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提分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8 18:0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提分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占有主要的位置,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教学方式改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化学教学当中也是如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教师要善于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不断增强高中化学教学效果。该文将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了解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并且不断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多媒体;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若是对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当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降低教学的质量,严重的甚至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改进,以不断地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满足学生化学学习的需要。
1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应用的现实价值
1.1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主观性
应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能够调节教课氛围,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化学历史背景,而且还可以播放相关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多地融入实验气氛当中,让学生能够对化学充满学习的好奇心;化学实验比较实际,可操作性强,这些都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够爱上高中化学教学。而且,多媒体技术还能够弥补传统教学当中语言表达不清楚的缺陷,能够让学生真正听懂高中化学教学的知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技术
化学实验当中包含很多项目,每项实验都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练习才能够熟练掌握,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由教师示范,很多学生不能在示范过程中快速掌握动作要领,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则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动作印象,而且多媒体还能够进行反复播放,让学生能够根据多媒体的视频和图片来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这样能够通过多媒体资料来反复进行掌握和练习,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方法,减少常识性错误,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化学实验方法。而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够对化学实验进行分解,让化学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再结合教师的示范,能够让学生在大脑当中形成完整的实验印象,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方法技术。
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2.1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的主导问题
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教师完成化学教学的工具,教师在课堂当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占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然而现在很多化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过多应用多媒体技术来上课,课上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备课、上课和课后任务都是靠多媒体来完成,而忽视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使得高中化学教学的主导变成了多媒体,这就违背了高中化学教学应用多媒体的初衷,影响了化学的教学质量。
2.2多媒体硬件设备配备不齐全,有待提高
多媒体硬件设备是辅助完成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的因素,多媒体硬件不完善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目前大家对于多媒体教学仍然停留在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层面认识上,像数码相机、投影仪及数据存储媒介等这些硬件可能都被忽视而没有配备完全,这导致教学的质量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大打折扣,不能够充分体现出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由于很多的高校缺乏资金问题,对于多媒体教学的硬件投入不足,这也是影响多媒体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我们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其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同之处,学校及政府要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资金投入,从而使其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
2.3教师教学能力需要提高
目前很多高中的化学老师年龄普遍偏大,他们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了解与掌握不够深入,不能够自如地应用日常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老师,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这些年长的老师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他们对于化学教学有着一套有效的方法,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但是由于他们对多媒体操作不熟练,导致他们没法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效地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呈现,这也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有效措施
3.1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学教学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化学教学服务,因此对于多媒体的定位我们一定要把握准确,坚定多媒体的应用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定位,不要将多媒体当成教学追求的目的,它其实是一种手段,为的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并不冲突,我们要有效地将二者进行结合,融会贯通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既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又发挥传统教学的严谨性,让学生在互动高校的教学平台上更快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3.2改善教学环境,发挥课后反馈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环境明亮度的要求较低,但是不明亮的学习环境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这可以通过区分教室照明区域的方式进行解决,采用变换照明灯具,让学生处于明亮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出现上课瞌睡等问题。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后反馈情况,经常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适应情况,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改进,以便更有效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提高反馈效率,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自由地进行发言,老师通过平台为学生进行解答,通过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地提问,老师也可以及时地解答,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3加强模拟比较练习,充分发挥模拟比较的作用
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比较学习,让学生按照多媒体视频当中的知识来进行练习,对于难度比较大的知识点可以跟着视频进行多次练习,还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还能够对学生的横向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在模拟比较学习当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以便为之后的日常练习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水平。
4结语
多媒体教学已日渐成为当代教学的主要手段,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了能够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化学老师必须要正视多媒体教学方式,不断地发现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改进问题,使其更加贴近教学的需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多媒体教学的益处,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真正地达到为高中化学教学服务的预期目标。
作者:詹龙昌 单位: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苗瑞雪.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李宇琼.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3]罗冬阳.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188-189.
