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8 18:0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专业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基础化学;模块式教学;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28-04

合理有效地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基础化学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基础课程,本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和基本实践技能的重任,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技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等后续课程的支撑,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基础化学进行模块式内容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为:“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对口招生”模式。[2]江苏地区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中高职与本科联合招生分段培养模式、高职“专转本”中高职衔接渠道、高职“专接本”中高职衔接渠道等。[3]

江苏职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主要招生为“五年一贯制”,面向江苏省,招生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隶属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分为药学类和护理类两大类,每学年招生规模各1000人。药学类主要办学模式见图1。护理类有护理和英语护理两种。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贯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学校统筹安排课程体系,避免了中高职衔接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五年一贯制更具系统性、整合性和连续性,教育效益明显。学校五年一贯制从2002年开始试点并招生,已经办学15年,且进行了系列研究改革,加强了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办学已经成熟,教学效益明显,在市内五年制高职校中处于领航地位,在省内五年制高职校中口碑较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五年制高职缺乏优胜劣汰淘汰机制,教师缺乏压力,学生缺乏竞争意识。

除五年一贯制外,连云港中医药分院还面向本市招生3年制中职中药、3年制中职药剂、4年制护理等专业,招生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规模较小,每学年约200人。由于生源与就业的压力,学校中职药剂专业采用“3+2”模式与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试点合作,中职护理采用“4+2”模式与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学生的学历,中职药剂专业“3+2”中高职衔接与中职护理“4+2”衔接模式研究意义不大。该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上出现了重复,需进一步完善。[4]

五年一贯制教学在学校已经成熟。为了满足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学校尝试“专转本”和“专接本”衔接模式。“专接本”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全日制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举办的本科助学辅导,是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结合。[5]“专接本”教学,可以引领学校探索本科助学工作,对加快专业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有效e累发展后劲,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专转本”教学为第一学历,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对于考生而言,“专接本”与“专转本”教学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文化层次,提高社会竞争力。[6]专科培养目标更注重于技能培训,在专科学习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本科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复合型社会建设者。

图2 学校药学类各专业基础化学成绩分析

目前,学校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进行“专接本”自学考试。近年来,学生通过“专转本”入学考试,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康达学院继续深造。

二、药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学习现状

学校中医药系14级高职药学类6个专业学生基础化学的学习成绩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30分以下人数达32%,几乎一半不及格;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成绩也不理想;中药专业和药学专业的成绩相比较理想些。这一方面与进校分数有关,另外还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息息相关。而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药学专业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三门科目各100分,满分为300分,其中4门课中3门为化学课。由此可见,化学在入学考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化学知识晦涩难懂,理论性强,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显得极为重要。

三、基础化学模块式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及学习状况,将基础化学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开发各专业必备的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该模块为各专业共性部分;研读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学、中药五个专业的后续课程,开发适合于各专业的专业对接理论知识和专业对接基本能力模块;研读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专转本”考试大纲,开发专转本衔接理论知识和专转本衔接技能知识。根据学生所需,选择自己对应的模块学习。利用选修课,进行物质结构专题讲座,进行“分子模型制作”科技节活动,根据作品情况,评出相应奖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具体思路及方法。见图3。

(一)通过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习的动力

基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沉迷于网络,无论学习态度,还是文明礼貌、言谈举止方面都表现出重个性轻纪律的陋习,利用课余时间,引用圣贤经典智慧,熏陶学生,改变目前学习状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素养。通过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明事理、讲道德、尊敬师长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精神风貌。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二)开发必备知识模块和必备能力模块,培养学生自信心

钻研基础化学教材,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基础化学知识分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碎片,将知识模块化,分为不同的学习培训包,强调必备知识的学习,整理并开发必备能力模块和必备知识模块,供五年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学习和使用,降低学习难度,改变目前及格率低、优分少的现状,提高学生整体成绩,培养其自信心,鼓舞其学习的志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发专业对接知识模块和专业对接能力模块,满足专业需求

研读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和各专业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依据行业岗位要求,结合基础化学的特点,融合后续课程对基础化学的知识要求,将基础化学知识碎片串起来,整理并开发五年制药学、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础化学与专业对接知识和技能学习培训包。将基础化学知识模块化、项目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使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基础化学教学与专业后续课程有效对接,从而培育出适合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具体专业对接知识和专业对接能力。见图4。

