务器在网上展示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课的作品或成果。像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应用等课程,将学生实践操作实训课的作品,不管是成品还是半成品,都尽可能传送到学生申请的免费空间或放置到学校的服务器上通过网络展示出来。通过展示,学生自己及其朋友圈都能欣赏到学生的作品,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自觉地去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教学课的效率。

 

有目的地带学生到淘宝网逛一逛,买一个U盘或一条USB网卡,让学生体验网上购物的便捷和惬意;带学生到阿里妈妈网站看一看,让学生懂得通过网络推销商品也可以赚到钱;通过多媒体系统给学生演示网上缴纳手机费的流程,让学生体会网上交易是多么省事和高效。课堂内外全时段开放网络,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互联网的魅力和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剌激学生想要掌握电子商务、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等实践技能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的兴趣。四、改进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分值在学科总成绩中的比例,实践操作分占总成绩的80%,理论知识与平时出勤纪律考核分占总成绩的20%,保证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重视。

 

传统的评分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每次在实践操作课上的出勤、纪律表现、卫生情况以及学生呈现的操作实训报告独自完成评分的,难做到客观、公正,难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难体现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为了克服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学校采取如下两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是推行教考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出题、监考、评分;二是成立专业课学科出题、监考、评分小组,试题充分体现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仿真岗位工作场景,考生以成果或作品形式上交答卷,由3位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给考生上交的成果或作品评分,确保对学生实践操作考核的客观、公正,考核成绩如实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学校教务处更易于了解和掌握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效果,保证学校对专业实践课教师的教学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将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相关项目引进专业实践教学案例

 

结合专业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本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相关项目引进专业实践教学案例,丰富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的内容,保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接地气。这样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仅可操作,而且易操作;不仅保持了先进性,而且具有强的实用性。

 

例如,将本校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招标文件的书写、具体的布线施工建设、管理维护工作细则、成功排除故障的实例,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室布线工程设计及实施、网络设备采购招标文件的书写,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室无线网络规划设计、安装、路由设置,以及校园服务器的配置等编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从而将其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案例;将学校网站站点的建立操作实例、学校网站网页的设计操作实例、教师的优秀个人主页设计操作实例等编入网页设计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从而将其引进网页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将计算机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成功排除软硬件故障的实例编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从而将其引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教学案例。

 

六、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神速,正如摩尔定律揭示的,“集成电路芯片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是说学校实践操作训练使用的电子设备,每隔一年半到两年,就会有一次显著的升级,实践操作训练所使用的电子设备永远是落后的、永远跟不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再就是像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这类电子设备,由于厂商品牌的不同,配置操作差别很大,同一厂商同一品牌的不同型号,配置操作也存在较大差异,学校不可能将所有厂商的所有品牌和所有不同型号全部买齐,供学生实践操作训练。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充实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就可以很好解决实践操作训练当中,所使用的电子设备永远跟不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设备厂商品牌型号不齐全两大难题。

 

例如,华为公司提供的eNSP,主要针对华为公司生产的各型号企业网络路由器、交换机进行软件模拟仿真;H3C公司提供的HCL,可以模拟仿真H3C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全部功能;Cisco公司提供的Packet Tracer可以模拟仿真Cisco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所有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模拟仿真软件,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强专业实践课教师队伍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改进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结合校本教材将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相关项目引进专业实践教学案例,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充和实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篇7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业建设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面临的岗位竞争日趋激烈:一是其他相邻专业毕业生抢占就业岗位的现象非常突出;二是本科甚至研究生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抢占就业岗位。这些现象反映出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巨大问题:学校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专业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就业定位不清晰,没有与本科类院校区别开来。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北京吉利大学经研究决定实施“311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坚持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

2. 确立合理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明确市场需求,确立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进行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行业企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主要完成了两个任务:一是找出本专业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岗位,进而分析并简要描述出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二是为下一步课程设置阶段的深入调研提供可选择的企业(及岗位)范围。在此过程中,一是调查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情况,并经过分析得到本专业毕业生的现有主流就业岗位;二是通过广泛征集就业信息,了解潜在的可就业岗位,并经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进一步分析其实际可行性。最后,在行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论证,得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订方案时,特别注意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区别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解决问题能力强、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专门技能型人才,而并不要求他们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或者对计算机各方面的知识都一一精通、面面俱到。以下是最后制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高效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的能力;