篇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新
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环节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师生面对面的即时交流,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应当将课堂提问环节作为授课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的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仍然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的问题不明确
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重视,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凭借以往的教学经历来上课,没有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在课堂上提的问题也是比较随机的,不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反馈情况,对课堂提问的问题的随意性,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多提问,才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才能够活跃起来,所以,就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出很多不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反而减低了教学的质量。
2.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每节课都有时间的限制,这样教师真正能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性的先入为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习惯性的在等待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就把答案说出来。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当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连自己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这时候会出现学生厌学的情绪比较大,课堂上课不认真,课堂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回答问题反馈的信息不够重视
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的过程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掌握该问题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全班部分同学对这个问题掌握的程度,所以教师应当重视每一次提问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但是,实际工作中,教师让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就将学生晾在一边,自己考试传授自己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往往使得学生依赖老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拓。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1.明确课堂提问的问题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避免过度的经验主义,不应当完全的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每一节课应当做的课前准备工作忽略。课堂上虽然老师授课的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授课的对象和具体的环境却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应当结合教学的具体环境背景,对授课的内容作出必要的调整,对于课堂需要提问的题目也应当慎重选择,围绕课堂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接收能力展开。课堂提问亦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设计的提问问题明确清晰,那么将有效的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为接下来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奠定基础。对于提问问题的本身,问题有难易之分,应当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清晰的认识,达到教学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即可。
2.合理控制提问的频率
问题的提问要有一个合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问的问题不能过于困难,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这个以外,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科学合理的控制提问的频率,把提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如果频发的进行提问,则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必要思考的时间将会打折扣,这样则打击了学生自主学习性。如若一直不提问或提问很少,则会出现教师一直在滔滔不绝,而学生则一直只是听,被动的接收知识,课堂互动基本没有,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也不能够及时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所以,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通过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认识到问题的本身并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课堂提问的问题应当以探究式为主
课堂提问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而决定下一步的课堂教学计划,所以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当以探究式问题为主,已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按照教学思路进行。比如,在进行几何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图形思考,教学生遇到具体的题目应当如何画图、分析和证明,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同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提问的问题,从课堂问题的目的、有效性入手,提出符合实际教学要求的问题,以利于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浩.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设计[J].中国数学教育,2014(08)
[2]李明照.“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5(08)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选题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从数学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的定位、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数学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原则等方面,就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作了简述。
1 数学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的定位。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治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2 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从初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看,凡是认真参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影响数学学科内容的学习。个案显示,因为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用然后而知不足”,常常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了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加深了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两者之间,不是一个反对一个、一个否定一个,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3 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原则。
3.1 价值性原则。选题要有一定的创造价值和社会价值,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3.2 问题性原则。问题是科学思维的起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数学建模去解决问题。
3.3 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适合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及相关物质条件。
4 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的来源。
4.1 生活实践。学生通过自己居住的生活环境及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数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
4.2 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学生通过新闻媒体及所接触的周围人群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从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
4.3 课本中的问题。数学教材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讨论,因它与课本内容联系密切。
5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
5.1 知识探究型。即对基础知识的研究,这是学生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
5.2 社会调查型。通过对社会的研究调查,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5.3 创造发明型。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最高的研究层次应是创新发明。通过自己的努力,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认真的科技发明尝试,并能取得成果。
5.4 学术研究型。在研究性学习中,经过研究探索写出学术论文,这个层次较高。
6 高中数学的研究性课题选择举例。
6.1 社会生活实践方面:
6.1.1 洗衣服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从中可得出一个研究性课题――“探讨全自动程序下洗衣机在漂洗时用水设计中的数学原理:①为什么设计成等量注水?②分3次注水的合理性是什么?”
6.1.2 调查报亭卖报情况(进价、售价及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报纸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为报亭主人决策,使之收益最大。
6.1.3 现在很多人家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请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说明在各个不同季节,热水器安放的倾斜角为何值时,可使正午时阳光直射热水器,从而取得最大热效率。根据你的研究,你可以向热水器生产厂提何建议?
6.2 热门问题:
①足球运动员在射门时,面对对方守门员,射门时的角度、球速与守门员扑球时的移动速度有何关系,能将球射入球门?足球运动员在何处射门最好(不考虑其它因素)?
②调查保险公司养老保险险种及分红方法。某人在40岁时参加保险,或将应交保额逐年存入银行,假设此人预期寿命为75岁,请你对这两种投资方式进行比较,确定此人是投保收益大,还是存银行收益大。
6.3 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中取得课题;新编的高中数学教材(练习部分)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①如在学完数列后,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等和数列”和“等积数列”呢?这样教师可提出研究性课题:“等和数列、等积数列的性质研究”。