(四)拓展提高,进行中高职衔接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结构模块是教学的难点,但它是康达学院“专转本”考试的重c,而物质的结构与数学立体知识息息相关。开发并补充简单的数学立体知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数学简单立体知识学习。增加简单的数学立体知识,通过“分子模型制作”比赛,使物质结构部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提高“专转本”衔接部分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为物质的结构鉴定基础,将基础化学常规教学与“专转本”辅导进行衔接。开发并补充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知识,在常规教学中融入“专转本”衔接的内容。研读“专转本”考试大纲和高职高专化学教材,开发“专转本”衔接基本知识和“专转本”衔接技能模块,开发专转本系列辅导资料,将常规教学与“专转本”辅导进行衔接,提高学生升学率和步入社会的竞争力。

(五)循序渐进,常规教学与技能大赛相融合

探索技能大赛与专业对接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练―学”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边学习、边反馈、边操作、边总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技能水平,为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研究开发扩展提高知识体系,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技能大赛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教学结合“分子模型制作大赛”和工业分析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将技能大赛的知识与专业对接模块进行融合,使技能大赛常态化,使更多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利于种子选手的选拨,减少技能大赛培训时间,降低大赛培训成本。

四、模块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

强调“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理论知识中渗透实践技能,实践技能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遵循技能操作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对药学类专业所需要的基础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地编排课程内容, 经过两年的探索及应用,开发了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实验项目指导、无机化学实验项目指导等校本教材,我校学生参加工业分析技能大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连续两年学生考入本科的升学率远远高于省内外各兄弟院校。

参考文献:

[1]孙P.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5(10).

[2]陆晓东.江苏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4(17).

[3]刘任熊.综论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制度[J].当代职业教育,2010(2).

[4]管德明,杨帆.系统论视域下中、高职教育衔接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篇2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发展;医学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53-03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1]。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旨在通过对教师成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分析影响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从而理清教师发展的规律,促进教师顺利成长[2]。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有着自身的特点,关注其成长历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从而给予教师适当、适时的协助和教育,使教师自身蕴含的潜能不断发掘出来,促进教师的发展、成长。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

1986年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和霍姆斯协会分别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有多层含义,如韦登指出:①教师专业发展是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技巧的训练活动;②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改革的整体活动,以促进个人的重大成长,营造良好的气氛,提高效果;③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成人教育,要依靠教育原理,增进教师对其工作职责的了解,不仅仅是要教好书;④教师专业发展是利用最新的教学成效的研究以改进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⑤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就是目的,协助教师在受尊重的、受支持的、积极的气氛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3]。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的变化过程,侧重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展要经历哪些阶段,发展是否有关键期等;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有关观念指导下,给教师提供哪些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环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诸阶段。如图1所示,国外研究者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划分方法。伯顿、费斯特、休伯曼等人从教师的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别针对教师职业生涯、教师职业周期的动态发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1.2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学者侧重于教师社会化标准的研究,即从教师作为社会人的角度,考察其成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变化历程。国内有学者在归纳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成长、发展阶段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划分。也有一些学者从教师心理发展以及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观,如有学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把教师早期的专业发展看成是预期社会化阶段,而承担教师工作后,为更好地工作所参与的进修、学习称为专业继续社会化阶段。

2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职医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4]。教师服务于高职教育,首要任务是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高职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也不能成为岗位职业资格培训的附庸。高职医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实用性,其主要目标培养的是数以千万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医学人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将教育学、医学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社会期望值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职医学教育对教师在角色定位、职业体验、智能结构、教学使命感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2.1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定义

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反映了当今医学领域的内涵与发展。经典的医学科学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构成[5]。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医学基础课教师特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

2.2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特点

高职高专院校绝大多数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自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普遍具备一定水平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更缺乏对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以及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教育阶段方面,一般都是接受过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高于本科生。②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缺乏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术和能力。③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医学基础课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定向。

2.3 医学基础课教师应具有的素质结构

通过将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普通高校教师和医学院校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显示:医学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在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教师共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其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见表1、2。

2.4 影响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其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一种劳动的基本操作行为,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造。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说,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其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6]。