(2)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硬件组装和维护能力,能够为他人提供购机和硬件维护方面的技术支持;

(3)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维护能力,能够为他人提供计算机系统故障解决方面的技术支持;

(4)具有中小型网络系统的设计、构建以及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5)具有熟练的静态网页设计和实现能力,能够参与公司网站和其他商业网站的规划设计,完成动态网页的设计;

(6)了解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原理,能从事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能够熟练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各种主流数据库知识。

北京吉利大学的“311就业导向教育模式”提出,除了要与产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完全接轨外,也要强化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以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关于职业素质的说明:

(1)遵纪守法、维护公德、诚实守信,具备公民的素质;

(2)爱岗敬业、遵守时间、认真负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3)善于思考、勇于沟通、重视交流,具备良好的沟通、倾听和表达能力;

(4)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灵活实干,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应灵敏、富有想象、敢于创新,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

(6)思维严谨、精益求精、勇于负责,具备质量意识、工程意识;

(7)重视团队、乐于付出、善于交流,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8)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自我负责,具备自我发展和设计的能力。

3.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然后进行课程改革。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要考虑的问题是,设置什么课程,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是什么。

为了让学生能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即工作过程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锻炼关键能力,我们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寻找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为依据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我们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实践专家的选择是在前述行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在相关企业中挑选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我们得到了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和大致内容,之后还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并总结得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描述。现场调研的方法包括现场观察、调查问卷收集、与专家的讨论、以及收集被调查岗位的工作职责等材料。

4. 开发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

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建立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后,发现在实际实施时问题重重。首先就是师资的问题,现有师资无法完全满足按照新思路建立的课程体系对教师授课的要求;其次是教材的限制,现有教材大多采用传统学科型思路编写,新书可选范围较小,另外还出现了有些新设置的课程无教材可选的现象;第三是教学管理中面临的困难,比如教室的限制、传统班主任管理体系下学生选修其他班课程时遇到的管理方面的问题等等。

所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成功建立只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要想将这些教育理念真正实施下去,必须在课程开发方面下大力气,包括:(1)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2)项目教学,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3)校企合作,吸收企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4)教学相长,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5. 结束语

总之,高职专业教改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本着正确的理念,使用科学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方法,不怕苦不畏难,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最后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新课改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创新新改革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存在教学计划单一且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未有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及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由于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各不相同,采用传统灌输适合单一的教学方式,未有效做到因材施教,进而难以更好的满足不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第二,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行业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依然根据以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教学,会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难以顺应时展的趋势,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知识过于落后,对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产生不利影响,也会降低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学生在未来发展和就业中很难适应用人单位对于专业的要求。第三,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相应知识,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很多学生被动的在课堂中接受理论知识,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造成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薄弱,在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时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和问题。因此,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创新型改革的需要。

二、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建设不明确

在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其主要问题之一是课程建设不明确,很多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过于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教学,未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本质和特点建设更多的实践操作课程,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普遍存在学生理论知识较为丰富,而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此外,很多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未有效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建设,进一步造成其课程建设难以更好的跟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市场需要,影响和制约学生综合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能力的培养质量。

(二)缺乏教学设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实践操作较强的专业,并且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才能从多方面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学设备相对匮乏,存在教学设备不足和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比如,与时俱进的实训室、实训基和实训软件等,未积极对外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难以更好的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带来不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难以达到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率。

(三)教学内容单一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的知识,并且很多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知识逐渐被替代,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积极创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是有必要的,可以更好的使其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当中,依然存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未有效跟随行业更新速度的问题,缺乏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依然以以往落后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所学习知识,从而使很多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利于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造成很多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难以更好的使用到未来工作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四)缺少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和目标是培养出更多信息技术知识能力、常用软件操作能力等较强的专业性人才,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未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制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缺少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实践教学当中,比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评价方面过于单一,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个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性能力的提高。