②在学完圆锥曲线运一章后,可提出研究性课题:“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研究”和“圆锥曲线的焦点弦的性质研究”。
6.4 其它问题。如最优化问题:
①无益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用一张边长为a的正方形铁皮,如何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盒子,使其容积最大?
②零件供应站(最省问题);设在一条流水线上有5台机器工作,我们要在流水线上设立一个检验站,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若5台机器的工作效率相同,问检验台放在何处可使移动零件所走的距离之和最小?(所花的总费用最省)如果是n台呢?若5台机器的效率不同又如何呢?
篇4
关键词:高效;提问;高中;数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提升效率追求高效,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何实现提问的高效性,是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围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我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高效提问探究,形成了一些认识,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广大同仁分享如下:
一、对高效提问的认识
高效提问对高中数学教学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提问本身不是目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①提问能帮助教师正确评价学生,了解学生对所学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②提问能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神,积极应用思维的技能去解决问题;③提问能保持教师的注意力,只通过讲授的方式去进行一堂课的教学,很容易产生的后果就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去重组教材和设计提问,常常假设学生能及时理解,很少有机会获知学生的错误认识;④提问能使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即教师依赖提问使学生理解问题及相关的所有要素,同时利用学生的答案设计新的问题,使学生趋向于真正的理解。高效的提问要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解,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
二、高中数学实施高效提问的策略
(1)高效提问首先要做到开放性。当然,课堂上的提问也应该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并不是指随意提一些问题,而是要求问题本身和问题的措辞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更多的脑力活动。教师的注意力应多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反映的思维过程,而非问题的答案。如果提问的答案仅仅用“是”或“否”就可以表达,那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完全不动脑筋。在这一点意义上,我们的提问问题要注意两个条件:①范围问题的范围有关问题的可能答案的宽阔度,刚一起步的问题给予宽广的范围。如对函数的定义的认识,可以问“你是如何理解定义的?”或“你觉得定义强调了哪些条件?”而不是问“你怎样理解‘A集合中每一个元素’与‘B集合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这两个条件的?”学生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们在理解问题上的智力水平如何。如果一开始教师的提问范围较窄,这也许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师期望的智力活动,但其后果是它们经常使教师忽视学生现有的水平。②目的性提问本身是教师期望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什么,尽管问题是开放的,也希望学生的回答具备“具体、正确和完整”的特质。有时教师的提问不能诱使学生寻求到答案,或学生的回答离教师期望太远,教师应要求学生回答得更完整或更合理,回到有效的提问过程中来。在处理用解析式变换求函数的值域的问题时,教师希望学生用方程思想看待函数解析式,但学生往往难于作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提问时要把方程与函数的联系作一点解释。
提问的一方面是教师想引导学生做出特别的反应、回答或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师不想牵着学生走,以致使学生失去大量进行思考的机会。由于所有的问题在本质上都有指向性,再开放的问题都不例外,故在高效的提问中,教师应寻求开放式问题与详细的、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间的平衡。
(2)用提问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得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顺序成为我们在教学中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布鲁纳的认知规律,知识的掌握包括①辨别发现;②比较联系;③解释综合;④应用实践;⑤整合小结(评价)这五个过程,这也是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第一步要求训练学生寻找重要的相关性信息,挖掘知识内涵,要避免叫学生注意细节和关注概念词汇本身;第二步是让学生建立各信息要素之间的联系,理解它们在同一个内容主体中互相联系的不同方式,应注意避免主动替学生解决;第三步是通过对知识的各组成部分的分析,懂得怎样将它们合成,不要急于提示学习内容的结果,必须保持范围的全开放性;第四步则相反,使学生在看到问题的全貌情况下,再进行拆分。前四步中的提问必须确保诱发学生产生的智力活动是正在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所要求的,即要限制提“综合先前知识”和“与其他章节相联系”的问题。由于教师会自觉地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所以提问就可能经常超越即时内容的限制。如果学生偶然独立地建立了一个跨章节或学科的联系,却不应打击这种思维,而应该让他保留那些思想,因为没有人能够“关闭”旧知识。不受内容限制的问题能够也应该由教师来问,但关键在于什么时候问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这是一个过程和时间问题。第五步的提问的综合质量或层次就应该最高了,甚至不再受内容的限制,以期完成新学知识的建构,新旧知识的整合。
篇5
问题解决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它对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建设有何重要性?怎样在中学数学课程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背景和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首先对问题解决进行了研究,并对“问题解决”作了诸多的阐释。在国际数学教育界,从美国的波利亚首先对怎样解题作了详尽的探讨开始,逐渐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尤其是在美国,从60年代“新数运动”过分强调数学的抽象结构,忽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脱离教学实际,到70年代“回到基幢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掌握低标准的基础知识,数学教学水平普遍下降。在对于数学教育发展方向作了长期探索以后,“问题解决”和“大众数学(mathematicsforal)”已经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的响亮口号,并产生国际影响。
什么是问题解决,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至今仍然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有的认为,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有的把学习分成八种类型:信号学习、……概念学习、法则学习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其中最高级和复杂的一种类型,意味着以独特的方式选择多组法则,并且把它们综合起来运用,它将导致建立起学习者先前不知道的更高级的一组法则。英国学校数学教育调查委员会报告《数学算数》则认为:把数学应用于各种情形的能力就是“问题解决”。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行动的议程》对问题解决的意义作了如下说明:第一,问题解决包括将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包括为现时和将来出现的科学理论与实际服务,也包括解决拓广数学科学本身前沿的问题;第二,问题解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第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其基础是虚心、好奇和探索的态度,是进行试验和猜测的意向;等等。
从上述对问题解决意义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性和相通之处。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解决中所指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数学学科本身。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对于解决问题者的新颖性,使得问题解决者没有现成的对策,因而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要顺利地进行问题解决,其前提是已经了解、掌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在问题解决中要综合地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在问题解决中,问题解决者的态度是积极的。此外,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所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别于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主要指学习中的再创造。因而,笔者认为,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问题解决的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
简言之,就数学教育而言,问题解决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问题解决中,问题本身常具有非常规性、开放性和应用性,问题解决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时需要合作完成。
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问题解决已引起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把它和数学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已是国际数学教育的一个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时代呼唤创新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乃至普通老百姓都越来越清楚认识到,国家的富强,乃至企业的兴衰,无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其创造性的开拓和应用。但创造能力并非与生俱有,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问题解决正反映了这种社会需要。
(二)我国数学教育的成功和不足
我国的中学数学教学与国际上其它一些国家的中学数学教学比较,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等显著特点,因而我国中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较高。然而,改革开放也使我国数学教育界看到了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数学教育界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分别开展了中学生数学应用竞赛,在近年高校招生数学考试中,也加强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方法与能力的考查等。虽然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还应在中学数学课程设计上有所突破。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学数学课程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数学观的发展
数学发展至今,人们对数学的总的看法由相对静态的观点转向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观点。对于数学是什么,经典的是恩格斯的定义: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恩格斯对数学的观点是相对静止的,它主要指出了数学的客观真理性,然而,当今的社会实践告诉人们还应该用动态的观点去认识数学,即从数学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去认识数学。就数学教育而言,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数学,除了数学的客观真理性,更在于数学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解决过程和方法的一般性