如图2所示,首先应该是理念、态度上的转变,要帮助他们树立热心、专心和潜心于医学基础教育的理念;其次是知识、能力的强化,要打牢他们的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知识口径,培养医学科学研究能力;最后是教学基本方法、技能的补充,要使他们掌握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技能。在我国的现实中,由于受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教师收入上的差距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从事医学基础教育的教师朝医院流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利用优秀教师扎根医学基础教育等典型案例,培养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与奉献精神尤显重要。而且,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在校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等特点。面对这种学习状态的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会更高,要使他们能够相对稳定地、较为系统和规范地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职业道德以及专业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技能的基本运用能力,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性活动获得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及反思。同时,还应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包括从事医学专业学科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3 结语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一个专业能力雄厚的专家队伍,一个不断追求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团队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7]。高职医学教育正肩负着为适应医学模式演变趋势带来的艰巨任务和挑战。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中的专业能力问题,是当前教师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必须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以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健康发展,为高校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奠定教师队伍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西方国家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经验与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81-83.

[2] 罗振华.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 郭祥林.契约理念:高校师资管理的新视野[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68-71.

[4] 熊红菊.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23-25.

[5] 胡彦.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基础学科助教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初步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7.

[6] 冯利哲.BX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因素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四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理在的两会上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随着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摆脱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共识。职业教学改革要实现目标与结果的统一,重视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真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二、一体化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是指以能力本位为理论指导,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行为模式,多采用项目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授与操作的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

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是反感死板教学方法的学生,专业技能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也要充分考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等自身特点,这部分学生更适合“做中学”,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它借助于多种教学设备和实习场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内容,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最终达到加深记忆和强化训练的目的。一体化教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为主导,以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为中心,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边学边练,手脑并用。

三、一体化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实践

一体化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措施。

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建立一体化教学教师队伍,就要改变唯学历的观念,大量引进“能工巧匠”,加强打造和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使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学院应该鼓励基础课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学一些专业课知识;同时专业课教师要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利用业余时间到工厂、企业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而实训课程指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听课、讲课、备课等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通过各类培训与实践,努力让所有教师都成为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保障教学一体化的实现。

2.配置一w化的教学场地

彻底打破传统“一块黑板,一盒粉笔“的教学设置,把教室搬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实现教师边讲,学生边做。一体化教室备有各类专业资料书籍,包括各类标准文件、参数手册、安装维修使用手册等,教学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查阅使用,以此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将设备仪器、电脑等直接搬入教室,教学过程中随时使用,方便学生随时动手操作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实施一体化的教学计划

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一体化教学计划,就达不到一体化教学目标。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1.缩短纯理论讲授时间。一体化教学后,一些纯理论的内容可在实践中讲述,主要靠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以学习验证。2.增加单元项目的授课时间。实施一体化教学后,由于实操需要较长时间,另外还要穿插讲解理论,传统的教学设置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每个教学环节最好为4~8学时。3.不再设立单独的考试。按照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考评,形成过程性考核机制。

4.完善一体化的教学考核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实物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投影仪、模型进行现场教学。要在讲中练、练中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建议采用小组教学的模式,小组间相互竞赛,互相帮助,也锻炼了学生相互合作,协同作业的能力。一体化教学推荐过程性考核的方法,将理论考核融合在实操考核中,最好在每一个单元项目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学习完有关规定课程,到达一定的操作技能后,组织鼓励他们考取相应工种的等级资格证以及参加各类院级、市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取得相应成绩后,为该生评出一个优异的成绩。

四、总结

实施一体化教学多年来,教学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学生不再枯燥的学习理论知识,理实结合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形成了教学、教研的良好氛围。同时还有几个问题要注意:1.要完善教学标准体系,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好结合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编写适合学院和地方特色的教材;2.丰富教学手段,多使用现代化多媒体等各种教学设施,可采用课程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3.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加强产教融合,办好“校中企”“企中校”,使学生在课程内更好的接触技能训练,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尹耕钦,于坤俺.基于专业技能抽查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篇4

【关键词】 投入 角度教学法 问卷调查 临床医学专业 基础化学 教学质量

基础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我全身心投入并采用以角度教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位进行思考探讨的教学方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法的交叉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1 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去,是教师获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关键所在