三、新课改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创新型改革策略

(一)完善课程建设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创新性改革,要积极完善课程建设,及时对当前市场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行重新,确保在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课程时要做到与时俱进,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为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完善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针对擅长记各类代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再比如,可以针对善于解决计算机软件问题的学生开设有关课程,从而进一步培养每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促进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引进教学设备

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不仅要积极完善课程建设,还要有效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实践技能奠定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在引进教学设备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完善和创新教学设施,令其教学设施更好的与时俱进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比如,实训软件、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设备和软件进行教学,在提高和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从而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教学内容

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进行创新过程中,还要充分落实和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与时俱进的创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及时对以往的旧知识进行革新,取其精华、去之糟粕,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型的教学内容和新知识,同时,在创新教学内容过程中,可以将社会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还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总体实施方案,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体系化,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进行分层次的设计,比如,基础层是理论验证型教学内容,重点内容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更高层次的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内容,通过分层次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革新教学方式

为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需要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所有环节进行数字化,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录屏软件录制的方式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性实施步骤进行录制,并在课堂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将相关内容分享给学生,并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令学生通过手机进行答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发起小组讨论,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该平台反复学习,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关键操作步骤进行巩固和复习,增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篇9

【关键词】云计算;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毕业条件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006年亚马逊推出弹性计算云服务,2006年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从此云计算产业迅速发展,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型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需要对社会经济服务。进而如何培养对接云计算产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云计算专业的建设也势在必行。

2.专业建设背景

云计算产业是支撑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产业。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指出,云计算软件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2014年3月,国务院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2015年1月《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指出,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云计算相关人才,加强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为云计算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列为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2016年,教育部正式设立“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如何建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是本专业迫切解决的问题。专业建设将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6个维度进行探索与实践。

3.专业建设内容

3.1产业对接

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直接体现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事什么样的岗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通过对行业调研、分析云计算产业生态链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产业位云计算产业与服务支持行业。由于各行业的IT服务对云计算的要求切实存在且又各不相同,因此其服务的行业领域可以宽泛的属于各个行业。专业涉及核心内容仍属云计算领域,因此主要的服务行业可以归并到云计算基础设施与平台,云软件,云服务领域。专业对接的岗位群:云运维工程师、云实施工程师、云产品销售工程师、云技术客服工程师、云安全工程师、云平台架构师。

3.2人才培养目标设置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以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毕业素质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为立足点,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从5个层面进行了设置,如表1所示。根据培养目标再细化毕业生的毕业要求,细分毕业指标点,确保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本专业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融入职业资格证要求,构建“四方多元三证并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其中四方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指“嵌入式培养+N”的培养模式,即与中兴能源(云泰)合作的嵌入式培养、与知途阿里云合作培养、政企校合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多元培养模式。三证并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需取得毕业证书、英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三证。

3.4课程体系建设

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深度分析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度融合,将典型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重点突出专业工程项目核心课程,构建以技能培养、校企融合为主线兼顾学生创新创业的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调研,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课件、视频、教材、图片、案例、试题6个维度构建核心课程的课程资源。

3.5条件建设

要发挥人才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要求专业实践条件与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匹配。本专业的实践条件主要分为3个层次:专业基础能力的实践培养依托软件中心实训中心与网络实训中心;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依托云计算实训中心,目前实训中心拟建设云安全实训中心、公有云实训中心和私有云实训中心;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已与中兴能源、知途阿里云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

3.6人才培养质量建设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上构建云计算专业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设计了“具备从事云计算应用技术专业领域的工程素养”、“具备从事云计算应用技术专业领域的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云计算应用技术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毕业要求,细分为28个指标点;课程与毕业指标点一一对应。在教学上,执行学院二级督导、三级听课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学校开发工程云课堂,为老师提供了信息化教学平台。推进义赛促学,以赛促改,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完善毕业生工作反馈制度,注重毕业生情况的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情况的评价。

4.结束语

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促使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增设。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建设上,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5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竞争,社会对高职层面的工程教育的认识不断提升,本专业将进一步结合《悉尼协议》,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做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郭秋萍,赵静,单欢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5.9:105-110.