在解决来自实际和数学内部的数学问题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是基本相同的。不仅如此,这种过程和方法与解决一般的、其它学科中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其它学科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此外,相对于其它学科的问题来学,解决数学问题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要少得多,有时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因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可以较快地教给学生一般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想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
三、“问题解决”和中学数学课程
问题解决在各国的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引入方式各不相同,英国SMP数学课程专门设置了一种问题解决课,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中设立了实习作业、应用题、想一想、做一做等,在高中数学试验课本中也增加了研究题等,这些和问题解决思想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要的是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这就是它所强调的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就是说,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材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例如,高中数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初中代数、几何课以后开设的,学生对数学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教科书中是否可以提出,或者说应该教学生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高中数学课是怎样的一门课?高中数学课和小学数学、初中代数、初中几何课有什么关系?数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中数学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中有什么用?这些知识和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高中其它学科知识有些什么关系,有怎样的地位作用?要学好高中数学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当然,对这些问题,即使是学完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以后,也不一定能完全回答好,但在学这门课之前还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也正是教科书编者所要考虑并应该尽可能在教科书中回答的。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课中可以安排一个引言课。同样,在每一章,乃至每一单元都应该考虑类似的问题。在这一点,初中《几何》的引言值得参考。在教科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无论是教科书的编写还是实际教学,在讲到探索、猜想、发现方面的问题时要侧重于“教”:有时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不要在任何时候都让学生亲自去猜想、发现,那样要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此外,在探索、猜想、发现的方向上,要把好舵,不要让学生在任意方向上去费劲。
(二)打好基础
这里的基础有两重含义:首先,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许多知识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得到应用,有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基础的任务,因而不能要求所学的知识立即在实际中都能得到应用。其次,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当人们面临新情景、新问题,试图去解决它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应看到,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提倡问题解决的时候,不能削弱而要更加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给学生哪些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问题的关系。目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关于课程内容的确定,已为更好地培养我国高中学生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继承高中数学教材编写中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编出一套高质量的高中数学教材,以下仅对数学概念的处理谈点看法。
数学概念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最重要的数学知识之一。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矗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概念阐述的科学性和学生对概念的可接受性。目前,对中学数学概念教学,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要“淡化概念,注重实质”,另一种观点是要保持概念阐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高中数学课程的建设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应该“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不能一概而论。提出“淡化概念,注重实质”是有针对性的,它指出了教材和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一些次要和学生一时难以深刻理解但又必须引入的概念,在教学中必须对其定义作淡化(或者说浅化)的处理,有的可以用白体字印刷,来表明概念被淡化。但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还是应以比较严格的形式给出为妥,否则,虽然老师容易判定这些概念的定义是被淡化的,但是学生容易对概念产生误解和歧义,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度,突出教学的重点。还有一些概念,在数学学科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这类概念,不但不能作淡化处理,反之,还要花大力处理好,让学生对概念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初中几何的点概念、高中数学的集合等概念,是人们从现实世界广泛对象中抽象而得,在教材处理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概念所涉及的对象的广泛性,从而认识到概念应用的广泛性,另外学生也在这里学到了数学的抽象方法。对于数学概念,应该注意到不同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具有层次性。总之,对于数学概念的处理,要取慎重的态度,继承和改革都不能偏废。
(三)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科书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可以考虑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中的常识写进课本。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中通过演绎而得,又返回到数学的逻辑结构。
此外,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能初步运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宜于把实际问题搞得过于繁复费解,以致于耗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教一般过程和方法
在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学中,教给学生比较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实际问题常常是错综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可能也不必要寻找一种固定不变的,非常精细的模式。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1.首先对与问题有关的实际情况作尽可能全面深入的调查,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2.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计划往往是粗线条的;3.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对计划作适时的调整和补充;4.回顾和总结,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价。
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1.画图,引入符号,列表分析数据;2.分类,分析特殊情况,一般化;3.转化;4.类比,联想;5.建模;6.讨论,分头工作;7.证明,举反例;8.简化以寻找规律(结论和方法);9.估计和猜测;10.寻找不同的解法;11.检验;12.推广。
(五)创设问题情景
1.一个好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1)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2)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3)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4)时机上的适当;(5)难度的适中。
2.应该对现有习题形式作些改革,适当充实一些应用题,配备一些非常规题、开放性题和合作讨论题。
(1)应用题的编制要真正反映实际情景,具有时代气息,同时考虑教学实际可能。
(2)非常规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它与常见的练习题不同,非常规题不能通过简单模仿加以解决,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解非常规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练习题而言的。开放性问题中提供的条件可能不完备,从而结论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弹性。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五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82-02
1 提问的向度
向度,就是按教学方向提出问题;有追求热闹的一问一答的表面性提问;有未经设计的“是不是”“对不对”的习惯性提问;有缺少思考空间的过多性提问;有偏离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无方向性提问;有偏离学习内容重点的随意性提问……我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提问的目的性造成的。所以教师所要设计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而且提问目标要准确而集中,这样明确的问题关系着学生的思维方向。
例如:《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中在对数函数图像的探索设置了如下问题:
问题1:当我们知道对数函数的定义之后,紧接着需要探讨什么问题?
问题2:你能类比前面研究指数函数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方法吗?
问题3: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是否象指数函数那样也需要分类?
问题4:观察图象主要看哪几个特征?
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明确了探究方向后,就可以共同探究对数函数的图象了。
2 提问的适度
适度,就是提问要把握好“度”, 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状态,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适度,就是要在学生处于思维困惑时提出问题,使问题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有了适度的问题,学生有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能有平台[1]。
例如:《函数的奇偶性》这节课对概念的引入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有发现具有对称性的事物吗?
问题2:初中所学的对称图形包括哪两种?
问题3:我们以前学过的函数图像有对称的吗?为什么是对称呢?你是怎么判断的?”