我把教学当成最大的乐趣,并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既是尊重学生的根本体现,也是获得学生尊重的关键所在,学生将这种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转移到所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上。教师付出的劳动越多,代价越高,说明对学生就越尊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越高。从2003年起,我通过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来收集完全量化的反馈资料,该调查表由“教学态度与教学热情”等23项指标构成,每个指标分五个等级:很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表格后附书面征求意见及建议,以便让学生提供更具体的看法和意见。每年上完《基础化学》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表评价。由于我在教学实践中付出了劳动,因而获得了学生较高的评价及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自己连续两年来对临床医学本科2003级7班和8班,2004级1班和2班共221人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对自己教学态度和热情认为很满意的占95.63%,满意的占4.37%,而认为一般的、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各占0%。对自己总评价认为很满意的占79.79%,满意的占20.21%(见表1)。同学们评议说,“黄老师是一位具有现代气息的高素质教师”“自读书以来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教学责任心极强,对教学的负责和热情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敬业精神很强烈”“对教学倾心投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学院有关领导的首肯和许多教师的称赞,2004年被学院评为首届右江民族医学院模范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教学理论的探索,自己不但在教学上更加走向成熟,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学们在给我的书面评价意见中说,“枯燥难懂的内容经过黄老师的组织、分析,就变得通俗易懂了”“你让枯燥的化学变得异常丰富”“讲课很有吸引力”。 表1 2003年与2OO4年临床医学本科生对23项教学效果指标

2 多种教学法的灵活交叉运用,生动活泼,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在备课阶段,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参考书,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一些幽默的词句和一些有趣的事例,力求讲课生动,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从同学们书面反映的信息看,他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教学水平高”“授课一流”“讲课棒极了”“都喜欢听您讲课并认为能听您讲课是一种快乐”“课堂气氛活跃,有幽默感,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很想听这门课”。同学们还认为该教学法具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抽象的记忆化为具体的记忆,机械记忆即强记对某些内容有时是必要的,但容易遗忘。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就是逻辑记忆,尽可能将抽象的记忆化为具体的、有趣的、生动的记忆[1]。例如,运用手势演示,形象地传授知识,以便加强学生的立体概念,大大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作手势,逼真地显现形态和结构,有时可使学生终身难忘。笔者在讲乙二胺四乙酸的结构时这样比喻:整个分子就好象一个人,其中乙二胺如同人的身体,一端N上的两个乙酸基如同人的两只手、另一端N上的两个乙酸基如同人的两条腿。整个分子结构就好象一个人正在做游泳时蛙泳的姿态,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对所讲的乙二胺四乙酸的结构印象极为深刻,并留下永久性的回味。

3

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并通过科研充实和促进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可为科研立题提供线索。而通过科研工作,教师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教师进一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从而为讲好自己的专业课打下更为深厚的基础。几年来,我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写出了《谈备课》《谈科学方法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如何上好医用化学课的一点体会》《提高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方法初探》《民族医学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全身心投入,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等,其中,《谈科学方法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获广西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和学院优秀科技成果奖,所发表的论著和成果有的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得到区内、国内本学科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在医学化学的应用、探索和教学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并被国内同行认可,引起同行专家注意并认为有应用参考价值。2004年我参加学校理论课教学竞赛并荣获二等奖。

此外,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医用化学实验训练的继续和延伸,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现在我们试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可以面向全校招收一定数量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我们化学专业导师组,均招收一定数量的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同时,近年来,我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厅级和校级科研课题多项,有一定的经费,利用这一优势,我们积极吸收被录取的优秀本科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实验。通过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撰写论文等探索性工作,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参与撰写和发表了科学研究论文20篇[3]。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使科学实验研究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高,有多篇学生的科研论文在广西大学生化学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奖。开展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医用化学实验兴趣,反过来又促使大学生重视医用化学实验课而认真学好,同时对教师的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还使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面向本学科前沿领域,获得最新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反过来又能在教学中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广阔的思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锻炼了科学思维,启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初步的科研能力。表2 2003年与2004年学生对“作风严谨,教书育人”指标的评

4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高教育效果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深受学生欢迎。同学们这样评价:“教学中注重渗透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对学生影响很大”、“不但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典范。”从表2的反馈信息更能看出我的教书育人的突出成绩,优良率(很满意+满意)高达97.74%。