[2]刘晓,刘晓宁.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提升高职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3.4:69-71.

[3]邹洪芬,赵航涛.高职院校“专业对接园区,科研反哺教学”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6:12-14.

[4]付云.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新专业开发探讨[J].高教论坛,2013.12:121-124.

篇10

 

前言

 

嵌入式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处理的重要平台,在军事、航空航天、信息通信、工业控制、手持式设备等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设置关于嵌入式技术的相关课程,对培养该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嵌入式技术的教学计划

 

(1)概述

 

嵌入式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理论性,在其硬件的发展历程中主要是从8位单片机到32位微处理器ARM,软件发展历程主要是从没有操作系统到有操作系统,同时该技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高职学生很难高效的掌握相关技术知识。因此在教学技术设计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活动。关于嵌入式技术硬件方面的教学应制定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嵌入式技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关于嵌入式技术软件方面的教学应当设计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扎实的掌握该技术的运用[1]。

 

(2)建立课程体系

 

在掌握嵌入式技术的基础课程之后才能学习深层次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建立适合嵌入式技术教学的课程体系,如在学习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软件基础课程和单片机原理及开发、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硬件基础课程之后,学习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系统开发课程[2]。

 

2.建设专业教学实训环境

 

(1)教学平台的构建

 

教学平台的处理核心应采用Intel 高性能的PXA270处理器,还应当选用源码开放的Linux操作系统作为平台的操作系统,教学平台的硬件模式应设计为功能板与核心板相结合,功能板应包括各种外围接口和器件,如存储卡接口、音频和视频接口、摄像头接口、USB接口、RS232接口等外围接口;核心板应具备全部最小系统运行所需的硬件,如电源控制模块、CLPD、SDRAM、Flash、CPU等硬件,保证在接入5V电源的情况下可以单独通电作业,同时为了完成调试工作和程序的下载等还需要设置以太网接口、串口、JTAG接口。通过有机结合功能板与核心板,从而构造完整的应用系统,同时该系统还应当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较低的功能消耗、较小的体积等优点。在平台软件环境的设计方面有时不能够直接通过硬件平台来设计,这时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将编译和编辑目标板的Linux文件系统、内核、引导程序以及系统开发工具安装到宿主机上,安装之后通过将需要的软件下载到目标板上进而运行该软件系统。通常将这种开发方式称为交叉开发,交叉开发的模型为由宿主机生成目标内核映像文件系统通过各种连接方式下载到目标机上形成内核映像。而实现Linux操作系统在开发板平台上的运行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保留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配置,通过压缩和裁剪的方式将不重要的功能模块去掉,从而在保证其所需功能能够实现的基础上为嵌入式系统节约更多的存储空间。二是将Linux内核所需的硬件进行针对性的移植,对部分和硬件直接接触的代码进行修改,例如Bootloader,保证平台上的软件可以在开发板上正常运行[3]。

 

(2)教学内容的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实训内容设计应采用具有CSM通信模块、触摸屏、音频、USB摄像头、通用的网络功能、IO功能等功能的PXA270实验平台。利用这些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嵌入式技术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设计为在学习Linux操作系统移植和嵌入式交叉环境架构方面设计文件系统制作实训、内核编译移植实训、Boot-Loader编译移植实训、Makefile编写使用实训、常用命令以及工具实训等课时训练;在学习驱动程序设计时可设计关于USB驱动配置实训、IO口驱动实训、驱动程序结构实训等内容的教学任务;在学习基于QT编程应用开发和QT移植时,可以设计Web-server的移植和网络通讯实训、USB摄像头实训、串口通讯实训、QT移植实训等教学内容;在最后嵌入式综合项目实训的时候可设置基于Webser-vice的数字粮仓监控系统、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流程和一般设计教学内容等。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教学实训的方式,有机的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嵌入式技术的实际开发能力[4]。

 

3.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嵌入式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根据嵌入式技术制定相应的教学实训计划和教学内容,以此来将复杂和难度较大的嵌入式技术以更加简单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加坚实的嵌入式技术知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优秀的嵌入式技术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