问题4:你能从数值角度找出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规律吗?
问题5:请同学们根据所举实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得出奇、偶函数的定义吗?
数学课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教师就要注意处理好问题的适度问题,要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就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提问的深度
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应该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要使多数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回答出,所以课堂提问的深度要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 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的思维“冰点”得到破解,这也符合《标准》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具体地说,也就是不能成为那种鼻子底下就有现成法则的问题,不能成为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的问题。
4 提问的坡度
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引导学生智力爬坡,学生才能拾级而上;从而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正如《学记》中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由此可见,在课堂提问中增加思维梯度便能收到循序渐进的理解之效[2]。
例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问题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从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这是一条10km长的线路,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
问题2:(1)假设电话线故障点大概在函数f(x)=lnx+2x-6的零点位置,请猜想它的零点大概是什么?我们如何找出这个零点?
(2)我们已经知道,函数f(x)=lnx+2x-6在区间(2,3)内有零点,且f(2)0,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找出这个零点?
问题3:对于其他函数,如果存在零点是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求它的近似解呢?
这里问题1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以学生感觉较简单的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再创造的欲望.从问题1到问题2,体现了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问题2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求区间(a,b)的中点的方法x=,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分法的思想,同时也突出了二分法的特点.通过问题2让学生掌握常见函数零点的求法,明确二分法的适用范围.最后通过问题3把方法推广到一般的函数,能使学生对二分法的内涵逐步深入理解并最终获得得出二分法及用二分法求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5 提问的限度
一堂课上不要从头到尾都提出问题弄得教师没有讲解的机会,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导入到巩固复习,全都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几乎可以说是一问到底,有些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只好跟着凑热闹,使得学生的精力全都放在问题上,进而失去了发展,体验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亦无法得到提高。
正如王作杭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案例分析》中提到:教师在进行“等比数列的性质”的讲解时,在课程一开始就设置了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等差数列?它的通用公式是什么?(2)等差数列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是等比数列?(4)等比数列的通用公式为?(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之间有什么联系,差别又是什么?……要将这些问题全部思考完,需要耗费学生一定的时间,而且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失去了思考的耐心,出现不耐烦的表情,这就造成学生对本节课堂内容产生厌倦。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想要提出好问题却不是一件易事。需要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总之,课堂提问,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精心设计,才能如鱼得水,胸有成竹,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若干建[J].中学数学教学参,2007,3.
[2] 李雪生.教师课堂提问要讲究“度”[J].高中生学习,2013,9.
篇7
初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许多重大政策措施。对基础教育,《纲要》指
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要求在90年代“全国基本普
及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城市市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还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我国中小学属基础教育,是
发展高等教育的奠基工程,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已
深入到学科领域,根据《纲要》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
数学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改
革方面的敏感学科。这不仅因为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
不可须臾离开,而是它为我们理解和适应信息社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为此,面对
21世纪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积极而稳妥地改革我国中小学数学教
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应积极进行探索研究,设计合理方案、
进行实验。
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发表后,十多年来,各盛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围绕中国
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评价”五个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扎实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后我们
数学教学研究会应该在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从我国国情出发,
借鉴外国对我有益的经验,围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把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为我国
中学数学教育深化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即将跨入的2l世纪,是信息社会,也有人称之为计算机时代。信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
赖于高新科学技术和高的人才素质。适应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培养的人要与信息社会的发
展相适应。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是下世纪初叶和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用什么思
想去教育他们,用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去武装他们,是需要认认真真考虑的问题。信息社会预
示着“数学所处理的是科学中的数据、测量、观测资料;是推断、演绎、证明;是自然现象、
人类行为、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意味着信息社会对人们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提
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从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取,合理教
材结构的建立,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我们研究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研究
课题,共41个细目,作为今后几年研究的重点。希望各盛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组织广大
中学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探讨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下面就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些介绍;对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若干
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二)
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均
属基础教育。前者为义务教育阶段,后者为基础教育的高层次。初中,已从1993年秋季开
始执行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并同时使用
根据新大纲编写的初中数学教材。这份大纲是历时五年多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制
订的。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精选了社会对数学的一般需要和学生就业实际需要的最基
本、最有用的代数、几何和统计初步等的知识。以及与学习其他学科相配合的知识,适当拓
宽了知识面,降低或减弱了某些知识的理论要求,使课程教材内容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数
学素养,体现义务教育的宗旨。根据大纲编写的初中数学教材,重视能力培养、数学思想方
法训练和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
从整体来说,《大纲》和据此编写的教材基本适应我国现阶段初中义务教育的需要。
初中数学课程教材有待改进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传统内容,如代数中的式和数的运算,
可进一步考虑精简或降低要求;有些应用较广泛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如向量、变换、概率统
计等应适当加强,需要探讨为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或用它来处理传统内容。在应