联系医用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有趣的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医用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在教学中常以故事的形式,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成就和思想,以此来感染激励学生。例如,在讲授电离学说时,讲道: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年青时提出了电离理论,但被当时瑞典社会斥之为“荒唐的小学生”,他在国内得不到支持后很苦闷,后来投书国外诸多名家,觅求知音,其中有门捷列夫、迈尔等。出乎意料的是有的是冷淡的回答,有的竟如石沉大海。最后,由于奥斯特瓦尔德和范特荷莆的热情支持和崇高威望,终于使电离理论闻名遐尔,人们几乎全部接受了这一理论。阿累尼乌斯也因此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阿累尼乌斯曾拒绝应聘到国外当教授,甘愿回国到斯德哥尔摩当讲师,后来当了教授、大学校长和诺贝尔研究所的所长[4]。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学习阿累尼乌斯勇于探索科学真理,坚定信念和不怕冷嘲热讽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5

通过分析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我非常注重通过在每次课中、课后及时收集和分析教学效果反馈信息,对量化资料的分析主要包括:①指标得分排序。将23项指标按得分大小排队,以了解本次授课最值得发扬的地方和特别需要注意克服的地方。同时,通过对各年指标顺位的变化了解自己教学能力方面的变化情况。如“板书简明、整齐”指标多年常排在最后一位,从而为自己指明了最薄弱的环节。②各指标各评价等级的人数及构成,即对各指标满意的程度。通过对不同年份同一指标各评议等级人数的差异作秩和检验,可以知道自己教学上某个方面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我在教学法的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学效果显著。但是,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决心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海峰,黄锁义.浅谈提高医用化学课教学质量[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4):630.

[2] 巫光宏,何 平,詹福建,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5):23.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新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则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行动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它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方阵的职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它也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

3 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职业分析 确定构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去建筑企业进行咨询。

3.2 工作分析 说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挑选从事土建工作的优秀人员进行。

3.3 专项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岗位的优秀工作人员进行。

3.4 教学分析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每个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可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

3.5 教学设计与开发 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内容组织、基本环境、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学习指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3.6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各个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给学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边做边学,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考核评定。

4 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转贴于

4.1 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模块化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

4.2 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 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实现课程评价企业化 每个一级模块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评价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这就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4.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4.5 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 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寻求与现代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办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 “教师、教材、课堂”的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以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特色。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克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病,在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参照国内各级各类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及多所院校的教学计划,考虑环境科学专业后续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将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类课程分设为现代化学基础及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现代化学基础分两个学期完成,理论课时共计136学时。课程的学科内容包括现代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通过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物质结构理论、胶体和表面化学、环境科学相关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学生学习后能以化学的观点、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以化学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对一些涉及环境科学及生活、社会实际的化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分析化学单独设课,其一,是因为分析化学素有“科学的眼睛”之称,是环境科学甚至其他任何与化学相关的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生打下扎实牢固的分析化学基础是非常重要而必需的。其二,分析化学的课程特色主要是“量”,与其他基础化学相比较,更强调“量”的概念,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系统学习这门课程可促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实验牢固树立准确“量”的理念,并掌握获得准确“量”的正确操作技术。这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科学研究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其三,分析化学也是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的重要基础。

采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无谓重复,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课时。同时也使一些环境科学专业非常需要的化学知识如胶体化学、表面化学、电化学、分析化学等得到了加强。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一本好的教材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与我们的现代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相配套的教材。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结合本校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对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地删减和补充,采取了教材为主,补充讲义为辅的使用方式。目前选用胡忠鲠主编的《现代化学基础》作为主教材。但其中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两部分教学内容则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编写补充讲义。元素化学部分侧重于讲授常见重要元素、重要污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学部分则系统地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对于有机合成则不作要求。通过上述调整后,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提高。考虑到现代环境监测方法中经常需要使用仪器分析和检测的特点,我们选用了华东理工大学及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编写的《分析化学》(第五版)作为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包括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与我们的课程结构体系相吻合;二是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写注重应用,简化了某些公式的推导,加强了数据处理和仪器分析的内容,能满足环境科学专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国内一些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虽然在结构体系方面与化学专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教材编写者基本都是纯化学专业出身,缺乏对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背景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沿用化学专业的内容,只是在深度和难度上作些调整,没有结合专业特点,脱离生产实际,学生认识不到化学知识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前景与重要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夯实基础,注重“双基”扎实牢固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进而将其应用于认识解决本专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始终不渝地坚持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化学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和应用。为达到此目的,我们有针对性地精选了近1500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习题,编写成课后练习集,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结合专业,偏重应用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同时,我们注重选用大量环境科学中的实例来作为知识应用的案例,培养学生用化学原理和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如表面化学、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电解质溶液、化学动力学等章节的教学案例都选用了大量环境科学中的例子。又如元素化学部分,重点讲述若干和环境科学密切相关的元素,P区元素主要讲了Al,Si,Pb,N,P,As,O,S等常见或与环境科学密切联系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过渡元素部分则着重介绍了Cd,Hg,Cr等污染元素,以及Fe,Mn等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再如,有机化学部分讲到苯基型卤代烃的性质时,以多氯联苯、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例来讲,使教学内容变得结合实际、生动有趣。又如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实例也都选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来讲,如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的测定、COD的测定、总磷的测定等。

篇7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场所,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化学专业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专业培养方向更加的侧重于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好的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本文分析了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力图通过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精尖的人才。应用化学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应用化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通用性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就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研究,培养出基础知识踏实,应用技能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一、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是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的侧重于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化学知识巩固和应用技能训练。化学知识是开展应用化学专业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单纯的化学知识无法满足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所以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在化学知识培养方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知识培养方面,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应用化学专业虽然侧重于应用技能,但是基本的知识掌握还是十分重要的。该专业在知识培养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工设备操作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人文知识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证,也是学生运用化学知识从事化工研究的重要依据。在应用能力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的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社会输送有作为的实践性人才。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实践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工生产与操作能力,通过化学知识与化工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对化工材料的分析和检测能力、化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化工设备的设计和升级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培养,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工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需要。

二、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更加的倾向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化学基础知识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具备了踏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提高自身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准确性。当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要充分的结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科学文化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化学专业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的结合当前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专业定位,构建合理的专业发展体系,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拓宽知识面,突出实用性。

1)结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应用化学专业的教育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共同促进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充分的结合起来,不能过于侧重某一方面,增强这两方面的衔接,促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互相发挥作用。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融合两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充分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教学,学习能够充分的意识到这两个方面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转化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此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教学,可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2)结合专业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的专业,专业性和应用性是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过分的侧重于专业性教育,而忽视了应用性教育,这就使得应用化学专业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因此,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专业性与应用性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践课程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好的办法,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纳入到学校的考评系统中,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能力,并且通过考评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实际的生活中明确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具有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校要明确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充分的发掘学生的潜能,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婵娟,包红,孙德四.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1,01:8-13.

篇8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篇9

1.1学生功利性看待化学课

现在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一部分来自社会,一部分来自父母或其他人。他们普遍认为化学是高中就学习过的学科,大学时期不用深入学习化学内容,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够增加自己就业机会的学习方面。例如,食品科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问道:“化学和我们食品专业有什么联系吗?食品专业将来会用到化学吗?”这时,如果教师不能直接回答化学与食品科学的具体联系,那么学生就会认为学化学没有太大用途,他们也不再认真对待化学。另外,有部分学生经常旷课,当被询问理由时,他们有的说是在外面公司实习,和化学课时间冲突;有的说是学生干部,有其他任务在身而比较繁忙,并且那些任务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综合测评分数,能在奖学金评比的时候比其他同学更有优势等。这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其实无不透露出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化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而言没有直接看得见的“好处”。所以,他们宁可去做一些利益更大的事情。

1.2学校和院系不重视化学基础课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国家需要培养出大批能够为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因此,在大学校园里也开展了许多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他们的眼界。令人遗憾的是,在学校和院系大力开展的活动中,与基础课的学习相关性很少,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短暂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功利性的好处,而不是从长远的角度去培养学生。例如,学生组织的活动有创新创业大赛,他们会设计和企业需求相关的项目进行社会实践,形式上看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从内容上看,想出色地完成项目,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最终的结果是组织的活动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堂内外相结合的预期目的。