用数学意识和联系实际方面应适当加强,在知识呈现方面,如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
程应作改进,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初中平面几何,就现行教材而言,
一些繁难的证明题嫌多,而且今后很少用到,有的题目要求偏高,应进一步加以提炼。
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是在1978年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经1983年和1990年两次调整后的
内容。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现行普通中学数学计划调整意见》修订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
教学大纲》(修订本),又进一步将所列内容分为“必学”、“必驯和“任驯三类,并明确规定
“必学”内容为“会考”与“文史类高考”命题范围。这样,经两次调整,将1978年课程
教材中的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概率、逻辑代数、微积分初步等教学内容,有的作了精简,
有的改为“选学”,而“选学”内容由于高考不考,形同虚设,从而使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
材又回归到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缺少近现代和应用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内容显得陈旧、知
识面窄,加以在教材结构和内容呈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适应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人才的需要。
现在国家教委正在研究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调整方案,并组织力量研究制
订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将分阶段逐步提高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水平,并分层次和不同要求
进行科学安排。
二、改革中学数学课程教材需要探讨的问题这里,先引用两份资料。其一,根据1993年《中
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所载统计资料,我国普通中学的初中,大部分在农村。l993年我国农
村初中学生数约为城市的3.5倍,县镇初中学生数约为城市的1.4倍;两者相加,约为城
市学生数的4.9倍,近5倍。高中则是另一种情况。城市高中学生数约为农村的1.8倍,
县镇高中的学生数约为农村的2.7倍;两者相加,约为农村高中学生数的4.4倍。
当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初中毕业生为11341743人,升入普通高中的仅有2283351人,约为初
中毕业生的五分之一。当年,高中毕业生为2317127人,升入高校本科和专科的为924000
人,约占当年高中华业生的五分之二 。(上述统计资料,均未包括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函授
大学等)上述情况,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有所变化,变化快慢,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应
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进变化快一点,以利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三)
其二,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1992年“教育
进展国际评估组织”IAEP发表的报告,在21个参加数学测试和科学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13岁学生数学答题正确率为80%,名列第一。但在科学测试中,成绩却位居第15位,
处于下游状态。
上述两份材料,启发我们考虑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现实,展
望未来,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二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数学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几何、
代数的训练要求严格,解题训练较多等长处,研究我们的不足,如数学教学与其他科学联系
不够等,加以改进。
下面提出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历史经验表明,数学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
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在一定时期又应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这里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即将跨入的21世纪,随着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总体来说,对学生的数学
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方面已有很多著作和文章在更广泛和深度上有所论及,不再重述。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一方面要在基础知识、基本训练方面为学生
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探索和创造精神,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具有把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行为等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论证和评估。前者有我们的长
处,又是后者赖以发展的基础;而后者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这方面有所不足,今后应
大力加强。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育要改变单纯知识传授而忽视应用的旧观念,要把传统有用的数学基础
知识同应用较广泛的新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其二,中学数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努力做到把升学和全面
提高教学质量统一起来。多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思想一直困扰着有些学校
的广大师生,增加学生负担。例如高中三个年级的数学课程,提前一年结束,剩下的时间围
绕模拟高考试题、进行高难度的题型训练,大搞题海战术,以应付高考,争取跨越“独木桥”。
初中升高中有的地方也仿效高考的办法,余波所及,有的小学也不平静。这种“应试教育”
思想几经批判,也没有解决,或者说在某个时期表面上解决了,实际是“越演越烈”。这有
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有教育内部的压力,这里不多谈。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初中毕业生升入
高中和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要就业,而且出路是比较广阔的。现在
应该下决心把中学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否则,势必使
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沿着错误的轨道形成恶性循环,有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不利于面向21
世纪人才的培养。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四)
(二)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教材内容。信息社会对数学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使中学数学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关键在于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内
容。我们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针对我国现行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个方面
研究课题中,有关课程教材的研究课题有11项。如教学内容的选定、组织、重点的确定应
当用什么思想和观点指导;新教学内容如离散数学、集合逻辑、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等
在中学进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传统数学教学内容的精癣提炼与改革,特别是几何教学
的改革;数学应用与应用数学;能否用一种统一的综合结构取代代数、几何分科;数学课程
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这些问题的研究,要切实从本国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从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的水平及设备条件;要研究良好的教
材结构;要根据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不同需要,研究课程的类型与水平,统一性与区别化。总
之,要想想需要与可能进行可行性改革论证。
(三)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课程教材的分段和衔接。当前,我国普及小学教育和普及初中教
育并存。因此,数学课程教材,各自作为独立教学阶段,完成一 定教学任务。到本世纪末,
我国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发展看,小学作为独立教学阶段的意义将发生变化。小学
阶段的课程教材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组成部分。为此,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相衔
接的问题及合理教材结构的建立应及早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中学数学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党的以来,由
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使我国中学数学教师队伍政治和业
务素养有了很大变化和提高,保证了义务教育顺利实施,使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获得大面积丰
收。高中的数学教学也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各地区的情况有不少差异,同
时教师队伍又处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有些地区还相当繁重,
应当从政治、业务修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另外,有一种情
况也值得研究,即在教师授课的安排上,有的地方把教学水平比较好的教师安排在最后年级,
名曰“把关”。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前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不扎实,就直接影响到
最后一个年级的教学。现在有的“把关”教师用很多时间很大力,气进行查漏、补缺工作,
费时费力,实非良策。这恐怕也是“应试教育”思想另一种表现,需要研究改进。
篇8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学生主动参与 充分性
一、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当今成功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仅以“平方差公式”的课堂教学为例。
1.感性参与