1.3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化学基础薄弱

化学课是高中开设的必修课程,现在全国的高考试卷实行各省份独立出题,每个省的高考大纲对于化学知识和化学能力的要求不太统一,导致的结果是各省份的学生化学基础差别很大。特别是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就把原有的高中化学课本中的有些章节完全删除,有的省份高中化学课程干脆改成了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修几个章节的化学课,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的高中化学基础知识非常欠缺。现在给学生讲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问学生在高中是否已经学习过元素周期律中低周期的有关元素,以避免重复讲学生知道的内容。令人吃惊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举手说高中没有学过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的内容完全没有涉及过。这样,大学化学课堂必须从头开始给学生讲元素周期律这样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化学知识。

2新时期提高化学基础教育质量的措施

2.1多做工作,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的重视程度

高等学校的教师除了肩负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够转变错误思想,对于像化学这样的基础学科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热衷于社会上各种所谓热门就业证书的考试。

2.2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弱化功利性学习

大学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能够自由学习、自由言论的场所。农业高等院校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学习各种农业相关知识,自由进行农学等相关学科科学实验的基地。在这样的学习和科研中,应培养出对于我国农业科学既有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又具备精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科技工作人员。因此,农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现在学生对于基础课学习的功利性错误认识,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创造一个非功利性衡量学生成绩的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基础课程,打好基础,为其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紧跟市场,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大转型时期,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发展规律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自然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高等教育亦是一种职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学习动力,应该在课堂上将基础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基础课在他们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基础化学课的教学质量。

2.4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教育

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但是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能够就此而大幅减少。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虽然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没有基础知识作为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像是空中楼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基的实践性课程,很多行业的人才都会用到化学知识,因此不能曲意理解素质教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化学课的基本使命,无论是在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方面,化学课都是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大学化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国的各高校之中,不仅化学专业的学生,更多其他理工科学生甚至文科生也开始学学化学。针对此形势,大学化学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内容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一、大学化学课程涵义

大学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满足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向学生揭示一个有趣的化学世界。结合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从一个较大的视野向学生展示化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进展。

新世纪对知识性创新人才的要求,是专业性与全面性并重。这就要求在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使课程内容在基础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三个方面实行统一。在保证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的前提下,注重化学与其它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联系。

二、大学化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大学化学课程的作用,是化学教师长时间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学学化学?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那么相对的就会缺乏足够的动力。化学教育与物理、文学、数学、体育等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一起,综合培养现代社会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

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化学与社会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先进性,而化学是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应用中的集中体现。现代科技的材料、能源和信息,是以化学为基础所取得的成果。学学化学的知识有助于了解化学与材料、能源、信息、生命和环境的关系,所以说进行大学化学课程的教育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化学是实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桥梁。随着自然科学的相互依托发展,化学同数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不断的相互渗透,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大学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基础课,通过对大学化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具备用化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确立科学自然观,并为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大学化学课程建设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与高中化学相比,在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要着力于掌握理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潜能培养以及师生互动,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化学教育还应该尽可能反映本学科的新内容和新进展,使化学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让学生跟上千变万化的科技发展。

1.大学化学教学素材制作

教学素材是教学的基础,是素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对于教学效果的保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愈演愈烈。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主要靠高等教育来完成,而化学教育正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方面。在选取大学化学的教学素材时,既要注意化学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突出与社会发展的结合。

2.提高大学化学教学质量

大学化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通常将面临学生人数较多,教学容量大、速度快的情况。多种主客观原因,例如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再加上专业课程多,而大学化学课程学时较少等,加大了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讲授的难度。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可称得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鼓励、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学化学基础知识,此种方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更好地由对未知领域的简单的兴趣爱好转变为浓厚的热爱,能够表达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更好地完成对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

其次,丰富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PPT、音频和视频等的制作,使大学化学课堂生动起来。例如:学完能源和环境,让学生就能源资源与环境污染等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学到并提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的确与化学密切相关。

最后,改善考试方法,综合考察学生成绩。大学化学课程的开设要更好地体现出它的教育意义,就必须将考试的形式由传统的单一化的期末试卷形式向多样化转变。教师结合学生课堂讨论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做出评定,给出最终成绩。

总之,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背景下,迫切需要开设大学化学课程,普及化学知识,提高大学生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及其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