平方差公式与它的最近区知识多项式乘法属上位关系,因此我采用了总括式提问,即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数量恰当的背景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如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计算:
(1)(x+y)(x-y)?摇?摇(2)(3+st)(3s-t)?摇?摇(3)(3m+2n)(3m-2n)
而后通过观察,舍弃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归纳出它们的结构特征。另外,从认知结构考虑,它又属下位学习。所以,我采用了已有知识进行适当运算推理式,通过变形得到了平方差公式。这两种创设问题情境的结合,既符合数学认知的发展规律,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使之产生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
2.理性参与
平方差公式得到后,我们可以统筹计划,精心设计,采用了教练结合、以练为主的题组教学,为应用新知识,巩固发展学习成果,把知识点线条化,分成小型题组,低起点,小跨度,特征明,层次清,步步攀登,直至本节知识高峰。如,四组习题。其中第一组,公式中所说两数为单独或数字;第二组,字母的系数不为1;第三组,字母系数、指数均不为1;第四组,增加了符号变化。在四组层层深入,动态思维的练习中,向学生渗透了数学中的换元思想,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了理性参与的目的。
3.发展参与
在理性思维参与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在学生兴奋之中,解第四组题之前,师生进一步挖掘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片,即公式左边两个二项式中a与a相同,b与-b互为相反数,我们称之为“一同一反”,这样,使平方差公式中一贯的难点――“符号问题”迎刃而解,归纳为“一同一反”。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突破。实践证明,这一特征好理解、好记忆、好使用,这是发展性、创造性的参与。这四组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这时,我在他们前进和道路上有意设置了干扰,于是出现了第五、六组题。第五组选择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第六组填空题目的在于训练逆向思维,而逆向思维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二、主体参与的充分性
本节课由旧引新,层层设问,步步攀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表现在同学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不断探索追求的精神,挖掘新知识的内涵,而后又踏实认真地利用新知进行双基训练。
除此之外,从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耳听口答手写的积极表现,可以看出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另外,在课后我们可以及时做了反馈调查,用三分钟做了五题,题目属前四级类型,及时指出7位同学的错误,并面批了当天的作业。加强反馈功能,做到分层指导,及时补漏,能帮助“差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效保证了他们的主体参与地位。应用题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它充分体现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实现了新的突破,新的发展。
三、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培养学生兴趣,使之对数学有爱好和追求,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的优化组合,是这项工程的组成部分,也是主体参与组成部分。特别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课堂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中下等生回答问题,到黑板上做题等,对他们的点滴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增强他们学好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毅力。总之,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信赖的环境中参与智力活动,并享受参与智力劳动,体验成功的欢快。
2.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和方法贯穿于数学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无论是引入还是新知识的应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从引入到推出公式再到应用公式,是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充分体现,而几组变式题的练习,应用了通过换元转化的数学思想,正是转化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核心与精髓。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于数学认知活动,又服务于数学认知活动,所以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认知结构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3.注意最佳题目的设计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24-02
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的理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渐得到改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前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以往“满堂灌”的观念,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教师重视课前备课,掌握授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扮演着引导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角色。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做好教学的前提条件。
3、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本归宿。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计划性、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单一、套路、机械的教学模式,“用心”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人的思想是从想问题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或者是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掌握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尽量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 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三、有效的课堂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上课都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寓教与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但是,学生的数学活动是否有效,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活动而活动,缺少明确的活动目标,表面上看似热闹,整节课好象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但课后学生对知识的收获却甚少,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更不要提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了。所以,为了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开展数学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开展活动,而教师则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把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这样的活动才起到了活动的作用, 才是有效的活动.
四、有效的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我们要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①、分工明确。②、建立机制。③、适时引导。
五、有效的课堂评价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频繁的“很好”、“真棒”的赞许声,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回避问题的实质,出现了一种“模糊评价”现象,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功能作用的发挥。所谓导向功能,就是在评价学生时,要指出他“好”在哪里?或问题出在哪里?使评价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篇10
关键词:开拓性人才 课堂教学 自主能力 启发指导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育教学过于统一、刻板,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死记硬背、缺乏主见和创造性等弊端。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和就业工作中应用极其广泛,必须改变其传统教学方法,为培养开拓性人才来适应这个时代的激烈竞争。因此,我们尝试应用“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法,期望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教师必须打破“师道尊严”,摒弃陈旧教学方法,为适应学生,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教师要切记: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
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教学生要如古人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博学多才,教师教学要让学生学懂、学会和会学。学生怎么学习,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妨对初中数学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系统和体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化整为零,聚零为整。”那应该对学生自主能力进行培养,自主能力(independence ability),是指作任何决定、事情、遇到各种困难都靠自己的智慧、勇气、能力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的进展、学习的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可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素质取胜的时代,靠死读书,死做作业,即便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不一定能成为出类拔萃者,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即将到来的教育改革,高考改革,都会随着发展开放性思维的路子走,所以说通过“指导――自导教学法”能更多地进行右脑训练。达到真正教学目的,叶圣陶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下面介绍我从97年以来至今还在研究并进行的“指导――自主教学法”实验的做法:
“指导――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先学后教”,主要是把原来由教师系统讲授的部分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这教学模型的基本框架如下:
一、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是这个教学模型中最核心的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培养自学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学生自学能力也有所不同,应分别进行重点指导。在实验初期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教初一几何,由于学生刚接触,万事开头难,这时特别关键,要抓住几何语言的训练。如角的表达法总共有四种:
①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把表示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
②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这时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字母
③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定要加弧线
④用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一定要加弧线
这四种表示法又有何区别与联系,相同点:就是任意一个角都可用三个大写字母、希腊字母,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上图中,∠BAD、∠BAC=∠α,∠CAD=∠β,∠ACD=∠γ;不同点就是如在顶点A处,只能用①、③、④方法,只能用①来表示,不能用第二种方法。加在顶点B、D处,可用四种表示法,因为这时顶点处只有一个角,这时在独立自学过程,学生总怕自己说错或说得不完整,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进行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让小组长(四人一组,好、中、差相结合在二起的小组长)做归纳、小结起来,到中心组(班里数学的尖子里组合的)进行寻问、质疑,然后由中心组传给教师,教师要给予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读功。研究“读”的艺术,在这个“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带读――导读――自读”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分为两个阅读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基础阅读阶段,它包括带读、导读这两个过程。在带读过程,通过教师“读”的示范,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摘录疑难问题等,如三角形的内角的定理的推论2时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教会学生在“不相邻”的三个字下画三角形作重点,说明这个推论提示我们这是不相邻的内角的。三角形的推论3时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说明这任何一个是指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中的另外两个的任意一个,在这个过程要摘录疑难问题,而且这个导读阶段过程还要进行数学技能的示范,它包括外部操作功能和内部心智技能。外部技能通常包括四个层次:
①认知层次。这个层次,让学生了解与数学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能与动能,了解动作的难度、要诀、注意事项及动作进行。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5cm和7cm,它们之间的夹角为50°,做一个三角形。这时要让学生说出它应用哪一个定理进行作图,先画边还是先画角,应用什么工具来作图,有几种作图方法,这几种作图应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先逐一回答。
②分解层次。在这一层次,教师要把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局部的动作,经示范后,由学生逐个模仿学习,在此阶段中,学生的动作迟缓,动作的正确性,稳定性、协调性较差,许多动作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分配到其他活动中去。
③连锁层次。掌握整体动作的层次,另编一道练习题让学生自觉完成。
④自动化层次。即动作协调和完善的层次,这要给学生相应的几何判定定理,如角边角公理、边边边公理、斜边的直角边公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学生就会融会贯通,他们就会懂得多想、多说、多做。
下面谈谈数学心智技能的四个层次:
(1)认知层次。在这一层次,学生了解并记住与技能有关的知识及事项,形成表象,了解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实际上是知识和法则的学习。例如,学习利用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技能,就要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及图像的有关知识,了解利用图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学好这些知识,为掌握利用图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知识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示范模仿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教师要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示范,在指导的同时,呈现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模仿进行这项教学活动,以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解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画出相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草图根据草图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3)有意识的言语层次。在这一层次中,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和示范,通过自己的教师的指导来完成数学教学。
(4)无意识的言语层次。在这一层次中,学生对于心智技能所涉及的数学活动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例如,利用图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三个步骤中,可以略去第二步,只须解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头脑中一元二次函数图像表象,即能立即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接着是知识逻辑整理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学生的自读过程,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整理出某一课题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相应的学习方法。较好的同学能进行抓要点、抓本质、学会举例,特别要让优秀的同学带领一般的同学进行变式训练:变方法、变形式、变内容。
①变方法
如初二课本P46 第14题,如图,AB=AC, AD=AE。AB. DC相交于点于点M,AC,BE 相交于点N,求证AM=AN,这道题较难,要让学生通过不同证法,下面介绍它的两种证法。
二、讨论交流
独立自学阶段大部分时间都在课余或自习课时间,那么共同讨论交流的时间一般在每节课的前8-10分钟,这一环节对共同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时在小组中好的同学可以帮助差的同学,通过鼓励差的同学的提问,培养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的能力。
三、启发指导
启发指导就是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上,对其中的难点、关键和不同的看法进行重点启发、解惑,引导学生自己做出给论。其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应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在精讲上下功夫,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要效益。如,相似形和圆是初中平面几何的主要内容,是平面几何知识的综合体现,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时一般采用以下的口诀来体现证明思路。口诀是:平行线分比例,内、外分点找联系;由等积变等比,横找、竖寻定相似,不相似别放弃,等线、等比来传递,由等比变等积,联想、射影定理和圆幂。
四、练习小结
第一,练习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先掌握一些基本题,再做较难或很难的练习题,而且要因人施教。
第二,供使用的习题,在数量上要适度,在质量上应精选。
第三,应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首先,要正确使用课本的习题;其次,作业要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把知识串线结网并输入知识结构之中,达到同化和顺应规律的目的,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做到抓对比和联系,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这种教学方法体现在学生学在前,教师导在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导上,教为学服务,教法来自学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来确定,因而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开拓型人才,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学到科学思维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增进师生的情感,加强“导”与“学”的相结合,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出一个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导向、导情、导法、导路、导疑、导思,导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进行高效自主地学习,以知识回报社会。
这种教学法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带来很好的效果,在生活上开朗、乐观,在学业上成绩遥遥领先,这种方法也会迁移到其他的学科。正如2013年福州市中考数学满分卷毕业生黄彦蓉以及林若楠等同学所说的那样:“老师,我现在学习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兴趣,一点也不感觉高中课程对我们女生有多大压力。”这句话证明了老师在初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在高中起了很大作用。在传统教学法上获得高分后的一位女同学,她面对着高中数学,对她初中的老师说:“老师,我原来在初中多做练习,现在面对着高中的数学越学越怕。通过明显的对比,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教学法应有所改变,作为青年教师面对新课改,一定要有长远的目光,肩负起新课改的重任,为推进素质教育研究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与贡献。
参考文献:
[1]蔡亲鹏,陈建花.数学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计算机行业调研报告
- 下一篇: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